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思维训练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思维训练的方法

篇1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维训练 渗透

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这是阅读对话从无效向有效,进而走向高效的关键,更是语文教学理性深入与别样回归的必由之路。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的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只有这样,阅读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植和绽放学生思维之花的温床和沃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思维训练呢?

一、选准思维训练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点选择的准确与否,关系到学生能否对课文深入理解,能否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进行思维训练点的选择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课文的文字形式,发现其中蕴藏的本质内容,然后加以抽象,找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渴求心理,而且学生在思维中会少走或不走弯路。

2.由于初中各年级学生年龄、心理、生理特点差别很大,掌握知识的多少不等,因此选择思维训练目标时一定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以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兴趣。

3.要注意选用能激发学生渴求目标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语言,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以此达到训练的目的。

二、注意控制思维训练的“度”

所谓思维的“度”就是保持思维的质与量的限度。只有控制好这个限度,才能及时掌握住火候,才能促使学生思维的质量互变,不断向思维训练目标的纵深发展。在控制思维训练的“度”时,要解决好三方面的问题。

1.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度。

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思维能力的差异性,考虑问题是否切合实际,能否获得思维训练的效果。我们在平时的听课中经常发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有些教师常向学生提一些难题,超越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答不上来,导致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果很差。一是有的教师对教材理解不深、把握不透,提问似蜻蜓点水,简单肤浅,没有思维价值,学生不多动脑筋就能顺利回答,导致课堂表面热闹,其实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2.设计教学环节要适度。

阅读训练中,设计教学环节要从总体的教学目标出发,要有整体性。每个环节内容的衔接既要有阶梯性又要有内在的逻辑性,这两方面的度控制不好,学生思维既不能畅通,也不能变异,更不能产生飞跃。

比如,很多教师在安排教学时习惯性地把交代作者、写作背景放在新授课的开始,这种方法就不太适度。因为介绍作者、时代背景要恰到好处地安排在“火候”上。比如,教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时,可在讲解完整首诗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感叹?这时再介绍李白坎坷的仕途及写诗时的处境,学生会更好地理解文章。

3.学生的思维要超越原有的思维限度。

新型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欣赏和感悟,而应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使课堂上到处有发言、有讨论、有发现,学生热情洋溢,情绪高涨,师生的思维处在一种和谐同步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

三、利用教材阅读内容多面性,开展侧向思维训练

教材内容是多面的,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多层次性等特点,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开展侧向思维训练。阅读课文时,从整体到局部,从部分到整体,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文章的思路、脉络、结构、中心的分析和概括到写作技巧的认识,写作从审题立意等,都需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应挑选生活中的实例,本着精要、好懂、实用的原则通俗易懂地、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时,教师应注意:一是要有鲜明的针对性、目的性。教师应视学生和教材实际,精心考虑培养何种思维,达到什么目的;要注意针对性、可行性、实用性、不可盲目行事,信口开河;要紧扣教材内容并挖掘内容与思维训练的内在联系,有的放矢,启发诱导,讲究方法。二是要精心设计练习。外显性很强的语文练习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并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积极加以尝试,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会更加成功,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大有提高。■

参考文献:

1.蒋和法.阅读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浅谈.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6年第3期.

篇2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思维训练

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维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高度重视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身心情况,对思维训练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以提高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辨能力。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

1.整合式。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来源于课堂,还有一大部分是取自日常生活的。高中生正处于思维比较活跃的时期,对很多问题、事情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但是,高中生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很多的观点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为了消除这种偏差,应当引导学生认识正确观点,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大多数学习有关的活动均是由阅读开始的,而整合不仅仅是思考,还要采取相应的行动,严谨地说,行动应当使在思考之前的,这样才能保持有序性,阅读的效果也才能更加明显,进而推动学生的学习。

2.创新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时刻关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主要的呈现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应当以阅读内容为出发点,从多方位、多角度上对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辐射型、立体型的这种思维方式。意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基础,所以,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力支持学生大胆地阅读、想象,并养成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当学生有想法或者建议时,不管是好坏、老套或新颖,都应当鼓励学生随手记下来,并积极主动地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讨论,让他们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素质,以便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3.迁移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迁移式的思维方式。迁移式思维方式指的是学生以所学知识为基础,以自己的认知为载体,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验证,并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去研读课外读物,加强课内、课外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思考、行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该处提到的思考通常指的是学生在阅读材料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疑问,这些疑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展开实际行动,这种现象充分体现了高中学生对未知问题、新事物等好奇心理,这也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思维的转变,拓展思维领取,进而丰富他们思考的内容。

4.比较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展开比较式阅读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在英语阅读中主要体现在文章中出现的单词、短语、语法等的不同使用,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比较的习惯,并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还可以让学生跳出文章寻找差异,进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阅读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除了阅读教材中的文章,还要尽量多读课外材料。在这一点上,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提供了非常好的案例,这是学生的必读内容,除了让学生对所学的文章进行比较,还督促学生将课内、课外读物进行比较,并寻找差异,将两者进行融汇贯通,逐渐让学生培养成在无意识中对所阅读过的内容进行对比,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5.发现式。这种方式指的是指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语句的“共通之处”,并以此而奠定自己的思想观念,从而起到启发与教育的作用。这是一种积极引导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不同词汇的不同用法,同时引发学生在英文写作中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词汇,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设计的具体方法

通过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训练学生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使其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目的。

