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现代社会对一线技术工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因此传统中职语文教学中“轻能力、重知识”的倾向已经无法满足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由于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缺乏能力培养和低效性等一系列问题,必须要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二、中职语文能力本位概述
通过市场调查,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强力培养中职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和职业语文能力。
所谓的基础语文能力主要指的是听、说、读、写能力。在语文听说能力方面,要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花大力气培养,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学生的自我推销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的培养。在阅读能力方面,要不断强化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形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和合理运用语文的能力。在写作方面,要对学生包括应用文写作在内的写作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所谓的职业语文能力主要指的是与学生就业需要和专业学习等具有密切关系的语文能力。职业语文能力对语文的应用性要加以强调。其中,不同的专业在内容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要严格以专业和职业的需要为依据进行一系列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中职学生的从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职场适应能力得以有效增强。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语文模块化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的8个语文教学模块,见表1。
(一)中职语文基础阅读模块的教学方法
1.精读模块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选择各类文体的典范性文章开展教学。这些文章要语言优美和文化内涵深厚,比如莫泊桑的《项链》、老舍的《我的母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阅读精心指导,帮助其进行深入分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典范文章的过程中要能够激发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以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
2.文学欣赏模块
教师要对学生多加帮助和指导,使其广泛地阅读报纸杂志以及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好文章,从而能够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增广见闻、开阔视野等作用,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中职语文的基础写作模块的教学方法
基础写作模块主要是对中职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的培养。该模块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知识,强化学生一般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的能力。随后以此为基础对学生的观察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强化培养,使学生学会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情感转化成语言文字的写作能力。
(三)中职语文的基础口语训练模块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的基础口语训练模块主要包括两项训练,也就是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和普通话训练。在该模块中要让学生训练出一口流利、规范和标准的普通话,学会在口语交际中使用普通话。将来中职学生就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在与人交往时具有自然大方的仪态,文明得体的用语,有内容、有条理、有逻辑性、思维清晰的语言表达。
(四)中职语文的基础工具模块教学方法
1.书写训练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规范、正确、工整的文字书写习惯加强培养。在书写训练中,首先要让学生正确地书写,尽可能地写出清楚、端正、美观的字体,同时还要对书写格式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加以训练。
2.学习工具使用训练
现阶段很多学生的自学能力都较差。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需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词典和字典等工具书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资料搜集,并且学会如何利用书店、阅览室和图书馆等各种各样的资源自主学习。
(五)中职语文专业性阅读模块教学方法
所谓的专业性阅读模块,主要是指以基础阅读模块面向专业的拓展阅读。在专业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不同专业特点为根据,使学生通过大量的与专业相关的材料开展阅读。这样除了能够使学生学习到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可以选择一些成功的广告案例中的广告词作为学习材料。广告专业的学生通过这些广告词可以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培养广告语言设计能力;可以选择优秀的导游词作为导游专业学生的阅读内容,使导游专业的学生能够将本专业的知识更好地掌握。
(六)中职语文的应用文写作模块教学方法
让学生掌握专业应用文和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技巧。常用应用文主要包括广告、通知、协议、合同、启事、教学计划、总结、自我介绍、求职信等。对于专业应用文,要以不同专业为依据确定专业应用文的课程内容。比如针对幼教专业的学生应开展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计划和教案等各种专业应用文的教学。利用应用文模块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在工作以后解决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七)中职语文的口语交际训练模块教学方法
在口语交际训练模块中主要是对口语交际中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明态度等加强培养。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使学生掌握较强的应对、倾听和表达能力。以不同的专业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比如辩论、演讲、洽谈、采访、导游、推销等。
(八)中职语文的实践活动模块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的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生动性、活动性、直观性、情境性等一系列的特点,因此其能够使学生的语文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所以如何构建实践活动模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以学生的专业为依据,合理地选择实践活动模块的内容。比如可以开展影视评论、歌曲评论、课本剧、演讲、手抄报评比、主题报告、诗文朗诵等各项活动,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推销、采访、招聘会、社会调查等校外活动。通过该模块的训练,能够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强化培养,这样学生在走向岗位之后就能够具有较强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结语
以“宽基础、活模块”的要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模块化教学,能够与学生职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职业生涯需要和专业学习需要相适应,并且还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梅加艳.改变现状 教好中职语文[J].成功(教育),2012(01).
