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直接融资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企业直接融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已上升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中仅仅依靠企业的自有资本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发展需要,而通过资本经营,利用财务杠杆,在短期内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就成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十分狭窄,除少数大型知名企业,一般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十分有限。总的来说,企业所获资金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源融资;二是企业外源融资。其现实状况是:
(一)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中“内部资金比率”(内部资金/外部资金)普遍偏高
大量资金都来源于企业的自我积累,不易获得外部投资,造成企业只能转向内部挖掘潜力。
(二)我国中小企业通过间接融资方式所获资金数量非常有限
根据近两年有关统计数据显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量仅占全部贷款的4.65%,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约占1/3的比重形成强烈反差。中小企业之所以难以取得贷款,与其对贷款需求“急、频、少、高”的基本特性相联系。同时由于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沿袭传统,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而中小企业沦为“二等公民”。另外中小企业建立时间相对较短、规模较小、资信等级比较低,使得银行不愿为其贷款。
(三)从直接融资来看,中小企业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获取资金的寥寥无几
种种现象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以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难度很大、比例极低。主要原因:一是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规模有限;二是中小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信用基础不稳定,风险集中;三是多数中小企业不是国家支柱产业,国家“抓大放小”的政策使中小企业在僧多粥少的环境中难以占领一席之地。
因此,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尚未建立外部市场融资机制,基本上是内部融资、自我滚雪球式的发展,致使企业很难形成规模生产。这种状况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满足不了中小企业规模扩张过程中的融资要求。
二、企业直接融资风险的涵义
风险一般泛指遭受各种损失的可能性。风险是在特定环境下和特定时期内自然存在的导致经济损失的变化。风险是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某一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财务的角度来说,风险就是无法达到预期报酬的可能性。融资风险的大小主要通过风险成本来反映。企业融资的风险成本主要包括破产成本和财务困境成本。
财务困境成本的内涵要比破产成本宽泛。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未得到偿付的债权人有权利以合同被违反为理由要求企业在正式向法庭申请破产前,通过一系列非常行动,主要包括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使企业免于破产,维持企业继续经营的能力。财务困境成本包括三部分:一是法律、管理和咨询费用;二是间接成本,包括因财务困境影响企业经营能力的降低,至少是对企业产品需求的减少;三是管理层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直接融资风险是指企业直接融资活动所带来的收益和损失的不确定性。市场经济是一种风险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因而经济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资本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险性也是不可避免的。随着我国融资体制由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逐渐向直接融资的转变,直接融资将成为各类企业融资的迫切要求。通过直接融资,企业可以获得比银行信贷更广阔的渠道,从而可以根据自己经营能力和金融环境变化,来决定自己的融资结构,改变单一依赖银行信贷的状况,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但与此同时,企业将会经受更加严峻的考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
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资信劣势和社会在所有制问题上的偏见等原因,而只能筹集到短期的资金。短期资金虽然成本较低,但由于它只能满足短期的、临时性的资金需要,使得中小企业经常面临发展和偿还的两难境地,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短期资金的再筹集,则将直接导致企业停产甚至倒闭。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将会面临更多更大的风险。
三、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风险的类型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方式主要包括股票债券融资、租赁融资、兼并融资、引进外资融资和民间融资等。与此相对应,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股票债券融资风险
股票债券融资风险是指中小企业在利用发行股票债券方式筹集资金时,由于发行数量不当,筹资成本过高,时机选择欠佳等原因所造成的经营成果损失的可能性。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很不完善,只有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才有资格发行股票和债券,中小企业的比例非常低,所以这种风险在我国中小企业中表现还不突出。
(二)租赁融资风险
在租赁融资过程中,由于租期太长、租金过高、租期内市场利率变化较大等原因也会给中小企业带来诸多风险,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决策风险。是指中小企业在租赁融资决策时,由于决策失误而产生的风险。中小企业在决定采取租赁融资前,必须考虑何种设备,租期多长,选择哪家租赁公司等具体问题,如果考虑不周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它是租赁融资时的主要风险之一。
2.技术风险。是指在租赁期内中小企业租赁的技术和设备由于科技进步而发生严重的无形损耗以至不得不淘汰所租赁的设备和技术,由此给企业所带来的损失。
3.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化直接或间接造成中小企业租赁融资成本增加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中小企业在租赁融资时要充分考虑利率因素,因为在租赁期内不能中途解约,当利率变化时,而租金却不能变化。一旦利率下调,企业所付的租金就会超过其利用借款方式购买设备时所支付的本息,这样就会造成中小企业的机会损失。
4.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出租人或供货商不能按照合同规定如期提供租赁设备和维修服务等给中小企业所造成的风险。
5.财务风险。是指中小企业在通过租赁方式取得设备时,不能按期支付租金的风险。
(三)兼并融资风险
在兼并融资过程中,如果对融资环境与时机把握不好或对兼并的目标企业选择不当和对兼并双方资产评估有误等,就会产生一系列风险。按其成因可具体分为:
1.目标风险。是指兼并企业由于被兼并的目标企业选择不当而引起的风险。
2.过程风险。是指在实施兼并过程中,原股东股权结构的变化导致每股收益变化而引起的风险。
3.管理风险。是指兼并完成以后由于兼并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所导致的风险。
(四)引进外资融资风险
所谓引进外资融资风险是指中小企业在引资融资过程中,由于外商欺诈故意使投资资金不到位或不讲信誉将投资设备以旧顶新、以次充好甚至虚报高价等给我方中小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五)民间(或私人)融资风险
民间融资具有快捷、简便、直观等优点,但是也具有利息高、信誉低,来源不稳定等缺点。再加上向私人融资时链条单一,缺乏法律公正等。一旦对方不守信用,就会给企业造成损失。这就是民间融资风险。
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风险管理的对策
直接融资风险固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们在风险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并采取一定方法和措施,风险还是能够防范和化解的。直接融资风险是动态型风险,其技术操作具有复杂性与多变性。由于各个企业情况各不相同,故就一般情况,总结出基本的风险防范办法和化解对策。(一)清偿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对策
1.积极还债。企业要注意维持自身的信誉,要废除赖债、废债思想,积极偿还债务。
2.适度负债。不能不考虑偿还能力,一味地负债经营。如果负债利率高于资产利润率,企业必然不能正常支付利息,从而到期也难以还本。因此,在资产利润率下降时,要降低负债比重,减少财务杠杆系数;资产利润率上升时,可调高负债比重,从而提高财务杠杆系数,提高资本利润率。
3.按需负债。企业应按实际需要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债务资金。股本收入和长期负债所筹集的资金可以用于购置固定资产和形成其他长期性资产占用,短期借款只能满足临时性的流动资产的需要。
4.债务重组。通过与债权人协商,实施债务重组计划,包括将部分债务转化为股票,申请减免部分债务,降低利率,延期还款等,以使企业在新的资本结构基础上“起死回生”。
5.提高偿债能力。借助社会保障制度减轻企业社会负担,减少资金流失,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
(二)利率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对策
1.降低融资利率。如尽量争取发行利率较低的债券。企业还应当尽量争取贷款期限长、利率低的软贷款。
2.采用浮动利率。如发行浮动利率债券、浮动利率票据(浮息票据)等。
3.加强利率预测。在固定利率融资中,当利率趋于上升时,长借有利;当未来利率将下降时,短借有利。如果预测市场利率将下降,应尽可能将融资时间推迟。相反,预测市场利率上升,可适当提前融资。
4.运用金融工具。远期利率协议、利率合约、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可有效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三)汇率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对策
1.重视货币选择。在不能以人民币计值的情况下,一要争取选择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二要对资产、债权及其他收汇,争取用硬货币;对负债、债务及其他付汇,争取用软货币。企业作为债务人如能争取用软货币计值对外融资,则可减轻其债务负担。
