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

篇1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症状诊断;综合防治

小麦病虫害是小麦生长发育期间常发性自然灾害,每年危害程度不同,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因此,根据太原市的生态条件和小麦历年常见病虫害发生种类、特点、发病症状以及为害情况,及时开展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对提高小麦产量,保证小麦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1.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是我国小麦上发生面积广,危害最重的一类病害。?我市以小麦条锈病为主,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条锈病、叶锈病主要危害小麦。秆锈病小麦变种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

(1)症状与诊断

①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叶鞘、茎秆少见。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橙黄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

② 小麦叶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叶鞘、茎秆少见。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桔红色粉疱(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桔红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后期在叶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其有依麦秆纵向排列的趋向。

③ 小麦秆锈病:为害部位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深褐色,不规则散生,常全成大斑,孢子椎周围表皮撒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叶片。后期病部长出黑色椭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疱状的冬孢子堆。

(2)防治方法

① 选用抗锈良种;在条锈菌越夏区及周边地区实施药剂拌种和适期晚播。拌种可用三唑类农药,如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3%;

② 合理、均匀施肥,避免过多施用氮肥;

③ 抽穗—灌浆期,当麦田病叶率达0.5%-1.0%时进行药剂防治。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g,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g,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2-32g,对水50kg喷雾。种植高感品种麦田可进行二次防治。

2.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我国大部麦区的重要病害。白粉病病菌能侵染小麦叶片、茎秆和穗部,在有利条件下每周可繁殖一代,因而小麦生育期再次侵染次数多;过量施用氮肥和加大种植密度均有利于白粉病发生。

(1)症状与诊断

该病可侵害小麦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严重时颖壳与芒亦可受害。初发病时,叶片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遇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病原菌的闭囊壳)。

(2)防治方法

①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品种:如京9428、京冬8号、太10604号、等。

②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播种时药剂拌种,防止秋苗发病。每100kg小麦种子用25%的粉锈宁120g,或用15%的烯唑醇或15%的戊唑醇100-150g拌种。拌种应干拌且拌匀,不能过量也不能湿拌。

③小麦拔节期是白粉病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防治药剂每亩用50-60g的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用30g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30g的12.5%腈菌唑对水50kg喷雾。如果发病重可在第一次施药后10d再施药1次。

3.小麦纹枯病

该病是小麦产区的重要病害,近年,由于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条件的改变,病害逐年加重,病区由南向北不断扩大。发病早的减产20%—40%,严重的形成枯株白穗或颗粒无收。该病可危害整个小麦生育期,播种后造成烂芽,苗期造成死苗,拔节期是发病的高峰期,表现眼斑花秆和叶鞘枯死,严重时后期倒秆或形成枯白穗。

(1)症状与诊断

① 烂芽 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

② 病苗枯死 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

③ 花秆烂茎 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

④ 枯株白穗 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此外,有时该病还可形成病侵交界不明显的褐色病斑。

(2) 防治方法

① 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品种;

② 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雨后及时排水,施肥均匀,不偏施氮肥;

③ 用种子重量0.2%的33%纹霉净(三唑酮加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重量0.03%-0.04%的15%三唑醇(羟锈宁)粉剂、或0.03%的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0.0125%的12.5%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拌种。播种时土壤相对含水量较低则易发生药害,如每1.5kg种子加1.5mg赤霉素,就可克服上述杀菌剂的药害;

④ 翌年小麦拔节期,每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7.5g对水100kg或20%三唑酮乳油20—25g对水60kg,或50%利克菌200g,对水100kg喷雾,防效比单独拌种的提高10%—30%,增产2%—10%。此外还可选用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立枯灵(利克菌)可湿粉400倍液。于小麦拔节孕穗期叶面喷洒力克麦得每亩用药量15mL,对水15—25kg。

二、常见虫害及其防治

1.小麦蚜虫

(1)概况:危害我省小麦的主要有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2种。防治麦蚜的适宜期是小麦孕穗至灌浆期。

(2)防治方法:当平均每百株小麦有蚜虫500头以上,或者有蚜株率大于25%时,应及时打药防治。每亩用25%蚜螨清乳油50mL,或40%氧化乐果乳油50-100mL,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g,手动喷雾器加水50-75kg,机动喷雾器加水10-15kg喷雾防治。

2.小麦红蜘蛛

(1)概况:危害小麦的红蜘蛛,主要有麦圆蜘蛛和麦长腿蜘蛛,受害严重的小麦不能抽穗,枯萎而死。

(2)防治方法

防治指标:当条播小麦单行33cm长,有麦圆蜘蛛200头或麦长腿蜘蛛100头时,应及时用药剂防治。

① 合理耕作:深耕灭茬,耙耱镇压,中耕除草,均可杀灭大量红蜘蛛。

② 药剂防治:每亩用73%克螨特乳油1 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3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8-10mL,或40%氧化乐果乳油50-100mL,手动喷雾器加水50-75kg喷雾。起身拔节期于中午喷药效果最好;抽穗后气温较高天气则应于上午10时以前和下午4时以后喷药。

3.地下害虫

(1)概况:在我省小麦主要生产区,蝼蛄、蛴螬和金针虫均有发生。

(2)防治方法

防治指标:蛴螬1 000头/亩;金针虫1 000头/亩、蝼蛄100头/亩。

①土壤处理: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0.3kg,加水1-2kg,拌细土25kg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

篇2

[关键词] 玉米病虫害 发生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069-01

1 玉米病害发生现状与防治措施

1.1 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害。玉米出苗后即可感病,5至6片叶时便能显症。在病症初期,会有褪绿虚线条点出现在心叶中脉两侧和基部,其形状为透明的油浸状,随着病症的发展,会逐渐扩散到整个叶片上。病株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浓绿,整株或顶部簇生,多数不能抽穗结实,发病晚的植株也可抽穗结实,但果穗小,畸形。由于粗缩病属于病毒性病症,能够对玉米生长产生严重影响,若农户在种植期间治疗不及时,易导致玉米产量下降。

防治措施:在防治上应强调“预防为主、适期早治”的原则。(1)改善玉米生长环境。禾本科杂草是玉米粗缩病的病源,及时铲除田间、地头杂草,破坏灰飞虱适宜栖息场所。(2)播种时期要适宜。适期早播能够增大苗龄,降低病虫害的发生[2]。春玉米播种适期应掌握在4月下旬至5月初,避免5月中下旬播种。因为此期播种,玉米苗期正赶上灰飞虱第一代成虫传毒盛期。(3)播前药剂拌种。播前亩用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加水2.5公斤,拌玉米种子50公斤,堆闷4―6小时,晾干后播种,可有效控制灰飞虱。(4)发病田喷药防治。在玉米粗缩病发病初期,及时喷洒20%病毒A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隔7天喷1次,连喷2次。在喷药的同时可加入适量0.3%的磷酸二氢钾,促进玉米生长。

1.2 褐斑病

褐斑病是玉米病害中的常见病症,严重危害玉米的茎秆、叶鞘及叶片。病斑初期为油渍状黄白色小斑点,后变褐色或紫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随着病症的加重,斑点会蔓延到叶脉及叶鞘上,其颜色为褐色。而且,患有此病症的玉米其表皮会出现破裂现象,而且叶细胞也会出现坏死状态,能够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通常褐斑病的发病时期主要以7-8月份为主,由于该时期多阴雨天气,且具有较大湿度,易引发病症的生成,若农户未及时防治,可造成产量损失。

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待玉米收获后,农户需要及时对玉米的残体组织实施清除,并给土壤实施深翻,这样能阻碍病害的发展。而且,还要保证肥料的充足。通常在追肥时期,农户可按照10公斤-15公斤/亩的剂量对田地追施钾肥、磷肥和氮肥[3]。同时,农户还要做到三年以上的轮作,防治病虫害生长。种植密度也应做到合理化。为了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农户应当合理栽种,通常都会按照3500株/亩的种植面积进行栽种,不能过于密集,这样能确保玉米的生长空间充裕,保证营养与水分的充足。(2)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农户可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天一次,连喷2―3次。

2 玉米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措施

玉米蓟马、玉米螟、粘虫等是玉米的常见虫害。玉米蓟马:是玉米苗期阶段的主要虫害,它们以成虫、若虫锉吸叶片汁液,并分泌毒素,抑制玉米生长。玉米螟:是玉米上的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在心叶期咬食玉米心叶,在叶片上形成排孔,造成“花叶”;为害严重时,心叶被咬得支离破碎,不能展开,抽雄推迟;后期蛀食茎秆,造成茎秆折断,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粘虫:又名行军虫,是一种突发性、迁飞性、暴食性害虫,食性极杂,主要嗜食禾本科作物。可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使其产量下降。

防治措施:(1)药剂防治:针对玉米蓟马,可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45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针对玉米螟,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每亩每次1公斤,撒于玉米心叶内。针对粘虫,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亩30―60毫升或50%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2)物理防治:由于玉米螟害虫喜欢光源,农户可利用频振式杀虫灯或者高压汞灯等方法,在田地四周设下埋伏,对其进行大规模诱杀。在防治粘虫时,农户可按照草把诱卵方式,或者在田地内放置黑光灯,对其进行大面积捕杀。(3)生物防治:根据食物链的原理,农户可在田地内饲养些害虫天敌,例如赤眼蜂或者实施食诱剂诱杀技术等方式予以防治。这样不但能有效的减少害虫的数量,还能保护农田四周的环境。

3 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能使玉米的产量得到保证,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玉米病虫害的种类较多,使得农户在防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病虫害的特点给予针对性防治。药剂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等,是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方法,这样不仅使玉米的质量得到保证,而且还能实现玉米产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桂芝,周文伟,宋万友.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03):152-153.

篇3

关键词:小麦;生产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91

我国小麦的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和水稻,年产量在10亿t以上,在我国粮食产业和农业种植产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麦产业的持续性发展对实现农民增收、社会稳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麦的种植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小麦的产量、质量和收益,当前面临的重点工作就是总结先进的实用种植技术,进而找到提高小麦种植收益的有效途径。

1 小麦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现代化机械与农业技术相结合对提升种植效益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人力资源也是种植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城市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民的人均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生活格局和生活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的劳动力紧缺,使得人们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过度依赖机械化,忽略了人力的投入,使小麦种植的收益大不如前。

通过对小麦生产的研究发现,小麦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种植户对整地过程不重视、机械作业不规范、小麦的生长过程管理不当、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用药盲目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小麦产量和效益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为了将小麦的效益提高到理想的高度,实现产业进程的良性发展,必须调整之前的种植模式,大力推广可以提高小麦产量与产业效益的新技术,使种植户掌握与灵活运用到实际生产当中,为小麦的增产、增收、增效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2 提高小麦种植效益的有效途径

2.1 优化良种的市场份额

优良的种子是高产、稳产的基础,抗性好的种子可以有效节约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但是当前市场上的良种覆盖份额有限,即便有也是价格高的让农民望而止步,而且现在有很多不良经销商以错充好,一味的追求利益,将品质不佳、出芽率低的种子推荐给种植户,由于种植舻闹识淡薄,随意盲从,使种植压力加大,种植效益也受到了影响。还有一部分种植户,在种植时选用自留种,由于自留种没有经过专业的处理,种植后病虫害发生的机率较高,防治过程中自然加大的投入成本,也是造成低效的普遍现象。因些,加大优化良种的市场含有量、严惩不法经销商、净化种子市场,是提高小麦种植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2.2 优化小麦生产管理方法

