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1

一、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课程理念,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感情上燃烧起对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探索兴趣时开始的. 认识心理学也认为,教师讲授的知识,要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才容易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欲望. 据此,老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学观和课程观,即在准确把握学生的认识能力与课程知识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学生在具体学习数学课程的基本知识、方法、技能中,有一个再发现的过程. 如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多角度的积极思考,并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再和学生一道进行分析、探讨、判断,最后得出所要的结论. 只有在经常性的探索中,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激励学生从事学习和创造的强有力动机.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其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往往具有跳跃式和迅速找到事物本质或事物之间联系的特征. 格式塔心理学称直觉思维为“醒悟”或“灵感”. 它是创造性思维形成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活动. 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发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呢?首先,要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直觉性思维创造有利条件. 如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应即时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发散思维,即沿着各种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去探索新的方向,去追求多样性的设想,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进行大胆的猜想、假想,甚至质疑,并鼓励学生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其次,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想法,不放过任何一个新的念头. 在实践中对学生在学习及活动中产生的“点子”或想法给予积极的鼓励,以培养勇于思考的精神及灵感的产生. 最后,教师还应在学生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给予他适当的思维调控空间,这必将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知觉思维的逐步养成.

三、鼓励学生逆向思考问题,培养其逆向思维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比较喜欢培养学生思维的动力定型,形成一种正向的思维定式,以求在考试竞争中取胜.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从正面理解往往会有许多障碍,倘若只是按照一个方向,用以前统一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有的根本无法解决,甚至造成错误. 如果从相反方向来考虑,有时会使问题迎刃而解. 故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适当提出或设置一些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大胆地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清除学生中固有思维定式的不利影响,逐步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四、注重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对个人或人类的已有经验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也就是对记忆中的东西进行加工改造、组合和创造新形象的一种思维. 这是获得新奇想法的一种可能途径.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加强形象化的讲授或描述,善于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加强对学生进行抽象形象的转化训练;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系统概括能力的培养,通过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并善于把具体的东西抽象化、系统化、结构化. 在知识不断的积累和扩展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2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创造性思维;培养

目前,在西方设计教育的影响下,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从纯粹的美术教育逐渐发展为艺术设计教育,并开始逐步提升创造性思维在技术设计专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致力于摆脱单纯的形式模仿而导致的创造精神缺失的教学现状并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整体教育水平,传播和提升我国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国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整体设置、课程规划与定制化内容设计关系密切,而高校教育目前在艺术教育领域和专业方向的转变和调整也在逐步发生改变。

一、艺术设计专业创造性思维课程教学现状

针对教学改革精神及实践,我们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主要注重于改变当前较为落后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套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旨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在现阶段背景下推进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适应了国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政策,是顺应国家教学改革要求的积极回应。推进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程教学改革是政府、学校及各教育人士在认真调研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针对性改革措施,可以有效改变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造性思维匮乏的问题。

其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其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回应相关生产单位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要求。现阶段,市场竞争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依靠单纯的复制和模仿很难实现差异性生产,只能处于“微笑曲线”的下端,盈利空间较小。长此以往,我国本土艺术设计市场及相关企业必将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而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则可以改变我国艺术设计市场及企业面临的技术创新不足的窘境,用其所具有的创造性思维为企业注入新鲜的活力以及生产力,并将创造性思维转变为经济效益,为企业抢占国内市场并打造知名民族品牌进而开拓国际市场。

最后,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角度而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够使其最大限度地发现自身兴趣点及优势,并据此确定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能够较大程度上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避免了“填鸭式”教学理念下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目前我国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偏重美术教育环节,偏离了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初衷,陷于一种盲目跟风和模仿西方艺术设计浪潮中,忽视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很难培养出适应国家、市场需要的高端艺术设计人才。

面对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现状及国家、艺术设计市场对于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迫切需要,我们有必要从各个方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二、如何推进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转变教学理念

目前,我国高等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理念以及与教学理念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甚至在某些方面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相背离。比如,当前我国高等艺术设计专业未能突出“设计”尤其是“创造性设计”这一方面能力培养,仍将其教育内容定位在美术教育环节,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社会实践脱节,未能很好地为社会输送急需的创造性人才。教学课程设计和教师教育方法、新型教育理念的融合程度存在较大的误差和差距,从根本上来讲,为创造性思维的塑造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推进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必须首先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创造性思维培养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单纯的美术基础教育环节之上增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内容。比如注重培养艺术设专业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概括、总结及发散能力,提升应物象形的绘画能力,引导其关注社会生活并关注其兴趣点,从而根据其兴趣点进行分方向重点培养等,改变过去“填鸭式”“放羊式”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具体到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着重论证的是其通过创造性思维,包括求同思维以及求异思维,设计出不同美感作品的过程。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是实现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求同思维有助于找到现存事物的共同点,尤其是现存事物和拟创新性事物互通的存在基础,从而有利于创造性设计基础的获得;而求异思维则侧重于寻求现存事物与拟创新性事物的不同点,从而突破思维定式的局限,设计出具有独特性、新颖性的事物。

