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篮球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篮球培训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篮球运动;心理状态;身体素质
青少年篮球队员在比赛中,经常会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干扰,如新的比赛场地、裁判、观众、成绩以及对手比赛风格情况等,都会给青少年队员造成心理压力。因此,在平时对青少年篮球队员进行科学的心理素质的干扰是有必要的,只有在比赛前做好饱满的心理准备,充分重视对手,才会逐渐提高青少年篮球队员身心的综合素质。
青少年时期篮球队员的年龄相对较小(12至18岁),其正处于文化知识、智力思维、肌体发育和心理成熟的重要阶段。在个别青少年运动员群体中存在身材条件、基本技术、道德素质高低不齐,心理相对不成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等特点。
一、培养青少年篮球队员稳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培养青少年篮球队员稳定的心理素质与专业的心理训练是息息相关的。通过专业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培养,可以促进青少年篮球队员身心全面发展、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培养优良的场上作风、心理品质和构造独特的技术个性。
二、青少年篮球队员心理训练与文化知识磨合的必要性
在12至18岁这个年龄段,由于青少年篮球队员正处于文化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课余的篮球训练与比赛需要篮球教练员与学校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协调与沟通,并争取学校政策上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应理顺青少年篮球队员监护人与班主任老师的关系,改善生活、文化课学习、训练的条件,在文化课学习上请老师给予适当帮助与照顾,创造一个良好的学环境,做到文化课学习与课余训练两不误,进而可以全身心地积极投入训练中,让训练帮助学习,学习指导课余训练。
三、培训青少年篮球队员内在训练动因
青少年篮球队员内在训练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推动其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刻苦训练以及创造优异理论学习、比赛成绩、为球队争取荣誉的重要条件。在组队初期,每个青少年篮球队员都会有自己的原始动机。作为教练员,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篮球队员比赛动机、明确技术动作的应用目的,采用合理、正确、科学的比赛技术动作。针对不同的比赛对手情况而随机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身体状态,同时也需要加强场上思想品德的教育,使队员内在动机与团队目标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球队的每一份子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训练水平,形成合力,取得最后比赛的胜利。
四、训练与青少年篮球队员个性的关系
篮球运动是一项身体抗性强、场上比赛激烈的运动项目,青少年篮球队员的个性、气质、拼劲在场上训练和竞赛中都会充分体现出来。作为一名基层篮球工作者,平时要善于观察青少年篮球队员的行为、举止、心理变化,贴近青少年篮球的心理想法,真正了解每个青少年篮球队员的性格品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抑制和克服内心个性中的不足与缺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训练手段。
五、青少年篮球队员制订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
通常在组建篮球队前教练员应该做好组队前的每一项前期工作,如了解队中每位青少年篮球队员的个性、气质、行为特点、身体差异、训练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一整套既要适合集体训练水平,又区别对待个别青少年篮球队员心理、身体的训练方案。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基层体育工作者,应多掌握青少年篮球队员的个性、气质、行为特点,训练中应该重视心理素质这一环节,发挥其个性和气质长处,抑制其弱点、不足。通过科学、合理的心理调节手段,调节青少年队员心理状态,既能保持高昂斗志又能情绪稳定,发挥或超常发挥球队水平,取得优异成绩,达到预定目标。打好篮球运动基础,为中国篮球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中国篮球协会.中国篮球协会审定篮球规则[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篇2
【关键词】篮球运动;青少年体育;教学研究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体育运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加强锻炼和培养良好的体育兴趣爱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篮球是一项具有普及便利性、运动科学性的项目,推动篮球进课堂进校园活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初中篮球教学面临的困境
篮球运动在初中现行体育教材中虽然有所提及,但是并非重点,要求也不够细致全面,篮球教学往往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大面积的推广普及。对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篮球教学进行分析,其教学困境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缺乏系统连贯教材。仅仅依靠通行教材中有关篮球方面的内容,不足以支撑起整个初中体育篮球教学的体系,教材中的内容具有碎片化的特征,没有形成前后连贯、自成体系的教材,不利于整个篮球教学的循序开展。
2.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现在各地初中学校普遍存在着体育教师专业出身少的问题,许多教师是半路出家,甚至有的学校将体育教学岗位作为照顾性岗位,安排一些身体不佳的老师担任教学工作,这样背景下的体育师资队伍更难挑选出篮球专业方面的人才。
3.自主训练空间有限。初中生面临着较大的中考压力,特别是进入初二下学期以后,学生可供自主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这就导致学生在篮球训练中时间不足,没有充足的训练指导时间,也没有更多的课外自主练习时间。
4.训练设施不够丰富。篮球教学最好有专门的场地、专门的器材,许多学校场地配备了,但是数量不足,一旦需要训练的时候,往往出现轮流排队的现象,没有达到标准化、规范化要求。
二、以“篮球进课堂”为抓手,有效普及青少年篮球运动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篮球运动进课堂项目,是培养青少年运动意识和技巧的有力举措。这是一个系统化过程,需要学校从各方面予以关心支持和配合,也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大胆探索。
1.积极争取支持,改善篮球训练条件。各地各学校在教学投入方面不尽相同,尤其是在体育教学设施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短板。为了保证篮球进课堂项目的顺利实施,体育教师应当积极向学校提出建议,针对本校篮球进课堂运动所需的器材设备、设施等基础性条件,提出规划方案,列出存在短板,提请学校加大这一方面的投入。同时,学校也应当积极向上级财政、体育、教育等部门争取专项资金,争取政策扶持,逐步加大投入,有效改善篮球教学的硬件设施和保障水平,通过这样的努力,力争能够使篮球教学具有充分的能够满足基本要求的训练条件。
2.编撰校本课程,提高教学系统程度。要想有效推进篮球进课堂运动,必须要配备齐全的篮球教学课程。针对当前教材的现状,学校应当牵头编撰校本课程,广大体育教师要积极参与这一项工作,从网络以及专业刊物、文献上搜集资料,针对本校学生身体素质运动状况、体育意识和篮球运动特点,撰写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包括对学生体能训练的要求,对学生篮球运动各项动作的指导,以及攻防战术的训练等等,编写一套前后连贯、涵盖整个篮球运动项目前后环节的系统教材,提高学生篮球项目学习的规范化程度,以这样的系统教材为抓手开展篮球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配强师资队伍,实现专兼职相结合。针对初中学校篮球运动教学师资薄弱的现状,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予以突破。首先,要从本校针对性的培养一批在体育运动方面,特别是篮球运动方面有潜力、有特长、有基础的教师担任篮球运动专职教师,也可以从本校青年教师中选择一批篮球打得较好、有一定基础的同志,担任篮球教学兼职教师,在这样的条件下提高校内篮球运动师资素质水平。另一方面,要注重拓展眼光,聘请一些退役运动员、体育教练等担任本校篮球教学的导师,既可以亲自承担一些授课任务,也可以强化对师资力量的二传手培训,以此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高能力篮球教学师资,为篮球运动进课堂奠定扎实基础。
4.统筹安排训练,培养学生能力技巧。初中生的学习生活非常紧张,广大教师要注重对篮球训练的时间进行统筹安排。除了在体育教学中安排专门课时开展训练指导之外,尽可能还要结合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将体育运动融入进去。既要注重群众性的普及篮球运动,营造浓厚的氛围,让大家都来热爱这一项运动,同时也要注重一些有能力、有潜质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还要组建篮球队进行专门训练,定期组织一些比赛,既有专业训练队伍的比赛,也有以班级为单位的群众性对抗赛等等,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篮球运动的技能技巧,这对推动篮球运动进课堂具有渲染氛围、增强动力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三、结束语
篮球运动具有浑厚的群众基础,也深受青少年热爱,将这一项运动引入课堂,并成为学生强身健体的重要抓手,对体育教学工作而言是一次创新。广大教师要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篮球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开展。
【参考文献】
[1]金垒.初中篮球教学中如何实施差异化教学[J].考试(教研版),2012(10)
篇3
一、以全民健身为平台,营造业余训练氛围
1、通过各单项体育协会活动,促进学校体育业余训练开展。
我区现有注册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围棋、武术、跆拳道、体育舞蹈、长跑等单项体育协会13个和俱乐部10个,在我区的单项体育发展中起着基础推动作用。通过各单项体育协会活动与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结合与延伸,营造业余训练开展氛围,提高业余训练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增加学校对业余体育训练的支持与信心,扩大体教结合的深度。
2、积极倡导学生参与社会文化体育活动,带动学校体育业余训练开展。
我区从年初开始,全年举办有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棋类等各项全区性体育活动20余项次。特别是在我区的“彩色周末”“全民健身日”等公益展演,都会有如跆拳道、武术、体育舞蹈等学生体育表演。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极大地烘托了赛场气氛,同时也带动了我区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开展。
3、依托区位优势,吸引京津技术人才资金的投入,改善场馆设施的建设,推动学校体育业余训练开展。
我区现有标准体育场地5个、非标准体育场地59个;体育馆4个、综合房5个、轮滑场3个、游泳馆5个、网球场2个(7块)、羽毛球馆9个(场地60片)。去年新增综合馆1个,羽毛球馆1个,改建区体育场内篮球场地5片,增建室外塑胶小篮球场地1个。社会性投资健身俱乐部3个,引资北京宝迪沃健身俱乐部480万元、凯迪沃健身俱乐部600万元在我区建设健身会所。通过依靠政府投入、企业赞助、社会各界支持以及体育场馆设施的商业化运营,我局去年投资200余万元对乒乓球馆、羽毛球馆、武术馆、篮球场、足球场进行了修缮、维护。筹资800万元新建的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今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二、坚持“体教结合”的原则,以学校为基础,搭建业余训练开展平台
