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精细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精细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精细管理

篇1

一、树立“两观”,在精细管理中彰显生命色彩

顾名思义,精细管理就是精心、细致、周密、科学的管理,落实到操作层面就是清晰地实施分级、分层、分类、分科、分岗的管理。而管理是一种物化手段,学校则是师生共建的生命体。教育是要讲生态的。教育生态的和谐,首要的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景仰生命,倾心于生命的进行与发展,对于组成这个生命体的学生、教师、家长和校长,倾心地给予生命的张力、个性的解放。在膜拜生命的学校精细管理中,“精心”既是一种服务,更是一种引领,以此来推进学校全面工作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辅助师生的生命进程不仅生机勃发,更能持续恒远。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把学生观、教师观作为学校精细管理的基石。

(一)学生观

“生本位”是我们精细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学习中,需要学校尽最大努力地关注,并为其铺设德、智、体、美各育成长的营养园地,而学校兼负的责任更重、更大!因此,学校的每一个管理举措,都应该思考学生获益的是什么。

“生本位”,是教师角色换位,是学校工作的目标在教学管理中的具体体现。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是学生成长的具体作用者,教师工作的唯一取向只能是学生的成长。因此,学校必须精细地指导教师按照少年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不断地施加各种积极要素,哪怕是课堂的参与,提问的探究,课后的拓展,社会的观察,都要精于研究,精心实施。只有学生发展了才是硬道理。

(二)教师观

让教师在精细的过程中管理中去体验并发展,教师不仅仅是奉献者,还应该是学习者,是实践家,更是在自我生命的跋涉中去探索、去改变、去提升的研究者,教师要用心去熔铸孩子,用智慧去丰泽孩子,用创新去凝炼孩子们的人生。

同样,教师在呕心沥血耕耘之后,还应该收获:收获孩子的成长喜悦,收获在师生共同参与的体验中那份豪迈,让教师的生命之树一样昌盛与长青。教师也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生成自己的经验和成果。

基于“两观”基础上的精细的教学管理,是为了学生――他们需要成长,需要开发潜能;是为了教师――他们需要实现自我价值和积极有效地去开发学生的潜能;是为了家长――他们需要共同参与培植和见证孩子的成长;是为了校长―他需要发展、创造,用自我的变革与牺牲,去全力培植生命的活力。

二、遵循原则,突显精细管理的朴实品质

精细的教学管理需要学校实施“专业控制模式”的服务型管理。专业控制模式,是以国家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准绳,并遵循基础教育的基本规律,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结合校情、师情、生情的一种学校常规管理形态。这种管理模式须用信息论进行反馈与统筹,监测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全过程,适时进行调控,并直指目标的实施与落实。

学校精细化的教学常规管理,已是常态化的工作模式了。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

规范性遵循的标准是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和区进修学院拟定的各项“规范”及管理指标。学校规范性教学按周期分类别全程进行调控、调研、指导、学习、反思、矫正、发现、总结。

首先,学校利用老教师专家团队这个独特教育智力人力资源分科把关指导,并有具体分工。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刘致哲与一批小学语文优秀老教师全程进行语文学科常规管理的引领、指导、研讨;中学高级教师、小学数学教育专家欧祖德、小学数学教育专家郎忠玉、陈显元等一大批老教师把控数学科的常规管理进程;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专家虞孝亲亲自执掌英语学科的常规全程管理;小学高级教师苏显素,主持学校体育科,并依靠小学体育教学专家夏显清老师对学科执行常规管理。其余学科均有教学骨干教师参与过程管理。校长全面参与,全面掌控,并亲自指导常规管理工作。

其次,学校考虑到了每个学期周期性的工作,做了常态性的安排。

假期,对全体教师进行新学期前的常规培训,尤其是新教师,一年级新组合的年级,要进行专项“学前培训”。还有分科、分年级的“学前培训”。名校联小的假期宁静、有序又热烈。“功在事前”让学校收获着硕果。

开学,全校全科检查教师准备并拟定的教学计划,并给予评价和集体反馈。同时检查教师的学科教案,掌握个性基本情况和整体状况,并及时交流情况。在交流、比较、修正、补充中学校正常、规范、有序而又主动地进入新学期。

听课,既是管理者的职责,也是每个教师必须参与其中的工作。一种是听“随堂课”。“随堂课”是管理者进行“面”的了解及平时状况的掌握。听课必对教师在课中为达成教学目标,如何对学生进行启示和引导,有哪些有效手段和环节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及课堂学生为主体的活跃程度,然后互相探讨并作出讲解和评价。在课堂反馈的信息中,去捕捉成败。

听课,还包括每个学科教研组进行专题准备的研究课,坚持“说、上、评、测”一体化过程,对有效环节进行肯定推广,对无效环节进行分析和纠正,对学生课堂生成进行研究和评价。

学生辅导环节贯穿课堂中和课后,我们提出的是“保优扶差”。辅导优等生讲究的是针对个性的需求和提高,上不封顶。对差生则是“保底促升”,对有差距的学生更要多一些关注和帮助。因此,八年来,我们确保了优生质量,在中学展示了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的优势,而有差异的学生也各得其所,以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走进了中学,甚得家长满意。

作业的安排设计包含了合作互补的成分,要求注意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强化巩固,又要重视运用和拓展,并长期坚持分年级作要求,限时限量,分层要求,不能加重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作业批改有检查、有评价、有记录。

学生成绩的测评是严肃而认真的,学校考务组进行了严格的纪律把控,任教老师基本不能参加本班学生考试的监测考查,在阅卷结束时可以审卷,可以申诉改变批阅,但不能自己动笔修改。

期中、期末的考查质量分析人人必做。学校再组织大会发言,并作权威性的质量分析。质量监测与分析,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活动。

(二)针对性原则

学校常规管理根据校情,依据优势,发挥强项,针对教情,针对教师的困惑和困难,并抓住重点,教学研究和指导都有的放矢地进行。比如语文,针对教师薄弱进行教研,并进行年段比较同类教学的差异,采取同课异教的探讨,效果很好。数学科则让教师在课型研究上着力,从新授到练习、复习课,从概念建立到技能提升分类进行指导和研究。英语科则从教师结构现实状况进行一般常规性训练,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闯关和教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进行集体学习、研究、课堂展示。因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常规管理和研究,教师变化大,提高明显,学生也学得轻松和快乐。

