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规划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文化规划设计方案

篇1

关键词:景观设计;校园景观;场所精神;生命文化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046-02

1 前言

场所,是活动发生的地方,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场所具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它能为人的活动提供一个固定空间。场所不仅仅适合一种特别的用途,其结构也并非固定永恒的,它在一段时期内对特定的群体保持其方向感和认同感,即具有“场所精神”。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根本的经验。

校园规划除了建筑实体外,外部空间作为校园生活的发生器,是校园中最有活力的地方,也是产生公共记忆,公共特征的主要场所。一个学校在具体的校园物质环境实地营造的同时,应更加重视景观的创造、建筑组群的维合界面及景观空间若干层次环境场所的氛围营造,因为它们才是作为校园非物质文化的基本载体,构成了包括校风、学风与内在的校园文化传承的主要空间场所,而不是过分讲究平面形式构图,忽视环境场所与校园特点的创造。

2 项目主题――生命、文化与“场所精神”物语

设计方案在保留校园本身自然形态与景观要素的前提下进行环境处理,在设计构思反映生命的奇迹、生命的状态、生命的故事如DNA、蛋白质细胞的概念,以及生命与人类的交流的理念和场所精神,让老师与学生能够提高对生命的文化认知与尊重,对景观生态的保护与延续。并且在场所精神中强烈反映出华侨大学中感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龙舟文化通四海,凝集世界各地数十个国家学生的多元文化精神。所以项目主题以生命与人类的交流的基础上,为校园景观提供了空间场所,记载历史沧桑,展现校园精神,孕育校园文化,突出表现了校园景观“场所精神”。

3 项目背景

探索新型办学模式,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高档次的文教、旅游区是华侨大学厦门校园的办学目标。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活动赖以生存的基础,体现着大学理想和人文精神,反映着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理念的新一轮校园文化大潮,促使了这次华侨大学厦门校园总体景观规划设计这个项目的诞生。基于上述的观点,在这个项目设计中,设计者贯穿了一种生命文化、龙舟文化与校园文化高度融合的景观设计文化。

4 现状调查分析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位于集美文教区东南角,东面隔路与集美大学相邻,南面是规划中的滨湖的集美大道,西面亲水(杏林湾),北面是规划中待引进的其他高校园区(见图1、图2)。

5 设计原则

整个项目在以设计主题为导向的依据上,提出的设计原则有:整体有机的景观格局,生态原则和地域特色,分期规划原则,开放性原则,资源共享原则。

6 用地布局

根据设计目标和设计理念,全园分为六大景观功能区,分别是:湿地景观观赏区、广场活动区、户外交流区、运动区、读书林区、休闲野趣区。

校园景观有一实一虚两景线,实线为校园观赏环路,贯穿校园不同功能空间;虚线为水体,连接着校园区主要景观节点。

校园的西南部是湿地景观观赏区,主要的景点有南入口、五洲文化主题湿地观赏区、生命之塔、渔舟晚唱等。校园的西北中部为广场活动区,主要的景点有叠水舞台;湿地景观观赏区以北是户外交流区,主要的景点有滨水大道、以及细胞概念等;校园的东南部是运动区,主要的景点有生命之源等,读书林区位于中部,主要的景点有书香竹林等,休闲野趣区位于校园的东北部,主要的景点有兑山的山景保留改造、生态走廊等。

7 功能结构组织

校园的设计从它的概念出发,在布局结构上强调了五条主脉,五种景观功能线,分别是文化线――文脉,水景线――水脉,生态线――绿脉,游乐线――嬉脉,历史线――史线。设计中五条主脉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组成了整个校园布局构架,满足师生的文化、娱乐、休闲等要求。整个水系的设计有机结合又能突出重点与,其内容有湿地景观观赏区、人工湖、广场水体、野趣溪涧、生态溪涧等各种丰富的水体景观。并且在五洲文化湿地中又结合中国传统龙舟文化进行景观构架的搭建,使整个校园呈现浓郁的历史、人文风情。

8 道路交通设计

校园道路规划整个道路组织主次分明,自成系统,完整有序。依据高等学校学生上下课自行车、步行人流量大且集中的特点进行布置,同时考虑机动车安全方便顺畅运行。校园规划道路分为五级,校园主干道,校园次干道,环绕综合教学楼群道路。IV级道路、消防车道(平时为步行道),道路绿化设计错落有致。景观设计在每个区增加环园步道。既是联系各个园区的主要干线,又使每个园区自成一体。

9 可持续性景观设计

在可持续性发展方面,从四个角度去设计。首先是环保教育――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展示窗口;其次是可持续性材料的使用――多使用回收材料、地方材料、快速更新、低反射表面;第三是中部的节水与泻洪―节水装置、实施中水处理、中水再利用、河道和地下汉水层的补水、透水性良好的铺地;第四部分是可持续性生态景观设计,包括强力吸收二氧化碳、节水的设计、维护要求低、本土的/适应性强的植被。

10 绿地规划设计

整个校园在保持原生林的基础上对植物进行局部维护和改造,组成非营业性的植物绿地生态架构,使整个绿地系统的保持与恢复可持续性发展。新植物也以当地生态土生的原生树种为优先,保留原有的古树,种植形式为复层栽植,创造多种生物区位。通过合理的生态群落设计,在校园创造滨水绿链与弹性绿化渗透,并且结合整个的布局,组成以水面和自然山体为核心、以景观绿带为纽带、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样化开放型的绿化体系,从而呈现出亚热带环境海滨城市特色。

特别是绿化结构,沿龙舟竞技湖沿岸设计连续富有变化的滨水绿化带,以五座大桥为节点,形成五个不同特征的滨水区段,分别设置以斜坡绿化、亲水平台、观景码头、自然叠石与龙舟码头为特点,通过滨水绿链向校园内部有机渗透,提高山水校园的感知度。

11 结语

正如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危机产生现象学,现代环境的危机则直接引发了建筑现象学。整个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在“生态型、景观型、开放型”的思想指导下,探讨与深入新型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模式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现华大多元文化的特色。特别是在新大学校园都比较类似的情况下,抓住校园场所的精神特征和建筑现象,延续华侨大学的办学特色、历史传统、大学精神、治校理念,力争使设计出来的新校区成为一个高质量的亚热带风光的海滨高校。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新校区规划;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探讨

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建筑环境与人的集合,体现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物质面貌。在满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校园文化特点以及地块形态特征,结合当地地域文化内涵,追求宜人空间,规划设计出具有时代风尚和浓厚文化气息的特色校园建筑是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的进步。

一、校区规划建设中的误区

总的说来,校园建筑应该具有如下基本功能:

1、满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等各种活动以及生活的物质需要;

2、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满足师生的精神需要。

3、设计理念与时俱进。学校规划设计中要体现新校园新理念,建设有特色学校文化内涵的崭新校园。同时要注意处理好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之间的关系,做到既相互联系又互不干扰。

但一些校区规划和设计方案中,并没有很好的体现上述功能,反而陷入了片面追求高大全的误区:

1、一味求大求新求全,过分注重气派、场面。许多学校脱离自身实际,未经过规划论证,就盲目制定规划,出现了征用土地过量、建筑体量过大等问题和弊端,既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又存在着建筑防灾上的隐患,给校园生态环境的维系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功能分区盲目、滞后,与时展相脱节。校园规划忽视了当代校园空间的开放性,导致了各功能区距离过远、相关院系联系不密切等问题的出现。

3、过分讲究平面构图形式,忽视校园特色的创造。

二、校区规划与学校建筑设计的着眼点

1、将学生群体的需求放在首位,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其日常行为规律为基本出发点,形成合理科学的结构布局。

2、全方位引入生态观念,将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完美融合。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巧妙设计、布置,实现校园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的和谐统一,校园当前规划与未来发展的和谐统一。

3、重视文化传承,塑造、建设形式多样的公共开放空间。

4、实现总体规划布局与各单体建筑功能之间的衔接过渡。妥善安排处理好交通组织设计、消防组织设计、总给排水组织设计、电气规划等规划的整体布局,保证其整体系统性。

5、注重各单体建筑功能布置的合理性,确保静闹分区明确、洁污分区明确、交通组织与教育空间互不干扰等功能的实现。

6、考虑到学校的特点,其建筑应简洁、朴实、大方而又有新意,因此单体建筑要在充分考虑结构可行性与经济性的前提下,完成其外部空间造型的考量与设计,进而形成校园特色与地域文化特征完美融合的整体教育建筑风格。切忌为追求大造型而牺牲功能及结构的合理性。

三、实例说明―― 东莞市卫生学校校区规划与学校建筑设计

1、学校及工程概况。东莞市卫生学校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全日制普通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新校区用地位于东莞市道镇西南部,东临粤晖大道,西靠北海水道,南接洪厚路和粤晖园,自然环境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东侧有高压线走廊。用地面积为153497,现状为果园和空草地。预计办学规模为:在校普通学生3000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2500人,各类在职人员培训5000人次/年,建筑面积控制在71850。

2、总体规划布局设计:“一线”和“三园”。结合岭南园林文化和北海水道景观,新校区规划以创建“园林式学校,水文化学校”为出发点,将传统岭南建筑风格与现代校园建筑风格完美结合,具体可概括为“一线”和“三园”两大主题。(见图1)

图1校区规划平面图

(1)“一线”是指北海水道江岸景观带,校区规划中各组团均沿江岸景观带排列,赋予了浓厚的水乡文化神韵,实现了生态环境与校园人文气息的完美融合。

(2)“三园”是指校区规划内的三个园林式组团:即教学区组团、中心组团和生活区组团。(见图2)

图2功能分区与“一线,三园”空间分析

“三园”主题,以内外有别、动静区分为原则,以自然有序的空间序列进行功能分区,体现了以教学实践为中心的思想。教学区和生活区临近江边,尽享江岸景观的同时,避开交通线和高压线走廊的干扰,以减少噪声干扰;运动区接合教学区和生活区,分散分布,以方便师生的学习和生活。

