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监管
一、财务管理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财务管理监管观念问题
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对财政管理的监管不重视,为了节省开支,聘请一些素质低,薪资要求低的从业人员,这些人员往往对财务管理监管工作的内容,纪律等一窍不通,容易在进行财务监督的过程中监守自盗;另外,由于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监管意识淡薄,使得一些资历老的员工,利用领导管理的弊端,采用隐蔽的方式,为自己谋利益。除此之外,一些员工恪守财务管理监管的相关规定,但是却不能从传统的监管模式中挣脱出来,不能根据新形势,新内容,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监管的方法,用新手段去解决财务管理监管中的问题。
2.人员素质问题
由于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监管的忽视,使得财务管理监管部门人员素质偏低,他们中的一些人根本不能熟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监管的专业知识,更不用说结合实际状况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了。有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监管人员来自其他部门,有些甚至是兼职,他们根本就不具备财务管理监管的资格,对财务管理中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更是一无所知,因此,这样的监管也只是流于形式的面子工程,根本不能真正起到监管作用。
3. 法制建设问题
法制建设不健全,给企业内部那些想要的人以可乘之机,目前在事业单位中财政管理的问题存在两个:其一,一些事业单位为了能够夸大自己的业绩,在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上做手脚,让会计虚报报表;其二,的手段越来越高超,越来越不容易被人们识破。为了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管,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对那些爱慕虚荣或者别有居心的领导进行强制性管理,确保其能够不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非法地干预。与此同时,也能够对那些妄想用隐蔽手段在财政上做手脚的人起到警示作用。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监管措施
1.树立新观念
为了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监管理念的问题,要从两方面着手即领导和管理者。领导在一个企业中常常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领导的喜好,关注点常常成为员工的努力方向。因此,领导者必须提高自己对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监管工作的重视,意识到财务管理监管是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只有提高财务管理监管的质量才能使得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在正轨上运行,才能为事业单位的运行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另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监管人员来说,提高自身的创新理念,是在财务监管工作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经济市场新动态,根据新形势,新内容结合财务管理监管的相关知识,突破常规财务管理的条条框框,找出监管的新手段,新方法。
2.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监管部门的人员素质要从人员应聘开始。对于单位财务监管职位的应聘者,应该首先进行严格地笔试,对应聘者掌握的关于财政监管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考核,笔试通过的人说明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然后在进行面试,面试时可以通过情景假设等问题对应聘者进行应变能力和职业操守的考核。市场经济瞬息万变,能够灵活的应用专业知识对紧急发生的状况进行妥善的处理是一个优秀的财务监管人员的必备素质。
其次,对于通过应聘的人员,在上岗前要进行职业培训,一方面补充其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对事业单位的具体财务管理状况,财务管理中容易出现纰漏的地方等加深了解,方便其入职后的监管工作的开展。
最后,在财务监管人员工作过程中,进行定时的培训,一方面可以对工作能力强的人进行提拔,对工作能力差的人进行相应的惩罚,以便激发监管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加监管人员的危机意识,从而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在工作中妄图的人给予及时地职业操守教育,避免其走上歧途。
3.健全法制
法律具有强制性,因此,具有很大的威慑性。作为事业单位的领头羊,可以说事业单位内部员工必须唯领导之命是从,如果领导想夸大其业绩,让财务部门做手脚,财务部门人员不得不从,然而有了法律制度,就会涉及到国家,国家的利益大于一切个人的利益。法律制度的普遍约束力这时候就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企业内部的任何人包括领导都必须按照法律制度的相关要求,不能享受特殊的权限,否则的话,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总结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关系到事业单位的经济命脉,而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给财务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为了解决财务管理难的问题,事业单位内部必须抓好财务管理监管工作,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的违法乱纪行为,及时避免经济犯罪行为的发生,避免这些不正当行为给公司的资金运转带来困难,从而降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力,甚至最终造成事业单位的最终崩溃。虽然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监管工作越来越关注,监管机制也不断健全,监管力度也不断加大,然而在监管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事业单位应该通过树立新观念,提高人员素质,加强法制建设的方法提高监管水平,力图使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1.1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够
在事业单位档案中储存着大量重要信息,与事业单位的工作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单位员工的身份背景、工作流程的详细记录等,档案管理工作一旦疏漏,就会发生一些数据泄露、个人隐私被侵犯等严重后果。所以,档案管理对于事业单位来讲绝对是至关重要的,需要事业单位以及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该工作加以高度重视。但是实际上,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由于再完美的档案管理工作也不能给事业单位带来任何实质上的效益,所以大部分事业单位的领导者也存在轻视档案管理工作的现象,这种消极态度也会影响到下级员工,包括档案管理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档案管理人员。许多档案管理人员还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对事业单位的重要意义,将档案管理工作单纯的看成一份对档案文件进行整理与保管的工作,再加上受上级领导的消极态度影响,档案管理人员很难对工作付出努力,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始终处于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员工们不能按时进行相关档案记录工作,拖延工作时间,最后越积越多,只能一带而过,致使档案不完整,影响他人查阅档案的查阅效果。
