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与遗传学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免疫学与遗传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临床 医学遗传学 实验课程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现代医学中的一个新领域。它研究人类疾病与遗传的关系,主要任务是揭示各类遗传性疾病的遗传规律、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措施,以降低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生率,提高人类的健康素质。
随着医药卫生的进步,急性传染病和流行病逐渐得到控制,遗传病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遗传病的相对发病率正在增长[1]。早在1992年,美国已公认“医学遗传学”为一门医学专业[2]。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较完善的针对人类遗传病的临床遗传学科和诊疗服务体系。仅北美地区,就有数百个实验室提供针对数千种遗传病的检测服务[3]。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的医院结合计划生育逐步建立起婚前检查门诊和遗传咨询门诊,临床各科的遗传医学服务也日益受到重视[4]。尽管在我国目前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医学遗传学仍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但它涉及到许多临床问题,在基础学科与临床各学科之间架起了一座纵横贯通的桥梁,通过它,医学生们才能在融汇贯通的基础上去领悟更新、更深的分子医学知识;随着现代生物学和现代遗传学研究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的密切互动,医学遗传学突飞猛进,它对于指导现代临床医学中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必须本着服务于临床这一原则,密切结合临床,才能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的发展和提高[5];另一方面,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实验、实践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教学不仅是验证遗传学理论,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医学遗传学临床诊断技术,并应用这些技术在医学实践中去解决临床上可能遇到的遗传疾病和遗传学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然而,由于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基础学科,长期以来经费的投入不足,开设实验课的空间及时间都受到限制,大部分开设医学遗传学的学校,仅限于纸上谈兵,而未给学生实验、实践的机会。我院的情况也是如此,历年来医学遗传学都是作为选修课开设,没有安排实验,使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作为一所地处桂西南落后地区的高等民族医学院校,除教学科研外,我院还兼有社会服务的功能。对缺乏遗传病诊疗服务的桂西南落后地区而言,进行面向临床的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建设,在教学的同时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遗传诊疗服务,以提高当地人口遗传素质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为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学质量,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对遗传病诊疗服务的需求,开设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势在必行。
前几年,我们学校新办了临床检验本科专业,在检验本科专业中开设了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去年开始在五年制本科的其他专业和检验专科中也增设实验课程,实验课内容在各专业之间略有增减,课时控制在18-27学时之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实验课程如何安排是值得思考的的问题。本着面向临床的目标,我们在原有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1 优化教学内容,精选贴近临床实践的教学内容
由于众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开设很多的实验内容,因此就存在有实验内容的选择问题。目前的医学遗传学主要包括群体和家系、细胞、分子水平的实验和社区优生实践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事实上,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取对这类实验的总体认识,而不是对某个实验的认识,侧重于建立起一种实验、实践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某一实验本身。因此,我们把医学遗传学的主要实验内容加以归类。
1.1 系谱分析、群体分析
系谱分析、群体分析是研究医学遗传学的传统方法。为帮助学生认识遗传规律,我们开设了群体遗传学实验的人类部分遗传性状的检查和系谱分析实验各一次;以苯硫脲尝味实验为例,让学生掌握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方法;通过绘制系谱图和进行系谱分析,加深学生对单基因病的各种遗传方式及其特点的理解,并初步掌握遗传病发病风险估计的基本要领。
1.2 细胞遗传学实验技术部分,即人类染色体的制作和分析
人类染色体的制作和分析是目前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核心之一。染色体分析是医学遗传学领域中的基本技术,国内的教学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遗传学实验室,都是以染色体的诊断为主体,通过采用以染色体分析为核心的细胞遗传学技术来进行遗传疾病诊断和产前诊断。本着面向临床这一原则,特别是针对临床检验专业,我们把实验课教学重点放在细胞遗传学部分。根据我院遗传实验室的现有条件,我们开设的具体内容为:(1)正常人类染色体常规核型和G显带核型观察及分析;(2)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3)人类染色体G显带、C显带标本的制备及观察;(4)人类异常染色体核型观察与分析;(5)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试验。通过对以上这些实验内容的教学,让学生熟悉人类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特征;了解各号染色体G、C带带型特点;熟悉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的方法和步骤;掌握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的方法;训练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析染色体的能力;掌握部分人类常见的异常核型的鉴别方法和了解某些罕见和重要染色体病的核型特点。
1.3 遗传咨询与社区优生实践
从临床角度来看,结合上述实验而进行的遗传咨询则是极其重要的实践形式,通过这一形式,可预防遗传病患儿的出生,最大限度地降低遗传病的发生率,改善遗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2 实验教学目标的实施
要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提高学生对医学遗传学实验课的重视和兴趣,引导其临床思维的形成,实验教学的水平与实施是关键。为此,我们尝试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利用视频互动网络实验室向学生展示遗传病录像,使学生深切感受到遗传病与遗传性状的存在;用案例教学法构筑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通过一些典型的实例,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于实际遗传病病例中,灵活运用遗传学原理解答临床实际问题,增强临床意识,激发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学习。达到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强化基础理论的实验目的。
