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专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护理;伦理;认知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护理已经由单纯的生理护理向整体护理拓展、从仅仅疾病观察护理及医院内临床护理向社区护理方向倾斜[1]。社会对医护工作期望值的日益增加、责任范围日趋扩大,使得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日趋复杂,包括护患双方在诊治和护理等活动中的行为关系,尤其包括了道德、利益乃至法律关系等,由于现在医患关系背景日趋严峻,护生有必要更好的具备护理伦理学的知识。我国护理伦理学教育起于1983年,相比于国外起步较晚。且国内护理伦理学的教育重点多放在护理道德规范和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原则上,而对高职院校护理伦理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研究尚少。护理学生是未来的临床护理工作实践者,对护生、社会的发展来说提高护生的护理伦理认知水平都是极其必要的。本研究以苏州市某高职院校为例,对312名即将进入实习阶段的护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护理伦理认知现状,比较其在实习前后有无区别,最终希望为学校的护理伦理教育提供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6月-2016年5月从护理专业专科大三实习学生中抽取31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自愿参加本研究的护理专业专科大三实习学生。排除标准:实习时间<3个月以及失访的护生。
(二)调查工具
1.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护生的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专业态度等内容。2.自制《实习护生护理伦理认知情况调查问卷》,经预调查,该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研究者参考MJT道德判断测验、DIT道德推论工具等相关道德测量工具并结合多个版本护理伦理学教材,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而成,也邀请了从事护理学的专家对问卷进行修改。问卷内容包括了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学历等,也包括了临床护理伦理认知问卷:侧重知情同意、医疗保密、生命价值原则、医疗最优化。经过预调查,问卷的信度较高,克朗巴哈系数达到0.853。
(三)调查方法
资料收集主要运用问卷现场调查法。于护生去实习前发放实习护生一般情况调查表,并于护生实习12个月后发放护理伦理决策问卷。所有调查问卷由专人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实习护生一共发放问卷312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10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9%。
(四)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的方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或方差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学生的情况与护理伦理知识得分的关系。
二、结果
1.一般资料参与本研究的专科护生共310名,其中男17名,女293名;年龄21~24(22.04±0.23)岁;该批护生均分配在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实习;家庭所在地情况,123名学生来自于城镇,187名学生来自于农村。所有研究护生在调查中表示喜欢护理专业的护生243名。在校期间参加伦理学选修的有123名。2.实习前后专科护生伦理决策能力比较实习前后护生伦理基础知识得分情况见表1。综上可见,实习前护理伦理基础知识的得分低于实习后的得分。但是实习前后护理伦理的基础知识得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上可见,各种特征分组下护生实习前护理伦理基础知识得分情况比较可见,性别、生源地和护理伦理基础知识得分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校选修护理伦理学方面,参加选修的同学护理伦理基础知识得分较高,高于未选修护理伦理学的同学,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主动学习护理伦理方面知识,主动学习护理伦理的同学分数高于未主动学习的同学,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护理伦理重要性认识方面,认为护理伦理重要的同学相对护理伦理的分值也较高,且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由结果可见,护理伦理重要性认识、主动学习护理伦理学、在校选修护理伦理学的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而且综合来看,护理伦理重要性认识的P值为0.000,最为显著。可见护理伦理重要性认识非常重要,其次为在线选修护理伦理学、主动学习护理伦理学。
三、讨论
国外的护理伦理教育开展得较早,美国的护理伦理学始于18世纪早期,美国护理伦理学已成为护理本科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美国的人文课程在所有医学院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0%~25%[2],已经自成一套以科学为基础的护理知识体系;且他们认为核心知识的第一项即为护理伦理学。我国护理伦理学的教育起步较晚,国内医学教育普遍对护理伦理学课程重视不够、偏重于伦理理论知识的讲解等,但是对护生护理伦理的培养、与护理行为密切结合的实践训练、在临床实际情况中如何有效的进行护理决策等方面均极为缺乏。而且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医疗工作中,医护关系已变为“并列-互补型”医护关系,护患关系也处于更为敏感的时期,对护生护理伦理方面的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由结果可见,实习前护理专业学生护理伦理认知水平不高,表明实习前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前护理伦理认知水平较低,护理伦理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严峻,因此需要引起护理管理者、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及时分析查找原因,并最终制定相应对策并付诸实施。根据本文结果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护生的护理伦理认知状况,建议护理教育部门应该更多的关注护理伦理教学,大力发展该方面的教育投入。学生在护理伦理方面认知水平较低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缺乏相关教育;2.学生还未接触临床护理工作,对临床中的护理伦理问题没有切身体会,不能对病人感同身受;3.学生对护理伦理方面的学习主动性不足,学校开设伦理课程数量本身有限,即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护理伦理学知识,却缺乏较为深刻的理解,对护理伦理问题的有关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对此,护理管理者需及时制订相应的对策,引起广大护理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医学院校、教学医院等部门应注重将护理伦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还应该根据护生对各方面伦理认知水平掌握的不同程度而有所侧重,加强学生较弱环节的培养,重视护生的护理伦理认知培养,学校及医院应重视护理伦理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转变授课方式,采用PBL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可通过收集临床过程中护士遇到的各种伦理难题,组织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讨论,最终促进学生伦理水平的提高[4],并且学校应该加大护理伦理方面的教学。并且可以从学生活动的角度增加关于护理伦理方面的活动,可以在校期间加强教育,除了在课堂授课中加强教育外,在其他方面的学生活动中,如日常团日活动中可以加强教育,如“授帽仪式”、“心理剧大赛”等都可以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学校针对护生的伦理学教育必须将理论工作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应在整个医学教育阶段贯穿伦理学各个方面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本次研究表明,护生的护理伦理知识较低,实习前后改善不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其护理伦理认知水平,可以侧重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护生进行护理伦理认知教育。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将临床与实践相结合,将护理伦理的教育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为护理伦理教育改革提供更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伍永慧,施雁.我国护理伦理学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47-448.
[2]崔妙玲,韦宇宁,杨连招.352名实习护生伦理认知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2,19(15):9-12.
[3]白阳静,李宁,李晓玲.论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J].护理研究,2009,23(7):1698-1699.
[4]李春玉,金锦珍,崔仁善.35所高等护理院校护理伦理学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6,6(2):12-13.
[5]费鸿.人文因素与护理专业课程教学[J].高教学刊,2015(05):32+34.
