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篇1

关键词:创新;语文教学;思维;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9-053-2一、培养创新意识是前提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引发创造性成果,它是人类智慧的核心。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制度的不断完善,都离不开创新意识这个核心。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会去观察生活、反复思考生活中引人注意的问题,并设法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疑难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创新愿望。创新意识可以通过培养、训练得到不断的提高。技校生将来是各企业技术岗位操作的主体,在技术改革、设备创新中,技校生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具有理论联系实践的最佳条件。因此,技校更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利用语文教学基础课程,加强创新思维训练,为学生将来的创新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创新教学是关键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创新思维培养的主阵地。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改革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教学的课堂是发现、探究、讨论和开放的课堂。在进行发现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进行讨论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自己充当主持人,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其积极性,使学生在唇枪舌战中相互影响,使灵感相互触发。在进行开放教学设计时,主要是利用课堂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是把学生置于开放、动态、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优化教学问题设计。对学生个体而言,所有的问题都是“新”的,因而学生个体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具有、也都需要“个体化”的创造性。提问是问题在课堂上的外显形式,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善于提问,多设计些扩展性思维问题,长期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如何创新性地设计课堂提问?一是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步步深入。一般采用“为什么”、“怎么样”、“何以见得”、“有何根据”等提问结构。二是要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多元思维。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耳听、口读、眼观、心想,从多角度形成立体思维。三是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比较方法设计提问,让学生发现矛盾,激活思维。四是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深入开掘。教师在教学中,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用递进的方法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开拓,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培养学生探究事物永不满足的精神。

3.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必须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学生可以在这些时间和空间中,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就要求教师加快教学改革步伐,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尤其必须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保证高效完成必需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源于实践,必须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课外语文教学活动是一块大有作为的天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开展“文艺沙龙”、“专题辩论”、“征文”、“演讲”等活动,满足学生的创新需求。通过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可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的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愉悦课堂气氛是保证

1.注重教学用语的幽默。教师应加强教学用语的幽默性与情趣性,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缓解紧张、慌乱的情绪,融洽师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创新火花。如教学《项链》,教师可发挥想象,给故事增添一些细节,形成喜剧效果。当然课堂教学语言除口头语言外,还包括表情语言、姿态语言、手势语言、板书语言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语言,使课堂气氛愉悦,充满欢乐。

2.注重班级关系的融洽。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创新思维火花迸发的温床。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引导,融洽班级关系。一是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由于学科的原因,语文教师更易形成信任、平等、民主、互动的创新教学师生关系,为培养创新思维提供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以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二是要促进良好同学关系的形成。教师应正确引导班级舆论导向,营造全班同学共同进步、公平竞争的局面。三是要善于控制教师自身情绪。研究表明,教师以高兴愉快的情绪教学,学生学习效果比教师一般情绪的教学效果要高,原因是教师的积极情绪感染了学生,使学生产生相应的积极情绪。因此,教师不应将消极情绪带到课堂上,也不应让学生的情绪左右自己,保证课堂教学充满激情。

3.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语文课上要注重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直观演示、音乐情境、动漫效果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课文情境,形成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学生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能够轻松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享受学习带来的满足与快乐。

四、创新思维训练是手段

1.引导学生求异思维。求异思维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元化的思考,可以另辟蹊径,独特思维,开发其创新能力。在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时,教师可以反向提问学生,“假如我们失去三天光明,将如何度过?”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学生热情高涨,引出了许多创造性的独立见解,收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语文教学中的求异思维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动学生创新思维的马达,使学生思维训练拾级而上,爆发出创新的火花。

篇2

一、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思维

语文思维是人的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思维主体对语文现象和语文表现的认识、表达、交流、沟通以及创造与吸收,是对语文感性认识的升华,是对语文活动意义的重新定位和归纳。中学生必须具备下列几种语文思维:

1.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语文课本身带有模糊性、多义性,大至课文主旨、段落理解,小至某一句话、某个词语的含义,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所以,语文思维可以延升,也可以创造性地展开。

