培养孩子逆向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孩子逆向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孩子逆向思维

篇1

创新性思维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的学校教育模式仍然还处于比较传统的阶段,尤其体育课上,仍然只注重加强孩子的身体素质锻炼,而忽略了孩子创新性思维模式的培养,忽视了体育课在孩子创新性思维模式培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引导孩子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观察研究事物表象下的深意,使得孩子看问题不会单一片面,同时还能够培养小学生自己动手的习惯和能力,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因此,小学体育在上课过程中要多注重对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样在增强小学生身体素质良好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使课堂上的氛围更加生动活跃,孩子们也会更加喜欢体育课,参加体育训练。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措施

创造轻松氛围,以兴趣为导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老师和家长都知道的一句话,但并不是都在意这句话。在体育课上,孩子们对所感兴趣的体育运动的兴趣是不同的,选择也不同。比如,男生喜欢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竞争和团体意识十分强的球类运动,而相对来说,女生就更加喜欢一些比较小型的轻运动,比如捉迷藏,羽毛球,跳皮筋等。因此,在进行体育课的教学时,要跟据孩子们不同的兴趣选择合适的体育活动,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在进行一些基本运动的基础上,可以多开展些别的孩子们感兴趣的项目,然后以各个班级为单位,以学生们的兴趣为依据进行分组,然后给每个组派老师进行指导。这样的分配方式不仅尊重了孩子们的自主选择权,让孩子可以参加自己喜欢的项目,激发其上课的积极性和热情,而且可以在运动中培养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促进小学生身心教育全面发展。在体育课上,学生更有机会可以接触到兴趣爱好相同的伙伴,而不是只能局限于自己班的小朋友,年龄差不多,兴趣爱好相同的小孩子很快就能成为好朋友,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孩子的交际能力。

在体育运动中发挥学生个性和思维 对于小孩子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文化课堂上的引导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同时体育教学也不能忽略,同样十分关键。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不能把关注点全都放在锻炼学生的外在身体素质上,内在的思考方式的培养,良好品格的形成也十分重要。每个小孩子的特长和天性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擅长学习,有的孩子擅长运动,不能根据片面的成绩或表现对一个小孩子过早下定论。在体育课上,老师要认真观察每一个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并进行合理运用,让学习比较落后的孩子找回自信,保持充沛的精力,培养孩子们集体生活的智慧,使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成为一个真正的小团体,小家庭。而且同时也要多关注那些不能及时跟上教学进度的学生,不能一味责怪,而是经常鼓励,并引导别的小朋友对其进行必要的帮助,在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热心友爱的品格的同时,促进教学质量的进步和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反向教学,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首先要引导学生不用传统的平常的角度看问题,比如从多个方面,以及遇到问题时可以逆向思考。逆向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思考方法,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思考事物的本质,使问题可以有一个新的解决方法,增加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可能性和机率。以前的小学体育课堂上,老师对于理论知识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将正确的动作规范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在旁边照葫芦画瓢,一直按照老师所教授的方法步骤进行演练,这种情况是在小学校园里经常会见到的景象,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绝对不是最适合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动脑思考,只会将所有的学习方法依赖于老师,机械的跟随老师的脚步,使学生惰于思考,创新性的思维模式也就得不到培养。但是如果在教学进程中,向学生讲解完理论知识后,做一个错误的示范给学生看,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发现错误,从而加深对动作地理解和记忆,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大脑更活跃,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中更加认真细心。

结束语

篇2

论文摘要: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一定程度上有积极的效应,它可以促使青少年在思维发展上具有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家长和教师只要合理引导、正确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将逆反心理和行为转化为青少年的批判意识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方式,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逆反心理是指在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主体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强烈的抵触情绪。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是刚刚进人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逆反心理的正负作用,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及时指导,把逆反心理和行为转化为青少年的批判意识和创造能力,所谓“不听话”的学生背后往往隐含新奇的想法。假如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科学开发,必将出现许多新的发明创造。

1逆反心理的积极效应

一般而言,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对其身心发展起着消极作用。青少年正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希望社会承认他的价值和地位,往往喜欢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在心理上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师和家长普遍都感到很头疼,认为这个时期的学生很难管教。实际上这个时期的逆反心理如果正确引导和保护,它对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智力保障。

(1)对于每个青少年来说,积极的逆反心理表现在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反思。他们对于不理解的认知信息或客观事物喜欢进行反向思考,不愿照搬传统的方法。他们对任何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不轻信也不盲从。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时时事事处处依恋教师和父母,不再视老师和家长为自己心目中的权威,甚至连书本上的内容也敢于挑战。特别是对长辈的意见和看法,更是全盘否定、不屑一顾,一定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这正是青少年进行独立决策和批判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批判性思维是对主观世界的反思和评判,是一种逆向思维活动。很多专家已经研究证明,逆向思维是符合科学思维规律的,曾在科学史上起到过积极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作用。逆反心理和逆向思维之间有一定联系,逆反心理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的,逆反心理是逆向思维形成的前提和基础。逆向思维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求异和思辨是批判性思维的源头,是人们在探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和应试教育方式下,学生倾向于注意资料、实物记忆,习惯于在教师、家长的说教下接受知识,而忽略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前后推导过程,缺乏求异和反思的精神。失去这种思考的能力,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盲目与从众,从而丧失质疑的精神与勇气。