篇2
[论文摘要] 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较低,要充分认识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教学的现状、重要性与紧迫性,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加强口语训练,切实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面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素质。
1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语文口语训练在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可一言以蔽之——久无立身之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可看出:
1.1教材编排
综观多套语文教材,口语训练的内容历来是排不上号的。尽管语文教材每学期安排了口语训练,但不管从所占的比例和所处的位置来看,都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已,且这个“点缀”在实际教学中又常常是被忽略被挤掉的。
1.2课程安排
目前我省中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 每学期口语训练安排4课时。而实际教学实践中,因为时间问题,4节的口语训练课很难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并得到应有的效果。
1.3教学检测
现行卫生学校的考试中,作为考试科目时,语文从来都只考笔试,英语还考个听力,而作为母语的语文,却永远只能是哑巴语文!这样一来,语文教学中把时间精力花在“读、写”上便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花在“听、说”上却连个水花也看不见,谁还愿往这上面使劲呢?长期以来“听、说”的被冷落,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2原因探究
2.1重要性认识不足
口语训练重要吗?很重要。在公开场合,能大方得体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是作为一个现代人理应具备的能力。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此项能力的培养却始终未被重视。关键是,忽略了又怎么样?不影响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工作的评估,不影响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考核,不影响学生在校的成绩。既然都影响不了,当然就更不会被重视了。
那么,忽略、不重视、排斥口语训练,真的什么都影响不了吗?冲破眼前利益的局限,以长远发展的目光看,不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是大有影响的。笔者多次进行“模拟应聘”口语训练,每一次都曾遇见学生上台训练时长时间沉默,甚至有学生被问时无法表达而抹起眼泪;实习生、见习生跟医护人员、患者言语冲突的事时有发生;毕业应聘时难以张口遭遇拒之门外;学生毕业工作因输液扎不准针头时不会道歉,遇忙呼叫难以兼顾时用语不当被投诉等原因而影响业绩,甚至遭遇淘汰。长此以往,不但毕业生就业受影响,学校声誉亦受影响。现在社会对医患关系非常重视,不会说话的结果自然遭遇拒之门外的尴尬,因为患者不希望遇见不会说话的护士,医院也不希望引进不会说话的护士。医院此举不无道理,他们得考虑自己的效益、形象,招聘了这样的护士,效益、形象能不受影响?
护理专业为目前中国四大紧缺专业之一,从我国目前的医护比例来看,还需要培养大批的护理人员,医院里护理人员的数目将大幅度增加,护理人员的职责也必将越过现在打针发药的范围,他们将担任着与患者进行交流、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甚至担任着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部分责任,我们现在只能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护理人员推着患者在花园里散步谈心的情景,将成为现实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样,未来社会对护理人员人际沟通能力的要求必然很高。
可见,护理专业口语训练理应被重视,却迟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2前期基础薄弱
在中小学,每个教师所教班级每次考试成绩都要排名,谁舍得拿出宝贵的教学时间来搞“旁门邪道”?即使舍得,如果这个班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学校领导、学生家长还不都得归罪于那个“旁门邪道”?就算你下了天大的决心,斗胆搞一回教学实验,学生也不会认真完成。进入卫生学校,哪能通过每个学期短短的4节课达到理想的效果?
2.3 没有制度保障
口语训练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难以立足,没有相应制度的保障也是一大因素。有关部门在对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进行检查评估时,在进行教学质量检查以及各种考核中,此项内容是从来不作为指标的。 转贴于
3对策
首先是主管部门及学校教学部门对口语训练必须重视,在教材编排、课程安排、教学检测以及对学校、教师教学考核等方面,真正地加以关注和完善。此外,作为语文教师,笔者觉得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3.1制定口语训练的整体计划
对学生在卫生学校两年的语文学习时间里,教师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实际,整体计划,系统安排。如第一学期是介绍;第二学期是即席发言;第三学期是演讲和听力训练;第四学期是模拟应聘。此外,每学期还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开展两三次课本剧的演练。
3.2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听说训练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口语训练也应让学生从喜欢说开始,逐步提高表达水平,完善表达技巧,从“敢说”、“爱说”开始,达到“能说”的目的。
中职学生正处在说话心理障碍较大的时期。究其原因,一是他们自我意识敏感性加强了,担心说错话让人笑话的心理加重;二是他们思维发展正处在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时期,有时想得快,但一时想不到相应语言表述出来;三是他们对感情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步提高,往往遇事不大愿意表态。此外,还存在对培养听说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消除存在于心理、思想上的障碍。
首先,要让他们认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启发他们自觉地进行听说训练,提高说话、听话的能力。其次,要创造环境,消除自我意识中的消极因素,保持说话时的心理优势,如由易到难地设计训练的内容,先让他们有话可说,容易表达,然后再逐步加深,提高要求。再次,根据青年人好胜的心理特点,采取一些激励大胆说话的方式,多实行“赏识”教育,调动他们说话的兴趣。
3.3与护理专业结合,创设口语训练情境
可以模拟应聘面试、模拟护患交流实境,要学生充当工作中的某个角色进行练习,然后互换角色再练习。训练之前,着力渲染“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身临其境、心感其情,达到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的效果。这些形式,不仅练了口才,还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作好了理论上和心理上的准备。根据目前口语训练时间有限的现状,仅靠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多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如开展朗诵会、故事会、演讲比赛、辩论、座谈、交流和讨论会等,促使学生养成自觉地随时随地注意训练口才的习惯。
3.4语文教师言传身教,自我提高
篇3
关键词 情绪管理 护理专业学生 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84
Abstract Psychology of emotions as a noun, has in recent years become a major research focus, mood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people's learning and productivity.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compared to other students, learning and employment pressures facing bigger, if not timely adjusted its status will affect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Therefore, how to improve the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nursing student's emotion management is very important. On the emotional management of students of nurs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review.
