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校园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校园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 信息化校园网 校园网建设 网络性能 安全漏洞 管理繁琐 整体运行效率 用户管理 网络管理 业务管理
当前,校园信息化的发展正在高校引发一场革命,颠覆校园本来运作的模式。各种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和手段的相继投入使用,改变着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学校管理人员的科研工作和对外合作。同时也不断渗透到老师、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所以校园信息化不仅仅只是学校业务模式的转变,更是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心智模式的转变。
高校信息化战略是高校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关系到未来学校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从2008年学龄人口达到了最高峰,并开始逐年下降,学校争夺生源竞争会更加激烈。同时,随着国家全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学校的招生,对外的合作交流,重大的科研任务……这些关键业务,都会离不开学校自身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是提高学校未来核心竞争力重要的手段和保证。
校园信息化建设概括起来会在四个方面对整个学校起到至关重要的工作:1、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教学、科研手段的多元化;2、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电子校务,提升学校的整体运行效率,减少成本;3、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4、利用信息化校园手段促进学校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要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校园网,就必须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自身的最大价值。在短短15年校园网建设历程,网络已经由最初的工具逐步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基础平台,学校对网络依赖性越来越强,学生,老师,各个院系对校园网的服务等级和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校园网也面对着一些问题,诸如网络性能、安全漏洞、管理繁琐、整体运行效率下降等。校园网的发展不得不面对以下的瓶颈:
安全瓶颈:不安全的网络,就像没有围墙的院落,随时都有可能受到骚扰和侵犯。随着病毒、蠕虫、黑客等“”的攻击手段呈多元化发展,单一的防护措施已经无法保卫校园网络安全。
管理瓶颈:面对用户群体庞大、网络节点众多的高校校园网,无法一体化管理众多的设备和用户、出现故障无法准确定位故障并解决问题、存在IP地址盗用、IP地址冲突严重等问题日益严重。这种情况使得一般仅配备几名网管人员的高校,对管理和维护如此大规模的校园网络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运营瓶颈:目前不少学校采用的网通或其他运营商提供的运营模式与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学校不是运营商,运营经验不足,如何保障学校运营的顺利展开,采用什么样的计费策略、收费缴费流程、采用怎样的模式进行管理都是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学校面对出口带宽增长而带来更多的费用,设备的投资和后期的运营服务产生的费用的增高,这也是校园网面对的挑战。
所以保障校园网的安全、运营和管理是未来校园网的主题。建立起安全、可运营和可管理的校园网可以保证校园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重要业务的稳定的运行,保证校园网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使学生和老师充分享受校园网带来的利益。
信息化校园新形势下如何实现校园网的精细化管理
随着新一代数字校园建设的逐渐深入,各个学校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基于网络的业务越来越丰富,为了保持校园网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让校园网更好的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类的业务开展服务,采用更加有效的管理措施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校园网的管理,可以分成三部分,用户管理、网络管理、业务管理。
一、用户管理
1.统一身份认证
目前,802.1X认证技术在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线无线用户统一认证、IP V4和IP V6用户统一认证、校内用户和校外VPN用户的统一认证在很多学校已经实现,但办公区的认证一直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对于办公区的用户,既需要考虑用户认证时的易用性问题,又需要考虑在认证完成后网络安全问题的处理能力。
2.用户安全管理
校园网中的元素包括用户、电脑、应用软件、网络设备、线路等,要实现整网的安全,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而用户则可以将这其中的很多元素关联起来,通过对用户身份的认证、用户行为的规范、用户和设备之间的联动等机制,可以实现校园网整体的安全防御。
3.用户差异化服务
目前,校园网在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时候,基本没有什么区分,学生统一是一个服务标准、教师统一是另一个服务标准,以后,随着用户对服务质量要求的提升和不同,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精细化的管理是校园网发展的必然,比如,在享受网络带宽的时候,有用户希望通过付费的方式获取更高的带宽保障,也有用户希望获取更高质量的服务,这些都需要校园网络来有效支撑。
二、网络管理
1.网络设备管理
网络设备构成了校园网中的信息高速公路,需要能够对设备实现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比如,直观的拓扑呈现、告警、流量查看等。
2.全网流量监控和管理
流量监控和管理的发展跟网络安全的发展非常相似,十年前,我们谈网络安全,主要指网络出口的安全;今天我们谈网络安全,说的是整网安全,包括出口、校园网内网。对于流量监控和管理,现在也不仅仅局限于出口了,校园网内网的流量监控管理同样非常重要,比如服务器上的流量状况如何,哪些用户是流量大户,哪些用户在非法提供服务等等。
三、业务管理
信息化校园建设大大促进了校园网业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业务被整合,业务系统是推动信息化校园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学校传统的业务纷纷被数字化,说明有效管理决定了信息化校园能否高效的为用户提供服务。
业务系统的管理非常复杂,包括业务系统的运行状态、从业务系统的角度来管理IT资源、业务系统重要程度的评估、业务系统价值的量化等等。
教育是国之根本,教育信息化则是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发动机,作为高校校园网建设与管理者,继续加大与学校各部门的沟通,理解和把握用户的需求,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建设提供更多具有创新网络支撑和服务。
参考文献
[1]梁波 方耿 刘铭编著 网络组建与管理实用基础教程 北京:地震出版社.
[2]彭文胜 毛叔平等编著 校园信息化规划、管理及案例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 张新明,李国祥 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国际综述.
