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篇1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黄金阶段,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是教师重要的任务之一,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师要重视课堂效率,将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置于关键位置,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小学生将逻辑思维运用到数学知识中的一种能力。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有的学生能够多角度、多思维进行思考,有的学生却不懂得数学知识之间的有效转化,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差,这就关系到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运算快、解题方法多、逻辑思维强,他们非常善于将复杂的数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形成自己可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框架。不仅如此,具备较强数学思维能力的学生还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

思维能力对数学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1.运用数形结合强化思维深度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数学实践中进行,教师应当耐心地引导小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培养思维能力。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经常应用的教学方法,由于很多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小学生很难深刻理解其概念,而数形结合将抽象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效结合,小学生就可以更加直观理解数学知识,其思维水平也会随之得到提升。数形结合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当学生看到某种数量关系的时候,他们能够将其转化为空间上的形态,从而掌握其本质。教师在讲解长方形周长的公式时会让学生花时间去记忆长方形周长公式,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学生缺乏创造力。教师应该将数形结合的方式应用其中,让学生自己画一个长方形,然后计算周长,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2.创设教学情境

知识源于实践,单纯的数学理论讲解只会让小学生感到枯燥,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无法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为他们创造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往往会停留在表面,比较直观,他们的抽象学习能力比较欠缺,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几何图形时,不能局限于课本上所列出的内容,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积木,并在课堂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玩过积木吗?会不会搭建呢?这节课我们来搭建出你们认识的几何体。”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提升。

3.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思维的培养不应局限于教材知识,教师应该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通过生活化教学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和探究思维。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枯燥的圆形放到生活中,计算花坛的面积和圆形铺砖面积。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思维方式,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数学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4.布置开放式作业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把好作业关,通过适当地布置开放式作业启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作业是一个巩固所学知识,应用所?W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学会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作业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开放式作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计算矩形面积时,教师可以布置作业,即针对教室里的两扇窗户的尺寸来购买窗帘布,窗户的高和宽分别为2米,应该购买多大尺寸的窗帘才能满足需求?这一问题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答案,而是需要学生开动脑筋,从实际出发,考虑阳光、窗帘褶皱、美观度等多个因素。学生会发现这并不仅仅只是计算出每个窗户的面积就可以了,还要确保窗帘的面积大小能够彻底遮住阳光,兼顾窗帘之间的重叠部分和褶皱部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动,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对面积知识点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遇到问题时懂得思考多个可能性因素。

5.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实验;解题思路;概括建模

思维能力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前提,小学生从中高年级开始数学应用题的逻辑性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让他们通过数学实验来切实认知知识生成过程,然后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笔者联系这些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优选几点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效方法进行讨论与研究。

一、设置数学实验,完善形象思维

实验是对知识的体验和验证手段,我们只有通过形象生动的动手实验才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变成形象的理解认知,让孩子们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来感受知识生成、学习经验、提升运用能力。例如,我们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时,为了强化学生记忆和理解,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接,笔者就让大家随意剪一个三角形,然后将三个角对齐在底边上,这样形成的角正好与底边重合,因为学生的三角形各式各样,得出的结果都是180°,这样就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认知了数学知识……通过设置数学实验,不但可以验证数学知识让学生心服口服,还可以培养他们动手实践和探究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巩固基础知识,掌握了探究方法。

二、细分解题过程,捋顺解题思路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难点,针对许多小学生一筹莫展的学情,笔者建议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给大家对典型例题进行细分讲解,教给孩子们捋顺解题思路的方法。指导他们通过阅读、审题弄清数量关系,然后用数学关系式表达出来。比如,针对如下应用题:“某鞋厂接了670双鞋子的订单,前4.5天平均每天生产82双,但是合同限制必须在8天内完成,请问,剩余的鞋子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双?”我们在阅读后可以发现以下信息:总订单是“670双”,已经过去的时间是“4.5天”,“82双”过去的4.5天里每天的生产量,总天数是8天。由这些量,我们可以推理出,已经完成的鞋子是:4.5×82=369(双)。要想求剩余天数的工作量,我们必须先求出剩余天数:剩余天数是8-4.5=3.5(天);剩余工作量是670-369=301(双),这时结果就明朗了: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即301÷3.5=86(双)。