(三)生成性原则

这是让学生、教师在学校“人本主义”的教学常规管理中,能生成自我成长的知识与能力,培养积极的人生观,铸成动手的技能。所学所研的东西,能内化并能迁移,同时能创造性地运用。

(四)活动性原则

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绝不会只是教条主义地学,条条并照搬书本,而是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尝试性研究,实践活动注意动静结合,就是静下心来学习、思考、策划,还要行动起来进行研讨、准备、“实战演练”。还有个体与群体的结合,分散与合作的结合。这样形式多样的活动实践,丰富了每个教师的体验,并让学生分享了教师成长这份成果。

落实原则就是要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中,极力做到科学策划、精心实施、严密把控、细心观察、严肃验收,达到教师成长、学生发展的目的。同时,真实地实现“课堂教学讲效益,减轻负担看质量”。

三、平等合作,尊重多元主体的主动建构

管理是一门复杂的艺术,这不仅仅是一个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要发挥精细的教学管理功能,促进师生生命的丰满、圆润与张力,需要高度关注教学活动参与者的主动建构。

首先,在教学管理中建构起管理者与教师平等合作的关系。因为教师不仅仅是“蜡烛”、“付出”,不仅仅是“给予”,还应该被关注,被关爱,有吸纳、有收获;因为教师不能只是“忍辱负重”、“进德修业”,还需要“载誉归来”和得到“由衷的青睐”;因为教师不仅仅是研究型,更应该是发现型,去更好地塑造学生的精神生命。

其次,在教学管理中建构起师生平等的合作关系。学习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活动的主体是学习者本人。只有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意识,抛弃家长作风、师道尊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平等、合作、共进、共长的平台上,才会主动学习,揽阅智慧,陶冶情操,发展个性,进而养成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习者、实践者和创造者。

学校构成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这两重主体关系的构建,无疑积极地促进了精细的教学管理中各项指标的实现。学生和教师在学校精细化管理中学习、工作,各有所得,在长期的砺炼中,生命总是伴随收获与进步。“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学校的理想追求变成现实。

虽然,我校是一所民办学校,但我们有尊严。这种尊严是对国家的忠诚,是对人民的责任,这种尊严是对孩子倾力的关注与倾心的培养,是对家长挚诚的回报!名校联小人是站在时代前沿的探路者,并将永远用尝尽苦难、阅尽苍茫,又揽尽甘甜的耕耘,与教育界的同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挥臂又创新地努力前行。

篇2

三年来,在校长王宗伟的带领下,学校紧紧围绕整体工作思路,贯彻全员聘任制和全员目标制两项措施,狠抓教改教研不走过场、教学模式人人使用、因材施教抓学生三个落实,打造出了作风过硬工作高效的行政管理队伍、工作朴实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学习勤奋习惯良好的学生队伍、服务周到质量优良的后勤和教辅队伍等四支队伍。翼城四中井然有序的管理办法和稳步前进的教育教学质量让笔者探索着学校的发展之路。

一、以先进理念为引导,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支配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从行动中反映出来。为使广大教师能切实认识到“没有改革,就没有出路”的重要性,我们不断组织大家学习一些著名教育家对教育发展的一些论述,使大家能从思想上接受改革的理念,彻底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自觉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学校为每位教师订阅了魏书生的《学生实用学习方法》、《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等书。目前,学校已取得本科学历的人数为23名,正在进修本科学历的人员有12名,使学校的本科学历比例达40%;已有71名教师取得了信息技术培训高级合格证,合格比例达100%。

二、以安全教育为龙头,改善育人环境

安全无小事,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班子成员和班主任为成员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组,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始终把师生的人身安全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并分别与班主任、科任教师、特殊岗位工作人员等签订了《岗位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目标责任书》,做到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安全工作人人有责。坚持领导安全值班制,及时处理相关事务。

三、以行为规范为抓手,促进养成教育

《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对初中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主要内容。学校在开学初就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深入讨论,互相监督各自的平时表现。在政教处和班主任的强化管理、值班领导的检查督促下,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上做到了“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益的。在抓好“学生养成教育”这个中心的同时,成立了“翼城四中青少年成长管理中心”,为初一新生每人配发了《翼城四中杰出中学生自我成长管理手册》养成教育学校本教材。突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方式,既在班内设值日班长,成立值日小组,年级设值周长,全方位地考核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在周五召开学生大会,进行值周点评,表扬好的,鞭策差的,并进行隆重的交接仪式,这种做法已坚持了一年多,效果良好,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以各项活动为阵地,提升师生道德素质

本学年,学校根据县上的安排,参加了在奥体中心举行的县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学校大型集体舞受到了与会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在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也取得了好成绩,同时学校也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如开展冬季运动会、元旦“校园文化艺术周”、邀请县书法协会副主席李建党为全校书法爱好者培训、邀请县文联柴文林为全校写好者进行培训等,学校以这些活动为阵地,深入开展了对学生的思想觉悟教育,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道德素质,推动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由于初中学生年龄特征,易动、活泼、辨别是非的能力欠缺,他们的成长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共同管理。学校在不同场合,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促使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在去年12月开展的以“知荣明耻,从我做起”为主题的读书教育活动,李伟同学荣获“知荣明耻,从我做起”的演讲赛县级二等奖,教师王晓燕荣获全国演讲赛三等奖。

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学校先是由几名年轻教师王晓燕、胡青芳、郭东萍等试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模式”,通过他们的成功经验,再加上部分教师到太原、晋城、降县等名校进行实地观摩,使教师们深有同感,必须加强教学研究,必须实施课堂改革,大面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才有保障。

为了提高备课质量,打破自我封闭,自以为是的怪圈,学校实现了“四定”集体备课模式。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学科组中的组长为负责人,在加强研究、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写出备课教案,通过上课实践,不断完善,以达到效果最佳为目的。这样就能使学科集体成员都有长进,都能进步,从而共同提高,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五、以自我管理为目的,加强班级管理

