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创新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与创新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与创新教育

篇1

[关键词]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7-0049-03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传统的中小学教育往往忽视课堂教学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识记、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创新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所谓科技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科技创新精神人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实验小学创立于1997年,是一所富于理性,洋溢激情,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情怀的学校。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承“崇尚科学、追求和谐”的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联动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等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突破口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潜能激扬――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在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高新区实验小学以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为着眼点,在积极培育科技创新课程文化的同时,努力建构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探究性课程三者有机整合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

(一)培育科教创新课程文化

科技创新教育的精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孕育人的创造力,这恰恰是学生在未来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与能力。当下不少学校为科技创新教育投^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教育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急功近利,总想在短期内换来巨大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应,忽视了学生创造力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二是误认为创新教育就是搞科技活动,只要让学生动手制作了科技作品就能培养创造力;三是部分教师只把眼光盯着少数学生,甚至把自己的创新设想嫁接给学生,使科技创新教育成为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忽视了科技创新教育的普及性与提高性的辩证统一,导致了科技创新教育的畸形走向。

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实施科技创新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实践创造的信心和兴趣,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绝大多数学生在科技创新教育中释放了潜能,显露了才华,获得了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奠基了生命的优化成长。高新区实验小学基于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坚持不懈地致力于科技创新课程文化建设。学校认为,要追求科技创新教育的长效化,就必须让科技创新教育常态化。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落实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基于此,学校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特色发展之路。学科教学从科技创新教育中获得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让科技创新教育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体现在课堂上,科技创新教育才能获得蓬勃的生命力。

(二)构建科技创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反映着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特色。在多年的发展和实践中,高新区实验小学一直在探索适合自身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根据多年的实践结果,以学科教育、科技创新课程、社团和实践活动为载体,建构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有机整合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坚持对学生实施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教育。

1 基础性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普及性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基础性课程中,主要以学科渗透、科普教育为载体。学科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因此,学校把科技创新教育整合到各门学科课程以及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时刻都能受到科学思想的感染与熏陶,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还长期坚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积极调动社区、家庭的力量支持并参与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学校将每年的5月和11月定为“科技创新活动月”,开展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听科普讲座、进行科学小调查;评选表彰“科技创新小能手”“十佳科技创新之星”。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2 拓展性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提高性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拓展性课程中,主要以校本课程和科技创新社团为载体。科技创新思维训练课是高新区实验小学于2003年开发和实施的校本课程,由专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潜能激发、技能指导和专题培训。同时,学校按学生的兴趣组建了各类社团。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是一项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力求做到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的特征,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环境和条件,指导学生实践探索的过程。

3 探究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新区实验小学把探究性学习引进到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中,开展学科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获得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全员激发――培育创新型的专业教师

教育的责任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培育创新型的专业教师。

(一)促进科技创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

科技创新教育不能走依靠个别人才发展的道路。近年来,高新区实验小学积极铸造团队精神,注重思想引领,全面建立人才激励、培养机制,通过“内培外引”,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专兼职结合的科技创新教师队伍悄然形成。学校还建立了实力雄厚的科技创新项目组,使科技创新教师有了用武之地。科技创新的每一个项目都有教师具体负责,需要技术攻关时,大家自发团结在一起,发挥团队智慧,共同解决难题。科技创新项目组还建立了定期研究制度,每月开展一次研究活动。辅导教师的学科背景不同,有助于科技创新教育横向开发、纵向发掘、相互碰撞、集成智慧,增强科技创新教育的丰富性和专业性。

(二)让每个教师都成为科技创新教师

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忽视了创造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性,制约了学科课程的发展。许多教师都习惯于准备一套娴熟而不容置疑的知识向学生传授,提出的问题大多在教师的脑子里已有现成答案,教师问题意识淡薄、思维定势,导致学生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淡漠,学生的创造力也随之被扼杀。科技创新教育不单在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上生辉溢彩,还与多种学科交相渗透,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实践,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如何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落实在课堂上,高新区实验小学的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教师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科技创新教育的素材,选择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视点,确定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放大设计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干预和课后延伸。同时,把科技创新教育生成的自主、探索、创新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校以创新教育思想为引领,建立教师全员激励机制,转变全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各学科课堂教学方式,引导每位师生都成为科技创新人才,让科技创新教育的自觉行为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品质。

三、机制催生――聚力科技创新教育支持性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高新区实验小学积极创造和优化教育环境,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为科技创新教育注入理性和秩序

高新区实验小学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与实施科学管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引导教师发展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优质优酬的薪酬体系”,对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进行科学管理。这种完备的管理机制,确保了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科技创新教育注入了理性和秩序。

实施全员科技创新教育,教师能量的自主性释放离不开适宜的环境。因此,学校着力于科技创新教育支持性环境的机制建设,对教师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考核评价,努力创设科技创新教育的条件、经费、制度和支持性评价力量,创造性地实施了“统筹安排,分项目合作”的科技创新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享有必要的人员调动、物资支配、项目实施规划和一定的考核权,学校提供必要的人员、经费、物资支持,充分激发了每个教师的创造性能量,优化配置了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二)开发与整合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高新区实验小学充分利用高新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为学生打开创新的视野。学校聘请院士、教授、专家、博士和有科技创新特长的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形成了学生、教师、班主任、家长、社区辅导员“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教育力量网络。学校还积极加强科技创新教育硬件建设,建立了科技制作室、科学实验室、电脑机器人活动室、科技创新作品陈列室、艺术墙、科幻画廊、科普橱窗,营造了浓厚的科普氛围。

四、价值共享――成就教师事业。奠基学生发展

(一)科技创新教育成就教师事业价值

教师的价值就在于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教师才能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高新区实验小学注重全员激发,让每个教师立足教学岗位实践科技创新,教师也从中获得了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在教学技能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教育人生新的跨越!

(二)科技创新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科技创新教育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使其潜能获得释放,奠基生命的优化成长。高新区实验小学有一门鼓励学生“胡思乱想”的课程――科学创新课,这门校本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更为重要的是,一些与“优秀”无缘的学生,在这门课上悄然打开了通往成功的“另一扇门”。

篇2

身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即时化、资源共享化等演变过程中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教育由知识教育阔步迈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而不仅仅培养对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科技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最好的方式之一,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通过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除去学校的大力支持之外,要积极号召并联系社会团体、优秀企业,良性结合广泛的社会力量。