1.阅读前导入。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是检验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重要手段,所以,为了引起学生阅读对材料的阅读兴趣,在教学阅读之前,应当进行积极的引导,以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带着兴趣与问题进行阅读,接受并主动寻找信息,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具体的措施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利用视频、图片等方法,先让学生思考阅读材料可能会涉及的内容;老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2.阅读预测。对阅读材料中的插图等信息进行预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手段,这也是对批判性阅读进行思维训练的主要手段。所以,批判阅读既要读者了解相关的文字信息,还要读者对文字内容进行有效、准确的预测,并进行合理的分析。这一设计就要读者能够看懂插图表达的意思,并根据插图中的景物、人物的表情动作来进行合理的现象,然后对猜想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加工,用语言表达出自己所理解的插图意义。这一设计中的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一定的预测。

3.展开阅读。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材料,进而深入理解阅读的中心思想,与此同时,还能对阅读材料的结构、文章作者的思想进行相应的思考。之后,老师再度提出更加深入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第二次阅读,并从中发现新的东西,进而学到新的知识点。此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穿插与阅读材料有关的文化知识,以便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

(1)略读。在阅读教学中,略读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手段。略读的主要意图是利用快速阅读来大致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这一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第一部分掌握的程度。通常问题会比较简单,能够在阅读材料中直接找出来;对每一段的大意进行简单的概括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这一设计是最基础的阶段,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认知性思维。

(2)寻读。寻读指的是利用跳读这种方式来找出某一信息的阅读手段,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设计寻读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每一段的首位句,通常这些句子是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此外,这一设计也是对上一略读环节获得信息进行相应预测,在此过程中老师的不断追问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批判思维的主要特点就是逻辑推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对材料中衔接词、关联词等的重视,并根据这些词汇进行时间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并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逻辑思考,以提升其分析、辩证的能力。该设计是基于批判性、理解性阅读这两个层次的。

4.分析整篇材料的结构及文体。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所包含文学知识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在已经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将其综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该种教学中的内容常常是比较基础的知识。所以,在该教学中,应当将其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开展阅读后的思维训练活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的创新思维。

5.即时评价――探讨材料的体裁以及中心思想。该项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本篇材料写作的风格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可以说是学生与材料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这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的形势下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设计是必要的,但是这种教学手段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高中教师不断地进行思维训练的设计与优化,并通过阅读前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阅读后的思维训练等方式慢慢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邱玲.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设计[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3,04:51-55.

篇3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复习 误区

要提高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的质量,能“对症下药”,首先要找出“病因”——当前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存在着几个误区。

一、选材时重视课外的材料,忽视课内的文本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改革走向深入,高考试题越来越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也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因此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者所选取的材料都是新的材料,设置的也都是新的情境。题型开放灵活,内容涉及范围广泛,且体现学科的渗透与整合。正因为高考的命题指向于此,所以在高考的阅读复习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倾向,那就是教师完全抛开课本,只用课外资料上的阅读文章。

确实,当今高考试题的材料都来自于课外的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的内容基本没有,但不等于说教材就没用了。现代文阅读复习,应该要利用课内的文本。有的教师可能觉得课文已经教过,没什么可复习的。其实,课文的复习是很有用的。利用课文的阅读分析,建构基本的阅读解题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应该说,在高中阶段,我们已经完成了相当数量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但是目前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利用好这个途径。在目前的复习阶段,应该注意衔接,把课文的复习和阅读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认真研究高考试题所涉及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教师都可以依靠对课内阅读文章的教学来使学生获得。以在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中常见的能力考查点“分析综合”为例,在对课内文章的教学中其实可以渗透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祝福》一文时,可设计如下的问题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讲述了哪几个故事?请以“祥林嫂”为主语写一个句子,不超过10个字。

可以写成这样四个句子:祥林嫂凄然死去、祥林嫂初到鲁镇、祥林嫂被迫改嫁、祥林嫂再到鲁镇。通过这种类似的设计,让学生尽量用简洁精练的词语来概括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从而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二、训练时重视练习的数量,忽视指导的质量

任何一位教师都明白,要提高学生分析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能力,必须多练习。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地搞题海战术,大搞“地毯式轰炸”,一天到晚参考书、练习试卷漫天飞,这样,学生不仅身心疲惫,而且整天被讲义试卷牵着鼻子走,没有思考、反刍的时间;由于数量过多,教师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分析题型及解法,也像学生一样疲于应付各种资料及试卷上的题目,多是念答案,就答案说答案而已。这种缺乏指导的练习,其效果可想而知。对多数学生而言仍是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上。对其能力提高并没多少帮助;对有些能力欠佳的学生恐怕连“知其然”的层面都达不到。这也就使现代文阅读题变得错综复杂,不易把握,失去了多练的意义。

然而我们许多学校、许多教师的做法正是如此。学生做了很多练习,耗费了大量时间,仍未学会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光重视了练习的数量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精当的指导。

做任何事情,学习任何知识,都必须讲究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唯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练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因此我们的现代文复习必须教会学生自己复习。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我们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就更应该把这种理念渗透到复习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是认知、发展的主体;是临场应考的实践者。复习课就是他们的练兵场。教师必须把自主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在掌握知识规律上下功夫。学生掌握的知识规律越多,复习效果就越好,能力也就越强。实践证明,解答语文试题,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不是有关问题的“答案”,而是有关规律性的知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我们应该更多地蹲下身来,站在学生一边替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答案,究竟应该怎样才能生成正确的“结果”,并传授给学生解题的思路、解题的规律、解题的技巧,给学生一把金钥匙,让他们自己开启智慧的大门。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老师要加强指导,严格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学和练两个方面尽快地掌握阅读、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分析和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时,可以采用以下的步骤:

首先圈点勾画初读感知。先鸟瞰全篇,弄清是何类散文及大致内容,让学生拿起笔对有用信息的进行勾画,把握散文的描写对象和抒情基调。从整体着眼,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