虽然青少年在认知能力上还难以达到对诸多问题进行深层次思维和批判的高度,但此时的他们也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具备了敢于挑战的思维习惯。如此可贵的心理品质,教育者应悉心呵护,加以正确引导,是有助于青少年思维批判性和独立性的发展的。

(2)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不光表现在不稳定的情绪和不驯的态度上,更严重的表现在行动上的“对着干”。他们更愿意从行动上追求“惊天动地”的效果,维护自己的“自主地位”。反对成人过多的干涉和束缚,表现了青少年渴望创新求异的愿望。这种心理,反映出对原有的规则、定律的突破和创新,逆向论证,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针对传统的、习惯的思想观念,具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要打破常规,要自创,他们有时虽难免会钻牛角尖,但更多时候却表现出独特的求异思维,并在这种大胆质疑下积极尝试,这种创造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迄今为止,人类所取得的任何一种知识都是在不断深人发展的。知识的增长并不是新知识完全替代旧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对原有知识不断修正甚至全部抛弃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掌握原有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这只完成了知识创新前一半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对原有知识加以批判和反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知识假设。没有批判反驳的意识和能力,就容易陷人原有知识的陷阱中不能自拔,从而形成盲从的习惯,根本不可能进行知识创新。虽然他们并不明确自身的创造目的.但却在创造欲望的推动下去反对常规、尝试新方法。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21世纪,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创造力是一切人才根本的特征,反思和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质疑的目的和归宿,有了反思才能善于发现新问题,从而进行积极的思考,为创新提供条件。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从既定的论断和事实中找出不合理的因素,才能自主创新。

面对这些可贵的探索行为,家长和教师应正确认识到:打破常规、出其不意,不仅不可怕,也许就是创造的预兆;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才会扼杀青少年旺盛的造力。青少年由于逆反心理而对创新立异有追求的时候,也是他们积极探索、认识世界的时候,对他们的成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2保护逆反心理积极作用的措施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和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关注青春期的孩子,对他们思维所追求的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要精心保护。家长和教师应该在不同领域积极配合,引导孩子顺利走出逆反时期的同时,建立科学的思维习惯。

(1)教师应该建立与青少年之间的信任关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在做人方面更应充分发挥作用,用耐心和爱心去引导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向正确方向发展。第一,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对青少年进行无声胜有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以理服人,更要注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使青年学生能够逐渐学会用正确地态度、平和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和人生。第二,教师应充分信任青少年。教师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和青少年进行交流.认真聆听学生的心声和需要,尊重学生提出的意见,不怀疑、不嘲讽学生参与的积极精神。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彼此信赖的融洽关系,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基础。第三,教师应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科学的分析方法来思考问题。告诉青少年有逆反心理很正常,但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反对是头脑简单、幼稚、不成熟的表现。教育青少年要从良好的愿望出发,要善于思索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的建议,长辈们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他们的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常常对成人的管教常予以反思,思考问题不愿受传统规矩的束缚。此时,教师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一味按照常规的思维习惯而予以否定,应善于捕捉青少年逆向思维的闪光点,培养青少年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反对束缚的创新求异的精神。

(2)家庭教育中注意给青少年提供宽松的环境。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好的导师,通过家庭自身环境的调节,可以帮助青少年安全度过青春叛逆期,引导他们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首先要理解孩子,这个时期不稳定的情绪、不驯的态度,都是有其原由的,家长应该保持耐心、平常心对待青少年的逆反,不要恼怒他们冲动的态度和行为。就如同随着鱼儿的长大要及时更换鱼缸一样,否则鱼儿一个翻身就会卷起水花。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度。家长要适度地放宽政策,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有娱乐、交友的自由,在一些问题上应该有自己的决定权和发言权。这样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他愿意与家长交流,听取家长的意见,不至于在任何问题上都和家长“对着干”,同时便于家长随时掌握孩子的各种动态。其次。当孩子和家长意见分歧的时候,不能用专制的方法压制孩子的想法和行动,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平等表述自己的观点,一起做决定。这个过程,正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大胆判断和敢于负责的精神的最佳时期。最后,家长要敢于尝试,当无法说服孩子的时候,要善于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尝试一下失败和挫折的滋味,这要比口干舌燥地说服教育更有实际效果。面对事实,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会更深刻、更有说服力。要相信一次失败会让孩子从中学到更多的认识,在总结失败经验的过程中,相信他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会更谨慎、更填密。

