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篮球教学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篮球教学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合作;教学法;篮球课;效用
篮球教学作为一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初中篮球课的效用。
一、合作教学法的内涵以及优势
合作学习法的理念属于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指的是有组织的小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依赖于小组成员的协同以及合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对自身的学习负责,也要对其他小组成员的学习承担责任。合作学习法的中心思想在于合作,强调小组成员通过协同、配合以及交流等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法的优势在于突破传统教学以及学习模式的局限,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明确学习任务,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有利于创造开放和谐的课堂环境,形成生动真实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教师教学工作压力,有效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有利于改变不甚乐观的教学现状,促进教学改革,为社会提供更多专业知识丰富且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
二、合作教学法在初中篮球课中的应用
1.合作学习的准备阶段
在合作学习的准备阶段,教师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在初中篮球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进行分组。教师在分组时,要充分遵循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注意分组的技巧性:首先,在分组时,要考虑到小组的大小。一般而言,最适宜的小组人数是5人,当然实际的分组结果还需要考虑到班级的人数。初中篮球课教学一般都是大班教学,因此,一组8到10人也可。其次,教师要考虑到小组成员的搭配。即在一个小组中,应该既包括篮球水平较高的学生,也应该包括篮球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目的是为了完善小组成员结构,促进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同时,还应该考虑学生个性以及习惯的差异,将性格活泼和性格内向的同学分为一组,以此实现互补的效果。同时,分组时还要考虑到小组成员后期合作学习以及沟通交流的便捷性。
2.合作学习的课堂进行阶段
分组完成后,合作学习正式开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1)开展小组讨论和研究。在教师布置篮球课学习任务后,小组成员选择一名学生作为组长,负责组织问题的讨论。首先,小组成员依据教师给出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在讨论时,小组成员需要尽可能发表个人见解,讨论出适宜的篮球比赛策略。若得出多种结论,小组成员则需要进行投票表决。其次,小组成员在进行表决后,需要对该解决方案进行二次讨论,以此保证方案的民主性和正确性。最后,确定合作方案。在小组讨论和研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通力合作,不仅激发了同学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也使得小组成员的思维方式得到拓宽,有利于班级关系的和谐。此外,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指导,使得小组讨论能够顺利开展和完成。
(2)小组发表讨论结果。各个小组确定合作学习方案后,委派组长上台对本组方案进行解说和演示。演说内容主要包括该任务与学习内容的对应、小组讨论的过程及方案的取舍过程、最终确定的学习方案、学习方案的思路和办法等方面。在组长进行介绍时,台下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质疑和有关意见,组长负责进行解答。此外,对于组长无法解答的质疑,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调整。在该环节中,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将得到激发,同时,小组成员的沟通与表达能力也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有益。
(3)小组之间进行结果比较和意见交换。在小组发表讨论结果后,各个小组将进行结果的比较和意见的交换,教师不参与该环节,学生自主进行沟通和交流。沟通内容主要包括小组成员的思考过程及问题解决方案的确定依据,同时各个小组将对各自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比较,取长补短,发现本组存在的弱点和不足,并加以改进。
3.合作学习的评价鼓励阶段
建立恰当的合作学习评价与鼓励体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篮球课学习的兴趣,还能使学习得以保持,是初中篮球课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最后阶段。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应以改进小组学习现状为目的,保护小组成员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激发小组成员的学习动机。同时,鼓励机制建立的实行对象主要是良,即对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加以表扬和奖励,以此鼓励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良性竞争和互相学习,对于进步较大的小组也要进行一定的表扬和奖励。教师要鼓励小组成员积极参加篮球活动,积极组织有关篮球的体育竞赛,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合作教学法在初中篮球课中的效用
1.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篮球技巧以及战术的掌握
篮球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篮球技巧以及竞赛策略。篮球教学一方面需要体育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以及技能;另一方面也需要整个小组或者团队的紧密协作以及配合,发挥最大的合作效应。久而久之,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合作能力也将大幅度提升。同时,在篮球实战演练的过程中,需要贯彻合作学习的理念,采取合作学习的教学手段。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比赛技巧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合作以及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将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十分必要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对于战术的研究以及把握十分关键。
2.有利于强化“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法的实施对于增强师生关系十分重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指导者,也是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对象。从学生的学习以及学习反馈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将进一步改进,有利于营造“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学关系。在教师与学生进行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将共同进步。此外,传统的初中篮球教学一般是以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该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束缚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也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将教师的主体地位逐渐打破,将学生视为学习过程中主体,增强学生学习篮球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进行鼓励和赞赏。在合作学习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学资源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
3.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在合作学习法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的心理负担将大大降低,学习效果也将得到提高。同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计划,合作学习法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此外,合作教学法的应用也大大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合作、相互借鉴,教师扮演着引导者以及建议者的角色,教师的主导力量进一步削弱,学生拥有更大的学习空间以及自我发展空间。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会较好地掌握篮球技能及作战技巧。
综上所述,合作教学法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对于增强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强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初中生对篮球的学习兴趣。大力开发合作学习法的优势,将合作学习法贯彻到实际的篮球教学中,才能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战术技巧及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虎建,董静静.合作教学法在初中篮球课中效用的分析[J].青少年体育,2013(01).
[2]刘元国.多元视域下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创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01).
[3]黄秀全.新课标下农村初中篮球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3(01).