[4]邬家炜 编著 信息技术教育实用教程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5]郭向勇 主编 柯和平 副主编 教育信息技术实用教程 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
篇2
【关键词】高校校园 信息安全 现状对策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革新了传统教育的实现方式,在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和科研效率的同时,也使校园管理更加智能化、便捷化和高效化。功能高度集中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了当下各大高校不可或缺的核心管理工具,但是,由于网络的高度开放性,智能化的网络管理方式也存在着诸多漏洞,虽然在校园信息化应用初期无过多安全问题,但随着网络技术的愈渐成熟,各种病毒等威胁校园信息安全的因素随之而来。信息安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安全,具有动态性、随时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很难做到信息的绝对安全性。信息安全是高校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本保障,而信息安全问题已经逐步上升为高校管理难题之一。虽然很多高校在信息安全问题上耗费了大量的资源,但每年都还会出现校园网被攻破、系统瘫痪、数据篡改等安全问题,解决高校校园信息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1 高校校园信息化安全问题
1.1 硬件问题
首先是硬件设施不完善,在信息化校园建设初期,很多高校安全意识薄弱,出于成本考虑,只是简单地建设部分硬件设施,而缺乏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再加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系统更新速度较快,部分系统陈旧老化,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数量和日趋严重的校园安全问题;其次是硬件设备故障问题,校园硬件设备是信息管理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是各类系统软件运行的前提,而在实际校园中,由于硬件质量问题或使用不当等原因,会对硬件设备带来巨大损坏。很多高校考虑到经费不足等现实,硬件设备无法做到及时更新,设备老化严重,这就为火灾等事故发生提供了条件,极大降低了校园整体安全程度;最后是校园一卡通安全问题,一卡通系统是校园智能化管理的关键硬件之一,是学生身份的象征,在高校校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一卡通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卡片管理和使用、系统管理软件安全系数以及数据传输安全性等,其中一卡通管理系统的安全性是保障一卡通正常使用的关键。
1.2 软件问题
软件是实现信息化校园管理的另一关键要素,选择发展成熟、完善度高的管理系统非常重要。虽然目前很多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做到病毒等外来攻击元素的应对,但仍会存在部分漏洞,很容易被黑客利用,导致信息安全事故发生。而且,任何管理系统都要基于计算机操作系统来实现,而现在的计算机系统本身也存在大量的系统漏洞,而漏洞的发现和修复是一个动态的完善过程,这就为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高校校园信息化系统频繁发生被攻破现象,尤其是在一些重要节点,如期末考试后、高考后等,黑客通过侵入教务管理系统和招生信息系统等管理系统,恶意篡改考试分数和录取信息等内容,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在部分高校校园内,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修改考试成绩等小广告,可见校园信息安全系统的完善势在必行。
1.3 防病毒问题
网络科技的发展同样为黑客带来了方便,各种木马病毒相继出现,活动猖獗,严重威胁着信息化校园的正常管理。木马病毒的入侵会使管理系统服务器数据丢失、系统瘫痪等,而高校管理系统中存在大量的科研数据、学生信息、成绩等重要内容,一旦被成功入侵,后果不堪设想。木马病毒具有传播途径丰富、感染成功率高、升级变种快、生存能力强等特征,在实际防御中很难做到百分之百防范,社会危害性大。虽然针对已出现的木马病毒,校园管理系统会做出对应完善,修补相关漏洞,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木马病毒通常也会使用最新的技术手段,让我们防不胜防。
1.4 系统防御能力差
目前很多系统可以实现对已出现病毒的处理,而对变种或者升级后的病毒无法进行全方位的防御,其中大部分的系统都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局防护工作。完善的高校管理系统不仅要可以满足日常所需,更多的是要具备一定的系统防御能力,以确保在受到外界元素攻击时,能够即时应对并做出反馈,同时完善相应漏洞。而现在的现实是部分高校系统不堪一击,遇到威胁时响应速度慢,防御能力差,急处理能力缺乏。
1.5 垃圾邮件过滤能力差
大量的垃圾邮件不仅占用了有限的宽带资源,同时也常常携带病毒和暴力等不良内容,通过群发进行大面积传播,不仅给日常工作带来压力,同时也给校园系统安全提出了新挑战。虽然目前很多校园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垃圾邮件的过滤,但对于携带木马病毒的高度伪装邮件,难免会疏忽应对,一旦点击邮寄后,后果严重。垃圾邮件的危害本质在于病毒的传播,而且邮件是互联网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在实际应对中,即便是配置最新技术的监控设备,也无法实现病毒邮件的完全去除。
1.6 宽带流量管理问题
高校校园经常发生校园网流量异常情况,导致在正常时间段内校园网出现拥堵现象,网速很慢,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时影响了教师的科研工作。校园网出口宽带有限,一旦被病毒侵入占用大量宽带资源,校园网络将无法正常使用。而且,下载软件的使用亦是校园网流量异常的原因之一,特别是视频的下载和在线播放,消耗了大部分的流量资源,而一般的防火墙无法区分出流量的性质,再加上下载软件通常采用随机动态端口,给数据包的分析和识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7 安全意识薄弱
校园管理人员和在校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同样是校园信息安全潜在的威胁之一。高校工作人员和师生由于长时间处于校园这样一个相对安全的屏障里,在对信息安全的认识方面欠缺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储备。另外,面对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校缺乏必要的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大学生本身处世不深,社会经验缺乏,在面对信息安全威胁时,往往难以辨别,这就导致了很多高校大学生被不法分子诈骗,不法分子通过窃取网络社交和购物平台个人信息,然后发送病毒链接给学生,学生一旦点击进去填写相关信息,个人银行卡金额将会被扣除。
2 对策分析
对于高校校园信息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考虑到现有技术的发展,现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主要是硬件保护和软件完善两个方面,其中建设系统化的防护墙防御体系是保障当下校园信息安全的首要问题。
2.1 确保硬件安全
校园信息系统要选择可靠性高、扩展性好的硬件设备,并结合学校实际,尽量选择配置高、系y响应快的服务器,以保证在受到攻击时,系统能够即时做出反馈,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同时为提升信息传输的高效性和安全性,交换机尽可能选择三层应用层级,并配合UPS双机系统采用双路供电。另外,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必然带动信息管理系统的不断革新,系统更新迭代频率快,作为校园管理的核心之一,高校校园信息管理系统要能够及时更新换代,做到技术层面的与时俱进,这样也避免了由于设备陈旧或者线路老化带来的火灾等安全隐患。最后,一卡通是高校校园信息化中的核心硬件,是学生身份的象征,因此要确保集成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通过专用算法加入专用标识,防止卡片被复制,并严格禁止一卡通外借现象发生。
2.2 提升病毒防御和处理能力
首先系统要能自动完成风险评估,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安全测试等,及时发现系统安全问题,做到有备无患。其次,根据系统不同模块的重要程度,制定不同级别的防御等级,以避免非关键子系统过渡消耗系统资源,做到适度安全和重点防护,特别是系统中的重要数据(科研资料等),要制定出最高级别的防御策略,通过加强对病毒等攻击元素的实时监控,实现对外来攻击的有效预警和防备。最后是对入侵病毒的防御和处理,校园信息管理系统要不断提升病毒防御能力,针对病毒变种升级快的特点,校园系统要结合最新网络技术,构建出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防火墙防御体系,对防御薄弱环节和重要模块进行加固处理,合理关闭不必要的网络端口,尽可能降低系统的开放性,而一旦防御体系被攻破,即需要系统具备一定的应急响应能力,这也是保障校园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防护层,而单从现在的科技而言,仅靠系统完成应急处理是不现实的,需要通过人机合作共同完成,一旦系统被攻破后,管理人员要按照预定程序执行应急操作,与各子系统协调配合,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将损失降到最低。
2.3 提升邮件过滤能力
邮件是木马病毒传播的重灾区,校园系统要具备垃圾邮件的识别和过滤功能。邮件现在是各大高校和企业使用最频繁的通讯工具,需要重点关注邮件的安全性。由于部分伪装邮件极高的隐蔽性,仅仅靠系统的智能识别是远远不够的,可以采取人工辅助的策略,一方面要结合最新技术,配置专业化的监控体系,并根据垃圾邮件特点构建实时更新的特征数据库,同时创建垃圾邮件黑名单,建立起完善的垃圾邮件举报机制,从而使系统储备大量垃圾邮件相关信息,提升系统的垃圾邮件识别能力,实现对垃圾邮件的有效拦截;另一方面,对于过滤后的邮件,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仔细筛选,通过系统与人工的协同合作,共同维护校园信息环境的和谐。
2.4 加强校园网流量管理
针对校园网中出现的非正常流量,可通过对流量进行疏导或者是直接封堵,也可以通过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那些病毒性攻击导致的大量流量占用,考虑到病毒扩散性快的特点,要即时采取应对措施,如安装杀毒软件构建网络防火墙等,对病毒元素进行及时拦截和查杀,直接封堵流量占用;而对于下载软件或者在线视频播放引发的流量异常,可针对某一特定软件,进行重点流量控制,限制其流量占用,在恢复了正常网络流量的前提下,保证师生的网络需求。
2.5 提升师生信息安全意识
