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

篇1

一、针对年龄特点,发散学生思维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尚未形成对理论的完整认识,跳跃性思维比较活跃,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然而,我们不能为了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而泯灭小学生的跳跃性思维及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应针对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发散学生的思维,逐渐形成逻辑推理思维。

1.对低年级(1―3年级)的学生而言

低年级的学生头脑中尚未形成数学的概念,对较复杂的知识也很难把握,因此,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要从简单的判断推理入手来初步渗透逻辑推理。具体来讲,刚开始时要教会学生认识简单的数学符号或事物,并且明白每一个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初步的印象和一定的判断标准。随后可以将这些符号或事物混在一起要求学生辨别并比较,或者提供一组有规律的符号要求学生寻找规律,这就初步达到了逻辑推理的效果。

例如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课程中有“比较大小”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了解了数的概念,在二年级通过比较数的大小来进一步了解数的特征,教师通过粉笔、玻璃球等方法来引导学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很有帮助。而且,适当设置找规律的题型,这更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例如给出一组数字1,3,5,7……让学生寻找规律。

2.对高年级(4―6年级)的学生而言

高年级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大难度,在学生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归纳和演绎的能力。这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将复杂的问题通过归纳整理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例如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课程中涉及分数的概念,在掌握分数的基本运算法则后,学生要有意识地探索分数的四则运算,并会应用到整数的运算上,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归纳总结、提升的过程。当学生掌握了分数的四则运算后会发现,不论是哪种四则运算都有一套固定的规则,只是针对数的不同罢了,因此,就可以通过整数的四则运算规律进而类推到小数或分数,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起到了发散思维的作用,同时对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也很有帮助。

二、抓住练习机会,引导归纳总结

数学的学科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在掌握概念之后,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进一步巩固,每一次对知识的巩固与练习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感悟,正所谓“温故知新”,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就一定要抓住练习的机会,通过练习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找到规律,提高逻辑推理能力。数学的练部分是习题练习,不过还有一部分是操作练习,也就是将数学问题应用到生活中,在应用中找到知识的规律。

1.抓住日常练习

学生的日常习题练习是对当日所讲知识的巩固与回顾,目的是要学生牢记知识要点。但是,如果学生在练习中仅是掌握了部分的知识点,对整个学科的提升不会有太大的帮助。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跳出答题的范畴,客观、全面地分析知识点,从整体上全面把握问题,梳理知识点,引导学生意识到知识点的应用范围,这就达到了逻辑推理的目的。此外,适当提高习题的难度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深入理解知识要点。

例如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会引入图像的平移、旋转的知识,教师在讲授时使学生明白图像平移、旋转的规律以及图形的变换方法。通过习题让学生学会判别图形的变换方式,通过大量的练习我们会发现,对图像的变换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无非是考查图线是否变换,属于哪种变换,变换的方法以及二者的区别。因此,学生在练习时要善于总结题型及知识点的考查方式,这样才能在今后的练习中很快找到方法。

2.练习生活实际

除习题外,学生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另一种练习的方法,这种方法更能检验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归纳总结,一方面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提升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学生在出游时会遇到路程与时间的问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即“时间×速度=路程”的公式解决,这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巩固也是提高。

三、重视探究过程,突出学生主体

数学教学不适宜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压力,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无法激发探究兴趣,进而阻碍逻辑推理思维的训练。逻辑推理思维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只有对知识点有兴趣,才能进一步研究,然后逐步归纳出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探究知识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己探究,对知识的探究主要从问题设置及动手实践两个方面来进行。

1.设置问题

教师设置的问题非常重要,简单的问题达不到教学的效果,难的问题又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重点地设置问题,逐渐加大难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置的问题要涉及所学知识,尤其是和重难点相联系,确保每一个问题都有存在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分数时,首先引入分数的概念,由于学生对整数已经非常了解,那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整数与分数的不同。随后,教师要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引出分数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们认识到分数的意义。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分数的性质,可以通过分析错误案例的方法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讨论,逐步掌握分数的所有特征。在接下来的分数四则运算中,也可用同样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而这一过程中的归纳推理也是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过程。

