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4 17:3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思维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师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不断使艰辛的劳动化作丰硕的成果,换回学生深情的问候,在学生身上使自己的信念、理想、人格、力量得以实现和延伸,为师者绝不能、误人子弟。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塑造人类灵魂为天职。怎样才能对儿童开展思维训练、培养创造能力呢?
一、教师要对儿童倾注无私的爱和满腔的情
黄金虽有值,师爱却无价。师爱,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是一种比母爱、友爱、情爱更深邃、更宏大、更辽阔、更具穿透力的爱,爱往往影响、教育、渗透人的一生。教师关心爱护学生的身心,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客观要求,又是教师工作成功的主观需要,这是由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的。因此,热爱儿童是开展思维训练、培养创造能力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教师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其现代化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的特征是启发式精神。2.以学论教,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3.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力求传播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最佳结合。4.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力求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5.以导为主,杂取百家所长,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力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组合。6.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含学生和教材)施教,循序渐进。
三、教师要创设条件使儿童有施展才干的机会
注重教育思想的改变,设计与儿童正常生活中情景贴近的活动,使儿童在这些活动中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四、不懈地开展学科思维训练
学科教育的核心是认识学科教育思维规律――按照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激发儿童的思维兴趣,培养儿童良好的思维习惯及思维品质,训练儿童的思维能力。1.学科思维训练内容。它属于育人思维训练的范畴,包括对儿童思维器官的训练、思维基础心理训练、思维形式训练、思维方法训练、思维品质训练等。2.学科思维训练规律。其规律是“四律”――适应律、统一律、适时律、适度律。3.学科思维训练方法。①训练指导,以本课、本单元、本章节内容为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知识,阐明训练方法与程序。②分课时按程序进行训练。③辅助训练题配合训练。
五、努力培养儿童创造能力
其途径是很多的,主要是:1.加强记忆,积累知识。“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一个人的知识经验积聚越多,则其创造能力越旺盛。当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灵活地将知识、经验进行模式变换,以形成新的技术思想的时候,其创造性便增强了。2.培养想象力。①要掌握现代高科技。②要以科学实验、实践经验为基础。因人们的创造欲在大脑中储存着新技术与常见产品的信息,当受到某种特殊刺激时,开发想象力,凭借想象及思维能力的发挥对其形成一种新的综合并加以改造、组合、冶炼、融汇,再度产生新的创造。3.提高触发联想力。触发联想能促进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并产生新设想。法国化学家别奈迪克在实验室里发现摔在地上的一支玻璃烧杯虽布满裂纹却无一块碎片,由此他受到启发而研制出了防振安全玻璃,这便是很好的一个实例。
六、启迪儿童创造发明
其思维方法是:1.用图将胡思乱想的东西绘出来。2.把几个毫不相干的事物硬组合在一起,看会有什么结果。3.碰到不顺眼、不方便的事物,先别杞人忧天,而是赶紧设想一下:“该如何办就可以顺眼、方便一些呢?”4.针对目前的许多物品,逐个问自己:“难道就不可再改变了吗?”5.在市场上到处都买不到的急需东西,就应想:为什么我不能造一个出来呢?6.对传统思维认为不应该如何的事物要敢于大胆设想:改变一下会有什么结果?7.善于举一反三,把一个领域里才冒出来的新玩意推广到另一领域。
七、求同求异,相辅相成
儿童求异思维的发展是以求同性为基础和前提的,同时求异思维的发展促进认识的深刻性和新异性,通过教学中“求同――求异――求同”的循序训练,不仅使儿童加宽、加深对课文所蕴含的结论的认识,而且有利于促进儿童思维的抽象概括水平的提高。
八、加强对儿童进行学法指导
篇2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能力;形象思维
一、说写能力训练
新课标提出:“作文教学应遵循从说到写、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正因为如此,我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1.在识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字词是语言中的最小单位。识字是为了学句,学句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字词。学字词又返回到句子中,看字词在句子中表达了什么意思,有什么感彩。最后再让学生用词说话、写话。这样既培养训练了学生的说写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字词的记忆。
2.在看图作文中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看图学文,对发展儿童的观察能力、提高文字的运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看图、观察事物、说话、写话是小学生作文的初步训练。让学生把说话、写话训练当成“自我需要”,激发学生说和写的欲望。观察图时,先弄清图中表达的意思,再用几句话表达图意。教师加以适当引导,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完整、清楚地把图意说出来,然后再把说话内容写下来。这样能引起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兴趣,增强小学生说话和写话的信心。
3.在朗读课文时对学生进行说写能力的训练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正处在语言文字基础的重要阶段,正确理解字词内容和在词句中的感彩,都必须靠自己来体会,教师不能代替。如,在教学《小八路》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是怎样写小八路的外貌、神态的。启发学生由此及彼,展开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小八路的身材,想到小八路作战勇敢、肯吃苦。从小八路坐在石头上看书的神态,想到小八路有上进心。在充分体会课文后,让学生观察班里一名同学,依照课文说出这个同学的外貌、神态等。说完后再把所说的话写下来,这样就使学生很快学会了人物的外貌描写。
二、形象思维能力训练
小学生的作文往往写不具体,其主要原因除了观察不够仔细外,更主要的是缺乏形象思维训练。
形象思维训练,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儿童展开联想。想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除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外,还要在观察事物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有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作文脑子里就能再现事物的形象,并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种种形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对学生作文能力的训练方法很多,在教学中有待我们大胆创新。
篇3
以往的艺术体操训练课,一般都是采用示范、讲解、练习、观察指导、纠正错误等手段、方法组织练习。通过示范使运动员在头脑中形成动作表象:通过讲解使运动员建立起正确动作概念;通过练习指导、观察纠正错误,发现运动员存在问题纠正其错误动作,提高动作质量和技术水平,使运动员学会和掌握动作要领。在运动员的头脑中形成动作表象和建立动作概念,是运动员学会掌握动作技术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反复练习则是运动员掌握技术动作提高动作质量的必要过程。如何使运动员尽快地形成和建立动作表象,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合理地运用技术动作完成高质量、高规格的动作,一直是少年儿童艺术体操训练中的核心问题。在多年的少年儿童艺术体操训练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在示范讲解中恰当地运用形象思维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对运动员学会掌握技术动作,提高技术水平效果很好。
一、形象思维与动作表象的形成
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对原有感性形象在头脑中进行重组而创作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人的大脑在日常生活中对许多事务都形成感性形象,而某些艺术体操动作的外在表现往往又和人们对其它事务的感性形象有相似之处。利用人们对其它事务已有的知觉基础上的感性形象,来帮助运动员感知艺术体操动作的外在表现,把新建立的感知基础上的艺术体操动作感性形象地与头脑中已有的相类似知觉基础上的其它事务感性形象相结合进行形象想象,能有效地帮助运动员较快地建立起正确的有知觉意义的艺术体操动作表象。例如:在练习技巧侧手翻动作时,运动员通过示范在头脑中形成的感性想象是:直立向侧通过手脚依次支撑地面,并经过分腿倒立再回到分腿直立动作过程。这时要求运动员把对侧手翻的感性形象,与头脑中已有的对旧时马车车轮知觉上的感性形象结合起来,进行形象想象,就较容易把车轮滚动一条线,轮体运行一个面的本质特征与侧于翻的感性想象进行重组,“形成的手脚一条线、身体成平面、四肢伸展,肩、髋角度开”的动作表象和良好的空中姿态。