篇3

关键词:想象力;隐形翅膀;体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简而言之,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就是利用孩子乐于探索的天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给予他们足够勇气的同时指出行之有效的途径,从而逐步引导、规范而并非限制、禁锢他们“幼稚的”感知与认知能力,进而帮助他们通过独立思维建立起人生第一阶段的“梦想体系”。完善而有效的“梦想体系”来之不易,但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亲近外界、发现自我,培养孩子的认知与感知能力

如何建立“梦想体系”,归根结底在于如何培养想象力。首要指出的是,想象作为一种能力,它和“空想”有着本质的区别;想象,是建立在外部世界和内部自我的基础之上的。换言之,一旦脱离实际,漫无边际又不切实际的想象就会成为一种白日梦式的“空想”,这无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进步,甚至会造成他们性格与心理上的障碍与扭曲,从而让行为与生活或者现实发生脱节。因此,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首先应该引导孩子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纽带,与此同时辅助他们与内部自我建立沟通的渠道,由此逐步培养他们对外界的认知能力和对自我的感知能力。

感知与认知能力是想象力的基石,丰富而积极的想象力是完善而有效的“梦想体系”的强大支撑。感知与认知能力的获取与提高,在于让孩子亲近外部世界的同时发现内部自我。只有当孩子对外界产生了足够的认知,起初空泛的想象才会变得有根有据,想象才能成为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动力,梦想体系由此获得萌芽的土壤。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启发式”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有一个真实案例,家长在周末出游的实际教育过程中,看到了一座高山,要求孩子形容山的高,于是启发式发问:“你看,那山多高啊,到底有多高?它高到了什么程度?”而孩子过内心思量所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那山很高,高得几乎可以摸到太阳了!”事后这位家长找到我,说:“你说多夸张?山高的能摸到太阳,这怎么可能啊!”作为教师,在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与想象开解家长的同时,我欣然意识到学生已经对他的所见所闻有了真情实感。当梦想照进现实的刹那,他小小的胸怀中不仅有了高山的形象,还有了一幅“旭日东升”的直观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象化蓝图指日可待。

从表象到具象,锻炼孩子的抽象能力

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当孩子对外界与自身有了初浅的认知与感知后,引导与规范他们的想象力,使这种力量发展成为一种分析、思考与判断相结合的思维能力,是“梦想体系”建立的关键节点。这种思维能力,就是抽象能力。

确切地说,想象是一种自由的、发散式的思维工具,而抽象则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之上的有意识、有价值的主观行为。在二元结构的世界里,通过事物的表象揭示其本质,进而再造一个具有一定高度的新形象,这一具象过程的依托正是抽象能力。当然,对孩子来说我们不能过分要求他们彻底领悟并且完全具备这一能力,但在课堂和生活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不断培养他们的认知与感知能力,与此同时督促他们身体力行,以此不断更新他们的视野,不断充实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教育的实际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孩子好奇的天性和天真的个性,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索求知欲望,动用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由表及里引导他们进入知识的海洋和思想的圣殿。

比如在教授孩子认识花草树木的同时,要让他们能够抽象出一个灿烂而又完整的春天;而在描绘春天的同时,又让他们依据亲身体会具象到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等一年四时不同的景象。他们幼稚甚至可笑的作品,是他们思维与抽象能力日益完善的见证。其实,教育的目的并非在于培养一个个面目相同、行为相仿的群体,而在于培养一个个独立、鲜活的个体。教育也并非简单地传道授业解惑,而贵在传授学生生活本领,令其掌握生存之道。当孩子对课本和身边的事物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具备了深入浅出的抽象能力,他们才能够对生活里的人情事物心存感知,才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萌生最初的“梦想之芽”,他们的人生由此变得异彩纷呈与众不同。

启蒙与自我启蒙,形成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

想象,几乎是一种无所不能的思维活动,想象力其实质是主观上借助思维活动以认识、区分并把握未知世界的能力。丰富而积极的想象力、规范而有效的思维活动过程,不但能够弥补个人视野的局限,还能够促进个人身心的全面进步。思维活动和其他任何人类活动一样,日久天长会形成固定的模式与习惯。驾驭想象力,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惯。然而良好的思维习惯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后天经受科学的、艰苦的培养与训练。

就教育教学与孩子全面发展而言,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培养孩子想象力层面,能够加速他们“梦想体系”的形成过程,并且促进这一体系的日臻完善,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就要求师长和孩子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这一互动过程必定是长期的、持续的、相互的,而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的渠道,是在教育尤其是培养孩子想象力过程中时刻在意师长的“启蒙”与孩子的“自我启蒙”。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成才

创新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理念,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指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是当前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怎样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思维

创造思维与生俱来,人皆有之。只要诱发得当就能调动创新思维的积极性,激起其创新思维动机。创设情境就是一个诱发创新思维的好方法。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当学生成了情境之中的某一角色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思考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情境才能让学生融入其中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适合于创造力的发展和表现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与发展。也只有这种宽松、民主、自由的环境才能任想象驰骋,任思维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激发灵感。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和谐、鼓励创造的氛围,提供宽裕的自主学习、实践时空,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轻松感、愉,从而点燃学生的创造火花。

