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法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专法律专业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专法律专业就业方向

篇1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法律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遭受着人们批评。当前,法律专业毕业生不好就业,特别是大部分学生未来无法从事法律职业,法律教育与社会现实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就加剧了人们对目前法律教育的反思。本文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来探讨我国高职高专类院校的法律教育问题。

二、我国高职高专法律教育的历史渊源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形式的教育纷纷举办,层次亦呈多样化趋势,从中专、大专、本科(学士)一直到硕士、博士,共存在五级层次。其中中专教育主要存在于各省所办的司法学校,学制为两年;大专的教育方式最为多样,包括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全日制短期职业大学、普通高等学校附设夜大学、普通高等学校附设函授部或独立函授学院、广播电视大学、职工业余大学、管理干部学院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学制一般为2年或3年;本科的学士教育主要由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承担,学制为4年,此外还有普通高等学校附设的函授部或独立函授学院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生(硕士、博士)教育集中在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之中,学制均为3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则多为两年半)。

高职高专类法律教育历史渊源很明显来自于80年代以后法律教育的多样化过程中。它主要包括上述的法律教育五级层次中专、大专层次,具体讲就是各省所办的司法学校、管理干部学院、以及经改制而来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所开展的法律教育。这类法律教育的出现一方面是我国教育行政化的体现,即警察系统、法院系统、检察院系统可以依据自己需要的人才开办相应法律院校,这里面有体制的因素也有部门利益的考量;另一方面,它也是法律教育急速扩张的一种体现。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招生量少、高中毕业生获得高等教育机会低下的状况,所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同时也不断进行专业扩充。对于我国法律教育来说它置身于其中也一直扩大招生、不断增加新的专业,也进行着教育层次的不断延伸。

三、我国高职高专法律教育的尴尬现实

我国法律教育传统不但有大陆法系的历史印记,也有前苏联法律教育的烙印。但是,随着我们法治建设不断的深入,对法学理论研究的不断突破,我们意识到要去除前苏联法律教育的负面影响,坚决的以大陆法系的法律教育为基本,同时融合某些英美法系的法律教育模式。那么,对于诞生于80年代的高职高专层次的法律教育,即使它在当时也许有存在的理由,但是,当今天社会对法律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要求时(本科毕业才能报考全国统考的司法资格考试,拿到这个资格证才有可能做律师、法官、检察官),当大量法律毕业生无法找到法律职业类工作时,高职高专法律教育面临的尴尬更加明显。有人面对困境甚至呼吁取消本科法律教育,高职高专法律教育的去留不言而喻。当下,全国高职高专类法律教育机构不在少数,它的存废不仅仅是个专业本身的问题,还涉及一批教职员工安置、设施设备处理等问题,所以,以谨慎的态度对待高职高专法律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从社会现实需求来看,法律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于法官、检察官、律师、企业法律顾问、企业法务部门工作人员、律师助理等。很显然,法官、检察官、律师这样的工作需要你取得司法资格证后才能从事,企业法律顾问也得通过考试取得证书才能上岗,至于企业法务工作人员、律师助理一般也要求本科以上、同时要有相应工作经验。对于其他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与法律有关的工作岗位,它们不但需要你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而且需要你有相应行业的知识背景,那么这对于高职高专法律毕业生来说,他们几乎不能满足这些社会需求。

从法律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来看,它似乎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但其实不然。首先,正如上面所分析,社会现实需求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基本上需要高职高专法律教育类毕业生继续努力取得本科毕业证后才有可能满足;另外,目前高职高专法律教育回避这个问题另外开辟新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市场来自圆其说,例如,基层社区调解员、司法助理等。虽然这些行业与法律相关,但是,这些岗位目前只是理论上的岗位需求,而且,非法律类学生也可以上岗工作。所以,这样的说法很难获得人们的认可。

四、我国高职高专法律教育的未来走向

对于我国高职高专法律教育的未来发展存在有三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存在着社会需求空间,所以它未来依然有发展的前途;一种观点认为由于社会需求没有,所以它没有存在的必要;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社会需求日益萎缩,所以它未来将会逐步消失。对于第一种说法笔者在前面已作过分析,社会现实需求不突出,高职高专法律教育未来发展很困难;对于第二种说法笔者认为虽然社会现实需求不突出,但立即取消这类法律教育的冲击力也许是我们社会不能承受;对于第三种看法笔者持赞同态度。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

无论这个事物是否处于正确的运动轨道。那么,运动着的事物必然有着惯性,它在惯性的作用下依然会运动一段时间。高职高专法律教育目前的存在状态如同物理学上所言的物的运动惯性一样。它的未来取决于它的运动动能(未来社会的需求),也取决于摩擦力(未来法律教育层级间的竞争)。

总之,我国高职高专法律教育是行政化设置、教条主义引导、功利思潮推动下的产物。今天,我们面对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倍受争议的法律教育模式,只能借用就业市场需求的力量和采取可控的人性化调整方式逐步促使高职高专法律教育走向自己未来,这是理性的选择,也将是我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篇2

【关键词】法律高职教育;现状;问题;解决途径

法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法学教育的一个类型,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办以来,担负着培养中小企业、社区、乡镇、法律服务所、基层司法所等基层法律服务岗位人才与司法行政系统基层岗位的法律辅助人才的使命。十余年来,共培养了近70万法律高职人才,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一、我国法律高职教育的现状

我国法律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历经了艰难起步、稳步推进、蓬勃发展和步履维艰四个阶段,由于法律职业准入制度的限制(政策要求从事法律职业必须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而司法考试的报名条件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只有少数经济欠发达地区允许大专学历)、法律职业人员与法律辅助人员分类用人制度未全面推广、国家现行高职教育政策的部分要求与法律高职教育不相适应等原因,致使现在法律高职教育招生规模逐年萎缩,自2005年以来,招生数量和在校生数量逐渐减少。

麦可思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中显示,高职法律大类专业2007届-2009届连续三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位于高职专业大类的末位,2009届高职法律大类就业率仅为73.2%,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0.8%,位居高职高专就业率倒数第二位;法律文秘专业、法律事务专业2010-2011连续两年位列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红牌”专业。2009届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1636元,低于全国平均月薪(1890元),处于倒数第二位。2010届高职高专对口率最低的为法律大类,仅为33%。就业率、薪酬水平、离职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生源质量,造成了恶性循环,使法律高职教育进入了步履维艰、规模萎缩的艰难境地。法律高职教育进入了严冬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2010年9月,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合作共建高等职业院校,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困境中艰难前行的法律高职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法律高职教育校行(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影响校行(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引导下,多数法律高职教育还沿袭着本科压缩式或中专升格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对于现代高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认识远未到位,对校企合作教育的基本问题在理论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校企合作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工作、基本途径与有效形式、校企双方的职责、评价标准乃至有关其它方面的法规等等,目前都不够明确。同时,多数法律高职院校开展的校行(企)合作实践,大都停留在经验层面上,远没有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没有形成可资借鉴的校企合作模式,缺乏典型案例和高质量培养成果的引领。