篇2
关键词:农村初中; 篮球; 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34-002
篮球是一项集参与性、趣味性、应变性、娱乐性和竞技性于一体的运动。篮球运动,能使初中生在奔跑、跳跃的过程中,发展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敏等素质;在复杂多变的赛场上,提高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在激烈对抗的环境里,磨炼意志,发展个性和智能;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品质。因此,篮球备受初中学生的青睐。
我们学校,生源比较复杂,几乎来自全县的各个乡镇。其中一部分学生来自体育设施较好、体育教学健全的城区小学,他们在小学就已经接受过较系统的篮球教学,而大多数学生来自体育设施较差、体育教学不甚健全的乡村小学和山区小学,他们对篮球缺乏必要的认识,连最基本的运球、投篮的意识都不具备。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篮球基础,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差异,积极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篮球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基本策略
1.目标分层,面向全体
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所有学生都合格,让更多的学生能冒尖,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
2.策略分层,区别对待
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丙层次学生采用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多层次的方式方法,体现在一个“推”字上,把学生往高层次推。乙层次学生采用小变化、多思考、小前进、多反馈、多用启发式教学法,让他们的篮球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3.教学分层,因人而异
要体现因人施教的思想,使教的内容平衡着陆在学生可以接受的平台上,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
4.学练分层,民主和谐
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关心、亲近各类学生,对各层次的学生应一视同仁,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尤其要关心爱护丙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
二、初中篮球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措施
1.承认差异,确定分层
通过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测试以及选项学生自由组合,特别关注的是学生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技能以及基本的篮球意识、运动能力等,以动态开放模式,将学生分为甲层、乙层、丙层三个不同层次,分类递进式进行教学。乙层次水平学生的比例较高,约占总数的60%左右,甲、丙层次学生各约占20%。但由于各层次的整体水平亦有所不同,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度地调整不同层次水平学生所占的比例,有针对性地实施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这样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练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甲层次:小学时曾接受过较系统的篮球教学,有一定的篮球基础,对于这组学生,主要是加强相关篮球知识的引导和迁移,提高篮球水平,培养其团队合作的意识和精神。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课外的内容,比如引导他们观看美国NBA比赛,从中感受篮球的魅力并学习一些技术动作。要充分利用这一层学生的骨干作用,协助教师完成其他小组的教学任务。
乙层次:曾接触过篮球,对篮球比较感兴趣,体能和身体协调性都还不错的学生。这一层次学生的人数较多,他们通过努力能按教学进度和要求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只要适当指导,让学生以合作学习为主,自主学习为辅的方法学习,积极提倡相互帮助、互相提高,让他们在练习中提高动作质量,提高篮球水平,力争向A层次靠拢。这一层学生篮球教学的关键是保护其兴趣和积极性,辅以同层次学生的小组赛,培养其篮球意识,在实战中提高其篮球水平。
丙层次:这个层次主要是一些根本未接触过篮球,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身体协调性相对较差的,平时又不喜欢篮球运动的学生。在日常篮球教学中教师应该把他们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帮助他们克服篮球学习的恐惧心理,培养他们学习篮球的兴趣,树立学好篮球的信心,使他们在篮球学习中掌握一定的基本动作,提高身体素养,领略初步成功的身心愉悦。
2.合理设置目标、内容、评价标准
笔者对于行政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实行甲、乙、丙三层次划分。在学习目标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使之达到所预定的目标。如丙层次水平的学生注重“引”上下工夫,花力气。乙层次水平的学生则注重在“练”上的点拨,让学生在练中动脑、动体,以达到提高其专项技能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甲层次水平则关注“赛”上出点子,让学生相互之间切磋技能,比拼能力,力求在比赛中能够运用基本技战术,增知促技,比出团结,比出进步,为终身体育运动奠定坚定的基础。
2.1备课的分层化。在备课时,教师在充分钻研篮球教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采用教师提供学练“菜单”(如下表),学生进行“点菜”的分层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对初中篮球教学了然于胸,将初中篮球教学分解为几个大的板块,每个板块下系统列出细小的名目,各名目下列出具体可行的学习内容,形成一个科学的“菜单”系列。
备课时教师要充分钻研教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2.2授课的层次化。分层教学法采取“大班导学,小班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尽可能使甲层学生“吃好”,乙层学生“吃饱”,丙层学生“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根据备课要求,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做到对甲层学生大胆放手,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拓展迁移的能力;对乙层学生实施引导学习,注重在本课教学内容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上下工夫;对丙层学生则要降低要求,及时点拨、启发,做到个别辅导,手把手教学,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喜悦,只要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快乐。课堂形式要灵活多样,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引发各层次的学习动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我在一次行进间运球教学时,甲层次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我讲了多学生就觉得烦(这是中学生的心理),这时我在球场上设置几个障碍,由组长带领进行绕过障碍运球练习甲层次学生很有兴趣并能积极主动的练习。乙层次的学生进行行进间运球,也要让他们有兴趣,我采用高低运球和看谁运得快运得好等手段,让学生有一种要加入甲层欲望。对于丙层的学生,我加强个别辅导,注重动作技术辅导由简单开始,这时我耐心地并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从原地运球过渡到行进间运球,让他有一种从不会运球到会运球的成功感和喜悦。
2.3学练的分层化。分层学练是篮球分层施教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监督,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及时纠正学生学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设置学习目标、布置学练任务时要遵循“两选三阶梯”的原则。“两选”是指学练任务分为“必选和自选”两部分。“三阶梯”是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所确定的三个阶梯:第一阶梯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篮球的基本技术),是全体学生必选的学习任务;第二阶梯为变式运用或简单综合练习(教材中规定的简单组合技术),以乙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阶梯为综合练习或拓展练习。第一阶梯任务是每个学生必选任务;第二阶梯任务是甲、乙层次学生必选任务,丙层次学生自选任务;第三阶梯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自由选择练习。这样可以使甲层次学生有发展个性,有拓展创新的机会,乙、丙层次学生也能在原来基础上有充分发展的余地。这样就使全体学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练篮球的积极性。
我在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中,在第一阶梯对全班同学进行教学,学习动作基本技术和动作要领。到了第二阶梯时,有能力的学生在做行进间传接球到篮下可以接一个行进间上篮。到了第三阶梯,让有能力的学生组织教学比赛,在比赛中能用双手胸前传接球和行进间上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4考核评价的分层化。分层考核评价是初中篮球分层教学的保障。分层考核评价是根据学生篮球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的办法,“两选”练习中,必选练习属考核达标的基本要求,自选练习则属较高要求,为加分练习。实行分层学练和分层评价(如在行进间上篮考核中每位学生做五次练习,甲层学生动作正确熟练投进三球为合格;乙层学生动作正确熟练投进二球为合格;丙层学生动作正确投进一球为合格。)有助于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开展个别教学活动,有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可使甲层次学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能增强其学习篮球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使乙、丙两层次学生不易满足,激发其求知欲,争取进入甲层次学习。评价考核过程全方位放开,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1-2项内容参与评价。
3.关注心理,优化过程
3.1从思想入手,消除自卑树立信心。笔者对C层次素质较差的学生作了调查与观察,查阅他们的健康档案,进行问卷调查、交谈,观察他们的上课和课外活动过程,以及与体育教师的关系状况。不难发现往往一个C层次体育差生的形成,从学生本身看过程,出现了小问题(如素质、技术差),没有得到及时的磨合。此时学生自信心降低,心理产生障碍,失去锻炼兴趣;从教师方面看过程,由于忽视小问题,未及时查漏补缺,形成C层次差生观念,从而期待丧失。实行行政班级分层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应事先调整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和角色,对C层次学生给予热情导学,悉心的辅导;满腔热情地诱导学生,通过反反复复的练习,使学生体验到在体育活动中的成功感,树立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信心。
3.2利用差异,优化合作
