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疗治疗腰肌劳损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理疗治疗腰肌劳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理疗治疗腰肌劳损

篇1

【中图分类号】R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212-01

腰肌劳损又称 “功能性腰痛”、“腰背肌筋膜炎”或 “肌纤维组织炎”等,多由于长期腰部过度疲劳,使得局部缺血,肌肉痉挛,代谢产物积累导致组织变性,或者由于腰部急性损伤又未及时根治,使局部形成无菌性炎症,反复刺激使组织变性刺激神经末梢而产生疼痛[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其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2009年10月一2010年12月,笔者采用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腰肌劳损100例,疗效显著,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腰肌劳损患者100例,男41例,女59例;年龄19~79岁(45.95±15.02);病程1个月~15年(25±33.79)。

1.2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如下标准。

纳入病例标准:①年龄在18~65岁之间,有长期腰痛史,反复发作。②一侧或两侧腰骶部酸痛不适,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③一侧或两侧骶棘肌轻度压痛,腰腿活动一般无明显障碍。④腰腿部压痛范围较广泛,压痛点多在骶棘肌、腰椎横突及髂脊后缘等部位。触诊时腰部肌肉紧张痉挛,或有硬结及肥厚感。但腰椎x线或CT或 MR检查筛选,没有脊柱骨折、感染、肿瘤或隐匿性病变。

排除病例标准:①伴有严重的内外科疾病,或合并严重感染、腰椎结核、肿瘤患者。②妇女妊娠期。③失去自我认知能力,提供的信息不可靠。④合并腰椎滑脱或压缩性骨折或严重椎管狭窄或有较大的骨赘等。

2 治疗方法

采用经筋三联法即经筋手法+针刺+拔罐治疗。

2.1 经筋查灶:病人仰卧(俯卧)在髂前上棘的腹股沟韧带下,缝匠肌及阔筋膜张肌近端,寻找其皮下压痛或形成的“痛性小结”;对合并腰、横棘突损伤伴臀上皮神经疼痛者,予查明该横突阳性体征基础上,于髂前上棘和股骨大粗隆各为一点,取两点连线中点水平,向内侧划线约3.0-3.5CM处,探查臀上皮神经疼痛反应点,出现结节、剧痛或结索等,可确认为该神经痛。

2.2 手法理筋:首先,对腰、腿、背部夹脊作广泛性舒筋解结治疗,疏通腰背腿的经络;然后,对腹股沟外侧的筋结点,施以点穴疗法,以解其闭郁;对腹缓筋,按该肌筋的理筋方法施治,筋结点施手法(双手拇指或肘尖按揉),用力由轻到重,反复3-5次,以达到提高痛阈,松解粘连,解痉止痛,使“结灶”全面初步松解的目的。

2.3 针刺治疗:取穴,重点是腰2-3、 3-4、 4-5 横棘突之间、腹股沟“气冲”外侧点、股外侧皮神经疼痛形成的结点或结索。操作方法,以固灶行针法,左手拇指尖按压固定“筋结病灶点”,右手持28号1.5~3寸毫针,快速刺入病灶点,进针后轻轻提插,使病灶点出现酸、麻、胀、痛或向四周放射后即可出针,以患者最大耐受为度,无须留针。

2.4 拔罐治疗:利用手动真空罐沿腰、腿、背部夹脊进行拔罐治疗,留罐5-8分钟取罐。

上述治疗每3天一次,每次30-50min,5次/疗程,中间休息3天,再继续下一个疗程。

3治疗结果

使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的疗效判定标准作为本研究的疗效评估标准。计算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量表积分改善率,计算方法(尼莫地平法):积分改善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改善率≥95%为临床痊愈;改善率在70%-94%之间为显效;改善率在30%-69%之间为为有效;改善率不足30%为无效。腰肌劳损的腰和/或腿疼痛评分方法采用国际通行的、公认的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s NRS)。结果,100例中,3疗程腰腿疼治愈26例,显效35例,有效37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8%;3疗程腰部压痛治愈39例,显效0例,有效52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91%;3疗程腰部活动治愈93例,显效0例,有效1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94%(表1-3) 。

