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外市场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外市场分析

篇1

关键词:国际市场;客户;市场准入;竞争对手;产品

作为外贸出口业务员,其工作实质就是销售.作为销售,从企业的角度而言面对的五个不变的问题就是:一是要将产品卖到那里即市场在那里?二是要将产品卖给谁?即客户在那里;三是这目标国市场准入吗?即有没有限制进口?四是进入这市场后和谁在竞争?竞争者是那些公司?五是公司出口产品与竞争者产品的比较分析.这五个问题对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无论进入外贸公司或自营进出口企业,都要面对和确实把握,才有可能成为称职的外贸业务员,才能确实把握国际市场的总体情况,实质进入国际市场营销调研过程,包括确定调研目标、制定调研计划和执行计划、分析调研结果并撰写调研报告,为下一步制定有效的国际市场营销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少国际市场营销教材由于缺少营销实战这部分资料,学生在学习国际市场调研这部分知识时,如果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补充讲授这部分营销实战,那么学生无法掌握国际市场调研实际工作能力,就不能达到高职院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学目的.为了让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确实掌握国际市场调研重点内容,下面从新入职外贸业务员(以下简称业务员)的工作角度,就上述的五个问题展开说明.

1国际市场调研重点内容之一———市场在那里?

作为业务员,对市场的了解无疑是最重要的.但由于国际市场不同于国内市场,人员出国受到签证、费用、安全等方面的限制.业务员在尚未获批出国的情况下,首先需从间接调研渠道即从公司内部和某些开放的外部资源获取有关国际市场的第二手资料,初步了解公司现有的国外市场在那里.了解这项调研内容有如下途径:1.1向部门经理或老业务员请教间接调研渠道是指业务员不直接前往目标国家和地区市场,而是通过多种渠道间接获取该市场各项信息的路径,而间接调研渠道获取的信息则称为第二手资料.业务员需虚心向部门经理或老业务员请教,了解目前公司产品已出口的国家、地区及经销商、终端客户的分布情况,公司产品用途及构成比例,即能掌握现有市场分布状况、各市场产品出口比重、市场饱和程度、市场开发程度及现有客户的大致情况,这是了解市场在那里的最佳、最便捷途径.当然业务员在主动了解这方面情况时,并不一定能如愿得到你所需要的资料,需首先得到公司对其忠诚度、职业操守、专业能力的认可,才有可能被告知这些关键的商业机密.所以业务员对上述信息的调研、收集和分析切勿操之过急,以免适得其反,反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进而被屏蔽信息,甚至被驱逐出业务团队.1.2密切关注国家商务部网站1.2.1了解市场目标国的贸易简讯.商务部作为国家管理外贸的主管部门,其的政策、信息权威、准确,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业务员平时须经常登录该网站并密切关注对外贸易板块相关信息,留意我国与市场目标国贸易往来的政策变化,评估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及时调整贸易方向,抓住市场发展契机或预先采取措施避免相应风险.1.2.2认真研究与市场目标国家的国别报告,包括进口和出口主要商品构成.以某外贸公司出口全棉色织面料产品为例,特别要了解HS50-63纺织品及原料这项目的具体情况,并掌握纺织品进口较多的国家名单,作为出口目标国家.

2国际市场调研重点内容之二———客户在那里?

确定了出口目标国后,研究如何开发市场寻找潜在客户是调研内容的关键环节,需认真踏踏实实做好,有如下途径:2.1使用谷歌等其它搜索引擎,以原料制成的成品名称为关键词搜索下游客户Google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业务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工具.仍以全棉色织面料产品(100%COTTONYARN-DYED)为例,全面色织面料可制作衬衫等产品,以衬衫shirt做为关键词,在进行搜索,你可发现很多在Google上进行推广的生产衬衫的公司,而这些公司就是业务员要开发的潜在客户.网站上这些生产衬衫的公司出于推广的需要,往往有详细的联系方式,非常方便进行沟通.建立联系后,可进一步了解其对全棉色织面料产品的质量、价格、需求量、交货期、结算方式等要求.这种方式可使业务员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目标国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状况,沟通能力较强的业务员甚至可以轻松获得订单,并逐步扩大出口量.2.2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行业展会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行业展会,是获取行业客户的最佳途径.展会期间,会有大批行业内的客户出于其自身对行业发展趋势了解的需要或采购目标,集中来观展.参展作为直接调研渠道,可获取大量潜在客户资料,并能与观展客商针对双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便于双方建立好感及信任,进而为促成成交创造条件.通过参展这方式,能掌握国际市场确切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业务员还可主动参展下游行业组织的展会,在展会上,来参展的企业即是公司的潜在待开发客户,也是可能获取优质客户的上佳途径.业务员如能参加国外展会,势必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应做好充分准备,包括熟悉产品特点、客商关注内容研究、报价规则及底线,英语表达方式,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更需熟练掌握.由于展会时间短,费用大,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碰到问题再跟国内公司进行联系,客商的现场满意度就会大打折扣,并对业务员本身的专业及业务水平产生质疑,不利于建立信任关系,导致展会效果下降,甚至没有订单.2.3短期出差或驻点目标国了解市场情况在了解确认某目标国家市场具有一定规模、有开发价值的时候,业务员可向公司申请到该国,对该国的市场情况进行调研,以获取市场的第一手资料,包括走访经销商、客户或政府相关部门,了解客户产品需求情况及其客户区域分布,走访所在国政府相关部门最好能有我国的商务参赞或与该部门关系良好的经销商或客户陪同,提高走访效果.在市场容量较大的情况下,甚至可向公司申请驻点该国,建立办事处或公司,以便深耕市场,承接订单,提高该国市场占有率,这也是以直接调研渠道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较好途径,但所花的费用远高于海外参展,而且要充分做好调研准备,在目标国需有行业内相关可信任人士的引导,而不是瞎冲乱撞,那调研效果将大打折扣,毕竟出国调研的时间宝贵、有限,建立办事处或公司已属目标国市场的开发与投资了,要避免资金风险及保障投资收益.2.4利用阿里巴巴国际站、中国供应商、环球资源、中国制造网等外贸信息撮合服务平台或拟开发目标市场国家的电商平台,获取潜在客户资料由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外贸企业无法做到经常出国考察市场,加上目前互联网发展迅猛,很多外贸企业已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对国际市场进行调研和寻找客户.上述平台的选择可根据其与本行业的专业化相关程度及网站在目标市场的流量大小等方面综合分析考虑,前者了解其是否有同行也使用该平台,如果没有或较少则放弃选择该电商平台;如果有较多的行业同行选择该平台,要判断是否在该平台已形成结市之势,平台是否在行业有较高的知名度,客户是否习惯在平台了解相关的行业信息等,才能保证公司使用该电商平台能有较高的曝光量.后者则可使用Alexa工具,该工具用于网站在目标市场流量的分析,工具地址,输入平台网址,重点关注该平台的日均IP流量及网站在该地区的排名情况,以便正确选择平台.目前电商平台的使用已成为业务员调研及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2.5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基于互联网运用在我国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我国政府推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以后,小微企业不断出现并发展壮大.处于数字全球化时代的小企业具备不断取得新市场的能力,因此也带动了各地的经济增长.以整柜装运为主的B2B出口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而以化整为零式为特点的B2C或者C2C跨境电商模式,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外贸生态,呈现出外贸电商化和电商外贸化的特点.传统外贸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而跨境电商则以惊人的速度在迅猛增长.PC端以亚马逊、速卖通、ebay和移动端以Wish为主要代表的著名跨境电商平台已经吸引一大批中国企业从事跨境电商业务,推动了我国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外贸业务员可通过这些跨境电商平台的交易数据分析系统研究国内外同行产品情况,掌握产品的热销属性、热搜属性、供求情况、消费者的搜索习惯、消费习惯和支付习惯,制定跨境电商业务发展策略,也可通过跨境电商的网上沟通,与经销商建立信任的业务关系,再返回传统外贸的B2B模式,扩大出口规模.目前很多外贸公司通过跨境电商线上与传统外贸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运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6通过一些国际市场调研公司通过国际市场调研公司了解目标国市场的整体状况,也是一种手段.但因为国际市场调研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包括客户、竞争对手、经销商及目标国市场相关政策的调研等.客户调研则包括数量、规模、需求情况、区域分布;竞争对手调研包括供应商数量、国别、竞争产品比较、区域分布;经销商的调研也相当复杂,包括经销商规模、是否独家、政策等.所以调研的时间很长,调研中也会碰到各种情况,如受调研单位不一定愿意配合,或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调研议题的回复也不一定能准确反映实际状况,跨国调研的费用也相当昂贵,一般的外贸公司难以承受.当然有实力的大型公司出于对目标国市场状况的迅速把握,可以采用这一做法.

3重点调研内容之三———市场准入吗?

3.1文化环境调研仍以上面所述的全棉色织面料为例,作为纺织面料的一种,为衬衫布、床单、被套、窗帘、桌布等产品提供原料,图案比较简单,一般不涉及国际市场中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因素,不像有的文化衫,涉及面较广,所以业务员在涉及这方面时,要注意调研和整理目标国文化方面的一些禁忌,否则产品开发出来或销售出去就造成损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3.2东道国的政治和法律环境调研一般而言东道国的政局是否稳定及与我国的关系是否友好是调研的重点,政局不稳定及与我国关系不友好的国家市场慎入或采取谨慎的贸易结算方式.对于新入职急于出业绩的业务员而言,对于政局不稳定但有一定市场需求量的目标国来讲,仍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但在签订合同的时候要注意条款中是否有含有目标国相关的法律规定,需调研目标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或者回避不采用这些条款,否则一旦发生纠纷目标国政府出于保护本国企业的考虑,会采取不利于我方的处理方式,导致我方遭受损失.3.3反倾销调查目前世界属于多元化的发展格局,西方发达国家原来在很多领域存在比较优势、占据市场的时代逐渐减弱或消失,某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一些产品出口贸易实施歧视性反倾销.业务员需调研出口产品是否面临反倾销调查的倾向,并且注意多开发几个外国市场,避免集中出口某国,一旦受到反倾销调查时,出口将受到大幅影响.3.4是否已完全取消进口配额或转而设置贸易壁垒某些发达国家是否已经设置了这些方面的限制或要求,业务员需调研这些国家在这方面的规定,提供给公司,评估成本上升幅度及企业研发制造能力,以确定和调整出口策略.3.5目标国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对产品进入的相关政策及做法本国产品出口到目标国,目标国可能由于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或对国内同行业的保护而采取鼓励或限制做法,进而对国家的贸易政策产生影响.业务员在深耕目标国市场的过程中,需要调研和收集这些方面的政策,以确定加大出口或减少出口,甚至将出口重点转向其他目标国市场.

4重点调研内容之四———和谁在竞争?

这项调研内容是外贸业务员在目标国进行市场深耕的前提,确实把握竞争者在市场目标国的具体状况,便于确定公司产品在目标国的市场定位及制定市场相关营销策略.竞争者包括本国同行、目标国及第三国同行.调查的信息一般有市场竞争结构和垄断程度,具体体现为市场存在的主导品牌及优劣势比较.调研主要竞争对手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可以通过走访区域有影响力或有代表性的终端客户,通过对其采购产品品牌的选择,大致判断各竞争对手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市场占有率.目标国当地竞争对手是否存在利用政治影响提高关税和对政府施加影响设立非关税壁垒、甚至采用非市场手段来排斥、打击国外同行也是调研的重点,因为这将涉及到业务人员开拓市场的效率及风险.一般而言,业务员一旦确定市场目标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深耕,从走访终端客户及考察市场上竞争对手的存在形式(如公司、门店及其规模)开始,可逐步掌握目标国竞争对手的总体概况,在此基础上制定组合的营销策略,才能较顺利打开目标国市场.

