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的资金成本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公司的资金成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的历程
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萌芽期(1985-1997)
1979年11月,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决定从1980年起恢复已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保险企业可以自主运用保险资金。但是,由于保险资金的规模较低,国内资本市场尚未发展,所以当时不存在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的问题。
1995年6月,颁布了《保险法》,第104条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保险资金开始涉足资本市场中的国债市场,这标志着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进入萌芽阶段。
(二)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缓慢发展期(1998-2005)
为了拓宽保险投资渠道,提高保险投资收益,从1998年起,保险监管部门在政策法规上逐步放宽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限制。199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同意保险公司加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从事债券现券买卖业务;199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允许保险公司办理债券回购交易业务,同年10月,保险公司被允许购买证券投资基金,实现保险资金间接入市;1999年5月,保险公司被允许购买部分信用等级在AA+以上的中央企业债券;2003年6月,中国保监会公布了《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扩大了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的范围,2004年2月国务院关于发展资本市场的九条意见中,明确鼓励保险资金直接入市。
尽管在这一时期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不断拓宽,但是,保险公司投资于资本市场的资产比重仍然较低。2001-2005年,保险资金的银行存款比重均在50%以上。
(三)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期(2006-今)
随着保险公司“两个轮子走路”的观点被普遍认同,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被进一步放开。2005年,《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资格条件》,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经中国保监会批准,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相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从事股票投资;2006年,《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投资商业银行股权;2007年,《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机构运用自有外汇或购汇进行境外投资。随着保险投资渠道的放开,保险资金快速进入资本市场。2006年底,进入资本市场的保险资金比重已经超过60%。
二、资本市场对保险市场的积极影响
随着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资本市场对保险市场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影响。
(一)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
保险资金的运用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可以抵消保险资金的资金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保险资金的盈利渠道。
保险公司的资金可以分为自有资本和累计保费两部分,与之相应,保险公司的资金成本等于投资资金成本与和保险资金成本之和。其中,投资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是保险公司股东因投资保险公司而放弃的其他投资的收益,是一种机会成本。保险资金成本,主要包括财务失败成本、成本和由于资金监管限制而产生的非流动成本。如果不考虑保险资金的运用,那么保险公司资金成本只能通过保费与赔付之间的差额来弥补。但是,保险公司通常会沉淀大量资金,对寿险业务而言,其资金本身就具有长期性,对财险业务而言,资金也会在保险公司沉淀一段时间,这就使得保险公司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拥有资金的使用权,保险资金的运用成为可能,从而通过资金运用所产生的收益抵消保险公司的资金成本。
资本市场具有较高的收益率,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投资收入对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要,2000年,净投资收入与净保费的比例达到18-20%。尽管从2001年开始,保险公司的投资收入有缩减的趋势,但是,投资收益仍然是总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而言,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也十分明显,2005年,保险公司共实现资产管理收益471.4亿元,2006年,随着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比重上升及资本市场的高涨,保险公司共实现投资收益955.3亿元,收益率达到5-8%。而同期5年期银行存款的最高利率只有4.14%,可见,我国资本市场对保险公司的收益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分散保险公司的风险
保险公司是投保人分散风险的重要渠道,资本市场则是保险公司分散风险的重要渠道。资本市场分散保险公司风险的主要工具是保险衍生证券。正如股票期权的收益随着股票价格的变动而变动,保险衍生证券的收益也随着保险公司所面临的某些事件而波动。具有代表性的保险衍生证券包括巨灾风险融资和巨灾风险转移,前者将现金流转化为可交易的金融证券,改变巨灾风险承保的现金流向而不改变其大小,如本金和利息保全的可延期巨灾债券等,后者通过可交易的金融证券将巨灾风险转嫁到资本市场,同时改变巨灾风险承保的现金流向和大小,如可免除部分或全部本金和利息的巨灾债券或者其他金融产品。同时,资本市场聚集了大量风险承担能力强的投资者,为获得更高的风险溢价,他们可以承担更高的风险。所以,资本市场成为保险公司风险的有力承担者。
(三)促进保险产品的创新
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的融合,推动了保险产品的创新。依托资本市场,保险公司可以开发更具竞争力保险产品,满足投资者需要,开拓业务生存空间。通过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发展,保险产品改变了过去仅注重保障和储蓄的单调性,拓展了保险业的业务领域和竞争空间,引发了保险业一系列的金融创新,如投资联结型保险。投资连结保险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欧洲。1956年荷兰率先开办Fraction保险,此后,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也相继开发了类似的险种。投资连结保险同时包含了保障因素和投资
因素,这只有在保险市场与投资市场融合时才能够实现。1999年10月23日,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在上海推出了我国首个投资连结保险产品――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之后在其他寿险公司迅速推广,从而推动了保险产品创新。
三、资本市场对保险市场的消极影响
尽管资本市场对保险市场有巨大的积极影响,但是,资本市场对保险市场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增加保险公司的资产风险
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可以分解为承保风险、资产风险和信用风险(如应收款项无法回收的风险)三个组成部分。其中,资产风险会随着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联系的紧密而增加。当保险公司的多数资产为资本市场上的资产,资本市场又存在大量泡沫时,资本市场的高涨会带来更高的保险公司资本估值,使得保险公司资本估值高于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从而增加了保险公司破产的风险。根据瑞士在保险公司的统计,1969年至1998年间,因资产估值过高而破产的美国保险公司占破产保险公司总数的6%。
与资本市场联系的另一类资产风险是现金流量不匹配的风险。为保证赔付的按时支付,保险公司需要使投资的现金流和赔付的现金流相匹配。但是,现金流一般是难以匹配的,对保险公司而言,尽管由于大数定律,赔付带来的现金流出相对平稳,但是巨灾等因素仍然会带来短时间大量的现金支出。当保险资金运用的利息流不足以支付时,就需要变现部分资产。相对而言,资本市场的变现能力弱于存款,并且大量变现会导致资产价格下降,给资产进一步的变现带来困难。可见,保险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的比重越高,现金流量不匹配的风险也就越大。
(二)抑制了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收益
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常常被忽略。但是,承保业务利润和资产管理业务的收益之间很可能有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瑞士再保险公司的统计表明,承保结果与投资结果成反比,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也表现出承保利润和资产管理利润之间的负相关,如下图所示:
其中,横坐标为资产管理收益,纵坐标为承保利润。可以看出,承保利润和资产管理收益之间呈较强的负相关。当承保利润较低时,这种负相关性并不明显,但是随着承保利润的增长,这种负相关性增强了。
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负相关的原因在于强劲的投资收益会增加资本金,从而降低保险业务价格,导致保险业务收益的下降。从国外经验看,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资本市场的高涨使得承保收益大幅下降,2000年以后国际资本市场的熊市使得保险市场价格上扬,保险市场收益增加。因此,在保险市场享受来自资本市场的更高收益时,保险市场受到的抑制也需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三)不完善的资本市场给保险公司带来额外的风险
完善的资本市场是保险公司进行合理资产组合的必要条件。首先,各国对保险公司的监管比较严格,保险公司投资倾向于稳定的收益,不是注重超额回报,而是注重资产的安全性,要求有稳定的收益,这就需要存在大量能够实现套期保值的金融产品。其次,在资本市场分散风险需要使证券的收益与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相联系,这就需要允许设立保险公司面临风险为标的的衍生证券。第三,各种金融工具需要足够分散,能够形成有效的资产组合,使得保险机构可根据资金来源、期限、流动性合理选择投资。
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并不完善,缺乏足够的套期保值金融产品和保险衍生证券,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及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也不平衡。在这种不完善的金融市场上,保险公司难以进行套期保值,难以分散经营风险,也难以选择合适的投资组合。此外,不完善的资本市场通常具有更高的泡沫与波动性,相对于完善的资本市场而言,会给保险公司带来额外的投资风险。
四、进一步促进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的建议
为促进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共同发展,需要应对资本市场对保险市场的消极影响,发挥资本市场对保险市场的积极影响。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各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联合监管
我国现行金融采取分业监管模式,保险市场由保监会监管,资本市场则由证监会、银监会分别监管。目前,各监管部门已经认识到联合监管的必要性,对保监会而言,主要是关注保险债券和保险衍生证券的联合监管,以及保险机构投资金融衍生产品的联合监管。但是,监管效果的外溢性也同样值得重视。随着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会出现外溢效应。以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为例,对资本市场上的认许资产进行估值时,通常以时点的实际市场价值为准。但是资本市场上的资产价值不断波动,尤其在证券部门的监管力度放松或从紧时,资本市场上的资产价值会有整体波动。例如,当证券部门加强对投资者的监管时,证券市场情绪低落,股市泡沫减少,认许资产价值下降,保险公司承保能力下降。当证券部门放松对投资者的监管时,保险公司承保能力上升。
监管机构监管效果的外溢效应使得金融监管部门的联合监管更加重要。保监会要加强与证监会、银监会等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协作。首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时交换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上的监管信息;其次,建立各监管部门的联合监督机构,对于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异常波动,各监管部门共同进行分析与解决;第三,建立联合评估体系,同时从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评估保险公司产品创新的影响;第四,建立各监管部门的高层磋商机制,协调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平衡发展。第五,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监管要与资本市场状况相结合,动态监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随着资本市场的波动,动态调整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标准。
(二)引入保险债券和保险衍生证券