Key words emotion management; nursing student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情绪(Emotion)是指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反映。①简言之,情绪就是人在生活、工作或学习中产生的各种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无论是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作为一种驱动力,它们都可以驱动个体从事活动,从而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情绪管理(Emotion Management)是通过研究个体乃至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引导、协调及控制,充分激发并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力,培养其驾驭情绪的能力,使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由此来提高个体及群体的活动效率。②
1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情绪特点
近几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高职院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高职生群体数量逐渐增多。我国高职生大多处于18~22岁这个年龄段,在该阶段,其生理发育接近成熟,已具备了成年人的各项生理功能,但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主要表现为经常出现莫名的烦恼,不擅于控制并调整自己的情绪,导致情绪起伏不定,情感体验丰富、繁杂。③④长期持续的不良情绪势必会影响高职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个层面,甚至危害高职生的身心健康。⑤而护理专业高职生与其他专业的高职生相比,学业和就业压力更大,更承受着今后进入临床工作后高强度的工作及紧张的护患关系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应加强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研究。
2 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个体能够主动调整情绪状态,有意识地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科学地宣泄情绪,自觉克服并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⑥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是临床护士的后备军,踏上工作岗位后将长期从事一线临床护理工作,不仅要面对繁杂的专业事务,还要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若在此过程中被不良情绪所左右且无法排遣,不但影响护士的工作效率,还会因与病人之间沟通不畅而诱发护患矛盾,进一步恶化不良情绪。因此,掌握合理的情绪管理方法,有效地调控、宣泄不良情绪,提高护生情绪管理能力,意义十分重大。
3 情绪管理的现状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绪智力”的基础上衍生出“情绪管理”的概念,认为正确运用情绪管理能使人们在紧张的状态下保持冷静,面对挫折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并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适时寻求机遇,从而有效率地学习和工作。⑦⑧⑨丹尼尔・戈尔曼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也引起了医药卫生界专家学者的重视。Victoroff⑩等对凯斯西储大学口腔医学院所有三年级、四年级、见习与实习期的的学生进行了情绪管理现状研究,结果显示:入学考试及各科成绩的优劣对学生临床工作的帮助并不大;鉴于医疗护理工作是一门需与他人交流的学科,情绪管理能力越强的学生,其临床工作表现越佳。
在国内,情绪管理的研究已取得了诸多成果。陈伟伟 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表现欠佳,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另一项针对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的研究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情绪管理能力处于中等水平。 汪庆等 认为,医学生控制消极发泄的情绪管理能力较好,但是当遇到情绪不适时,采取行动积极补救、寻求外界支持的能力较差。张琴等 对高职生展开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高职生认为负面情绪对自身产生了严重且持续的影响,但他们却无法正确应对。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专门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绪管理的相关研究还较少。
4 对策
4.1 引导高职护生合理认知情绪
情绪无所谓好坏,只有积极、消极之分。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理论, 产生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B),只要个体能够改变对诱发事件(A)的想法和观念,那么就可以改变情绪(C)。例如,一位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因一次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郁郁寡欢,甚至感到前途无望。在ABC理论看来,考试成绩不佳并非导致他消极情绪的直接原因,而是他凡事追求完美,一次失败即意味着前途尽失的想法。因此,当学生产生焦虑、悲观等消极情绪时,应当从引发该不良情绪的诱发事件入手,改变学生对诱发事件的想法,从而避免消极情绪的进一步发展。
4.2 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
首先,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及时了解自己对某事的主观感受,为下一步表达并调试自身情绪打下基础,与此同时要及时觉察他人的情绪,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要合理表达情绪,尽量采用陈述客观事实的语言,避免掺杂主观性或指责性的词汇来表达情绪,必要时积极补救,采取行动改变情绪状态;最后,高职护生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可以尝试用ABC理论、向他人倾诉、转移注意力或放声大哭等方法来释放,缓解情绪压力。
4.3 加强对高职护生心理状况的关注
从高职护生的情绪特点着手,除开设护理心理学、护理与人际沟通等课程外,有针对性地开设情绪管理课程,调整自身情绪,培养与他人协作解决冲突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情绪管理能力;鉴于部分学生抱有“精神有问题的人才找心理医生”的错误观点,应加强学校心理咨询网络化的建设,必要时进行团体辅导,让学生在团体互动中调试自身情绪,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使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注释
①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60.
② 林恩・克拉克.救助情绪[M].姚梅林,庞晖,姚枫林,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34.
③ 解小青.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2(6):82-84.
④ 王飞飞.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⑤ 孟佳.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的编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2.
⑥ 刘英.高职学生情绪管理探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4):41-43.
⑦ Goleman D. Working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M]. New York:Bantam Books,1998.
⑧ Mayer,J.D.,Dipaolo,M.T&Salovey,P.Perceiving affective content in ambiguous visual stimuli:A componen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J].H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90.54:772―781.
⑨ Mayer,J.D.&Salovey,P.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P.Salovey & D.Sluyter(Eds)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Implications for Educators[M].New York:Basic Books,1997:3-31.
⑩ Victoroff Kz,Boyatzis RE,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dental student clinical performance? [J].Jurnal of Dental Education,2013 Apr.77(4):16-26.
陈伟伟.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初步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1:34-36.
李文琪,李长仔,张盼,等.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3):433-436.
汪庆,陈莉,唐闻捷.医学院校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情绪智力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1.24(6):83-85.