成功的学校教育要顺应时代的要求,结合最新的社会动态,有针对性的进行特定领域的教育。二十一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使校园生活逐渐进入到高度信息化的智能管理水平,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提升了校园管理的效率。但是,高度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同样带来了诸多的安全隐患,针对长期处于象牙塔的师生来讲,简直是一个噩梦,特别是对于涉世不深的学生,成为了互联网信息诈骗的主要对象。每年都会有学生通过常用的社交和购物平台被骗的事件,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薄弱,其次是学校的信息安全教育缺乏。学生信心安全意识的提高一方面要从自我出发,通过网络及时了解诈骗知识,另一方面,学校也要针对屡次发生的诈骗案件进行集中分析,通过课堂教育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另外,考虑到现在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以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各类移动社交软件成为了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学校可通过创建微博帐号和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定期互联网诈骗案例和防范措施,使信息安全教育深入到学生生活。
2.6 重视校园网安全人才培养
专业化的校园网管理团队不仅可以做到有效控制病毒等威胁,降低事故出现几率,同时也能提升信息化校园的管理效率。学校要注重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的培训工作,提升管理人员应对外来威胁能力,使信息化校园实现主动防御、及时发现以及实时处理病毒等威胁,确保校园长期处于相对安全的环境。
3 总结
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师生的校园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多的信息安全问题。虽然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具备一定的病毒防御和处理能力,但面对科技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事实,在实际应对环节,往往表现出力不从心的尴尬局面。信息安全问题主要是系统层面的整体防御能力薄弱,在应对突变快、隐蔽性强的病毒攻击时,难以做到绝对的防护,因此,校园信息化改革的重点要放在系统化的防火墙防御体系上面,构建全局性的信息防护安全系统,实现对校园信息系统的全方位立体防护,并辅助人工支持,完成突发事故的紧急应对。
参考文献
[1]王阳.高校数字化校园信息安全策略探讨 [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5).
[2]胡修龙.校园网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6(24).
[3]王英锦,那海枫.浅析高校校园网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 [J].数字通信世界,2016(01).
作者简介
胡功林(1972-),男,湖北省武汉市人。大学本科学历。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信息化。
篇3
一卡通系统是一种多功能应用管理系统,其系统能对持卡者的校内身份进行认证,并提供金融服务功能。“校园一卡通”的基础信息衔接至校内相关应用系统中,以实现对卡内数据及信息的统一认证与共享,以便更好地进行管理及提供服务。“校园一卡通”系统主要有五大功能:第一,消费功能。将一定金额充值至卡内,在学校内消费网点,通过刷卡来进行消费,如就餐、打水等,快捷方便;第二,身份识别功能。在“校园一卡通”上,都会有持卡人的姓名、相片、编号等用于身份识别的基本信息,能通过电子识别,快速识别个人身份,便于注册、借书、考勤等各项活动;第三,银行功能。一卡通将校园卡与银行卡衔接起来,以卡内扣收、自助圈存等方式,实现学费扣收、转账等银行部分功能;第四,内部结算功能。一卡通内记录着持卡者的消费状况,能为财务、商务及持卡者提供对账核算的详细清单;第五,自主查询功能。一卡通的持有者可在校内相关查询设备或系统上,进行各类资金转账及消费信息的查询,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二、“校园一卡通”对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一)提升学校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在高校以往财务管理上,财务信息与其他部门信息通常是相互孤立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层次较浅,极易出现各部门信息不一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机构复杂、人员量大、数据统计渠道多且统计标准不统一,致使高校财务管理难度大,管理效率不高。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实施,符合教育部门相关规定,不仅能提高信息录入效率,还能提高财务信息管理质量,在保障财务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校内各部门信息的共享,提高校园信息的利用率,有助于提升学校财务管理水平。
(二)规范高校经济秩序
长期以来,高校所采取的财务管理模式中,并没有建立与之相应的财务系管支持体系,造成财务管理混乱,并出现私设“金库”、挪用公款、收款私吞等问题,严重扰乱了财务管理的有序运行。而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变这一现状,通过一卡通所具备的电子支付功能,直接将各类缴费金额转入到相应的财务账户中去,免去了中间现金收取环节,能有效防止经办人员从中谋取私利,从根源上解决了财务管理人员缴费不上交、私设“小金库”问题。同时,通过校园卡,将各服务机构的收费详情记录到财务信息系统内,便于对各服务机构的监管,规范校内各服务机构的收费行为,实现收费项目与收费行为的透明化,能及时查处收费中存在的违规、不合法行为,规范高校的积极秩序。
(三)改进财务管理方式
通过一卡通,将大量复杂的财务数据直接传输计算机,实现了对校内财务的实时管理。当前,高校虽然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学生学杂费的收缴、划扣,但其未能实现与银行系统的衔接,致使相关人员及学生无法及时查明各项缴费信息,并且由于财务数据需频繁通过移动介质进行传输,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也极易出现操作失误状况。校园一卡通的运用,解决了高校存在的上述问题,让学生的缴费流程变得更加便捷。校内财务处通过发送收费指令至银行,在认证成功后,银行就可在银行卡账户中自动进行代扣,同时将相关代扣信息直接发送给财务部门,大幅度减轻的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不仅降低了校内财务管理成本,还有效提升了缴费效率。此外,校园一卡通具备小额支付功能,在消费时只需刷卡并能轻松付费,携带、使用都极为方便。校园卡支付,通过网络及消费机,便能对交易金额进行汇总,免去了现金支付找零、上缴结算等流程,减轻了收费部门的工作负担。
(四)强化对后勤的财务监管
在高校内,将各类经费及有偿服务资金收入纳入校园一卡通体系中,通过一卡通进行统一管理与运作,能让校内财务部门及时掌握校内收费详情及资金运转状况。其中,后勤服务的大部分资金也被记录到一卡通中,为财务部门对后勤服务的监管提供准确、有效的参考依据,规范后勤服务的运行行为。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竞争机制下的后勤服务,其经营服务工作基本由社会中的经营实体承包,使用一卡通记录下其收费信息,有助于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其经营的实际状况,确保对经营实体所收取资产占用费的合理、准确。
校园一卡通在高校的应用,转变了传统的消费模式,实现了对校内各有偿服务部门账户资金的统一管理。并且,通过校园一卡通,将银行卡内资金存储于一卡通内,无论持卡者是否进行消费,其资金都会从个人账户转入高校账户系统内,可供校方用于资金周转,进而降低筹资成本,从实质上而言强化了高校对资金的调控能力。
三、“校园一卡通”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整体规划,全面协调问题
当前,在很多高校内,校园一卡通都是作为饭卡使用,学校及相关财务管理部门并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在实际应用中,主要由校内各机构结合自身需求,自主购买衔接软件,连通校园一卡通,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管,其应用大多较为随意,致使一卡通应用极不规范,各类状况发生较为频繁,并且习惯于对问题进行相互推托。
(二)功能扩展问题
校园一卡通虽然具备识别、查询、消费等基础功能,但并未进行其它功能的开发,特别是在银行功能方面,一卡通所能使用的银行功能十分有限,致使校园内仍存在大量现金流动,相关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进行一卡通的充值、办置,无暇对运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也缺乏对相关机构及财务管理部门的沟通,各部门在一卡通运行中的职责混淆,阻碍了一卡通优越性的发挥,难以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校内广大师生。
(三)一卡通的安全稳定问题
在校园一卡通运行与管理中,需要应用到网络技术与财务技术。但在实际中,高校内许多财务人员及网络技术人员并不能同时掌握财务与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准确进行处理。另外,在后勤有偿服务机构终端操作方面,部分人员职业素养较低,在没有严格监管的情况下,未按规定进行权限的设定,操作极为随意,极易造成一卡通系统运行中网络不稳定、消费数据丢失、消费重复上传等问题。
(四)一卡通资金清算问题
在大部分高校内,通常将财务管理的重心放在对人工操作数据的核对及入账方面,而忽视了对系统处理数据及需调整账务的审核,特别是在一些因系统终端故障而形成的传输错误问题,未能对其作出及时的处理,致使系统内存在信息漏洞及入账严重滞后的问题,降低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无法为校内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有效参考。
四、完善“校园一卡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策略
(一)整体规划、逐步完善
转变校领导的管理观念,强化其对校园一卡通作用及功能的认知,明确各部门职责,结合校内实际情况,对运行系统做出整体规划。在校园一卡通功能开发上,先研发必备功能,再进行功能的扩展。其中,重点开发银行功能,通过与银行的联网运行,增强一卡通的实用功能。
(二)规范一卡通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高校应结合校园一卡通运行管理特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一卡通运行及管理流程,加强内部控制,确保一卡通系统运行的稳定、安全。同时,定期组织对相关人员的法律知识及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养,确保人员符合网络条件下的财务管理要求。
(三)加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