教学区组团曰“别有小筑”。教学楼与实验楼交错围合,形成数个内庭和中心庭园,单体之间以连廓相通,极大方便了学生和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组团南北布置,享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又避免了西晒的不利影响,符合南方地域的气候特征。同时将对外开放的实验培训楼布置在组团,相对独立,可满足外部集中培训工作的要求。

中心组团曰“上善若水”。由行政楼、艺术楼、图书馆、报告厅和阶梯大教室组成。整体设计中融合了岭南园林艺术中开放、兼容和多元化的特点,完美诠释了对水文化和新派园林式校园文化的理解。另外引入了北海水道江岸景观,再辅以水榭木亭、连廊等景观小品,使得水乡文化、岭南园林文化和校园文化三者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同时中心组团作为联系纽带,通过连廊和景观过道将生活区和教学区联系起来,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和优美的道路景观。

生活区组团曰“片山斗室”,以自由的排列组合方式,使整齐划一的居住空间、自由多变的绿地与餐厅、体育馆、运动场等单体融合为一体,整齐有序而又不拘一格,宛如江边片片山峰,极具韵律感。宿舍楼均底层架空,有利于通风的同时,也满足了非机动车的停车需要。房间均保证南北朝向,拥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体育馆以以现代材料与仿古造型的完美结合,塑造了崭新的校园形象,灵活的模块设计使得它能满足多种使用要求,实现了一馆多用,十分经济实用。

3、交通规划设计

组织好校内外的人流、车流,做到人车分流、互不干扰是校园交通规划设计的依据和关键,也是校园静谧的必然选择。因此在交通规划设计中,将主入口设于粤晖大道一侧,通过直入式的景观式入口与圆月形的入口广场分流进入校区的人流与车流;次入口设在南边的洪厚路,方便外部培训人员的使用;环形校区道路连接两个主要出入口和北面的后勤出入口,满足了平时使用及消防需求。

另外还充分利用了江面的景观资源,沿北海江岸将护堤的抢险通道融入校园的整体环境中,形成丰富的沿江步行休闲空间。

4、单体建筑设计

(1)设计理论依据。本设计方案在着重体现岭南建筑设计特点的同时,融入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功能价值与美学价值的统一。

图3整体建筑鸟瞰图

(2) 建筑风格的确定。为与周边环境,特别是粤晖园的仿古建筑自然衔接,和谐统一,在选材中运用仿清水砖面砖、板岩等介质,形成纯净、古朴的主旋律;同时以钢材、金属百叶、幕墙玻璃等现代材料展示时代的风貌,使整个建筑形象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和谐地镶嵌在环境中,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在园林设计中,巧妙地应用了篆刻、宫灯、月亮门等构件,尽显中国古典园林之美。水体、通廓、木亭等园林构件穿插在庭院中,辅以竹、芭蕉等富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园林树种,还原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渲染出古今交融、格调雅韵、优美舒适的文化氛围。

5、景观绿化。环境景观对于人的影响强烈而又深远。高雅精致、主题突出的校园环境,必将赋予人以精神营养和文化熏陶,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给人以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

在确定了“一线,三园”两大主题后,就以此为基础,组织园林景观绿化设计,以小围合、半围合为主的建筑空间提供景观设计的主题和场所,用现代建筑的空间复活古典园林文化的精髓。

6、小结:东莞市卫生学校新校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实现了校园功能与生态化、景观化、开放化先进理念的有机结合。

四、结束语

在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当中,应体现出对环境的尊重,积极营造具有良好人文氛围和可融汇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交往空间,以此提升校园的气质与风貌。

参考文献:

[1]吴健.某校区规划与学校建筑设计的探讨[J].城市建设.2010(23):249

[2]罗锦、翟辉.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3):40

[3]张建华、刘建军.对当今大学新校园规划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9(29-3):80

[4]王晓琴.羊城主车轴线上的“大都会学校”――珠江新城E区中学规划与建筑设计赏析[J].建筑.2008(13):69

篇3

(一)吕梁学院简介

(二)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关于抓紧做好校园总体规划的通知》,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211工程”建设,更好地为山西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山西吕梁学院新校区根据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将在今后十年间较大幅度地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教学质量。

(三)新校区简介

吕梁学院是一所多学科型高校,以基础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学科为重点,积极发展交叉、新兴学科。学校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兼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

二、场址选择及地理概况

(一)区域位置

新校区选址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北郊,规划用地较规整,依山临水,处于两山之间的平坦地带。西侧为209国道,为校区与城市的主要联系干道,东侧为北川河,南北都有较好的发展空间。

(二)地理概况及市政条件

气候:离石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差异悬殊。春节干燥,风多雨少;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雨雪不多。

(2)地质构造:全年日照时数2490小时,年平均风速2.2米/秒,极大风速27米/秒。

(3)地震:地震烈度为6度。

(4)季节性冻土:冰冻期为11月至次年4月,标准冻深为0.77m,最大冻深为1.04m。

(5)水文地质条件:年蒸发量1917.50mm,全年无霜期150天左右。

2.市政条件:供水、排水、供电、供暖、燃气、通信。

三、规划原则与总体规划构想要求

(一)规划思想

依托现有环境,将校区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建设富于21世纪景观的开放式现代化复合型绿色校园。

新校区的规划设计要达到“科学化、信息化、人文化、环保化、园林化”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注重整体环境的和谐和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化大学教育理念,体现现代大学“寓教于生活,寓教于交流,寓教于环境”的校园空间气氛,实现“现实与未来的和谐统一,整体与局部的和谐统一,功能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效率与效益的和谐统一”。同时,规划设计要有科学的前瞻性,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分期建设创造条件。

(二)规划设计原则

(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构思新颖,风格鲜明,有利教学,方便管理,留有余地,分期实施。

(2)新校区规划设计方案,在功能上应满足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要求,力求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性、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3)新校区设计方案应具有可持续性发展性,按照动态体系规划,形成弹性生长的规划脉络,做到宏观可控、微观可调,留有适度的发展空间,以适应学校今后的发展。

(4)科学全面的研究基地环境,注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表现出一定水平的园林景观。

(5)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组团分明且便于联系,力求营造一种呈现理性、典雅、大气、富有文化内涵的氛围,形成个体特点鲜明,总体和谐协调,布局科学合理,体现时代特点,与区域位置和谐一体,宁静优美的校园环境。

(6)注意节能、节水和生态保护,重视水资源和植物资源的有效利用,尽可能减少运行成本,充分考虑绿化、美化和人文景观的设计,合理布置建筑楼群。

(7)为了节约资金,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行政办公楼及学生食堂等可采用框架结构外,其余宜采用砖混结构。

(三)规划设计要求

(1)功能分区科学合理、整体协调、动静分离,既联系方便又要避免互相干扰,重点突出校园中心区。新校区按功能可分为教学、科研试验、文体活动、办公、生活、景观、试验场和实习场等区域。

(2)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营造现代园林式校园,主要标志性建筑要充分体现出应有的气势和个性风格。

(3)遵照具体工程项目分期实施的原则,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一期工程的合理性,避免后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校园环境的干扰。

(4)学校正门结合辅道设在209国道,其他方向根据需要也应考虑设门,校门区要气势宏伟,视线开阔,显示出庄重、大方、新颖。

(5)道路规划要实现人车的合理分流,充分考虑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的停放问题。

(6)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暖、信息、网络、数字化等管线要一次规划设计,布置要经济合理,用途要加以区分,小区内所有管线均以暗线铺设。

(7)校园绿化景观系统,校园规划绿地率为40%,应做到“点、线、面”总体优化,实现“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结合大学园区的整体景观水系,充分考虑北川河,和周围山体景观的联系。

(8)单体工程应做到风格统一、特色鲜明,一般以多层建筑为宜,局部以中高层建筑统领环境。

四、规划理念

(一)顺应未来高等学府的发展趋势,把握高等教育内涵,积极探索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变化发展,并及时反映在校区的规划上,紧密结合吕梁地区与西北地区经济、教育等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力图把新校区建设成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山西及离石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离石区域中心的城市地位,建成生态化和智能化的大学校园。

(二)充分重视教育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和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产业、服务产业等联合发展的带动效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教育的产业化运作和教育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尤其重视教育产业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联合发展,积极推进学、研、产一体化。

(三)充分重视校园与城市的融合与互动。城市为校园提供了生存的环境,校园也应以自身优势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新校区建设应以高校为主体,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开发,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建设,高校是经营校区产业的主体。

(四)基础高等教育、深入教育和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能,三者应该并举。积极引导基础高等教育的社会化、普及化、开放化,从而使高校公共教育更加开放和普及,打破原有封闭式教学模式,使公共教育功能更好地与城市融合,并从功能和交通两方面带动城市地区的发展。通过向城市的开放,形成大学校园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五)积极引导校园学术研究向重点化、专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力图强化高校的科研功能,并且将其与普通的公共教学分开,形成内敛形态结构,避免校区多重功能的互相干扰。同时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向教育和产业两个方向转化,达到科学资源的多重共享。

(六)提供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提倡教与学、教学与交流的多层次融合。根据综合性大学的形态要求,营造个性化的校园公共空间系统。积极营造大学校园的精神内涵,充分重视精神场所的创造,有意识地培育校园文化与历史的沉淀与形成,形成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圈。

(七)根据校园教育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创造模块增长和细胞生长的发展模式,发展规模可根据高校的发展情况进行调节。

(八)适应汽车化时代的到来,完善解决人车关系,实行车行、人行并重的规划理念,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根据不同功能人群的出行模式,具体分析各种出行方式的流线构成,从而决定交通系统的结构。

(九)重视校园智能化、网络化,通过构造教学、科研、生活的功能网络及道路、绿化等连接网络,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达到促进各种交流及资源共享的目标。