小麦种植成本与种植效益成反比关系,除了选择良种可以降低种植成本外,小麦种植的产业布局、生产中基本的机械化设备的配比、种植条件的改良都是保障小麦收益增长的重要因素。改变小麦种植原有的产业布局,不断扩大小麦的种植面积,逐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提高在生产中基础机械化设置的支持,让有限的物资投入创造更多的价值,相对程度上可以说,在没有改变投入成本的情况下,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使小麦产业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进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达到增效的目的。

2.3 优化种植条件

改良土壤、增强土壤肥力可以优化农田的种植条件,是农业中提高产量的最直接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盲目施肥是不可取的,不但破坏了土壤结构,还会对小麦生长产生消极的影响。秸杆还田是增加土壤肥力的理想方法,不但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还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土壤的松软度,确保强化小麦的抗寒能力,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机率,提高小麦的产量。

2.4 优化小麦病虫害防治方式

针对小麦的常见病虫害防治,不要自扫门前雪,对联合片区内的种植范围要统防统治,这样可减少病害的传染和害虫的迁飞,大大增强防治效果,在不增加管理成本的基础上,增强防效,提高收益率。

2.5 优化小麦的精深加工

农业产品加工业是在农业产品正式出现在市场上前,进行的预处理环节,有助于促进农产品中间需求的提升,有利于初级农产品需求量的提高。小麦的深加工处理是连接小麦生产销售的重要环节。另外,有利于促进初级农产品需求量的提升。我国农产品显然处于起步时期,小麦深加工处理只能达到20%左右,精加工所产生的效益十分微薄。鉴于此,拓展小麦的种植、生产和销售产业链,开发小麦精加工的相关产品,对促进小麦转化增殖无疑是有所裨益的。因此,政府等相关部门,务必要加强对小麦种植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延长小麦的生产产业链,从而提高小麦种植收益。

篇4

[关键词] 农业 玉米种植 病虫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051-01

玉米是一年生本科草本农作物,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为人类以及各种动物提供生存保障。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尤以土壤肥沃的东北地区为主。在玉米的种植到成熟过程中会遇见各种各种的病害,如玉米螟,玉米粘虫等常见的病虫害,而每年我国对此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虫口夺粮”,关于玉米在生长期间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这篇文章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希望对种植玉米农作物的朋友有帮助。

1 玉米种植的常见病害与防治方法

1.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学名为大斑凸脐蠕孢,其属于真菌界半知菌亚门,在玉米种植行业内又称为叶斑病、枯叶病和条斑病等等,是玉米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害。主要受到危害的部位是玉米的叶片和叶鞘部分。玉米在受到侵蚀后,由下部向上逐渐延伸,叶片在染病后首先出现不明显的青灰色斑点,随时间推移逐渐向叶脉拓展,最终形成中央淡褐色的大面积斑点。病斑长度普遍在10cm以内,某些叶片会由多个病斑形成大型不规则病斑,在潮湿环境中可以看出病斑周围滋生黑色霉层。玉米大斑病会导致玉米植株的发育出现问题,从而降低苞叶内的玉米颗粒产量,对玉米整体质量以及农民经济收益带来很大程度的危害。

防止玉米大斑病首先需要对玉米品种进行选择,保证玉米的抗病害程度。在种植阶段,使用轮作方式,保证阳光、水分充足且平衡,对密植进行科学管理,确保玉米田地的日常通风情况。在病害防治的药液方面,使用代森锰锌或多菌灵这类低毒农药,不仅杀菌范围广、不易产生抗性,在防治病害方面有很好的效果,还能够有效补充玉米的锌含量。

1.2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学名丝孢纲丝孢目长蠕孢菌,属于真菌界半知菌亚门。该病害在我国长江流域等潮湿地区较为普发,玉米小斑病会使玉米产量减少10%至20%,是玉米种植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的情况下会使玉米产量减半甚至五收。其主要危害对象也是玉米的叶片部分,普遍病发于玉米的灌浆期和抽雄期。玉米小斑病在叶片上的病症是呈现褐色区域,大面积的褐色区域会导致叶片死亡;在叶鞘上的病症是呈现大型的纺锤形病斑。

防止玉米小斑病首先也需要选择玉米的品种,尽可能选择抗病害程度更高的玉米品种,降低发病与被侵蚀的几率。在进行栽培前,需要对土地进行深翻,消灭可能存在于土地中的小斑病病菌,在容易发病的灌浆期和抽雄期使用复合肥料提高玉米的成长效率。在发病后将已经被完全侵蚀的病株带出玉米田地,同时使用稀释过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田间进行喷洒消毒工作,其没有腐蚀作用,并且吸附性强,药效持久且对玉米具有保护作用。

1.3 玉米穗腐病

玉米穗腐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的常见玉米病害,主要由和谷镰刀菌等病菌引发。玉米穗腐病的主要发病周期为玉米种植的后期,在玉米籽粒基本生长饱满后病发,对籽粒造成严重危害。主要病症为果穗顶部出现变色和产生霉层,被侵蚀后的籽粒失去原有观泽,饱满程度降低并散发出独特的发霉气味。玉米穗腐病在发病后会迅速蔓延,直接波及整个玉米田内玉米的质量安全。而由于该病症发病后籽粒会呈现不同颜色,在玉米种植行业内又被称为果穗干腐病。

选择抗病的品种是防止玉米穗腐病的首要条件,种植阶段采用轮作方式。保持整片田园的清洁也是防止玉米穗腐病的关键措施,同时需要适当对植株进行施肥,肥料可以与辛硫磷颗粒剂进行混合。在药液方面,使用经过稀释的粉锈宁粉剂进行杀菌消毒工作。

2 玉米种植的常见虫害与防治方法

2.1 小粘虫

小粘虫学名玉米粘虫,是玉米种植中主要的虫害之一。小粘虫长度普遍在20毫米以内,颜色呈褐色。小粘虫以玉米叶片为食,能够在短期内吃光叶片,使玉米无收。在一年的玉米种植期内,小粘虫危害会发生三次左右,其中以夏季为主要的危害期。

在无害防止技术方面,可以采用粘虫成虫趋光、糖醋液等等方式,通过减少虫卵量的方式来降低虫口密度。同时也可以使用药剂来进行灭虫防止虫害,具体措施是将杀灭菌与水相混合,稀释药剂功效,在玉米种植期间定期在田间进行喷射,这样可以有效杜绝小粘虫危害。

2.2 玉米地红蜘蛛

玉米红蜘蛛的分布极为广泛,属于杂食类动物,危害植物多大上百种,其中就包括玉米。红蜘蛛按照类型的不同还可以分为火龙和火蜘蛛等等。红蜘蛛会在玉米的抽穗期进行危害,而在玉米生叶期会开始吸收叶片营养。被危害的叶片呈现出黄色斑点,在一段时间后便会死亡。

玉米红蜘蛛的防止可分为其生物习性进行农业、人工、化学等多方面的防止工作。人工防止主要依靠事前刮掉虫卵,并使用石灰水杀死越冬卵;农业防治主要是通过翻地等方式,消除杂草等红蜘蛛生长所需要的食物;而化学防治则使用三氯杀螨醇与乐果乳剂混合的方式,将混合稀释后的药剂周期性的在玉米田间进行喷洒。

2.3 玉米螟

玉米螟会在冬季与玉米穗轴内过冬,在春季化蛹,而而螟虫普遍在玉米叶片的背面产卵,产出的幼虫会将卵壳与玉米叶片一起啃食,对玉米叶片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

玉米螟的防治可以通过提前杀死越冬虫的方式,以及使用黑光灯等无公害方式杀死幼虫。在化学防治方面,可以通过稀释乳油的方式,再加入细沙等,将混合后的药剂周期性的在田间进行喷洒,或是使用液灌的方面杀死果穗中的幼虫。

篇5

关键词:豫东;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06-2

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蚜虫为豫东麦区常见病虫害,常常造成小麦不同程度减产,本文根据豫东地区小麦常见病虫发生危害情况,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1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也称立枯病,该病病菌为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

1.1 症状特征

小麦染病后,在小麦生长的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该病主要感染小麦叶鞘和茎秆。在幼苗的感病初期,会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出现淡黄色的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呈现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感病后期一般会导致感病植株基部的茎节腐烂,最终导致死亡。小麦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棕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并沿叶鞘向上部扩展至旗叶。后期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枯死,形成“枯白穗”。

1.2 发生规律

小麦纹枯病病菌一般会以菌核或菌丝体附着在病残体上或在土壤中越冬越夏,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冬前发生期、早春返青上升期、拔节后盛发期和抽穗后稳定期,冬前零星发生,播种早的田块有明显的发病中心,早春返青后随气温升高,病情发展加快,小麦拔节至孕穗期,病株率和严重度急剧增长,形成发病高峰,小麦抽穗后病害发展缓慢,但病菌由病株表层向茎秆扩散,严重度上升,造成田间枯白穗。病害的发展受日均温度影响大,20-25℃时病情发展迅速,大于30℃即停止生长。

1.3 防治方法

(1)种植抗(耐)病品种;(2)合理施肥,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控制小麦过分旺长;(3)药剂拌种,用1.5%三唑醇悬浮种衣剂30-45g拌种100kg;(4)在小麦分蘖末期,病株率达5%时,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100g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150g进行防治。

2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禾谷类白粉菌的专化型,有性态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发生该病可致叶片早枯,分蘖数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减产10-50%。

2.1 症状特征

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组织受侵染后,先出现白色绒絮状霉斑,后逐渐扩大联合成大霉斑,表面渐成粉状,后期渐变成灰色或灰裼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闭囊壳)。

2.2 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最热的一旬平均气温小于23.5℃地区的自生麦苗上越夏,越夏期间,病菌不断侵染自生麦苗,并产生分生孢子;病菌也可以闭囊壳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越夏并不断形成初侵染源,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秋苗基部、中上部或叶片组织中越冬。病菌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的传播方式是借助气流传播,当传播到叶片上时,如果遇到适宜的温湿度就会萌发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即形成了附着孢和侵入丝,它会穿透叶片的角质层,侵入到叶片的表皮细胞,形成了吸器,同时它会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而后在菌丝中又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就会从叶片脱落,随气流进行下一轮的传播。当病菌成功越夏后,首先感染越夏区的秋苗,引起发病并产生分生孢子,后向附近及低海拔地区和非越夏区传播,侵染这些地区秋苗,越夏区小麦秋苗发病较早且严重,早春气温回升,小麦返青后,潜伏越冬的病菌恢复活动,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扩大为害。

2.3 防治方法

2.3.1 选用抗、耐病品种

2.3.2 农业防治 越夏区麦收后要及时进行耕翻灭茬,除掉自生的麦苗;合理密植,避免过量使用氮肥,适当增加使用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以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2.3.3 药剂防治 通常于孕穗至抽穗期病株率达20%时施药,一般在早春病株率达5%时选用三唑酮(粉锈宁)防治效果最佳,秋苗发病较早且严重的地区应于秋季或冬前进行防治。生长期施药:用15%粉锈宁可湿粉,每亩有效成份8-10g进行防治。

3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又称黄疸病,属真菌病害,分为小麦条锈病、小麦叶锈病、小麦秆锈病三种。

3.1 症状特征

小麦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同时也会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夏孢子呈鲜黄色、长椭圆形、呈虚线状排列,后期表皮破裂散发出铁锈色粉状物。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

小麦叶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偶而叶鞘和茎秆也会感染此病。夏孢子堆橘红色、中等大小、圆形或长椭圆形,在叶片上散生。通常情况下,夏孢子堆少数可穿透叶片。冬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片背面和叶鞘上,圆形或长椭圆形,黑色,扁平,排列散乱,成熟时不破裂。