其次抓关键句,理清层次,把握感情变化。在阅读时要注意并画出文章中的关键句,如过渡句、抒情句、总括句、观点句、段首句、段尾句等等,通过找重要的词句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揣摩关键句,抓住文章的中心,把握文章的主旨。

第三、分析整合,规范全面答好题。要规范答好题,要高度重视审题。因为题目是思考的起点和终点,是答题的方向,只有牢牢扣住题目,答案才有可能准确。同时要多总结归纳,将常见的设题类型、设题陷阱、答题角度、答题方法和答题技巧作一些整理。这样我们才能减少不应有的失误,离成功的目标也更靠近。

“授之以渔”,学生不仅能提高复习效率,更能培养“以不变应万变”的应试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精选练习题;同时加强指导,注意总结知识规律和答题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讲解时重视答案的呈现,忽视思维的训练

语文学习,就是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素养的提升;而能力转化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语文阅读归根结底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是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在实际的高考阅读复习中,思维训练却几乎被摒弃。或者说,有的教师根本没有意识到语文教学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任务,因此就更不会在“争分夺秒”的高考复习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了。在进行阅读复习时,多数教师的做法是:以练代讲,以答案代指导。这样的复习,教师仅仅重视答案的呈现,而忽视了如何组织答案的过程,这样做学生哪有什么能力可言,也更不要谈什么语文素养的提升。

实际上答案的组织过程就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只有在阅读训练中渗透思维训练,才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比如:

通过联想与猜测,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目的性。教师在阅读前的指导中,要教给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理念。使学生养成边阅读边勾画的习惯,并教给圈点勾画的具体方法。在勾画的过程中伴有联想和猜测的参与,联想到那些类似的、相反的,猜测下面作者会说些什么……这样的训练使思维不仅集中且更有方向性。学生的阅读所得肯定会多于文章后面的阅读题所涉及的内容,他的广泛思考也肯定会有助于他对文章后面所设问题的理解。

通过比较与联想,训练思维的严密性。通常我们拿到一个题目时,应该教学生读出其中的关键词,并解析关键词,以确定答题方向。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替换法,把关键词替换成另一个词或另一种说法,比较与联想,让学生体会这样一换,答题方向和内容是否会发生改变。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并获得审题的能力,这必将加强审题的有效性。

通过语言的规范,训练思维的精密性。对语文试题的解答,肯定少不了咬文嚼字,尤其答题时用语精当是需要长期训练的。而这个规范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训练思维精密性的一个过程。

通过探究性试题,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高考的阅读题,往往有一道探究性试题,结合文本,联系生活或联系自身,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这类试题,教师的引导、指导是很重要的。要通过这类试题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要肯定学生独特而富有创意的表达。

篇4

阅读教学是理解语言文字的训练,而理解词和句的基本功训练则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同时,对词、句、段、篇之间联系的认识,义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所以理解语言文字与发展思维的同步训练,应是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的。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语言文字与发展思维的同步训练,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它体现在阅读教学的所有内容,各个环节之中。

结合阅读教学内容,把理解语言文字与发展思维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要求老师一要树立科学的教学思想,把思维训练自觉地纳入与语言文字训练对等的教学内容;二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中掌握一些具体的思维方法。

1.在理解词义的教学中,学会引导学生多种理解词义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有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参加,否则,词义教学就必须走向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理解词义的方法,启发学生按一定的方法,去揣摩、理解某一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思,既可发展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中要“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的意思。如《跳水》一课中,当爸爸发现儿子在高高的桅杆顶端要摔到甲板上时,马上用枪瞄准儿子大喊:“向海里跳!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跳到海里……。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时,要让学生联系当时的危险情况,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如果不这样做,如果你是爸爸,如果当时的孩子是你,会怎样做怎样想,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爸爸当机立断。这样才能切实收到既理解了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实际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3.把理解语言文字跟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文字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把理解语言文字跟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既是语言训练的规律,也是思维训练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启发指导学生理解了词、句、段的字面意思之后,教师应注意适时地启发学生想象出具体的词、句、段所反映的具体事物的画面。如学习《白杨》一课时,爸爸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而最后一段又写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教师引导学生经过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两幅具体描写内容的画面,想到爸爸妈妈在艰苦的新疆工作,而今又接儿女去新疆上学,使学生理解到写白杨树高大、挺直,写小树成长,意在赞美建设边疆的工作者不畏艰苦,扎根边疆的精神。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耐人寻味、启迪心智、诱导联想的词、句、段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思维训练。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那么就让我们用想象的火种点燃学生的创造之火吧,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

篇5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活动;能力培养

一、理解与处理好阅读与听、说、写的关系

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用了很大的力气去抓写作教学的,但是其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不快。其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各个教学阶段忽视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这就把人们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思维活动时,所通过的两条渠道(理解与表达)和操用的四种基础能力(听、说、读、写)这个统一完整的过程做了人为的分割,破坏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我们学校从2010年以来,进行了语文教学课改实验,从高一年级开始,就重视听、说能力的培训,收到了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的良好效果,尤其是促进了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即可证实这一点。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教学中对四种能力的综合培训可以不分阶段、不分年级,一律平均使用力量而无侧重,只是要求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听、说、读、写都重要,但不等于平均使用力量;四种基本能力应相互促进,但绝不能相互取代。听,是训练入手处;说,是读的基础;写,是综合运用。经过这几年的新课改实验,笔者感触到了这样一个事实:阅读能力的培养更难于写作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成绩考核中,成绩较低的恰恰是阅读能力项目。这是因为读先于写,快于写,多于写,高于写。现在,学校除订购学生必修的语文课本外,还订购了配套的课外阅读本系列,来加强对阅读能力的培养,这应该说是课改带来的大进步。