2.动手实践

除了教师设置问题引导探究外,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知识点也是一种探究方式,这种方式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图形时,学生可以制作不同的图形模型,来探究每一种图形的轴对称情况以及对称轴的条数、总结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规律等。通过实际的操作方法来探究总结知识要比直接传授更容易理解与识记,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也能够提升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指导他们的进一步探究。

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传统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相分离,然而,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增加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将枯燥的数字和公式应用到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实践教学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容易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推理思维。实践教学一般包括情景教学和实操教学两种方式。

1.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模式在各学科教学中都很受欢迎,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爱玩的特点,设置生动有趣的情景,将知识分解,采用竞赛、展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此过程中将知识点层层剖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的存在价值,在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锻炼了思维。

例如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有关统计和概率的知识,这一章节较适合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对学校的所有教职工和学生数量进行统计,并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根据某一次考试成绩进行统计与分析,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会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在情景实践中找到知识的规律,寻找规律的过程正是训练逻辑推理能力的过程。

2.实操教学

实操教学法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和共同参与,教师的授课不是简单的理论传授,还要附加一些教学工具和教学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更加清楚地理解知识,进而归纳总结知识,锻炼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学习空间与图形时,教师应用一些图形模型向学生演示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各种图形的轴对称情况,展示的过程不仅是在传授知识,也在提高学习兴趣,而之后的思考过程更是在锻炼思维能力。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 思维能力 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从学前班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及创新能力。增强思维,提高智力水平,需要数学来完成。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与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小学生处于将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跨越的阶段,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经过长期训练培养出来。小学数学教学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学生在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的运用思维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判断等。也为运用思维能力提供了依据。数学具有本身由多组判断组成的特点,判断有专业的数学术语、逻辑术语和符号,一些判断进行逻辑推理可以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这些判断的集合产生了数学这门学科。小学的数学内容比较简单,不需要推理论证,但是需要推理判断,而推理判断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其处于将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跨越的阶段,也是发展其思维能力的黄金阶段。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教学目的,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思维能力才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关键,这在新课标中也有明确提及,而数学又是一种锻炼思维能力的有力措施,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两者的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积极促进效果。一方面,思维能力强,其对数学的领悟能力自然也越强,另一方面,数学思维又能全方位化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将单纯的大脑活动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活动,如口头、四肢等的活动,联系起来,将思维扩散开来。以人教版教材中指导学生认识1-5这些数字的单元为例,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认识这几个数字怎么写的、怎么读的,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数字的拆分与组合,这无疑能起到扩散思维、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可见,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数学能力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

(一)贯穿教学内容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如: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题及应用题、测量、画图等方面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概况的描述。通过实物与事例,举例说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比较、正确判断,进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教学圆形的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圆圈,告诉学生这就是圆形,应当先找一些具有圆形特征的不同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然后抽象地描述出图形,概括圆形特征。教学计算法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例如:加法结合律,多列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做出判断如(1+2)+3=1+(2+3),先将1和2相加,相加得数再与3相加,与先将2与3相加,相加得数再与1相加的结果是一样的。引导学生找出这几个例子的共通点,即等号左端前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与第三个相加,等号右端后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与第一个数相加的结果一样,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结合律。

(二)设计好练习题促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练习,学生能够有效快速掌握解题方法、熟练计算,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思维能力,解题练习是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设计好的练习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一般的小学课本后面都会有一定数量的课后习题,这些习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不一定适用于教学的需要,由于班级不同,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调整和补充,例如:学生没有掌握解题方法,则需要教师出一些较简单的习题让学生在不断练习中熟悉掌握: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稍微加大习题的难度;做到有针对性的设计习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是切合生活实际而开设的一门新型课程,将教学与活动结合,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给学生全新的体验,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创新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三、结束语

总之,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与系统性,教师在长期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来,具体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之中,给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创设机会,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用启发式突破学生难点,重视学生的求证方法。教师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挖掘学生潜力。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创新思维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主要从以下方面论述了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一、培养观察能力,激发学习欲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创造思维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二、培养动手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发展创造思维