(二)实习与就业不能对接,影响校行(企)合作的深度

法律高职学生到法律实务部门进行实习时,与工科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不同。在企业实习,表现优秀的实习学生可以直接双向选择进入企业和工厂就业,其实习与就业具有较强的对接性,企业因为有需求,也愿意对实习学生进行培养。而法律高职学生因为职业准入制度的限制,无法完成实习与就业的对接,因此法律实务部门对实习学生的培养积极性不高,实习质量也不容乐观,直接影响了校行(企)合作的深度。

(三)法律实务部门工作具有特殊性,影响了校行(企)合作效果

公、检、法、司等法律实务部门工作的纪律性、保密性,致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接触核心内容,可参与的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其工作的纪律性和保密性直接影响了合作开发教材、合作开发课程等一系列合作项目的开展;再者,法律实务部门难以像企业和工厂一样接受大规模学生的顶岗实习,只能零星的接收实习学生,给学校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造成一定的困难,直接影响了校行(企)合作效果。

(四)人员互兼互聘受到限制,影响了师资队伍建设

《公务员法》第42条规定: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在机关外兼职,应当经有关机关批准,并不得领取兼职报酬。此规定使法律高职院校难以长期聘请行业专家(如法官、检察官等)做兼职教师,更谈不上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直接影响了师资队伍建设。

(五)法律规定和司法独立的特殊性影响了校行(企)深度融合

《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民事诉讼法等法律也规定了回避制度。法律规定和司法独立的特殊性,导致了法律实务部门与法律高职教育之间存在隔离带,无法形成利益共同体,不能完成无缝对接。影响了法律高职教育与法律实务部门的校行深度融合。

三、解决途径

(一)提高思想认识,端正合作态度

强化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高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开展法律高职教育校行(企)合作专题研讨会,深入领会校行(企)合作、工学结合和产学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形式,明确高职教育和法律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端正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态度,真正将校行(企)合作纳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

(二)创新合作育人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发展要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和综合竞争力,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新模式。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健全校企合作、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财政投入、税收等政策,调动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建立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三)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合作吸引力

法律高职教育与法律实务部门的合作深度不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法律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不够,双方合作存在不平等性,法律实务部门的合作渠道较宽,既可选择高职,又可选择本科,甚至是研究生。因此要增强合作吸引力,必须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提高法律高职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专业师资力量承担法律实务部门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促进区域政法干部队伍和律师队伍的建设。依托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服务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积极开展法律咨询活动。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法律人才学术优势,积极参与执法检查、工作督导、案件评查、联合接访、立法论证、要案研析、法制宣讲、对外交流等工作。三是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强化法律服务技能,如速录技能、卷宗整理技能等,使学生在法律实务部门“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四)广泛寻求政策支持,开展订单培养

以优化政策环境作为法律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广泛寻求教育主管部门和举办方的政策支持,充分运用法规、政策、项目、标准、评估、资源配置等手段,引导和调动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共同支持高职教育发展。例如:积极参与2008年中央政法委启动的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从部队退役人员和普通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为中西部地区和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监狱、劳教单位和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的司法工作者。再如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依托行业办学优势,开办的书记官专业采取订单培养方式,毕业生在北京市法院系统、检察院系统担任书记员,部分毕业生还可到仲裁机构、公证机构、律师事务所和企业法律顾问部门从事法律事务工作。以上案例对法律高职教育的发展均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五)准确定位专业核心能力和培养目标,拓宽合作渠道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行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中明确指出,法律事务专业的核心能力是法律服务技能,司法助理专业的核心能力是法律应用技能,法律文秘专业的法律文秘操作技能,可见不同专业的核心能力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必须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其核心能力均是在法律素养与法律思维养成的基础上,加入相关专业的技能,这些均需明确为专业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后,就要构建校行(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确定校行(企)合作的途径、形式和渠道,将其内化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之中,并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完成人才培养工作。

改革和创新无止境,校行(企)合作模式多样化,法律高职教育要生存、发展和壮大,就必须立足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完善、创新体制和机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走出一条符合法律高职教育特色的校行(企)合作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金川,郑艳.高职法律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职教通讯,2007(9).

[2]张卫华,许海波.高等法律职业教育职学结合的办学机制、培养途径研究[J].政法论丛,2004(5).

[3]刘湘岳,卫峰,刘斌.对我国高职高专法律教育的反思[J].中国经贸导刊,2010(1).

[4]张澍.高职高专法律教育的理性思考[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篇3

一、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从需求数量上看,被调查的民企100%均表示需要文秘人才。在回答今后三年平均每年需要文秘专业毕业生人数时,90%以上的单位选1—2个,另有近10%的单位选了3—5个或更多。这说明民企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空间。

从需求层次上看,80%以上的单位选择了大专(高职)毕业生,只有不到 20%的单位表示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毕业生。这显示,民企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比较注重实际,一般认为受过文秘大专层次教育已够用。不少民企认为,他们急需的是文秘专业方面的适用人才,看重的是文秘人才的专业素养、技能和事务能力,并非仅以学历高低为条件。

从需求的秘书类型上看,65%的单位选了复合型秘书,这表明,当前复合型人才最受欢迎,其次为应用型秘书(15%)、创新型秘书(10%),另有5%的单位分别选了操作型秘书、技术型秘书的。

二、企业对文秘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与趋势分析

据调研显示,民营企业对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很多的共性的,概括起来有四个特点,一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有谦虚好学的品行;二要肯吃苦耐劳,学会适应环境;三是注重情商,善于沟通协调、与人共事;四要一专多能,有能胜任文秘工作的综合素质、能力,属复合型通才。

调研中我们发现,民企需要的文秘人员实际上是“综合文秘”。因单位规模相对较小,文秘分工不是太细,文秘人员身兼多职,往往集文秘工作、财务、统计、人事、档案管理等多种工作于一身,除了必须具备的文秘专业知识和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其他非文秘专业的基础知识。不仅要具备办文办事、熟悉掌握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还要有熟悉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们既要为企业领导当“门面”、当“窗口”,搞接待、公关,还要为企业领导出谋献策、辅助决策。