二、抓住阅读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来组织教学活动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是收效却并不显著,笔者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二在于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性不明确,不了解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有哪些。所以,往往是教不到点子上,抓不住关键,心中无数,盲目被动,师生都陷入了少、慢、差的困境中。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它包括对质与量两方面的要求。

从质的方面来说,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具有两方面的水

平:第一,对现代文,能独立完成的任务是:①运用工具书、参考资料来解决阅读中的文字障碍与知识疑难;②正确理解全篇文章的中心内容;③能正确掌握文章的写作思路或是作者的思想脉络;④能正确分析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或是写作特点;⑤能辨析文章的言外之意,理解作者写作的主题所在;⑥能对文章做出基本的评价或批注(包括对文章字、词、句的评价,对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评价,对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或思想感情的评价等)。第二,对文言文,能独立完成的任务是:①凭借工具书与注释,大致能读懂类似《史记》《资治通鉴》难易程度的文言书籍;②参照并稍低于现代文的第二至六项的基本要求。

三、抓住阅读能力培养的核心

我们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往往不知从何处入手来培养阅读能力,致使阅读教学既费时又劳累,教得呆板,学得乏味。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思维训练这个核心来组织教学活动,必须强化用思维训练这个指导思想来组织课外教学活动。

什么是阅读能力呢?当然就是指理解能力。它包括认字解词、分析归纳、推理判断、联想想象、欣赏鉴别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其中,关键的活动就是人的思维活动。抓住这个核心,我们就可能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起来,使他们的思维方法得到科学的训练而聪明起来。理解能力增强了,阅读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完整、灵活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解能力,以作为他们将来独立处理工作与发挥创造才能的基础。

所谓思维方法的科学性,就是指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武装学生的头脑;所谓思维方法的完整性,就是指在培养阅读能力时,注意从抽象思维能力与形象能力两方面去培养;所谓思维方法的灵活性,就是指在阅读能力训练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经过这几年新课改的实验证明,如果在今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能把阅读训练的主攻方向安排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阅读教学可能会出现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徐先德.基于新课程的校本阅读教学策略探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篇6

《课标》指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就必须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抓住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是抓住了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这还告诉我们,思维离不开语言,它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联系着的,它们的关系是表里关系――没有思维,就根本没有语言;没有语言,思维也就无法表达。可见要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就离不开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自觉地运用所掌握知识、技能去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由此及彼地掌握和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因为当今社会迫切需要会思考、会创造的人才,来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思维(即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谈谈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破题设问,诱导思维

文章的题目,就小学语文教材来看,有的是中心,有的是主要内容,有的是主要人物,也有的是事件发生的地点等。根据这些特点,我常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审题,明确题意。学生在阅读中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课文,从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使学生积极动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根据题目,你能设计出哪些问题?在学生纷纷设计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这是一个怎样的鱼钩?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一个长满红锈的普通的鱼钩在作者心中却是那样珍贵?为什么鱼钩会闪着金色的光芒?对此,老师不急于求解,而是设下悬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深入思考,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完全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金色的鱼钩”到老班长“金子般的精神”,学生领悟得非常深刻。

从上述问题中不难看出,学生要从课题中提出这些问题,必定要与以往经验联系起来,经过一番思考、分析才有可能做到,这些问题是读懂文章的关键。学生弄明白它们有的要联系时代背景,有的要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思考。这样围绕课题设计问题,久之,不仅让学生从中学会怎样读懂文章的方法,而且让学生明白在今后写作过程中,如何审题,如何考虑周到,更主要的是教给了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向,使之思维得到锻炼和培养。

二、抓关键词、句,启发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常注意到抓文章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启发学生的智慧。这就是注意到了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传授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1.扣住课文的关键词,设计问题。我在设计《索溪峪的“野”》第一自然段时,抓住“野”一词提问。谁野?野在课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山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再抓住“返璞归真”提问:什么叫返璞归真?为什么说人们在索溪峪里“返璞归真”了?举文中例子说明。让学生真正地领略到索溪峪独特的美景,以及人们畅游于大自然时那种愉快的心情。

2.抓重点,设计加深领会文章内容的问题。例如我在教《白杨》一文时,抓住文中最后一句“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设计了这样一连串问题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先设计爸爸为什么陷入沉思?接着进行一个跳跃,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什么?“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指的是什么?最后回到学生身上。根据刚才的分析,说说读完全文后给你什么启发教育。

从上面两点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的整合,说明了好的课堂提问设计可以诱导学生思维逐步地加深。这样既与课文的叙述相联系,又与时代背景相联系,不仅学生对文章加深了理解、掌握,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更主要的是在注意了文道结合的同时,又对学生进行智力所及的逻辑推理,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训练。

三、拓展想象、发展思维

想象是储于大脑中的表象重新组合意象的过程。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它所唤起的意象就越丰富,在阅读教学中,积极诱导学生想象,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学生的智能发展。

1.根据情节,合理构想。在阅读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能力。课文中有不少成为我们想象好所在,而这又往往能激起学生探求的兴趣。如《再见了,亲人》中作者省去的朝鲜大嫂怎样由受伤到伤好这一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补充想象,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加深对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的理解。

2.配合插图,展开想象。课文的插图大多是与课文的重点部分配合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配合重点内容,充分用好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合理想象,促进学生对文章全面、深刻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少年闰土》中,我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课文插图,画面上的景物及闰土的神情、动作,体会农村生活的神秘动人、闰土的勇敢机智以及看瓜刺猹的紧张、惊险。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有顺序地把它说出来(叙述)。这样把图文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统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