在高校一卡通系统设计方面,为了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安全,应尽可能选择安全性较强软件,并安装相关的杀毒软件,加强系统的安全防护。在资金安全方面,加强日常财务管理,及时进行往来资金的入账及核对,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四)引进个性化一卡通
篇4
关键词:通信终端;移动校园;移动学习;校园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一、引言
随着手机的智能化发展,以及3G 时代的到来,让信息跟着人走已成为现实,手机不再只是简单的通话工具,更成为随身携带的工作平台、信息获取平台,实现手机与现存的IT应用系统进行通讯,或远程使用固定的办公配套设备,以便在任何需要的时间和场合,方便、高效、迅速地获取和处理业务信息,决策于千里之外,打破传统的信息处理模式。
在传统的校园信息化时代,重点以多媒体、在线课程等信息化建设为主,并逐步构建教育门户站点、BBS、信息管理系统等传统互联网平台。但随着需求及社会的进步,在信息数量与传播速度快速增长的需求下,传统信息化平台已逐渐在信息的延伸性、扩展性和及时性等方面显现不足。基于通信终端基础上建立的校园信息化系统管理方式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产生的,将移动通信技术融合到校园各种应用系统中,整合校园内的学习、工作、生活等信息,通过移动通信终端面向校园人提供信息、互动的信息等服务。依托新的技术,为校园信息化创新应用提供了解决方案。
二、基于通信终端方式管理对校园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
目前,我国校园信息化建设正在不断深入当中,在教育科研网、远程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一卡通、校校通、教育政务等各方面,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项目,正努力向校园信息化方向实现新的跨越。
(一)基于通信终端基础上管理校园信息化将引导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变革与创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传统校园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多以有线网络、多媒体教学为主,这就意味着信息化教学必将受到场地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即使采用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模式,也需要大多数学生具备电脑和上网环境等硬件条件。客观因素限制了教育信息化平台的作用,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向大众化、高效率、低成本方向的发展。
(二)移动终端普及应用已成为校园信息化转型和升级的动力。移动终端具有体积小、方便携带等优点,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校园信息化应用向通信终端的无缝移植以及其自身技术特点,无疑推进了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为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数字校园等教育信息化实际应用提供了高效、便捷、快速、经济的解决方案。
三、基于通信终端模式下数字化校园和移动学习创新模式
“数字校园”和“移动学习”是通信终端、移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的教育信息化具体创新模式。
(一)移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条件、内容和特点。基于开展移动学习的市场需求,移动数字化校园的构建需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
从物理空间上来说,移动数字化校园必须覆盖学习者所在的所有区域,保证学习者在区域内的任何地点都能进行移动学习。目前飞速发展的移动通信技术为移动数字化校园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成熟的技术平台。移动通信网已基本覆盖全国各地,移动通信的传输速度也大大提高,满足了学习者在学习区域内的任何地点进行学习。
从移动通信终端来说,移动数字化校园的终端设备需是大众普及的、携带方便的小型移动设备。以手机为主的移动通信终端功能日益强大,手机的功能越发不容小觑。令人欣喜的是,智能手机的市场价格持续下降,而智能手机具备的功能越来越近似于电脑。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学习者能随时携带小型移动设备进行学习。
从移动学习平台的服务内容来看,需要为用户建立庞大的微课云平台,为广大学校管理者、任课教师、学习者等用户提供各种移动终端、多类型的移动学习服务,学校或者各类培训机构的管理者、教师或者培训师等平台使用人员,可以在电脑端完成统一的学员管理、课程设置、课件制作、课件推送、学习资源等操作,并向学员提供在线的、实时的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者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接受教师发来的各类教学、教务信息和微型课件等,也可以使用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设备完成课程选择、课程学习(课件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课程讨论、课程测试、个人学习档案查询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并且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关注,对某一感兴趣的课程进行互动讨论,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上传,一起完成学习目标,让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味性,共同构建完整的社交型移动校园产品。
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数字校园”将搭建起覆盖全校园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沟通、娱乐等各个领域的高度融合的校园信息化系统,校园的管理和服务,都会有数字化的表现形式,最终提供对校园主要业务的支撑。
(二)基于通信终端基础上,通过校园信息化平台进行学习的模式、特点和主要内容。基于通信终端基础上的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完成后,在线学习(e-Learning)模式将被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模式所融合和取代。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远程学习形式,其目的是让学习者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习者真正做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需要进行自主学习。移动学习模式是在传统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从而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被认为是学习模式的发展趋势。
基于通信终端的移动学习,其最突出的优势是可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自主学习与交流互动。可进一步开展校园内移动教学的应用研究,形成移动学习教学模式。移动学习教学资源不同于网上学习资源。必须建设适合移动学习模式的教学资源,如移动导学内容、英语课程移动阅读内容等适合移动收看的移动网上课堂内容等教学资源。相对于传统校园信息化学习网,基于通信终端的校园信息化学习网,大大提高了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效率和水平。
四、结束语
教育行业作为国家普及信息化的重要行业,信息化变革的步伐开始加快。从移动网络新技术所能提供的业务应用可以看出,高速互联网接入、移动教学、移动化知识交流等业务,都将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中大有作为。而无线宽带网络能力迅速增长,以及终端智能化能力不断提高,都为教育信息化向移动学习、移动校园等新型应用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54.
[2]李运林.教育传播研究:重要性与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9(3):5-11.
[3]胡钦太.教育传播学研究30年:现状、瓶颈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9-102.
[4]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194.
[5]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6.
篇5
【关键词】物联网,校园智能管理、相关分析。
引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RFID)、红外感应器、GPS、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互联网连结起来的一个巨大网络,目标是通过互联网产生万物互联的效果,从而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也正日益完善各自的信息化平台,物联网技术初步融入到校园的日常管理事务中。物联网校园管理平台在高校中的运用,既可以优化整合校园资源,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为高校节能减排做出贡献,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因此,笔者着力调查江苏大学在物联网智能管理方面的成果及现状,拟定其发展方案。
研究江苏大学的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首先要对我校的许多功能区域分类,分别是教学活动区域(包括图书馆)、学生宿舍、生活功能区域(食堂浴室等必要的校内功能设施)三类。
先来看教室资源的使用问题,除了在每周固定的课程有安排教室以外,学生也可以去教务处申请借用教室,并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学校的管理系统对教室资源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控,通过统一调度才使每天的课程、活动都井然有序的进行。
再来看整个教学楼的供水供电问题,首先,所有教室都没有安装热敏、光敏传感器开关,仍然使用传统的开关。这就导致在晚间许多空教室亮着灯。从物联网智能管理层面来看,我校教学区域的能耗管理就存在盲点,浪费的电能不在少数。下面我们援引一个来自江南大学的例子,江南大学在2008年开始建设数字化低碳校园,之前具体到一栋教学楼一个月的电能消耗是73000度,在整个系统成型且正常运转之后,每月的电能消耗仅仅为41000度,仅仅一个月,一栋教学楼就省下了30000余度电,醒目的数字也正说明江苏大学在能源节约方面确实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与电能问题一样,用水问题也是类似,我们的教学楼用水,主要是厕所用水和饮用水供给,平常一直在教学楼学习,我们偶尔就能发现一些诸如水龙头漏水,厕所异常冲水的情况,这些情况肯定不在少数,甚至还有更严重的水管漏水事故。可是学校也并没有对于日常用水的一个数字化流量监督、报修机制。一旦发生漏水事故,最快也得到下月抄水表时才能发现问题,那时巨量的浪费已经造成了,与其投入大量的人力去检修,我认为引入信息化管理方式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必由之路。