(十)重视校园生态化、园林化。以营造富有自然美的绿色生态环境为目标,通过绿化手法搭配(草坪与花卉的点缀,绿化和硬质铺装的搭配),并以挖湖造丘的手法形成山体与湖面的独特景观,保护原有生态环境。

(十一)积极引导校区生活区与服务区的社会化与城市化,同时强调学校管理的物业化,生活、服务与城市接轨,将学生和教师居住公寓化,社会化,这样可以更有效的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不同档次的需求并减轻学校负担。使生活区和服务区向外侧发展,同社会城市接轨,适应市场化的需求。

五、规划设计构思

(一)道路交通系统构成

1、交通便捷、人车分流

理念一.将不同人群的出行目的、模式细分化,作为功能区布局和交通组织的依据、安排合理的路线系统。

理念二.汽车化时代的到来和校区城乡结合部的区位,要求新校区的交通结构应更好的解决车行交通的便利性和停靠的方便。

理念三.非机动车交通(人行、单车)仍是校区内部交通的主体,主活动区域应采用人车分行系统。

方案根据不同人群的主要活动范围和路线将校区范围内由内至外分成三个大的活动单元:

第一单元包括行政、图书馆和学术交流中心;

第二单元由教学区、实验区、产业园区和学生公寓区构成;

第三单元包括后勤服务、职业教育和文体活动区。

本案充分考虑了不同人群的出行模式。通过对各种模式的分析(教师ó科研,教师ó教学,学生ó教学ó科研,学生ó实验,科研ó实验ó产业,产业ó城市,后勤ó城市,生活ó城市),构建了弧形主干道与两套环形路网的结构,形成了有机有序的整体交通。

2、适当划分各功能区

路网构成不仅要承担交通的功能,而且要分割各功能区,同时满足各种功能人群出行的要求。

本案以弧形主干道为主,外加环形包围十字路网使校园结构清晰,弧形主干道内侧是资源共享区、公共教学区和实验教学区,外侧是产业区、学生生活区、文体活动区与后勤服务区,分区明确。主要交通不穿越各功能区,使各功能区相对独立、完整,同时将三大功能区串联起来,提高道路的使用率。

3、形成校园景观节点

本案突破了传统校园中横平竖直的棋盘式路网结构模式,充分考虑了人本身的因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道路布局结构讲求景观效果,避免单纯的交通功能和呆板的形式,设计中讲究点、线、面相结合(道路与广场相结合),直线、曲线相结合,正向和斜向相结合,产生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极大丰富了校园景观,更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

4、道路选型

(二)主要出入口

考虑到校区选址西侧是209国道,东侧是山体和河道,从而将主要入口(主校门)设置于南侧规划道路上,使校区与外界更好的联系起来,也使从外界至校区的主要人流能安全快捷地到达校区,同时有利于形成学校主轴空间序列。

(三)功能分区

本校园规划主体分为七大功能区,以便捷的机动和步行交通联系分区。

1.校前区,为校园整体空间序列的前奏,以绿化和开放空间为主要特征。

2.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区,主要由综合办公楼、图书馆和学术交流中心等建筑组成。

3.公共教学区,各院系教学建筑组团布置在次区域,与其他教学、生活、服务及运动组团联系便捷。教学区各组团应考虑空间的联系呼应,建筑形式的有机统一。

4.体育运动区,体育运动区应与生活去联系方便,设有主运动场和体育馆,并注意适当的外来人员。

5.实习与训练区,设有实习宾馆和实习餐厅,是服务性设施,也是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的场所,应由独立的对外出口,方便接待访客。

6.学生生活区,相对独立,与教学区和运动区联系方便。该区建设将面向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与教学区保持相对独立,实施单独的 核心共享版块

这一版块包括校园核心区(图书馆、礼堂、对外交流中心、行政管理中心),是校区公共活动和管理的主要区域,布置在校区的中心,便于使用和集中管理。

生活服务版块

这一版块包括学生公寓区、文体活动区,布置在校区东侧,靠近东侧河道及山体。学生公寓区在教学区和东侧河道及山体之间,以运动场和绿带与教学区相隔,既方便上课又方便生活,并有利于今后与社会共同开发。

本案规划功能分区明确,有分有合,比较灵活,有利于校园各项功能活动。突出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生活及科研、产业开发的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建设

理念一.高校发展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使规划一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灵活布局。

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必将冲击高校原有的院系结构,使其发展和建设存在更多的不可预见性,所以校区规划应为未来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灵活模式。

理念二.规划应适应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

智能和网络不仅会对原有的教学方式产生革命,同时也会使校园

的物质建设发生革命。

方案在校区主要的教学和科研版块采用“芯片化模块”的布局,使校园主体结构能够进行细胞式的组合生长,根据实际发展进行灵活、多样的调整而不破坏规划主体结构的统一,适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五)公共空间体系

1.中轴线空间序列

本案突出大学校园的形象特征,在中轴线上设置了一系列的公共空间,结合主体建筑,达到烘托校园氛围、弘扬校园文化的目的。南侧主入口先是一个绿化公园,然后是一个雕塑广场,其南侧是一系列秩序性很强的水面,再往北是图书馆前的大草坪。通过主体建筑图书馆的中央通道可以看到北侧山体。围绕它的是大片水面和水上平台。最北端是现代化体育馆。

整个中轴线空间序列采用主校门(序幕)前广场(抑)大草坪(扬)图书馆南广场(抑)水面()体育馆(抑)小山体(结束)的结构方式,抑扬结合,开合有致,创造出多层次、井然有序的公共开放空间序列。

2.多样复合的开放空间系统

一所一流的大学需要有其独特的精神核心和文化,并能形成对文脉和历史的沉淀,规划应从空间上创造这种文化和精神的场所。优美的弧形主干道形式形成一个“?”形,象征着设计主题是:学无止境。

1.纪念空间:从教学区入口到核心区,方案设计了一条景观主轴,并通过系列的空间变化强化她的恢弘与庄严,作为新校区的象征。

2.文脉空间:主轴线北端规划将老校区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建筑复制到新校区中,并作为主轴的收尾,她是文脉的延续和文化的象征。这一组建筑建议规划为小型博物馆。

3.浪漫空间:浪漫是年轻学子的特点和需求,规划在核心区西北端,利用挖湖的土方和废弃建筑材料堆积一个小型山体公园,栽培植被,为校园提供一个幽雅的空间,并建议将一些社团建筑点缀其中,让青年学子在这里指点江山。

4.激励空间:方案在教学、科研区规划了多个公共广场空间,建议以著名历史人物、科学巨匠、重要历史事件为主题进行设计,以激励学生的奋进精神。

(六)景观配置与绿化规划设计

校园要达到花园式校园、山水校园的要求。校园周边种植高大乔木起到隔离城市噪音、沙尘外,还形成校园的绿色屏障。校园内广布草坪,花卉在人行道旁,步行区内广泛布置花草,精心设计图案,色彩细致搭配,结合校园水面的设置,在较大的绿地空间内填土造坡以形成不太高的小土丘,使地面略有起伏,校园内达到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树木成林,草木成片,四季有花,常年有绿。

(七)校园形态体系

现代化大学包含文、理、工、艺术等各种学科,应该具有兼容并蓄的气度,各区域不同的功能也应体现出不同的气质,因此空间和建筑形态要避免过度统一单调,应在大的统一原则下追求个性化。方案根据各版块的不同性格对形态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手法。

篇4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 环境艺术设计 构成要素 组织与协调

校园环境艺术化是实现教育意义上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着眼于“教育立美、以美育人”,旨在通过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创造一个高品质的艺术化教育空间。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一所院校的精神之所在。尤其大学校园,这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空间,由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主体的师生、员工在空间内工作、学习、生活形成并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念,这种观念对师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又能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学校创新能力,实现校园安定有序运行。

从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的内容。其中物质文化是以某种符号为载体,将大学精神显现于校园的各种标记物中,以标志化的外形表达办学理念和精神风貌的。所以在对环境设计时应注重特色,挖掘特色,整体规划,以现有校园文化状态为基础,根据时展需要精心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1 国外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形态概况

1.1 英国大学校园模式

早期英国大学校园格局基本类似修道院,形成一个自我包容的环境。建筑群是围绕四边而建造的,中心留出一个四方院,这个修道院式的建筑几乎囊括了学院里应有的一切设施,这种模式成为英国大学校园设计的传统方院。毕业于剑桥大学的JohnCaius博士在重修母校时打破了这一传统模式,将封闭方院变化为开放式方院,四周用低矮的墙体或通透的材质进行围合,使大学校园有了一定人文主义色彩。像作为老牌名校的格拉斯哥大学一直是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英国大学之一。

1.2 美国大学校园模式

美国大学的校园环境特别讲究与自然相和谐的文化氛围。大学较大一部分都建在郊外旷野、远离城市,这是几百年来形成的独特教育文化。这样的文化环境,自然能与外面社会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避免学生受到市区商业和娱乐的干扰,但同时又能发挥大学的社会作用,这就是所谓的美国大学校园的人文环境。

1.3 法国大学校园模式

法国大学教育渗透在城市中,没有特定风格的建造和规划组织方式。如巴黎的拉丁区成为了城市中一个以特定而多样的大学功能,以多种专业混合为特征的城市地段。

对三者的比较分析会发现与国内大学不同,西方大学校园环境追求的是社区式的大学模式,大学提供了一种自治生活的空间,成为所在地域的主人,大学校园的建立符合其所在社会发展规律、文化背景,形成特殊的社会群体。

2 中国大学校园环境概况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得益于其形成和发展的独特时代背景,得益于其百川入海的胸怀和历久弥香的丰厚文化底蕴,更因为它承载了清华人百年一脉的精神传承。百年,成就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文化内涵很深,给人一种庄严阔大的感觉。据说这是梁启超为清华命定的。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以《周易》“乾”、“坤”二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此后,学校即以此八字尊为校训,后又制定校徽;校风:行胜于言;校色:紫、白。梁启超先生为北师大所撰的校训也非常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很能标示这所师范大学的宗旨。