目前,我国高等艺术设计专业在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中大多侧重于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了求异思维在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现状,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其一,明确教学内容,改变过去以美术基础教育、模仿性教育为主的教学内容,在课程安排上加重创新性教学内容的课时占比,加强创新性、实践性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等。

其二,侧重求异思维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在日常教学实践以及生活实践中建立求异思维的应激第一反应,改变求同思维在其艺术设计过程中的主导思维地位,通过不断的高强度应激训练提高其求异思维的灵敏程度。

其三,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受特定教学内容、特定教学老师的人为限制,鼓励其将零碎的观点在分享、发问、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系统性的创新性观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在基本的教学内容教授过程中,引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框架式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构思,不强制规定结果,着重评述其思维形成、内容构思的过程,使其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逐渐形成创新性思维,同时使其在与教师、同学的沟通过程中发现自身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不足以及改善途径。

其四,建立创造性思维培养效果评价反馈机制。在日常的授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创造性思维培养效果评价反馈表,并根据每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阶段性成果予以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的调整,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形成的途径、自己的兴趣所在点以及今后的发展研究方向。

(三)建立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体系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课程之上,两者互为基础,缺一不可。毫无专业基础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能是空中楼阁,而仅关注专业基础的培养又无法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提升。因此,我们必须在认清以上前提的基础之上,建立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体系,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快速成长为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严格意义上来说,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设计课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着重提升学生造型能力、思维方式的技法型课程。在过去高等艺术专业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这三方面课程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逻辑分割的状况,彼此之间相互独立,未能将创造性思维从一而终地进行贯彻,在教学前期已形成的思维僵化很难在后期通过寥寥数语进行改变。因此,我们在本文所强调的体系化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制度是通过各学科之间的有效衔接,在课程的各个角度、各个阶段均着力灌输、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接触这一专业的伊始阶段就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思考方式,从而大力推进创造性思维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三、总结

一般而言,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后被逐渐引入各理论学科及生产实践中。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创造性思维在具有其专业特性的同时也具有创新的普遍共同点,其均是通过不同的方法、途径得出和现存事物不同结果的过程,包括创新性观点、创新性工艺、创新性产品等,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及独特价值。创造性思维在高校教育尤其是艺术设计相关领域和专业范围中在未来将逐步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而目前商业领域的市场需求倒逼艺术设计方向需要快速改革。高校教育的目前最优效果的方式依然聚焦在课程设计板块,因此课程设计的创新性和系统性、完整性和综合性是整体考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邱松.造型设计基础[M].北京:清A大学出版社,2015:12-13.

[2]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3.

[3]谢婉蓉.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开发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5.

篇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69-02

什么是创造呢?我想,简单来说就是在探索知识中,凡是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见能够建立新理论的,凡是有新意图、新方法、新设计,能够做出新成绩或造出新东西的都可称为创造。创造力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等。小学生的创造力依靠老师的创造性教学来培养。创造性思维并不神秘,只有教师引导得法,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学科也是思维学科。语文教学在创造性教学中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际来简述一下语文课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点滴做法:

1鼓励学生应用想象,增进创造新思维能力

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有了想象,才有创造。探索是创造的门户,不去探索,何来创造。教师要创造机会,给学生一个想象思维自由驰骋的天地。我在教《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时,充分利用描写卢沟桥的石狮子形态的“有的……”句式,让学生进行发挥想象,说出你心目中石狮子的样子。学生的想象五花八门,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有对日本帝国主义愤慨,还有表现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既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又使学生对语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深刻的认识。爱伊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表达和容忍不同的意见

教育的生命在于创新,学生成才在于创新。创新思维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融入学习之中,时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在教学《燕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小燕子的到来增添了春天的生机,学完描写春天景物一段时,我手持“小燕子”(剪纸)引用最富有诗意的当代诗人金波的诗句:“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你看春天已经来到了!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黑板画的景物里“飞”来“飞”去,诗的意味美与课文的描述美结合,给学生带入了美好的想象的境地。

接着我请学生们到黑板前,手持“小燕子”用金波诗句,也可以自己描述或引用其他诗句来创造性地描述课文。学生们的思维踊跃起来,有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有的引用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让小燕子不仅在“课文”中“飞”,还“飞”到人家的屋顶上,告诉人们:“春时耕种夏时耘,粒粒颗颗费力勤”,及早动手做自己想做的事;还“飞”到小朋友的肩膀上,让小朋友去感受大自然的美……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以其固有的特质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意识,成为创新思维的生成阵地之一。