学校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紧扣“选拔苗子,组建队伍,基础训练,积极输送”这一主题,本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依托教育部门和传统学校建立单项训练基地,把体育部门管理优势、政策优势与学校的生源优势、师资优势、场地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狠抓区少儿业余体校及其业训基地、区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和各学校运动队的建设,为业余训练开展搭建平台。
1、既要以人为本,读训并重,育人成才,全面发展;又要科学施教,科学训练,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提高成才率。逐步完善考评细则,强化督促指导,努力营造良好的业余体育训练工作氛围。
抓好体校日常业余训练工作,合理安排业余训练时间。平时训练每天晚上2小时,双休日下午3小时,节假日每天上午训练半天,这样就做到了读训兼顾。同时引导学生不上网吧、不去游戏厅,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增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了学生体质。对刻苦训练成绩优秀的学生,采取鼓励表扬、免收训练费等奖励措施,鼓励其积极参加训练。对现有的学员进行登记归档,依据学生家庭住址及户口所在地实施造册。随时记载和掌握学员的训练情况,以利于学员成绩的提高和会员的输送与转接。经综合评定将被挑选学生列为重点后备人才,此后对其进行长期跟踪考察,定期测试,并给予适当照顾,达到保证重点的效果。对现有的乒乓球、足球、篮球、武术、围棋等项目开展梯队训练,科学选才,将为省、市体校各专业队及大学院校输送更多更好的体育后备人才。
2、改革体制,搞活机制,坚持走“体教结合”道路,抓好特色体育项目工作。以区少儿体校为基地,走出体校办体校,建立多元结合的“大业训体制”。
利用区少儿体校专业训练优势,深入基层学校,“请进来,走下去”,以免费训练、联合办学等形式,扩大生源队伍。在每周一至周五下午五点放学后,在区体育场对区新华路小学、二道巷小学和炸子市街小学1-4年级约80余名学生进行集中训练1.5小时,免费开展了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普及推广体育技能。同时还与其他各学校合作,选派教练员,协同各学校体育教师,利用学校大课间,普及业余训练工作。今年重点在我区工业街小学、东升路小学和相国庙小学建设羽毛球、武术、乒乓球、篮球等训练基地。
3、抓好传统项目学校和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以完善机制为重点,纵深推进体教结合。一是进一步强化体育和教育部门的会商机制,密切部门联系。二是进一步完善了体教结合的激励机制。今年,拟联合出台《区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奖及突出贡献奖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体育教师培养后备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进一步加强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协作机制。设立评定了区级传统项目学校9所,保证寒暑假和平时学生体育训练时间,做好项目普及和提高。今年将设立区少儿体校单项训练基地4所,进行挂牌。
4、开展好青少年体育竞赛,以学校体育为重点,以赛促训,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我区每年组织一次全区中小学生运动会,各学校组织一次校运会。全区性中小学生篮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棋类等比赛活动也竞相举办。并且积极组队参加省、市级各项比赛。去年,区少儿业余体校利用节假日组织小足球学员参加了北京“国安杯”校园小足球比赛和秦皇岛全国少儿足球夏令营活动以及市冬季滑雪活动。活动的开展,增长了学员的见识,提高了刻苦训练的自觉性。我区少儿体校足球队、羽毛球队与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北京董炯羽毛球学校共建“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和董炯羽毛球学校分校。我们拟在7月份与北京海淀区体校组织羽毛球夏令营,开展两校交流,促进学员技战术提高。
三、以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为目标,充分发挥教练员的主导作用,全方位推进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1、抓管理,健全管理制度。一是制定完善了《区少儿体校绩效工资实施方案》、《教练员教学管理办法》、《教练员教学目标责任制》、《教练员训练补助标准规定》、《竞技体育奖励办法》《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以制度规范训练,以制度促进训练。构建一套稳定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少儿体校走上制度化管理的轨道。二是实行分级管理体系,分类指导。每季度、每半年和年终按统一标准分级进行检查、考核、验收。三是认真作好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和武术等重点项目训练大纲的贯彻实施。
2、以肯干、肯学为基础,建立起以教练员为核心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抓好教练员队伍的建设。规定没有大专学历或市专业队退役以上的条件,不能担任业余训练的教练,在调整的基础上,积极进行选拔、引进和培养年轻教练,广纳贤才,充实教练员队伍。现有专科以上学历的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等专职教练员8人。从驻宣高等院校聘请武术、足球等专业教练员10名,解决训练不足的问题。形成了以专职教练员为主体,兼职教练员为补充的教练员队伍,为开展好业余训练提供了人才支撑。今年暑假期间,将共同组织推进全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程。
3、健全业训激励机制,扩大对外交流,积极锤练队伍,加强培训,提高教练员专业技术教学素养。实行教练员竞聘上岗,实行训练补助、奖金与参赛成绩、输送人才等挂钩。每周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支持教练员参加各类培训班,积极为教练员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与北京体育大学、省局各管理中心进行对接交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方式,选送教练员跟班、跟队教学培训。请进高校教师和专业队教练,对全区体育教师、教练员进行理论业务培训和现场教学,提高了教学训练水平,同时又促进了业训工作思路的开拓、调整和教学训练方案的优化。我局聘请北京市海淀区体校教练员在双休和节假日不定期地到我区进行教学指导,以提升教练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县区级体育工作职能呈弱化趋势,指导性下降。大多数学校对加强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明确,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中无要求,物资上没保障。个别学校因生源原因对上级业余体校选材不予支持,导致体育苗子不能及时得到更好的培养与输送等。二是学校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有待提高,运动项目开展较少,有待开发。我区青少年运动项目主要集中在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武术项目上,排球、羽毛球项目开展学校少,举重、摔跤、柔道、游泳等容易出成绩的项目因受场地器材设备和师资的影响一直未曾开展。有的根本就没有抓业余体育训练工作的想法,认为学校体育工作就是上体育课、开展课间操即可,亦或怕苦怕累怕出安全事故。三是体育事业经费紧缺。业余体校的人员编制、福利待遇、训练经费等方面都存在着差距和不足。绝大多数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场地狭小、器材短缺的现象普遍存在,基本没有可用的经费投入到学校体育工作特别是业余训练工作上。四是竞技实力不强。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
篇4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四方联动;“农本”特色
1.研究背景
调查显示:近年来,河源地区农村学校在新体育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带来了较大的变化。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仅就课程资源而言,情况显得尤其严峻:(1)85%以上的农村小学缺体育教师,而且部分乡镇的体育教师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其观念、能力、培训等远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要求;(2)10%的农村学校没有投入资金购置体育器材,其他有投入的学校也仅仅是生均5元左右;(3)80%的农村学校体育操场不达标,其他体育设施器材主要包括1~2个篮球场、1~2张乒乓球台、1~2单双杠,以及数量极少的篮球、常用的田径器材、学生自备器材(毽子、小沙包、跳绳)等。农村学校课程资源与教育部规定的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要求相差甚远,根本满足不了教学的基本要求。面对体育课程全面实施和课程资源严重缺乏的矛盾,如何鼓励和引导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开发具有“农本”特色的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是农村学校的必经之路,也是以下案例的旨趣所在。
2.案例与分析
2.1龙川田心镇杨背小学体育场地设施综合开发的案例
2010年,杨背小学采用“政府支持一点、社会筹措一点、学校投入一点”的办法,仅投入3万多元,在校园的边地建设了一个200多平方米,包括运动墙、沙池、儿童单杠双杠、儿童篮球架、爬杆、肋木架、跷跷板、秋千、儿童娱乐设施在内的,集运动、游戏和娱乐于一体,可以同时容纳2个以上班级开展教学活动或体育活动的综合场地设施。既解决了体育设施不足、体育设施不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场地容量小、课程内容单一的问题,还极大丰富了课程资源和锻炼内容,比较好地解决小学生“动”力不足、“玩”不起劲的问题。小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很好的锻炼和促进的同时,体育教学逐渐成为学校的风景和招牌。
2.2河源市农村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案例
农村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教育部门、学校、社区和体育教师四方联动,初步形成如下的开发途径:一,依托地方院校,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实施“顶岗实习,置换培训”、“送教下乡”等帮扶助教工程。这样,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就能够被师范实习生置换出来,在地方院校进行新体育课程的培训学习和技能培训,提升专业能力,提高新体育课程的实施能力;二,聘请省、市课程专家学者长期担任新体育课程教学顾问,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开设主题培训班、进行教学巡视指导、组织指导专项课题研究等;三,学校和体育教师有意识地调动和利用班主任、活动课教师、校医、有体育特长的其他课程教师等,聘任当地社会体育人才、社区医生和学生家长等,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作用,参与教学指导、教学评价、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会以及督促学生参加课外、校外体育锻炼等。四,下辖的五个县每年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定向为农村学校补充体育教师。自2008年至今,全市农村800多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了“置换培训”,通过定向招考补充了200多位体育教师,聘请了6名省、市课程专家担任教学顾问,200多所中小学聘任了300多社会人士参与学校体育,300多所学校利用班主任、活动课教师、校医、有体育特长的其他课程教师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体育教师资源严重不足的状况得到较大的缓解,基本满足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几个案例案例