二、类别与动作概念的建立
形象类比是根据两个形象中的某些属性相同,且已知其中一个形象还具有其它属性的思维形式。启发运动员进行形象类比,可充分利用运动员对头脑中已有的某些形象的了解,帮助运动员对所学艺术体操动作过程进行全面的理解。例如:在练习全身波浪动作时,用大海中的波浪形象比喻和教练做的示范动作进行类比,两个动作形象的共同属性都是各关节动作高低或起伏、依次伸展,动作过程都是以先挺后含为运动形式,而形成的轻盈柔软、连棉起伏动作连接成为波浪。通过形象类比,可弥补示范中动作幅度不够大、依次伸展不明显的不足,从而帮助运动员全面感知动作形象,对运动员形成和建立起大幅度依次伸展的动作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使运动员更充分、准确掌握和完成全身波浪动作,运用类比训练方法对运动员理解动作要领、尽快形成和建立正确动作概念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形象比较与错误动作的纠正
形象比较是指通过对同类或异类影象进行对比,找出同类形象的相异点或异类形象的相同点的思维方式。在艺术体操训练中,运用同类形象比较可帮助运动员对正误动作概念进行区分,达到改进错误动作,形成正确动作概念目的。例如:在学习前滚翻动作训练中,运动员容易出现上体伸展,团身不紧,滚动不圆滑等错误。教练可通过启发运动员对充气量不同的皮球,在地面上滚动时的形象进行比较来帮助运动员改正错误。充气量足,则球体在滚动时重心平稳、滚动圆滑;如果充气量不足球体有凹陷,则滚动时重心不平稳,有颠簸起伏现象。前滚翻动作要求身体尽量团紧,像充足气的皮球滚动均匀地与地面依次接触,平稳圆滑的向前滚动。如果在向前滚动时团身不紧,上肢展开,必然会造成身体重心增高,重心起伏大,滚动时即费力又不平稳、圆滑,速度也慢。通过形象比较,运动员对正误动作概念的区分迅速而印象深刻,这更有利于运动员改进错误动作,按正确的动作方法去练习,学会和掌握动作。
篇4
关键词:作业;有滋有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94-01
我们不否认作业对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作用,但是太过海量、机械、枯燥的作业,则往往事倍功半。在大力提倡生本教育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因地制宜地布置作业。结合我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经历,我将从“让作业有滋有味”的角度谈谈作业设计与布置问题。
一、作业设计和布置体现思维训练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在语文能力结构中,思维能力是灵魂。语文教学要强化以语文为载体的思维训练,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语言与思维的一体性练外,须通过“作业”引导学生开展有学科特色的、语言学习运用的活动,让作业成为训练思维的载体。
1、给巩固性作业注入思维的活力。抄写、背诵等,历来被称作“巩固性作业”,教者只注重作业结果,不进行过程指导,把学生引入了“死抄、死读、死记”的误区。其实这类作业只要强化了思维参与,就能变“刻板”为“灵活”,变“死记”为“活学”,使其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①抄写中的思维参与。“抄写”可要求学生“思”贯始终。写前,读一读字音,想一想音形的联系,以记住字音;写时,看一看字形,想一想书写的技巧,以揣摩形体;写后,记一记笔顺,想一想字形的组合,以记住字形。这样,就能发挥抄写的识记功能、养育功能和习惯培养功能。②背诵中的思维参与。背诵可分步练习,循序渐进,力求思维参与。一是看一看:初读概览,整体把握内容;二是理一理:默读课文,根据行文线索或结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三是找一找:默读课文,标注文章美点或疑惑处;四是想一想:轻读课文,还原语言形象;五是记一记:读后静思,回忆、消化。这样就能背诵与理解结为一体,把读记与思维融为一炉。
2、紧扣教学内容,落实思维训练。“品词析句、用词造句、读写结合”等灵活作业的思维训练比较明显,但须讲究训练方法,以保证活中求实,实中求效。①品词析句,要结合文本重点和学生的原有知识。②用词造句要打开思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③读写结合要选好内容,调控阅读量和作业量,精当有效。
二、紧密联系生活,让作业有滋有味
生活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获取语文知识的广阔天地,可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作业”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1、家庭演讲。学生在家能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可选择学校、社会的新鲜事物、学校组织的活动等内容,让学生在家人面前“显示本领”,家长直接听孩子“演讲”,随时加以指导点拨,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写观察日记。可结合语文教学,要学生回家观察禽畜的生活习性、蔬菜农作物的生长过程、电器的式样功能、家庭生活;还可让他们去商店、集市、车站、影院做专题观察。这类作业,要提出目的和明确方法,要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多联想,坚持写观察笔记。把优秀的练笔推荐到校报或者班级文化园地展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3、展示劳动成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种植点花草,喂养小动物,搞点小制作,以随笔、日记或大作文的形式体现劳动成果。独立承担一份家庭事务,例如打扫卫生、洗碗,或者当一周的家……把自己的体验、感受、收获、发现等记录下来,形成文章在班会上交流。
4、养成积累的习惯。一是“实物”搜集。可以引导搜集邮票、火花、图片、烟纸、糖纸,贴在专门作业本上,根据画面写出图意,对图片等按专题分类,如“迷人的风光”“奇特的风俗”“古老的建筑”“别致的民居”“辉煌成就”“伟人风采”等。二是“语言”搜集。让学生从书报杂志、广播电视中搜集名言警句、精彩广告;整理自己学习中积累诗词名句;到群众中搜集谚语俗语,至理名言等,通过交流,共同分享,相互启迪。
三、因材施教,让作业彰显学生个性
以生为本的生本教育重视个体差异,需要我们根据学生个性因材施教,促使其个性的充分发展,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加特长的新型人才。据此,语文作业须在考虑共性的同时,兼顾学生个性,使作业成为发展学生特长、弥补学生不足的手段。
1、成立特长小组。可根据学生爱好设计作业,引导实践,以创造条件发展其特长。擅长写作者,可组成班级文学社,负责编辑班级小报、黑板报,并鼓励向报刊投稿;搞长口语者,可组成班级演讲组,定期举行演讲示范;擅长书画者,可组成班级美编组,负责班组板报的美术编辑;擅长演唱者,可组成演唱组,负责课本剧的演出;擅长搜集信息者,可组成“小记者组”,定期向学生校内外新闻。
篇5
一、让学生想学、会学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做到让学生想学、会学,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有大大的益处,怎样做到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认为:创设一种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强调学生参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更为重要。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当遇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大脑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于是他们就会积极用脑去想,千方百计地探求其中的奥妙,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进行新课时,教师应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让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心情愉快的投入学习。 只做到让学生想学还不够,还要使他们会学。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辨证施教,而且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到方法,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实现从“学会”向“会学”的飞跃,这是老师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学生思维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是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而动作思维就是具有较强体验性的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教学情景,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探求知识的乐趣。如:教长方形面积时,让学生画一个长和宽都是整厘米的长方形,然后让学生用面积是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量完后,引导他们思考,沿长方形的长边和宽边摆的正方形的个数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厘米数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导学生领悟铺满长方形的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形长和宽的乘积。通过这样实践操作,学生手脑协同活动,不仅领悟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掌握知识。新旧知识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任务。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利用截补法使其变为长方形,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了,这样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结构中去,完成新的知识的同化,使学生顺利掌握新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一类知识的方法,特别使学会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如教学数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为基础,引导学生讨论:除数是什么数,能否把除数变成整数,怎样变,被除数呢?学生完成了再讨论,两个除法算是的商一样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尝试,很快悟出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而且初步学会了探索新知识的方法,逐步学会“会学”。