篇7

关键词:科学思维;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研讨式教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项目(2009IM010400-2-02)。

作者简介:刘鹏,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传感器网络、无线电定位技术。

大学教育带给学生最宝贵的财富并不完全是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法[1-3]。科学思维是一种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理性思考,是人类获得知识、发现知识的基本思维方法,也是人类创造新技术、新发明的基本思维方法。每一项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不闪烁着科学思维的光芒。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如果只着眼于知识点,忽视这些结论是如何产生的,关键的突破是如何取得的,学生就无法了解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极富思想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而思维方法正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缺乏对知识发现过程的感悟,也导致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淡漠,难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通过教学设计,恰当地把讲授具体课程内容与训练科学思维能力结合起来,是必要的、有益的。通过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发现的过程和规律,可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这也应该成为高等学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4-5]。

计算机网络(原理)是信息类专业的必修课,其中有大量鲜活的反映科学思维特点和规律的案例。受教育部专项研究课题“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在高等学校教学创新中的应用与实践”的资助[6],我们依托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进行了探索,研究的问题如

下:1)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贯穿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3)在专业课程中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在理论和实践上还面临哪些挑战。

1教学方法改革――科学思维训练的基础

要在授课中达到既传授专业知识又训练科学思维能力的双重目标,首先要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采用了研讨式教学方法[7-8],将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课前,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形成发言稿或PPT。课内,师生之间展开讨论,梳理、归纳和总结学生提出的方案,去除其中不合理、不完善的细节,提炼出共同的原理和方法。随后,在实践环节,让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这些原理和方法。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布置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将师生互动和研讨延续到课后。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能给学生带来很强的现场感,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参与度和学习主动性都有比较显著的提升。

2教学内容优化――科学思维训练的载体

脱离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任何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空洞的。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对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如果都按照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教师和学生都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再加上课时有限,这种做法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优化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选择哪些课程内容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要根据知识点所反映的技术特征而定。我们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要能够比较好地体现科学思维的规律和特征;二是要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达到以点带面、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效果。其他教学内容仍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增加提问环节,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的灵魂,也是课程内容的主线。协议的设计体现了很多重要的工程思想,协议的分析融合了多种典型的数学建模方法,协议的演进反映了最新的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因此,让学生参与协议设计、分析、验证、优化的整个过程,对于训练他们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梳理,根据网络协议分层原理,从每个层次中精选一种协议,按照研讨式方法组织教学,着重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如图1所示。图中的每个教学内容分别集中反映了工程设计的不同思想和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思想、方法,正是科学思维训练的主要目标。此外,这些协议至今仍在不断演化和更新,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思维的发展性这一本质属性。

图1集中体现科学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

图2以“路由选择协议”为例,说明了它对“网络层协议”一章中其他教学内容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其中,网络层编址、选路算法和因特网选路协议都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

图2进行科学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网络层为例)

从教学实践的效果看,学生对我们选择的内容很感兴趣,在他们提出的方案中,也能看到很多科学思维方法的灵活运用,例如类比、联想、直觉等。这说明,这些教学内容适合于采用科学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授课,起到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3教学实施环节――科学思维训练的途径

科学思维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之一,进行科学思维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渗透,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逐渐领会科学思维的真谛。我们受一般科学发现模式的启发,将教学活动向课前、课后延伸,按照“课前猜想、课堂研讨、实验验证、课后思考”四个步骤组织教学,带领学生探寻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技术的发展过程,将科学思维的训练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图3给出了这四个环节的内涵和相互衔接关系。

图3基于科学思维训练的教学实施环节

3.1课前预习:问题驱动的小组讨论

只有在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且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之后,科学思维才能形成。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科学思维训练,不能只让学生在课堂上“拍脑袋”,而要让他们经过充分的预习之后,带着“有准备的头脑”参与课堂研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激活思维,提升思维训练的水平。

在预习环节,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答这些问题。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把握好以下3个方面:

1) 提示性。在预习阶段,学生的思维形式以直观思维和类比思维为主。教师要给出一定的提示信息,让学生能够将问题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已经学习或正在学习的课程知识联系起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2) 层次性。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让主动性强的学生能够深入思考,而不是停留在直观层面。

3) 开放性。问题有一定的开放度,鼓励学生破除思考中的条条框框,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为提高预习环节的效果,我们采取了学生分组的组织方式。每3~5名学生组成一个研讨小组,相互交流、讨论,以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上网收集资料、准备课堂发言等任务。每名学生轮流担当组长,在课前向教师简要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并根据教师的意见加以改进。教师从中挑选出3~4个优秀小组,在课堂上集中报告预习成果。

3.2课堂环节:平等对话的师生研讨

课堂教学是开展研讨式教学、进行科学思维方法训练的主要环节。教师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泛指人对某一事物与现象的利弊、真伪的剖析和评断,即通过对认知对象的分析、质疑和论证,形成独立、异同和正确的见解[9]。批判性思维是科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学生很容易将教材或教师看做学术权威而难以提出批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将学生推向前台,让他们主持对预习问题的讨论,轮流担任发言者(小组)和提问者(小组)。后者质疑前者的方案,前者则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每次辩论的获胜方能够获得加分奖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直接进行评判,而是通过穿插提问或发言引导学生聚焦问题的本质,正确分析不同方案的优劣。同时,教师还要适时进行小结,提炼具体的技术方法中所体现的工程思想,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高度;或者引入恰当的模型,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3实验环节:实践导向的知识发现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进行科学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科学精神的基本要义是尊重事实,任何思维结果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得以确立。在课程教学中,实验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的主要渠道,也是强化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首先增加了实验课时并加大了计分比重,鼓励学生多到实验室做实验,让他们在实验中直观感受知识的实际运用,树立起相信科学、向往科学的态度。同时,设计了多个开放性的实验课题,只对实验目的和方法进行了粗线条勾勒,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扩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此外,我们还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验证只是科学思维的一个中间环节,而非终点,鼓励他们在验证现有原理和方法的同时努力发现问题或异常现象,开始新一轮的猜想和思维过程。