此外,商务秘书、涉外秘书将会成为民营企业需要的秘书主要类型。在市场经济舞台上,企业的秘书不仅要懂得涉外法规、涉外礼仪、涉外经济,还要明白商务方面的信息,了解企业的产销规律和特点,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和营销能力。适应民企的客观需要,文秘人员要学习涉外法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现代生产技术,掌握相关信息资料,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履行好依法办事的责任,适应企业的新需要。

民营企业秘书的参谋咨询作用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更为突出。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更需要高层次、高水平的秘书为自己当好参谋,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好的秘书不仅要做好本职的分内工作,还是主管“上司”的好参谋、好助手,有些事情要替“上司”考虑周全,甚至在不影响关系的前提下,有效地引导“上司”开展各项工作,这是新时期对民企文秘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民企经济的发展,民企对文秘人员的文化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文秘人员不仅要以“文化”一员的身份参与、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又要以对外使者的形象去展示企业文化的理念与内涵。要以自己独有的专业特长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从企业外在形象来说,从厂房样式、环境装饰、标语口号到厂徽设计、节假日氛围布置等,基本都是靠文秘人员来

承担。内在形象更是无边无际,从公关、礼仪、交流、会议、办案等都是文秘工作的范畴。

文秘人才的需求前景看好,民营企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十分注重素质和能力需要。因此,高职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突出企业特色和适用性,以增强文秘专业人才的就业适应性的。

三、文秘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日前各行各业对秘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只会打杂的“听话”秘书已经难以再满足职场的需求,拥有高学历的高级秘书证书正逐渐成为人才市场上的紧俏资源。

秘书分两级,一般秘书的月收入在两千元左右,如果有助理的角色大概在5000元,外企公司总裁办公室的高级秘书在8000到1万元左右的。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 教学人员 SWOT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025-02

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就业指导最早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期美国的职业技术院校美国加州工艺学校。而后,各国的大专院校相继开设了针对高校在校生职业指导活动的针对性课程。笔者现供职于一高职高专院校,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与一股本科院校的学生有着一些在职业规划和就业特点方面的有明显差异,如果在教学中模仿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必定与高职院校的教学队伍的结构和素质相距较远。

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缺乏统筹,未能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课程设置缺乏阶段性,同时授课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企业工作经验,使得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大大降低。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没有一支相对稳定且有着相关知识及经验的教师队伍,才是制约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瓶颈所在。高职院校现有就业指导教学人员至少包括: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人员、两课教师、人事处行政人员、专业课教师、辅导员、职业培训中心培训师、行业专家及相关专业成功人事等七类从业人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学作为一种传播实用知识的服务,只有充分满足其服务对象即高职学生的需求,才能使其富有内在价值和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作为高职院校,也只有把投入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才能优化教育资源,取得教学和受众双赢的良好效果。笔者借用战略规划分析中一个众所周知的分析工具一一SWOT分析法,包括分析主体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试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学人员内外部条件进行概括和综合,进而分析各类就业指导教学人员的优势、劣势、现有的机会和面临的威胁,以释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学人员设计的方向和重心,并给出有效的人员设计对策。

1 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人员SWOT分析

Strengths:了解就业形势、政策以及用人单位需求,案例生动鲜活、具有时代性,建议具有针对性。

Weaknesses:就业指导课程班级较多,行政人员工作中心作为兼职教师,时间不足,精力不够。

Opportunities:就业培训机会多,长期接触企业老板鱼HR人员,有机会参与校企合作建设。

Threats:授课、讲座时间几乎安排在大三,学生无充分时间去提高自身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策:授课方式最好不要集中以必修课的形式安排在大三进行,而应该从大一进校到阶段性的进行讲座方式指导,让学生在大三前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素养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2 两课教师

Strengths:两课教育具有连续性,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职业理想;两课当中非常多的内容如理想信念、人生观、心理健康、法律基础等内容都和就业息息相关,可以相互渗透。

Weaknesses:两课教师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就业方向、就业形势不了解,无法给予具有专业性的建议。

Opportunities:有较多培训经验和参与学生团学活动机会。

Threats:授课不够专业性、针对性,说教较多,课程内容空洞;介入的劳动法相关知识离学生实际运用时间较远,学生重视度不够。

对策:两课教师可以在大一时通过思修课中将就业观以及法律中的劳动合同法等内容详细讲解,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通过职业生业规划课的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发展有所计划。

3 人事处行政人员

Strengths:熟知招聘时简历、求职信的写法;面试的技巧,求职的途径以及入职后的流程,能让学生在求职技巧方面有所提升。

Weaknesses:人员少,精力不足,对专业需求不了解向不了解。

Opportunities:长期对专业课教室进行面试与考核,能了解到第一手的职业需求信息。

Threats:易使学生产生就业指导就是训练学生通过短时期的训练以迎合面试官的口味的课程,使教学变得程序化、形式化和功利化。

对策:大二下到大三上学期以学校新进教室为例进行求职技巧讲解和训练,临近毕业未学生做关于入职流程以及劳动保护等方面讲座。

4 专业课教师

Strengths:了解每个专业最新专业需求与岗位设置。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专业学习目的性更强,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自身资源为专业学习较好的学生提供就业的资源。

Weaknesses:较多专业教师从学校到学校,并不能了解除教育系统需求之外的其他性质单位对本专业技能的需求,并且操作性不强。如果仅强调专业能力而忽视学生的需求以及兴趣,并不能让学生找到合适自己工作;

Opportunities:基本拥有校外兼职经验,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具有为学生提供同行业推荐的能力。

Threats:面对学生就业取向多元化,过多高深的专业知识介绍或者专业前景的规划,会让部分学生反感专业学习,指导未能符合的兴趣性格以及职业理想。

对策:在大一下到大二的专业课中专门提示学生每个专业的发展方向与前景,让学生可以有所选择,按照自己的兴趣去侧重学习专业课程,拓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篇5

关键词:大专学生;现状;思想教育;措施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大专教育。最近几年,我国大专教育实现了巨大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人才,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大专教育的规模和数量逐年增加,在校生人数突飞猛进。就在大学专科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其教育效果及学生道德素质状况却出现了很多新的状况,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迫切需要大专院校在发展进程中予以正视并加以解决。