二、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支撑因素

分析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状况,要进一步加强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图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夯实基础,为其未来创新性积蓄能量。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构建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高校各部门要协调起来,优势互补,最好是能够成立信息科技创新工作小组,统一规划和领导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规划、资金筹集、活动开展等。完善工作小组的组织协调,加强工作小组的成员构成。将科技创新提高到工作的中心位置,划拨专项资金,不定期邀请科技创新学者、专家讲学传授经验,指导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营造平等轻松的教学科研环境,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对话,鼓励学科专业间交叉渗透,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组建高素质、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两个问题,首先是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不具备精准判断,不好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其次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不太了解自己对某一具体问题或项目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配备相关指导教师介绍信息类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研究,对具体项目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学生找准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强科研基础建设,改善学生科研条件,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目前科研立项及经费设置中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教师科研而忽视学生科研的现象,很多高校甚至没有任何学生科研支持及经费投入。要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有序对学生开放学校各类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在学生科研立项及经费投入上适当倾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采用灵活的管理模式如学分制等,明确职责及任务,奖惩分明,激发师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三、构建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塑造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信息科技创新氛围

着力构建适合信息科技创新的校园学术氛围,大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其在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完善自己,培养其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意识,积极推动发展科技社团打造创新队伍,发掘学生创造潜力,培养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整体环境熏陶下,积极引导其发展个性,增长见识和才干,激发科研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形成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伴随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存在分化综合,边缘学科、横向学科不断涌现,求知需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阶段的学习了,不断学习成为生存基本需求。要勇于打破学校阶段性教育束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及专业结构,体现课程的创新性及多元性,强化学科间的联系,加强基础,优化结构,以提高素质为基本原则,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不断发展会赋予新内涵。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要求和个人发展为根本,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

(三)倡导学生参加科研,吸收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步骤是结合教学和研究,让学生能尽早接触到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鼓励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作为科研助手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教师也可以划分科研子课题交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研究问题。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

(四)有意识、有组织地推出高水平的课外科技活动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课外科技活动基于问题进行探索和学习,模式多元标准多样,能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按照兴趣爱好结合职业规划自由选择,具备进行创造的内在动力,借助多种途径捕获知识和信息,尝试多种方案,合作者之间开展讨论并互相启发,学校保障政策制度,提供物质条件,在自由、宽容、开放的环境中培养信息创新能力。组建院校科技协会,鼓励团队协作精神,保证科技活动的连续性和作品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活动水平,完善科技创新活动条例,拓宽渠道,积极寻求社会广泛支持。

(五)举办知识讲座和科技征文活动

知识讲座和科技征文系列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便于广大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广泛邀请相关领域内专业人士分析介绍学科当前的研究状况和热点问题,然后引领学生开展研究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然后由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指导交流。讲座的内容安排上不应过于注重效果及形式,重要的是营造和活跃创新气氛,重点把握讲座内容的新颖性与生动性。各院系配合相关职能部门举办征文比赛、科技制作活动等,该方式适合广大学生参与,使他们在宽广的想象空间自由思维,各院校之间可以展开合作、积极沟通,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六)建立大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基地

篇3

一、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教学的全过程都应该努力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激情、求知欲望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所以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创新性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学习什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向知识的高峰迈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探究精神,在创新教育的氛围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优化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指的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展现物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过程。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使学生以积极的思维投入到物理学习中。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各种假设和设想,使学生逐渐学会运用假设和设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重视在教学中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和发明的过程,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经历失败和成功的磨砺,体会创造成功的喜悦。

三、充分发掘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指学生勇于接受新生事物、积极进取、敢于突破传统、敢于标新立异、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目标的一种精神状态。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要优化教学目标,将创新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到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兼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并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教学目标。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也许有些教师忽略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正是一次培养创新精神的好机会。

教师还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努力挖掘能够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切人点。这些切人点可以是教材相关的思考问题、演示实验或者一道习题,也可以是物理学家的创新经历,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这些都能激发、鼓励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对于新的重要信息的加工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造技法的能力、创造成果的表达能力等。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生命和灵魂。一方面,在活动中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显现并凝固在活动的过程之中和结果之上;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又丰富并发展着学生的创造潜能。

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动手、动脑和探究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要加强以实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若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按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创新激情,在追求既定的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五、开展研究性学习,塑造学生的创新个性

创新个性是指学生拥有自信心、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想象力丰富、兴趣爱好广泛、具有合作精神和责任心。

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首先是收集信息资料,可以从图书馆获取资料,可以从网上获取信息,可以采访专家,可以编写问卷调查表,也可以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第二步是处理信息资料,作出统计,制成图表。第三步就是加工信息资料,得出结论。

篇4

历史也无数次证明,一个国家的振兴,一个民族的兴旺,需要大批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此,教师应用敏锐的眼光抓住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发明的萌芽,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创造发明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

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已成为社会习惯,加上目前对素质教育的评价,还有不完善之处,这给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造成一些障碍,现总结如下。

一、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在人们心目中已根深蒂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父母都“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考上名牌学校,为他们增加荣耀。他们希望子女全天埋头学习,考出好成绩,反对孩子阅读课外书刊、搞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与升学考试“无关”的一切活动。虽然有些地方在中考与高考中有加分,但加分少,特别是加分的人数只占参与活动人数的千分之一,而搞科技创新活动肯定要花时间,这样家长总认为划不来,不如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好。

二、教学评价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素质教育还未建立起完整的评估体系,教育部门仍不能摆脱考试制度的影响。有些教育部门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以此来鞭策教师;有些学校领导,把“升学率”、“拔尖率”、学科成绩作为学校的“声誉”,并制定一系列的奖惩制度与教师的奖金和政治地位挂钩,在职称评定中与教师业绩挂钩,而衡量业绩的重要指标即为升学率。社会评价也是看升学率。因为升学率最易评价,而其他方面难以量化,且短时间内无法评价,使教师不得不只抓学生的学科成绩。

三、教师观念、教学“惯性”及自身素质的限制

教师习惯性地抱着课本、资料转,大部分时间用来讲习题,搞题海,讲解题技巧。把考试“分数”、竞赛名次当作自己的资本,教法上“满堂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考前强化训练。这一整套模式在不少教师心中根深蒂固,形成了一种教学“惯性”。它对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起着直接的阻碍作用。科技创新教育要求打破学科本位,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要懂得各种研究方法、发明技法、科技实践活动辅导方法、科技论文写作方法。另外科技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或能力;特别是在学生搞小发明过程中往往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教师具有较广博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校条件不足

搞小发明必须有制作室,制作室要配备大量的工具;绘制科幻画要有大量的颜料与纸张,学校要配画室;搞电脑制作,学校要配微机室,还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搞科技调查,要配摄像机,还要教师或家长配合,有时要爬山踄水。这些活动都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后盾。加上学校目前主抓文化课教学,要花很多资金,用来搞科技创新教育的资金就显得“不足”。这就给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带来不便。

如何清除障碍,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1.政府出面,由教育部门编制教材,使之成为一门学科

让整个社会意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要使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教育部门编写与年龄相对应的科技创新教育材料,并通过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应制定出适应科技创新教育的多项教学评价方案,同时制定与科技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招生考试制度,而不是现行的少数获大奖的学生采取的加分政策,而是使走进科技创新教育,真正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师和学生获得成功,让只搞题海大战的教师和学生事倍功半。