保险债券和保险衍生证券是保险公司的非传统风险转移产品,其主体思路是通过发行基于保险风险的证券,用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代替传统风险承担者如再保险公司,将保险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保险债券的收益取决于具体的保险事件,根据债券发行时设定的条款,在保险事件(如巨灾)发生时,投资者会损失全部或部分在剩余时间内应得的利息,甚至部分本金,反之,则获得较高的利息回报。保险衍生证券的价值则与保险类指数(如菜类风险的索赔情况指数)挂钩,通过购买保险衍生证券,保险公司可以用证券价值的收益来弥补造成指数下跌的保险损失,从而稳定保险公司的成本和预期回报。
从世界范围来看,保险债券与保险衍生证券发展迅速。1997年发行的巨灾债券仅有6.33亿美元,到了2005年就已经升至20亿美元。2006年,全球尚在存续期的巨灾债券总规模达104亿美元。
对我国保险业和证券业而言,保险债券和保险衍生证券的风险要低于通常的金融衍生产品。一方面,保险衍生证券不易受到操纵。从“327”国债期货风波来看,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最大的问题是部分投资者对市场的操纵,但是对保险衍生产品而言,作为标的的损失发生概率和程度都难以控制。另一方面,保险债券和保险衍生证券也不会造
成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与资本市场雄厚的资金相比,保险公司的风险是微不足道的。2006年,我国保险公司赔款与给付累计支出1464.51亿元,同年底,仅沪、深两市的股票市值就已经接近10万亿元,即使保险公司的巨灾风险使得当年全部偿付责任转移到股市,也不过相当于1.5%的振幅,而这类振幅在股票市场是很常见的。
因此,引入保险债券和保险衍生工具不但必要,而且可行。目前,国开行正积极研发巨灾债券。但是,从国外保险证券的发展经验来看,通常由保险公司发行保险债券,资本市场发行保险衍生证券。因此,保险监管机构要积极参与到保险债券的开发过程中,引导保险机构发行保险债券。保监会可以会同证监会,参照国外经验,集中国内的巨灾风险数据,开发保险债券定价系统,并以信托业为载体,选定某种我国常见的灾害天气、部分保险公司和偏好风险的投资基金,在上交所或深交所进行巨灾债券的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保险债券和保险衍生证券创设和交易的试行办法,进一步鼓励各保险公司创设保险债券与保险衍生工具,并逐步扩大保险证券购买与交易主体范围。
(三)循序渐进地放宽保险资金的资本市场投资渠道
我国保险资金的资本市场投资渠道正处于逐步放开的过程中。2006年末,保险公司投资股票的资产比重提高到5%。2007年《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允许保险公司运用总资产15%的资金投资境外,并将境外投资范围从固定收益类拓宽到股票、股权等权益类产品,这实际将保险公司投资股票的资产上限提高到20%。
即使保险公司的境外投资全部为股票投资,那么我国保险公司投资股市的比重在世界范围仍然是较低的,尽管低于英国保险公司投资股市的比重50%,但是与日本保险公司投资股票的比重20%基本持平。进一步增加保险资金股市投资比重仍然是一个主要趋势。
但是,在实现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发展中,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根据市场条件和法律完善的进程逐步放宽投资渠道。对于高风险的衍生工具市场,在放开时采取审慎态度,在局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考虑保险资金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和保险公司管理风险的能力,逐步放开保险资金投资的比例限制,而不能一步到位。
循序渐进地放宽资本市场投资渠道还要求要对不同规模保险公司的入市资金比重进行区分。由于巨灾风险的存在,保险公司,尤其是非寿险公司对流动性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当用保险资金进行投资时,巨灾风险会导致投融资不匹配风险。当保险公司规模较小时,相对公司规模而言巨灾风险会较高;当保险公司规模较大时,相对公司规模而畜巨灾风险会较低。因此,在制定保险资金入市的比例时,需要区分保险公司的规模。大型保险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可以给与较高的投资资本市场资金比重上限;中小型保险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差,投资资本市场资金比重上限应当适度降低。
(四)鼓励保险资金投资私募基金
私募股权基金是指面向特定投资者、通过资金承诺方式募集,对企业进行长期股本投资的基金,包括了从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增长型基金到收购基金,覆盖企业生命周期的一系列金融投资工具。私募股权基金的主要特点,是投资的长期性、激励约束机制的严格性,特别适合沉淀大量长期资金,追求可靠稳定回报的保险公司。从国外经验看,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是私募股权基金的重要出资人。美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放松对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限制,允许养老基金投资于私募股权基金。欧洲各国也相继放松管制,允许保险公司投资于私募股权基金。根据欧洲创业投资协会的数据,1998年到2002年,保险、养老基金在私募股权基金的资金来源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2%和22%。
篇2
就刚刚重登舞台的“国债期货”而言,它是金融期货的一种,其价格变化是现货收益变化衍生出来的。从本质上而言,这是一个零和游戏,因为其标的物虽然是带有利息的,但是从期货中获利只能依靠价格的变化。
国债期货合约部分要素
合约标的:面值100万元人民币、票面利率3%的名义中期国债
期限:5年期
可交割国债:到期月首日剩余期限为4-7年的记账式附息国债
最低交易保证金:3%~5%
涨跌停板:±2%
这次国债期货的首批标的物是5年期国债。之所以选择5年期,是因为5年期国债的交易更为活跃,且持有人分散,加之剩余期限在4至7年期的可交割国债存量达到了1.9万亿,有利于避免投机者通过现货市场操纵高杠杆的期货市场。
此外,对于经济周期和政策调控(包括“五年规划”)所需要的时间而言,3年太短,10年太长,5年才最为合适,所以绝大部分金融投资机构对于投资的预期期限也都在5年左右(除了曾风靡一时,现已濒临破产的很多长期PE以外)。
很多普通投资者可能会对国债期货里的“转换因子”感到困惑,这是国债期货标准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要知道,首批上市的三个合约的可交割(用现货国债和国债期货结算的方法)的现货国债多达20多只,而每个国债在当时发行时由于市场环境的不同,其收益率或当时发行的票面利息都不一样,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标准化的过程来把这些不同的现货债券的差别消弭掉,从而减少无风险套利的空间。
不过转换因子对普通投资者的意义不大,因为持有现货国债需要的资金很多,而国债本身的收益并不高,所以持有现货国债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机会成本太高,所以在现货和期货之间寻求套利从来都是量化对冲基金和券商自营盘的工作。
此外,国债期货存在的根本意义也和普通投资者没有太多直接关系。它的发明和发展基本上是基于长期持有国债的资产池的套保需求而存在的。只是这一需求的确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首先,像保险公司和养老金等长期持有国债的投资者在国债期货诞生之前,只能利用现货仓位的调整来控制自己捕捉未来利率变化的空间,而这种调整仓位的方法代价非常昂贵。因为每个金融机构的资金都有非常明确的资金成本。保险公司的成本就算低,也要有4%以上,如果为了捕捉一个自己预期可能出现的利率波动而拿出30%的仓位来白白负担4%的资金成本,显然是个近似疯狂的举动。
其次,很多金融机构的资管部门都不得不为某笔巨额资金的具体到账日期而焦虑,因为等钱到账再在短时间内购买大量的合适债券简直难比登天,而资管账户是不容你慢慢建仓的,尤其是像保险公司的账户,几乎都是按照其资金成本来定收益指标的,今天资金到账,第二天就开始计算成本和收益了。可是在国有金融机构里,你只能得到业务部门一句说了跟没说没多大区别的类似“6个月内会有几十亿(或几百亿)资金到账”的通知,而一个领导出国调研就可能又把流程耽误近一个月的时间。
一旦投资经理有了国债期货这个工具,他就可以提前锁定未来需要的国债收益率。当资金到位时,期货的损益可以把当时现货市场价格和曾经预期的价格差异对冲掉。当然,金融机构也同样可以利用自己的套保限额对未来利率市场的变化进行博弈。
那么,对不触及期现套利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国债期货的推出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你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博弈场所。
篇3
关键词:保险资金 资金运用 投资渠道
中图分类号:F84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072-02
近几年来,我国保险业表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资金运用余额逐年递增。截至2010年12月末,保险业总资产一举突破5万亿元大关,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4.6万亿元。如此巨额的资金积累,不仅反映出我国保险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同时也暗示着我国保险资金面临着无形的配置压力。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职能和资金运用职能是保险经营活动的两个重要内容,其作用不但越来越为业界所看重,而且已成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化解经营风险的重要力量。而保险资金的合理运用越来越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在2009年新颁布出的《保险法》中,再次明确了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形式主要是“银行存款;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投资不动产;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2010年2月1日,中国保监会公布了《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并自2010年8月31日起实施。办法中详细规定了保险资金参与各项投资的比例和要求,进一步拓宽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虽然随着新保险法和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保险资金的投资方式得到了逐步的放宽,但与其他国家相比,资金运用渠道仍然较窄,由此造成我国保险资金投资风险集中且波动性较大、资产负债无法匹配,不利于保险资金的合理利用,制约了我国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并且制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提高。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资渠道狭窄,投资结构存在隐患。相比于国外的保险公司,我国保险业的资金投资渠道过于单一,投资结构不尽合理。2008年年末,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突破了3万亿元,银行存款也较上年增长了24.11%,在全部资金运用余额中占到了26.47%的份额(详见表1)。在成熟的保险市场,银行存款在全部资金运用余额中的比例会降低很多。如在美国,保险资金投资于现金及存款的比例一般不会超过5%。而在我国,新的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投资于银行活期存款、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银行债券和货币市场基金等资产的账面余额,合计不低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5%。”
表1反映了2008年我国资金运用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中银行存款的比重偏大。这就相当于保险资金从居民储蓄中分流出来后,又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再次洄流到银行,通过银行“二次交易”后融资出去,这样一番周转,不但降低了保险资金的盈利性,也大大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融资成本。
2.投资收益率不高,且存在较大的波动性。由于保险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保险公司的重点依然停留在承保业务上,保险资金的合理运用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再加上外部的整体金融环境还不太成熟,使得保险资金收益率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图1反映出我国保险投资近年来的发展态势。我国保险资金在2000年到2005年的平均收益率为3.45%,而美、韩等国保险业在此期间的平均收益率大都在6%以上。2007年我国适当拓宽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投资收益率达到了创纪录的12.17%,带动资本市场的活跃。随之,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使保险投资遭到重创,资金投资收益率跌至1.91%,虽然2009年投资收益率一度攀升到6.41%,而到了2010年上半年,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又回落到1.93%。据统计,在成熟保险市场,保险资金收益率只有在7%以上时,保险业的经营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3.资产负债不匹配,存在期限错配问题。保险公司特有的负债经营模式使得保险资金具有长期负债的特性,只有匹配以收益相对稳定的长期资产,才能化解期限错配产生的风险。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期限都较长,大多在10年以上,有的会达到几十年,甚至终身。寿险公司稳健经营的前提就是资产现金流与负债现金流的匹配,由于债券市场可提供的长期债券很少,期限在20年以上的债券更少,导致寿险公司无法找到长期负债与之匹配。虽然目前国内大部分保险公司经营时间都在20年左右,参与投资时间不长,匹配问题不太明显,但未来几年,保险资金将面临“长钱短用”的窘境,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大,严重时将影响到保险资金循环使用和资金的投资效果。
4.股权类和基础设施类的投资较低,易受证券市场风险影响。目前,保险公司的资金大多配置在证券类投资产品上,如2008年,债券投资占到了总投资金额的57.88%,而投资房地产和股票、股权的投资合计还不到10%。到了2010年上半年,银行存款占比达到了30.5%,债券占比51.8%,投资基金、股票、股权等权益类投资占比15.1%,其他投资占比2.6%。投资于权益类资产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比重较低,一方面说明了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组合缺乏多样性、风险分散度较低;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的风险过度集中于证券市场,也潜伏着将证券市场的高风险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措施造成的影响带到保险资金的运用中来的风险,更加影响了保险资金投资目标的实现。