2.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学会“批判”,学会创新,意义重大。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与知识、能力、素质同步发展的过程。为此,要求学生要有必要的语文素养和必要的明辩思想,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3.辩证性思维。

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这是语文教育提高学科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辩证性思维,不仅能促使创造性阅读更具有科学性,而且也是将创造性阅读引向深入的“助推器”。

二、培养高中学生语文思维的方法和途径

语文考试很少考现成的题目,也无现成公式可套,主要考查学生的见识,考查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考查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教师如果只给学生传授死的知识,要他们死记硬背,面对变幻莫测的题山题海,学生只能束手无策,望卷兴叹。

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语文思维的广度。

语文知识遍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这上下五千年的宽广时空中,无处不受语文思维的潜在影响。首先,要拓宽学生在知识领域的广度,要适时地为学生提供课外的素材。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由于大部分高中生还没有配备电脑,也没有时间去查阅更多的书籍,所以,这些资料教师可以事先提供给学生。

2.凭借课文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

对一些课文,如果不能拿捏到它的要害,领略不到它的精妙,只是一鳞半爪、浮光掠影、轻描淡写地走过场,留脚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深层地挖掘知识的内涵,了解事物的本质。

3.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拟定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训练思维,不要代替学生思考,要善于集中群体智慧,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形式展开综合性学习。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全新的教学模式中。

4.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3

    【中文摘要】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二者之间本身就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可以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就在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鉴于思维和语言表达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和辩证思维三方面入手,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通过思维训练牵动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英文摘要】 The core of Chinese teaching i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thinking and language expressing abilities. And the two elements themselves affect each other. We can say that in Chinese teaching, 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language expressing abilities of the students lie in the training of their thinking abilities. According to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oughts and language expression, I have sum up some methods on how to improve the language expressing abilities of the students by training their thinking abilities with a lot of practice. I will expound my viewpoint in three aspects: Divergent thinking, Polymerization thinking and Discriminate thinking.

    【中文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维训练; 语言表达; 牵动

    【毕业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6

    一、思维和语言表达的关系 6-10

    (一) 思维、思维训练和语文思维训练 6-8

    1、思维的内涵 6

    2、思维的分类 6-8

    3、思维训练和语文思维训练 8

    (二) 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8-9

    (三) 思维和语言表达的关系 9-10

    二、语文教学中几种思维训练牵动语言表达的途径和方法 10-23

    (一) 发散思维 10-16

    1、力求新颖——作文立意的发散思维 10-13

    1)变换角度,多向思维 10-11

    ①打破习惯性思维的限制 10-11

    ②发掘文题的比喻、引申义 11

    ③发掘文题材料的内涵 11

    2)反弹琵琶,逆向思维 11-12

    ①为反面人物评反 12

    ②对正面人物质疑 12

    ③寓言新解 12

    ④名言新说 12

    3)过犹不及,避免极端 12-13

    2、引导拓展——作文选材的发散思维 13-15

    1)运用联想,广泛取材 13

    ①联想的申发 13

    ②联想的扩展 13

    2)殊途同归,一材多用 13-15

    3、鼓励多变——作文语言的发散思维 15-16

    1)词语突破常规 15

    2)修辞丰富多彩 15

    3)句式灵活多变 15-16

    (二) 收敛思维 16-19

    1、去粗取精,选择最佳立意角度 16-18

    1)选择最切题的角度立意 16-17

    2)选择最深刻的角度立意 17

    3)选择最新颖的角度立意 17

    4)选择最熟悉的角度立意 17-18

    2、形散神聚,选材万变不离其宗 18

    1)选择最切合主题的材料 18

    2)选择最具表现力的材料 18

    3、画龙点睛,点明文章中心主旨 18-19

    (三) 辩证思维 19-23

    1、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 19-21

    1)全面把握话题的正面和反面、主要和次要等方面 20

    2)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时避免顾此失彼 20

    3)通过辩论全面认识问题 20-21

    2、引导学生发展地看问题 21

    3、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1-23

    三、结束语 23

    英文摘要 23

篇4

[关键词]思维教育;中学语文;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5-0007-02

[作者简介]蓝寿军(1972―),男,江苏南通人,硕士,江苏省南通中学教师,中学高级。

叶圣陶曾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语文思维是指主体在读写听说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培育学生语文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出发点。