张琴,韩淑英,杨少禹.高技能人才与高职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2):60-62.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护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11-02
教学模式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已进入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转换的基本方向是以就业为主体导向,不仅要彻底打破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化教学模式,还要打破学习与工作二元割裂的状况,走工学相结合的道路。中职护理专业要达到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能型卫生专业人才的目标[1],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和技能培训势在必行。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研究
“教学模式”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提出的,他们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随后,我国教育界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渐趋重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教授给出的定义是:“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对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较系统而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体验,加以一定的抽象化、结构化的把握所形成的特殊理论模式。”上述各种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不尽相同,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学模式这一术语的含义。
综上所述,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能起到桥梁作用。
二、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
(一)情境教学
1.概述。情境教学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出发,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思辨的学习情境或情景,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参与和作用下,实现知识传承、能力提高和迁移、职业情感形成的统一的教学方法[2]。
1978年,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的设想,目前已逐渐推广应用到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中。如李悦在中职护生护理技能实训中应用情境教学,通过实训前进行创设不同的诊疗场景、实训中多管齐下,培养学生在护理实训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操作的能力,有效改善实训效果[3]。
2.特点。采用这一教学模式,主要作用在于让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针对于护理专业教学,教师需要在教学前收集大量与临床接轨的资料,准备不同临床护理的教学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行动”等步骤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通过所扮演角色的语言、行为特点,系统完成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评价全过程,使自己的认知、情感、技能操作能力全面发展。
(二)案例教学
1.概述。案例也称事例、个案,最早就出现于医学领域。案例教学是指将发生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事例,学生以已学和正在学习的知识点去整合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使学生有效地认识案例,从而提升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探研该模式,文献研究发现,案例教学尤其适用于医学教育教学[4],如李国华等将案例教学用于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采取“提出问题―分析案例―讨论案例―总结评述”的步骤,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主动、有效的掌握护理学基础知识,提高教学效果[5]。
2.特点。护理专业案例教学的特点是着眼并针对于加强学生能力培养,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有代表性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在案例的思考、分析、讨论中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建立适合自己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逻辑思维方法,以此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采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情景最好选取学生今后职业生涯中经常遇到的情景,缩短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案例中蕴含的问题和面临的决策,就是今后工作岗位上不可回避的历练。
(三)项目教学
1.概述。项目即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的任务。项目教学指师生共同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的教学活动。
项目教学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2003年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针对护理专业教学领域的研究偏重于评价教学效果,比如项目教学对护士开展护理研究课程的效果研究、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6]。国内近年开始逐步在护理学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如夏军阁、叶华在外科护理、外科实训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认为项目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掌握实训项目的理论知识和适应临床一线岗位要求的专业操作技能、扩大知识面,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实现专业培养与临床工作岗位的零对接[7,8]。
2.特点。项目教学的实质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和小组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负责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并且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指导与答疑的作用[9]。
(四)PBL教学
1.概述。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步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PBL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当前已成为西方医学教育的主流模式之一,它也必将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之一。PBL教学目前已从医学领域走向其他学科教育领域,并演化出多种流派[10]。
2.特点。PBL教学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具体问题的不同,从而导致学习过程中产生不同变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在学生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如曹秀风等以进入医院实习的大中专护生为研究对象进行PBL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研究,认为PBL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11]。涂华婵则进一步大胆尝试,在中职内科护理PBL教学中融入体验式教学,更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进一步提升了学习效率[12]。
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PBL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效果均优于传统医学教学[13]。但是,PBL教学对各方面条件有一定要求,如卫承华等在医学院校实践该模式后认为,实行PBL模式:①成本较高;②部分学生因自学能力不够、已长期适应传统教学模式等原因,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在理论内容学习中可能遗漏部分内容[14]。故在国内中职学校需要根据实际将PBL模式加以改革和推广,才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笔者将国内外优秀数据库作为搜索库,对护理专业教学模式相关文献进行信息检索发现,其中被引频次较多的是关于PBL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项目教学等在护理课程中运用的文献。综观国内护理专业三十多年的教学模式改革,一直朝着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的目标进行,实践性、综合性、参与性是教学模式改革的三大突出特点[15]。学校、教师应共同努力,通过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医药卫生类(第一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姜大源.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
[3]李悦.情境教学在护理技能实训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2,4(4).
[4]韩庆奇,张宝,刘文宝,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育应用中的基本模式及特征[J].西北医学教育,2013,(2).
[5]李国华,李加善.案例教学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
[6]Chen J.Problembased learning:Developing resilience in nursing students[J].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11,27(6).
[7]夏军阁.项目教学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
[8]叶华.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在外科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0).
[9]赵志群.对《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的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4).
[10]黄亚玲.PBL教学模式探索[J].医学与社会,2005,18(6).
[11]曹秀风,蔡美兰.PBL教学在护理学中的新进展[J].内蒙古教育,2014,(4).
[12]涂华婵.内科护理PBL教学中融入体验式教学的探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4,(1).
[13]乔文达,张宏伟.论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改进[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8).
篇5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护理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30-01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目前主要采用传统的学科本位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职业教育课程没有完全面向岗位需求。而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来看,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己成为国际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课程设置完全面向岗位需要,作出职业分析后方才进行科学设置。德国采取了“双元制”,其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很高,英国通过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使课程内容与工作要求的结合达到了较高水平。我国推行的国家护士资格考试制度近年来虽见成效,但由于以理论考试为主,缺少实践技能的考评环节,难免会出现理论与临床工作脱节的现象。
2.目前国内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2.1护理教学模式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中职卫校护理专业采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这种相对落后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基础与临床的分割,理论与实际操作应用脱轨较严重[1]。在这种模式下产生了两种效应:一是理论课程趋于集中,基础知识过于抽象,加大了学生理论学习的难度,形成了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2];另一方面把学习过程分成了学校和临床两个断层,理论课和实践课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在上实践课时无法学以致用,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2.2教学体系不完整,缺乏实践教学
中等职业卫校一般都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因此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见习无法开展,专业任课教师与临床医师缺少交流,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有脱节现象,教学内容滞后,跟不上临床更新的步伐[3],由于未经过临床见习,学生缺乏临床与病人初步接触的机会,进而影响临床实习效果。
2.3实训场地、仪器设备严重不足
中等职业卫校临床护理教学虽有相应的实验室,但实验场地面积不够,设备过于简陋且数量不足,环境上不能给学生真实工作情境,训练一般使用模拟人,缺乏医患沟通,实验室仅在上课时间开放,学生训练时间严重不足。
2.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指导教师经验缺乏
教学师资队伍包括学校的专业教师及实习医院的临床带教老师。虽然多数专业课教师都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但中职卫校师资力量少,教学任务重,去临床实践的名额有限,大多数专业课教师缺少临床护理工作经历,实践工作经验缺乏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4]。
当学生步入临床实习时,临床带教老师常因医院护理工作量大,常常忙于日常护理工作,忽略了理论讲解和操作示范[5]。此外,大多数医院目前都同时与好多家医科类大学院校签订实习生协议,中职卫校学生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常常是看得多,实际操作少,失去了好多锻炼机会[6]。
3.建设符合中职卫生学校课程体系的对策
3.1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护理专业是一门具有特殊执业要求的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设置应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临床课相配套的实验与示教与模拟实训,护理基本操作强化训练、比赛,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等活动。
3.2 变“学科本位”为“岗位能力本位”,建立模块课程体系
“岗位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即首先把岗位工作过程解析对应到行动领域,再把行动领域转换成为相应的学习领域,最后按照认知规律的要求,形成一个个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均有各自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标准,既可以是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综合,也可以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综合,这就淡化了传统的学科分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3建立护理实验中心,加大开放力度
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因此应加大对实验室设备的投入,建立临床实训中心,配备专门的护理操作演示系统,建立模拟病房,培养一批标准化病人,学生在面对真人护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了爱心、耐心、责任心,学会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提高了与不同病人接触的能力,为他们以后更快更好地融入临床提供了帮助。实验室实行高效的管理制度,本着“宁可用坏,不要放坏”的原则,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并派专人管理,配备值班教师现场指导,增加学生操作的机会。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水平
由于现代护理学发展很快,护理知识不断更新,专业教师原来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教学的需要,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在掌握丰富的护理学基础理论的同时,不断拓宽自身的专业知识层次结构,把握当今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先进技术。
4.结语
中职卫生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及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初步总结了当前中职卫校护理课程体系设置的情况,通过对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疏理和反思,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从课程构建的角度来为提高护理教学质量,探索一条新路子。
参考文献:
[1]陈小英.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师资培训班会议纪要[J].护理杂志,2000,17 (6): 56.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3]罗隆生.浅议护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J].社区医学杂志,2007,5 (4) : 53.