1.2档案管理模式落后、设备老旧
大部分档案管理部门仍旧以账目记录、书本记载为主要方法,以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低效运营着。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无法将如此巨大的信息量快捷、有效地存入档案库中。同时,由于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不能及时更换档案管理工作需要的新设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档案管理员的档案数据记录速度以及档案查阅的效率。
1.3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不够
档案管理工作看似容易,但实际工作中高效的档案管理工作是基于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和不凡的职业素养。但是大多数档案管理部门都认为这项工作非常简单,只要工作态度端正一些、工作效率高一些就可以完成的很好,致使大部分员工对专业知识的研究、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都远远达不到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实际工作中,一些员工缺乏专业知识,没能掌握专业的档案管理技术,甚至不能很好地完成一些基础工作项目,致使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工作业绩也不尽如人意;还有一些员工缺乏职业素养,工作稳定性差,以至于出现员工突然辞职甚至是档案数据泄露的现象,对事业单位来讲是一个不小的安全隐患。
2完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根据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事业单位领导者应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着重抓好针对档案管理工作现状的以下几点对策:
2.1提高员工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理解认识、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
我国政府曾经颁布了一些与档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档案法》、《档案管理法》等,目的就是为了让各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起来。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善现状,各事业单位领导者应鼓励档案管理员工努力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使其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完成档案管理工作;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养,保证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安全、稳定地进行。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在加强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的过程中,会越来越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发现其在事业单位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深化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和档案管理的理解与认识。
2.2建立新型档案管理模式,加大资金投入
由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不再适用于信息化时代,需要运行新型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来代替传统模式完成档案管理工作。计算机作为社会信息化的主要工具,使其逐渐成为新型档案管理模式的重要角色。合理运用相关记录软件可以有效帮助档案管理人员将档案数据快捷、有序、完整地录入电脑档案库中。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建立一个档案查阅网,再把数据上传至该网站,供人查阅,不管是从档案管理人员角度还是从查阅人员角度上来看,都节省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还要重视网络安全,加强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侵入,避免档案信息被非档案拥有者盗取。另一方面,运行新的档案管理模式需要置办优越的办公环境以及大量先进设备引进,巨额花销自然少不了,而一些区域的经济条件并不理想。这时,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向地方政府申请资金补助,利用这些资金购进新的相关档案管理设备,并且置办优越的档案管理办公环境,有助于新型管理模式的运行和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
2.3全面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篇3
一、限制性条款要规范
设置事业单位限制性招考条件,有利于缩小招聘人才的范围,有利于提高甄别人才的效率和针对性,但可能与平等、竞争、择优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根本性原则相违,“人才高消费”、“因人设岗”的现象仍一定程度的存在。
关于地域限制问题。在事业单位招聘时加以地域限制,可以使本地毕业生避免外来竞争,将含金量较高的事业单位空缺岗位,留给本地未就业毕业生。但从事业单位需求与人才最佳组合角度来看,容易造成个别紧缺专业形不成竞争,不利于充分选拔优秀人才。在近年来各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中,不少省市如江苏、安徽、宁夏等已取消地域性限制,总体来说取消地域性限制将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在县市级区域范围内是否取消地域界限还要注意与周边区域间相互平衡,以免对考生带来新的机会不平等。
关于性别限制问题。根据《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有关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鉴于目前对性别限制在法制层面已作出明确界定,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过程中需严格依法行事,不可随意加以限制。
关于年龄限制问题。年龄限制是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必不可少的资格条款,合理进行年龄限制,对优化队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多数地方、单位在招聘时将年龄限制在30岁以下,不违背有关规定,本无可是非。但如此操作将招聘对象往往限定在择业期内毕业生,对超出年龄的其他符合岗位条件人员造成了机会不平等,而且与公务员考录的年龄限制政策不相吻合。因之,应从政策层面对此予以统一规范,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年龄条件一般限制在35周岁以下,对于专业性、经验性有较高要求的岗位在年龄上则可相应适当放宽。