2.研究科技创新教法

目前我国在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四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让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叶圣陶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不讲;‘教’都是为了不教。”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应使每位教师体会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显然,目前教师会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只能适应课堂教学。对于科技创新教育或教学,还没有系统的教学方法,必须要先研究,然后编制出“科技创新教学法”,使教师有“本”可依,有“法”可依,这样教师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3.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具有创新教学能力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特长,更重要的是要熟悉与学科相关的技能,如书画、实验、钳工、木工、玻璃工、电工等。教师还应克服困难,自制实验器材,利用自己的“创新”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结合教材,开展讲座,提供科技信息,报道科技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篇5

雷建设是山阳中学物理实验教师和科技辅导教师,自 1975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担任物理教学及科研工作,是山阳物理教育教学界的“元老级”人物,30多年来,他恪守“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的人生座右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的辛勤付出也赢得了学生的赞誉和社会的认可。

寄情科技,废旧家电里探寻教育创新路

1975年,刚工作的雷建设还正值青春年少,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当时被分配在山阳五七大学任教,除了机械性的带课和批改作业,剩下来的生活很单调,这对于喜欢“折腾”的他来说无疑闲的有些慌。那时,本校王永兴老师进入了他的视线,王老师利用课外时间喜欢搞电子维修、组装收音机,他的办公桌和宿舍里时常堆满了从各个途径收集来的废旧小电器,俨然像一个维修店。受王永兴老师的影响,他开始对收音机、扩大机等东西产生了兴趣,在课余他们经常在一起鼓捣这些小电器,把修好的收音机送给其他老师,自制物理教具给学生们演示……在单调的年代,他们却在这里找到了极大的乐趣,对电子产品的喜爱在他年轻的心灵里不断生根发芽。从那时起,雷建设开始投入到“电子世界”中,虽然每月只有36元的工资,但他省吃俭用,从自己的牙缝里抠出些零钱,自费订阅《无线电》、《中学科技》、《电子世界》等多种专业报刊,总是爱不释手,读得不亦乐乎,同时他也把自己学习感悟到的新知识、新技能不断融入到课堂,时刻总结教学经验,寻思怎么样让学生对物理学习,对科技创新自觉产生兴趣,使物理课堂变成科技的启蒙课。

各种杂七杂八的电子产品陪他度过了年轻的时光,一晃好几年过去了,他似乎更加有点“走火入魔”了。为了在无线电方面有所建树,他不惜让两个儿子和自己挤在一个床上,却把大半间屋,塞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家用电器,家仿佛成了淘汰的电子车间。他还用平时节约下来的钱购置了维修设备,除了上班期间在学校的工作,下班后他就在家里搞起了科学实验。儿子抱怨,妻子唠叨,把房子弄得脏乱不堪,挣不了钱,还经常赔上配件钱。然而,这一切却没有阻止雷建设前进的脚步,他不分白天昼夜,更不在乎节假日,只要投入在这个“电子世界”中,全然顾不得外界的干扰。几十年来,他除了修理本县各地的家电,还承担起商南、镇安等邻县的家电维修,用他的话说,只要能将废弃的家电修理好,就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精耕细作,日常教学中磨炼教师基本功

一直到现在,跟废旧家电打交道还是雷建设的业余爱好,但他从没有忘记自己首先是一名人民教师,首要任务是搞好学生的物理教学与科技辅导工作。他一直是山阳中学乃至山阳县物理教学的骨干力量,多年奋战在物理教学教改的第一线。高中物理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断加大,好多学生因此对物理失去了信心,甚至开始恐惧物理课堂和物理考试,雷建设深知传统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对学生物理兴趣的进一步摧残。他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和自己日常积累的各种各样的物理教学案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把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结合于实践,寓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让课外实验观察与课堂教学并行发展、相辅相成,同时他也注重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物理视野,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地为同学们展示每一个物理实验过程。

在实验教学中,雷老师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动手能力,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山阳作为陕南山区的一个贫困县,教学硬件资源一直存在短缺,很多重要的物理实验因实验器材的缺乏一直无法开展,但这难不倒神通广大的雷老师。他根据教材需要,经常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自己几十年积累起的各种“宝贝”,自制和辅导学生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教具和实验演示器材,弥补教学仪器的不足,自制教具560多件,维修实验仪器860多件次。值得一提的是,他制作的20多件教具推广到全校,其他物理老师也已用于课堂教学,确保了学校物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百分之百,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2009年雷老师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自制教具能手”称号,同学们都深深地佩服雷老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脚踏实地的执行力,在暗中赞叹“生姜还是老的辣,物理还需雷老师”。

雷老师这种寓于实践,生动活泼,知识和实验教学高度结合的教学风格,不仅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为培养现代化创新型人才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在他的引领下,近几年在陕西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比中,山阳中学物理教研组已经累计获奖20件次,其中一等奖7件、二等奖8件、三等奖5件,山阳中学由此也成为商洛市获奖最多和最高的学校之一。

别具一格,师生协作下甘作科技领路人

身为学校的科技辅导员、电教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同时还是山阳县教育学会电化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发明协会会员,雷建设一直在不断追求着,他的教学生涯已经与“发明”“创新”这两个关键词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他本人也早已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科技能人。作为一名科技辅导教师,他深知当今学校教育重在普及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与学生一起实践,在探索中发明创新,这是雷建设最快乐的事情。他首先从自身做起,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刻苦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潜心钻研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为了搞好科技辅导工作,他年年自费订阅《无线电》、《电子世界》等多种专业报刊,同时倡导成立了山阳中学科技活动中心,并担任科技活动中心的辅导教师。

多年来,雷建设坚持每年从高一新生中选拔一批科技爱好者参加学校科技活动。保持每周三、周六下午无偿进行科技实验辅导。给学生辅导使用的电子元件及器材设备都由自己花钱购买,学生参赛作品所用材料也是自己花钱提供给学生,不让学生花一分钱。他始终坚持早上提前一小时上班,晚上自主加班两三个小时,节假日少休息的工作模式,以便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遇到问题给予指导和讲解。在他的带动下,学生们对发明创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他辅导的学生或自己参赛获奖的作品不胜枚举。他自己也没有闲着,而是认真总结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实践经验,编写了《电子元件基础知识与应用》,从电子元件的性能到制作中如何使用,科技创新方案的形成及优化,科技创新方案的实施及申报等多方面进行详细论述,这本书也成为其他年级和后来每一届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必读书。

雷老师指导学生学生的技术发明并不完全局限于课堂之内,而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着力解决现实问题。一次,他的一个学生告诉他,父亲是一个很有经验的老司机,一天晚上与别人会车时,对方的车灯没有变弱光,导致出了车祸,从此他父亲就不再开车了。事故发生后,给正在上学的孩子带来了心灵创伤,这个学生向雷建设提出,自己想做一个车载装置,会车时强制让对方的灯光变成弱光,并让对方车速减慢。出于学生的科技兴趣,雷建设欣然答应,他就很热心地辅导起学生来。后来,这件《汽车灯光自动调节器》作品先后荣获陕西省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明一等奖、2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明三等奖。