另外,在教学区域还存在一些细节问题。比如,传统的失物招领方式找回效率低,许多东西都堆积在了一个小小的房间里无人认领;比如,有些教室里存在许多严重损坏的椅子,坏了一个学期也没有修理,有时甚至影响到学生上课;再比如,投影仪,教室电脑的日常维护,以及学生热水灌水机摆放的位置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物联网智能管理系统来统一管理的。
除此以外,学生宿舍与教学楼一样,同样缺乏一套有效的物联网能耗监控管理系统,在此也不再赘述。不过宿舍作为学生们大学生涯的家,也有一些特殊的问题。宿舍电费的查询和充值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江苏大学已经开通了一个微信企业号,它可以用于一卡通充值,电费查询等功能,已经初步形成了信息化管理的雏形,然而具体分析这个企业号的功能,还仅仅只可以查询剩余的电量。充值电费,缴纳宿舍开水费等等一系列日常的宿舍生活基本功能仍未实现,只能在学校中散落的几台圈存机终端上才能完成这些业务,这些细节虽小却也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最后,学校的食堂浴室体育馆等功能设施的信息化管理现状也是一个盲区,与教学区域、宿舍区域相比,这些区域主要提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服务,而且多是外包给一些企业,所以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会比较复杂,不可能完全受学校统一调度。但是,如果学校可以能整合这些区域的服务信息,实时在互联网上,对提高这些校园服务的质量也是有所脾益的。另外,这些设施比较容易出现拥堵状况,学校采取的分时上课分时就餐等方法,有一定效过但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总结而论,江苏大学的物联网信息化管理仍然处在起步尝试的阶段,引进了许多时下普适的信息管理方式,但缺乏特色,缺乏自主创新的精神,在物联网智能校园管理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3、建议和发展方案:本方案集思广益,既借鉴了其他学校先进的信息管理模式,也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纳了江苏大学各级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1、完善整个校园水电能耗的物联网智能管理调度系统,这个系统需要软硬件双方面的支持。首先,要完成所有硬件设施安装,即给每个可能发生浪费的环节都装上传感器,监督每一分水每一分电的流向,给所有给水管网、变电所装上传感器,实时监控这些关键位置的水电流量,一旦发现异常,可以立即派人修理,以防止出现更大的损失。再之,为建设绿色校园、贯彻低碳理念,我们可以在教室、走廊安装上高灵敏度红外加光敏的节能开关,实现“人来灯开,人走灯灭”。在这样一个由数不甚数的传感器所联系的万物互联的状态下,整个校园的能源消耗细节尽收眼底。这样的管理系统在建立初期的投资会比较大,但从长远来看,既节约了资源,又可以防患于未然,使一些潜在的威胁无所遁形,有百利而无一害。
2、完善网上报修机制,让在校大学生更多地承担起公共责任,发现问题后很方便的就可以通过网络报修,不管是教室的椅子、灯、投影仪,还是水管漏水、热水灌水机故障等等都可以。学校后勤部门实时监控网络报修平台,对报修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并反馈。
3、食堂、澡堂进行流量监测,让所有大学师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实时了解各个食堂各个浴室在每时每刻的拥挤,避免了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拥堵现象,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
4、校园生活必要缴费充值查询等功能通过网络管理进一步简化,让师生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搞定这些生活中的琐碎。
5、借鉴优步、滴滴打车的资源整合经验,给所有的校园公交安装GPS定位系统,并且实时监控车载人数。目前,许多校园公交司机为了多载些学生,往往会在始发站等上很久,运行效率很低,但是有了这个软件就不同了,假设A行走在路上,离始发站都很远,却想搭乘校园公交,这时A只需要在公交线路附近打开手机上的校园公交APP,自己的位置和搭车需求,就可以收到校园公交的实时回应,这时A就可以以逸待劳地在路边等车了。
篇6
一、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效果不是特别好,也没有进行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有的高职院校还是运用传统的档案管理的方法,在大量后勤信息的查找和整理方面存在很大问题。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必然要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取而代之。作为一种高效的资源,信息技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形态,可以进行大量的数据的积累,运用信息技术,高职院校可以实现后勤信息的有效管理。在信息技术大背景下,提高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效率,对高职院校后勤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也是高职院校在今后发展的重点。
高职院校的专业多,学生的分布广,因此,在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中,采用传统的模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要在辅导员不断地传达和重复的过程中,才能将后勤信息有效地传达给学生,传统的后勤管理方法不具有时效性,且效率低。而建立信息化平台进行后勤管理,就可以弥补传统后勤管理方法的缺陷,可以将学生的后勤信息进行自动化管理,将管理的内容和结果直接呈现在网络上,学生便于查看,老师也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后勤管理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大大提高了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效率,提高了后勤管理能力。
二、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模式和含义
(一)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模式分析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同时,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不仅仅要将管理人员从复杂的管理流程中解放出来,将大量的信息,有效而及时地进行整理和统计,同时要求信息管理者在运用信息化平台的同时,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在管理工作中获得一定的体验,在管理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现在,网页技术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将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系统进行进一步的信息化改革,使高职院校也能实现网页模式的信息化后勤管理。
(二)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含义
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要面临不同的环境,学生是不同的专业给后勤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实现信息的数字化建设,把学生的后勤信息以数据的形式进行整合并呈现出来,数字化的信息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的家庭信息等。高等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实现流程的网络化管理,运用信息技术来对学生的后勤信息进行管理的改造和升级,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运行工作体制。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实现沟通性管理,实现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加强沟通的时效性。
三、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功能模块
(一)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功能和模块
整个后勤管理系统要以核心功能模块为主,要成立一个数据整合中心,实现对学生后勤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将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数据库中,数据库中的数据要包含学生详细的个人信息,同时还包括学生的档案和各种有效的资料。
(二)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建设学生后勤管理信息平台
后勤信息不仅仅要呈现在学校网站的主页上,同时,也要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平台上呈现出来,要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并将信息公开化,便于管理。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统一化管理,将管理的权利交予学院的领导,并将平台上的信息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整合。
(三)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完善后勤服务系统的建设
每一年,当新生报到时,学校都要对宿舍进行整体的安排,运用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住宿费的自动化管理,确保学生都办理了校园一卡通。可以将学生办理学生证和成车卡的信息进行准确的记录,防止有任何遗漏。对高职院校的后勤服务进行评价可以采用信息化平台,学生可以在课下自行登录后勤管理系统,对后勤管理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篇7