一、目前大专学生的现状

近年来,大专院校的学生大都是从高中直接升入大专求学。他们年轻,社会经验不多,自尊心强,世界观处于朦胧阶段。这些学生非常珍惜上大学深造的机会,成材意识强,动手能力较强,社会活动能力和参与意识都较强。从总体来看,他们的主流方向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有的问题虽然出现在少数学生身上,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不得不引起重视。这些学生在群体构成上有较为明显的特殊性:(1)从生源上看,大专院校的生源状况十分复杂,有高中的应往届毕业生,有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还有技校等其它中专学校的毕业生。大专学生因来源所致,总体上在文化知识基础,技能水准、道德倾向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突出的不均衡状态。而就个体而言,呈现出文化素质较低,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道德意识倾向不一等程度不同的状态。(2)从价值观念上看,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在校园内时常出现打架斗欧等现象;每每遇到困难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因此,使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是十分必要的。(3)从心理素质上看,大专生属于专科层次,与本科生相比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由于社会对大专存在偏见,大专生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产生偏差,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4)从知识层次上看,大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专以上学历和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上岗技能证书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除了要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公关协作、法律法规等知识。总的来说,大专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偏低,教学知识较为广泛,同时技能型、经验型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综合素质水平,都需要加强大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

1、认识有偏见

一部分人认为,大专院校应该抓好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这些“专业课”,专业技术能力才是学生得到好工作,学校有好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前瞻性、主动性、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无,课程的课时和,实践课程都不能达到规定要求。

2、“两课”教育形式化

“两课”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育。在大专院校的“两课”教育,是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特征,“两课”作为大学课程主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的教学大纲和必要的教学课时保证,然而在很多大专院校“两课”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引经据典、说古道今,不举实例去牵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在讲台下无精打采,甚至有看其他类书籍、打瞌睡、课堂气氛单调枯燥乏味沉闷,更有甚者干脆不去,课后也很少有学生自觉看课本、学理论、看原著,学生对“两课”完全缺乏学习兴趣。究其原因有:一是投入方面,学校对“两课”教育从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两课”教学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投入,没有经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二是“两课”教师施教方面,有些“两课”教师理论功底较浅,知识面窄,备课不充分,讲课方法单一,缺乏政治激情,严重地影响着大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三、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的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马克思曾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因此,要从校园文化入手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强对他们正确的引导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培养集体意识和良好行为。应向大专学生宣传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教育和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作用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应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告诉我们的大学生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反对什,坚持自律与他律、“德治”与“法治”的统一。

(三)充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专院校可以利用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捉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大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围绕大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大专生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具有大专特色的教学措施。

参考文献

[1]温秀芳.关于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8,7:191-192

[2]王雅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16:53-54

[3]莫玉华.“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消费导刊,2008,4:147

[4]王景佳,闻宏海.国防大典[M].国防大学出版社,1997,8

[5]洪炳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职思想教育工作.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1:106-107;

[6]周莉.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27

[7]彭纪春.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7,3:84-86

篇6

加强内涵建设,培养技能人才

民族技工教育必须坚持服务民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促进劳动者就业的办学方向,帮助和带动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而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经济结构较单一,仍以农牧林业为主,工业化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首先,学校进行了科学定位,合理设置专业。一方面围绕民族经济建设的专业人才需求及时开发设立新专业,一方面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专业群建设,突出专业培养优势。

其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内蒙古交通高级技校结合实际,既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增大专业适应面,又重视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尤其重视民族的传统文化背景,使职业教育与其传统文化教育协调开展。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质为主线”的教改原则,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再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就业质量。学校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贯穿于教学、就业指导的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服务奉献的优良品质。除开展专题讲座、开设指导课程、就业法律及政策指导、就业心理辅导等工作外,学校还连续三年组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大提高了学生就业质量,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强化民族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内蒙古交通高级技校努力构建“一专多能”复合型骨干教师培养体系,加大了双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引进,内培外引。一方面,不断选送教师外出进修,实行专兼结合,并十分注重蒙汉兼通教师队伍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教师选聘和培训规划的指导,面向社会选聘教师,主动引进科技人员和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同时,注重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和专业技能培养,鼓励教师深入企业锻炼,积极推进教师继续教育。

加强校企合作,创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努力拓宽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新渠道。一方面,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立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校企合作在注重实体合作的同时,更注重学校与企业的文化交融、技术交流、服务交流。另一方面,以“校企合作、双向互动、实现双赢”为主旋律,畅通校企沟通渠道,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积极开展职业培训,主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

为满足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需求,学校开展了长短结合、机动灵活的职业技术培训。一是深入牧区基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短期培训,设置流动培训服务站,针对牧林区有培训愿望的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青壮年劳动力和就地转产转业的农村劳动力,积极开展“一人一技”培训,确保每个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者学会一门劳动技能。二是直接到牧林区企业去,上门为企业培训人才,实施小企业“一企一培”,大企业“一岗一培”。同时,积极扩大培训项目覆盖面,发挥专业优势,拓展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培训、学历提升教育等。目前,学校已开设了20余个专业工种的等级鉴定。

落实民族政策,促进共同繁荣

育人与资助相结合,加大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奖助学金、勤工俭学、困难补助评报中的比例,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坚持设立民族预科班,实行政策倾斜,保证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同时,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将爱祖国与爱民族相育、民族历史传统教育贯穿始终。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学生社团主题活动、主题班会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民族观,落实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184-03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主要特点是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加强高等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我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1高职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高职院校全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

我国《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明确了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依据,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全社会所有的大中专及职业高中的毕业生,都必须具备“双证”。高职院校为了加强技能培养,普遍实行“双证制”毕业,即毕业生必须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就业、任职的资格凭证,也是劳动者创业的基本素质体现。为了使毕业生能更好的就业,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

1.2高职技能人才人数多、种类多

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开设的新专业也不断增加,招收学生数随着增加,培养的技能人才相应增多。由于办学专业的增加,职业技能的种类同时也增多,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分别通过鉴定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是各行业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

1.3一人持多证

在社会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要求高的今天,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就在于有一技之长,为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很多学生在获得一张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再通过培训和鉴定,获取两张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例如: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在获得车工中级证书的基础上,又获得维修电工中级证书;汽车运用专业的学生在获得中级汽车维修工证书的基础上,每人还获得汽车驾驶证和中级维修电工证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获得导游证的基础上,每人再获得一张中级餐厅服务证和一张跟单员或内审员证等。学生一人持多张职业资格证书大大地提高了就业能力。

1.4高职技能人才的技能等级偏低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培养高等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它有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全面体现在培养对象的文化知识、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上,成为为社会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的高等教育,从而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较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等级普遍以中级为主,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也基本上是中级技能人才,而市场紧缺的是高级技能人才,这样,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等级就偏低,既不能满足市场,也与自身名称不完全吻合。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规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除了学生取得大专学历的要求之外,还必须满足其他一些条件,如:学生必须在取得中级技能等级证书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可以申报高级工鉴定,或是大专毕业生经相应学时的技能培训后可以申报高级工鉴定;取得高级技能等级证书后连续从事本专业工作2年后可以申报技师鉴定。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获得高等学历证书的同时,要使学生再取得高技能证书,学制学时的限制就成为一个瓶颈。