篇3

1. 理念先行,校长引领

学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把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必须要理念先行,让思想变为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俗话说:“火车跑得快不快,全靠车头带。”校长在学校精细化管理中理应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不光在行动上,还要体现在理念上的引领作用。

一间学校的好坏关键看校长。校长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往往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和办学氛围,影响着学校的物质文化创造、制度的形成及学校精神的培育。一个有着厚实思想内涵、独特办学思想的校长才能孕育出多品种、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进而使学校全体师生净化心灵、启迪智慧、规范行为、提升境界。这就要求校长们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修身养性、德才兼备,从细节入手,从小事抓起。

首先,校长牢固树立精细化管理观念,并把这种观念、意识渗透到对中层干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要求中,倡导一种真诚投入的工作状态,养成认真严谨的工作习惯,培养起精益求精的改革创新精神,使每个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在持续改进中使学校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其次,还要落实管理责任,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学校是靠学校精神来维系与支撑的,然而这种隐形的力量却需要学校在每一个管理的步骤上都做到精心,进而让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志成为学校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学校必须把这种无形的理念引申到管理的方方面面,渗透于管理的全过程之中,这样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才能有保证,有灵魂。还要使教师养成注重细节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教师把本职工作做到位,尽了职,才能实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的可喜局面。只有树立精细化管理的先进观念,教师也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才具备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

2. 创建丰富的校园文化,形成精细化管理的精神风貌

校园文化看似无形,其实是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是一只隐形的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师和学生。实施精细管理,强化教育精品意识,必须营造出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良好的校园文化。例如,在室内外的墙壁上书写标语口号,在学校的走廊的墙壁上悬挂古今中外名人画像以及他们的名言,在学校底层的廊柱上悬挂中国古代诗词;开辟班级文化长廊;完善学校橱窗建设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气息浓厚了,艺术品位提高了,每一处景致,都是精心设计、细心施工的结果。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都让人赏心悦目、心神愉悦,文明、和谐、友爱、激励、进取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时时熏陶、感染着每一位师生。

3. 制订精细化的管理目标,形成精细化管理的良好基础

在现代管理中,实行目标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制订精细的管理目标,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管理目标必须从小事着眼,从细微处入手,让学校管理照章行事,规范有序。一方面,校长首先要把自己的办学愿景与领导班子成员进行沟通与交流,并在领导集团中达成共识,据此再次建构各部门的具体目标,明确管理的方向。同时,在各处室的协调领导下,班级、教研组、教师制订出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学期计划,营造人人操心学校事务、人人关心教育大局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学校要细化部门和年级的职能,强化年级的责权利。部门主要负责全校性相关工作,负责督查、协调、服务,年级要对师生的常规管理负责,要具体到对教师的师德师能全方位考核,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检查等。部门和年级各司其职,不缺位,不越位,达成“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的管理目标。

4. 落实精细化管理措施,突破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精细化管理有了目标和制度之后,关键就在于执行,这要求有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增强执行力,落实常规管理。精细化管理要有效,必须有强大的执行力做保证。强有力的执行力是一个学校内在的、持久的、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管理成败的关键,更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核心能力。学校的工作大都是琐碎而平凡的事情,只要工作过程认真扎实了,精益求精并改进创新了,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加强执行力方面,首先要从校领导班子成员抓起。要敢干、敢管,善于发现问题,多为困难想办法,不为问题找借口,该谁分管的事,就由谁来解决,不当二传手,不踢皮球,不推诿扯皮。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权力明确,在工作上独当一面,领导能力、魄力就会大大增强。其次是加强中层干部队伍的建设。要选用最能干、最合适的人,把“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干好事”成为评价每个干部的能力水平的标准,加强中层干部管理的实力,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倡导真诚沟通的工作方式,实行民主管理。某项调查表明,单位内存在的问题,有70%是由于沟通不力造成的,而70%的问题也可以由沟通得到解决。实行精细化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严而有情”的管理方式,特别强调与教师主动沟通,了解民意,听取民声,争取理解、支持、认同。提倡管理人员要走进教师的课堂、办公室,了解教师的思想、困难,尊重、激励、激发每一位教师,让教师在愉悦的心境中认真踏实、创新求变地做好本职工作。正所谓管理的科学性在于让人高效地做事,管理的艺术性在于让人愉快地做事。在有效的沟通中,追求卓越的精品意识成为教师的团队精神,成为学校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

5. 加强精细化管理的反馈,形成精细化管理的保障

篇4

1.1细节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落实

当前在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的精细化管理工作中,许多工作还依然停留在表面上。实施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的措施最终是通过落实细节管理来实现的。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的“内化”程度还不够,没有真正做到足够“精”、足够“细”,尤其是在帮助学生确立学习与人生目标、建设服务平台以及创新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细节还需要进一步规划,把学生事务的精细化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1.2学生精细化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在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工作中,尽管制订了许多规章制度,但是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发展需要出发,细节管理缺乏一定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而且师生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也不容乐观,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导致很多管理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流于形式。同时,管理方式缺乏创新性,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与评价时,许多指标都是用量来衡量的,德育评估工作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缺少动态性的管理系统,影响了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构建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原则

2.1动态性原则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与外界的交流逐渐频繁,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使得当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能够与时俱进是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构建高校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模式过程中,需要立足于本校发展实际,认真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的各项发展需求,实施动态化原则,使高校的管理工作真正发挥出作用,而不是刻意追求“精”与“细”的形式。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使当今社会瞬息万变,而高职院校学生的精细化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要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发生改变,遵循动态化原则,体现出时代气息。另外,学生事务的精细化管理工作也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跟随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与学生发展的需要,因而需要对现行的管理方法与模式进行改进。由此可见,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长期运动与精进的变化过程。