这样层层剖析,将看似复杂的数学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让学生掌握捋顺解题思路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善于归纳知识,提倡概括建模

建模是数学复习的重要环节,具体做法就是总结和归纳学过的知识点,然后进行整合、梳理,对每一个知识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这样具有前瞻性的归纳建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学生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必由之路。比如,针对如下工程类应用题:“修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4天完成了全长的■,如此进度,需要多少天完工?”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几种答案:3000÷(3000×■÷4)或1÷(1×■÷4)后,最后我们再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找打最简便的解法:“4÷■”,有效提升了解题效率。

概括和总结是知识升华的过程,建模是对知识网络的完善,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建模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能力。

总之,数学思维能力是对数学认知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概括和总结,我们小学一线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加以训练和指导,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设定对应的教学方案,如此才能对症下药,全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 抽象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学习数理化等理科方面知识需要学生具有总结规律和严谨的逻辑思考能力,如果学生具有较高的抽象思考的能力,则对以后的工作会非常的有帮助。加强学生抽象思考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时期就是高中,学习物理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抽象思维的过程,所以在学习高中物理的过程中着重提高学生抽象思考的能力非常重要。

一、对学生加以“内化”, 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讲,认知体系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顺应”与“同化”。学习的类别为“意义学习”,意思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明白每个符号的意义,同时能够运用自如,增强能力,开发智力。从本质上讲,学生的认知体系与符号象征的新知识组成了非人为但真实的关系,这样的学习才有意义。学习的方法为“接受学习”,意思是将知识在学生学习时以定理方式表现,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即“内化”,这样才能汲取更多的知识。

(1)结合感官、能力与知识。讲解基础知识点时要全面,细致的分析,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更加稳固,运用更加灵活。例如,老师讲“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滑动方向相反”这一知识点时,若不将“相对”的意义讲解清楚,做练习题进行训练的过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判断错误滑动摩擦力方向;增强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老师为了增加每堂课讲解的知识量,可能会讲解得过多,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没有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致使学生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

(2)应该合理的创造学习物理的场景,比如进行各种各样的演示实验或者让学生自主实验,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若只是对物理知识进行死板的讲述,会让学生不能融入到物理的学习当中,同时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减弱。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物理场景,让学生能够大胆设想、充分的提问、全面的沟通,进行教学时,老师应该合理、系统、科学的讲解,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本身特点,进行合适学生学习的教导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充分表现出技术与知识、方式与过程、价值观念与感性思维的立体式教学。

二、通过学习的目的性及引导性,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要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以及思考的方式与种类。让学生自觉的依照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深刻、判断的准确、推理的合适、论证的得当,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的质量。这为高质量的思考打下了基础。