二、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方法及培养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语文数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巧用插图 小学语文课本,大多图文并茂,在教学中,要注意配合课文,充分利用插图,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美丽的公鸡》中教学“得意洋洋”一词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上公鸡的神态,昂首挺胸,嘴巴张大,双目圆睁,尾巴高翘。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请一位同学表演公鸡的神态,另一位同学表演“得意洋洋”的神态,同时让其他同学细致观察并比较两位同学表演的神态相似与否。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会,得出“得意洋洋”原来就是骄傲自满的意思,从而从具体形象中记住了这个词,明确了词语的使用范围。
(二)寻找空白 文章中,常有些“空白”,倘若找准了这些,善于引导学生动脑去填写这些“空白”,则能使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受益匪浅。例如:《粜米》一文末段的省略号,教学时可让学生抓住这个“空白”,循着“如果不粜,会怎样”的思路,展开想象,并与粜了米作比较,会得出什么结果。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形成画面:米价还会跌,地主逼上门,债主来讨债,短工要工钱……通过这些画面的理解分析与判断,认识到即使米再好,价再低,也不得不粜。通过启发思维,想象旧毡帽朋友粜米所得的或多或少的钞票后怎样安排艰难的生活情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旧社会中贫苦农民的悲惨命运,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篇6
关键词: 幼儿舞蹈教育 重要性 时间理论 教学原则 创新理念
近些年,中国家长愈发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而不单只是关注孩子的文科教育,在这方面法国家长尤为明显。法国家长认为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家长早在孩子襁褓中开始潜移默化地去影响,所以法国的早教课更像是艺术细胞的培养和激发课程,他们先是尊重孩子,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然而,由于某些家长对舞蹈了解甚少,在帮助孩子选择舞蹈专业时总是不知所措,对于诸多舞蹈培训机构的选择更是一头雾水。因此,笔者分享了关于舞蹈早教的一些创新性理念,希望对家长群体识别和挑选舞蹈培训机构有所帮助。
一、幼儿舞蹈教育学习的重要性分析
1.促进形体优美和肢体灵活度
针对处于身体生长发育关键时段的孩子,一定强度的舞蹈学习不仅可以让孩子的身材更挺拔、修长,还可以纠正驼背、肥胖、内八字脚等这一阶段易产生的不良形体表现。长时间练习有利于孩子韧带的拉伸,使其肢体更灵活,并且塑造孩子的艺术气质和良好的外在形象。
2.培养注意力
对于家长和老师群体来说,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力不集中或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情况是长期的困扰。然而,有关科学调查表明,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幼儿时期尤其明显。由于幼儿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全,高级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发展不平衡,直接外化为自制力弱、注意力不集中的外在表现。针对这一生理现象,家长和老师群体应学会使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孩子释放多余的精力和情绪,例如健康、便捷的运动方式等。
作为运动的一种类型,舞蹈教育学习有利于孩子注意力的培养。在学习跳舞过程中,孩子要将听节奏、做动作、配合音乐和思考动作的协调等融为一体,这一系列美的呈现都需要高度集中的专注力,因此对提高幼儿的自制力而言是一种较科学的方式。与此同时,孩子的专注力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来说有很大帮助。
3.增强学习毅力
舞蹈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储存能量的过程。它不具备功利性,且不主张附庸风雅、群起跟风,而是主张顺其自然的学习模式,重视在坚持的过程中对孩子的修养、审美及品行进行培养,并让孩子在教育中慢慢学会感知多彩的世界,欣赏生活的美好,从而丰富他们的生命过程[1]。
二、幼儿舞蹈教育的学习时间理论分析
在通常情况下,国内主张幼儿舞蹈教育的合适时间为4至6岁。因为身体条件的原因,幼儿不适合正规的高强度的舞蹈专业训练,所以国内多数正规的少儿舞蹈培训机构多将精力集中在7岁以后的少儿舞蹈培训上。然而,并不是6岁以下的儿童不需要舞蹈学习,正如引言所说,法国孩子的艺术教育在襁褓中。对于国内来说虽不合时宜,但是在孩子开始有认知的时候让其接触舞蹈教育,能够让孩子潜移默化地陶冶艺术情操,这是视为艺术教育的起始,因此,科学的幼儿舞蹈教育学习时间理论认为,4至6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接受舞蹈培训的程度。但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家长和老师群体应当对孩子的舞蹈教育抱有一颗平常心,不可急功近利,违背该年龄阶段孩子的身体能力和心理特征易出现不良后果,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造成阻碍。
与此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6岁以前的幼儿身体发育不完全,舞蹈培训初期应当以舞蹈兴趣的培养为主,尊重他们的选择,充分发掘他们的天赋和潜能,而不是束缚和压抑他们的天性。在这个启蒙阶段,无须区分舞种的学习,应当让孩子接受尽可能多的舞种启蒙,吸收各个舞种的元素和文化,享受身体动作给他带来的感受,这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感知教育,有利于孩子见闻的增长[2]。
三、现阶段幼儿舞蹈培训的教学现状和基本原则分析
目前国内舞蹈培训机构不胜枚举,而每个培训机构的教学方法与其理念和师资梯队有很大关系。培训机构不能一味追求技巧技术,忽略对孩子身心需求的满足。不具备专业素质的教师和不科学的教育模式不仅易导致孩子个体的肌体受损,还可能影响孩子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得不偿失。在幼儿舞蹈学习的启蒙阶段,必须有科学的方法教学,也就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兴趣、提升认知、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现阶段我国幼儿舞蹈培训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教学法、思维训练法、引导法、游戏法等。
特色教学方法繁多且复杂,家长和老师应当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对于4至6岁的孩子的舞蹈训练,多数舞蹈培训机构注重舞蹈的技巧技术,急于求成,而事实上,4至6岁孩子的舞蹈训练应当集中在舞蹈基础的奠定上。随着科技的发展飞速,幼儿舞蹈教育机构应当更重视科学的训练方法,在了解儿童舞蹈教育的同时也要结合儿童发展心理学、解剖学,运动医学等科学训练方法,并配以基本的教学原则。首先,幼儿舞蹈教育的首要原则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此阶段的天性,注重塑造4至6岁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快乐教学为核心,增强课堂趣味性,让孩子动起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动作的感知。其次,注重塑造4至6岁年龄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选择优秀教材为原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最后,在身体训练方面应当逐渐加大难度,不能一蹴而就,重视对孩子体态、无重心的局部训练,这是目前市场上幼儿舞蹈教材中有许多地面训练组合的原因[2]。
四、幼儿舞蹈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发展趋势
1.多元智能理念
由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霍德华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主张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拥有包括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S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多种智能,且认为认得智力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这一创新性学前教育理念被运用于幼儿舞蹈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幼儿舞蹈教育要具有公平性,注重开发孩子的舞蹈潜力和特长。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属于身体运动的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智能,是其他智能开发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会影响其他智力的发展。因此,在幼儿舞蹈教育中应用多元智能理念,应当因材施教,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舞蹈教学中。在注重运动智能发展的同时,幼儿舞蹈老师应当兼顾孩子其他智能的发展,为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3]。
2.情境设置理念