再比如教《白杨》一课时,老一辈的新疆建设者面对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那坚强不屈、无私奉献、扎根边疆,“奉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崇高精神,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已经久远,是当今学生理解的难点。那么,怎样将这类思想内容比较强的文章讲好呢?让学生不脱离语言文字去感受新疆建设者的崇高精神呢?我想还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把学生带入到那种入情入理的境地里。我没有按照正常的课文描写顺序进行教学,而是在黑板上画了棵高大的白杨树,让学生直观感受并说出白杨树的特点。学生说的与课文描写的并无差异,再让学生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白杨树的特点的,然后把白杨树“放”在荒凉的大戈壁里——学习描写大戈壁的内容,通过对大戈壁环境恶劣的增补内容的介绍,让学生说出当你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你想说点什么?紧接着让学生假设自己是白杨树,当风沙肆虐地吹来时,你会怎样?当雨雪下起时,当干旱来临时,当洪水到来时…….学生在想象中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语言文字的描写中受到了思想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3抓住契机,深入探究与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教学《桃花心木》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先设计导语“同学们,当我读完这篇课文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生活的细心人,他能够通过观察种桃花心木的人种树的过程,而总结出道理来,你们知道那个道理是什么吗?”这样直奔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找出后,不急于解答,在引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种树人怎样种桃花心木的。由此,不仅作者产生了疑问,学生也产生了疑问,当在学习种树人说的一番话时,我没放松“种树人笑了”这一细节描写,让学生设想一下,他笑时,在想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产生的疑问,回答出:“他在想作者对种树的知识不了解;他在想你是不是认为我很懒……”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站起来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联系实际深刻地谈了感受,这样难点教学以不攻自破。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也不再仅仅是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延伸,那就是孩子思维的发展,尤其是他们的创新思维。对于孩子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磨砺而成的。语言是思维的反映,也是思维的结果,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灵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得好:“应该让文章的思想感情伴随着语言文字流淌到学生的心田。”语文课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篇4

一、转变教育思想

传统的物理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一讲授教科书的活动 。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教学规律、自己动手实验获得教学结论,要善于创设物理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体验物理教学结论的探究过程,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培养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解决问题。

二、转变师生角色

传统的物理教学枯燥无味,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例如:给学生提供器材:塑料饮料瓶、塑料袋‘大头针、剪子、锥子、线、气球、水,让学生从中选出所需的器材,设计一个验证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实验。要求:(1)写出所先用的器材;(2)简述实验方法和所看到的现象(必要时也可附加示意图)。对于这种开放性的试题使学生的动手、合作、实验等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以下概括了学生的几种解题方法:

方法一:

器材;塑料饮料瓶、锥子、水

方法:用锥子在塑料饮料瓶的不同高度扎几个孔(2个以上),把瓶子装满水,所扎孔的大小应使瓶中的水能够流出。

现象;距水面越深处的孔喷出的水流越急。

方法二:

器材:塑料饮料瓶、气球、剪刀、线、水

方法:用剪刀剪掉饮料瓶底,剖开气球、取其膜用线扎在饮料瓶底上,然后向瓶里装水。

现象:逐渐向瓶中加水,水位升高,橡皮膜凸出的程度增大。

方法三:

器材:塑料饮料瓶、气球、剪刀、线、水、锥子

方法:剪掉饮料瓶底,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然后用细线系住吹起的气球(以能放入瓶内为宜)通过瓶盖上的小孔将气球拉入瓶内,将瓶倒置,向瓶内注水(用手指堵住盖上的小孔),用线改变气球在瓶内水中浸没的深度。

现象:气球在水中的浸没的深度变化,气球的体积也随着变化,气球浸入的越深体积越小。

方法四:

器材;同方法三

方法:用方法三中的方法使气球浸没在瓶内水的底部,用锥子或大头针在气球上扎一小孔,使气球中的空气能从孔中溢出。

现象:观察从气球中溢出的空气泡在水中上升过程中的体积变化。随着气泡上升,其在水中的深度减小,体积增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大胆想象,效果非常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转变情感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只是物理的科学性,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建构,而忽视了物理知识的人文性、艺术性,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加剧了教学的情感严重缺失,抑制了物理教学功能的整体体现,也是学生素质的一种缺憾,影响了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四、转变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把物理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物理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倾向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逻辑能力。

五、转变教学手段

篇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数学学科的哪项特点决定了数学证明过程的严密性和数学结论的精确性?

A.抽象性

B.逻辑性

C.语言的精确性

D.应用的广泛性

2.在下列各项能力中,哪项是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核心?