2.进行外汇保值。可用远期外汇交易、调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外汇期权交易等进行外汇保值。
3.订立保值条款。在贷款协议中订立保值条款,总的原则是使贷款额和偿还额相等(不包括利息因素)。常用的保值方法有黄金保值法、“一揽子”货币保值法、国际货币单位保值法等。
4.进行配对管理。外汇暴露是指将承受汇率风险的那部分外币。外币的配对管理是将外币债权与外币债务、外币资产与外币负债、收汇与付汇配对,这是减少外汇暴露,降低外汇风险的一种方法。
(四)其他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对策
对政策风险,企业要了解现行政策,同时对政策变化要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充分利用有利于直接融资和有助于降低直接融资成本的政策。
对发行股票融资的收购风险,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好,股票价格相应较高,收购成本必然增大。同时,企业必须密切注意本企业股票的交易情况,如遇有收购情形时,可采取适当的反收购措施。
(五)直接融资风险防范对策中保险机制的选用
保险是一种风险分散机制。保险机制引入企业融资中,可稳定资金结构,缓解资金紧张、风险恶化局势。在选用保险机制时,注意考虑风险补偿基金的来源、保险责任界点的制定以及保险理赔的要求等。
直接融资风险分析是企业直接融资资本结构的选择和优化研究中的关键环节,直接融资风险分析必须综合考虑直接融资成本、直接融资收益才有意义。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和模糊评判方法建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风险分析模型,能有效地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为直接融资决策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估结果。只要中小企业充分认识直接融资风险的重要性,按照本文提出的若干应对措施去做,便可有效降低直接融资风险。
【参考文献】
[1]王静怡,裘永铭.航运企业融资风险及其防范[J].造船技术,2000,(1):4-6.
[2]张云贵.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大小三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19—22.
[3]陆正飞.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陈浪南.西方企业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
篇2
一、小企业经营信息不透明,难以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认知要求
小企业在创建时都是根据市场供不应求缺口大的产品来确定创建的。企业对该产品的市场寿命,产品在产品链中的必要程度,产品现在占有市场的份额,产品在将来市场中的稀缺性,产品更新换代的趋势,市场要求产品的创新措施,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等经营中的相关要素都知之甚少。企业所拥有的信息只是现在产品卖得快,利润回报率高,目前有能力把产品生产出来,而前景的预测没有很到位的信息来证明企业的市场前景旺盛,因此不能强有力地引导投资者参与投资的信心。
二、小企业管理信息封闭,导致诸多投资因素和潜力丧失
小企业在创建初始,为了避免可能引起的竞争,一般都设置竞争壁垒,对外封锁自己的生产成本、技术含量、产品性能、投资回报率、固定资产构成、产品生产程序等信息。这种封闭信息的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竞争缓解有力,但是对直接融资却产生了不利影响,因为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缺失,导致了很多可挖掘出来的投资因素和潜力丧失。
三、小企业融资管理不规范,投资收益实现缺乏必要保障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小企业往往不能使所有权和经营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很好地和谐一致,所以影响到投资回报不能充分的实现。尤其是在融资管理上没有建立起统一、规范、合理和科学的模式,具体表现为企业行为和经营的个人行为没有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资金运用和生产发展没有形成一定的协调关系,盈利分红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分配模式等等问题,使得投资收益实现缺乏必要的保障。
四、小企业创建和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导致了融资缺乏吸引力
小企业在起步发展阶段一般都会因为以下五种情况而影响融资。一是盲目创建。其创建一般是根据某种产品一时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冷热表象程度来确定的,而不去考虑产品长远的市场需求和开发潜力,因此它在创建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二是设备简陋。小企业往往因为仓促上马和资金不足原因所购置的生产设备简陋,有的甚至是淘汰设备,所以经常会出现设施不能正常运转问题。一旦设备运转出现问题,不仅不能保证产品生产和产品质量,而且最主要的是会延误商机,造成收益下降,甚至出现亏本。三是人才缺乏。小企业一般都缺乏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因此经营意识、管理水平和产品开发研制能力都跟不上市场发展需要,因此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抗衡力。四是效益低下。某种产品在创建时它的原材料价格会很低,一旦其价值被过热市场认定后价格很快会被抬高,那么产品成本就会翻倍上升。这种成本快速跟进,使得原来预测的利润很快被暴涨的成本吃光,企业的收益很快减少。五是环境制约。在市场经济环境、社会信用环境、投资理财环境逐步完善和好转的情况下,小企业的经营发展与许多环境因素不相适应和协调问题的暴露,造成小企业不能与社会抗衡的融资困难和压力,小企业在融资信心不足和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不得不放弃融资。种种因素表明了小企业的融资缺乏吸引力。
五、小企业融资行为背离了商业道义,导致融资空间缩小
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格化和企业行为的随意性,使得企业融资行为经常出现一些背离商业道义问题。如在偿还债务性融资不是根据借款时的承诺为依据,而是根据企业资金宽松程度来决定是否还债,一些欠债也不能及时归还等等,造成了小企业的融资的信誉度下降。这种现象在社会上逐渐扩散和传播后,很多持币待动的投资者对小企业资金成长能力持否定态度,因而资金就不会趋动到这一块空间,使小企业融资范围逐渐缩小。
六、小企业失去了金融业规模融资支持,导致融资渠道狭窄
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中国的市场经济处于萌芽时期,市场主体的份额以小企业为主流,当时的金融企业以支持小企业的发展为主要业务,所以在那个阶段,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它的生命力及市场推进力都很强。而现阶段市场主体的基本份额都由大企业主宰着,金融企业的业务重心于是倾向了大企业,对小企业的业务推进逐渐乏力,甚至放弃。小企业在没有了规模资金的注入后就失去了规模发展的可能,它的市场推进力也因此没有了后劲。
七、对策建议
篇3
多因素致融资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长期存在,一方面受制于我国直接融资不发达、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也与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有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长期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缺乏直接融资手段。中小企业规模小,收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合格抵押担保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
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对中小企业经营及融资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是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外部市场萎缩,出口销售放缓,这对江浙粤等出口依存度高、中小企业较多的沿海地区影响相对突出。二是在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节能环保要求提高、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多因素影响下,经济结构调整压力更多集中到劳动密集型的下游中小企业。这些问题单靠增加贷款不能完全解决,还需要其他支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政策配合。
量身定制抵压贷款
近年来,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深化,在通过市场化机制做到扶优限劣,积极提升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一是保持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不少商业银行将中小企业贷款作为战略重点和未来利润增长点,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其中部分立足于服务中小企业的股份制银行2008年上半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已超过上年全年增量。人民银行最近对民营工业企业贷款情况的调查显示,前5个月民营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为16.2%,比上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贷款覆盖率也在稳步提高。二是票据承兑保持较快增长。除了贷款和票据贴现外,票据承兑也是中小企业获取信用并增强支付能力、保证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渠道。2008年以来,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和累计发生额继续快速增长。
有的银行设立了专门的中小企业部门,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最高额抵押贷款、循环额度贷款、小企业联合保证贷款、法人账户透支、动产质押等业务也在不断推出。但也要看到,目前很多中资银行贷款管理理念仍停留在关注抵押担保、短期效益及财政补贴等方面,与中小企业的特点尚不完全适应。
篇4
【关键词】融资难;渠道不畅;筹资能力;风险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小企业很好地适应于不断变化的市场,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最活跃的经济元素。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包含在内,约占我国企业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他们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为我国的GDP总值贡献了将近六成,上缴税收占全国总额的一半,提供了全国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已成为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力量。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面临的困境