小麦秆锈病: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夏孢子堆呈深褐色、较大、长椭圆形,排列较散乱无规则。秆锈菌孢子堆的穿透力较强,能够穿透叶片,叶片背面的孢子堆大于叶片正面的孢子堆。

3.2 发生规律

三种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当夏孢子在寄主叶片上,在适合的温度(条锈14-15℃、叶锈15-20℃、秆锈3-18℃)和有水滴或水膜的条件下侵染小麦。病菌在病叶组织内生长,潜伏期长短因环境不同而异。条锈菌入侵后,当有效积温达到150-160℃时,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每个夏孢子堆可持续产生夏孢子若干天,夏孢子繁殖很快(200万倍),这些夏孢子可随风传播,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1599至4300m的高空,吹送到几百至上千米以外的地方进行再侵染。在高海拔冷凉地区晚熟春麦和晚熟冬麦自生苗上越夏,在低海拔温暖地区的冬麦上越冬,完成周年循环。

3.3 防治方法

3.2.1 选用抗(耐)病品种 在生产过程中选用抗病品种,可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3.3.2 药剂拌种 15%三唑铜可湿性粉剂60-100g拌麦种50kg或25%三唑醇干拌剂140g拌种100kg。

3.3.3 大田防治 发现病株及时防治,越早防治效果越好,切实加强控制,防止其蔓延扩展,当大田达到0.5-1%的病叶率时进行全面防治,用量:每亩用15%三唑铜可湿性粉剂50-100g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60g喷雾防治。

4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也称为烂麦头、红头瘴,该病病原菌为镰孢属真菌里若干个种,如燕麦镰孢菌、禾谷镰孢菌等。

4.1 症状特征

小麦赤霉病主要危害小麦穗部,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感病会引起幼苗的枯黄及腐烂,中、后期感病会造成小麦茎秆和小麦穗的枯黄及腐烂,其中,小麦穗部腐败的危害性最大。病菌首先侵染的是花药,接下来为颖片的内侧壁,一般情况下,小穗先染病,而后快速蔓延到穗轴,从而造成其他小穗的缺水枯死。

4.2 发生规律

赤霉病病菌在田间麦秸、玉米秆、稻桩等各种植物残体上以菌丝体越夏、越冬。春天田间残留麦秸、玉米秆上的病菌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度15-20℃、湿度80-100%)条件下产生子囊壳,成熟后吸水破裂,壳内孢子喷射到空气中并随风、雨传播到麦穗上引起发病。小麦收获后,病菌又寄生于田间麦秸、玉米秆上越夏、越冬。赤霉病在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末期最易受病菌侵染,尤其是扬花期侵染为害最重。赤霉病发生的轻重与品种抗病性、菌源量及天气关系密切,品种穗形细小、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的品种较抗病,反之则易感病;上年发病重的麦区为下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菌源;小麦抽穗至灌桨(尤其扬花期)内雨日数的多少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抽穗扬花期遇3d以上的连续阴雨天气,病害将可能发生流行。

4.3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2)做好栽培避害管理:根据当地常年小麦扬花期雨水情况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多雨季节,适量增加磷、钾肥的使用,以达到培育健壮苗,防止倒伏的目的;(3)小麦抽穗扬花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一般第一次施药是在大田中10%的小麦抽穗至扬花期进行,前一年发生较严重的地区要进行一次补施。一般用量为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粉50g或50%多菌灵可湿粉50g进行防治。

5 小麦蚜虫

为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

5.1 症状特征

麦蚜一年可发生10-20代,以成、若虫越冬,来年气温回升,麦蚜产生大量有翅蚜迁飞繁殖为害,小麦抽穗扬花期麦蚜繁殖迅速,至乳熟期达到高峰,对小麦为害最为严重。

5.2 防治方法

(1)调整作物布局,提倡冬麦和油菜间作,减轻蚜虫为害;(2)保护和利用天敌;(3)防治苗期蚜虫,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40g;防治穗期蚜虫,当百株蚜量超过500头时,每亩用25%吡虫啉•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6-20g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 陈泽.小麦病虫害的防治[J].垦殖与稻作,1997,(02).

篇6

燕麦的生育期为70~120天,喜欢凉爽和湿润的气候,是耐旱喜光作物。燕麦一般在2~4~C时就可以发芽。燕麦的幼苗可耐-3~4℃的低温。燕麦生长期最适宜的温度是17~20℃,如果灌浆期温度达到38~40℃,会导致籽粒秕瘦和瘪粒。燕麦要求光照时间长,在日照短的条件下,燕麦发育慢,抽穗晚,植株大而籽粒少。要获得高产,必须保证分蘖期和抽穗期的长日照条件。燕麦在拔节期至抽穗期是需水的关键期,如果这时干旱,会导致大幅度减产。所以,高产栽培必须选择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并将拔节期和抽穗期安排在本地的多雨期。因此在种植燕麦关健要注意以下技术环节:

1.整地要细,燕麦和小麦一样,整地质量影响出苗质量。要求整地质量达到深松、整平耙细。深松的目的是让燕麦深扎跟,抗倒伏,平细目的是播种深度一致,不能有深有浅,种子控制在镇压后2~3厘米。

2.巧施苗肥,分蘖肥,促进苗齐苗壮,在5~6叶期,如果发现燕麦叶片色淡缺肥,可结合降水追施尿素,公顷用量为40~45 kg。

3.杂草防除,在三一四叶期用2.4-D丁酯与苯磺隆防除阔叶杂草,尖叶草可以与大豆等作物轮作防治。比较难防的是水稗草,上年水稗草严重地块建议不种燕麦,避免稗草旺盛抑制燕麦生长。

4.燕麦易倒伏,建议每公顷肥量不易过大,因地制宜用肥,地薄的可以适当增加氮肥量,豆茬地用二铵300斤加25~50公斤钾肥,目的是壮秆,同时也是增产的主要措施。钾肥是干物质的运输载体,作物有钾的作用呈现明显增产效果。

5.种植密度不易过大,一般密度亩保苗控制在30万株。不易过大,过大易倒伏,影响产量。

6.播种后一定要镇压,目的是保水,促进地下水反浆,促进早生根,早发芽,早出苗,抗倒伏。

7.灭草用药量不易过大,2.4~D丁酯量大麦穗散,且小穗少而小,甚至没有粒。也不能用绿磺隆和防尖叶草药剂。

8.收获要及时。常言说:燕麦铃铛一响,燕麦没了。也就是说不及时收获,燕麦可能落地了。最好是分段收获,也就是先割晒,再拾禾,这样收获最高产量,且品质好,燕麦不带皮,质量好。但是也增加了成本。我们多数都是采取直接收获,也就是直接联合收获。直接联合要求看好天、看好麦,当燕麦穗上部三分之二成熟,类似种子形态,下部三分之一处于腊熟期,但没有浆时,可以直接收获。如果风小可以晚收几天,但风大就要抓紧收获。

9.病害

防治这几种常见病的方法基本相同,一是选择抗病品种,如白燕2号、坝莜1号等。二是选择无菌种子进行种植三是合理轮作倒茬,如同马铃薯、亚麻等进行轮作。如病情严重,可用化学方法防治。提倡使用的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可按照每亩用甲基托布津60g-70g的标准稀释成500倍液后进行防治,喷洒要均匀。每隔7天喷一次,连喷2~3次即可。比较常见的虫害有草地螟、蚜虫、红叶螨。当出现虫害时,如虫害严重,可以用5%氯氢菊酯进行防治,按照每亩用药35ml-45ml,稀释成1000-1500倍液后进行喷施来杀灭蚜虫和红叶螨。10天后再喷药一次效果更好。每亩用吡虫啉50g稀释成1000倍液,喷雾防治草地螟。

10.加强病虫害防治

燕麦抽穗成熟期是病虫害发生的盛期,常见的病虫害有黑穗病、冠锈病、秆锈病及粘虫等。防治病虫害在选拔优良抗病品种的同时,采用综合防治措施。

(1)黑穗病选用拌种双、多菌灵拌种进行早期预防。

(2)冠锈病和秆锈病在大发生前,用0.4-0.5%的敌锈酸或敌锈钠水溶液喷洒2~3次,在病害流行期间7—10天喷药一次,每亩喷药75~100千克。

(3)粘虫用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

11.适时收获

篇7

辽宁省凌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辽宁 锦州 121200

【摘 要】水稻施肥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土壤供肥性能、水稻需肥规律、肥料利用率,结合当地生产水平等因素综合分析,以土定产、以产定肥、因缺补缺,调节和解决水稻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补充水稻所需的营养元素,实现各种养分的平衡供应,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

【关键词】水稻;施肥;高产

1 水稻生育特点

我市属于东北早熟单季稻作带,生育期为110~160d,从形态和田间诊断角度可分四个时期:幼苗期(萌动、发芽、三叶期);分蘖期(始期、盛期、末期);穗分化期(长穗形:包括穗分化各期,拔节期,以及外观看到剑叶膨鼓时的孕穗期);结实期即成熟期(开花期、乳熟期、腊熟期、黄熟期和完熟期)。

2 需肥规律

2.1 吸收量

水稻正常生长必须吸收各种营养元素。氮、磷、钾是施肥的主要元素,每形成100k量吸氮2.1~2.4kg、磷0.9~1.3kg、钾2.1~3.3kg,氮、磷、钾比例为1:0.5:1~1.3;硅虽不是必需元素,但对水稻有重要作用,可以增强水稻的抗逆性,改善作物品质,水稻是吸硅最多的作物;水稻对锌反应较敏感。此外,水稻吸肥量还与气候有关,营养生长于高温季节中进行的吸肥量常常大于低温季节生长的,其中以磷素最为明显,这是因为低温对植株吸磷的抑制效应最大,若以30℃时的吸收量为100%,16℃时磷的吸收量降至55.9%,而氮与钾分别降至68.3%与78.9%。

2.2 吸收率

在移栽到穗分化的营养生产中,钾的吸收量较大,占吸钾总量的31.0%~43.5%;氮次之,为26.9%~36.6%;磷较少,为15.8%~22.4%。幼穗分化到抽穗的生殖生长期,养分吸收量显著增加,氮为47.2%~53.6%,磷为44.4%~50.9%,钾的吸收已基本完成为56.6%~69%,这是水稻一生中吸肥最多的时期。抽穗到成熟期,氮吸收显著减少,为16.2%~33.3%;磷的吸收比较平稳,为33.0%左右。生育后期,水稻吸收的氮、磷仍在16%~33%。故氮、钾肥要前中期施用,同时要施好穗粒肥以保证水稻后期对养分的需要。

3 肥料施用量的确定

确定目标产量:目标产量一般是在前三年平均产量的基础上增产10%。

土壤施肥量=(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土壤养分供应量)/(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

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目标产量×单位产量的养分吸收量(水稻每1kg籽粒需N2.1~2.4kg、P2O50.9~1.3kg、K2O2.1~3.3kg)。

4 肥料施用技术

施肥是夺取水稻丰产栽培的主要环节之一。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为667㎡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它们均是在不同发育时期形成的,各期施肥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只有适时、适量分期施肥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施肥经验是看天、看土、看苗分期施好基肥、蘖肥、穗肥和粒肥。

4.1 基肥

多以肥效稳长且含元素齐全的有机肥料为主,配合一定量的化学肥料。

作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满足水稻各生育期对各种肥料元素的基本需要,使稻苗扎根后能及时吸到肥料,促进早发。

用量:有机肥和磷肥全部于耕前施用,为使基肥及早发挥作用,逐步改为浅层施用,即在干耕上水后施用,靶田时将氮、钾肥施入。一般667㎡施有机肥2000~3000kg、过磷酸钙30~40kg、硫铵20~25kg、硫酸钾8~10kg、硫酸锌1kg。