[4]王艳华,陆萍静.高等护理教育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教育,2008,14(1):106.
[5]邓卫红,宫叶琴,朱海晶.影响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原因及对策[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4,25(l):71.
[6].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6):477.
篇6
关键词:中职护理;“双师型”教师;现状
一、对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认识
“双师型”护理教师是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最早是在2004年5月卫生部和教育部颁布的《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提出,之后即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入到高等护理教育改革中。
“双师型”护理教师的内涵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变化。大致经历了“双证”说,“双能力”说,“叠加”说,“双职称”说和“双层次”说[1]。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比较认同的就是“双层次”说,该理论认为“双师型”护理教师一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是优秀的,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师,能够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即注重教师能力的同时强调教师的素质。
二、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目前,国内80%的护士为中专毕业生[2],而高等护理教育环节薄弱。由此可见,中等护理教育仍是我国护理教育的主体。亦是我国护理人员的主要来源。
护理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护生毕业时既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相关的临床操作技能。这就对护生的培养者护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职教教师的来源有5条渠道。其中各类高等院校毕业生是职业师资的主要来源。这种来源状况可以简化为“学校一学校”的过程,没有专业实践这一环节。因此,直接助长了我国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3]。由此可见,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双师型”护理教师是关键。他们一方面传授护理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毕业时能尽快适应临床工作,也能很好的解决理论知识与临床操作脱节的问题。
“双师型”护理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双师型”护理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后,能接触最前沿的护理理论与实践。注意临床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拓宽临床实践,更新教学设备,研究方向也就不再局限于教学方面,而向临床方面不断拓展,拓宽了护理专职教师的研究层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利于护理专业的发展[4]。
三、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很多中职院校也在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常见途径及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选聘具有一定职称的临床护士担任护理教学工作。很多中职院校会从其附属医院挑选一些热爱本职工作和护理教育事业,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丰富的临床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的并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护士担任护理专业的教学。
这样的“双师型”护理教师据吴友凤和沈军[5]的研究大多存在时间压力和工作负荷过大的主要问题,减少了与学生的沟通,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还存在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知识水平的压力及家庭的不支持等的自身因素。
(二)组织专职护理教师到临床实习,提高其临床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该方法是大多数中职院校培养青年专职护理教师的主要途径,青年护理教师大多是直接从医学院校毕业即到学校工作。临床实践极度匮乏。因此,中职院校一般会安排每位新任教师到学校附属医院进行一定时间的实践,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后再上讲台。同时,这一时期的临床实践结束后,在以后的教学中也会安排其利用寒暑假继续进行临床实践。
徐仁华[6]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师调查研究表明。这类的“双师型”护理教师在临床实践中存在角色冲突和时间冲突,无法同时协调学校和医院的工作;其次,教师自身成长需要与繁重的日常护理工作存在矛盾,繁琐的护理各班次的工作难以让他们抽出足够的时间去增进其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再次,激励机制的缺乏不利于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由于没有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大多数教师缺乏参与这些活动的积极性。
(三)产学合作,学校、医院联合培养“双师型”护理教师
该方法是学校和医院合作,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联合培养护理师资。医院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的平台,学校为医院临床护理教师教育和培训的平台,提高其理论知识。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医院和学校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由于目前各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认识各有不同,在其培养和要求上也就不尽相同。对于教师的选拨和管理机制尚不明确。同时,学校与医院联系不紧密,产教结合的模式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
四、对策
(一)加大制度改革,提高床护比,建立激励机制
很多医院的床护比达不到卫生部规定的最低比例,临床护士工作繁忙。医疗卫生机构应进行制度改革,打破编制的限制,积极招聘合格的临床护士。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护士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并在其职称评定,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二)扩大教师队伍,调整教师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很多中职院校的护理专职教师教学任务重,外出培训的机会少,学校应增加护理教师数量,尤其是护理专业课教师。同时提供专供的教学经费,为教师提供时间和经济的保证。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合理调整教师的年龄结构,增加老教师数量,使老中青三代的比例协调。
(三)建立长效机制,培养教师能力,促进教师的转变
学校要注重校内培养与院外进修相结合,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变。根据“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机制。采取措施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培养关系。共同制定“双师型”教师的选拨、考核标准和奖励管理政策,使“双师型”护理教师在培养、管理等方面有章可循,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尽管“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建设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中职院校已经势在必行。应该进一步探索其内涵、培养、考评等方面的内容。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来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有力地促进我国护理教育发展。
(作者单位:濮阳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 刘腊梅,申艳,王玉香.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特别关注,2009,10: 5-7
[2] 王晓霞,阎成美,肖,云,等.展望2l世纪之护理教育[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9):497―498
[3] 张新宇,腾斌,杜鹃,等.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26(3):236―237.