中小企业“融资难”,仍然成为摆在他们发展过程中难于逾越的一座大山。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不止一次地被强调。这并不是中国独有,放在全世界,即便是在美欧,都是个难题。无论哪个国家的小微企业,也似乎都逃不过这样的弱点:轻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在整个金融市场当中,这些特性已决定了我国的中、小规模企业输在了“起跑线”上。截至2012年底,保守估计,民间借贷市场的总体规模已超过4万亿元,大约占到中、小企业融资总额的三分之一。民间借贷的盛行,成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境的重要途径,但风险极高。
为了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家出台了许多方案,希望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这方面的困难,比如2001年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等等,但其实际作用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的检验。
三、现存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资金是现代企业持续经营的源源动力,在企业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融资方式可以分为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内部融资是企业依靠其内部积累进行的融资,具体包括资本金、折旧基金转化为重置投资和留存收益转化为新增投资三种方式。虽然内源融资具有低成本与抗风险性等诸多优势,但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此时虽然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销售渠道也已打开,但并未形成足够的自由资本金,该阶段又需要比其他阶段更多的资金,使其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全部需求,企业相当大一部分资金需求都必须依靠外源融资。一般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以股票、债券为主。内源融资的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积累,其融资是无期限的,并且融资的成本比较低,融资的风险相对较小,抗风险性强。根据搜集的资料,总结出了外源融资各种融资方式在融资期限、成本和风险上各有特点:银行信贷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商业银行的存款,融资期限相对较短,融资成本较低,但融资风险比较大;民间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企业外部的资金,融资期限相对较短,融资成本较高,且融资风险比较大,如果遇到高利贷等,更加不安全;债券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债券市场,融资期限相对较长,与民间融资一样,融资成本较高,且融资风险比较大;股票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股票市场,融资成本高,但融资风险比较小,融资期限没有太大限定。
在我国,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进行筹资,与西方国家相比,在资本市场的活跃度不是很高。银行贷款是通过银行和企业签订相关的协议,银行把资金借给企业,企业用贷款的资金进行运营。银行贷款在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中一直具有统领性地位。
四、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困境的成因
理论上来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其实还是比较多的,但为何还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呢?以下作进一步探讨。
(1)融资渠道不畅
我国中小企业底子比较薄,我国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量较少,而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又比较高,而民间融资渠道又不畅通,银行贷款还是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导致了融资渠道匮乏的现状。根据我国目前证券市场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而且国家监管比较严格,而不是自由市场,因此,中小企业的参与度很低。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资金成本高。由于基层的银行授信有限,办事程度复杂烦琐,我国中、小企业想借一笔数额不大的贷款,需要多重手续,时间又比较长,即使钱到手,商机可能早已错过。另一方面,从银行角度来看,将高额的贷款发放给许多家小规模的企业,存在的交易成本要比发放给一家大企业的交易成本高很多。因此,银行更加愿意贷给规模较大的企业而不愿意贷给中、小企业这样规模的企业。
(2)资金筹集要求高
根据《2012年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白皮书》来看,中小企业主对于为何无法获得银行和担保机构的支持,五成的被调查企业表示,是受困于有效抵押物不足。受访企业认为其他的原因,一是所处产业非政府重点支持的企业,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进入门槛太高。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等原因,自有资金常常不足,最想利用的融资渠道仍然是银行信贷。根据调查,关于中小企业首选的融资渠道,普遍选择银行,他们的理由主要是银行融资的相对成本较低。超过80%的企业希望从银行获取贷款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40%的被调查企业表示,这一时间最好缩短到10天内。
至于我国中小企业,通过向银行贷款却存在很大难度,这可以从银行和企业这两个主体分析:第一,虽然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但其 “流动性、安全性、营利性”的三原则必须严格遵守。贷款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商业银行特别关注借款风的质量,关心企业能否按时还本付息。而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往往具有较高的各类风险,需要慎重对待。第二,我国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企业更应该重视人力资源和员工素质,无形资产的影响更为深远,从而缺乏可抵押担保的固定资产,而银行的抵押担保大多要求固定资产,因此企业与银行对于抵押资产的严格要求相悖。第三,即使银行将贷款贷给企业,产品还有待市场的检验,销售渠道也不完善,企业的获利能力很低,如果企业采取短期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短期贷款越多,负债率越高,我国中小企业需要付出的资金成本越高,负担也越重,进而影响到我国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其四,我国中小企业这样的企业,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因此,在财务制度规范性方面,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财务的不透明、信息的不对称。
五、我国中小企业提高融资能力的途径
(1)扩大融资渠道
除了借力政府搭台,依靠银行传统金融资本渠道外,灵活合理地利用民间资本,也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好路径。目前很多新型产业正面临着力培育发展与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只要政策引导得当,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灵活性和效率,把传统资本与民间闲散的资本有机结合,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充足的“燃料”来源。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价值链;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2-0120-05
一、基于功能观的中小企业融资价值链解析
(一)基于功能观的商业银行价值链分析
商业银行的价值链是指一切能够创造价值以及起支持作用的银行内部、银行间以及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价值活动的总和。根据商业银行价值活动涉及的范围,其价值链可以分为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商业银行内部价值链包括基本业务活动和辅助业务活动两部分。商业银行外部价值链既包括与其上下游客户的纵向链条(纵向价值链),又包括与其他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的横向链条(横向价值链)。
金融体系一般具有六大功能: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转移经济资源功能;管理风险的功能;储备或聚集资源和分割股份的功能;提供信息的功能;解决激励与约束问题。这些功能本质上是客户所需要的基本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不过是实现这些金融功能(服务)的载体。在不同历史阶段,金融功能(服务)是相对稳定的,而承担功能的载体是不断变化的,一种功能由哪种载体承担,取决于其在成本和效率上的竞争优势。金融市场的竞争优势在于可以向众多客户提供标准化的批量交易,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在于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创新性的服务和低风险的信用保证。金融机构只有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不断培育和提升金融服务供给的竞争优势,才能够获取足够的生存和成长空间。金融功能观这种多利润点多方向的动态视角为商业银行找到了巨大发展空间,指出了提供全功能金融服务的转型方向。
从金融功能观理论出发,商业银行价值链构建和转型的目标,应以提供全功能金融服务为方向,整合经济、交易数据中心的信息优势,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从“间接融资中介”向“金融服务中介”转型。结合金融功能观理论,商业银行整体价值链模型如图1所示。
(二)基于功能观的中小企业融资价值链和业务空间分析
银行界和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具有“短、小、频、急”四大特征,即贷款期限短,贷款金额小,用款频率高,用款需求急迫。如果按照企业生命周期进一步细分,企业发展阶段不同,相对应的融资需求和融资方式也不同。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大致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企业特征、财务特征和融资特征见表1。
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是金融机构的传统价值活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必须与其发展阶段和融资需求相匹配。从传统视角看,只有在中小企业进入成长期和成熟期,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服务才具有竞争优势。由于企业从创业期向成长期的转变往往难以及时识别,商业银行介入的时间基本是成熟期甚至衰退期,融资风险很大,银行缺乏内在动力。而从全功能金融服务视角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不仅限于融资服务,只要在满足中小企业全阶段某一金融服务需求上具有竞争优势,商业银行就可以介入。在全阶段全功能金融服务视角下,商业银行可以掌握尽可能多的中小企业发展信息,挖掘基于融资服务的更广阔的盈利空间,内在驱动力增强,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自然会得到破解。