二、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几点思考
1.完善政策体系,实现渠道的实质性拓展。新保险法中虽然界定了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领域,但没有更为具体的操作细则,因此,应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进一步将保险资金运用政策落到实处,实质性实现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使保险资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民生建设。此外,保险法中已明确了保险资金可以“投资不动产”以及采取“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因此,保监会可在已出台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并出台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基础设施、养老养生设施、股权投资等方面的具体实施细则,提高相关领域保险资金运用的实际可操作性。
2.拓宽投资领域,积极寻找新的投资方式。在新保险法和暂行办法的指引下,保险公司可以尝试新的投资领域。
(1)投资于黄金领域。黄金是一种特殊的贵重金属,集商品属性与金融属性于一身,具有应对各种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天然优势。虽然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黄金的作用已不如以前突出,但作为一种增值保值的工具,黄金仍然是保险资金有效的投资渠道之一,且具有较大的投资价值和潜在的升值空间。因此,可以考虑将黄金作为未来中国保险业的重要投资渠道之一,以有效地对抗货币的信用风险和资本市场的系统风险,并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
(2)参与不动产投资领域。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的特点决定了其投资方向应为中长期投资,除国债以外,我国的投资产品期限都比较短。不动产投资现金流比较稳定,因而适合做中长期投资,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有利于实现资产与负债的有效匹配。从国外经验来看,不动产的投资收益高于银行存款或国债,且与股票、债券等其他金融资产相关性较低。不动产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利于保险公司构筑起有效的投资组合,获得稳健的投资收益。尤其是将保险资金注入到国家政策性项目,如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一方面能够缓和政府财政资金不足带来的矛盾;另一方面,又可以在具体操作上遵循资金盈利模式,提高保险资金的长期投资收益,在实现投资收益的过程中也客观上达到了社会目标,有利于保险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3.提高保险公司的投资水平,加强资金运用的管控能力。保险资金运用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的收益以及保险业务的良性发展。历史上绝大多数保险公司的破产,都是与保险资金运用方面的问题相关,这主要是因为资金运用不但直接关系到公司偿付能力的高低,同时也与被保险人的直接利益密切相关。保险公司在拓宽资金运用领域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风险管控能力的建设,规避保险资金运用中的风险。首先保险公司应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和经营意识,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控,提高自身的投资管理水平;其次,应坚持集中统一和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完善保险资金投资的管理体制,实现保险业务与投资业务分离,并可以再条件成熟时,成立独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再次是要逐步完善保险资金投资的组织架构,明确分工,制定严密的内控制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评估考核和风险预警体系;最后应大力培养和引进具有保险、金融等多方面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建立专业化队伍,不断积累资金运用经验,加强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风险管控。
4.健全监管体系,防范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近年来,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和投资资金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但是这种增长是粗放型的,资金成本较高,许多保险公司资金成本都在5%以上,高额的成本支出要求较高的资金回报,但保险资金投资回报要求越高,保险公司就越容易采取激进的投资方式。保险资金运用事关国家宏观经济,同时也影响到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等,如果没有有力的监管,不但会给保险公司的经营造成严重的后果,还有可能引起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因此,在拓宽渠道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模式,健全资金运用的监管体系,加强监管信息化建设,实现保险机构与监管机构的对接,同时积极推动保险资金监管系统与其他金融监管系统的对接;同时建立有效的反馈调整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减少监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不对称。
5.完善和发展金融市场,构建良好的保险投资环境。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发展还很不完善,金融产品的种类和资产数量不高,且质量较差,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为此,我国在大力发展保险资金运用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完善和发展与保险资金运用相关的金融市场:一是要积极发展债券市场,配合保险资金运用的需要,有步骤地增加可供交易的债券类金融产品,建立起统一协调的债券市场。在遵守债券市场规则的前提下,保险公司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交易方式和交易场所,实现资金在不同市场间自由流动;二是增加资本市场中可供选择的投资工具,为保险公司搭建结构合理的投资组合提供必要的支持;三是规范证券市场,减少证券市场投机风险。
总之,在深刻把握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加深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研究,不断拓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提高保险资金的运用水平,这既是促进我国保险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振兴整个国民经济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汪晓华.我国保险投资运用问题及风险控制.管理观察,2009(4)
2.李婷.“保险法”下资本市场与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的研究.财政金融,2010(7)
3.倪叶会.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中国金融家,2009(6)
4.李腊云.新保险法下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思考.金融经济,2009(24)
5.黄俊玲.保险资金运用:天使抑或魔鬼.每日经济新闻,2011.5.3
6.张兰.保险界委员: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金融时报,2011.3.4
7.王波,杨斌.国外保险资金运用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经贸导刊,2009(17)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 天津 300000)
篇4
保险公司的运行机制在风险防范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需要建立合理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财务责任人制度、审贷分离制度以及授权授信制度等。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债权管理服务质量,可以通过建立财务证制度和保险公司电子登记系统;为使保险公司内控制度得到有效的改善,可以通过创建独立完善的会计核算系统来实现。现阶段保险公司需要尽快建立健全内部稽核监管体制与下审一级的稽核监管体制,这两个体制由一级法人进行直接领导。除了要处理正常的稽核工作,还要定期检查一级法人的决算真实性稽核、任期责任性稽核以及大额财务风险稽核等,使保险公司的稽查工作的结果更具有公平性和独立性。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建设的具体方法如下:加强保险公司内部体制的改革,并且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奖励机制,建立健全客户经理制,将经营业绩和客户经理的薪水联系起来,提高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保险公司人员的培训,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保险公司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建设公司内部文化,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管理目标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充分了解和掌握保险公司岗位制定的目标、能力、业绩以及素质等标准;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提高任用、选拔、培养员工的工作效率,在吸纳人才的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以人为本,使全员上岗制度真正地落到实处,不断提高保险公司人员队伍的综合业务素质,充分发挥保险公司部门的作用,对防范保险公司的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安全可靠的财务风险信息系统,如客户信息系统,其中包括客户的财务信息、账户信息以及其他信息;如保险公司风险监控系统,其中包括不良财务的信息、保险公司违规性信息以及客户监管信息等。合理利用风险管理手段可以及时地检查财务人或财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等;采用完善的风险管理检测与控制的技术手段,既可提高风险监控的效率和权威性,还可以有效管理和控制员工的行为,防止出现内部风险;通过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可以防止风险的判定及管理水平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2)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可有效降低保险公司出现不良财务的几率。近年来,地区的经济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保险公司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防范保险公司的保险公司风险,政府部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政府部门要减少行政干涉,在行政管理中注意约束自身的行为,防止因抵债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建立健全责任制度,维护债权和交易,在金融市场上形成完善的自律机制,强化全民的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保险公司集资风险的防范
3.1努力寻找不同的集资渠道
在制定集资策略时,保险公司应该开阔视野,努力寻找各种不同的集资渠道,为集资结构的科学化合理化提供一定的保证。集资结构主要包括2部分内容:①保险公司自有资本、债务资本以及权益资本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②保险公司债务资本中的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之间的比例关系等。在确定保险公司的集资结构时需要始终坚持2个原则:①将保险公司资金成本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的原则;②使保险公司的资本、债务资本以及权益资本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在这2个原则下,再认真研究和分析保险公司债务资本的构成部分以及其期限结构,然后对保险公司今后的现金流入和偿还债务的留出依据期限进行合理的组合,在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找出保险公司日后资金流动性方面存在的劣势,然后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地调整保险公司中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期限及数额结构。
3.2灵活运用不同的集资方式
当前,保险公司通常采用发行股票和债券、增值扩股等集资方式。我国保险公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运行机制仍不成熟,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变现能力差、股权流动速度慢等问题,这就是造成中国其他公司不愿与之合作的原因。虽然外资企业发展实力较强,并且拥有先进的管理技术,但是在外资入股方面受到了相关政策的制约,很难为我国保险公司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可见,通过国内外企业入股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险公司融资需求的问题。基于此,如果保险公司依然运用长期债券的方式进行集资,会给保险公司带来很高的负债压力,更有甚者对公司未来的集资活动带来一定的风险。另外,利用财政融资和发行次级债的方式也可以为保险公司筹集一些资金,但是由于公司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次级债需要还本付息等原因,保险公司只能将其作为集资的一种辅助方式。因此,在选择集资方式时,保险公司要对自身的财务状况、发行时机、经营状况、股东的满意度以及价格等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灵活地运用多种集资方式筹措资金,从而有效降低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
