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和心态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素质和心态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素质和心态的区别

篇1

一、班主任角色定位

班主任不是官职,而是对近现代学校教育中一种工作岗位的称谓,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设置的一个特定的责任岗位。班级授课制是近现代学校教育区别于古代学校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将学生依照年龄和文化程度编定若干人组成的比较稳定的一个班级,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内容,采取连续上课的办法进行集体和多学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样,班级就成为一个特定的集体,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和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环境。如何把学校的意图及时传递给学生,把学生的状况及时反馈给学校管理者,就需要在这两者之间设立一个中介人,负责组织、管理学生。这个中介人在我国称为班主任,在西方称为导师或主任老师,他是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校中负有特殊使命的教师。

二、班主任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应该具备一般教师必备的职业修养和业务能力,还要有自己独特的职业素质,其中最重的一点就是班主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班主任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学生任何方面的成长都建立在一定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之上。健康的心理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而且能使学生博闻强识,思维敏捷,能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更好地与人合作。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大脑机能尚未完善,情绪还不稳定,人格还处在形成过程中。因此,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容易受到外界有害刺激的伤害和影响。任何不良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以及精神创伤和挫折,都可能导致他们心理健康的不良发展,甚至产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在学生的成长时期提供给他们一定的心理帮助和辅导,就能预防其心理疾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国内在对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小学生占10%,初中生占15%,高中生占20%。《全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成果显示:1/3的学生对自己的交往能力缺乏信心,相当数量的学生怀疑自己与各类人交往的能力。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班主任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工作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班主任是学生思想灵魂的塑造者,是学生良好品行的促进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引导学生探索未来世界的引路人。多种角色的工作要求班主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当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是一个讲效率、充满竞争的社会。这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人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和品德修养,而且要求人有应付复杂环境的心理素质。此外,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环境给人们的心理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突和震荡,使人产生紧张、焦虑、压抑等不良心态。因此,需要人们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挑战,从而鼓励自己,增强战胜困难和应对逆境的勇气和信心。所以,班主任要有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高度的责任感和热爱工作的态度。

2.对情绪、情感的自我管理和调节能力。

情绪,作为一种潜在的动机和动力机制,对人的言行具有激励、诱发和调节的重要功能,情绪既有消极的方面,又有积极的方面,班主任要善于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教育学生,才能发挥教师的作用。这里包括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自制力。心理承受力是指教师主观意识上对那些能够引起冲突情绪体验的多种刺激的承受能力。自制力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有认知水平的交往,而且存在着丰富的情感联系,是一种充满情感色彩的活动。一些与班主任主体特点相冲突的意向、行为和态度,作为一种刺激因素是经常发生的,处理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教师教育机智的运用,而且关系到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与自制力。教师的主观愿望与学生的客观现实之间一旦发生矛盾冲突,教师要有自制力,切忌随意冒火,实行“冷处理” ,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永远不能控制其他人,班主任自制力强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篇2

关键词:适应性维度;自我定向适应;社会定向适应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13-02 收稿日期:2016-09-22

作者简介:冯振军(1988―),男,江西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适应性维度基本结构离不开对心理素质基本结构的梳理。研究者对心理素质基本结构的看法综合起来主要有“二维说”“三维说”和“多维说”。“三维说”提出的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基本维度,较为科学地解释了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对适应性维度基本结构进行研究是心理素质相关研究的基础,有利于发挥适应性维度对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提高个体心理素质水平。

一、适应性维度内涵及基本结构

(一)内涵

适应性指个体在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和人格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外在社会环境进行学习和应对,对内在心理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倾向。适应性维度包括自我定向适应和社会定向适应,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基本结构

1.自我定向适应

自我定向适应是指个体对其内部心理过程的理解、调节和控制等适应性过程。自我定向适应主要表现在对生活、学习和职业的适应。

(1)生活适应性。

生活适应主要指个体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生活适应性直接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生活适应能力好的个体生活质量较好,反之则其生活质量较差。个体生活与其学习和工作有紧密联系,因此生活适应性又会间接影响其工作和学习。

(2)学习适应性。

学习适应性指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方式主动适应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学习适应性水平对个体的学习有直接影响,学习适应性强的个体能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效率高;而学习适应性较低的个体适应学习环境较慢,学习效率较低。

(3)职业适应性。

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调整择业取向,通过主动学习和培养兴趣,提高适应职业的能力。职业适应性水平影响个体职业发展,职业适应性强的个体,职业发展前景较为广阔;而职业适应性较弱的个体职业发展前景相对狭窄。

自我定向适应实质上是对内在的心理活动的定向适应过程。自我定向适应的表现之一就是享受孤独。自我定向适应性强的个体,能较好地调节和控制其内部心理过程。

2.社会定向适应

社会定向适应是指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过程,主要包括社会环境适应、人际环境适应、应激情境适应三方面。

(1)社会环境适应。

能正确认识社会状况,以现实的态度与社会保持协调,包括对社会的认同、对社会的参与性和接纳性。社会环境适应决定着个体的生存,无法适应社会环境,则无法生存。社会定向适应能促进个体在生存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和进步。

(2)人际环境适应。

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改善人际环境,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环境适应能力不仅与个体人际交往有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个体的生活和工作有间接影响。良好的人际环境适应能力使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心态对个体的学习和工作有积极影响。

(3)应激情境适应。

个体在面对挫折与困难时采取的应激反应和应对方法,包括个体对应激情境的归因和自我调节。应激情境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中。应激情境适应能力强的个体能调整好心态,保持良好应激反应,采取正确方法解决问题。

社会定向适应的实质就是对外部社会环境的定向适应过程。社会定向适应的表现之一就是积极参与社交团体。社会定向适应较好的个体,能较好地改变或控制环境,自由选择活动和追求目标。

二、适应性维度基本结构之间的关系

(一)区别

1.自我定向适应和社会定向适应是个体适应维度的不同发展阶段

自我定向适应是个体适应维度发展的较低阶段,社会定向适应是个体适应维度发展的较高阶段。个体首先发展起自我定向适应,也就是对学习、生活和职业的定向适应;通过社会化作用,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1]。通过社会化这个过程,个体从自我定向适应向社会定向适应发展。