3.4课后环节:彰显个性的自主学习

课后环节是科学思维训练的收尾阶段,对于扩展科学思维训练的深度和广度有重要作用。人的思维活动是高度个性化的,认知能力也有较大差异。在课堂研讨环节,教师以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出发点,着眼于最重要、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难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在课后环节中,我们积极倡导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理念,通过选做实验和延伸阅读两种方式,让有余力的学生更为深入、细致的考察网络协议,了解最新的网络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为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我们改革了课程考核方法,将学生在上述四个环节中的表现都纳入到评分体系中,并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目前的计分规则如下:课堂与网络讨论占8%,预习占6%,实验占20%,作业占6%,理论(闭卷考试)占60%。

4教学条件建设――科学思维训练的保障

教学是一个闭合的反馈过程。要提升课程教学中科学思维训练的成效,教与学的反馈周期要尽可能短。尤其是在课后环节的自主学习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给予点拨,带领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进取。学生思考得越深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就越多,教师的指导就愈发重要,这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平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多管齐下,通过网络虚拟教室、电子邮件、FTP、教学微博等多种平台,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纽带。同时,我们还在探索建立一套与科学思维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支撑平台。该平台能够将开展科学思维训练的各个教学环节固化,还能对课程教学实施全过程管理,帮助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按设计的流程开展学习活动,保证教学质量。

5总结与展望

目前,我院在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中开展的以科学思维训练为牵引的教学改革工作正在进行中,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科学思

维和方法的训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表明,这项改革举措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在课程教学中进行科学思维和方法的训练是一种新的教学改革尝试,目前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破解。例如,思维活动是抽象的、主观的,我们很难对训练的成效进行定量的、客观的评估。尤其在以考试和分数为主导的学习效果评价体制下,思维方法训练的成效更难以体现。此外,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通过一两门课程的教学一蹴而就,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仍然是传授专业知识。脱离了这个目标,学生的专业基础打不牢,不能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涵,思维方法的训练就只能是海市蜃楼,无法取得实效。这一点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务必要牢牢把握。

参考文献:

[1] 董荣胜,古天龙. 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J]. 计算机科学,2009(1):1-4.

[2] 朱亚宗. 论计算思维:计算思维的科学定位、基本原理及创新路径[J]. 计算机科学,2009(4):53-55.

[3] R.J.斯滕伯格, L.斯皮尔-史沃林. 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47-50.

[4] 李梦超. 接续科学思维的链环:中国人民大学探索文科高等数学教育之路[J]. 中国高等教育,2002(6):44-45.

[5] 陈秉乾,胡瑞阳,陈福臻,等. “电磁学”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面的举措[J]. 青海师专学报,1997(2):46-49.

[6]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关于印发“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在高等学校教学创新中的应用与实践”立项课题的通知[S]. 高教研[2010]31号文件.

[7] 郭汉民. 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108-111.

[8] 黄世虎. 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72-74.

[9] 洪淑媛. 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4-87.

Teaching Reform for the Principles of Computer Network Featuring Scientific Thinking Training

LIU Peng, CHEN Ming, XIE Jun, CHEN Weiwei

(Institute of Command Automation,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7,China)

篇8

一、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过去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接收学习”,教师讲,学生听。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而代之以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由于语文学习是一种无序学习,阅读并没有什么必然的、严谨的主次前后顺序,因此语文完全可以自学;而且,由于语文课“技能型”的特点,语文也必须自学。只有自学,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具体问题的解答。但不论是一般方法的指导还是具体问题的解答,都要注重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概括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性,不能满足于得出一个答案。教师的点拨可以在学生自读遇到理解障碍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难之前。例如在学习了初一语文第四单元多彩四季后,我把描写四季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教师点拨:描写景物要注意抓住号物的特点;描写景物要注意写得有声有色;描写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描写景物要注意动静结合……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基本上都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而且还发现许多其它的描写方法。这样学生再遇到写景文章,基本上不要老师再多讲,会自己分析了。

二、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应采用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独立思考问题,能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克服思维的盲从性和依赖性。由于不受旁人的影响,由于没有现成的结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得出的认识往往比较客观;而且,独立思考思维训练强度大,思维能力提高快,能够较快地培养自学能力。所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应鼓励独立思考。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阅读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之中。因为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独立思考必须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集体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发挥课堂学习的集体性的优势。在集体讨论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思维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讨论的问题有些来自学生。―般来说,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讨论欲望,因为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当同学提出问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以满足自尊心和好胜心。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围绕教学中心,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有些问题可能是钻牛角尖的,有些问题可能是言不及义的。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点拨,概括出符合教学要求、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自读初期,讨论的问题主要由教师提出,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恰当,创设“愤”“悱”情境,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起讨论的积极性。

其次要创设师生平等、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在讨论中,教师不要轻易作优劣正误的评判,对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给以正面评价。哪怕是极微小的合理成分,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错误,也不要直接驳斥,而应从发言的勇气、态度等方面加以鼓励。错误要指出,不能模糊过去,但语气要委婉,态度要恳切,措辞让人容易接受。在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尽量淡化“裁判”色彩。这样,课堂气氛平等、民主、融洽,讨论才能顺利进行。