[4] 魏洁,庄丽琴,钟冬民,魏影清.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2,3,:9-10
篇7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摘要] 为促进护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效率和方向,特对我校312名本专科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指导需求和现状的问卷调查,采用spss统计工具,进行了数据分析和差异性对比。针对调查结果,结合高校现状,提出了四条就业指导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
关键词] 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大学生需求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116-03
[收稿日期] 2015-01-16;[修回日期] 2015-01-26
[基金项目] 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就业导向的三本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构成指标与培养策略的研究”
[作者简介] 马改红(1988-),女,山东聊城人,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护理管理,护理教育;通讯作者黄群(1969-),女,湖南长沙人,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护理学专业是人们常识中的“容易就业”的群体,但也渐渐凸显出就业压力。2013年,湖南省大专学历以上的护理学毕业生人数达到2.1万人,为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谋得一席之地,毕业生们必须更加明确自身对就业指导的需求状况,更好地提升自己[1]。身为辅导员,必需更加了解毕业生对于就业指导内容、方式及相关策略等的需求,以便改进工作方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就业。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我校护理学院部分实习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本科225人,专科87人。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文献研究设计了“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需求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前进行了预调查,通过专家咨询法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修订,检测了其效度和信度。发放问卷338份,回收有效问卷312份。
(三)问卷内容描述
问卷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基本情况,含年级、专业方向、学历层次、家庭情况、专业认可度等内容。第二部分为职业规划情况,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时间、就业方向明确度、专业就业前景认识、对自身就业竞争力的评价等。第三部分为就业指导需求情况,包括对就业指导方式的需求、就业指导内容的需求、就业指导信息开始提供时间的要求等。第四部分是对我校现有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的有效度测评,如对现有就业指导方式、内容的接受程度等。
(四)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工具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和X2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二、结果分析
(一)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就业方向明确度的差异性比较
就业方向即对所从事行业的明确性,主要调查就业地区和就业目标的明确性,不强调就业岗位。
由表1可以得知,2010级本科学生选择“很明确”或“明确”的学生比率较2011级专科学生偏高。选择“从未考虑”的学生2011级专科明显比2010级本科学生要多。虽然2011级专科和2010级本科是同一届毕业生,但是在就业方向的明确性选择方面,高年级本科生就业更确定。另外,同一年级的涉外护理和护理本科相比,涉外护理就业方向“未明确”明显较多。
(二)学生对于就业影响因素的评价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关注的问题比较集中,主要是在实际操作技能(87.1%)、气质风貌(83.3%)、表达沟通能力(81.4%)等三个方面。而在校所获荣誉奖励只有27.5%的人认为重要,30.2%的人认为不重要。社会关系则排在第四位,学生受到了社会现象的影响,并逐渐适应此现象。
(三)学生在选择工作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从表3得知,学生对于工作前景、工资待遇、工作强度是最关注的,同时对于医院等级类型也有68.5%的人认为是重要的,只有3人认为不重要。学生最不关注的是深造和培训机会,这也是由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四)学生对于现有就业指导的评价
我们对开展就业指导时间、开展就业指导方式等问题进行调查。有75%的同学认为开展就业指导是“一贯式”的[2],应当贯穿大学全程,而不是在大一上完就业指导课程就搁置一旁,希望能够将课程与实践能力锻炼相结合,与模拟职场训练相结合。78.6%的同学认为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过于抽象,不够贴近专业现状,希望增加护理专业就业现状、前景、工作特点、今后发展途径、用人单位信息等内容。目前80%的同学认为就业信息传递的途径应该多样化,不仅仅通过实、班级QQ群等方式传递信息,还应开通就业微博、就业飞信等。在进行我校就业指导满意度现状调查时,有47%的学生认为不满意,29%的学生认为一般,24%的学生认为满意。因此,我校的就业指导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五)不同年级学生对于就业指导需求差异性分析
不同年级学生对于就业指导需求差异性分析结果见表4,除了考研策略指导以外,不同年级学生对于就业指导需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为了帮助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就业环境中把握好重点,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指导及教育便是关键性环节。通过本调查,研究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和改进我校及同等院校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
(一)建立“四年制一贯式”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贯穿于整个大学过程,根据不同时间段、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不同的授课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观念培养期—目标树立期—竞争力提升期—技巧应用期。大一入学阶段的就业指导课程应着眼于引导学生认识本专业的就业形势,消除自我满足的心理,主动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和优劣态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二进入第二阶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树立符合自身水平的就业目标,如对医院等次、就业地区、职务等进行分析。进入大三后,通过鼓励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最新就业政策、解答就业程序和方式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大四便是就业技巧传授期,随着实习招聘和就业招聘会的开展,学生的就业技巧投入应用,老师应针对性地进行求职技巧、求职简历、招聘单位介绍等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缺点,弥补不足,力求展现出每个学生的特点。
(二)建立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团体档案
学生对于就业指导的需求不同,职业生涯规划也不同。我们应根据不同团体学生的特征进行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如对于今后计划考研的同学,在辅导上应注重考研目标的选取,考研时间安排和考研策略的应用。今后不从事临床护理的同学,帮助其了解兴趣所在,确定职业方向。对于毕业后决定从事护理工作的学生,我们应该多提供有关护理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发展前景、招聘单位的用人要求及薪酬等方面的信息。
(三)就业专干职业化,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在我校,就业指导中心力量过于单薄,很难发挥实效作用。就业指导的重心仍在二级学院的学生科。作为就业专干,我们是跟年级走,每年换人很难形成职业化团队。因此,建议二级学院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定岗定人,与就业专干的工作区分开来,专门针对各年级,配合年级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专干结合各专业的现状、各专业的招聘单位特点指导学生。辅导人员首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接受过就业指导专项培训,对于获得由美国国家职业辅导协会颁发的全国注册职业辅导证书[3]的给予相应奖励。
(四)改进传统就业指导方法,从灌输式向体验式转化
不断改进传统的职业指导内容和方法,指导方式从灌输式转向体验式。通过职业测评、情景模拟、企业实践、体验式培训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4],提高就业指导效率。
(五)利用“特色成长辅导室”,开展成长成才的职业教育
1. 进行“天使一齐飞”的团体辅导
定期请已经就业或者已经确定工作单位的优秀毕业生,在特色成长辅导室进行经验分享、小组式讨论。开展“传递正能量”“就业经验谈”等团体辅导活动,传授就业经验。
2. 进行“第二课堂”个体辅导
我院与索菲亚美业集团联合开办了“第二课堂”, 对毕业生进行题为“如何成为自信的女人?”的含形体、品质、内涵等方面的辅导,塑造知性美、心灵美、品行美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赵雅娟,陈长香,周艳梅,等.对护生的就业指导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10):2183-2184.
[2] 黄桂荣,吴娜,张丽,等.实习护生就业指导需求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0):3780-3781.
[3] 廖永珍.高护生职业生涯规划及生涯辅导需求调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54.