4 体 会

腰肌劳损是一种常见的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甚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主要原因。McKenzie认为,不良坐姿可引起或加重腰痛[4]。本病的症状主要为腰痛,轻者仅感腰部不适而隐痛,或长时间处于某一姿势而感腰痛发作,当变换姿势、稍加活动或休息或按压、叩击腰部,其疼痛可减轻。重者则腰痛持续,时轻时重,甚至可向臀部及股后部放射,站立时间稍久则感腰部僵硬,弯腰起立活动受限。每遇过度疲劳、受寒着凉都可使症状加剧。

中医学认为,腰肌劳损属“痹症”范畴,多因劳累过度,伤及筋骨,或感受寒湿,久病年衰所致。肾精亏损、筋脉失养、寒湿凝络而发。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本病通过手法理筋,可提高痛阈,达到即刻减轻疼痛的目的,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腰部血液循环,消除代谢废物和促进受伤组织愈合;同时,可将深层组织粘连松解,重新恢复这些组织纤维的活动,通则不痛;通过针刺,按照“以灶为腧”的取穴原则,“固灶行针”,直接将针刺至软组织损伤形成的硬结、条索状物处,深达发生粘连变性的筋结部位,达到目标明确,定位清楚,气达病所,效力集中,疗效显著的功效。针刺后,再用真空抽气罐对夹脊穴行拔罐治疗,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加速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缓解局部肌肉痉挛,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祛风散寒的作用,而且,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经脉之间,可调节督脉、足太阳经脉乃至全身之阳气,达到通调脏腑经络的目的,可使瘀滞得通,正气得助,因此,能提高疗效,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本方法治疗腰痛,是既安全、无毒副作用,又简便、易行、有效的绿色疗法,但其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闵学进. 温针灸配合走罐治疗腰肌劳损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Ol0,8(l8):230-231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3] 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第l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64-370

[4] 徐军.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技术(续一):对腰痛的基本观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4)2029-2030

篇2

【关键词】 腰肌劳损;手法治疗;正骨推拿;关节错位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about using the bonesetting naprapathy to lumbar muscle strain. [Method] 143 cases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78 cases, and the contrastive one had 65 cases, treated by the bonesetting naprapathy and the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computer middle frequency therapy apparatus and cupping respectivley. [Result] The efficienc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8.71%, while the contrastive group was 84.62%. The efficiency of the two groups had obvious difference. [Conclusion] The bonesetting naprapathy is effective for the disease.

Key words: lumbar muscle strain; manipulation treatment;bonesetting naprapathy; joint dislocation

腰肌劳损是由于急性腰扭伤未获适当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长期不良姿势导致的腰部软组织劳损。从2003年7月至2007年7月,我们采用正骨推拿治疗78腰肌劳损的患者,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主要来源于骨科门诊与颈肩腰腿痛门诊,其中治疗组78例,男45例,女3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平均42.3岁;对照组65例,男33例,女32例;其中年龄最小20岁,最大61岁,平均40.1岁。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及病种构成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病例均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所制定的标准。[1]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先进行局部点,按,揉,拨等分筋理筋手法使肌肉放松,如果伴有腰椎小关节紊乱的患者,用腰椎旋转复位法治疗;伴有骶髂关节错位的患者,分前错位与后错位,分别用单髋过屈复位法或单髋过伸复位法进行治疗。隔天1次,10d为1疗程。

2.2 对照组

用电脑中频治疗仪加拔火罐等物理治疗。其中电脑中频治疗以痛点为主放置极板,强度适中,每次20min,1次/d;拔火罐用闪火法,留罐或走罐交替进行,隔天1次,10d为1疗程。

2.3 疗效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所制定的标准。

3 治疗结果

3.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略)

3.2 两组治愈率比较 见表2。表2 两组治愈率比较(略)

4 结论

腰肌劳损大多是由于急性腰扭伤未获适当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所致,由于腰部构造的复杂性,涉及到多个关节的存在。扭伤多发生于腰骶、骶髂关节、椎间关节或两侧骶棘肌等部位。而急性腰扭伤为突然遭受间接暴力所致,如搬运重物用力过度或不正而引起腰部肌肉拉伤或关节错位等[2]。当腰扭伤时会同时有一个或多个关节发生错位或损伤。不适当治疗会使腰肌的损伤由急性转为慢性,而关节的错位并没有得到整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关节周围的组织粘连,形成疤痕组织。在临床观察中,常有这种情况,一个长期反复腰痛的腰肌劳损的患者,体查时发现腰椎棘突偏歪,单纯采用腰椎旋转复位手法整复后,症状立即减轻。所以,从确切意义上说,“慢性腰肌劳损”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正是这种模糊的诊断造成了漏诊误治,造成腰痛的主要原因即错位的关节未得到整复,使局部的肌肉、韧带处于紧张、痉挛状态,长期以来就会出现局部组织粘连[3]。即使选用局部封闭加小针刀松解术治疗,也只是解决了矛盾的次要方面,无法达到根治的目的。

