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辅导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教学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年来,我们对小语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的管理工作做了一些初步探讨。
一、加强实验的工作计划管理
小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工作,我们不仅作为学校整体工作主要内容之一,还专门制定了该实验的方案和计划。在总计划之下,制定了教科室工作计划和每个实验教师的子课题计划,形成了学校小语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比较完整的计划体系,对实验工作实行计划管理,克服了实验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二、加强实验工作的组织管理
1、建立健全实验机构。实验机构是否健全是小语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根据实验的需要、管理的要求,我们成立了两大机构:一是实验的指挥机构。开展小语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后,我们成立了实验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小组,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教科室主任任课题实验小组长,教研组长为副组长,组成了学校强有力的实验指挥机构。二是实验的操作指导机构,由教科室主任、课题实验小组长和实验教师组成,按照实验要求具体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同时建立了实验的反馈机构,收集学生、家长、实验教师对实验的建议与看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又良好的指挥机构。
2、加强教科室工作的建设。教科室是学校对小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具体管理的职能机构,加强教科室工作的建设、发挥教科室的职能作用对开展小语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3、加强课题实验小组工作的指导。小语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学实验的“启、读、练、知、结”五个环节要通过实验教师具体落实,因此必须加强课题实验小组工作的指导。
三、加强实验教师的素质管理
学校教改实验取决于有没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建立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教改实验的关键。为了搞好小语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要帮助教师转变教育思想,自觉地与旧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决裂。
2、加强教改经验学习。要帮助实验教师开阔眼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逐步提高我校小语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的水平。
3、加强教研工作的管理。要加强教学研究,强化实验教师的教改意识,就要把教学研究活动安排在课表内,确保教研时间,使其形成制度化、经常化。
四、加强实验教学课堂常规训练管理
建立实验教学课堂常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
1、课堂常规管理。课堂上,我们强调学生坐、读、写的姿式按“三个一”进行,读书时双手拿书进行朗读,切不可用手指着读课文;发言、质疑一律举左手。课堂常规,校实验领导小组经常深入课堂进行检查,并把它作为评比一堂好课的条件之一。
2、学习批划常规管理。初读课文后,在书上标出自然段序号;再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识字解词;细读课文,批划句子,理解内容。每节课强调学生用规定的批划符号在书上划圈,逐步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3、辅导常规管理。每个实验教师,课堂辅导要到位,深入了解学生,进行个别、小组辅导,辅导时要做好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记载,做到全班辅导时有的放矢。
4、讨论交流常规管理。教学中学生一般以四人划为自学小组,一般问题小组讨论消化,疑难问题全班讨论。讨论时,教师要点拨到位,发挥主导作用。
五、对实验其它方面的管理
1、建立考评制度,正确评定学生成绩。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考试、综合评定等方式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内容上既考基础知识,又考查技能;考试形式上有书面测试,又有口头回答,还有实际操作。综合评定就是把学生期末成绩和平时考核及学生作业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学期学业成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改革实验的信心,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2、设立教学实验专项经费。为了保证小语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我校在勤工俭学收入中拨出了专项资金,一是添置为实验服务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二是对实验教师每学期发放实验津贴,对实验成绩显者,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教改论文、经验文章、体会或在市、区、办事处上公开课、汇报课者,按等级发放教改科研成果奖金。
篇2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心理素质教育不是为大多数学生服务的健康教育,也不是为少数学生服务的咨询和辅导,而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不佳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科学构建课程教学,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应用型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是一种依托团体活动,根据学生当下产生的感受与体验进行引导或辅导,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教学方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活动的互动性。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普及心理知识。
一、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一般形式
(一)主题辩论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当下热门心理焦点问题,抛出适合辩论的主题,分组进行正方、反方的辩论。搜集辩论资料的过程即学习心理知识的过程,组织辩论语言的过程即自我学习和重新自我定位的过程;与辩方辩论的过程即接受不同知识、学会多维度看待问题的过程。能让学生在准备过程、参与过程、总结过程中,收获很多心理知识,学会团队合作,学会站在不同角度理解问题,掌握共情等。
(二)案例分享讨论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学生团体都是年龄相近的团体,根据案例分享自己的看法、疑惑和经验,相近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会让团体成员觉得具有可借鉴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团体心理辅导不同于传统的一对一心理咨询,但却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游戏辅导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游戏的过程,分析学生的表现和投射的情感,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在游戏的过程中,游戏的趣味性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唤起他们对亲朋好友的关注和关爱。
二、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课程内容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要求,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目前主要应用于认知、情绪、人际交往、大学生恋爱等方面。
(一)认知
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通过认知的团体心理辅导教学,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认知自我,掌握良好的认知方式。
(二)情绪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通过情绪的团体心理辅导教学,让大家对自身的情绪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对自身的情绪变化更敏锐感知,同时也能明白控制情绪的重要性。
(三)人际交往
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通过人际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教学,让大学生对自己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学习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大学生恋爱
在大学校园里面,大学生恋爱是普遍现象。通过大学生恋爱的团体心理辅导教学,让大家对大学生恋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如何处理恋爱问题,如何看待婚前、如何在婚前中保护自己等问题。
三、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效果保障措施
(一)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指导者
在团体心理辅导教学中,指导者的作用尤为关键。良好的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效果,需要指导者对团体心理辅导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具有丰富的团体心理辅导经验、有较好的共情能力、具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活动设计
以活动效果为目的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有些活动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活动设计活跃,学生情绪高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团体心理辅导教学重在体验、领悟,指导者务必在活动后期引导学生反省、领悟活动的目的,完成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目的。
(三)团体心理辅导教学规模控制
严格控制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规模,人数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影响效果。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控制不同的规模。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心理学基础知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新应用,是开放式课堂教育方式,将课堂的主动还学生群体,能够在短期内大范围地让学生快速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实现自我调节。
参考文献:
[1]刘鹏飞.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
[2]郑慧.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动[J].大学教育,2014.
