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培养策略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地学习地理,提高地理应用能力,这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一、什么是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地理思维方法的能力,是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等材料的阐述,需要运用地理逻辑思维,是学好地理学科所必需的能力。
二、加强高中地理教学逻辑思维的必要性
1.高考考试要求。
从高考来看,地理学科除考查一定的基础知识外,着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高考测试能力要求有四大方面: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个方面。地理高考考试要求学生具备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逻辑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考核要求“认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方面,明确要求学生“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认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因此,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对高三学生的一项必备的能力要求。
2.学生答题实际,缺乏逻辑思维性。
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的命题加大了学科思维量,越来越侧重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地理学科能力。学科思维能力是影响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因素。从高考文综卷第37题的阅卷情况来看,如2012年文综卷,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学生得分率不高,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失分主要是: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缺乏答题角度或者是纯粹罗列知识点,逻辑性差;二是学生的空间方向不清,地理事物的空间方位颠倒,没有清晰的地理区位空间。一些学生字迹潦草、易写错别字,如“丘陵”写成“丘林”,“热岛效应”写成“热导效应”;一些学生不能用简练的专业术语表达,答题语言不简洁。主要反映出的问题是考生思维不活跃、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是学生不能获得高分的关键因素。
3.教学中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但从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观摩课看,目前的地理课堂教学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方式等不注重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少教师用教材教,而且是完全按教材的顺序指导教学,对逻辑性缺少考虑。
4.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一生受益。
逻辑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它起着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和结论等重要作用。放眼如今的就业市场,高教新闻有一则报道:用人单位称,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来在工作时容易形成一定的思路,并能够具有独到的看法,逐渐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目前不少专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努力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将直接关系未来民族素质和国家发展,这不仅已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生动现实所证明,而且是国内外许多知名教育家和事业成功人士的共识。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要求广大逻辑工作者和基础教育工作者加强合作,共同携手将逻辑知识融入中学教育实践中。
三、增强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做法
1.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
要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应从只重视照本宣科的教学转变为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只重视“灌输式”的教学转变为“讨论式”的教学,只重视单纯地强调知识的记忆转变为思维能力的训练,只重视教师告知式的解释为让学生“感悟”,充分理解学以致用,只重视结果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多讲,应少讲多学,把尽可能多的教学时间交给学生,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真正起到点拨思路的作用。
2.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注重逻辑性。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教材的一些内容是以概括的知识点、阅读材料、案例、探究活动等形式呈现,教材逻辑性不强。在备课时注重研究教材体系和内容,在组织教学时不完全按照教材原有的形式教学,充分考虑逻辑关系,竭力揭示个别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规律,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调整教材内容顺序,增强逻辑性,形成能够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备课时吃透教材,理顺思路,才能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部分,教材侧重说明山地由于地形崎岖,修交通线成本高,难度大,它是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结构、密度、分布和线路的走向的主要因素。需要对教材进行逻辑处理:(1)地势对交通线路的密度的影响;(2)用图片展示平原及山区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交通线路选线中应综合考虑的因素、地形对交通线路走向的影响;(3)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不断降低。通过这样处理,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有所增强。
3.教学呈现方式要有利于进行正确的地理逻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给学生呈现地理概念、让学生形成地理概念。因为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地理概念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础。其次,中学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在组织教学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高中地理的逻辑思维推理更多直接体现在各种图像上,教学时充分发挥图像作用,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转化中,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引导学生构建、阅读思维导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对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既培养学生对教材的概括、归纳能力,又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体系有整体把握,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思维导图如下图示:
4.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地理逻辑方法主要有: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比较法是最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地理理性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与地理成因等。地理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活动的基本途径一是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异同点进行思维,二是按照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进行思维,三是运用归纳演绎方法进行思维。因此,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我们的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在地理教学中,应多采取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方式,加强启发诱导。问题能够激起疑惑、促进思考,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思考。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就是将教材中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以“问题”方式呈现教材,唤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的内在需要。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的关键是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求事物本源的欲望。例如对于“鲁尔区工业区”的地理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鲁尔区的位置在哪儿?(2)鲁尔区为什么被称为德国的“心脏”?(3)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表现在哪儿?(4)利用鲁尔区的优势可发展哪些传统的工业部门?(5)鲁尔区传统工业得到了持续发展吗?(6)鲁尔区如何进行综合整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总之,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应该在地理教学的各方面加以重视,只要地理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规律,那么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会增强,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褚亚平,等著.地理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篇2