在高中所学习的科目之中,物理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高校所拥有的物理性专业占得比重也非常大,这对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是难学的物理课程让很多学生止步。分析高中的物理教学,一般教学的起点都非常的高,想加快学习的步伐使学生感到吃力。在高一时期学习物理要先准确的指导学生由初中的思维跨越到高中学习的思维模式,然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再依据学生自身的具体条件进行逐步的提升。比如,教授“力的正交分解”这个最基础的物理运用方法时就应该一步一步的慢慢渗透,渐渐的提高。这不但延呈着认知的规律,还不会由于知识的抽象以及计算的复杂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厌烦情绪,降低学习知识的难度,为学生减少压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是不同的,但是可以进行后天的培养。学习高中物理,不但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还需要学生有打破传统思维束缚的能力,全面的挖掘自身的创造性与直觉性的思维,加强抽象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最基本的部分就是直觉思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物理学家就是为了发掘那些最基本最普遍的定律,世界的系统就是通过这些简单的定律组建起来的。要拥有这些定律,不能通过逻辑的思考,只能使用经验产生的共鸣作为发现定律的直觉,才可以拥有这些定律。”使用直觉思维进行探索:猜想、跨越、全面,以知识系统为基本,直截的快速的了解。而且,对那些感到学习物理难度非常大的学生,应该增加课外的指导,去除掉学生思维以及心理方面的阻碍,跟上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脚步。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总结出以下观点,进行高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物理这门学科的思维方式与学生的思考特点紧密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的、有逻辑性的思维方式。同时,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若学生具有较强抽象的、有逻辑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则在各个方面的任何能力都会比普通人更强。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当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每一个学科的教育目标。利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给小学生全新的数学学习体验,也能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讲究循序渐进,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把握好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数学学习能力,实施针对性强的数学教育,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作用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循序渐进,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与数学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在学生年龄增长与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稳步提高。在小学三年级左右,学生的思维能力快速发展,思维逻辑也发生较大变化。在小学数学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重视三年级起点,在三年级前潜移默化,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在低年级时,教师要利用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比较能力,结合数学教育内容让学生对比长短、大小、多少等概念,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前期的潜能开发实践十分重要,学生只有打好数学学习基础,才能逐渐形成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推理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等,才能在之后的学习中理解相对复杂的数学知识。

在一、二年级,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会以“谁的得分高”的形式接触加与减知识,通过“买文具、买衣服、小小商店”等主题去了解加与减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低年级,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中引导小学生发现课本中的数字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在高年级学习中将加与减视为抽象的计算方式,学习好小数加减法等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讲究循序渐进,用小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讲究思维启发,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思维能力,重在启发。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思想中,灌输是最高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启发成为创新的教学理念,也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以启发的教学方式代替灌输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小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突显,更能给小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让小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在新知识的讲授、旧知识的复习过程中有意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参与。每一个课堂问题的提出,其最终目的都不仅仅是让学生计算出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思考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好习惯。当然,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也不能只要求学生改正答案,而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产生错误的原因,以一个错误避免一类错误,建立类推与对比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解《小数乘法》时,有的小学生在计算小数后,总是把小数点点在倒数第一个数字之前,就像“1.5×2.5=37.5”。面对这样的错误,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典型错误,引导全班同学生分析,以此来明晰小数乘法计算中小数点的正确位置确定方式,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学会正确思考。在分析错误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表达个人看法的机会,而不是将正确的小数点位置确定方式直接告诉学生。针对“1.5×2.5=37.5”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师:这个计算题有哪里不对吗?

生:小数点位置不对。

师:我们怎么安排小数点呢?

生:看乘数的小数点后有几位。

师:有一位啊。

生:是两个乘数小数点后一共有几位。

教师要充当一个明白却又不明白小数乘法原理的人,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出正确的数学原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用师生互动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思路,能够让数学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促进学生逻辑形式不断更新。

三、讲究教学资源,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W资源,是教学活动得以组织与实施的重要载体。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一线教师要努力拓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要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要突破课本的教学内容局限,整合现代化教育资源。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教师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用具以及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本中死板与枯燥的数学知识。教师要积极更新个人教案,精新设计每一个环节,让课堂结构得以优化,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然发展。

比如在讲解《圆柱的表面积》时,如果教师直接为小学生讲解圆柱表面积计算方式,虽然小学生能够记住公式,但难以深入理解其中的内涵,无法长期、准确地记忆。此时,尊重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可以利用三维动画,让小学生通过观看动画了解一张纸变成一个圆柱的过程, 让学生年观察圆柱的展开图或者分解图。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圆柱,使学生能够从形象的事物中提取出抽象的数学知识,促进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小学生赢在起点上,有助于学生未来数学学习的轻松化。在数学课堂中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数学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对数学教育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马立涛.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2)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49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102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也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教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还要对他们的思维进行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经过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法和创造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要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学段不断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发展十分有益,要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会学习与思考、学会运用于创造,就要对学生不间断地进行“思维体操”的训练,形成符合科学规律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促使小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每位数学教师要重视的问题。

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材料。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灵活性。