[3]毛智力.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0.
篇3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临床心理学;学校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11-1
一、引言
青少年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变化,在学习、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会出现各种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在成长时期,如果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躯体疾病,甚至会发生偏离社会规则的事情。所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早期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意义
学校心理辅导目前受到高度重视,关于如何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讨论广泛开展。在探询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的过程中,临床心理学的应用有其特有的意义。首先,临床心理学注重对人类个体的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这种测量和评估通常是针对个人的,有时也针对大样本群体。因为其具有针对性,收集的资料更加可靠。其次,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要综合来自临床实践和其他研究中的知识,努力去对某一个体进行评估,并最终理解和帮助他。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虽然也对一般性的心理规律以及行为问题感兴趣,但他们更关心这些一般性的原则如何塑造和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以及如何进行治疗和干预。同时,临床心理学家在对心理困扰进行干预时更注重理论研究和系统的评估结果的作用,而不像精神病学家和社会工作者那样直接关注治疗。
三、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为防范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然而,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师资培养问题。当前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团队干部、班主任、校医、政治课教师等,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
信息与技术缺乏的问题。中小学中往往缺乏必要的评估手段,测量工具落后,许多修订的量表因不合国情而不能发挥评价作用,对心理辅导的发展极为不利。而且由于部分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缺乏相应行为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失控现象时常发生,并造成了一些极为负面的影响。
流于形式的问题。相当数量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辅导仅仅是形式而已,升学、“应试教育”才是根本。因此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开展了心理辅导的实验和研究,也开设了心理教育的课程,配备了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与辅导室,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等,但是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最终使学生心理辅导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地区间差异问题。当前,学校心理辅导上海、北京等地区已进行了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就全国内地而言,发展极不平衡,悬殊很大。有相当多的地区对此还很陌生,连最基本的常识和观念也很少了解,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和事件常常发生。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中小学,无论是重视程度、普及面还是发展水平都很不理想,两者差距十分显著。
四、对策
对于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在学校心理辅导模式中,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临床专业水平,二要切实做好学生的临床测量评估工作。
学校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推进这项工作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必须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增加师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有更多的高等学校大力发展相关专业,为普通学校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有关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积极介入,将对此项工作专业化发展方向有积极的意义。另外学校心理咨询教师遇到自己无法提供有效帮助的个案时,要及时将其转介到校外的专业机构接受咨询或治疗。
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时,要以预防为主。而且在发现学生刚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不至于日后酿成大错,这就体现了心理测验评估的重要性。在临床心理学领域,至今尚没有一种方法能完全替代心理测验对心理特征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估。心理评估在医学心理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心理学的两个基本任务:一是临床心理评估;一是心理治疗与咨询。显然评估是治疗和咨询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同时心理评估还可对治疗和咨询的效果做出判定。
临床心理学对于防范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意义重大,在学校心理辅导模式中除了要加强师资队伍的临床心理学师资和注重临床心理测验的应用外,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进行全方位的教育。重视全体教师充分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渗透于各利中,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这是团体心理辅导最重要、最大量的心理素质训练。学科教学心理教育的渗透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
参考文献:
[1]余国良.现代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10).
[2]董群朴.论人格的现代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1,(9).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中小学生 考试焦虑 心理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66-02
考试焦虑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以担忧为基本特征的心理状态。它是学生中普遍而突出的现象。适度的焦虑,能活跃思维,提高考试效果;表现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和分散注意力,容易造成思维短路,学生不能正常发挥,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考试质量。
笔者通过对本校七年级不同班级的40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发现40位同学中,18位同学考试前会很紧张,占调查的45%, 22位同学有一点紧张,占55%,对考试充满信心的同学则没有。这可能与本校地处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比较多,学生学习相对较困难,缺乏自信心有关。
一、考试焦虑的症状
面临考试,考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生理症状:肚子疼、心跳加速、食欲不振、睡不着觉、胸闷、尿频、尿急、多汗等。
行为表现:坐立不安、手脚颤抖、手足无措等。
情绪反应:提心吊胆、烦躁不安等。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
本次调查中考试焦虑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一)担心考得不好,害怕出现不好的后果(例如排名靠后、影响升学),这类学生有17人,占调查人数的43%。
(二)担心考不好被父母责骂,这类学生有13人,占32%。
(三)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因此对考试感到紧张,这类学生有24人,占60%。
(四)其它原因。
可以看到,第一类考生对考试有责任心和自律性,第二类考生为父母而学,第三类则是临时抱佛脚。
三、影响考试焦虑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1.自我期望过高。内在因素是引起考生考试焦虑的决定性因素,一些考生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缺乏全面的认识,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感觉自己力不从心时,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就出现了。
