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篇1

关键词:化学教学 逆向思维 培养

一、创设多思多想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挖逆向思维源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师要勇于改变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变“学会”为“会学”,激励学生勤动脑、动手、动口,鼓励学生多思考问题,多提出问题。明代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创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形成有疑便质,有疑便释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注意保护和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唤醒思维意识。

“思”源于“疑”,设“疑”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进而自己“质疑”,提出问题,再而想方设法“解疑”,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化学实验教学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化学教学特点的充分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

二、逆思正论,达到知识同化

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对它的作用不可轻估。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培养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一个新人。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在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在化学教学中,在及时捕捉能够进行逆向思维的各种信息即逆向思维源后,教师就要重点在培养启迪学生逆向思维上下工夫,注重已有的知识基础,逆向思考,回到已有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解决问题,再到知识的同化,让学生顺利接纳新知识。

篇2

关键词 逆向思维; 逆联想;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149-01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性质、运算、思路、方法等都具有可逆性。如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扩大和缩小、计量单位间的聚化、正反比例…一。要让学生理解数学的这种可逆性,就必须具有相应的心理过程,即逆向思维的过程。逆向思维就是突破一般思维定势,从对立、颠倒、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常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教育学生学习司马光的机智和聪明。司马光就是把一般思维中的“人离开水”变换成“水离开人”,这就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思考。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已具有了可逆性,逆向思维的形成,说明学生思维的活动已达到抽象推理的水平。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

1 培养逆向思维的意义

逆向思维是相对于顺向思维而言的另一种思维形式,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它的基本特征是:从已有的思路反向去考虑和思索问题。这种思维形式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是对思维惯性的克服。一般的学生从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是存在着一定困难的,而有能力的学生在完成这种转变时是迅速且自如的,这就是能力不同的学生在思维的运动性方面的素质差异。这种思维的运动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2 培养逆向思维的方法

2.1 培养学生思维的还原意识。我们在课堂中应当遵循教学内容的客观规律。课堂教学是重在过程、分层次上的。教师要确定地把内容分成几层次,每个层次又要设计一些教学步骤,积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一层一层地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再根据顺向逻辑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如教一年级的小朋友数数,开始教总是顺着数,熟练了这一顺向的次序和结构后,及时引导学生倒过来数。在上述由顺而倒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中,学生不仅对数学知识本身从“顺向分析”和“逆向思考”两个方向获得了全面深刻的理解,而且潜移默化地获得了还原意识,避免了学生思维的表面性和思维的呆板性。

2.2 引导学生形成逆联想。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符号化,而数学知识中的符号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在计算时往往只感知符号的本身,而较少考虑其意义以及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因而对相近、相似、相反的符号产生感知失真。容易混淆,发生错误,把某些表示数量关系的名词术语与运算之间形成机械的联系。在做综合性习题时,思路不清晰,思维迷失了方向,答题无能为力,导致学生用习惯性的解题思路去解答运算性质完全相反的应用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两面分析问题,充分发挥联想具有由此及彼的思维泛化的特点,引导学生用逆联想来克服两个概念在意义上或形式上的差距,把它们联结起来,揭示其本质属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理解知识的本质,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3 逆向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

3.1 在计算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教学很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吃力,特别是有些个别知识点,学生更难以理解。如果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能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巧妙地运用学生的“逆向思维”,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一节课中,有这样一则教学片段: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分数和小数互化的对比练习,有意识地设计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分数化成小数的实例;再设计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小数的例子,通过小组探究、讨论,发现规律: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子无关,与分母有关。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在分数化成小数的过程中,学生不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如果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即利用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反过来想想,把刚才已经化成的有限小数逆向转化成分数,再让学生找出这些分数分母的特征。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究热情再次高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篇3

一、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在训练语言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主要包括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能力,对文章段落的分析能力,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会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采用逆向思维方式,不仅可以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会不拘一格,千变万化。例如在教学《跳水》一文时,在学完全文,领会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时,教师提问:“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应该学习船长,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要沉着冷静,急中生智,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引导逆向思考:“小孩的遇险,船长自己有责任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我们不能像船长那样,平时对自己的部下管教不严,水手与儿子追逐打打闹,不加强制止管理,缺乏安全意识”;有的学生说“船上本来就不是特别安全的场所,不应该把宠物猴子带在船上,本身猴子生性调皮,容易发生意外”。学生的一席话,真是让人子目一新,儿子遇险,船长虽然能够沉着冷静,急中生智,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这也是船长平时不加强管理,不防范安全造成的,船长自己负有不推卸的领导责任。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体现,让我们都明白了,作为管理者,安全重在防范于未然。在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今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新意。