―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以下再对培养思维简单地谈一谈。

1、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起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163.5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2+163.5=272.5(千米)。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3+2)=272.5(千米)。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l63.5×2-163.5÷3=272.5(千米)。其中,163.5×2,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163.5÷3,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三、鼓励质疑,在问题中打开思维的大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产生疑问,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题,从存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质疑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有学生提问可笑、肤浅,不着边际,我们也要耐心听取,用心引导,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例如我在教学求“长方形面积”时,为了发展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意识,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到家,看看身边哪些物体是长方形,试着计算它们的面积。并跟自己的父母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看你计算的对不对?第二天班上交流时,有的学生提出了质疑:李洪说他家桌面的面积为40平方厘米。张丽说她家桌面的面积为120平方厘米。怎么会相差这么大呀?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首先给予鼓励,接着再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在教室里观察课桌面与黑板面,从而使学生明白都是长方形面积,但大小却不一样。也使他们进一步懂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道理。

综上所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一同成长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祛训练,学生一定能声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82-02

知识和思维不同,前者易传授,而后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数学思维培养的过程就是“意会”的过程。目前,不少教师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宝贵意见,但以“意会”为核心的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还少有人提出。笔者发现,基于数学学科特点,以数学思维本质培养过程为导向的、以“意会”为核心思想的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方法,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等多重功效,可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下面笔者以“意会”为核心,具体介绍几点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

一、以教材为基础,将知识延伸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将知识合理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相关知识时,笔者作了如下两个方向的延伸:第一个延伸是引导学生综合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求解规律,挖掘其中的数学关系。正方形可看成长、宽相等的长方形;长方形可看成上底、下底相等的“梯形”;三角形可看成上底为0的“梯形”。这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都可写成梯形面积公式的形式,它们实质上是“特殊形状的梯形”。由此可得“平面上有一组对边平行的任意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分析,使学生看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之间的本质关系,提高思维深度。第二个延伸是引导学生通过梯形面积公式悟透等差数列求和规律。设S=1+2+3+・・・+98+99+100,则S等于多少?引导学生摆图形(如图1所示)。显然,S等于第1~100层三角形总数。图1所示的三角形逐层个数加1,总体相当于梯形,联系梯形面积公式,第1层的三角形个数可看成梯形上底,第100层的三角形个数可看成梯形下底,层数可看成梯形的高,三角形总数可看成梯形面积,因此S=(1+100)×100÷2=5050。类似的可求解任意等差数列之和,进一步可探究等差数列求和最佳思想(如图2所示)。用两组如图1所示三角形拼成的“梯形”首尾合并,拼成如图2所示图形。每行三角形个数为100+1=101。这启发我们可采用如图3所示方法计算等差数列的和,即倒序相加。将图3中同一列两数相加,1+100,2+99,3+98,・・・,98+3,99+2,100+1,再求和,最后除以2。通过这种延伸,充分利用了教材基础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钻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说明:为了叙述方便,文中使用了诸如“等差数列”“倒序相加”等超出小学数学内容的专业术语,在教学中不要使用)