二、现阶段商业银行价值链的特征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在现阶段,由于国内资本市场成熟度不高,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直接融资,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解决资金缺口,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十分庞大。但从商业银行价值链看,各环节均存在明显的大客户偏好,往往将大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拒之门外,致使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日益突出。从商业银行现有价值链看,对中小企业融资排斥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商业银行唯规模论导致了大客户偏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融资需求。发展初期,由于政府财政资金和企业自有资金有限,直接融资不发达,商业银行承担了为经济发展筹资的主要责任。与整体经济的快速扩张相对应,商业银行也形成了追求快速规模扩张的经营理念,其价值创造的基本特征是:在不断补充外源性资本、大量吸收被动式负债的基础上,快速扩张贷款规模。受此影响,商业银行主要按照资产规模、利润总额、增长速度等指标来设立经营目标,只有发展大客户才能实现上述唯规模论的目标,中小企业的业务份额很容易被大客户所挤占。
(二)商业银行同质化经营加剧了对大客户的竞争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是社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发展资金的稀缺性和我国相对的利差保护使商业银行的利差“红利”长期存在,以批发性信贷业务为主,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一直为银行带来高额利润,商业银行转换经营模式、产品创新的动力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同质化现象严重。由于大客户交易对手清晰,经营数据完整,财务管理规范,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相对较高,信息不对称程度低,更容易满足银行同质化经营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经营的同质化进一步加剧了对大客户的争夺,中小企业常常被排斥在外。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实施和金融机构间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利差“红利”将逐渐消失,商业银行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将面临严峻挑战。
(三)商业银行低风险容忍度与中小企业风险特征不符
在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经济规模的大幅扩张掩盖和弥补了业务风险和业务损失,政府为投资扩张提供的信用担保和为国有企业提供的隐性担保减轻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压力,商业银行只见利润,不见风险和损失,形成了相对审慎和稳健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容忍度很低,应对复杂变化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弱。在经济快速增长、银行垄断经营的特殊历史时期,符合低风险容忍度的只有国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很难达到要求。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期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短,风险大,即使中小企业愿意承担较高融资成本,也往往一贷难求。
(四)商业银行缺乏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技术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手段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基本保证。但在国内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特殊背景下,由于可以“靠天”吃饭,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比较粗放,对客户第一还款来源分析判断能力不足,对第二还款来源的抵押、质押等担保要求较高。中小企业因自身规模小、固化财产少,很难提供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质押等担保。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财务治理不规范、管理随意性、变动性较大,外部政策和诚信环境不配套,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加之风险管理量化技术应
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商业银行很难对中小企业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和有效控制。对于经济转型中新兴产业风险识别,银行也缺乏相应的专业化知识与技能支撑。上述缺陷导致商业银行纷纷取大舍小,在融资风险识别和评估的第一关就将中小企业拒之门外。
(五)商业银行经营机制与中小企业需求有较大距离
现阶段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流程主要从大客户授信角度进行设计,具有单线程、多环节、速度慢、成本高的特点,完全难以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短、小、频、急”的需求。从渠道建设看,网点的服务辐射面相对狭小,与中小企业客户市场大、分布广的特点也不尽相符。从考核机制看,综合化经营任务无助于培养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专业化人员,不利于定位和政策的具体落实,极低的不良贷款容忍度以及严格的问题贷款问责制度,导使银行各级经营者对风险程度较高、暴露时间较短的中小企业融资望而却步。
以上分析表明,在我国商业银行现有价值链中,中小企业价值创造空间有限,商业银行缺乏融资服务的内生动力,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日益凸显。
三、重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价值链的对策建议
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趋缓,货币政策趋紧,监管标准提高,金融脱媒加剧,客户需求分化,商业银行以大客户偏好为特征的价值链面临严峻挑战。低资本消耗、高经营收益、快服务创新、全功能服务将是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转型的战略方向。在这一阶段,中小企业在经济转型与经济创新中将扮演重要角色,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空间和价值将进一步显现。“中小企业”业务有可能成就商业银行的“大未来”。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应重新定位客户群,对现有价值链的进行重构与创新,才能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增值。
(一)树立向全功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价值链转型的经营理念
从全功能全阶段价值链视角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具有巨大的价值挖掘空间,对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拓展收入来源,降低资产组合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应把提高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占比作为价值链转型的战略方向之一。大型银行要在综合、个性化服务大客户的同时,积极提高中小企业的占比,商业银行应通过全功能金融服务提升中小企业客户价值,减轻大客户金融脱媒加剧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是充分发挥其在中小企业融资定价上的话语权优势,提升盈利空间。二是深入挖掘财富管理、个人理财、财务顾问、销售等交叉销售的服务延伸空间,增加综合受益。三是掌握整合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外部价值链的主导权,分享更多利润份额。
(二)明确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价值链转型的业务目标与激励机制
为落实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价值链转型的战略目标,必须制定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转型的结构化目标体系:一是对中小企业客户群体进一步分层,分析其市场空间、市场份额和融资需求,明确中小企业目标客户的市场定位、规模、层次、发展政策和资源配置。二是明确中小企业业务在总体经营战略中的地位,确定大、中、小客户的占比目标。三是从多维度出发,制定细化占比目标。根据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成长空间、竞争优势、政策导向,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区别不同的保证方式、使用的产品种类、外部合作者增信程度等,编制具体的中小企业发展中期占比目标(3~5年)和阶段性(年度)进度要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战略确定后,其落实与执行的力度离不开激励约束机制的转型。一是在传统的利润、规模考核指标之外,增加中小企业客户忠诚度、产品使用种类、增长率、流失率等客户数量、质量类指标,包括外部价值网利益分配指标,培育和扩大忠诚度高、可持续发展的客户群。二是设定不同风险等级客户的风险容忍度及对应的风险收益率要求,提高业务部门开展中小企业业务的积极性。三是设立风险抵押金,预防短期行为。四是严厉问责道德风险和违规操作风险,提高主观损失的风险成本。
(三)建立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价值链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模式
一是构建与中小企业风险特征相匹配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首先是在财务指标系列中注重运用订单、货运单、企业主个人资金流水、物料消耗记录等佐证材料,印证和还原企业经营、财务状况的真实性,为风险识别和评价提供有效的数据。其次是增加运用经营历史、市场容量与份额、上下游关系、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关联度、企业主个人品质等非财务指标,正确判断企业的生命周期和成长空间。再次是采取参数化指标体系为主,风险管理人员个体经验为辅的方式,立足于企业自我偿付能力,制定准入、退出标准,划分风险等级并确定相应的风险溢价。二是打造扁平化、分散式、标准化、授权制授信流程。实行有权审批人按审批权限单环节直接审批,风险经理集中进行授信过程中关键指标复核及融资后评价,确定贷后管理的风险信号及程度,明晰其风险意义及处置要求。简化环节、降低成本、快速决策、减少损失。三是创新动产担保方式,积极探索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经营权的价值评估、权利保护、处置变现的方法,提高第二还款来源对授信风险的分担,增强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可实现性及额度。四是提高风险管理的专业技能。持续增强对中小企业授信流程各环节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及考核,对高技术含量、新兴产业的融资业务引入专家认证机制。