二、在写作时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文能力是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遣词造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能力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1.逆向审题。

学生作文时往往会受某种习惯和心理定势的影响,思维被限制在一个比较狭小的空间里,写不出好的文章来,在审题时如果运用逆向思维,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提出与之相反或相对的另一种观点,就能写出比较新异的文章来。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习作《二十年后的我》一文时,此文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树立远大的目标和理想,立志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但反过来想,毕竟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在二十年后就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人人都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吗?实际上大部分人还是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于是有学生突发奇想,自己在二十年以后虽然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当搬运工、工人、农民等,但我们老有所医、老有所养,人们丰衣足食,夜不关门,我在这个和谐安定的社会中为社会的发展默默奉献。于是学生写作热情高涨,这次作文写得各具特色。

2.逆向选材。

学生在审题立意以后,大概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写些什么,写出来反映什么主题,但到底写什么,选择那些材料,有的学生又会受传统思想的束缚,选择的材料平凡而普通。俗话说:“文似青山不喜平”,如果能跳出定向思维的框框,我们采用逆向思维,就能写出耳目一新的文章来。例如学生在写《我的家》一文时,大部分学生都选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家庭成员相互关爱的题材,借以抒发家的可爱,而有的学生则以爸爸、妈妈过去如何打麻将,经常吵架、打架,对家庭不负责任,自己便把家里发生的每一个细节全部记录在日记本上,抒发自己对和谐家庭的渴望,后来父母偷偷看到了自己的本日记本,并在日记的感动下,终于改掉了自己以前的缺点,从此家里有了关爱,有了亲情,形成了可爱的家。有的学生还以天气的寒冷,家庭现实的不幸来反衬家庭的温馨,从而抒发出家是避风的港湾。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

逆向思维是指由果索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着手的一种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形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表明:大多数学生之所以处于低层次的学习水平,有一个重要因素是逆向思维能力薄弱,定性于顺向学习,缺乏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开拓精神。为解决“思维定势”这个问题,那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有意识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克服单向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正向思维过渡到正、逆双向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初中数学教材中体现逆向思维的材料很多,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中,让学生养成面对问题就会自觉进行逆向思维的习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概念,定义的应用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让学生“学会”善于逆向和从反面去理解思考概念,定义的内涵,重视互逆概念的比较,重视公式互逆使用,要形成逆向思考的习惯。如教学“相反数”概念时,不但可以问学生:“5的相反数是什么数”?还可以问:“-0.5是什么数的相反数”?“-3和什么数是互为相反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有何特征”?这样从正、逆两个方面提出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

二、在性质、定理、推论的应用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如“互为余角”的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形式:∠A+∠B=90°,∠A、∠B互为余角(顺向思维).∠A、∠B互为余角.∠A+∠B=90°(逆向思维).又如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和性质:“当k>0时,直线经过第一、三象限,从左往右上升,即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k0;当直线经过第二、四象限,从左往右下降,既y随着x的增大反而减小时,k

三、在公式法则的应用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数学公式本身是双向的,由左至右和由右至左同等重要,如在幂的运算法则时的公式am・an=am+n与am+n=am・an,(ab)n=anbn与an・bn=(ab)n等,多项式乘法中的公式(a+b)(a-b)=a2-b2与a2-b2(a+b)(a-b),(a±b)2=a2±2ab+b2与a2±2ab+b2=(a±b)2等,此外,还有小学就开始学习接触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分配律等,这些公式应用之广之多。如已知am=3,an=2,求a2m+3n的值。本题只需逆用幂的运算性质就可以解决。a2m+3n=(am)2・(an)3=32・23=72

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形成过程与公式的形式进行对比,“活”用公式,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感受正向应用公式和逆向应用公式解题的意义,充分认识正向思考和逆向思考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四、在解题中注意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我们知道,解数学题最重要的是寻求解题思路,这就需要我们解题之前,综合运用分析和综合或先顺推,后逆推;或者先逆推,后顺推;或者边顺推边逆推,以求在某个环节达到统一,从而找到解题途径。由此可见,探求解题思路的过程也存在着思维的可逆性,它们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以达到此路不通彼路通的效果。中学数学课本中的逆运算、否命题、反证法、分析法、充要条件等都涉及到思维的逆向性,在数学解题中,通常是从已知到结论的思维方式,然而有些数学总是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则比较困难,而且常常伴随有较大的运算量,有时甚至无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多]意定理、公式、规律性例题的逆用,正难则反,往往可以使问题简化,经常性地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五、用“逆向变式”训练,强化学生的逆向思维