2.自我定向适应是社会定向适应的量变和基础

自我定向适应是个体不断适应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个体获得和提高适应能力的量的积累。马克思指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2]。当个体的自我定向适应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就会实现从自我定向适应向社会定向适应的转变。社会定向适应既是个体适应维度发展的较高阶段,也是个体自我定向适应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的质变。

(二)联系

自我定向适应和社会定向适应都属于个体适应性维度,具有相同的内外部条件和决定性因素。个体适应维度是在具备一定内部条件前提下,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其中个体内在的能力素质和人格素质是个体适应能力发展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则是个体适应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则是决定性因素。离开内外部环境和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适应性维度便无法发展。

三、适应性维度的重要性

1.基础性和必然性

适应性维度是心理素质的主要成分之一,研究适应性维度基本结构是心理素质相关研究的基础,心理素质研究必然牵涉到对适应性维度基本结构的分析。

2.影响心理素质水平

个体适应能力的水平与心理素质水平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部分的发展能促进整体的发展。适应能力强的个体,心理素质水平较高;适应能力的发展会促进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3.影响个体发展

个体适应能力直接影响其自我定向适应和社会定向适应,而自我定向适应和社会定向适应又会影响个体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对个体的未来发展产生影响。自我定向适应和社会定向适应对个体影响的侧重点不同。自我定向适应主要影响个体内部环境即心理过程的适应,社会定向适应主要影响个体ν獠炕肪车难习、应对和防御等适应过程。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适应维度的内涵、分类及关系和重要性三个基本问题。适应性维度是心理素质的主要成分之一,对适应维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发挥其对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个体心理素质的提升,将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篇3

引发散户股票投资非系统风险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不同的散户投资者投资同一只股票,有的人盈利丰厚,有的人亏损严重,这种巨大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散户投资者各自不同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造成的。其次,很多散户投资者投资股票的分析方法单一,缺乏基本的宏观经济知识,看不懂公司财务报表等基本面信息,仅仅依靠大盘和个股的K线走势作为投资依据买卖股票,投资理财知识,股票投资的技术的缺乏极大的影响了散户投资者做出应有的正确的投资决策,反而给散户投资者带来额外的损失。

1.自身心理因素

①焦虑心理证券市场充满不确定性,但是人心却总是不断寻求确定性。由于证券市场的波动起伏不可预知,因此投资股票常常需要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因而产生令人焦虑的情绪。经历着焦虑折磨的散户投资者心理会变得过度紧张和焦虑,进而会妨碍判断和决定,散户投资者在焦虑的压力下做出的决定,每次都可能犯相同的毛病,越是紧张,越难于专心研究判断各方面的信息。当焦虑超过极限时,散户投资者不仅难以做出决策,而且会冲动地做出错误的决定。然而股市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过度焦虑的结果只能会给散户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损失。

②直觉心理散户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缺乏固定的法则,投资决策在复杂和不确定下做出,直觉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散户投资者不可能收集和综合所有因素和现象,散户投资者经常依靠简单的方法和有限的信息做出投资决策,然后依赖直觉得出投资决策正确的结论。如果散户投资者遗漏的信息很重要,那么信息上的缺失就会导致投资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进而给散户投资者带来损失。

③过度自信有一些散户投资者,特别是有着多年股票投资经历的散户投资者在经历长时间的股票投资历练后积累下许多特有的股票投资经验,在做出股票投资决策时,这些散户投资者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容易忽视客观情况变化所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心理上的过度自信必然导致主观认识影响客观的正确判断,从而导致风险的发生。

④悲观心理有些散户投资者对于股市的趋势总是保持悲观的看法,引起这种悲观心理的原因,有的是性格上的缺陷,有的是因为在股票投资中累遭败绩,投资信心受到打击,因而对每次的交易都心存恐惧。悲观心理扭曲了散户投资者对事物的认识,也降低了他们的能力。他们没有足够的信心在较长的时间里持有一支股票。如果他们手中所持的股票下跌,他们便对这支股票失去信心,很可能就错失了之后反弹或者上涨。

⑤缺乏耐心证券市场波动十分频繁,这给一些散户投资者造成一种幻觉,似乎只要迅速投入市场就可以让人获利,这是在散户投资者中普遍存在的快速致富的心理陷阱。由于这种快速致富的心态,散户投资者很难静下心来,仔细的考虑和计划被搁置一旁,取而代之的是没有耐心和冲动。这种诱惑不可避免地导致这样的情形:在缺乏耐心的心态下做出的投资决定,往往会因草率而导致投资失败。

2.自身知识技能因素

就现有情况来看,许多散户投资者股票投资的基本概念并不了解,看不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对所需信息的收集不完整,进而影响投资决策的正确性。还有一些散户投资者拥有一些错误的观念,比如他们认为低价股比高价股好,低价股涨幅高于高价股等等。另外,散户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使用的投资方法普遍单一,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投资方法指导,往往借鉴于个人经验,所使用的风险评测工具可信度也不高,这同样构成了投资上的风险。

二、散户股票投资非系统风险控制对策

1.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证券分析大师格拉汉姆把市场的报价形象地比喻成一个人。他的特点是情绪波动特别大,在乐观的时候,常只看到美好的日子,从而报出远高于其实质价值的价格;一旦情绪低落,他的报价也就相当的低,使价值明显低估。格拉汉姆用这个比喻充分反映了市场的非理性。对于一般人,投资和投机的区别并不大,但两者的深层次区别却异常重要。另外,安全性的要求也是投资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而言,正确的投资理念是:第一,坚持理性投资;第二,确保本金安全;第三,以实质价值为选股依据。

2.设定合理的投资计划。

设定合理的投资计划包括设立合理的收益目标和设立止损。确定合理的收益目标必须先要自我评估,散户投资者要了解自己对不同收益和所配比的风险持有的态度,明确自己宁愿接受较低的收益而回避风险,还是追求高收益率而承担高风险,进而确定合适自己的收益目标。其次是设定止损。证券市场风险莫测,设定止损位,即是做好最坏的打算,万一发生风险,止损位可以把亏损控制在可以忍受的幅度之内。

3.培养应有的投资心理素质。

若想成为成功的投资者,必须战胜贪婪与恐惧,保持平和的心态;必须打破一夜暴富的思想,树立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必须克服盲目从众的心理,建立独立冷静思考的习惯;必须少些怨天尤人,多点反躬自省;必须坚持谦虚谨慎,反对骄傲自满;必须遵守操作规律,勇于知错就改;以上便是若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所必备的习惯、素养和心态。