5重点调研内容之四———公司出口产品与竞争者产品的比较分析

业务员进入目标国市场伊始,对该项调研应该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立足竞争者导向,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属性,了解公司出口产品和目标国竞争者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劣势等方面,确定公司的市场定位及市场进入策略,包括产品改进、价格、售后服务等策略;第二阶段是立足顾客导向与驱使,加快针对目标国市场的产品研发,引领市场消费方向,确立市场竞争优势.为确保上述二个阶段调研任务和目标国市场开拓的顺利进行,外贸业务员自身除掌握外贸业务知识外,还需充分了解公司产品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并掌握目标国适用的语言表达工具,才有可能和目标国客商进行良好的沟通,在此基础上打开目标国市场,这是合格业务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另一方面,业务员在目标国市场上所看到的竞争对手产品性能、特点,需第一时间反馈回公司,以便产品研发部门能够根据目标国客商对产品的要求,及时改良公司产品,这样才有可能提高目标国市场的占有率.综上,实质把握上述国际市场调研重点内容,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转变为实际工作能力,并胜任未来外贸业务员的工作.当然在调研过程中还要考虑受调研单位和个人自身因素,调研收集到的信息还有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需综合考虑,才能最大限度利用调研信息,为出口营销决策提供正确依据.

参考文献:

〔1〕祖素梅,张爱东.我国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新思路[J].前沿,2005(08):52.

〔2〕周蕾,江玮.科学评价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绩效[J].浙江经济,2015(01):59-61.

〔3〕高国辉.外贸企业人才需求特征调查与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4(08):26-27.

〔4〕刘军辉.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外资,2013(04):33-34.

篇2

一、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利弊分析

(一)有利的一面

1、弥补了我国房地产行业资金不足,带来了先进的房地产金融运作理念。长期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主要融资模式过于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有80%以上的资金直接或间接来源于银行贷款。而海外投资者的大量进入,尤其是具有金融投资性质的海外投资机构,不仅给我国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也带来了更多的房地产金融理念和金融工具,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促进房地产金融创新。

2、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竞争,促进国内房地产企业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我国房地产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外资的大量涌入会直接冲击国内各大房地产开发企业原有的利益分配,而中小开发企业则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挑战,这将迫使它们不断改进技术和设备、强化创新及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房地产产品的供给水平,塑造品牌以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同时,优胜劣汰也推动了国内房地产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水平。

3、提供了高品质的房地产商品,满足了消费者需要。海外房地产开发企业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和开发理念、成熟的管理体系,能够在房地产规划、设计、开发、物业服务等环节做到更加科学合理,更富有人性化,从而为国内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房地产商品,满足人们对优质的办公环境和住宅的需要。

(二)不利的一面

1、制约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增大了调控难度。由于外资在外汇、信贷、土地和产业政策等方面具有相应的优势,不仅可以有效逃避宏观政策的制约,而且迎合了国内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通过向国内房地产企业融资,刺激了诸多国家信贷政策调控下的房地产投资企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

2、加剧了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助推了房地产价格上涨。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将推动非居民机构和个人购房的比例不断增加,容易形成较强的房地产市场“标杆效应”,推动国内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另外,高档住宅和商业地产的炒作,势必由于交易活跃和利润率攀高而挤压中低档房产的投资,造成中低档住宅市场供求失衡,进一步抬高其市场价格。

3、加大了国际收支失衡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了金融体系风险。由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流入境内的外资特别是国际游资正不断增加,这也进一步拉大了我国国际收支差额,加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一旦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消失,大量投机性资金就会撤离楼市,汇出国外,不仅会对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渠道的我国房地产行业造成致命打击,也会严重危及到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

二、对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加强对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管制的必要性。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业相关性高,带动性强,与金融业和人民生活联系密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3年各国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183个成员中,有137个成员对外资投资房地产进行管制,其中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既有货币可兑换国家也有不可自由兑换的国家。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稀缺是基本国情,房地产业发展又正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比较脆弱,法制还不健全。因此,加强对外资流入房地产的管制,不仅符合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保证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通行做法,更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止国民财富外流的需要。

(二)改革现行外汇管理体制,建立灵活的市场汇率机制,加强进出房地产行业外资的汇兑管理。要降低结汇的强制性,扩大售汇的自主性,形成相对中立的外汇管理政策框架,并采取较为灵活的浮动汇率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民币升值的体制性压力,抑制境外投机性资本投机“人民币汇率”的意图。同时,加强对境外资本流入和流出房地产行业及汇兑环节的管理,区分资本流入房地产行业的性质,重点限制短期投机性资本流入。

(三)调整产业政策,限制外资的过度流入。取消外资进入房地产领域享有的所得税减免、土地出让等优惠政策,对内外资实行统一的国民待遇。同时,加强对外资在我国境内开设房地产企业的身份审核,鼓励其直接参与房产的开发、建设,限制其对尾盘和整体收购后的销售经营或打包后进行外部融资。对于优质商业项目,应适当控制外资的收购和经营,避免陷入外资的垄断性经营。

篇3

债券是在金融市场上吸收资本的工具。它主要包括债券的收益结构、债券的流转期、债券的信用等级。

1992年俄罗斯开始推行全面的休克疗法,其核心内容是私有化和自由化。俄罗斯的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收支出现巨大缺口。在1995年之前,弥补国家预算赤字主要靠向中央银行借贷来解决,即依靠多发行货币来补充预算的缺口,其后果是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为了遏制严重的通货膨胀,从1995年开始俄罗斯政府不得不以发行国家债券方式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非通胀手段。

1.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ГКО-ОФЗ)市场的形成

在1991年末,俄罗斯就通过了《国家债务法》,俄罗斯中央银行也进行了第一次国内债务的试验性发行。这次试验性发行成为国家短期债务的原型。它的发行采取无纸方式,以竞买的方式出售,到期价格由市场的供求来决定。

1993年5月18日在莫斯科外汇交易所(ММВσ)进行了第一次短期国债的发行(一级交易),当年5月份开始了定期的二级交易,其中有24个银行和金融公司获得了短期国债市场交易商的资格。新债券以无纸方式发行,可以贴现销售,最小面值为10万卢布,流转期为3个月,免征税。中央银行对这批债券的发行给予担保。在当年国家发行了6500亿卢布的短期国债。进行了第一次债券的一级发行以后,开始每周进行两次二级交易,10月19日允许自然人参加国债市场交易。

1994年俄罗斯证券市场进一步向非居民开放,非居民获得了购买短期国债不超过发行总额10%的权利。同时,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远程终端和各地区的交易平台接入到莫斯科的交易所,市场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并且新的金融工具(期货等)也不断得到应用。1995年短期国债市场在俄罗斯经济中的作用开始增大。发展国家有价证券市场成为政府金融政策的优先目标。由于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具有高收益率,因而各商业银行和其他的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参与短期国债市场。

俄罗斯在1995年发行了新的债券品种——联邦可变利息债券;6月15日在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内又举行了联邦可变利息债券第一次竞拍。它是带有可变利息的、可贴现的国家有价证券,其利率水平以现行的短期国债市场的利率为基础来确定。

国家有价证券市场开始快速发展,到1995年末,国家有价证券市场规模达到了76.5万亿卢布。1995年8月俄罗斯发生了第一次金融危机,其原因是各银行争相抛售短期国债和财政部的外汇债券。在危机的2天之内,俄罗斯中央银行被迫购买1.6万亿卢布的短期国债。在银行间信贷市场危机一个月以后,金融市场上短期国债的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久前还是金融市场中最发达部门的银行间信贷市场(МσК)降到第二的位置,主要表现为银行间信贷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急剧降低。许多银行又面临一个问题:“意外闲置的资金投向哪里?”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别无选择,只有转向短期国债。

为了给国家预算吸收居民资金,在1995年11月,俄罗斯政府决定发行国家储蓄债券(ОГСЗ)。这种债券的结构与联邦债券十分相像,它不仅面向居民,而且也面向那些以债券市场为主要业务活动的银行发行。对于法人而言,国家储蓄债券不仅可以使交易成本减少,而且债券可以用于抵押,进行投机活动等。银行承保人与财政部签署发行国家储蓄债券,然后在自己的客户中推销该债券。它的每个季度利息可以在任何储蓄银行的分支机构上获得。

1996年,俄罗斯国债市场不仅开始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基本来源,而且也成为叶利钦竞选班子的主要资金来源。

2.外汇债券(ОВВЗ)的发行和外汇债券市场的产生

为完善金融市场,俄罗斯政府形成了“关于在俄罗斯国内发行外汇债券的决议”。该决议确定国内外汇债券的发行总量为50亿美元。这使外汇债券的市场规模可以与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市场规模相比。

外汇债券的交易平台是2000交易系统中的路透社网,每笔的标准交易量最低为100万,但交易经常仅有几十笔。从事外汇债券交易的客户有大约10个,其中有1/3是外国客户。交易市场是出清的,也就是说,在任何交易时点上都可以进行买卖交易,买和卖的数量是平衡的。在外汇债券市场上规定了严格的市场制度,并对交易制定了详细的规则。

根据外汇债券的市场交易规则,买卖价差不能超过0.3%,而最大的交易商可以维持在0.25%的水平上,商用这种办法来保持这些债券的流动性。

二、俄罗斯国家有价证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全球化涉及所有的经济活动,也包括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和资本流动的自由程度等。其中,资本市场中非居民的比重是反映资本市场开放的主要指标。在美国国债市场上,非居民的比重为22%,德国为77%。受金融自由化思想的指导以及IMF的压力,俄罗斯的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很高,如1997年在俄罗斯国家有价证券市场上非居民的比重为30%,在外汇债务市场上为40%。

俄罗斯的银行是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市场上最大的投资者。到2001年初,财政部发行的债券的50%掌握在银行手中,第二大投资者是非居民。根据中央银行的资料,在2001年初,非居民手中的国债为450亿卢布,约占市场的24.6%。其余20-25%的份额为俄罗斯的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占有。截止到2001年4月,中央银行持有总额为2560亿卢布的联邦债券。

俄罗斯卢布证券市场的特点是债券集中度很高。市场是一个批发市场,大型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是市场的主体,它们可以操纵市场价格。中小投资者在市场中处于绝对弱势地位,权利和利益无法得到保护。高风险是俄罗斯金融市场的特点之一。1996-1997年投资于短期国债和股票的巨大收益到1998年变成了巨大的损失。

俄罗斯国家有价证券市场的监管主要由财政部、证券委员会和中央银行来完成。由于分工的混乱和利益的争夺,这3家监管机构经常发生激烈冲突。

三、国家有价证券市场的规模和收益结构

在1993年,俄罗斯的国家有价证券市场开始形成,但是直到1995年之前,由于国家预算赤字的缺口主要是靠中央银行多发货币来弥补,所以国内债券市场规模不大。当国家宣布发行国债作为补偿国家预算赤字的主要手段后,国家有价证券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果在1994年只有3%的预算赤字是靠发行国债来补偿的,到1995年已经达到60%,1998年依靠短期国债补偿的预算赤字已经达到80%,国债市场规模开始急剧增长。可以说,1999年以前的俄罗斯有价证券市场的核心主体是短期国债。