首先,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模式存在较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管理成本较高且管理困难。而实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能将原有的管理方法柔性化处理,比如在人力资源信息统计的过程中,只需通知相关人员将信息传送至管理中心,并不需要所有人员同时到场来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大大提高管理过程中的信息采集、确认和更新的速度,使管理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其次,实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还有助于管理工作的系统化、集成化和模式化,使管理人员能科学、轻松、及时的完成相关工作。最后,信息化管理还能避免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对相关数据的搜集因手工填写内容识别错误而造成工作中的失误,使得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也有助于高校聘用到更加合适的人才。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管理层的足够支持
在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过程中,缺乏领导的重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部分领导的管理理念跟时展需求有差距,他们很少意识到计算机通信技术会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因此,管理者重视不够使得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战略很难实施,信息化视域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改变也很难得到较好的落实。
(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有如下原因:一是校方对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导致资金安排不到位;二是虽然校方给予足够的肯定,但由于能力有限,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无法做到全力的支持,这都将导致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受阻。
(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之路漫长
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即便是在校方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并投入使用,也需要较长时间的完善和改进才能发挥其作用。高校在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方面的经验较少,一般都需要经过常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向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逐步转变,这一过程是漫长的,而且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基础设施也是逐步建立的,在这期间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一般不能发挥很好的功用。
(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复杂化导致了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困难
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原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复杂化而倍受阻碍。同一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可能受教务部门和科研部门两个部门的分别统计,这就给信息库的建立和维护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不同部门之间信息的录入和共享以及管理等方式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会对人事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和管理效率造成不良的影响。
(五)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缺乏专业的软件支持
在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过程中,相应的软实力支撑也较为匮乏。我国在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无功能较为完善的软件应用于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工作之中。现有的应用于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软件,多是一些只能进行简单的基本操作,在操作体验和功能完善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另外,多数高校也缺乏软件设计和开发的实力,使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也成为限制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阻力。
三、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思路
(一)加强对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数据采集、录入和整理等借助计算机进行的简单、重复的工作,而是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起到关键性的辅助作用,并能影响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项目。高校各级领导以及相关人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保障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需要决定信息化管理工作开展的具体事宜
由于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大,不是所有高校都可以承受的,并且信息化管理项目的建设还没有成熟的经验,不可贸然跟风。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方向和趋势,高校要结合本校开展这项工作所需物力、财力的情况,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三)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开发和改进
对于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所需的软件支撑,各高校可联合进行相关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工作,这样可以较好的避免个别院校实力较弱无法支撑软件开发的情况。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软件对功能性和安全性的要求都较高,并且也只有操作便捷才能满足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另外,软件的更新和优化也要由专门的人员进行。
(四)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应有稳定的校园网和数据库载体
篇8
(一)调查目的
本调查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的状况进行调查,课题组成员先后对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九江职业大学、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障碍问题调查和分析,搜集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的研究掌握实证依据,完成以下两个目标:一是调查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现状,总结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障碍问题。二是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为提出解决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障碍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问卷设计
本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和教师,针对调查对象的性格特点,调查问卷尽量简洁易懂。设计的调查问卷分标题、主体和卷尾语三部分。标题是对问卷调查的概括说明,主体是需要调查的问题,卷后语是告诉被调查人员本次调查采取匿名方式,会很好的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不会对被调查者产生不利的影响等信息,最后感谢被调查者的合作。问卷主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客观题14道,第二部分为开放题1道。为了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卷中所提的问题均围绕研究目的,简单明了,层次分明。
(三)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选择的对象是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财院)、九江职业大学(职大)、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职院)三所高校的教师和学生。
(四)调查信度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2年3月至7月,采用无记名填写方式问卷调查。考虑到调查取样的可信度和广泛性,使问卷调查结果更具普遍性,在实施过程中,问卷的发放主要针对接受调查的三所大学中选取师生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5份,有效回收率为95.8%,回收率较高。
(五)调查内容(1-14题为客观题,15题为主观题)
1.你认为贵校领导是否重视信息化建设?2.你认为贵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用是否方便?3.你认为贵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硬件是否可靠?4.你是否经常使用贵校的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5.你认为当前贵校各部门信息化系统是否有重复的地方?6.你认为当前贵校使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全措施是否得当?7.你认为贵校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是否足够?8.你认为贵校的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利用率如何?9.你认为当前贵校的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管理水平如何?10.你认为贵校信息化管理制度是否完善?11.你认为贵校信息化管理系的评价体系如何?12.你认为贵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规划是否合理?13.你认为贵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否先进?14.你认为贵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最低学历是什么?15.您关心的问题或建议是什么?