2.2系统性原则

学生事务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而要实现对学生事务的精细化管理,需要有一个系统化的体系标准,才能把学生方方面面的管理落到实处。学生管理中的各种要素、内容及资源,只有在系统化的标准要求下,才能高效运作,促使教育与管理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不仅要深刻理解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同时也要对当前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进行系统化的调整,努力做到“效率和效率最优化、最大化”,对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新进行分配,构建出精细化的管理教育体系。高职院校需要全面树立起系统化管理的观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正确运用系统理论,加强高校学生系统化管理的职能,系统规划,层层递进,促进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2.3人文性原则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做到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对人的管理工作。真正尊重、关心与爱护学生,在管理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提高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管理中,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引导与管理,精细化管理模式就是要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贯彻人文理念,搭建民主、科学与平等的平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加强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3.1深化精细化管理观念,以人为本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就应该转变管理观,正确认识与理解精细化管理的内涵。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以学生为本”。管理人员要用最新的管理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起强烈的服务意识。在管理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最终提高学生的潜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分析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利益,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切实解决学生的问题,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处理问题时,要向学生传达出学校在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与此同时,不能忽略了学生的权益,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并要给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融入人文关怀。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价值核心,用精心的态度,进行精致的管理,开展细致的工作,争取显著的成效,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最优化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明确学生的管理工作目标,精细管理

首先一定要目标明确,属于学校管理范围的内容,要全面管理而且管理好,而不属于管理范畴内的事物,就不要过于干预学生的生活。同时,学校在进行学生精细化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树立法治观念,在管理中要尊重大学生作为社会属性的人所享有的法律权利,不能侵犯大学生的合法权利,要使管理工作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通常都是分校、院(系)和班级三个模块来管理,由他们一起来担负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因而应该适当把管理权力下放到院(系)和班级,他们平时与学生接触密切,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有效解决。例如,由于学业、就业、生活以及情感等带来的压力,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步增多。因而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深入辅导。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辅导内容也要有所不同。对于大一的学生,辅导的内容要侧重于大学校园生活的适应性;针对大二的学生,应该注重学业发展与人生规划;对于大三学生而言,教师辅导的主题则是要以就业、择业指导为主。总之,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要立足于本校发展实际,切实解决学生生活、学习、心理与思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全面、精细管理。

3.3建立健全学生管理体系,制度引领

高校学生精细化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保障。在管理过程中,学校各个管理部门要加强沟通与联系,密切配合,把“公平、公正、公开”作为精细化管理的原则与思想导向。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地制订出一套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的工作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制度可约束,有标准可参考。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统筹规划,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各个岗位职责,合理安排管理人员,齐抓共管,分工协作。针对庞大的学生群体,管理制度内容要全面具体,尽可能涉及各个院系,需要涉及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勤助补贷管理、学风班风建设以及宿舍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对于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都要明确而详细,还要制订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例如“学生评优条件及奖励办法”、“违纪处分条例”以及“宿舍管理条例”等等。因为规章制度本身就体现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因而在制度制订中还要考虑到人性化因素,不仅方便管理人员对学生开展管理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按照相关规范对自己行为进行约束。另外,还需要明确制订学生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估制度。对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考核与评估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是领导与同事之间的考核;其次是学生对管理教师的评估;最后是个人管理工作的量化考核。通过制订出精细化的管理规章制度,能够增强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精细化水平。

4结语

篇5

关键词 学校管理 细致 深度 精致

学校管理涉及教师管理、班主任管理、教学管理、安全管理、后勤管理等子系统,作为校长,如何在学校管理中实现管理目标,促进学校的发展,这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然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并非易事,需要将宏观规划和精细管理结合起来,实行学校的精细化管理。

一、细致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从一定意义上说,在管理中,管理的空隙越多,间隙就会越大,管理效能就会越差。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缩短管理的空隙,就应该从部门和岗位的设置、岗位人员的分工、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与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几方面的优化来提高管理密度。

在学校管理中,部门与岗位的设置是“固定值”,那么,要提高管理效能,就得从岗位人员的分工、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和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上进行优化。这就需要发挥细致管理的作用。

首先,就岗位人员的分工而言,需要采取的是“人尽其用”的管理策略。特别是行政的组成,需要在教师队伍中通过多方观察,对教师的兴趣、爱好、特长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后,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进行组建,从而保证结构的健全,也有利于教师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

其次,在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上,不能墨守成规,以“世袭”的模式来实施管理,要鼓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将自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应用到学校管理中。当然,这就需要在学校管理中做更细致的工作,如某一位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有独特的方法并收到效果,就需要在管理中不仅要善于发现这些亮点,并逐步推广这些亮点,让其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最后,要树立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理念。在管理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都会发出“不是我不想做,不是我做不好,而是没有人管”的感慨,原因何在?归根结底,还在于管理间隙过大。很多时候,落实到具体部门,部门中没有细致分工,从而形成了有管就有人做,没人管就没人做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是得从细致管理入手,将管理目标从学校到部门,从部门到具体管理人员,甚至分工到每一位教师。保证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问,从而实现从下到上的管理理念。

二、深度管理,促进目标达成

深度管理是相对于表面管理而言的。表面管理是一种“站在岸上的管理”,注重形式而轻内容和质量,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管理,而深度管理则是“形神兼备”的管理,不仅要以形式为基础,还要注重内容。换言之,深度管理是一种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结合体。大到学校的校园分级管理体制,小到班级管理,甚至是某一学科的管理。

在深度管理中,首先要注重教师的自我管理。学校管理本质上是通过教师管理而实现管理目标的,教师的自我管理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内因和驱动力。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以教师为本,从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让教师以制度为准,实现自我管理,促进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

其次,要将教研组和班级的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点。学校得以发展还是得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当然,班级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作用是极大的,这就决定了在学校管理中,要注重从教研组的研究能力和实践效果上实施管理,而不能流于形式。对班级管理,则要以班主任为核心,从成绩、操行、卫生等多方面深入、细致管理。特别目前,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社会冲击较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严重,班主任教师在实施管理中,要渗透心理辅导的教育方法,从心理管理上着手来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最后,将中层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纽带。所谓的中层即教导处、行政处、后勤处等部门,这些部门一方面承担的是对教师的管理,另一方面是要负责落实学校管理的各类规章制度。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将中层管理作为纽带,一方面负责处理具体事务,在遇到问题或是有新的管理方法时,要及时进行沟通,最终解决问题或制定出新的管理制度。