1992-1998年俄罗斯预算赤字总量达到1.3万亿卢布(1998年价)。从1995年开始,预算赤字开始由发行有价证券来弥补,这导致了国家有价证券市场规模的急剧增大,到1998年达到了最高点。

在危机之前,俄罗斯金融市场上占优势的是12个月偿付期的国家短期无息债券。短期国债的平均收益率成为俄罗斯金融市场最重要的指标。俄罗斯主要金融机构的大部分金融资源都投入到了国家有价证券市场上,主要原因是短期国债的收益率较高,而且投资短期国债的流动性也较好。

金融危机使国家有价证券支付期结构更加不合理,如到2000年末,短期债券的比重不超过1%(在危机之前为31%)。2000年2月16日,在金融危机以后第一次发行2期,总额为50亿卢布,偿付期为196天和98天的短期国债,以后又多次发行。2000年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交易量缩减到60亿美元,只有1997年的1/25。截止到2000年12月1日,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债务总量为2297亿卢布,到2001年6月短期国侦和联邦债券的市场规模为1950亿卢布。

金融危机过后,俄罗斯将金融危机以前发行的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中的部分债券的支付期延长。1998年12月12日,俄罗斯政府颁布“关于国家有价证券创新的决定”,并授权俄罗斯财政部将在1999年12月12日到期的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转换成3-5年的国家长期债券(ОФЗ—ФД和ОФЗ—ПД)。

金融危机使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持有者受到了很大损失。由于1998年8月的国债重组,投资者损失总额达到450亿美元,其中75%的损失落在俄罗斯投资者身上。在1999年,人们对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兴趣下降,1999年1月28日,在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进行了重组后的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新发行。到1999年4月30日,国内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重组工作结束,总的重组规模达到1733亿卢布。

四、俄罗斯发行国家有价证券的作用

国家的有价证券市场政策与国家预算情况密切相关。1996-1998年俄罗斯的预算赤字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发行短期国债来弥补的。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发行不仅为国家预算筹集了大量的资金,而且也减缓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可以说,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对经济转轨时期的俄罗斯经济有特殊意义。从1999年开始,俄罗斯的经济开始恢复性增长,国家预算收入开始好转,相应的国家有价证券市场的情况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金融市场吸收资金变得不是十分迫切。俄罗斯政府提出了用吸收的资金加快偿付内债,以减少内债规模。

国家有价证券的发行市场普遍成为国家预算补偿的主要工具。为了补偿支付缺口,国家需要短期卢布有价证券。在预算的1年框架内,预算的进项与支出在时间上很难一致,由此在预算的收入与支出上存在短期的缺口。与长期债券一样,在西方也发行短期国债,如美国和英国的短期国库券的发行期(偿付期)为91天,日本为60天。短期国债也用来保证商业银行资产的清偿。银行投资于短期国债,这些资产不仅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而且可以带来可观的、稳定的收益。

篇4

多元化战略始于1992年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确立,并成为1994年前后出台的我国“大经贸”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确立为我国外经贸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

贸易多元化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已经产生了一些喜人的变化,在宏观方面的表现更为明显。

(一)贸易多元化,有利于抵抗地区贸易集团对我国外贸的负面影响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地区贸易集团的产生和发展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使得集团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贸易被集团内部的贸易所替代。我国目前游离于各主要地区贸易集团之外,从而成为地区贸易集团负面影响的首当其冲者。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墨西哥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就超过了我国。幸而我国的纺织品在世界其它国家的市场都很大,我国的纺织品出口才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所以,只有推行多元化战略,才能抵抗其它国家结成地区贸易集团对我国外贸的负面影响。

(二)贸易多元化当然也有利于分散风险和促进贸易的长期发展亚洲金融危险爆发以后,尽管我国的外贸环境随之恶化,但我国的外贸仍能取得一定的增长,就是最好的说明。

通过使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对我国实行多元化战略的效果进行计量分析,将使我们对我国贸易多元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二、计量分析(一):贸易地理方向集中化指标

首先,将我国出口地理方向分为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其它发达国家、非洲国家(除埃及)、香港地区、亚洲国家地区(除香港、中东国家)、欧洲国家、中东国家、拉美国家、大洋洲国家(除澳大利亚)15个分方向。分别计算某一年我国对某分方向的出口额占该年我国总出口额的百分比,再求这一组15个百分比的标准差。这个标准差,就是衡量这一年我国出口地理方向集中化程度的指标。在下文中简称为“出口集中化指标”。

同样可以计算我国的“进口集中化指标”。这里计算了1986-1995年中国、美国和日本历年的“出口集中化指标”和“进口集中化指标”,1996-1997年中国的“出口集中化指标”和“进口集中化指标”。计算美国和日本的相应指标的时候,只要将原来中国对美、对日的分方向改成美国对华、日本对华即可。

以往用于衡量贸易地理方向集中化(分散化)程度的指标一般是对前10大贸易伙伴贸易占全部外贸的比重。这一指标并没有充分利用外贸的全部结构信息。而“出口集中化指标”和“进口集中化指标”就没有这一缺陷。而且所选取的分方向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细分中归并。

如右图,有以下结论:

附图

以上数据由《世界经济年鉴》引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贸易方向年鉴》。

我国在1989-1993年出口集中化程度曾出现一个波峰;1994年开始呈轻微下降趋势。作为对照的美日同期变化幅度保持在2个百分点内。我国进口集中化程度在80年代末呈现下降趋势,90年代则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96、1997年两年的上升速度最快。美日同期进口集中化程度没有明显变化。剔除我国1989-1993年出口集中化程度的波峰,则1986-1995年3国的进出口集中化程度排序为:日本〉中国〉美。

首先,我国1989-1993年出口集中化程度的波峰,是因为当时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制裁,迫使我国出口用转口的方式取道香港。结果,在那几年间,我国对香港出口占我国总出口40%以上。从而大大提高了出口集中化程度。1993年开始,由于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推行和西方国家对我制裁的基本解除,我国出口集中化程度也就迅速下降。1994年开始的下降趋势则反映了1994年开始推行“大经贸”战略的效果。同期美日出口贸易地理方向集中化程度呈现出轻微上升的趋势;数据显示,这与其对我国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上升有关。总的来说,这一趋势有助于缓解我国与美日两国的贸易争端。

其次1996、1997两年我国进口集中化程度的迅速上升主要是因为我国从日本和香港以外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额相对(相对于我国总进口,下同)上升,而从中东、非洲和拉美国家的进口相对减少。这反映了多元化战略在进口方面的推行并没有收到太大效果。同期我国从美日的进口都相对下降,这对进口集中化程度的上升多少有一些缓解作用。

最后,3国的进出口集中化程度的排序,一方面反映了美国作为经贸大国,其经济全球化程度相当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为贸易盈余国的日本和中国,其出口分散化受到其它国家购买力等因素的限制。

三、计量分析(二):偏相关系数模型

本节的分析通过计算中国和它国的外贸总额的偏相关系数和显著性,利用逐步剔除法寻找对中国外贸长期发展影响较大的国家,从而找出外贸多元化的目标。偏相关系数是在考察多个变量时,剔除其它变量的影响,仅考虑选定变量相关关系的指标。优点在于能反映出选定变量真实的相关关系。缺点在于相关关系并不等于因果关系。所以本节所选取的国家都是1996年中国前15大贸易伙伴(其比重都超过了当年中国外贸总额的1%),所使用变量是各国的外贸总额。

逐步剔除法是每一次计算都剔除上一次计算得出的偏相关系数达不到选定置信度水平,显著性水平由最低的变量,直到剩下的变量都达到选定的置信度水平为止。本文所选定的置信度水平要求α=1%。

第一次选取1950-1996年中国、美国、日本、欧盟5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和西班牙,以下简称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印尼。计算的结果如下:

结论是,在选定贸易伙伴中,美日在1%的置信度水平下被证明与我国外贸发展相关。尽管美国与我国在1954-1971年没有直接贸易,中美贸易的发展也是80年代才真正开始的。但因为美国始终是世界贸易大国,对全球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对我国外贸发展也始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即使是在和我国不存在直接贸易的时期,它也有巨大的间接影响。偏相关系数正因为可以通过剔除其它因素的影响,所以能把美国对我国外贸发展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都分离出来加以衡量。

表1简单相关系数

美国日本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尼

0.9609090.954540.9380310.9533080.7575380.954704

表2偏相关系数

美国0.50670.57270.60430.59710.5207

日本-0.2519-0.3943-0.3974-0.4132-0.3939

澳大利亚-0.2483-0.3734-0.3583-0.3494-

加拿大-0.2668-0.3067-0.2674--

印尼0.23580.267---

欧盟-0.1781----

表3偏相关系数置信度

美国0.0010000

日本0.1080.0090.0080.0050.007

澳大利亚0.1130.0140.0170.019-

加拿大0.0880.0450.079--

印尼0.1330.083---

欧盟0.259----

表4三国模型*

中国美国日本

中国-00.007

美国0.5207-0

日本-0.39390.9889-

*对角线左下方是偏相关系数,右上方是对应偏相关系数的置信度(参照表1、3)

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外贸发展与美国呈正相关关系,与日本呈现负相关关系。这表明我国外贸与美国是互补关系,与日本则是竞争关系。要指出的是,上述结论是以全球国际贸易为背景作出的,并不仅仅考虑两国的贸易和分工。

以上是第一次计算的结论。第二次计算与第一次的原理和步聚相同。不同的是,第二次计算的数据区间是1978-1996年,在变量中增加了韩国的外贸额(见表5-8):

附图

表6偏相关系数

美国0.55470.78530.79330.75650.6042

欧盟-0.5325-0.6186-0.6105-0.6406-0.7129

韩国0.63110.66050.65570.730.6651

澳大利亚-0.5893-0.6296-0.6361-0.573-

印尼0.36510.38360.4247--

加拿大0.14090.1374---

日本0.0315----

表7偏相关系数置信度

美国0.0490.00100.0010.01

欧盟0.0610.0180.0160.0080.001

韩国0.0210.010.0080.0010.004

澳大利亚0.0340.0160.0110.02-

印尼0.220.1760.115--

加拿大0.6460.64---

日本0.919----

表8四国模型

中国美国欧盟韩国

中国-0.010.0010.004

美国0.6042-0.0080.678

欧盟-0.71290.6171-0.017

韩国0.66510.10850.5712-

以上数据,1950-1981年由《世界经济统计摘要》引自《联合国统计月报》;

1982-1996年由《国际统计年鉴》引自《联合国统计月报》。

结论是,在选定贸易伙伴中,美国、欧盟和韩国在1%的置信度水平下被证明与我国外贸发展相关。美韩与我国外贸呈正相关关系,欧盟呈负相关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发展受到美国和韩国外贸发展的正向影响。这说明改革开放使我国逐步融入国际市场。与韩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对我国外贸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数据显示出我国与欧盟国家是竞争关系。这有两点原因:一是欧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贸易转移效应在起作用,二是反映了近年来我国与欧盟国家之间频频发生的贸易争端。