[2]万芹兰,潘立宇.中职语文教学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刍议[J].职教通讯,2012(15).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 职业情感 职业知识 职业技能
职业能力是幼儿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也是其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以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为前提,以学生对工作环境的熟悉为基础,以教学实践为根本路径。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单一教学技能的训练,还包括教学情感的培育;不仅包括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教学场景的把握;不仅要求书面考试的成绩,更要求教学实践的检验。
1.职业情感培养
相关研究表明,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来自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精神。培育职业情感、加强职业认同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前提。职业情感的培养受制于多个影响因素,一是职业本身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与学生的个性相关,比如有的学生就喜欢和孩子在一起玩耍,而有的学生觉得和孩子在一起不舒服。这是一种本源性的影响因素,对学生在学校能否踏实地学习本专业知识,走上岗位后能否主动追求教学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二是行业地位。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行业声望和行业报酬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从业选择。幼儿教师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被认为是“看孩子”的工作,没有科学性和专业性可言,而且长期以来,幼儿教师的工资报酬偏低,这些不利的外部因素也阻挡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这一行业的认同与选择。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学校首先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安排轻松愉快的“交朋友活动”,帮助学生尽早熟悉学前教育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情感,领略职业精神。所谓“交朋友”活动就是让学生与校内实训中心的学院附属幼儿园小朋友结对子开展活动,每周有一个半天的固定时段,学生与结对子的小朋友在幼儿园、学院或附近社区开展各种活动,从最初的自由交谈、讲故事到协助基地园教师开展各种大型游戏活动和户外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孩子的爱心,进而提升其对本专业的认可度,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应充分利用当前社会形势转变和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高度重视的机会,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宣讲会。总之,情感的激发和专业的认同是促进学生职业情感发展的基础,做好这两项工作,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职业知识学习
见习活动虽然不是直接尝试各种学前教育工作,但是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和熟悉学前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对学前教育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和对其专业理论的理解,同时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评价、反思等教育技能,为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教育经验。
学生的见习活动需要学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应由双方教师共同设计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实训项目,并努力涉及儿童行为表现、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观察、记录与评价等方方面面。在每次学生下园后,还应以教育现场观察与研讨、案例讨论、观察报告、调查报告、教育笔记等形式收取反馈信息,教师及时指导、帮助和小结,并将学生下园见习作业的成绩作为专业课程成绩总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提高学生见习的实效性。模拟仿真教学作为一种具有实践性、动态性、交互性、协作性的教学方法,宜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各个年级的专业学习过程,由双师型教师指导进行,一般应采用小组教学形式,既有模拟仿真教学活动,又有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案例分析和现场点评。应用模拟仿真教学,能有效拓宽理论教学的视野, 缩短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培养未来教师的应用技能,使学生克服面对教育现场、实施教育活动时的紧张、慌乱心理,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
3.职业技能实践
要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按培养方案所确定的最终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目标,仅有职业情感培养和职业知识的学习显然还不够。当前,普通职业教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个应用性的学科,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后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实训与顶岗实习。
3.1 小组项目式实训。
这种模式主要通过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它以项目小组为实训的基本单位,针对专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或实际工作中的典型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
整个过程在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下,由项目小组学生协作完成。该模式立足于幼儿园实地操作,具有研究性、真实性、针对性、灵活性、规范性和全面性的特点。首先,小组项目式实训采用的是小组工作坊的形式,基本上是三个人一组,学生的组合尽量考虑特长优势互补和能力的强弱搭配,形成学生水平的阶梯式分布,即能对学生实训起到一个自然的激励和互助作用,又能有效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其次,小组项目式实训面对的是真实的职业工作情境和典型的工作任务。在实训项目实施前,每个学生要交出自己的计划或方案,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分析、选择最好的计划,其负责人作为小组项目主管,综合并领导实施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依据现实的职业情景进行富有教育智慧的反思调整与推进。
3.2 坚持多岗实习。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上岗即到位、多岗位速迁移、发展有潜力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学校应改变传统的学前教育实习,特别是顶岗实习中只安排幼儿园教师这一单一岗位的实习模式,而要求学生在全程化、阶梯式、零距离接轨的职业能力训练活动中,在做强幼儿园教师岗位实习的原则下,拓展保育员、育婴师、0~3 岁儿童早期教育以及学前教育各种培训机构的儿童美术、语言、舞蹈以及学前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实训。这种以幼儿园教育为主的学前教育专业群多岗位的实训活动,能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的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祁海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辽宁教育研究,2003, (11).
[2] 何立立,关金.沈阳市优秀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调查.辽宁教育研究,2003,(10).
篇3
一、借助四边形章节内容的生动性,激发初中生探究的内在情感
四边形章节是初中数学平面几何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四边形章节内容的整体研析,可以发现,四边形章节包含了不规则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腰梯形、菱形、矩形等四边形知识。四边形章节的这些丰富的特性,为激发初中生探析的内在情感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在四边形章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四边形内容的生动性,抓住学生情感兴奋点和聚焦点,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初中生主动探析的欲望。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应用性,在引导初中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内容时,先向学生提出了“小明现在有12厘米、13厘米、13厘米的三根木棒,如果小明想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他现在需要再准备一根多长的木棒?”的问题,这样,初中生在感知现实问题案例中,主动探析的积极情感得到了激发,为有效探析打下了坚实的思想“根基”。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紧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发展实际,否则事倍功半。
二、利用四边形问题案例探究性,锻炼初中生有效探究学习技能
解答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索实践的过程。通过对四边形章节问题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四边形问题案例中所提的一些解题要求,都是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内容,需要学生借助于现有知识内容、解题经验,进行探知分析活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四边形的问题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探究性问题案例作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抓手,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初中生探析活动的指导工作,及时归纳总结的方法和策略,以此提升初中生的探究活动能力。
问题:如图,在 ABCD中,点E为AB的中点,点F为AD上一点,EF交AC于点G,AF=2cm,DF=4cm,AG=3cm,则AC的长为多少?