2.知识准备和应试技能不足。有的学生平时得过且过,学过的东西不复习,更别说吃透,考前粗略地看一看,很多学过的知识半懂不懂,考试时往往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3.自信心不足。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考试成绩总也不好。“英语太难了,单词我今天背,明天忘。”“我很笨,都听不懂。”这些都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些学生自我评价明显低于自己的实际水平,不敢追求本身能够实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
(二)客观因素
1.各方面的压力。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的压力,是影响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因素。有些父母按照自己的期望来设计孩子的未来,在学习上不断地给孩子施压。最近一项调查发现,有56%的小学生家长、59.9%的初中生家长和58.8%的高中生家长认为:“上学对孩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考试是检验他们成绩的手段。”而同一班级的学生,由于彼此之间存在着竞争,尤其是成绩好的同学竞争更是激烈,彼此间有一种对抗心理,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
2.学习方法不科学,没有有效的复习计划。调查表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做好复习,没有合理科学地分配好学习时间,不讲究学习效率。这类学生学习很努力,成绩却不理想,对未知的考试结果过分担心和关注,心理总处在一种紧张焦虑状态中。
3.缺乏良好的情绪和意志质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困难面前表现大胆、无畏、果断、坚强――这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精神状态。”有的学生却知难而退,在考前及考试过程中情绪波动大,一点小事也能引起他们内心巨大震撼,情绪难以控制。如遇到不如意的事,轻则哭、闹、喊、失眠,重则出走,甚至出现自杀的意向。这种脆弱的心理,使他们在困难前束手无策,产生不安和焦虑。
四、考试焦虑的心理疏导
1.家长应淡化自己和孩子的分数意识。应当确信,关注孩子的学习与学习方法,比关注考试更重要。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时间,让他们的心宁静下来,听听音乐,看看风景,整理一下杂乱的思维,让身心得到静养,让学生从健康和积极的方面看待考试。如果是一个热爱运动的人,不妨参加一些喜欢的运动,跑跑步、打打球,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紧张心理得到不同程度的放松。
2.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教师不在公共场合公布考试成绩,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决定是否公开自己的分数,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对学生多做肯定性评价,多说一些鼓励性语言。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中小学生不具备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别人说他能干,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动手去做;别人说他傻,他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失去了动手做的信心。
3.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负担。必要时在考试前做学生的考前心理辅导工作。端正学生的考试动机, 多和学生有效沟通,让学生理解考试只是暴露自己问题的一个方式,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以良好的心态对待考试,使考生学习水平得到正常发挥。
4.确立合理的期望值。学生要对自己的实力有清醒的认识:自己有哪些弱势科目?应该如何分配学习时间?还有多大的提升空间?学生对此心中有数,才能定出一个合理的期望值。期望过高,结果肯定会大失所望;期望过低,估计不足,也考不出正常水平。
5.帮助学生培养健康心态和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挫折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并不是针对他一个人的,以微笑的态度对待生活,感受生活的温暖和愉快。面对挫折,能做到不灰心,不退缩,就能不断地取得进步。
6.求助。如果出现严重的焦虑,就要去求助于心理医生、家人和教师,家人和教师要给予的是理解和宽容,而不是嘲笑,帮助他们走出焦虑的阴影。
总之,焦虑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和生活,要有意识地疏导和解决它,而不是回避。积极去应对,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的。
参考文献:
[1]《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响应对策》2007年 张向葵
篇5
2011年7月,福建省教育厅启动实施了“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在全省遴选100名教师作为培养人选,计划用3年时间,培养一批教育理论素养深厚、教育教学艺术精湛、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教学名师,以此带动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
为了做好工程的实施工作,福建省教育厅成立了“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工作委员会”,负责名师培养工程的业务指导和咨询,制订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工作规程、管理和考核办法,以及审定培养单位制订的培养方案等工作。
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以“教学主张”为引领,要求每一位名师培养人选都努力提炼并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突出自己的教学专长与鲜明的教学风格,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名师培养模式,造就各具特色的教学名师。要求教学名师应具有标志性特征:有自己的教学信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有自己的教学模式,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有突出的教学业绩。在培养方式和培养措施上,遵循教师专业发展和名师成长的规律,通过专家指导、理论深造、课题研究、名师访学、考察学习、学术交流和著书立说等方式,促进培养人选和对象尽快成长。教学名师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配备双导师,进行个性化培养。
名师人选的具体培养方式与要求如下:一是为每位名师培养人选配备双导师。导师由高校专家和中小学著名特级教师组成,导师与培养人选共同商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二是通过组织名师培养人选学习深造等各种形式,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思想觉悟和专业理论素养。培养人选在培养期间要进行一个半月左右的集中学习。三是指导名师培养人选以提炼教学主张为线索确定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课题应在3年内完成,课题研究成果要产生实际影响。 四是为名师培养人选搭建发挥引领示范的平台,鼓励和支持名师培养人选组建学科教学团队,打造教学、研究、学习共同体。名师培养人选每年应至少在区、市级以上开设具有较高水平的公开课、专题讲座和“送培下乡”活动各一次。3年内至少指导和培养3名区、市级以上学科教学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五是组织名师培养人选到省内外知名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名师所在单位跟班学习,在实践中磨砺,强化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跟班学习不少于一个月。六是组织名师培养人选参加高层次学术论坛交流和境内外高级研修活动,拓宽专业视野,扩大影响,提升知名度。
篇6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大学生;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8;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37-01
现代学徒制是国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目前,建立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管理体系,已成为试点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如何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实现身份转换、情绪调节等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代学徒制对学生心理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现代学徒制教育过程的四个动态变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给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带来挑战。其一,教育者。企业师傅具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经验,却普遍缺乏教学理论和技巧,不善于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其二,受教育者。企业严格的操作制度、复杂的人际关系,会对学生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产生较大冲击。加之环境适应能力弱、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吃苦耐劳精神缺乏、自我管理水平低、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等常见问题,学生极易产生情绪波动。其三,教育内容和方法。现代学徒制强调“学中干、干中教、干中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和适当进行校内辅导的传统形式,不能适应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式。其四,教育环境。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不同的运行规律和追求目标容易引发学生的矛盾心理,甚至对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产生抵触情绪。