1.5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支持高职教育的基本渠道。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是一种有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社会普遍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企业只从自身和眼前利益出发,进行校企合作。目前,频次较多的合作还停留在浅层次如教师到企业授课、企业家来校讲座等形式。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也是短期行为,多以契约性合作为主,这种合作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初级形式,形式简单,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长久性,使得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工学结合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阴市,经济总量连年位居江苏省县(市)之冠,全市拥有3万多家企业,其中集团企业 155 家,10 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12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4家企业跻身 “中国制造业500强”,上市公司30余家。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是江阴唯一一所高职院校,近年来针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学校确立了 “魂系江阴,根植企业为江阴企业群培养合格的具有‘班组长’潜质的生产、 经营、 管理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为地方企业培养输送高级技能人才也是学院责无旁贷的任务。

2.1正确定位

学校始终坚持依托企业、根植企业培养高职技能人才的办学宗旨,定向招生,双向培养;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学校和江苏海澜集团、江苏长电科技集团、江苏兴澄特钢集团、江苏吉鑫风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采取人才培养“2.5+0.5” 或 “2+1” 的方式,即两年或两年半的理论和基础技能学习在学校完成,其余时间在企业进行技能训练,顶岗实习,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和企业发展的生力军。目前,学校已和江阴40多家企业进行了人才培养合作。

2.2企业参与

学校和企业共同围绕人才目标,制订培养计划和方案,计划不仅有学生毕业时要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同时还兼顾高职技能人才的后续发展所应有的基础能力。由企业专家、毕业生代表、资深专业教师、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组成课程开发组,将源于企业的工作项目转化为专业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编写个性化教材,确保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实用技能相关联。学校一些专业结合人才培养的特点,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法,如艺术系服装设计专业的 “工艺单教学法”,在教授男女西服缝制工艺课程时,将“女西服成衣制作”项目分解为“粘粘合衬”、“归拔衣片”、“前片和后片缝合”等8个任务,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学生分工、小组协作、展示成果、评价交流等环节,让学生在项目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过程中,提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3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教学计划别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校内专业课教学多采用教室与实习实训室一体化的模式,讲练结合,采用项目导入式、情景教学法等形式教学,将初中级的专业技能训练分解在前两年内完成,并通过国家鉴定部门的鉴定考核。在学生三年级时,挑选出约三分之一左右技能突出的学生,利用一些计划课时和业余课时,进行高级工技能的训练,在学生毕业获得大专学历时,组织进行高级工技能鉴定,获证率可达90%左右。学校通过这种形式每年培养高级工技能人才可达800人左右。

毕业生在合作企业工作一年后,学校再组织一批毕业生开设高级工技能培训班,为地方企业培养一批高级工技能人才;毕业生工作两年后,学校再组织已取得高级工技能证书两年的毕业生,开设技师培训班,为地方企业培养一批技师人才(如下图所示)。例如:2010年学校以“江苏长电科技集团高级工培训班”名称,开设了《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装调工》高级工培训班,同时吸纳在其他企业的毕业生共有56名学员;2011年同样以“江苏长电科技集团技师培训班”名称,开设了《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装调工》技师培训班,同时吸纳在其他企业的毕业生共有41名学员。2010年学校为江苏阳光集团和江苏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开设《维修电工》的技师培训班,共培养43名学员。这样,我院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培训,为地方企业培养了一批具有高等学历的高技能人才。

2.4多方位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当前市场紧缺的技能人才,也是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为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满足企业需要,学院和办学合作企业联合举办针对企业技术工人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班,提升企业一线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针对企业一线工人学员时间紧、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学校制订了有针对性的计划,强化理论,加强模拟训练,重点辅导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要领。例如:我院2010年和江苏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维修电工技师班,共培养26名学员;2011年学校为江苏海澜集团开设《服装制作工》的技师培训班,共培养34名学员,目前江苏海澜集团是江阴地方技师最多的企业之一。学校通过培养企业一线工人的方法,为地方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2.5办学特色鲜明

随着学校拓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渠道,为企业培养输送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学校与企业在产学研的合作上也不断往深度发展,学校办学紧贴企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学校。学校为企业培养输送人才和提供科技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现场技术和设备、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需求。2011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企业对学校的毕业生需求比已达1.5∶1。近三年来,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8%,学校向社会输送了7000余名毕业生,60%左右的毕业生成为江阴各企业的技术骨干、班组长或部门经理。

2.6推进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

学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载体,推进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企业参与学校的办学,关注学校的发展,介入学校专业建设,将企业管理经营理念引入专业教学中,企业生产模式融入技能教学中。学校建有10多个企业车间式的实习室和创业虚拟公司,同时,学校也授牌30多家企业为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一种开门办学,学校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的局面。

3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思考

3.1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

高职教育的定位必须充分认识其双重性,它既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类型,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因此,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定位具有独特的属性及内涵,其功能应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是高技术和应用技术研发、承接、转移的中心,是先进文化传播的桥梁,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辐射能力强的高等教育;其目标应表现为追求卓越品质,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一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美誉度。正确把握其定位和发展方向,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了达到高学历和高技能两者之间的平衡,目前的高职教育就需要在学制上作一些延长,以满足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时间,为此,可使高职教育的大专学历提升到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这样将会涌现出一大批高学历高技能型的社会需用人才,我国高职教育的路子将越走越宽。

3.2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星光大道,是职业教育真正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通过工学结合,学生才能得到学习锻炼,真切地体味到技能的魅力,促进增强就业资本;企业也能从中得到需要的技能人才,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力军,这样就能求得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赢”。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一种教育制度,又是一种管理机制,更是一种创新探索。纵观世界上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都是通过法律手段推动和保障职业教育的实施。基于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为提高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与企业取得“共赢”这一平台上,有效地深化合作。

3.3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

随着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就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其中,高技能人才队伍就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为国家培养具有高学历的高技能人才,而且应积极服务于社会,主动承担起地方企业技能人才的技能提升的责任,真正服务于地方企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承担使命。

参考文献:

[1]王根顺,王成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姜大源.职业教育的动机形成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3):1-18.

[3]陈志勇.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鉴定[J].职业技术教育,2007(26):64-65.

[4]康兴娜,李勤道.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几点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3.

[5]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8-63.