S=1+2+3・・・+98+99+100

100+99+98+・・・3+2+1=S

图3 倒序相加方法示意图

二、从教材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学会推导

纵观梯形面积计算的大部分课堂教学,绝大部分学生首先想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加以旋转和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式来推导,因为先前有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加以旋转和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学习经验,对学生而言,它虽然有利于发生知识的主动迁移,但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导致了推导策略的单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笔者注意到这个问题后,在先前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就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开放思维,引导学生用多种不同方式(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双拼成平行四边形、把一个三角形割补或折成长方形)、多策略地推导归纳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果然,学生在后面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思维高度活跃,探究积极主动。笔者则留出了充足的时间,欣赏他们精彩纷呈的推导策略: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大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图4);有的沿着梯形两腰的中点连线对折剪开再旋转、平移成小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图5);有的分别沿梯形腰的中点画两条高再剪开、旋转成长方形来推导(图6)……学生们开展组内合作,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推导出以下公式:(上底+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上底+下底)÷2×高。这时,笔者再顺势引导学生回顾刚才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反复验证、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充分肯定他们发挥了各自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领学生通过判断几种推导的同与不同进一步归纳和统一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更多地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习得了推导的基本思想,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整数规律”时,很少有教师能够有意借机引导学生进行推导性钻研。如能引导学生如下进行推导,钻研“为什么”,才是数学思想培养的精髓所在。笔者认为,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整数规律”时,我们不妨假设所考查的是一个三位数“abc”,则它的值为a×100+b×10+c,用它除以3,即为(a×100+b×10+c)÷3=(a×99+b×9)÷3+(a+b+c)÷3=a×33+b×3+(a+b+c)÷3。推导至此,便不难理解为何整数各位数字之和除以3所得余数即为该整数除以3所得余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养成“钻研”的习惯,数学思想的传递才能畅通。

三、巧设难关,引导学生灵活转化

篇5

1.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

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其中以思维力为核心。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很重要的。青少年中蕴藏着智力发展的极大潜力。通过培养,可以将这种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不仅能促进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概括能力的增长,还能加速其综合努力的形成与发展,从而达到发展智力的层次,它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

2.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方法

2.1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敏捷性。在数学教学中,也有一个速度训练的问题,就是教学大纲强调的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研究发现,数学水平较高的学生的普遍特点,就是在运算时思维过程敏捷,反应快,演算速度快;相反地,数学水平较底的学生运算的时间往往是水平较高学生的两三倍。我们不应该把运算速度只看做是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的差异,而且还要看作是运算习惯的思维概括能力的差异。

思维的敏捷性是可以通过教学来培养的。常见的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在数学教学中要有速度的要求;二是要使学生掌握提高速度的办法。速算要领的掌握和背熟一些数据。例如,每次上课时都可以选择一些数学习题,让学生计时演算,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定的速算要领和方法;常用的数字,如20以内自然数的平方数、10以内自然数的立方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无理数π、е、lg2、lg3的近似值都要做到“一口清”;常用的数学公式如平方和、平方差、立方和、立方差、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公式、对数和指数的等等,都要做到应用自如。

2.2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思维灵活性。在数学教学中,也同样有一个思维发散的问题,如思维的多端性、伸缩性、精细性、新颖性等,这就是思维的品质之一――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寓于思维的敏捷中,其主要表现为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迅速地引起联想,建立自己的思路,并能根据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调节,及时有效地高速思维过程,表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方法较多,适宜数学教学实际的方法,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同解变形和恒等变形的能力。其中要注意:在基础知识教学中要从不同层次、形态和不同交接点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多方位把知识系统化;在解题教学中,要从不同的认识层次、观察角度、知识角度、知识背景和问题特点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2.3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深刻性。数学教学不仅要求培养学生的智力深刻性,而且也要求促进他们智力的逻辑性和抽象程度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往往满足一知半解,对概念不求甚解,做练习依样画葫芦,不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应启发学生自觉地进行观察,要善于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发现其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还应及时帮助学生通过辨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变式教学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4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思维独创性。数学作业的独立完成,是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的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在解题中独立地起步,比解题本身显得更重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去新颖而独特地解题。为培养学生的运算思维独创性,可以对学生进行自编习题特别是应用题的练习。自己编制各种类型的练习题 ,自己概括、总结、评价,以促进思维结构对所学知识的同化、顺应,在加强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无疑是对思维独创性品质的一个促进。

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包括:(1)探索性思维能力; (2)选择性思维能力;(3)综合性思维能力;(4)构建性思维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利用学过的知识去发现已有知识之间的新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灵活运用的能力来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应提倡学生多思多想,减少人为的束缚,启发学生多质疑。在质疑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哪怕只有一点新意或有价值的见解,都应充分给予肯定并鼓励,要珍异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思维的创造性更多地表现在发现矛盾以后,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以进攻的姿态突破矛盾,最终解决问题。