4.2 返青肥

插秧后3~7d,追尿素4~5kg。

4.3 分蘖肥

分蘖期是单位面积上穗数的决定期,也是扩大稻苗营养体为形成壮秆大穗奠定基础的时期,因此,分蘖肥要适时、适量,使之能在基肥释放的配合下尽早地促进分蘖,以达到预期的穗数。同时,分蘖肥还有助于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防止穗分化或拔节之前氮素过剩。从栽插到分蘖停止一般有35~40d,但并不是在这个时期内出生的分蘖都有效。高产栽培条件下,稻的有效分期较短,从栽秧算起只有20d左右,在早春气温较低情况下可延长到25d左右,在高温和带土移栽情况下只有15d,且早出生的分蘖成穗率高、穗形大。早生分蘖从分蘖出生到主茎拔节的时期长,有较充裕的时间赶上主茎生长,因此,追肥一般在插秧后10~15d,追尿素10~12.5kg;插秧后25~30d,追尿素8~10kg。

4.4 穗肥

拔节长穗期是决定每穗颖花数与谷壳体积的时期,对结实率与粒重具有深远的影响。此期施肥可形成足够的产量容器,即在已有穗数的基础上,使每穗颖花数与谷壳体积符合预期要求,形成理想的株型与强健的根系,使抽穗时的群体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与良好的株间受光效率,为增加抽穗后的灌浆物质奠定基础。控制无效生长,减少稻株在氮素同化时消耗贮藏糖类的数量,增加抽穗前的灌浆物质贮备。

4.5 促花肥

为增加分化颖花数,有效施肥期一般在穗分化前的6d到分化后的4d,最有效是在分化前1d到分化后1d。

4.6 保花肥

为防止颖花退化,在穗分化10d左右,(有效施肥期在分化后的7~14d)一般是倒二叶抽出1/3、穗长2~3mm时施用,其用量不宜过多,一般可667㎡施尿素5kg左右,以抽穗前叶色能略褪淡为宜。

4.7 粒肥

粒肥可延长抽穗后叶片功能,增加灌浆物质,减少秕粒,增加粒重,一般667m2追4~7.5kg硫铵。对于抽穗速率不快、叶色偏浅的地块,可提早于始穗期追肥,一般田块粒肥追施不宜迟于齐穗后10d。

苹果树病虫害化学防治的优点及其注意事项

郑党军 左媛媛

陕西省乾县植保植检站 陕西 乾县 713300

【摘 要】化学防治具有杀灭快、消灭病虫害彻底、防治范围广、便于机械化等优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方面要避免病虫害对防治药物产生抗药性,另一方面,化学防治药物地使用要科学合理。本文就此展开论述,为今后本地区苹果树的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思路。

【关键词】苹果树;病虫害;化学防治;优点;注意事项

按照防治原理及技术应用的不同,苹果树病虫害防治方法具体有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植物检疫五种方法。化学防治因其杀灭快、消灭病虫害彻底、防治范围广、便于机械化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苹果树病虫害的防治。本文在接下来的内容,就苹果树病虫害化学防治优点进行了介绍,在优点认识的基础上阐述了采用化学防治苹果树病虫害应该注意的问题,为今后本地区苹果树的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思路。

1 苹果树病虫害化学防治的优点

1.1杀灭速度快

化学防治病虫害可保证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扑灭暴发性的病虫害。苹果的红蜘蛛、蚜虫等暴发性害虫,选择恰当的药剂可在几小时到数天内全部歼灭,并有效控制其危害,保证苹果树的正常生长与结实,这一点是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所难以做到的。

1.2 杀灭彻底

化学防治对那些隐蔽性害虫(如卷叶虫、食心虫以及钻心虫等)都有着杀灭彻底的防治效果。用烟剂防治卷叶虫、用敌敌畏等有挥发性的药剂注入天牛的孔中就属于化学防治较为成功的事例。

1.3 防治范围广

任何一种害虫、病菌不管它处于哪一个发育阶段都可用化学农药将其消灭。一般来说,虫卵是比较难杀死的,而现在研制的药剂不少已经具备了杀卵的功效,例如尼索朗专门杀死红蜘蛛的卵,这样就大大提升了药物防治的范围。

1.4 可大面积机械化操作

可用各种现代化机械进行喷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防治时间。但农药也具有杀死天敌和益虫、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人畜中毒事故、污染环境、使害虫与病菌产生抗药性和造成药害等缺点。对农药使用中存在的—些问题,应采用积极的态度加以克服或减轻。

2 苹果树病虫害采用化学防治应该注意的问题

2.1 避免病虫害对防治药物产生抗药性

2.1.1 做好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在任何农业防治工作的开展中,抗药性的产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长时间地使用一种防治药物,或早或晚都可产生抗药性。由此,在苹果树的病虫害防治中,综合性的防治理念逐渐被人们所重视,采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不仅可以消除抗药性的弊端,同时对于消灭抗体个体也大有裨益。

2.1.2 轮换或者是混合使用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的药剂

轮换或者是混合使用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药剂可有效延长抗菌性的发展速度。举个简单的例子,混合或者是轮换使用三种不同的药剂,当一种药剂无法杀灭害虫的时候,其余两种很有可能就会将其杀死。而且三种药剂同时或者是轮换使用,病虫害对药剂的抗药性能也是顾此失彼,大大延缓了抗菌性的发展速度。

2.1.3 及时、不断地更换药剂使用的类型

在化学防治中,一旦发现本地区的病虫害对于某种药剂产生了抗病性,就要及时更换使用另一种药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抗药性的产生一般来说有着很明显的区域特征。举个例子来说明,一旦一个区域某地方的红蜘蛛对于内吸磷产生抗药性,那么这种抗药性会迅速得到蔓延。但是,另外很少使用这种药剂的区域却可以继续使用的。所以,在使用化学发展病虫害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此外,我们必须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及时、不断地更换药剂使用的类型也不是最根本的抗药性防治措施,因为在药物更换使用若干年之后,对药剂抗药性的产生也是不可避免的。由此,我们要不断加大科研力度,研制出更新一代药剂进行防治,提高化学防治的时效性。

2.2 化学防治的药物使用要科学合理

2.2.1 严格选择施药时间,控制施药间隔期

施药时间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化学防治的质量,相关研究证明,在合理的时间内,选择药物防治对于苹果树病虫害的防治有着良好的效果。以炭疽病、轮纹病及褐斑病为例,一般在果树开花后一周时间内进行病虫害防治效果较好。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防治的效果会越来越差。

施药间隔期的控制对于果树病虫害的防治也尤为重要,在间隔期的具体选择中,要综合考虑药剂有效期、降水量等因素。以防治炭疽病、轮纹病及褐斑病为例,可使用多菌灵、退菌特、甲基托布津等药物防治,在第一次防治之后,考虑到其药物防治有效期,可在20~30d的时间间隔之后进行二次防治,之后每月进行一次波尔多液喷洒,这样可取的较好的防治效果。除了药效期,还要考虑到降水的因素。在上述防治炭疽病、轮纹病及褐斑病的间隔期选择中,20~30d内降雨量在80mm,二次防治后降雨量在160mm,此时进行药物防治是有效的。但是,如果在这期间降雨量有所增加,则应该适当的缩短二次施药间隔期。

2.2.2 科学合理混药,注意药物喷洒质量

在化学防治中,常常有把药物混合使用的情况。在混用期间,要做到科学合理,尽量保证药物混合之后不会产生不良的化学反应,不会降低混合后药物的毒性,不会对苹果树产生药害。在药物喷洒中,要注意药物喷洒的质量,尤其是遇到多雨的时节就更要严格要求了。要保证药物喷洒均匀、周到,同时还要控制好用量。

3 结论

总之,化学防治具有杀灭快、消灭病虫害彻底、防治范围广、便于机械化等优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方面要避免病虫害对防治药物产生抗药性,另一方面化学防治药物地使用要科学合理。如此,即可将这种病虫害防治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希林.苹果树几种常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1,(19):32.

[2]臧传军,王士龙.苹果树病虫害防治高毒农药替代技术推广[J].中国果菜,2011,(2):18-19.

[3]周吉生.2009年苹果树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J].北方果树, 2009,(5):33-34.

浅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使用农药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王 述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蚕蜂技术管理站 黑龙江 双鸭山 155100

【摘 要】近年来,无公害农产品已经成为我市农贸市场与超市里的一大亮点,本文从如何对症下药、如何避免造成药害以及如何科学混用农药等七个方面介绍了在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时使用农药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能为农民的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无公害;农产品;使用农药;注意问题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目标产品质量等都符合国家或农业行业无公害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经产地和市场质量监管部门检验合格,有害物质(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等)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食用后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的农产品。因此,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除了建立合理轮作、间作套种、配方施肥,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合理的用药技术,从而使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达到高产、高效、优质、无公害的目的。然而,制约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因素很多,致使无公害农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所以说,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正确选择和施用农药、科学防治病虫害,已经成为当前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关键问题所在。

1 必须对症下药

施用化学药剂是病虫害防治的最后一个环节,其防效高低主要取决于药剂选择是否对症。在生产上,首先要考虑防治主要病虫害,同时考虑充分发挥兼治作用,要针对主要病虫害选择有效药剂,在防治关键时期用药,尽量选用无公害化学药剂,最大限度地避免农药残留及环境污染,有条件的地方最好使用引诱剂诱杀害虫。

2 根据病虫害发生的规律,抓住用药防治的关键时期

关键时期用药是保证防治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配合措施得当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病虫害种类的发生规律不同,用药防治的关键期也具有很大差异,必须做到对具体病虫害进行具体分析。如防治苹果霉心病,必须在花期用药才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苹果轮纹烂果病,必须从苹果落花后10d左右开始连续喷药;防治桃树蚜虫,在桃树开花前后是最佳用药时期。

3 避免造成药害

药害是药剂使用过程中的副作用之一,主要表现有叶片、果实等产生各种枯斑、焦枯或畸形,落叶、落花、落果,形成果锈,植株死亡等。

药害是否发生及发生轻重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取决于药剂本身。一般无机农药最易产生药害,有机合成药剂产生药害的可能性较小,生物源农药不易造成药害,同类农药中,乳油剂型产生药害的可能性较大。另外,水溶性越强的药剂越易造成药害;不溶于水的药剂在水中分散性越好,越不易产生药害。其次,与作物本身有关。有的作物抗药性较强,如枣、芹菜、甘蓝等;有的作物抗药性较弱,如黄瓜、葡萄、杏等。另外,作物的生育期不同,对药剂的敏感性也不同。一般幼嫩组织对药剂较敏感,花期抗药性较差,果树休眠期耐药性较强。再次,受环境因素影响。有些药剂在高温条件下易产生药害,如硫制剂、有机磷杀虫剂等。第四,使用浓度越高或用药量越大的药剂,越易产生药害,喷药不均、药剂混用不当也易导致药害。

4 科学混用农药

农药混用是生产中最普遍的用药现象,现实使用中存在许多混用不当的情况,常见的有农药成分混用不合理、农药混配方法不当、混合用药后造成药害、混合用药药效降低等。因此,科学混用农药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避免同类药剂混用,混用的几种药剂最好具有增效作用;第二,在配制混用农药药液时,必须在加入一种药剂搅拌均匀后再加入另一种药剂进行搅拌,照此类推,不应将几种药剂同时加入一起搅拌;第三,几种混用农药混配后不能发生化学反应或变化,比如酸性农药就不能与碱性农药混配。

5 提高喷药质量

喷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剂防治效果,所以喷药必须及时、均匀、细致、周到,并避开作物表面有露水或有雨水阶段。保护地喷药时,应注意前端较矮区域必须喷到;果树喷药时,应特别注意树体内膛及上部要喷到,做到“下翻上扣,四面喷透”。

6 防止产生抗药性

在药剂防治病虫害中,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大都是多次、连续、单一使用同一种或同一类化学药剂所致,不断提高用药浓度还会加速病虫抗药性的产生。病虫产生抗药性后,不仅需要加大用药量、增加防治成本,还提高了农药残留、加剧了环境污染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同时还很有可能导致病虫害更猖獗发生。所以,在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时,首先要注意适量用药,避免随意加大用药量;其次,要合理混合用药,利用药剂间的协同作用,防止病虫产生抗性种群;第三,要适当交替用药,充分发挥不同类型药剂的作用机理,防止病虫抗性种群的不断扩大。

7 注意减轻农药残留与污染

农药残留是造成食用农产品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影响农药残留高低及污染轻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药剂本身。许多化学合成药剂性质稳定,不易降解,残留与污染严重;而生物农药、生物源农药、矿物质农药和高效低毒化学合成农药对自然界影响很小或在自然界中降解较快,残留与污染很低、很轻,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提倡使用这类农药。第二是安全间隔期,即最后一次用药到产品采收的最短时间,要求在安全间隔期内不能再次使用该药剂。不同药剂在不同作物上的安全间隔期并不完全相同,应按说明严格遵守。第三是用药方法。用药方法不同,农药残留与污染程度也不相同,一般是枝干涂抹药剂的残留与污染最轻,喷雾次之,土壤用药、树体输液及产品浸泡造成的残留与污染最重。因此,在具体用药时,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充分考虑,尽量采用农药残留与污染低的用药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善云.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使用农药应注意的事项[J].农村百事通,2012.9.