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焦点解决心理辅导模式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短程心理咨询疗法。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师傅没有条件对面临困难的学生进行心因分析和长时辅导,学生的需求也因人而异。因此,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的理念和技术非常有助于破解“学徒学生”新、急、杂的心理难题。
(1)学业初期职业目标教育。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切入点在于目标,因此,学校必须在学生上岗前对其进行职业认知教育、自身定位教育、学业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从新生入学起,通过专业教育指导新生了解本专业概况及人才需求规格,帮助学生树立学业信心;其次,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观调研,认识企业文化和工作要求;再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岗前辅导等帮助学生系统获得自我调控的方法、掌握资源利用的策略、提高意志行为水平,为学生实现职业目标奠定心理基础;同时,还应结合日常观察和心理测评结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便于企业进行合理分工,也为企业师傅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提供参考。
(2)学业中期自助能力培养。解决职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关键在于授以“自助”技能。1)由“溯源”转为“求解”。当学生陷入“为什么”的原因追究时,引导学生关注“怎么办”,启发学生思考“做什么可以使问题不再继续发生或发展”“什么做法有助于完成任务”等,促使学生将思维焦点转换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2)在“不变”中寻“例外”。当学生以“总是”“一直”为范围描述问题时,可具体询问“有没有不发生的时候”“什么时候心情好些”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例外,领悟问题并非持续、稳定地存在,消极情绪就会削弱和减退。3)以“小变”带动“大变”。当学生找到“例外”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并进一步询问“做出什么不同的行为情况会变化”等,推动学生自己先做出一点积极的改变。当学生接收到周围的良性反馈时,继续以“可以再做点什么使情况改善”鼓励学生进一步改变,保持良好趋势,最终走向较大的积极变化。
(3)学业后期心理素质提升。当学生即将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时,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巩固“以解决问题为重点”“我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小变化会引发大改变”等信念。在面临个人发展问题时,能自主地把注意力聚焦到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上,积极发现改变的线索、自己身上所具有的正向资源等,提高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实现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焦点解决理念对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启示
第一,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激发学生潜能。学生在环境适应不良、自我感觉不良时,经常会出现旷工、请假等现象。“工作条件如此困难,你都能坚持下来,你是怎样做到的”等提问,有助于学生运用想象力和愿望确立改变行为的具体目标,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对自己有益的行为。第二,善用例外、培养自尊,和谐师生关系。焦点解决模式强调寻找问题没有发生时的“例外情形”,从例外中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因此,即使学生有消极行为和不良情绪,教育者仍需从学生所做的事情中寻找积极特征去发现和赞许。第三,重构问题、巧用语言,改善辅导模式。心理辅导不能仅通过说教解决表层行为问题,而需重构问题帮助学生把问题和自身区分开,――比如你不是一个失败的人,你是一个受到问题侵扰的人,以更能解决问题的语言重新描述问题,提高学生心理辅导效果。
四、结束语
集体的力量是智慧的源泉。学校和企业需共同创造出一个解决问题的环境,让学生、家长都了解“问题解决”模式并都参与执行,焦点解决心理辅导模式才能发挥最大效应。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荣誉感;满足感;希望;人际交往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支,在心理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消极心理学的反思,不是以往对消极心理的纠正,而是对积极心理的发掘,是对学生积极心理的激发。初中团体正处于成长的重要时期,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不少问题。大部分学校只在着力纠正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而没有注重让学生的积极心理得到发掘,没有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
一、注入荣誉感,让积极的心理感受带动热情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初中生在学习中存在着兴趣不强、动力不足等问题。细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问题。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关键。纠正和说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我们应加强积极心理因素的发掘。发掘积极的心理因素,首先当属荣誉感,荣誉感是伴随人们一生的心理体验。所有的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被赞美,初中这一团体也不例外,一旦我们有了这种情感体验,就会萌生出更大的热情。因此学习中,我们要让学生有这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引导学生产生这种体验,从而以此代替那些消极的体验,在这些体验中感受学习的美好,感受成长带来的喜乐。
其实,荣誉感还能够派生出许多美好的品质来。比如说责任感,为了班集体的荣誉付出自己的艰辛;比如说坚强,能够克服很多的困难与挫折;比如说快乐,能够消除一些负面的情绪。
二、引发学生的满足感,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我要做最好,别人比我好,我就不服气,不高兴。这就是嫉妒心理,这在初中生里也是最常见的消极因素之一。要克服这一不良心理,我们就要激发学生的满足感。追求卓越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要多加强实践,不可过分地追逐成绩,不可以操之过急。在一定的时期内,我们要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感到努力换来了结果,感到满足。
满足感的建立,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有持久的动力。不能因为自己基础差,就感觉自己的进步没有别人大,而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要因为自己的进步而感受满足,从而促使自己能够更加进步而努力。一点一点的进步就是向优秀的不断靠近,这一点比起自暴自弃是最大的进步。
满足感存在于学习的方方面面,比如说,作业完成得好、课堂表现得好、小组参与度好等各个方面的满足,就是对现在状况的乐观。其实这就是对自己现状的正确认识。
三、让未来充满希望,为学生学习注入动力
希望是最大的动力,对自己如今方方面面的满意,就会激发起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一旦对未来充满希望,加上教师的引导,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进行往后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或者说在人生中只是基础阶段。学生需要强大的动力完成一生的学习,所以充满希望是对学生一直学习的一个强大动力。
希望,就是对未来的情感感受。对未来的这种情感体验的开发,学生要做出进一步的规划,认为这个是不可以切身感受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制订实践规划,比如说,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行为,这样才能让希望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让希望成真。
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