篇5

一、在讲授新课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 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黄赤交角变大变小时五带怎么变化”这一问题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全球纬线图”及“五带的划分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请同学先观察一下五带的划分图,在图上找出五带的范围,重点观察热带范围和寒带范围,分析一下热带范围的纬度度数和黄赤交角是什么关系?寒带范围的纬度度数和黄赤交角是什么关系?②假如黄赤交角变小,如黄赤交角变成20°时,热带范围、寒带范围有什么变化?③若黄赤交角变大,热带范围、寒带范围有什么变化?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比较,很容易得出结论: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范围也跟着变大,温带范围变小;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为了启迪学生的逆向思维,还可以让学生继续探讨:若黄赤交角变成0°,地球上的五带怎么变化,还有没有四季呢?

2 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办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较好”这一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否,风力沉积物分选性亦较好)?像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

3 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我们既要阐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运用“反证法”,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当我们讲解“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领悟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更是如此。为此,我在讲解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在平时野外实习以及观察实验中注重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逆向思维;课堂教学;实验活动;习题训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2-0008-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2.003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众所周知,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心理学认为“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这种双向思维是“彼此相反的,同时彼此又是紧密地联系着的”;教育学认为双向思维“在教学中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

逆向思维的作用不仅仅能说清楚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作为思维的一种形式,逆向思维孕育着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一直是化学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在化学课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解题的思路、完善知识的结构,而且有助于养成学生对双向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教学中逆向思维的培养

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增强学生逆向思维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时候都要切记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才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只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才能真正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可以列举一些贴近生活的相关化学逆向思维的例子,比如金属的锈蚀与防护、水(或CO2)可灭火亦可助燃等发生在身边的例子来说明逆向思维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增加学生逆向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逆向思维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启发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的创设能够引发学生逆向思维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习惯。

(1)精心营造问题情境

在化学课堂中,针对某些内容直接地设疑提问,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思考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案例1:在进行“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学时,金属铝无论是否用砂纸打磨,加热后铝箔都融化且失去光泽,但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因为在空气中有层致密的氧化膜覆盖在铝的表面,即使是打磨过的铝箔,在空气中也会很快生成新的氧化膜),此时教师逆向提出问题:“氧化膜保护着铝不能被燃烧,那么,怎样才能使性质活泼的铝燃烧起来呢?”

教师充分地分析、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通过营造恰当的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进行逆向思考、推理、判断、研究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仅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品质,而且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引导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无趣的课堂,老师不仅要提出问题,更要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合理与否,均以肯定的态度接纳。

案例2:在进行“水的组成”教学时,发现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此时学生产生疑问,自己提出逆向问题:“那么氢气和氧气混合通电能否生成水?如果不能生成水,什么条件下才能生成水?”

(3)认真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

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头脑风暴),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便可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3.发挥教材中互逆因素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设法挖掘教材中的互逆因素,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比如: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可逆反应、沉淀的生成与溶解、原电池与电解池、燃烧与灭火、金属的活泼性与稳定性等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归纳各章节知识的互逆关系,帮助学生理顺教材的逻辑关系,以便培养学生的正逆思维能力。

4.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逆向思维的基础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必要的教具、模型、幻灯和多媒体等进行直观教学可以逼真地展现某个物质结构、某个反应过程和现象的全貌,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双向思维更加清晰明了;另一方面,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可反向呈现某些活动或过程,有利于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二、实验活动中逆向思维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地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效果。

案例3:“Cu与稀硝酸的反应”的演示实验用于说明稀硝酸的强氧化性和还原产物是NO,按课本上的装置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观察到的却是红棕色的气体,实验现象较差,而且产生的有毒气体有损学生的健康,此实验适宜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以防污染空气,由此充分发挥逆向思维能力,设置出适合课堂演示、效果明显的实验装置:

首先,在空塑料瓶中加入约1/2稀硝酸;然后手握瓶身,慢慢挤压瓶壁,使液面与瓶口留少许空间,再用带铜丝的橡胶塞迅速塞紧瓶口,铜丝与稀硝酸即可在封闭式装置内反应,此时可观察到溶液由无色渐渐变成绿色,有气泡产生,产生无色气体,塑料瓶慢慢鼓起,稀硝酸液面下降,最终与铜丝分离,反应停止(如果将塑料瓶倒置,铜丝便可继续与硝酸反应);最后将塑料瓶瓶口向上,微微松开橡胶塞,让极少量的NO溢出,马上塞紧橡胶塞,便可看到红棕色气体。

经过逆向思维改进后的实验不仅现象明显,卫生环保,而且装置简单,可反复使用。可见,实验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无论是通过实验获得化学知识,还是验证化学规律,也无论是学生实验,还是演示实验,所有这些实验活动都必须通过思维活动。

三、习题训练中逆向思维的培养

1. 一题多解,激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形式,有的化学习题并不是只有一种解题方法,教师若能够在正向思维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经常地、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开展发散思维,则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便可得到显著的提高。

案例4:已知: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C3H8(g)+5O2(g)=3CO2(g)+4H2O(l);ΔH=-2220 kJ/mol。设有氢气和丙烷的混合气体5 mol,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3847 kJ,则在混合气体中,氢气和丙烷的体积比是( )

A.1∶3 B.3∶1 C.1∶4 D.1∶1

解析:解法一:十字交叉法

1 mol氢气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是 kJ/mol,1mol混合气体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是kJ/mol。

=≈3

解法二:设混合气体H2,C3H8分别是x mol,y mol。

x+y=5

x +2220y=3847

解得 x=3.75

y=1.25

解法三:前面的两种方法都经过繁琐的计算过程,作为选择题比较浪费时间,本题如果我们从体积比出发,反方向想一想,假设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混合,则2.5 mol丙烷燃烧放出的热量已经大于3847 kJ,则A、C、D三个选项均不正确,答案为B。

2.案例警示,克服思维定势

化学解题一般都是遵循着由原因到结果、由已知到未知的思维过程,在解答一些特殊的化学问题时,由于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通常不能简捷、迅速、灵活地解答各类习题。此时,学生需要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训练逆向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灵活解决问题。

案例5:将Mg、Cu组成的m g混合物投入适量稀硝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固体完全溶解时收集到的还原产物NO气体为0.896 L(标准状况),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2 mol/L的NaOH溶液60 mL时,金属离子恰好完全沉淀,则形成的沉淀质量为 。

解析:如果从正向解答此题,则首先需要写出相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然后设未知数,最后联立方程计算解答;此时,我们要克服思维定势,从生成的沉淀逆向思考,当金属离子恰好沉淀时,m(沉淀)=m(金属)+m(OH-),而n(OH-)= n(金属失去的e-)= n(NO得到的e-)=3×=0.12 mol,m(沉淀)=m(金属)+m(OH-)=m g +0.12×17 g =(m+0.24)g 。

3.精炼试题,训练逆向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之后便可通过复杂的综合性试题巩固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双向性、广泛性、深刻性和灵活性,它往往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对复杂问题获得突破性的理解。

案例6:(2010课标全国,26,14分)物质A-G有下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没有列出)其中A为某金属矿的主要成分,经过一系列反应可得到B和C。单质C可与E的浓溶液发生反应,G为砖红色沉淀。

解析:此题若正向推理,则无从下手。“G为砖红色沉淀”是本题的突破口,所以此题可以用逆向推断的方法做。不难看出,F生成G的反应是醛基的检验,所以,G为Cu2O,F为铜盐;又由C(单质)+E(浓)F+B,此反应可能为Cu与浓硫酸或Cu与浓硝酸的反应,从BDE,可推断为NONO2HNO3或SO2SO3H2SO4,因为BD的转化需要高温、催化剂的条件,可判定B为SO2、C为Cu、D为SO3、E为H2SO4、F为CuSO4;由B、C则可判定A为Cu2S。

总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必须以学生扎实的“双基”为前提,同时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以及双向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塞琴.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考[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4):40-41

篇7

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建心理过程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我在地理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在讲授新课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反向推理,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

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较好”这一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否,风力沉积物分选性亦较好)。象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拔,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通过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2.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我们既要阐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

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当我们讲解“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为此,我在讲究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又能促使学生多重角度思考问题,在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思维深广度的训练,培养创造性精神。

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2.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很多习题,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和未知相互对调,就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常常需要对同一个问题设置许多不同的“障碍”。这样做,既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活跃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