2009年,雷建设在上海参加第七届全国优秀自制评比和全国优秀自制教具能手颁奖活动,乘坐了上海磁悬浮列车,感受了世界目前最快速的地面高科技交通工具。回来后,他根据物理和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需求,研究制作了“丰阳号磁悬浮小车”供教学演示使用,该发明荣获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科教制作创新发明一等奖。目前,雷建设的很多发明已经被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之中,他发明制作的《水塔抽水自动控制器》在山阳中学使用20多年,其多项创新作品为学校节约开支近百万元。获陕西省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明二等奖的《径赛全自动计时器》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径赛计时方法有效降低了计时可能发生的故障和失误,把精确率提高到1/1000秒。

近几年,他辅导的科技创新作品获市级奖180项,获省级奖46项,获国家级奖7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已有600多人考上本科大学。两名学生受到高考加分资格,崔林同学参加科技创新活动2009年高考荣获商洛市文科状元;可以说科技创新在山阳中学已生根、开花、结果,成为山阳中学的一张名片。2010年他被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9部委授予“全国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并荣获英特尔“十佳优秀科技辅导教师奖”。

恪尽职守,团队建设中打造创新排头兵

雷老师热爱教育工作,注重创新教育,自己爱动手,也非常喜欢学生动手参与科技制作。他没有真正进入大学学习,可善于钻研,勇于探索,在实践中掌握了一定的电子元件自动控制、设计与制作技术。每当他和他辅导的学生研究制成一件作品后都要反复欣赏多次,久久不愿离开,这就是他热爱的工作。在工作中他能坐得下来,刻苦研究。他想发挥自己的一点才智,带领山阳中学电教信息技术教研组全体教师改革创新,弘扬团队精神,使得学校的通用技术课、专利申报及转化、物理实验教学和科普教育、科技创新活动一直走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

雷老师担任学校电教信息技术教研组长十五年,能够意识到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所以他高度重视组内的学习活动,使教研组生气勃勃,团队精神十分突出。年轻人积极上进,刚参加工作一年的通用技术教师贾根春,2009年暑假在市上培训讲课获一等奖。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指导任课教师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化,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2009年在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山阳中学首届电脑制作比赛活动。他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省市县电脑制作比赛活动,几年来在省市县获奖作品50多件次。2012年他带领全组成员完成《磁悬浮小车教学演示装置的研究与应用》和《感应电源开关控制装置的研究与应用》两项科研项目,被确认为陕西省科学技术成果,分别获得商洛市科学技术二、三等奖。目前该教研组已成为山阳中学科技创新和素质教育的龙头教研组,2009年被学校评为先进教研组。科技引领进步,这已经成为山阳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理念,同时由他指导建设起来的物理教学科研团队也已经成为山阳中学乃至整个山阳教育系统的创新排头兵。

经过他积极倡导,2006年成立了山阳中学自己的电子科技活动兴趣小组,2008年他主持组建了山阳中学科技活动中心和科技成果展室,2012年科技成果展室扩大到130多平方米,他设计并书写5万多字作品文字简介做展板,黏贴298张图片,展出113件他和他辅导学生的国省市获奖作品。目前已有6000多名学生参观科技展室,学生反映发明家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和进行创新活动的激情,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打下了基础。

平凡路上,千难万苦放不下科教点滴情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物理教育者和山区科技创新领路人,雷老师从改革开放初到现在,一步一步走过来,走得平凡却又扎实,教育需要付出情怀,创新不离艰辛探索,在获得师生的肯定、取得实验项目成功的背后,不为人知的辛酸和磨难只有他自己默默消化在心里。

几十年来如一日,他节衣缩食,殚精竭虑,在科技创新教育这条平凡漫长的道路上默默无闻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简朴地让人感动,1995年买的一身西装一穿就是18年,1985年购买的14英寸海燕电视机至今还在卧室使用,厨房使用的换气扇一吹就是13年,太阳能热水器的管子冬天冻坏,十多年来都是自己维修。自己在生活中舍不得多花一分钱,但搞实验研究却慷慨解囊。

对于他而言,只要工作起来,就没有时间概念,妻子抱怨说:“几十年了,他的活动范围是三点一线:学校办公室――回家吃饭睡觉――周末看望母亲,除此之外很少和外界联系,别人节假日都带老婆孩子出去转,他还是忙自己的工作,这些都不说,有时他晚上在办公室加班时间太长,让人无比担心。”因为科技发明需要灵感,经常需要一鼓作气去完成。他在制作“丰阳号磁悬浮小车”轨道线圈过程中,为了使作品能够成功,线圈骨架、固定骨架排绕线圈、绑线圈等环节都至关重要,丝毫不能有半点误差。一个线圈做成需30多分钟,这中间最难做的是绑线圈,由于空间小,手不能直接操作,只能用镊子和尖嘴钳子夹绳子捆绑。就在他一口气绕了6个线圈,想休息一会儿喝口水时,才发现自己已不能站立,双腿麻木,左腿一点都不能动,经过半个多小时的休整,他才开始慢慢活动。就这样累了歇,歇了又干,他又坚持绕了8个线圈,直到晚上12点多才回家。这样的情形,对雷老师来说实属平常,已经见怪不怪。

篇6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课程;教学改革

近年来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需求呈现明显的金字塔结构,有系统开发级的,也有应用操作级的,还有大量的跨专业应用服务和客户支持等复合类型的专门人才。随着近几年科技的发展,这种分级越来越明明晰。

目前许多学校将人才培养侧重点放在培养研究型和本科级(亚本科级)计算机技术人才,而对计算机应用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却重视不够或措施不力。根据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的特点,计算机教育应面向社会,面向潮流,与学科发展接轨,与时代同行,要分层次培养社会需求的技能型计算机专业人才。

1、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特点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目的不仅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进行重大调整,而且要反映出职业教育的特征,要有准确的定位: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的轨道。归纳起来,应该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1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和创新教育之中。

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1.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课程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

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精心安排必须的计算机专业技能课程,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加强界线模糊课程的整合,设置综合课程,强化学生技能。

1.3要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

各门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例如《NIIT模块》课程中的ISAS以及软件项目课程教学中采用主题作业让学生来搜索知识,系统地整合知识片,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素质能力方面的系统教育锻炼。从而处理好知识教育与素质能力教育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大为提高,从而提高了学生毕业后的社会竞争力。

1.4评价体系要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在课程标准中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职业能力,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技能人才。

2、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和方案

为完成以上目标,需要对专业基础课程和计算机软件、网络等一些课程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具体方案如下:

2.1精心设计实训题目,加强上机实训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动性。

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精心设计实训题目,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设计实训,分必做、选做和提高等类型。学生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在课内和课外充分进行实训。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是学生认知的重要环节,辅导中应特别重视“实践”这一环节。有些知识和技能学生不是靠教师教,而是靠自己动手、动脑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的。只有多上机动手实践,才能破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才能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所以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加强上机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人机互动中获取知识。

2.2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采用书面作业、上机作业和项目设计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例如计算机相关的一些专业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程序设计》、等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均可采用以上三种并行的教学模式。

另外,可以通过一门课程就进行试点,采用班级授课与学生自主网上学习相合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经功能扩展之后,放在校园网上,并提供学生自由上网学习的环境,改变学生单渠道从教师那里获得学习信息的状况。同时精讲理论课,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上网进一步对课程自主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根据这个教学模式的要求,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以下五个环节,即:预习教材、重点讲解、上网自习、上网自测、网上讨论和提高。

2.3强调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反馈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复杂过程。要使这个过程得到控制、调节达到优化,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来实现的。在课堂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中通过得到教学活动信息的反馈,及时而准确的做出反映及处理,使教学活动中的缺陷之处得以弥补,不当之处得以纠正,完善之处得以强化,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计算机教学活动是知识技能性很强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巡视检查学生上机操作练习,从学生的操作过程及完成试题的步骤和结果中搞好每次活动的教学信息反馈,即做好“行程性”反馈。当发现个别学生“反馈”的效果不佳时,教师应提出一些“暗示性”问题,启发其继续准确地完成练习,提高教学质量。

2.4对目前的考试方法进行完善和改革

在计算机教学中,素质能力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计算机专业教育之中,这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要注重过程性和阶段性考核,注重从学生掌握知识、学习的能力等多方位考核,从而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客观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正面导向。

2.5加强重点课程和系列课程建设

通过全面细致的考察分析,有重点的选出学校层面以及系科层面的重点课程建设,成立小组分工合作,摸索总结经验,继而以点带面推广一系列课程的建设,有目标有计划实施计算机专业各门课程建设。

综上所述,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教师怎样把知识教给学生,而学生又能对这些知识运用自如,教学环节的安排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加强实训环节、努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注重技能技巧的培养、重视活动的信息反馈,善于创新,才能形成完整的计算机教学活动体系,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高。

3、教师如何应对计算机课程改革

教师是教育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计算机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创新教育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创新教育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创新教育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创新教育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创新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应具备精深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设计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的能力,会用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进行课程设计和组织网络教学。

其次,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

再次,计算机课教师自学能力要强,要具有创造性,懂得吸收、借鉴国内外典型计算机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先进成果,引进教材,进行教学方式创新。这必然要求计算机课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做大量开拓性工作。

4、如何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

职业教育最终是人的教育,是培养人的职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也是阶段教育,不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运用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提供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着重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把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自学能力,让课堂充满创造活力。

总结、评价是教学活动课的重要环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来体验创新的乐趣,评价是最好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给予热情的肯定。因为教师的这些肯定,往往使学生如沐春风。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活动印象深刻,产生极大的满足和喜悦感,而且还能在无形中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创新活动中,从而下一次的创新兴趣又得以激发。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专业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努力让教学活动焕发出创造的活力,让学生在科技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

篇7

[关键词]创新创业;民办本科院校;机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07-03

一、引言

截至2015年5月,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53所(含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47所,独立学院275所,中外合作办学7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河北省本科院校55所,其中民办本科高校23所(含独立学院18所),占全省本科院校的41.8%,民办高校已经由我省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部分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创新创业。2015年3月以来,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热点。2015年10月,由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长春举行,国务院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引发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5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对于起步晚、底子薄、自我积淀不多,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强、师资队伍总体力量不强的民办本科院校而言,这无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本文将基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视角,在文献梳理基础上,分析民办本科高校面临的挑战,对于民办本科高校如何抓住机遇提出若干建议。

二、文献综述

从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创业课程至今,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外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趋势。在国外,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两个既相互联系但又有明确区分的概念。我国则将创新看作创业的基础和核心,把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创业教育创始人之一彼得・德鲁克指出:“创业不是魔法,也不神秘,它与基因没有任何关系。创业是一种训练,而就像任何一种训练一样,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它。”另一位创业教育专家布罗克豪斯在《企业家精神与家族企业的比较研究》一文中也指出:“教一个人成为创业者,就如同教一个人成为艺术家一样。我们不能使他成为另一个梵高,但是我们却可以教给他色彩、构图等成为艺术家必备的技能。同样,我们不能使他成为另一个布朗森,但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所必需的技能、创造力等却能通过创业教育而得到提升。”他们认为,高超的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亦应如是,目的不是使每个学生都去创业,更重要的是育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比较迅速,正在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趋势,怎样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

钱颖一(2015)认为,高校创业教育中心是育人非育项目。“高校是教育机构,责任是育人,创业教育要以育人为中心,而不是以育项目为中心,并不是大学孕育出越多项目越好。“我更关注项目中间团队是怎么形成的,团队是怎么和企业家、投资人交流的,组建团队一年中很多环节让学生成长。”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院长温涛教授(2015)建议,高校要把产业和行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具、新应用融入和更新到高校的教学内容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体现在每一门课、每一个训练项目、每一个专题、每一个活动中,让所有的学生受益。

刘宝存(2015)认为,把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还应探索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浙江30多所本科高校的书记、校长(2015)在宁波大学参加高校创新创业现场交流会后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专业学习为基础,通过创新性学习带动创新和创业,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限于笔者目力所及和本文篇幅所限,仅从以上中外学者关于创新创业的论述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创新创业的目的和任务是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更大价值;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是育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三、创新创业教育:民办本科院校面临的挑战

创新创业教育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大学生创新创业对所有的高校都是挑战,对依靠市场生存的民办本科院校来说更是如此。挑战在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引领经济社会并适应市场的需求。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张玉利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必然带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和研究,使他们关注社会需求,深入社会实践,并完成科研成果转化。大学教师不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中介,需要在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训练、价值观塑造等方面提供帮助。跨院系、跨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瞄准学科前沿和社会重大需求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它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高校联合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鼓励各种科技创新资源向在校学生开放,鼓励教师与产业界技术人才双向流动,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和大学生自主创业。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原因在于我国目前高校创业教育还极少有创业投资基金的植入。严格地说,没有创业企业孵化的创业教育不能称为真正的创业教育,而没有创业投资基金的植入,绝大多数创业企业无法进入孵化环节,因此可以说,没有创业投资基金植入的创业教育不能称为真正的创业教育。

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从形式上看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大学生创业竞赛;二是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三是建设运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四是一些大学陆续设立集中开设创业课程的创业学院。民办本科高校普遍比较注重办学特色,注重错位发展,具有生机和活力。发挥灵活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快捷高效的经费投入机制、定位清晰的学校发展机制,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创新创业教育:民办本科院校战略转型的机遇