积极心理学在群体领域的研究对象包括了人际交往这一项目。当然,积极的人际交往对学生性格、品质以及情感的培养也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尤其是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在同一个团体内,可以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空间上的可能。学生能够正常地进行交往会对自己各个方面带来很多好处,同时能够让学生在交流中加强理解,增进感情,避免在成长的路上形成孤独、不合群等不良
现象。
增进感情以后能够促进学生之间共同的情感体验,这一点给学生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的课堂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在合作中学习,无论是小组的研究还是情景的展示、
分角色的表演等,都是要对学生进行默契度的考查。在这些表演中如果能够很好地完成,对于增进学生的体验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积极的心理在我看来就是要发掘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让不良的心理没有发展的空间。有时候引导或许比纠正更有效,不断地纠正,不断地说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其实这就是很多文章中讲到的“堵不如疏”。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我们就要为学生注入积极的心理体验,这样对初中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有很大促进作
用的。
这是我在教学研究中的一点心得,或许有一些不当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以前,很少有人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基础教育的领域,但是这一思路确实为我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同时,我在教学的实践中也获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成功,拿来与大家分享。
参考文献:
篇8
摘要:大学生个体危机事件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处理的结果具有双刃性,处理好会给高校赢得声誉,处理不好影响范围非常广。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担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角色,处于学生工作最前线,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处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辅导员 危机事件 角色定位
一、 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个体危机事件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个体危机事件的数量不断攀升,事故性质也不断恶化升级,给我们高校的大学生敲响了警钟。大学校园给人们印象本该是平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是青年学子们学习知识、展现自我的乐园,但是频繁发生的危机时间不仅对高校的声誉带来了损害,更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们深受其害,如何避免这些事件的发生,维护高校的稳定,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就成为急需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中异军突起的新型高校,截至目前为止,全国具有招生资质的独立学院共287所,在校生超过百万。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加上独立学院的特殊性,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社会竞争中面临着比普通高校大学生更多更大的压力。独立学院大学生因为个体危机事件而引发的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的案例时有发生,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高校大学生个体危机事件是指大学生个体危机事件是指高校学生在其日常学习、生活及课外活动中突然发生的,有可能对大学生自身造成人身伤亡、对学校正常教学、管理与生活秩序造成影响、对校内安定造成一定冲击、对学校形象和声誉带来负面影响的事件。
独立学院辅导员作为独立学院教职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担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工作,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在独立学院大学生危机事件的预防管理中,辅导员的作用不容小视。
二、从辅导员角度了解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个体危机事件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大学生个体危机事件既具有一般突发事件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危险性、急迫性等基本特点,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
(一)主体的特殊性。大学生危机事件中部分事件直接是由大学生自身的言行所造成的。大学生作为特殊的团体,容易摇摆不定,不能正确处理学习、感情、生活等的关系,不能有效化解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引发危机事件。
(二)过程的突发不确定性。大学生危机事件主体人员过于集中,学生行为相对隐蔽,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个别高校对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机制相对薄弱,危机事件的发生突然,让人措手不及,并且一旦发生,其能量、声势、规模会迅速地扩散,让学校无法有效防备,具有很大的突发隐蔽性。
(三)传播的广泛性。大学生危机事件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学校的社会形象和未来发展,但最为重要的是对社会的政治影响,要尽可能防止国内外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大学生危机事件做文章,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从独立学院辅导员角度提出大学生个体危机事件应对措施
由于引发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学校、大学生自身、社会、不可抗因素等都有关系,因而对于大学生个体危机事件的处理,也应跟根据引发事件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1.重视问题学生的排查工作,关注特殊学生群体。
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之前,会伴有一些特殊的现象。如有的学生情绪行为异常,心理存有障碍、迷恋网络、逃课、夜归、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与人发生冲突、斗殴;有的学生出现考试不及格,难以适应大学生活;有的学生突遭家庭变故,如失去亲人、或遭遇天灾人祸等,会造成对生活失去信心;针对以上现象,如果我们采取做到重点人群,重点看护,敏感事件,公正公平,就可不让有问题的学生发生问题,避免引发极端事件的发生。
2.重视大学生个体危机事件的警示教育,尽量从源头上控制,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
大量的事实表明,不少大学生危机事件是由于人们对危机意识的缺失、或是对危机的麻痹大意、或是对危机缺乏规避造成的。为防控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阻止危机对人们的不利影响,经常性地开展大学生危机警示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大学生危机警示教育主要包括:危险信息的公开、危险警告的及危机风险教育等。但是,应注意应做到适时、适度。常见的做法有:集中教育宣讲法、模拟演练教育法、学生签署5大学生安全自律承诺书等等。
3.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处置要快速准确,处置方法科学有效,防止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1)对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响应必须做到快速、高效,需要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报告情况、第一时间抢救伤员。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处置完危机事件,做到越快越好。处置准确就是对危机事件的分析判断准确、对危机事件公布的内容及上报的材料准确、对事件所涉人员沟通的情况准确。
(2)与大学生个体危机事件相随的是各种矛盾和纠纷,而最为突出的是事件相关方的利益是非,如责任划分、经济赔偿等。要解决好各种问题、矛盾和纠纷,关键是对症下药,方法得当。对危机产生的心理问题应当采用心理干预方法;对危机信息的传播则应采用危机传播管理方法;对危机引发的思想问题则应采用思想教育方法。而对于利益相关方的矛盾冲突,则可分别采取协商的方法、调解的方法和诉讼的方法加以化解。
居安思危是辅导员应对高校危机事件的永恒话题。提高高校师生的危机忧患意识,增强辅导员对危机事件的管理能力,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不断完善和创新高校教育服务的管理体制,是构建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高等院校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强,刘建平.试论高校突发事件及其应对措施[N].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3).