本文以化学课堂改革为例,探究如何在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利用问题本身的障碍,或变更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以引起学生新的刺激反应,从而引导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思维是智力的心脏,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与生活均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求异思维能力是学好化学的关键。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一种从多方推测、假设和构想中来“探试”答案的创造性思维形式。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可以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有助于避免思维的单一性,摆脱思维的僵化、刻板、呆滞,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教师在培养学生这种思维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地要突出“求异”要素,这在课堂中是很重要的。
(一)设想、联想、创新跳出思维定势。
学生学习化学,不但要善于积累经验,总结方法,而且要在旧经验、老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设想、联想、大胆创新,跳出思维定势,找到新经验、新方法。
(二)深化引伸拓展善于融会贯通。
教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要善于将问题深化拓展开来,要能够把化学基本概念、元素与化合物、计算,甚至数学、物理等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例如:有碳酸钾和氯化钙的混和物49.8克,在40℃的条件下加一定质量的水搅拌后恰好完全反应,在该温度下过滤得104.3克饱和溶液。试计算:(1)原混和物中碳酸钾的百分含量;(2)氯化钾在40℃时的溶解度。
分析:这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溶解度计算题,如果只是利用传统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或在溶解度与溶质质量、饱和溶液质量等关系中打转将是无意义的循环。如果启发学生求异思维,把它看成一个数学问题,就可以很快找到最优解法。
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两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而无剩余,如何求由两反应物组成的混合物中某一成分的百分含量?(由两物质反应的质量比直接计算)
2.如何求溶质氯化钾的质量?(由两种反应物的质量和利用“和比”计算)
(三)多思多变多解发展求异思维。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要广开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多思勤想的习惯。对于每一个问题,不要满足于会做,而要勇于探索,发挥创造,多变多解,对于目前教学中所谓“标准答案”、“解题模式”等求同思维的东西,应该控制。要提倡不断创新,跃上新高度。
总之,教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能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时所不可缺少的。
二、加强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科学概念本身就是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个标志,所以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基础知识,都离不开科学抽象。而抽取出感性材料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东西时,理性的思维是必不可少的,而其中逻辑思维方法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无论对理解掌握知识还是开发创造力,都有重要意义。化学中存在着许多对立统一的现象,如酸与碱、氧化与还原、金属与非金属、化合与分解等。许多化学物质既有其自身的特征,又有同类物质的共性。这些内容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方法的好教材。同时,也只有教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这些知识。例如,初三化学教学中关于“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关系”的知识,是学习无机化学的重要工具,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新物质、新概念多。由于头绪繁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不易掌握,灵活运用更具困难,有时还会发生两极分化现象。进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就需要着重训练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认识和把握众多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的共性与个性、本质与规律。
三、运用“联想模式”,培养学生运用已知探索未知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一)联想模式的形成。
在化学学习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形成联想模式?主要是着力于使学生在储存化学信息与刺激化学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建立联系也就是使他们熟悉相应的联想模式。联想模式的形成,还决定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启发学生进行联想。这方面的工作至少包括以下两点。
首先,把一个问题和其它相关问题串联起来,织成网,总结规律,同时进行对比。例如学习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和化学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时,采用“三角关系图”的联想模式(关联联想),学生就容易理解。
其次,要创设情境,增加兴趣性内容。如以课内学习联想到课外事物,理论联想到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联想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联想模式的运用。
篇3
一、巧妙设计,让思维发散
发展学生个性是技校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个性是心理与思维的特征.而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与创造力有着直接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既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手段.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建立在活跃的思维形式之上的,在抑制条件下思维是难以溅起灿烂的创新之花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诱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沃土,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尊重、信任每名学生,要给学生营造发表自己想法和见解的条件和空间,要树立学生的自信,认真地听取学生对问题的各种看法、想法和见解,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和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营造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
三、扩展引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1.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中,依据教材,引导学生在精选的题例中冲破解题束缚,大胆求证,一个题目多种解题,不能要求学生的思路和教材一致,而是要思维开放培养学生解题的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每一问题得到解决后,教师将要求学生展开拓新,使问题向横、纵向深入.注重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根据目前技校学生的特点,教师应该是重向于课本上的实例和习题加以改造,改造的课题引入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题中,加以锻炼.