4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的控制
投资风险一般是指企业投资的预期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只有保险公司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具有统一性,才能对公司的投资行为进行有效的调节。投资活动是保险公司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投资成功与否和保险公司的生存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保险公司只有充分发挥现有的所有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因为保险公司的投资环境十分恶劣复杂,在投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风险。为了做好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管理,这就需要公司建立科学的资金集中统一体系和投资管理体系,从而将公司的财务风险降到合理的范围内。
篇5
关键字:保险投资、资本市场、外在动因
一保险投资及其发展动因
保险投资是保险公司在组织经济补偿和给付过程中,将积聚的闲散资金合理运用,使资金增值的活动。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由资本金和保费收入构成,其中可用于保险投资的基本上是资本金、准备金〔按比例从保费收入计提〕和承保盈余三部分。由于保费收支所存在的时间差和数量差,使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暂时闲置资金,为保险资金投资创造了可能;保险公司的生存发展及自身职能的履行,使保险资金投资成为必然。
(一)保险投资发展的内在动因
1.保险投资可以减少保险市场因竞争加剧,而导致保险公司主营业务利润下降的程度。
保险公司的业务大致分为两部分:承保、投资。从发达国家成熟保险业的情况看,承保利润为基本持平或亏损,主要作用是吸纳资金;而投资利润决定了保险业的生存和发展。在1975~1992年间,除日本和德国以外,其余几国平均承保利润均为负数,保险公司主要利润来自投资收益。如表1:
表11975~1992西方六国承保盈亏率和投资收益率平均水平一览表
单位:%
项目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瑞士
承保盈亏率
(盈亏/保费)-8.2
0.33
0.51
-11.62
-8.72
-8.48
投资收益率
(投资收益/保费)14.448.488.7213.0113.2911.55
资料来源:《证券时报》1999年10月29日
2.保险投资可以加快保险资金积累,提高偿付能力。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由资本金和公积金构成。保险投资获得的利润,一方面可以按比例计提公积金,成为保险公积金积累的间接源泉,提高保险资金的安全性,做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在保险公司认许资产和负债之差不满足保监会要求的数额时,保险投资利润的一定余额可以转为扩充资本金,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壮大提供了资金准备。
3.有效的保险资金投资收益,可以降低保险费率,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现阶段市场经济环境下过高的费率,无疑会影响投保人的投保积极性。通过保险投资活动,可以增强保险企业的赢利能力,为降低保险费率提供物质条件。这样既能发展壮大保险企业自身经济实力,提高其收益,也能降低保费,提高保险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保险投资发展的外在动因——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得各种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以及股票发行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使保险投资有了更多可选择的客体;另一方面,各种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占有率也稳步上升,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共同基金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不仅了扩大的资本市场的投资规模,还降低了资本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
二、我国保险投资现存的问题
我国保险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保持了平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保险业资产总额为9122.84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8739亿元,但在高速增长的背后隐忧亦存。投资收益率下降是保险投资中最突出的问题。
我国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下降的表现:
第一,保险可用资金的快速增长和资金运用渠道狭窄的矛盾突出。
从国际保险市场看,保险投资采用了多种保险投资方式,具体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质押贷款、不动产投资等。安全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使得不同的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投资方式,按照收益性、流动性的要求和原则对基金进行投资组合。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买卖金融债,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同业拆借和保监会同意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虽然保险基金能进入国债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但受到交易品种、交易额、交易环节及市场本身发展程度的制约,难以进行现券交易,缺乏流动性,也制约了保险公司的投资运作。
第二,保险资金利用率低且主要用于银行存款,投资结构不合理。
在发达国家,保险投资率一般位于80%以上,寿险的投资率可达到97%。以美国为例(见表2),而我国保险投资还不到50%,有限的保险资金主要限于银行存款,资金投资运用率很低,结构单一(见表3)。
表2.1993-1997年美国寿险公司资产分布状况
单位:%
年份债券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贷款不动产其他资产
199360.620.939.713.712.54.22.96.1
199461.120.440.714.511.14.42.86.2
199559.619.140.517.39.94.52.46.2
199658.917.641.319.59.14.42.25.9
199756.915.841.123.28.14.11.86.6
资料来源:lifeinsurancefactbook1998,P108-109
表3.1999-2003年中国保险公司资产分布状况
单位:%
年份银行存款投资国债证券投资基金其他投资
199951.049.037.00.811.2
200048.651.337.75.38.3
200153.047.021.85.719.5
200254.745.320.05.619.7
200352.143.816.05.322.5
资料来源:中国保监会网站经整理得到
1.从表2中可以看出,1993-1997年这5年间,美国寿险公司的投资中,证券投资所占比重达70%。其中,政府债券在投资比例中呈减少趋势,股票和公司债券的比例在逐年上升;抵押贷款比例下降,保单贷款和不动产保持稳定。1997年,资产结构比重依次为:公司债券、股票、政府债券、抵押贷款、保单贷款和不动产。
2.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保险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保险投资所占比重不到50%。在保险投资中,国债投资的比重较大,在投资比例中呈逐年减少趋势;证券投资基金比重较小,基本保持稳定,其他形式的投资在逐渐增加。
3.两表对比分析可见,美国寿险公司以证券投资为主;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仍以银行存款为主,占其资金运用的一半以上。这种保险投资结构使我国保险公司投资收益与国外产生很大差距:美国、英国等西方保险公司1975—1992年的年平均投资收益率在8%—12%之间;而2002年我国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仅为2.97%,投资收益率很低。
由于资金无法充分利用,巨大的资金余额正处于低效益的空转状态。同时,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的比例过大,证券投资基金的比重过小的投资结构,也不利于保险资金分散投资风险和建立有效的投资组合。
第三,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严重不匹配。
资产与负债的匹配一般是指投资资产与对投保人负债之间期限结构的配比关系,包括资产与负债期限不匹配、预期资金运用收益率与保单预定利率不匹配等。资产匹配的最基本要求是构造一种资产结构,保证在任何时候资产的现金流入与负债的现金流出相对应。如果这种对应不能实现,就会产生资产与负债不匹配的风险,导致保单偿付发生困难或资产预期收益受到影响。
寿险资金一般具有保险期限长、安全性高等特点,因而在我国现今这部分资金比较适于投资长期储蓄、国债、房地产等。财险资金期限相对较短,流动性要求较强,比较适于同业拆借、股票投资等流动性强、收益高的投资品种。目前,由于我国比较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不论资金来源如何,期限长短与否,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这使得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严重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和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第四,保险公司资金受到银行利率影响,存在较大的系统风险。
由于我国保险投资中利率产品的比例过大,利率变化对保险投资收益影响很大。尤其是近几年来,人民银行连续8次调低银行存款利率,使保险公司的资金成本高于存款利率。目前5年期存款利率仅为2.88%,而保险资金平均成本高达6.5%,保险资金大量存于银行产生了较大的利差损。这使得我国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
三、充分利用外在动因,使保险投资与资本市场互动结合
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保险投资,从各国保险业的投资结构来看,证券投资在保险投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资本市场成为保险投资的重要场所,保险投资也成为联系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重要纽带。
(一)我国已从宏观层面把资本市场作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重要领域
保险投资的渠道狭窄,限制了保险公司的投资运作,也影响了保险投资的收益率。从各国保险监管机构对资金运用渠道的规定来看,一般对保险资金入市的限制比较宽松。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践看,我国也正在开始把资本市场作为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的重要领域。1999年10月,保监会批准保险资金间接入市。根据当前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规模,确定保险资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的规模为5%。新《保险法》将原法第104条第三款,修改为第105条第三款“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公司以外的企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留下了空间。2004年2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表明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方向和趋势已非常明确。
(二)资本市场提供多种信用形式,为保险投资结构的合理配置奠定基础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存在较大的系统性风险。而资本市场上多种投资工具的选择,使保险投资可用空间增大。保险投资在资本市场上可选择不同期限、不同性质、不同风险和收益的证券组合。既能满足不同性质和期限保险资金的需要,达到资产负债匹配;又能有效地分散风险,形成一个合理的投资结构,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三)保险投资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保险业务的特性使保险公司拥有大量的长期稳定的投资基金,成为资本市场上一个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保险业通过吸收长期性的储蓄资金,并按照资产匹配的原理直接投资与资本市场,实行集中使用,专家管理,组合投资,可以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即增加了资本市场资金供给,又刺激了资本市场筹资主体的资金需求,扩大了资本市场的规模。
保险公司通过承购、包销、购买参与一级市场的发行和做为机构投资者参与二级市场的流通,以其在风险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经常性的调整投资资产组合,实现受益最大化。这不仅有利于稳定资本市场,削弱投资者操纵市场的能力,降低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而且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促进市场主体的发育成熟和市场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资本市场发展和保险投资收益提高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总之,中国保险业要发展,不仅要发挥好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还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好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把保险资金运用与保险业务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加大保险业参与资本市场的力度。资本市场要利用保险投资的有利条件,盘活资金,产生效益。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最终达到保险业与资本市场“双赢”的目的。
参考书目:
《新形势下的保险资金运用:开放与投资安全》作者:张洪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年6月第1版
《现代保险企业管理》作者:董昭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篇6