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进行简单的说教,而要放手让学生去发挥、去创造,如果没有压力,每个学生都能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千奇百怪的想法碰撞出灿烂的火花,创生出鲜活的知识,不仅使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同时也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升华。

二、设问质疑,培养思维的探究性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贵有疑”,疑能增进探究的兴趣,疑是获得真知的先导。因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质疑,怕学生质疑后自己下不了台,收不了场。我们的学生也普遍存在着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问题的现象。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学生提不出问题,学习就不能深入,理解就不会透彻,思维就缺乏敏锐性\深刻性。思维能力也就得不到训练。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要从疑开始。

首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放手让学生讨论,培养他们好求甚解的精神。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无疑―有疑―无疑―有疑”的循环中去探求,从而培养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其次,我们要采用“教师精心设疑,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释疑”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经历从敢问到善问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开展设疑、质疑和释疑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兴趣。

三、分析综合,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很多人认为,创新思维就是发散思维。事实上,在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中,思维要经历从分散到集中,再从集中到分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因此,创新思维既需要发散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而集中思维主要是通过分析,综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逻辑能力。不发散不行,但只有发散没有集中就不能得出正确结论,学生也将无所适从,创造成果便无法产生。发散度高,集中性好,创造性水平才会高,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舍身炸碉堡》时,教师设疑:干嘛要舍身?是太傻?接下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不舍身行不行,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如果教师只引到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逐一否定了他们提出的办法,最后一致认为:在当时时间紧迫,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舍身才是唯一的办法,从而更能体会的勇敢无畏,更能激起学生对的崇敬之情。发散思维必须通过归纳、综合才能形成高质量的思维成果。

四、联想、想象,培养思维的新颖性

联想是从已知事物联想起其他相关的事物,或由某个概念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的思维方法。世界上总有一些事物彼此是相似的,它们之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如果把未知事物与已知事物相联系进行观察、类比,发现其特点,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变未知为已知,从而有新的发现和发明。想象是指人脑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新表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想象深入到思维,才能有完整的创造思维,因此,想象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旧探新、以新固旧,使学生借助创造性想象丰富自己的心理活动,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幻想是想象力的升华,其特点在于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去塑造未来。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总是伴随着幻想,幻想往往是发明创造的先行者,是人类活动的巨大动力,它不仅能引导人们去发现新问题,而且还能激励人们作出新的努力和探索,去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大胆想象,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和爱护学生的科学幻想,使幻想变成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在学习了童话、寓言之后,最好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仿写童话、科幻作文。

五、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逆向思维,即抛开所提供的条件和思维方向,进行反方面的思考。逆向思维训练能够培养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逆向思维具有批判性、挑战性和独特性的特点。敢于对传统的,习惯的进行挑战和批判。能够在人们想不到的地方独辟蹊径,往往会得出新奇的结果。

语文教学中,要把创新思维的培养当作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因文而异,找准创新思维训练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创新思维训练中,发现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为今后在语文学习中勇于创新,敢于开拓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任秀芬.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J].教学

篇5

指导思想:

根据本学期工作计划结合班级学生及数学学习的具体情况,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实际数学能力为重点,力求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在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数学成绩。

学生情况分析:

好的方面:大部分学生经过将近一年的学校生活,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能较专心的听课,书写工整,能按时完成作业,口算较扎实,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不足的方面:一小部分学生的书写还不够工整、规范,口算速度较慢,特别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学生们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学过的知识有回生现象,对学习人民币的认识和换算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换算不能熟练的进行,认识时间学生们对“分”的认识比较模糊,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较弱,特别是逆向思维的问题。

复习内容:

1、上下、前后、左右,运用行列的确定位置的知识。

2、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3、认识人民币、认识时间。

4、找规律、统计。

5、解决问题。

复习要求:

1、学生能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知识,能根据行列的确的定物体的具置。

2、学生能熟练的数100以内数,会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大小。

3、学生能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4、能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能进行人民币的简单换算。

5、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熟练掌握1时=60分。

6、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复习措施: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利用教室里的有效资源,让学生准确地描述出自己所处的位置,各种物体的位置,特别强调“左、右”的相对性问题。

2、100以内数的复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数位表,了解数的组成和比较数的大小。

3、20以内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主要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我们学过的计算的类型,理解算理,讲清算法,注意对比练习,让学生掌握计算算法,每天利用三分钟时间,进行听算练习,课后回家进行一定量的视算练习。

3、“元、角、分”的认识,通过大量的操作,设计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元、角、分的关系及应用。

4、认识时间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钟面的,指导学生学会看几时,数几分,可以通过师拨钟面学生说时间、师说时间学生拨钟面的练习等活动让学生巩固有关钟面的知识。