2.5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批判性。数学学习中的批判性,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索、变式的反省,这种自我监控的品质,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批判性往往是对所学知识的系统化中表现出来的,但它的重点却在于在学习过程中对思维活动的检查和调节。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

一、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九年义务的小学数学课程中,以促进学生快速、持续和全面发展作为基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遵循知识学习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新时期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特点和要求,立足实际,将学校情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地联系起来,充分对其应用和进行解释,让学生对小学数学教育与学习进行重新审视和理解。同时,在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和思维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其中,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制定科学高效的策略和措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大力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方式

2.1 分类法和比较法。分类法是加工整理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是对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之间进行对比,确定其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比较是人们开展思维能力和发挥想象力的基础。分类法和比较法贯穿在小学的数学教学难之中。

2.2 演绎法与归纳法。这两种都是小学数学常用的推理方法。对于推理法而言,其主要是由个别、特殊的数学知识向普通的规律逐渐类推和延展,实践中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其概念、性质以及定律等,均是通过推理归纳将其概括出来。

2.3 抽象与概括法。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2.4 综合法与分析法。综合法就是将两个或者多个对象综合起来对其进行研究,从整体上对事物的本质加以认识和了解。分析法是指将研究对象分成多个部分进行研究,进而获取对象本质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三、培养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人们的思维意识具有多种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事物的好奇欲望、想象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改观。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意识,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与小学培养思维能力和数学的教学特点相结合。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如果缺少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将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不利。基于此,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有计划性、针对性和有目的的对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予以培养,这是当前小学教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其知识变得更加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通过具体演示与操作,小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小学生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实践中,虽然其并不能作为一项教学目标和任务,但是在讲解学习方法时,教师若能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则可在培养学生穿线思维能力方面见到很大的效果。

四、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措施

4.1 联系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数学课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若想有效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教师必须要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尤其要注意对每节课堂、每一个数学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关注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数学课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和有趣。作为教师,应用旧知识来培养孩子们对新知识的认知,进而获取发展和成功,对事物的探究乐趣。

4.2 立足实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解题技巧和方法的教授,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小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引导小学生对知识内容展开想象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探究解题技巧。在此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对小学生解题模式进行耐心的讲解,由于解题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数学本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依靠局限的解题方式或者逻辑思维应用在教学中,而是在保证正常思路的情况下,积极探析新的解题技巧。

4.3 把握数学练习题设计之难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原本是基础教学的内容,习题练习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大小来适当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其思维,以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加强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成就感,使他们乐意去学习数学,乐意去思考数学中的难题。

4.4 要重视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都是通过问题引发出来的,数学知识就是一种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数学课堂就是在老师的提问下,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作答的一个过程。如果想把这门课程教好,则教师应当积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篇7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模式比较单一,难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小学生的角色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创新能力不足、学习效果不高。数学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需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鼓励小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从小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本文就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重点探析。

一、改变教学观念,营造创新氛围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时改变教学观念,发挥小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教师在小学数学授课时,需要改变教学理念,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和谐氛围[1]。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容易产生填鸭式教学模式,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角度,不利于小学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时应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以小学生为主导,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激情,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强势地位,教学实践中也有“严师出高徒”的说法。在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育,倡导教师微笑教学,让小学生在一个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接受知识。当教师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时,小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当中,轻松的气氛有利于小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课前激发兴趣,引导创新欲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逻辑性强、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小学生刚接触数学教学,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小学生思想活跃,在授课之初,就需要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参与到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当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在数学课程开展之前,需要重视激发小学的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的创新欲望。

例如,在课程教学《认识钟表》时。教学目标是让小学生正确识别钟表时间,帮助小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教师在课程开展之前,可以提前准备电子表、石英表、时钟等。在课堂教学时,让小学生首先看一看时间,让大家说一说现在的时间是什么,上课需要上多久等问题。让小学生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可以看见的钟表运动、数字变化等。教师可以模拟一天的生活作息,让小学生拨动钟表,记录下每天吃饭、睡觉、休息的时刻。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了小学生参与到数学创新教学上兴趣欲望。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相对比较单调、枯燥,难以掌握,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时,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多样式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可以尝试下面的教学方法。形象教学法: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换为具体的事物帮助小学生理解掌握。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课程《认识图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将图形的记忆转换到身边的事物的印象上,黑板是长方形,屋脊是三角形等等。引导小学生发散思维,可以将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看成是图形的组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的掌握新知识。