[2]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3]周德礼.浅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的施肥用药技术[J].丽江农业信息网,2011.7.

[4]赵继文.对我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几点思考[J].农技服务,2004.6.

巴彦淖尔市有机肥施肥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王 霞1 贾 茹2 郭海珍1

1.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 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2.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内蒙古 乌拉特前旗 014400

【摘 要】本文阐述了巴彦淖尔市有机肥利用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有机肥的大力应用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有机肥;施肥现状;存在问题

有机肥料不仅含有植物所需的各种养分,而且含有有机物质,对于保持、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活化土壤养分、增强微生物活性、促进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生产实际中,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不能很好地作为肥料有效地归还到土壤中,导致土壤有机质和其地养分失衡,土壤板结,耕性差,耕地地力明显下降。所以,科学利用有机肥资源、合理施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是我们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1 有机肥利用现状

我市有机肥源主要包括粪尿类、堆沤肥类、秸秆类、绿肥类、商品有机肥等,2012年全市牲畜饲养910万头(只),年可积粪肥约6825000t,作物秸秆9897600,生产商品有机肥10000t。

1.1 农家肥利用情况

农家肥的主要积肥方式为堆肥、沤肥、厩肥、土杂肥。农村农户对自产粪尿注意积存,作为肥源投入到农田;对于散养畜禽产生的粪便,一般情况下农户收集后制作土杂肥直接施入农田;堆沤肥作为传统有机肥,一直是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首选。

1.2 作物秸秆利用情况

目前秸秆主要利用方式有直接还田、过腹还田,也有极少部分焚烧后还田和作为燃料等。小麦秸秆大部分留高茬直接粉碎还田,玉米秸秆除了实施有机质提升的项目县直接还田外,大部分经过青贮后过腹还田,向日葵秸秆作为燃料使用,豆类秸秆作为饲料过腹还田。目前全市推广秸秆还田技术26667hm2,秸秆直接还田量仅占秸秆资源总量的13.2%,部分地区焚烧秸秆和弃置乱堆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样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造成养分流失,极大的浪费了宝贵的有机肥资源。

1.3 商品有机肥的利用情况

从2009年起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以来,各地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种植制度、作物种类,因地制宜地在玉米等一些特色经济作物上推广施用商品有机肥。全市共有有机肥企业三家,由于成本较高,农民自费购买的较少,只能依托项目补贴来提高商品有机肥的使用率。

1.4 有机肥施用情况

虽然有机肥料资源丰富,但施用水平不高,施有机肥农户数量较少。通过2005~2012年7年来对巴彦淖尔市耕地的调查,48483户调查农户中,有5159户农户施用有机肥,占调查农户数的10.6%,平均用量为2165kg/667㎡。

2 有机肥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缺乏对有机肥料重要性的认识

相当一部分农民重视化肥的施用,却忽视了有机肥在改良土壤方面不可替代的的作用,我市虽然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施用量不集中,只有规模化养殖户有机肥施用量较多,大多数农民只是几年才施一次有机肥,而且平时不注重有机肥积造,致使秸秆焚烧和丢弃现象频现,导致土壤中一些作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病虫害严重,作物抗逆性降低。

2.2 秸秆还田的配套机械和技术滞后

我市从2009年实施有机质提升项目秸秆翻压还田技术以来,秸秆还田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秸秆还田后给农民的农事操作带来了许多不便,总觉得不如“一烧了之”来得省事;二是农民及部分基层干部对秸秆还田的长远效果认识不足,不知道秸秆是很好的有机肥资源;三是秸秆还田使用的大中型拖拉机发展滞后,动力机械配套不合理,影响了还田作业效果;四是机械化秸秆还田作业必须与深耕、深翻、施用腐熟剂及农艺措施配套,而农民怕麻烦,且不愿付出相应的作业成本。

2.3 农民养地意识差

増施有机肥培肥地力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有机肥肥效缓慢,短时间内效果不明显,再加上有机肥施用量大,不宜操作,耗费人力物力。农民为了当季作物能快速增产,出现掠夺式生产,只用地不养地,这也是有机肥积造少、施用量少的主要原因。

2.4 缺乏必要的鼓励政策和引导措施

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措施的支持,政府应当采取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和措施,通过资金补贴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实行种植绿肥还田和开展秸秆翻压还田,从而达到培肥地力、为耕地积蓄后劲的目的。

3 对策

3.1 加强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力度

要多渠道宣传秸秆等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让领导和群众认识到用好有机肥资源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农民开展秸秆翻压还田、积造有机肥和增强农民用地养地意识的重要举措。

3.2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制订可操作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政府推动力度,切实引导农民推广应用有机肥料资源,将其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要以项目为载体,强力推进对农民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技术、商品有机肥应用、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机械购置、秸秆腐熟菌剂应用等财政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政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优势;要制定鼓励政策,对商品有机肥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优惠,享受与化肥企业同等免税政策。

3.3 积极开展实用技术推广和研发

农业部门要主动牵头,与科技、环保、农机等部门通力合作,立项研究、开发适合不同地区、农业耕作制度和农村劳动力特点的操作性强的秸秆还田实用技术;采用休闲单种、麦后复种、间作套种等方式开展种植绿肥还田;大面积推广玉米、向日葵秸秆还田技术、小麦秸秆留高茬免耕还田技术和秸秆软化与快腐生物技术。

参考文献

[1]陈光亚,张莹.江苏有机肥料资源利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农村经济,2009(7):141-143.

[2]孙红娇.有机肥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273.

[3]耿晨光.有机农业生产中有机肥的合理利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93-95.

[4]汪丽红.有机肥的作用和利用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00(10):24.

[5]宋秀杰.我国有机肥利用现状及合理利用的技术措施[J].农村生态环境,1997,3(2):56-59.

桂花苗木繁殖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方法

刘自芬 李龙豫 王世英

河南省舞钢市国有石漫滩林场 河南 舞钢 462500

【摘 要】本文介绍了桂花苗木芽接、扦插、压条的繁殖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知识,目的是为桂花苗木培育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技术。

【关键词】桂花;苗木繁殖;芽接;扦插;压条;病虫害防治

桂花是中国特有的树种,也是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桂花属木樨科木樨属,俗称木樨、七里香、九里香、岩桂等。自古就有“两桂对庭”的传统栽植方法,是园林绿化和庭院栽植的珍贵树种。随着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绿化对桂花苗木的不断需求,桂花苗木呈现出了俏销趋势,为了增加桂花苗木的市场供应量,笔者对桂花苗木芽接、扦插、压条繁殖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方法进行了介绍,以期为桂花苗木培育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技术。

1 芽接繁殖

1.1 砧木选择

砧木选择会影响到桂花嫁接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情况,如选择不当则会直接导致嫁接苗木的死亡。在选择桂花嫁接砧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嫁接砧木要与桂花苗木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嫁接砧木要对桂花苗木无不良影响;嫁接砧木须是1~2年生苗木,具备抗病虫害、易成活、易繁殖等特点,如:女贞、白蜡等。

1.2 接穗采集

接穗的采集也非常重要。在选择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接穗应选自生长发育好、无病虫害、芽体饱满健康的2~3年生枝条;采集的接穗要注明品种、地块、日期等,以免造成品种混淆和因时间过久而影响接穗质量。[1]

1.3 芽接方法

桂花常用的芽接方法有“T”字形芽接法、块状芽接法和套芽接法等。

1.3.1 “T”字形芽接

“T”字形芽接法是生产中常用的嫁接方法之一,一般在5~7月份进行。嫁接方法:在砧木离地表6~8cm无分枝的向阳面,用嫁接刀横向切一长8~10cm的刀口,再从横切口中间向下垂直切一长12~14cm的纵行刀口,两个刀口的深度以刚及木质部为佳,使其形成一个“T”字形开口。在接芽上方0.6cm左右处横切一刀,深度切透皮层组织部,再从接芽下方8~10cm左右处入刀,向上方推嫁接刀深度达接穗粗度的1/3,直到接芽上方刀口为止,剥离嫁接芽,将芽片对齐植入“T”字形开口,用塑料带紧密绑好,只外露芽和叶柄即可。[1]

1.3.2 块状芽接

块状芽接法的操作较为复杂,工作效率较低,须在砧木离皮时进行嫁接,多在“T”字形芽接法无成活时使用。嫁接方法:从接穗上剥取长2~3cm、宽1~2cm的长方形芽片,再按芽片的大小在砧木上刻出与接芽片大小吻合的接口,一般成“工”字形,剥开砧木皮层将芽片植入,使芽片的两边与砧木的刀口相密接,用塑料带绑缚紧密,外漏芽体及叶柄即可。

1.3.3 套芽接

套芽接也叫管芽接,须在砧木离皮时进行嫁接。嫁接方法:从桂花接穗芽的上方1cm处剪断,在接穗芽的下方1cm处深刻一环形至木质部,抽出芽套,选择粗度与之相当的砧木,将上方剪断后把砧木上部分皮层向下成条状撕裂,露出与芽套相等的木质部,将芽套套入裹紧,将撕裂的砧木皮层向上包裹住芽套,绑缚严密即可。[1]

2 扦插繁殖

2.1 苗床准备

扦插苗床应选用土质疏松、通气性好、保水能力强的土壤,对苗床地进行反复深耕并晾晒,做成宽1m左右、高30cm左右、水沟宽25cm左右的插床,插床要求床面平整、土粒细碎、沟道畅通。插前可用1比100倍液的甲醛溶液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插床进行浇灌消毒杀菌,然后覆盖塑料薄膜保存药效,过10d左右将塑料薄膜揭除,临扦插前2d再用清水浇透苗床,待插床干燥后整平床面,作为扦插苗床待用。