保险进入社区经营,在保险业不是新闻,早在2006年保监会就下发了关于做好保险“三进入”工作的通知,其中社区被作为“三进入”的目标之一。在华安保险之前,中国人保健康、首创安泰人寿、太平洋寿险、民生人寿、中国人寿等多家公司也都试水社区“连锁店”。保险公司将店面开进社区,应该说是当前激烈市场竞争下保险公司细分市场的产物,其优势颇多。第一,有利于保险公司更好地拓展业务。大型社区内的居民大多收入较稳定,购买力较强,保险需求相对旺盛。同时由于社区范围内的居民地理因素、经济和社会因素乃至心理因素都较为接近,保险公司人员身在社区,了解居民的思想,容易与投保人沟通,取得居民的信任。因此深入社区进行展业,不仅宣传面广,而且宣传接受对象相对固定,容易激发投保需求。另外,保险公司人员与居民经常沟通,便于解除居民顾虑,取得居民信任,因而效果也会更为显著。第二,有利于保险公司提高经营效益。保险公司人员深入社区展业,凭借对社区内投保人情况的充分了解,可以优化险种和客户结构,有助于控制风险,防止逆选择,提高承保质量,稳定保源。同时,社区展业接受对象一旦明确便会互相谈论和介绍,一人投保往往能产生联动效应,带动其他人,因此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保险公司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免除中介机构的盘剥。据悉,由于销售渠道过于单一,导致保险公司不少利润流向中介机构。国际著名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公司的调查表明,贺岁片,冯小刚坚持了十年。今年的《集结号》赚足了影迷的眼泪,影片字幕中写到“每一个牺牲都是永恒的。在一场战争面前,人不过是一只面对着巨大机器的蚂蚁,随时会粉身碎骨。”我们用这句话可以祭奠那些在2007年股市中前仆后继牺牲的股民。
混沌学理论中有一个经典的概念叫蝴蝶效应,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一场龙卷风。A股的暴跌正是得益于美国次贷危机传来的蝴蝶效应。我们渴望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效应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008年伊始,A股11天的短暂上涨叫很多股民看到了股市的希望,产生了大盘调整已经结束,可以积极入市的错觉。从1月14日开始的小幅盘跌,已经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可惜很多股民没有看到。1月21日沪深两市红色开盘,瞬间转绿一路向下,1月22号的继续大幅下跌更是叫股民们知道了“暴跌后必有报复性反弹”的规律其实并不可靠。其实纵观2008年这20多天的股市,全球的股市都在大幅度下跌。我国政府也推迟了本月CPI指数的公布,以免在心理层面对股民产生更负面的影响,并由此引发更大规模的抛售和股市下跌。
我们的保险股在这几天的暴跌中无一例外的都处在风口浪尖,中国平安跌停,财产公司保费的30%被中介商所吞噬。第三,有利于保险公司提升服务品牌。保险公司展业人员深入社区,普及保险知识,不仅可以为以后业务发展奠定基础,而且还可以提高保险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社区营销可以将保险公司品牌深入到千家万户。
篇7
[关键词]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监督;预警体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4. 010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4- 0021- 02
1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1.1 偿付能力不足
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用来承担所有到期债务和未来责任的金融支付能力。对于普通的上市公司而言,企业的总资产要大于负债的数目,客户从保险公司那里购买了保险单,而保险公司要做的就是及时给予参保人足够的保险金额。保险公司也在寻求运行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必须使其拥有足够的偿还能力,才能赢得参保人员的信赖和支持,占得有利的市场份额。
1.2 资产负债匹配性差
客户交纳的保险费用是影响保险公司负债的最关键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特点:①期限有长有短,期限结构多种多样;②流动性要求较高,必须保证满期给付、赔款支付、退保金支付等现金支付能力充足;③负债是有成本的,即有预定利率。如果资产负债不相匹配,就会导致保险公司负债数额的增加,影响公司的运营效果,保险公司一旦失去现金支付能力,就会引起客户的大规模退保,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1.3 责任准备金提存不足
保险公司经营的特点是:在危险发生之前收取投保人的保险费,一旦保险事故发生,再依据投保人参保的具体数额进行保险金的支付。保险公司要做到的就是及时支付受害人的责任赔偿费用,如果出现准备金不充足的情况,会给保险公司的财务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给参保人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无法支付给参保人足够的资金,就没有了有效的保险合同保障,客户的切身利益就无法得到保护。
1.4 经营成本显著上升
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主要包括:客户退保金、客户赔偿金、人佣金、公司经营费用等,在对这些开支进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将其严格限制在合理范围内,并确定一定的金额投放比例,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
2 应对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财务活动风险管理
保险公司的运行机制在风险防范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需要建立合理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财务责任人制度、审贷分离制度以及授权授信制度等。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债权管理服务质量,可以通过建立财务证制度和保险公司电子登记系统;为使保险公司内控制度得到有效的改善,可以通过创建独立完善的会计核算系统来实现。现阶段保险公司需要尽快建立健全内部稽核监管体制与下审一级的稽核监管体制,这两个体制由一级法人进行直接领导。除了要处理正常的稽核工作,还要定期检查一级法人的决算真实性稽核、任期责任性稽核以及大额财务风险稽核等,使保险公司的稽查工作的结果更具有公平性和独立性。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建设的具体方法如下:
加强保险公司内部体制的改革,并且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奖励机制,建立健全客户经理制,将经营业绩和客户经理的薪水联系起来,提高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保险公司人员的培训,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保险公司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建设公司内部文化,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管理目标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充分了解和掌握保险公司岗位制定的目标、能力、业绩以及素质等标准;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提高任用、选拔、培养员工的工作效率,在吸纳人才的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以人为本,使全员上岗制度真正地落到实处,不断提高保险公司人员队伍的综合业务素质,充分发挥保险公司部门的作用,对防范保险公司的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安全可靠的财务风险信息系统,如客户信息系统,其中包括客户的财务信息、账户信息以及其他信息;如保险公司风险监控系统,其中包括不良财务的信息、保险公司违规性信息以及客户监管信息等。合理利用风险管理手段可以及时地检查财务人或财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等;采用完善的风险管理检测与控制的技术手段,既可提高风险监控的效率和权威性,还可以有效管理和控制员工的行为,防止出现内部风险;通过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可以防止风险的判定及管理水平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
(2)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可有效降低保险公司出现不良财务的几率。近年来,地区的经济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保险公司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防范保险公司的保险公司风险,政府部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政府部门要减少行政干涉,在行政管理中注意约束自身的行为,防止因抵债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建立健全责任制度,维护债权和交易,在金融市场上形成完善的自律机制,强化全民的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2.3 保险公司集资风险的防范
2.3.1 努力寻找不同的集资渠道
在制定集资策略时,保险公司应该开阔视野,努力寻找各种不同的集资渠道,为集资结构的科学化合理化提供一定的保证。集资结构主要包括2部分内容:①保险公司自有资本、债务资本以及权益资本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②保险公司债务资本中的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之间的比例关系等。在确定保险公司的集资结构时需要始终坚持2个原则:①将保险公司资金成本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的原则;②使保险公司的资本、债务资本以及权益资本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在这2个原则下,再认真研究和分析保险公司债务资本的构成部分以及其期限结构,然后对保险公司今后的现金流入和偿还债务的留出依据期限进行合理的组合,在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找出保险公司日后资金流动性方面存在的劣势,然后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地调整保险公司中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期限及数额结构。
2.3.2 灵活运用不同的集资方式
当前,保险公司通常采用发行股票和债券、增值扩股等集资方式。我国保险公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运行机制仍不成熟,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变现能力差、股权流动速度慢等问题,这就是造成中国其他公司不愿与之合作的原因。虽然外资企业发展实力较强,并且拥有先进的管理技术,但是在外资入股方面受到了相关政策的制约,很难为我国保险公司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可见,通过国内外企业入股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险公司融资需求的问题。基于此,如果保险公司依然运用长期债券的方式进行集资,会给保险公司带来很高的负债压力,更有甚者对公司未来的集资活动带来一定的风险。另外,利用财政融资和发行次级债的方式也可以为保险公司筹集一些资金,但是由于公司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次级债需要还本付息等原因,保险公司只能将其作为集资的一种辅助方式。因此,在选择集资方式时,保险公司要对自身的财务状况、发行时机、经营状况、股东的满意度以及价格等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灵活地运用多种集资方式筹措资金,从而有效降低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
2.4 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的控制
投资风险一般是指企业投资的预期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只有保险公司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具有统一性,才能对公司的投资行为进行有效的调节。投资活动是保险公司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投资成功与否和保险公司的生存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保险公司只有充分发挥现有的所有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因为保险公司的投资环境十分恶劣复杂,在投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风险。为了做好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管理,这就需要公司建立科学的资金集中统一体系和投资管理体系,从而将公司的财务风险降到合理的范围内。
保险公司可以优化投资组合的方式降低投资风险。从资产配置角度出发,当前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来源是固定收益类投资,由于用于股票的投资成本较小,公司投资的种类较少。在基础设施领域中有一些投资项目的收益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如果保险公司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将会改善投资结构,使投资结构趋于合理,保障公司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些保险公司因为受到自身偿付能力的限制,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虽然有些项目收益看似比较好,但是仅表现在账面上,而账户上却没有充足的资金。所以,保险公司需要制定一定的标准来衡量公司的投资收益,较好的选择就是实行现金流。为此,保险公司应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在偿还能力和资本金允许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地制订中长期资产战略配置计划,使业绩基准和投资限制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并为实现这个长期投资目标做出一定的努力,从而使公司的财务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
主要参考文献
[1]韩梅.浅谈保险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现代商业,2011(11).