情境教学法: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课程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帮助小学生理解掌握教学课程。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课程《加法与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生活情境,爸爸买了5瓶牛奶,儿子喝掉了2瓶,还剩几瓶牛奶?提示小学生应该使用减法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后,教师提问如果妈妈回家时又带回来了5瓶牛奶,应该怎样去解决。教师设计生活情境,同时鼓励小学生思考问题,有助于小学生更深刻理解加法与减法的使用,引导小学生借鉴减法的使用来学习加法的使用,培养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设计开放课堂,注重创新运用

积极参与到小学数学开放性的课堂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教师在教学实践时,可以设计开放性课题,设计新颖、巧妙的数学问题,安排小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创造力以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课程讲解《多边形面积》时。教师在课程讲解时,帮助小学生复习以前所学过的面积计算算法。小学生学过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面积计算方法。在复习学过的面积计算之后,教师引出多边形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如何计算多边形面积?教师要求小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尝试得出解决方案。经过教师的课前的复习引导,小学生可以发散思维,找到采用分割法、补充法等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小学生不仅复习巩固了以前的知识点,而且发散思维,学会使用多种方法解决新的实际问题。教师设计开放性课堂,让小学生以发散式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培养了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该下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改变教学观念,营造有利于创新宽松的课堂气氛,同时创新教法,设计开放性课堂,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鼓励小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从小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吕玉霞.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5(26):82-83.

[2]周春玲.新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J].成功(教育).2013.15(08):238-239.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基本思想;改革意义;改进措施

一、前 言

教育生涯的启蒙阶段正是小学教育阶段,因此小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其间开设数学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实现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满足使学生创新性、发散性等思维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目标,满足新时代的需求,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基本思想及其改革意义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并不能带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对数学课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而且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对数学教学目的的要求,他们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度,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设定的思路去思考,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创新和发散. 为了进一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带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发散思考和创新思考的能力,我们开始了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上面所述正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意义.

三、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我们开始了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进措施的探索,下面是几种改进措施.

1. 使学生充分明确数学学习的目的及意义

很多学生常常因为意识不到数学学习在未来生活实践中的用处,而逐渐对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数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介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同时使学生明白数学学习对个人思维发展的锻炼,意识到这些隐形的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多多夸奖他们的学习成果,正面激励他们的进一步学习

小学生的竞争心理看似很弱,却也不可忽视,他们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自觉形成一股竞争风,这正是出于他们对成功的渴盼. 而教师应该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多多加以肯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从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竞争中,逐步提升每名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以肯定为主,小学生正是需要这种肯定来促进他们往前迈步.

3. 更正教师教学理念,使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师首先要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及教学的理念,在授课时,要注意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同时注意多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要及时了解新教材的内容并掌握其难易程度,在授课过程中分清主次,使学生充分掌握所学. 再次,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科,在它的教课过程中,要注意知识框架的整理,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水平. 最后,要尽量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充分带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4.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将数学知识带入生活中,更易于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同时也能使学生了解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升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度.

5.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使授课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必须使数学学习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这样他们不仅会跟着老师的步伐去学习,而且会主动思考,自觉学习,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6.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新时代下,在新课改的进程中,小学数学教学对小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和触类旁通思考能力提出了要求,这也是未来数学教学的发展目标. 要注重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结合,给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发散开创良好的环境,在课堂学习中,要注重锻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思考,锻炼他们的触类旁通能力;在课外实践中,要多多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开发思维.

7. 加强师生互动,建立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

师生互动良好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课堂氛围的鲜活性,使老师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共同度过对数学课的学习与探索过程. 因此必须把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师生课堂互动性作为教学方法改进的一个方面.