幼儿舞蹈教育中除了老师的引导,必要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孩子对舞蹈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运用这一创新理念的教学方法有故事舞蹈教学法和示范竞赛法。故事舞蹈教学法主要针对幼儿思维活跃和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而设置的,主张将舞蹈肢体动作融入童话故事中,如编造故事《欢快的小鸟》教导手部“波浪”动作,利用孩子的想象力将动作形象化和简单化。这一方法能够赋予枯燥的舞蹈动作以生动内涵,使孩子在反复练习中不至于产生厌烦心理,从而达到持久学习的目的。示范竞赛法是针对幼儿争强好胜和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设置的,旨在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将孩子进行分组竞赛,或者老师挑选动作比较规范和熟练的同学做小老师,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孩子好胜心理和竞争意识的激发,从而增强舞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3.奥尔夫教育理念
奥尔夫教育理念运用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创新性表现为对“原本性”的追求,主张引导学生从内心出发,利用肢体感知和体验舞蹈的造型和律动,并开发各种想象力,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舞蹈学习空间保持自由放松的自然状态。奥尔夫教育理念应用范围极为广泛,除了舞蹈教育外,还涉及声乐、器乐、戏剧表演等综合性教育,这一综合特征和广泛性为幼儿舞蹈课程的创编提供了诸多便利。对空间的关注是奥尔夫教育理念运用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主要特征之一,主要表现在对舞蹈队形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借助图谱、线条和各种图形发展学生对空间、方向和群舞队形的认知,从而有利于学生对于身体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4.蒙氏教育理念
蒙氏教育理念的灵感来源于蒙氏自主操作活动,通常表现为在将近一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孩子对所进行的工作总是充满信心和注意力极高的,并且会在完成工作后根据“正确指引”进行修正。这一理念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创新性运用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学习舞蹈的兴趣,并增强动作模仿的准确性。通常做法为,在一定的音乐情境下,将感受和理解歌曲内容或器乐曲的意境作为“正确”指引的标准,并以此在引导幼儿模仿、学习和创造舞蹈动作。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创新理念的运用要注重体验的探究和情感的激发。作为教育的“催化剂”,情感能够决定孩子体验探究的主动性,调动孩子的情感参与,同时适当表情的投入也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幼儿正确运用表情,并站在他们的角度帮助启发其内心体验。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通过师资班的教学,建设一支了解儿童身心特点,以孩子需求为基础,激发其肌体能力和肢体表现力的高素质、高水准教师队伍。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热身、身体骨骼和肌肉训练、力量训练、软度开发、协调性训练等教学方法。这一支队伍的建设需要真正了解幼儿舞蹈培训理念和方法的教师的支持,需要社会各个群体对幼儿舞蹈教育学习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杨亦明.舞蹈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重要性之认知[J].大众文艺,2012,18:266-267.
篇7
关键词:低年级;品读;语言实践
一、增强语言文学品读训练意识
单个的汉字教学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我从低年级着手进行“品读”教学实验活动。
一年级学生学完汉语拼音,首先接触到的是“看图学独体字”和“看图学词”,我决定从字入手,进行品读实验。
首先,我把什么是品读,品什么,怎样品,讲给学生听。我打个比方:“你们爱喝雪碧、可乐,一边喝一边要咂咂滋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好在哪儿?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体会到了什么?”同学们听了,积极性很高。于是我打破过去的教学模式,从一开始就给每个学生读书的机会,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看图、读书,让学生自己读出滋味。初读、自学感知了解大意;议读,深化理解促进感悟;诵读自觉归纳,吸收运用,简称“三步六环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运用看图促读,以思促读,以疑保读,以难激读,教师引读,师生对读,生生互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悟,悟中品。
其次,我采取“教、仿、创”三步训练法,进行最初的练习和指导。
第一步,教师教。教师把自己怎样读,怎样品的过程,说给学生听。
第二步:学生模仿。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他们在模仿中受到启迪,学习门路也会在模仿中悟出。
第三步:跳出模仿,大胆创新。对品味有独到见解,自己品出味来的学生给予鼓励。课堂上出现了“轻读勾画”“自读体味”“表达交流”“理解朗读”的语言实践训练的可喜局面。
二、设计好训练方法,向二年级语文学习过渡
一年级逐渐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二年级开始学习“默读”课,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潜在动态学习和思维训练。然后,学生再通过朗读方式把自己默读思考中的内化理解进行出声的表达,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品读”实践可分三个阶段:
1.自读
首先向学生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音节多读两遍。
(2)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标出自然段序号。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学生了解自然段内容打下基础。学生刚刚接触到长文章,一定会出现读不连贯,品不出来的现象,其原因往往是抓不住重点词语。这时老师要让学生在轻读、互读中体会、摸索,让品读好的学生作示范,并大力赞扬敢于品读实践的学生,对哪怕只说对一句,甚至说错的学生也绝不批评,而是鼓励他下次把问题回答好。
2.议读
经过自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这是课堂教学中非常活跃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是重要的信息传递形式。学生通过说,把自己在读思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表达出来,并在“你说、我说、他说”的表达交流中相互启发、补充,把对语言的感知,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引申一步、两步……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主动感知,积极思考,愉快获取中体味到成功的愉快,保持良好的心态。
熟读成诵,这是一种目的在于巩固、吸收、综合的欣赏性的朗读。“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觉得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带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吟诵最易得益的途径。”这就是要求老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激发学生的兴趣。“齐读”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气氛热烈;“轮读”,使学生情绪高昂。“配乐朗读”,陶冶情操,欣赏意境美,是应该积极提倡的。这样的朗读会让学生越来越入味,越读体会越深,越读越爱读。学习《雷雨》这篇课文时,学生运用了轻重缓急的语气读出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其中雷雨前是课文的重点,我是这样引导的:(1)想想这些句子应该怎样读?(2)为什么这样读?(3)反复练读。从而使学生体会天闷,树叶不动,蝉不叫,说明一场大雨即将来临;风大,树枝乱摆,说明大雨马上来临;电闪雷明,说明大雨在一刹那间就要降临。通过一层层的朗读,学生对雷雨前自然景象的变化、感知就比较深了。
篇8
关键词:应试教育;弊端;素质教育;总结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122-011.语文应试教育的形成
为了应付各级各类考试,不少语文科老师不得不改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要我的学生考高分,就说明我教得好。"于是急功近利"唯分而教"的现状出现了: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不考的内容我一概不教。近些年来,高考多考材料作文、看图作文,那么我就重点训练学生材料作文、看图作文。至于与高考干系不大的内容也只有束之高阁了。为了对付考试,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授课只重视考试的内容,不重视非考的内容;只重视基本篇目,不重视非基本篇目;只重视课内,不重视课外。原来以指导阅读、写作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以做题、解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来使用的引导式、启发式的思维训练方法,代之以填鸭式、点划式的训练模式。君不见,为了使学生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语文科老师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出题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力范围,研究不同内容、不同题型的应对策略;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翻阅资料、汇编试题、刻印试卷。并美其名曰:增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孰不知,针对性加强了,而学生负担加重了,阅读面、见识面却变 狭了,读的内容、识的内容也变少了。由于,这些原因出现致使应试教育普遍盛行。那么如何改变这个应试教育呢?