自然界中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生活中的事物也在变,这就要求教师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灵活性的突出表现是善于发现新的因素,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在思维受阻时能及时改变思考问题的策略,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和基础,探索从自身出发,学生的思路开阔、方法多样、解法灵活,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敏捷性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学生遇到数学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减少思考、运算环节以及推理过程,善于快速地概括数、式、形以及数量关系中的特征,减少不必要的“弯路”,抓出问题要点,熟练变换练习方式,巧妙地设问引用,巧妙地练习,删繁就简。因此,在计算教学过程中采取如下的办法进行训练。

1.速度训练 ―― 口算练习,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应着重抓好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的同时,狠抓口算速率训练,小学的口算要有时间限定,是否达标要用时间说话,也就是会算题还不够,主要还是要提速, 例如,在“凑十法”的学习掌握基础上,借鉴珠算的长处,教给学生“互补法”使学生知道2和8,1和9,3和7,4和6等互为补数。如计算9+2时,因为9和1互为补数,就能见9想10,得11。通过反复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思维的训练得以提升。久而久之使学生得到一个反应敏锐的大脑。

2.图形变换 ―― 面积训练, 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训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 教给学生解题基本思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参与探究。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性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49-01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数学学科又是一门将思维与语言相结合的学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国有很多小学的数学教师就思维能力进行了大胆的教学实践,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素养。

1.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与小学数学课程相比,其内容的难度与知识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因此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以及相关思维能力的锻炼,对相关数学知识需要通过自主的思考才能有效的理解与学习。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完成了教学大纲内所制定的教学内容,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学生的数学成绩上,运用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这种模式的数学教学,将数学课程的特点逐渐的弱化,是其失去了独有的学科特色,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与态度,体会其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相关的人文风采与气息。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提升,进行恰当准确的表达。除此之外,思维能力也是学生综合能力中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

2.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2.1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低。就目前而言,在大多数学校中,即使对教师提出了需要在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训,但是仍旧有很多的数学老师对这项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的教师依旧秉持着传统数学教学的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求学生对相关字词以及重点文章进行掌握,并在考试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2.2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不科学。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数学教师对课本中相关的内容进行清晰、明确的讲解,同时还需要留给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观点。但是就目前而言,有很多的数学老师在上课时紧紧的抓住学生的思维,不给其时间进行独立的思考。在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上缺少科学性与合理性,对于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进行及时的更新,进而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方面出现很多的困难。

3.增强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3.1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将小学数学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形象化与具体化,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教师想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激发,就需要在教学小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发挥想象力和联想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就课堂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或者是相关的探究性问题,并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分析,而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观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课堂的参与度,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3.2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要做到眼、耳、手、心相一致的情形,学生在上课时需要用耳朵听老师讲课的内容,眼睛看相关的文字,用心思考的同时还要动手做好笔记,进而达到数学学习的读写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培养其逻辑思维的能力。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使其,对与周围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但是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往往缺乏一定的完整性与逻辑条理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数学阅读和写作的教学来帮助小学生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与知识点,并对其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与概括。同时,老师还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自己找出相关的答案,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判断能力。

3.3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创新思维就是指人脑在对某些事物的形象感知认识的基础之上,将其进行一定的改造,进而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进而引发出新的灵感,创造出新事物。小学数学学习就是要对事物进行较多的认识与了解,掌握其发展的规律。进而对其标新立异,追求创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独立思考,并且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进而想、从中找出属于自己的新思路与新观点。

4.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相关的数学课堂知识点,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的基础之上对其他科目进行更好的学习。以此来完善学生的发展,提升其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既是数学学习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小学生正值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阶段,教师应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小学生动手能力强、好奇心重,具有探究欲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要善于抓住小学生的基本特征.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数学学习中包含一些抽象性的知识,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通常难以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质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灵活性和变通性,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水平.作为小学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策略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兴趣是源动力,只有对某一事物充满兴趣,才会激发起人们探索的欲望,小学生更是如此.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自制力较差,大多数学习活动都是凭借兴趣有选择地参与,这就导致了小学生学习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和方法.正是由于小学生依据自身兴趣进行学习的特征,教师要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生态课堂、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不断强化师生互动,体现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以此吸引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共建和自我提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年、月、日”时,学生起初并没有对这个知识点提起兴趣,此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如“同学们家里都有日历吧?你们知道日历上的那些数字代表什么意思吗?你们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后就能正确地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了,他们会十分开心的喔.”深入学生的生活场景,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是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的第一步.其次,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制作日历回顾和强化“年、月、日”知识. 