[2]唐艳.浅谈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现存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方法[J].消费导刊,2009(5).
篇8
对保险股而言,投资者主要看重其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保费增长;二是投资收益;从市场表现观察,以往保险股的估值表现基本与这两个因素正相关。保费增长取决于市场环境和潜在需求,更多表现为外在因素;而投资收益则取决于保险公司资管经验和投研能力,更多表现为内在因素。
作为新兴保险市场,人口众多的中国决定了保险需求有巨大的潜力,最近几年保费增速和规模都在不断攀升就是最好的注脚。从2013年至2016年,中国的保险市场规模连续超过德国、法国、英国,从全球第六位跃居到全球第三位,跻身全球第三大保险市场。2016年上半年,中国的保费总额达到1.88万亿元,全年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与国际成熟的保险市场相比,中国保险业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人均指标仍然偏低。随着2013年“保险国十条”的出台,商业保险人均覆盖已成为中国监管层重要的政策导向。
除了人均保障指标仍然偏低之外,在保费不断增长的前提条件下,目前保险业中存在的另一个现象也值得重视,即保险产品中销售的重点(尤其是寿险)已经从保障型产品转为偏重理财功能的产品。最近几年异军突起的分红险和万能险就是最好的例子。随着2015年人身型分红险费改的逐渐完成,寿险公司对分红险拥有了更大的自主定价权,这既给保险公司带来了市场化定价的宽松,又更进一步促进了保险公司之间的充分竞争,寿险产品价格管制的放开直接导致目前部分保险公司实质上所售产品几乎都是高收益短期产品的后果。
不过,人均保险覆盖率低并未增加保险公司对产品本身的关注,相反,国内已有存量保险市场对于保险产品的投资回报率却更加敏感。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寿险保费增长出现明显的“滞后性”:保费的高增长往往取决于前一年的较高投资分红。这充分说明,尽管中国巨大的保险市场将确保存量市场不断拓展,但存量市场对于保险利差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这将是观察未来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参照物。
低利率侵蚀利差益
众所周知,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来源于“三差”:死差益(财险是事故差)、利差益和费差益。长期以来,中国保险公司更加依赖利差,也就是衡量保险公司的价值主要看投资收益是否能抵消其提供给客户的资金成本。在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中,绝大部分是固定收益类资产,因此,市场利率环境对保险公司的投资影响较大。
而2016年以来,随着市场利率水平的不断下降,保险行业普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投资压力。虽然保险行业在上半年尝试加大资产配置多元化的努力,试图最大程度提升投资收益率,突出表现就是向非标类资产重点倾斜,但由于有行业属性和监管要求的双重限制,决定了保险公司在整体资产配置上对债券类等固定收益类资产的倚重。
低利率确实会影响保险股的估值,长期的低利率环境对经济和保险行业的发展都非常不利。2000-2011年,全球利率均呈现下降趋势,这一时期的保险股PB估值也随着利率一起走低,这说明市场对于保险股的估值更侧重于其投资表现。长期的低利率将拉低大量配置固定收益资产的保险公司的投资业绩,进而影响到市场对其业绩的担忧。另外,利率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影响取决于两者之间的久期是否匹配,如果负债久期长于资产,那么利率下行将使负债增长超过资产,从而降低企业的估值。
中国现有保险公司大多于2007年后上市,有待市场考察的周期相对较短,但估值表现均为冲高回落。考虑到中国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保险股的估值表现并不能完全反映其真实价值。换句话说,当前中国保险股的估值已经不再看重其基本面,保费的高增长与保险估值之间的关联度正在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对其估值是否安全的认知。因此,即使未来低利率是大势所趋,也确实会对保险公司业绩造成冲击,但其对保险股估值的影响仍需拭目以待。
从利差益角度看,保险公司长期保单越多,利差收益对保险公司利润的影响就越大。以万能险为例,在央行2015年六次降息后,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降至2.75%,5家上市险企的万能险结算利率都超过3年定期存款利率,间接扩大其产品的竞争优势。但在利率下降的同时,这些万能险产品的结算利率并未变化,也就是说,其资金成本相对增加。保险公司不愿意下调产品收益率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利率持续走低对保险公司的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但客户对产品收益率短期内的调整更为敏感,因此,在基准利率不断下行的过程中,保险产品的投资收益率仍然能够得以维持。这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资产荒”下险资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全国可运用保险资金余额12.6万亿元,较年初约增长12%,而其中的其他投资高达4.4万亿元,占比约为35%,两项指标均创新高。这意味着在利差缩窄的同时,保险资金仍在不断增长;从另一个角度看,保险行业也不得不应对低利率下投资的困境。如何处理好整个社会未来的保障来源,成为保险行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中小险企压力更大
一般而言,低利率对寿险的影响要大于非寿险。这主要是因为寿险业务中长期业务更多,利率走低将增加长期保单的现金价值,即客户需要交付更多保费才能换取同样的保险金额。而非寿险中有些需求是强制性的,如车险和一些财产险,这些产品的需求更加稳定,不太容易受到利率变化的冲击。在当前寿险主要产品从保障性过渡到收益性的背景下,寿险公司对利率的敏感度无疑更大。
与寿险公司不同,衡量非寿险公司的关键指标是综合成本率,如果综合成本率高于100%,则视为承保亏损,即保险公司的赔付超过其所收取的保费。但承保亏损并不意味着保险公司一定会出现亏损,如果公司的投资表现良好,那么公司仍然可以实现盈利。如中国太保财险2014年年底的综合成本率一度高达103.8%,但当期财险业务仍然盈利10.37亿元,主要得益于投资收益同比提升33%,弥补了承保亏损的部分。但总体而言,财险业务的投资收益占到总营业收入的比例要明显小于寿险部分。
广发证券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财险业务依赖投资收益的程度明显低于寿险业务,投资收益的占比均不超过8%,而寿险业务的投资收益占比最高可达31%。相对而言,财险业务更加依赖综合成本率的表现,其年化净资产收益率与综合成本率的关系更为直接,在综合成本率上升时,ROE一般会下降。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投资收益率和ROE也可以看出,纵然2013-2015年财险业务的投资收益率也在不断上升,但ROE仍然不完全跟随投资收益率的上升。从美国非寿险行业来看,在相同的综合成本率的情况下,投资收益率与ROE表现出正相关关系。
近年来,保费中以投资理财为主目标的部分日渐增加,由于利率水平直接关系到保险资金投资的债券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水平,对那些以提供投资收益为主的保险产品而言,利率下行无疑将会使它们受到更大的影响。自2013年起,保监会开始公布保险公司新增投资款这项指标,这基本可以看作是保险产品中偏向理财型产品的规模。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该项指标在不同保险公司间的增速有明显的不同。
以平安和安邦为例,平安保费新增投资款总规模近几年并未出现明显变化,平均年化增长率为8.1%。而安邦2015年以后该项指标的增速明显加快,2015年年底同比增长349%;截至2016年上半年,投资款新增交费已达1869亿元,是平安同期的3.24倍。目前市场上举牌较为活跃的保险公司数量并不多,规模较大的前海、安邦、生命和华夏等保险公司的运作模式并没有普遍复制性,大型保险公司对较为激进的增长模式一直持观望态度。而这类主打理财型产品的中小保险公司,低利率对其的影响更大,在利率下行中恐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从行业角度来看,保户新增投资款在总人身险保费中的占比也持续提升,由2013年年底的22.9%提升到目前的35%,除非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未来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与一些保险公司主要销售短期理财性质的万能险产品密不可分。
从国际视角来看,低利率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经济不景气等宏观因素,低利率对保险行业的影响一般都是偏负面的。目前尚未有市场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对冲负利率对保险公司投资业绩的冲击。根据广发证券的研究,有两个问题集中反映低利率的影响:一是是否能够找到有效的替资标的来缓冲低利率时期债券收益率的下滑;二是是否有办法保持保险产品的低费率,从而维持客户的投保成本。
中国保险市场不同于日美等成熟保险市场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市场需求仍然较大,即便处于低利率的背景下,商业保险的补充支柱效应仍尚未成型。总而言之,低利率对于理财型保险产品的影响更大,但目前中国保险业仍应以发展传统保障型保险为主,国家政策导向也是以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对普通群众的覆盖面这一个根本目标而制定。在低利率时期,大型上市保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更强,而以理财产品迅速扩张的中小保险公司压力明显加大。
脆弱的按揭贷高增长
??????尽管息差收窄幅度有所趋缓,成本管控初见成效,不良生成略有改善,但营收端压力依然不减,尤其三季度分外扎眼的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仍不能挽救银行规模增速的下行趋势。
本刊特约作者??刘 链/文