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我市东源县是少数民族畲族的聚居地。畲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是河源大地的原驻民之一。该民族传统上就有踢石球、打陀螺、射弩的民间表演活动,是蓝氏家族代代相传沿袭至今的娱乐活动,具有健身、娱乐、教育、表演、竞赛五大功能,具有良好的民间基础。东源县民族中学的体育教师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传承优秀的传统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和文化,把踢石球、打陀螺、射弩运动引进体育课堂,引入课外体育活动,并对该三个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使之适合在校学生,适合普众开展。比如,用塑料球代替石球,避免损伤脚;射弩恢复使用民族弩,使之安全、材料简便易得;打陀螺开发团体赛等。这种具有“五大”特性的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略加改造,即时就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热爱,学生不但在课堂上学得欢,而且在课余活动中自发演炼,不亦乐乎,锻炼和健身效果显著,成为学校体育的一道风景。案例2。“花式毽子”的开发。在农村学校,踢毽子是常见的健身、娱乐项目,为青少年学生所喜闻乐见。但是,传统踢毽子技术要求高、长时间练习要求掌握熟练的技术,大部分学生难以做到,导致吸引下降。对此,阳明小学的体育教师对传统的踢毽子重新进行设计和改良,使之成为以集体活动为主的、可以手脚并用的、同伴间轮番接力的“花式毽子”运动,营造欢快的练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的程度和积极性,延长持续活动的时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案例3。“花式篮球”的开发。打篮球是农村学校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但是,对于农村小学,仅有的1个或几个篮球使得大部分学生难以享受到篮球运动的乐趣。对此,新智中学等的体育教师开动脑筋,用心思考,设计成以集体对抗为主的、容纳20人以上一组的、采用人工活动篮圈投球的“花式篮球”运动,创设热烈的游戏氛围,激发小学生好胜心和好强心,使之乐此不疲,提高运动的负荷和强度,效果立竿见影。案例4。“花式耐久力跑”的开发。耐久跑是农村学校开展得最广泛的运动项目,简易实用,对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耐力素质、心肺功能的提高是最有效果的运动项目之一。但因其单调、辛苦而广受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诟病,开展活动时,小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抗拒和消极情绪,找借口、打折扣、逃避的现象时有发生,难以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对此,上坪小学等的体育教师因地制宜,利用学校和周边环境的地形、地貌,开展障碍跑、校园跑、越野跑,再用心添加诸如分组竞赛跑、分组接力跑、目标定向跑、游园跑等竞赛和游戏的元素,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其心理体验,提高其耐受性,使之“苦而不畏,苦中有乐”,身心都得到很好的锻炼,效果特别显著。案例5。“花式投掷”的开发。投掷类项目是农村学校普遍开展的项目之一,也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因器材的缺乏、场地的限制、安全因素的顾虑等,限制了投掷类项目的有效开展,导致学生力量素质的提高缓慢、发展滞后。对此,漳溪小学的体育教师对投掷类项目加以改造,用实心球、沙包代替铅球,用短木棒、垒球代替标枪等,利用篮球场、操场、校园空地或校园周边沙滩、空旷地带、田野等,采取分组投掷、组内竞远、两组对投的形式,消除安全顾虑,摆脱器材和场地的限制,大胆放心地开展各类投掷运动。同时利用学生与生俱来的“比一比”的好强心,充分调动学生的投掷热情,提高练习密度和强度,提高锻炼效果。通过测试,小学生力量发展效果明显。
3.结论与建议
3.1教育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组织专家学者、下级教育部门和一线学校校长,牵头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有机统整学校、村委(社区)、网络等方面有益的课程资源,为体育教师全面、深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3.2对于课程资源比较薄弱的农村学校,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尤为重要,农村学校要建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长效机制。成立校长参与、一线教师为主的开发小组,设立专项基金,制订激励制度,增强体育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吸引力,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聪明才智并集思广益,构建具有农村学校特色的简约而不简单的课程资源库。
3.3教育部门要组织农村体育教师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全员培训,使体育教师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课程观念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制订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施办法和实施方案,强化责任意识和自觉行为,推动体育教师全员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不断形成校本特色课程资源的区域集成,不断推进区域特色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
作者:郑铣青 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金安中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9-0004-0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闻出版广电局、体育局、团委:
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是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提高足球发展水平和成就中国足球梦想的基础工程。近年来,校园足球事业取得了积极进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校园足球定点学校达到5000多所,举办各种比赛10万多次,青少年足球人口不断扩大。但总体上看,校园足球发展还比较缓慢,发展不平衡,存在普及面不广、竞赛体系不健全、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落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和《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现就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把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引领学校体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足球育人功能,遵循人才培养和足球发展规律,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激励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普及足球运动,培育健康足球文化,弘扬阳光向上的体育精神,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为提升人口素质、推动足球事业发展、振奋民族精神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标准和项目引导,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增强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基础条件和基础工程建设,持久用力、久久为功,促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健康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鼓励社会参与,整合多种资源,完善支持政策,形成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合力。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当前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充分利用现有基础,不断创造良好条件,鼓励探索多样化的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模式。
(三)工作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符合人才成长规律、青少年广泛参与、运动水平持续提升、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基础条件保障有力、文化氛围蓬勃向上的中国特色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体系。
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学校普遍开展足球运动,学生广泛参与足球活动,校园足球人口显著增加,学生身体素质、技术能力和意志品质明显提高,形成有利于大批品学兼优的青少年足球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体系。支持建设2万所左右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25年达到5万所。重点建设200个左右高等学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
教学改革更加深入。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材施教的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标准、教材教法和教学资源等教学要素更加衔接配套,校园足球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竞赛体系更加完善。形成赛事丰富、赛制稳定和赛纪严明的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球队建设、课余训练、赛事运行等更加规范高效,校园足球运动水平稳步提高。
条件保障更加有力。师资配备补充、培养培训、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等更加多样有效,完成5万名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兼职教师的一轮培训;鼓励学生习练足球的综合评价体系更加健全;场地设施和运动安全管理更加完善,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多元投入,形成青少年校园足球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提高校园足球普及水平
加强统筹推进普及。统筹城乡区域布局,统筹各级各类学校,统筹各类社会资源,鼓励有基础的地方和学校探索实践,加大对农村学校帮扶力度,着力扩大校园足球覆盖面。鼓励支持各年龄段学生广泛参与,积极开展青少年女子足球运动,让更多青少年体验足球生活、热爱足球运动、享受足球快乐。以普及校园足球示范带动校园田径、篮球、排球等其他体育运动项目发展。