因为贸易多元化的目标之一就是避免我国外贸发展过于受某一国或几国的支配,所以找出对我国外贸发展影响密切的国家和地区,也就分清了在推行贸易多元化战略时对各个国家所应采取的不同态度。

对其外贸发展与我国正相关的国家,应使我国外贸总额的增长速度快于我国与该国贸易的增长速度;对其外贸发展与我国呈负相关的国家,则应与其展开竞争;其外贸发展与我国无显著相关关系的国家,则是我国发展外贸的对象。

四、计量分析(三):马尔可夫过程模型

首先,我国的贸易地理方向是一个组合。这个组合在马尔可夫过程中,被看成是一个状态,基本思想是研究系统在不同状态间转移的规律,并据此进行预测。假定转移的规律满足齐次马尔可夫过程,即系统在不同状态间的转移(即贸易地理方向的改变)遵循相同的规律,与转移发生的时刻无关。这里,不同的状态用向量表示,状态转移的规律则用转移矩阵表示。

经验表明,经济系统对齐次马尔可夫过程假定的符合是一种长期的符合。因此不能用任意相邻两年的转移矩阵来代表状态转移的规律,而要用最小二乘法对转移矩阵进行估计。具体方法如下:

将我国贸易地理方向分为港澳地区、美国、欧盟12国、其它欧洲国家、其它亚洲和大洋洲国家、其它美洲和非洲国家7个方向。我国贸易地理方向的初始状态向量为X[,0]=(X[(0),1],X[(0),2],X[(0),3],X[(0),4],X[(0),5],X[(0),6],X[(0),7]),其中X[(0),i](1《i《7)表示我国对第i个方向的贸易比重。同理,记k年后我国贸易地理方向为X[,K]=(X[(k),1],X[(k),2],X[(k),3],X[(k),4],X[(k),5],X[(k),6],X[(k),7])。记马尔可夫过程的转移矩阵为P,X=(X[,0],X[,1],……X[,46])[T],Y=(X[,1],X[,2],……X[,47])[T],则P的最小二乘估计为:附图=(X[T]X)[-1]X[T]Y对从1997年开始k年后我国贸易地理方向的预测向量为X[,47+k]=X[,47]附图[k]。

将1950年——1997年我国的进出口额数据代入,可得如下结果(见表9-11):

附图

附图

附图

预测的结果表明,如果目前的贸易多元化趋势维持下去,到了2007年,美日在我国出口的份额会明显下降;欧盟12国、其它亚洲和大洋洲国家、其它美洲和非洲国家会略有下降;港澳地区会重新上升,欧盟12国以外的其它欧洲国家所占份额会明显上升。

进口方面,到2007年,美日、其它亚洲和大洋洲国家在我国进口的份额会明显下降;欧盟12国、其它美洲和非洲国家会有所上升,港澳地区也会重新上升,欧盟12国以外的其它欧洲国家所占份额会明显上升。

综合来看,到2007年,美日、其它亚洲和大洋洲国家在我国外贸的份额会明显下降;欧盟12国会略有上升,港澳地区、其它美洲和非洲国家会上升,而欧盟12国以外的其它欧洲国家所占份额会明显上升。

所以,我国推行贸易多元化战略的效果是喜忧参半的。美国和日本在我国外贸中的重要性在下降,这是良性的。但对非洲和拉美出口比重的降低说明我国还不能大规模地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在这一方面推行贸易多元化战略的效果是不明显的。反观我国外贸发展的历史,在我国的经贸较不发达的时期,选择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初级产品无疑是一种避免与其直接竞争的明智做法。但当我国的经贸逐渐发展起来以后,就应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扩大制成品出口,这是符合产业升级的要求的,也必然会引起和发达国家地区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显然,我国还没有完成这一转变。

最后,将第二节中提出的“集中化指标”与本节的计算结果结合起来,可得下图:

附图

可以看出,今后几年内,我国的出口集中化程度将轻微下降,进口集中化程度将先降再升,综合的效果是总贸易额的集中化程度将下降。

五、结论和建议

我国的贸易地理方向长期处于高度集中的状况,始终受美国的影响,从主观上说,是和我国企业的营销习惯和落后的营销技术有关,从客观上说,是和我国所处的外部环境和避免与发达国家直接竞争的需要有关。推行贸易多元化战略对我国是必要的,所带来的收益远大于付出的成本。

从效果来看,出口多元化比进口多元化做得更好,降低美国和日本在我国外贸中的比重比提高非洲和拉美国家在我国外贸中的比重做得更好。

具体来说,一个市场是否有利于我国进入,主要基于对以下几方面的判断。

经济互补性,最与我国有互补性的,一个是处于发达国家顶端的美国,一个是处于发展中国家底部的非洲国家。贸易保护性,比较有利于我国的应该是发展中国家。购买力,比较有利于我国的应该是发达国家。但这并不绝对,按照“大经贸”战略,对发展中国家可以把贸易和投资结合起来。两国关系是否友好,在这方面,首推非洲国家。所以,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应该是我国今后推行贸易多元化战略的重点。

综上所述,我国今后推行贸易多元化战略需要做好以下的工作:

认请两个误区。第一是贸易多元化不等于出口多元化,还应该包括进口多元化。后者在相当程度上被忽视了。第二是不应该再把香港地区看成是竞争对手。不可否认,香港地区的确在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贸易中转环节上收取了不少利润。但香港地区在发展国际贸易上有经验,有渠道,与其进行适当的分工合作,是能够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率和降低成本的。而且如果贸易多元化只是简单地用低价竞争的手法把原来从香港转口的贸易抢过来,那么得益的只会是其它国家和地区,吃亏则是大陆和香港地区。

加强对贸易的管理。贸易管理的松懈和混乱已经造成了我国对俄罗斯等市场的丧失。而且还会继续影响我国对新市场的进入和贸易多元化战略的推行。提高企业的营销技术,加强企业对新市场的了解,提高外贸竞争的质量,升级产业结构。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却是推行贸易多元化战略的“治本”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4年、1986年、1988年、1990年、1992年、1993年、1995/1996年、1997/1998年、1998/1999年,中国社会出版社。

[2]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世界经济年鉴》,1989年、1991年、1992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3]《国际统计年鉴》,1995年、199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4]EU''''sTradeandInvestmentandEconomicCooperationwithChina,WorldEconomy&China,Volume9-10,Page44-52,1999.

[5]ForeignTrade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pastperformenaceandfuturechallenges,AsianDevelopmentReview,Volume15,No,1,Page88,197.

[6]潘渭河:《经济计量模型在国际贸易方面的应用》,《国际商务研究》,第3期,566、67、70页,1997年。

[7]赖明勇、宣家骥:《我国出口市场结构优化研究》,《预测》,第五期,58-59页,1996年。

[8]范慕韩:《世界经济统计摘要》,34-41页,1985年,人民出版社。

篇5

一、外资水务进驻中国的发展状况

(一)外资水务合同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时间越来越长

我国水务改革出现外资的身影,始见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通过直接或间接担保,获得政府间贷款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在主要大城市建设了100多个水务项目。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鼓励外资投资中国公用事业设施建设的政策出台,洋水务开始直接投资。但这一阶段水务业开放领域仅限于水厂和污水处理厂,未涉及管网,合作方式也以BOT和合作公司的方式为主。2002年12月,建设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2004年3月,建设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威立雅、中法水务等外资水务巨头纷纷与国内水厂进行合资,出现了水务改革的第二次浪潮。合作的水务合同业务越来越广阔,大部分自来水公司的改革出让了部分或者全部完全意义上的产权,外资水务业务范围由初期的污水处理合同扩展到全方位的供水及处理合同。外资水务的合同期也越来越长,外资企业的利益得到极大的保护。

(二)外资水务进驻中国的速度越来越快

外资进入中国水务市场时间很短,但是业务发展迅速,1994-2008年6家最有影响力的外资水务集团在中国共签约53个项目,下面是排名前两位的两个外资巨头近几年的业务扩张情况:

法国威立雅集团:1997年6月,威立雅水务与天津市供水部门签订经营凌庄水处理厂,并成立天津通用水务公司,威立雅以占合资企业55%的股份控股。1998年,威立雅水务与日本丸红一道在四川成都以BOT建自来水厂。2002年,威立雅“上海浦东威立雅水务公司”建立,是中国第一个授予外方完整服务内容的公有服务授权经营合同。2002年11月7日威立雅水务组建宝鸡创威资产有限公司及宝鸡创威运营有限公司,经营自来水厂。2003年12月22日,威立雅水务集团拥有深圳水务出让40%国有股权,期限为50年。2004年4月,威立雅水务公司获得贵州省遵义市南郊、北郊两个城市供水厂35年的维护和运营合同。2005年威立雅水务集团在中国获得昆明市特许经营水服务合同。同年,威立雅水务集团赢获常州供水合同。2006年威立雅水务在中国签署一项重要的工业合同。2007年通过国际招标,威立雅水务受让兰州供水集团合作45%的股份,同时获得了当地政府授予的30年供水特许经营权。依合约内容计算,这份新合同预计将为威立雅水务带来总计16亿元的营业收入;同年该公司分别以9.5亿、21.8亿元收购海口、天津等城市的水务公司,各占50%的股份。2008年威立雅水务因为向青岛自来水管倒排污水,很多地方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减少与威立雅水务合作的项目。两年前,威立雅水务在收购“西水”时受到西安自来水公司员工的强烈反对,威立雅收购失败,但2009年开始,威立雅又再次启动了收购西安自来水公司的项目。迄今为止,威立雅已拿下了天津、上海、北京、成都、昆明、兰州等19个城市的21个合资项目,供水人口达到了3000万。

法国苏伊士集团(中法水务集团):法国苏伊士集团旗下的中法水务集团与中国各地共建中法供水有限公司的方式大举扩张,从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水务市场,分阶段推进。1992-2000年,建成了中山坦洲自来水有限公司、南昌双港供水有限公司、中山中法供水有限公司、中山市大丰自来水有限公司、昌图中法供水有限公司、保定中法供水有限公司、四平中法供水有限公司。2001-2005年,建成了郑州中法原水有限公司、郑州中法供水有限公司、上海星火中法供水有限公司、新厂中法供水有限公司、 盘锦中法供水有限公司 ;2006-2009年,建成了重庆中法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常熟中法水务有限公司、重庆中法唐家坨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天津中法芥园水务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区中法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法国苏伊士集团北自昌图、南下三亚、东起上海、西至重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拥有22家合资企业,供水人口达到1400万。

3.外资水务进驻中国依赖中国金融资本市场

在外资进驻中国水务的过程中,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引进了大量外资。以最快发展的威立雅为例,其资金运作模式如下:收购中国水务集团一个公司的49%股权后,即以此股权作抵押向中国平安保险、光大国际、中信泰富等金融背景强大的企业融资:盘活了存量股权,以此获得了充沛的资金,追逐下一个城市的水务项目竞标;成功后又以此股权作抵押向中国境内的金融机构融资又盘活了存量股权,以此获得了充沛的资金,再追逐下一个城市的水务项目竞标。