9月,银行业本身基本处于数据真空期,但是不断上涨的房价和分外扎眼的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还是刺痛着市场的神经。银行在房地产这一单一产业上饮鸩止渴般地加杠杆,既显示整个行业的无奈,也令市场分外担忧。在实体经济疲软、过剩产能行业债务违约不断暴露的背景下,房贷只能成为银行唯一的慰藉。与此同时,各国银行的坏消息纷至沓来,让国内银行业也笼罩在一片风声鹤唳的氛围中。
在经济下行趋势并未好转的背景下,三季度规模增速和息差的持续下行对银行的营收同比增速仍会造成较大压力,而资产质量压力小幅改善带动信贷成本增幅减弱使得拨备对利润的负面影响边际改善,对净利润增速的下行起到一定程度的减缓作用。
银行个体分化加剧
银监会数据显示,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8月末为13%,较6月末下降0.7个百分点,下降最明显的是股份制银行,同比增速较6月末下降2.8个百分点。从2016年二季度开始,银行体系的资产投放就趋于收敛;从前三个季度来看,虽然个人按揭贷款的增长始终保持较高增速,但由于企业端融资需求的匮乏,在一季度项目类贷款集中投放之后,银行对公贷款的增长乏力拖累了整体规模的增长。因此,从规模上看,三季度银行规模增速仍将延续二季度的下行趋势。
贷款重定价负面影响的逐渐消除,使得银行息差收窄的压力得到缓释。在目前“资产荒”的背景下,银行对优质资产的竞争仍将使得资产端收益率下行速度快于负债端。平安证券推测,三季度银行息差的收窄幅度在3-5个BP。
虽然银行三季度手续费收入增长将保持稳定,但增速将小幅下行,主要受2015年同期资本市场相关收入贡献度较高抬高基数因素的影响。银行刷卡手续费率的调降在三季度实施,传统银行卡业务占比较高的国有大行受影响的程度将大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个体间手续费收入增速的差异将会加大。根据平安证券的预计,2016年零售业务提升较快的浦发银行以及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三家城商行的手续费表现将更为亮眼,增幅在40%-50%,其他股份制银行的增速约为20%,国有大行的手续费增速则在5%左右。
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银行对于成本的管控力度持续提升,银行通过降低平均薪酬涨幅、增加网络、手机、电子机具对于人工的替代、拓展社区、小微网点等方式控制成本,取得了较好成本管控成果,2016年二季度,银行业成本收入比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上市银行成本收入比将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至28%。
二季度单季,银行业不良净生成率年化达到107BP,环比一季度下行12BP,不良生成速度有所放缓。考虑到一般三季度并非银行集中确认不良的时点,银行不良生成率的改善在三季度有望持续,预计三季度单季年化约为105BP。
值得关注的是,不良生成速度的放缓并不意味着银行资产质量的警报已经解除,在目前经济持续探底的背景下,银行不良仍将长期处于上升通道之中。目前银行板块估值仍维持在相对低位,随着过剩产能改革引发的债务违约问题的加速暴露,银行资产质量将一直考验着估值这根脆弱的神经。
根据平安证券预计,三季度银行信用成本为1.15%,比二季度的1.21%略有下降,与2015年同期的1.11%基本持平。受益于不良生成速度的放缓,行业拨备计提的压力有所缓释,但从个体来看,除农行外的大行以及股份制银行中的中信、民生、光大的拨备覆盖率相对较低,未来仍需持续维持高水平的计提。
作为强顺周期的行业,中国银行业开启了经济增长新常态下的转型之路。互联网化和高科技的应用使得银行标准化业务不断向后台集约,而日益增长的财富又为财富管理类的定制化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非息收入占比、资产质量真实性等方面考量,股份制银行应该远胜同行,而在成长空间和拨备覆盖率方面则是城商行胜出。从长期投资的角度考虑,在议价能力、风控水平和业务扩展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股份制银行,是在低利率和“资产荒”叠加背景下震荡市的稳健选择。
中国太平:投资暂遇滑铁卢
??????中国太平超常规的业绩增速被上半年低迷的市场环境和汇率贬值所带来的糟糕投资业绩所淹没。
本刊特约作者 草帽路飞/文
2016年半年报显示,中国太平(00966.HK)净资产较年初出现下滑,内含价值仅微弱增长,这让投资人唏嘘不已。然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主要原因是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巨额浮亏,或者说是中国太平投资资金持仓股票的价格大幅下跌造成的。该项因素属于一次性调整,不会对公司未来的成长性造成影响。
上半年太平集团总内含价值1199亿港元,较年初仅微增24亿港元。考虑上半年集团向非控股股东派息6亿港元,向次级永续债派息1亿港元,集团总内含价值实际增值31亿港元。
将太平集团总内含价值拆分为三部分:集团调整净资产、存量寿险有效业务价值(扣偿后)、寿险半年新业务价值(扣偿后)。已知上半年寿险新业务价值(扣偿后)增加52亿港元,据此可以推算出:上半年集团调整净资产和存量寿险有效业务价值(扣偿后)较年初合计减少了21亿港元。
如果太平集团保险资金实际投资业绩和精算假设相符(总投资收益5.5%),上述两项业务大概会以年化10%的增速展开,即上半年“集团调整净资产”和“存量寿险有效业务价值(扣偿后)”较年初将合计增长5%左右(约59亿港元)。而现实情况是两项业务合计亏损21亿港元。假设和实际业绩中间产生了约80亿港元的巨大偏差。
上半年太平集团仅实现40亿港元税后净利润,对应保险资金总投资收益率4.69%,与内含价值精算假设的5.5%年化投资收益率有一定差距。然而这只是利润表上的净已实现收益。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部分,太平集团产生了约89亿港元的账面浮亏,在扣除递延税和归属于投保人的浮亏后,归属于公司股东的账面浮亏也高达54亿港元。这部分账面浮亏直接计为公司净资产和内含价值调整净资产的损失。同时,太平集团产生了10亿港元的汇兑亏损。
综上所述,由于股市的糟糕表现,太平集团持仓股票大幅下跌,上半年权益资产产生了54亿港元的账面净亏损;汇兑损失10亿港元;净已实现的投资收益没有达到5.5%的年化预期收益率,致使公司比预期少赚16亿港元;
上述三项就是太平集团上半年经营偏差中80亿港元的组成,若一切如预期假设,太平集团上半年理应实现税后总投资收益56亿港元(比实际多16亿港元),理应不会产生公允价值浮亏和汇兑损失。以母公司股东约75%的权益占比和当前35.94亿股的股本计算,该部分少赚的价值对应每股内含价值约1.67港元,占半年末每股内含价值26.72港元的比例为6.25%。
2016年上半年上证指数下跌了17.22%,同期人民币兑港币下跌了2%,这些因素是造成太平集团保险资金上半年投资业绩糟糕的主要原因。投资失利的影响为一次性影响已经反映在集团半年报的财务报表中。作为寿险企业,反映其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是其一年新业务价值增速。
太平寿险上半年扣除偿付能力后的新业务价值为52亿港元,同比增61.3%,人民币口径同比增74.8%,这是一个超常规的发展速度。要知道2014年全年太平寿险的新业务价值也才43亿港元。
太平寿险新业务价值的超常规发展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中国利率环境的不断降低,商业保险开始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普通家庭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保险人要求条件的放宽也使得行业保险人规模爆发式增长。这都导致了中国寿险行业的强劲复苏。另一方面,太平人寿自2015年开始转变发展思路,从之前的追求规模增长转变为追求质量增长,摒弃了低价值的趸交银保保单,大力发展个人人渠道的长期期交保单。
目前太平集团正处在寿险行业和自身企业双轮推动的高速增长时期,其超常规的业绩增速被上半年低迷的市场环境和汇率贬值所带来的糟糕投资业绩所淹没。
篇9
近期有传言称,多家公司有可能暂停万能险的销售。
绝大部分万能险结算利率已下调
根据万能险投资账户资金的投资原理与属性(其投资工具通常偏重于短期货币市场工具、银行间拆借市场、国债、企业债等),万能险产品的结算利率一般会随着加息预期的增强而上调,也就是“利随息涨”。
但今年的情况似乎有些特别。截止目前,中国人寿、平安人寿以及泰康人寿这几家“保险大佬”的万能险结算利率都勉强徘徊在4%的边缘。
事实上,今年以来,一向被业内视为万能险产品标杆的平安人寿就从年初不断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从年初的4.5%下调至4月份的4.125%。记者通过中国平安官方网站查看到最新公布的5月份结算利率,平安个人万能保险日结算利率为万分之一点零九五九,折合为年利率约等于4%。
新华人寿、太平洋安泰人寿、太平人寿、太平洋保险等公司的万能险结算利率则已经降至4%或以下。
2010年一季度以来,市场上的加息预期强烈,物价上涨速度也较快,通胀预期非常明显。
但为何大多数公司都逐步下调了自身的公告利率?
中金公司保险业分析师周光认为,中国平安人寿等公司继续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的举措显示出今年保险资金投资压力较大,在固定收益类投资难以提供丰厚利差、股市投资收益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不愿意以过高的资金成本为代价换取业务规模的大幅提升。
“会计准则”引发变化
另一方面,有人提出,今年以来保险公司下调万能险的结算利率,是因为险企投资压力的增大以及对未来行情的无法把握。
一家中资寿险公司产品部门人士表示,今年大中型保险公司无动力推万能险,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新会计准则。
根据新会计准则,寿险公司保费划分为保费收入和保费存款两部分。其中保费存款主要是指万能险和投连险的投资账户的收入。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即便万能险销售量再大,其大部分保费也进入不了“保费收入”这一项,无益于公司资产损益表、利润表等主要财务指标,而且在寿险市场份额竞赛中,根本没好处。为此,万能险对这些公司整体的贡献度不大。
以中国平安为例。数据显示,平安人寿2009年全年实现规模保费1345.03亿元,其中万能险占比达到42.9%,几乎占自身保费收入的半壁江山。
如果按照旧会计准则计算,2009年,全国寿险市场,中国人寿的份额为36.2%,但如果按新会计准则重新计算市场份额,有券商预估,中国人寿的占比将上升到40%以上,不降反升,而平安人寿则可能从16.24%降到11%左右。在以保费论英雄、论排位的国内保险业,普通人看起来不过4%左右的变化,对大型保险公司而言。却意味着市场份额的突变,数额极大。
也许正是这样的背景,从2009年年底开始,中国平安人寿也出现了明显向分红险倾斜的策略转变,而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今年延续了倾向于分红险“一边倒”的产品策略。
万能险或退市?