三、精致管理,让管理更高效

精致管理不同于细致管理,细致管理注重的是“细”,而精致管理注重的是“精”。换言之,在学校管理中,细致管理是注重全盘规划管理,面面俱到,而精致管理是在某一方面将其推到发展的高度。要在学校管理中实现精致管理,首先,要懂得将个人和团队整合起来。在个人管理上,要充分看到教师的特长,为其提供可以发展的空间,同时,要将个体融于团队中,让团队成为多个个体的结合体。

其次,作为学校的领导者,要懂得舍与得。在学校管理中面对的不仅是一个方面的问题,而是诸多问题。就教师而言,有的教师勤奋,有的教师懒惰,我们又为何要用统一的标尺进行比较呢?同样,对学生也一样。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聪明的领导会看到下属的优点,扬长避短,这也是管理所需要的。

学校管理是一门艺术,一门以人为本、注重精细化管理的艺术。它不仅需要领导者有一个好的规划,更需要精雕细琢。在学校管理中注重精细化管理,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智刚.对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3).

篇6

[关键词] 高校院系办公室 科学化 精细化 管理

高校院系办公室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特殊而重要,办公室管理工作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影响学校行政管理目标的控制和实现。随着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日趋成熟和完善,如何做好新形势下高校院系办公室工作,应是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本文立足于院系办公室本职工作,依据办公室的工作特点和工作职能,尝试把企业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高校院系办公室工作中,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办公室工作水平。

一、充分认识高校院系办公室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1.高校院系办公室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高校院系办公室管理的全面改革与建设的科学化精细化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改革水平与层次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成败,因此,在深刻理解高校院系办公室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基础上践行科学的发展观势在必行。

高校院系办公室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服务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客观上要求高校院系办公室管理必须实现科学化精细化。全面推进高校院系办公室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符合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现代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相互促进,不断发展。现代管理理论也认为,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之间不存在本质区别,企业管理中要求的绩效管理、质量管理、目标管理、成本管理、结果控制等,公共管理也适用。高校院系办公室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符合现代管理理论的要求。

2.高校院系办公室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高校院系办公室职能作用的发挥都要通过一件件具体的工作去体现、去落实。做好高校院系办公室工作,必须使企业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得到具体应用。科学化精细化是有机的整体,科学化是精细化的前提,精细化是在科学化指导下,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把科学管理要求落实到管理的各个环节,落实到管理人员岗位,体现集约管理、注重效率的要求。具体地讲,科学化管理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和掌握院系办公室管理的规律,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院系办公室管理制度体系,按照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规范院系办公室的管理工作,提高管理的时效性。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抓住院系办公室管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细、抓实,不断提高管理效能。

二、高校院系办公室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必须树立现代管理理念

高校院系办公室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要实现办公室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牢固树立现代管理观念。

1.全局观念。办公室工作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性质繁杂,责任重大。每项工作的成败和效率高低,都直接影响其它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影响到学校全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必须及时了解学校和院系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树立全局观念,能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而不是从局部利益出发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由此保证办公室工作的重心始终与院系整体工作及学校中心工作保持一致,避免舍本逐末,一叶障目。

2.创新观念。办公室管理创新不仅是管理方式的创新,更是管理理念和管理过程的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过程的创新是办公室管理创新的核心。新时期办公室人员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符合实际的先进管理经验,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断总结、完善、提高,做到超前思考,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预见性。坚持从时代要求和院系发展需要出发,分析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促进院系发展。

3.效率观念。提高办公室管理的效率是办公室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目的,也是整个办公室管理活动的中心。工作效率既反映了办公室资源利用的状况,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也是办公室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对办公室的考核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应该牢固树立效率观念,强化办公室管理功能。尤其是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更应该牢固树立效率观念,逐渐强化办公室管理功能。

4.服务观念。无论从办公室工作的性质看,还是从办公室工作的职能看,为院系服务、为领导服务、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是办公室工作的重要职责。服务意识是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要着力打造办公室高效热情的服务形象,紧紧围绕院系中心工作,服务师生员工,服务领导,严格工作标准,严格规范管理,切实增强办公室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对教师、学生提出的一些有关切身利益的事情应妥善解决,要办得好、办得快。搞好院系办公室的服务工作,对提高一个系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5.责任观念。这是做好办公室工作的保证。办公室工作头绪多,而且每项工作都很重要,尤其是对全局性的工作更是要思考在前、服务在先,将责任意识融入到工作中来,讲质量、讲效率,积极主动保质保量。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不断增强使命感,切实负起责任,扎实工作,干事创业。强化责任意识,确保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落到实处。

这五个观念是构成现代高校院系办公室管理观念的有机整体,互相联系,互为补充。无论是决策的形成、目标的确立、措施的选择,还是办公室具体工作的组织开展,都应当按照五个观念的要求,进行全面权衡和综合判断。

三、高校院系办公室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途径

1.办公室科学化管理的途径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所在。高校院系办公室管理工作“以人为本”,是做好办公室工作的重要原则,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并增强主动服务的观念,不断强化全局意识和创新意识,高度认识和把握对内以办公室工作人员为主体,对外以师生为本的现代人本管理理念。

第二,加强办公室队伍建设。人是办公室管理工作中最活跃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办公室管理的首要资源。推进办公室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关键在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办公室队伍政治、业务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组织协调、文字表达、信息服务、开拓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以适应高校规范管理、科学决策、依法治校的现展需要,为加强办公室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

第三,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实现办公室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建立健全一套科学规范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工作规则,并与时俱进地及时修订和完善,使每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力,实现办公室资源的合理化、工作人员行为的规范化,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首先,制定办公室管理制度。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是确保高校院系办公室工作高效运行的基本要求。其次,明确岗位职责。通过制定岗位职责,实行目标管理,细化分解任务,从而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运转机制。

第四,树立现代管理意识,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科学化是指遵循客观规律,采用科学方法,进行高效管理。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手段是高校院系办公室实现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不断提高办公室的现代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设有利于办公室现代化的硬件设施,结合建设数字化校园平台,推进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