3.强调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结合实际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多数是为了学生的专业课程而服务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善于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强调学生应用的意识,对课本上的典型课题进行扩展,把传统的课题转变成丰富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感官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并有所创新.
四、精心组织,让思维逻辑化
课堂不应是传授与灌输的场所,而是通过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场所.在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过程中,反映学生间接概括能力的逻辑思维逐渐引起了新课程实施者的重视.逻辑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凭借科学的抽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自觉性、过程性、间接性和必然性的特点.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如何是衡量新课程的数学课堂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为此,必须在数学课堂上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1.让思维在兴趣中发展
乐于思考是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重要条件.只有愿意思维,有思考问题的动力,学生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全神贯注进行积极思维.教师在学生进入了积极思维状态后,通过巧妙的引导,就会达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新课之前,用数学游戏的方式激起学生兴趣,然后用游戏中的问题,作为师生探究的主题,教师在与学生一同探究过程中,通过恰当的点拨与促进就会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序发展.
2.让思维在情境中发展
相应的情境会孕育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火花往往是在问题中绽放的,个人的智慧就是体现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并在其中得到发展的.古人云:“学则须疑.”有疑才有问,疑和问的产生实质上就是一个问题情境的产生.所以,教师应善于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问题情境,形成一个有利思维的相对自由的数学课堂氛围.
五、培养数学教学的创新性
1.技校数学教学的民主性和主动性
现代的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要保持放松愉快的心情,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路,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力.传统的教学方法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始终处在被动的地位,这样的方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严重地束缚着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长期的压抑,影响学生进取、探索、主动的精神.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和学生进行沟通,改进传统的方式,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争辩机会和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根据教学的具体事实,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2.渗透数学的创造性思路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是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基础,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因此,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变,能力向素质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认为,要利用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创造性学习,真正体现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具体讲,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学中要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既要健体,又要动脑。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认真锻炼,勤于思考,才能很好地激发创造性思维,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着眼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习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爱动脑的习惯。挖掘体育教学内容的思想精华,强化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同时还要注意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努力使两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忽视任何一方都难以实现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一般说来,逻辑思维的思想精华好找,因为,目前体育课的教材均是由简单到复杂,大多按逻辑思维思路编写而成,讲究逻辑的严密和系统的完整。而非逻辑思维的思想精华。则要靠老师有意识地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非逻辑思维,实际上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在课堂讨论中注重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
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获取新知识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人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思想火花不断碰撞中形成的。体育教学内容繁多、形式多样、挑战性强,能充分满足青少年好奇、探究、创新的心理需要。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创新意识的产生,最基本的要求是思维的活跃性。而学生思维的活跃有赖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那种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重“教”轻“学”的课堂教学,即:讲解―示范练习―纠正―再练习的模式显然不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讨论式教学则可使学生们始终保持新鲜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巩固以前所学知识,激发获取新知识的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掌握集思广益形成自己观点的技巧和方法;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角度思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为此老师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在学生做练习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老师应在前一节课先将练习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查阅有关资料,为讨论做好充分准备。了解所练体育项目的重点和难点、练习手段和方法,课中让学生结合教师的教法手段,选择切合本人实际的练习手段,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师指令与本人选择有机结合,增加学生练习的“自”。