关于身份限制问题。各处事业单位招聘工作在身份限制上存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对考生学校背景加以限制,如“211工程学校”;有的对考生的教育背景加以限制,如“全日制统招毕业生”、相应学位等;更多的是对考生的学历层次、专业进行限制。诸如之类的种种条件设置,把一些本来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挡在了门外。从机会平等和人尽其才、满足工作实际需求的角度,应适当放宽报考范围,让更多的人参与竞争,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二、考试内容需科学合理
事业单位公开招考主要考察招聘岗位必需的专业知识、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招考内容应根据行业、专业及岗位特点确定,不能强求统一。但在目前各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考工作中,考试内容随意设置、不尽科学合理的问题相对突出。
笔试内容要根据行业特点分类设置。各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考的笔试内容差异较大,有政治经济理论、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公共基础知识、职业道德、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专业知识等。如此之宽广的测试内容,一则不便于考生进行有效备考,更主要的是“填鸭型”知识居多,众多专业一套试题,可能造成测试内容与所报考岗位行业特点不相匹配,难以甄别适合岗位的最优人选。因之,在笔试内容上必须按照分类原则进行合理设置。针对管理岗位,应着重测试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参照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进行测试,不需增加其他科目,有利于选拔综合型的管理人才,还可减轻报考人员的考试负担。针对专业技术岗位,如财会、法律、医学等,要充分体现专业性较强的特点,着重测试专业技术理论知识方面的内容,这样更有利于选拔出在本专业内优秀人才。
面试设置要加强岗位针对性。目前事业单位公开招考普遍采用结构化面试法,其相对于专业技能考评来说较适应大型人才选拔考试,便于组织实施,但也存在专业性不强,相对模式化的缺陷。因此按照事业单位招聘分类原则,在组织事业单位公考面试时应因岗而宜,突出岗位特色。针对管理岗位要始终围绕各综合测评要素,题型和内容要不拘一格,不搞固定模式,可采取社会调查、新闻会、旅游解说、演讲、连词编故事、看图说话、对话、复述、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针对专业技术岗位要密切联系录聘岗位的特点,坚持科学合理、考用一致的原则,侧重考察考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思维创新能力,尤其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加强对报考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察,使面试针对性、实践性更强。
三、组织运作有待于统筹完善
目前事业单位公开招考工作,在组织运作上往往是自行组织、各自为战,在命题、面试考官组成上受本地资源局限,已成为事业单位公开招考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瓶颈”。
篇4
行政事业单位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一个公益性的组织,其大部分的资金渠道主要是通过国家的财政拨款的形式得来,小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自己的盈利收入,经济业务基本没有。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与内部控制就非常的薄弱,得不到广大的经济与社会学者的关注,从而导致了一些问题的产生。因此,本文将主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常见问题
1.财务管理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的管理,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非常的薄弱。虽然,自从国家实行了政府统一集中采购制度后,事业单位的财务资产的采购工作有了改观,但是其财务的内部管理上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改善。比如,新增的财政收入没有按时入账,财务管理的责任不清晰,这些都是造成财产流失和挪用产生的原因。
2.费用难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种经费的支出严重的缺乏管理,没有一定的指标做参考。尤其是招待费、交通费用等难以进行控制,加上缺乏相应的监督。所以,行政事业单位里一般都是采用实报实销的方法,单位规定只要有人给工作人员签字,财务部门就会一分不少的进行报销,这是滋生出浪费和公款挪用的最大原因,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控制相当不利。还有费用票据的管理也没有什么依据,也没有按照相应的程序进行报账,常出现迟报活多报的情况,这会给财务入账带来困难。
3.预算控制不强
虽然,最近几年各部门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也对此采取了一些措施,提出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策略,但总体来讲预算的控制还是有一定的提高的。可是,这还不够,比如对预算整体的把握度不够,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对预算的计划和策略相对还是简单了点,针对预算提出的计划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4.会计人员素质低
行政事业单位在招收会计人员时,没有重视对个人素质的要求,甚至有些还是通过熟人介绍来的,也没有进行上岗前的专业知识培训,有些会计人员在工作时对相关规定视而不见,最终导致财务报表出现了错误,从而因会计人员的素质导致整个事业单位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1.加强国家相关法律建设
国家要加强并加快与之相关的法律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进行监督,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与不足之处,并从法律的视角去保障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会计法》中虽规定了财会监管的范围,也规定了具体的权限,可是处罚力度不够。所以,一定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并加大与处罚力度。一旦出现违规,甚至违法的行为,就必须要拿起法律的武器对违法乱纪份子严加惩罚。
2.财务管理责任制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着责任人不清晰的情况,有些单位虽然有口头上指定相关负责人,可是只要财务上出现来的问题,大家还是会相互推卸责任。因此,应该尽早实行财务管理责任到个人的制度,并且要白纸黑字大会上公布出责任人。不仅如此,在实际的工作中更应该要注意讲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去,加大各单位部门责任人对财务管理的监管力度,以免出现问题时,各个单位部门都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的情况再次发生。