篇8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国家职业标准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编号:20142127),主持人:刘承先;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5JSJG115),主持人:李俊生、潘雪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7-0036-03

高职本科教育目前大致有五种办学模式:升格制、专办本、应用本科转型高职本科、特色大学新设机构实施高职本科教育、分段培养模式[1]。“3+2”、“3+4”分段培养模式是高职本科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现代职教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尚未修订或出台前,高校间协同分段实施高职本科教育最具可行性,这既是部分本科高校转型错位发展的良机,又符合高职院校向上发展的战略需求,将长期实践,科学审视当前困境,探索最佳路径,研究意义重大。

一、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历史必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求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早已形成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这套体系的高效运行确保了经济上的领先地位。权威数据显示江苏省人均GDP、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均居全国省域第一,已步入“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2],能否继续前进如期实现“两个率先”,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是有没有一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这种人才的重任是由高职教育承担的,因此实施高职本科教育培养所需之才势在必行。

(二)抢占先机: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高职本科教育

1999年后升格为本科的高校,多数立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办学方向,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内部办学机制改革等方面做了许多尝试,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成绩斐然,然相比一些老牌本科大学,无论是在学术科研、师资力量还是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不小差距,是苦苦追赶,还是另辟蹊径集中精力转型高职本科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出了明确答案,早试点、早改革、早转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能避免教育同质化又可抢占未来职教先机。

(三)战略需要:高职院校开展本科教育

高职生初次就业率整体高于本科生,但稳定性差、薪资水平低、发展空间小、学生满意度低。就业环境不理想,例如一部分大型企事业单位校园招聘明确要求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甚至在国家公务员招考、大学生村官计划等方面都谢绝高职生报名。实施高职本科教育,提升高职生就业质量迫在眉睫。高职院校多数由中专校升格,社会知名度、美誉度还不高,办学水平提升空间巨大,打通职业教育“断头路”,内部有极其强大的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驱动力[3]。搭建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兴办高职本科教育,是高职院校的战略需求。

二、高职本科教育分段培养模式客观问题

“3+2”分段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3年,各方面考核通过后,直接进入对口普通本科院校学习2年,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毕业后颁发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招生计划为高职专科批次,经过4年实践,有三个方面问题急待解决。

(一)法理支撑不够,缺乏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将等高职教育定位专科层次,依此法“3+2”本科阶段本质还是属于普通本科序列,高职本科没有“名分”,势必影响其发展速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明了我国未来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虽然构建了职业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结构,但它毕竟只是规划而不是法律[3]。高职教育突破缺少法理支撑,如同“紧箍咒”在头,相关高校小心翼翼,放不开手脚。

(二)校校融合不深,向心力不足

高职院校与合作本科高校普遍融合程度不深,有甚者貌合神离。部分高职院校把“3+2”当作吸引考生高考填报该校的一个战术手段,战略上不主动,与本科高校沟通反馈不多;本科高校重视程度不一,3年高职阶段也很少介入,可能只是把“3+2”当作生源的一个补充。

(三)招生批次靠后,生源质量受限

“3+2”分段培养的毕业生是本科层次,现列入专科批次录取,生源质量不高,增加了教育教学难度,拉低了高职本科教育成功概率。高考招生分批次录取造成了高校分层、生源固化、教育不公等问题,公众对此质疑之声不断[4]。不妨小范围试点“同批次录取”,在某个省把“3+2”模式与本二、本三高校列入同一批次招生,鼓励公平竞争,主管部门只需科学设定招生程序,监督保障招生秩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同批次录取”既给了协同实施高职本科提供一次吸引优质生源机会,又能鞭策相关高校全方位提升办学实力,不失为一次有益尝试。

三、办好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对策思考

(一)构建现代职教理论体系

在高职专科层次教育理论研究基础上,重点加强高职本科层次理论研究,构建现代职教理论体系,指导高职本科各种培养模式实践。从理论上明确培养目标与定位,梳理培养模式、质量考评体系,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区别普通本科办学,突出实训实验基地建设、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双师型教师数量与比例[5]。

(二)科学制定招生计划

合理编制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的招生计划,科学设置招生专业,紧密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切记盲目追求所谓热门专业,要结合双方办学方向,专业特色,行业背景等实际情况,强强联合,招生人数不宜多,这是协同办好高职本科教育的大前提。江苏是全球光伏材料研发和生产领先地区之一,相关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两校所在地常州2008年就成立了全国首家集光伏产品应用、光伏电站开发与运营、科研与教学等为一体的市级光伏行业协会。有办学基础、有科学调研、有市场需求、有行业配合,沿着这个方向办学培养出一流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成功率很高。

(三)增加投入统筹管理,坚定高职办学方向

高职本科教育分段培养模式,顶层设计非常重要,需成立专门机构,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由相关高校、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多方参与,统一组织协调各项事务。增加资金投入,增添所需硬件,肯花钱是办好高职本科教育的必要条件,已经成为共识。比肯花钱更重要的是花对钱,加大专门人才内培与外引力度,选好人、管好人,设专项基金鼓励教师进行专本课程衔接研究与应用,互派师资渗透教学,提升办学质量。此外,5年的课程体系衔接的效度与信度最为关键。基础课、实训课、专业课、选修课等等设计需要反馈研讨,长期实践、不断完善。学生管理也要无缝对接,班主任工作、辅导员工作要一体化,完善跟踪机制。还需要统一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培养质量[6]。

本科高校掌握分段培养的主导权,要联合高职院校单独制定两年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甚至制定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区别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教育,既突出职业教育属性和定位,又强化更高质量人才培养效果。“3+2”分段培养的合格本科生,应该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运用现代智能生产设备,具备一定创新创造能力的高端技术型人才。

(四)校企校合作升级现代学徒制

校企校合作新模式,以市场和社会实际需求为基础,高职院、重点企业、应用型本科高校三方为培养主体,以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7]。“3+2”模式相比普通本科学制上多出一年培养时间,应该用于企业实践环节,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校-企-校”三方合作培养高职本科生新模式。高职院校特色在于学生动手操作实际应用能力培养,雇主最清楚生产环节需要何种人才,本科高校长于教学科研,企业一线优秀工程师长于生产制造,通过“互联网+”构建一个生态系统,打破“企业―高校”的时间、空间、体制障碍。实践并升级现代学徒制,老师、师傅只需集中精力钻研所长之术,把不擅长的交给擅长的人做[8],“互联网+”可帮助他们实现在办公室、车间、工地等特殊场所“授课”。通过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方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培养,提高高职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满意度,逐渐构建成良性互动循环的多赢局面。