手法治疗的作用是整复移位、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缓急解痉、舒筋活络、宣通散结、剥离粘连。治疗上要早,定位要准确,特别是解剖移位方向要明确,操作灵巧,尽可能利用力学原理及人体生理特点,用力稳当,避免用力过大造成损伤,还要讲究辨证施法。对慢性腰肌劳损的治疗,长期以来,多数人主张按摩治疗,认为效果好。其实,由于错位的关节未有整复,受伤肌群处于紧张状态,按摩易于造成局部组织水肿,出现次日疼痛加重。而采取局部封闭治疗,或是物理治疗,疗效不确定,不彻底,治疗时间长。患者如果是单纯的腰肌及韧带损伤,通过适当休息能好转,对有关节错位的患者,必须通过正骨推拿,纠正关节错位,使肌肉回归正常状态,得到真正的放松及修复,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篇3

关键词:太极推拿;腰肌劳损;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2-0038-02

慢性腰肌劳损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以腰部酸痛不适,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迁延难愈为主要表现,严重困扰人们的正常工作及生活,其病因多端,多由腰部外伤后治疗不当或治疗延误所致;或由长期姿势不良或从事弯腰活动工作等导致[1]。由于本病病程长,易复发,因此目前虽然治疗方法多,但是疗效欠佳。曾氏以福建曾乃梁,广东曾广锷尤精太极,为一代武学宗师,提出“松、柔、圆、活”之动作精要。笔者近年来采用曾氏太极推拿疗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0例均为本院针灸康复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为30例,其中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9~62岁,平均年龄(452±31)岁;病程最长20 a,最短2 a,平均(101±35)a。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38±42)岁;病程最长18 a,最短3 a,平均(113±28)a。2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基本情况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腰肌劳损的诊断标准[2]:(1)有长期腰部慢性疼痛史,腰痛为酸胀痛,反复发作;(2)一侧或两侧腰骶部酸痛不适,缠绵不愈,时轻时重,活动过久后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3)一侧或两侧骶棘肌轻度压痛,固定压痛点,常在肌肉起止点附近,腰腿活动一般无明显障碍,但活动时有牵制不适感。(4)结合影像学检查排除肿瘤、腰椎间盘突出症、骶椎隐性裂、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等。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太极推拿手法讲究“重意而不重形”,以“绷劲”发力,讲究“寸劲”,手法“绵、沉、圆、巧”,动作特点“静心用意,柔和圆活,虚实分明,刚柔相济”,手法在乎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圆而神通,靡有穷际。手法动力之点在乎脚,正所谓其根在脚,发乎腿,主宰于腰,行乎于手指,亦即太极“缠丝劲”。在基本的动作要领下以点、按、推、揉施术于腰部及骶部。每日1次,周日休息,每周6次,2周为1个疗程。

22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治疗手法,患者采用俯卧位,沿患者腰部两侧膀胱经用较重刺激的[XCA13.TIF]法上下往返治疗5~6遍,然后用较重刺激按、揉大肠俞、八髎、秩边等穴。再直擦腰背部两侧膀胱经,横擦腰骶部,均以透热为度。最后拍击腰背部两侧骶棘肌,以皮肤微红为度。每日1次,周日休息,每周6次,2周为1个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腰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正常,恢复日常工作;有效:腰部疼痛症状减轻,腰部活动功能基本恢复,但活动时腰部仍有微痛;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治疗2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估。

32治疗结果见表1~2。

4讨论

腰肌劳损属祖国医学“痹证”、“腰痛”范畴,多因劳逸不当损及筋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脉络受阻,筋失所养,不通则痛而引发;或久病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所致[3]。临床主要治以疏经络,活气血,理筋骨,因此以“放松”、“理筋”为主要治疗思路,常规治疗方法亦具有很好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总有效率可达833%,但以症状减轻为主,未能完全解除困扰患者的酸痛不适,而曾氏太极推拿手法研究结果提示曾氏太极推拿手法在缓解疼痛及提高临床疗效方面均较常规推拿治疗改善明显,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手法用力的技巧是疗效的关键,推拿是[FL)][SD1,1][FQ(24*2。175mm,X,DY-W][SQ+1mm][CD=175mm][FL(K8mm]一种讲求“技能”的治疗方法,正如《医宗金鉴》所载:“法之所施,机触于内,巧生于外,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是之也。”