这样的运作模式,可以让外资水务公司根本不需要自己掏出多少真金白银。曾有媒体公开报道显示,威立雅水务合资投资的北京卢沟桥污水厂项目,总投资7.6亿元人民币,而威立雅实际投资仅仅为1000万美元。在后期不断的收购中,外资水务的实际资金不到5%,外资水务公司以抵押或者出让的方式,处置其刚刚拥有的部分股权,而金融机构将收购该部分股权,以此参与投资当地的水务项目,享受项目运营和资产评估带来的收益。这就意味着,外资专业水务运营商并不是靠自己的专业性和技术优势不断获取市场份额,而是以中国境内金融机构为后盾,在中国境内疯狂收购,并以远高于成本的价格优势的股权报价获得政府的青睐,进而取得水务资产的股权,若没有中国金融机构的后盾,其参与游戏的机会也没有。用中国金融市场的资本购买中国的水务资产,外资水务不需要承担太多风险,收购成功获利的是外资水务,一旦收购之后无法盈利,例如公众的力量限制了水价涨价、公司经营出现问题时外资完全可以拍屁股走人,这是一场中国资本帮忙外资水务收购中国的水务企业。风险由中国金融机构出资方承担,获利归外资水务的一场利益和风险不符的游戏。

二、外资水务进驻中国的发展潜趋势及盈利模式

1.后续增资将中资水务挤出,合资变独资,全面掌握某个城镇供水主动权后,与当地政府谈判,要求水涨价。以兰州水务为例,威立雅报出的17.1亿元高价,据威立雅方面的解释,在17.1亿元当中,除掉1.4亿元的增资,有6.99亿元是对3.5亿股本的收购价格;其余8.71亿元实际上是作为增资溢价,今后完全留在企业以备未来投资之所需,而并不作为所转让股份的直接对价。按照这一算法,17.1亿元之所以远远高于竞争者的报价,关键在于其中的增资部分。关于增资部分,完全留在企业中以备未来投资之所需,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在外资水务占有49% 股权的情况下, 在企业以后的经营中外资水务不断的追加资本,中资水务是否能不断的追加资本,中资水务51% 的股权比例是否能保住,若保不住,企业将慢慢的变为外资独资。一旦变为外资独资,待其全面掌握某个城镇供水主动权后,与当地政府谈判,要求水涨价,政府又如何管理其价格?如果以牺牲公众利益而让外国老板满意时,就是外资水务想要的盈利模式。

2.关联交易约定所带来的利益,包括购进虚高价格设备将合资企业的盈利转移出境。目前外资水务进驻中国的方式由初期的污水治理到整个供水系统的运营,从早期的BOT合同到现在的TOT、DBO合同,外资风险越来越小。以DBO 合同为例,其与BOT合同最大的不同是外资水务公司不进行筹资,由当地政府提供资金,并由外资进行建设和经营,提供合适的产品,一旦建成由政府支付成本。此过程政府的监管将更困难,中资在技术方面没有能力建造,其技术监管的能力从何而来,外资水务在建设的过程中签署合作协议的时候,对合资企业进行包括工程和设备服务的攻关,同时通过指派大量高成本管理团队以实现公司部分管理费用的成本转移。这种协议的结果是:外资水务短期内通过大量的购置设备,将企业的盈利通过虚高价格设备买卖转移出境,又通过设备的虚高价格增加固定资产,再到最后的时候与中国地方政府讨价还价。外资水务盈利模式不是新的手段,是外资企业惯用的伎俩。

3.经营期满后虚夸做大资产有偿转让给政府获利。外资在进驻中国水务市场的过程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将经营权牢牢地抓住,一位外资水务的负责人表示,如果不能拿到经营管理权,就不会在当地投资。外资水务对企业的绝对经营管理权力使得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尤其是近期的外资水务进驻的过程中,外资持股超过50%,期限30-50年,例如, 2006年重庆中法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中法水务持股超过60%,50年合同供水服务。外资水务与中国地方政府签署的协议内容之一,就是经营期满后的有偿转让方式,将水务资产移交给当地政府。30-50年时间,由外商经营公司的外资水务完全可以把这部分资产做大数10倍 ,再按照当时的资产价值卖回给当地政府,这样外资水务就能把投资和预期利润都收回来。

三、外资水务进驻中国潜在风险分析

1.水资源的垄断性在公共利益严重缺位的情况下引发水价上涨风险。水资源最大的特性是其供给过程中的垄断性,一个城市一般只有一家供水公司,外资水务一旦掌控一个地区的供水资源,就有了与政府讨价还价的资本,政府在这个时候经常是无能为力,很难再用行政的手段制定价格,水价的上涨就不可避免。例如:青岛威立雅因经济利益将污水管道接入自来水供水管道,迫使青岛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和市政公用局联合下发文件,除居民生活用水外的其他用水,污水处理费将由原来的每立方米1元涨到1.25元。外资进入中国水务市场就要盈利,提高水价是其盈利的重要手段,自外资水务1997年在天津获得第一个项目起,到2007年,天津居民生活用水的价格已由每吨0.68元提高到目前的3.40元,10年里水价上涨近5倍。 事实表明,一旦外资垄断一个地区的供水资源,公众利益的代表政府将无能为力,严重缺位的公众利益就无人管,水资源的垄断性表明外资水务的进驻必将使公众承受高价水。

篇6

关键词: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分析

一、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原因和效力分析

自从浮动汇率制推行以来,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从来没有对外汇市场采取彻底的放任自流的态度,相反,这些中央银行始终保留相当一部分的外汇储备,其主要目的就是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中央银行防止汇率异常波动的原因有三:(1)为稳定本国资本市场的需要汇率的异常波动常常与国际资本流动有着必然联系,它会导致工业生产和宏现经济发展出现不必要的波动,因此,稳定汇率有助于稳定国民经济和物价。(2)为促进国内外经贸的需要国家出口的发展有一个重大因素,就是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的比价,如果价格较低,则对出口时大大有利的。出口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影响到国家的就业水平、贸易保护主义情绪、选民对政府态度等。(3)为了抑制国内通货膨胀一个国家的货币汇价长期性地低于均衡价格,在一定时期内会刺激出口,导致外贸顺差,最终却会造成本国物价上涨,工资上涨,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在通货膨胀已经较高的时候,这种工资―物价可能出现的循环上涨局面,又会造成人们出现未来的通货膨胀必然也很高的期待,使货币当局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变得很难执行。

二、我们国家的汇率机制及当前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人民币升值条件下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的趋势是由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决定的。只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只要中国的经济实力还想增强,只要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还想提高,人民币就一定会升值。这个趋势不会因为放松外汇管制而改变。放松外汇管制可能会在某种情况下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但不会改变人民币升值的根本趋势。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条件下,中国政府会通过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来促使本国货币汇率保持不变。那么这样做势必会引发二个问题。

(1)外汇储备急剧上升

从图表看出,中国的外汇储备正在急剧增长。截止20lO年3月底,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外汇储备已达到2447.084亿美元,同比增长25.25%。这些急剧增长的外汇储备意味着什么?作为发展中国家,随着中国吸引外资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必然上升。如果经济当局不想让人民币升值,必须把外汇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美元收购起来,形成外汇储备。这么做可以使外汇的供求保持平衡,汇率也就能保持不变。

(2)引发通货膨胀及经济过热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09年5月的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报告说,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3142亿美元。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项目顺差1980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102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148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492亿美元。2008年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20亿美元。而且伴随着国际收支账户双顺差的不断扩张以及外汇储备的急剧上升。因此,今年我国经济的通货膨胀程度有加剧的趋势。这样又会引发经济过热以及房地产、股市泡沫。所以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汇率本身是被低估了,而中央银行又在不断的干预外汇市场,使其汇率很难回归均衡点,那么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及经济泡沫,出现经济危机。

2.解决方法――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相信人民币的汇率还会继续升值,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又该怎样来减轻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压力变得十分重要。我们要减轻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压力,关键还是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三、对我国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几点看法和建议

尽管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机制进行了适当变革,但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我国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的诸多制度前提,仍存在不利于外汇市场干预操作的方面。笔者认为,增强我国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效力的关键在于通过制度改革,创造有利于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的制度前提。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减轻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的压力

中央银行可通过建立汇率目标区的方式来增大汇率制度的弹性。即由央行根据近、中期经济发展目标,以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等变量为参考,确定人民币汇率的目标水平和变动区域。涉及到具体措施有扩大意愿结售汇制的实施范围,发挥企业在外汇零售市场中的主体作用;在不断规范外汇市场及市场交易行为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乃至取消外汇指定银行外汇周转余额限制,发挥外汇指定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中的主体作用。

2.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利率和汇率之间的调节机制

干预通过利率变化能够调节金融机构的资金头寸时,就可以影响短期汇率,但是问题是这种情况只有在利率充分反映市场资金供求时。如果这个国家的利率不能充分反映市场,干预无论如何也是不起作用的。一个国家逐渐可以放松资本管理,前提条件在实现利率与汇率的协调才能放松管制。

篇7

当前,全球12大智能手机厂商中有9家出自中国,他们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1/3以上的份额。如今,中国智能手机厂商正利用自身的制造优势来打造自己的旗舰产品,这些产品有能力与苹果iPhone或三星Galaxy一较高下。

以下为文章内容摘要:

我随意走进中国一家知名智能手机厂商制造工厂的二楼,突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数千名身穿浅蓝色工作服的工人笔直地站在生产线前,几乎一眼望不到边。后来得知,这座工厂拥有2万多名员工,每月生产450万台智能手机。与此同时,在中国北方的一座工厂,那里有30万名员工,每天能组装50万部iPhone。

这只是中国智能手机革命的一个缩影。当前,消费者被奢华的智能手机会、高配置的产品配置和浮夸的广告宣传所吸引,而对手机的生产环节知之甚少。其实,几乎全球所有的手机都在中国制造。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苹果和三星等全球大牌手机厂商的制造基地。而如今,中国本土手机厂商开始崛起,并推出了十分成功的产品。当前,在全球12大智能手机厂商中,有9家出自中国,他们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1/3以上的份额。

去年,小米和华为在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销量高于苹果和三星,雄踞冠、亚军宝座。如今,小米、华为、Oppo和中兴等已经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品牌,他们的成功从满大街的巨幅广告牌即可略窥一斑。相比之下,在我最近造访中国的一周内,几乎没看到一则苹果或三星的广告。

中国智能手机厂商的零售店数量也十分惊人。例如,华为在中国就拥有3万多个专营零售店,而苹果在全球也只有约465家。

中国智能手机制造业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中国政府的扶持政策。通过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苹果和三星等均在中国生产其旗舰产品。

重新定义中国科技

以深圳为例,这是中国南方的一个现代化都市,与香港近在咫尺。但30年前,在被中国政府列为经济特区之前,深圳还是只一个渔村。而今天,她已成为中国的经济强市,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

小米最初是一家不知名的创业公司,而发展成为估值高达460亿美元的大型科技公司仅用了5年时间,这改写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科技公司发展的认知。小米以智能手机作为分发渠道,以较低的价格销售高质量的产品,最终通过服务、内容和配件来获取利润。

当前,中国智能手机厂商正利用自身的制造优势来打造自己的旗舰产品,且有能力与苹果iPhone或三星Galaxy产品一较高下,而价格却只有苹果或三星的一半。例如,一加OnePlus Two售价329美元,小米5售价399美元,这就是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利用自身制造优势来打造低价格产品的典范。

在回到文章开头的Oppo制造工厂,那里的生产线上的设备基本上与代工iPhone的富士康工厂设备一样。例如,将处理器芯片固定在主板上的机器就来自日本的富士,精确度极高。而测试设备来自西蒙斯(Simmons)、高永(Koh Young)、Symtax和三星等。