2.办公室精细化管理的途径

第一,强化精细化管理意识,提升办公室工作人员素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培养精细化管理意识,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是精细化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全面提升办公室的管理水平,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关系到办公室目标任务能否快捷、高效完成的大事,每位办公室工作人员都要形成精细做事、精细管理的意识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精细化管理最终的解决途径只能通过办公室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提升的方式实现,提升办公室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是精细化管理得到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第二,培养精细化管理文化,不断提升办公室软实力。办公室要努力将精细化管理上升为一种文化,使之成为打造和提升办公室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推行办公室精细化管理,必须高度重视精神和文化因素在办公室工作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加强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教育,积极营造出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形成每个办公室工作人员都自觉认同并努力为之奋斗的核心价值观。要把精细化管理当作一种工作要求,一种精神境界和一种文化素养,逐步使办公室工作由制度约束向文化约束的方式转变,为办公室整体精细工作能力的提高,提供有效的支撑。

篇7

1.“外来”文化与源文化的冲突。自2009年以来,海南省为提高基础教育人才队伍质量,实施中小学优秀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引进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引进的校长、骨干教师中,也出现有:干群关系搞不好、区域文化明显不适、被当地个别“不良文化”同化,甚至个别校长、骨干教师“抱憾而走”,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此类现象更为明显。基于海南省的地理位置、气候、历史、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独特原因,造就了民族地区的人格特质明显存在着朴素性减少、防御性增强的特点。师生较强的心理防御导致对学校管理变革表现为适应的被动性和内在不适应;在学校发展保障机制与社会支持系统未健全之前,原有的性格乐观、人情浓重、思维单一的心理受到极大冲击,师生心理失衡现象严重。“外来”学校管理文化与源学校管理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渗透、协同与学校管理文化融合势在必行。2.应试教育的尴尬。现实社会背景下,无论课改如何进行,考试仍然是对普通家庭学生相对公平的竞争方式。综观海南昌江某重点学校近期语文、数学、英语期中测试成绩(见下表),是学生问题、教师问题、管理问题、家庭问题还是社会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海南民族地区的教育与学校发展问题。3.文化融合的偏差。作为民族地区的学校,其首要任务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是主流文化与源文化的整合与提升。文化认同和源于本心的文化尊重是民族地区引进的学校管理者工作的最低底线与最高目标。同时,更重要的还是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培养,否则将出现“人”与“文化”相割离,其结果就是失去了对“人”这一主体的关注和关怀,最终不仅会导致民族文化传承与融合的“伪繁荣”景象,还会出现“不领情”的消极思想。

二、解决之道

1.基于融合的文化管理。如何把中外优秀先进文化融入海南黎区的学校管理,形成具有海南黎区学校文化管理特点的模式,是当地全体教育参与者应该共同思考与实践的问题。近年来,海南黎区学校的广大师生也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有意识地对心理与行为做出相应的调整,从多层次、多维度审视海南黎区学校的师生文化适应的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选择适宜适切的文化管理路径。其中,文化认同与尊重是海南黎区学校师生心理发展的核心变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改进与可持续发展;师资队伍的质量问题与能否切实落实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相关规定,则是海南黎区教育供给侧的“深水问题”。2.基于个性化认同的校本研训。在海南广大黎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针对性强的培训体系前,民族地区学校的校本研训更为重要。基于教师的综合素养较弱、学生学业水平低的实际,民族地区学校的校本研训更要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特别是侧重对现实教育教学问题及个案进行讨论和分析,力争使校本研训在讨论的过程中形成互动,解决急需的操作层面的问题。民族地区学校教师的个性化特点的不确定性极大地左右着学校的变革,研究教师个体间的差异不便于操作,但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表现出的差异必须明晰,这对学校的稳中求变是极为重要的环节。(见下:《教师个性化发展支撑路径图》)基于教师个性化认同与海南黎区教师与学生素养的校本研训,在操作层面上必须具有明确的“茶馆式”研训特点。即要求教师结合教材知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创生出新的学习内容。这种校本研训首先解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问题,其次是解决了学生当下的问题,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学习动力。基于教师个性化认同的“茶馆式”校本研训定位在“找准学生缺什么、理清教师教什么、落实课上怎么教”。“找准学生缺什么”是前提,“理清教师教什么”是核心,“落实课上怎么教”是策略,是将教师成长与教育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过程。3.基于生命价值追求的课程开发。作为教育管理者应该设身处地地对海南黎区学校教育从“感知生命—敬畏生命—理解生命—生命价值—价值重判”出发,既强调主体的人与自身拥有的客观存在物之间一种绝对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关系,又强调个体在面对客观对象,需要做出价值判断时拥有的一种主体性和自由性。(见下图:《民族地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路径图》)校本课程本身应是学校与区域文化的再生产,目前海南黎区尚未形成系统的地方课程。如何挖掘、提升、共享现有教师潜在的隐性知识是海南黎区学校文化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基石,也是对民族地区学校教师的高度尊重与认同。创设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讨论、对话、学习环境,实现隐性知识之间的交流和共振是民族地区学校变革的基本场景。通过促进隐性知识的编码化和加强人际交流的互动,使非编码化的个人知识得以充分共享,从而提高学校组织的竞争能力与师生对学校文化的归属感。