作为一所民办独立院校,在2008年建校之初,周院长根据教育形式发展和学院的实际向全校师生提出了“我行,我能成功”的校训。倡导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建设有特色高质量的应用型大学的建校精神,旨在突出立校为公、执教报国的办学理念,对校园的总体规划中强调在继承中创新和扬气中突破,将学院的校园环境建设作为一门艺术来实践。

3 校园环境艺术设计中构成要素

3.1 总体布局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校区整体规划为例,学院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机场辅路北侧29号,占地500多亩,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容积率为0.55%,绿化率为42%。在校生总数近8000人。规划设计方案把唯一的高层建筑――教学主楼置于南北中轴线上,并以教学主楼为中心,将校区分为南北两区。主楼以南为教学区,南侧主入口与教学主楼间的南北轴线上为约200米长,200米宽的校前广场,行政办公楼、学院教学楼分列于广场两侧,它们构成了广场的东西界面,烘托了教学主楼的中心地位,增强了教学区的场所感和秩序感。为了突出图书馆的重要性,主楼北侧设置了一条东西向的次轴线,图书馆置于轴线西端。同时在东西轴线上设置了文化墙、文化长廊等,来突出校园文化氛围。

3.2 指示系统

以校园内设立一套完整的校园指示系统为例,设立于校园内的指示标识分为三部分:

①校园道路指示标牌。校园内多条道路,在对这些道路命名中渗入人文要素后,增加了校园文化底蕴。以鸿德学院为例,如“崇德路”“地坤路”。指示牌可选用木质或铁质,材质古朴、自然,易被师生接受认同。

②校园平面图,如东南大门、田径场门口、食堂门口等地设立全校平面图,将学校整体面貌展现在读图人面前,使其形成一个总体印象,便于读图人寻找自己所要到达地点。

③路口指示牌,在路口设立指示牌,标出主要地点的名称及方向,方便人们寻找。指示牌在设计上应加入文化元素从中体现自己的特色,在一点一滴中散发人文气息,尽量在校园内实现统一整体。

3.3 校园雕塑

实现环境教育功能,通过对雕塑这一文化载体的理解和审美过程,可以让身处校园中的每一个人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及对真善美的感悟,增强校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可以使师生们从紧张的工作学习中得到放松和休息,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校园雕塑这一校园文化的缩影,以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需要我们身处校园中的每一个人用心去解读和体会。

3.4 植物绿化景观

从景观到绿地的空间设计来说可分为三种:

①仪典式纪念性景观。强化重点建筑及仪典气氛,主要配置在校门主入口或重点建筑前草坪的轴线上。

②人文庭院景观。配合建筑呈现人文秩序的院落绿色植物,呼应学术及教育活动,强调回廊、步道、阶梯、平台与绿色植物的配置,绿地空间以简单素雅为主。

③自然田园景观。是在学校建造人工湖及周边生态绿地,以有机的手法塑造田园景观风格,塑造舒适宁静的气氛。

4 校园环境艺术在设计中组织与协调

4.1 规划的基本要求

①合理的功能布局。高校校园建设必须为师生留出部分自由空间,校园是学生上课、锻炼等活动较为频繁的地方,需要有适合较多人流聚集和分散的场地和空间。

②校园整体形象符合育人要求。校园形象系统的营造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它既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上,也反映在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中,因而需要全面合理地规划和安排。

4.2 新校区扩建原则

①新老建筑形象协调。

②建筑体量和尺度的控制。

③建筑的材料肌理与环境。

在外部空间设计时,距离与材料的质感有一种相当密切的关系。如建筑物就在道路边上,观者近距离观看就要十分注意细微的效果。最常看到的是大理石贴面的墙体,大理石切割十分精细,缝隙笔直、色彩一致、横竖成行、非常整齐;如在一定距离上观看建筑物时,饰面的质感越往上越减弱,给人留下印象的只是立面上的色彩感觉而已。除了建筑物本身外,我们在设计小品建筑时也应考虑观者的观看距离。

5 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

校园环境是一个充实的空间,学生生活在校园内,不仅是为了方便,还要在感觉上达到舒适愉快。如何让建筑与环境在共同的主题思想下得到和谐是校园空间布局的主题;如何使人亲身感受各种美的意境,才是校园环境设计要达到的目的。好的环境才会使人心旷神怡,才会使校园环境赋予更深远的意蕴。

近十多年来,根据我国政府制定的“十一五”教育发展计划,高等教育已经在大力发展,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大学校园建设速度再加快,将大量新建、扩建、改建。

参考文献:

[1]张鹏.校园视觉文化环境设计[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11).

[2]杨宁宁.关于校园环境艺术设计问题探讨[J].大众文艺,2012(22).

[3]石宇熙.论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01.

[4]陈锦通.谈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J].山西建筑,2006(03).

篇5

关键词:大学校园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校园建设步入,随着信息全球化,东西方文化交融,社会经济转型,校园空间模式也在继承融合中求变化。然而,由于当前校园规划建筑设计周期的压缩,建设规模的扩张,容易造成设计方案批量生产和重复使用,并忽视对原有生态地域特色的保护导致校园个性的丧失,导致规划设计模式的趋同,以及大学所应具有的魅力和氛围的缺失。中国的大学校园的生活文化建设正面临精神和物质双层面的困惑,大学校园生活文化空间的建设与发展迫切的需要理论的重视与研究,它的存在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研究总结,对于校园生活文化空间场所精神的营造有了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合理的布局规划是重要基础

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空间的活力,根据校园中人群的性质及公共活动空间的功能要求,空间的设置要有利于公共接触和交往。例如校园主要广场的位置应根据校园人流状况布置在人流集中的地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广场集散人流和校园“起居室”的作用,在人们在广场停留时,领略周围的景色,观赏校园景观。

校园公共活动空间应该是安全、方便且易于到达,这就需要校园规划的分区合理,道路便捷,同时周边建筑及道路应对公共空间环境提供相应的支持。校园的出入口空间、校园内建筑物的入口空间、校园内重要的景点及活动场地等,由道路系统连接成网络,组织着人流的走向。大型广场的设计应结合校园道路绿化系统布置,而与建筑邻近的小广场应强调其易达性,使其成为步行系统的放大部分,增强步行环境的变化和提供各种驻留场所。

在校园规划中,功能不同的各种类型的公共活动空间,在领域上宜有明确的区分,以利于创造不同的意境;同时,相互之间又应有密切的联系,按照一定的顺序,构成空间序列连续的公共活动空间,将校园组成生机勃勃、和谐优美的场所。

二、自然因素的引导是有效方法

2.1 自然水体因素融进生活文化

水体空间的可达性,水体空间的位置尽量靠近校园人流活动密集的地方,以便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如果过分的偏远,再加上不注意维护,很容易使其变为消极的空间。水体要成为具有辐射力和穿透力的“点”来组织周围的空间,充分体现对水体利用的“均好性”,这样也容易满足了水体空间的可达性原则。

水体沿岸空间的设计丰富多样,以要满足人们不同程度的亲水性的要求,沿岸不同形式的场所和设施将为这些活动的发生提供可能,伸出水面的亭子、架空的水上布道与汀步、悬挑出水面的平台、面向水域的广场、伸入水中的码头和水边的林荫道等等的加入,都将对人们产生强烈的吸引作用。

2.2 特色植物的引导再生

绿地空间的特点就是开场与自由,因此其尺度往往大于人工空间,它通常不是依靠建筑界面,而是更多的依靠自然地貌和树木来围合与界定。设计中要确保树木或其他植物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上构成这些空间的自然边界,同时避免产生视觉上的孤立。草坪周边如果植有尺度合适的树木,会增添空间的围合感及滞留感。根据“边界效应”,我们还可以在草坪的边缘部分设置一些廊、亭等空间,以供学生学习休息使用。

2.3 地理地貌的共融发展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自然生态的保护、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地域特色的体现是当今建筑及规划发展的大趋势。落实到校园规划里, 同样应该以尊重自然环境为优先,使校园建筑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将行为环境与形象环境有机结合,形成环境优雅的充满书院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还要因地制宜, 延续并发展地域的文化特色。

三、空间细节的处理是必不可少

3.1 色彩对文化生活的暗示作用

由于我们生长在一个充满着色彩的世界,色彩一直刺激我们的视觉器官,而色彩也往往是场所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语言,带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也使人产生相应的情感。通过色彩变化产生的各种色彩形象能渲染、烘托出不同的空间气氛、情调,显示不同的性格、风格,并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作用。

在校园公共活动空间中,色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内容,也不存在什么风格。但是色彩与大自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觉。久而久之,在学生的心目中,色彩代表了一定的形象风格。因此说色彩在客观上是对学生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

3.2 铺装对文化生活的促进作用

地面铺装给使用者提供适当范围的坚固的活动空间,并且通过布局和图案引导人行流线。公共活动场所的铺面材质、规格、色彩、图案设计会对处于其中的人们的心理产生作用。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铺装材料选择建议多接近自然,朴实无华,价廉物美,经久耐用,例如卵石铺面可直接铺设于土壤或碎石层上,适用于铺设人行步道,尤其是树木旁。它可以散乱的排列,但同时也适合于整齐的铺设。校园中的旧料、废料略经加工也可利用为宝。

3.3 环境设施对文化生活的改善作用

小品在场所中的恰当布置,会给其周围空间带来“场”的感觉,一些具有校园历史感或学科特色的小品,会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亲近和停留观赏。

座椅的布置在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中也很重要,正确的布置不仅仅是人停留,还能引起话题,带动交流。例如“L”型或“工”字型的布置方式会比“一”字型的布置更能带来交流的机会。

四、主体情感的注入

4.1 场所归属感的生成

4.1.1生活来源

校园公共活动空间是为师生的日常生活而提供的,因而空间的形式、语言都应该从校园的历史与地域文化中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中获得,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公共活动空间具有归属感。