在OPPO R9后数日,我拿到了这款手机。OPPO R9在许多方面与iPhone类似,它的做工十分精致,拿在手上感觉和iPhone一样有档次,而售价只有iPhone 6s的一半。

面向新兴市场

低利润率和高销量策略让中国智能手机厂商主导着本土市场,并在印度、巴西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占有一些之地。中国智能手机厂商的快速崛起令人刮目相看,但前方也面临着挑战。

篇8

关键词:反补贴;外部基准;价格比较

中图分类号:F752.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3)08-0103-12

与反倾销相似,反补贴调查中度量补贴利益的价格比较基准的来源同样有涉案国内部和外部之分,而后者类似于反倾销替代国价格,即采用补贴提供国以外市场价格作为相应财政资助补贴利益的度量基准。对该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其反补贴立法强化之初,国外学者就已有所涉及,代表性文献如Barshefsky(1982;1988)、Dian'iond(1988;1989)等,并在美国一加拿大第四软木案(2001~2006)中达到。2006年美国对中国在“非市场经济”待遇下全面启动反补贴调查后,该问题再度引起关注,如WTO(2006)、Lynam(2009)、Zheng(2010)、sykes(2010)等。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大致始于尤明青(2005)围绕美加第四软木案展开,该文的一个基本观点是,WTO争端解决机构有关外部基准的裁决将严重损害“非市场经济”国家利益。2006年后,在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第一目标国背景下,国内研究主要围绕如下问题:美国反补贴立法是否适用“非市场经济”国家、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并用“双反”措施的重复救济等。虽然有学者认识到外部基准是美国对华反补贴焦点问题之一(唐宜红,2010),张斌(2009a;2009b)、邓德雄(2010)、陈卫东(2012)等也试图对美国和加拿大的相关实践作深入研究,但局限于对中国的部分案例,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事实上,与替代国价格不同。外部基准并不区分市场经济与“非市场经济”,本文收集美国对巴西、加拿大、意大利、印度和韩国五国1980-2012年所有可获得反补贴案件,对其中的价格比较基准来源作统计分析,试图总结其针对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外部基准的基本规律。

一、美国反补贴价格比较规则的演变

美国《1890年关税法》开创了各国反补贴立法先河,但到20世纪70年代初。其反补贴实践主要针对6类出口补贴,即对出口销售的直接奖励或现金支付、超额退税、政府价格支持、出口亏损补偿、货币操纵、退还与出口商品无直接关联的间接税(Guido and Morrone,1974)。而且,对出口国免税或退税额未超过实际征税额的进口货品,财政部从未试图征收反补贴税(雅各布·瓦伊纳,2003)。

《1979年贸易协定法》是美国反补贴立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法的一大突破是通过出口补贴和国内补贴两份例示清单首次对补贴作明确界定。出口补贴采纳东京回合《补贴与反补贴守则》例示清单,其中明确包含国际市场价格这一来自补贴国以外的度量基准。国内补贴则列举以下四类:(1)以与商业考虑不一致的条款提供资本、贷款或贷款担保;(2)以优惠费率提供商品或服务;(3)提供资金或豁免债务以弥补特定产业的经营亏损;(4)承担制造、生产或分销的任何成本或费用,并初步制定了判断此类补贴的前提条件(即专向性)和度量此类补贴的原则和基准,即“商业考虑”、“优惠费率”和实际“成本或支出”,是美国在东京回合谈判中试图建立国内补贴例示清单未果后转而对其国内法的强化。

整个20世纪80年代美国反补贴立法与实践丰富和发展的核心内容即是国内补贴,且主要表现在界定和度量两方面。前一方面主要围绕两个问题:一是判定国内补贴是否“可抵消”的专向性条件,二是与国内补贴内涵深化有关的“上游补贴”和“自然资源补贴”;后一方面则试图明确上述四类国内补贴,尤其是前两类补贴的度量方法和基准。

第一类补贴的度量基准,经1982年比利时碳钢盘条案和1984年墨西哥碳钢产品案,调查当局最终在1984年4月26日阿根廷冷轧碳钢扁材案终裁附件中作了详细阐述:(1)长期贷款和贷款担保基准利率,资信可靠企业采用正常商业贷款利率,资信不良企业则为该国公司普遍可获最高长期商业利率加风险溢价,后者依据穆迪公司统计的美国Aaa和Baa级企业债券收益率差额计算;(2)短期贷款基准利率为涉案国最适当短期融资平均值;(3)对于股权持有,若政府直接从涉案企业购买股票,且类似股票有市场交易,基准为现行市场价格,若不存在市场交易(如政府是公司唯一所有人),则为该国股权平均收益率。

第二类补贴,经1982~1983年加拿大软木案、墨西哥无水氨和氨水案、墨西哥碳黑等案,调查当局最终在1986年4月18日碳黑案重审初裁报告“优惠性附件”中,开列了其认为涉案国不存在国内私人价格时的四个备选替代基准:(1)相似或相关产品政府价格。(2)该辖区内其他卖家同一商品或服务售价。(3)政府生产该产品或服务成本。(4)外部价格。

乌拉圭回合《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第14条有关政府提供股本、贷款、贷款担保和政府提供货物或服务或购买货物四种财政资助补贴利益的度量准则,实质上是美国上述两类国内补贴(即政府提供资本、贷款或贷款担保和政府提供商品或服务)立法和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理所当然为其《乌拉圭回合协定法》采纳。1998年11月25日,有关补贴甄别和利益计算的联邦条例正式公布,上述四种财政资助补贴利益的度量基准调整为:(1)股权持有:存在私人主导的投资价格时,为现行市场价格,否则,需判断被注资企业投资价值,若具投资价值,基准根据个案认定,若无,补贴利益为注资额。(2)政府贷款:采用可比商业贷款利率,若涉案企业在调查期未获任何可比商业贷款,则采用全国平均利率;资信不良企业贷款则按如下公式计算基准利率:[(1-qn)(1+if)n/(1-pn)]1/n-1,其中:n为贷款年限;if为资信可靠公司长期利率,pn和qn分别为穆迪公司对债券发行企业违约率历史统计中Caa至C级债券和Aaa至Baa级债券累计违约率平均值。(3)贷款担保:涉案企业从市场实际获得可比商业贷款支付总额。(4)提供货物或服务,基准价格按优选次序分别为:受调查国国内市场价格,受调查国购买者能够获得(但并不一定实际参与交易)的国际市场价格,基于定价原则、成本和价格歧视等因素评估政府定价是否与市场原则一致。

此外,条例还纳入6类《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例示清单中的出口补贴,即内部运输补贴,投入品价格补贴,间接税免除或减免,产品前阶段累积间接税免除、减免或递延,进口投入物进口费用减免或退还,以及出口保险,并采用清单中的度量基准,即除投入品价格补贴采用外部基准(世界市场价格)外,其余均依据国内基准。

因此,自《1979年贸易协定法》至今,在美国反补贴法律中,内部基准和外部基准始终同时适用。对政府持股、贷款和贷款担保的补贴利益度量,除资信不良企业采用基于外部数据的公式方法计算外,总体上依据内部基准,但对政府提供货物或服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专向性”问题上区分补贴利益的名义和事实“普遍可获性”后,外部基准即开始适用,而且,主要针对涉案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尤其是主要原材料、资源性产品因政府实质干预和价格管制所致的国内一国际双重定价。

二、统计数据来源与方法说明

在反补贴问题上,美国不仅立法最完备,远远领先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乃至多边规则,而且立案数量最多。据GATr/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委员会统计,1980年以来,其反补贴立案数占成员立案总数的50%以上。

美国对外反补贴案件历史统计完整、案件报告详实,且具可获得性。商务部国际贸易管理署进口管理局“反倾销反补贴税案件信息”数据库统计了1987年以来案件的详细信息,“补贴执行电子图书馆”和“《联邦纪事》公告”则保存了1980年以来绝大多数案件的初、终裁报告。

根据“反倾销反补贴税案件信息”数据库,自198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商务部发起反补贴案件总计481起,涉及66个国家/地区,前10位依次为:中国(36起)、巴西(35起)、意大利(30起)、加拿大(29起)、墨西哥(29起)、印度(24起)、韩国(24起)、法国(22起)、西班牙(21起)、阿根廷(18起),其中,中国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本文选取巴西、意大利、加拿大、印度和韩国5国,就外部基准对市场经济国家的适用作统计分析。

统计以案件终裁报告为准,但若终裁报告相关裁决完全依据初裁而不作评述时两者结合考虑,行政复审排除在外。此外,以下三类案件不作统计:一是1980年前财政部发起、征税令延续至1980年后需商务部根据新法复审案件,二是未进入终裁程序因而无终裁报告案件,三是调查当局作出终裁但“补贴执行电子图书馆”缺失相关报告案件。

终裁报告通常将受调查补贴项目分为三组:可抵消、不可抵消和未使用项目。由于后二组项目不一定作利益度量,本统计仅针对第一组。

作为补贴的财政资助方式主要有三类:政府资金转移(主要包括赠款、贷款、注股、贷款担保)、政府放弃或未征应征税收(主要是税收优惠)、政府提供货物或服务,其中,涉及价格比较基准的选择、确定乃至计算问题的是第一和第三类。第二类补贴的基准为应征税率,因而一般不涉及上述问题,但若是一次性退税,则通常视作赠款。

在第一和第三类补贴中,贷款和贷款担保的利益度量需要选择、确定或计算基准利率,其中,信用不良企业采用基于穆迪公司历史统计数据的公式估算,因而明确属外部基准;政府提供货物或服务的利益度量需要选择或计算基准价格;赠款(或视作赠款的其他补贴,如债务免除、无投资价值企业的股本注资等)的补贴利益度量本身无需基准,即赠款本身,但若赠款属一次性利益(或称偶生利益、非经常性利益),一般需要对其按资产平均使用寿命进行分摊,因而涉及贴现率的选择、确定或计算,而贴现率即资本成本,通常与长期贷款基准利率同时确定,而且,资信不良企业贴现率一般采用其长期贷款基准利率;股本注资补贴利益的度量基准为政府所购股票市场价格(若无,则基于个案确定补贴利益),若注资企业被认定无投资价值,则需确定涉案企业股权收益率与基准收益率之差以计算收益率亏空,1998年联邦反补贴条例则将此类注资额视作赠款。

在1982年2月1日发起西欧国家碳钢产品系列反补贴案前,对赠款只按面值进行分摊。此后开始采用贴现率计算现值,但规定赠款额低于企业当年总收入1%,则视作当年补贴,不作分摊。1984年4月阿根廷冷轧碳钢扁材案将“1%”微量改为“0.5%”,1989年联邦反补贴条例草案将该规则适用至视作赠款的股本注资,1998年联邦反补贴条例又将该规则适用至所有一次性利益。

此外,在一特定补贴项目调查中可涉及多家企业,因此,可同时适用外部基准和内部基准,本统计采用外部基准优先原则,即若同时存在两类基准,则认为该补贴项目适用外部基准。

三、统计结果

首先作国别统计。

巴西的35起案件,钢铁行业案件23起,占66%,1980年前财政部发起、征税令延续至1980年后需商务部复审案件5起。商务部发起的30起案件中,申诉方撤诉2起,国际贸易委员会否定初裁2起,两国政府达成中止协议而未终裁2起,“补贴执行电子图书馆”未提供首次终裁报告7起。这样,符合本文统计案件17起,其中,20世纪80年代9起、90年代6起、2000年后2起,14起案件涉及钢铁产品或其原材料(铁矿石)。