3.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培养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要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的业务水平会给整个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并且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公信度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还有在单位用人上事业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懂得避嫌。通过对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从而达到执行与管理能力的提升,并要逐渐地去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塑造其诚信的品质。
4.建立健全的制度
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的制度来让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利形成相互制约,并相互监督的关系,而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又必须讲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去。然后再建立一个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对于表现非常好的人员,除了口头上的表扬与鼓励之外,还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做奖励,从而增加职员工作的积极性。而对于那些滥用职权的人员,必须要给予通报批评,并在物质上进行适当的惩罚。使得职员的工作方式能得向着好的一面进行改变,是每个职员都能参与到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的监督工作中来,以便于让事业单位的财务使用更加具有合理性。
篇5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是指按照法定程序产生,代表事业单位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责任人。
第四条事业单位拟任法定代表人,经各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方取得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资格。
第五条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二)该事业单位的主要行政负责人;
(三)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
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产生的事业单位主要行政负责人,不得担任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
第六条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确因工作需要由公务员兼任的,应按干部管理权限经有关部门批准,但不得领取兼职报酬。
第七条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应当在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法人组织章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行使职权。
第八条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经核准登记后,应接受登记管理机关组织的法定代表人业务培训。
第九条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发生变更,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手续,并提交前任法定代表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第十一条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应当于每年1月1日至3月31日,督促相关人员向各级登记管理机关报送《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及有关文件材料,主动接受年度检验。
第十二条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加强对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资格和履行职权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发现有违法、违规行为的,除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外,还应通知举办单位,由举办单位重新审查其法定代表人的资格。
篇6
(四)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缺陷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漏洞,尤其是在固定资产配置方面管理比较混乱,不能够合理利用资金,导致在不明资产需求的情况下盲目随意购置固定资产,导致浪费大量的闲置固定资产和资金。用于购置固定资产的账目混乱不清,在资产管理中容易出现财务安全隐患,出现私存公款的现象,给事业单位带来不利影响并造成一定损失,不利于事业单位长远高效的发展。
三、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一)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否高效运行,取决于一套完善、规范、统一化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针对事业单位不同的职能任务,制订切实有效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和财务核算制度,以适应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发展的需要。对财务管理人员明确职责、细化分工,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制订财务人员定期审批制度,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管、监察和监督力度,定期检查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结果,对于违反规定操作的财务人员给予严厉处罚,规范财务基础工作,切实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首先应该明确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之间的关系,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早期一直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但是相对来说收付实现制并不能全面反映出资产和债务规模,在预算制度改革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就可以有效处理这个问题,但是在提供资金收支信息中,又不能完全摒弃收付实现制。所以在引入权责发生制过程中,与收付实现制做到两者相结合,互补长短,才能在进行资产核算中展现全貌。