4.1.2主体认同

每一个特定的场所都有其特定的性格。一个场所的性格是由环境的内容体现的,这些内容营造了一个特定的场所氛围,从而组成了场所的内容,而每一个特定的场所空间是由给人强烈意向空间造型的材料、颜色、质地等来体现的,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构成了场所的三维空间形式,处于其中的人对场所的性格有了认同感,在场所的空间中可以定位自己,从而最终形成了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

4.2场所记忆的延续

4.2.1原样保留

一些能够代表学校历史、文化的构筑物、植物、小品应尽量保留下来,它们体现的是场所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4.2.2以别种形式出现

当一些历史无法保存时,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其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当然在新的形式出现后应作特殊的标示,使人们能够了解其原来的形态。例如在逸夫楼南绿地节点空间的铺面设计中采用了青砖,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些青砖并非新购,而是从学校内拆除旧校舍的废砖中挑选出来的,拆除的旧校舍基本都有几十年的历史,都是清水砖墙的多层建筑,由于功能上不能满足学校的发展而拆除,原本无用的砖墙再次以铺面的形式出现,为老校舍留下一点痕迹,也为这个绿地空间引入了特殊的场所精神。

参考文献

1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篇6

关键词:校园景观设计 决定因素 气候 植被

传统上,人们所见到的校园景观就是在绿地上建造楼房,或者将建筑设计理念落实在开阔场地上并加些装饰。通常,毕业日或者其他难忘的、值得纪念的节日需要大自然美衬托的时候,园艺工作人员会临时挑选、布置、搭建景观材料,展现最好的,留出想象空间,这也是校园景观应达到的目标。

一、气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这些自然界生物的能源反过来影响自然的生态,从而影响了校园景观条件,如选择、活力、植被外观、户外场地的使用、建筑物选址和用以缓解恶劣气候的绿色植被。从宏观上看,气候因素在校园规划和构建景观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考虑到。风景如画的大空间和小地区,以及由植物确立和强化的地域感,从最广义上讲,景观本身就是由气候决定的设计成果。

恶劣气候也许是一个限定因素,但不是景观设计的阻碍。例如我国北方大学可以考虑冬季和夏季的温差,可以在植物园中加入具有吸引力的冬季景观;中南财经大学设计的户外游廊以及供人们休息和聊天用的草坪将宜人的气候作为了一个设计因素。

二、植被

气候影响植被的选择和利用。每一种植物有其独特的形状、外观、颜色和质地。精明的设计者研究它们的特性,把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形成独特、适宜的景观效果。景观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但却不是无限的。气候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不按自然环境选择植物,通常没有好结果。大体上讲,将与气候相关的园艺学原理应用于校园景观设计时,通常需要运用常识性的知识。因此,没有一个设计者建议把棕榈树种植在黑龙江省地域的车行道旁。

植物散发魅力,舒缓的激活了人们的思维,这是在工作时间无法做到的。大多数人都同意“树木是健体强身、放松神经与刺激灵感的工具”。绿色植被如同健康科学一样具有疗效,如同艺术一样激发灵感。如果恰当的选择树木,校园路线就会更加明晰。在校园周围密植的树木,可以形成屏障降低噪声。

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设计者在选择树的种类时,一定会权衡再三,以期达到最佳美学效果,树木可以按其高度、形状、木质、颜色、果实和花来选择栽种,或者视地形、季节变化、树的寿命及保养的难易程度来安排。在生态方面,所有的树木选择都要考虑到要与土壤条件和气候相适应,至于外在形式,现代建筑物的线条“主要是水平的,且无法装饰点缀”,这样的建筑如果配以“盘旋生长的树,如果经树木种植在建筑物周围,那么其设计效果最佳”。

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校园为求短期效应,经常将小树拥挤的种植在一起,当它们生长时,就会争夺土壤、阳光和空气。树木发生倾斜,进而达不到原有设计的对称性。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分布不均,加速植物枯萎,加重植物病害,由此导致的缺陷是无法用新树木代替的。所以景观树在开始种植时不能急功近利,长期保留的树木需要精心养护,绿化管理预算中应该预留充足的养护费用。

三、环境适宜性

环境适宜性同样重要,因此也是一个设计决定因素。例如,过度依赖于单一树种就想设计出引人注目、别具特色的景观几乎是不可能的。某些树木受到疾病的侵害、发育不健全,挽救起来耗费资金,且从视觉上令人不舒服,这就给校园风景留下了缺憾。设计中的这种弊端,我们有必要反复告诫。

同样,设计草坪也要考虑生态问题。在人们的脑海中,草坪就是校园的特征。无论草坪是否适合在缺水的地区生长,也无论学校能否担负施肥和除草机的费用消耗,例如,如果在兰州大学应用大量的观赏草坪的话,那么灌溉费用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缺陷能激发解决办法的产生。现在人们重新对选择其他植被产生兴趣,如野花及不需要精心培养和浇水的草。总而言之,现在的景观设计正提倡使用本地生长的植物和地面覆盖物,这些植物美丽耐寒,基本上不需要施肥、除草剂、杀虫剂或浇水,可想而知,使用适当的乡土植物,会给我们节省一笔可观的绿化养护费用。

四、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围环境

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校园所在地的面积、布局及周围环境的状况和特征都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素。

利用景观学中的数学公式可以合理分配场地。公式包括建筑物的预测使用空间、停车场、运动场,服务场地的面积等等,然后根据地形、资金和政治情况,进一步调整设计方案。

如果尺寸已经确定,就可以研究布局和周围环境了。一般情况下,方形布局比直线布局更为灵活,一块完整的地块要比几个零碎地块更为有利。与不适当的使用方法相比,适当的土地使用方法能提供一个更为优美的环境。

五、规划

景观规划设计对于一个具有多项任务、多种用途的校园来说,规划,作为一个过程和结果,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至少它也可以防止功能不当、浪费、文化冲突、不合理和有悖常理的现象——既不恰当、不合算、不简洁、令人摸不着头绪的设计。例如:不合理的选取在当地气候和环境下不能生存的植物;装饰性路面由于坡度不均翘起和裂缝;绿色植被的位置不当,挡住了那些优美的风景。但只要合理规划,每一种缺陷都可以避免。

总之,高等学校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校园景观设计是高等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景观设计的功效与主体建筑的功效相比,具有其特殊性。校园景观设计的功效主要体现在其独有的生态效益的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校园景观设计正是基于这些功效而对高校的师生员工以及学校的建设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以生态的理念、自然美的观点、因地制宜的思路以及将之与学校的基本建设规划实施同步进行的原则,使校园景观设计功效得以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中学新校区学府气质以人为本风景校区书香溢园

The Discussion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Middle School

――The Design Procedure of New Campus of Jiangsu Lianshui Middle School

LU Tong-sheng ZHOU Bin

(Jiangsu Provincial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de Co.,Ltd,Nanjing Jiangsu 200018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programm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new campus of Jiangsu Lianshui Middle School as instance, discusses how the modern design of high school fulfills the require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It emphasizes in the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 campus,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appropriate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programming of campus, puts forward the distinctive requirement in the modern design of campus: the spirit of high school, the orientation of human beings,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of campus, the atmosphere of reading and studying.

KEY WORDS: New campus, the spirit of high school, the orientation of human beings, the landscape of campus, the atmosphere of reading and studying.

伴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高中教育也在不断发展,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我国传统高中校园规划模式产生冲击。传统高中校园规划模式是随着教育资源的扩大而不断扩大教学设施,没有统一的合理规划布局,设施建设往往滞后于教育需求,因此,高中新校区的建设则面临着解决现有问题和预判将来发展问题的双重要求,合理的空间布局和组织架构在其中便显得极为重要。

一、设计背景

江苏省涟水中学创办于1928年,是一所有着80年光荣历史和辉煌办学业绩的苏北名校。此次涟水中学新校区规划校址位于涟水县涟中干渠北侧,涟州路西侧,规划面积22.66公顷,教学规模为40轨120班,在校学生6000余人,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

该项目于2008年9月设计方案中标,201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图1)

二、设计主题

本次涟水中学新校区规划设计重点体现涟水中学的历史人文底蕴,形成“学府气质、以人为本、风景校区、书香溢园”的设计主题。(图2)

学府氛围――处处体现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学府涵义的理解,营造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校园建设理念,紧密围绕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力图符合学校发展、体现地域特色、映射校史底蕴、满足师生生活需要。

风景校区――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充分体现地区的环境特色,合理营造水体、绿地和花草树木等多层次的生态群落,以“曲水环绕、绿树成荫”的美景作为主导,力求山、水景观和校园特色、校园生态环境和公共活动空间达到完美统一。

书香溢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学生生活乃至校园气质体现的本质特征。读书则是高中整体教育氛围的主要表现。规划设计力求在规整统一的读书环境外同时营造宜人的读、阅领域,配合优美的环境,将校园打造成“处处读书景,芳芳溢香园”的天地。

三、总体规划

1、功能分区

规划将校区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域----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图3)

(1)在基地西部形成统一的集中教学区:普通教学楼、图书馆、艺术楼形成建筑院落,围塑出教学主廊整体形象,形成校园心脏;行政办公楼及楼前广场形成开放的空间,同时位于校园主入口附近,方便校内外使用者出入。。

(2)将学生宿舍、食堂等布置于教学区东北侧,临近涟州路,形成较为独立的学生生活区: 学生食堂相对学生宿舍区处于下风向,保证生活区的整体氛围不受影响;学生宿舍设置在地块的东北角,与食堂共同围合出内部核心景观空间;在生活区与涟州路之间设置滨水绿化带,足够宽敞的空间将生活区与城市道路相隔开,保证城市道路繁杂的环境不对生活区内活动产生影响。

(3) 体育场与体育馆整体布置于校区东南部,共同形成统一的体育运动区:体育馆与学生宿舍楼作为整体建筑框架沿涟州路进行展开,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可考虑后期设置车行入口与礼仪性入口的设置使其面向社会开放。