扶持特色引领普及。遴选一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重点建设一批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支持其加强建设、深化改革、提高水平和办出特色,发挥其在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中的骨干、示范和带动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和足球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整体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
培育文化巩固普及。把开展竞赛、游戏等形式多样的足球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让足球运动融入学生生活、扎根校园。大力发展学生足球社团。鼓励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搭建信息平台,报道足球活动、交流工作经验、展示特色成果,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深化足球教学改革
各级各类学校要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积极推进足球教学模式的多样化。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以足球为特色的“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足球特色学校可适当加大学时比重,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足球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科学统筹足球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在课时分配、教师配备、教学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为足球教学改革创造良好条件。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规范指导校园足球教学。建设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资源库,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开发共享高质量的足球教学资源,逐步实现优质足球教学资源全覆盖。依托有条件的单位建立校园足球运动研究基地,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升校园足球运动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足球课外锻炼训练
要把足球运动作为学校大课间和课外活动内容,鼓励引导广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积极参加校外足球运动。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班级、年级和校级足球队。鼓励组建女子足球队。妥善处理好学生足球训练和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教育部门会同体育等部门指导学校制定科学的校园足球训练计划,合理组织校园足球课余训练,为喜欢足球和有足球潜能的学生提供学习和训练机会。
(四)完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
开展丰富多样的赛事。各地各校要广泛开展多样化的足球竞赛活动,形成“校校参与、层层选拔、全国联赛”的足球竞赛格局。要组织小学低年级学生参加趣味性足球活动。从小学3年级以上到初、高中学校,要组织班级、年级联赛,开展校际邀请赛、对抗赛等竞赛交流活动。高等学校组织开展院系学生足球联赛和校际交流活动等。鼓励学校参加社会组织举办的足球赛事和公益活动,加强与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组织或参与国际青少年足球赛事活动。
形成稳定规范的赛制。规范竞赛管理,构建包括校内竞赛、校际联赛、区域选拔在内的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建成纵向贯通、横向衔接和规范有序的高校、高中、初中、小学四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机制。实行赛事分级管理,建立县级、地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制度。小学阶段联赛范围原则上不超出地市,初中阶段联赛范围原则上不超出省(区、市)。高校足球竞赛成绩要纳入高校体育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从2015年起,各地教育部门要按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方案,依托行业组织、专业机构或社团等分级组织实施本地竞赛活动。注重校园足球赛事与职业联赛、区域等级赛事、青少年等级赛事的有机衔接。
维护公正严明的赛纪。完善竞赛监督制度,使足球成为青少年学生体验、适应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提倡公平竞赛,安全竞赛,文明竞赛,完善裁判员公正执法、教练员和运动员严守赛风赛纪的约束机制。规范青少年观赛行为,引导他们遵纪守法、文明观赛,形成良好的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风气。
(五)畅通优秀足球苗子的成长通道
各地要注重发现、选拔和重点培养学生足球运动苗子,认真组建本地学生足球代表队,开展多种形式的集训、比赛和交流活动。有条件地方的体育、教育部门联合创建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为提高学生足球运动水平提供综合服务。组织全国性校园足球夏(冬)令营,聘请国内外高水平教练集中培训各地选送的优秀学生足球运动员。建立教育、体育和社会相互衔接的人才输送渠道,拓宽校园足球学生运动员进入国家足球后备人才梯队、有关足球职业俱乐部和选派到国外著名足球职业俱乐部的通道。依托全国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建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动态监测学生学习、升学和流动情况,并提供相应支持服务。研究制定学生足球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多渠道配备师资。各地要采取多种方式,配足补齐校园足球教师。制订校园足球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鼓励专业能力强、思想作风好的足球教练员、裁判员,有足球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和志愿人员担任兼职足球教师。完善政策措施,创新用人机制,为退役运动员转岗为足球教师或兼职足球教学创造条件。建立教师长期从事足球教学的激励机制。
多方式培养培训师资。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鼓励学生主修、辅修足球专项,培养更多的合格足球教师。制定校园足球教师培训计划,开发相关培训资源,组织开展足球教师教学竞赛、经验交流和教研活动,着力提升足球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2015年起,组织开展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骨干师资专项培训。各地要结合实际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师培训。联合行业组织,聘请国内外高水平足球专家培训校园足球教师、教练员、裁判员。选派部分优秀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管理人员、教师、教练员、裁判员到国外参加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
(二)改善场地设施条件
加快场地设施改造建设。各地要把校园足球活动的场地建设纳入本行政区域足球场地建设规划,纳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因地制宜、逐步改善的原则,加大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创造条件满足校园足球活动要求。鼓励建设小型多样化足球场地设施。在现有青少年培养、实践基地建设中,规划和建设好足球场地设施。
推动场地设施共建共享。各地要统筹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投入、建设、管理和使用,鼓励各地依托学区建立青少年足球活动中心,同步推进学校足球场地向社会开放和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向学校开放,形成教育与体育、学校与社会、学区与社区共建共享场地设施的有效机制。
(三)健全学生参与足球激励机制
把足球学习情况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加强足球特长生文化课教学管理,完善考试招生政策,激励学生长期积极参加足球学习和训练。允许足球特长生在升学录取时合理流动,获得良好的特长发展环境。研究完善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管理办法和招生政策,增加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数量,适度扩大招生规模。拓展青少年出国交流机会,经过选拔推荐可以参加国际校园足球赛事和交流活动。
(四)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各地应当加大对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投入,统筹相关经费渠道对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给予倾斜。探索建立政府支持、市场参与、多方筹措支持校园足球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各地要优化教育投入结构,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逐步提高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学校开展足球教学、训练和比赛。
(五)完善安全保险制度
各地要加强校园足球运动伤害风险管理,制定安全防范规章制度,加强运动安全教育、检查和管理,增强学生的运动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完善保险机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提升校园足球安全保障水平,解除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后顾之忧。
(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各地要加大规划、政策、标准引导力度,多渠道调动社会力量支持校园足球发展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职业足球俱乐部、足球学校、体育运动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体育俱乐部、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联合开展有利于校园足球发展的公益活动。完善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校园足球领域。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基金,多渠道吸收社会资金。创新校园足球利用外资方式,有效利用境外直接投资、国际组织、外国政府以及其他组织的支持。
四、组织领导
(一)充分发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作用
教育部门应履行好青少年校园足球主管责任,负责校园足球的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和综合管理。体育部门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加强技术指导、行业支持和相关服务。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统筹场地设施规划与实施。财政部门负责制定推动校园足球工作的相关支持政策。宣传部门加大宣传支持力度,统筹营造社会舆论氛围。共青团系统负责组织或者参与开展校园足球文化活动。教育督导部门要将校园足球纳入教育督导指标体系,制定校园足球专项督导办法,定期开展专项督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执行领导小组决策、协调成员单位积极推动各项任务落实。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加强对校园足球的指导。