二、数据分析
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是校园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成员主要调查和研究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通过被调查者的切身实践经验和反映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现状如下:
1.信息化管理意识方面
(1)对信息化管理意识方面调查中我们发现,各院校各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一,导致各部门信息化程度也有很大差距。对“你认为贵校领导是否重视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中,72%选择否,28%选择是,说明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领导对该校信息化建设程度重视不够。
(2)在“你认为贵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否先进?”的调查中,有54%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24%认为是,22%认为否,说明高校内学生和教师对于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认识程度不一。
2.学生信息化管理资源利用方面
(1)在“你认为贵校的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利用率如何?”的调查中,68%的被调查者认为低,32%的人认为高,说明高校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本校的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率不高。
(2)在“你是否经常使用贵校的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调查中,78%选择是,22%选择否,说明受调查者经常使用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综合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部门功能重复或有些产业化的系统功能并不适合高校,导致整个系统的利用率不高。
3.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信息化能力方面
在“你认为贵校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是否足够?”的调查中,58%的被调查者选择否,42%选择是,说明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4.信息化系统考评体系方面
篇9
[关键词] 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探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1. 116
[中图分类号] D6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1- 0243- 03
0 引 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校园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手段已然难以满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有必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手段不断加大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积极构建灵活高效的信息化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对高校人力资源更为便捷的管理,从而有效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现代化管理进程的快速稳定发展。
1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缺乏信息化管理意识
许多高校管理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只是将其简单地视为一个计算机体系。管理层意识的欠缺将会直接阻碍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部分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化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工作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工作方法,对于信息化管理技术不重视,甚至抱有一种抵触情绪,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1.2 信息化管理基础薄弱
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基础薄弱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正处于新旧过渡的重要时期,信息化基础相对来说要薄弱一些,难以满足当今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二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变化较快,这就导致工作人员在进行信息化管理时,软件程序经常跟不上模式变化。此外,许多高校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时往往没有建立强而有力的后期支持团队,导致信息化系统的更新和升级无法满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仅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导致了大量教学资源的浪费。
1.3 管理信息共享不到位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时,并没有从学校发展的全局角度出发来进行统筹规划,这就使得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存在一定的缺陷,管理信息难以充分共享。尽管多数高校都已建立各自的人事库,但是能够共享的数据资源却相当有限,甚至部分信息过于陈旧或存在错误,不具备任何可利用价值。
2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有效对策
2.1 增强信息化管理意识
管理层的信息化管理意识直接决定了学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建设水平。通过信息系统,高校领导能够随时了解到学校人事资源的配置情况,有助于提高其决策行为的科学合理性。首先,高校人力资源的信息系统应具备完善的人事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学校人力资源的实时状况,方便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制订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人才聘选和培育计划,以免出现盲目开展招聘活动或培训活动的现象,给学校带来一定的资源损失。其次,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还应能够面向全校师生和教职员工提供不同程度的自助服务。学生和教师登录系统后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查看、核对以及修改等,以充分确保系统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人事部门应不断加强自我管理意识,此外,随着人力资源数据信息修改权限的不断下放,其他一些部门也可以参与到部分数据信息的修改和共享中,这就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时刻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共同构建和维护可靠的人事数据库,保障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加大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技术的研发力度
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施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减轻人事部门工作人员的压力,还能显著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构建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快速处理一些日常的教学管理事务,还能对人事员的配置进行合理优化。例如,教师的职称评定、人事任免、培训进修、退休调配等等。与传统的工作模式相比,信息化系统的优势在于能够将所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信息集中起来,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相关业务的工作流程进行合理优化,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能蛟诟鞑棵偶浼笆薄⑺吵┑卮递。此外,利用信息化技术,还能准确划分学校各部门对应的职能,从而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做到合理分配人事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部门人员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加大对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技术的研发力度,切实解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其能够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
2.3 提高对信息化技术的重视程度