学生分析问题条件认为:“该问题案例考查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方面的掌握情况”,教师进行指导点拨,学生得出解题方法:“作辅助线:延长CD、EF,交于点H。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证AEF∽DHF,由AF=2,DF=4,得,HD=2AE。又点E为AB的中点,CH=4AE。同样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证AEG∽CHG,由CH=4AE,AG=3,得CG=12。因此AC=AG+CG=3+12=15。”解题过程略。师生共同总结问题案例解答策略和规律。
在上述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探究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做指导工作。学生在“亲身实践”和教师有效指导“间接点拨”的双重作用下,探究能力素养得到了有效锻炼和显著提升。
三、挖掘四边形章节内涵深刻性,提升初中生综合探究的素养
通过对四边形章节知识体系结构的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四边形章节包含了多个知识点,如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其中平行四边形又包括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由此可见,四边形章节具有显著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综合探究能力,是初中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考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素养的重点。因此,运用多种解题策略和方法进行问题案例的有效探究活动,成为培养教师能力的重要任务和要求之一。初中数学教师在四边形章节阶段性教学活动中,应该设置包含多个知识点的综合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借助于多个数学知识点,采用多种解题策略,进行问题案例的探究活动。
篇4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
在大学教育逐渐变成了大众化教育而造成学生良萎不齐、差异增大以及社会经济行业发展给专业教学带来新挑战的背景下,教学方法创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教学方法是工具和手段,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桥”和“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受到教师教育观念、管理方式以及社会氛围等因素影响,教学方法创新难有实质性推进。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1观念启动—树立教学方法创新意识
教育的创新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重点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创新作为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科学合理的理解和意识的树立,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创新指的是教学力一法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立足于现有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以及教学观念的转变,还有教学条件的保障等方面,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在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同时,在培养思维方式上也具有重要的独立价值。目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寓教于乐、知行结合等教学原则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方法的改进。高校教学方法创新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符合创新人才成长的要求,与教学内容相配套,并根据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教师现代教学理念的真正树立。
2素质撬动—提高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依靠于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才能和教师的素质。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谦虚的态度来组织教学活动,并具备利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穿针引线的支持能力。教学改革是社会变革与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当代教师要深刻感知社会发展、科学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教师要本着责任心和使命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每个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和加强人文素质修养,掌握创造思维方法,提高管理能力;教师应该拓宽专业知识面,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而且还有研究当代社会主义的新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当前教育的新观念、新内容、新方法;在教学中,不拘泥于已有的方法,敢于提出和运用新的方法,并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使其成为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把不断学习的新知识及技能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如果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当学会运用自我归纳概括能力并参考有益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做出冷静正确的处理,以谋求教学理论的发展。
3管理推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目前高校中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回报率低;教学设施与条件保障不利;教学方法创新难以获得立项等问题。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及实践尚未形成一种氛围,还处于一种教师个人自行摸索的阶段。高校应营造一个适合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大环境,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与良好的创新环境离不开的。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十分重要。营造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所需要的良好环境,需要合理的教学管理。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教学方法创新的物质支撑条件问题及教学与科研难以协调的问题尤为突出。教学管理中大学教学应体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同样地,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因此高校管理中,在进行职称、业绩评定时,应处理好教学指标与科研指标之间的关系;理好岗位津贴与课时酬金分配的问题;教学方法创新的资金支持问题;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及活动不健全的等问题,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4硬件促动—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是现代教学发展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和重要标志。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师应该真正实行以讲授为主向以辅导为主转变,使全体学生学习相同内容的教学方式向每个学生都可以自己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转变,最大可能地扩大教学内容的传递方式,并切实加强课堂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信息时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具直观性。高校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现代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掌握教育理论和技巧,完成教育任务。
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中等 教育管理 教学方法
一、不同领域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分类
对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实际就是建立教学方法的次序和系统。我国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分类,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郭玉敏根据职业学校两类课型,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为理论性教学方法和实践性教学方法两大类。从实践角度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类基本上反映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特点。纪芝信在《职业技术教育学》中则从时间上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为常用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方法两大类,其中常用教学方法主要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秦虹曾经尝试从职业教育特点出发,给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下定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教学中所采取的以现代教学思想和技术为基础的步骤和手段的综合”。有学者则从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角度,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两大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杨黎明则直接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为现代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其中现代教学方法主要是指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所特有的教学方法。对行为导向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如赵志群从知识传授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将行动导向教学 方法分为三大类:目标单一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法、综合能力培养方法和现代工作岗位培训法,前两类主要是职业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但“现代工作岗位培训法”实际上只是职业培训的几种不同形式,还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技能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因此,有学者从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和校外实习三个维度进行分类,认为职业技能教学方法体系由课堂教学法、技能训练法和实习训练法三部分组成。还有学者根据职业技术知识获取的途径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为四大类,即适应课堂教学需要的方法、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方法、适应生产实习教学需要的方法和适应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方法。从不同的教学类型进行分类,其中既包括一般教学方法,又包括专业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比较全面、完整的一种归类方法。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学者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分类与体系构建虽然作过尝试,但分类标准不统一,全面的、完整的、系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