三、思维训练与记诵积累相结合

语文是一种能力构建。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而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思维训练必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学习语言就必须积累语言,多读多背。训练语感的最佳途径是熟读背诵。按照生理学、心理学的理论,熟读背诵,能让书面语的一切言语因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会深刻起来,最终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有了这个网络系统,就有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即语感。有了语感,无论听话还是读书,都能理解其含义,感受其形象,判断其正误,体察其具体应用中的细微差别;有了语感,提笔作文,便能表情达意得心应手,遣词造句左右逢源,体味到“神来之笔”、“妙笔生花”的。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记诵积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熟读背诵的意义,并给以具体的指导。一是背诵的内容必须典范精粹。可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名篇。现代白话文值得背诵的不多,值得整篇背诵的几乎没有。现代白话文的背诵,内容主要是散见其中的格言警句和一些生动的修辞、描写。背诵古诗文对人的语言训练作用是全方位的,从语辞的典雅到文脉的贯通到思想的睿智,无不浸染熏陶着读者。不过人们易于感觉的还是文字的典雅精练。背诵现代白话文则主要是领悟其哲理,学习其生动性、形象性。二是背诵的方法需要讲究。背诵时不要贪多求快,而是要仔仔细细地读,读懂意思,重要的是背熟,使它成为自己的东西。

篇9

关键词:战术教学;思维训练;模糊控制

中图分类号:G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2―0242-03

1 研究与建模

1.1战术教学模式的研制 本模式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依据信息论和教学论及心理学相关理论,以思维训练为出发点,以战术问题为载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它包括问题性、思维性、合作性和综合性(表1)。

1.2测试评价指标的确定

1.2.1指标的筛选为客观评价本模式教学效果与价值,依据系统论和思维科学理论,初拟定测试评价指标18项,对全国30位专家,就各指标因素反映思维能力的重要程度进行函调评分筛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因子综合得分值,以综合得分值对因子进行排序以选择主因子,并计算其相关系数矩阵(表2),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表3),以累积贡献率80%为判据,选取前5个因子为测试评价指标体系(表4).其反映指标信息达78.02%。样本与筛选后指标比例6:1。

1.2.2指标的信、效度1)信度检验:本指标体系采用了重测信度检验。以本研究对象30人为预实验测评对象,在首次测评2周后,对受试者进行了重测,其测评指标值的相关系数均值为0.8 269,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测评指标体系能满足实验的信度要求。2)效度检验:通过专家评判检验指标体系的效度,会面临本指标测试中口试以及综合评分不好实施、专家不易对具体指标内容进行评判等问题。因此,本检验放弃了严格意义上的专家评判,转而要求专家对测评指标的有效性和有效范围进行评价,同时将预实验测评过程和测评结果反馈给专家,并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选取江西师大体院运动训练2004级篮球专业30人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20.2±2)岁,平均篮球训练时间为6年,均为2级以上运动员。

2.2研究方法

2.2.1摄像法用数码摄像机(DCR―TRV720E)和Panasonic9500摄像机摄取第14届男篮锦标赛中国队小组赛和复赛8场比赛录像,并根据篮球教学进度进行战术问题二次录像。

2.2.2实验法 本研究以战术教学思维训练模式为自变量,以被试对刺激(实验处理)作出反应既思维能力测试评价指标体系为因变量,以控制因素操作“中立化”为模糊控制变量进行实验。1)实验方法:实施前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做现场指导和动员,以增加学生的合作程度,保证教学与测评的有效性。用(表1)研制的篮球战术教学思维训练模式进行为期10周(2004.10.18―2004.12.31)共45次课的实验教学,教学在每周一至周五正常上课时间进行,每天1次课,每次课120min。2)实验程序:每次课1~10 min为思维信息感知,既采用播放录像进行信息呈现控制,11―21 min为思维信息激活,既采用播放音乐进行情绪诱导控制,21~40 min为思维信息共振,既采用战术问题的提示和指导进行认知引导控制,41~120 min为传统教学的运用,既采用心率强度掌握进行运动强度控制。3)控制因素:信息呈现控制,既在每次课录像中包涵6~10战术问题/10 min。情绪诱导控制,既选择适中节奏的音乐,强度为20~22拍,分。认知引导控制,既在讨论交流中适时给予战术问题的提示――指导。运动强度控制,既运动过程中心率强度控制掌握在140~170次/min之间。4)测试过程:前测为10月18日,所测数据不作为原始数据材料,只作为适应性测试练习。以后在教学时段的第5次、15次、25次、35次、45次的第二天(星期六)上午8:00进行。测试由3位篮球硕士生组成的测评小组按(表4)测评指标内容进行。直觉思维测评:既播放比赛录像片断10 min,被试评析录像中进攻采用了什么战术,防守采用了什么战术,攻防战术配合质量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评析时间为5 min。认知思维、流畅思维、应变思维均采用试卷测评,测试时间为30 min。创造思维:根据被试临场比赛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2.2.3数理统计法 对测试数据使用SPSS.11.统计处理程序将所有数据进行平均值和平均等级处理。

3 研究应用与结果

同理可得H2=0.6 847;H3=0.741;H4=0.6815;H5=0.5 536,模糊熵越小,说明该思维指标越重要,由此可得各思维指标重要程度排序为,H5(创造思维),H1(直觉思维),H4(应变思维),H2(认知思维),H3(流畅思维)。根据排序可绘制出战术教学思维训练控制示意图(图2)。