4.重视知识技能的积累掌握。

篇4

关键词: 化学考试 失分因素 心理分析 心理辅导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学生考试时失分, 考试不仅是对考生的知识、智力、技能的考查,而且是对考生情感、意志、体力的挑战。无论心理学的研究,还是考试的实践,都表明,考生的应考心理和临场发挥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考试的结果。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考试心理辅导,帮助其分析学习状况与考试成败的关系及原因是很有必要的。现就学生失分现象的心理因素进行几点分析和辅导。

一、粗心大意,影响考试成绩

一些同学不认真阅读,抓不住关键词,不能很好地理解命题者的意图,审题粗枝大叶,答题先入为主,当题目中出现与自己熟悉的事物(如物质的化学式、化学反应、化学计算等)相似或相近的情境时,不能找出其中的微小变化或区别,机械照搬原来答案而导致失误。例如:将O、N、H、 CO、CO五种气体分别通过灼热的铜丝、澄清石灰水、炽热氧化铜、浓硫酸,问:最后剩下气体是?摇?摇?摇?摇。许多学生粗心大意,把CO与炽热氧化铜反应生成CO给遗漏了。

所以考生在看到题目后要仔细、冷静地审题,找出题干设问的关键点,而不能按照以往见过的类似题目的解答思路去回答问题,或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答非所问,否则会与分数擦肩而过。也有部分考生因为对这类题存在畏惧心理而首先败阵,有的同学因基础不牢,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又是部分优生易犯的错误,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克服畏惧心理,夯实基础,认真审题。

二、心理及生理准备不充分

考试,特别是中考,部分同学思想压力大,心理紧张、怯场,有时会出现思维空白。要消除压力,关键是考生要能给自己松绑,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考试。要始终牢记:紧张只能事与愿违。临场对自己做一些心理暗示:“别慌!我能行!天生我材必有用!”或闭目做几次深呼吸以排除焦虑、紧张情绪。但也有考生在考场上过于放松自己,甚至漫不经心。在平时检测或统考中就常有同学不集中注意力,手中不停地转笔或抚弄手指、头发等,这样都会分散注意力,给思维带来不利影响,导致考试失分。

三、紧张的心理是考试的大敌

有的学生平时学习努力,作业认真,小测成绩也不错,但每遇重大考试,就屡屡失分。紧张的心理大大阻碍了思维的灵活性、准确性、广阔性和深刻性。紧张的心理还可能造成视力上的错觉,将题设要求不正确选择看成正确选项;要求写物质名称却错写成化学式;把“从弱到强”看成“从强到弱”,等等,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要克服这一心理障碍,具备良好的竞技状态,首先要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训练,多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做到遇事不慌张。其次减轻心理压力,视考场如平常,调整好情绪,既要有一定的紧张感,又不要过于紧张。保持自信、乐观的情绪,使自身思维达到最佳状态,才有助于提高应试效果。

四、缺乏耐心,产生焦虑心态

文字冗长、数据繁多、字母符号种类多的题目,易使一些学生失去耐心,产生焦虑心态,他们不能耐心地阅读分析题意,不能按题给的要求进行细致的运算,冷静地寻找解题捷径,甚至认为在一个小题上花太多的时间不合算,所以解答时直接转入选择的答案中,凭直觉或印象选出答案。这种缺乏耐心,急于求成的心态当然降低了准确率。

要克服焦虑的心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冷静、耐心,平时要有意识地多接触此类题,总结出解题方法,找出规律,化繁为简。这样一遇到这类题,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心平气和,自然而然地消除急躁情绪。

五、畏惧心理会因难失易

近年来化学试题出现了一类新题型――新情境题。例:过氧化钠(NaO)是淡黄色固体,常温下,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种盐,同时生成可供呼吸的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摇?摇?摇?摇 ?摇?摇。上述反应生成的正盐的水溶液与CaH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一种气体单质,并测得所得溶液pH>7。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摇?摇 ?摇?摇?摇?摇。这类题目的内容大多数在课堂上涉及不到,有的是文献中刚刚报道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发展,有些学生碰到这类题就恐慌,总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殊不知这类问题虽有一定难度,但往往是难中有易。若能将其中易的部分解出,再努力完成难的部分,是有可能圆满解决问题的。

要克服这一心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遇事不慌张,树立自信心。一分辛劳一分收获,付出总会有回报,能使学生泰然面对各种考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并使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所改进,不惧考试,真正考出自己的水平,考出自己的才华和风采。

六、盲目地加快解题速度

每个学生的能力各不相同,解题的速度也就有快有慢,速度慢的同学与解题快的同学攀比,结果速度虽然快了,但错误率也大了。这种盲目地加快解题速度,以忽略解题步骤和必要的检验为代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解题时不考虑格式、步骤,边解边改边涂,思路混乱,卷面不清,当然漏洞百出,结果会做的题目也因少了必要的步骤而不能得满分,真是“只管播种,不管收获”。

化学科考试失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一般决定了考试可能达到的水平,但是能不能真正到达这个水平还要看心理因素的影响,所以考试本身就是知识能力、意志力等多方面的考验。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有良好的心态,就一定能减少失误,达到最佳的应试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京海.成功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2]朱存扣.化学教育.中国教育出版社,2002.