曾氏太极推拿将太极理论运用于推拿治疗中,两者有机结合,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谓:“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太极之力柔绵无尽,深厚达骨,正是手法之要旨。路氏[4]提出推拿过程中注重太极“松、散、通、空”,从而提高临床手法的疗效;江氏[5]亦应用太极推手结合传统手法治疗颈椎病取得良效,曾氏太极推拿以“绷劲”发力,讲究“寸劲”,手法“绵、沉、圆、巧”,动作特点为“静心用意,柔和圆活,虚实分明,刚柔相济”。

劲是太极拳的核心原则,也是推拿之动力根本,力量源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乎于手指。因劲力由地而起,故推拿时步法的稳固是实现各个动作和发力的保障,如房屋之基石。十三势歌曰“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意存腰间”说明腰是全身发力枢纽。所以推拿用力时应两腿相随,腿弓撑满、五趾抓地、涌泉虚空,以腰为轴引劲上行于脊背,整个脊柱保持一条相对直而内含的弧形,上体含胸拔背、沉肩垂肘使丹田之气自然贴背上下通顺,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力达四梢从而达到周身无一寸无绷劲,无一寸非太极的境界。在如此状态下,推拿者做手法时下肢步法不仅稳固而且上肢又有丹田之气为依托能使手法做的更浑厚有力、深透持久,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若“劲发一点,点点透骨”就成为“寸劲”,要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将内三合与外三合而合为一体,才能将全身的意、气、神、力集中在一起而达到“劲发一点”,治疗中需掌握好尺寸,以免发生危险。

手法在于“绵、沉、圆、巧”四点,“绵”即连贯协调,虚实分明,推拿手法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沉”即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圆”即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巧”即用力灵巧,四两拨千斤,巧力就是内劲。内劲具有弹性,如棉里裹铁,分量极沉,又绵绵不断,变化灵活。

参考文献:

[1]覃斌壮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48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2):20~21

[2]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3]李嘉杰苗药黑骨藤追风液外搽配合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3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11):19~20

篇4

关键词 腰肌劳损 推拿治疗 核心力量练习 核心区

一、推拿对腰肌劳损的治疗特点

推拿治疗腰肌劳损的过程中,使用特定的“?”“拿”“揉”等手法作用于腰部肌肉达到无伤害,无副作用的治疗目的。手法治疗可缓解肌肉痉挛, 使脊柱两侧受力肌肉拉线改变, 恢复腰部软组织力学平衡;手法治疗在适当的强刺激下可提高组织的痛阈值,达到减轻疼痛和增加耐受力的作用; 通过手法治疗对局部肌肉进行弹拨,可将深层粘连的肌肉松解,肌肉痉挛得以解除,使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并且加速炎性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出为受伤组织愈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侧卧斜板法对可能存在因关节紊乱造成的疼痛进行复位。同时也达到了增加腰部肌肉延伸性的作用。

二、单一推拿对腰肌劳损治疗的局限

在用推拿治疗腰肌劳损的过程中,推拿手法作用于腰部肌肉群,改善了肌肉挛缩现象。前期治疗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单一的推拿治疗因肌肉的适应性增强到后期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单一推拿治疗腰肌劳损需要很长的时间,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有时会严重地影响腰痛患者的生活幸福感。同时占用了大量的社会医疗资源。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加重了经济负担。

推拿治疗腰肌劳损患者从开始到结束治疗时患者始终处于被动“运动”。腰肌劳损患者腰部肌肉的肌力和肌耐力相对而言比较弱,又长期处于被动“运动”,因此不利于腰部肌肉肌力和肌耐力的增加。

在使用推拿治疗腰痛一类的论文中。很少有人对患者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患者治疗后的情况。在论述综合治疗腰肌劳损和单一治疗腰肌劳损诸多论文中证明了综合治疗比单一治疗效果好很多。同时在笔者自己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发现单一治疗腰肌劳损复发率高,后期治疗效果不佳等问题。