一、创设情境,培育学生思维的灵敏度

人类思维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生存环境变化的结果,学生语文思维的形成必然受到课堂教学情境的影响。思维能力往往是思维个体在最佳心理状态下充分发挥的结果,而最佳心理状态必然是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形成的。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优化思维训练,首先就要注意创设思维培育情境。

思维能力是高级认识能力,是人的智力的主要构成部分。思维灵敏的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是在语言发展的基础上促使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逻辑思维发展,语文思维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特定的语文情境与情绪体验。情绪体验的特性使课堂教学情境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内隐性,但它对语文思维萌发的影响却是外显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要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在“情”的熏陶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沿波讨源”,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语文思维的灵敏度。教学过程说到底就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双方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相互融合的过程。学生能否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教师的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思维交流、思维碰撞提供平台,创设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萌发。

二、多向解析,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只要构成联系就会产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和相互作用会以一种普遍联系的方式无限延伸,构成世界的整体性。培养语文思维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上教师传授的是一个个“知识点”和“技能点”,这些点就是我们思维的出发点,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深入应该借助这一个个“点”来进行。当然,思维出发点的源头还是文本,同样的文本,挖掘程度不一样,对于学生思维发展广度的影响自然就有所不同。在组织教学前,教师首先得反复阅读文本、钻研文本,在吃透文本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开发。教材文本的二度开发,必须源于教材文本更要高于教材文本,主要表现在两个维度:一是对文本内容进行巧妙、创造性的选用;二是精心挑选相关辅助教育资源,进行巧妙整合和优化,这实质上就是教师对文本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是多向解析,这种多向解析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质。

事物的多样性、内部的矛盾性与事物间关系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多向解析。常见的多向解析方法有:1.类比生疑法,即在同类的类比中找出细微的差别,探究原因,得出自己的结论。2.联想生疑法,即紧扣文本中的相关知识点展开多向联想,找到思维触发点,追根溯源。如分析祥林嫂性格的时候,我们既要看到她勤劳善良、淳朴顽强、敢于反抗的正面性格,也应该看到她愚昧落后、麻木守旧、屈服命运的负面性格。同样,在分析王熙凤的性格时,我们既要看到她精明能干、历练果断的正面性格,也应该看到她刁钻狡黠、狠毒泼辣的负面性格。3.异同对比生疑法,对比能在异中求同的基础上发现疑点,借助这一线索就有可能找到理解事物本质的关键。4.借果推因生疑法,凡事有果必有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学生所接触的材料中,有些文本由于行文的需要留果舍因,我们在学习时,就可以借果推因,多问个“为什么”,这样的学习有助于优化文本解析质量。

思维广度是思维对知识的一种整合能力和延伸能力,即思维通过对事物的联系方式和相互作用的认知,表现为一种见微知著,见局部知整体,见个别知全貌,见过去知未来,见已知洞悉未知的能力。如果说知识广度是“量”的范畴的话,思维广度则属于“质”的范畴。语文思维广度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的视野。