[3]郑日昌.中学生心理咨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篇5

关键词:高职生;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就业准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22-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应届大学毕业生供求矛盾日益突出。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领域和相关产业造成了极大冲击,受经济低迷的影响。近年来,一大批企业缩减规模甚至倒闭,由此带来用人需求量大量萎缩,而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却仍在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必将愈发严峻。面对当前就业形势,高职生应做好哪些准备,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确保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同时注重长期积累

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是应聘成功的基石。用人单位之所以招聘人才,是因为缺乏相关方面的专业型人才。所以,是否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用人单位筛选的关键。

近几年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开始明确——培养能适应生产第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给了高职毕业生一个很好的定位,通过掌握相关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来区别于本科毕业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壮大,现代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基础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万金油”式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只有拥有“一专多能”才能在求职过程中胜出。大学毕业生应该拥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只有基础知识扎实,才能有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大学生要对自己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精益求精,对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要有系统的了解和较深的认识,并善于将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相近的专业领域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可见,作为一名高职生,在校期间应努力学好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相关工作领域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以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地技能操作能力作为自身的优势,在应聘大军中脱颖而出。

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注重长期积累是关键。知识的积累,有时是有意,有时却是无意之为。但在关键时刻,它们可能发挥非凡的效用,所以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个人兴趣的培养,一些看似与自己学习目标无关的兴趣,有时候甚至可以派上大用场,比如:交谊舞、摄影。

二、积极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

调查显示,拥有业余兴趣爱好的人,比没有的人能更好地处理压力、挫折以及失败。

兴趣爱好是人的个性在各种活动上的投射,是与个人性情最相适应的心理和行为活动,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和学习、工作一样,兴趣爱好也是人们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趣爱好是人们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促使人智力的快速发展,见识得以拓宽,使人善于面对多变的环境,并对生活充满热情。可见,兴趣爱好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越多,说明这个人越热爱生活,懂得生命在于运动,追求创造性活动,这样的人心理素质往往也是最好的。

因此,同学们应积极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无论是音乐艺术、体育运动、读书学习等等,通过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来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学会从中享受无限乐趣,同时能够通过兴趣爱好的调节,缓解社会因素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从而有助于冲淡学习、工作中的烦恼,缓解自身的压力,调整心理状态,以勇敢无畏的身心迎接风险和挑战。

三、加强锻炼与人交往、语言表达能力

交际能力,就是人与人相处的能力。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以及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单打独斗不再是主流,只有通过团队的分工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所以,人际间的合作与沟通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方法有很多种,但在日常生活中,最为主要、又可以有效地为每一位同学所运用的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交往伊始,大学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礼仪、风俗、习惯来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主动交往。要想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须掌握主动。如主动问候、主动示好、认真倾听、常说“我们”、学会欣赏、制造幽默等等。

(三)待人要真诚热情。实事求是,态度热情,往往给人一种信赖感,亲近感,这有利于交往的继续深入。

学校是个小型社会,同学们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如:辩论赛、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模拟招聘、竞选、相声小品、主持人比赛等等,在比赛中不断锻炼自己。同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锻炼自己的口才,使语言运用真正成为资源,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艺术。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许多知识可以在与人的交往中获得,虽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我国文人对汲取前辈的间接知识、增长见识的行为准则和学习信条,而在现今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如果加上“广交八方友”那么将更适应当代大学生汲取知识、获得事业成功。

篇6

【关键词】高职生 心理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096-02

高职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他们的基本素质、知识底蕴、所学专业知识的程度、将来对个人发展的追求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他们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程度和深度也不同;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不同,所思考的问题、内容不同;对毕业去向的可选择性、就业困难的程度也不同。有调查发现,高职生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及症状总分上均极显著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这说明高职生这一群体相对于一般的青年人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准确把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和差异,并加以正确引导和帮助,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一、高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个性心理问题。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生的人格尊严问题更为突出,“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缺乏健全的人格特征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不少高职生在入校时就认为自己是难有作为的人,因而缺乏应有的人生理想和积极追求,抱着混日子的心态虚度人生,具体表现为精神萎靡小振,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因此,高职生比同龄优势群体的学生显得更加困惑和无所适从。

(二)厌学心理问题。很多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后,表现出明显的挫败感,觉得自己即使努力学习,也只能拿到专科文凭。再加上他们在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信心等方面,整体水平较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要差些,不少高职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只求混个文凭,因而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三)人际交往心理问题。高职生有人际交往的需要,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常常会出现一些交际障碍或心理误区。人际交往困难是高职生表现最突出的心理障碍。当代高职生普遍缺乏为人处世、沟通交往的能力和互助合作的精神,常以自我为中心,在认识和评价的过程中往往带有主观倾向,一旦遇到挫折,容易失去耐心和宽容,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此外,他们自我防御心理强,当出现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失衡时,不愿轻易向人透露,思想情感得不到及时沟通和表达,产生了压抑、烦闷的抑郁心理。

(四)自卑的心理。近年来,由于社会上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因而在就业市场上,高职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处于劣势。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因此,这些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另外,现代学生的攀比心理比较强,很多富裕学生有某种天生的优越感,而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心理压力较大,他们的自卑心理使其极度敏感,造成同学关系紧张,又因不能及时宣泄,导致长期处于极度压抑之下,进而产生心理变态和扭曲。

二、高职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适应新环境能力差,心理落差大。职业学院的学生经过寒窗苦读,在高考中未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最后只好选择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这种落差是隐藏在他们心中的。同时,进入高职学院就读后,高职生的生活发生较大改变,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即意味着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过集体生活,适应能力不强的学生就会经常被孤独不安、焦虑所困扰,另外,大学生活的压力让学生觉得自己再不是天之骄子,奖学金的评定、入党、提干等方面的竞争是比较激烈的。

(二)人际交往中的压抑、困惑。研究表明,有30%的高职生在交往上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处于青春发育后期的高职生自尊心和好胜心都很强,加之他们有着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因而对人际关系十分敏感,呈现多元化现象。有的缺乏自信心,处事过分小心谨慎,在交往过程中畏缩胆怯,产生严重的压抑心理;有的同宿舍同学之间或因地区关系或因志趣不同而排斥另一部分同学,出现敌对心理;也有一些学生过分注重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常常刻意掩盖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激烈竞争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擅长单打独干,易于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在恐惧失败的心理下,不敢与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竞争力的丧失。

(三)对学业不适应,提升综合素质的能力差。有些高职生学习方法欠佳,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造成动手能力低下,实习成绩不理想,出现紧张、焦虑的心理;一些学生为了提高自己,增加自己将来走出校门的竞争实力,忙于各种级别的考证,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成绩并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结果内心十分焦虑和痛苦;也有的学生面对学习的压力表现得无所适从,加之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等,出现上课听不懂、下课无法自主学习、考试不及格、逃课、沉迷于网吧的现象,进而产生放弃自己学业的厌学心理。

(四)缺乏生活自主性,自立自强能力差。独生子女的家长过度爱护孩子,导致他们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等的锻炼,导致许多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当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便有了许多的不适应和不顺心,而他们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便产生了挫败感;还有的学生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夸大自我弱势,产生严重的烦恼和恐惧不安的心理状态。