(四)完善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价值链相适应的产品创新和服务机制
中小企业行业分散,经营风险大,融资要求快,要求商业银行建立与其需求相对应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流程。从产品创新看,一是积极探索产业链融资、仓单融资、订单融资、接力贷、商圈融资、产业集群融资等新的融资形式,寻求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风险控制的结合点。二是提早介入,帮助企业规范财务管理和企业经营,拓展资金结算、财务顾问、资信调查、财富管理、管理咨询等非资本占用服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培育和发展潜在优质融资客户。三是创造标准化服务产品,分别按照产业、行业、经营区位、交易对手、融资用途等设计标准化产品,通过集中处理和规模化经营,降低业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从服务渠道看,应该建设集物理网点、客户经理、专家团队、电子手段于一体的立体化营销网络,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不同成本和效率的营销渠道组合。
篇6
成长中的高科技企业往往由于规模不大、缺乏银行普遍接受的抵押物而融资困难,若找专业担保公司为其担保,费用又太高。交行上海分行与张江高科技园区携手推出上述“张江企业易贷通”业务,是上海银行业最近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而努力创新的实例。
今年上半年,受人民币升值、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提高。为此,上海众多银行相继开发了一系列针对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金融新产品,并对中小企业信贷进行适度倾斜,有的银行还单列出中小企业信贷增长指标。例如,深圳平安银行上海分行新推“经营贷”业务,将中小企业主个人的从业经验作为整个贷款风险、额度、年限以及利率综合评估的关键要素――从业经验在5年以上的中小企业主办理“经营贷”时,最高可获得贷款利率下浮10%或融资金额提高15%的优惠。再如,交行“蕴通供应链”业务,通过供应链产品、流程、方案的不断创新,来解决中小贸易企业的融资问题。近日上海一家销售长安铃木的汽车公司获得近4000万元买卖合同后,就通过交行该业务获得了200万元授信支持。上海银行则在信贷计划中明确,确保小企业贷款计划较去年同期增长60%。
与此同时,上海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成立了多类政策性担保机构,并安排担保机构损账补贴资金、中小企业研发基金、小企业开业贷款担保基金、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等专项资金,为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提供便利。今年市财政专门安排5000万元支农贷款担保专项资金,各区县财政相应安排配套资金。6月中旬,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与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小额信贷借款合同。一个多月来,已发放贷款22户、金额985万元。
篇7
【关键词】融资 中小企业 民营企业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因
缺乏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我国,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组织结构无序,管理混乱问题严重。不少中小企业仍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管理模式上,管理方式落后,营销水平底下,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加薄弱。中小企业权力通常集中在企业主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反馈和约束机制,决策缺乏科学民主。
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对中小企业财务信息没有严格的要求,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审核制度,有的企业甚至根本没有建立会计账目,资金管理较为混乱,导致中小企业财务透明度低。
(二)外在原因:政府政策扶持缺位
从政府作用和政策方面来看,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支持力度不到位和中小企业政策体系不完善,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更为根本性的原因。这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的观念,其扶持政策一直倾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民营中小企业重视和扶持不够,;二是在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存在明显差距,针对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财务报表不规范、抵押担保品不足、信息不对称、风险过高等不足,政府没有建立起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对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和保护;三是政策环境和政务环境不完善,信用制度建设落后,尚未建立包含企业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的全面的统一的征信系统,相关制度不健全。
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政府角度
政府要加快相关立法,规范服务,加强引导,宏观调控鉴于中小企业在各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世界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作用。立法先行是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规范各类小额信贷活动的重要措施,因此我国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具体细致的法律法规对民营中小企业进行保护并支持其发展。一是建立健全与民营中小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立法消除所有制歧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发展民营中小企业首先要从立法上予以扶持。二是要完善民营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三是设立发达的民营企业专项基金体系。四是通过财税优惠政策促进民营中小企业融资。
政府应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众多的我国而言,必须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民营金融机构。不同规模的企业中,真正面临融资难的主要是小企业。我国应借鉴各国相对成功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设立中小金融机构专门用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与民营中小企业有天然的相容性,积极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可以更好的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一是重点培育和发展民营中小银行。二是要加强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规范化建设。三是建立健全存款保证金制度,增强中小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开放民间金融市场,鼓励和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发展。很多民营企业以非正式途径寻找资金以求发展,于是集资、民间借贷、私募股本等非正式金融活动应运而生,并己成为私营者融资的重要渠道。我国的民间金融是经济发展、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不足的有益的补充。一是政府应加强制度创新,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政府应当更新观念、明确民间金融合法地位。二是健全法律法规,规范及保障民间融资行为制定法律法规,规范融资行为,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疏导管理。三是鼓励金融创新,促进杜会资金融通。四是建立民间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司法监管,降低金融风险由指定机构对民间金融进行管理、监督,综合运用各种监管手段来增强监管效果。
(二)中小企业角度
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信用形象。
(1)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经营能力。中小企业大部分为家族式企业,惯于任人唯亲,这就使得企业的管理水平大打折扣。应该打破这种关系式治理方式,引入外部投资,使得经营权和管理权分开,彻底转变企业的经营模式。此外应该建立更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因位设岗而不能因人设岗,在各项工作流程中应有必要的控制,用以防微杜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融资能力和还款能力。
(2)完善自身财务制度,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中小企业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如实记录记录,坚决不做假账,提前做好各种预算和决算,使有限的资金配置尽可能达到最优。同时,还应对本企业的财务人员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和考试,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且企业要及时准确地对外披露各种真实的会计信息。(3) 中小企业要注重企业诚信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应培育企业家的信用意识,倡导信用观念,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争取尽快进入银行的授信范围,以诚信获取银行信贷支持,促进银行贷款与企业有效资金需求的有机结构。同时还要建立一整套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和指标,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尽快构筑信用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向真,陈振风,吴兰飞.通货膨胀预期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理论导刊,20l1,(4).