三、善于质疑,发掘学生思维的深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萌发语文思维,更要注重发掘学生思维深度。思维深度,简单说来就是指思考的深入程度。心理学认为:质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应运而生,所以说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可以说,拓展学生思维、发掘思维深度的有效途径便是让学生学会质疑。卢梭说:“如果老是由你去指点他,老是由你去告诉他,结果你用这个方法的确会使他变成一个傻子的。如果你用你的头脑去指挥他的手,那么他自己的头脑就会变得没有用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认知上产生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达到发掘学生思维深度的目的。学生会因疑生趣,由疑诱思,最终以疑获知。教师首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质疑不仅仅是教师的权利,更是学生学习的本质需要,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只有反复诵读课文、钻研课文才行。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本的过渡处、关键处、含蓄处和疑难处发现问题,与同学相互合作,共同解决。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有力地说明了质疑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不断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在听讲中质疑,也可以课后质疑;教师可以巧设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可巧用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索;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质疑的独立性。教师在备课别要备问题,要巧提疑点。如教学《阿Q正传》 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很有“弹性”的问题:为什么鲁迅用“Q”给小说的主人公命名?在英语的26个字母中,为什么单单选用“Q”这个字母,用意何在?一个“Q”字激起全班同学的思维火花。“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语文思维深度得以不断深化。

朱绍禹曾说过:“语文课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多次提及对学生的语文思维培育,其中“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是其核心内容,可见培育学生语文思维发展才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真正核心。

参考文献:

[1] 程铭,石建波.生本理念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3).

[2] 朱道立,吴富丽.有效发挥多媒体的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7).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34

相关研究表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教师课堂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可以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学习成效,让他们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习。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认为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也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方略。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我总结其中的几点论述如下。

一、在对比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比是培养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应该组织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有效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执教郑振铎的《海燕》一课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们将这篇课文与高尔基的《海燕》进行对比阅读。阅读完之后,我这样提问道:“同学们,虽然两篇课文的题目都是《海燕》,但是阅读完两篇文章之后,你们认为这两篇文章中所传递出来的思想感情一样吗?”问题提出之后,有学生立刻回答道:“不一样。郑振铎的《海燕》所传递的主要是思乡之情,而高尔基的《海燕》主要传递的是反抗精神。二者存在很大区别。”听到这样的回答我非常满意,说道:“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准确,接下来请大家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再进行仔细的对比阅读,看看它们在写作手法以及技巧方面有何异同。”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得以有效培养和提升,这即是对比的魅力所在。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我们不应该只是照本宣科,适当的时候也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对比,利用对比引导学生们对相关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于提高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想象是思维的至高境界。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也是我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经常要做的一件事情。我认为,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执教《为人民服务》一课的时候,我这样提问道:“同学们,将来你们想从事什么职业?又如何为人民服务呢?”对于该问题学生们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想象。有的学生说:“将来我要做一名教师,教育祖国的下一代,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有的学生说:“我更愿意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为人类造福。”有的学生说:“将来我要做一名建筑设计师,设计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楼,为人民造福。”有的学生说:“将来我要做一名音乐家,谱写出更多美丽的乐章,让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加美好的音乐。”……学生们的想象是美好的,在想象的过程当中充分表达出了他们的美好意愿,这也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绝佳途径。

所以说,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可行的,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业已得到很好的证明。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做一名智慧型教师,多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进而有效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事实上,实践不仅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对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进行验证,更可以有效提升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初中语文教师也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执教《卖油翁》一课的时候,学生们纷纷被文章中卖油翁高超的技能所折服。看到此种情况,我微笑着说道:“老师今天也准备了相关道具,有哪位同学愿意尝试一下呢?看看你们是不是也可以做到。”听到我这样说,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致,纷纷上台尝试。但是却屡屡失败。面对此种情况,大家似乎已经丧失了信心。出现这种情况在我的意料之中,于是我继续鼓励学生说道:“你们应该在刚才的经历中总结失败的教训,相信你们在下次一定会获得成功。”听到我的鼓励,学生们似乎若有所思,不一会儿就有学生表示说愿意再尝试一次,这次果然获得了成功。于是,我要求这名同学分享成功的经验,他缓缓说道:“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首先手不能发抖,其次在倒油之前要对准铜钱的中心。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了。”虽然他的成功可能是偶然的,所说的心得体会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从中也可以充分看出他已经动脑了。这不正是我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吗?