(三)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的录用标准,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及专业知识培训,增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强化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真正在工作过程中做到实事求是,严格执行。同时,制订严格的绩效考核标准,对财务人员定期进行绩效考核,加强财务人员绩效管理。财务管理人员自身应该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部分,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及专业技能,加强自身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篇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信息 失真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一)会计制度基础有问题,会计核算失真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制度不健全,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最主要的表现是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失真。有些工作人员填写原始凭证不规范,更有甚者伪造原始凭证,弄虚作假,使用虚假发票。记账凭证失真主要是胡乱编造凭证,或者记录过程中内容与原始凭证不相符合。部分掌握财权的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为谋求个人私利,存在不按财务规定变相、超范围支出的情况,严重扰乱了财经纪律,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甚至有些单位领导巧立名目挥霍浪费,较少关注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导致会计核算失真。
(二)收入和支出的不平衡
收入和支出的不平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账假做”,另一种是“假账真做”。前者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是真实有效的,但是核算处理的方法是违法的,比如填写过大的信息和金额,其中的差额成了不法人员的“囊中之物”。后者指的是经济事务本身是不真实的,但是会计核算处理是真实有效的,提供虚假信息。
(三)技术失真和非技术失真
技术失真指的是工作人员在非利益情况下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比如有关工作人员对政策法规和工作流程了解不透彻,并不能有效快速的将相关规定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进而造成信息失真。非技术失真指的是工作人员为了一己私利或者局部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故意伪造虚假信息,篡改数据等行为造成的信息失真。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会计管理体制不健全,观念落后
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途径”。部门和部门之间也会相互占用资金或者挪动资金。此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经常出现某些工作人员身兼两职,既是核算人员,又是监督人员,这难免会造成信息失真的现象。《会计法》赋予了会计人员监督权力,但是会计人员同时要听从上级的领导,这就导致了会计人员不能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能。
(二)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较低,职业道德不良
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较低指两方面,一方面指的是工作人员的会计审核、处理、预算的能力不足,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有些工作人员没有会计证就上位上岗,很难理解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在工作过程中,这种员工很难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指的是工作人员的道德水平低下,职业道德不良。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受到不良影响,比如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使其本身的价值观念扭曲变形,不少工作人员为了谋私利故意制造假账,有时候其不法行为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三)监督部门监督力度不够,监督范围有限
在我国虽然有相应的监督部门(财政、纪检部门、审计等)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全方位的外部监督,但是这些部门没有法律所赋予的执法权,只是起到监督作用,而且监督的积极性明显不够。我国的监督机构还没有一个长期有效的监督机制,只能进行外部宏观调控,不能实际深入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核算过程中去,难以经常有效的行使监督职责,致使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等现象时有发生。现在很多单位领导离任审计也是走过场,敷衍了事,有的领导已经离任两三个月才进行审计,有的领导(非党政正职、非科级以上的站所、部门负责人)离任甚至没有审计环节。
三、解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几条措施
(一)加强对单位领导干部的管理
单位领导首先要注意讲政治,坚持实事求是,工作不弄虚作假,不急功近利。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单位领导法纪、法规方面的普法教育和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管理单位的能力。通过对单位领导的培训和选拔,造就一批精于管理、廉洁奉公,能坚持原则的领导者,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主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年终目标考核除了一些常规考核内容外,还应增加一些如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伙食费开支、机动车费用、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考核,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
(二)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一定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所以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必不可少,一方面工作人员要掌握会计核算处理的专业知识,又要熟悉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能够在法律框架内有效合理的完成会计工作。另一方面,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不弄虚作假,做到依法办事、尽职尽责、公正客观。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将《会计法》作为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依法办事。
(三)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体系,加大对会计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