A.正确的四则运算能力

B.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C.初步的空间观念

D.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作为科学的数学,其主要目的是

A.发展学生智能

B.发展学生的技能

C.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D.完全揭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4.《笔算数学》的作者是

A.狄考文和邹立文

B.狄考文和刘徽

C.邹立文和祖冲之

D.刘徽和祖冲之

5.学生学习了a(b+c)=ab+ac后,得出a÷(b+c)=a÷b+a÷c的结果,这属于

A.垂直迁移

B.水平迁移

C.逆向迁移

D.负迁移

6.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儿童出现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性是在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7.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叫做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8.9+4=?学生很快地得出13,“凑十”的中间过程已简约,这说明其智力技能的形成处于

A.活动定向阶段

B.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

C.不出声的外部语言阶段

D.内部语言活动阶段

9.如果把概念的形成作为发现学习,那么概念的同化就是

A.有意义学习

B.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

D.尝试学习

10.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

A.主体

B.客体

C.主导

D.辅助者

1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一精辟的论述载于

A.《论语》

B.《中庸》

C.《大学》

D.《学记》

12.在教学中,倡导“儿童中心论”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凯洛夫

D.布鲁纳

13.测试被试在受教育之前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潜能,从而估计其今后发展的可能的考评是

A.形成性考评

B.预示性考评

C.总结性考评

D.诊断性考评

14.认识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10倍,从而想到,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值就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这种思维属于

A.类比

B.联想

C.归纳

D.实验

15.对某个事物的性质、现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思维方式是

A.推理

B.归纳

C.判断

D.概念

16.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抽取其共同的本质属性或特征,舍弃其非本质属性或特征的思维方法是

A.概括

B.抽象

C.比较

D.归纳

17.一个人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寻求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是

A.动机

B.需要

C.兴趣

D.情感

18.百分数与百分比属于

A.同一关系

B.包含关系

C.并列关系

D.交叉关系

19.要求学生知道图形的一般性质的教学要求属于

A.直观认识

B.初步认识

C.认识

D.掌握

20.观察力、记忆力属于人的

A.身体素质

B.心理素质

C.文化素质

D.科学素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下列属于初等数学时期成果的有

A.开始尝试对命题的证明

B.引入了函数概念

C.欧几里得写了《几何原本》

D.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E.《周髀算经》中已有勾股定理的记载

22.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主要有

A.直线式

B.阶梯式

C.单一式

D.圆周式

E.综合式

23.思维发生和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包括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E.再造性思维

24.奥苏伯尔根据学习内容对学习进行的分类中包括

A.有意义学习

B.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E.创造性学习

25.概念的形成一般适合于学习

A.上位概念

B.下位概念

C.原始概念

D.起始概念

E.复杂概念

26.概念同化的方式有

A.类属同化

B.总括同化

C.并列同化

D.概念形成

E.交叉同化

27.数学教学中,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培养目标有

A.独立性

B.操作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E.发展性

28.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正在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主要表现为

A.由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

B.从只重学习结果到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

C.从只研究教法到既重视教法又重视学法

D.从重知识到重经验

E.从重过程到重结果

29.选择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内容时,要注意的方面有

A.实践性

B.趣味性

C.综合性

D.活动性

E.创造性

30.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单一课可分为

A.准备课

B.新授课

C.练习课

D.复习课

E.作业讲解课

31.数学评价的特点有

A.规定性

B.系统性

C.综合性

D.灵活性

E.功利性

32.数学思维的结构主要有

A.数学思维的材料和结果

B.数学思维基本方法

C.数学思维基本形式

D.数学思维的品质

E.数学思维的评价

33.下列思维形式属于直觉思维的是

A.直觉

B.灵感

C.判断

D.想像

E.推理

34.小学阶段学生良好的习惯主要有

A.专心听讲

B.认真阅读

C.认真审题

D.独立思考

E.认真做作业

35.数学概念的分类标准主要有

A.分类应详尽无遗

B.分类应当按级进行

C.各个属概念应相互补充

D.各个属概念应相互排斥

E.分类必须以同一个标准为依据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范例学习方法

37.操作技能

38.学习情感

39.数学命题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简述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41.简述当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形式。

42.简述杜威的课堂教学结构。

43.以长方体为例,简述小学阶段对画图的要求。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4.试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45.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例,论述如何进行计算的算理教学。

篇6

【关键词】机械设计;创新思维;相对运动原理;机构

1.引言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是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创新思维是一种很复杂的思维活动,就思维方法来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扩散思维是指以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从一点向多方向推测、想象、假设的“试探”性思维过程,通过知识、观念、方法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来解决问题的办法。集中思维就是从众多的方案中引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大家认为最好的答案。集中思维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能力。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扩散思维在于能提出尽可能多的新设想,集中思维在于能从中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但创新性首先并更多的表现在扩散性上。任何一个创造活动的全过程,都要经过从扩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扩散思维,多次循环,直到问题解决。

2.《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机构分析与综合能力,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用性,而且与其他专业主干课相比具有较强的创造性。