二、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由于每个教师的思想、气质、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教学能力不同,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在从事教学活动时,在方法上都有自己的选择和侧重的角度,都要采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方式方法,创造出自己的授课路子和风格。不同的教学特色和授课风格可以并行,不应嵌在一个框子里,只要是效果好,质量高,就是好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让学生通过行动来学会处理问题,其形成的情况则是参与者,观察者一起卷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并急于得到结果,角色扮演的过程给人的行动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具体做法是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背景材料和角色,让同学来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结束后,再让“演员”发表看法,全班一起讨论,最后教师给予归纳性总结,深化扮演效果的正效应。如在公关礼议课程中,教师可设置不同角色,不同场合,让学生练习握手,自我介绍,传递名片等礼议,在酒店管理课程中,可设置如下场景,酒店一名顾客退房,服务员清点时发现房间遗失一条毛巾被,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公关人员来演练和处理,这样的实训方法学生参与兴趣高,情境强,效果好。再者,角色扮演生动有趣,简单易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当地运用角色扮演法,对于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现在被引入职业教育界,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解释问题的“理论高手”,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高手”,解决“怎么干”,“干什么”的问题。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就教师来讲,他有责任去选择和组织要讨论的材料,要从大量的资料中选择出适当的案例,如果手头没有现成的可以覆盖所教内容的案例的话,他还要自己动手撰写这些案例,并以一定的程序把它呈现出来。就学生来讲,他也担负着一定的责任,要对教师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和原始材料进行分析,讨论。
(三)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主张课堂以学生小组为中心,以问题或任务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组装维修时,可由教师先进行组装操作示范,并可结合录像,课件进一步向学生展示操作的全过程,然后让学生在观看完演示后开始动手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最后教师对操作步骤进行复述,特别提醒容易出错的步骤和环节,总结要点。
(四)校企协作教学法
这些年来,职业教育系统一直在倡导校导协作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也是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校企协作是教学方法由简单的理论传授到实际应用一种转变,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企业需要什么人,你就培养什么人,这样的话,学生学习也就有了目标,学习性也就越高,同样,企业也就能大大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实习期,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
三、中等职业教育管理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滞后性。作为职业教育核心领域的教学方法,其理论研究长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应该看到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是带有根本性的一项工作,没有教学方法的相应变革,职业教育的改革就成为空中楼阁。改革与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尤其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迅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日益更新的形势下,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显得特别重要。
(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实践应用的变异性。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始终没有摆脱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和普通教育教学方法的模式,没有真正形成具有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中专长期沿用高校的教学方法,体现以知识为本位,教学内容深奥苦涩,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要求“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忽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偏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一直沿用普通中学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掌握,以能考出好成绩为最终目标,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实践应用的传统性。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存在更严重的问题是没有完全破除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病。传统教学方法只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对学生的发展,只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抹煞相对独立的一面;强调外因的一面,忽视内因的一面,把学生的发展看作是教育注入的结果。“填鸭式、满堂灌”常而易见,教师总以多讲而尽到一位教师的责任,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底,忽视了师生的双边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
(四)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紧迫性。改革职教的教学方法,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必需,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如何使教学方法的改革能跟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并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继续不断深化,已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任务。首先是理论研究的需要,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教学理论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其次是实践应用的呼唤,目前沿用高教普教和传统教育的方法模式很普遍,渴望发现和应用有职业教育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其三是比较中的差距,从与其它教育和与世界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相比较来看,高教、普教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比较领先。其四是社会的要求,社会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的高质量、高效益,要求职业教育能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适用型学生。
四、重视对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技术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一体化”教学方法,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的,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线,采用课题、模块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突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效的教学方法。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教学任务。实训中心以先进的生产设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实训中心营造的职业氛围,更有利于达到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
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产、贴近市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如在进行“数控技术”教学时,充分利用数控实验室、数控实训中心等的先进设备,合理组织教学,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在数控实训中,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运用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总之,职业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其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是无止境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能力,在发挥教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又要调动学的主体作用,既重视理论学习又要倡导动手实践,只要我们不断地更新思想,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就一定能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秦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本质与特点【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10):52-53.