篇6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 理解 语文情景

对于思维可视化来说,它需要借助一定的可视工具来完成。例如一些多媒体教具、地图、视频工具等来实现可视化的要求。除了这些在外工具来说,还需要学生对可视化思维进行锻炼,因为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将可视化的思维运用到语文的学习中。语文是一门比较灵活的学科,它没有数学的严谨性和思辨性,它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特色和语言组织能力,所以通过运用可视化的思维教学模式,不仅仅可以增强语文课堂的活跃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方法。

一、进行高中语文思维可视化的意义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要求在语文课堂上,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情境性教学研究,给学生设置一个自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无疑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所以我们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可以借助思维可视化的技术教学,这样就会是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紧随时代改革的步伐,探索更加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成绩和能力的相对提高。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思维可视化

(一)运用影视资源进行可视化思维教学

运用影视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产生存在感,仿佛亲临到情境中去体会,这样就会使得语文的教学内容更加容易的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而且运用这种情境教学法比较容易把握教学的时间和节奏,从而可以进行课前很好的准备工作。影视资源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建筑等诸多学科领域于一体,能够全方位的为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所需要的场景。例如我们在讲授《最后一课》时,可以找一些二战时候的影片进行参考,比如《辛德勒的名单》,在教学时进行放映,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中的场景,进而对最后一课中的场景和人物进行联想和分析, 通过对教学情境的设置,让学生感受到远在万里的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洛林的人民惨遭殖民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失去的国土与语言的热爱,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都是我们仅仅通过简单的语文教学所体会不到的,而通过影视的情景教学方法的体现,可以让学生很好的去观看,去揣摩人物的一些心理特征,以及人物的动作表现等。这些都可以在情景教学中很好地进行表现,而这些也都是普通课堂教学中达不到的效果。

(二)借助绘画作品引导可视化思维

对于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就是语言的学习,但是这还需要一定的辅助教学工具来增强可视化的思维锻炼。例如在学习《古从军行》的时候,我们对于这篇古诗在进行记忆的时候,就会产生一定的困难。那么如果我们结合绘画作品,对每一句的内容进行画面再现,就可以借助它物的背诵方法,就会使得学生的记忆事半功倍。将那些战士行军的场景通过绘画作品展示的淋漓尽致,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进行可视化思维锻炼。如果这首诗在普通的教学过程中,背诵起来就会很困难,如果我们使用思维可视化的概念将学生引入到当时的环境,就可以很容易实现这首诗的背诵。

(三)利用图示法进行可视化思维教学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语文课堂是非常沉闷的,我们无法是自己进入到一个审美的过程中去。例如我们在学习戴望舒的《红楼梦》时,我们如果仅仅是通过想象和思考,是很难想象出红楼梦中建筑格局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而且对于里面的人物关系也会很混乱。可是如果我们借助思维可视化中的图示法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红楼梦里的人物关系和建筑格局。但是所有这些的前提是,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才能促使他们去留心观察生活。逐步引导他们建立思维可视化概念,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将语文情景呈现出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故事再现法进行思维可视化教学

或者是可以让学生根据电视剧中的人物进行一下即兴表演,这样就会使这些语文书上的人物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们面前,进一步增加了我们的审美感受,也进一步巩固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成果。例如我们在学习《出师表》这篇文章时,可以插入《三国演义》的场景想象,通过让学生扮演人物角色来理解文章,通过运用历史背景来使得学生能能够了解三国那段浩荡的历史。这对于学习表达人物情感的描写方法等等这些细节的描写和处理,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去处理学习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提供一定的认识和帮助,这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来说帮助是非常大的。所以通过思维可视化教学可以很好的促进语文课堂的学习。

三、结语

随着新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各个学科都在不断的进行一些教学方式上的改革创新。对于个高中语文教学来说,要坚持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即要为学生打好共同的基础,也要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我们通过运用思维可视化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们自我思考的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语文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黄荣.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篇7