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方式,通过启发、诱导、提示、点拨,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意识。第二,避免孤立的讲解各章节的内容。通过联系、归纳、比较找出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成为一有机的整体便于学生掌握巩固。第三,重视培养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向学生介绍一些创造性思维方法(如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并结合课程的有关内容,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减少思维“约束”,增大思维“自由变”,把传授知识与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结合起来。

3.创新思维方法在机构分析与设计中的运用实例

将创新思维方法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有关内容相结合,我对《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优化,改变了传统的以机构分析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立“以分析为手段,综合(设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总结出以“演变”为核心的机构分析与创新设计方法。通过“变”可以改进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可以摆脱固有模式的约束,从而得到新机构。因此,“演变”的过程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创新过程,在工程创新设计中极其典型。

3.1改变参照系,进行机构的分析与综合

相对运动原理是机构分析与综合的基本方法。改变参照系,是相对运动原理在机构分析与综合中的应用,教学中充分抓住这一特点,有意识地将其引入下述课程内容中。

3.1.1“反转法”在凸轮机构设计中的应用。

凸轮轮廓曲线设计,无论图解法还是解析法,都是通过“反转法”假想将实际转到的凸轮固定为“机架”,再按照从动件与凸轮的相对运动关系求出凸轮轮廓曲线。在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中,也是通过“反转法”将系杆固定成为“机架”,把周转轮系转化为定轴轮系进行求解。

3.1.2 “机架”变换法在机构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改变机构的机架得到的新机构称为原机构的倒置机构。按照相对运动原理,机架改变后机构内各构件的相对运动关系不变,但机构的绝对运动发生了改变。因此,用这种方法可以设计新机构以满足不同运动的要求:(1)平面四杆机构的机架变换;(2)齿轮机构的机架变换;(3)凸轮机构的机架变换。

3.2改变运动副和构件的尺寸、形状,创新设计机构

(1)扩大转动副尺寸。扩大转动副的销轴和销孔直径,构件的形状也要发生变异,但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并不改变,例如,曲柄摇杆机构的转动副扩大后,曲柄变异为偏心轮。

如果两构件形成的转动副的转动半径不断增大,直至转动中心落到无穷远处时,转动副就变成了移动副,这时两构件的相对运动关系发生了改变,由此可以演化出新机构。

(2)改变运动副元素的形状。改变移动副元素形状,可以实现特殊的运动规律,解决原始机构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将摆动导杆机构中导杆的直线导路变成曲线型导路,并用滚子代替滑块,若滚子在距铰链距离不变的一段圆弧槽内滚动时,则滑块就不动,从而实现机构运动的暂停。

曲柄滑块机构在滑块主动、曲柄从动时,则机构存在死点位置。通常采用多个曲柄滑块机构错位排列或使用大飞轮克服死点。但方法并不止这些,在实际设计中有各种创新方法,如在滑块上制成导向槽,利用滚滑副的导向作用,也能使机构克服死点位置。

4.结束语

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重视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使教学更加生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发展创造性能力的方面上来,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濮良贵 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3]张春林。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4]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篇7

论文摘要:本文简述了常用的英语教学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交际法,并分析比较了它的优缺点。

提高英语课教学质量,提供更多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增加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是每个英语教师真正要肩负起的责任。目前,在英语教学法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法主要有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交际法。

一、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为培养阅读能力服务的教学法,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其优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有很多复杂的结构和抽象的概念用母语解释起来较为容易且直观,学生也易于接受,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规则和词汇,应用语法规则做翻译练习,也帮助教师节省时间,用于其他更为有意义的教学。其缺点:学生只是机械地通过强化训练记忆语法规则和词汇,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长期以往,学生无法在交际场合将其正确,流利地运用。他们学到的只是哑巴英语,只会读写不会听说,其结果只会是高分低能。

二、直接法

直接法是主张采用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主张用教儿童学习本族语言的方法,“通过说话学说话”的方法来学习外语,教学过程是一句话一句话听、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言习惯。其优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学,模仿力强,老师利用直观的教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具体和抽象有利结合。如,我们教授水果的英语单词时,可以利用卡片或者挂图教学,这样既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其缺点: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化,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复杂概念,还有学习内容单一,词汇量少,没有拓展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听说法

听说法是以句型为纲,以句型操练为中心,着重培养听说能力的外语教学法,又叫句型教学法或口语法。其优点:在学生有一定的听说基础后,再进行读写教学,使读写促进听说。我国学生缺少英语语言环境,说英语机会少,采用听说法让学生大量地听、模仿和背诵录音材料。教师利用表演节目、小组对话、讲故事等教学方法不断培养他们对听说表达的兴趣。其缺点:大量的模仿和机械操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脱离语言内容和语境的句型操练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放松读写训练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能力。