5、指导学生收集本班学生的有关数据,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能掌握收集、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引导学生看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的有关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6、指导学生学会看图,看图先看图的主体部分,看图要按一定的顺序,找出相关的信息,能较准确地说出图意,找出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

培优措施:

引导学生学习整理、归纳本册所学的知识,学习构建知识系统,回忆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特别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

篇6

关键词:美术教育;幼儿;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042-01

目前,我国的美育走上了两种不同的道路。第一类的美育较狭义,多指包括审美教育、美学教育、艺术培养之类的艺术教育。第二类较广义,不仅仅着眼于单薄的艺术教育,而是将艺术教育融入诸学科、融入孩子的学习以及生活中,从而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美育大多将艺术教育视为重点,倾向狭义美育,旨在培养孩子的美学能力。美术活动中,一些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往往是成人化的,如画面是否干净、比例是否恰当等,忽略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1]。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社会不断发展,故对比以前,我国的美术教育变得愈发重要,不再是学校教育的鸡肋,在幼儿教育中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美术教育也不仅是局限于校园内的事情,社会环境也对美术教育起到相当巨大的作用,且相较于学校内美术教育的单调重复,难以吸引学生兴趣,社会环境带来的美术教育则是一个耳濡目染、慢慢熏陶的过程,这种熏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且自然又不模式化。然而各个地区和国家的社会公共环境是不一样的,文化更是千姿百态,所以各地区对幼儿的美术教育也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知道,目前我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这是好事,但同时也导致了社会整个文化环境上的浮躁,投机逐利存在于各种领域。作为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美术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也面临着与自己最初丰富内在涵养、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的背离。目前社会对美育价值的衡量太过功利化,把孩子画画是否画的好,弹琴是否谈的好,乃至奖项是否拿的多当作唯一的标准[2]。在这种价值观的压迫下,孩童们丰富稀奇的想象力被抹杀,天真好奇的天性也不复存在,美育的尊重人性,丰富涵养,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目标被完全忽视。所以说,美术教育的世俗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二、美术教育促进幼儿创造力各要素的发展

1.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包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具体来说,创造性思维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泛灵思维和类比思维。优质美术活动可以促进以上诸多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知识于创造力形成和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因为知识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加工的元素。幼儿美术教育虽然程度浅显、但内容包罗万象,有关于线条与图案、色彩与明暗、空间与造型的美术本身的专业知识,也有以美术为手段的其它综合知识。而表象取决于感知,感知又离不开观察、记忆和想象。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幼儿去观察,经过观察又将物体(如,汽车)的形象牢牢记在脑子里。在画画之前再经过回忆,然后将物体(汽车)画出来。这样也发展了他们的记忆力。如果在物体(汽车)的周围画上其他物体(树木、楼房、行人)或涂抹上不同颜色等,又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儿童表现美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因此,幼儿经常坚持画画,将有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智力和创造才能。

2.促进幼儿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发展。幼儿期的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即根据某一事物的图样图解成言语描述而在头脑中产生关于这一事物的新形象,其特点是不带创造性成分的,而创造性想象指经过重新组合、加工、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想象。幼儿美术包括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活动,每一种教育形式都能给孩子提供自由发挥的天地。如,绘画可以是有主题绘画,无主题自由绘画,也可根据续编故事情节性的想象绘画,可以听音乐绘画与写生性绘画等,丰富而生动的表现手段给孩子无限的想象空间,发展了幼儿创造性想象能力。

三、培养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力的策略

那么在我们的美术教育过程之中应当如何做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对于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即是对于教育的目的与目标进行深入的理解,并将其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幼儿美术教育工作者亦是如此[3]。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即是对于幼儿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进行综合培养,进而促进其向着健康、稳定、和谐方面发展。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对于幼儿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把握,也在于让幼儿能够在美术学习之中得到快乐,而非为了取得“画得像”而进行单纯的重复而使幼儿早早丧失对于美术学习的乐趣。

第二,在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之中,要注意对启发式教学进行合理的运用。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具体到幼儿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则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把美术活动与游戏结合起来,培养孩子们创造性思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具体的启发教学活动之中,一定要在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下进行,而不是简单的让幼儿去玩耍,这样,直接会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完成,亦或教师很难掌控课堂。

参考文献

[1]黄卫.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探索与实践(一)幼儿园美术群体游艺活动[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1(01).