2、校园空间结构

采用网络布局处理手法对校区进行空间结构组织与划分,主要表现为“一廊、两轴、三环、四带、五核”。(图4)

一廊――校园景观文化长廊

该廊以校区主入口作为轴线起始点进行发散与规整,使其贯穿整个校园,承载校园主要行为人流活动。利用大门、雕塑、旗杆、柱廊等景观元素营造校园主题气氛,并将各要素进行连贯沟通,构成有层次有系统的空间序列,并与周边各标志建筑在视线上形成呼应。同时,该廊的空间走向也具备多元性,其与建筑空间的渗透使得各空间支线也在此基础上得以发散,直达校园其他的各个区域,构成校园的交通核心骨架。

两轴――生活轴与运动轴

生活轴将学生生活区进行有机联系,通过大面积的绿化景观塑造形成富有韵律的绿化景观轴线,丰富的生活休闲元素是该轴空间形象的特色。

运动轴以体育场和体育馆作为景观空间构成的主要元素,体现轴线的韵律感,将运动区内的各功能建筑有机联系在一起。

三环

步行系统作为校区内主要交通模式位于各区核心空间内,而车行系统则设计成环形布局,分别环绕三大功能区,分别形成:教学区环、生活区环、运动区环。

外环的车行系统对各区内教学人流均不产生影响,良好的人车分流布局在整体校园规划中也呈现出内人外车、互不干扰的空间景象。

四带

校前景观带:在校园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主要临界面――主入口区域内规划较大范围的校前景观区,使两者之间保持一定的联系并有效地进行隔离,无论从客观环境还是主观心理上都对校园主要人、车流的进出入提供了良好缓冲空间;

教学主廊景观带:延校园景观文化长廊方向进行空间景观规划,在空间特征的营造上,借用我国传统建筑组群关联、空间围合、庭院互借等方法。视线在此豁然开朗,结合各景观标志、主题浮雕等反应涟水中学的历史文脉和人文特色。

生活区景观带:以院落景观组织生活区空间,通过绿化、水面等元素创造复合空间给人以多样化的感受。根据高低年级的不同特点,让每个生活区空间都有不同的特色和较强的识别性。

运动区景观带:沿运动区轴线方向进行发散式景观布局,与体育场形象相呼应,以形成蓬勃大气的空间印象。

五核

校前景观核心:以校园大门作为引导,在缓冲区域内设置核心景观。

教学区景观核心:以教学楼为依托,于教学主廊中部设置核心空间,以教学、学术作为景观内容,布置形象发散元素。

图文信息景观核心:以图书馆前广场作为核心进行空间收放,利用柱廊、纪念水池等元素构成凝聚力极强的核心空间。

生活区景观核心:对生活区的景观环境进行整合,以绿地、水面作为景观重点对其发散以形成核心,并渗透至生活区其他区域。

运动景观核心:沿运动区轴线进行景观布置,极强的引导性和关键标志的重合使得该处的核心凝聚力得到体现。

3、交通系统规划

(1)出入口

校园主出入口位于基地南侧的中渠北路上,由校前广场将人、车流引入校园内部;于基地东侧沿涟州路方向设置次出入口,方便生活区人车流的进出入;体育馆临涟州路方向后期可考虑设置礼仪性广场步行入口,提供大型活动准备人员集散的空间。

(2)机动车流线

校园内部机动车交通以环形景观道为主,分别围合各个功能区,互相联系,与内部步行道路相分隔,互不干扰。

(3)步行流线

合理利用校园内开放的道路空间形成整体步行空间网络,步行系统作为联系各功能区域的主要方式,步行道与景观相结合,步移景异,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步行空间。

(4)静态交通

教学区停车主要置于行政楼南侧广场内,不对教学区内部进行干扰;生活区临时停车置于其与涟州路临界面上,对生活区内部不产生干扰,既保持区域与城市道路之间的隔离空间视线开放,又不干扰区内主要的步行交通模式。

教学区自行车停放主要安排在教学楼西侧建筑背面区域,方便集中管理。

四、建筑设计

新校区建筑造型以坡屋顶为主,在继承传统文脉空间的同时,又融入现代设计语汇,创建古典气质与现代风貌于一体的崭新校园。立面设计从空间设计入手,用现代设计语汇来体现教育建筑的内在品质建筑结合校园周边原有肌理和当地特点,采用以灰红相间的面砖基调,配以白色乳胶漆和透明玻璃,使建筑风格简洁明快,高雅脱俗。利用形体的协调与对比,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通过适度的元素重复,形成建筑组群一致性和韵律感,展现出独特的具有强烈识别性的现代教育建筑形态。

普通教学楼

建筑与建筑之间通过廊道相互联结成网,具有自由流通的空间特性,建筑与院落相辅相成。(图5)

行政办公楼

行政办公楼集中行政办公及教师办公等,位于校园主入口东侧,方便到访人员、领导、老师进出,相对独立于教学区,对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影响最小。其与教学楼群围合出校园绿化广场,为校园景观文化大道的多层次空间拉开序幕。(图6)

图文信息中心

位于教学区景观大道的尽端,成为校园景观的视觉中心,包含图书馆,实验楼,艺术楼。(图7)

体育场馆

体育馆作为运动区的重要建筑,布置在地块运动区东南角上,共两层。临近与城市道路,其与体育场、篮球场等运动设施共同构成了学校的体育运动区。

学生食堂及配套设施楼

食堂及浴室位于校区中部,连接了生活区和教学区的人流交通。

食堂厨房等后勤设施置于建筑北侧,减少对西侧教学区的影响。南部的圆形体量、柱廊及阳台形成欢快的空间气氛。二层通过外走廊和一层的退廊灰空间是学生休息时间的交流活动场所。同时东北角处的配套设施楼与食堂通过连廊及一些灰空间形成半封闭的庭院空间,弱化了建筑之间的体量关系并与优美的校园环境融合。

学生宿舍区

学生宿舍区位于整个校园的东侧,周围自然景色得天独厚,相对幽静的环境条件营造了相对独立安静的生活区气氛,其中男女生楼相对独立,两幢围合一个院落。

五、景观设计

在新校区的景观设计中,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自然,尊重环境,绿化、小品、水面等景观元素与人共同成为环境的主角。

(1)绿化,通过错落有致的园林处理手法统一组织绿化空间,是整体校园“园林化”特征的具体表现。

(2)水,体现“涟水”中“水”的涵义,对重要景观核心部位进行引水组织,通过湖面、小溪的静态景观处理,与绿化融为一体,加之局部小道及景观小品的影射,使水面“活性”。

(3)景观小品,在校园的关键核心部位设置景观标志物,重点强调校园的文脉特征,其与建筑的“硬性”形象相结合,相互呼应。设置一些纪念性的小品,如杰出人物的纪念雕像、展示廊等,并将他们与校园环境相融合,使学生在缅怀昔日中得到激励。

篇8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园林专业;校园绿化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1-0108-02

1 引言

校内生产性实训最初是针对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16]号)提出,校内生产性(经营性)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模式[1]。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14―2015)中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主题词,搜索到文献166篇。在搜索结果中再输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则显示的结果为“1”。说明目前国内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研究主要集中的高职院校,而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2、3]。本文以徐州工程学院园林专业为例,并依托后勤资源-校园绿化来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期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提供可行性的参考。

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关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什么样的实训才是真正的生产性实训。对此社会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相对于以往传统的消耗性的实训,生产性实训必须有企业的参与,应该生产出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把企业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任务搬到校园实训室,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生产出一定的“产品”,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4]。笔者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强调真实性、生产性和功能的多样性,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考虑,只要在校内实训场所真正实现学生定岗实习,按照企业的标准要求学生、管理学生,使学生在正真的企业环境中各种专业技能得到锻炼,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就可以称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3 基于后勤资源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徐州工程学院是2002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持“立足徐州、面向苏北、服务江苏”的服务定位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结合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应用观、大工程观”的理念,为了切实实现实训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学院与后勤服务中心联合建立园林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并于2015年4月1日签订合同,后勤服务中心把学校绿化养护工作交于环境学院,支付养护经费,并按照企业的要求考核绿化养护。园林专业抓住这次机会,充分利用校园绿化养护工作,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3.1 以班级为单位,成立“护绿”小组” 学校绿化养护工作交于园林专业的师生来负责,形成学校后勤监管,院系督导、园林专业师生共管的校园绿化养护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机制。目前我校园林专业共有6个班级,绿地根据全系园林专业在校班级数量划分成相应的区块,把每块绿地交给班级管理,院系与班级签订绿化养护合同,以企业的标准进行考核与评比,考核得分90以上支付全部绿化养护费用,考核得分80~90之间,支付85%费用,低于80分,进行批评并留用1个月,下个月考核再不合格则取消合同。每个班配备专业指导老师1名,经验丰富的绿化工1名。每个班级都有了一个真正的实训基地,在老师指导下,在绿化工的积极合作下,班级的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的绿化养护中去,对植物的修剪、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进行系统的训练,并获得了一定收益,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大大的提供,实现了在工作中学习的目标。

3.2 参与校园绿化改造的景观设计工作 校园绿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学校文明形象的一个窗口。校园环境直接影响一所学校的风格和内涵。经过和后勤服务公司磋商,对校园需要改造的地块,后勤服务中心下发景观设计方案招标书,园林专业的老师动员学生参与方案招标,按照设计公司的要求训练学生规划设计方案的设计和制作。由于校园是学生自己生活、学习的地方,他们更明白其设计需求,设计方案更具富校园人文内涵。由后勤服务中心人员和园林专业老师组成的评审人员对学生作品进行评审,评出奖项,给予奖励,并选择最优的进行细化施工。在此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设计公司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为其从事设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3.3 推进园林专业实践课程改革 通过校园绿化这一近在眼前的实训实践基地,为园林专业的各项实践性课程改革提供场所,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一般要求学生识别和了解几百种常见园林树木和花卉,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图片展示与教师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认知多种植物的品种及特性,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老师充分利用校园植物,把课堂搬到校园,让每位学生边游边学,并且让学生制作植物标志牌,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极佳。《园林植物栽培学》结合校园绿化的修剪,开展了一次植物修剪大赛。《草坪学》《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等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直接参与到校园绿化的草坪养护中去。《园林工程》结合校园工程改造已经举办了“园林工程技能大赛”。

3.4 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 根据学生需求,利用校园绿化养护工作,由教师组织园林专业的学生自愿参加,完成校园养护任务,支付学生一定的酬金。由于学生还有繁重的学习任务,一般情况下,按半天为单位给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实行的标准为20元。只要学生有时间,学生能完成的工作,尽量不另雇用其他人员。学生在勤工俭学的工程中,不但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获取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实现了学习和经济双丰收。

4 结语

徐州工程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园林专业为例,校园绿化养护管理为突破口,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虽然在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校园美化等方面具有明显效果,但在实践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相关制度和运行管理工作跟不上、“双师型”教师缺乏、课程体系和实际绿化问题脱节、运行模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有待于以后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群祥,熊焰,黄文伟.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历程及思考[J].高教探索,2011(5):118-121.