四、视听法

视听法于五十年代首创于法国,是当时法国对外国成年人进行短期速成教学的一种方法。其优点:通过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情境的设立能够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语言,视听法先选词汇再选情景最后选结构。情景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缺点:完全排除母语不利于对语言材料的彻底理解;把培养口语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首要目的,过于重视语言形式;过分强调整体结构感知,忽视语言分析、讲解和训练。

五、认知法

认知法是六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鲁尔首先提出的,是作为听说法对立面产生的。其优点: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规则;注重理解在理解语言知识和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操练,反对死记硬背;反对听说领先,认为语言和文字是缺一不可,主张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使学生全面发展。其缺点:作为一个独立的外语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需要进一步充实。认知法对语音语调要求不严格,不利于学生对语音语调的正确掌握;它不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六、交际法

篇8

关键词:训练口算;发展思维;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167-01

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而思维是由多种方法培养的,口算训练是思维的直接体现。新教材的编写体系也充分体现了口算训练这一特点。所谓口算,就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公开表达计算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教学实践提示,口算训练,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此简述,以供参考。

一、口算训练,利于培养学生的基础思维

学生口算训练是充分运用思维语言,进行知识同化,通过数据反映,在头脑中形成数学信息表象,从而运用过去知识体系,进行取舍迅速提供解决问题的知识信息,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例:在低年级教学中,1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等和中高年级的简单除法口算练习等,都是根据四则运算的法则直接口算出结果,而四则计算的法则,是数学思维的基础、核心,离开了基础思维,其它一切计算则无法进行。因此,口算训练,首先培养了学生的基础思维。

二、口算训练,利于培养学生灵活思维

口算训练,在于它的灵活、迅速、合理、正确,而要达到上述训练要求,则在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

(1)178-2.7-2.3

(2)(12.7-12.7)×18.78÷2.3+5.6

(3)15.3×17+1.53×830

题(1)则是运用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和的性质,即178减去2.7与2.3的和,然后进行口算得173。

题(2)是运用数0的性质,即0和任何数相乘或相除都等于0,从而直接口算出结果5.6。

题(3)是运用积不变的性质,先把1.53×830转化成15.3×83,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向思维,迅速口算出结果得1530。

通过上述训练,即培养了学生的运算技巧,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口算训练,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逻辑是思维的核心,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探索规律,培养其思维逻辑性。

例: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章节时,可让学生口头表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它与等底同高的长方形是什么关系,使学生从直接口算练习中运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再出示一组口算计算题。

(1)平行四边形的底是8厘米,高是3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平行四边形的高是3分米,面积是12平方分米,底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米,底是5米,高是多少米?

这一练习过程,实质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

四、口算训练,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开阔学生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做“8+8+8+5+8+8+8=?”的口算题时,有的同学采用逐项累加法,有的采用“8×6+5”的方法,也有个别同学想出“8×7-3”的方法。后一种算法带有独创性,他把“5”的位置上想出一个不存在的“扩,又依据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原理,把加法换成乘法,通过推理,从积中减去人为增加的“3”,这就是一种发散思维。

五、口算训练,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口算训练中,学生需要从特殊的算法中寻找联系,使各个零碎的特征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实现思维的广阔性。如,学生已有125×8=1000,25×4=100等知识后,要求学生很快说出2.5×4、0.25×0.4、2.25×8、12.5×8这类的口算题,在完成第一次口算后,又出示2.5×32、0.125×160等口算题与第一次的口算题发生联系,又引出15÷0.125、2.4÷2.5要求运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口算。有了前面的口算题作基础,学生能很快口算这两道题。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广阔性。

六、口算训练,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学生善于从整体的观察中,自觉地简缩思维过程,直觉地获得口算结果。敏捷的观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数字特征的整体洞察,作出简捷的判断;二是能对口算式子进行合理组合,发现诀窍,一下子抓住算式的特征,使口算简便。如口算“6×5×14×5×2”,如果不经过整体的观察,把握数字“2”与“5”的特征,一下子说出结果是比较困难的。利用2与5的积为10的特征,运用交换律和数的分解,原式变为6×7×(5×2)×(5×2),这样,思维过程就浓缩为“5×2”与“6×7”,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又如,计算l 这一题,许多学生从左至右用笔算的方法计算,费时又费力,且容易出错。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不要急于求成,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全题,想一想,从这三个因数中发现了什么?能口算就口算。经点拨,学生就会从整体上发现 这一特征,于是不需笔算就知得数是0。

由此可见,口算的训练过程是引导孩子积极思维的过程。口算训练,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就必须切实抓好口算训练。

参考文献:

[1] 孔建芬.在口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发明与革新,2002(03).

[2] 连树荣 连承伟.注重口算教学 强化口算训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03.