2.2 插条采集与处理

在每年的5~8月份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桂花品种作为采集母树,剪取树冠中上部的当年生半木质化或木质化枝条做插条,也可以用一年生的桂花苗木茎干做插条。采集时应注意覆盖遮阴以防止水分蒸发,采集后对齐插条基部顶端剪成平整口,长度在8~10cm,尽量保留顶端两片叶子,将基部靠近腋芽处削成平滑的倾斜面,分级分品种按20~30株的标准捆扎成小把,将基部浸入配制好的100mg/L的萘乙酸溶液或ABT生根粉溶液中浸5~6h,取出用清水清洗插条基部后即可扦插。

2.3 扦插方法

扦插宜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扦插入土深度以插条的2/3为宜,一般株行距为5cm×10cm,以插穗叶片相连又不互相重叠为好,扦插完毕后压紧插条周边土壤,浇一次透水,搭盖距离床面高200cm通风透光好的遮阴棚,以减少太阳直晒造成的水分蒸发。

3 压条繁殖

3.1 低压育苗

选择健壮的桂花植株,将其基部接近地面的1~2年生枝条低压环割破坏其皮层组织部,并在环割处涂抹生根剂促其生根,将环割部位埋入土中10~20cm固定,待其生根后剪断母体连接即为桂花独立苗木。

3.2 高压育苗

高压育苗也称空中育苗,是在桂花树冠上进行操作的一种育苗方法,主要针对树体较大、树冠较高的桂花苗木。在9~10月份选择树冠上健壮的1~2年生枝条,在基部进行环剥后涂抹ABT生根剂,以便促其发育生根,再用湿润的锯末、苔藓、草炭、蛭石等基质包裹环剥处,外套塑料膜扎紧两端以保持其内部湿润,待生根后剪断母体连接即成一株独立的桂花苗木。

4 病虫害防治

4.1 常见病害防治

常见的桂花苗木病害主要有桂花枯斑病、桂花褐斑病和桂花炭疽病。

4.1.1 桂花枯斑病

桂花枯斑病的发病时间一般在7~11月份,主要为害桂花叶片,发病后病斑呈灰褐色,由叶缘向内扩散并出现大量黑色霉层,严重时引起桂花苗木早期叶片大量脱落,导致生长衰弱。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发病叶片,发病期间每隔10d左右喷施一次70%代森锌500倍液或50%百菌清800~1000倍液,喷2~3次即可。

4.1.2 桂花褐斑病

桂花褐斑病的发病时间一般在4~10月份,发病后病斑呈黄色小斑点,由叶缘逐渐向内扩散并散生黑色霉状小点,严重时引起叶片干枯脱落和苗木死亡。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发病叶片,发病期间每隔1周左右喷施一次50%多菌灵500倍溶液或50%的代森铵600倍液,喷2~3次即可。

4.1.3 桂花炭疽病

桂花炭疽病的发病时间一般在7~9月份,发病后叶片出现不规则形状病斑,中间浅褐色边缘,红褐色并附着黑色小颗粒,严重时引起叶片脱落枝条干枯死亡。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发病叶片,发病期间每隔10d左右喷施1次75%代森锰锌500倍液或50%百菌清1000倍液,喷3~5次即可。

4.2 常见虫害防治

常见的桂花虫害主要有介壳虫、螨类、蛾类。

介壳类害虫有吹绵蚧、草履蚧、盾蚧等。防治方法:用50%菊酯100~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对水800~1000倍喷杀。

螨类害虫有红蜘蛛、芽螨、叶螨等。防治方法: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40%三氯杀螨醇乳油800~1000倍液喷杀。

蛾类害虫有丽绿刺蛾、袋蛾、黄刺蛾、扁刺蛾等。防治方法:用黑光灯诱杀,或用40%敌敌畏1000~15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喷杀。

参考文献

[1]孙时轩,刘勇.林木育苗技术[M].金盾出版社,2002(3):118,121-125.

[2]卓丽环,陈龙清.园林树木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312-313.

榆树嫁接硬枝繁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米新兵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林站 陕西 榆林 719000

【摘 要】榆树是重要的行道树、庭荫树,工厂绿化、营造防护林和四旁绿化树种,在生产上一般采用嫁接繁殖,本文从嫁接前准备、嫁接操作和嫁接后的管理3个方面详述了榆树嫁接繁殖技术。

【关键词】榆树;嫁接;嫁接繁殖;硬枝嫁接

榆树是陕西榆林的主要乡土树种之一, 因其是阳性树种,喜光,耐旱,耐寒,耐瘠薄,不择土壤,适应性很强;根系发达,抗风力、保土力强;萌芽力强,耐修剪;具抗污染性,叶面滞尘能力强等优点,因此成为良好的行道树、庭荫树,工厂绿化、营造防护林和四旁绿化树种。实践证明,种植绿化榆树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生产上一般采用嫁接繁殖,当年嫁接,第二年即可出售。以下将榆树嫁接硬枝繁殖技术进行介绍。

1 嫁接前准备

1.1 砧木选择

一般选择白榆作为嫁接砧木,首先白榆适应性强,抗寒性强,可耐绝对低温-40℃,且对土壤要求不严,不过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上长势更佳。其次,白榆还耐盐碱,在土壤含盐量0.3%或pH9值为时也能生长,其生长速度也快,寿命比较长。

1.2 砧木的培育

因为白榆树干通直、光滑,枝条较家榆柔软,主根侧根均发达,幼苗生长快,因此培育砧木年限较家榆时间短,且嫁接和移栽成活率均高。白榆一般用移植培育大苗,选用二年生一级苗,按株行距0.5m×0.75m移植后,培育2~3年,再从中选出树干通直、光滑、无病害、胸径3cm以上的苗木,按株行距1m×1m定植后,可当年嫁接,也可再培育1年嫁接。在培育大苗的过程中,除了加强水肥管理外,还应注意加强整形修剪,保持其顶端生长的优势,及时除去竞争枝、枯枝、杂乱枝条。

1.3 接穗的采集

在采条时,应选择树冠发育充实、芽眼饱满、无病虫害、粗细均匀的一年生发育枝作接穗。枝条粗度在0.4~1.0cm之间,最好是0.5~0.7cm之间。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都可剪取接穗,采后简单修剪捆成捆,喷上少量水,用塑料布包好入窖待用,或入窖以湿沙埋,窖温保持在0℃以下。当大量剪取倒榆枝条做接穗时,可以建立采穗圃,加强水肥管理,或将倒榆枝条事先嫁接在十几年的大榆树上,作为每年剪取枝条的母树,这样既能保证接穗数量和质量,又能避免破坏观赏树。例如,金叶榆要将适于嫁接的当年生金叶榆枝条剪下,并剪成10cm长的段,两端剪口蘸蜡密封避免失水,但最好随剪随接,也可以提前1d剪取,放在5℃左右的环境下让其活化,剪取的接穗长度6~8cm,带有2~3个芽。

2 嫁接操作

2.1 嫁接时间

金叶榆、倒榆、大叶榆一般在春季树液开始流动、芽体萌动前进行嫁接,在榆林地区最佳时间是4月20日左右。此时砧木树液开始流动,气温也适合愈合组织形成,嫁接成活率最高,可达98%。新移栽的砧木,如果当年嫁接,最好在砧木发芽后进行。

2.2 嫁接方法

苗木的嫁接方法和方式很多,主要分为芽接法、枝接法、茎尖嫁接法和根接法,根据苗木的习性选择适当的嫁接方法是提高嫁接苗成活率的重要条件之一。中华金叶榆、倒榆和大叶榆的嫁接方法很多,主要以硬枝嫁接效果最好。

2.2.1 几种不同硬枝嫁接法对比

(1)劈接:接穗长10cm,粗0.7~0.8cm,将接穗下端削成楔形,削面长1.5~1.8cm,砧木粗度略粗于接穗,在距地表5cm处平断,在断面正中下劈,砧木接口长度与削面相同,插入接穗时形成层对齐且漏白0.5cm,再用1.5cm宽塑料条绑扎接口。

(2)腹接:穗长、穗粗、砧粗、砧木处理方法与劈接相同。在砧木断面处下端呈35°~45°角开切接口,接口长度为2cm左右,下端不超过砧木髓心,接穗削成扁楔形,削面的长切面长度2.0cm,短切面长度1.5~1.8cm,将接穗的长切面朝里插入接口后严密绑扎。

(3)舌接:在砧木距地表5cm处由一侧向上向另一侧削一长为3cm的马耳形削面,在削面前方1/3处顺木质向内切1个2.5cm长的切口,使之呈舌状,接穗削面长度也为3cm ,也向木质内削一切口,使之呈舌状,将砧、穗的舌片相互插入对方的切口,严密绑扎接口,砧、穗要求等粗或粗度相差很小。

(4)插皮接:将接穗下端削成3.5~4.0cm的斜面,厚0.3~0.5cm,斜面的对侧削成小斜面,在砧木距地面5~8cm处截断,切面要求光滑,选砧木光滑且背阳的一侧面,从砧木切面皮层部垂直切一小口,长度比接穗长斜面略短,将接穗大削面朝里插入砧木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严密绑扎接口。

实验证明,在4种硬枝嫁接方法中,按穗成活率和株嫁接成活率均以插皮接最高,劈接略低,但都能达到生产嫁接成活要求;腹接最低,其原因与砧木较粗、砧木切口时操作较难且切面过大有直接关系。这里株嫁接成活率高于接穗嫁接成活率的原因是,每砧木接穗数为1~2个,其中有1穗活,即为株嫁接成活。中华金叶榆、倒榆和大叶榆一般采用插皮接,此嫁接方法嫁接成活率高,可达98%,且简便易行,常用砧木较粗,并在易离皮的情况下采用。具体操作为:将砧木在离地面2~2.5m处锯断,削平断面,用刀在断面相对两侧(光滑面)边缘下1cm处斜切各1刀,深达木质部。

2.3 接穗的削制

3种榆树接穗的削制基本相同,接穗最好是一年生枝条,接穗粗度为0.5~1.0cm,穗长10cm,接穗顶部用蜡封好。一般把接穗下端削成长斜面2~3cm长、短斜面0.5~1cm的楔形,厚度0.3~0.5cm,要求每个削面一刀削成,接穗留2~3个芽,随接随削,以防风干。

以金叶榆为例:将储存完好的接穗,用劈接刀将穗下端削成3~4cm斜面,将斜面两侧用刀轻刮露绿皮,再将削面尖端背侧削一三角尖,一次削够1h用量即可。垂榆:将削好的接穗插入砧木的木质部和皮层之间,长斜面紧贴砧木木质部,要求斜面露白0.2cm左右,根据粗度不同,每棵砧木嫁接3~5个接穗,再用塑料膜将接口及砧木横断面包严系紧,防止接穗脱落或松动,防止雨水渗入。春穗需套袋,以减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

2.4 嫁接技术

嫁接时,先将砧木切开的皮层轻轻拨开,再将两个接穗的小削面向着砧木木质部方向插入皮层之间,插入深度以接穗削面被皮层覆盖住为宜。根据砧木的粗度不同,可嫁接1~3个穗,然后用宽2cm、长50cm的聚氯乙烯塑料条绑扎,最后用16cm×22cm或18cm×25cm的塑料袋套住扎紧,以保温保湿。接穗10d左右开始发芽,15~20d接穗大部分发芽。此方法适用于砧木较粗或嫁接熟练操作人员使用。

2.5 嫁接注意事项

在嫁接操作过程中,要掌握“优、准、齐、紧、快”的五字要点。优:砧木和接穗要健壮、优质、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粗细合适。准:下刀要准确无误,深浅到位,力争“一刀成”,使刀口平滑;齐:砧穗的形成层要对齐,如遇有砧穗比例不合适要一侧对齐,不能两面将就;紧:在绑扎时,要绑紧,在上部的转折点处不能使绑带拧劲,以防止出现细脖现象。快: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整个操作过程要快、干净,尽量减少伤口暴露的时间,防止失水和污染而影响成活。同时还应注意不能在下雨天作业,防止伤口污染。