一、首先要有写作的灵感

很多人都认为作文灵感是神秘莫测的,甚至是神赐天赋的。灵感来时则文思泉涌,得心应手,灵感消失时则文思枯竭,下笔艰难。历来文学家论及灵感时也大多只作经验的描述,认为它常常在长期的探索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总之,灵感长期以来一直披着一件神秘的面纱。正因如此,有许多的学生都说我没有灵感。其实,灵感并不神秘,它是一种心理状态,只要我们长期积累,就会偶然得之。

(一)注意信息积累是前提条件

灵感的显现是瞬间的,但它必须建立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没有这个积累是绝难有所悟的。所以我们要注意信息的积累。一是要注意生活素材的积累。同学师生之间的交往,邻里之间的关系,理想与前途,成功与失败等等问题都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积累。二是对思想、观点的积累。优秀作文无不是思想深刻、观点新颖的佳作。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悟出哲理,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种感悟不会凭空产生,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训练。思想积累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来自课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分析吸收教材中的哲理。其次来自生活,生活多姿多彩,无不给学生以广泛的滋养。教师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并感受生活,只有训练出敏锐而具有透视力的眼光,才能捕捉到生活的真善美。

(二)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首先,培养学生归纳、挖掘的能力。辩证分析训练的目的是学生认识理解能力的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而归纳与挖掘能力正是灵感在作文中的习见形式。在书本生活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正是培养归纳挖掘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透过纷繁的表象去认识、结识其中的内涵与实质,再把这种理性的思辨提炼为简洁、精辟的语言,要让学生“敏于思、明天辩、善于挖”。

其次,重视智力的开发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没有敏锐的观察力、集中的注意力、牢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像力和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创造力便成了空中楼阁,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中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创造力来讲尤为重要,被称为创造力的两大认识支柱。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造力开发的核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重视辐合思维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能力的协同开发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切入点。为了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要增强学生发散思维意识,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独立思考精神,遇到问题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不拘泥于已有的范例和模式提出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难以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那么在内容上应该紧紧围绕孩子所熟悉的生活,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有想表达的愿望,有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出来的冲动。

其次,对写得好的作文和在作文方面有进步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我会经常将写得好的作文拿到班上作为范文进行宣读,当学生听到老师在读自己的作文时,就有一种自豪的感觉,对作文的兴趣也会增加了。同时,帮助并指导差生写好作文,让他们也觉得自己不是不会写,从而由“怕写”变为“想写”。

三、加强课文教学内容与作文之间的联系

语文教学要把作文训练作为单元教学重点目标之一,要发挥重点单元、重点篇目的写作范例作用,有针对性地进行仿写训练。名篇具有用词准确规范、写人记事感染力强、写作特色显著等特点。仿写名篇,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地吸收名篇中有价值的东西,有利于学生正确、快捷地进入写作轨道。教师可按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仿写训练。同时,我们还可以做好课后的片断练习,在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的同时,让学生觉得做课后练习其实也是一件挺容易的事情,以后在遇到类似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情况时,脑海中就自然想起课文中的内容,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四、要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

篇8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教学当前,我们要使每个学生达到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由于科技的发展、人才的需要,60年代,在国外,已经提出了改革语文教学的方法近些年来,在课堂上,许多语文教师仍很传统,在教学方法和教学顺序上,比较死板因此,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下面从以下几点分析。

(一)在教学方法上改进

我们教师主要是引导的作用,即用适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发现知识的能力而教师的重要方式是:提高组织学生,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对象,我们已经研究、选用了最好、最合理的教法。

在美国,用探究、引导、发现法等;在苏联,运用自己做作业、自己解决问题的教学法等,加强引导、启发,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了改造创新。

(二)在教学组织上改进

在传统的教师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上,要改变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多向联系,把班级、小组和个人的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协作,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能够被调动起来同时,使得优等生和后进生都在不断地进步。

(三)在教学时要注重理解

目前,不少国家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_而我们提倡广泛实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怎样做为什么上,我们建立适当的平等做法学生会处理教学材料,而在处理中会分析、思考、理解抽象的语文概念、法则,以及语文规律。