(五)运用互联网思维办学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相关合作高校在地理上不在一个城市,可能各自属于不同的独立系统,天然的联系较少。现代大学生几乎都在享受移动互联网的成果,各种手机APP应用软件广为流行,这给联合办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切入口。如果把“互联网+”最新创新技术和创造性思维导入高职本科分阶段培养的高职本科教育体系,既能让学生容易接受,又可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的必然选项。基于“互联网+”构建需求反馈联动机制,设计一款APP实时收集学生、家长、雇主所需,把这些大数据加以分析,据此培养的毕业生必定是社会抢手之才,高质量就业会增加招生吸引力,“出口畅”赢得“进口旺”方可证明高职本科教育强大的生命力。同时,还可以在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中导入“慕课(MOOC)”这种教学方式,革新教师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结合“3+2”、“3+4”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发部分“慕课(MOOC)”课程,优化和重构部分课程的教学的内容、教学流程。学生通过互联网完成知识的学习,从课堂解放出来,使之变成师生间和同学间互动、答疑解惑的场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9]。

(六)建立淘汰机制保持活力

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行业;人力资源;需求趋势

一、电子商务物流行业人力资源需求趋势

1.人才需求量较大电商物流行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从业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多,电商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只增不减,电商物流企业需要大量的中高级人才,如果人才的供应无法满足电商物流企业的需求,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电商物流行业的发展。例如,广东省在2020年新增快递物流岗位的数量大约为5万,经调查,广东大专院校有80所,其中,有55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而每年的招生人数大约为150人,也就是说,每年的毕业生只有8000人左右,远远无法满足快递物流行业的需求。因此,必须要对市场现有存量人才的数量和水平进行分析,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出更加高级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结合电商物流企业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和人才培养的规模,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使电商物流人才满足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各大院校和培训机构要大力培养高级人才和专业人才,解决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各个院校和培训机构要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和企业岗位要求设置教育课程,如物流基础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物流技术人才进行培养,促进电商物流行业和整个市场快速发展[1]。2.对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电子商务物流行业不断发展,各大电商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电商物流实际需求的层面来看,物流企业非常需要规划、管理、操作方面的人才。电商物流人才的就业面较广,需要进行专业化培养,重点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物流系统化管理人才。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电商交易和物流运输需要依托于专业的平台,培养电商物流方面的软件开发人才。如今,电商物流正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电商物流行业急需外语人才和谈判专家。高端人才必须要对管理、技术、外语等方面有所涉猎,这是该行业人力资源需求的主要趋势,物流人才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高的实操能力和丰富的经验,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分析市场环境,更好地管理电商物流企业。例如,阿里巴巴利用菜鸟网络搭建跨境物流体系,为天猫国际海外直购服务提供支持,打通了国内-东北亚、大陆-香港的跨境快件通道,已经能够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人才的支持,这样才能满足跨境物流和海外服务的需求。3.对专业核心能力要求较高电商物流人才应当具备电商运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决策管理能力,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网络经济模式,人才不仅要具备电商运营能力,还要提高基本的操作能力和网站维护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电商物流人才应当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够高效处理各种信息,对电商物流平台进行操作和管理,技术人才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共享信息,为购买电商产品的用户提供更优质的物流运输服务,及时更新产品的物流信息,对用户群体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提高物流运输和物流管理的效率,优化电商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企业员工应当尽快熟悉物流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让物流企业的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和标准。物流企业的高级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还要了解跨境电商物流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如今,跨区域物流和跨境物流方面的人才成为当前最稀缺的人才,为了更好地管理海外仓,必须要引进具备一定物流管理经验和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不同的产品和交易模式进行分析,根据产品和交易信息合理规划物流运输方案[2]。4.对电商运营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商物流企业需要根据电商平台的订单信息运输相应的产品,网络推广人员要加强对产品的管理,及时更新产品的信息,高效、准确地处理订单,记录订单信息,物流运输人员应根据订单的要求按时完成取件、仓储、运输、配送等工作。物流企业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订单,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物流企业还要安排大量的客服专员,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解答客户的问题,采用多种方式回复客户,根据客户的需求合理规划产品运输的方案。如果客户对物流运输或客服的服务不满意,在物流运输的过程中产生了纠纷,客户可以进行申诉,物流企业的客服专员要妥善解决这类事情,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向客户反馈物流运输信息,定期对客户进行回访,不断优化物流运输的流程。经调查,电子商务物流行业对从业人员学历的要求中,85%从业人员为大专学历,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5%。从岗位分析,业务岗位占比56%,服务岗位占比34%,技术岗位占比10%。电商物流人才应当了解O2O店面经营模式和各种电商交易模式,了解不同类型的订单和物流配送的流程,电商物流人才还要了解网络交易的流程,明确传统商业交易模式和电商交易模式的区域,对上下游企业和整个供应链进行分析。电商物流人才需要要掌握运输和配送系统的操作方法,具有对射频技术、条码技术以及GPS技术进行应用的能力,准确定位产品的位置,更新产品物流配送的信息,对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为物流管理和运输配送提供参考[3]。5.电商物流行业薪酬增速较快电商物流行业刚开始发展时,从业人员的薪资水平相对较低,随着电商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该行业的薪酬水平越来越高,电商物流企业基层员工每个月的薪资能够达到所在城市的基本收入水平,高精尖人才的薪资收入非常高。在当前的人才储备中,战略规划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极为稀缺,电商物流企业在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产生了较大的成本。电商物流行业基础岗位对员工的要求较低,对物流技术主管、普通物流经理的要求适中,对运营总监和高级经理的要求较高;其中,高级管理人才的薪酬最高,年薪少则几十万,极个别高端人才的年薪甚至达到了百万。物流企业应重点考虑人才的能力素养、学历专业、工作经验,合理安排岗位和薪资。虽然高端人才的收入非常高,但是复合型人才的缺口仍然较大,这也是电商物流行业薪酬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4]。