在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充分解实验的目的与意义,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技能训练。一般的遗传学实验,一次课仅有3~4学时,许多实验操作课外完成的步骤多,例如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整个过程需要经历采血、培养、加秋水仙素、制片等过程,培养时间需72小时,课堂计划3学时内学生不可能完成,必须在课前进行细胞培养,计划内的3学时仅是学生的制片。如果实验教师事先做细胞培养准备,学生无法参与实验的全程,一旦离开老师的协作仍然无法独立开展类似实验。为此,我们要求学生树立总体观念,利用课外时间从实验器械和试剂的准备开始,独立操作,制备自己的染色体标本。在细胞培养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与医学相关的无菌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这些都为学生以后从事医疗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完成实验后观察到了自己的染色体标本,都有成就感,逐渐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各种实验准备,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掌握实室工作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技能。
利用我校附属医院现有的妇科和儿科遗传咨询室,让学生见习各种遗传病症状和体征,现场了解与遗传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原则,使现代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实习化。此外,课余或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到社区进行遗传咨询与社区优生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社会和病人需要完善的遗传诊疗服务,因而更加重视实验课的学习。
上述所实施的实验教学使学生熟悉了遗传病特别是染色体病的常规诊断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这些基本的医学遗传学操作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在医学实践中应用去解决临床上的问题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将遗传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奠定了基础。不足的是,虽然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教学资源, 开设了贴近临床的医学遗传学实验课,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所限,包括师资水平及仪器和物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目前我们还无法开设分子水平的实验。要提高医学遗传学课程的教学质量,顺应现代医学的日益发展对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的要求,还需要我们在各方面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 黄健.医学遗传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2] 罗会元.从历史的观点谈我国医学遗传学的出路[J].2008,28(5):417-418.
[3] 赵会全.美国临床遗传学进展[J] .国际遗传学杂志,2007,(10):398—401.
篇2
关键词:甲胎蛋白;膨胀石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酶标抗体;普鲁士蓝
1引言
甲胎蛋白AP是一种胚胎发育早期的主要血清蛋白,成人由肝细胞产生,含量极微,血清中AP的升高对原发性肝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放射免疫法RIA是公认的准确测定AP的方法,但存在放射性污染。近年来,各种采用非放射性标记的免疫技术相继建立,并得到迅速发展。免疫传感器是耦联含有抗原抗体分子的生物敏感膜与信号转换器的一种新型生物传感器,其测定原理基于抗原或半抗原和其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稳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2\]。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由于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该类传感器常需要采用铂、金等贵金属或者玻碳作为电极材料,这些电极价格昂贵,限制了可抛弃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发展。因此,基于一次性传感表面的可抛弃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有关丝网印刷电极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已有报道\[\],这类电极的主要优点在于可批量生产、一次性使用、检测操作简单等。膨胀石墨EG作为一类新型炭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6\]且制备容易符合基底电极的要求[7]。
聚吡咯PPy是一类功能高分子,可用于制作直接电化学电极功能基质膜。聚合物包埋法是一种传统的抗体固定化方法\[8\],然而包埋法可能会使抗体变性,失去活性。而且大部分的抗体包埋于聚合物基底中,不能与抗原有效结合\[9\]。本研究将PPy膜修饰到EG电极上,利用其活性基团亚氨基与交联剂戊二醛GA的一个醛基发生交联;GA上的另一个醛基用于结合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AP抗体RPantiAP。然后在传感器表面修饰一层普鲁士蓝P,由于P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活性,因而可用于电子介体。酶标抗体上的RP能催化P的电化学氧化,因此根据峰电流的大小变化,可确定待测样品中AP的含量,从而制备了AP免疫传感器。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剂
JM66LA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株式会社,I66型电化学工作站华科普天科技有限公司。AP酶联免疫试剂盒上海领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份人血清样品由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提供。
22基于聚吡咯修饰膨胀石墨电极的AP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根据文献\[1\],将天然鳞片石墨氧化后制备EG。称取7gEG,用压片机压制成片状的EG电极。将面积为1×cm2的EG电极浸入到含1molL吡咯,2molLNal中作为工作电极,分别以铂片和饱和甘汞电极E作为对电极和参比电极,在工作电极上施加8V的电位使吡咯单体在EG电极表面发生聚合。聚合1s后,将EG电极取出,用去离子水洗净,在室温下干燥,即得到PPy膜修饰的EG电极。将该修饰电极浸入到2%GA溶液中活化h,得到膨胀石墨聚吡咯戊二醛EGPPyGA电极。将1μLRPantiAP滴加到电极表面,在℃下温育min,再用p7的P冲去松散结合的酶标抗体,晾干;在固定了酶标抗体的传感器表面滴加μL2μgLAP抗原标准溶液,用于考察该免疫传感器的最佳工作条件。
2普鲁士蓝的固定及免疫传感分析
篇3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青年教师;教学现状;改进对策1
1.医学免疫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课程安排存在的问题分析。医学免疫学理论性强,内容覆盖面广,各章节联系紧密,学科中名词、缩写较多,存在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现状。此外,医学免疫学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在学校教学安排上,这些学科有时又被安排在医学免疫学之后或者同时授课,这样就经常使得教师在讲授医学免疫学时非常难教。而且,由于学生没有相关医学知识,难以理解免疫学相应的内容,导致上课后仍是似懂非懂。(2)学生在学习中的现状分析。医学免疫学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医学学科之间联系紧密,讲授的都是医学知识,只是侧重点不同。然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而将各学科分开,孤立地学习某一学科,这样就使学生听课越多越觉得模棱两可,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也就不能及时消化相关知识。更重要的一点,对于民汉合班的学生来讲,由于语言基础分化明显,使得他们在汉语课堂上听讲困难,导致学习积极性受挫。如果这种情况不能被及时发现并恰当地解决,就会导致学生最终放弃学习。(3)教师在教学中的现状分析。目前高校新进年轻教师基本具有硕士、博士学历,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扎实,但是绝大多数并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生。而且医学免疫学教师大多毕业于生物专业而非医学专业,导致他们不仅缺乏系统的专业教学基本功,而且医学知识欠缺;使得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讲解理论知识,难以将免疫学知识与临床医学很好结合。尤其对于不具备医学背景的教师来说,很难将医学免疫学课程与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遗传学、病理学等学科紧密联系,最终导致年轻教师掌控课堂教学能力不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2.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探索