除了以上需要我们教师注意外,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一件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在学校教学中,这是一项基本的任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下一定功夫下面,我从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析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一项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语文教学过程 对于教学,除了传授、学习外,更是一个促进学生全方面得到发展的过程对小学语文教学,通过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技能来构成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一个必备的基础。

一方面,学生要通过不断地运用自己的方法和形式来学习,如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方法来学习,对于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另一方面,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我们要提供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是对思维方法和形式的运用,打下好的基础对于语文知识和技能,除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利的条件使用,即我们要把这些条件,充分利用起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去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

我们运用语文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变思想是小学教学,在思想方面的核心。

转化是运用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通过相互的联系,来实现一种从未知向已知的转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等这培养了学生转化的意识,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一方面,通过练习,使得语文贯穿于小学语文的始终,培养了学生具有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具有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的品质

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练习来实践在思维与解题过程,是一个密切联系的过程对于培养思维能力,最有效办法是,通过练习来实现,了解知识是基础,把语文抽象思维变得形象,这种途径是获得信息的来源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逐步得到培养

篇9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素养;教育生活化;兴趣;习惯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和提高思维的初级阶段,良好的语文教育不仅仅给他们带来语文知识和语言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形成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即实现小学生“语文素养”教育――以语文为核心的综合素质[1]。目前传统的小学生语文教育单纯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忽视小学生创造力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只注重课本知识的灌输,鲜少提供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忽视小学生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语文教育形成了一种枯燥乏味的现象,小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过程中感受不到其中的美妙之处,逐渐减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些传统的语文教育问题,实现小学生“语文素养”教育,本文提出以下三个着力点:

1. 语文教学应以兴趣为导向

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愿意参与和接受所学的知识。因此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选择符合小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内容。如在教师设计的活动上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保证小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和兴趣学习和参与。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注重发掘学生兴趣并进行引导,在引导过程中加强对小学生的了解并培养小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以及小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在老师这样的努力下,小学生会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他们的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高,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更容易激活他们思维的潜力,强化创新力和想象力。

2. 语文教育要生活化

现今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语文教育与生活的疏离,小学语文教育应当具有生活化的品格与价值[2]。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包括教育方式的生活化和教学知识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生活化指由传统只注重课堂授课的教育方式转向同时注重课堂授课和课外实践授课的教学方式。教学知识的生活化指语文知识的教学不能仅依赖于课本知识,也要注重在生活中吸取知识,这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的本质性决定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运用好语文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小学生多读、多看,通过看、听、读、背、记等方式,使小学生获得更多的语言积累、形成语感,但为了达到“语文素养”的目标,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就需要在现实生活发现语文知识,并通过课外时间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生活本来就是一部多姿多彩的百科全书,生活可以使小学生获得课堂中所没有的语文知识、练就语文技能、感悟。要从生活中积累语言,扩大语文教学的途径,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不把语文学习局限在课堂和校园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小学生的课外实践。例如春天到了,老师可以把课堂转向室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的美景,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同时也要把学到的语文知识渗透到实际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融合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使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语文知识和语文思维方式。

3. 语文教育要注意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巴金曾说过孩子的成功教育要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而语文作为所有学科中的基础科学,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语文自身学科成绩的提升,同时也对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伴随孩子的一生,塑造人格,使其终身受益[3]。而目前的小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许多不好的习惯并且没有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注意,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成为小学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小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因为教育观念的缺失、语文新课程改革落实不够、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且对语文教学研究不够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不够[3]。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师和家长没有真正重视,没有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指导和监督。由于学校的课堂是仍然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是学习习惯培养的主要场所,所以本文对老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提出相关建议:(1)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口语交流习惯包括将普通话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积极参与并勇于发言的习惯。在这一点上,老师要做好领头的作用,使用普通话授课,在学生提问或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倾听,在课堂互动方面,老师要做好激励政策,鼓励小学生尤其是内向的小学生参与并积极发言。(2)培养小学生识字和写字的习惯。老师要贴近学生生活来激发小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如让学生在放学路把不认识的商标店铺名记下来。同时老师要对学生进行亲身指导和增加持久性的写字培训。(3)养成爱图书看报的习惯。学校要在教室内设置一个小型书架渲染读书看报的氛围。老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选择书籍,把选定的书籍的阅读当作作业布置下去,然后老师要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并让学生养成记录笔记的习惯。(4)培养小学生留心周围环境的习惯。老师首先要强调在写作中一定是真实的来自生活中的,并教导学生获得真情实感的方法就是留心生活。也可以让学生记笔记,记录每天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结语