篇9

1.审美教育在学生心智方面的建构作用

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主要的任务和时间是用来培养学生如何做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个过程是个科学的、严谨的体力和脑力结合的过程,是个完全理性的过程,学生在心理上很容易疲劳心理。因此大部分学生在课下都会利用网络来进行调节,这是理性压抑下寻找放松和心理宣泄的一种途径。但网络文化,则更多的是大众的、低俗的,对人生观还未成熟的学生容易形成一种壁垒影响阻碍学生正常的心智发展。审美却是一个感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认识、思考和感悟,人识则是通过视觉、听觉等形式的接触达到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思考则是对事物现象之后的本质的追问,最后悟出其中的道理。可见,审美对学生的心智培养的角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则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一种审美教育,而是贯穿于学生生活的一种氛围。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实践的过程,不仅仅是通过音乐、美术等形式的开展,而是通过老师课堂之上的对美的认识的刨析,给学生以启示,是一种师生之间互动来探讨来体验的一种教育方式和过程。通过组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和认识,在老师的启示下,让学生自己掌握审美的过程,形成独立的认识。

2.审美对生活态度的影响

对生活是否持有审美的态度,则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有着攸关的作用。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活动,在当今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的社会环境下,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压力明显增大,如何缓解成为时下很多学者的关注,对于工科学生的理工学科学习带来的压力也很明显突出,学生失眠、精神萎靡以及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等现象就是这种压力下的表现。正确引导学生对生活持有审美的态度,而不是科学严谨的对于错的态度应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解决办法。而运用科学的、审美的生活态度去面对生活,不仅可以改善学生学习带来的压力,还可以缓解生活中的不同压力。

3.审美对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影响

审美的过程便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促使你全面的多角度到考虑和看待问题,而不是传统的站在一个角度去思考。审美的过程是一个逻辑和感性相结合的过程。审美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价值,在严谨的科学里往往需要审美的感性来促发灵感,促使创造性的思维产生。所以人才的培养要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学习和生活与审美相结合,这样会更有利于创新。

二、职业学校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2.审美情趣的培养

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三、小结

审美教育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下,虽然貌似和职业教育不相关联,但这是一种从长计议,长远的教育,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个人的人格完善都是一种双关的作用。所以,审美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好审美教育的作用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探究的话题。

作者:赵荣忠 单位:鲁中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究生 新人才 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献标识码:A

The Principles and Contents of Graduat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election and Re-examination Creative Talents

――Implement Based on "Long-term Talent Development Program"

BAI Rong, MIAO Guohou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national long-term talent development program, refer to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literature,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graduate creative talents that this re-examination selec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hould adhere to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ombining scientific and operational, comprehensive combining and refining, combining static and dynamic principle, indicators should include innovative personality, creativity, innovation,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four-level indicators.

Key words graduates; creative talents; index system

2010年6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实施。《纲要》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文件。对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借鉴。鉴于此,本文就尝试对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坚持的原则和包括的内容作一探讨。

1 构建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的意义

1.1 有助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造就和培养数以万计的高层次人才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意义重大。研究生的培养属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研究生复试是高层次人才选拔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研究制定出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后,研究生培养单位就可在研究生复试中使用这个指标体系,将具有创新潜质的考生选,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培养。

1.2 有助于规范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工作

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为研究生创新人才选拔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参考。参与复试的工作人员依据指标体系,对考生的实际表现情况进行打分,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评感觉、印象打分的发生,克服了研究生复试工作的主观性、随意性,切实解决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欠缺或不完善而带来的问题,规范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工作。

1.3 有助于推动《纲要》的贯彻落实

《纲要》指出,坚持因材施教,建立高等学校选拔学生重点培养制度,实行特殊人才培养。制定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正是为了适应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办法,以切实贯彻落实好《纲要》提出的任务和要求。

2 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构建应坚持的原则

2.1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因是对人的选拔考核,则会涉及到品格、素质、能力等不同方面的考核。在指标体系设计中,肯定会涉及到各种不同的指标内容,有些指标内容可以量化,但有些指标内容则不容易量化,只能进行定性的描述。因此,在指标体系设计时,对于能够定量的指标,要尽可能的定量;对于那些不能定量的指标,诸如品格、能力、意识等相对看不到、摸不着,不容易测量的,则需要进行定性的描述,努力做到定性与定量的统一,并力求做到指标体系的完整科学。

2.2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是指按客观规律办事。可操作性是指指标体系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要遵循人的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力求做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同时,要力求做到指标体系实用、易操作、不繁琐,易推广应用,研究生复试的工作人员一看就懂,不是理论研究层面提出一些抽象的或是概念化的条条框框。

2.3 全面性与精炼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指标体系设计中,要对所涉及到的因素进行全面考虑,不能顾此失彼,力求做到全面、客观。同时,要注重对相关因素的提炼,尽可能用少而准确的指标把考核的内容表达出来,不能有重复、累赘,使得指标体系恰当适宜,分类系统而又不交叉覆盖,整个指标体系逻辑严密、结构清晰。

