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34-01
学习方式的革新是新课改的基本特征,课堂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前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最好的训练。现结合小学六年制数学第六册“圆柱的表面积”一课,作如下探讨。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经历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渗透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合作探究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底面的周长。
教具准备:自制圆柱、易拉罐、小剪刀、直尺。
教学过程:教学预设。课件出示:(一则公益广告)一个易拉罐,在车厢内被踢来踢去,最后被一个人拾起来了。画外音:球进了,公德比赛今天起正式开赛。引出制作一个易拉罐需要多少平方厘米铝板的问题,并告诉学生这节课师生一起来解决这一问题。第一,发现问题。同学们请拿出你制作的圆柱体,在制作圆柱时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第二,提出问题。我们研究“圆柱的表面积”具体要解决哪些有关问题呢?通过学生回答,归纳出以下问题: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什么有关?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第三,探究问题。接下来我们逐个解决这些问题。问题一: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让学生复习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再观察圆柱回答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大家发表见解,相互补充。问题二: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受表面积;再思考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回答质疑,相互补充。问题三: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什么有关?一是联想猜测:圆柱表面积与什么有关?二是出示两个高矮不同、底面积相同的圆柱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与圆柱的高有关。(幻灯片出示)三是出示两个高矮相同、底面积不同的圆柱进行观察,引导发现与底面半径有关。(幻灯片出示)问题四: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探究计算方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自己制作的圆柱展开,观察圆柱的表面积由几个面组成?师同时操作,并将圆柱的表面积展开图贴在黑板上加以说明。把自己制作的圆柱量一量,小组想办法算出它的表面积。汇报交流,共同总结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板书)。第四,解决问题。想试一试自己的研究结果吗?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的研究结果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出示例1,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独立解答,汇报板演,相互补充。出示例2,(特殊表面积的计算)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后独立解答,汇报补充。教师重点引导“进一法”的使用。第五,拓展问题。(1)判断对错。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两个圆柱侧面积相等,它们的底面周长一定相等。( )表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柱侧面积也一定相等。( )一根圆柱形木料半径是2厘米,把它平均截成2段后,表面积可增加12.56平方厘米。( )(2)做2节长2米,直径1分米的圆形通风管,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
二、教后反思
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无论是课堂活动设计还是练习设计都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为前提。教师的教学预设,尤其是问题设计必须要让学生的思维有层次感,即要能抓住教学的核心问题,一线串珠。这样既可以避免问题的繁多与无序,不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又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本节课学生在发现并提出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的问题层层递进,既富有逻辑性又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还凸显了问题的核心所在。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什么有关?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中,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加深了对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三、结束语
学习方式的革新是新课改的基本特征,课堂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学生的发展而言,随着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发挥,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学习的深入,学习效果会更显著,探究能力会更强。
参考文献:
篇2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完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实验,比如在“装满水的杯子中放回形针”实验,由猜想的两三个到实际放入的二三十个,让学生叹为观止;“吹不开的纸片,吹不走的乒乓球”让学生心中顿感惊奇;“放大镜把物体缩小了”的实验使学生萌生疑念。教师设置这些场景诱导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便于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进一步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求知欲表现的更强烈,他们会主动地多思多问,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背后的奥秘,转变为一个学习的主动者和自觉者,进而提出更多的问题。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通过实验或多媒体,让学生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大脑才会迸发出火花,才会提出原来不可能提出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比热容”时,教师一般都会利用多媒体创设这样一个场景:夏天,赤着脚踩在沙滩上和水里。教师先提出问题“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都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沙滩上感觉比较烫”。同时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沙滩上和水里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同一时刻它们的温度不一样呢?”“沙子和水同时吸热升高的温度相同吗?”“沙子和水升温快慢相同吗?”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来探究“沙子吸热升温是否比水快”的实验,这样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有深刻的认识。教学中只要老师注意创设让学生质疑问难的时机,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做到“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乱”。当学生能够把心中的疑惑表达出来时,教师应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可以把他们的问题筛选后再进行探究,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保持强烈的学习热情。在这里,教师应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境上做文章,而不是自己去设计问题。
三、传授提问的方法,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后,并不等于就能问得恰到好处。能否问在知识的重点处、难点上,关键还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慢慢培养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首先要把观察到的现象用问题化的方式进行陈述。例如有这样一个场景:在汽车奔驰的高速公路上,有一块限速牌,上面标有:“小汽车120大卡车100”。可让学生先陈述这个现象:高速公路上小汽车和大卡车的限速不一样,然后把它问题化。例如可表述为:“为什么……”当然这样问题化“为什么……”表述仍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教师要继续引导把它演变成一个科学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思维加工后提出“是不是……”或“……怎么样”的问题。对比和比较是最常用的思维方式,对比即同中求异的思维,比较则是异中求同的思维。例如学生在对上述现象进行比较后可提出“是不是动能的大小不光与速度有关还与质量有关?”还可以提出“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或“如果小汽车和大卡车以相同的速度行驶,哪个动能大?”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可以组织讨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会逐渐养成善于质疑的好习惯。