[2]杨海龙,张英彦,木薇.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构建[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2):115-118.

篇9

【关键词】: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生态型

【引言】:近年来,高新区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1993、1998、2003、2008先后四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为把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平台,产学研的重要基地,体制创新的试验区,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生态型科技新城区”,各方面都需要拉高坐标,才能实现高新区的跨越式发展。

本次对彩虹花园建筑外观构想的研究和设计主要目的是对建筑设计及建筑立面材质、形式美、空间组合、空间穿插关系进行更全面的了解,该项目实地选址是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彩虹花园。整体区域大致长1公里、宽50米左右的长条形地块,方向几乎是朝向西北方向。就现状将进行彩虹花园建筑外观整体规划设计构想。

1. 彩虹花园――建筑外观设计方案构想提出及其合理性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到彩虹花园于1993年6月全面开工,1995年9月竣工,由24幢分别体现美、英、法、德、意、日、希腊等国家和阿拉伯民族风格艺术、园林艺术、雕塑艺术的建筑组成。建筑材料多为外墙漆、瓷砖、木等,现已脱落。建筑群的利用率较低,形成废弃建筑,建筑表皮破旧,个别建筑经过翻修被利用,已买足不了周边人群的使用需求。

本着以人为主体的设计宗旨,达到“人文关怀”的目的,兼顾社会上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生活需求。考虑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把文化注入于建筑中,体现出地域风格特点。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打造出时代感较强的建筑体,突出贸易,餐饮,娱乐,居住,展览于一体的绿色区域。

2 彩虹花园――建筑外观设计方案的实现

在本次方案的设计构想中,设计主题是以建筑外观为主,空间设计为辅。运用简单几何形体为建筑形式,着手于建筑体的功能之中。在初期构思阶段,利用几何形体反复的变形、挖空、扭转,尝试各种形式来进行建筑外观设计,考虑到每个建筑体的功能性,楼与楼之间的链接性、功能空间的紧凑性,以及在跨渠地块部分做文章,使整体建筑有贯穿于自然中的感觉,同时能带动白杨路商铺的经济发展。大体的建筑表面上存在点线面的运用,从形式中相统一。运用类似元素附加于各个建筑外观――“三角形的加减法”,打破安静的建筑表皮。使建筑充满灵动性,同时又在建筑的三维空间上加入了“扭”这个动作,使主体建筑有了曲线的美感,在美学方面也达到了要求。

2.1设计构思过程

(1)设计信息收集和分析

对该区域的环境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整体的分析。交通分析:此地段主要车流量、人流量均在瑞达路,起到交通承载的重要作用。白杨路无大型车辆,但在考察期间发现许多车辆占用人行道,出现乱停现象。因此,在新构思中可利用建筑架空手法,预留出停车场空间来改善乱停车现象,同时也增加相应的收入。以瑞达路为主要交通干线,采用直线形路线,利于人流量的分散。光照分析:彩虹花园地形狭长,朝向西北方向,建筑西南方向受光照时间长,可设东方为主入口方向。噪音分析:受交通干线上车辆噪音影响较严重,学校噪音、周边医院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有限的地块中植绿色植物来降低噪音源,建筑室内采用隔音板等,营造一个舒适的娱乐、工作、居住环境。周边环境分析:彩虹花园周边为居住区、学校、医院,形成人口聚集区,现结合周边环境,在新构思建筑中设娱乐、大型卖场、停车场、幼儿园、办公区等满足人们物质、精神双重需求,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2)方案构思

由以上整体分析可见:利用自然的优异区位、光照条件、黄干渠等引入建筑设计中,而不利因素则可摒弃。从整体建筑功能的需求来看,把建筑功能分为六大块:娱乐型建筑、商业公共型建筑、公共办公空间建筑、医疗建筑、幼儿园建筑、居住型建筑。从体块上划分建筑的功能使人们对每个建筑的识别性有所提高。此建筑群必须含有一定的科技感、时代感,达到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生态型的建筑感觉。为此打破常规把正方体进行叠加、挖空、扭曲,得出不同形体,同时在原构思建筑外观上增添“三角形”的运用,打破建筑的死板性,增添活力,形成特有的特色,使科技感、现代化更强。

下面介绍娱乐型建筑的设计构思。设计灵感来源于空间组合、分割。借助于自然的渠道,引渠水与周边景观中,达到节约水资源、相对环保的目的。建筑底层部分采用架空形式,虚实结合,融入景观中,提供一个绿色环保的停车场,使“人文理念”更突出。渠道西侧部分地块采取拓展应用的构思,在保留原有的渠道基础上,采用架空、跨河的手法,增加了建筑的视觉中心,使渠道两侧整体化。建筑外立面为清水混凝土,在部分墙面上留有种植墙体植物的凹槽,一旦被利用则与景观融为一体,不被利用则形成凹凸的外立面。利用魔方的灵活性,改变方形形式,使建筑体具有魔方转动的感觉,给整个建筑增添了动感。建筑的开窗是利用三角形的拼接形式,当光线透过玻璃时,建筑内部的光影效果更佳完美。

商业公共型建筑,运用建筑“加减法”,采用点线面成景的方式,营造一个具有高雅气息的娱乐购物、文化休闲的环境。室外空间设计以“绿色人文”构筑,如人流和街道的关系,河渠与街与住宅的关系,将商业空间融合到周围环境中,使其不仅有现代商业的冲击力,又蕴含着自然的气息。以三角形为出发点,寻找适宜的面,通过几何形体的变化、重组,展示出个性的门洞。利用各种元素,夸张建筑的外立面,利用各种材质来解决商业空间的标识性问题。

公共办公空间建筑为主体建筑,建筑表皮波动起伏,利用凹凸的流线围合出几何形体所构筑的空间场所。外立面营造出一种“木乃伊”的感觉,被层层布条所缠绕、所包裹。在彩虹花园整体建筑规划中,视觉中心集中于主体建筑上。用逆向思维扭曲原设计的建筑造型,得到曲线之美。巧妙的留有通道,使交通路线主次分明,达到行为意识的最佳点。一高一低的坡屋顶相呼应,似母子,长长的廊道相连通形成庞大的建筑整体。建筑的表皮大部分采用不锈钢圈缠绕,小部分用铝板条缠绕,其余处是通透的玻璃幕墙。考虑到建筑的防火性,在原材质的表皮上涂刷防火涂料来保证建筑的安全性。

医疗建筑,与其他建筑相比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医疗建筑的形象给患者的第一印象将决定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进而直接影响该医院的社会竞争力。因此,医院设计理念应突破常规,使医疗建筑形象达到一个质的飞跃,更突出“以患者为中心”的“家庭化”、“园林化”、“艺术化”和“人情味”的现代医疗建筑形象。从用地布局、建筑物的外壳、自然通风与空调、人工照明与自然采光等方面均作设计上的相应考量。医院周围布置绿化区,通过不同植物颜色,高低等设计配置给人亲切舒适的第一印象。建筑西侧紧邻黄干渠,阳光充沛,置健身步道及树林于游园硬地中,从整体上营造一个舒适、优美的活动场地。

幼儿园建筑,以营造现代时尚且适应幼儿心理感受的建筑形象为宗旨。幼儿园建筑始终要重视安全问题。加高栏板、玻璃门窗防撞、开窗位置和玻璃的选用等都要出于幼儿活动的安全做出考虑。建筑外立面用彩色防水涂料,以彩虹7种颜色的渐变为序布置。色块与建筑构件结合形成完整的画面,给人美妙的感受和趣味。

居住空间建筑,架空建筑下部营造景观使人和自然可以随时随地的交流,并与周围的渠水、道路保持默契,和谐共生,全方位 营造自然风情的居住氛围。打破“小区―组团建筑―组团绿化”的做法,采用圆形空间,强调每户建筑光照的均好性,分散式的布局,将绿地布置在屋顶之上,起到绿化协调、隔热、美化环境的作用。建筑外立面材质采用防火涂料,圆顶周围设置自动喷水保护装置,一旦发生火灾可自动启用保护措施喷水灭火,保证建筑的安全性。

庞大的建筑群在细节处打破了常规的平静,利用三角形的打散重构、组合等手法贯穿于整个大建筑中,形成统一体,在统一中有变化,各具特色。

3总结

本次设计项目的构思不仅是一个建筑外观的设计,同时也是对社会许多安全性问题的思考。彩虹花园整体建筑的功能性不能满足周边居民的需求,黄干渠的废弃破坏了自然景致。建筑群的重建将有助于提高周边居民的生活、精神双重需求,对日后开发区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链条式的连锁反应。

参 考 文 献

[1]林宪得.绿色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荆其敏.生态建筑学.建筑学报,2000.