2、在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谐的讨论气氛可以使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在课堂讨论中,老师要发挥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问题引导、课堂组织、讲评和实施间接指导的作用,积极营造讨论的气氛,灵活掌握课堂教学的导向。在讨论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启发学生去“想一想”、“练一练”、“问一问”、“试一试”,力求在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
3、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体育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而学生自主学习是创新教学对主体地位的确定。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为其创造独立练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表现自我、发展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自我,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的机会。
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体系
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步骤、程序、规则、方式等,包括教法与学法。教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教法与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换言之,为了建立某种学法,就必须选择与其相应的教法。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技术的练习为主线,以教材为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以体现。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立足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激情,并抓住创造性兴趣――倾向性、广阔性、效能性品质,引导学生以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激发学生创造发现的动机。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培养是建筑“创新”大厦的基础之一。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和影响,为使他们最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并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具备相应的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篇5
一、透过文字,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科林伍德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文本本身是一行行文字,如不展开想象,出现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玩味文字,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中,获得人生感悟,美的享受,从而发展学生的形象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文中有一处描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 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阅读这段文字,我不是让学生首先研究分析“排出”这个词语如何运用得准确、生动,而是引导学生体会孔乙己在看到别人的“笑”,听到别人的“话”之后,“排出九文大钱”时是怎样的心态,揣摩“排出”这一动词的丰富内涵,并让学生做出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来表现孔乙己的心理和神情,让学生走进孔乙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孔乙己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对“排出”这一动词使用的妙处作理性的分析:如果换成“拿出”、“摸出”,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由于有了对“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的丰富内涵的体验、感受,学生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化了,认识到“排出”一词准确写出了孔乙己拿钱买酒时的得意神情,以及他要在平日取笑他的短衣帮面前摆摆阔气、聊以的心理,如果换成“拿出”、“ 摸出”,都不足以表现孔乙己的这种神情及心理;
注重形象思维训练,有益于培养思维敏捷的开拓性人才已经成为共识。语文课文中蕴含的形象,主要依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的作用,才得以在学生头脑中再现。无数的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较快地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能力。
二、思接千载,发展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思维能力,也叫想象能力,想象力。它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纵观古今,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创造和认识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极大地丰富了精神世界。所以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法中是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材中多彩多姿的语言材料对培养学生不为旧的和现成结论所约束的开拓性的丰富想象是大有可为的。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像扩想、补想、续想、联想、反想、拟想、推想等。如续想,我们可以利用有些课文的结尾,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写作,在学完《皇帝的新装》课文后,教师用皇帝游行回来后故事情节如何发展作为想象力训练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续想。结果发现学生能想象出多达几十种不同结尾,其想象力之丰富,思维之活跃着实让人赞叹。
三、由此及彼,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从一个基点出发,多方位、多层面地展开思维,如同一个车轮,从一个 轴心出发,向周边引出许多辐条一样。以前有一个著名的例子:请尽可能多地说出一块砖头的用处。除了修房、筑灶、铺路等常见用处以外,有同学还列举到垫瘸了腿的椅子、磕核桃、助跑器等。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更全面、更完整地把握事物的性质、状态及其规律,推知事物的本来面目,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灵活、巧妙、敏捷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例如:用作文题《“0”的联想》、《“?”的联想》、《习惯》等,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多角度去写作。再如:给出一个钉子,让学生想想它可以有多少种用途。这些方法都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是找准可让学生极力发散思维的点,并且通过点评、引导,使学生体会到这种思维的乐趣,从而逐步形成习惯。
四、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前由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研习问题或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以专题研读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研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形成共识,达成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专题研究也还可以扩展到课外阅读中去,鼓励学生阅读经典。让名著阅读教学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内教学同步进行。为了使课外的阅读有序有效,教师必须利用课堂指导学生阅读,利用课堂反馈学生的阅读情况,再结合名著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课;最终达到以教学指导阅读,以阅读促进活动,以活动推动教学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能力。