就像美国上世纪70年代,因成功转型,开展创业教育、建设大学科技园而为硅谷兴起作出巨大贡献,短短十几年时间迅速跃升为美国一流创业型大学的斯坦福大学那样。创业教育国际格局的特征表明,正在转型发展的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将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跨越式发展机遇。2015年11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建设需求为导向。河北省有两所民办本科院校列入本省转型试点院校。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改革室主任王烽说: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战略一脉相承,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深度调整的开端,是后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多样化的里程碑。对所有民办本科高校来讲,转型发展是在新形势、新条件下重获发展活力的重大机遇。

民办本科院校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实际,尊重教育规律、深化综合改革,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中心,以深化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为重点,坚定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大力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建议在以下七个方面实现战略转型,开创创新发展的经典模式。

(一)专业及专业方向设置的转型。转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一味追求“高精尖”,不行;强行转型,还会把已有优势失掉。有句行话:“只有夕阳学校,没有夕阳专业”。转型要盯住市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更优”。切实面向行业与区域需求构建和调整专业设置及专业方向,摒弃基于学科体系及专业目录来设置专业的传统,扭转专业方向、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企业需求相脱节的状况。一要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设置应用型专业方向,使所培养的人才适应行业企业岗位群要求;二要加强专业群建设,尤其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按行业需求组建跨学科专业群。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型。转变培养方案过度追求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的传统,切实面向行业需要和岗位群需求设置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一要按行业需要和岗位群需求以及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定位,重构课程体系。二要强化能力培养,明确专业核心能力,构建“能力矩阵”。三要确立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机制。四要强化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增加行业实践。五要加强课外创新实践学分要求,把第二课堂的有关专业实践活动纳入培养方案。

(三)培养模式的转型。摒弃以教室、书本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摒弃封闭式办学的传统,走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道路。每个专业群都实行合作教育,根据专业特点开展实质性校企、校地合作。每个专业群都组建有校外行业或用人单位专家参加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型。摒弃传统教学的灌输式、应试型教学,强化教学改革。一要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二要强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师用心设计问题情境,组织讨论课,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布置问题式作业,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开展课后讨论,实现任务驱动式学习;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主线,以综合为导向,以分析、质疑、多路径求解、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等方法指导学生开展主动性学习。

(五)教师队伍建设的转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单纯追求高学历、高学位而轻视实践经历和能力的传统,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达到50%以上。原则上,专任教师在每五年的聘用期内到企业或行业集中锻炼半年以上,或分散锻炼一年以上;青年教师入职后先到实验室集中实践半年,熟悉本专业的实验内容和设备使用情况。专任教师要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性技能竞赛,承担企业的科研课题,考取有关专业资格证书。此外,要引进行业企业具有教师素质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六)实践教学条件和组织方式的转型。转变单纯面向验证式、分散式实验的传统实验室装备与实验组织方式,加大设计型、综合性实验。重点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训中心,积极打造实体性大学生模拟创业平台。要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支持符合专业特点的“一类一赛”活动,以赛带创,以创促赛。

(七)学生管理的转型。学生管理要由传统管理向创新创业管理转变。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建立创新创业社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要让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至少一次创新创业实训,把创新创业的精神融入到学生的血液里。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民办本科院校的关键契机和重要方式,对于民办本科院校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非常重要的意义。

篇8

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直到现在,创新教育就一直被重视,无论从幼儿教育还是高等学校教育,都应当将创新教育视为重中之重。作为我国青年力量军的一部分,中职学生,更需要接受创新教育观下的全新中职教学。中职由于近些年来的扩招,入校学生文化课素养较低,计算机水平也普遍较低。这就造成了在招生后,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上素质水平各有高低,男生可能偏好电脑游戏,对基础操作略有掌握,而女生可能大部分掌握知识较少。但对于刚进入中职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值青少年时期,大多数对计算机互联网都十分感兴趣,尤其是操作内容操作部分,对于理论基础知识来说,学生们可能就提不起兴趣,逃避理论知识和课程。在理论知识学习上的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必然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所以首先得解决目前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才能更好地实施在创新教育观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1 开展课外知识学习,提升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与激情

在人人皆知创新、人人都喊创新口号的今天,在做着创新工作、创新事业的人却不是那么多。这就要究其原因,创新本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基本素质,创新也是需要专业的人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思维观念、想法的转变。所以对于计算机课程教学来说,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兴趣才算是计算机课程学习的源泉。首先教师要明白,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学科,这些计算机的知识应用非常广泛,智能手机、智能通讯工具等都会涉及此,教师不能只按照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流水账式的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学习全方位的知识,才能让学生脱离传统的思维和学习禁锢,发散思维,才能提升创造力和创造意识,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教师应当给迅速拓展计算机的相关课外知识,提起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例如,可以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说一些IT界的趣闻趣事,“苹果给iPhone充电”的新闻,智能虚拟现实,“2016是VR元年”等等相关有趣有科普性的知识。这些事物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借用这些新闻和知识来引出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更直观、更实际的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举例说为什么现在互联网犯罪猖獗,账号密码被盗十分频繁,几乎很多学生老师都有经历过,这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进而老师可以引出计算机病毒以及木马的相关知识,这些都是人为编写的程序所实现的。

2 创新教育观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我国作为亚洲乃至世界闻名的教育大国,自古至今都是十分注重创新教育。现今世界格局的紧张,科技树的不断攀升,各大强国都在不停地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当今的中国教育,更要将创新提升到更高层面。新时代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应当掌握创新观念和相应的素质,才能更好地面对就业等问题。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学生的关键。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上,教师应当与学生双向的学习,形成互相学习的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十分有益。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意,要全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只有培育出创新型的新世纪人才,才能适应我国的新时期与新时代。

3 创新教育观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施

3.1 改变教学观念

在新时期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下,教师应当牢记创新教育,不能恪守以往的传统教学观念。首先,教师应当起到表率作用,不断地学习知识,给自己充电,只有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更全面的教授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只教教材上的内容那都是传统的教学,何谈创新教育。教师应当借用课外知识和发散的思维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教师应当全面的了解学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潜能和专业方面的兴趣和特长。让每位学生都能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时,教师应当多锻炼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完成任务。最后,教师要明确教育学生认清是非,分辨对错。网络是把双刃剑,只有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学习网络,才能更好地贯彻创新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3.2 改善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能就用着一本教材,给学生普及教材上的基础知识。文字性的知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可能很难提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在教学设备的普及上,学校也有了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不少教师已经开始利用起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在上机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当多引导学生自主操作计算机,学生在学校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本就没有多少,老师应当起到引导作用而不是大部分时间都由教师来进行示范操作。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学校与教研组应当多开设创新教学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除了基础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外,配上学生们喜爱的上机操作,基本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易于掌握的。但是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和上机操作外,教师还应当布置课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大部分时间都保持在学习的状态。例如布置一些需要借助互联网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这样在课下,在休息的时候,学生们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自己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还可以建立QQ群等,与学生多交流。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更好地教授学生更多的知识,还可以便捷的在群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探讨与思考。