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理事长;开发
中图分类号:F325.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3-3183-03
2008年以来,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截至2012年3月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1 146户,社员153万个,占全省农户总量的18%。随着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的急剧增长,其虽然对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和促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带动农民增收力度并不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影响其健康发展的因素很多,但人力资源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力资源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常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这也关系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其他资源功能的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80%是农民,20%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自然人等,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因素的研究一般是从普通成员和核心成员(包括理事长)两个角度来考虑。目前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处于发展初期,多由农村生产(销售)大户、村委会、龙头企业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等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规模偏小,拥有专职管理人员的合作社不多,因此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过程中,理事长的领导能力、经营管理经验、身份等往往举足轻重。
1 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研究概况
目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进行研究的文献尚不多。孙亚范[1]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人才是否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基于利益的比较和权衡,只有在自身利益能够得到改善时,农民企业家才会积极参与和支持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社才能获得广泛的社员基础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孙迪亮[2]认为由于长期忽视对合作社人才的培养,再加上西部地区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拥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合作社等方面知识的人才在西部农村几乎是凤毛麟角,从而导致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缺乏必要的人力支撑。徐旭初等[3]的研究结果显示,合作社牵头人的情况对合作社的发生、发展及绩效具有关键性作用(总体作用比例为20.32%),而且牵头人社会职务对合作社发展的影响远大于其股份比例和文化程度的影响。张美珍[4]认为由于中国政府在农民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存在作用失灵,必须建立以企业家为核心、以各类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为骨干、以实用人才为基础的人力资本团队,运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本团队进行培育与激励,从而实现合作社持续快速发展。本研究将结合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地调查数据,以理事长的文化程度及年龄、在任时间、身份等指标来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情况。
2 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2.1 数据来源
采用数据来源于2011年11月和2012年11月湖北省农民创业培训班(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班)的调查,2012年5月长江大学“三农”协会会员的调查以及2010年7月至2012年1月笔者对湖北荆州、宜昌等地部分示范合作社的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有效率86.67%;问卷调查内容涉及被调查合作社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区分布、成立时间、主营产品、人力因素(理事长文化程度及年龄、在任时间、身份)等内容;调查对象涉及湖北省6个市,各地市的有效样本数量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2.2 样本基本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合作社最早成立时间是2006年4月,最迟成立时间是2011年8月;2006年成立的合作社仅2家,2009年成立的合作社最多,有58家,这说明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起步较晚,但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之后,合作社发展迅速,具体合作社成立时间情况见表2。
被调查的合作社一般都从事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或粗加工业务,少有深加工,其中经营产品最多的是种植类,占43.59%,其次是水产养殖类,占21.79%,其他产品如畜禽(17.95%)、茶叶(5.77%)、花卉苗木(3.21%)、农机(3.21%)和其他类(棉麻、中药材等占4.48%)的分布与湖北省农业产业分布基本一致,详情见表3。
3 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的总体情况
3.1 理事长文化程度及年龄
理事长文化程度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被调查合作社理事长文化程度中,小学占5.77%(多为55岁以上),初中占19.87%,高中(中专)占59.62%,大专占14.74%。这表明目前湖北省合作社理事长普遍文化水平较高,高中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理事长占调研人数的74.36%。
此外,从合作社理事长的年龄情况(表5)看,年龄范围为24~64岁,平均年龄45岁。结果表明,目前湖北省合作社理事长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被调查总数的72.43%,这部分人大多出生在20世纪的60~70年代,生产、销售方面的经验丰富,文化程度也相对较高;而且能够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及国家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条件,带头创办各类合作社,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合作社的理事长。
3.2 理事长在任时间
除了理事长的文化程度,理事长的在任时间也是衡量理事长能力的一个因素,在任的时间越长,管理合作社的经验就越丰富。表6中理事长在任时间的情况显示,被调查理事长的平均在任年数为3年。其中在任3年的最多,有68人,占被调查理事长总数的43.59%;其次是在任4年的,占被调查理事长总数的23.08%;由于合作社成立时间在5年以上的非常少,担任理事长5年及以上的只有10人,占被调查理事长总数的6.41%。从调查结果看,理事长的在任时间与表2的合作社成立时间情况基本吻合,原因是湖北省合作社起步较晚,合作社理事长任期一般也不长,即使成立时间满了5年的合作社,由于人才和资本缺乏,这些理事长大多都会连任。由于任期较短,就要求合作社理事长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3.3 理事长身份
从表7来看,被调查合作社理事长是生产(销售)大户的比例占52.56%,村委会干部、企业董事长和农技推广人员担任合作社理事长的比例分别为27.56%、10.89%和8.99%。调研进一步发现,生产(销售)大户担任理事长是因为生产(销售)大户相对普通农户来说,有着更多的生产经验和广泛的销售渠道,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收入和在市场竞争中争取更多话语权,他们更有合作的愿望。村委会干部任理事长的比例较高,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创办合作社;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村委会干部懂政策,想通过合作社带领村民一同致富。这两类合作社的共同点在于,理事长自身素质决定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企业董事长担任合作社理事长虽然有经营管理经验较为丰富的优势,但却往往存在企业与普通成员争利的情况。
4 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开发途径
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让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起到带动农民增收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4.1 完善中国农业教育体系
农业教育体系一般都由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等组成,这3个层次具有相对明确的职责分工,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目前我国农业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高、中、低3个层次,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教育体系还存在着与农业发展实际脱节、与农业研究和推广脱节、与农业经营体制脱节等问题,结果造成农业教育资源的浪费。当前我国应该进一步深化农业教育改革,优化农业教育结构,大力完善农业教育体系,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和水平。
4.2 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投入
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是一项持续工程,开展这一工程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应加大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投入力度,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再拿出一定数量的配套资金,并列入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除了提高补贴标准以外,还要加大培训基地的建设,特别是实训设备的添置与更新。另一方面,要加强培训经费的科学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杜绝情况的发生。
4.3 建立合理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薪酬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合理的报酬可以起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及激励人才的作用。建立合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薪酬体系,具体应体现在: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量化的薪酬结构体系;薪酬体系制定过程中不仅应当体现公平性、现实性及可操作性,把握科学性,还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合作社经济实力等因素;为建立有利于调动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激励约束功能的竞争性薪酬体系,总体上要把握住基础工资占薪酬小部分,岗位津贴及绩效工资占薪酬大部分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9):48-56.
[2] 孙迪亮.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4):83-87.