三、核心力量练习与推拿结合的优点

(一)核心力量练习的作用

腰肌劳损好发部位正好在核心区内,核心力量练习的作用是增强深层肌肉群的肌力和肌耐力,因为人们在固定时深层肌肉群还在持续工作,造成肌肉、韧带纤维少量撕裂并反复损伤。同时局部供血不足,导致营养供给不足及代谢障碍出现的腰痛症状。若是加强深层肌肉的力量,它的持续工作能力增强,在同等的工作强度下就不会出现腰痛,还可以达到减轻和治疗腰痛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多数腰痛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并证实疼痛与肌肉损伤及肌力下降程度呈正相关。

疼痛时患者会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主动减少运动量。若长期缺乏运动,肌肉就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废用性萎缩,腰部软组织劳损更容易发生并加重疼痛,逐渐形成疼痛―运动量减少―疼痛加剧―肌肉萎缩这样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也是腰痛久治不愈的主要原因。患者进行腰部核心力量练习时, 可以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增加核心区的力量,能有效的治疗腰肌劳损。

核心力量练习可使血液循环加速,大量血液流向腰部肌肉群。这有助于稀释致痛物质浓度,消除致痛因子,加速营养供给和代谢产物的排泄。其次,核心力量的训练可增加腰部肌肉的力量,降低局部肌肉的张力,从而加强脊柱关节的稳定性,特别对脊柱起到较好的支持保护作用,维持躯干良好的姿势,逐渐降低腰部损伤的风险,从而使患者逐步走向良性循环。

(二)核心力量练习与推拿结合的优点

推拿通过特殊的手法对腰部肌肉痉挛、粘连进行弹拨,提高了痛阈值,加速了腰部血液循环,消除代谢废物和促进受伤组织愈合。同时核心力量练习在主动运动中加强腰部肌群的肌力和肌耐力,也促进血液循环,巩固脊柱的稳定性,打破恶性循环,重建良性循环。从单一治疗到综合治疗腰肌劳损,随着治疗时间的减少,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并且在社会资源的利用上更为经济。同时两者治疗在运动方式的互补上打破恶性循环,建立有效的良性循环,降低腰肌劳损的复发率,后期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四、核心力量练习与推拿的结合

推拿手法对腰肌劳损的常用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公认的效果,但核心力量练习与推拿结合治疗腰肌劳损目前并没有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核心力量练习涉及到多种练习方式,本文以静力性练习和动力性练习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核心静力性力量练习

1.俯卧支撑

患者俯卧在瑜伽垫上,用前臂和脚尖为支撑点将身体悬空, 从侧面看,患者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保持一条直线,患者可以先从膝关节跪地开始锻炼。随锻炼的深入,患者能用脚尖支撑身体并且支撑更长的时间。变通练习:可以单脚支撑。见图1。

2.侧卧支撑

患者用右前臂(肘关节在肩关节的正下方)和右脚着地支撑,从侧面看,肩关节--腰部--膝关节--踝关节保持一条直线。患者可以先从膝关节着地保持支撑,随锻炼深入,患者能用脚面支撑;换另一侧练习。变通练习: 前臂改为手支撑。见图2。

3.俯卧两头起

俯卧在瑜伽垫上,以骨盆为着力点,头部和双脚慢慢抬起,充分收缩竖脊肌肌群使腰背部向后成反弓状,患者必须尽力保持动作坚持更长时间。随锻炼强度逐渐增大,患者可以保持100s以上。重复练习。见图3。

(二)核心动力性力量练习

1.手持哑铃体侧屈

双脚与肩同宽,上身保持直立,一只手持哑铃于体侧,另外一手叉腰,上身向同侧侧屈,原路返回,反复练习同侧腹内外斜肌。15次一组,左右交替,共3组。变通练习:哑铃重量逐渐增加。见图4。

2.俯卧(罗马)挺身

俯卧在罗马椅上,双脚和髋关节固定在踏板和海绵垫上,双手在体前交叉,身体从侧面看,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保持一条直线;上肢缓慢抬起,使腰背收缩成弓状,充分收缩腰背肌群,匀速还原至预备姿势。 10次一组,共3组。变通练习:负重练习。见图5。