[2]罗冰雁.浅谈美国社区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8): 16.
[3]郑俊乾.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教学方法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4]吕永贵,高雨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0(22): 4-5.
[5]王丽华.高职院校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10).
篇6
一、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首先,应该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论文也是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应受到歧视。
其次,知识散乱系统性不强,隐性知识有待显化。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社会技术型人才和有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为目的,颁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上岗技能证书,人才多复合型。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理论,组织管理能力,公关协调方式和相关的法律知识。而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则片面强调单一或简单的培养模式,虽然没有放松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术培养,但是对于理论知识的教育却有所缺失,造成了学生的理论体系混乱,知识散乱,缺乏组织性。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高等职业教育也应积极探索更合适的教育方式,培养出真正的高等技术型人才。
再次,师资力量有限。师资力量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近几年来新型的一种教育模式,起步晚,教学经验不足,力量有限。而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跟进的模式,以及在经验等的方面有所欠缺,不能完全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再加上高职教师的来源限制,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偏老龄化,使得思维模式僵化,创新力度不够,新的教育模式及理论更新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这些问题都成为限制高职发展的问题与矛盾。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和挑战
(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不健全
职业教育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突出实践环节,强化专业技能训练,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不同产业的诸多不同岗位和工种,专业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多,是一个复杂的教育系统,难以形成一种普适性的教学方法,而短期内整合出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也有难度。近年来,在介绍和引进国外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上进展较快,如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念及相关教学方法。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教学模式、职教学生等情况与之相似度极低,简单模仿或生搬硬套国外的职业教育方法,显然行不通。怎样吸收国内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同时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经验,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我国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体系势在必行。
(二)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师缺乏
职业教育质量不高,依然处于整个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与缺少高水平的双师素质队伍有一定的关系。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高等职业学校由普通中专转型过来,这部分教师的学历整体较差,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很低,学术素养较弱,在学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方面较差。受到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新进的教师大多来自普通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部分甚至是本科毕业生,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这些教师动手能力较差。社会对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偏见,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地位较低,吸引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难度还较大,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整体偏低,与企业的待遇差距过大,聘请优秀的企业优秀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也比较困难。名师出高徒,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师的缺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难以有效推进,专业课综合性的实践项目难以有效开发,严重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束缚
近年来,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加剧了教学资源的紧张状况,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水平不断降低,有些学校甚至连国家规定的指标都难以达到。实践教学中,难以满足人人都能动手、人人都能参与的教学需要。职业教育强调技能学习,需要投入大量实训设备,以便学生进行实践,相对其他类型的教育,投入要求更多。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的生均拨款水平较低,办学经费的不足,制约了职业学校在教学设备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仿真工厂和实训场所不足,直观性教学难以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难以实施,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
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学习,突出实践环节,要求打破学科课程体系,进行项目化教学、多元评价考核。这就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方式。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学校绝大多数是公办学校,受国家教育体制的限制,实行的是整齐划一的办学制度和评价方式,从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督导检查、考试安排等,教学管理模式已经固化,这种固化的模式难以调动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教学方法改革实施难度较大。
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对策
(一)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构建教学方法体系
首先,深入开展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以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为基础,深入分析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研究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理论基础,为具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其次,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分类与整合研究。以现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科学分类,同时,吸收借鉴国内外其他教育类型的教学方法,构建出适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和职业教育一般性教学方法。再次,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不应停留在经验和理论的探讨层面,还要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开展研究,探索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水平,总结不同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适用范围、操作步骤,为职业教育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最后,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成效的评价研究,鉴于人才成长的滞后性,科学制定教学方法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体系,合理的评价标准才能有力地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队伍水平是决定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保障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首先,对于已有的师资,主要是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能力包括知识能力、技术能力、教学能力。知识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进修、学历提升等形式进行;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有计划地实施教师进企业顶岗实习,了解和把握企业的最新技术发展情况;教学能力提升需要抓好教研活动、教学竞赛等,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对教学的反思与学习借鉴,提高教学能力。另外,组织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提高培训学习也是必要的。其次是对新进的师资,不仅有学历方面的要求,更要强调有企业的工作经历,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就要达到企业技术人才的优秀标准,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师资准入制度的成功经验,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准入资格与条件势在必行。再次是聘请高水平兼职教师,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性和技术性,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新的应用技术要不断充实到教学中,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仅仅依靠职业学校自身的教师难以达到,必须借助行业、企业力量,聘请行业、企业优秀的技术能手,组成一支专兼合理的教学队伍共同完成。职业教育教师应既是技术的能手,又是教学能手,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师才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有力推动者。
(三)营造适宜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环境,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教学方法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实训条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密切相关,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就必须进行院校整体办学的转变,积极营造适宜现代教学方法运用的环境。首先是硬件环境的创造。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指向性,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强调实践性,职业教育学生不善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要采取直观教学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人人都能动手实践,人人都能参与学习,职业学校在教学设备仪器上应有足够的投入,能够保证学生实践的需要。同时,根据职业技能学习的特点,要有仿真工厂或实习场所,先进而且充足的实训实习教学条件是实施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条件;其次是软件环境的创造。当前被职业教育领域认可的教学理念是以能力为主,教学做一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要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需求,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结构,进行课程模块化改造,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采用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多元的课程考核与评价。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必须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在课程开设、组织、监督、评价等过程中突破传统的管理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方法,为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必要而宽松的环境,并积极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篇7
关键词:教学方法;高校教学;教学改革
一.完善高校教学环境和管理体制
政策是否到位,制度是否配套,都将直接影响到广大师生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学环境和管理体制,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实现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1]。
(一)完善教学相关设施,提供有效教学媒体
一切理想都是依托一定的物质来实现的,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离不开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场地、教育设备等物质条件。高校要加强各种实验室及设备、图书馆等相应的助学场地的投资,以促进现代教学方法的实施运用。同时要增强教学设施建设,教学方法的创新,必然涉及到方法创新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创新方法的应用环境问题。必须结合教学的长远发展规划,配备必要的教学方法创新的硬件,以及新教学方法使用的环境。因此完善教学设施,提供有效教学媒体,是保障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效措施。
(二)加强师资力量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依赖于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才能和教师的素质。高校在引入师资时,要严格把综合素质关,选拔有真正学时、有能力、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进入教学第一线。同时,加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相关培训,提升教师教学理念。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的基地,是知识创新的中心和源泉。首先要强化人才引进机制,其次注重对现有教师的培养提高[2]。学校可以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培训班,开展上岗教师试讲、示范课观摩、教学培训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并采取校教学督导团整体监督与老教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积极进行教师校本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加强师生的交往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现场教学与实验教学等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三)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
营造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所需要的良好环境,需要合理的教学管理,需要高校教学管理层的努力。据调查,阻碍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因素和开展教学方法创新的可能性途径,大多与高校的教学管理有关。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教学方法创新的物质支撑条件问题及教学与科研难以协调的问题尤为突出。就教学与科研而言,高校的教学领导者应处理好两者关系。大学教学应体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同样,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有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一)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
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更需要加强教育学、教学方法等理论学习,提高教学理念。教师要突破传统角色,做好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倡导者,发挥表率作用。同时,高校教师要随时发现新思想、分析新思想、接受新思想,做好运用的准备。高校教师不仅要熟知自己学科领域的信息,也要关注学科领域外的世界变化对本学科的影响,这样会使自己在教学时有更多更新的信息传达给学生,课堂就会有时代感和广博的魅力[3]。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很高的育人责任感。
(二)保持专业能力的发展
教师要保持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只有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才可能走在学生的前面,起到启发、引领学生的作用。教师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力量,必须努力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首先高校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其次高校教师应该努力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成为知识构建和知识创新的探索者。教师还要具备并实践基本的组织教学等相关技能。在使用现代教学方法时,除了需要现代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外,还需要一定的技术能力、组织能力,这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地实践和敢于创新。
(三)加强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是一种职业,这就需要教师要具有相关的职业道德素养。在职业道德方面,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仅是其与学生交往的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而且是教育职能的要求之一。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较强的能力,而且还应当具备相应的师德[4]。
三.加强学生综合素质
(一)树立正确学习观
高校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和改变自己,一个人的学习观念对其学习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身处以终身学习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社会形势,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来指导大学学习和未来的学习生活。
(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校的重要教学任务和目标。各院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大学新生的学习方式和转型教育。在教学技能策略上,教师要注重实际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加强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主动追寻问题答案,使他们具有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包红刚.试论大学教学方法及其改革.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1
[2] 刘秀岩.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7):119-120
篇8
关键词 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 of Hig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under Modern Education Idea
HAO Shuyuan
(Railway Police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53)
Abstract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s the soul of cultivating talent. Some of the changes in China's current education idea must make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field of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 research of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very important to fostering the innovative and applied talents of suiting for social needs.