3.3 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

在新时期的创新教育理念下,教师们应当懂得,每一位学生都有其自己的特点以及思维方式。古有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儒家教育的大智慧,当下的我们更需要学习。创新教育,这其中的新就是发现每个人的新奇之处、不同之处。所以,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每个学生个性,教师应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多关注。发现有独特想法和思维的学生,教师应多多观察和发掘其有特点的地方,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观点。对于学计算机来说,有的学生喜欢编写程序,有的喜欢3D引擎制作,有的喜欢制作网页,甚至有的学生会对计算机的硬件较为感兴趣。对于这些学生不同的喜好,教师应当鼓励支持学生坚持自己的爱好。

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当予以所有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他们所喜欢的领域内,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想象。这才是创新教育的实质体现。若有的学生偏好打游戏,教师也不应暴力的制止,而是予以开导,了解其真实的内心想法。另外对于一些性格偏内向的学生,教师应适当的与这些学生多进行生活与学习上的沟通,但不能过于明显和频繁。可能还有部分爱耍小聪明的学生,教师应当多设置一些较难的题目来激发学生的思考,有时候也可以搓搓他们的锐气,让学生懂得谦虚。

3.4 建立较为完善的线索引导体系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免不了一些对于教师来说最为基本的操作教学。但教师应当考虑到,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扩张影响,很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刚开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当一视同仁,从最为基础的计算机操作开始教学。例如计算机基本硬件的认知,Windows画板的教学,打开、绘画、保存作品退出等等。到了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时,教师在教会学生基本的操作后,应当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制作一个excel表格,在过程中将不会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探讨,最后可以请教老师。这样的教学同样也适用于word文档和PPT的教学与学习。

在计算机的各软件操作界面上,会有很多值得学生探索的地方,例如“选项”、“索引”,这些地方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教师应当引导而不是给出答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习未知的知识。

3.5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

在我国大部分学校,很多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灌输式的教学,基本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以及是否有兴趣接受知识。有时候就会出现,学生难以接受的教学理念和较有深度的知识出现,而学生难以学习或学习起来困难较多。在创新教育观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教师应当多注重学生学习时的心情和兴趣。如若出现学生对此内容较难接受时,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和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只有找对目标,才能对症下药。

篇9

[关键词]工科院校;科技创新;体系

目前高校学风存在着诸如学生学习目标性与计划性缺乏、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纪律松懈等问题[1,2].工科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科技创新文化体系,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4].高校要整合各种资源,以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为动力,开展科技文化活动,把科技创新贯穿于学生日常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延伸和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全方位构建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体系,建设和形成有特色的校园科技创新文化.

1营造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首先通过宣传引导,榜样示范弘扬校园科技文化,让学术性、科技创新性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占领主导地位.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平台、微博等途径大力宣传在科技竞赛及其他科技校园文化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同学的先进事迹;举办科技创新事迹宣讲会或经验交流会,表彰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在宣传引导阶段,一方面要重“开头”,注重对新生的教育和引导.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通过专业教育引导、创新专题讲座、参观创新实验室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宣传的全覆盖.要建立全覆盖的宣传体系,以此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关心的氛围.其次,举办讲座,组织参观,让学生接触前沿.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企业的科研人员来校举办讲座,做到科创讲座的制度化,让学生了解科技前沿、了解科技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个人、企业和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自觉地将科创活动融入大学生活中.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大型专业展览会、企业的产品展示中心,以此开阔视野,体验科技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激情.南京工程学院工业中心每年都会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构建了“从学生———教师———企业科研人员,从校内到校外”的讲座体系;学生参观大型专业展览会、企业的产品展示中心,如组织中心全体学生参观国际数控机床展、组织学生参观三菱电机、中达电通等公司的产品展示中心.

2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提供展示舞台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有效载体的潜移默化、覆盖渗透的作用,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舞台.首先,结合专业特点,打造科技品牌活动.每年定期举办科技文化节,打造体现生活性、趣味性和创新性的普及型活动、融专业性和科技性为一体的科技型活动,通过系列品牌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南京工程学院科技节至今已举办15届,在科技节期间举办精品科技文化活动展播、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促进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其次,在一些重要的校园文化活动突出科技创新主题,倡导和引领大学生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拓宽活动载体.例如在一些大型活动或者晚会中,开发一些融科技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或者节目,充分利用大型活动的影响力,让科技的魅力深入人心.

3夯实基础应用能力,为科创打下良好的基础

扎实的基础应用能力是创新的关键.学生在学好理论的同时,要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为创新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要鼓励学生夯实专业技能,高校也应该为学生进行技能的学习和鉴定提供平台保障,开发多项培训项目并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南京工程学院工业中心现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国家机械工业特殊工种职业技能”等平台,机械工业南京数控培训中心是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直属考核鉴定点.中心与企业合作,拥有多家企业职业鉴定资格,如三菱电机CNC和FA培训与鉴定、西门子自动化培训与鉴定等.中心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来培养高技术应用技能人才,要求学生在低年级考取相应中级职业技能证书,高年级考取相应高级职业技能证书及行业认可度较高的企业资质证书,增强学生的基础应用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搭建创新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4.1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实验室,搭建学生科技实践平台

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基地,力争打造代表行业先进水平,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一流实验设备条件和联合育人的工程环境.南京工程学院工业中心先后与通用电气、西门子、三菱电机等8个世界前500强,11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了36个实验室、实验中心或培训中心.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共建了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与日本三菱电机公司共建了自动化实验中心、激光加工实验室、可视化三菱e-f@ctory自动生产线实验室,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共建了全集成自动化示范实验中心,与德国博世力士乐公司共建了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与德国海德汉公司共建了数控测量实验室,与台湾中达电通共建了台达自动化实验中心,与香港飞兆国际公司共建了电子与自动化实习基地、与日本那智不二越公司共建了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等.学校要建立科学的实验管理体系,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每一个实验基地变成科技创新的阵地.学生利用实验室模拟企业进行项目训练,全面提升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2以各类科技竞赛为动力,着力提高创新能力

科技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课内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等.专业竞赛和技能大赛作为第二课堂中检验所学的重要平台,一直以来吸引着广大学子的参与热情,充分利用这一平台,鼓励学生个人、集体参赛,进行横向交流,做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使学生个体和群体能力得到提升.高校应构建与专业方向相符的校内竞赛平台,积极承办更高级别的比赛,为学生提供科技文化交流的机会.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接受挑战,奋勇探索,拼搏创新,既磨炼了意志,也切实提高了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南京工程学院工业中心构建了与专业方向相符的竞赛平台,面向机械和机电方向举办工程训练能力大赛、数控技能大赛,面向自动化专业方向举办电子设计竞赛和PLC竞赛.另一方面,工业中心还积极承办“三菱电机自动化杯”自动化大赛、江苏省电子设计竞赛等国家级省级比赛,为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科技文化交流提供机会.中心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充分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一大批同学在国际级、国家级比赛中获奖.在2015年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自动化挑战赛中,工业中心6名同学组成的两支参赛队伍取得了优异成绩,分别荣获特等奖和二等奖.