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体系可以从两点着手实施,一点是健全内部监督体系,建立相关组织对会计工作实施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以审查为主要的监督手段,让弄虚作假现象根本就没有成长的“温床”;另一点是健全外部监督体系。首先,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力度,依法办事,遇到违纪违法的行为要严惩不贷;其次,要健全会计从业资格的办法制度,监督无证上岗的现象;最后,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让违法乱纪的现象无处遁形。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不断渗入到经济生产中,相应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而且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影响经济环境和社会秩序,而且还会影响决策的下达和实施,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解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失真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刘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探悉[J].齐鲁珠坛. 2010(03)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制度 问题 对策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资产管理意识薄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一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意识薄弱,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他们为了谋取本单位或个人利益,故将部分收入纳入“黑名单”,归己所有。例如,将本来必须作为预算外收入的资金列作“其他应付款项”挂账,而不作为预算外收入,并且他们已经做好被查出后的转移收入上交工作思想,如果未被查出他们就长期讲其放在“其他应付款”这个科目中,供事业单位自主使用或者周转使用。甚至有些事业单位将利用职权代收的相关资金在“其他应付款”中长期保留,而不是及时解交,用此手段利用 “其他应付款”这个科目隐留了大量资金,这就严重违反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的“核算事业单位应付、暂收其他单位或个人各种款项。如应付统筹退休金、存入保证金、租人固定资产的租金”相关条款,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由于一些事业单位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松散,导致跨级核算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首先是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一些财务人员缺乏严谨的工作责任心和较强的事业心,工作随意性大。在处理账务时,抱着完成任务或应付的态度。如,①账簿设置不规范,没有依法设账;②部分单位从业人员不具备从业资格证书,缺乏较强的专业素质能力,处理账务效率低、缺乏规范性,将原始凭证没有按相关规定填制,甚至有违法使用白条的现象发生。④票据报销不规范,特别是一些单位报销内容填列不完整;⑤一些单位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制定明确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然而在检查时,只是临时拼凑敷衍;⑥一些单位仍沿用传统、老套的、无法适应时展的管理制度;⑦部分单位未办理政府采购手续擅自采购、招待费用过大、未执行收支两线等问题。
三、加强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
古话说的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人们通过实践鉴定了的真理。会计核算工作亦是如此,只有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用这些科学、合理、严明的规章制度去规范从业人员的言行举止,形成严格管理规章制度。给与那些的违法人员严肃忠告,将他们的违规思想在萌芽时期拔除,防止他们误入歧途。只有设立了严格的规范制度,并严格实行,受管理的人员才会严格遵守。
为了防止一些人“钻空子”,事业单位需不断完善管理,强化管理制度,从各方面对财务人员的核算工作进行严格把关和掌控,从而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质量。笔者有两种建议:①事业单位可制定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登记盘存制度,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在年末、每季、每月时间段来进行实地盘存制,同时,对最终核算的结果进行处理;②是可以制定事业单位内部计划的价格制度,事业单位在对材料、办公用品、设备、存货等进行销售或者购进时,可以采用定额管理制度或采用计划价格管理制度规范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并在每个月的月末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摊。
(二)加强后续的教育培训工作
事业单位需谨慎选拔相关人才,对于一些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或者专业素质不够的会计人员一律不可入用。事业单位要定期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训,要让会计从业人员熟识相关法律法规,并做到严格执行和遵守,并对每位会计从业人员严格要求,确保每位会计从业人员对工作能够做到善始善终,有条有序,不断强化和改进,从而使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事业单位需加强对报账员及核算中心会计人员队伍的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要从法律意识、思想道德、专业知识,行政事业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使他们明确了解和掌握《会计法》、《预算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相关财政会计法律法规知识;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执行能力培训、预算、决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警示教育等的培训。从而提高本单位财政预算、决算的标准度,使预算能充分满足单位的经济活动要求,促使会计工作的公正、廉洁、高效等优势力量稳步持前发展。
结语:
总之,为了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质量,事业单位首先需建立完整的管理体制,规范化管理。其次,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定期对他们进行相关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训,要让会计从业人员熟识相关法律法规,并做到严格执行和遵守。对每位成员严格要求,确保每位会计从业人员对工作能够做到善始善终,有条有序,效率不断上升,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工作人员的动力和竞争力,使他们不断进行学习和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从而不断创新和健康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康碧琼.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和改进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2011,01.
[2]郭俊平.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1,12.
[3]冷湘.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引入权责发生制问题的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4]马冬梅.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09,07.