确定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划分后,在分层学练的操作过程中,应根据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整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体系,以求所制定的学习内容、目标和评价标准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此外,在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上,采用实用性教学方略使学生乐学。再者,还可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掌握程度,可行性地相对降低要求,对体育运动项目的规则进行相应的变异等手段,使学生人人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总之,在分层教学过程中,各层次之间并非“老死不相往来”,而是要有的放矢地安排各个组的学生层次之间,定期进行相互切磋、相互观摩学习与交流,定期安排各体育项目技术好的学生帮助指导体育运动基础较差的C层次同学,以“点”带“面”合作学习,互动交流,采用现场说技,介绍运动经验、陪练、互练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增强“面”的体育运动信心,同时促进“点”的体育运动技术与运动能力的不断升华从而形成以好带差,团结、互助的集体。同时,同一层次问的学生也可以互换小组,但必须切实做到“换”而不是“窜”,不然就会造成学习资源的不平衡。此外,教师还可根据体育教学的进度,适当安排和组织各个层次学生之间和同层次学生之间的竞赛交流,教学真正实行“优升劣降”的运作机制,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及时调控好学习班次和小组,形成竞争的意识。
分层教学的目的不是让所有学生通过学习同一内容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让所有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尽可能得到完善或提高,也就是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学生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的教学目的。只要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就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同时给学生以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空间,使之不断地体验到篮球快乐感和成功感,从而提高学习和锻炼的兴趣,激发创造欲及锻炼的积极性,养成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北京高教出版社,2003.11
[2]李红.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的智慧,2004.6
[3]胡志宏.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学月刊,2005.10
篇3
【关键词】 初中体育 体育游戏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6-039-01
由于初中生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大都活泼好动、热爱游戏,对体育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依据对初中生的性格特点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的科学分析,将体育游戏活动合理、适度的引入到日常的体育教学当中,不仅可以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体育游戏在体育课程中的运用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体育游戏对初中生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浅析
第一,趣味性与技巧性兼备的体育游戏极大地激发了初中生对于体育课的浓厚兴趣。体育游戏具备较强的娱乐性,可有效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参与感极强。可在游戏中练习常规教学活动中所规定的内容,与单调、乏味、枯燥的传统练习方式相比,效果明显。例如,将传统的课前跑操、做操等活动改为趣味游戏,可更好的达到令学生们舒展筋骨的效果。
第二,体育游戏可促使初中生心理健康、积极的发展。由于体育活动的特殊性,经常会出现一系列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对于具有肥胖、身体残疾、矮小、体弱等机体问题的学生而言,在参与这类活动时,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如焦虑心理、恐惧心理、孤独心理等,极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上述心理问题,利用体育游戏具有的娱乐性、易操作性、均衡性等特点,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以及自信心。
第三,参与体育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体育游戏内容多样、形式广泛,可不拘泥于既定的游戏规则及操作方法。为提高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教师可协助学生自行创造适合他们自己的游戏,制定相应的规则及方法,在创造的过程中老师仅需注意游戏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公平性即可。
二、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第一,体育游戏在体育课前准备活动中的运用。体育课前准备活动是我国中小学生体育教学规章中的规定,同时体育课的授课效果也与准备活动有着极大的关系,故良好的课前准备活动是极为重要的。准备活动的作用主要分为两点,第一点,准备活动是体育课的开端,有效地进行准备活动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有助于接下来的正式教学。第二点,准备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舒展筋骨,通过一些低强度动作进行热身,防止教学过程中一些激烈的动作有可能对学生身体带来的伤害,保证课堂的安全性。传统的准备活动一般包括热身操、慢跑、定位操等方式,但为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应从准备活动开始改变。
例如,徒手操相对于传统的体操而言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也可以使手腕、大臂、小臂以及关节、韧带、肌肉等身体部位得到一定的活动,兼具趣味性与有效性。在提高课堂有趣性的前提下,也不能完全摒弃传统体操,传统体操具有极强的运动科学性,能将身体各个部位完全锻炼,不足之处为单调、枯燥。教师可根据课堂具体情况选择性的将个别动作进行改变,力求达到新颖,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可带领学生一起跳操,在欢乐的课堂气氛中完成热身,增进师生友谊,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第二,体育游戏在基础体育技术、技巧中的运用。在我国现行的初中体育教学大纲中,重点以及难点均为基础体育技术、技巧。教学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重复性、单调性,对于活泼好动的初中生来说,这些特性表现的更为明显。故,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引进体育游戏极为有效的改善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主动性,最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辅助以体育游戏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
篮球是初中生体育课堂必修的一门基础球类运动,将基本的篮球运动动作加以改变、转化即可达到娱乐、趣味游戏的要求。通过移动篮筐、单人控两球、投篮比赛等小游戏让学生迅速掌握、理解、领会、练习基础的投篮和控球动作与技巧,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灵活教学方法,使学生身心投入,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在篮球运球的练习中也可进一步挖掘运动的趣味性,学生同老师一起制定出科学的评判、打分规则,使得游戏具有科学性、公正性、严谨性。
第三,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目的中的运用。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课堂中,不同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机体的锻炼部位不同,具有不同的教学目的,如训练学生的灵敏性或是力量的训练。在对学生整体身体素质进行强化的训练中,由于这类训练具有强度较大的特点,学生在完成训练后经常会出现持续性的肌肉酸痛,且同时具有动作单一、重复性等弊端,导致学生对此类训练存在抵抗情绪,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展开。因此,将素质训练的内容适时的融入到体育游戏当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达到练习的目的。
总之,体育游戏对提高初中生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起到一个主导者的作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积极性。良好的将游戏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体育游戏的具体实施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课堂的需求。
[ 参 考 文 献 ]
[1]李华.初中体育游戏教学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0(5):33-34.
篇4
(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学校高中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表现在课程开设方面、课时安排和教学进度方面、学分认定方面、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及模块教学实施等诸方面。这几方面解决的如何,对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分析总结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反思
[引言]:自2008年9月我校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正式进入实验至今,已有五年多的时间,首批进入实验的年级,目前已高三毕业。五年来,我校按照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有关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要求,积极进行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对我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情况,课时安排和教学进度,学分认定的执行情况,课改以来的收获与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反思如下。
一、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㈠在课程开设方面
学校能够按照”必修+必选(含校定必选)+选项”的课程内容设置模式,设置本校高中必修11个学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1.学校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设了”田径”和”健康教育专题”两个模块的必修内容。
2.学校按照自治区和我市的高中新课程实施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开设了”体操(技巧与器械体操的组合)”和”武术”两个必修模块。
3.能够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有限制地开设了选项模块供学生选学。