(1)增强医学免疫学学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医学免疫学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经常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无趣。所以要增强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保持活跃状态,在每章开讲前,可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将案例和相应问题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汇总,并于课堂上进行汇报,然后通过教师引出这堂课程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这样的授课方式,使教学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增强,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2)加强教学基本功练习,强化教学效果。目前,很多课都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思考的能力。如果教学方式没有很大变化,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功底。那么,对于非医学专业的教师来说,就要多听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教师讲课,这样不仅巩固了医学免疫学的专业知识,还能学到很好的教学方法、技巧和策略,反复多次,通过与自己的教学过程相比较和反思,就会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3)优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延伸课堂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要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将教师传授为主与问题导入(PBL)教学相结合。这样就能发挥各自教学方式的优势,提高教师讲课激情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医学免疫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生命科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也是公认难学的医学基础课之一,那么如何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效果就是授课教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文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经验和感触做了简单介绍和总结: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张 荣 蒋香菊 王丁丁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克拉玛依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参考文献:
篇4
哈佛医学院是世界上最顶尖级的医学院,它因高超的医学技术与每年录取的学生最少而闻名世界。与商学院,法学院共同占有世界高等学术殿堂的一席地位,学院每年录取的国际学生极少极少,这样保证了学生的质量,学院提供了四个生物医学博士学位的:生物和生物医学科学:包括生物分子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发育和再生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病理学。三个方案:免疫学,神经科学和病毒学。
哈佛大学,简称哈佛,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员。这里走出了8位美利坚合众国总统,133位诺贝尔奖得主、18位菲尔兹奖得主、13位图灵奖得主,曾在此工作或学习,其在文学、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 检验;免疫;临床;实践;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62-02
临床医学和免疫学通过临床免疫学连接起来,免疫学原理是免疫学检验的根本。本文结合自己从事免疫学检验的多年经验,阐述一下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知识。
1 临床免疫学概念
在免疫学中,临床免疫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免疫学和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当前,在临床上检验项目越来越多,患者本身和临床医生也都已离不开临床检验,对其具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其迅速全面发展,与医疗科技发展同步,满足临床应用,开创临床免疫学技术的新篇章。
2 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DNA的双螺旋是分子克隆和PCR等技术的理论基础,这些技术对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来说,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同时,免疫学抗体理论和抗原推动了凝集和沉淀以及标记等,这些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对免疫学的渗透,再加上免疫学的自身发展,免疫学理论有所创新。
3 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 多学科交融 数据多且复杂是免疫学检测的特征,而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对结果的正确应用,是最关键所在。因此说,加强临床免疫学、医学统计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学科之间的深入交流和合作,并在临床检验和科学研究中,以它们为基础上,广泛创新和应用新技术,将是充分发挥免疫学检测作用的关键环节。
3.2 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 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及同步化是临床免疫学检测的特点,毛细管电泳技术和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以及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等,这些免疫新技术远远先进于传统手工操作,而在整个检验医学检测中,生物芯片技术的运用使高通量和平行化以及大规模成为现实。
4 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4.1 定位 目前,在一部分医疗单位中,免疫学检验专业还没有设立,因此,就更谈不上实验室和专业检验设备了,而专业的检验人员也没有固定,在生化和微生物实验室分散进行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从而影响到免疫学检验专业的发展。
4.2 质量管理分析 在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中,各大医学中的免疫学检验的大部分项目都已参加,但控制室内质量仍处于薄弱状态。国内还没有彻底的做到有效统一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的质控品和标准品,所供应的部分,存在项目不全和价格昂贵的弊端。这是造成大多数试验室达不到质量控制标准,检验质量出现波动的原因所在。当前,缺乏充足的试剂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研究内容与临床也没有实现有效结合,这些是造成免疫学检验在诊治疾病中,其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的关键因素。
5 发展建议
医院领导和检验科应充分的认识到免疫检验的重要性,设置免疫学检验专业,积极引进设备,展开定位项目,并配备专业人员,加强对人员的培训,把室内质量控制健全起来,成立免疫检验学小组,负责分析相关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强化管理参考品和质控品,竭力把检验效果提高上来,真正发挥出临床免疫学的作用。
6 小 结
在临床免疫学中,临床检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所研发的各项技术有效的推动了临床检验学的发展,并使检测时间被缩短,样本用量也被节约,从而在诊断上实现了无创和快速以及准确。但也存在困难,我们应该予以正视,即需要有效合理的把复杂的数据应用起来,从而能够把患者负担减轻,有利于成本的控制。同时为达到临床免疫检验的要求,需要强化交流和合作基础研究项目,调动在岗员工学习各种技术的积极性,努力把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上来。
参考文献
[1] 史俊敏,吴晓勇.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2(8):2377-2378.