8. 完善数学课程评价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授中要根据学习的目的进行综合测评,同时要实现测评方面的多样性,不能仅仅根据最后一次总结性测评而决定学生的优劣. 可以将课程的评价分为课堂学习、课外作业以及最后测评者三个部分,其中课堂学习中要根据学生的积极度、互动度以及其他表现来评分;课外作业部分最重要的是考查学生在课外对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实践应用等能力;最后测评主要是基于一些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的掌握程度的测评. 把评价制度分为这三个部分进行,更能实现公平性,也更能提升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性.

【参考文献】

[1]周运起.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J].教育科学,2012(3):56.

篇9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其次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三、练习题对于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通常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参考资料: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除了需要切实遵守并掌握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心理规律和心态,还应该全面考虑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着重强调从实际生活中出发,让学生们能够很好地将实际生活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变成与之相对应的数学模型,并对它进行正确的解释与应用,从而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的意义。因此,在相关的教学当中对学生们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妥善的培养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就来谈一下教师应当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一、有关逻辑思维方面的常用方法

(一)归纳演绎法

归纳和演绎法是教学中常用的推理方法,归纳是由特殊的个体向一般的规律进行类推。小学的数学中的运算规律与法则,大部分都是运用推理归纳出来的。比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的时候,教师通过“两个加数互换位置相加,所得之和不变”这个例子将结论推导出来。

(二)比较与分类法

分类是整理并加工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比较则是对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同及不同点进行分析的方法。比较法是人们思考的基础,有了比较才有分辨。分类与比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综合与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中,综合指的是对所认识的全部对象加以联系并研究,从其整体开始对其本质加以认知;而分析是指将一个整体分解为不同的部分,然后对这些不同的部分加以研究,进而认知其本质。

(四)概括与抽象法

概括就是把同一类事物的相同属性全面综合为统一的整体;抽象则是去除个别以及非本质的属性,统一出公共的属性。例如,初学数学时,学生们都是依靠背诵或记住其组成方式来学习数学,如果教师举出其相对应的数学规律,学生们就能很好地并且很轻松地掌握数学计算。

二、对学生自身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妥善培养的作用

思维所具有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心理学上说,思维是多种多样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是主要的教学任务,并且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相符合。逻辑思维是有关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升华。对大多数人来讲,缺乏逻辑思维的锻炼会对创造性思维产生影响,更对创新能力有所影响。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中,一些高级的数学知识如质数、合数等,通过教具的演示与操作,可以令学生对这些内容更加容易掌握与理解,同时对于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帮助。采取科学的手段可以从根本上锻炼和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有效方法

学生只有认真去观察事物,对事物的认知才能更加透彻,才能主动去思考并将其升华为理性认知,可以说,想要创造首先要学会观察。在教学中,我们应当了解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并根据这个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加强教学中的直观性,减少数学的抽象性与学生的形象思维之间的矛盾,促进小学生们提高观察能力。另一方面,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借助更多更直观的教具,由抽象思维变为形象思维。在教学中既要加强直观性,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们进行抽象和概括,进而更加清楚事物的本质。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占据中心地位,追求完美的教学,严格按照指定的教材和教案进行教学,并且教给学生的知识仅限于教材中,只是让学生进行机械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们的思维局限在了书本当中,使学生在解决遇到的问题时只会按照书本当中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很不利。发散性思维是组成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部分。我们需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开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突破思维定式,展开联想,自主地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想法与见解。

四、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相关培养措施

(一)重视合理地引出有关问题

问题能够引出思维,数学知识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之后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数学教师更好地发展和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通常来讲,小学数学都是借助于问题的提出来引发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频繁地提出问题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应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对相关的数学课程进行设计

想要培养学生在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数学教师就应当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每一节课的课程都精心设计,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其运用之前学到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研究,获得属于他的成就感。

(三)针对学生的特点发展逻辑思维并设计练习题的难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解题方法不能过早讲解,应当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去正确引导其对知识点的思考,发展他们的思维。并且教师也不能局限于一种思维与解题方式,应该在确保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寻找多样化的解题方式。而练习题可以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而设计出适合他们的练习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秋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0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