4.在必修11个学分的基础上又开设了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例如,开设了球类选修课程。
㈡在课时安排和教学进度方面
1.学校在高中三年中都能按照《课程标准》和中央七号文件的要求,开足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时(每周2课时),为高中体育与健康必修11个学分的模块教学提供了课时保证。
2.在模块实施过程中,由于新疆的气候因素、节假日和学校大型活动对课时的影响,每个模块的教学时数未能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18个学时,但基本保证了每个模块不少于15个学时的地方要求。
3.在教学进度方面,在高二学年结束时,完成田径必修模块、体操和武术必选模块以及校定必选模块的教学任务;对必修的健康教育专题模块学习分别安排在5 -6个学期内进行。
㈢在学分认定方面
1.学校能够落实必修的田径、健康教育专题和必选的体操、武术4个模块各1个学分的认定。
2.在学分认定时,能够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落实学分认定必须满足模块学习时数与考核合格两方面的要求。
3.模块学习评价能够从”知识与技能、体能、学习态度与表现(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三方面进行评价。突出了学科特点和学科的健身价值,体现了评价的综合性和过程性。
㈣教学组织形式方面
1.采用在年级内,将与教师人数相当的班数组成一个大组,如4个行政班打破班级界限年级内选项成2个女生班、2个男生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2.无论在必修、必选模块教学或在选项学习时,采用打破班级界限年级内选项且男女分班的教学组织形式,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突出特点。
㈤模块教学实施方面
1.模块内容的构成主要有单一内容和组合内容两种方式。
田径必修模块能够从跑、跳、投三个运动技能学习和促进体能全面发展的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学校安排了2个田径必修模块,分别在高一、高二两个学年进行。
必选体操模块,安排了体操必选模块内容、”健身操与技巧的组合”。
必选民族民间体育——武术模块,安排男生拳术、刀术,女生太极拳、剑术。
校定必选内容目前开设的模块有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等。
选项模块内容主要集中在男生的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女生的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
2.模块教学实施主要采取了集中教学和分段教学的形式。集中教学就是在连续的8 -9周内,完成某一模块的学习任务。分段教学就是将一个模块内容设计为若干个单元,分阶段进行教学。其中,有的是在一学期内进行分段教学,有的是在一学年里进行分段教学,有的甚至是跨学年进行。
二、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收获
1.高中新课程实施,调动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创新意识的提高。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给予了体育教师教学和专业发展的更大空间,教师专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促进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形成的同时,电为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选项教学班里,面对学生对运动技能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迫使教师不得不”充电”,不得不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认真研究教材教法,以适应学生重复选项和提高运动技能的学习需求。
2.新课程选项教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意愿,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显著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对不断提高运动技能的渴望;在学校里看到了学生课余时的体育快乐在课内也有了,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行为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3.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校本课程的研究,形成了学校体育特色,如我校的体育校本教材的研发,足球教材、篮球教材、兵乓球教材、羽毛球教材及体操教材等。
三、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存有误区。
“选项教学”是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显著特征,反映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爱好加大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选择性”这一观念,但不等于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就是等于”选项教学”。认为进行了”选项教学”,就是实施了新课程;反之,就是没有实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加强对模块教学、单元教学和课堂教学目标的整合、教学实施,实现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总目标。
2.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师资力量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必选内容的实施、选项内容的设置起到了制约作用。 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是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的物质保证。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必选体操模块和选项模块内容的设置,对学校场地、设施、器械配备和师资力量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的兴趣广泛,而学校依据现有的场地、设施、师资力量和教师专业特长结构,提供给学生进行选项学习的内容是很有限的。
3.课表的编制,不能满足选项教学的需要。
要进行选项教学,打破班级界限在年级内进行选项学习是一种理想的教学组织形式。要采取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课表的编制就必须给予支持。一是要优先排体育与健康课的课表,确保每一节不同时安排6个班以上;二是要将同年级的教学班按需要的班数在同一个节次内排课,以实现打破班级界限在年级内选项学习的要求。因此,在学校层面上为模块教学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是确保体育与健康模块教学实施的前提。
4.学校体育教研组在新课程实施的准备工作不足。
在本次高中课程改革中,学校体育教研组需要承担大量的工作。从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到模块教学的具体实施,都离不开体育教研组。
5.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技能个体差异较大,给模块教学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由于初中中考体育的影响,初中学段的学习内容以中考项目为主,使学生到了高中阶段的选项学习意愿与自身已有运动技能水平悬殊较大。
6.选项教学增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由于选项教学打破了原有的班级,实行走班式教学,一个选项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课堂教学的管理就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有些选项班人数偏多,或由于师资力量不够实行大班教学,其教学管理难度就更大了。
总之,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新问题,这既是体育教师面临的挑战,也是高中体育教研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因此加强教研组的作用,提升教研组的水平,采用集体备课,群策群力,深入调研,整合一切必要的资源,成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实际教学中,严格按照学校教研组统一制定的实施方案,将各模块计划制定好并打印成册,要求每一位教师按要求备好课、写好教案、上好每一节课并在教学中逐步完善实施方案。事实证明,教学效果初见成效。
篇5
关键词:小气球;课程资源;心理负担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2-0056-2
小气球物美价廉、学生喜欢,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它探究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动手、创新的欲望。
1 用好教材中的课程资源
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九年级物理教材)为例,浅析与小气球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
1.1 实验探究:空气的浮力
为了探究空气的浮力,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是:将充足气的篮球和套扎在气针尾端的气球一起挂于杠杆左端,调整杠杆右端钩码的悬挂点,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然后,再将扎在气球上的气针头插入篮球的气门内,气球随即膨胀。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笔者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快速预习、猜想,再请两位学生在讲台上完成演示实验。同时,请一位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同步解说。最后全班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实验结论,畅谈空气的浮力在社会中的运用。
此实验中调节杠杆在水平方向平衡,气针插入篮球气门,这两处操作有难度;看气球变大上升,分析原因是重点。在重难点处教师要注意点拨,放慢教学节奏。此实验的原理是: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没学,暂时不宜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浮力,还是比较抽象的。课后笔者与学生搞了两个活动体验空气的浮力:首先,笔者与学生一起放飞氢气球;其次,与学生一起做孔明灯,一起放飞孔明灯。
1.2 书中作业:理解空气的浮力
教材中用漫画的方式,描绘了一位先生巧用物理知识用气球将帽子送给楼上的女士。提出的问题是:此过程中应用的关键知识是什么?笔者在教学中让学困生解答此题。解题后为了教学分层递进,让中等生、优等生都有收获,笔者还让学生讨论了下面几个问题:气球里面是空气吗?这种方法具有可行吗?送帽子过程还用了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知识?
1.3 迷你实验室:“不友好”的气球
教材中将两个气球充足空气后挂起来,让它们碰在一起,用毛巾分别摩擦两气球的接触处,放开气球后,观察现象,解释现象。
在教学中,让学生分组实验,实验的成功率不高。教学中发现用阳光或红外线灯对实验器材驱潮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认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应请实验做得好的小组到讲台上做汇报演示实验和评价。
2 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笔者和学生还开发了一些与小气球有关的课程资源,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
2.1 小实验:大手指