[2] 张伟民,宋超.落实质量考核与监督措施,促进独立实验室健康发展-对医学独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设想与探讨[J].浙江检验医学,2009,7(3):285-287.
[3] 师建国,田玉梅,郭芝芳,等.量子共振检测在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应用(摘要)[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288-289.
篇6
【关键词】Y染色体;微缺失;不良孕史;遗传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120-01
Y 染色体为男性特有,决定着男性性别,由长臂和短臂组成,是较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1]。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证实Y染色体上定位有决定因子及系列与发生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缺失可导致男性无精、少精,生育能力降低,也可导致女方复发性流产或胎儿畸形等。
Y 染色体的异常常用的检测方法为细胞遗传学方法和分子遗传学方法。染色体异常包括细胞遗传学上的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异常和分子遗传学中得倒位及微缺失等。
1Y染色体核型多态
Y染色体长60Mb,由拟常染色区( pseudoautosomal region,PAR) 和男性特异区( male-specificregion,MSY) 组成。现已证实,Y染色体上存在与发育及发生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的异常或突变可导致男性性腺发育低下或男性不育。De Braekeleer M对复发性流产人群的研究,发现0.07%男性携带Y染色体臂间倒位[2]。但是在细胞中染色体的遗传物质并不平衡,缺失和重复可能导致不育的发生,也有研究认为臂间倒位不会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17]。
2Y染色体与质量的关系
正常的少精无精症患者数目变化多在0~20×10 6/ m l,数在0~3 %×10 6/ m l 之间的少精症,是由于Y q 区无因子( A Z F) 中AZFc位点基因缺失造成发生障碍;FSH 超过正常水平2 倍以上,容积
3Y染色体与基因微缺失的关系
最初由分析诊断男性不育,在不育男性中发现不明原因的少精症,弱精症,畸形症和无精症。利用分子遗传学技术进行一步检查,发现位于Yq11区域存在生精基因(AZF)的缺失,其中有四个特定的子区域被称为AZFa区、AZFb区、AZFc区和AZFd[3]。
AZFa 缺失者病理表现为Sertoli 细胞综合征( SCOS) Ⅰ型( 无精原细胞出现) ,25%有部分生成受抑而表现严重少。AZFb 缺失通常病理表现为生成受阻在精母细胞阶段,导致生精障碍,与无或严重少相关,AZFc缺失病理表现为无症或极度少症,且与SCOSⅡ型相关( 一些精原细胞呈现,并有有限的生成或生成很少)。AZFa 缺失不常见( 1%~5%) ,一般与SCOSⅠ型相联系,AZFb + AZFc缺失最频繁并可能与各种类型生成障碍相关。AZFd 缺失者常表现为极度少或形态异常。
4Y染色体核型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Y 染色体长臂远端2 /3 为结构异染色质,它是Y染色体长度变异的主要部位。张明等对4 例小Y染色体症患者临床形态学观察发现,这4例小Y患者表现出临床形态学特征为小,小。小Y染色体发育不全的患者高于大Y染色体。戴美珍等在对Y染色体异常与临床效应的关系研究中得出,小Y染色体发育不全占异常生育的58.3%,大Y染色体发育不全占异常生育率的16.7%[4]。
5结语
由于男性原因造成不孕不育、复发性流产及胎儿畸形的占近一半的比例。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除了可以归因感染,免疫学因素,形态学畸形,或化学污染外,Y染色体数目的异常以及长度多态通常会导致男性生育异常或引起其他方面的遗传效应。对Y染色体结构上的多态性对男性生育的影响一致备受争议。大Y 是来自Y 异染色质中DNA 的高度重复,重复的DNA 使异染色质DNA 的量增加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小Y染色体的发生,有学者认为,是异染色质部分或者完全丢失引起常染色质排列松散,最终导致 基因功能丢失和发生异常[15];也有学者推测,小Y可能因为染色体排列过分紧密,影响其基因功能的发挥,或者存在染色体分析未能辨清的微小缺失。在原发性发生障碍中,约15%与至少6类已知的主要Y染色体微缺失模式有关。Y染色体微缺失的平均患病率约为7%,根据研究方法和患者的选择不同患病率从1%至35%不等。
综上,在对男性不育的研究中,不仅需要细胞遗传学从形态及激素的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可以辅助分子遗传学手段进一步进行的检测,以确定是否存通过辅助手段进行治疗,达到生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Hohenberger P,Gretschel S.Gastric cancer[J].Lancet,2003,362 ( 9380)∶ 305-315.