Key words education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reform; talent cultivation
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成立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该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明确提出2l世纪的教育必须围绕学生的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或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来重新设计,即强调学生应“学会求知(1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1earning to do)、学会合作(1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发展(1earning to be)”,此报告成为21世纪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文件。“四个学会”的核心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首先提出的就是强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①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当前的教育状况已显严重滞后。适应时代要求、与国际接轨、改革教育模式,真正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上至政府、专家、学者,下至普通百姓的共同呼声。为适应新时期国际、国内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当前的问题是,教育改革是共识,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却存在诸多争论,目前尚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方向或模式。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然而,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存在的传统教育模式都是偏重对知识的学习、理解、积累与掌握,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势在必行。在各项教学改革当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无疑成为制约其他改革的“瓶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要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②这里,本文根据当前我国学校正悄然出现的教学理念的一些变革,谈谈如何进行高校的教学改革,以期作引玉之砖。
1 当前我国教学理念变革的特点
教学理念是人才培养的主旨和方向,教学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优劣。近些年,随着大家对我国教育质量与培养什么样人才的关注与讨论,促使我国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渐发生一些变革,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点:
在教学主旨上,由单纯教书向全面育人转变,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发展转变,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加强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和引导,更加关心学生的身、心、业,真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在培养模式上,从知识学习向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情感教育转变;由注重专门知识积累向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由继承性教学向创新性教育转变,由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向个性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使他们成为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重情感、有才能的人。
在教学方式上,由输入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从以教法为主向教法与学法并重转变;从严肃、安静、冷脸听讲的课堂氛围向活跃、轻松、愉悦、热烈的课堂氛围转变;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互动,强调师生的情感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埋头学习向探究学习、创新学习转变。
在考核要求上,由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掌握程度向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转变,由考查学生的识记量和记忆准确性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转变,强调考核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强调考核与筛选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实际效果。
2 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
就高等学校教学方法而言,其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由于高等学校实施的是专门教育,培养的是专门人才,加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又有其自身的一些规律,下面仅就我国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谈谈看法。
2.1 首先应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对教学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高校教师应当加强学习,把握时代脉搏,革新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应从主导者、指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不应再是进行单纯的信息传递、知识传授,而应是引导、启发、组织、示范、解惑、激励、评价等。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片面注重精讲”、“单向传输知识”、“满堂灌”等教学方法,而应积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2.2 积极倡导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其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其主要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找出新规律,探寻新可能。探究式教学既强调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同时又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既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仔细斟酌,进而提出逻辑合理、难度合适的问题,并创造条件、创设情境、开放课堂,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潜能,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学生有疑问时要循循善诱、适当点拨、诱导其探究走向深入。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不管,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去探究;也不过多干预或介入,激发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彰显良好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2.3 大力推行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引导、诱导的方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可以说,启发式教学既是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思想,或者说,是教学原则或教学观。放眼当今世界各国,其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教学进行或者是与启发式教学相联系的。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这表现在“两个转化”上:一是强调教师的引导转化,把讲授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知识,通俗地讲,就是把拿来的他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二是强调教师要进一步把学生的内在知识转化为应用知识的能力,形成实践能力。启发式教学包含很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如自学指导法、创设情境法、比较启发法、问题教学法等。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强调使其富有启发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渴望获得知识的满足。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的探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4 优化教法,注重实效
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适合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有规律可循,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教无定法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视情况而定;贵在得法是指具体的教法一定要得当、适合、适用,要能实现教学目的。由于教学内容、方式、手段以及对象的多样化和多层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必然的。因此,教师教授某个具体教学内容时应当潜心研究并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整个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把各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并无统一模式,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包打一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的最好的教法。作为高等院校,应当多提倡与鼓励教师结合自身优势、个性特点、课程要求、授课对象等灵活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诸如导学式、启发式、实践式、讨论式、情景模拟式、案例教学式等等,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进行和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好的教法有如催化剂,只有不断优化教法,才能大大促进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才能大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使高校教学质量真正取得实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5 改革考试办法
考试作为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考核,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性的作用。传统的考试大多以客观题为主,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是老师近乎照搬式的知识讲授加上学生大量的机械记忆,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记什么。这种教学方法把生动的知识抽象为刻板的教条,把有头脑的学生当作不会说话的哑巴,结果造成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完就忘,高分低能等现象的普遍存在。而且,不同于中小学主要是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必须对当前高校现存的考试办法进行一个切实的改革。一是改革试题的构成,减少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客观性试题的比例,严控背定义、名词解释等死记硬背的试题的数量;加大分析、综合、推理、应用等主观性题型的份额,使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自我发挥,主要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改革试题答案的“标准化”模式,建立一个严谨、客观、公正、合理的评分、评价机制,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改革考试的形式与计分办法,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主观评价相结合,将学生日常课堂提问情况、讨论发言情况、作业情况、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使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全面、综合地反应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而不是卷面分数所片面地反映出来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不至于一考定成败,从而真正实现从重视考试成绩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从以考试为目的向以培养能力为目的转变;从死记硬背型、纯理论型、论述型的闭卷考试方式向综合应用型、理论与实践并重型、论证型的开卷考试方式转变。考试是重要的检测方式,以上办法的实施,既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又可有效地减少目前普遍存在且愈演愈烈的考试舞弊现象,关键是能真正培养出有学识、有能力、懂应用的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人才。
注释
① 耿书丽.避免课堂失误的50个细节[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②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20.
参考文献
[1] 钱国英.大范围改革教学方法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2] 李进才,孙超.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在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
[3] 张忠华,相阳.对我国新时期教学方法研究的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8(11).
[4] 许洁英,苏丹兰.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心转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9(5).
[5] 孙丽英.高师本科应用双语教学的初步研究与探索[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
篇9