(二)把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各地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参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模式,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制定本地区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规划,实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项目,明确支持政策,增强管理能力,提升服务水平。鼓励各地成立青少年校园足球协会,承担本地校园足球的具体工作。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质量监测,定期全国和各地区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水平报告。
(三)优化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舆论环境
大力宣传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理念、育人功能,校园足球文化和先进经验做法,及时报道和播出学生足球赛事,鼓励影视行业和企业拍摄有关校园足球题材影视作品,在广大青少年中掀起爱足球、看足球、踢足球的热潮,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校园足球发展的良好氛围。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篇6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9-000-02
摘要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与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广西四所学校的女篮运动员和教练员为研究对象,切实从女篮运动员、教练员的基本情况及选材、训练、比赛和培养、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分析广西女篮后备力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得出:广西女篮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有待加强和提高,运动员的学训矛盾依然存在,体能、基本技战术及实战能力较差,各级体校经费投入不足,以及相关领导对篮球运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关键词 广西女篮 后备人才 现状 发展对策
一、前言
篮球运动竞技水平的高低是受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其中篮球后备人才资源的优劣是关键的因素之一。目前,加强我区女篮后备人才的培养,提高其质量,是我区女子篮球运动发展的关键所在。笔者希望通过对广西女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基础上,找出我区女篮后备人才在培养、训练、管理及比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为广西女篮运动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南宁市体校、来宾市二中、贵港体校、梧州体校女篮队员共48名、教练10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通过网上和手工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对涉及女篮后备人才培养的内容进行系统的阅读及整理和分析。
2.问卷调查法。对四所学校的女篮运动员发放了48份调查问卷,回收48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发放教练员问卷8份,回收8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通过对问卷的效度检验,并针对问卷资料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访谈法。就广西女篮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及相关问题对教练员及相关的体育工作者进行访谈,收集相关信息。
4.数据统计法。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后备人才的现状分析
1.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1)教练员的年龄、学历及执教年限的情况。在调查中得知,受查的教练员以男性为主。调查可知,教练员年龄主要集中在30~40这个年龄阶段,大部分都在35以上;拥有高学历的教练员较多,本科的占62.5%;大部分教练员执教年限在5年以上占总调查人数的75%。这些数据说明教练员趋向中青年,但少部分教练员还是缺乏经验。
(2)影响教练员训练不积极的因素。教练员训练不积极受主客观因素制约。由调查可知,领导不重视是影响当前教练员训练不积极的第一因素占87.5%;其中工资待遇低(占75%)和经费不足(占62.5%)也是影响教练员训练不积极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领导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许多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教练的训练报酬、球队比赛和经费的投入及教练的岗位培训工作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势必会给教练员训练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2.后备人才培养情况
(1)运动员的选材与输送。天赋能力指运动员的自然条件在专项技能上所显示的能力。这里强调的自然条件是指运动员身体形态,素质技能、专项能力等因素,符合专项需要的成分越多显示出的能力就越大。选出一批适合从事篮球运动,先天条件优越,具有运动能力、潜力及发展前途的优秀后备人才,在加以科学化、系统化的训练,是迅速提高我区篮球运动水平的关键。大学招生方式是专项测试和结合文化考试,择优录取为主。
(2)运动员的训练与管理。在运动训练方面,由于学校的培养方案不同,各训练单位对学生训练和学习时间分配也不同。经走访了解到,学校一般是一个星期练习六次,训练时间大致为2小时左右。在管理方面,训练单位主要在各地中学,由原学校与教练共同监督管理。由于采用了由学校和教练员直接管理的方式,这使得管理工作更加直接和有效。有良好的管理制度作保证,使得训练效果更加有效。
(3)学校经费的投入。经费是正常开展训练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费投入不足势必给球队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也是很多训练单位难以正常开展训练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近几年广西各体校不断增加训练经费的投入,但其还是远远不够。经过调查访谈了解到,各体校的训练经费投入较少,大部分学校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靠学校、体育局和政府的拨款。
(二)广西女子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运动员参赛机会少,学习成绩较差
多数运动员参加比赛机会较少,从而导致实战经验不足。经走访了解到,目前广西举办的青少年篮球赛事较少,从而致使多数运动员的参赛机会较少,得不到足够的锻炼。此外,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成绩状况令人担忧,身体条件好的,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大多数普遍文化成绩较差,不能升入更好的学校继续深造,从而流失了更多的人才。
2.领导不够重视
我区女篮后备人才培养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相关部门及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态度。目前,大部分学校的领导还是存在对篮球运动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在短时间内是很难看到明显的效果。
3.教练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科学化训练
目前,我区女篮管理、竞赛及培养机制不够健全,运动队经费不足,加之领导不够重视等,导致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积极性不高, “没人教,没人管,没人抓”的现象依然存在。经过走访了解到,在许多学校当中,由于教练员缺乏岗位培训,经验、比赛、训练等方面的交流不足。
4.经费投入不够
经费是保障训练及比赛正常开展的物质基础,经费投入不够是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经费投入不够,那么后勤服务、场地器材、教练员及运动员的奖励金额等得不到保障,特别是训练工作得不到正常进行。
四、发展对策
(一)相关部门领导必须加以重视和提高对篮球的认识,根据女篮的特点和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重视和帮助。
(二)要进一步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完善教练员的培训、考核及聘用制度,通过定期培训、竞争上岗等措施,促使教练员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及科学化训练水平。
(三)进一步完善教练员、运动员的奖励和奖训制度,适当增加经费的投入及教练员的工资待遇,以及多给运动员增加就业的机会,减轻其就业的压力,从根本上提高教练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
(四)进一步改善训练队管理体制,不断改善内环境,定期对篮球传统项目学校进行硬、软件评估,修改和取消不符合条件。
(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把过去单一的培养体质改成为由
部门、学校及俱乐部等社会共同培养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体制。
(六)进一步改革竞赛机制,给运动员创造更多的参赛机会,从而不断提高技战术水平和比赛。此外,教练员应根据少年女子的年龄特征、生理特点,进行科学系统化的训练。
(七)重视运动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加强改善管理,改革高水平招生考试方法。走“学训结合”道路,合理安排好学生的学习与训练的关系,从而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成绩。
五、结论
(一)关于我区女篮后备人才的培养,从结合身高和年龄来看,目前平均身高处于劣势,年龄小的运动员比较缺乏,而且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差,技战术发展不全面,比赛经验不足等,以上这些方面有待加强。同时在输送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方面不理想。
(二)我区女子篮球教练员大部分是中年,且具有较高的学历,但执教经验不足、训练水平及科研能力等方面比较薄弱,同时教练员的专业知识体系不够完善。因此,加强和提高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仍是提高广西女子篮球运动水平的关键。
(三)目前,我区女篮后备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运动员参赛机会少;运动员的选材与训练、培养与管理;领导不够重视和关心;经费投入不足;教练员训练积极性不高,缺乏科学化训练
(四)我区女篮后备人才的培养和竞赛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同时运动员的选材、训练、管理及输送等方面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7.
[2] 黎晓萍.2001~2003年广西青少年女子篮球运动员现状分析[j].体育科技.2004(3):13.
[3] 孙岩,等.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分析[j].体育刊.2003(10)3:111.