2.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改革基础教育领域种种弊端的必由之路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我们也应看到,基础教育领域还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正是这些弊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的本质是以"应试"为目标,一切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活动。它是一种选择、淘汰教育,以应试能力强弱定奖惩,以考分多少分优劣,以升学率高低论成败。它致力于考试科目范围内的书本知识灌输,致力于获取高升学率。由此产生出种种弊端:一是教育对象的局限性。其主要特征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不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因而造成相当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上成为被淘汰的对象。二是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应试教育导致一切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转,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知识技能不教。三是教学过程上的表面性。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应考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学缺乏应有的深度,常常带有表面性。四是教育效果上的不真实性。为了应考而暗渡陈仓,用教师的能力代替学生的能力。 因此,我们要消除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3.分析原因,找问题切入点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应试教育与其支持它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概括如下:
3.1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愈发严峻的就业压力;极其残酷的淘汰机制使考试成了鉴别人才优劣的方法;学历成了度量员工工资的关键;文凭成了评定人员职称的门槛。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样的观点--分数越高学历越高;学历越高工资越高;工资越高社会地位越高等等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无形中就给予了应试教育的认可,给予了应试教育发展的温床。正是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我们的教育成为一种"精英教育",是一种为社会选拔优秀人才的教育。
3.2应试教育目标明确,学习知识就是要应对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就是现在,一部分人还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惯性作用下刹不住车,用各种方式方法盲目的追求高分。
3.3应试教育的考试公平简便,是大家公认的最合理的方法,即使是在当今条件下,其他的评价措施也难确保公平公正。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是没有能力,只是它过于重视少数人的发展,而忽略了大多数;同时对于这少数人的培养,也没有充分重视到其能力的发展过程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至于现在青年人有知识却不会创新,智商高而情商太低。
4.排除万难,共建素质教育
现在大多数中小学领导和教师都已经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我们青少年各方面健康成长的大事,知道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都想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落实到各年级的具体的教育内容是什么?适合各年龄段的具体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具体的考核方法是什么?具体的考核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算是高素质,什么样算是低素质?到目前为止,这些"具体"都因为没有具体的教育内容、具体的教育方法、具体的考核方法,使教育工作者们感到无法操作;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便不能约束人们的任意性。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不重视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因无约束力,自然不会去进行素质教育;想抓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因茫无头绪而无法进行素质教育。
5.结论
总而言之,语文科的应试教育,不论是从语文的教学目的、任务,还是从语文科的工具性特点看,不论是从"3+2"高考语文命题实际,还是从高中毕业生的分流情况看,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正如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所言:"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手段,以单纯学科分数为标准,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上高一级 学校为目的,应试教育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 这样,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转变传统观念,承担自己的责任,为教育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给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从沉重压力下解放的教育,让教育仅仅只承担好教育该承担的责任,教育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参考文献:
篇9
心理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在社会变革时期,由于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家庭教育的误导等原因导致学校学习竞争加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普遍存在。我校在开展AAT实验中对小学1――6年级随机抽取两个教学班为样本,以学习态度、学习环境、心身健康学习方式以及学生自我要求水准和原因、归属等项目为主要内容,根据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态度、听课方法、学习技术、身心健康、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标准差异较大,说明分数分布较为离散,有两极分化的倾向,需要对低分数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调查还显示:学习成绩为优的学生也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
二、语文课堂教学渗进心育的做法
1、提高心理素质,心育内容目标化。心理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发展其个性的活动过程。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四十分钟有目的有序列地渗透心育,我采取了两种措施:1、开辟课堂五分钟心理素质专题训练,使心育渗透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在课堂前五分钟围绕教学需要安排一定内容的心理素质训练,并把心理知识的学习与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活动结合起来,如开展交往心理训练、注意力训练、怯场心理控制训练、情绪调节训练、想象训练、思维训练等,特别是在小学生记忆力训练上,我体会到:一个人记亿力强弱固然与天赋有关,与生理上大胆的生化机制有关,但后天的训练和科学的方法也不容忽视。为此要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的训练方法,掌握一些记忆术。我根据语文教学任务安排了训练记忆力方法,如在背诵语文课文中教会学生诵读法,接近联想法;在掌握字词中教会学生类比联想法、对立联想记亿法;在掌授课文内容上教会学生重点记忆法和趣味记忆法,2把心育内容列入目标并精心组织训练内容与形式。目标既是方向又是动力。确立目标时应注意目标的小化和连续化。
2、满足心理需要,心育手段趣味性。
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很多,如受人尊重的需要,被人疼爱的需要,获得知识的需要,满足好奇心的需要,美的享受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好奇心即强烈的求知欲引起的兴趣,更是我们需要把握的心理因素。在课文课堂教学中,我注意优化课堂教学,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积极设置具体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在生动的语言情景中产生说的动机和兴趣,提高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鼓励学生敢于开口,克服胆怯,鼓励学生模仿课文角色进行对话和表演并开展游戏、唱歌、绘画、猜谜、竞赛、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表现自我,使他们发现并确保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获得成功表现的心理体验,从而消除自卑感,提升自尊感。另外,我在课堂上保持和蔼亲切的态度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态开放,减少心理负担。在教学手段上我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2、服从心理特点,心育形式多样化。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在量上或质上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有形象、生动的语言指导,施行直观教学,具体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引导他们思考问题,不厌其烦对他们专门帮助;中年级学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感知、注意、记忆活动的能力提高,他们辨别、推理能力有增加,发现学习积极性不高,勤奋学习程度减弱的现象。所以要充分调动感知积极性,引导他们分析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除焦虑。高年级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增加,有意地控制能力、思考能力有所提高,所以教师要有生动、深刻地讲解,又有理论概括地要求,更有严格的智力训练。学生心理特点启发了我灵活地选用不同教学形式。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在注意力稳定方面,小学儿童在课堂上一般能够维持20―一25分钟地集中注意。所以在教学中应在总的方向下,尽量使活动的种类多样化,使不同的活动交替进行,为此来避免学生注意的分散。我主要采用的活动类型包括:
听――欣赏诗歌、乐曲、听写字词、听读故事、猜谜、听题问答等。
说――口头作文、情景对话、看图说文等。
读――速读训练、诗歌朗诵、即兴背诵、角色朗读等。
写――默写、即兴作文、写片段、仿写、缩写。
3、解决心理障碍,心育渗透个性化,
根据平时观察和心理测评情况,小学生心理障碍反映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有学生的厌学心理。心不在焉的不良学习习惯、学习焦虑等。为了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1)、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幻灯、录象和创造情景断录音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2)多种教学优化。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提出“一名教师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于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自己课堂教学的蜜”。这些见解帮助了我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育,因此我以目标教学为主,辅之以差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语感教学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活跃,表达流畅,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四十分钟教学质量。(3)、多层次的个性场所的设置。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竞争心理,接近心理、自我价值心理,采用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方法,把学生的多种习作在班内和校内外交流,同时创造条件为孩子的文章提供更多的发表机会。班上朗读、出墙报、同学评论、编手抄报、组织对外投稿,通过多种渠道满足形式在群体中得到承认、尊重、夸赞的需要本能,进而由增强自信心到激发创造欲望。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同志多次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并实施过“创造教育”,在西方,创造教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家杜威。
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是一个时代命题,其实质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方式。
由于创新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会牵涉到教育的许多方面,所以创新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将会有利地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二期课改要求我们在中小学中设立研究性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追求卓越的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个个教育教学的重大改革,正在告诉我们教师,要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目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各个学校在探索和实践的。
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适宜这种人才健康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儿童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的,可见,开发和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是学校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意识最有效的途径。
为此,我校科研课题组与2001年确立了“小学生创新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区级重点科研课题,课题贯彻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从科技教育、德育及学科教育教学的创新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实践和研究入手,探索创新教育的规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创新教育活动总体构想
(一)创新教育活动的涵义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把人的创造性分为有特别才能的创造性;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是指科学家、艺术家、天才人物的创造性,后者是指人人皆可有的行为与经验,但其创新活动不一定得到社会承认,而只是他们自己才感受到是有价值的新经验。显然,小学创新教育活动中的创新,从学生主体角度看,主要是个人意义上的创新,包括个人生活的创新,大多不直接显示其创新的社会意义。
我们提出的创新教育活动是指以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的,以创造性思维为桥梁,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创新人格的养成为指向的教育活动。而不仅仅局限在搞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或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小学生创新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的设计和积累创新活动方案,编写创新活动方案集,提炼创新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评价等相关操作方法;把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研究作为一项完整的系统工作来对待,通过对教育教学的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进行较为深刻的变革,而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使学校的创新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有关创新教育情报资料的收集,学习创新教育,结合学科教育教学写创新教育随笔;通过创新教育活动的方案设计和部分创新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编写创新教育活动方案集和相关活动操作方法的提炼。
(四)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原有开展的相关活动中,以创新作为理念,在科技教育、德育和学科教学三大板块进行创新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研究,并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日渐形成一套创新教育活动模式,如:《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方案集》、《少先队创新小队活动方案集》、《创新教育教学案例集》、《科技创新活动模式》等等。
具体实践研究分为三大板块:(一)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主要从编写科技创新活动方案集,部分科技创新教育主题系列活动的实施和科技活动模式的创新三方面开展研究。(二)德育创新活动,主要通过编写德育创新教育活动方案集,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的创新和德育与科技活动相结合,努力在科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三方面开展研究。(三)学科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主要从学科渗透创新教育的教学公开课展示,编写学科创新教育教学案例集两方面入手。
(五)研究过程
1、科技创新教育的研究
(1)编写科技创新活动方案集
科技活动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能使学生大脑两半球健康和谐发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课内出人才,课外出天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日本早在1954年就创立了不少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活动,如:“星期天发明学校”、“少男少女发明俱乐部”等。
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科技教育创新的关键是科技活动的主题、内容和形式要推层出新,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
我们把“活动促发展”作为科技创新教育研究的指导思想,在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上下功夫,及时抓住社会生活热点,用独特的视角赋予科技活动全新的主题、内容和形式,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创新的乐趣,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勇气,分享创新的成果,让学生愿意创造,勇于创新,逐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的科技活动方案,它凭借多处创新亮点一举荣获第十七届全国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首先,活动主题创新,“寻找流动的芳草地”本身就是个亮点,是一个独创,它诠释了环保宣传的真正意义,投射出环保的生命力,《上海科技报》的孙玲记者在一次科技研讨会上,一听到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顿时觉得耳目一新来了兴趣,执意认为有东西可挖,执意要跟踪采访、报道活动。其次,活动内容创新,“集资在公交车上做环保广告”是一个首创的环保活动内容,它给环保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通过让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做环保实事,体验环保活动过程,达到环保教育的目的,让环保教育成为活的生命体,东方电视台“有话大家说”栏目得知小学生要集资在公交车上做环保广告宣传环保,觉得前所未有,是一个创举,立即被其独特新颖的活动内容吸引,特意准备专门制作一档节目讨论这一有意思的话题,希望为孩子们出一点力,帮助他们实现愿望。最后,活动形式创新,“流动的芳草地”的活动形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狭隘的空间,不局限在课堂内、学校内,把课堂拓宽到家庭、社区,开放活动空间,如:在家里和家长设计制作环保广告牌,把环保广告牌挂在家长、老师的自行车上;为做环保广告集资社区义卖活动,在地铁里刊出了学生自己设计的环保灯箱广告;给家长、市长写环保信等等。这样的活动形式又是一个创新,它得到了«国家科技教育指导纲要»科研课题组的青睐,并指导我们进行专门的探究,我校创立的“学校、家庭、社区”的三位一体化科技活动模式就是从这一活动方案的实践探索中衍生出来的。