3 嫁接后的管理

3.1 抹芽

对嫁接成活苗,要及时抹去砧木上发出的白榆萌芽,促进接穗成活和接穗枝条的生长。接后7d就可以观察其成活状况,接穗青绿、芽苞鼓胀则是成活的。

3.2 通风、解袋、解条

结合抹芽工作,要随时注意接穗上芽的生长发育状况。当嫁接较早、气温又不太高时,如成活可观察到有新芽发出,并且有少许展叶,这时要解去塑料袋,一般在下午接近傍晚时解袋,以避免强光灼伤嫩芽。20d后可解去接口绑绳,剪去竞争枝,保持树冠圆润,砧木要及时抹芽,保持接芽正常发育。

3.3 修剪

逐步修剪砧木侧枝,减少植株的养分消耗,增加营养积累,以保证接穗始终处于顶端优势。但是,对侧枝的修剪不能从主干基部把侧枝全部剪掉,这样会使得光合面积减少过大,造成饿死接穗的现象。

3.4 土肥水管理

对嫁接成活苗要加强土肥水管理,适时浇水施肥。6~8月份苗木速长期,追施尿素2次,每次每667㎡施20kg,并视墒情浇水4~6次,促进苗木生长;同时定期松土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

3.5 中耕除草

倒榆嫁接成活后,应根据土壤、气候、杂草蔓延程度,及时进行中耕除草,通常般在倒榆生长期人工除草4~5遍、中耕3~4遍。在生长前期多除草,此时生长旺盛,效果明显;后期可少除草,促使枝条木质化。

3.6 病虫害防治

倒榆的病害有腐烂病和炭疽病。腐烂病用石油乳剂、石硫合剂涂抹,或用波尔多液喷干,也可于早春涂白防止感染;炭疽病,则应清除病株并将其烧毁,或用波尔多液、代森锌、多菌灵等喷洒。倒榆叶部虫害较严重,可用敌杀死、敌敌畏和氧化乐果喷洒防治。常有榆紫金花虫为害,主要在早春发芽时或于8~10月份为害中部。防治方法:早春成虫上树时振落捕杀;喷洒800~1000倍的敌杀死、敌敌畏,毒杀幼虫和成虫。

篇8

关键词水稻;麦茬;旱种;优点;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S3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079-01

近几年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从事水稻生产的农民的素质和体力明显降低,加上近几年水资源紧张,费用上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采用了有效的麦茬水稻旱种栽培技术。通过试验实践,旱稻种植面积增加,每年约575 hm2,单产提高到7 250 kg/hm2左右。现将其优点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水稻旱种的优点

1.1省水

发展水稻旱种是根据淮阴区自然条件和水稻生长特点提出来的,发挥生物优势,充分利用自然因素,把有限的水源用于水稻需水关键时期,以保证其正常生长[1]。麦茬水稻生长季节主要在7―9月,此期淮阴区平均降雨量约为910 mm,与水稻一生需水量相差甚远。水稻苗期需水很少,旱种一般墒情即可满足生长需要,省去移栽和田水、栽秧返青水(约占全生育期1/3),解决了栽秧返青缺水的矛盾。同时,旱稻苗期旱长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增强,到分蘖期雨量逐渐增加,正值7月中下旬雨汛高峰,一般不需要灌水,在生长后期需水高峰期灌几次水补充自然降水不足,即可丰收。

1.2省工省本,效益高

旱直播可省去水稻育苗、移栽、拔秧、运秧、和田、栽秧等工序,一般水稻旱种可比水稻栽秧省工150个/hm2左右[2]。由于种植旱稻灌水次数少,一般仅2~3次,而水稻需灌溉5~7次,节约水费900元/hm2左右;加上种、肥、工等投入900元/hm2左右,旱稻可降低成本50%,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据调查,旱稻平均单产7 250 kg/hm2,产值1.04万元/hm2左右,而大豆单产最高年份为1 625 kg/hm2,产值4 875元/hm2,可见,种旱稻比种大豆产值增加5 525元/hm2,经济效益倍增。

2水稻旱种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从近几年生产实践看,主要选用郑旱一号、洛稻998、旱稻502等早熟、高产、优质、耐旱的品种,适于油菜、大麦、小麦等茬口。播种前用石灰水浸种,可防治病虫害,使种子吸足水分有利于出全苗和提前出苗。一般粳稻浸种3 d,籼稻浸2 d,浸后捞出用清水冲洗,晾干种子表面水分;然后采用旱稻专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以遏制鼠雀和地下害虫危害,防治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杀死稻瘟病菌和其他病菌,还可补充微量元素锌和铁[3]。

2.2播种

旱稻可以在麦收后板茬直播和旋耕后播种,通过旋耕可以减轻苗期的杂草,结合整地施肥,施药消灭害虫,确保一播全苗。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整地,力争早播,充分利用水热资源;土壤含水量应在60%~70%(手握成团、落地即碎),墒情不好必须造墒播种,保证足墒下种。小麦茬旱稻在6月中下旬播种,如果推迟播种,则生育期延长,产量下降;旱稻生长期短,主要以密取胜,靠主茎穗夺取高产,一般播量150~180 kg/hm2。播种深度应掌握“深不过寸,浅不露籽”的原则,否则影响全苗、齐苗。

2.3肥水管理

平衡施肥,稳施氮肥,适施磷肥,补施钾肥与微肥。总施肥量以纯氮150~225 kg/hm2、纯磷60~75 kg/hm2为宜。施农家肥作基肥,补施适量钾肥。尤其强调稳施氮肥,即分次施用,每次适量,全生长期平稳促控。氮肥中基肥(包括种肥)占25%~30%为宜,其余作追肥分3次施用,其中苗肥占30%,穗肥占30%,粒肥占10%[3]。推荐配方:基肥(农家肥)15~30 t/hm2;化肥施全元素复合肥(含N、P、K、Fe、Zn、Mn等)300~450 kg/hm2;或二铵150~300 kg/hm2+尿素60~75 kg/hm2(或硫酸铵150~225 kg/hm2)+硫酸钾或氯化钾75~150 kg/hm2+硫酸锌15~30 kg/hm2,追肥第1次(5~7叶)追施尿素112.5~187.5 kg/hm2或硫酸铵315~365 kg/hm2,第2次(孕穗至始穗期)追施尿素46~90 kg/hm2或硫酸铵145~225 kg/hm2。旱种水稻一生需灌水2~4次,一般是灌底墒水和蒙头水出苗,随后进入雨季,因此灌水都集中在孕穗至灌浆期进行。拔节孕穗期浇好拔节孕穗水,开花灌浆期浇好灌浆水,以增加粒重。

2.4病虫害防治

旱种水稻的常见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胡麻叶斑病,有时还伴有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细菌性条斑病、条纹叶枯病、稻曲病等[4]。细菌性条斑病、恶苗病、干尖线虫病可以通过种子处理来防治;胡麻叶斑病、稻瘟病、纹枯病、条纹叶枯病、细菌性病害等在旱种水稻生长期间需进行药剂防治,防治药剂有三环异稻、稻瘟净、井冈霉素、丙环唑、三氮唑吗啉胍、灭菌成等。旱种水稻常见的害虫有稻纵卷叶螟、稻苞虫、二化螟、三化螟等,可用40%毒死蜱1.2~1.5 kg/hm2,或1%甲维盐1.2~1.5 kg/hm2,或5%阿维菌素750~900 g/hm2,或18%杀虫双6.0~7.5 kg/hm2等药剂对水喷雾。旱种水稻还受稻灰虱的危害,可用扑虱灵或吡蚜酮等药剂防治。

3参考文献

[1] 涂彩霞.麦茬水稻旱种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57-59.

[2] 张自常,孙小淋,陈婷婷,等.覆盖旱种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0(2):285-295.

篇9

选择具有水质、大气、土壤无污染的环境,地势稍高,背风向阳,水源近,排水好,无地下害虫的地块。建简易竹架大棚或钢架大棚,大棚宽6-8m,长30-40m。

2、种前准备

2.1、品种选择

选择具有优质、高产、早熟、肉质厚、抗病虫、抗旱等较强的品种。

2.2、深翻整地

定植前半个月应深翻30cm以上,结合深翻,每亩施腐熟优质农家有机肥30-37.5t,过磷酸钙750kg;同时做好畦,畦宽1.1-1.3m。

2.3、种株处理。

(1)修整将挖起的种株短缩茎下层的黑蒂掰掉,剪去肉质根上膨大的纺缍根,剪短到5-7cm,并清除朽根;短缩茎上部的苗叶剪留6-7cm,去掉残叶。

(2)药剂处理栽前将修整好的种株放入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水溶液中浸泡10min,捞出晾干后待植。

3、合理栽植

3.1、适时定植

为提早成活抽苗,大棚黄花菜较常规种植要早,在黄花菜地上苗叶干枯后,就应栽种,一般在9月中旬-10月中旬。

3.2、合理密植

为便于采摘、排水、利用空间,大棚黄花菜应采用做畦丛植,每畦种3行,丛距35-40cm,每亩栽30万-37.5万丛,每丛3株,丛内株距10-12cm,每亩用种苗90万-112.5万株。

3.3、适当深栽

黄花菜的根群是从短缩茎周围生出的,它具有一年一层,自下而上,发根部位逐年上移的特点,因此适当深栽利于植株成活发旺,适栽深度为10-15cm。

4、田间管理

4.1、控制好大棚的温度

具体措施是从定植到缓苗生长这段时间,要求棚温较高。白天气温保持在15-25℃,夜间保持在8℃以上,不浇水,当中午棚内气温达30℃以上时进行通风降温;从缓苗后到抽薹期,要依据棚内温、湿度适当通风调节温、湿度,白天气温控制在15-20℃,夜间不低于10℃;开花期,需要较高的温度和较大的昼夜温差,白天气温18—28℃,夜间12-15℃,中午前后适当延长通风时间,使棚内最高气温不超过35℃。

4.2、中耕培土

黄花菜根系是肉质根,需要有一个肥沃疏松的土壤环境条件,才能有利根群的生长发育,生育期间应根据生长和土壤板结情况,中耕3-4次,第一次在幼苗正出土时进行,第二、三、四次在抽薹期结合中耕进行培土。

4.3、施肥

①追肥原则:黄花菜要求施足冬肥(基肥),早施苗肥,重施薹肥。补施蕾肥。

②冬肥(基肥):应在黄花菜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即秋苗经霜凋萎后或种植时进行,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栏肥30t。

③苗肥:苗肥主要用于出苗、长叶,促进叶片早生快发;苗肥宜早不宜迟,应在黄花菜开始萌芽时追施,一般每亩追施过磷酸钙150kg,硫酸钾75kg。

④薹肥:黄花菜抽薹期是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重要时期,此期需肥较多,应在花薹开始抽出时追施,一般每亩追尿素225kg、过磷酸钙150kg、硫酸钾75kg。

⑤蕾肥:蕾肥可防止黄花菜脱肥早衰,提高成蕾率,延长采摘期,增加产量;应在开始采摘7M0d左右追施,一般每亩追施尿素75kg。同时采摘期每隔7d左右叶面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加0.4%尿素,加1%-2%过磷酸钙(经过滤)水溶液,另加15-20mg/kg920于下午5点后喷一次,对壮蕾和防止脱蕾有明显效果。

4.4、适时灌水

黄花菜在抽薹期和蕾期对水分敏感,此期缺水会造成严重减产,表现花薹难产、有时虽能抽生、但花墓细小、参差不齐、落蕾率高、萌蕾力弱、蕾数明显减少,因而应根据土壤情况适时灌水2-3次,避免因干旱而减产。