[2]张平,尹跃进.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8(5).
篇9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团体心理辅导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46-02
1.引言
进入高校后的青年大学生,随着他们生活环境的变化、自身角色的转换和对社会发展、自我发展的要求的认识与理解,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交往意识和交往需求。但是,由于他们过去生活面较狭窄,社会经验不足,再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较大的高考压力,他们的交往意识淡漠,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交往经验和交往能力。人际交往困惑已成为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适应问题。虽然大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使大学生内心渴望与人交往,但人际交往状况却不容乐观,并因此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1]。人际关系不良的大学生往往有着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2-5]。有研究表明,对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训练,不仅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途径[6]。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及情绪表达训练后,其人际关系敏感程度、交往焦虑程度、一般焦虑程度、消极思维习惯等都有较为明显的改善[7]。
2.关于团体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咨询在交往障碍咨询上虽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着咨询周期长、效率低、咨询效果难以控制和巩固、经常出现反复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为团体成员提供彼此观察、学习、交往的机会,促使个体进行深层次的探索,重新认识自我以及他人,产生新的观念、态度与行为,具有效率高、涉及面广、感染力强等特点,能够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8]。在大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发展起来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活动是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运用团体动力学、精神分析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作指导,将有同质性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在具有专业辅导经验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探索,在自我探索中了解自己的问题,重新发现自我,了解他人;在互动中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和经验,培养积极的交往意识和心态,从中产生新体验,形成新认识,积累新经验,学习新方法,养成新习惯,获得新技能;并将学习到的新知识、新经验应用到自己日常人际交往实践之中,在日常交往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在于: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宽松的活动空间和氛围,使他们在共同的交往情景中彼此了解,相互影响,相互关爱,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有关人际关系的心理活动,如人际态度、团体气氛、社会认知、模仿与暗示等,从中反映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与缺陷。同时,使参与者通过一系列的心理互动过程,促进自我探索,自我表露,自我认识,并尝试改变自己,学习新的人际交往知识和行为,产生新的体验,形成新的经验,达到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目的,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9]。
3.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研究设计与实施
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主要遵循如下的实验研究设计与实施程序:
3.1 实验设计类型
研究者主要采用的是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选择完全相同的两组大学生进行测试,一组作为进行实验处理的实验组,一组作为参照对象的控制组。在两组未进行实验之前都进行人际交往相关心理测试,对实验组进行处理后,最后两组再进行一次测试。还有研究者采用的是单组事前事后测定实验设计,即选取一组大学生被试,在没有进行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实验活动之前进行一次心理测定,实验处理之后再用相同的问卷进行一次测定,比较两次测定结果的差异。
3.2实验活动目的
不同研究者的实验活动总目标一致,即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具体实施的子目标上各有侧重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子目标:①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交往心态和交往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正确的交往心态,学习成功交往的技术;②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基本知识,为正确交往提供理论支持;③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基本方式,形成新的体验和感受;④帮助学生改变自我心像,形成新的交往意识和交往心态;⑤将学习到的交往知识、感受和经验应用到日常交往实践活动之中,获得新的感受,积累新的交往经验,不断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⑥使学生学会关注和自助,学会尊重和理解,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
另有研究者将团体辅导目标分为如下几个单元,单元一:增加成员对团体性质、目标、进行方式和内容的认识;促进成员间的相互认识,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情绪,营造团体融洽、开放的气氛;制定团体规范,形成团体意识。单元二:引导成员敞开自我、在分享中了解自己,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促进悦纳自我,帮助成员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增强成员的自信心。单元三:促使成员觉察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明确受人欢迎的人格特质以及自己的人际期待;引导成员对照自身的特质,增强交往意识,提高交往的主动性。单元四:引导成员了解非理性信念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帮助成员澄清人际交往中的非理性信念;指导成员学习如何用理性信念替代非理性信念。单元五:带领成员练习有效的沟通技能,学习新的行为方式;互相解决各自面临的问题。单元六:向成员介绍人际相互作用理论的基本知识;引导成员学会分析自我心理状态;指导成员在不同情境中正确使用各种自我状态。单元七:引导成员练习并运用所学的人际沟通技能,并将其带到日常生活中;促使成员学会合作,体验成功交往的快乐。单元八:巩固辅导成果[10]。
3.3 实验活动形式
实验活动主要采用的是结构式小组活动,在辅导老师的统一组织下,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具体单位,完成所有活动。
3.4 实验活动内容与程序
根据团体的总目标及每次活动的子目标,在一定的理论依据指导下,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思考,在团体中分享感悟、讨论及行为演练,整个活动分次进行,每次1个主题,围绕主题安排具体活动内容。具体的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序列:①导入活动,设计活动促使团体成员进行初步的相识和交往。如采用“叠罗汉”活动进行名字的串联,帮助成员记住彼此的名字相关信息。②主体活动,主体活动是达到团体辅导目的的关键,主要是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来改善成员的人际交往心态、意识,强化积极自我和对他人的积极看法,并且通过辅导老师的指导和成员之间的交往活动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可以采用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的活动,还有具体的人际交往技能训练,如人际交往礼仪、人际交往中的互动言语训练等。③结束活动,结束活动主要是让成员在活动中巩固已经习得的新技能,并且对自己在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活动心得体会进行总结,以指导今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实践。