[2] De Braekeleer M,Dao TN. Cytogenetic studies in couples experien cing repeated pregnancy losses[J]. Hum Reprod 1990,5(5):519-528.
篇7
1 幽门螺杆菌(HP)
HP是公认的慢性活动性胃炎的致病菌,是消化性溃疡重要的致病因子,并与胃癌及胃粘膜相关的恶性淋巴瘤密切相关。通过PCR检测及细菌培养发现ROU同样有大量HP的存在,其形态学、生化特性、免疫特性与胃粘膜HP相似[2]。又通过72例ROU患者口中不同牙位,龈上、龈下菌斑进行HP-PCR检测,其中轻型43例,疱疹样23例,重型6例,HP阳性率分别为53.49%、56.52%和83.23%。结果表明HP阳性率随着溃疡程度的加重而增高,HP与ROU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故抗HP治疗是治疗ROU的一种有效方法。
2 EB病毒(EBV)
PCR法对13例ROU口腔损害检测中,有5例检测出EBV-DNA。为检测EBV是否同时存在于外周血中,从PCR阳性患者中取2例外周血淋巴细胞及3例浆细胞中检测到EBV-DNA,提示淋巴细胞可能EBV潜伏感染的贮留地。EBV-DNA,EB核抗原,EBV/C3d受体出现在部分基底及基底周围细胞血管内及固有层淋巴细胞核中,提示溃疡前期的上皮细胞可能通过感染EBV的淋巴细胞而受到感染[3]。
3 免疫因素[4]
此项研究对唾液中6个指标,血中细胞免疫的8个指标,体液免疫的7个指标,微量元素的5个指标,应用非条件回归分析法,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明确提出ROU众多复杂致病因素中,EXRFE、T8、血液LGA、Cu是致病的危险因素,而b淋巴细胞、血清Zn、唾液C3和体液中LYZ则是重要的保护因素。ESRFE每增加一个等级,溃疡发病危险性增加14倍,T8每增加一个等级,溃疡危险性增加3倍。
这2个高危免疫指标的出现,使免疫活性细胞亚群不平衡及免疫活性细胞功能缺陷,导致机体免疫调节紊乱而致口腔溃疡。
4 微量元素
血液中的微量元素Zn和Fe呈现保护效应,而Cu为危险因素,Cu/Zn比值表现明显的危险效应,提示缺Zn,高Cu是口腔溃疡发病的重要因素,同时为ROU的治疗找到了依据[4]。
5 血液流变学
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发现血浆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标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和ROU有密切关系。血液流变学的这些指标改变引起全血血浆粘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有利于t淋巴细胞的浸润和免疫活性物质如粘附分子、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的浸出,使它们能够介导与口腔黏膜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引起一系列自身免疫反应,最终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5]。
6 细胞遗传学
应用现代细胞遗传技术,文献报道60名ROU患者中40名有家族遗传史。对外周血淋巴细胞的SCE、微核发生率、染色体畸变进行研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因此ROU患者可能先天即有DNA修复缺陷和固有的不稳定染色体结构,这与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4]。
7 雌孕激素受体
应用ABC法对10例健康女性黄体期口腔黏膜作ER和PR的检测,结果7例雌激素受体阳性,8例孕激素受体阳性,证明了口腔黏膜亦是性激素的靶器官之一,正常的性激素受体数量及功能状态是口腔黏膜促使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保证,倘若性激素受体数量和功能状态发生改变,或者性激素的分泌出现异常,均可导致口腔黏膜发生病理变化。此项研究有助于阐明性激素受体改变相关的口腔黏膜病的发病机理,进而通过调节性激素受体及其性激素水平达到治疗目的[6]。
ROU为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后复发率较高。因此,ROU的诱发因素至关重要,通过对幽门螺杆菌、EBV、微量元素、雌孕激素受体的检测,对免疫学、血液流变学、遗传学等研究,发现了与致病相关的因素,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了依据。因此,应用抗HP、抗病毒、抗免疫,调节性激素和血液流变学,加适量微量元素,注意遗传因素,将是治疗ROU的最佳方案。
参 考 文 献
[1]郑际烈.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分类[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8,24(1):62.
[2]陈发明,贾保军,孙海龙等.复发性口腔溃疡和消化性溃疡患者口腔及胃粘膜中的幽门螺杆菌[J].牙体、牙髓、牙周病杂志,2009,19(2):75.
[3]李欣.复发性口腔溃疡与eb病毒的关系[J].口腔医学分册,2007,34(4):248.
[4]郭锡久,陈永朝,苏德水.复发性口腔溃疡与免疫、微量元素的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8,24(1):129.