4.5、翻挖

黄花菜花蕾采摘完毕后,及时去薹叶,进行翻挖,挖深15-20cm,行间深,株丛周围浅。

5、病虫害防治

黄花菜常见病害有根腐病、黄叶病、叶斑病、锈病、等。黄花菜的主要害虫有黄花蚜虫、蓟马、小地老虎等。

主要病害

根腐病开春是黄花菜根腐病的高发期,表现为返青晚,叶片细小,根茎发黑,肉质腐烂,初发时点片发生,有明显的发病中心。轻时不抽苔,重时整穴死亡。

黄叶病多为生理性病害,表现为叶片黄化失绿,生长发育缓慢。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施肥不当,浇水过多,土壤板结,耕作不当,伤根严重,地下害虫为害,缺素等。

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茎苔,发病初期在嫩叶中部沿叶脉附近出现暗绿色针尖大小点,以后成为黄色斑点,边缘呈水渍状、半透明状,病斑纵间比横间扩展快,病斑发生在叶尖上则叶尖枯死;花茎苔受害严重时,萎缩枯死。有明显的发病中心,严重时大片叶片干枯,像火烧一样,多发生在春夏之交的多雨年份,高湿低温情况下发病严重。

锈病黄花菜锈病与小麦的叶锈病症状相似,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黄花菜锈病是近几年关中地区流行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前几年多发生在花蕾末期,主要影响黄花菜的秋季生长,宿根的养分积累,近年来发病期连年提前,初蕾期就出现锈病流行。病害初期叶片及茎苔上产生铁锈色泡状斑点,以后散发黄褐色粉末状孢子,孢子堆排列没有规则,孢子堆周围的叶片往往失绿而呈现淡黄色圈。孢子堆多时,整个叶片都变成黄色。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先是点片发生,逐步扩散全田。

主要虫害

蓟马成虫体微小,深褐色,翅两对,狭长透明,若虫淡灰色。成虫和若虫多集中在叶背面或花苔的舌叶夹缝中,危害叶片、舌叶及嫩苔,影响茎苔和花蕾的正常生长。

黄花蚜虫系无翅胎生蚜虫,体长3-5cm,全身粉白色,卵有小米粒大,幼虫体绿色,有足3对,分泌物能引誘蚂蚁,能孤雌生殖,繁殖速度快。黄花蚜虫先是群集于叶背,后又蔓延到花苔、花蕾上,严重时花蕾全部被虫体覆盖成白色,宛如蜡烛一般。蚜虫主要吸食花蕾上的汁液,使花蕾发育不良和脱落,影响产量和质量。

地下害虫黄花菜的根部易遭受蛴螬为害,春季随地温上升,蛴螬咬食花肉质根,影响根的吸收功能。

病虫害防治

基腐病的防治一是繁殖时不能用有疾病田块的根苗,施用机肥时,不能用黄花菜叶沤制的堆肥。二是在发病中心周围挖深宽各30cm的环形沟,生石灰和土1:3的混合土填平沟,进行封锁防扩散。对病穴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500倍的70%甲托灌根,每穴1公斤药液,每7天灌一次,共灌三次。

对黄叶病应对症下药,区别诊治。要合理运用水肥,耕作方法要适当,特别是生长发育高峰期,施肥中耕等,农田作业应避免免伤根,对于因缺素引起的黄叶病要增加追肥和叶面喷肥,追肥用氮肥、利宝多、磷钾肥或多元复肥为主。喷施天丰素、利宝多、磷酸二氢钾、铁肥等。地下害虫为害时,灌水前亩撤施1公斤3%的呋喃丹,虫口密度大时用5%的200倍辛硫磷药液灌根,每穴0.5公斤。

黄花菜抽苔前,进行一次全面的病虫害检查和防治,喷洒500倍代森锰锌、3000倍吡虫啉或啶虫咪和有关营养液混合,达到防病治虫、增加营养的效果。

黄花菜现蕾后要注意锈病的发生,发现一点治一片,发现一片治全田。点片发生时,喷700倍代森锰锌与1000倍25%粉锈宁混合水溶液,实行防治结合,间隔7—10天再喷一次,锈病流行时,必须连续喷药防治三次以上。

6、采收

篇10

[关键词]桑园;水晶豌豆;套种;技术措施

桑树是一种落叶树种,采叶养蚕的季节不长。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每年的4~10月为养蚕的季节,而11月至次年3初桑树处于休眠期,桑园处于冬闲期。为解决桑园收入单一,耕地闲置的问题。可以在桑树行间套种水晶豌豆,它喜冷凉湿润气候,耐寒不耐热,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排水性好的壤土为佳,它不仅生长发育快、产量高,而且品质优、市场价格高,经济效益好。近年来,通过引进、试种以及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引导桑农进行桑豆套种,获得了桑豆互促,桑茂豆丰的效果。

一、花山乡蚕桑产业发展和套种水晶豌豆的现状

花山乡位于景东县东南角,地处哀牢山复地,距景东县城60KM,辖区共有12个村民委员会,1904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7507户,有农业人口27923人。截止2011年11月,全乡共有桑园面积10500亩,其中已嫁接桑园面积有6000亩,未嫁接的桑园面积有4500亩。全乡有12个村民委员会种桑养蚕,涉及151个村民小组,1816户农户,2011年全乡共养蚕7219张,产新茧261t,实现新茧产值845万元。2010年桑园套种水晶豌豆试种225亩,亩产值2500元;2011年桑园套种水晶豌豆900亩,正在采收中,青豆荚单价3~4元/kg,亩产值预计在2000~3000元左右。

二、桑园套种水晶豌豆的意义

在桑园行间套种水晶豌豆,首先是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土地的复种指数;其次是能稳定增加蚕农收入;再次是加强了冬季桑园管理。套种水晶豌豆投入较低,约600元/亩,桑园套种水晶豌豆单产青豆荚700~800kg/亩以上,高产的可达1000kg/亩以上,从目前水晶豌豆青豆荚市场价格看,1kg青豆荚的销售价在3~4元,亩产值在2100~3200元之间,扣除成本,每亩收入可达1500~2600元,效益比较明显。在桑园行间套种水晶豌豆,不仅带动和促进蚕桑产业的发展,同时又增加了桑园单位面积的产出;不仅调整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三、桑园套种水晶豌豆的优势

1.自然条件适宜,群众容易接受

花山乡地处哀牢山复地,东经101。02'-105。15’,北纬24。08’一24。22’,西北部高东南部低,海拔1000~2664m,相对高差1664 m,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降雨量1200~1800mL,终年少霜雪。冬季冷凉气候特征明显,宜桑宜蚕区也是豌豆的最佳宜生区。并且当地群众素有种植豌豆的习惯,引导群众在桑园套种水晶豌豆,群众不仅容易接受,而且具有一定的种植和管理经验。

2.有利于促进蚕农增收

桑园套种水晶豌豆,给蚕农开辟了一条增收的新路子。实践表明,桑园套种马铃薯,可产薯800~1000kg/亩,按1.2元/kg汁算,可新增桑园收入960~12005/亩;桑园套种本地豌豆,可产干豆150~200kg/亩,按2.5元/kg计,可新增桑园收入375~500元/亩;桑园套种蚕豆,可产蚕豆荚500~800kg/亩,按1.5元/kg计,可新增桑园收入750~1200元/亩;桑园套种小麦,可产小麦150~200kg/亩,按2元/kg讨,可新增桑园收入300~400元/亩。由此可见,桑园套种水晶豌豆的效益比套种以上作物的经济收入都要高得多。通过引进水晶豌豆在桑园套种,并进行科学管理,既增进了桑园效益,蚕农又得到了实惠。

3.有利于桑园的冬季管理

桑园套种一般在每年的10月中下旬,这段时间桑树已落叶进入休眠状态,桑园闲置。桑园套种之前,首先要对桑园进行翻挖、除草和施肥等操作,播种后还要进行松土除草,喷药防虫等田间管理,这一过程对桑园实质上也是实施了有效的管理,不但有利于增长桑园土壤肥力,又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而且还有利于消灭桑树上的越冬害虫,为桑树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另外,豆荚收获完毕后,将残余的茎、枝、叶全部埋入桑园作绿肥,有利于桑园增加有机质,同时实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4.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桑园套种是一项充分施展当地冬闲土地资源的优势,也是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工作,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投入少、效益好等特点。桑园套种水晶豌豆在10月上中旬播种,次年1月中旬开始采收青豆荚,与桑树不但不存在争地的问题,还可以相互互补,相互增进,实现更大增收。

5.青豆荚市场全景广阔

青豆荚销往广东、上海、湖南、昆明、下关、密度、普洱等地,“新西兰”豆种结荚饱满,颜色青绿,外型美观,食味甜脆爽口,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价格较好,目前就有外地老板来等着收购了。

四、桑园套种水晶豌豆的技术措施

1.品种特性

“新西兰”豆种喜欢冷凉天气,耐寒而不耐热,适宜生长温度为16~23℃,以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最佳。植株半蔓生,蔓长1.8~2.5m,分枝力强,结荚多,每株可结荚20~30个以上,荚大粒大,花白色,豆荚呈圆长型,属软荚型品种。每100g豆荚中含蛋白.质13g,维生素30.8mg,营养丰富。

2.精心整地,施促底肥

在桑树行间进行深翻细耙整地,拣出杂草,结合整地每亩施有机肥1.5~2t,三元复合肥20~30kg作底肥。

3.选用良种

选用从台湾引进的“新西兰”豆种,百姓称这种豆种为“长寿仁”。此品种豆粒大、饱满度好

4.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采取统一地块、统一品种、统一播种时节、统一防治病虫害的方式进行种植。播种要考虑使花荚期尽可能不遇25。c才以上的高温和9℃以下的低温,又要避开高温多雨的天气。结合我乡实际,一般要在10月上中旬播种,才能确保在次年的1月上中旬采收。采用单行条播,在每个桑树行间播1行,穴距5em,每穴播种2~3粒,每亩用种量2kg,有效苗达1.6万苗左右,播种深度2~3em,播后用土杂粪盖种,有条件的最好覆盖一层稻草。随后亩用“丁草胺”150mL兑水80kg均匀喷于畦面及沟底,防除杂草。4d后,豆苗刚出土时,及时揭开稻草于豆苗两旁,既可防止出现高脚苗,又可保湿防热。

5.田间管理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并要注意虫害动态,发现“地老虎”咬食幼苗应立即喷药防治。水分要求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宜。切忌渍水和土壤过湿。苗期施肥以施液肥为主。出苗后中耕松土除草1~2次,做到勤施苗肥,适施花荚肥。齐苗后2~3叶时第一次追肥,亩用稀薄人粪尿500kg或尿素2.5kg加水500kg浇施,以后看苗施肥。花荚期要进行根外追肥2次,每次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00g、尿素150g、硼肥100g加水50kg喷雾。苗期忌积水,花荚期遇旱时要及的浇水,遇大雨时要及时清沟排水。同时要注意病虫害防治,常见病害有锈病、褐斑病、白粉病和霜霉病,可用倍量式波尔多液(硫酸铜:生石灰:水=1:2:200)和25%粉锈宁1000倍液防治。害虫以蚜虫为主,用40%乐果1500倍液或10%蚍虫啉1500倍液进行防治。

6.插架引蔓

插架前要结合除草进行小培土,伸蔓时要及时插架引蔓,一般在播种后30d左右(引蔓材料可用桑树枝杆、线绳或细铁丝)。插架引蔓一定要及时,防止沤叶、沤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