在“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为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前笔者让每位学生在水龙头上将气球装满水,课中让学生通过装水气球看自己的手指,学生很快看到了自己的手指变得又粗又大,因势利导,引入新课效果不错。
2.2 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先预习,再用气球设计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课堂上学生看书、吹气球、讨论、做实验……学生们创设出了不少好实验:挤压气球;向上推气球不着地;气球放气时在教室中呼啸乱窜……
2.3 实验探究:“友好的”气球
在“探究压强与流体流速的关系”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分组做探究实验:将两个小气球悬挂起来,要求两气球静止在空中时有适当距离,用嘴向气球中间吹气,观察现象,思考原因。该实验现象明显,学生实验没有失败的,教学效果很好。
2.4 实验探究:烧不坏的气球
为了让学生体验液体沸腾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完成了如下演示实验:将气球套在矿泉水瓶口,然后剪掉瓶底,向气球和矿泉水瓶中注入适量水,铁架台上固定瓶子上端,用酒精灯外焰对气球加热,观察现象,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观察到水沸腾后气球怎么也烧不坏,学生感受到了液体沸腾吸热温度不变的真实性,学习兴趣很浓。
2.5 实验探究:改变物体的内能
在“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做了如下实验:两手握住气球快速摩擦,学生发现气球发热,学生体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让学生触摸装着冰糕的气球,学生直接感受热传递现象,不少学生感叹终生难忘。
初中物理教学,用小气球还能设计实验探究:物体的惯性大小与质量是否有关、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是否有关等问题。
3 反思要点
说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与学生课堂上只动口不动手是有关的;说我们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与我们缺乏创新意识是有关的。用小气球探究物理问题,笔者与学生共同设计,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有帮助的。
初中物理并不神秘,教学中没必要让学生感到紧张、恐惧。生活中有不少学生喜爱的悠悠球、泡沫、糖果、文具、塑料袋、矿泉水瓶等。将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巧妙地用于物理问题探究,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好物理,这应该是减轻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负担,愉快学好物理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体育情感目标;影响;分析;实施
中国分类号:G633.96
前言: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教育概念,它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然而,处于经济转型和高速发展的中国,受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和“唯智”教育的影响,情感教育只是“形而上学”的教育,是“形式主义”的表现,新课改12年了,我们做了很多情感教育的工作,如设置心理课程与心理辅导室,培训了心理辅导师,并强调了课程中设置情感目标的重要性,然而谈到中高考以及就业等问题,情感教育立马不名一文。教育大趋势如此,更何况体育教育呢!下面我就此谈谈体育教育面临的客观现实问题。
1、客观因素
1.1、学校片面追求文化升学率,主管领导不重视,对体育学科要求过低,以不出安全事故为目的,并且体育教师的待遇有别于其他学科,使教师养成自由散漫的“放养式”教学方式,出现出工不出力的瞒天过海式教学态度。造成基本的教学内容难以完成,更别提有效实施情感目标教学。同时,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匮乏,陈旧,体育教学经费过少,教师缺乏实施有效的教学环境,同样使教师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上形成单一性、重复性。
1.2、由于师资缺乏、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加上继续教育力度不够等各种因素,造成部分学校大搞“形而上学”和“形式主义”,来迎接市区级领导的视导及检查,这些欺上瞒下的学校管理方式仍然大量存在。
1.3、课改实施学分制以来,学生的升学及毕业并没有把体育学分作为评价目标,很多学校狂热追求各类省市区级各类体育竞赛,以此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这种舍本逐末的现象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正常秩序,抑制了广大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
1.4、学校体育教育和水平目标出现断层现象,即由于基本技术和技能在某一水平阶段学习不完整,或根本没有学过,造成后续水平目标以及情感目标难以实现。譬如,对于篮球来说,很多高中女生在小学甚至初中阶段都没有接触过。这就造成了高中老师教授初中教学内容,初中教师教授小学教学内容的怪现象。这种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缺失,造成了更高一级的认知和情感目标的难以实现。
那么,以上四点,称之为制约学校体育教学的外部环境因素。体育教学难以正常进行,谈体育情感体验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这些因素长期存在,然而随着我国教学体制逐步改革,必将逐渐消失。要摆脱这种不利因素,必须由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努力完成。体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实施情感体验的引路人,同时也是体育教学中容易影响学生情感体验的内部因素,这是主观因素。具体表现为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方面和教学中采取的方式方法方面。
2、主观因素
2.1教师自身情感修养。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在无形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要想正学生,首先正自身。
2.1.1在思想认识上:教师要以身作则,作好表率,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提高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要以良好的行为习惯来渲染学生。
2.1.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绪要积极,要善于克制及时调控情绪,在学生面前做到和蔼可亲;教师的讲解要用准确、优美、生动的语言,语调要亲切、动听,注意抑扬顿挫和节奏;体育教学中教师着装应该整齐大方、清洁朴素,仪表、动作要落落大方,精神抖擞,举手投足让小学生感到亲切而不失威严。
2.2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中要求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特别增加情感目标的制定,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然而陈旧的教学模式仍然诟病难除,极大地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课改的进程。只要表现为以下几个典型。
2.2.1“快乐放羊式”教学方法
既准备活动后,简单布置课的任务,让学生在指定的地方实施课的内容,教师不与或者很少与学生交流,只是草草做个放松活动完事,认为只要学生上课时高兴快乐就好。这种模糊新课标的快乐放羊法。过于放大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2.2.2“全控型”型教学方式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体育,在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弘扬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教师要改变过去全控型的教学模式,主动转变角色,由“主宰”变为“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真实情感体验,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同时给学生留足自主学练的空间,增加情感体验的过程。
2.2.3“威信型”教学方式
长久以来,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角,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和学生属于“上、下级”关系,教师的权威不容置疑,至于学生想要学习什么,想从课堂上得到什么,从来没有被重视过,学生的学习都是课前设计好的统一模式,学生处于课堂的从属地位。马卡连柯说“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
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将知识技能融入愉快的气氛中。案例:耐久跑教材,我设置警察抓小景,用跨栏架和跳箱作建筑物与运动场结合,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轮流变换角色。这种教学情景使学生情绪高涨,让学生在“演戏”中完成教学任务,忘记了枯燥和疲劳,对耐久跑态度变消极为积极,变反感为喜欢,既愉悦了身心,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2.2.4盲目“套用”教学模式
篇7
关键词:初中体育 个体差异性 分层教学 发展性 实践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认为,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误差的产生,并由此造成群体内的学习分化现象。体育教学也不例外,甚至这种个体差异表现得更为直观,现在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家庭背景、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学习的能力、已有的经验、需要和兴趣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想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我们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所谓个性化教学,就是因材施教,即适合个体学习需要的教育,既要抓住多数,又要顾及两头,既不能丢掉后进生不管,又不能对体育尖子生降格要求。进入初中后,学生的生理发育有快有慢,女生快于男生2年左右;他们心理上处在断乳期,且心理变化特别大;其身体素质千差万别,男生偏重于力量、速度、对抗,女生偏重于匀称、柔韧、协调;体育基本技术技能良莠不齐(受小学体育教学好坏和自身爱好程度的直接影响),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达到各层次学生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目标,再结合学生的这种发展性、层次性、差异性,就要求我们寻求符合学生最优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进行了体育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课前准备
1、概念明晰
分层教学,是指受遗传、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心理及个体差异,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掌握能力亦有差异。故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要符合“学情”,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区别地设计和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指导、检测、评价,从而使每一个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善与提高。其最大特点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知识信息、学习速度、练习难度,有针对的加强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指导,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能最优发展,从而体现出新课程的全体性特征。