[3]张绮曼.设计 人文 修养 中国期刊,2005.

[4]帕高.阿森西奥.侯正华,宋晔皓译.生态建筑.南京.江苏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校园网 安全 背景分析 设计策略 特色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a)-0-02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弱电数字化校园网设计以“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资源整合、数据共享” 为指导思想,本着“数字与安全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起现代化的数字化校园”,严格按照新校区的有关要求和具体场地的使用情况进行设计和施工。具体设计原则体现了先进性、成熟性、开放性、标准化、可扩展性、安全性、可靠性、实用性、可集成性、宜管理性。同时《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颁布后,我院认真组织学习,根据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深化实施我院信息化试点建设。为保障我院信息化试点建设和整个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以上原则中,系统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提供机制增强整个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主要考虑:网络设备的安全性,包括数据包过滤、防火墙等功能;用户接入的控制;实现完善的统一认证及计费系统;入侵检测和病毒防范;校园网系统对外出口及入口的安全性的考虑。所以合理,科学、全面、可操作性的校园网络安全整体设计显的尤为重要。

1 背景分析

1.1 校园网状况分析

校园网网络信息十分丰富,网络用户的活动也非常活跃,校园网内部网络数据往往用于满足学校正常的行政办公需要、广大师生的教务教学需要、学生们的课余校园文化生活等,这些信息都需要进行完整性、真实性保护和控制,这就需要对进出校园网的访问行为进行必要的控制,避免损失。

校园网络系统中计算机数量多,物理位置不同、操作用户不同、用途不同,由于这些差异,使得校园网网络中计算机中的漏洞问题十分严重。因为使用者的安全意识不强,或者采取措施不及时造成的损失在校园网内时有发生,因此采用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校园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网络上的信息良荞不齐,对正在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学生来说,还不能正确地对待这类内容,这些违反道德标准和有关法律规范的不良信息对他们危害极大,如果信息安全措施不好,有部分学生会进入这些网站,还可能在校园内传播这类不良

信息。

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化作为网络时代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随着各高校网络规模的膨胀、网络用户数目的快速增长,校园网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网络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首要问题。作为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平台,校园网络的安全显的尤为重要。

1.2 校园网安全需求

1.2.1 高校面临着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越来越多的报道表明高校校园网己意识的淡薄,而另一方面,高校学生―这群精力充沛的年轻一族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有着探索的高智商和冲劲,却缺乏全面思考的责任感。有关数字显示,目前校园网遭受的恶意攻击,70%来自高校网络内部,如何保障校园网络的安全成为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1.2.2 网络安全一定是全方位的安全。首先,网络出口、数据中心、服务器等重点区域要做到安全过滤;其次,不管接入设备,还是骨干设备,设备本身需要具备强大的安全防护,要具备强大的安全防护能力,并且安全策略部署不能影响到网络的性能,不造成网络单点故障;最后,要充分考虑全局统一的安全部署,需要能够从接入控制,到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深度探测,到现有安全设备有机的联动,到对安全事件触发源的准确定位和根据身份进行的隔离、修复措施,从而能对网络形成一个由内至外的整体安全架构。

1.3 校园网安全面临的威胁

通过认真分析可以总结出校园网主要面临如下的安全威胁:各种操作系统以及应用系统自身的漏洞带来的安全威胁;Internet网络用户对校园网存在非法访问或恶意入侵的威胁;来自校园网内外的各种病毒的威胁;内部用户下载文件可能将木马、蠕虫等程序带入校园内网;内外网恶意用户可能利用利用一些工具对网络及服务器发起DOS/DDOS攻击,导致网络及服务不可用等。

2 校园网安全设计策略

对于以上威胁,我们只有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和采用先进的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构筑一个安全的校园网。

2.1 校园网安全管理

针对目前高校校园网安全现状,在防病毒软件、防火墙或智能网关等构成的防御体系下,对于防止来自校园网外的攻击已经足够。以下是我院的安全管理策略。

2.1.1 规范出口管理,实施校园网的整体安全架构,必须解决多出口的问题。规范统一的对出口进行管理,使校园网络安全体系能够得以实施。为校园网的安全提供最基础的保障。

2.1.2 配备完整系统的网络安全设备,在网内和网外接口处配置一定的统一网络安全控制和监管设备,就可杜绝大部分的攻击和破坏,一般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系统等。另外,通过配置安全产品可以实现对校园网络进行系统的防护、预警和监控,对大量的非法访问和不健康信息起到有效的阻断作用,对网络的故障可以迅速定位并解决。

2.1.3 解决用户上网身份问题,建立全校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 。校园网络必须要解决用户上网身份问题,而身份认证系统是整个校园网络安全体系的基础,否则即便发现了安全问题也大多只能不了了之,只有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络的全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才能彻底的解决用户上网身份问题。

2.1.4 严格规范上网场所的管理,集中进行监控和管理。上网用户不但要通过统一的校级身份认证系统确认,而且,合法用户上网的行为也要受到统一的监控,上网行为的日志要集中保存在中心服务器上,保证了这个记录的法律性和准确性。

2.2 校园网络安全技术

前述各种网络安全威胁,都是通过网络安全缺陷和系统软硬件漏洞来对网络发起攻击的。为杜绝网络威胁,主要手段就是完善网络病毒监管能力,堵塞网络漏洞,从而达到网络安全。

2.2.1 杀毒产品的部署

在该网络防病毒方案中,要达到一个目的就是:要在整个局域网内杜绝病毒的感染、传播和发作。为了实现这一点,应在整个网络内可能感染和传播病毒的地方采取相应的防病毒手段;同时为了有效、快捷地实施和管理整个网络的防病毒体系,应能实现远程安装、集中管理、分布查杀等多种功能。

2.2.2 采用VLAN技术

VLAN技术根据不同的应用业务以及不同的安全级别,将网络分段并进行隔离,实现相互间的访问控制,可以达到限制用户非法访问的目的。

2.2.3 内容过滤器

内容过滤器是有效保护网络系免于误用和无意识服务拒绝的工具。同时,可以限制外来的垃圾邮件。

2.2.4 防火墙

在每一台电脑上都安装装防火墙,成为内外网之间一道牢固的安全屏障。在防火墙设置上按照以下原则配置来提高网络安全性:规划设置正确的安全过滤规则;规则审核协议、端口、源地址等IP数据包内容;严格禁止外网对校园内部网不必要的、非法的访问;使用动态规则管理,允许授权运行的程序开放的端口服务;正确设置你在局域网中的IP,防火墙系统才能识别数据包的来向,从而保证你在局域网中正常使用网络服务功能;定期查看防火墙访问日志,及时发现攻击行为和不良上网记录。

2.2.5 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系统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提高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入侵检测系统能实时捕获内外网之间传输的数据,利用内置的攻击特征库,使用模式匹配和智能分析的方法,检测网络上发生的入侵行为和异常现象,并记录有关事件。

2.2.6 漏洞扫描

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增大.系统中的安全漏洞或“后门”会存在.因此,应采用先进的漏洞扫描系统定期对工作站、服务器等进行安全检查,并写出详细的安全性分析报告,及时地将发现的安全漏洞打上“补丁”。

2.2.7 数据加密

数据加密是核心的对策,是保障数据安全最基本的技术措施和理论基础。

2.2.8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首先,加强网络安全知识的培训和普及;其次,是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考核机制,以提高网络管理的效率。

3 特色创新点

3.1 校企合作

学院通过招标公司面向全国分别于2011年、2012年进行规划设计及施工、监理招标。2012年下半年开始具体实施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学院本着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中国移动汉中分公司、中国电信汉中分公司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由两家公司承担学院综合布线、一卡通等项目的建设,并长期提供技术支持。

3.2 五位一体化认证体系

多年的摸索和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校园网安全运营管理的核心需求及特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准入准出一体化:准入和准出一体化采用统一的安全认证平台,用户仅需1套账号密码并能够自由、自主的在内外网访问间实现方便的切换,管理难度小、用户体验高;流控设备与网关一体化,提供精确的流量和带宽同时不影响性能,减少单点故障。保护用户投资,实现增值。

802.1x和Web一体化:在接入交换机实现802.1x准入和Web准入的同时支持,达到部署灵活、保护投资的目的。实现基于用户身份和所在区域的多种认证方式,安全性高、便于管理。可通过统一的认证管理平台进行管理减少投资成本、降低管理难度。802.1X认证方式主要适用于学生群体,控制比较严格,Web方式适用于教职工群体上网方便。

有线和无线一体化:校园网同时具备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接入能力,通过不同的认证方式,可以统一认证管理平台进行管理,可以减少成本,部署灵活,降低管理难度。使用一体化的控制器使设备的利用率升高,保护了投资。同时一体化的网管能够提供有线设备和无线设备的统一配置和管理达到减少投资成本的目的。

校内和校外一体化:VPN网关支持基于Web认证方式的SSL VPN,支持USB key等安全机制,部署灵活、便于管理。运维管理人员仅需对1套系统、1份用户身份信息进行操作,降低了运维管理复杂度。而网络用户在校内和校外仅需1套账号密码,保证了高安全性和便捷的用户体验。

IPv4和IPv6一体化:在身份认证、用户管理、安全管理、管理等方面,使校园网同时承载IPv4和IPv6协议,满足接入需求。以达到减少投资成本、降低管理难度的目的,并且优化了用户使用体验、改善了网络安全审计。

面向数字校园的校园网安全运营管理要求对这五个方面进行完整的涵盖,五个方面的分别一体化是过程、五个方面的整合一体化是目标,直至实现校园网的全网统一认证运营管理。

3.3 紧密四平台

网络设备管理平台、网络健康监控管理平台、网站安全防护平台、网络实名制平台相互依赖。

参考文献

[1] 邓小善.网络服务器配置与管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2] 刘晓辉.网络硬件设备完全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