[2]翟佳林.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企业导报,2013.
[3]杨安宁,史敏贤.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市场论坛,2013.
[4]杨玉娟,曹杰.论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3.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解决机制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剖析
1.企业内部寻因。中小型企业跟大型企业相比,由于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对外部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而且其经营历史短,缺乏信用的积累,也缺乏对传输信号的品牌和信用记录,所以在融资过程中,对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更为严重。
2.银行等金融机构寻因。高度垄断的金融体制成为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支持的深层次原因,这又源于它们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并且大多数并不需要事务所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很难在融资时向银行提供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即使中小企业提供了事务所的审计报告,银行还是会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重新审查。在这种情况下信贷市场会自发地拒绝信息量不足和信息成本过高的信贷资金需求。
3.政策寻因。中小企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国家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对其金融支持的重要性,从而缺乏完善而健全的法律法规以支持私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改善中小中小企业的状况。缺少一种机制来绑定中小企业的市场行为,发展最不规则。因为政府政策限制,数目庞大的民间资本并不能得以充分利用。特别是在大的城市,金融监管十分严格,以致中小型中小企业很难从民间金融渠道取得发展所需的资金。
二、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机制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小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方,在面对融资难的问题上应该首先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完善自身治理能力,为融资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加强自身建设,主要应该做到下面几个方面:(1)健全自身信息披露制度。所谓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归根结底是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机制,即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原因在于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不能被用来评估其风险从而最终导致供给的信贷银行贷款短缺或者分配不合理。这源于中小企业自己的信息公开系统不完善,不能让资金的提供者准确的看到中小企业的情况。所以,中小企业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必须健全财务报告制度,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同时应出台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得资金供给方能够了解真实有效的企业信息。(2)提升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中小企业所有者或者管理者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极为显著的影响作用,对于融资而言个人信用、企业信用都是它的基础。银行贷款则是企业融资最常见的企业融资的方式。对于银行贷款而言,中小企业应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及时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等信息反馈给银行,实现信息对称,建立相互信赖的银企关系。中小企业若能在银行建立良好的信用基础,则其未来不仅在银行借贷融资毫无问题,且对其选择其他途径与方式进行融资也是大有裨益。(3)提升融资管理水平。中小企业在应对融资难等问题时,应该制定一系列的融资战略。为了适应市场风云的变幻莫测,中小企业必须经营灵活,因为在时间和数量上对资金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企业自身提高积累能力,以便对市场做出及时有效的反映。中小企业经营者应该加强学习各项融资政策、程序等,积极了解金融机构的运作程序,增强与金融机构沟通能力;要结合企业实际,要用足、用活、用好各项相关的融资政策;要积极开拓融资渠道,不断提高企业自身融资水平和融资管理能力。
2.强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我国由于企业融资渠道匮乏,银行成为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渠道。而国有大型银行对在获取中小信息方面存在着规模不经济,相比之下,中小银行组织结构和管理层次简单,在其内部能够避免规模不经济的弊端,从而信息成本较低;另外,中小银行一般主要为当地企业服务,能够更多依赖于个人信用和私人关系网络,能够较容易地获取中小企业的背景信息。
这些现象表明:大型商业银行具有为大型企业提供贷款的优势,中小银行有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优势,因此,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时,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是很有效的途径。
3.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国家应该支持私营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拓宽渠道和改善融资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1)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监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基础之上。应尽快制定《中小企业融资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让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依法执行。同时这些法律的出台能够指引中小企业的投资方向,规范中小企业经营行为,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2)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发展。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制订严格的管理规定,给予民间金融一定的法律地位,尤其是对自发形成的有组织的金融活动加强监管,避免“金融风波”;同时也要坚决保护合法的借贷活动,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严把市场准入条件、提高准备金率和资金充足率,将优良的民间信贷机构吸纳为市场主体,不符合规定的则排除在外,维护市场主体的质量。同时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实行风险责任自负,按照法律规定和市场原则对不良机构实行破产,以保证中小金融机构健康高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余雅滨.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当代经济,2011(13).
[2]曹一萍.规范与引导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J].会计之友,2009,(6).
[3]姜俊吉.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成因和对策[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报,2011,19(1).
篇9
【摘要】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融资困难的现实问题。本文从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入手,通过分析其治理结构与融资困境之间的关系,指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中小企业摆脱融资困境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据统计,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均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中小企业在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提倡“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其中尤以融资难最为突出,资金短缺极大地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壮大与发展。
一、我国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现状
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一词起源于西方经济学,是指由一套组织结构严密的自然人来治理公司而形成的组织结构体系。在现代公司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执行机构(经理层)四部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衡,共同组成公司治理结构。我国自1993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有一大批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了科学的决策机构,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但是相对于占我国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或是形同虚设的情况比比皆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程度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度不高的现象