篇8
关键词:荨麻疹;自身免疫;病因;治疗;现状
慢性荨麻疹指皮肤反复出现一过性(不超过24h)的风团伴瘙痒,病程超过6w以上。自身免疫性荨麻疹(Autoimmune urticaria AU)是慢性荨麻疹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功能性自身抗体通过与高亲和性IgE受体(FcεRI)交联,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织胺而引起的荨麻疹[1]。现就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多数急性荨麻疹可找到病因,而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则很难确定。目前研究表明,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的发病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与炎症介质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1.1免疫学因素
1.1.1抗IgE与IgE受体的自身抗体 Grattan等发现部分CU患者皮内注射自体血清,可引起速发型红斑-风团反应,与自然发生的荨麻疹皮疹相似。一些研究表明50%CIU患者血清中存在抗-FcεRI功能性自身抗体,大约只有10%CIU患者血清中存在抗-IgE自身抗体[2]。此外,研究表明在ASST试验阳性患者血清中,IgG1、IgG3的水平低于正常对照,而IgG2水而增高[3],推测与CU患者Th1细胞反映占优势,产生IFN一γ,进而促进抗-FcεRI自身抗体IgG2高表达,而IgG1、IgG3在免疫反应过程中消耗有关。
1.1.2 Th免疫细胞 有研究发现[4],淋巴细胞p21ras信号传导通路存在异常调节,使淋巴细胞的分化异常、功能异常,产生了自身免疫反应。目前普遍认为,在CIU的发病机制中,Th0细胞、Th1/Th2细胞共同起主要作用[5]。Caproni等[6]研究发现CIU的早期反应以Th2为主,晚期以Th1为主。研究发现[7],在变态反应中,Th2细胞能促进B细胞产生IgE,也可以通过产生IL-4、5、13等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引起变态反应。研究发现[8]CIU外周血中嗜碱粒细胞数量减少,风团内也没有嗜碱粒细胞聚集。推测外周血嗜碱粒细胞减少是源于皮损中嗜碱粒细胞的脱颗粒或细胞破坏,外周血中嗜碱粒细胞数量和荨麻疹严重程度具有负相关性,提示疾病发作时,血液中的嗜碱粒细胞补充到风团损害中。
1.2遗传因素 最近的研究显示慢性寻麻疹在其直系亲属中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表明其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9]。O'Donnell等人研究显示,AU患者HLA-DRB1*04(DR4)和其等位基因HLA-DQ8(DQB1*0302)较正常健康对照组出现的频率要高。体内和体外试验表明,携带HLA-DRB1*04(DR4)基因的患者组胺释放的活性增强,而且在自体皮肤血清试验(ASST)阳性以及血清中无组胺释放的患者中,其组胺释放活性的增强更加显著[10]。目前的研究表明,在抗原致敏过程中,某种HLA-Ⅱ类等位基因可能是AU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11]。
2 临床特征与诊断
目前诊断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的金标准是嗜碱性粒细胞或肥大细胞功能性释放测定法,实际上,由于条件所限,大多数临床机构是靠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来对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经行早期诊断。
2.1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活性检测:取健康供体的嗜碱性粒细胞,加入AU患者的血清中培养,检测组胺的释放量。由于从不同个体提取的嗜碱性粒细胞的免疫反应性具有个体差异,从健康成人外周血中提取嗜碱性粒细胞过程复杂繁琐,很难广泛推广,所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2.2血清自身抗体检测 应用ELISA或免疫印记法检测AU患者血清,常可检测到抗-IgE或抗-FcεRI的自身抗体,以及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如甲状腺特异性自身抗体、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抗胃壁细胞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或抗内皮细胞抗体等。
3 治疗进展
3.1一般治疗避免可能加重病情的因素如过热、压力、酒精、阿片制剂、非甾体抗炎药以及食物性过敏原。食入性过敏原包括食品添加剂、水杨酸、以及含有芳香族物质的番茄、白酒和草药等。
3.2药物治疗包括连续的3个阶段。开始使用一线治疗药物(抗组织胺药物),特殊情况下可使用二线药物(包括急性期短程口服糖皮质激素),对于用其他治疗效果不佳的严重患者可给予免疫调节的三线治疗。免疫治疗包括:血浆置换、 -干扰素、环孢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s)和Omalizumab单抗(重组人体单克隆IgE阻滞性抗体)[12]等。
4 展望
自身免疫性荨麻疹在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上都有其特殊性,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难治性荨麻疹。该病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尽管目前对于它的研究还不透彻,但是随着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的发展,不久的将来有可能在分子水平上研制出有效的针对抗IgE的自身抗体的抗体以利更有效的治疗自身免疫性荨麻疹[13]。
参考文献:
篇9
1 医学免疫学内容比较复杂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不直观[1]
比如说免疫分子这一章节,凡参与免疫应答的体液因子都称为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和细胞因子三大类。这三大类分子都很抽象,知识点很零碎,往往让教师感到很难讲,无法用形象的、具体的语言直观的讲给学生,从而让学生觉得这些内容很难、很枯燥、不好记忆,对这门课程产生厌学情绪。这时就需要教师有效地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克服医学免疫学知识比较复杂抽象这一情况。教师可将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等采用动画、图片、声音等形式展现出来,将抽象转化为具体,深奥转化为浅显,枯燥乏味转为生动形象,从而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师应该突出重点难点,切忌面面俱到。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精心设置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沿着合乎逻辑的思路进行思考,这种方法比将知识直接告诉学生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对所获取的知识理解更深,记忆更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了智力。