高校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时必须确保信息系统的灵活运转性。人事资源信息属于学校的机密信息之一,因此,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数据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安排专门人员负责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保证该系统时刻处于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减少恶意入侵、攻击的行为。这就要求高校应提高对信息化技术的重视程度,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强大的后期技术支持。当学校政策或业务发生变化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判断和反应,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升级系统安全,充分保障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灵活性和高效率性,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资源浪费的现象。
3 结 语
综上所述,高校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提高学校人事管理水平,促进高校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贺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探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3).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全面普及,信息化建设的条件日益成熟,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影响着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同时,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速度加快也是其档案管理发展的重要表现。做好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
二、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现状
1.对高职院校档案的管理意识薄弱。目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制度仍不完善,相关的技术设备跟不上院校发展的要求,最终导致教职工对于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薄弱。而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对于发生的新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信息更新速度慢,不管是什么样的档案处理都只是生搬硬套传统的档案管理制度,造成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比如,学院一般都是采用电子文档的形式下发各种文件,但是有的档案管理员或者教职工在接收文件之后没有及时存档的意识,或者有人以为会再次下发纸质的文档,所以就顺手删除了文件,之后若是再需要这些文件,只能再次去学院的行政部门索要,十分麻烦。
2.档案管理人才匮乏。第一,在当今的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档案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大量技术性强的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当前社会,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都精通的人才少之又少。在院校的档案管理中,很多工作人员没有或很少接受过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专项培训,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技能,这些制约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更有甚者,许多高职院校根本就不重视院校档案管理工作,只是在其岗位上象征性的安排一些人,做个闲职,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就不懂得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这样的院校中全部是空谈。第二,有的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部门配备的计算机十分陈旧,系统严重老化,档案设备不足,技术手段极端落后。有的学校甚至连一个既能文件检索又可以管理档案信息的计算机管理软件都没有。
3.网络技术维护不足
在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档案的信息化虽然能够实现档案信息共享,但是,高职院校档案本身存在一定的机密性,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要严防黑客以及电脑病毒的入侵。部分高职院校在网络维护方面不重视,一旦机密文件被恶意攻击,只能去找开发商帮忙解决问题,这种做法不仅为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也为院校的档案机密性埋下隐患,甚至可能给院校外部人员以可趁之机,暴露相关学生的私隐信息,不能保证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4.数据质量
在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雏形形成之后,当档案管理人员调出学生信息,通过仔细的研究、对比、分析,就会发现,现有的档案管理数据库出现了很多信息缺失或者信息模糊的现象。这种情况对院校档案管理以及信息筛选工作造成一定的阻碍。一般来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可能是院校档案管理人员在信息输入初期的工作不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院校档案管理信息采集的不足,因此,在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对此类情况要做到足够的重视。
三、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注重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院校档案不仅是该院校的历史记载,更是院校未来发展的起点。在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初期,要充分的注重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深化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改革,强化院校教学水平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例如,将质量较高的实验报告、讲师课件和电子教案等档案集合在一起,刻录成视频光盘并收录到院校的信息库中,这样一来,不仅为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是方便了未来年轻教师的学习和研究。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要充分的借助校园互联网,加大高职院校档案信息的公开度,利用网络的共享性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为了使高职院校的教职工尽快赶上创新教学的步伐,最大程度地提高其工作效率,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还有实行院校档案信息的远程协助服务。
2.更新观念。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以现代先进设备为基础,如果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当权者只是采用信息化建设的形式,而不从根本上更新观念,那么,即使高职院校建立起来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那终究也只能成为一种摆设。因此,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对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必然性和重要性的全面认识,改变认知模式,不断学习新的变化着的科学知识,从而加速实现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3.培养档案管理专才,吸纳复合型人才。在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管理者本身的不断努力,而且也要求上级档案部门提供培养人才的条件。比如,举办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知识辅导班,与此同时,还可以建立强化学习的制度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能力,着力培养出具有现代信息意识、现代信息素质和信息管理能力的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同时,还要要注意吸纳复合型人才,此类人才不仅要对信息化建设十分熟练,而且还要了解高职院校档案的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造就一批能够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具备现代信息素质,同时还拥有院校档案管理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在保证教学质量优越性的前提下,还要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和专业化技能的培养。不仅如此,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保障高职院校自身权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档案管理人员及相关部门的作用,不断地更新观念,提高管理意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院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仝美兰.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8,22(5):99-101.
[2]蔡衡.加强高校科技档案管理之我见[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29):498.
[3]程音娟.对当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再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5-26.
[4]李建平.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探[J].嘉应学院学报,2009,27(1):126-12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