五、辩论质疑,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篇6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人具有创造力
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知识、能力、人格的有机融合和促进,是外在知识内化过程中多种智力因素契合、碰撞后灵感火花的闪现,有时显得那么"随意"自然。创造力是人的一种潜能,等待着唤醒和激发。这是一门艺术,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它需要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好的氛围。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是:高智有高创,高智也有低创。低智有低创,低智也有高创,即人人具有创造力,关键取决于后天教育和个人的努力。例如:曾经被人认为反应迟钝的爱因斯坦,后来成为了著名的科学家。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我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新课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能够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他们之间应该互相沟通,一起去发现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三)教师应注重学生发现——提出——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适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二、 培养学生数学创造力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进行创造的基础,要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①丰富学生的知识。掌握与问题相关的知识越少,产生新设想的机会就越小,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②有选择地学习,丰富的知识能促进创造性思维,因此应在思考和基础上吸取前人的知识,否则就会妨碍自己创造力的延伸。③知识间建立有机和联系。数学中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为以后学的知识做铺垫,它们之间都存在着盘根错节的联系。
(二)以"数学"自身特点为依据,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对数学问题本质的认识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而又高于逻辑思维能力,它是数学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重要能力。它主要体现在发散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上。
发散思维能力又称求异思维能力,是要求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单一的正确答案的思维能力,包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善于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从中择优等。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变式"方法、逆向思维、打破定势、克服负迁移等都是逐渐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思维发散后评价择优又体现的是聚合式思维,创造思维是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统一。
(三)鼓励与引导学生大胆猜测与探索,发展创新精神
1、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学生在课堂中做真正的主人。
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大胆探索解题思路,勇敢地提出新解法。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观察力、多向思考、质疑精神及猜想。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而应进一步围绕数学思维能力的基本特征,认真进行思维训练,大力提高学生创造力。
(四)让学生有一个创造的环境与氛围
学校教育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造氛围。要让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自由、安全、愉悦的氛围中表现出来:
1信任:教师要创设一种信任的氛围,使每个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关怀,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有选择地、较自由地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由不敢动手到敢于动手,再由敢于动手到有创新;
篇7
【关键词】过程;写作;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过程写作来自西方,自从20世纪70年代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关注学生写作过程开始,探索写作教学新途径的过程教学法开始兴起,这种方法在写作过程中帮助学生,让他们的写作能力整体提高,而不是过多的关注词汇和语法教学。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专家和学者开始反思传统写作教学的方法和问题,吸收并且接纳了社会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应用语言学等等的理论,在西方学校逐步兴起了一种写作教学法叫做过程写作法。
80年代,强调写作过程的同时也注重信息的交流,Erschholz把成果教学法的优点也应用了进来。Vygotsky的任务教学法的运用提倡师生共同的来完成一个个的写作任务。90年代,有了新的尝试,Paltridge(1996)提出了过程教学法与体裁教学法(the genre approach)的结合。
近些年来,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更加促进了过程写作在西方的发展,交际语言教学理论强调语言知识重要性的同时还强调得体、灵活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过程写作也开始逐渐影响第二语言教学的整体模式和教学方向,尤其是在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发展上。
过程是一种程序,属于哲学的范畴,很早以前,JohnDewey(美)就提出了学习可以看做是过程的说法。后来,LevSelnenovichvygotsky(俄)提出了以互动促进学生思考而达到学习目的的社会互动学习理论。
基于以上的理论研究,WallaceDouglas(美)首先提出了过程式写作法,明确了过程写作的要求和作法。Zamel(美)认为写作是一个循环的心理认知、思维创作和社会交互的过程,通过参与写作过程中的一系列认知和交互活动,写作者的认知能力、交互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得到提高。
过程教学法(process approach)认为写作是在篇章层面基础之上的自上而下的学习过程,教学上更加关注写作的过程和内容,这和以往的写作教学是大不相同的。乔姆斯基1970年指出,在写作过程中提前对语言进行探索和创造,而不是等待学生缓慢地掌握语言之后才进行写作训练,这种方法会对学习者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过程法的基本原则:写作过程按阶段进行,教师负责监控学生的写作过程,在过程中促进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最终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杨俐的《外国人汉语过程写作》中写到,这种教学法认为写作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过程,并且这种过程与学习者的人生经历有关。在这个学习过程之中,教师是监控者,学生是有意识的学习者,整个教学的中心都在关注写作的过程。