2 各章节内容独立但又联系密切,知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教师在讲授部分内容时, 必然会涉及到后面章节将要详细介绍的很多概念, 比如我们在第一章讲述抗原时,必然会涉及到抗体、致敏淋巴细胞等专业名词,但教师不可能在这一时间详细的给学生讲述所涉及到的后面章节的内容,这往往使教师觉得很难教。而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只讲本节概念,而对于后面章节内容不过多展开讲授,这就使得学生感到概念多,头绪不清,压力较大,从而在课程的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对本学科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每次课前都拟定好本次课的目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突出重难点的方法,特别是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用学生们能听懂的语言或者实例来表达和阐述。比如当给学生介绍抗原的概念时,我们往往会提到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免疫应答,并能在体内或体外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2]。很显然这里面提到的免疫应答和抗体都在后面的章节讲到,这时我们就可以把免疫应答比喻成一场战争,而这场战争的入侵者就是抗原,防御者就是免疫系统。用这些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学生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明白,同时在提到某些暂时不能展开讲授的知识点时,应该向学生说明这些知识点,现在可能不易接受,但随着课程的进展,知识的增加,就会逐渐理解这些知识点。在学习该门课程前,应该让学生全面浏览教材内容,了解本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获取更多相关的知识信息,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能更好的掌握基本知识,克服畏难情绪。
3 医学免疫学与其它基础学科有着联系的密切
教师在讲授医学免疫学时,因讲授的内容和这些学科的知识紧密相联,但解剖生理、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这些课程有时被安排在同一学期学习,这往往使教师觉得难教。因为学生没有全面的相关背景知识,每讲一个知识点就会涉及到其他学科的内容,这时就会让学生觉得难以消化,总是似懂非懂。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全面掌握相关学科的相关知识,经常了解与免疫学相关学科的交叉内容的进展,若讲课过程中涉及到医学后期课程内容,尽量简明扼要讲解,并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务必注意各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性,不能孤立地学习某一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或者通过网络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学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把似懂非懂的问题弄清楚,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医学免疫学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也是难教难学的原因之一
篇10
关键字:肝肿瘤/免疫学抗原肿瘤/遗传学表位热休克蛋白类70/遗传学基因表达
原发性肝癌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恶性疾病之一。近几十年来, 尽管诊疗手段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肝癌的预后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生物治疗是肝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尤其可能在复发转移的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用弱酸洗脱质谱法首次从肝癌细胞系中成功分离了MAGE1编码的由HLAB7提呈的肝癌抗原肽EPVTKAEML, 将其负载DC细胞, 在体外及裸鼠体内均可诱导抗肝癌特异性免疫反应[1, 2]。为加强EPVTKAEML的免疫原性, 选择具有诱导抗肿瘤免疫作用的HSP70为载体, 制备了EPVTKAEML与HSP70的融合蛋白, 为进一步观察融合蛋白能否诱导产生肝癌抗原肽特异性CTL, 寻求更有效的抗肝癌抗原肽疫苗奠定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菌种E.coli BL21(DE3)由本室保存。原核表达载体pET28a(+)、 含HSP70基因全长片段的质粒 pCDNA3.1(+)/HSP70 (本校病理学教研室惠赠), B型质粒小样快速提取试剂盒和B型小量DN段快速胶回收试剂盒(北京博大泰克公司), Pyrobest DNA聚合酶、 T4连接酶、 限制性内切酶(TaKaRa公司)。
1.2 方法
1.2.1 用加端PCR方法构建EPVTKAEML与HSP70的融合基因 根据HSP70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结合引物设计的原则, 设计引物, 在下游引物的5′端加入EPVTKAEML的核苷酸序列(共27个碱基), 并在引物两端分别加入BamH I及Xho I酶切位点, 引物在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合成。上游引物: 5′CGG GAT CCA TGG CCA AAG CCG CGG CG3′, 下游引物: 5′CGA CTC GAG TTA CAG CAT TTC AGC TTT GGT AAC CGG TTC ATC TAC CTC CTC AAT GGT GGG3′。此序列中2处下划线部分分别为BamH I和Xho I, 黑体(加粗)部分是肝癌抗原肽EPVTKAEML。反应条件为: 94℃预变性5 min, 94℃ 变性1 min, 58℃退火50 s, 72℃延伸3 min, 循环1次; 94℃变性1 min, 68℃退火及延伸3 min, 循环28次, 另加72℃延伸7 min, 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 回收。
1.2.2 重组质粒pET28a(+)/EPVTKAEMLHSP70的构建 用BamH I和EcoR I双酶切PCR扩增的融合基因EPVTKAEMLHSP70和表达载体pET28a(+), 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别回收目的片段和表达载体, 以T4 DNA连接酶于16℃连接16 h, 转化感受态E.coli BL21(DE3)。卡那平板筛选阳性克隆。提取阳性克隆菌质粒, 以BamH I和EcoR I酶切和DNA序列分析鉴定阳性克隆。
1.2.3 融合基因EPVTKAEMLHSP70的诱导表达 将含pET28a(+)/EPVTKAEMLHSP70质粒的E.coli BL21(DE3)接种于5 mL含100 mg/L卡那霉素的LB培养液中, 37℃震荡培养至A≈0.5, 加入IPTG至终浓度0.5 mmol/L, 继续培养3 h取出, 离心收菌, 加入SDSPAGE上样缓冲液, 混匀, 煮沸5 min, 12000 r/min离心10 min, 取上清做SDSPAGE, 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
2 结果
2.1 肝癌抗原肽与HSP70融合基因的构建 以pCDNA3.1(+)/HSP70质粒为模板, 在下游引物的5′末端引入27个碱基的模拟表位基因, 经加端PCR使EPVTKAEML与HSP70的序列连接起来, 获得了2.0 kb的融合基因, 与预期片段的大小一致(图1)
图1 EPVTKAEMLHSP70融合基因PCR结果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略)
Fig 1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of EPVTKAEMLHSP70 fusion gene PCR product
M: DNA marker; 1: EPVTKAEMLHSP70 (2.0 kb).