与分组教学的区别。分组教学是指从方便教学组织出发,按照学生的某些共性分为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有同质分组、异质分组、男女生混合分组等形式。而分层教学,比较集中地被强调了三点:一是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二是分层次;三是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从以上两个概念上分析,分组教学中的同质分组,就是分层教学,而异质分组和男女生混合分组则与分层教学完全不同的。按兴趣分组、按运动特长分组是分层教学的另一个误区。学生体能是有层次的,有的好,有的差;也有认知速度的不同层次,有的学习速度快,而有的认识速度慢;学生原有的体育基础是有层次的,有的基础好,有的基础差,或者在某个项目上没有基础可言。我们不能把简单的分组教学就认为是分层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2、熟悉和掌握课程标准,把握教学总体目标
课程标准(水平四),是实施初中体育教学的根本依据。总体目标、分阶段(年段、学期、单元)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它都有明确规定。如果我们偏离了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就迷失了方向。只有全面熟悉课程标准和掌握教学总体目标,我们才有可能根据不同的教材和学生的技能情况,制订出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才有可能搞好分层次教学。
3、培养学生体育骨干
在一堂课的时间内,由于学生被分成了几个层次,教师分配给每个小组的时间相对较少,就必须注重对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骨干传、帮、带的作用。强化课堂组织纪律性,优化课堂组织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了解教学对象,科学划分层次
首先,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了解程度是分层教学成败的关键。作为体育教师,在制订各层次教学目标、要求、授课计划和确定教学方法之前,必须对学生的情况作一番深入的了解。如班级的男女组成、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体育基础、智力水平、心理素质以及他们的性格、爱好、个性特点等等。
其次,科学划分教学层次。教学层次的划分并不是进行简单的教学分组。它是将教学对象根据影响教学的若干相关因素,按递进的关系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群体。这里说的相关因素,是指对体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较明显影响甚至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例如学生的身体发育、健康、身体素质、体育基础、智力、兴趣、意志品质等,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分层次教学的依据。当然,也可以分得再细一点。如在进行位移速度教学时,我们可根据速度因素按学生的奔跑能力将学生分快、中、慢三个层次。在进行力量练习时,又可根据力量大小将学生分成强、中、弱三个层次。按照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如:身体素质、学习积极性、参与能力及体育成绩等)的不同进行分组,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优秀组、良好组、合格组、待合格组四个能力不等的小组。这样分组的优点在于:让能力不等的学生在与自己能力差不多的学生群中一起学习并竞争,那么学生之间就没有优越感和自卑感,“只要自己努力就有获胜的可能”,使他们之间的竞争积极性更高。还有,我们可以对不同的小组给予不同的要求,让他们都能得到发展。在分组时,我们还可以为每个小组确定一定的比例,做到保持大多数兼顾两头的“橄榄”型。但这个比例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随着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变化和专项技能的变化,各组之间的学生可以相对流动。长此以往,我们相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体育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再次,教学层次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教材的变化而变化。在某项教材中可以不用分层次(如广播操),在某项教材中,我们可分为二至三个层次,而在某项教材中,我们可分为三至四个层次(如篮球)。同样,这个学生在这项教材中,他可能分在这个层次,而在那项教材中,他可能分在另一个层次。
最后,我们在划分教学层次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把划到低层次的学生称为“差生”,更不能把分层次教学变成歧视“差生”。“学困生”“待合格生”只是一种过度阶段,对他们应一视同仁。2)、灵活性。任何一个学生有其短处,也必然会有其长处,在层次划分时,切忌将任何一名学生长期置于低层次中学习,这对于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也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3)、各层次的连续性。分层次教学,不能把各层次机械地分割开来。高中低各层次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手段和过程,其最终应向高层次发展。所以,要注意各层次之间的衔接,保持其连续性。要让每个学生明确这一层次的目标、要求 ,也应鼓励每个学生努力进入高一层次学习。
二、目标分层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领域目标统帅教学内容”的新思路。教学目标的具体和可操作性表述,就是教师把教学思想,教学经验,教学策略,细化成可看、可听、可触的行为描述,付诸于教学设计中,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在具体目标引领下向前发展。我们现在的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的:一是认知目标;二是技能目标;三是情感目标,这种三维目标已经比较完善了。但是,我们无法看到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活动,各层次的基本技术技能及各层次学生将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制定教学目标就要制定总体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次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是递进式的,层层推进,逐步达到。根据体育教材的特点,还要注意采取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力争使每个学生的目标经过努力都能达到。课次目标的确定,在内容方面,优秀级学生应增加内容,中间学生完成一个,差的同学完成两个中的一个。在完成次数、距离、时间、质量的要求上,应对高层次学生提出高要求,其它层次同学相应降低难度。
比如,对七年级的新生,我们首先通过调查、访问、各种测试等方法,全面地了解新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及相关教学内容的技术技能等,并给每位学生建立体能档案和各单项基础档案,再根据将要教授的新课内容对学生进行分层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例如,初中生大都喜好篮球,但基本功相差巨大,有很多学生只会“拍皮球”或会点“运球”,而从实验小学升上来的学生已经能熟练的变方向运球了。故我们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组为能变向运球的,约占25%;C组只会“拍皮球”,约占20%;B组学生水平为处于AB组的中间,约占55%。那么,我们相应制定了第一学期的篮球运球单元的教学目标(如表1)和篮球第一课次的课时目标(如表2):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曾根据学生的篮球综合水平好坏分为四个层次,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纯复习课是可行的,而新授课由于组织过于复杂,教师在四个小组疲于奔波,往往顾此失彼)。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分三个层次最适合组织和教学,并且效果是最好的。实践中我们适当放慢A类学生新授课的内容,强化他们对已有技能的复习和熟练程度,同时加强C类学生的教学力度,甚至要求他们在课外时间进行练习,使他们尽快达到B类学生的水平,最终目的是少分层次或不用分层次也能进行教学。
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既是实际需要,学生又能接受,更能激励各层次学生信心百倍的为达到目标而刻苦练习。
三、内容和教法分层
教学内容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只要能达成教学目标,就该选取各种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从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学习目标来看,我们在内容的选择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不再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广泛地学习多种运动技能。现在国家实施的“体艺2+1”项目也证明了我们选择的正确性。因此,我们在内容的选择上结合了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多的开设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项目,而不照搬教材内容。以七年级第一学期篮球运球单元的第一课次课堂教学为例,说明我们是如何做到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的,表3。
经过上面的教学之后,对C层次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结合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内容,给他们加练原地运球。具体的办法是:将各班C层次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选定运球相对好些的学生为小组长(4-5人),再由他们带领和监督本组成员,在大课间活动时进行运球练习。教师也到现场进行巡视,对个别同学可进行临场指导。也就是说,在分层教学之后,不能对基础差的同学置之不理,而应该结合大课间活动和课外兴趣活动内容,及时对新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提高他们的技能,跟上班级大多数同学水平的目的。
由于初中学生的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的差异,使他们对运动技能的感知会不同,对技术层面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当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体育技能时,他们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有针对性的让每位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技术。下面,以中长跑为例来说明我们的做法。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中长跑项目是“最恐怖”的内容。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障碍;其二,小学阶段不是必测项目,小学体育教师几乎不把该项目列为教学内容,从不进行教学或练习。所以我们在第一次测试男生1000米和女生800米时,学生的反应几乎有如“世界末日”。为了使学生适应初中的体育学习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准确了解每位学生的耐力素质及情感体验等,并将基础数据写入其成长档案。其次,学生分层。我们以达标成绩为标准,将学生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及因严重肥胖或先天因素等而跑不动的共五个层次。再次,制定本学期各层次学生耐久跑的教学目标并告诉每位学生。第一学期以适应初中阶段学习、消除恐惧、培养兴趣为主,不应将目标定得过高,也不能进行强化训练等。最后,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表四列举了教学要求和德育要求,表4。