篇7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大力倡导“人人热爱体育,全民健身强体”理念,创新思维,强化措施,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推动幸福新建设。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到2015年,初步建立符合市情、组织完善、设施齐全、活动丰富、覆盖城乡的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人民群众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二)具体任务。
1.城乡居民健身素养普遍增强。广泛开展体质健康教育,群众健身意识、健身知识和健身能力明显提高。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5%。逐步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城市居民主要体质指标普遍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
2.青少年体质进一步改善。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丰富多彩,大力推广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组织好各级中小学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游泳、羽毛球等项目联赛。积极参加全省大、中、小学生运动会。办好各级各类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新建一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户外健身营地。充分发挥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作用,积极开展青少年素质拓展等活动。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
3.健身场地设施显著增加。建立健全市、区(市)、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到2015年,各区(市)建成相应规模的多功能体育中心,各乡镇(街道)规划并逐步建设小型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实现“一镇街一中心”(含健身指导、体育设施、体质测试、团队组织于一体的活动中心),在全市城乡社区建设300个健身苑,行政村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市公办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力争达到50%,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全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
4.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充分发挥体育行政部门、社会团体、体育协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网络的作用。推动体育健身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较大发展,形成广泛覆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5.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积极开展经常性、普遍性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每年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国民休闲汇休闲健身周等大型群众体育活动,提高各类人群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大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加快发展农村体育事业。
6.科学健身水平明显提升。健全市、区(市)、乡镇(街道)三级科学健身指导网络,群众健身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市全民健身服务指导中心每年向社会推荐健康、有益、新兴的健身项目,并建立全民健身指数评价体系。健全各区(市)国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探索建立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的国民体质监测指导站。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上岗、考核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本市常住人口的1.7‰。开展体质监测和健身指导等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1.推进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区(市)应有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和职工、农民、老年人、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等人群体育组织,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各乡镇(街道)应建有综合文化体育站和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配备专兼职人员,带动群众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
2.推进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现状调查、市民健康状况研究、市民体质监测制度,《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优秀率达到15%。定期公布国民体质和全民健身活动现状调查结果。
3.推进体育健身活动。市、区(市)要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设置群众喜欢、广泛参与的比赛项目,动员吸引广大市民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各区(市)在“一区(市)一品牌”的基础上,达到80%的乡镇(街道)“一镇街一品牌”。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定期举办健身竞赛活动。
4.推进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继续探索多种形式的开放管理模式,完善促进开放的政策和机制,实现学校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和公共体育场地向学生开放。探索建设区域性学生体育活动中心和完善体育场地开放的新途径,力争50%学校场地向公众开放,并进一步增加开放时间。
5.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6600人以上,其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60人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建立起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经常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大幅提高。
6.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拓宽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大力培育以健身科技服务和健身技能指导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健身服务市场主体。扶持建设一批社会体育、社区健身俱乐部,体育主管部门要会同工商等部门加强对高危险性体育健身项目经营的审批和监管。对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民政、体育主管部门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区(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
(二)实施全民健身工程。
1.全民健身设施工程。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新建居住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健身设施。市、区(市)、乡镇(街道)全面完成三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社区(中心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并逐步覆盖到居住组团和行政村。有条件的城市公园、广场和绿地要规划配置公共体育设施。充分利用山、河、湖等自然资源,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及户外运动设施。推进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均等化。
2.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大力培育全民健身典型示范,推动社会各界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到2015年,建成2—3个国家级青少年户外健身营地,培育国家级、省级健身示范基地6个,乡镇(街道)体育生活化示范基地10个,学校场地开放示范校5所,青少年体育示范俱乐部3个,社区体育示范俱乐部3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指导示范站6个;建设健身步道、健身绿道100公里,登山步道6条;建设特色健身项目基地6个。
3.全民健身信息工程。完善体育网站服务平台,方便市民查询体育健身信息;建立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各区(市)建立全民健身网络服务体系,丰富全民健身活动信息内容。
4.全民健身培训工程。加强全民健身专业技术和素质培训,建立2个全民健身技能培训中心,为各类人群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健身技能培训。
5.全民健身活动工程。抓好每年“全民健身月”和“全民健身日”活动。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方便”的原则,结合节假日和重要体育文化活动等策划组织大型健身活动。组织开展以传统武术运动、健身秧歌、体育舞蹈、龙舟大赛、舞龙舞狮、清明登山、元旦长跑、妇女健身展示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重点打造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基地,龙舟基地和赛车基地。各区(市)要充分利用区域特点和重要时间节点,打造精品赛事,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
(三)推动城乡体育、人群体育协调发展。
1.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各区(市)政府要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各街道办事处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完善体育健身指导站、老年体协、体育健身俱乐部等体育组织,整合辖区单位、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举办形式多样、广泛经常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
2.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各区(市)政府要将农村体育工作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乡镇政府要组织建设集中居住社区和分散居住社区中心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建立完善农民体协、老年体协等体育组织。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
3.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深入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把学生体质状况和参加锻炼情况纳入各类招生考试之中。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推进多种体育项目进校园。组织举办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和中小学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联赛。充分发挥各级青少年宫、活动中心、营地等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作用,积极开展青少年拓展训练等活动,与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相互衔接,努力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
4.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建立健全基层少数民族体育协会。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各类体育人才。组织开展以民族优秀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竞赛和活动。
5.大力发展老年人体育。建立健全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人体育活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加强老年体育健身教练员、辅导员、裁判员和骨干队伍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有特色、有水平的老年体育健身团队。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提供便利和优惠。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建设体育健身设施。
6.大力发展残疾人体育。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坚持把残疾人体育纳入特殊教育内容,加快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实施“助残健身工程”,为残疾人建设就近方便的体育健身设施。研发推广适合各类残疾人特点和需要的健身康复体育项目。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改造要严格执行国家无障碍标准。各级各类学校要创造条件组织残疾学生参加适合其特点的日常体育活动。
7.大力发展职工体育。充分发挥各级行业体育协会、职工体育协会作用,以职工体育示范基地创建为载体,组织开展符合单位特点、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建设职工体育设施,成立职工体育俱乐部,组织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体质测试活动,每年举办职工健身运动会。举办好全市职工运动会。积极创新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完善职工体育与社区体育互补机制。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是全民健身事业的责任主体,要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成立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保障措施,督促检查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落实,统筹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要把全民健身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根据本计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落实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各自职责和任务,贯彻执行各项政策措施,推动本计划落实。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和各行业体协等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作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推进、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二)加大经费投入。市、区(市)要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按照国家有关彩票公益金的分配政策,体育彩票公益金应重点用于全民健身事业,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支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三)整合体育资源。各级要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将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建设体育健身设施,重点建设中小型、专项型、适用性强的体育场地设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现有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公园绿地等开辟健身场地。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制度。机关、企事业单位也要腾出或开辟体育场地,为职工参加体育锻炼创造条件。
篇8