3.5 实验活动的实施
实施步骤:(1)前测:主要采用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相关量表,如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交往焦虑量表(IAS)、羞怯量表、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 (2)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根据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计划,。团体性质一般为结构式,每次活动有不同的目标,包括相识、自我探索、澄清人际交往中的非理性信念、自信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采用游戏、讨论、个案分析、角色扮演、认知训练、行为训练等形式进行,每次活动后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以行为演练为主; (3)后测:在最后一次活动后除了用心理量表进行测验之外,成员还可以填写团体活动自我评估表等测试问卷,,如《团体辅导过程成员自评量表》、《团体效果评估表》,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等。
4.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实验效果评估
已经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以及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张改叶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适合大学生的特点,时间相对集中,活动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寓教于乐,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活动中补充理论上的不足,在理论的指导下学习新的交往技能,形成新的交往经验,学员收获大,有利于他们发展[9]。刘倩倩等的研究发现,对大学生实施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大部分成员在以上方面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回避、苦恼、交往焦虑、羞怯等交往问题有改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成员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方面有显著改善[11]。高海燕对大学新生实施干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有效缩短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时间,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参加辅导的成员处于同一心理发展水平,他们能在心灵的交流中找到真正的知音,同时学习模仿多个成员的适应行为,摆脱孤独无助的困扰[12]。张海文对贫困大学生实施干预结果发现,经过训练,实验组在羞怯、自尊、自信和感情与社交孤独方面比对等控制组的贫困生获得显著的改善,与不对等控制组的非贫困生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团体心理辅导是改善贫困生人际交往的有效形式。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后贫困大学生在羞怯、自信、感情与社交孤独、自尊方面获得了显著改善【13】。王慧等的研究也发现,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的成员在社会回避与苦恼、社会回避、焦虑以及自尊等方面均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且变化显著,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上具有积极的短期效果[8]。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部人际的交互作用,促使团体的成员在互动的过程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性和助人行为,因此,对于人际关系辅导具有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团体是一个安全的多维人际互动环境,是一个模拟的社会,团体心理辅导为大学新生提供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机会,他们在团体中可以放心地进行新行为演练。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参与者学会倾听、接纳自我、赞美与欣赏他人,增强沟通技巧等。特别要指出的是,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比,它能提供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团体就像一个社会生活实验室,成员可自由观察、分析实验场所表现的资料,进而体验自己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成员还可相互学习、交流经验,获得直接、间接的劝告。此外,团体活动还有助于学习社交技巧,成员抱着改变的愿望去积极模仿适应行为,从而改善社交技能与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展望
国内近几年才开始进行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研究,虽然在已有研究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今后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放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首先,是对实验中无关变量的控制,团体成员的参与动机、团体成员接受其它形式的心理辅导等作为无关变量会混淆干预效果,因此需要对被试进行严格的筛选,并对实验活动进程进行一定的控制。其次,是实验设计需要更加完善,已有的一些研究缺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使得研究不够严谨,另外对于实验效果的评估不应局限于近期效果的考察,可增加追踪调查的内容以评估其远期效果。最后,是可以进行不同人际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和活动的比较研究,筛选出最有效的辅导模式,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57-59.
[2]凌苏新.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J].心理科学, 2000 (5): 49.
[3]陈家麟.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版), 1984 (4): 26.
[4]姚利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0 (3): 49-51.
[5]吴守良.大学生社交能力的调查分析[M].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1 (11).
[6]欧阳文珍.人际关系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3): 186-187.
[7]杨眉.青春期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一种解决社交焦虑的模式[M].台湾:文津出版社, 1995.
[8]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7(11):1031-1032.
[9]张改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的团体辅导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4):288-290.
[10]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7(11):1031-1032.
[11]刘倩倩,李辉.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研究. 昆明大学学报,2006,17(3):63~65.
[12]高海燕.大学新生人际沟通的团体心理辅导.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5):39-40.
[13]张文海.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效果.中国临床康复,2005(40):13-15.