17起案件中,“可抵消补贴项目”总计81项,平均每起案件4.8项。其中,有32项属基准明确为应征税率的税收优惠项目,有3项税收优惠的补贴利益采用最佳可获得信息确定,基准不明,另有1项债务免除(赠款)视作当年获利,因而无需分摊,其余45个补贴项目涉及46个比较基准(其中有1个补贴项目涉及2个基准),外部基准采用率为43%(见表1)。

意大利的30起案件,钢铁行业案件14起,占47%,1980年前财政部发起、征税令延续至1980年后需商务部复审案件11起。商务部发起的19起案件中,申诉方撤诉2起,国际贸易委员会否定初裁4起。剔除上述案件后,符合本文统计案件13起,其中,20世纪80年代3起,90年代10起,钢铁产品案件占77%。

13起案件中,“可抵消补贴项目”总计120项,平均每起案件9.2项。其中,有11项属基准明确为应征税率的税收优惠项目;1项“运费优惠”服务和2项“利息退还”优惠贷款的补贴利益明确为运费折扣率和利息返还额,因而无需确定比较基准;29项赠款或属经常性利益或因0.5%微量而无需分摊。这样,有77个可抵消补贴项目需要确定81个比较基准(其中有4个补贴项目分别同时存在2种补贴方式),其中,外部基准有53个,采用率达65%(见表2)。

加拿大的29起案件,农林渔产品案件15起,占52%,1980年前财政部发起、征税令延续至1980年需商务部复审案件4起。商务部发起的25起案件中,申诉方撤诉2起,两国政府达成中止协议而未终裁案件1起,国际贸易委员会否定初裁2起,商务部否定初裁1起,另有2起案件商务部裁定不存在可抵消补贴项目。剔除上述案件后,符合本文统计案件17起,其中,20世纪80年代8起,90年代4起,2000年后5起,农林渔产品案件占65%。

17起案件中,可抵消补贴项目总计172项,平均每起案件10.1项。其中,有9项属基准明确为应征税率的税收优惠项目;52项赠款项目或属经常性利益或因0.5%微量而无需分摊;有1项优惠贷款,其优惠方式是利息返还,也无需确定基准利率。这样,有110个可抵消补贴项目需要确定118个比较基准,其中,外部基准有29个,采用率为25%(见表3)。

韩国的24起案件,钢铁产品案件15起,占63%,1980年前财政部发起、征税令延续至1980年需商务部复审案件6起。商务部发起的18起案件中,申诉方撤诉1起,国际贸易委员会否定初裁1起。这样,符合本文统计案件为16起,其中。20世纪80年代5起,90年代5起,2000年后6起,钢铁产品案件10起,占63%。

16起案件中,可抵消补贴项目总计137项,平均每起案件8.6项。其中,有35项属基准明确为应征税率的税收优惠项目,17项赠款项目属经常性利益或0.5%微量而无需分摊;有8项提供货物/服务项目,优惠方式是价格折扣,也无需确定基准价格:另有1项优惠贷款项目采用不利信息推断,基准来源不明。这样,有76个可抵消补贴项目需要确定80个比较基准,其中,外部基准有25个,采用率为31%(见表4)。

印度的24起案件,钢铁和化工产品分别为10起,各占42%,1980年前财政部发起、征税令延续至1980年需商务部复审案件2起。商务部发起的22起案件中,申诉方撤诉2起,国际贸易委员会否定初裁3起,“补贴执行电子图书馆”未提供首次终裁报告1起。这样,符合本文统计案件16起,其中,20世纪80年代3起,90年代5起,2000年后8起,8起案件涉及钢铁产品,占50%,5起案件涉及化工产品,占31.3%。

16起案件中,可抵消补贴项目总计126项,平均每起案件7.9项。其中,有67项属基准明确为应征税率的税收优惠项目,5项赠款项目或属0.5%微量或因印度政府和企业未应诉而直接采用发展中国家微量值确定补贴率而无需分摊;1项提供货物项目,优惠方式是价格折扣,也无需确定基准价格,另有4项特殊情形,即厂商通过转让特别许可证获得补贴利益,利益为转让或拍卖收入,也无需确定度量基准。这样,有49个可抵消补贴项目需要确定62个比较基准,其中,外部基准有13个,采用率为21%(见表5)。

国别统计相当于抽样调查。鉴于上述五国占美国1980~2012年间对市场经济国家反补贴案件总数的32%,且地域分布涵盖北美、南美、西欧和亚洲,既有发达国家,又发展中国家,样本应具显著代表性。因此,综合上述国别统计的一般结论可以认为是美国对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外部基准的基本特征:

第一,调查主要针对钢铁和农林两类产品。其中,巴西、意大利、韩国、印度四国的首要涉案产品是钢铁产品,占四国1980年后113起案件总量的55%;而加拿大52%的涉案产品为农林产品。

第二。内部基准和外部基准同时适用。在所统计的五国79起案件中,政府赠款、贷款、贷款担保、股本注资和提供货物/服务等五种补贴方式需要选择、计算或确定价格比较基准387项,其中140项来自涉案国外部,外部基准采用率为36%。

第三,外部基准主要适用于基准利率和原材料基准价格。在140项外部基准中,外部利率(包括贴现率)和外部货物价格分别占92%和8%。

四、适用外部基准的原因分析

从美国对五国反补贴实践看,对涉案国政府赠款、贷款、贷款担保和股本注资补贴利益度量采用外部利率或贴现率作为基准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金融体系的国家垄断。此类情形主要出现在巴西和韩国。巴西国有金融机构巴西社会经济发展银行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即控制着该国长期信贷,因此,20世纪80年代初,商务部对该国最初的几起钢铁产品案件就对此类贷款展开调查。在1983年5月不锈钢产品终裁报告中,当局认定,该银行及其下属机构是提供巴西本币长期贷款的唯一渠道,国内不存在市场利率,因此,需要推定基准(constructedbenchmark)确定补贴利益,推定方法是伦敦同业拆借利率加利差。对韩国金融体系的调查也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认定不存在政府管制和对产业、企业的信贷控制和专向性。但从1993年碳钢扁材案直至该案2009年行政复审,当局有关韩国金融体系和政府钢铁产业信贷政策的基本认定是:2002年之前政府实质控制着国内信贷机构和中长期贷款。由于同时认定1991年后外资金融机构和国内债券市场不受政府管制,因此,外部基准主要适用于确定资信不良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基准利率或贴现率。

二是受补贴企业资信不良。此类情形在对巴西、意大利、加拿大和韩国钢铁产品案件中均存在,而认定资信不良的主要依据是涉案产业的国有资本垄断和涉案企业的国有性质及其不良财务状况。

自1984年阿根廷冷轧碳钢扁材案,调查当局对资信不良企业附加基于穆迪公司美国公司债券评级的风险溢价,因此,即使基础利率或贴现率采用国内利率/贴现率,加上这一风险溢价后的基准显然应属外部基准。对巴西的反补贴调查,从与阿根廷冷轧碳钢扁材案同日(1984年4月26日)终裁的碳钢产品案开始即涉及该问题,并依据现金流等财务指标认定巴西三大国有钢铁公司米纳斯吉拉斯钢铁公司(USIMINAS)、国家钢铁公司(CSN)和圣保罗钢铁公司(COSIPA)在调查期内资信不良。该认定一直延续至1993年碳钢扁材案和2002年冷轧碳钢扁材案。

意大利案件中有类似认定的是钢铁业国有金融控股公司Finsider及其下属国有企业,如Italsider、ILVA、Temi、Dalmine等,或此类公司的子公司,或私有化前的子公司,如CAS(ILVA私有化前子公司)、TAS(1987年从Terni分离出来并入ILVA)等。涉及的可诉补贴项目大多与20世纪80年代后意大利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有关的国有企业债务免除、股本注资、优惠贷款等。

在加拿大1988~2001年新钢轨、盘条钢和碳钢/合金钢盘条等案中,被认定为资信不良企业的主要是悉尼钢铁公司和西德贝克公司。前者在1967年因面临歇业而由其所在地新斯科舍省政府接管,直至2001年;后者则由魁北克省政府于1964年成立,虽于1994年私有化,但私有化前公司资信因如下原因被认定不良:存在持续大幅亏损、债务股权比率高、利息偿债率为负、流动性比率表明其无法偿还短期债务。

韩国自1993年碳钢扁材案开始被认定为资信不良企业主要有:1999年不锈钢板钢带卷材案中的三美(sammi)钢铁公司、2000年钢结构梁案中的江原实业(Kangwon Industries)、2003年半导体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案中的海力士(Hynix)半导体公司、2007年铜版纸案中的丰满(Poongman)纸业公司和2012年底部安装组合冰箱案中的大宇电器公司。这些企业大多为非国有企业,资信不良的认定依据主要基于政府产业信贷政策(如海力士)和涉案企业财务状况(如三美、江原实业、丰满纸业、大宇电器)。

对政府提供货物补贴利益度量采用外部基准的主要原因,则是涉案产品上游原材料市场的国家或国有企业垄断,主要出现在加拿大、韩国和印度三国案件中。

加拿大主要是农林产品市场的国家垄断。典型案件是1998年12月发起的活牛案和2001年4月发起的第四软木案。前者涉及当时的国有企业(Crown Corporation)加拿大小麦局(CWB)在西部草原省(即阿尔伯塔、曼尼托巴、萨斯喀彻温)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小麦和大麦统购统销体制对活牛养殖过程中饲料用大麦的出口与内销的双重定价问题:后者则涉及加拿大林地的国有体制(93%的林地为联邦和省政府所有,私人林地仅占7%)和立木的政府定价机制。两案均采用美国国内价格作为基准。

韩国是钢铁原材料市场的国企垄断。早在1984年油井管材案中,调查当局就曾采用涉案企业进口价格作为度量其向母公司浦项制铁采购原材料是否存在补贴的基准。1999年在不锈钢板钢带卷材和定尺碳素不锈钢板两案中,当局认定浦项制铁是政府控制企业,其行为等同于政府行为,而且,作为国内最大钢铁企业,不仅控制着其他钢铁生产企业以外销为目的原材料供货价格,其内销供货价格也不能反映国内市场的实际供求状况。因此,同样采用涉案企业进口价作为基准。

印度则是煤钢原材料市场的国家垄断。在热轧碳钢扁材案2008年行政复审中。调查当局认为印度《矿山和矿石开发和监管法》将矿产资源所有权收归国有,政府控制着煤、铁矿采矿特许权,并规定获得采矿权企业所采煤、铁矿超过自用部分未经批准不得出售、转让或擅自处置,因而不存在煤、铁矿资源的国内私人市场交易。因此,度量涉案企业所获煤矿自用采矿权补贴利益的基准是经调整的澳大利亚进口价,而铁矿石自用采矿权的补贴利益度量基准则采用同期澳大利亚哈默斯利(Hamersly)公司铁矿石价格。

五、结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外部基准就在美国反补贴立法和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从五国案件的统计看,主要有如下特点:

第一,外部基准主要适用于基准利率(包括贴现率)和原材料(包括中间投入品)基准价格;

第二,外部基准采用频率低于内部基准,两者之比约为1∶2;