一、创建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抓创建。根据区委、区政府和省市文化部门的统一部署,在区创建领导小组领导下,抽调人员组建创建工作班子,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集中资源,扎实开展创建工作。去年4月份,召开全区创建动员会,对创建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区政府成立工作督查组,区人大、政协多次开展创建工作视察和专项检查。区创建办公室建立工作例会制、信息通报制、联动协作制、综合督查制等有效机制,通过工作例会、分析会、专题联席会等形式,及时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各方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抓创建。围绕创建目标,制定下发创建工作实施意见、工作计划、工作职责及任务分解等文件,明确了创建目标、创建任务、创建责任。区政府和各街道、镇进一步加大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区文化中心、区体育中心和街道、镇综合文化中心建设步伐,确保全部达到创建标准。认真对照标准,高质量完成台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装订工作。注重细节、精心准备,圆满完成创建迎检。
三是强化营造氛围抓创建。通过媒体宣传、环境宣传、活动宣传和介质宣传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宣传创建意义和目标。设置户外宣传广告和墙体广告,制作创建专题片、画册、图板,区创建办编发创建工作简报32期,动态反映创建工作进展情况。我区在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多次被省政府《专报》、《信息》、《参阅》等刊物刊发交流。
二、阵地建设加快推进
一是设施规划编制完成。作为市唯一的试点区,《区文化体育设施布局规划》于去年5月获市政府正式批准。专项规划提出了近期到今年、远期到2020年全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为我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是阵地网络不断优化。区文化中心、网球场、体育场分别于去年2月、10月份竣工并投入使用。目前区级已形成区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广场、全民健身广场“三馆、两中心、两广场”文化体育设施布局,逐步构建区、街道(镇)和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综合体。至去年底,全区8个街道、镇已有6个街道、镇综合文化中心面积达1500平方米以上,全区4个街道、镇综合文化站达到省级“东海文化明珠”标准,8个街道、镇创建为“东海文化明珠”。
三是基层文体设施全面覆盖。以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为抓手,全区新建、改造健身苑(点)等设施36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门球、气排球、地掷球场(室)31个。目前,全区共有全民健身苑(点)330个,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嗒嗒球、门球、气排球等场地182个,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1.80平方米,社区(村)健身苑(点)的建设数量和质量均走在全省前列。以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为动力,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区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一证通”工程100%全覆盖,是全省首家实现“一证通”工程全覆盖的区(县、市)。
三、群众活动彰显特色
一是“文体惠民工程”扎实推进。成功举办元宵灯会、服饰风情节、红歌会、国际龙狮邀请赛、区田径运动会、全民健身月活动、“文化共享工程”走进大项目文艺演出等大型文体活动,主办、承办浙江省青少年游泳达标赛、市钱塘武术功力大赛、市五人制笼式足球赛、区机关系列健身活动等20余项省市级体育竞赛与活动。广泛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培训、送体质健康测试”进村社、进大项目、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的“五进五送”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广场文化年”活动,目前,全区举办各类文体活动1798场,放映电影1385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二是社团活动蓬勃开展。区文化馆举办了舞蹈、声乐、摄影培训和社区文艺骨干等培训班18期,培训学员1000余人次。充分发挥全区554支文体团队的带动作用,区摄影、文学、舞蹈、音乐等团队创作表演作品获得全国、省、市奖项30余项。钱江影会会员作品在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获得“一金一银”的好成绩。充分发挥区体育指导中心和体质监测中心作用,全年完成单项国民体质监测人数3000余人,完成机关干部和社区群众专项监测500人。
三是竞赛水平不断提高。组团参加市第十七届运动会青少年部28个项目、成年部8个项目的比赛,取得青少年部金牌总数是32枚、总分1030分的成绩,名列全市金牌数第9位和总分第7名。建立青少年单项运动队,全年参加省、州市各单项比赛20余项。组队参加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浙江省少年儿童国际象棋锦标赛等,并取得优异成绩。
四、品牌培育取得突破
一是启动筹办广场民间文化市场。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要求,在区广场跳蚤市场领导小组领导下,抽调人员组建工作班子,制定市场管理运行方案,开展前期调查研究,科学准确市场定位,制定入市条件,开展摊位设计与制作,制定《广场民间文化跳蚤市场及交易人员、交易品准入(试行)管理办法》、《广场民间文化跳蚤市场管理运行(暂行)管理办法》,抓紧抓实市场启动筹备工作。通过媒体宣传、活动宣传、广告宣传、海报宣传、网站宣传等各种途径,广泛进行市场宣传推介和招商工作。
二是大力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织造技艺”作为我国蚕桑丝织技艺项目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通过举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进一步加强非遗项目的宣传保护。去年,获得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集体。
三是大力培育区域特色文化形态。深入挖掘运河文化、钱塘江文化、皋亭山文化,出版民间文学作品《皋亭山传说》。加快推进影视文化一条街建设,举办年会、“亲近”知识竞赛等活动,旧居接待参观2万余人次。积极培育“一街一社一品”,全区8个街道(镇)的115个社区(村)明确了“一社一品”培育方向、目标和举措。积极打造“欢乐文化周”、“文化超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基层文化活动。
五、市场监管日益完善
一是监管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以“进一步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为契机,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开展普法培训5期,培训文化市场从业人员550余人。坚持日常监管、重点稽查、专项整治相互协调,组建街道(镇)文化市场监督员队伍,全区文化市场巡查覆盖率达100%,社会义务监督员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文化市场监管网络不断健全。
二是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明显。开展文化市场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整治、无证照电子游戏机、赌博机专项整治和创建“无非法卫星电视接收设施镇、街道”等20余项专项整治行动,出动执法检查400余人次,检查文化体育市场2250家次,查处、取缔非法经营点87个,取缔非法音像制品大、要案3件,收缴非法音像制品5.6万余张,非法出版物近300张,办结行政处罚案件68件,受理各类来信、来访、来电57件,查处率、结案率均达100%。
六、管理创新不断推进
一是依法行政理念进一步强化。健全完善了权责明确的管理制度,明确了重大决策事项的范围、决策程序规则,健全了科学民主规范的行政决策机制。同时,建立行政执法内部评查制度,规范执法文书。按上级业务部门规定和要求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实行行政执法的公平、公正、公开,提高行政执法行为的社会效益。
篇9
一、足球师资的问题与思考
1. 师资队伍的主要问题
其一,按照生师比要求配备的学校师资,从学科专业的角度造成了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只是一个尝试,还需要社会的认可);其二,当下经济发达地区有条件地接收了流动人口子女就学,而教师队伍发展在事业规划上的滞后,使得教师的数量、质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有重回代课教师时代的现象与倾向(人事编制跟不上事业发展的规模);其三,课改以后,学科课程设置、课时数的变化,使得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由每周2节变成了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节,小学三年级到初中都是每周3节,体育课周课时数大大增加,使得体育教师严重不足,于是出现其他学科教师转岗教体育,而这些老师在体育教学专业上的缺失,成为了学校的一大教学隐患。
因此,按照有关文件精神,义务教学阶段非足球特色学校要开设足球课,特色学校每周开设一节足球课,足球师资问题亟待解决,只依靠有限地培训现有师资和招聘新教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2. 引进社会资源的思考
调查发现,一些体育俱乐部(民办非企业)、以及体育服务有限公司(工商注册的有限公司)正在加入校园足球项目,不光是开展课外辅导,有的甚至为学校免费上足球课和开展课余训练,这一方面解决了当前学校开展校园足球的师资困境,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接受的足球教学更为专业。但是,从现代经济的视角看,这些体育俱乐部和体育服务有限公司是在进行风险投资,是以当下对学校的投入,以期获得今后的回报,如造就商业运行模式下的注册运动员、或者吸引学生参加收费的夏令营培训等,甚至有些还想借助学校场地资源拓展培训业务等等。
但是当下的政策不允许某些形式的存在。如《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通知》(苏办发[2009]24号)规定:各中小学校不得将校舍、场地租借给社会办学机构办学,不得以任何名义举办或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文化课补习班。因而,学校内不能对学生进行假期有偿培训宣传,不能出借场地开展有偿培训。另外,从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政策考虑,学校室外场地对外开放不能承包、收费。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快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也只“鼓励有条件的体育俱乐部、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联合开展有利于校园足球发展的公益活动。”因此,是否在相关政策上可以有所突破。
不久前了解到上海在做教练员进学校的实验研究,于是就思考能否规范一些引进校外资源的行为:
一是俱乐部、体育服务有限公司是否能建立准入制度;和学校的关系是否需要教育、体育等部门验证,以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利,使各方都有保障。
二是进校园教学训练的人员是否需要资质。如教师资格证(有足球背景)、足球教练员证、校园足球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足球特长)等,同时这些人员的实际教学训练能力需要学校通过教学实践认可。
三是加强专业人员源头管控。专业人员一类是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有足球专长的编外体育教师,主要来自体育学院或者师范学院体育专业,人数不多;一类是足球教练员,由足协考核获得教练员证(作为产业发展后的考核机制必须严谨);一类是全国校园足球办公室管理下的校园足球指导员;还有一类是体育部门审批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开展体育技能传授、锻炼指导、组织管理以及体育表演、体育咨询等的有偿服务,并可按照相应的技术等级称号收取不同的报酬。在取得当地体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并经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后,可以开展经营性体育活动。)
二、足球课堂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1. 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中国创造学会副会长秦骏伦说过:“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可怕的落后就是我们观念的落后。”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快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在重点任务提高校园足球普及水平中指出:“鼓励支持各年龄段学生广泛参与,积极开展青少年女子足球运动,让更多青少年体验足球生活、热爱足球运动、享受足球快乐。以普及校园足球示范带动校园田径、篮球、排球等其他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同时还指出:“把开展竞赛、游戏等形式多样的足球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让足球运动融入学生生活、扎根校园。”
当下足球教参、教材版本很多,这符合课程改革中教材的多样化要求,但是如何选择使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调查发现, 当下的足球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教条化使用教材和教参,技能教学标准化、一刀切。由于体育教师能力和观念的问题,普遍存在教教材现象,缺少把教材生活化设计的能力和意识,只是以单纯的技术教学为切入口,课堂教学追求标准化技术的达成度,缺少对足球乐趣感受的引导和兴趣产生的培养。二是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缺失,隐性价值难以体现。具体体现在少量的理论课和少数人参加的比赛,大多学生缺少情感体验。然而,校园足球首先是教育,发展校园足球的目的是使学生们走向球场、走向操场,提高身体素质,学习运动技能,培养健全人格。三是缺少课内外的结合,单一的足球课堂教学,缺少课外辅导提升,教学的效果无非是蜻蜓点水。
2. 对校园足球课堂教学的思考
(1)笔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足球教学,首先考虑的是足球教材的生活化。要让学生感受到足球运动带来的乐趣,从而潜移默化地使他们产生兴趣。而游戏、比赛是最好的切入口,可以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就如手机游戏,短时间玩小游戏,可以缓解心理压力,获得满足感。而后再加入必要的技术(技巧),吸引学生去自主学练,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DIY成为了学习生活的常态,老师的任务就是启蒙、启发。因此,开展校园足球教学要以游戏、比赛为切入口,以技术教学为基础、以遵守游戏方法和比赛规则等的教育为铺垫。 (2)教学的技能目标要适宜,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爱好和发展。因为在教育部确定的加快体育教育改革第一批依托项目中,校园体育发展包括田径、游泳、体操、足球、篮球、排球和武术七项。用中国足协副主席王登峰的话说,校园足球是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和试验田,所取得的经验将为其他项目的改革起到借鉴作用,而且其他项目的改革也将在随后跟进。因此足球教学中的技能目标层次要清晰,既要有底线,又要有发展空间。
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水平一阶段,教学重点在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足球游戏,感受活动乐趣;水平二阶段,依托足球游戏,以了解为目标,进行符合年龄特点的足球技术教学,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技术的欲望;水平三阶段,以能在足球比赛、游戏中运用为目标,进行简单技术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技术带来的成效;而到了水平四阶段,则要以技术能在游戏比赛中合理运用为主要目标,进行规范的足球技术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认真地学练才会有扎实的基础,而使部分学生产生较为稳定的兴趣;而到了高中阶段,则以个性化发展为基础,分层制定技、战术教学目标,为形成体育特长和稳定的兴趣构建良好的环境。
(3)借用游戏、规则入手,深化校园足球文化建设。通过全员参与的小型足球游戏、比赛等活动,让学生融入其中,感受体悟足球文化,这样能使得校园足球去行政化后,发展得更完整、丰满。
(4)课内课外结合才是完整的教育(吴非在《人民教育》2015.18):学生没有了课外,学习便不完整,课堂教学不是万能的。体育教学也是如此,足球教学也是如此。课内是普及教育,课外才是真正能力、兴趣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引入资源,开展校园内的课余足球活动,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余校外的足球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满足部分学生的足球学习需要。
此外,还要改变的是足球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不能把运动队水平作为课程教学过程的评价。正如著名足球运动员郝海东所言:“我们要让足球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先不要看成绩,孩子们接受足球了,将来自然会有成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快青少年
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 2015.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
方案.2015.3.