作者简介:
汤芙蓉,女,1983年9月出生,汉族,毕业院校:西南大学,
篇10
关键词 学生意外事件 辅导员 预防 处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安全重于泰山,是学生工作的中心内容之一。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人员,与学生的安全紧密相关。学生意外事件是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一大挑战和难题,辅导员如能以正确的方法来预防和处理,就能极大地减少学生和学校的损失。
一、学生意外事件常见类型
在高校中学生意外事件多见于以下几类:(1)校舍建筑类不符合相关安全标准而对学生造成伤害。(2)易燃、易爆物品类对学生造成伤害。(3)触电、中毒、食品类产生的安全问题。(4)群体类产生的拥堵、踩踏、斗殴等安全问题。(5)学生私自离校、失踪等安全问题。(6)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安全问题。
二、预防为主
学生意外事件多为突发性事件,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是无法避免的,虽然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但完全是可以预防的,或者极大地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关键是要思想要重视,认识要提高,制度要健全,管理要严格,措施要得力。
(一)加强宣传,提高安全意识。
辅导员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校园内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以及个人不安全行为引发危险的可能性。大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的青年期,往往过高估计自己规避和应对危险的能力。
1、加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辅导员应利用好平时各种时间和机会,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遇到自身把握不了的事情问老师和家长,不要逞能逞强,不要轻信他人,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
2、加强消防安全教育。辅导员应引导学生学习国家相关消防安全法规和学校相关消防安全规定,提升消防意识。要大力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增强灭火技能和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互救本领。同时,应时常叮嘱学生注意用火用电安全,不要使用学校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的相关物品。
3、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当前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普遍薄弱,时常出现相关安全问题,辅导员应加强相关交通法规的安全教育,使学生们懂得在交通活动中,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觉养成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积极开展交通安全周或交通安全月活动,从而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交通安全方针。
4、加强安全规章制度教育。各高校为保障学生安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安全规章制度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学生的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辅导员应大力宣传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使广大学生充分了解安全规章制度的内容和要求,逐步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日益普遍和突出,发生在学生中的自杀、打架斗殴、偷盗等行为,大多都由心理问题引起。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对于存在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上报系部,并由学院心理咨询师进行干预。
(二)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各高校为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周末晚点名制度、晚查寝制度、查课制度、学生考勤及请假制度、毕业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学生夜间晚归和夜不归宿的管理办法及补充规定等等。辅导员严格落实这些制度能够极大地减少学生意外事件的发生。结合这些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1)辅导员应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
(2)学期初及周日辅导员应清点所带班级人数,做好记录。
(3)辅导员应定时查课查寝。
(4)辅导员应定期召开班会,并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全面了解班级学生思想心理动态。
(5)当学院组织学生集体活动时,辅导员必须全程负责。
(6)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应定期做好学生考勤工作。
三、意外事件处理方法及流程
学生意外事件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如何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和学校的权益,就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流程。
(一)辅导员在处理学生意外事件中的定位。
辅导员在处理意外事件时应处于中立的位置。一方面,辅导员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导师,是学生在校园中最亲近的人,发生事故时,辅导员应努力为学生解决问题,做好学生利益的维护者和协调者,这时辅导员的角色是学生权益的维护者;另一方面,辅导员又代表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要站在学校的角度将学校的声誉、财产等损失降到最低。因此,辅导员要站在中立的角度解决相关问题,不能偏袒一方,要具备大局意识,公平公正公开的处理学生意外事件。
(二)学生意外事件处理的一般原则。
1、生命至上原则。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意外情况,学生意外事件处理的目标都应是保护和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2、快速反应原则。学生意外事件发生后,辅导员必须立即到位,并将情况通报给学院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反应速度将和危机控制程度、事态发展速度、信息掌握程度密切相关。
3、冷静、合理合法原则。强调快速反应的同时,相关人员必须保持冷静和克制,不能激发矛盾和产生负面作用,同时采取的手段必须做到合法合理。
4、遵守规章制度原则。为保证在学生意外事件出现后,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和学校的利益,各高校通常都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学院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处理预案、关于对擅自离校不归学生实行报告制度规定及补充规定、学生打架斗殴、盗窃事件处理流程等,辅导员在遇到学生意外事件后,必须严格遵照这些制度,防止事态扩大。
(三)学生意外事件处理的一般流程。
1、前往现场,冷静处理,报告领导。学生意外事件是发生后,学生事务管理者应当迅速赶赴现场,冷静下来,镇静处理。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后,应冷静止确判断情况,分析危机发生性质和危机程度,分析事态发展局势,如有学生出现伤亡现象应立即送往正规医院进行救治。随后,应立即向系部及学工领导汇报情况,并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隔离危机,不让事态继续蔓延。
2、了解情况,跟进事态发展进程。在阻止事态继续蔓延之后,应马上调查了解事情经过及初步原因,及时协调好学生、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并进一步跟进事态发展的情况,及时向有关领导进行汇报。
3、及时沟通,更多关怀,总结原因,改进工作方法。在事件得到控制和结束时,辅导员应加强对受到事件影响相关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给予其更多的关怀。并总结在这次事件中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改进,避免今后发生类似状况。
(四)辅导员在工作中应注意的几点沟通技巧。
1、说长话。在与学生或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时,首先要注意自身的态度,辅导员与学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家长对于辅导员也是极度信任,辅导员必须把握自己说话的态度,尽量公平公正。同时,说话时也必须要多说,要将事情讲清楚、讲细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要能用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表达中自己的真实想法。
- 上一篇: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
- 下一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