关于过程写作教学法的阶段划分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少的认为有三个阶段,最多的认为有七个阶段。虽然划分方法不同,但是大体思路和内容都基本一致,只不过有的划分更加细致一些。这里主要介绍杨俐在外国人汉语过程写作中的划分方法,他认为,过程写作分为三个阶段:准备、起草、修改。
篇8
关键词 智力发展 数学教学 能力培养
数学是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科学,学习小学数学知识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习题是思维的磨刀石”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小学教师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是肩负重任的。下面就如何发展学生智力谈几点看法。
一、在新授知识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新授知识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一环,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环节。新授知识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讲解要生动有趣,善于提出思考性问题,充分运用直观教具,注意边讲边练。这些做法都能发展学生智力,我们应该继续运用。
发现教学法又称问题教学法,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需要,而在教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这种教学法的一般过程是:a,提出问题;b,让学生根据教科书或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学习和体验。c,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解决问题。自己发现数学的法则和规律。
发现教学法在运用时,要做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要面向中下水平的学生,不能急于求成,满足于优秀生的“发现”,应该帮助中下水平的学生去“发现”;要充分注意直观教学,让学生根据教具或图形进行观察分析,多动脑,多动手,以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发现问题也是积极思维的结果。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发现教学法仅是其中的一种,当然不可能堂堂应用,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二、在口算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在口算基本训练中要防止死记硬背,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用意义识记、熟记口诀。
例如,有一个一年级学生很快就熟记了20以内进位加法表,他并没有去熟读全部加法表,而是先记住“对子数”(如6+6=12、7+7=14、8+8=16、9+9=18),然后根据推理方法推出其他加法表。如7+8=?先想7+7=14,因为7+8比7+7多1,所以7+8=15。又如6+8=?先想6+6=12,因为6+8比6+6多2,所以6+8=14,这样就在熟记加法表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大大缩短熟记口诀的时间,提高了练习效率。从这里可以看“双基”与“智力”两者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为了在口算基本训练中避免不必要的单调重复,可以设计如:填数字、填运算符号、填等号与不等号、速算、口答应用题等多种的练习形式,防止单调乏味,机械记忆。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这样能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在课堂练习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一堂课应该留有充裕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目前有些数学课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课内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课堂练习变成了课外练习,把学生的课外休息和游戏时间剥夺了。学生课外作业负担重,既影响了健康,又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课堂练习首先要保证在课内完成,使学生能够安心地在教室里认真思考,认真做作业。
练习不能单纯追求数量,要讲究质量。避免清一色的单调练习,今天教加法应用题,练习的全是加法,明天教两步应用题,练习的全是两步应用题。这样练习,看上去练得很多,其实对发展学生智力不利,反而思维僵化。选编练习题要“练新带旧”“新旧搭配”,特别要把容易混淆的概念编排一起练习。教科书中大都是巩固新知识的练习题,新旧知识综合在一起的练习比较少,教师要注意补充。
课堂练习要提高练习效率,要有重点,练习的时间要花费在刀口上。练习中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可把几种解法都写出来。练习“一题多解”把几种解法都串联起来了,使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动员学生的知识储备,灵活地去解决问题,并能使知识融会贯通。这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高一级数学是极有好处的。
课堂练习最好能做到当堂处理作业,使学生当堂就知道练习结果:哪几道题做对了,哪几道做错了。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这样做,学生进步较快。做对的有强化作用。做错的有分化作用,并能及时得到订正。练习不能单纯追求数量,搞题海战术,应该讲究质量,提高练习效率,防止单调重复,无效势动。
四、在课外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篇9
大千世界,五光十色,包罗万象;社会生活,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能触动我们的情思、引起我们遐想的事物层出不穷、数不胜数。可是,每当让同学们讲述一点见闻或发表一点见解时,有些同学却张口结舌,无话可说了。这不但不能适应新的世纪的要求,也无法担当新的时代铁重担。面对此情况,中学语文教学就必须把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上,鼓励“说”、训练“说”、强化“说”。
循循善诱鼓励“说”
青少年时期是充满理想抱负的时期,也是上进心最强的时期。但有些学生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把在公开场合发言看作是“出风头”。堂上从不举手,演讲退避三舍。孰不知他们所崇拜的名家伟大在青少年时期都十分重视口才的训练。是语言形象化的大师,他的精彩论说,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华盛顿、丘吉尔无一不是能言善辩的演说家。所以有有把千头、美元、电脑相提并论。学习伟大风范后学生能认识到:一个有志青年主应该从小培养各种能力,包括“说”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营造宽松气氛,增强表达信心
语文教学中,宽松的课堂气氛正是学生训练的“说”的良好 环境。如果老师能精心策划讲授内容,巧妙引导学生“说”,一些心理素质差,缺乏自信心的人也会在活跃的气氛中受到感染,勇敢的“说”起来。为此,先要设法让孩子练嘴皮子,或布置一段文言文,或根据教材设计一段话,让学生在群体中心开口说。久而久之,口语表达能力就会提高。初中课文中自读篇目都可以采取此种方法-----翻译文言文、评析白话文。第二步练胆子。提些贴近生活的例子,让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为宜。如教材中记叙文篇目就可让学生通过概叙、详叙、改叙、扩叙等形式进行训练。我曾让学生将《卖炭翁》改为“卖炭翁的故事”,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必为一则小故事。叙述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驾驭教材的能力。
其次是说明的口头表达能力。今天是信息的社会,无论是新新产品的推销,还是新科技成果的问世都离不开介绍说明。日常生活中需要口头说明的情况更多。一般的说明顺序为序,有时也要辅之以顺序。表达时要注意抓事物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恰当的使用说明方法,努力做到思维的条理性、完整性,表达的准确性、科学性。训练内容,一般选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一个仪器、一项实验、一个文具和一种成品的特作过程。