对“行为导向”的认识众说纷纭,德国职教专家特拉姆在《综合经济形势中的学习、思维和行动——在商务职业培训中运用新的工艺》中对“行为导向”界定为:是一种指导思想,培养学习者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它可视为主体得以持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展现。还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教学模式。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法分行动领域、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三个层次。“行为导向”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行动”中自主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这里的“课堂”不仅指职业学校的课堂,还包括参与培训企业的培训课堂;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舞台的导演。学生不是传统教学法中的听众,而是一个“行动”者;学生为了完成课上的任务,需要通过上网、查文本材料、与家长交流等方式拓宽自己的信息源,以收集更多的资料;教学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教导”;学习的成效在于职业情境中的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具备“关键能力”,从而塑造学生的多维人格(认知的、社会的、情感的等)。这种教学方法符合认知心理学原理,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途径所掌握的知识比例是不同的:听觉20%,视觉30%,视听50%,自己动手90%。只有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才能真正地消化和理解所学的知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实施难度较大,对教学系统内外部条件、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
2 影响德国“行为导向”教学法产生发展的因素分析
德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也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德国职业教育界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展了“行为导向”教学法(又称为实践导向教学法或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讨论,这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迅速成为当代德国职业教育的主流教学方法。其影响因素如下:
2.1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是传统技术传承模式——“师徒制”的现代继承
欧洲在中世纪末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师徒制”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的教学方法是“手把手”式的,看似简单,却完全体现了实践的特点。随着德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迅速加大,职业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传统的“师徒制”的技术传承模式的影响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转化到现代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来的结果,就是使教师充当“师傅”的角色、学生充当“徒弟”的角色,强调动手能力和学生参与教学,注重师生互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师徒制”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构成了现代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潜在灵魂,它是促进“行为导向”教学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基础。
2.2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定位
“投资职业教育,就是投资未来”、“职业教育是社会、政府、企业、个人的共同行为”这些观念己经成为德国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这是由德国教育的普遍性决定的。为此,德国人把职业教育看成是关系民族生存、经济发展、国家振兴的根本大计。受此影响,德国企业大多愿意合理地承担职业培训费用,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把提供职业教育费用看成是本企业开发人力资源的必要投资,认为不断承接职业培训,施以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适应本企业,在学生毕业时,企业就可以把那些受过良好培训并熟悉本企业生产的年轻人留下来,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是持续保持产品的质量与竞争优势的关键,实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培训出杰出人才的必要渠道。这些社会共识使教学软硬件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创新,有了充足的物质上的保证,是“行为导向”教学法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2.3 “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指导思想、功能和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尤其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它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最具特色也最具代表性,它也被证明是迄今为止产生的最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了“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产生发展。具体表现为:(1)“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行为导向”教学法产生和发展的基石。“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产生之后,生产培训中主要用到的以指导学员动手操作为主要活动,以“手把手”为主要方式、以促进学员“能力”的提高和“行为”发生改变为目标的教学法才得以从培训企业的课堂进入职业学校的课堂,进而演化成为一系列“行为导向”教学法;(2)“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为“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很多方法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应用时,常常需要向培训企业借用一些生产设备,同时学生和教师都要经常去企业参加实践培训,“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保证了企业愿意提供这种帮助。
2.4 以实践技能为主、少而精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构成和特点是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要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常常会受到教学内容的制约。德国职业学校有两种教学内容——职业技能和专业理论。企业提供的培训内容主要是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近乎于职业实践。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虽然也有语文、数学、外语、宗教、伦理等普通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但是主要是专业实践知识。一方面,不论是企业还是学校,教学内容都带有极强的实践性特点;另一方面,一节课的知识容量通常较小,教学内容少而精,教师有较为充足的时间使用各种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强化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必然会着重选择那些有利于传授实践知识的“行为导向”教学法。
2.5 培养“关键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服务的,只有明确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并且对完成这一任务的可能性和效用性进行认真分析,才能做出最佳教学方法选择。总体来讲,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实践型(或实用型)人才。德国职业教育对教学目标的提法十分具体: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教师更应该通过课堂改善学生状况、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今后不断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具备的跨专业、多功能、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不断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它是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以外的、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因此也被称为“跨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或人格能力)、语言能力、生存能力等,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可以说,培养“关键能力”的教学目标为“行为导向”教学法指明了方向,是将课堂上形式灵活多样的“行为导向”教学法贯穿起来的一条线索。
2.6 高素质师资与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包括在职业学校中的普通文化课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和专业实践课教师以外,还包括存在于众多的培训企业中的实训教师。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德国属于国家公务员序列,实训教师都是企业的雇员,有专职也有兼职。实训教师通常是职业学校的往届毕业生,在企业工作2~5年后,到师傅学校、技术员学校和各类“专科学校”进修获得证书,参加并通过了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学科考试,获取担任实训教师的资格。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制度和任职资格制度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运作非常规范、公平、成熟、普及,这样就保证了教师较高的整体素质。在师生关系上,他们都十分注重融洽师生关系,一般学生会成U字形状环绕教师而坐,教师与学生近距离接触,便于交流和掌握学生心理动态,随时调整教学方法。轻松随和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气氛也为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提供了合适的氛围。
3 借鉴德国“行为导向”教学法我国应采取的措施
长期以来,在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早已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能力的提高,淡化了教学效果,必须进行改革,为此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提出如下措施。
3.1 政府、学校齐心协力,大力兴建实践基地,让职业教育走向“双元制”
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政府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政府要促使企业养成积极对待培训的态度和观念,愿意与职业学校合作,成为实践基地,可以多方受益。一方面使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中接触企业,直接了解企业目前所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在职业情境中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早早建立岗位意识,熟悉岗位工作流程,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工作,尽快为企业创造出效益;另一方面,实践基地使教学过程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促进“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发展和应用;此外,实践基地的建立也利于职校教师的培训。同时,职业学校也不能只是等、靠、要,而是应该积极主动走出去,就近向合适的企业寻求合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企业加入职业教育的行列,与职业学校联手培养学生。先让职业教育走入“双元制”,教学方法的转化就会水到渠成,顺利地成为“行为导向”教学法了。
3.2 政府和学校以教师为本,加强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培训
我国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师很少有机会深入职业一线进修学习,教师实践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到无法应用实践型教学方法,其结果就是,教学效果差,学生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企业也在为招人难、留人更难而感到困扰。长此以往,必然影响职业学校的声誉和长远发展。我国职业学校要想培养出实践型的学生,就必须首先把教师变成实践型人才。加强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是学习“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对教师的培训要靠政府和又精、理论与实践并重、真正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不是那种考取了资格证书、毫无实践经验的理论“双师”)。同时,各职业学校还要积极为教师参加培训提供必要的方便和物质、资金支持。
3.3 职业学校要加大改革力度
职业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上也要有所改变:变大班制为小班制;变以理论为主的教学内容为以实践技能为主的教学内容,同时将教学内容细化、精简,调整课时安排,丰富学习内涵,努力拓宽师生的学习空间,为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做好时间和空间的准备;此外职业学校还要努力创设浓厚的“行为导向”教学法研讨气氛,提供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方法所需的物料和工具、经常开展教学方法比赛、对教学方法应用的好的教师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
3.4 教师利用现有条件,为教学方法做准备
没有充分的准备,就谈不上很好的应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在上课前对将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早已作到熟记于心,同时已将在上课可能用到的各种工具、材料早早准备好放在“百宝箱”内,上课时用起来得心应手。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一定非得像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那样带个“百宝箱”去上课,教师可以挑选那些需要辅助教具比较少,即简单可行,又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只要课前做一些简单的准备就可以了。例如课堂对话法、四步教学法、引导提示法、美式辩论法、6-3-5教学法、张贴板法、倒三角法、角色模拟法等,把教学形式改成小组学习。
除上述几个方面以外,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还包括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行计划、统筹和监控,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法规;逐渐取消高考制,实行开放制或证书制;转变传统的办学观念和办学形式;转变师生角色,创造适宜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条件等。[1] 陈永芳.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2] 张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4.