2.2 融合基因的序列分析 PCR构建的融合基因克隆到pET28a(+)载体上, 选取1株酶切鉴定正确的克隆, 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定序列。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 肝癌抗原肽基因序列已连接于HSP70的3′末端, HSP70序列与基因库中的一致。在HSP70的5′端有起始码, 抗原肽基因序列的3′端有终止码。
2.3 原核表达载体pET28a(+)/EPVTKAEMLHSP70的鉴定 用BamHI、 XhoI从pET28a(+)载体上消化释放出2.0kb大小的片段(图2)。
图2 pET28a(+)/EPVTKAEMLHSP70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略)
Fig 2 Identification of recombinant pET28a(+)/EPVTKAEMLHSP70
M: DNA marker; 1: pET28a(+)/EPVTKAEMLHSP70 digested by BamH I and Xho I.
2.4 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重组的表达载体pET28a(+)/EPVTKAEMLHSP70在BL21(DE3)菌中经IPTG诱导表达, SDSPAGE(图3)显示经IPTG诱导的重组载体在Mr 72000有表达明显增多的蛋白条带, 与预期大小一致, 未经诱导的重组载体未见此现象。
图3 原核表达EPVTKAEMLHSP70融合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略)
Fig 3 Analysis of prokaryotic expression EPVTKAEMLHSP70 by SDSPAGE
M: Protein marker; 1: The split supernatant of pET28a(+)/EPVTKAEMLHSP70 bacterial before IPTG induction; 2: The split supernatant of pET28a(+)/EPVTKAEMLHSP70 bacterial after IPTG induction.
3 讨论
随着对抗原加工和提呈过程的了解, 人们发现T细胞识别抗原实际上只是识别一段能与MHC分子相结合的多肽[3]。因而如果用相应多肽作为肿瘤疫苗就能够直接引起机体T细胞的反应。目前许多能被T细胞识别的肿瘤抗原多肽已确定, 这也使得用多肽作为肿瘤疫苗成为可能。最早进入临床试验的多肽疫苗是用于黑色素瘤的多肽疫苗, 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大约10%~30%会有一定的效果[4]。Rosenberg等[5]在一项研究中证实, 用黑色素瘤分化抗原gpl00的多肽疫苗和白细胞介素2(IL2)免疫16名黑色素瘤患者, 其中6名(38%)出现了肿瘤的缩小。陈红松等[6]研究发现, 肿瘤抗原NYESO1b多肽疫苗能够成功诱导部分中国肝癌患者特异的、 显著的抗肝癌免疫应答, 有效杀伤手术后残留的癌细胞, 降低手术后肝癌的转移和复发, 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肝癌辅助治疗手段。肿瘤抗原NYESO1b多肽疫苗已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行Ⅰ期临床试验。
肿瘤肽疫苗的明显缺点是免疫原性太弱, 研究发现, HSP70可以在体外以非共价键的形式与多肽表位结合, 形成HSP70肽复合物, 也可以采用基因定点克隆的方法, 使多肽通过共价键结合于HSP70, 可更有效地激活T细胞, 极大地增强辅T细胞的功能, 从而提高表位疫苗的免疫效能。这两种方法均可激活CD8+T细胞, 产生多肽特异性的CTL反应, 而后者因不受肿瘤标本量的限制, 实用性更强[7]。本研究我们采用加端PCR方法将肝癌抗原肽EPVTKAEML的cDNA序列简便、 快捷的融合到HSP70的3′末端, 经酶切鉴定及测序证实, 融合基因构建成功, 抗原肽EPVTKAEML与HSP70基因的开放读框正确, 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与预期Mr大小一致的蛋白, 该表达产物可用于抗肝癌多肽疫苗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郭爱林, 隋延仿, 叶 菁, 等. 一个新的MAGE1表位为肝癌细胞表面HLAB7分子递呈[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1, 17(5): 252-255.
[2] 曲 萍, 曹云新, 隋延仿, 等. human负载肝癌排斥抗原肽的树突状细胞瘤苗活化T细胞的应用[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4, 20(4): 389-392.
[3] Parmiani G, Castelli C, Dalerba P, et al. Cancer immunotherapy with peptidebased vaccines: what have we achieved? Where are we going?[J]. J Natl Cancer Inst, 2002, 94(11): 805-818.
[4] Talebi T, Weber JS. Peptide vaccine trials for melanoma: preclinical background and clinical results[J]. Sem Cancer Biol, 2003, 13: 431-438.
[5] Roenberg SA. Progress in tumor immunology and immunotherapy[J]. Nature, 2001, 411(17): 38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