3.俯撑高抬腿

俯撑于垫子上,手在肩关节正下方。双替向胸部抬起。20次为1组,共3组。保持均匀的呼吸。如果体力不够,就选择较少的组、次数,切勿以不正确的姿势练习。见图6。

(三)核心力量练习和推拿治疗的结合

核心力量练习一定要按照特殊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进行,防止腰部再次损伤。在核心力量练习方式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以静力练习为主、动力练习为主和动静交叉配合练习为主进行康复。推拿治疗和核心力量练习结合治疗腰肌劳损,推拿治疗放在核心力量练习之前进行治疗,这样可以提前用弹拨手法让痉挛和粘连的肌肉分离,再进行核心力量练习,可使更多的肌肉参与其中,增加肌肉的肌力和肌耐力。推拿治疗和核心力量练习每天都可以操作一次。

五、小结

推拿治疗腰肌劳损是传统的方法,核心力量练习是最近几年从国外引进到中国,推拿治疗和核心力量练习的结合可行性是在推拿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主动运动的方式增加腰部肌力和肌耐力,对治疗腰肌劳损有不小的帮助。核心力量练习巩固了脊柱的稳定性同时也降低腰肌劳损的复发率,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笔者认为治疗腰肌劳损从理论上的支持到现实生活的实践都证实了具有切实的科学的可行性,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申霖来.针刺配合刮痧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1,20.

[2] 雷晴,李小红.推拿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腰肌劳损[J].针灸推.2009,27(04):120.

[3] 陶胜国.推拿与运动康复结合治疗腰肌劳损患者的疗效分析[J].运动科学.2015,(06):164.

[4] 黄坤,核心力量训练对慢性下腰痛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专业[D].成都体育学院.2014:4-9.

[5] 李晓平.训练与腰肌劳损的体育康复[J].科技园区.2012,(08):75-76.

[6] 何建伟,赵广高.核心力量训练治疗运动员腰肌劳损的可行性研究[J].教育教学.2010,33(04):403-403.

[7] 赵明华,荣湘江.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首都体育学报.2003,15(02):83-84.

篇5

临床资料选择2008年8月—2010年2月,门诊诊断为膝骨关节炎的患者150例,其中男69例,女81例;年龄37~75岁,平均61.4岁;病程1~15年,平均7.3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制订的膝骨关节炎的诊断标准:①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②x线检查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③关节液清亮、黏稠,WBC40岁;⑤晨僵≤30分钟;⑥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或摩擦感。符合①+②条或①+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可诊断膝骨关节炎。

排除标准①年龄75岁,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药物过敏者;②合并心血管、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③有皮肤过敏史者或用药部位皮肤有破损者;④治疗前1周已行针灸、介入及局部封闭治疗;⑤治疗前1周皮质激素治疗者(包括全身及局部外用);⑥患有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及凝血机制异常者;⑦患者理解、交流及合作不够,不能保证按方案进行治疗及随访者;⑧试验前3个月内参加过其他临床研究的患者。

治疗方法治疗组:①奇正消痛贴膏(国药准字Z54020113,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清洁患部皮肤,揭开奇正消痛贴膏塑料薄膜,将小袋内的润湿剂均匀涂在中间药垫表面,敷于疼痛处,轻压贴膏周边使胶布贴实,每张药贴贴敷24小时,1贴/日。②脉冲磁疗:选用MC-B型脉冲磁疗仪(廊坊市天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2个电极对置于患侧膝关节,强度0.8T,每次20分钟,1次/日。上述疗法1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在治疗过程中,不得使用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法。

对照组:除了不给予奇正消痛贴膏治疗外,其余同治疗组。

疗效判定标准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方法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分。①临床控制: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6分,VAS评分减少395%;②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76~85分,VAS评分减少70%—95%;③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膝关节功能改善,Lyshohn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0~75分,VAS评分减少30%—70%:④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

疼痛评分方法: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部疼痛情况进行评价。方法为:在一把标有0—10cm刻度的疼痛尺上让患者标示自己疼痛的程度,0表示无痛,10表示极痛。

治疗成本的确定本研究的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因此,直接成本中除药费外,挂号费以及往返就诊路费等其他费用均可视为零或等同零,间接成本也可视为零,但隐性成本难以计算。另外,本研究中无不良反应,故无不良反应产生的费用,总成本即药费和理疗费。药物费用按照物价部门核准的标准收取。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专业软件分析。对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疗效和治疗成本做一般描述,并进行两组间疗效比较;进一步进行成本效果分析。计算并比较两组成本效果比(C/E)及增量效果比(C厄);根据药费的增加或减少进行敏感性分析;根据本研究标准纳入的膝骨关节炎患者,经本文所述方法治疗后,最有可能的结局是痊愈或显效,因此,这里将痊愈+显效(显效率)作为疗效评价依据。计算公式:成本效果比(C/E)=治疗成本(C)/显效率(E),增量成本效果比(C/E)=两组治疗成本之差(C)/两组显效率之差(E)。