[3] 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
[4] 赵轶.探析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行动导向法[J].山西财税教学学报,2007.2.
篇10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自主学习;主体作用
教学方法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凝固不变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现代形态的教学方法,就是经过从古至今长期演化的结果。在当代教学中,这种发展不仅没有终结,而且比以往任何时代的要求都更为迫切。正如没有包治百病的祖传秘方一样,并没有哪一种万能灵验的教学法可以人人处处用之,任何一种,哪怕是公认的教学法都有其局限性。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学有法而无定法。那么,提倡教学方法改革,究竟是要改什么?要达到怎样的目的?下面,结合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和感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传统高校教学方法的弊端
目前,在我国高校采用的教学方法中,传统教学方法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的主要弊端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不是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学习过程是被动的,消极的
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太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不够。大部分教师都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依照课程体系,思路明确条理清晰地进行讲解。然而,两节课下来,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思路。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头脑当作容器,仓库,要求学生的思维必须跟教师保持一致,妨碍了学生思维活动的自由展开,客观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重教不重学,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以课堂为中心,与现实社会联系较松,封闭程度较强;以书本为中心,与科学的发展及应用联系较松,实践程度较弱;以传授为中心,课堂照本宣科,不能旁征博引,加强学科间的联系、素质培养和创新精神培养不足;教学语言平谈,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受压抑、学习态度冷漠、学习被动。
(3)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重视不够;无视学生个性,不加区别地“一勺烩”;以考导学,进行应试教育,考试时死记硬背的内容较多,灵活运用的较少,体现动手能力和实际能力的较少,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论证型试题多,而试述型试题较少。
这种教学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呆板的知识传授、加上大量的机械记忆,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记什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种教学方法是把活的知识抽象为教条,把学生当作不会说话的哑巴,不会创新的呆子,不能参与操作的笨蛋。曾把这种教学方法痛斥为“把学生当作敌人的教学方法”。它培养的大部分是高分低能、缺乏创新性、适应性、竞争性的学生,与当今社会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教育的需要背道而驰,相去甚远。
2.推动当代教学方法发展的几点因素
推动当代教学方法变化发展的直接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由片面地掌握书本知识到掌握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知识,由仅限于学习到创造性的培养等,这种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势必要求教学方法作出相应的变革与发展。
(2)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人类积累的知识量越来越大,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内容出现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势,使得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要解决这一矛盾,除进行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改革外,还必须改变低效率的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
(3)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必然促使教学手段的更新,包括电教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新的仪器设备等。这就不仅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
(4)教育与教学理论的发展与突破,必然推动教学方法的发展。它为教学方法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教学方法的变化发展是通过不断地改革实现的。改革是除旧布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扬弃,它的侧重点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否定与突破,没有否定与突破就没有改革;但它又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完全否定,同时也是对传统教学方法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继承,亦即批判地继承。因此,对于任何固守传统教学方法而不愿改革的思想,或对传统教学方法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的思想,都会阻碍教学方法的发展。
3.关于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1)广泛开展改革教学方法的大讨论,统一认识,明确方向。要使教学方法改革的呼声和力度比课程体系、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呼声和力度更强、更大。要广泛听取各阶层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教育一线上的老师们以及直接体验者学生们。
(2)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立足点。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也急剧提高,反映在教学目的观上就出现了对人的培养应注重哪些方面的争论。
赞科夫、布鲁纳、阿莫纳什维利等人的理论都把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视为教学的真正目的,但同时也都不轻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强烈要求学生不再是仅有丰富知识的人,而是能够获得丰富知识的人。即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责任感、方法与态度等。尽管这些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掌握的基础上的。
(3)要正确理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含义。日益增多的知识与传统,几千年来都是从教师传给学生的,随着这种情况便产生了严格的、权威的、学院式的纪律,反映着社会本身就是建立在严格的权威原则之上的。这就“树立了具有权威性的师生关系的典型,而这种典型仍在全世界大多数学校里流行着”。后来虽有教育家们批判了这种“教师中心”的观点,但大多数又走向了“学生中心”的另一端点。同样是知识与传统的日益增多,但伴随着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再加上民主化社会的进程,权威性的师生关系已广泛地受到批判,相应地学习者的地位和作用受到重视,“应该使现代教学适应于学习者,而学习者不应屈从于预先规定的教学规则”,“即使学习者对教材和方法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必须承担某些教育学上的和社会文化上的义务,这种教材和方法仍应更多地根据自由选择、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和他的内在动力来确定。”学习者,特别是成人学习者,必须有选择地进哪一类学校,获得哪一种训练的自由。“在学习化社会中,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这样,教师的作用就不会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更多地他是一名向导和顾问。学生主体性的培植,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丧失,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所谓教学方法,就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教的方式和学的方法的总称。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改革学法就要真正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他们选取难易适中的教材,制定合适的课程计划,切实把教学过程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
面向21世纪的高校教学改革已经在我国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了,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的喜人收获。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讨论已全面铺开,面向世界的现代教育思想已基本树立起来。然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持久性和艰难性,可以说在教学改革中是居于首位的,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由于教学内容、方式、手段与对象的多样化和多层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必然的,我们必须具备锐意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地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方法来,切不可将教学改革形式化、程式化。
参考文献:
[1]吴强,张金学,黄桂芝,等.高校教学方法改革趋势的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1995(2):84-86.
[2]冷余生.从讲授为主到西学为主——论我国大学教学方法的历史性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6(2):59-65.
[3]杨健.教学方法改革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50-52.
- 上一篇:保护动物最根本的措施
- 下一篇:教师教育专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