再次是议论的口头表达训练。这项训练在八年级进行。要求学生能用简明的语言对人或事提出见解,做到观点正确,论述条理,使用论证方法恰当。这种训练较前两种都 有难度又有增加。它要求学生主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占有大量的事实事理材料;同时还必须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正确使用概念,合理进行判断,严密加以推理,从而做到观点正确,论据有力,论证严密。训练以课堂讨论和作文课训练为主。如散文中的写景状物分析,诗歌中意境的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评价,论文中说理的借鉴都是极好的议题是。生活中的一见一闻,国家中的重大举措都可以作为作文课上的演讲内容。
1、联系生活即兴“说”
生活是创作最丰富的根源,是口头作文最广阔的素材。每节语文课前一分钟即兴命题,即兴说对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有好处。下雨了,以“雨农”为题写一件有关雨衣的事或对雨衣进行说明、介绍。下雪了,以“雪”为题让学生描写一段或联想一段。检查作业,发现有人未完成,以“作业的重要性”为题让学生发表议论
2、配合周会针对说
周会是班主任总结班内工作,进行思想教育的特别课,语文老师可兼训练与教育为一体,抓住班级本周出现的问题,拟定有关的演讲题目,如“教室地上的烟斗”、“值日小议”、“谈迟到”、等,借以教育那些抽烟、逃值勤、迟到偏科的学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结合中心比赛说
青少年应当养成从小关心国家大事的好习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和法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中心工作;组织演讲比赛是常见的一种形式。语义老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参与。配合中心,在班内组织小范围的演讲,争取人人都有“说”的机会,然后从中选取佼佼者,去参加一级的比赛,而不是图省事主观确定参赛人选。
篇10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习探究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模式随之做出改革。教育工作者为使教出的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进行多种探究工作,特别是针对初中学生的数学教育,进行了各种课程的教学探究,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心智极速发展的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和性格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建立良好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才能使教导出来的学生具备时代所需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一、当前学生的学习现状与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现代部分初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仍是以听课、记忆、再现教师传授知识的途径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而单单学习以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也无法再适应时代的需求。对于现代的教学模式来说,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体系与以前相比,较为零散,教学内容穿插着不同的知识点,需要学生灵活地应对。要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灵活的思维能力,必定要对教学课程模式进行改革,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创新课堂的可实践性探究
1.教师的创新性教学
教师是教学课程改革的主导方,但过去强加的单向教导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教师应该转变思想,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调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课堂的生动性。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自主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应用,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维持兴趣,
2.课堂模式的改革
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课堂上,课堂上可以开设请情景教学,一定的情景问题下,通过交流和合作,学生自主参与,最大限度地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关联。在具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会逐渐进行探索和体验,形成意识和习惯,逐步提高创造能力。课堂的教学多维互动,知能合一,才能鼓励学生开发潜能,积极创新。
3.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师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觉得使自己主动参与学习而不是教师的强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知识不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还可以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外部资料得学习而获得的。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要摒弃一些旧观念,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的精神。
三、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初中数学课程的实践应用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对教师来说,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并且摒弃传统教育观念,大胆进行实践创新教育。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实践过程来获取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对学生来说,传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只注意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光顾着应付做题和考试,完全忽视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对知识的发现和创新过程,无法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上课填鸭式的单向教学,也从根本上抑制他们的创造才能,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青少年是实施创新思想训练的最佳时机,初中的数学学习课程正是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的主要渠道,通过对数学应用问题的研究,学生会关注生活,关注环境,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当数学教学课堂具备生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学习意识和应用数学能力,但数学课程的个性化学习的实践仍需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四、结语
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课程的探究,可以了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创新意识,发展个性。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即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能够依据教材知识联系好实际,积极应用在生活中,而不只局限于书本。学生具备开放思维,主动思考的能力,能用自身所学的知识结合经验,对书本知识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与认识,初中数学课程才是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宋丽丽.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合作交流\[J\].科学大众, 2007,(03).
-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策划方案
- 下一篇:小学体育篮球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