篇7

打好语言基础,出去多和外国人聊天

刚开始准备出国的时候,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出国挺好的,可以看看国外是什么样子。可后半句大概咽下去了,很多人觉得出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出国之后,我发现,出国好死了,差异完全不是问题。

差异本身不是痛苦的理由,如何看待这些差异才是。英国人以文明礼貌、实事求是著称,他们也很为自己国家的学术氛围、民主法治以及高效率而自豪。出国前还听说过很多国外学生跟国内学生的区别,有的用来证明外国学生思维开阔却不守规矩、有的证明中国学生刻苦用功却缺乏创意等等,但是不管专家们怎么解释这些,我觉得,这些差异并不是不可逾越的。英国人的那些好品质我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去学习,而英国比较好的一些氛围也让我开了眼界,“师夷长技”也正是我出国的目的。有了这样的心态,看到差异之后就比较淡定,不会有鸡飞狗跳的崩溃感。

出国留学,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一定是语言。除了雅思托福之类的考试之外,还要适应老外行云流水一般的口语。其实语言这东西,重在使用,只要厚着脸皮多跟外国人聊天扯淡,慢慢也就习惯了。很多培训机构和在国外呆过回来的人都喜欢神秘兮兮地说,国内语言学得再好,出去也要重新适应,暗示你们这些还没出去的就不要瞎费劲了,我们在外面的语言能力岂是你们在家就能学到的?可是如果在国内不能打下扎实的词汇、语法基础,真听他们的等到了国外再开始学,那不管你具备多么开放、积极的心态,想要用一个完全不懂的语言跟人交流也是很扯淡的。

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基本的要求

我到英国读硕士的时候,已经是有两年工作经验的“大人”了,所以除了适应语言之外,以前在媒体上看到的年轻学生出国后会遇到的各类危言耸听的生活及心理问题基本没有什么太大感觉。所以,让孩子在出国以前,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素质,应该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基本的要求。

从各类留学中介机构里,就能够了解家长们对孩子留学这件事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殷切的期望,帮孩子办手续、替孩子选专业、永无止境苦口婆心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也许正是这种态度,造成了国内外学生的差别。我看到的国外学生们,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大多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或者至少,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自己的专业、将来的职业选择是什么,以及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应该是大学生对自己最低的要求了。反过来看国内的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件事情,应该就是先缓解6年地狱般中学生活的压力了。同时,6年“中级象牙塔”的生活,让我们的孩子们对社会和自己的专业一无所知。孩子们听家长的话,选择父辈能够为自己提供帮助的专业、选择就业前景好的专业、选择好考的专业、选择挣钱多的专业、选择热门的专业,却鲜有人真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即使选了,除了对专业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外,似乎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朝自己想像的职业方向发展。这时候,再去埋怨他们入学后不好好学习、虚度光阴似乎就有点儿强人所难了。

所以,想让孩子有一个好的留学经历和一个成功的人生,如果等到开始办留学手续的时候才开始准备,就已经为时已晚了。从小让孩子多接触各方面的知识,可以让他对自己未来的专业有更明确的认识和计划。从小给孩子机会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也许可以让他尽早开始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开放和积极的心态,是适应和融入国外生活的关键

除此之外,有一个开放和积极的心态,是适应和融入国外生活的关键。我在英国上学的时候,很多外国同学说我感觉不像中国人,除了身材高大胖以外,也许他们指的是很多中国学生刚到国外,喜欢呆在中国人圈子里,不喜欢跟外国人交流吧。其实外国学生之间的交往非常简单,聊天投机、志趣相投就好了,特别是在PARTY喝了酒以后,话匣子更是敞开地能让人一眼看到底。带着探索的心态去跟他们交流,会让你知道,人们的价值观和观点有多么的多元化,互相之间有多么包容和尊重,而这恰恰是一个社会或者国家想要不断发展进步、进入良性循环所必备的。

让孩子从小有一个开放、积极的心态,不歧视任何人、不用各类“奇形怪状”的标准去过滤他们的朋友,这可是想让孩子尽快融入在国外新的环境,这些都是可以提前准备的。

当然出国留学前还有很多事情要提前准备、学习,但是准备好,或者基本准备好了这三样基本能力,国外的生活一定是充实愉快的。不用被强加单一死板的意识形态、不用浪费时间精力参加各类形式主义的活动、不用被过多的管教约束,这样的学习生活才是一个青年学子所需要的学习生活。

最不舒服的事:

刚到国外,第一个困难自然是口语,特别是去英联邦国家的话,那千变万化的口音是让人hold不住。但是只要坚持多跟人聊天,多出去跟外国人接触,慢慢就适应了。

本来就听不太懂,结果每次要聊天的时候,这帮老外就要往酒吧钻。当然国外的酒吧不是都像国内很多所谓酒吧那样乌烟瘴气,大部分只是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放松的地方。但是,那一屋子的人加上那一屋子的音乐,对听力可真是不小的挑战。要是再去些夜店之类的,就更麻烦了。没办法,多跟老外们在一起呆呆,早晚能练出来。

文化鸿沟!好吧,你千辛万苦解决了语言问题,终于能跟他们聊天了。突然间,你发现还是很多时候不能理解他们说的话。不用提历史和政治这些看上去很严肃的话题,就连聊些小时候看的动画片、漫画书、玩过的玩具这些轻松愉快的话题,都时常需要google的帮助,没办法,成长背景不同哈。但是,这也是留学的魅力所在——看看别人的人生。

感觉最好的三件事:

·人与人之间交流简单、友善。不管在什么地方,人跟人都很容易沟通,喜欢聊天。学校里,不管到什么部门、办什么事情都能看到一张张笑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

·简单、紧张的学习生活。国内大学上课点名、早上跑操、宿舍点名、检查卫生??这些全都没有。

·不断改进的教学制度。即使是同一个专业,每年的课程安排都可能是不同的。读到最后一个学期的时候,工作室来了2个其它学校的调查员,征求我们对于学校、专业课程和老师的意见,好的不好的都可以告诉他们,他们会把这些意见反映给学校董事会,用以不断改进课程和教学质量。这个征求意见的过程,我们自己的老师、导师都是不允许在场的,目的就是要保证真实和客观性。毕业以后,导师会跟每个学生有一次正式的谈话,内容除了关于学习、毕业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外,还要再次征求学生对课程安排和教学方面的意见。