现代企业的特征之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分离,为了保障所有者利益实现最大化,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签订了相关契约,由此产生了委托――关系。而从我国中小企业的起源来看,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源自于家庭小作坊,多是业主及亲戚朋友投资设立,产权结构单一,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集中于业主手中,企业中的大小事情一般由业主说了算,所有者掌握着高度的经营决策权,委托――关系不明显或基本上不存在。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付文阁,2004),在私营企业中,企业主兼企业厂长经理的比例为96%;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中由主要投资人单独决定的比例占39.7%,由主要投资人参与决定的比例占29.8%;企业一般管理决定中由主要投资人单独决定的比例为34.7%,由主要投资人参与决定的比例占37.2%。规模越小的企业的企业主和学历越低的企业主越倾向于直接掌握管理权,实收资本20万元以下或学历为小学的企业主64%倾向于直接掌握管理权。不可否认,中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在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是相当必要的,它减少了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有效地降低了企业基于委托――关系而产生的监督成本和成本,有利于企业针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迅速地做出反应,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但是,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日益扩大,生产活动的日趋复杂,“所有权与经营权紧密结合,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付文阁,2004)的家族式管理方式往往使业主疲于应付日常事务,而无法站在战略的高度来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致使企业极易出现决策失误情况,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破产风险。
(二)从用人机制来看,财务、营销等重要岗位一般由私营业主的家庭成员担任,“外人”极少能插足其中
“与技术人员和工人相比,管理人员来源具有更强的内生性”(付文阁,2004)。也即大多数中小企业采取权威管理模式(熊辉,2005),在企业高管人员的配置上,更多地依赖“自己人”,更多地依赖业主的个人魅力而非管理能力来管理整个企业。但是应当看到,随着经济业务的日趋复杂,并非所有的业主都精于管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管理混乱、用人不当而导致破产。可以说,中小企业不完善的用人机制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
(三)从监督机制来看,目前中小企业不管是在内部监督方面还是外部监督方面都是存在缺陷的
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没有起到有效的内部监控作用,存在不设置内部监督机构等问题,如多数中小企业不设置监事会或虽设置了但却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据统计(付文阁,2004),2002年我国家族企业设置监事会的比例仅为26.6%,或只是从一般管理人员和职工中挑选一至二名担任监事。笔者认为,一方面,正是由于中小企业忽视监督机构的作用,使得其生产经营活动无人监督,重大的财务活动决策往往由所有者拍板,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真实情况无人知晓,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业主往往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财务核算不真实,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低下;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任人唯亲”的现象,无法充分利用经理人市场来对其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监督,而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过高、债务融资过少也使中小企业的外部监督机
制无法发挥作用,从而导致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下,无法在融资活动中占据优势。
二、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与融资困境的关系分析
毫无疑问,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会对其融资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治理结构不完善使中小企业面临着较高的经营风险,企业的偿债能力受到制约,难以取信于金融机构,从而造成融资困难
如前所述,所有权与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所有者手中在中小企业初创阶段有着其必然性,也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单纯依赖所有者的智慧往往解决不了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如企业因规模扩大而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业主之间因管理理念的差异而带来的矛盾,企业因生产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而带来的信息索取成本的增加等等,这些无一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中小企业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依赖业主之间的血缘关系、亲缘关系来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伴随企业进一步发展所出现的矛盾,仅仅依赖经验是很难解决的。由于所有权与决策权高度集中导致经营决策的随意性、独断性、经验性和非专业性,使中小企始终难以应付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企业业绩难以得到很大的提高,按时偿还债务就无从谈起。
(二)中小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缺陷无法真正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留在企业中,难以形成团结高效的管理团队,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发展缺乏后劲,也直接导致企业陷入融资困境
在中小企业中,一些重要的岗位往往由业主的亲戚朋友占据,绝大多数的“外人”只能担任非重要的领导工作,这种用人制度安排虽然可以在创业初期由于监督成本的降低而使其运转富有效率,但也限制了优秀的管理人才进入企业,同时也使企业的激励机制显得苍白无力。因为更多的人相信,要想在中小企业中得到提拔和重用,主要看是否与业主存在血缘和亲缘关系,而不是看个人的实力,从而打击了外部管理者的积极性。在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外部优秀管理者的时候,这种用人机制和激励措施将成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因为当中小企业对外融资时,金融机构不可避免地要把企业管理水平高低作为其发放贷款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监督机制弱化使企业的财务信息失真,无法取信于金融机构
对中小企业业主而言,他们往住意识不到企业与其自身之间存在严格的界限,在很多时候,企业所有者会把私人活动和企业的经营活动混淆起来,如有的企业所有者随意把私人消费的费用拿到企业来报销、为取得个人消费贷款而把企业的资产拿到金融机构去抵押等等。因此,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就很难得到保证,而这恰恰是中小企业的软肋。在中小企业中,监事会只是一个摆设,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很难保证,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贷款的安全,对中小企业惜贷是大多数金融机构明智的选择。
三、结语
篇10
论文摘要: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而且还是维护出资者权益的重要保证,公司治理结构不仅影响着企业融资方式,对企业融资模式也有着重要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甚至治理结构缺失,影响了中小企业融资效率,造成融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要想克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就必须完善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实际上就是规定公司董事会、经理层、股东等公司各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的方式,是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种体系。世界银行的Iskander和Chamlou从狭义上认为企业治理是企业内部调节管理层和股东利益关系的一整套规则和机构,以及调节其相互关系的一套运行规则。公司治理结构对于企业融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Iskander and Chamlou,2000),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经济效率、维护出资者权益的重要保证,因而探讨企业融资行为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对于构建高效的金融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企业治理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伯格洛夫(Berglof ,1994 )认为“融资方式的选择实际上是法人治理结构的选择”,法人治理结构的确影响着资本结构的决策和效率。“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能够确保经理层得到正好为其投资所需项目,而且这个项目不需要更多的资金来完成,换句话说,也就是资本结构可以通过债权和股权特有作用及其最优的合理配置来协调投资人之间、投资人内部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和行为。”美国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曾在19%年和2000年通过两次调查,从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两方面来研究对于资本结构的影响。
在以大股东、机构投资者、管理者和外部独立董事等为代表构成的内部治理结构中,各方都非常有意愿监督经理层的经营管理活动,以保护自身利益。其中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的意愿动力更强。在大股东的有效监督下,经理层将不能按照自身的偏好调整公司资本结构,资本结构将能更好地反映大股东偏好,促使公司拥有更高的债务比率,这是因为公司大量债务的存在能使大股东降低风险。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因为它们在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具有持股数量大的特点,使得其对于管理层的监管比一般股东更有效率。Kim和Sorensen (1986 ) , Agrawal和Mandelker(1987)的实证研究认为管理者持股与公司债务比率、股利数量成反比,并且样本公司之间盈利能力、增长能力的差异将对上述关系产生影响,使其变得不是很显著。独立董事因其专业性、客观性以及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能够对企业融资决策产生重大正面影响。这些都说明了内部治理结构中每一组成部分都对公司的资本结构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并且管理者持股、机构资者、独立董事监督等治理机制都是有效的,而独立董事监督是显著有效的治理机制。