3.正逆互用,促进正逆双向思维的联结。

篇8

在物理教学中,大多数学生普遍反映物理难学,虽然教师讲解时能听得懂,阅读例题时也能理解个大致,但独立作业时无思路,无从下手,出现了"眼高手低现象",很多人将其归为训练不够,练习不多,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若片面追求无意识的多练多做,也只是事倍功半,效率低下。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解决学习物理难的问题。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本人就长期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认识。

1 在讲授新课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1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物理概念、物理原理和物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物理概念、物理原理和物理规律。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有些定义、概念、定律(或定律成立的条件)的逆命题是成立的,而有些是不成立的。例如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运动的位移相等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反之如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的位移必相等。又如牛顿第二定律说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必产生加速度,反之加速度不为零则合外力必不为零。对于这些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就引导学生去探究它们的特征、内在联系及其应用,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定义、概念和定律。

1.2 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物理科学的方法之一 ,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给学生讲完了一道例题时,然后出几道与例题相反的题时,学生很快就会求出正确的答案来,正确率是比较高的。如果将例题的已知和未知颠倒一下,出几道"反过来"的题时,很多学生就束手无策了,正确率很低。由此可以看出,从一个正向题到一个逆向题的转换中所发生的思维,不是畅通无阻的,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障碍,这些障碍的存在正是思维逆向的特有属性在起作用。在一种逆向思路中思维并不是一定恰好重复原来的途径,从A到B的途径可不同于从B到A,而只是反方向运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1.3 巧设问题,利用思维的突然转换,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讲授磁现象的发现时,教师在演示上图磁现象发现的演示实验后,可以结合教材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给学生布置5道预习题:(1)磁铁为什么能够吸引铁粉?列举你所见到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磁铁吸引铁质物体的实例。(观察、分析、思考);(2)磁铁吸引铁质物体具有什么特性?对照上图中的情况,做出说明。(对比);(3)用小磁针进行演示时,为什么有时吸附,有时排斥?对此你有什么见解?(比较、理解);(4)结合演示和左右两图的形式及表述,你能否得出不同形态的磁铁其特性有何区别?(知识的延伸);(5)尝试运用一种形态来描述磁铁吸引或排斥铁质物体的表现形式?(高级思维活动)像这种通过提出问题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分析、思考、对比习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和创新能力,使课堂教学的重点突出,难点分化,赋予探讨问题和研究性学习以新的载体。

2 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2.1 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如I=U/R, R=U/I这两个公式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物理意义,教学中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在串联了有关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2 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很多习题,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 和未知相互对调,就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这样做,既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

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注重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还能达到激发学生创造精神、提升学习能力的目的。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在讲授新课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渗透

1.执果索因,讲解物理概念、物理原理和物理规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物理概念、物理原理和物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物理概念、物理原理和物理规律。例如:学习力的概念时,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往往理解不深,我就给学生举这样的例子,人游泳时向后推水,人就前进;火箭向下喷燃气时它就会升空,这是为什么?学习摩擦力时,给学生提问:大家知道汽车,拖拉机是牵引力前进,那么这个牵引力是谁施加的呢?雨后在泥路上它们为什么易打滑?然后让学生讨论,并提示如果地推着后轮胎还打滑吗?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摩擦力。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所学知识,启迪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知道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来龙去脉,而且教给学生科学家是如何运用物理思维去逐步得出科学理论的方法。

2.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物理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讲完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如何运动的新课后,我提出如下问题:A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那么它将处于什么状态?B做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与运动方向之间什么关系?C、做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与运动方向之间什么关系?D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与运动方向之间什么关系?E在几个外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如果突然撤去其中一个外力,物体将做什么运动?像象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拔,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通过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让他们多向思维,表现为:多想想,是否还有什么办法等。对于科学家,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哥白尼的日心说,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的发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科学理论都是逆向思维的成果。

二、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运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逆向思考。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必要的演示实验教学和学生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更能培养学生必要的动手动脑能力。常见的思维模式往往使学生养成按部就班的坏习惯,导致学生思维定势思维僵化,逐渐丧失创新的欲望和能力,运用"实验",一般说来,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我在讲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然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在《磁生电》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重新演示奥斯特实验,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奥斯特发现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表现电能产生磁。那么反过来,磁能否产生电?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学生回答:不确定,可以试试。然后展开讨论,教师在旁点拨引导,探究合适的实验方案,最后由学生根据实验事实,逐步归纳、概括出结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在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之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安培坐失良机”、“科拉顿跑失良机”这两例趣味小史料,让学生真切体会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篇10