给家长的建议: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人,一定要相信他们。

篇8

一、高职高专学生心理问题表现

(一)悲观厌学

根据不记名调查,我们知道很多学生会选择高职高专的学校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高中时的成绩不好,或者是他们高考失败了[1]。这里的学生大多数都不清楚高职高专学校的培育目标,多所选的专业都不太感兴趣或者不了解。有一些学生是没信心再复读了,所以才选择高职高专学校。一部分学生在就读高职高专学校时,明显感觉到这些学校与他们想象的大学有好大区别,因而感觉到很悲观[2]。而另一部分学生主要是觉得自己就读的学校名气不大,而自己的学历又不高,选择的专业也不感兴趣,感觉到对以后的前途一片茫然,因此产生厌学的心理,从而经常旷课逃课。

(二)情感脆弱

相比于大学生,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会觉得很自卑,在学习上以及生活上都缺乏自信心,而且在感情方面比较敏感、脆弱、容易受到伤害。他们都觉得自己的文凭低,专业没有优势,好像自己低人一等一样,对前途充满灰暗感[3]。这种消极的心态很容易就传染给其他人,这样会使得一部分学生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有的学生会选择自暴自弃,有的会沉迷在网络世界里,讨厌学习。有个别的男生会出现控制力差,很急躁,动不动就发怒,甚至会出现一些比较激烈的欣慰,从而造成害人害己的情况。有些同学不愿与人交流,宅在家里,沉迷于网络游戏,手机游戏中。有些同学就经常旷课去工作,不重视学习,很重视工作。而还有一些同学会注重于谈恋爱,但是心灵又比较脆弱,一旦出现失恋,就会被这种伤心的情感困扰著,不能自拔[4]。

(三)心理焦虑

最近几年,很多的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都会很注重文凭的高低而不注重个人的能力,只是盲目地追求个人的学历。专科生与本科生相比,在工资与待遇这两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异,而在就业方面都会高职高专学生是处于一个比较低劣的位置,这也是高职高专学生的往往会产生心理问题。学生对于学习会产生消极心态,例如会出现迟到早退现象,甚至会有些学生会酗酒抽烟,赌钱逃课等。这些学生都比较迷茫,困惑,而且他们找不到一个好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所以他们会产生神经敏感,学习态度下降,睡眠不足,更不用说要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更不会提高个人的各方面的能力。

(四)定位不明

大部分的高职高专学生都会感觉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没有了生活目标,也不会规划自己的人生的职业生涯,浑浑噩噩的过日子,对学习没有一点动力,对生活失去了激情,没有了方向。在就业时,很多学生都会靠父母给自己找一份工作而有些学生会选择打工,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想到以后真正出来工作时再做打算。这些学生都是在困惑中进行学习,所以,他们对于学习并不感到快乐。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心理讲座这些课时不多的课程根本上就不能满足到学生,对学生根本就没有多大的帮助。

二、加强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根据笔者调查,大部分的高职高专学院主要是以专业技能课程为主导课,而对于个人的心理素质的课程却设置不太完善,选修课和必修课都没有严格要求而且也不多。所以笔者个人认为,高职高专学校是必须要开设心理学这一课程,可以通过听音乐,玩游戏,或做体育运动等方式使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让学生的心理知识方面更加完善,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变化,以及可以合理释放自身的情绪,从而能够提高自身的控制力,调节能力以及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构造一个良好的于心环境。

(二)提高心理辅导水平

以现在的大部分的分高校辅导员都是一些毕业没有多久的大学生来看,他们的社会经验和个人阅历并不高,但是他们的年龄与这些高职高专的学生的年龄相差不大,通常都能很好地与他们交流。染过这些辅导员具有一些心理学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工作则会更顺利。因此,本人觉得辅导员应该主动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教育学生,辅导学生。

(三)集体讨论开导

辅导员可以利用班会等形式,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心理调节方法,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就应该向他们教授一些心理学知识,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心理知识,从而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也可以组织学生探讨爱情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爱情与学习,不能只顾谈恋爱就不重视学习,树立一个正确积极向上的爱情观。同时,可以针对学生个人在心理上遇到的问题,结合上辅导员自身的经历来辅导调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也可以从一些心理测试,心理健康调查等活动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估档案,从而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素质,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以便可以更好地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四)个体交友谈心

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学生时代,都知道有时候有些事情是不知道跟谁去交谈,跟家长谈,家长不能很好地理解,跟同学谈,怕可能被同学笑话,只有跟辅导员交谈是比较放心的,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和辅导员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特别是个别内向的学生可能就这方面遇到的问题还大。内向的同学跟别的同学或者老师们都是难以交谈的,这内向的学生遇到问题能解决就自己解决,当遇到难题的时候就会藏在自己的心底,到了一定的程度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辅导员平时间多点留意着部分的同学,重各方面深入去了解他们,解开他们身上的包袱,使得他们重获自信,让他们重建信心,让他们的身心重回健康。

三、结束语

要使得高职高专学生育心环境得到更好的优化,全体上下的教职员工中的责任是不可避免的。你们的共同努力可以为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进行重塑,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找到正确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姜玉美,周晶楠,国超群.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预防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3(4):632-633

[2]吴启迪.以人为本 改进管理 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J].教育研究,2005,6(7):123-124

篇9

一、钢琴表演中的心理因素

作为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钢琴演奏在表演上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显著的区别。钢琴的表演过程与观众的欣赏过程是合二为一的,因此它具有相当的即兴性、直接性和现场性。演奏者在表演过程中不能预先决定演出效果和成功与否,只能通过自身的技法程度带给观众身心的愉悦和无限的遐想,因此钢琴表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种风险性的干扰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心理因素是重要的干扰因素之一,如何有效地对其进行控制对于钢琴表演者来说至关重要。