篇10
一、运场馆建设进展顺利
(一)南湖体育中心新建工程
南湖体育中心于*年3月26日开工建设,现正在进行场平施工,截至6月场平工程已完成土石方挖方70万方,占总挖土石方的41%,回填4.0万方,约占回填总数的20%;施工图审查、防雷装置评估审查等建设报批基本完成。位于工程区的汇丰加油站已于6月13日停止营业,工地内山上的高压电线铁塔计划于7月3日搬迁,体育场主体工程招标正在进行,预计于7月份开标。
南湖体育中心总投资4.15亿元,*年计划投资12000万元,其中1至5月共完成投资6500万元,占年计划投资的54%。
(二)檀木林体育场改建工程
市檀木林体育场工程总投资2700万元,自*年7月16日开工建设以来,克服工期紧、任务重等重重困难,采取有效工作措施,于*年1月1日完成了室外运动场地及绿化景观工程,为*年元旦迎新万人健身跑活动提供了场地保障。并于1月31日将室外运动场地免费向市民开放。
5月13日,檀木林体育场公共体育用房主体竣工。目前,该工程正抓紧实施水电安装、内外装饰装修工程,整个改建工程将于6月底全面竣工投入使用。
二、奥运圣火传递筹备工作有序进行
受“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我市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由6月17日调整为8月4日。为突出我市特色,迎接奥运圣火传递,经火炬传递组委会研究并报请领导同意,奥运火炬传递路线从原来的18.5公里调整为17.7公里,经调整后的路线方案无论从景观设置还是人文底蕴方面都更加突出我市特色,现奥运火炬起跑和庆典仪式等方案全部编撰完成,各部门正加紧细化、实施之中。
三、体育竞赛活动蓬勃开展
(一)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
*年我局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活泼的群众体育竞赛和活动。
成功举办元旦迎新万人健身跑活动。今年打破了“学生是主体,干部少参与,工人当点缀,农民没关系”的传统参与格局,注重了参与面的扩大和多元。中央电视台在元旦当晚,以第一时间在体育新闻中播放了*市元旦万人长跑的画面,激起了强烈反响。
“迎奥运暨*市体育事业成果大型展览”4月3日在市檀木林体育馆开幕。各机关、企业、大中专学校、社会团体,纷纷组队参观,截至日前,参观人数达5000余人次,掀起了迎奥运的热潮。
“四川省全民健身活动日*市分会场健身展示活动”6月10日在春华广场举行。该活动紧紧把握抗震救灾大局,以全民健身活动日推动抗震救灾工作,展示*人民心系灾区,与灾区人民心连心的风采,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
“巾帼与奥运同行”盐都女性健身展示活动、“唱响奥运歌手大赛”、“迎奥运”拔河比赛等元旦、春节、五一期间开展的假日体育活动约60多项,近5万人次参加了活动。
为更好的组织和指导群众体育活动开展,我局还积极加强裁判员培训,不断提高裁判员素质,今年上半年我市培训各级、各类裁判员共90余名。
(二)积极实施统筹城乡体育工程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我局积极实施统筹城乡体育工程,分别在大安区永和村、自流井区全胜村、贡井区固胜村、市全民健身中心体育、贡井区市民广场、市智障学校、市彩灯公园等八个地方新建8条健身路径,超额完成4条的目标任务,极大的方便了人民群众就地就近强身健体。
四、省十一运会参赛训练目标明确
2010年四川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将在我市举行,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把此届运动会办成‘高水平、有特色、高规格’的体育盛会”的要求,我局提出创建“一流的体育场馆”、“一流的运动成绩”、“一流的竞赛水平”以及“一流的服务接待”等“四个一流”的奋斗目标。*年上半年,我局在细化工作实施方案的同时,加强了对各承担项目单位的督促和检查。
为保证一流的运动成绩,我局于1月召开全市训练工作会,对全市各训练单位训练项目进行了总体部署。6月18日,市政府召开全市参加四川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训练工作会,根据省十一届运动会规程与往届相比有所变化,对*市省十一届运动会“保三争二”的目标任务进行了调整,最终确定73枚金牌,总分3485分的目标任务。并完成了我市参加省十一运会21个项目1002名运动员网上注册工作。*年上半年,我市承办了3项赛事,以此积累组织竞赛、接待服务、后勤保障等方面经验,锻炼队伍,培养高水平裁判员。
为积极做好体育苗子培训选拔工作,我局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大中小学校密切配合,不断强化青少年体育工作,*年上半年,圆满举办了市中小学生“三好杯”、“萌芽杯”田径、篮球比赛以及全市少年儿童游泳比赛。
五、体育彩票发行稳中有升
*年上半年我市新增体育彩票销售网点54个,截至6月底,全市共发行体育彩票2500多万元,提取体彩公益金125万余元,弥补了体育事业经费的不足,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六、抗震救灾组织有序,灾后重建规划到位
受“5.12”汶川大地震的波及,我市体育系统房屋不同程度受到损坏,有的甚至倒塌,灾情发生后,体育局党组一班人紧急行动,迅速部署,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奋力抗灾,对我市各校场馆、训练设施设备、危险场所进行了排查,及时了解险情,采取措施,消除稳患。我市3座体育馆,14所文体设施,共计29,694m2建筑物受损,直接经济损失1,283万元。
我局在全力抓好抗灾自救的同进,一方面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为灾区人民捐款16,396元,捐物1000件,上交特殊党费6,540元。一方面积极同省体育局联系,请求承担省属运动队及重灾地区运动员的训练任务。我局共接纳跳水、游泳、拳击、武术等运动员58人,免费提供食宿及训练保障。
*年下半年主要工作
(一)檀木林体育场改建工程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
(二)南湖体育中心场平工程全面完工;完成主体育场招标工作,并进行施工;完成体育馆招标工作。
(三)完成奥运圣火*传递活动。
(四)规划建设市跳水运动学校二期工程、市游泳场二期改建工程、市射击场改建工程;指导有关区县、企事业单位、学校按省级比赛要求建设体育场馆。
(五)继续实施统筹城乡体育事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六)搞好全民健身路径和新农村农民健身工程建设。
(七)继续承办省级以上高水平赛事。
(八)组织观摩团赴北京学习考察奥运会工作。
- 上一篇: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