2.4 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指标体系设计好以后,在一定的时期内符合实际,可以保持不变地使用。但随着研究生招生办法、复试政策、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变化,指标体系已与现实状况有不符之处,则需要进行调整,诸如指标体系数目增减、权重调整等,以适应外界的变化,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有效。

3 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构建应包括的内容

3.1 《纲要》出台的背景及相关要求

为落实党的十七大人才强国战略思想,适应全球化人才竞争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强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在2010年5月25日至26日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之际,国家颁布实施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总书记强调,贯彻落实好这个纲要,对全面提高人才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纲要》指出,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创新型人才除具有人才的一般特征外,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条件的人才。当然,文中的研究生创新人才,指的是潜在的创新人才。

《纲要》指出,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这给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内容的设计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3.2 相关理论文章综述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围绕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培养应注重考察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撰写理论文章,提出了一些观点。

(1)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的重要品质。罗双凤、徐春、龚喜林在《创新人格与成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探讨》中提出,创新人格是指由个体内在的创新愿望和创新能力所协调统一构成的较为稳定而独立的心理特征,它包括创新的动机、态度、兴趣、情感和个性等因素,属于非智力性因素。张俊、梁洁、戴冰在《论创新素质的四个维度》中认为,创新性人格属于非智力素质范畴,意指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它是创新素质的“内在自然倾向性”,是创新过程的发动者和推动力,是构成创新素质的动力要素。

(2)系统全面的知识是创新人才的必备要素。苏贤妮、闫胜元、潘凌杰在《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中提出,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可以使人思路开阔,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灵感”的闪现。所以,要不断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化。殷智远在《创新人才素质测量研究》中认为,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合理的创新知识结构,必须形成一个有序列、有层次的整体信息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在创新活动中具有完备的知识储备。

(3)创新能力是考察创新人才的重要方面。刘澍心在《创新素质结构分析及其在现代人才结构中的地位》中认为,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的行为系统要素,它由合理的知识结构、感知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经验迁移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五个元素构成。王惠兰在《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及途径刍议》一文中认为,创新能力是指具有创新的基本本领和能力品质,它是创新素质的基础支撑方面。

(4)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具备的重要素质。殷智远在《创新人才素质测量研究》中认为,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创新或创造的思想基础,是一个比较系统的思维方法,创新人才具备思维方式的前瞻性、独创性、灵活性等良好思维品质,才能保证在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时做到独辟蹊径。王会方在《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认为,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5)创新业绩是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张丽、孔春梅在《关于我国人才评价指标构成要素的思考》中指出,业绩是相对一个人所担当的工作而言的,即按照其工作性质,员工完成工作的结果或履行职务的结果。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要素,不仅包括品德、知识和能力,更应包括业绩,人才评价应该以业绩为基础和导向。赵静杰、王慧娟、徐一畅在《企业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研究》中指出,创新素质模块是区别创新型人才和一般性人才的重要特征,是创新型人才的卓越表现,包括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业绩四方面要素,每一要素又包含具体的指标。

我们不难发现,在创新人才素质测量和选拔中,人们注重对品德、知识、能力、思维和业绩等方面的考察。

3.3 指标体系应包括的内容

《纲要》中的人才评价对象是针对工作的人员而言的。这对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可资借鉴之处,但不能照抄照搬。客观地讲,作为研究生的选拔考核,知识层面的考核是重要的内容。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相关理论文章也提出了要对知识层面进行考核。

按照《纲要》规定要求,综上相关理论文章,结合研究生培养实际,笔者认为,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应包括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创新知识、创新业绩。

(1)创新人格。创新人格属非智力因素,表明创新型人才常会对一些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解决问题时有种标新立异的动机,敢于挑战权威,挑战自我,充满自信,坚持到底。①重点考察考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胆识、创新毅力和创新活力等内容。其中,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对已形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事物保持着总想有所发现、有所改进的思维警觉。至于创新胆识和创新毅力,主要是要有勇气并坚持去追求。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②重点考察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发散、逆向、联想的独特水平和思路选择、思考技巧、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3)创新知识。创新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几乎不存在无知识的所谓创新,知识为创新提供了原料,创新是知识的转化与整合。因在初试、笔试中已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进行了考察,在面试时,重点考察考生与本专业联系紧密的有效应用的学科知识和学科领域相关的前沿知识,③也可以让考生简述自己在对相关知识点或学术问题的看法和理解。

(4)创新业绩。创新业绩是可以量化的考核内容,具有直观的可视性。主要看考生到底取得了哪些“看得见”的成绩,重点考察学习成绩、科研成果、课外活动成绩等,如获得奖学金几次、几篇、是否获得过挑战杯、数模竞赛、电子大赛、设计大赛等竞赛之类的奖项等等。

本文系重庆市招生考试科学研究专设课题“研究生复试中创新人才选拔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赵静杰,王慧娟,徐一畅.企业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