篇7

星期一:配对子

玩法: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摆牌,把扑克牌都反扣在桌上,一行一行对齐。然后轮流翻牌,每次只能翻两张牌,翻出的两张牌若是相同数目的,如都是8,翻牌的人就可以取出来,配成一对,归自己所有。若翻出的两张牌数目不同,如一张是4,一张是7,就仍翻转回原处。如此轮流翻牌,直到把桌子上的扑克牌都配成对子取走,最后比一比,谁配成的对子多,谁就赢一

星期二:大鱼吃小鱼

玩法:爸爸或妈妈:孩子各有一半牌,每次双方各出一张牌,都反扣在桌上,然后,数到一、二、三,同时把牌翻过来。比较这两张牌的数字,若是一样大,就各自收回,若不是,小的一张牌就被大的吃掉。直到双方的牌都出完,最后看谁得到的牌多谁就赢了。

提示:

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教会孩子认识数字,更能明白数字之间的大小概念。

让孩子说出牌上的数字或名称,说说“几比几大”,也可以反过来比谁小,锻炼一下孩子的逆向思维。

星期三:接龙

玩法:先选一张牌,并将这张牌不同的花式并列摆出来,然后爸爸或妈妈和孩子各取一半牌,以摆出的四张牌为中心,不仅要按数的相邻关系接龙,还要按花式接龙。如红桃5的上方接红桃6,方块6的下方接方块5,每次只能接一张牌,无牌可接时由对方出牌。谁的牌先出完,谁就赢。

提示:不知不觉中,孩子通过游戏认识了数字,也初步建立了序的概念。

星期四:小猫钓鱼

玩法:先分牌,双方各拿半牌,玩“石头剪子布”,赢方先出牌,然后,输方把牌放在赢方的下面,这样轮流出牌。谁出的牌数字跟上面某张牌的数字一样,谁就把牌收回家。直到一方把牌出完,谁的牌多,也就是谁钓的鱼多,谁就赢了。

提示:除了认识数字外,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在众多排成一列的纸牌中,能一下子看到与自己的牌数字相同的牌。

星期五:捉“大王”

玩法:取3张牌,把大王放在其中,让孩子记住大王的位置,然后把牌翻面,正面朝下,不断变化三张牌的位置,最后让孩子找到大王到底在哪个位置。

提示:速度由慢而快,变化的次数由少到多,牌数也可以增加,这样可以锻炼孩子集中注意力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很多孩子一起玩更有趣。

星期六:速记高手

玩法:随意地取3张牌,给孩子看后,倒扣过来,让他说出刚才看到的3张牌是什么,根据他的能力,牌可以由少到多,给他看的时间也慢慢减少。

提示:

速记牌是锻炼孩子记忆能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如果你的孩子能够一次性记住5~7张牌,那就相当不错了。

为了保持孩子的兴趣,刚开始时可以给他创造一些胜利的机会,等他熟练掌握后,就得认认真真地跟他玩,要教育孩子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输赢。

星期日:加加减减

篇8

三年级知识学习广泛了,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们主要是一些非常基础的知识,拼音、生字、词语读几遍抄几遍,也就是说只要孩子肯下功夫记,一般不成问题,但是,现在可就有点不同了,因为现在除了以上的基础知识以外,作业本上有更多比较“活”的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这些题目是没有什么最标准的答案,可以是一题多解,不像学生字、拼音该怎么读就怎么读,所以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还必须扎扎实实地掌握、同时还要拓展孩子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习方面的改变还表现在内容增加了,并开始练习写作文,如果基础方面不扎实,写作也就困难了,因为写作文必须要有事实的语言,如果积累少了,写作文时就没话说,这就要辛苦我们各位家长,要辅导孩子进入中年级,顺利过渡到高年级。因此,有一些学生因为不想学,为了逃避写作业在家长面前说:今天老师没布置作业,或者说:“在校已经做好了。”这就要我们家长检查一下是否已经完成,为什么有的孩子越来越想学,成绩越来越好,而有的孩子越来越差,除了孩子的主观原因以外,相应的还要我们家长多抽点时间看看孩子的作业,辅导一下他们的学习,让他们把成绩搞上去。

二、语文学习方面的年级特点以及家长如何配合

1、关于写钢笔字。

本学期开学初各个班的老师就已经布置学生准备了钢笔,这就是本学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一项——写好钢笔字。学生由写铅笔字过渡到写钢笔字,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执笔方法不对、写字姿势不正确、笔顺写错、出现错误很难修改和无法保持作业本整洁等。钢笔的正确执笔方法应该是食指与拇指执住笔杆,用中指抵住笔杆。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却是将食指弯曲,让食指的指甲背压住笔杆,再用大拇指紧紧包住,握紧了拳头写字。用这种执笔方法写字,不仅样子难看,而且费力,速度慢,还阻挡视线,写字累且慢了。此外,少数学生执笔时,手腕向外翻出,手心向内,其状如同画素描中的线条一样,力不在指上、掌上、而在向外翻出的腕上。这样写出来的字,特别难看。这种情况必须及时纠正。另外,写错了字,该怎样去修改订正呢?通常情况下,我们推荐学生选择的是用橡皮擦或是用透明胶带粘这两种方法,而不推荐使用修正液和涂改液。不管使用哪一种方法,都会在作业上留下痕迹,影响作业本的美观,因此在我们要叫他们先动脑筋想好了再下笔,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写一个字看不合适了再擦掉重写。