三、保障机制

1.低结构过程性评价。海南民族地区学校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应定位于低结构的过程性评价。构建低结构、过程性评价机制的价值取向是追求对教学活动前后逻辑关联,追求教师、学生、教材资源等因素的体系性、长程性分析及对学生接受度的适切性。基于传统评价标准与制定教育活动的操作指南相结合是低结构过程性评价的关键;同时要注重教师实践方面的自评指标及操作指引;管理层还需在教师自评指标的基础上相应地设定他评指标,以统筹校本研训的资源。海南黎区学校的评价改进措施必须紧密结合学校现实,改进的速度应循序渐进,过快容易使原有系统进一步恶化甚至崩溃,改进的效果则与教师参与度有直接关系,在某些非核心精神上,还要根据教师的利益立场、理解水平和实践情境特性做适当调整。年级组与教研组是落实改进的基本保障组织;“教师培训”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生长素”。(见下图《民族地区学校教师个性化发展评价路径图》)2.多元化增值性评价。增值性评价是指通过追踪研究设计,收集师生在一段时间内不同时间点上的标准化绩效;基于师生自身原因素质的纵向比较,并考虑其他不受学校控制的因素对师生的影响;使用多水平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考察师生学习与发展的净增值,进而实现对师生效能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增值性评价体现在关注点的变化,保证了更加公平的比较与绩效责任紧密相连;其诊断能够找出组织的内隐概念和内隐规矩,促进了学校的变革。采取协方差分析法消除了校际、班际间学生学业水平的基础差异,重点是对学校、教师培养过程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回归计算与协方差计算修正后的评价对于海南黎区学校与师生评价是接近于真实、科学的。如此基于的增值性激励评价,无疑是引导海南民族地区教师不断实现自主发展的风向标;师生的非自觉发展行为也会逐步得到外部正面强化,从而逐步外化为自觉行为。文化融合视阈下的合宜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范畴之中,是教育者作为对人和事物的存在状态和行为方式进行评价和判断的范式、规则和尺度。教育者应以“同理”之心,把教师与学生作为“主体”,需要从海南黎区学校师生现状与地域文化的实际出发,以研究的范式为指导,在学校管理、课程、教学、评价、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广泛的探索和实践,以构建荣辱与共的生命共同体、破解问题的研究共同体、创生教育资源共同体为载体,营造“尊重、对话、合作、共赢”的反思型组织文化氛围,达到和谐发展这一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管理之目标与归宿。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校园景观环境,环境心理学

在大学校园环境的建设中,校园景观是联系校内各功能区的必要手段,对增强和发挥校园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环境品质、营造人文氛围、改善景观时空分布格局等起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 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它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和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它以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在继承和吸收历史上合理的环境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

2.桃苑公寓北面景观环境现状

该处景观处于桃苑公寓楼北面校园干道旁,是网球场与干道的夹缝空间中建造起来的,设计目的是为了便于行人的休息,同时也能在网球场与依校园干道间形成以条自然的隔离带。景观呈带状,长约150m,主要设置座椅供路人休息,景观背靠网球场,面向桃苑2号楼与留学生公寓旁的草坪。虽然所处位置并不好,但是此处是很多学生愿意休息的地方,尤其是情侣。

3.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与其周围的物质、精神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主要过程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认知分析,寻求最佳刺激,再根据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在校园绿化设计中运用环境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在物质空间中的活动及人对环境的反应,将有助于设计出真正人性化的校园绿化空间环境。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它把人类的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接下来将结合实例浅析环境心理学对校园景观的设计影响。

3.1:环境知觉

环境知觉是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从校园景观环境中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知觉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知觉。人通过环境知觉来感受和评价校园景观。

3.1.1:视觉方面

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形态,虽然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但是美还是有据可寻得,如黄金比例等,该处景观沿校园干道发展,就视觉上来说前面有长约150m的距离,感觉上是很远的,沿途布置座椅,无疑在行人心理上暗示都会有休息的,更容易让人接受。同时,周围的绿化营造充分,无疑在视觉上是很有诱惑力的。同时座椅边靠花坛,让人在休息的同时与绿色更近的接触,这些都对行人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

3.1.2:触觉方面

不同的材质对于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该处景观设计的座椅为花坛边缘,用木材铺垫,这无论在夏天疑惑是冬天,都容易让人接受。可见不同的材质对于人的影响是不同的。暖性的材质更容易让人接受。

3.1.3:领域性

领域有三个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其中的次级领域与我们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半私密空间较为相似。领域有两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从领域感这角度,校园景观通过构建富有园林韵味的绿化特色来拉近与与人的距离,让人更容易融入其中。从上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座椅间用花坛分割,显然起到了很好的领域性作用。

3.1.4:公共性

正如人类需要私密空间一样,有时人类也需要自由开阔的公共空间。环境心理学家曾提出社会向心与社会离心的空间概念,校园景观也可分景观向心空间和景观离心空间。前者如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区中心绿地等,广场上要设置冠荫树,公园草坪要尽量开放,草坪不能一览无余,要有遮阳避雨的地方,居住区绿地中的植物品种要尽量选择观赏价值较高的观叶、观花、观果植物等。这些设计思路都是倾向于使人相对聚集,促进人与人相互交往,并进而去寻求更丰富的信息。该处设计本就为一处公共的校园景观,由于地域的影响,因此在景观公共性方面没能体现完美。

3.1.5:私密性

私密性是人在环境中行为心理的重要部分, 私密性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以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 它在空间行为的解释上就是某种程度的交流方式。空间的私密性决定了人的活动情况,人的不同活动也需要不同的环境,该处景观首先在地理位置上,地处人流量较大的活动场与公寓楼间,旁边又是校园主干道,显然私密性不好,但是通过我的观察发现有很多的情侣也喜欢来此活动,通过研究发现,为了弥补私密性的不足,设计在座位前加了较为矮的数目,同时将座椅设置为角落形式, 处于角落位置的空间私密性强, 受干扰度降到最低, 与周围的交流方位少, 所以使用者还可按其意愿观察别人, 同时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控制自己交流给他人的信息在视野上具有一定得遮挡作用,这就加强了该区域的私密性。

篇9

精细化管理源自企业管理领域,但是其所代表的理念却能够为所有的组织带来不同程度的启示。现代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定义是“五精四细”,即精华(文化、技术、智慧)、精髓(管理的精髓、掌握管理精髓的管理者)、精品(质量、品牌)、精通(专家型管理者和员工)、精密(各种管理、生产关系链接有序、精准),以及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

我们将发现,其实学校的精细化管理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精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导向,精髓――学校优越的管理机制和优秀的管理队伍,精品――学校的教书育人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精通――各个层次各个学科的完善而优秀的师资力量,精密――互为补充并自成一体的学校制度体系。至于“四细”,笔者以为,“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一样适用于学校的管理,在此暂不作阐述。

因而,笔者认为,学校精细化管理就是在基础管理之上,以上述“五精”为实施内容,辅以“四细”为途径,重视基础和具体、重视细节和流程、重视质量和收效的学校管理模式。在上面对学校精细化管理内涵的探索中,可以知道,学校精细化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拥有“精华、精髓、精品、精通、精密”。