在以债权人治理、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等为主要特征的外部治理中,以银行为主的债权人对于企业管理层的约束主要是通过银行的监督和严厉的债务条款来实现的。债权人会对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在投资、融资、股利分配和经理收人等方面进行限制,这会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控制权市场对企业资本结构有着显著的影响,制约着公司经理不作为行为,强调经理层应更加重视公司利润和提高所有者回报的行为。经理人市场的存在促使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使经理人更能专注于企业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公司利润,同时经理人市场又为规制管理人员的行为提供了基础。但经理人市场的监管也会产生成本,从而会对企业资本结构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具有完备的企业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结构会促使企业资本结构不断优化。从企业财务理论角度讲,资本结构是企业财务体系的重要反映,治理结构优化会通过资本结构传导于企业的财务决策,财务决策将直接影响公司的融资行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形式上是有限公司,实质上是私人企业或者家族企业,没有形成规范的财务决策制度,往往是个人决策或内部人决策为主。这种财务制度不健全,导致了企业财务报告真实性与准确性降低,投资者的权益就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进而企业融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这往往都是治理结构不健全所致。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必须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在做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前提下,规范和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只有这样,企业经营者的控制权才能得以节制,所有者的权利才能得到保护,纯粹的所有权(不参与经营)才有价值。规范的治理结构要求股东必须做出一个集体决策,以保证股东的平等权益,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新股东参与其中,才会更有利于企业融资。
二、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对融资行为影响
(一)从融资方式的视角看公司治理的影响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治理结构与融资结构是关于企业资本来源、各个利益主体分配方式和对各方约束度、激励度的制度安排,特别是就提高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委托一效率等方面的制度安排问题。
首先,股权或债权等融资方式的选择,影响着公司治理,影响着企业破产的概率。就股权融资方式看,在一般情况下,股权出资者能够较为轻松地获得企业控制权,进而实现对企业的控制;就债权融资方式看,它与股权融资有很大的差别,主要在于债权出资者只有在公司不能支付本息时,才能获得企业的控制权。由此可知,不同的融资方式,就决定了企业控制的获得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控制权也只有在破产时才能向债权人转移,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融资方式的不同,企业选择的治理方式也就不同,治理方式不同,也决定了企业破产的概率的不同。
其次,企业股权结构不同,出资者对公司控制和干预程度也是不同的。实践也证明,公司股权的有效适度集中不仅有利子股东参与治理,而且还会有助于企业权争夺,从而不仅有利于企业间的收购兼并提高企业竞争效率,而且还能更好地发挥公司治理机制作用。因此,公司融资方式决定投资者对企业的控制程度和干预方式,从而影响着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
再次当企业进人破产清算程序时,融资方式决定着企业破产清算控制方式。当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通常会选择重组或者申请破产。对于股权融资而言,股东更乐于选择重组,而对债权融资来说,债权人更愿意选择破产清算,因为债权人更期望企业用现金偿付。从另外视角来看,公司股权与债权融资的数量比例关系也影响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换句话说,当企业选择股权融资比重高时,“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机制将发挥作用并直接影响着公司治理中董事会控制和公司控制权两个方面;当债权融资比重较高时,可以减少经理层用于私利的现金量并抑制其过度投资,同时还可以优化担保机制,使管理层的投资决策更科学。因此,公司采取的股权与债权融资方式不同,解决公司治理中成本问题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川。
(二)从融资模式的视角看公司治理的影响
银企在长期融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两种融资模式,即保持距离型融资和控制导向型融资,其中控制导向型融资又称为关系型融资。保持距离型融资模式主要是银行不介人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干涉企业的内部治理,而是按照协议规定,通过目标性控制来干预企业决策。与此相对应,控制导向型融资则是直接介人公司的经营决策,通过自己监督经理层经营活动来减少问题。由于存在问题,企业内部人在降低外部融资成本的前提下,更倾向于科学地使用筹集的资本。从另一层面讲,在保持距离型融资的情况下,银行主要以企业的资产抵押来实现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相反,在选择控制导向型融资的情况下,银行就需要以亲自于预的方式来实现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从更深层次看,融资模式选择和公司治理实际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融资模式选择决定了公司治理结构,反过来公司治理又影响着融资模式或融资方式的选择。 成本理论表明,当企业存在外部股权时,在经营者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的情况下,从经营者的工作角度讲,经营者将承担全部成本却收获部分收益,而从经营者的消费角度出发,他更希望自己得到全部收益而在把自己消费的全部成本由全体股东承担,如果是这样,经营者就不会全心全意地工作,而是把更多的精力甩于在职消费上,于是股东必将增加对其工作的监督成本,这就是外部成本。如果出资人在投资时就能够较为理性地预期到这一外部成本的情况,他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就会使这一成本由经营者来承担。如果企业选择债权融资或者在企业中进一步提高债权的比重,加大经营者的股权比例,经营者自己就会主动减少消费成本,进而达到降低外部成本的效果。但是,债务融资也会产生新的成本,就是经营者作为利益既得主体,会加大对较大风险的项目的投资,大风险往往意味着大的收益,但是,大收益也预示着大的风险,由于制度的安排会把失败的损失转移到债权人,债权人要想降低或减少这种成本,就必须提高债权融资的成本,这就导致债权的成本将由经营者来承担。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都会对公司治理的效率产生影响。公司治理效率较高,各种成本就会低,从外部融资资本成本也就更低。
三、我国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与融资行为的发现
(一)治理结构不合理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企业主要是从市场“裂缝”中成长起来的,严重的“先天不足”。所有权与经营权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两权不分就很难拥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融资只能是空想。从国家投资角度来讲,政策法规往往是向大企业倾斜,中小企业几乎无羹可分;就银行贷款而言,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信息不对称,与大企业相比,银行放款风险比较大,于是银行就会减少中小企业贷款。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导致中小企业失败率不断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率甚至破产率较高,与治理结构缺失、缺乏监管与风险控制不力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同时这也是中小企业在公司治理问题上的首要“顽疾”。综合来看,中小企业无论是在内部治理结构上还是在外部治理体制上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首先,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局面较为突出。其次,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再次,管理方式不科学,内聚力缺乏。带有家族性质的企业普遍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特别是职业经理人的“信任危机”,而这种现象存在就会使企业的向心力产生严重侵蚀,这样,向心力会变成离心力,最终削弱其竞争力。
2.外部治理结构的缺陷。外部治理结构主要表现为市场控制机制,包括经理人市场、股票市场、并购市场和产品市场。在这诸多市场中,由于产品市场竟争激烈,市场结构比较接近于完全竞争或者垄断竞争。因此,产品市场能明显对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产生压力,经营者行为受到相应的约束。对中小企业而言,除产品市场之外,其他几个市场都存在缺陷,特别是大多数未上市的中小企业。因为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资市场约束经理行为,如果上市公司的股东没有实现价值最大化,股票价格会下降,公司可能会面临被接管威胁,职业经理也会面临失去原有职位的威胁。新上市发行股票的企业,收益相对来说较低,抑制经理进行扩张。所以,对于未上市的中小企业而言,股票市场这一外部治理机制是空缺的。中小企业接管或兼并机制不完善,弱化了并购市场的外部治理作用。由于公司资产规模小,中小企业更容易被其他公司接管或兼并。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并购市场也是约束企业经理层的一个强有力市场。但由于中小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与并购相关的规章制度欠缺等,这就使得与中小企业相关的并购市场并不健全,致使并购市场未能有效发挥其外部治理的机能。
(二)融资结构不合理
在合理的融资结构中,内部资金、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所占企业资本的比重应该是科学合理的,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的资本负债率过高,且以银行贷款为主,股权融资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的概率较小。根据融资的啄食顺序理论,企业融资应优先的是内部资金,其次应考虑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但是,由于自有资本不足制约着企业的融资安排,中小企业在遇到资金困境时,更多的是依靠民间融资和银行贷款来应付,其中主要的还是银行贷款。由于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不存在相互的制约关系,它们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的严肃性和均衡性很容易遭到破坏,因而它们之间很难形成真正严格的意义上的债权债务关系,所形成的只能是一种虚拟的、形同虚设债权债务关系。这就无法通过债权债务起到约束监督经营者行为,进而起到增进企业效益的作用。
正是由于债权债务软性约束的弱化,中小企业融资结构调整过程对抑制经理的过度投资作用减轻。同时,经理股权激励机制的缺位造成了融资结构无法调节股权激励大小,资本市场的发育滞后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次序等级的倒置。尽管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上述困境,但是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机制普遍存在于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变化中。
精品范文
10小企业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