4 分析与讨论

4.1战术教学思维训练动态性分析 从图1各思维指标的动态轨迹可见:通过模糊控制作用直觉思维和认知思维的高峰期多集中在教学过程的前部,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逐渐下降趋势,应变思维和流畅思维的活跃期在教学过程的后部,创造思维的最佳期在教学过程的中部。分析其原因是因为人的思维系统以及整个运动系统,时时刻刻都处在外环境和内环境各种复杂因素的扰动之中,机体对它的反映就可能推迟或根本不作反应。根据大脑的这一生理特征,各思维指标必然显现一定的动态性。因此,认识战术教学思维训练动态规律,则可在教学训练中有针对和重点地提供信息内容、顺序和时间,从而达到最佳教学训练目的。

4.2战术教学思维训练有序性分析 从图2战术教学思维训练控制示意图可见;以思维(包括认知思维和流畅思维)为核心,而创造思维(包括直觉思维和应变思维)则成为二者相交部份一核心的核心。如果说认知思维是思维训练的门窗,流畅思维是思维训练的基础,直觉思维和应变思维则是思维训练的翅膀,创造思维则是思维训练的灵魂,是战术教学思维训练效应的集中体现。其过程是一个有序的系统。具体表现在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功能行为等三个方面,用有序的观点去分析,就能如实地、有头绪地发现各思维之间的本质和规律性。因此,运用其规律则可对战术教学思维训练的效果进行预测,状态进行诊断,达到教学训练度量的工具作用。

4.3战术教学思维训练综合性分析 战术教学思维训练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系统状态和功能按控制的目标运动和变化,其过程是通过观察、测试获得实际情况的信息反馈,能否获得对系统及其环境施加影响的信息,取决于信息流动和信息反馈过程。由于大脑左、右半球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作用,在处理信息时常是协同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交替进行互相补充的,从客体接受信息刺激的筛选和吸收到接受信息后的反馈和修正,既有概念和判断等侧重认知的成分,又有思维和控制等侧重反映的成分,可见各思维因素总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人们正是通过各种思维因素反复交错的互补过程,使认识不断深化、使智能得到开发。

5 结 论

篇10

一、突出主体,发扬民主

阅读教学长期以来以费时费神、低质低效困惑着师生。所以,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应是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素质教育观认为: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和发展为根本目标。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通过自己的思维来进行,别人不能包办代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库存,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专家提倡的“目中有人”,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健康发展。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精神,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时没有必要用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来统一禁锢学生的认识。著名的美国学者苏珊朗格说过:“在社会科学中,没有正确的答案,只有不同的答案。”就是这个道理。

二、自读与点拨相结合

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接收学习”的模式,即由教师讲甚至“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要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的点拨结合起来。由于语文课具有“技能型”的特点,学生有必要进行自学。只有自学,才能形成更强的语文学习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阅读专家曾祥芹先生呼吁:阅读教学要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而挤掉或取代了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在教师的点拨下,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的“自读”机制。这种见解实乃真知灼见!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主动探究,加上教师的有效点拨指导,就能得到思考和开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感受,得到科学思维和方法、技能等的训练。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具体问题的解答;可以在学生自读遇到理解障碍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难之前。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注意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要尽可能地概括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性。

三、从定向向自由过渡

探究性阅读教学应从定向探究逐步向自由探究过渡。自读的初级阶段,应以教师的点拨为主去,组织定向探究。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分析、理解课文的目标基本上是由教师提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读懂课文,达到教学目标。以后,教师应该逐步放手,逐步减少点拨,由学生自主地、慢慢地掌握阅读方法和确定阅读目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逐渐进入到自由探究阶段。这是“自能读书”的高级阶段。这阶段无论课内还是课外的文章,学生均能自己读懂,能自己提出一些疑问,分析并解决问题,发现并获取知识、概括掌握全文的规律。教师的点拨只是参与讨论,提供参考意见,不再硬性引导。

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应采用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独立思考问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克服思维的盲从性和依赖性。由于不受旁人的影响,由于没有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去独立思考问题,得出的认识往往比较客观;而且,由于独立思考思维的训练强度大,思维能力提高也快,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应大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如果仅仅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他们的阅读也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之中。因为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独立思考必须与集体讨论相结合起来才能有效。集体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发挥课堂学习的集体性的优势。在集体讨论中,学生能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思维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讨论的问题有些来自学生。一般来说,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讨论欲望。因为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当同学提出问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以满足自尊心和好胜心。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是围绕教学中心的,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有些问题还可能是钻牛角尖的,有些问题可能是言不达义、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或错误的。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点拨,正确把握中心题意,概括出符合教学目的要求、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或正确答案。自读初期,讨论的问题主要由教师提出,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一定要恰当,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求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起讨论的积极性。

其次,要创设师生平等、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在讨论中,教师不要轻易作出优劣、正误的评判,对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给以正面评价。哪怕是极微小的合理成分,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错误,也不要直接驳斥,而应从发言的勇气、态度等方面去加以鼓励。错误要指出,不能模糊过去,但语气要委婉,态度要恳切。在讨论中,教师要尽量淡化“裁判”色彩。

五、思维训练与记诵积累相结合

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而思维的工具是语言。因此,思维训练必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学习语言就必须积累语言。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训练语感的最佳途径是熟读背诵。按照生理学、心理学的理论,熟读背诵,能让书面语的一切语言因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会深刻起来,最终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有了这个“网络系统”,就有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即语感。有了语感,无论听话还是读书,都能理解其含义,感受其形象,判断其正误,体察其具体应用中的细微差别;有了语感,提笔作文,便能表情达意得心应手,自如地遣词造句,体味到“神来之笔”的。正如清代文人唐彪所说:“文章读之及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记诵积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熟读背诵的重大意义,并给予具体得法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