分红险成为各公司2010年的新产品主力已是不争的事实。相较万能险、投连险。分红险仍然属于传统产品,只是比传统保障型产品多出分红功能,所以其保费收入即使按照新会计准则2号的要求,也是可以全部计入到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
在2010年保监会召开的一季度监管工作会议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指出,今年以来,分红险快速发展,普通寿险产品占比下降较大,分红险较同期增长了53%,占寿险全部保费收入的75.5%,较去年年底增长了6个百分点。同时,投连险和万能险业务分别同比下降83.4%和25%。
数据还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外保险公司推出的保险新品约50个,其中85%是分红型险种。记者还了解到,有一些保险公司近期已有停售万能险计划,准备退出万能险市场。中国平安人寿计划在二三季度停售此前主打的“世纪赢家”、“智盈人生”万能险,代之以新产品。
有业内人士指出,即使万能险不全面退市,也可能“大变脸”,比如可能大幅提高保障账户占比。减少投资账户占比等等。
消费者只需理性投保
作为消费者,我们建议大家理性看待这一事件。保险公司推不推万能险,到底花多少力气去营销这一产品,对消费者而言其实关系并不大。作为理性的保险消费者,到底购买哪些产品,关键还是看自身需求,以及对各类产品的了解程度,这样才能善用产品,为自己和家人做好保险规划。
比如,此番大部分大中型保险公司可能削减万能险的投入与营销成本,甚至收缩万能险产品线,但消费者并不能因此就自动放弃万能险。当然更不要因为营销人员前来推销说即将停售,就盲目冲动购买。
作为“万能寿险”,该产品其实是有自己独特优势的。传统保险产品,比较死板,保额固定;而且长期型保险大多是均衡费率,年轻时候缴费压力较大。
万能险就非常灵活,它的保额可根据投保者不同人生阶段的保障需求,进行灵活安排与调整,比如单身的时候身故、意外等保额设计地低一些,有了家庭或孩子以后家庭责任重大,保额可以根据需求调高,50岁以后子女成才了保额又可以降下来。
万能险的保障成本支出,采用的是自然费率形式。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投保,费率低;四五十岁以后,费率高了,但因为保额降下来了,所以保费支出也会降下来不少。
大部分公司的万能险还提供附加搭配各类疾病、健康、意外等附加纯保障险种。这些产品作为附加险,其费率自然比作为主险单独投保要划算的多。
所以,投保者实际上是可以利用万能险设计出平常所说的终身寿险、定期寿险、终身重疾险、定期重疾险、少儿险、养老险等各种保障方案。换个角度来看,既可以用万能方案设计出纯消费型的组合,也可以设计出具备储蓄功能的组合,而且设计起来非常灵活和方便。主动权掌握在客户手里,因为保费的缴纳、保额的安排等都是可由投保方掌控的。
还有一点比较容易存在认识误区。很多人以为,分红险的费用率较低,万能险收取的费用率较高,其实这是误解。
其实,分红险账户收取的各种费用也是相当惊人的,只是因为客户只看到一个综合费率(也就是每年需要缴纳的保费额),所以不知道其中到底收取了哪些具体的运营、管理、精算、营销等细分费用。
而万能险的各项收费则是公开的,通过初始费率、保障成本、管理费用、保单维护费、退保费(提前支取费)等等小项目,投保者可以一目了然。
其实,只要看看分红险产品的“现金价值表”,就可以发现。如果在投保后的前五年退保,能拿回的保费也是被“大打折扣的”。
篇10
1.保险市场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金融行业在政策上,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管理,这让作为金融重要分支的保险业,也受到了更大的挑战。现在已经不再仅仅是外国保险公司,跻身中国保险业市场的简单层面,已经开始出现外国保险公司,占据中国保险业市场重要比例的严重问题。
2.我国保险公司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协同效应可以让多样性经营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价值,外国正是看中这一机遇,在不断进行金融发展改革的过程中,完善并实现了对保险公司的金融集团化经营。甚至多次修改或是废除金融管理法例,开通保险等金融业的混合式经营模式,而且外国的保险公司,在这些创新性的金融改革过程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相对,我国经济市场的保险行业,在这种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却明显出现了由于管理模式陈旧,带来的发展障碍。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整个保险市场当中,外国保险公司或者是外资保险公司,已经占据了我国很大一部分的市场比例,这个比例的比重,甚至可能随时危及到我国保险公司的生存。为了让我国保险公司,能够在保险市场发展前景看好的时期,减缓受到外国保险公司的竞争冲击,急需我国保险公司进行经营模式创新,以求企业的稳定与长远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保险公司急需进行金融集团化经营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现阶段我国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们拿国内效益较好的保险公司,与国外效益较好的保险公司进行实力对比,可以发现:竞争力弱的原因,不仅仅是反映在简单的数字差距方面,还体现在管理模式层次上的差距。笔者总结了现阶段我国保险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1)金融经营结构单一;(2)服务类型陈腐传统;(3)金融经营范围狭窄。
2.国内保险公司进行金融集团化经营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为了在日益开放的保险市场大环境下谋求更稳定、更长远的发展,我国保险公司需要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在坚持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方针的基础上,适时进行经营模式调整,做好与国外优秀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比较,积极学习国外保险公司在金融集团化经营模式上可以为我所用的经营方式,扬长避短,制定一套符合我保险公司发展的经营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保险公司,在面对国内保险市场不断扩张开放的大趋势下,可以不受外资保险公司影响,提升自身竞争实力,获得稳定、长远的发展。
三、对我国保险公司金融集团化经营模式的探讨
我国保险公司金融经营结构单一问题,会直接导致保险公司自身抗风险能力偏低;而对于我国保险公司服务类型陈腐传统问题,不仅仅会让国内保险公司,由于无法满足现在保险客户的实际需求,丧失营销机会,还会让保险客户质疑保险的风险承担能力;最后对于我国保险公司金融经营范围狭窄的问题,会让保险公司风险分摊能力偏弱。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大量书籍文献,总结以下几点建议措施。
1.正视自身经营模式上的优缺点,积极学习国外优秀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
积极培养招收,具有先进保险金融集团化管理知识的人才,具体操作方法灵活多样,不仅可以跟大学签订定向人才培养的合作项目,及时吸收,具有保险金融集团化经营管理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还可以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最新管理知识的讲座学习;而且还可以采取国外实地学习的方式。但是,一定要在保险公司进行金融集团化管理知识接收过程中,注意扬长避短,需要坚持所有知识的学习,必须是在以保险行业作为经营主体的基础之上;同时要结合各分属公司的实际情况特点,进行切合企业发展的集团化管理;在实际采取集团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方式灵活,即可以结合择优收购的方式,也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特点,选择并购一些经营其他金融类型的小型保险公司,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母公司,需要制定合适的管理方针,这样才能实现目标一致,分工明确的统一综合性管理;除了上面两种方式,还可以在外地或小地区,建立分公司,力图实现:在大方针指导下的自主性活动,能够为公司扩宽经营项目、增加利润效益的目的。
2.根据我国对保险行业的政策,制定符合我国保险公司的金融化经营方针
需要根据我国对保险行业的政策,制定符合我国保险公司的金融化经营方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保险公司,由于过度重视集团化经营的表面性,而造成的经营主业混乱,成本爆表等问题。我们知道:我国对金融业已经扩宽经营范围,允许各金融公司进行多样化的金融活动。为此,很多国内优秀的保险公司,都在尝试经营模式的多样化,在人寿保险公司开办银行以后,有很多国内的保险公司,先后在不违背国家,对保险行业经营管理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办银行,进行购买证券,投资基金等一系列金融活动,来加强自身资金的流通渠道。甚至有些保险公司,还有效地进行了业务渗透,取长补短,像平安保险公司,甚至采取了直接上市的方法,来进行资金的融取,实现金融业务有效融合的目的。
3.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加强并扩展业务合作,避免我国保险公司金融集团化经营流于表面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明确金融集团意义:金融集团主要是指那些有多个子公司,由控股母公司来进行经营管理控制,至少从事银行、证券,或者保险三种经济金融业务当中的两种的多元化金融业务公司群体。在坚定金融集团化管理指导意义的基础上,研究保险公司产品的功能,增强其金融性。不仅可以根据数据,分析寻找客户需求量大的产品,进行功能性增强;还可以采取实地调查,或者网络问卷的方法,调查并总结,保险公司金融集团旗下所有区域客户的需求特点,然后根据各地区特点,“量身定做”适合该地区客户需求的保险业务项目。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各金融业务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及行业业务范围的自我约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由于母公司管理的不完善不到位,所导致的业务松散问题;也可以在保险公司金融集团化管理过程中,实现业务的独立监管,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发生资金分配不均,分摊不当等原因,带来的集团组织泡沫化经营问题,实现有效化解保险公司金融集团,由于业务多样化而潜在金融管理风险问题的目的。
4.加强国家对保险行业经营体制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
对于那些已经采用保险金融集团化,进行经营管理的保险企业,应该通过政策扶持等方式,挖掘并实现保险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传统效益的最大化,权衡利弊,结合立法手段,完善那些进行金融集团化经营管理的保险公司在法律层面的地位问题,尽量为那些已经采用保险金融集团化,进行经营管理的保险企业,营造一个好的活动环境,并鼓励保险监管部门对国内各大保险公司,进行积极研究,试图找到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监管方式,力求将那些集团化经营管理的保险公司,可能遭受的风险程度降到最低。
5.经营方式科学、规范化,避免出现金融集团化管理分割与金鸡独立问题
- 上一篇:初中篮球教学分析
- 下一篇: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保险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