5科技创新实践,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实践过程,高校应以社会实践为平台,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与企业等机构合作,建立广泛的校外实践基地和实习基地,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现场的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科技文化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企业见习等活动.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展览的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中,同学们接触到了其他学校学生的科技作品,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提升能力.

6健全组织体系,强化制度保障

为了更好地保障科技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建立分工明确、协同合作的学生科创组织,将各类科技文化类活动的开展和科技竞赛的组织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社团建设中,根据性质不同配备优良的指导教师队伍,指导社团实行目标化管理,按兴趣划分小组,按年级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发展定位,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在科研团队组织上,可以模拟企业运作模式,以科研项目为基础,组建多个既互相依存又充满竞争的项目研发小组,实施、完成项目的设计研发任务,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企业的氛围.团队可以实施“扁平管理”模式,从上至下,分为“决策层”与“实施层”.“决策层”主要由指导教师及所聘的行业专家组成;“实施层”主要由各项目组单位组成,实施“项目负责人”制.要健全和完善有关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制度,包括教师考评制度和学生激励制度.要建立完善的教师考评机制,把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作为教师必须完成的工作,将指导的成绩和工作量的考核挂钩.设立专门的学生科创奖励和科创先进评选,其他有关学生的评奖评优以及党员发展等都要将科创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

7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7.1科技创新的教育应该分层分级开展,不能统一模式

每个年级的学生知识储备不同,所以科创教育应该分层展开,制定具有年级特点的科技创新教育方案.例如一年级以专业教育为主线,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激发专业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了解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对能力的要求,树立学习的目标.二年级开展专业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科创沙龙等,培养学生兴趣,激励认真学习.三年级以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参加科技竞赛、课题研究,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四年级开展一些科研实践,检验科技创新成果,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四个年级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7.2注重结合,完善活动载体,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部分高校开展科技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过于注重一些技能和知识竞赛,这样无形中限制了参与的范围和同学的热情;在活动开展时,应该把专业性竞赛和普及型的科技文化活动相结合,把科技性和娱乐性相结合,开发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竞赛类活动或者科技娱乐性活动,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

7.3积极进行产学研合作,拓宽科技创新教育的途径

高校应该积极与企业接洽,一方面共建一些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已经建好的共建实验室,应该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提高利用效率,使其真正变成学生科技创新的阵地.另一方面,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第二课堂,建设专业的实践、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或者实践,学习先进技术,体验企业文化.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众多师生汇聚一堂,可以博采众长,形成新观点、新方法,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同学的人际交往能力、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善学风.

作者:耿言海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工业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德静,禾平,王素华,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J].江苏高教,2007(1).

[2]李平,郑峰,李晨,等.以科技创新促学风推进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

篇10

一、信息科学简介

信息用来标示物质、能量、信息及其属性,信息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科学横跨很多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为信息,主要研究内容为信息的应用方法和运动规律,主要研究工具为计算机等相关技术。大学阶段信息科学主要研究范围有信息源理论及信息获取;信息的传输、存储及处理;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以及在一定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及控制;通信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及趋势;计算机软件的发展,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及趋势;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用途;数字媒体技术的基础知识、标准和发展现状及趋势。

二、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与意义

身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即时化、资源共享化等演变过程中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教育由知识教育阔步迈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而不仅仅培养对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科技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最好的方式之一,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通过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除去学校的大力支持之外,要积极号召并联系社会团体、优秀企业,良性结合广泛的社会力量。

三、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支撑因素

分析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状况,要进一步加强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图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夯实基础,为其未来创新性积蓄能量。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构建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高校各部门要协调起来,优势互补,最好是能够成立信息科技创新工作小组,统一规划和领导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规划、资金筹集、活动开展等。完善工作小组的组织协调,加强工作小组的成员构成。将科技创新提高到工作的中心位置,划拨专项资金,不定期邀请科技创新学者、专家讲学传授经验,指导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营造平等轻松的教学科研环境,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对话,鼓励学科专业间交叉渗透,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组建高素质、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两个问题,首先是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不具备精准判断,不好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其次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不太了解自己对某一具体问题或项目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配备相关指导教师介绍信息类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研究,对具体项目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学生找准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强科研基础建设,改善学生科研条件,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目前科研立项及经费设置中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教师科研而忽视学生科研的现象,很多高校甚至没有任何学生科研支持及经费投入。要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有序对学生开放学校各类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在学生科研立项及经费投入上适当倾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采用灵活的管理模式如学分制等,明确职责及任务,奖惩分明,激发师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四、构建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塑造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信息科技创新氛围

着力构建适合信息科技创新的校园学术氛围,大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其在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完善自己,培养其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意识,积极推动发展科技社团打造创新队伍,发掘学生创造潜力,培养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整体环境熏陶下,积极引导其发展个性,增长见识和才干,激发科研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形成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伴随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存在分化综合,边缘学科、横向学科不断涌现,求知需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阶段的学习了,不断学习成为生存基本需求。要勇于打破学校阶段性教育束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及专业结构,体现课程的创新性及多元性,强化学科间的联系,加强基础,优化结构,以提高素质为基本原则,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不断发展会赋予新内涵。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要求和个人发展为根本,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

(三)倡导学生参加科研,吸收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步骤是结合教学和研究,让学生能尽早接触到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鼓励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作为科研助手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教师也可以划分科研子课题交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研究问题。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

(四)有意识、有组织地推出高水平的课外科技活动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课外科技活动基于问题进行探索和学习,模式多元标准多样,能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按照兴趣爱好结合职业规划自由选择,具备进行创造的内在动力,借助多种途径捕获知识和信息,尝试多种方案,合作者之间开展讨论并互相启发,学校保障政策制度,提供物质条件,在自由、宽容、开放的环境中培养信息创新能力。组建院校科技协会,鼓励团队协作精神,保证科技活动的连续性和作品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活动水平,完善科技创新活动条例,拓宽渠道,积极寻求社会广泛支持。

(五)举办知识讲座和科技征文活动

知识讲座和科技征文系列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便于广大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广泛邀请相关领域内专业人士分析介绍学科当前的研究状况和热点问题,然后引领学生开展研究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然后由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指导交流。讲座的内容安排上不应过于注重效果及形式,重要的是营造和活跃创新气氛,重点把握讲座内容的新颖性与生动性。各院系配合相关职能部门举办征文比赛、科技制作活动等,该方式适合广大学生参与,使他们在宽广的想象空间自由思维,各院校之间可以展开合作、积极沟通,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发挥优势,弥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