《“共绘绿色春天”—吊兰无土栽培》的科技活动方案,又是一个响亮而新颖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利用学校丰富的科技资源,在社区科学家的指导下运用无土栽培这一高科技方法培育吊兰,敢于将高科技技术在小学中实践、普及,用学生的成果描绘绿色春天,这在小学生中是首创;在培育吊兰的过程中,要进行观察、绘画、摄影、制作、试验、写作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多方面得到了综合性的锻炼和培养。
《花房的设计》的科技活动方案,当时学校正在建造花房,教师就及时抓住了这一科技活动热点设计了这一活动方案。整个活动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学生们运用所学的几何图形、植物知识、设计技术等进行实际创造设计,提出了多种建造花房的方案,通过活动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果。
《从洗手习惯看讲卫生的重要性》的科技活动方案,教师设计了独特的活动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觉地养成洗手的卫生习惯。教师针对活动对象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在社区科学家的指导下,把学生未洗手和洗过手的手印进行细菌培养,若干天后,通过菌落数的比较,学生们被真实的现象和数据吓了一大跳,意识到洗手的重要性,很自然地达到了活动目的。
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沉浸于那种环境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事实证明,创新的科技活动使学生活动兴趣盎然,学生喜欢探究科技活动,愿意为活动出主意,想办法,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激情。
三年来,我们陆续设计了《“和你交朋友”——认养濒危动物系列科普活动》、《过期药品的回收和处理系列科普活动》、《环保祝愿——关于田林三小师生贺卡使用情况的调查》、《流动的芳草地——东西部手拉手环保系列活动》等十个具有创新色彩的科技活动方案,为此,我们编写了《科技创新活动方案集》。
(2)创新科技活动内容
随着教改的逐步深入,对开展科技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到底怎样的科技活动才能吸引学生,能让学生迸发出创新火花呢?我们认为应该着眼于科技活动内容的创新,活动中每一个内容的设计都要独具匠心,别出心裁,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视线,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下面介绍《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中的几个独具特色的活动内容:“我给妈妈讲环保”的活动,这一活动为“三•八妇女节”注入了新的内容,让学生给家长写一封环保信,给家长宣传环保知识,家长给孩子回一封环保信,不仅为家长和学生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而且使双方都受到了一次生动、独特的环保教育,由此活动我们还衍生出鼓励五年级学生给给市长写环保信,畅谈环保环保问题和“芳草地”的活动;“我和家长共绘环保广告牌”的活动,学生和家长共同创想,设计和制作环保广告牌,而且学生不拘一格把环保广告牌挂在家长和老师的自行车上,利用自相车宣传环保,形成流动的芳草地,这项活动设计又是一个独创,在创新大赛上吸引了不少评委的目光;“征集环保宣传画”的活动,这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学生在活动中激情释放创新激情,每一幅环保宣传画都极富创意,以至于我们最终在制作环保灯箱广告时难以取舍,最后我们把学生设计的环保宣传画组合起来合成一幅环保灯箱广告。
上述事例可以看出,每个活动都有亮点,都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自主创新地学习。
(3)科技活动模式的创新
有了全新的科技活动内容,广阔的科技活动领域,我们决心创设一条富有田三特色的科技活动模式,于是,在已有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一条“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崭新的科技活动模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而学校的科技教育在探索创新教育的实践中,也提升到新的台阶。
“学校、家庭、社区”的三位一体化科技活动模式,首次提出把学校、家庭、社区加以整合,组成一个联动的整体,形成一体化的科技活动体系,实现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该活动模式遵循了互动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希望通过三位一体化的活动模式,一方面把家庭、社区中丰富的科技资源引入学校,增强学校科技教育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利用家庭、社区资源的吸纳,为学生的科技活动领域提供广阔的天地,让学校的科技教育,融入家庭,走进社区,使学校、家庭、社区共同承担科技教育的责任。由此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多方拓展、互动互补的科技教育运作机制。
该活动模式运用多元沟通和强化过程教育的策略。通过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多元沟通,形成校内、校外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科技教育管理机制;学生通过学校、家庭、社区活动的亲身体验,强化环保教育的过程,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宣传环保的艰难性。
几年来,我校坚持运用“三位一体化”的科技活动模式开展科技教育卓有成效,逐步形成了以环保教育为主,以环保活动推进环保教育为特色的科技教育。这一独创的科技活动模式被收入《中小学现代科技教育指导模式和研究》一书中。
2、德育创新教育的研究
作为学校的两大活动板块,我们除了在科技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活动的研究外,还在德育中探索创新,展开少先队的系列创新活动实践。
(1)德育活动领域的创新
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我们认为要拓宽学生德育活动的时空,集合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开展德育活动,把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内容、活动形式加以整合,创立一条自己德育活动的途径。
为此,我们利用田林社区丰富的社会资源,与田林社区的14个单位签约,共同创建德育基地,其中有航天基地、第六人民医院、联华超市、田林街道各居委等等,这在徐汇区的中小学是第一所,我们通过创建德育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与校共同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创建德育基地后,我们把社区资源请进来,加强了德育师资队伍力量,丰富了德育的素材。如:社区科学家给学生做科技讲座,指导学生进行“植物克隆”的探究,社区的老给学生讲故事,学生们通过与科学家们的真实接触交谈,学习科学家成长的轨迹,敢于探索创新的事迹。
创建德育基地后,少先队的各中队走出校门,与各自的德育基地共同探讨体验教育的创新方法,共同设计德育活动的创新方案,“雏鹰假日小队”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学生的课外生活内容丰富多彩,逐步纳入正轨。
(2)德育活动内容的创新
我们都知道德育内容枯燥,总是老一套,但是如何让这些传统的德育内容“亮”起来,“活”起来呢?只有依靠德育活动,而及时更新德育活动的内容,更是让德育活动保持生命力,增添活动的关键。为此,我们坚持不懈地在学生德育活动的内容上开拓创新,为爱心教育、孝心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赋予更新、更广的涵义。
例如:我校德育中几个常规活动的内容设计:
“学雷锋”活动,一提到3月5日,人人都知道这一天要为别人献爱心、做好事,学生早已厌倦了如此单调重复的活动内容,使得每次的“学雷锋”活动走形式主义,陈旧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开展活动提不起兴趣,缺乏活力,不愿意创新,借于这一点,我们把“学雷锋”纳入到环保科技活动中,打破常规为德育活动开辟内容。
3月5日这天,少先队的“雏鹰假日小队”到各个德育基地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有的在肯德基的店堂内贴环保宣传小报、环保警示标志,有的到居民家中安装节水瓶,有的为田林街道各居委设立环保宣传牌等等。富有特色的活动内容,让学生感到新鲜,愿意去创造,他们自己设计环保警示标志,自己设计环保宣传画,自己制作环保宣传牌,处处闪现创新的火花。
独特的德育活动内容还扩大和拓展了“学雷锋,做好事”的内涵,活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宣传环保也是“学雷锋”,它是为地球母亲尽责任,为子孙后代做好事,为社会和国家做好事,这样的德育活动内容立意更高。
“三•八妇女节”活动,我们从情感体验出发,作到德育以情育人。我们鼓励学生和妈妈互写环保信,关注环保问题,交流环保信息;开展“环保妈妈”的评选活动,学做丝袜花献给妈妈;开展“妈妈的一天”社会调查活动,体验妈妈生活和工作中辛劳,学生们体验后会更热爱妈妈,会更能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期望,随后,我们又继续开展创新小队活动,让妈妈快快乐乐地笑一笑,用独特的视觉角度开展爱心教育和孝心教育。
“迎新贺岁”活动,我们抓住“如何使用压岁钱?”这一社会热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金点子一个又一个,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请家长赠压岁言贺新年”的金点子,成为活动内容的一大亮点,学生既懂得了节约,又从赠言中了解家长对自己新一年的希望。
大量德育活动方案的实践证明,只要活动内容新,学生就喜欢参与,敢于创造,能够自觉内化自己的道德品质。
(3)少先队小队活动的创新