一个优秀的钢琴演奏者需要具备高素质的专业水平,否则难以成功地俘获欣赏者的耳朵从而达到艺术上的共鸣。在整个演奏过程中,手指的运用、踏板的运用、音色的转换、以及音乐的传达都有赖于演奏水平的高低,正如世界顶级音乐学府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口号:“第一是技术,第二是技术,第三还是技术。”除此之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演奏者必备的重要演奏条件,它直接决定着演奏水平的发挥程度和高低。通常来说,心理素质较好的人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往往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甚至超常发挥,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则常表现出怯场等不稳定的现场发挥情况。目前,我国的钢琴演奏仍然处于上升的发展阶段,相应的钢琴教学也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当前专业院校钢琴教学大多只注重音乐知识方面的传授和技术的指导,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不重视,导致学生不能独自面对大型音乐演奏。

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讲,平日的练习和真正的演奏截然不同。一些学生虽然平时训练刻苦努力,对每一段旋律甚至是每一个音符都精益求精,可一旦进行独立演奏他们就显得黔驴技穷,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平时的练习不需要面对太多的观众,没有过大的压力和紧张的情绪;上台表演只有一次机会,并且在演奏空间环境和心理上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此时如果心理不能承受一系列的变化因素就会出现紧张心理,并影响钢琴演出的效果。对于舞台经验不丰富的学生来讲,紧张心理是在所难免的,这种心理反应会导致出汗、心跳加速、坐立不安、口干舌燥以及表情与体态呆滞和僵化等反应,因此必须以良好的心态去克服,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演奏。

二、紧张心理对钢琴表演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讲,紧张心理是人的一种特殊情绪,是人由于恐惧、不自信等消极情绪使大脑神经系统形成的特殊的兴奋状态。表演者自身不能完全控制这种兴奋状态,它当大脑皮层发出对音乐的感触以及想象信号、进入情景角色的指令时,就受到中枢神经兴奋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在这种变化使原本的惯性练习秩序被打乱,形成我们所谓的“怯场”。“怯场”是典型的过度紧张心理表现,其主要原因是客观环境的改变和人内心想法的变化,分为适度紧张和过度紧张两种形式。适度紧张是指把自己的精神和思想等方面因素高度集中在自己能够控制的情绪范围内,不影响到自己的演奏。“即便是艺术已有极大成就的名家,在表演前也会感到紧张与不安。钢琴家巴考尔曾谈及她上台时的心情:‘上舞台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好像要上刑场赴死。我很清楚,如果我胆怯,那肯定会弹得一团糟,但当我在钢琴前一落座,精神便高度集中起来,琴声一响,我更是全神贯注于我的演奏之中。大厅里无论有什么动静,我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心中只有我的音乐。’”(孙铭.浅谈钢琴表演中的心理调控[J].科技信息,2010,(10).)在钢琴表演中时常有“怯场”的情况出现,很多演奏者由于紧张心理和情绪的影响难以控制自己的现场表演,有的表现为遗忘,有的则表现为演奏失准。其实,适当的紧张能够对演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它能激发起演奏者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手指的灵活度提高,思维更加敏捷,演奏出更出色的音乐。紧张心理能够使人的注意力和精神高度集中,只要将这种情绪运用得当,演奏者往往能在钢琴表演过程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过度紧张会导致人的生理出现反应,例如身体紧张僵硬、心跳加速、出汗等,在心理上则表现为大脑活动迟缓、出现思维空白等情况,这些生理反映都可能成为钢琴现场演奏的障碍。过度紧张对钢琴演奏有反作用,在反映到心理学上实质是人内心恐惧的表现,演奏者应正确认识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以克服,不要让过度紧张的情绪影响到自己的钢琴演奏

三、钢琴演奏的心理调控

1、钢琴演奏中心理调控的作用

钢琴演奏是集心理感受、体验、体现和技法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系统性艺术活动,这一活动受人们大脑神经中枢的指挥和调度,与其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及大脑产生紧密的联系和影响,从而完成整个演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协调功能决定着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和演出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心理调控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正确调整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以适应钢琴演奏的需要,达到理想的演出效果。钢琴演奏前的心理感受与心理体验非常重要,二者在演奏阶段对人的心理注意力、记性力和想象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钢琴演奏者在进行表演时,熟悉内容的初始阶段(识谱、读谱等)需要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有效分析、理解和认识作品,进而将纸上的音符变成有声的音乐传递出来,在不断的反复中增强演奏的记忆力和技术从而增强信心。钢琴的演奏阶段除了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神经之外,心理调控也直接影响着演奏者的心理变化,只有将心理因素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顺利完成演奏。“而当钢琴表演进入到演出的阶段时,除了调动心理运动的内在储存,以及内在听觉与视像的创造积累变为活化的音响之外,它的注意力、记忆力与想象力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制。而这种复制正是前期准备的活化音响的再现,所不同的是演奏进入了直接或间接的音响情感交流阶段,直接是指面对面地传达给观众,间接是指通过录音或录像传递音响信息。”(金鸽平.钢琴表演艺术的心理调控意识[J].音乐探索,2011,(06))

2、心理调控中的准备工作

钢琴表演者要做好心理调控的前期准备和临场准备,所谓的紧张心理大多由于不自信或是前期准备的练习不够,没有形成正确熟练的临场发挥习惯和规律。正因如此,演奏者在平常的训练中不光是要注重钢琴技法的练习,更应该对自己的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的训练。练习时,应强调主观意识的作用,把反复练习和记忆放在首位然后在其基础上用高度紧张的神经和注意力提高心理素质,避免“怯场”心理。前期准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需要克服三个难点。首先是演奏水平的难点,当演奏形成惯性之后,演奏者的身体肌肉获得了反复操作的自然动作,演奏者能够不假思索地用大脑的意识去控制音乐的演奏,将音乐传递给欣赏者。其次,演奏记忆的难点。钢琴演奏并非熟能生巧,只有通过综合视觉、听觉、运动、情绪、概念等多种记忆方法将演奏转化成惯性动作,才能克服紧张心理带来的记忆空白。第三,演出经验不足。一般来讲,紧张心理的产生都源自于现场演奏经验的匮乏,演奏者多数时间都是自己单独练习,没有较多的现场表演经验,只有历经过不同场合、气氛、形式的演出后才可能积累经验从而形成较强的应变能力。所以,演奏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自主增加演出的实战经验,以减少自己的心理压力和负担,顺利完成演奏。