一、精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导向

精细化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方式,更是一种管理理念,这种理念只有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很好地进行结合和融通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如果说管理、制度等等是一个组织的硬模块的话,那么精细化管理所要达到的“精华”便是组织的软模块,这个模块关乎“精神”,是整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学校的办学理念关注的是学校的内在价值――即学校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目标,学校的文化导向关注的是学校的社会价值――即学校以引导什么样的文化潮流作为自己在社会中的方向性指标。因而,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首先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导向,然后把学校多年办学的“精神”与精细化管理这一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有机的结合。学校是一个充满着文化气息的组织,以知识作为主要的传播载体,只有首要地以“精华”作为自身管理的精神核心,精细化管理才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可能。

二、精髓――学校优越的管理机制和优秀的管理队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学校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水平也越来越高,那么,传统的一些学校管理方式便面临被淘汰的局面。如果明确并提出了学校的“精华”所在,但是并没有一些相对创新的管理机制来加以支撑,“精华”终有一日也将不复存在。因而,管理机制的创新在精细化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管理机制不同于整体的管理模式,它关注的是学校处理具体问题的决策方式和运行手法,是管理模式在微观方面的表现。但是,一套创新的管理机制并不是一朝一夕促成,它需要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来进行长期地探索和改善。由于精细化管理无法一蹴而就,更加无法一步到位,因此,在这支队伍中,精细化管理的引领者(通常是校长)的角色便显得非常突出。在学校精细化管理的起步阶段,引领者的思想和改革意向将左右这样一个管理模式的全面推行。因而,学校欲有一个优越的管理机制,须有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而这样一直管理队伍的构建,与其领导者的作用息息相关。

三、精品――学校的教书育人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学校的精细化管理,终究是为了学校最基本的功能――教书育人而服务的。因而,对学校教书育人的质量进行关注是精细化管理的题中之义,它较之基础管理,更加重视挖掘教书育人过程中的“精品”。这些“精品”不仅仅是一堂精彩的课,或者是一个精彩的活动,它更应该是有着科学规制和合理运作流程的育人过程,它也许只是一个点,只是关注于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但是只要这个“精品”能够保质保量地达到它的目标,那么,它就是一个“精品”,能够为学校培育人才带来细节上的改进。再者,学校精细化管理关注学校“精品”的出现,而学校能否成为社会组织中的精品就需要关注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了。学校是否能够与社会做有效的互动?是否能够以“海纳百川”的能量听取不同的声音?是否重视家校关系的合理发展……如此种种,均关乎学校能否成为社会组织中的精品,是否拥有足够的社会影响力。因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的精细化管理不仅面向学校内部,更已经延伸到了学校的。内外兼修,方能成大气。

四、精通――各个层次各个学科的完善而优秀的师资力量

如果说,“精华”是一个人的精神所在,“精髓”是一个人的大脑和骨骼,那么,“精通”就是一个人的血液,贯穿全身而服务心脏。老师与学生是学校的两个关键群体,师资力量在学校中的地位不言而喻。那么,精细化管理应该致力于发展拥有什么样特质的师资力量呢?笔者认为,首先,学校以多年级、多学科的知识传导体系为运行主体,那么,各个层次和各个学科的师资力量应该是完备而优秀的,并且是持续发展的,这就是需要学校关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细节,从细节中挖掘以期有持续的改进;其次,不可忘记的是,老师也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主角,精细化管理在发展师资力量方面更加应该关注让老师的个人理念与学校的理念进行接轨,让“精华”成为每一个老师的精神,唯有如此,精细化管理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五、精密――互为补充并自成一体的学校制度体系

篇10

〔中图分类号〕 G47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1—0026—01

一、着眼发展,倡导一个“精”字

精心设计校园文化,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一是布置“精细”。如,我校楼内悬挂了装帧精美的书法、绘画作品。门柱上配有对联:“道德为原本,知识极诚明。”昭示一中莘莘学子“心沉书海,志荡天涯”。楼间平台镜箴中间为孔子的画像,昭示师生“诚信、谦让、关爱、孝廉、勤俭”。二是环境“精美”。重视校园绿化、净化、美化工作,建成了两季有花,三季见青,环境清新,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校园景观。三是活动“精巧”。每年初三学生毕业,学校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举行盛大的毕业典礼。在毕业典礼上,校领导亲手给学生发放毕业证书,举行隆重的话别、送别仪式。从教学楼门口到校门两侧,手持花束的初一、初二学生夹道而立,手持印有“永远都是一中人”、“母校永远想念你”的彩旗,传递着对初三师哥师姐的眷恋之情和美好祝愿。

二、体现人文关怀,抓好一个“细”字

学校把每学期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班主任节”,在班主任节来临之际,通过各种方式,宣传、颂扬班主任老师。在节日这一天,校园祝福的话语到处洋溢,班主任们穿戴整齐,幸福地接受着学生们的鲜花。学生真诚地与老师拥抱,说出他们内心的祝福。2004年,学校建成的桃李园首次挂果,5枚杏子和81枚桃子无一人采摘,果实成熟后,学校举行了隆重的采摘仪式,并设立了“金杏奖”和“金桃奖”,把5枚杏子和81枚桃子分别奖给了86名“自理、自律的优秀学生”。

三、关注成长,强化一个“实”字

一是标准转向合适。实施差别评价,尽量为不同学生提出不同标准,不统一考试、不统一评价,为学生们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二是科研注重实用。学校科研大会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活动,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汇报和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学校还邀请外省、外校的专家来校进行指导、交流。通过多年的努力,科研工作已日渐呈现出主题从单一走向多元,内容从零散走向序列,主体从个体走向群体,目标从短视走向长远发展的特点。三是课堂注重高效。课堂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校除了常规的检查,更多的是鼓励、组织教师通过学习进行一些探索和实验;四是阅读注重实效。读书系列活动之古诗文朗诵是学校多年来常抓不懈的活动之一。我校古诗文诵读的构想是:学生在校三年,背诵60首古诗,30首宋词, 30篇古文,论语140条,通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