由于我们持之以恒地开展德育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了创新实践、探索的良好学习氛围,他们在活动中因为创造而获得成功,从为完成活动而动脑转变为喜欢而想开展活动,学生们已不满足老师来设计活动,带着他们走路,他们想自己设计开展活动,体验创造的乐趣。
为了能给学生更自由开放的空间,激发学生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不仅放手让各个少先队雏鹰假日小队自己起队名,设定队名的涵义,制作队标,更是鼓励他们自主设计创新小队活动防哪个按,尽情发挥聪明才智。
都说孩子的思维是最具创造力的,他们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摆脱束缚,任意驰骋,往往创造出的事物别具一格。
例如:我校几个雏鹰假日小队的创新活动方案设计:
“爱心小队”中有名队员的姐姐仇英瑛是位脑瘫患儿,长期呆在家里,当队员们得知仇英瑛一直有一个心愿:能背上书包,走进校门。孩子们找到了设计活动的灵感,他们设计了“我来帮你”的小队活动。新学期第一天的升旗仪式上,仇英瑛背着队员们准备的新书包,在队员们的陪伴下,坐着轮椅走进了田林三小的校门,她第一次看到了操场、老师、同学、教室……,流下了激动的泪花。除此之外,孩子们还鼓动青年教师们加入活动的行列,为青年教师设计了“上门送教”的活动,每周有一位青年教师上门给仇英瑛补习功课。
“绿叶小队”的队员看到亲手培育成功的无土栽培吊兰欣喜不已,他们到德育基地田林四幼和小朋友开展活动时突发灵感:“我们也当老师,把无土栽培的方法教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和敬老院的老人们。”学生们精心设计了“播洒绿色,辐射绿色文明”的小队活动,他们到幼儿园、敬老院指导小朋友和老人们用无土栽培的方法培育吊兰,望着茁壮成长的吊兰,孩子们高兴不已。
每一个小队活动方案的设计都有创新的内容,都十分精彩,这正是我们坚持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成果的体现,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和环境,学生就会有创新的东西,我们认为只有教师自己不断创新,教师善于启发、鼓励学生创新,学生才会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自主学习。
3、学科教育教学的创新
我们除了通过创新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外,还鼓励教师在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探索创新。教师们积极地从教学手段、方法、活动设计等方面摸索研究,力求教学过程有新思路、新想法,变教师的单项信息传递为双向的交互式信息交流,变“让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启迪智慧,经受探索新知的磨练。
例如:我校各学科教师设计的小学创新教育探究课的教学方案:
《800米跑的训练》,这堂体育课的教学设计,教师从训练方法上探索创新,一改传统800米跑圈的常规训练,设计了“越野定向”的游戏来进行800米的训练。学生通过钻山洞、绕障碍等内容不知不觉完成了较大运动量的训练,健身实效比之以往单纯跑圈大大提高了,而且教师在教、学法的安排上,鼓励学生自由分组,自己选择练习路线、方式等,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形成了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堂数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力求创新,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途径探索,鼓励学生设计装饰自家住房的方案,从要购买什么规格的瓷砖,需要购买多少,需要多少涂料,大概需要准备多少钱等问题着手思考、计算,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家具装修信息的网络寻找一些必须的资料数据用以解决问题,从而在这种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
《怎样购物》,这堂现代科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环境上打破常规,把教学环境搬到真实的超市,带领学生到超市里上课,学生们通过了解商品价格、观察货品摆放、购物,学会如何到超市购物,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语文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尝试打乱教材中的单元排列,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主线进行单元设计,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真正起到引导、组织作用,语文规律和方法。顾菁老师把五年级的语文教材重新编排,分成了通读单元、朗读比赛单元、书写单元、戏剧单元、段落与段落大意单元、复述单元、问答(思维训练)单元,这样的编排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和方法,阅读分析其他的文章也能融会贯通。
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的创新实践研究,深深体会到要让学生喜爱自己的课,要让学生学得“活”,高高兴兴地学,自己的课必须要“活”起来,有创新的亮点。
三、研究成果
1、促进教师观念的更新
自从学校确立了“创新教育”的科研课题后,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创新教育
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他们对学生提出的希奇古怪乃至荒诞不经的想法,不再视为捣乱,不再大声训斥,而且注意呵护学生的奇思异想,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设想,他们认为教学已经不单单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是学生怎么学老师怎么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和创新意识。
例如:九月中旬的一堂体育课上,老师为了避免阳光直射眼睛,使眼睛看不清,影响教学,戴了顶遮阳帽,而队伍中有位男生也戴了顶雪白的帽子,老师请学生把帽子摘下,学生理直气壮地说:“老师可以戴帽子,我为什么不可以戴?”老师二话不说脱下帽子,别以为事情结束了,接下来老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叫口令”的游戏,不失时机地请戴帽子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叫口令,当学生站到老师的位置时,强烈的阳光直射身上和脸上,不到2分钟,就使他满头大汗,眼睛模糊,学生已经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当学生走到队伍中时,头上的帽子不见了,只见在旁边的草地上,放着一定雪白的帽子。老师教育孩子的方法多有创意啊!
在一节30米快速跑的教学课中,有一个孩子顽皮得问到:“我能不能横着跑?有一次我抓螃蟹,螃蟹是横着跑的,而且跑得很快,,抓了很长时间才把它抓住。”学生们哄堂大笑,面对这样的奇思异想,教师没有呵斥,而是将计就计,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横着跑比赛”,这样一个独特的跑步方法,学生们争相跑起来,小小的设想不经意间让学生了解了侧身跑的技术,也通过实践知道了直跑是跑的最快的动作。
我们不仅启发、鼓励学生创新需要耐心和爱心,更要善于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设环境。在一堂心理课上,一个孩子突然提问:“老师,我有很多心事,就是想找个人聊聊,出出主意,可是,我又不想让别人知道,怎么办呢?”同学们顿时议论纷纷。
老师灵机一动,来了灵感:“我们大家帮他想个办法解决困难吧!”一个小学生自己的“小麻烦诊所”应运而生。学生们把自己的心事问题写在小纸条上,投入小信箱,青年教师轮流为学生解决问题,畅谈心事,起到了很好的沟通效果。
由此可见,教师呵护、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时,往往也会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灵感,得到启发。为了把教师这些宝贵的创新教育教学经验体会保留起来,我们编写了《教师创新教育案例集》。
2、锻炼了学生的求异创新能力
几年来,通过创新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我们欣喜地发现无论在课堂里还是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校内校外无处不闪现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的学生学会了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己组织开展活动,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兴趣得到了培养,素质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2001年至今,我校的学生参加徐汇区“壳牌美境行动”环保活动方案设计竞赛、“汇中杯”环保故事演讲比赛、“上中杯”金点子活动方案设计竞赛、“五九”锦旗环保小报设计竞赛都获得了一等奖,其中我们师生共同开展的“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一举荣获了上海市英特尔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同时被选送参加了全国的创新大赛荣获二等奖;科幻画《白果树》荣获上海市英特尔创新大赛科幻画二等奖。
我校曾经在社区科学家的指导下,成为第一所小学生开展“植物克隆”试验和研究的学校。如今,我们又再次突破,对《鸡粪转化为鱼饲料》、《校园立柱式无土栽培》两个崭新的科研小课题展开研究。
3、获得的成绩
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老师写下了近30篇渗透创新教育的教育教
学案例,10篇创新科技活动方案设计和活动总结,30篇班主任创新教育教学心得体会,30篇各科教师富有创新意识的课堂教学教案,我们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编写了《创新活动方案集》、《德育创新活动方案集》、《教育创新案例汇编》和《教学设计的创新》4本集子。
我校教师的探究课《无土栽培》、《怎样购物》分别荣获全国现代科技优质课评比二等奖;科技活动方案《共绘绿色春天——吊兰无土栽培系列科普活动》和《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分别荣获全国科技活动方案评比二等奖,刊登在《现代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一书中,并被收入中国科技活动方案题库;我们创立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科技活动模式》荣获徐汇区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被刊登在《中小学现代科技教育指导模式和研究》一书中;思品课教案《小乐队听指挥》和体育课个案《关于“尊重学生”》和《关于“呵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刊登在《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案例续集》一书中。
- 上一篇:货币政策的特征
- 下一篇:转座因子的遗传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