[5]刘华强.事业单位改制对财务和会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一、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1.完善和促进作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力量一般都比较薄弱,个别基层单位往往存在不能正确使用会计科目、不规范凭证等基础性问题。通过内部审计,提出改进措施,帮助完善内部核算制度。
2.监督和评价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规范行为进行及时纠正,起到监督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衡量本单位经济活动行为的质量情况、以及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
3.制约和防护作用。内部审计通过对本单位经济活动及其领导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揭示单位不规范行为,能确保行政事业任务的完成。同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也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审制度不完善,规范化建设落后。现行国家颁布的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法规中,并没有相关的法律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制度进行规范,只是有些部门制定的针对本系统内部的审计制度。这些制度缺乏强制性,往往导致审计意见难以落实,审计效用不明显。内部审计作为一种职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规范。虽然不少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依据审计法规,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关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但与审计工作规范化的要求相差甚远。由于缺乏这些基础性的东西,常常使内部审计工作陷入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不良循环之中,如超出职责范围审计、操作程序违规、审计方法和手段不当等,既影响审计的效率效果,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审计风险。
2、对内部审计认识不到位,机构设置不健全。有些事业单位领导认为国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编制了部门预算、资金从国库集中支付,便不需要再开展内部审计了。还有些领导认为内部审计会限制经营管理自,会削弱领导权威,分散管理人员的精力,导致内审机构形同虚设,甚至直接不设审计机构和人员。总之,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还普遍存在总体资源包括资金、人员、时间等方面的投入少,工作得不到客观评价,致使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不高,审计效率不高,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3、内部审计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性与客观公正性。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属内部机构,与其他科室处于平行地位,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本单位利益限制,甚至还要考虑到本单位领导的意见,容易丧失客观的判断,审计工作很难行使独立监督职能。加之,目前我国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层次较低,缺乏应有的权威性、独立性,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难以进行,独立性也难以保证,内审的工作流于形式。
4、内部审计范围狭窄、方式和手段落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多限于常规审计和传统审计两个方面,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重审计轻管理、重结果轻过程、重问题轻建议的倾向;审计监督和财务审核工作松弛,随意性大;审计工作没有做到制度化、常规化;另外资产管理、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审计还未排到日程上来。内部审计程序存在不规范、过于繁琐、程序僵化等弊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方式大多停留在对会计凭证的逐笔审查,分析性复核未得到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使用范围不大,审计实践中更多地使用手工审计,造成审计效率低下。
5、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不能满足审计业务的需要,影响审计业务的需要,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最近几年才开始启动,审计人员数量明显不足,高水平的审计人员更为稀少;再加之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无法适应越来越复杂多样的财务工作的评价和监督。特别是近年来审计内容多、任务重,由于很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没有机会参加审计系统继续教育培训,专业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1、政府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要做好审计工作,离不开政府部门和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努力创造成绩,结合本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写出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提出自己的合理性建议,使领导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从而充分采纳内部审计人员的合理性建议。通过综合手段,提高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2、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通过实施“三个结合”不断改进内部审计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一是事前审计与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即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二是微观审计与在宏观方面发挥作用相结合,既从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的要求出发安排审计项目,又在审计若干具体项目后,综合加以分析,找出共同性或倾向性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规范单位财务收支行为提出建议;三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坚持标与本相结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恰当进行处理,又要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从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工作等方面加以解决,使之不再有重复发生的可能。
3、借助外部审计机构,弥补自身不足。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外部审计可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解决内部审计的诸多问题。通过外部审计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准,同时可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能力和相对的工作独立性。通过外部审计机构的专业知识可以有效地检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日常工作质量。审计法赋予国家审计机关对于内部审计的指导与服务职能,我们可以做到内审与外审结合,共同构建一种“免疫系统”和控制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因此,全面加强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和质量势在必行。