2. 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联系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开发和培养过程中,对数学学习中出现的某些抽象度较高的知识点通常难以理解,而有的教师却听之任之,造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盲区.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教师应积极摸索正确的教学方法,为了使小学生正确理解抽象性知识,可以借助某些形象化的具体事物进行类比,引导学生先探究具体事物的特征,再过渡到理论知识上来,建立理论知识和具象化事物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启发思考、促进学习的有效载体.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中“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各种多边形,但学生在判断时仍然容易出错,总是容易将几种多边形相互混淆.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些多边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不同多边形的方法,教师需要化抽象为形象,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相关物体作为参照,而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事物较为熟悉很亲切,容易形成共鸣.另外,教师还可参照现实中的具体事物设计一些模型,在讲课过程中进行辅助演示,无疑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形象性. 

3. 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实践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如比较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等,使学生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逐渐掌握数学学习中的常用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后,教师要将学生引向更为重要的领域,即实践学习.任何理论和方法都要通过实践去验证,教师应围绕特定的教学主题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学习中增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和整理”时,小学生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不知从何处下手,而这块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都建立在相应的理论知识上.教师可围绕相关知识点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统计班级同学的身高、生日、兴趣爱好,然后将统计好的数据进行整理,将每名学生的身高数据划入一定的区间,选出班级中生日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统计情况得出班级学生的整体偏向. 

三、结 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除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也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核心要求.以生为本,全面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力,就是要挖掘学生身上的一切内在因素,促使他们发挥创造力,并将这些内在因素转化为丰富的学习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备课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课后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小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努力提升自己.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1-0045-01

一、兴趣效能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保护小学生探索数学逻辑的兴趣――好奇心开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情况,根据所观察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适当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继而帮助他们形成或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设计课堂教学要有层次,要兼顾数学思维能力发展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设计教学长期计划时,应考虑不同程度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的基础量和发展动量。

其次,要适当创造趣味数学课堂,营造课堂气氛,由外而内建立欢乐的、无压抑感的外部环境。这样的环境氛围,能使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情绪更为放松,思维更加活跃,其大脑始终处于活跃的工作状态。欢乐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是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的需要,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指标。最后,师生情感效能是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生中,因对教师的喜欢而爱上教师所教授科目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教师和蔼可亲,对学生关心有佳,容易和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小学生脱离父母照看的环境,在内心中往往会存在失落感。教师此时积极地开展师生间的情感效能,有利于使学生因这种情感效能而对教师教授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生活效能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心理结构特征决定对直观的图像化的知识接受能力强,对抽象的形式化的知识接受能力弱。生活中包含有数学现象的直观经验是数学抽象概念形成的必要条件。在直观经验达到相当的丰富程度后,思维能力的形成才出现可能。这些直观经验除学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所提供以外,更多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这正说明了儿童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正是学生在生活化的自我教育式学习中的表征。这种表征的出现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其一,生活中借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直观经验不足;其二 ,学生积累了足够的直观经验,但提取和加工不足。解决前一种不足的方法应采取教师将教学氛围延展到要求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以外的家庭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家长做以充分的互动与沟通,要求家长以日常生活为土壤给予学生足够的数学直观体验。这种体验切莫以有形的教学方式进行,应巧妙地不着痕迹地消融在生活事务中。例如,购物时,10元以内或20元以内的账目结算让学生来完成,并计算找零的金额。这种学校教学外的延伸,补充了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生活数学现象直观经验积累的不足。看是根本不属于学校教学范畴,实则需要教师在教学上对家长提出相应的要求,并适当教会家长相应的方法。这完全可以看作是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必要的教学活动。至于对有足够直观生活经验却不能够很好地提取进而帮助自己形成抽象数学逻辑思维的小学生而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其主导作用恰恰体现在构建学生生活直观的经验与抽象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之间的桥梁。教师在教学中应谨慎地运用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极为普遍存在的能反映数学逻辑规则的实例,使学生对数学有亲近之感,在直观经验整理中逐步形成数学思维,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比如,对分数的理解。小学生有丰富的生日会经验,分蛋糕能够充分表现分数的含义。在讲解分数时,通过生活中分蛋糕经验的回想,再用相应的学具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什么是分数,以及几分之几的含义。这种过程是直观到抽象的有效过度,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习惯效能与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思维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在面对问题时启动探究模式,能动地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由这两个概念综合来看,思维能力或模式的养成过程和习惯的建立过程是相吻合的。习惯是某种稳定的心理活动在人的行为中得以体现的行为表征。以稳定的行为去反向塑造思维模式,即稳定的心理过程,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形成。