2、关于语文作业方面的要求

从我们发下去的作业本,家长们可以看出,三年级不但课程增加了,作业本也增多了。就我们语文学科来说,每学完一课,需要完成的作业就有:《补充练习》、《习字册》、《练习与测试》以及内容包括抄写生字词语、造句、抄写段落、小练笔等多种形式的《笔记》,除此之外,学生们每两个星期要完成一片精心写就的作文,还有我们例行的周末练习。其中,《练习与测试》和《笔记》是家庭作业。这些作业我们也有统一的格式要求,即:所有作业开始用钢笔完成,这就需要家长们在作业的整洁度上多下功夫;《笔记》本的书写要按照各班老师要求的格式,尽可能做到整齐美观,写完后再后面画上记分格;写作文要先打草稿,草稿经反复修改后才可以誊写到作文本上;所有的课堂作业不可以带回家,这一点还要请家长们特别注意。

(一)关于阅读:

有些家长一些苦恼孩子的作文写的不好,想尽了一切办法为孩子找补习班等,结果还是见不到效果,其实,孩子头脑中空空的,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让孩子写出好的作文,就要增加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量,让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对于一些重要的经典的语句,要让孩子们朗读背诵。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读中学写,增长知识,丰富语言。

如何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

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孩子的阅读习惯自觉的养成。例如,孩子每天临睡前留出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进行读书,天天如此,最后形成孩子的自觉行为。在这当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个性,要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循序渐进,慢慢进入正轨。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将有极大的帮助。

2、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

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我们要经常强调阅读的卫生习惯:如,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提醒孩子千万不要躺在床上读书;读书时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适度;不要让孩子养成边读书边做小动作的陋习,如挖耳挠腮,摆弄小玩意儿,吃零食,东张西望等。因为孩子本身的身心特点发展有过程,这一阶段的孩子好动、自主性差,所以这一点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监督措施和奖惩措施,从而更好地强化这一习惯的养成。

3、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

所谓专心,就是身心合一,聚精会神。要养成这一习惯,必须做到:姿势要端正;环境要安静;作息要定时;学习地点要固定;养成默读的习惯。

4、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

5、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在孩子们阅读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孩子阅读思考的习惯,纠正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习惯,指导孩子读书时常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习惯。针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问自己“为什么”,可以由表及里,深入思索;问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培养逆向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创造性思维。

6、培养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

我们要着重培养孩子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孩子们在学完汉语拼音后,就能够利用工具书进行阅读。我们要适当地加以指导,并且身体力行,常常和孩子一起带上工具书,多创造机会强调带工具书阅读的好处,使孩子们谨记在心。

7、培养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

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如:以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以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以搜集资料为目的,可以跳读等。

8、培养有序阅读的习惯。

有序阅读指阅读要有计划性,阅读时不能见异思迁,半途而废。阅读的行为要有条不紊:书放在什么位置,笔记和笔放在哪里,暂时不读时怎么做记号等。教师在课堂上要边说边示范,并让学生做,逐渐习惯成自然。

关键一点,我们要从孩子的年龄特征出发,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逐步培养,由小积大,最终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量增加了,有的家长又有新的烦恼了:我的孩子看了很多书,家里也有很多书,怎么见他的阅读能力、作文水平提高呢?我想,阅读和作文都不是一步登天、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反复曲折的历程。

(二)关于写作:

这是我要重点讲的第二点。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正式开始起步,这是小学生从口头语言转而发展书面语言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决定学生走稳习作之路的关键一步。尤其是三年级,作为作文时代的开端,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作文和语文水平发展。要写出好文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从平时做起,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善于积累等等。

提高习作水平除阅读之外,最重要的还要写好“两记”:读书笔记和日记。写读书笔记就是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它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所以要让孩子们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作好课外读物的读书笔记,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写日记也是一项有效的训练措施。日记形式灵活,内容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只有用心把事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浅,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

另外,我始终坚信: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在孩子们作文刚刚开始起步阶段就应培养他们自主修改习作的习惯。

三、送给各位家长朋友的几点温馨提示。

1、每天请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家庭作业,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坚持不懈。检查完后作业本上请签名。

2、必须掌握字词句部分。

3、家长的善导是家庭教育的黄金,要多给孩子一点信心,做孩子成长的强有力的后盾。每天与孩子进行亲切交流,和他们谈谈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哪篇新课文,知道哪些道理,今后打算怎样做,交谈时,要有耐心,不能简单粗暴。

4、定期与教师进行沟通,对孩子的优点、不好的习惯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可以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共同寻找最好的教育方法。

5、经常带孩子们接触社会、研究社会的各种现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双休日、假期交好朋友、参加有益的社区活动、参加体育锻炼、做小实验、搞小发明、编手抄报、编作文集等,使孩子们全面发展。)