结果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来源于2008年8月2010年2月门诊诊断为膝骨关节炎的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治疗组男33例,女42例,年龄(62.12±8.51)岁,病程(6.9±4.3)年;对照组男36例,女39例,年龄(60.51±9.23)岁,病程(7.4±3.7)年。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见表l,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

治疗成本 收费标准为奇正消痛贴膏13.2元/贴,脉冲磁疗理疗15元/次;最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平均费用分别为696元和450元。

成本效果分析以显效率作为效果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成本效果比(C/E)分别为767.4和1067.1,两者差值为299.7,两组比值0.72,即在达到相同的显效率时,治疗组比对照组节省299.7元,费用仅为对照组的72%。以对照组为基准,增量成本效果比(C/E)为392,3,两组的斜率较大(见图1),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相比,增加一定的药物(奇正消痛贴膏)治疗成本,所增加的疗效明显,每增加1%的显效率仅比对照组多用3.92元,且显效率还将随药物治疗费用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

敏感性分析 假设相关费用上下浮动30%,据此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见表2。对照组的成本效果比与治疗组一直保持较大差距,增量成本效果比也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说明两组的成本效果比及增量成本效果比不会随着医疗费用的变动而变动,结果比较稳定。

讨论

奇正消痛贴膏是由独一味、棘豆、姜黄、花椒、水牛角(炙)、水柏枝等组成的藏药制剂,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临床上广泛用于急慢性扭挫伤、跌打瘀痛、骨质增生、风湿性及类风湿疼痛、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和陈旧性伤痛等的治疗,一般认为其疗效较好,经济实用。

本研究发现,奇正消痛贴膏联合脉冲磁疗治疗膝骨关节炎总显效率(90.7%),高于单独应用脉冲磁疗(28.0%);临床控制率为(44.0%),高于单独应用脉冲磁疗(2.7%),且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表明奇正消痛贴膏联合脉冲磁疗治疗膝骨关节炎效果显著。同时,治疗组的成本效果比明显优于对照组,在达到相同的显效率时,治疗组较对照组节省299.7元,费用仅为对照组的72%。奇正消痛贴膏联合脉冲磁疗治疗膝骨关节炎在有效提高疗效时能够节约医疗成本。

篇6

关键词:盆腔炎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92-02

盆腔炎也就是盆腔炎症性疾病,具体指的是女性生殖道炎症所导致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盆腔腹膜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卵巢脓肿以及输卵管炎。绝大多数的妇科盆腔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疼痛,大约占据90%。盆腔炎是妇科多发病及常见病,基本上发生于有月经的妇女、性活跃期妇女群体中。盆腔炎的发生是临近器官炎症扩散所造成的,临床上以输卵管卵巢炎及输卵管炎最为常见。盆腔炎总共分为两类,即慢性盆腔炎和急性盆腔炎。其中,急性盆腔炎的逐步发展会引起败血症、弥散性休克以及感染性休克等,而如果急性期无法得到根治,那么就会转变成慢性盆腔炎,极大的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由此可见,研究盆腔炎的治疗及护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1盆腔炎的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的盆腔炎患者基本上均有发热、腹部疼痛以及白细胞数目升高等诸多症状。从总体上来看,急性盆腔炎的表现主要有恶寒、发热、腰痛亦或是下腹疼痛等,并且伴有发热、心率加快等症状,阴道可见脓性的大量分泌物,严重者可有寒战、高热、腰部酸痛、异味黄色白带和食欲不振等;有腹膜炎时会有腹泻、腹胀及呕吐等;包块位于后方会导致里急后重感、排便困难、腹泻;有脓肿形成后,会出现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及下腹包块。慢性盆腔炎的表现主要为不规律的发热,有时只有低热,有疲劳感,有些患者因病程相对较长而有神经衰弱症状出现,比如精神不振、失眠等。慢性盆腔炎会引发月经过多、盆腔瘀血,损害卵巢功能,进而出现输卵管粘连受阻,月经不调,甚至会造成不孕症。