中长跑的教学对七年级的新生来说,以培养兴趣、消除恐惧为主,照顾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吃得完”,也“吃得饱”。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一层次流动,形成良性竞争,杜绝随意、懒惰等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发生。在随后的几个学期中,递进式的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达到提高运动成绩和自信心,锻炼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发展的目标。最终,在体育中考中,我校的学生在该项目测试中95%以上为优秀级,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评价分层
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分层次,必然导致教学结果的迥异,故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也要分层进行,而且,评价重心要从终结性评价转向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这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评价以原始的技术技能为基础,以客观、公正、科学的态度为基本,以鼓励表扬为主体,以初中三年的发展为主线,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得,从而使每位学生比原先都有所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分层互促的作用,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的评价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心理和行为。在学完了一个单元后,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效果等五个方面给每组学生有一个小组的形成性评价,然后用“评语法”再给每人以“诊断性”的评价。也就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不同层次的目标和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方法,强调其发展中的进步(见表5)。
对体育综合素质好、基础功扎实的学生,我们采用竞争性评价,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并让他们明白:先天性良好的体育素质是父母给的,如果再配合自己后天的勤奋努力,才能发挥自己的真正潜能。因此,我们坚持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杜绝高傲自满、狂妄自大。对特别优异的学生,我们以入选“体训队”为目标,激励其自觉刻苦的练习。
对中间层级的学生,我们多用激励的评价方法,避免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例如:在B层次的王某某同学,兴趣不在篮球上,以为不用练就比C层次的好,课堂练习时不积极。我们对他说“你是让同组的学生瞧不起”,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立刻刻苦练习,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其运球能力已经达到了A层次同学的水平。这种实例让同学们都知道只要努力,就能更上一层楼。
对“学困生”(中等偏下的学生),我们以鼓励表扬为主,通过体验成功,树立其自信心,指导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消除其自卑心理。例如:在对运球单元的考查中,刘某某同学只会变向运球,动作也不熟练,我们给他评了良好级,同学们不以为然。我们就问“他最初是不是只会双手拍皮球啊,与现在的熟练运球比较,他的进步是不是非常非常的大?!”,同学们立刻给予热烈的掌声。再如:对七年级男生1000米的考查时,超级胖子高某某同学用了6分01秒跑完,按照达标标准只能是零分,而我们评了合格级。因为同学们说“他虽然是我们班跑得最慢的,但是每次长跑,流汗最多,能吃苦并坚持跑完”。经过三年的努力,该同学在体育中考时的耐久跑成绩达到了良好级。
我们的分层评价,打破传统的“一刀切”的做法,改变了技能评价的标准,对各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与自己的记录竞争,与同层次的同学比较谁的进步最大,而不是与其他组的学生比较,否则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或处处失落的不良情感体验,无法激发进一步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就构建了一个融洽和愉快的学习氛围,建立了平等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把体育课变成了学生锻炼身体、调整情绪、增强意志的学练过程。
五、效果显著
经过这几年的全面实践,我校的体育成绩每年上一个台阶。最近三年,我校在市体育综合考评中名列三甲;校体训队的成绩让人瞩目;每年的体育中考平均分进入全市初中前十名,为学校争得了无数的奖杯和荣誉,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同行的肯定,尤其受到了同学们的拥护,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六、结语
总之,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推广,促进了我们进行分层教学的决心和实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亦有许多困难(教师的工作量大,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高等)。就目前我们实施的情况来看,总结几点建议与大家一起学习:
1、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处理好个别与整体的关系。
2、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学情”的基础上,科学地设置各教学层次。
3、分层教学的途径就是目标分层、内容分层、教学手段方法分层和评价分层。
4、遵循发展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5、培养学生体育骨干,强调其在课堂教学中的领导和监督作用。加强课堂纪律。
6、将分层教学与大课间活动和课余体育兴趣活动相结合,强化分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新凡.“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5(01).
[2] 李洪勇,张根健,杜忠孝.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04).
[3] 姜金贤.刍议“主体参与”的策略[J].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01).
篇8
关键词:办学理念 创新 建议
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其终极目标在于“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由此可见,黄炎培非常注重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技工教育更应针对90后学生的特点,创新办学理念。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突出技能培训,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培养学生敬业乐业吃苦而耐劳的职业观。针对创新技工教育办学理念,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开设一门有关个人成长和处世技巧方面的综合课程
技工学校的学生,入校年龄在十五六岁左右,处于心理问题多发年龄阶段,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主动和别人交流,容易与父母、老师和同学关系紧张,易冲动、控制力很差。普及法制教育,结合一些案例,让每个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让他们遵纪守法,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自我控制化解矛盾,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为将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重视硬件建设,更重视软件建设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每一所技校都配备了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校园环境也美起来了,硬件条件好起来了,而至关重要的教师队伍和学校常规管理往往容易被忽视。常听老师们抱怨说:“学生一届不如一届”,而教师却缺乏自省。深入分析其原因,这些学生为90后的独生子女,初中时学习成绩差,不守纪律。每个教师都应针对技校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不断更新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娱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管理方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人格,采用启发、激励、疏导的教育方式。对不良行为的学生,应给予关心、爱护、理解和帮助,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
三、开门办学,成立家长委员会
在以人为本的共同理念中,营建学生生活中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减小学生在校内外打架、斗殴、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的发生机率,学校应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议,让家长走进学校,采用家校合一的办学方法促使学校各项工作稳中求进;校风、班风日益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打造和谐文明的学校品牌。
四、改革技工教育考试制度,实行学分制
在传统的“一刀切”课程设置下,没有考虑到技校生文化底子薄弱的特点,学生被动地接受学校的课程设置,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对于学校安排的课程,他们不愿意学,而自己喜欢学的内容又没有机会学,最终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实行学分制可以依学生水平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允许提前达到学分的优等生提前毕业,给后进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圆满完成学业。
五、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节约成本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安排,让学生每周抽出2-3天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习,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企业共同承担学生的培养任务。这种实训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操作技能水平高,走上岗位后可立即投身于专业性的工作,很受企业欢迎。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技校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心里轻松,渴望参与多彩的文化生活。因此,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文体娱乐活动,如演讲比赛,每周读一本好书,办校报,书画展览,歌咏比赛,乒乓球赛,篮球比赛,文艺汇演出等,满足学生的需求