3、心理调控中的临场准备

篇10

论文关键字: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重要性;特点;构建

在我国教育的不断变革中,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主要问题,面对当今这个大跨度、多变化的社会新阶段,我国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必须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和潜在问题出发,力求多方面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思想并采取切实的措施,以促进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深化。

一、 构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的重要性

从我国很多高校特别是很多职业院校来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状态严重影响着其是否能够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未来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职业院校本身不同于一般高校的特殊性,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对待就业的心态,没有一定的倾向性和稳定性,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剧烈波动,如果学生一直无法摆脱这种多变慌乱的心理特征,则会对其择业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就业心理辅导体系成为当今各所职业院校最为重要的任务,只有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其求职择业的心理,才能加以积极引导和帮助。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愈发严重,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心态十分复杂多变,由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涉世尚浅,对社会认知不够,往往对自己的评价过高,理想与现实相脱离,在毕业后的择业过程中常常产生矛盾心理。往往会出现悲观、焦虑等消极情绪,再加上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压力和竞争,使得他们很难调整就业心态,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学校和有关部门在大学生就业心理出现的一些状况进行分析,努力建造出一套完备的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同时全面开展对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方法和创新模式。利用实践活动和教育改革最大限度的促进大学生健全自身人格、认真对待就业和提高就业心理素质,使大学生敢于正确面对当今社会就业的环境和压力,调整好自身就业心态。因此,只有通过构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增强和完善自身的就业心理素质,才能促使学生的精神健康和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为毕业后的就业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心理特点

职业院校的学生与其他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就业心理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具有显著的区别,主要有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我国很多职业院校中的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上还存在缺陷,不够明确,多过分强调自我,以自我为中心。这对学生的择业有着很大的心理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甚至不能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在面对就业时往往不切合实际,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导致很多毕业生失去了本应有的机会,最终造成心理困惑。此外,由于一些学生的地域观和乡土观的守旧心理,使得很多学生放弃自身喜欢的专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

其次,由于职业院校不同于其他高校,具有一定的教育特殊性,导致其学生的观念与自我期望之间存在一些差距,造成学生悲观心理。对自身的而评价较低,并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随之使得其遇到挫折很难解决问题,这样的逃避心理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择业中会出现情绪低沉、不思进取的心理状态,这就造成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不相符合。同时,对于即将毕业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在面对各种纷杂的就业机会时会产生失落感,表现出焦虑和不安,甚至出现就业恐惧的逆反心理,这种不正确的就业心理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大大增加了就业困难和就业途径。

再次,观望心理和攀比心理日趋严重,面对当今就业的激烈竞争,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缺乏对今后的方向和规划,总抱有一种观望心理,从而导致没有准备好随时上岗的状态,从而与就业机会擦肩而过。同时,一些职业院校学生不够实际,使得他们在求职的过程中期望值过高,不能从现实中出发,从而错失良机,再加上盲目的攀比心理,心浮气躁而极易跳槽,放弃自己找到的工作造成对公司的违约事件发生。这是长期形成的错误心理导致的结果,在矛盾面前不知所措不敢果断抉择,这样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很难找到或者盲目放弃稳定的工作,造成就业困难的现象。

三、如何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进行构建

面对当今愈演愈烈的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如何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就业心理辅导体系成为目前各所高校面对的重要课题。建立科学规范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对于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和就业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从对学校的教育操作系统和管理系统两大方面做起,具体措施如下:

(一)操作系统即职业院校心理辅导体系教学模式的构建

1.在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对待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对大学生感性实践的加入,从而达不到对其就业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在教育领域方面开展就业心理健康辅导,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和择业特征有针对的传授其关于就业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使其可以认清自己,努力建立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可以设立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讲解关于就业的心理知识和自我调节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职业院校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可以开展一些与就业相关的社会心理评估和适应性测量,以帮助学生明确分析自身不足和优势,以满足现代不断变化的就业需求。除此以外,还要结合社会实际,针对职业学院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加强其技能训练和社会服务,及时使其认识到当今的职业需求,从而正确进行合理的职业选择和定位。

2.在活动领域方面,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和心理问题的丰富性,从而决定了对其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教学知识传达,而应该采取各种多元化的方式作为构建心理辅导体系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新的模式思维下根据实际要求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进行对职业院校学生健康择业的心理咨询活动和教育,使其能够客观准确的改变传统择业观念,在参加这些活动的同时获得自身价值体验和增长。要注意根据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进行有针对的个性心理辅导,可以通过讲座、模拟练习和演讲等方式对其有意识的接受教育和提高心理素质,在传统模式上加入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的建设,使其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提高就业率。此外,在救助方面和学术方面也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对其就业心理的辅导体系要系统化、科学化的研究,不断提高就业心理咨询的专业水平,帮助大学生增进自己的心理能力和职业选择。

(二)职业院校就业辅导体系管理系统的构建

1.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一个有机的全过程,离不开学校教育管理系统的整合和改革,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保障体系的支持才能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实效性。要努力加强学校内部组织的管理工作,以构建专业化、多元化的工作服务体系为目标,即从职业院校的领导至管理部门甚至心理辅导教师和辅导员,按照移动的形式组织成统一的体系结构,根据不同渠道和层面来展开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通过建立学校组织整合体系,可以逐渐实现工作整体化优势,实时转变教育理念,及时把握就业信息,从而健全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

2.要全面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活动的管理工作,促进其自主性和创新性,学校要全面建立与就业心理有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建立心理健康机构或俱乐部,以多种形式进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强化其就业心理和自体自育。同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的宣传和引导,强化其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观念意识,从而使其在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中不断完善自身心理状况,以更好的面对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因此,就业心理教师要多引导和激发职业院校学生参加心理社团活动和专题讲座,使学生在自我调控、自我认知和自我生存上得到全面的了解,找到消除学生负面就业情绪的心理困惑,使职业院校学生增强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3.在对职业院校进行组织管理和活动管理的同时,对于实践管理方向也应该重视起来,以最大限度的促进教育效果的延伸。一方面,对于职业院校自身来说,充分发挥学校中各种社团的作用,提前为学生提供各种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并在大学生选择就业过程中的自我表现给予科学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对实践管理和考核上要严格要求,组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实习进行相关指导帮助,并开展模拟演练,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协调能力,同时做好社会角色变化的准备心理,使职业院校学生敢于竞争,成为具备良好就业心理素质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