篇9
关键词: 涉外护理专业 英语教学 问题 对策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护理专业的教学水平与发达国家的护理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从事护理相互工作的人员较匮乏,因此,对国内外护理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护理教育事业面临严峻的挑战。护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提高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否则很难达到需求量的要求,为了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护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全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我国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及改善对策。
一、当前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发达国家护理专业人员较匮乏,我国护理专业成了热门的专业之一,很多高校开设了护理专业。很多护理专业的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和工作,真正实现了涉外和体现了国际化,但还是有很多高校依旧停留在涉外的表层,没有真正落实涉外护理专业的教学,这样毕业生并不能真正符合涉外护理工作的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涉及的英语教学只是简单的英语知识,在专业英语上并没有深入学习,甚至是白纸一张。这往往导致在临床护理的实操中,学生不能发挥自身能力,无法自如运用专业英语,这些问题需要在涉外英语教学中进行改善和解决。
1.课程设置方面。
在很多院校中,护理专业的学生接触的仅限于公共英语课程,涉外专业英语并没有接触,更无法谈及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为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开设与涉外护理专业英语相关的专业英语课程,实现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的多元化,为学生提高涉外能力提供基础。
2.专业教材方面。
传统的护理专业英语教材没有针对性,无法满足专业化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学到专业的英语技能。学生没有机会学到专业英语,在日后的涉外护理工作中就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很容易在沟通和工作中出现障碍和困难。因此,教材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到专业英语,体现专业性。
3.学生基础方面。
相对而言,职业学院生源的文化水平是不同的,生源的构成比较复杂。不同文化水平的学生的基础存在很大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目标和能力也有很大不同,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具有不确定性。在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很多知识点无法理解和掌握,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对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有很大影响。很多学生由于一开始就对英语不感兴趣,最后导致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学生甚至出现厌烦情绪,对英语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学效率无从而谈。
4.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严重脱节。
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础英语教学,二是专业英语教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院校在处理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关系时,往往把两者独立起来,出现脱节的现象。涉外护理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校只是停留在“涉外”的表层,并没有真正开展和实施专业英语教学,学生没有机会了解和学习专业英语,只限于基础英语学习。
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对策
1.修订护理英语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很多英语教材和涉外护理专业是配套的,其中使用最普遍、符合涉外工作要求的是《护理英语学》,该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专业的护理英语技能和表达方式,能有有效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每套教材都有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改善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提高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专业性。
2.完善护理人员英文记录的书写规范。
涉外护理专业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会经常进行英文书面记录,这也是衡量护理工作者专业水准的重要标准之一,护理人员经常书写的有护理计划、病人转院记录,等等。英文记录的书写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护理水平。
3.以大学公共英语为基础,强化专业英语教学。
在大学阶段,我们可以把大学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进行有机结合,为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创造最佳的环境。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获取基础英语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技能。
4.凸显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特色。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型人才是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指既有文化知识又具备专业技能,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朝着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和培养。与其他涉外工作不同,涉外护理专业用到的英语是专业性的,日常英语无法达到专业领域内的有效沟通。专业英语教学对于涉外护理专业学生是必修的学科,在工作中能够发挥绝对的优势,很多护理专业毕业生会选择涉外医院或者医院的涉外科工作,这就需要毕业生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能力,从而有机会获取出国深造进修。
5.设置合理的课程。
在传统教学中,应试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主体,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应该具有多样性,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减少应试教育的比重。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学习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发挥学生的最大潜力。
涉外护理专业具有很强的职业化色彩,它需要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共同作用。专业英语教学需要与基础英语教学相结合,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让我国护理专业的学生成为具有国际化护理水平的护理人员,在涉外护理工作中发挥自身优势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秦博文,王海燕.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方向和教学模式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
[2]牛筱婷,王惠,刘玉强.护士英语水平及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0.
篇10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探讨;
1职业认同感教育的涵义与意义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等因素所形成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达到一致或认可的状态。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是指护理专业学生对将要从事的护理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学习乐趣的一种认知与体验。
目前护理人才尤其是高级护理人才的缺口很大,许多家长看重护理专业良好的就业前景,盲目地为子女选择了护理专业,导致很多护理学生入校时对所学专业并没有明确的认知,对将来所从事的护理职业亦没有足够的了解和合理的正面情感。而护理专业本身由于学科的特点,是既具有挑战也充满了压力专业学科,护理专业学生对待护理职业的态度和认知对其个人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构建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进行护理职业认同感教育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课题。
2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现状
为了进行课题研究,我们对连续对2009、2010、2011级实习阶段的护理专业学生做了职业认同访谈调查,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护理专业学生在职业认同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2.1专业认知模糊,专业兴趣不浓厚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护理专业学生对专业认知存在不足,对于“选择所学专业的根据”这一问题,有58.2%的同学是因为“好就业”,仅有20.3%的同学是因为“兴趣爱好”。许多同学是按照父母旨意或是老师推荐选择专业,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因为“好就业”的原因而选择护理专业。有70%的学生“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对于护理专业的专业发展前景、就业趋势等相关专业情况也没有更深入的了解。 2.2自我认知欠缺,个体价值不明确
从调查结果我们看到,护理专业学生的自我认知严重不足,有63.5%和2.3%的同学“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有70.0%和2.4%的同学“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的个性特征,有40.1%和26.8%的同学“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与特长。这样的自我不良认知极易导致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时而自卑,低估自己的能力,时而自负,过高地估计自己。
2.3职业认知馈乏,职业价值感与效能感不强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认知存在不足。对于“是否清楚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具体的工作内容”这一问题,仅有10.8%的同学选择“是”,而更大多数的76.7%、10.2%和2.3%的同学选择的是“不太确定”、“不是”和“没有考虑”;对于“是否清楚自己将来所从事护理职业的工作环境以及面临的工作内容”这一问题,仅有29.8%的同学选择“是”,而更大多数的55.6%、9.2%和5.4%的同学选择的是“不太确定”、“不是”和“没有考虑”。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的护理专业学生对于将从事职业的工作内容、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复杂工作问题不甚清楚,职业认知极为欠缺,这将直接导致其职业价值感与职业效能感大大降低。
3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教育的建议与策略
职业认同感一般是对该职业活动与职业环境等都极为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认同感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入学时加强护理专业教育
通过专业教育,明确学习目标,增强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清晰地知道大学期间应该学什么,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技能与素质,未来能够做什么,明确未来专业就业趋向与发展前景,应该怎样学习专业,如何把握专业脉搏。
3.2专业学习同时强化医护职业认知
强化职业认知的目的是了解职业环境,明确自己未来护理职业发展的机会与挑战,从而明确职业岗位具体有哪些,职业岗位工作要求是怎样的,职业环境与工作条件如何,职业发展路径有哪些。
3.3辅导学生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分析
在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的基础上,辅导护理专业学生运用SWOT策略分析,明确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权衡自我与职业发展利弊关系以扬长避短。
3.4及早地制定自我发展生涯规划
指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与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制定一个个性化生涯发展方案,探索其最优的发展路径,为自已打造一份生涯发展的“营养自助餐”。
3.5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医护岗位的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医护岗位的社会实践,体验职场的“酸甜苦辣”,以增强职业适应力。
综上所述,强化职业认同感教育是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一项必修内容。通过职业认同感教育我们希望护理专业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份职业都存在积极的与消极的方面,最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它,并能够乐在其中,最终使自己顺利地由一个“职场菜鸟”蜕变为一名“职场达人”。
参考文献
[1]张春梅,高红霞,陈晶,方鹏骞. 国内外护士职业认同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9年,8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