七、改革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9
关键词: 初中篮球教学跳投训练方法
跳投技术是篮球比赛中得分的重要手段,但大多数学生往往不容易准确掌握,应该运用多种训练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介绍一种系统化的训练方法。
一、掌握投篮的基本动作要求
1.重心和脚步动作
一般情况下,只要说到投篮要领,往往强调的是手怎样持球,怎样出手,肩部的动作和肘关节的动作该怎样做等,而实际上,投篮最重要的是投篮者的重心,如果重心不稳,晃晃悠悠,失去平衡,则手上的动作再标准效果也不会很好,命中率不高。
2.身体的基本姿势
投篮时,两脚必须开立,与肩同宽或者略宽于肩,全脚掌着地,重心在两脚之间,保持好平衡,两个膝盖适度弯曲,为随时进行下一个运作做准备。如果两膝关节是直的,则势必要先弯腿发力蹬地,再做投篮动作,这样时间就会被延误。
3.投篮的生物力学分析
投篮动作实际上是人体对球队的一个用力过程,也可以看做是人体肌肉群用力向小肌肉群用力汇合的过程,投篮动作的用力过程从某种意义上看,较像举重运动员挺举杠铃的过程,第一步首先是提杠靠近身体,相当于篮球运动员接球于胸、腹部,第二步翻杠铃于肩上,相当于篮球跳投过程中运动员跳、举动作,第三步向上发力,相当于投篮出手的最后发力,下面将投篮过程分为三步进行分析:
(1)接收球位置及双手对球的控制。队员任何一次投篮都是以接球为前提的,接球手型实际上就是投篮的手形的基础,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投篮,如果队员在接球后再调整控球手型将会对防守队员带来一定的时间差,恐怕就会失去投篮机会。正确的接球手型是双手对球体的控制,即两手手指自然分开,拇指相对成八字形,用指跟以后部位握球的两侧后下方,空出手心,两臂自然曲肘,肘关节下垂,上体微向前倾,置球于胸与颚之间,两眼注视球篮,这样既有利于保护球的安全,又有利于投篮用力上举和其他技术动作相结合。
(2)举球的位置和手型。尽管原地投篮和跳投的位置基本相同,但其用力过程是有区别的,原地投篮的举球是在下肢屈膝时进行的,而急停跳投的举球是随着身体的跳其沿人体中轴举球,是跳和举同时进行,相当于跳高运动员起跳前的摆臂,这样不仅能保持身体平衡,而且能增加起跳高度。当运动员跳到最高点时,举球的位置应控制在头部右侧上方靠近人体,如果将球放在脑后或者头顶,投篮者为了看到球,头必须后仰,头一动,重心就会动,身体的平衡就会被破坏,自然影响到投篮的命中率。投篮手型是五个手指自然分开,手指和掌沿触球,空出掌心,用手指和附着力黏住球,手腕自然后仰,用异侧手护在球体侧面,这样能有效避免下肢或身体的外力对投篮最后用力的各关节的用力顺序和用力轨迹。
二、加强投篮训练
1.起跳训练
起跳需要有很强的爆发力,要突然快速,充分蹬伸踝、膝、髋三关节,以摆臂带动起跳。
练习方法:
(1)原地蹬伸练习。两脚左右或前后开立,两膝微曲,重心落在两脚之间,两手持球于腹部中右侧,左手在下托球,右手在上按球,右小臂贴于腰右侧,在蹬地的同时左手快速向上托举球,两手和球均不能挡住视线。
(2)原地持球跳起练习。在原地持球摆臂蹬伸练习的基础上,要求跳起腾空,在空中仍然保持直立持球姿势,保持球的稳定性,不要出手投篮。
(3)运球急停起跳练习。在较为快速运球中,采用一步或两步急停接球、两膝微曲、重心快速移动至两脚之间并迅速蹬地向上起跳,要求跳步或跨步急停时面对球篮,急停与起跳动作衔接连贯,起跳突然,快速有力,空中身体平衡,这个练习也不要出手投篮。
2.原地投篮练习
(1)徒手模仿练习。要求上下肢协调用力并且充分伸臂。
(2)原地投篮练习。近距离投篮练习:在徒手模仿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持球练习,这时要强调动作正确,应用手腕前屈和食、中指拨球,通过指端将球投出,投篮的距离约离篮筐两米。
中距离投篮练习:在近距离投篮的基础上,将投篮距离延长至罚球线附近,练习时要保持整个身体的稳定性尤其是强调正确的投篮手法和投篮后的手形。
远距离投篮练习:增加距离至三分线附近,练习时要保持正确的投篮手法和身体的稳定性,这时要求有较强的手腕力量和柔性,对于初学者来说,远距离投篮练习要尽量少用。
(3)跳起投篮的训练。跳起投篮,主要是掌握起跳与投篮技术的协调配合,其难点是怎样掌握好投篮的出手时机,一般掌握在当前身体即将到达最高点时投篮出手。
徒手模仿跳投练习:徒手模仿做原地跳投练习。
近距离跳投练习:可原地起跳,也可以一次球一步急停或两步急停起跳,目的是起跳协调,保持动作及其在空中的稳定性。要求蹬地充分,起跳举球同步。
中距离跳起练习:当近距离投篮命中率较高时,将跳投练习延长至罚球线附近。先把动作做好,尤其是投篮手和出手后的手形稳定,达到动作定型,再调整投篮力量,逐渐改进手法。提高投篮的命中率,中距离投篮在比赛中经常使用,所以需要队员坚持不懈地练习,从而保持较高的命中率。
巩固跳投练习:把单个的跳投技术与运、传、突等技术结合起来练习,要特别注意各技术之间的衔接问题,使跳投技术熟练地与其他技术结合运用。
篇10
摘要: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按照选项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项目相对减少,学习某一项目的时间增加,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能够让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体育课堂的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然而,以往的体育教学实践中越来越表现出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趋势,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运用好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呢?
通过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平时对很多优秀教师的课的观察与分析,我认为要想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依据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当前起码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个体差异
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运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缺乏运动兴趣的体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是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的。对于那些锻炼价值高而娱乐性较差的内容,也要通过适当的组织和教法的改革来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如:我在水平二的一节《健身球》教学课上,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健身球,学生能玩出各式各样的玩球方法,并愿意展示给老师和同学看,学生们的想像力创造力在玩中得到了体现,老师又如以指导和点播,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也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诱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其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我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过去那种被动的、枯燥无味的身体锻炼,变为主动的发现和探索,这种发现和探索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课堂教学效果将在学生身上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延伸到课堂深处,最终使学生逐步形成终身学习与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二、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生动活泼和主动进行学习的前提之一,也是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因此,新课程把被动的、机械的肢体运动变为一种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参与,强调了师生互动。现在很多教师比较重视运用情境教学、快乐教学主题教学、体育游戏、激励性评价、师生互动、合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来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和激励,并愉快地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锻炼。如:我上的一节《沙瓶交响曲》课,教具每人两个沙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本课的活动中;学会多种沙瓶健身方法;发展上肢力量和投掷能力;培养自信心和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合作精神。课的开始我就带领同学们用手中的沙瓶打起节奏来,由慢到快,由轻到重,由不统一到统一,并让学生联想这种声音象什么?学生说:“好像开音乐会”,一下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然后提问学生用沙瓶你们还能做哪些活动?学生们回答:“打保龄球、投准、摆图形”等等。我说:“同学们真聪明,现在我们两人一组把你会的各种投掷方法做出来,看哪些同学创编的方法多。”于是同学们高兴的活动起来,我不断地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学生们的活动中,同时老师让各组同学互相交流:怎样投的准、怎样击中目标多等,并找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老师的“你真棒”、“了不起”、“向你学习”等鼓励语言,不断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老师又让同学分成4组进行创编游戏,他们积极动脑,在组长的带领下都分别做起自己喜欢的游戏跳跃障碍、绕过沙瓶、摆宝塔、打保龄球等,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会了锻炼的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积极互动,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合作精神,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掌握和运用好教学方法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在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都知道,学生毫不喜欢上体育课,归根到底在于能否在课堂上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教学方法应该生动有趣,特别是中学生的体育课,体育教师如果不能对教学形式进行精巧的设置和合理的安排,就会让大多数学生感到乏味。因此,为了通过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对于一些有难度的教材我们可以在难度上降低一些,使之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同样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兴趣。如:在学生们爱打篮球和踢足球的基础上,通过篮球的投篮、NBA的扣篮和足球的射门射得准等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把学生的“责任”放到个人身上,使学生由依赖性学习转移为探究性学习,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不断上升,这就提高了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中。《课程标准》在要求改革教法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只研究教师的教法,不重视学生的学法的研究和探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要注重学生的学法研究,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