二、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养策略

1.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电子商务物流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学校教育,各大院校要对电商物流行业就业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进行分析,结合电商物流行业的具体需求创新课程体系。电商物流行业主要包括四个就业方向,一是跨境物流市场专员,跨境电商物流要求人才具备较强的市场分析能力,市场专员应当对跨境小包裹物流市场进行调研,市场专员还要具备较强的谈判能力和业务能力,能够与合作企业进行商务谈判,策划跨境物流方案,市场专员要挖掘新的客户,与客户进行沟通,签订服务合同。为了培养跨境物流方面的人才,学校和培训机构支持服务应当重点介绍物流市场营销、国际物流市场开发等知识,还要培养物流人才的沟通协调能力、电商运作实操能力。第二大就业方向是物流运营单证员,这方面的人才需要收集信息,掌握各种交通运输信息,还要具备规划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应急能力,根据运输需求合理调配车辆和人员,制定物流运输计划,及时更新台账,定期对运输工具进行检修和保养。学校和培训机构要重点培养运输管理能力、国际快递实操能力、物流客户服务能力,在培训的过程中重点讲解经济地理、国际快递法律、商品等知识。第三大就业方向是货代专员,该人才要熟练操作相关系统,对国际运输成本进行核算,处理不同的单证,该岗位对人才的外语能力和沟通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校和培训机构要重点讲解国际货运和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提高货代专员的英语水平和运输管理能力。第四大就业方向是物流客服专员,客服专员要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了解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还要具有一定的销售推广能力,及时解决客户的问题。2.创新电商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校要加强和电商物流企业的合作,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实习,增加实践经验,掌握电商物流的实践技能,了解电商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可以将职业资格考试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校要对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使学生具备更强的信息收集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如创新创业比赛,还可以承接电商物流企业的部分项目,进一步加深校企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和机会。电商物流专业教师可以开展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训室,在实训室中模拟不同的电商物流工作,介绍真实的项目和案例,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在学生创业实践的过程中,对创新创业团体进行指导。3.打造师资队伍,完善评价制度学校应将电子商务与物流相结合,对教师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两个专业的教师共同研究电商物流人才的培养策略,根据电商物流行业的需求设计课程内容,为跨专业教学提供充足的资源。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调研,了解电商物流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邀请电商方面和物流方面的专家进行交流和研讨,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学校要改变过去的评价方式,考试成绩并不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唯一标准,应当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综合素质、技术水平、实操能力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电商物流专业人才。

三、结语

电子商务行业和物流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要想促进电商物流行业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大力培养电商物流的专业人才,明确电商物流人力资源需求的总体趋势,根据电商物流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为电商物流企业培养大量专业人才,提高物流人才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专业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孙雪梅.职业院校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J].中国培训,2021(03):46-47.

[2]孙雪梅.关于职业院校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J].中国培训,2020(08):39-40.

[3]张子宣.电子商务背景下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8):20-21.

篇10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一)全县农业人口*******人,农村劳动力******人,其中外出从业劳动力******人。

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年龄16至35岁****人,占总数的****%,其中女性*****人;36至45岁*****人,占总人数的*****%,其中女性*****人;46至60岁*****人,占总人数的*****%,其中女性*****人。

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大专及以上文化*****人,高中文化*****人,(其中中专、技校及职高*****人),初中以下文化*****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二)我县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就业地点分布

截止目前,累计外出从业人员*****人。县内转移*****人,占外出从业人员总数的 ***** %;省内县外转移*****人,占外出从业人员总数的***** %;国内省外转移*****人,占外出从业人员总数的*****%,。从转移就业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及京津冀地区,转移人员分别为*****人,分别占国内省外务工人员总数的*****,西部地区*****人,占国内省外务工人员总数的*****。

   (三)我县农村劳动力就业产业分布

全县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有*****人,占总数的*****;从事第二产业的有*****人,占劳动力总数的*****%;从事第三产业的有*****人,占劳动力总数的*****%。具体的说,主要分布在建筑、建材、采煤(矿)、运输、制鞋、机械加工、电子制造、保洁保绿、经警保安、服装加工、餐饮与娱乐服务、商贸服务等行业。

二、当前农民工转移就业增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民工普遍素质偏低,没有一技之长,只能从事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导致所从事的职业没有长期性。

随着我国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劳动密集型逐渐被资本密集型替代,高技能人才和具有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大,而农民工群体普遍文化素质偏低,缺乏职业技能培训和学习,导致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建筑行业和基础服务行业上,他们经常流动于城市的各建筑工地之间和各类服务场所之间,由于经常更换职业,他们的工作及个人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二)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依然存在,劳动报酬不平等,同工不同酬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民工的顺利就业,导致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差异以及各种不合理的规定,导致给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存在对农民工群体的歧视性条件限制和排斥农民工的行为,这些行为主要表现在对农民工工资待遇低、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工作岗位风险高等歧视行为,这些行为严重阻碍了农民工顺利就业,导致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

   (三)农民工群体群体获得就业信息等各方面的渠道都很有限,导致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质量普遍不高。

与普通人力资源相比,农民工获得就业机会的信息更倾向于利用非正式渠道,他们进城务工途径通常不会通过政府、媒体、中介,大多数农民工是通过亲戚、朋友、老乡等社会关系进城务工。选择这一途径的主要原因是可靠性较强、成功率高、耗费成本低,而选择社会中介或政府组织的就业机会,手续繁琐、成本高等现象。他们认为关系和运气,而并非教育和职业技能是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关键,因此通过这样的信息获取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四)农民工维权意识淡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大多数农民工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仍然以出卖自己的廉价劳动力,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欠缺自保意识,往往从事危险系数高、工作环境差、有毒有害的工作,工伤事故、职业病侵害、恶意欠薪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现象频频发生,再加之农民工在教育方面的劣势,使他们缺乏法律意识,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五)乡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尤其是针对农民工特定群体的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乡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乡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针对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群体所需要的岗位信息、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需要的服务还不够完善,没有切实可行的扶持办法。针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找工作缺乏正确的引导,没有明确的就业指导方向,更没有针对农民工技能提供的岗位需求信息。

二、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增收对策和建议

   (一)积极引导农民工学技能、促发展,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农民工整体素质。

农民工在转移就业前,应积极做好岗前培训,培训以市场实用内容为主要内容,以定向式、订单式培训为重要途径,以实现农民工稳定就业为最终目的。积极探索开展农民工专场技能培训,根据不同劳动力年龄层次、文化程度等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农民工所需,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做到“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因岗定培”。同时,在培训专业的设置上应更加贴近农民工就业特点,积极开展家政服务、汽车驾驶、电子商务、手工编织、足疗修脚等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质量,打造高品质劳动力品牌,增强农民工转移就业、稳定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激励全社会、用人单位,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确保农民工平等就业。

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全社会、用人单位在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的过程中给农民工群体提供更多门槛低、待遇优且适合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岗位,激励用人单位积极配合政府促进农民工平等就业工作的各项制度,消除就业歧视,实现同工同酬,切实保障农民工各项权益。

   (三)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农民工就业机会,提升农民工转移就业质量。

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促使农民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合理有序流动。依托乡镇人社服务中心做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实现农民工转移就业有门路、求职有岗位信息。同时,加强求职岗位信息的搜集和,深入全县各乡镇经常性开展为农民工送岗位、送政策、送培训等服务活动。积极搭建供需平台,充分利用“就业援助服务月活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 ,为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实现有序对接,切实提升农民工转移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