4、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规范程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依据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和财经法规建立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按照内部审计规范所规定的程序、方法、内容等开展审计工作,从而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要实施审计质量考核,对审计项目的整个过程,应建立有效约束、严格把关的质量控制机制,按照过错原则追究审计质量问题的有关人员责任及领导连带责任,即谁的过错谁负责,主管领导负连带责任。审计人员对整个审计项目负责。主管审计的领导主要对评价、定性、处理意见是否恰当审签,从而各司其职。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素质现状;培养;思考
在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做得如何,不仅关系着单位自身的正常运转和未来发展,还影响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而会计人员的能力素质又是影响会计工作效果的关键因素,而现阶段很多单位的会计能力在整体下滑,其主要原因是会计不轻易换岗,他们普遍抱着“铁饭碗”的态度,没有危机意识,财务知识学与不学一个样,造成单位经济情况与收支反映不真实,不准确,不利于领导决策;同时很多会计做帐是以“领导”为准,监管制度流于形式,造成单位各种经济问题突出。因此,加强对会计能力提升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自身素质
一是加强业务学习与培训。一方面,作为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应该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如了解会计业务相关的新法律法规,学习会计基础业务,学习最新财务会计知识, 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掌握最新的会计业务流程,加强理论知识对会计实践工作的指导,更新自己知识结构,不断夯实会计业务基础。另一方面,财务会计应加强电算化专业技能提升,熟练掌握新的会计软件,提高会计电算化专业水平,从而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此外,还有强化会计人员的货币时间意识,充分发挥事业单位资金的价值效益,从而为推动行政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务支撑。
二、强化培训管理
一是创新培训方式。事业单位应根据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注重培训规划,坚持长远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个别培训与集体培训相结合,加强与会计业务指导部门的沟通联系,如同系统或同单位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可以轮岗:同系统或同单位会计人员就专业知识及在工作实务中遇到问题一段时间组织开个有实质意义的座谈会,还有让会计人员做心得体会等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促使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二是强化培训管理。为确保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加强培训管理。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应保证培训内容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培训的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且不能走过场,搞花架子,避免培训流于形式,从而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培训效果。特别是要强化培训管理制度创新,用学分制代替满堂灌,用全程监督跟踪督查代替事后监督,并注重培训结果的运用,将培训结果与会计员的评先评优、升职加薪等联系起来,从而增强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强化德法教育
一是加强道德教育。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作成效。如果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出现问题,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没有坚守住职业道德底线,就可能会给单位造成严重的损失和影响,也会严重损坏会计形象和发展前途。因此,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鼓励其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堂堂正正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二是加强法纪教育。会计是直接与单位财务相接触的核心工作,容易对会计人员造成巨大的诱惑和压力,如果处理不当,漠视法纪,就可能出现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失职渎职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因此,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法纪教育,定期组织会计法纪法规的学习,增强会计人员及单位领导干部的法纪观念,提高会计人员依法履职尽责的能力。此外,建议国家加强对会计法律法规的立法建设,及时废除、修订已有法律法规条款,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和新要求,及时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将会计关进制度的笼子,从根本上降低会计职业风险。
四、强化机构建设
作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是基础保障工作,更是关系单位经济命脉的核心工作。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从对行政事业发展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对单位的会计机构建设。不论单位大小,都应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并加强会计专业化队伍建设。会计队伍人员结构是影响会计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改善事业单位会计岗位设置,对会计人员的机构比例进行调整。作为会计人员,既要受所在单位的领导管理,又要受财政部门的业务指导管理,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岗位等级和人员结构设置时,都应加强与财政部门和人社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得当相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通过统一设置的方式,加强集中调控,使会计行业在事业单位形成岗位层次清晰,利用人才培养的结构管理体系,从而促使会计人才队伍的不断发展。
五、强化绩效管理
一是实行绩效管理。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管理,将会计人员工作绩效与个人绩效工资待遇相挂钩,与评先评优相捆绑,对于会计业务能力强,会计工作业绩优秀的会计人员,应该予以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以此作为职称晋升、工资晋级的重要依据,以此增强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会计业务较差,工作表现不优,业绩不好的人员,应该在绩效工资上予以体现,以此增强会计人员工作的责任感。二是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人性化关怀,从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多方位关心关爱会计人员,了解其困难和疾苦,帮助其排忧解难, 使其充分感受到单位的温暖和关爱,增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凝聚力,提升会计工作的战斗力,从而更好地为行政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财务保障。
六、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能力的高低是影响会计工作效果的主要因素,加强会计能力提升是新形势下做好会计工作的需要,是推动行政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财务会计能力建设的重要作用。在新时期背景下,作为会计人员,应该增强自我提升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自主学习和各种培训学习,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单位,应该高度重视财务会计工作,为会计能力提升构建优越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卯萍.如何提高单位会计人员素质[J].现代经济信息,2014,15:74.
[2]张静.浅谈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现代经济信息,2014,08:75.
- 上一篇:保险公司的资金成本
- 下一篇:初中数学思维开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