1. 独立思考习惯与数学思维培养

思维能力无法教授,这种能力为学生内化而形成的能力。学生思维发展内部形式决定该能力的开发。这一特征表明,独立思考是数学思维能力养成的基础。这要求教学活动只能围绕习惯养成下功夫,营造独立思考的环境。

2. 数学应用习惯与数学思维培养

生活中的诸多方面也是一定可以用数学表达的。建立数学表达生活的习惯是数学学科学习的出发点和人类文明创造的时间活动。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应注重生活中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

3. 构建知识体系习惯与数学思维培养

知识以体系为建构模式,才能够更为稳固。散乱的常识知识在失去体系建构的前提下将变成毫无意义的经验认知。例如,刚入学的小学生学习数字和数量8的时候,以实物为图式教授完毕后应该进一步构建数量的概念,使单个数量的学习纳入抽象数量概念之下,让学生观察数量8与数量3的关系、与数量10的关系等。

总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生活、兴趣、行为习惯等多方面、多角度实践与教学活动中,深入小学生心理、生理发展以及生活、环境的不同侧面,全方位施以教学关照。

参考文献:

篇9

一、强化练习,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裁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调控,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依赖于直观材料,使他们所学知识产生鲜明的表象。同时,要使学生获得准确丰富的感性知识,又必须通过合乎逻辑语言引导。最后大脑借助于语言,对感知的事物去伪存真,分析综合,抽象出本质特征。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所以说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二、创设条件,强化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而在强化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应当注重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两方面。小学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以下三点: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让儿童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因此,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办法有:计算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始终有速度;计算过程中传授一些速算方法,通过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合理联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三、创设生活情境,开拓小学生思维能力。

创设现实生活问题的情境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为主,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形象思维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需要相关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新型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此,笔者将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为出发点,探讨创新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措施,以期能够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做出贡献。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自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以来,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其课堂教学与教学效果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小学数学大纲要求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富有启发性、形象性、思考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知识较为简单,多是由数学符号、逻辑判断语句等组成,而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他们对数学逻辑的推理与判断能力较弱,需要教师指导。同时,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阶段,如果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不好,将直接影响他们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思维能力等的发展,这是不利于学生数学素质提高的,也是不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于以上分析得出,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特点,都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以及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措施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也关系到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1.加强数形结合教学力度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是以图形形式展现的,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对数形结合教学方法的运用,并引导学生进行图形的变化、公式的变形等活动,从而延伸数形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图式的表象,构建直感思维,为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2.合理运用各种教具与学具

运用教具与学具,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效果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对各种教具与学具的运用,组织学生直观地观察与亲手操作,从而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细致、深刻地了解数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具体的表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教学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效果也较好。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等特点,适宜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

4.引导学生积极而合理地想象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形成形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语言与教学工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而合理的想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与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随着教师的引导展开想象,为形成形象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工具与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虽然现阶段,依然有部分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但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必将得到有效提高,进而为学生学习更高深的数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厉建荣.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J].中国科技信息,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