第三,采用外部基准的主要原因是:涉案国金融体系的国家垄断、受补贴企业资信不良、涉案产品上游原材料市场的国家或国有企业垄断;

第四,确定外部基准的基本方法与替代国价格相似,主要有:国际市场价格(包括受调查厂商进口价)、第三国国内市场价格、调查国国内市场价格、推定价格(包括采用数学公式计算)。

可见,外部基准在美国反补贴法中历来是一般规则,有别于反倾销中将“非市场经济国家”作为特殊情形处理的替代国价格。因此,当2006年11月美国在“非市场经济”待遇下正式启动对华反补贴调查时,该规则就对中国全面适用。从截至2012年底已终裁的32起对华案件看,与上述五国相比有如下差异:

一是外部基准适用的情形更广泛。除赠款、贷款和上游国企提供投入品、原材料外,还适用于政府提供土地补贴利益的度量。

二是外部基准采用频率显著高于内部基准。由于认定中国的银行体系不存在实际运行的市场、土地一级和二级市场也均由政府控制,基准利率(适用赠款和贷款)和基准地价100%来自外部,而政府通过国有企业提供原材料、投入品补贴利益的确定也均采用国际市场价格作为基准,只有基准电价全面采用国内基准。因此,在可获终裁报告的29起案件中,外部基准与内部基准之比约为7∶1。

三是外部基准的确定方法更加复杂。短期本币基准利率采用基于同等人均收入国家实际利率和制度质量指标的计量回归方法推定;长期本币基准利率的计算公式为:短期基准利率+彭博公司美国BB级n年期长期公司债券利率与2年期公司债券利率之差;短期外币基准利率为伦敦同业拆放市场1年期美元利率+美国和欧元区BB级公司1年期债券利率与之平均价差;长期外币基准利率为伦敦同业拆放市场相应币种短期利率+彭博公司BB级1年期公司债券利率与n年期长期公司债券利率差。

鉴于此,即使中国最迟于2016年在反倾销中获得市场经济待遇,在反补贴价格比较问题上依然无法摆脱外部基准全面而频繁适用下的“隐性”的“非市场经济”待遇,而且,由于反补贴涉及的是更为深层次的要素价格和国有企业垄断,中国在国际反补贴争端中的处境将比反倾销争端更为艰难。

(张斌电子邮箱:)

参考文献:

陈卫东.2012.从中美“双反措施案”看外部基准的适用[J].法学(2):10-17.

邓德雄.2010.国外对华反补贴研究:政策转变、影响及对策[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唐宜红.2010.美国对华反补贴焦点问题与我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5):45-48.

尤明青.2005.认定政府通过提供货物进行补贴的比较基准——兼评加拿大诉美国第四软木案[J].国际贸易(10):48-150.

张斌,2009a.对华反补贴价格比较基准:基于美国和加拿大案例的比较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1):51-16.

张斌.2009b.美国对华反补贴中的价格比较基准问题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5):51-56.

篇9

【关键词】 胸外科;手术;自理模式;常规护理;恢复时间;满意度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02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10-01

胸外科患者由于手术时间偏长、手术切口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在对其进行术后护理的过程中应以缩短患者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主要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对于医护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优质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自理模式是一种由护理人员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缺陷后,制订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达到正确引导患者、补偿患者自理缺陷的目的。本文就胸外科患者术后自理模式贯穿于常规护理中的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为该护理模式的意义提供科学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胸外科收治的择期手术患者共100例,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为22岁至76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8.0岁。对患者的原发性疾病进行分析可得,其中食管癌共38例,贲门癌共35例,肺癌共27例。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5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 对于对照组的50例患者给予以下常规护理:①疾病护理。给予患者针对其自身疾病的护理,包括术前常规消毒、围术期生命体征监控、吸氧、咳嗽与排痰的指导、引流液观察、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等。②健康指导与饮食护理。患者术后进入病房后,在恢复期建议家属给予其流质食物,排气完成后,则要求家属给予一些普通食物,但需注意不宜进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患者翻身时护理人员应给予协助,并指导患者尽量采用胸式呼吸,以避免其畏惧疼痛而采用低效的腹式呼吸。③心理护理。患者在手术前普遍存在恐惧、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地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并鼓励患者增强信心,向患者举一些正面的例子以树立其战胜病魔的勇气。患者在术后由于疼痛感较为强烈,因此心情容易烦躁,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采取温和的态度与亲切的语言,使患者感觉到来自院方的关心与帮助。

1.2.2 观察组患者 对于观察组的50例患者在给予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常规护理的过程中,加以自理模式护理,具体如下:护理人员根据自理模式评估表,对患者的自理能力与自理缺陷进行考评,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出相应的护理方案,以达到正确引导患者、改善自理缺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自理模式主要可分为完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以及辅助教育系统三大系统,完全补偿系统主要是针对患者术后的个人情况进行全方位护理,对于术后疼痛感较为明显的患者,应给予以生理镇痛与精神安抚为主的护理,对于术后功能恢复较好的患者,应给予以功能恢复、体能训练为主的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的自理能力考评情况,给予其鼓励与支持,尽量引导患者积极地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部分补偿系统主要是在患者自理与自护能力得到恢复的过程中,给予其相应的补偿护理,包括患者下床运动的指导、翻身与起身的指导、生活能力的训练等。辅助教育系统则是在患者恢复的过程中,给予其相应的健康教育与生活指导,使患者能够自己意识到医护人员操作的意义与治疗的目的,并具有警醒意识,对于恢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充分掌握。

1.3 评价标准 对于本文所有患者的住院时间与拔管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满意度量表对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满分为10分,0-2分为不满意,3-5分为一般,6-8分为满意,9-10分为非常满意。总满意率=满意率+非常满意率[2]。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本文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与计算,住院时间与拔管时间采用(χ±s)表示,满意率采用%表示,计量数据采用X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术后恢复时间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可得,观察组患者的拔管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3 讨论

自理模式护理主要由完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以及辅助教育系统组成,其宗旨在于根据各个系统的特点,结合患者的自理缺陷与自理能力考评结果,制订有效的、合理的护理措施,使患者得到更完善、更优质、更人性化的护理。胸外科患者术后普遍存在恢复时间长、并发症多、疼痛感明显、心理状况差等特点,因此在常规护理的过程中加以自理模式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与生活质量[3]。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观察组的50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结合自理模式护理后,患者的住院时间与拔管时间明显短于仅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P

综上所述,对于胸外科患者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自理模式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并有助于增加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向雅旋,万盈璐,余莉华.运用Orem自理模式对妊娠剧吐并发Wernicke脑病1例的护理[J].护理杂志,2006,11(12):449-450.

篇10

关键词:证券市场 对外开放 现状 未来发展

一、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现状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虽已取得显著成绩,但在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下,要看到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目前还存在以下四大不利因素:证券市场是在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条件下运行的;相关法律、会计准则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缺乏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流投资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监管水平还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证券市必须加快对外开放,近期首先要做的是:第一,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允许外国证券机构通过证券交易所设立特别席位直接交易B股,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的证券管理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第二,一如既往地鼓励更多的中国优质企业到境外发行上市;第三,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逐步允许符合标准的外资企业来中国发行股票并上市;第四,积极创造条件,允许符合境内和境外两地法定条件的内地证券公司到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第五,在适当时机,允许外资有控制、有步骤地进入中国证券市场。

二、证券市场开放对企业融资结构调整有积极的作用

第一,推动外资企业进一步融入中国市场

开放证券市场后,外资企业将通过资产重组、参股甚至控股上市公司的方式来华投资,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外资企业在国内上市表明外资企业的发展已融入中国经济的大熔炉。外资企业国内上市首先是融资方式的变化,这种融资方式的变化将使外资企业股权结构发生质的改变。按照外经贸部的通知要求,申请上市的外商投资股份公司应为按规定和程序设立或改制的企业。这就决定了一些外资企业在上市之前其股本结构就要发生变化,上市之后其股本结构将进一步改变。其中国内投资者股份将在其股权结构中呈上升趋势。

第二,为国内企业引进外资创造新的条件

我国证券市场开放遵循渐进的原则,比较重视其融资的职能,采取逐步由向融资者开放到向投资者开放的次序,上市公司投资范围拓展和投资渠道改善将带来更多的融资便利。国内的上市公司吸引外资也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证券市场的开放能够带动B股市场的活跃,直接提高了企业筹集外资的能力;A股上市公司也能够通过增资扩股同外资企业开展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行业内的领先者,增强自身的核心能力,另外,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在境外实现上市。

第三,利用外资的重点向鼓励并购型投资转变国际上

一般将FDI一分为二:新投资和并购型投资,据联合国2000年的投资报告分析,目前全球有近一半的FDI是采取M&A型的,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几乎整个外来投资都是购并型投资。过去我国吸引外资的优势主要在于廉价的劳动力、自然资源和政府的优惠政策,在这种情况下,“绿地投资”方式成为外资的主要选择,但这些原有的优势因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已不断弱化。近几年,我国在通过跨国并购吸引外资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尝试,跨国并购逐渐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中国的外资战略已经到了某个转折点,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企业购并尚属于偶发事件,跨国企业购并更是罕见现象,而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大规模的企业购并已经变得常见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股权投资渠道,今后外商投资应该更多地考虑运用资本经营的方式,将股权投资作为利用外资的重点,通过购并加快投资的速度,不必兴建厂房、添置设备等都一切自己从头做起,。股权投资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控制权,这种控制权具体体现在要求对公司的决策有一定的影响力上。这点从我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并购交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绝大部分并购行为都属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应成为我国下阶段利用外资的重点,我们应从政策法规角度多予引导。近来国内发生了不少外资企业增资的现象,同样也属于股权投资的范围。

三、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立法取向

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纷纷放弃“金融抑制”战略,对证券经营、证券投资、证券发行交易、证券市场结构等方面放松了法律管制和行政干预,从而推动了各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增强了各国证券业的国际竞争力。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受危机直接冲击的日韩和东南亚各国不仅没有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管制,反而更大限度地对证券市场放松了法律管制。因此,当前我国应顺应国际证券市场自由化、国际化的潮流,适当放松对证券市场的法律管制,逐步从金融抑制走向金融深化,以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稳健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去。

1.放松外汇管制,积极促进资本项目的开放。各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放松甚至取消外汇管制,提高本币的自由兑换程度。我国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实行严格的管制。而资本项目自由化是今后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我国应在完善资本项目管理和监控的同时,通过放松外汇法律管制,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的自由化。

2.放宽外国投资者投资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律限制,逐步实现A、B股市场的并轨。我国严格实行A、B股分离制度,但从长远和国际惯例来看,A、B股的长期分割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因此,我们应通过放宽法律限制,逐步实现A、B股的统一。

3.放宽对银行、证券公司业务经营的法律限制,逐步实现银行业与证券业的融合。目前我国实行的是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业管理。而世界处于证券业与银行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重要时期,原来严格实行分业经营管理的美日两国也分别在1997年和1998年通过立法或颁布行政命令实行了银证合业经营。我国证券市场必须适应历史潮流,逐步实现银证合一。

世界经济已经跨越了国际化时代,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时代经济的特征在于经济运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整合和一体化,各国利用外资的政策法规日益趋同。调整经营策略,抓住开放证券市场所带来的机遇,抵御住开放带来的压力和风险,这是中国市场上的投资银行都需要认真面对的。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吴晓求.证券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