关键词: 逆向思维 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引言

以往的数学教学体现出一个特点,那就是教学方法和教材的编写专注于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公式理论、解题思路的记忆背诵。传统数学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正向思维,但是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方式的固定。新课程标准谋求教学方式的转型,注重学生逆向思维方式的形成,并能够应用逆向思维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逆向思维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系统化的培养,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方法,加强逆向思维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逆向思维方法的总特征

发散性思维模式是逆向思维模式的基础。逆向思维模式又被称为反向思维模式,逆向思维模式是指从已经相关思考方向的反面进入,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整理问题。逆向思维模式带来对问题更深入的思考,具体的运用方法可以体现在对公式或者定义的方向运用,对法则的变化处理,等等。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模式可以使学生打破传统的理解方式,从新角度思考问题,建立系统化的分析方法。在对旧知识的重新思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应用和记忆,并从新知识中再得出新知识。数学教学中的逆向思维培养至关重要,能够对学生建立科学、理性的思维提供极大的帮助,指引学生通过逆向思维进行思考[1]。

二、逆向思维方法的作用

为了通过培养逆向思维模式改变学生就有思考方法,实现对问题的创新分析、重新思考。在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局势下,使学生成长为适应文化多元变化、社会急速发展的全能型人才。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形成主动的逆向思维模式。学生建立起自己的逆向思考方法可以很好地理解课上所学的基本知识。面对数学问题时能够思考出更多的集体思路,极大地提高数学解题速度。形成良好的逆向思维后学生可以进行逆向思考,促进独立思维的形成[2]。

在新时期新课标要求下进行数学逆向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数学知识体系中有很多需要灵活应用的地方,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思考。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倾向于从上至下地逐步教学,都是正向的思维方式。学生从教师的教育方法中学到的都是固定思维,引导学生对知识记忆、解题模式形成固定套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一旦学生产生了思维定势,往往会影响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逆向思维方式的引导

教师该如何进行对学生逆向思维方式的引导呢?举一个例子,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2+2=?

如果教师以这个问题提问高中学生,首先,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幼稚而可笑,并对教师的行为感到困惑。对于高中生,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幼儿阶段就已经知道了。但是应用反方向思考方法,教师接着提问学生?=2+2,并询问学生?=2+2可以得到多少种可能。通过简单的方式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模式,学生也能从中学到逆向思维的思考方法及对问题进行反向思维加以解决的技巧。这个简单的事例既让学生理解了逆向思维模式的最简单方法,又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数学教学需要用逆向思维方法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基础知识的深化学习是通过教师讲解课本的主要内容,学生自我进一步学习为不仅能对数学知识有深刻的了解,还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逆向思维模式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在普通的数学学习生活中开发出自己独特的对概念、法则的运用方式。

四、在教学中实践逆向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传授新内容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师既可以直接讲解数学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对公式、定理做出解析,又可以对学习过的基础知识反向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要注重教学环节结合逆向思维模块设计,也要关注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教学知识要根据学习内容做出调整,首先应该设计例题,其次让学生自我探索,最后对立体中包含的数学概念进行反向思维的讲解。以上就是反向思维方式中的根据结果找原因的具体方法。习题练习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一个基本方法。数学知识强调基础性,教材中在数学知识体系后都配有相应的、形式多样的习题,教师可以通过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教师在习题讲解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习题,设计不同的逆向思维的训练方式,习题教学中的逆向思维可以大致分为例题示范和学生对习题的训练[3]。

整体解题思路能够体现出学生思维的整体意图,日常教学活动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以分析题为例,所有人都习惯从已知条件出发,配合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分析解决数学难题。但是整个数学思维方法中包括反向思维法,很多练习题的思路就是逆向破解,从结论找出原因会使得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在学生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体系和一般解题思路与方法后,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是对知识体系的再巩固和加强,对基本概念、规律的强化,帮助学生对逆向思维解题思路的整体理顺和分析,最终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朝正确的、多维的方向发展[4]。

结语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以数学的学习促成逆向思维模式。这要求数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对学生能力进行深入开发,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成为教师队伍中的变革者。数学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在锻炼学生独立解题能力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进行引导、培育。

参考文献:

[1]杜薇.逆向思维在平面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5,34(07):71.

[2]林永德.数学合作式学习,令学生勤学好问[J].华夏教师,2015,11(1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