教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是最具美感的学科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身体验和感受语文活动,获得语文艺术的美感和审美的愉悦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育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道路是艰辛和漫长的,但相信在教师不断地去努力、去发现、去探究、去创新的同时,学校、家长和社会相互配合下,语文教育一定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作者单位:邯郸县姚寨中心校高庄小学)

参考文献:

[1] 包亚娟.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五大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2013.09

篇10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包括学习方法、审美情趣以及思想品质,换言之,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所表现出来的和现代化教学需求相适应且牢固的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便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也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于学生今后乃至终身的发展而言,其意义重大。从宏观角度来说,语文核心素养令学生素养以及文化背景和教育的背景有机结合,是对过去教育反思的必然结果,体现语文学科的多样化。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

每个人的人生发展历程需要具备许多素养,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最为关键,是学科培养人才的一直追求的目标。语文教学要从自身出发,按照语文学科特征,把学科的教学转化为核心素养提升教育。语文的教育教学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其他学科提升学习能力与水平的基础,语文教学不但肩负着素养以及母语教育的职责,与此同时,也要将主流的三观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开展语文活动中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这对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发挥语文的价值具有帮助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由始至终贯穿语文教学过程,语文阅读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根基,着重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塑造健康向上的性格,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思想观点等众多方面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阅读教学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实多样,使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加强,唯有强化学生的思考以及认知能力,方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进一步地促进众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拓展自身的文化理解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想象思维等能力的提升,实现语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提升文字感受能力

语言是一种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技能,在情境中开展教学,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情境教学优势独特,在情境中激起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增强语文学习的体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假如学生对语文阅读不感兴趣,哪怕再有趣味性的文章,也无法令他们产生阅读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文本,而只是流于表面。所以,要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便是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形式在课堂中展示一些关于月色下荷塘的图片,并附上一曲相关的背景音乐,与学生共同欣赏优美的荷塘景色,体会其中的诗情画意,月明星稀,感受着这份美景,从而能激起学生已有的荷塘月色的生活经验,能让学生更好地融于课堂,融于荷塘月色之中,从外而内,塑造出符合《荷塘月色》该文章内容的情境,立体而又有意境,更重要的是有切身的体验,学生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二)细读文本,巧用留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细读文章是一种阅读手段与策略,细读能真正品味文章的内容,体验文章的情感,特别是文章中的留白部分,是一种绝佳的阅读思维训练的手段。留白通常是作者欲表达但又不直接表达的感情,所以具有细品精读的价值,教师要充分抓住留白的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激情,促进学生思维的宽度与深度的发展,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项脊轩志》末尾处,作者讲述了项脊轩和自己妻子的联系:“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说的是庭院里那棵高大的枇杷树是妻子逝世那年亲自种下的。作者在末尾数并没有依照寻常的行文思路对情感进行升华,而是写了一棵看上去寻常的枇杷树,不过经过仔细品读,其中所表达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对亡妻刻骨铭心的哀思,学生是全然体会不到的,只有引导学生对这些细节的把握,对这些文字的细细品味,并对其中的留白进行深思,才能真切体会人亡而物在的哀思。作者使用看似无意的句子,却深深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怀念以及眷恋,非常恰当地进行留白。深思对留白的巧妙体会,常常让我们发掘出隐藏在文本表面背后的思想感情以及典故,从而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感受能力。这种间接表达出来的情感便是婉转隐晦的文学美的体现,填补文学的留白便是引领学生感受文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