6、让学生多读书,家长给孩子舍得买有关学习和课本上有关的作家的书籍。多读作文选。

7、多让学生写观察或纪实日记,指导孩子的习作,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8、教育孩子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上学习,做好笔记,课下有选择的做阅读练习,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9、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家长必须辅导,把知识补上。

10、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做好每一次考试的分析和改进措施。

总之,我将和各位家长一道共同教育好你的子女,我的学生。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走到一起来了,为了我们的理想,我们必须一起努力,实现这个理想,而你们的理解和支持,就是我工作最大的动力,即使苦累,我也会感到欣慰。

篇9

【关键词】小学低学段 语文教学 创新精华

在当代社会,创新已经融入了民族发展的血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及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上述新事物的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所以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是要授之以"渔",理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将创新精神融入日常授课与学习的过程中成为了教师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与理科科目相比,传统的语文学科偏向培养记忆力好,善于考试和善于模仿的学生。改变语文学科的授课模式,从根本上调动孩子们对母语的热爱,培养孩子们对知识跃跃欲试的好奇心,才能调动孩子们对语文学科的创新精神。作为小学低学段的一线语文老师,我深知创新要根植于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良好把握,结合本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作出如下几点思考:

一、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本学段孩子的重要任务。传统的填鸭式识字教学内容多,任务重,给老师和孩子都带来困扰。在创新精神的指导下,我们重新审视识字教学,做出如下尝试:

(一)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沟通生字的音形义,鼓励孩子主动认识生字,要求孩子能够熟悉生字在课文中的词语及句子,充分利用课文中所创设的情景,感悟生字意义,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对语词的理解更需要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大语言环境中,所以我们提倡孩子通过“找找朋友组组词”的方式,感受生词的语词氛围,尊重个体差异,努力让孩子在熟悉的事物中接受新鲜的汉字知识。

(二)引入汉字文化知识,增添课堂趣味

“字理识字”通过对汉字造字方法的分析,运用联想、直观等手段来把握汉字字形与义、音的关系,达到识字目的,它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儿童的识字能力,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形象生动地进行字理教学,利用低龄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字理教学,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的注意力从课内爱玩东西、开小差引向学习汉字上来,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要注意的是字理教学要在学生识字达到一定量时才适合进行;同时,字理教学必须遵从科学的原则,肆意乱讲会引发学生认识的混乱使学生的文化素养下降。

(三)自主观察研究写好字的方法

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课堂写字指导时间大大提高,并自觉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在描和临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都在力求做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我发现能力、提高写字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发现中,在赏析中,初步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识字写字教学扎扎实实,采用形近字比较法、熟字减偏旁、熟字加偏旁、形声字等识记生字字形,使学生学得开心,学得轻松。

二、阅读教学

(一)感悟加熟读,帮助孩子不怕阅读

低年级段小学生基本掌握了语言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最基本的口语语法形式,但在书面语表达方面能力低下,内部语言发展不完善。因此,低学段的创新能力必须根植于在学习中渐渐建立起的语言语法形式,而不能天马行空。

因此,在课堂常规教学中,我们需要花四分之一的课堂时间指导孩子们朗读课文,理解浅显易懂的道理,熟悉常用的书面语表达方式,能够出口成诵,帮助孩子们从课内语言拓展到课外语言,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书面语表达方式。

在课后作业中,我们要增大阅读的比例和时间,指向性地为孩子们提供易于理解便于上口的美文,指导孩子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反复的吟诵中再次熟悉书面语的表达形式,做到心中有话能够说。

(二)培养创新思维,从问题设置开始

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比如,每教一课,板书课题时必问学生:“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看到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创新更要求思维的新颖独创性,是以独立思考、大胆怀疑、不盲从、不迷信权威为前提的。它强调思考问题时有高度的自主性,独我性,有体现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能自觉而独立地把握条件和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系、层次和突破口,能超越固定的习惯的认知方式,以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新角度、新眼光去认识事物,得到独我才有的特定感受,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善于思考和有独立见解的学生一定要多加鼓励,即使他说得不够合理,对他的大胆创新也应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励更多的学生。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环境;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97-01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学术的日新月异,人类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高素质人才,致力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语文学科责无旁贷,许多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众所周知,学生的创新思维受环境的影响最大。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实施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儿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培养的两个基本条件。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儿童的创新思维。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的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的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环境将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同时,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共同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创造的气氛,使创造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儿童自然可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同时我们还应该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这就告诉我们,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训练。鼓励首创性,允许学生在自由探索和实践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看法。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确定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课堂上,教师绝对占定讲台的状况始终未得到根本性扭转,而且,越是落后的地区,满堂灌越严重。评价一节课的优劣,着重依据教师的知识拥有量,自我表演的精彩度来衡定。课堂里,过多的是教师把自己单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教参内容一股脑儿倒给学生,似乎只有细讲,学生才能领悟,不讲全一个知识点都放心不下,面面俱到,不留一点余地给学生。

3.在教学环节中以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训练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