2盆腔炎的护理

2.1基础护理。阴道炎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妇科性炎症,必须予以及时的治疗,以防止发生细菌上行感染。但凡有急性盆腔炎出现,应当尽快的就诊,要彻底的治疗,避免急性盆腔炎发展成为慢性盆腔炎。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让患者卧床休息,采用半卧位的卧床方式,有助于炎症在直肠子宫陷窝内积聚,以此使炎症局限,并且避免炎症间接性亦或是直接性的扩散所造成的其他器官感染。要注给予于盆腔炎患者易消化的、营养丰富的半流食或者流食,及时的补充液体。对于慢性盆腔炎,极易在疲劳和劳累等状况下发作,因而提醒患者要注意劳逸结合。

2.2手术护理。在手术过程当中,必须最大限度的确保无菌操作,严格的对手术器械及其他手术设施进行消毒,手术完成后要确保患者所处环境的干净卫生,从根本上防止术后感染的发生,同时还应当给予患者相应的抗生素类药物,以抵抗感染。手术后要定期随访,深入的了解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如果有不良反应或者并发症的发生,那么主治医师要及时的作出切实有效的处理,从而避免再次发生盆腔炎疾病。

2.3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当详细的将盆腔炎疾病的病程进展以及病理改变讲解给患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等负面性心理,让患者理性的、正确的看待疾病,防止精神刺激,进而积极主动的配合临床诊疗工作。患者应当适时适当的做一些身体锻炼,比如打太极拳、散步等,要尽可能保证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以起到增强身体抵抗力、舒展肌肉的良好作用。病室内要注意时刻保持空气的新鲜,盆腔炎疾病对劳累是非常敏感的,因而患者要尽量不去或者少去人多拥挤的地方。在月经期间,要多休息,避免过度劳动,不洗澡。在饮食方面,禁烟酒,忌生冷,清淡少盐,少食多餐,保持大便的畅通及大肠的湿润。

3盆腔炎的治疗

3.1中医治疗。祖国中医学划分妇科盆腔炎为五种类型,即冲任虚寒型、瘀血阻滞型、湿热淤滞型、热毒型以及湿热型。医生在实施辨证治疗的同时,与西医治疗相配合,能够得到显著的标本兼治的良好效果。如果是急性盆腔炎,需要以解毒清热为主;如果是经久不愈的慢性盆腔炎,则应当以祛瘀止痛、理气活血为主,并且要重视养血扶正、健脾补肾等辅治疗。

3.2西医治疗。西医治疗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类:其一,物理治疗。各类良性的物理刺激有助于盆腔进步血液循环的促进,强化机体代谢能力,改善机体组织的营养状态,有助于炎症的消退与吸收;其二,药物治疗。西医临床上选用药效强、剂量大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经常使用的抗生素类药物主要有甲硝唑、头孢以及青霉素等,采取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联合使用不少于两类的抗生菌素予以联合治疗为宜。在西医临床治疗的过程当中,应当切实的按照临床治疗效果与药敏试验结果,对用药情况进行随时的调整。

3.3家庭治疗。通常盆腔炎的治疗采取口服药物或者静脉点滴抗生素配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式,抗生素注射采取头孢他啶,每天4克,每天2次,配合200毫升的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1个疗程5天。应当注意的是,在采用抗生素类药物之前,要提前做好皮试,以便于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可以连续使用2个疗程,可以根据症状恢复情况,逐渐的减少药物用量。另外,盆腔炎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注意定时的清洗外阴,要使用医生认可的或者指定的清洗液。

4体会

盆腔炎患者难以避免的会有腰痛腰困的不良症状发生,腰痛以早晨和傍晚为重,有大声连续咳嗽时病情会不断加重,需要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如果有腰肌劳损出现,症状轻微的患者可以在社区就诊,同时要注意卧床休息,加强营养,少量多餐,低盐饮食,必要时还应当采取抗生素治疗和中药治疗。盆腔炎疾病大多均是慢性多发病,若住院进行治疗,往往患者需要长时间住院,症状若非较为严重,一般不需要陪床。由于医院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因而患者及其家属必须要具备必要的医学常识,防止交叉感染而加重病情。总之,盆腔炎的治疗及护理是尤为重要的,建议采用中医结合的临床治疗方式,倡导标本兼治,并且给予患者精心全面的护理。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浅谈盆腔炎的治疗与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02(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