四、改变评价方式,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
在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后,要及时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也不要轻易地否定,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让学生产生满足感、成功感。对于一些基础差或胆小的同学提出问题后,多表扬、多鼓励、多引导。教师要能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找出闪光点,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喜欢提问,才能提高提问的质量。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教师可以把问题的提出作为平时考核评价的指标。小组探究活动的开展,对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和评比。同时在期中、期末的检测中,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检测使评价方式呈现多元的趋势,也促使学生不仅会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怎么提出问题。
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 引导参与 探究能力
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逐渐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一方授课”模式转化为现在的“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完善教学活动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一、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现有的客观条件,利用学习工具和实验设备改变实验对象的一些条件,然后观察其引起的具体变化,从而获得新的课堂知识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在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般在物理化等学科中运用的比较多,实验地点可以是在小范围的教室中,也可以是在比较宽泛的实验室或者实验园等地。
根据实验组织方法的不同,实验教学法可以分为:个别实验和小组实验;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理论知识学习前的基础实验、学习后的知识验证试验和进行知识巩固的实验等三种。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速度具有深刻影响,在教学中引起巨大反响。
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最好的老师,增加教学活动中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活动和教学质量事半功倍。在进行新知识讲授以前,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符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在教授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时,可以先与实际相联系,提出“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河流、高山都属于什么呢?”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进行思考,直观、实在的事物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教师就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展开教学活动。
2.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过程
教师的实验演示始终离学生很远,学生理解不到教师所讲授知识的重要性和实践性,对学生正确掌握课堂知识,学会实验技能有着一定的阻碍。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实验,自己动手,才能让学生真切、直观的感受到科学的神奇和强大的实践力。在教学活动中,丢掉学生“旁观者”的身份,使他们成为教学实验的主体,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根据学习的理论知识探究科学实验的魅力。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纠正他们错误的实验行为的同时,放宽思维限度,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散思维,在掌握本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因斯坦”式的探究能力。
3.指导学生交流结果,进行自我评价
实验完成以后,并不等于实验教学过程已经完结,还要让学生学会做总结,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价,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例如在化学课《氧气的制作》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高锰酸钾制氧的实验过程,也已经动手操作过了,那么现在就需要教师指引学生进行试验后的思考:除了高锰酸钾制氧之外,还可以用那些化学物质制氧?在实验过程中,为保证实验安全你用的高锰酸钾含量是否在安全范围内?制作出来的氧气可以用于多个方面,你收集氧气时是否造成浪费?……等等多个与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反思实验过程,培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评估自身的不足,作为下次试验的教训,增长经验。
4.鼓励学生自主实践
“理论指导实践”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课堂知识的掌握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根据前人的经验少走弯路,在知识的指导下走的更远。实验教学在完成教师教授,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之后,还需要最后一个环节,即在生活中联系实践,例如在化学课中,教师讲授了“水遇二氧化碳会变浑浊”的知识,基本的理论可能学生都理解,实验过程也都掌握了,但若在生活中遇到“浑水”的情况,同学们就不会将现实环境与课本知识相连接,达不到融会贯通的效应。所以,在学校教学中就需要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如“如何种一棵树”用来指导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种一棵树”,能够使学生在“实验+实践”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结语
教学和育人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为“教育”,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讲授教学内容,即学科理论知识以外,还要适当的增添教学“互动”活动,利用实验教学法,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其掌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理论知识,学会动手操作,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具有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京. 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功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15):51.
[2] 谭程. 有效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 中学物理(高中版),2013(07):14.
篇4
一、进行探究性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很多的课文都有部分,然后突然停止,给学生留下了很多的想象空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启发学生去体会与想象,进而达到探究的目的,从而使知识不断地延伸。
例如,在《穷人》一文中,桑娜拉开帐子后,课文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凡卡》一文中凡卡寄出信以后是什么样子呢,在《草地夜行》中的小费了好大曲折追赶上队伍后是什么情况,在《狼和小羊》中大灰狼扑向小羊的结局怎样,小羊有没有想办法摆脱大灰狼。在这类的课文学习时,教师要善于发现这样的契机,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发挥自己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知识的延伸。
二、进行融入性阅读
(1)换位功能的运用。换位功能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般是指角色换位,包括两种表现形式。第一,学生与课文中人或者物的换位,通过换位从而引发想象。例如,想象自己就是课文中的人或者自己已经在课文中,如果你在里面会怎么样、怎么说、怎么做呢。第二,是把文中的人物放在自己的位置上,与学生角色转换,从而引发想象。想象课文中的人与物跑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了,或者成为了自己的好朋友处于自己的环境中。例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小女孩飞走了”一句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她飞到了自己的身边,与自己一起学习生活,她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2)情境点功能的运用。有些课文中包括一定的情境,那种意境也是课文中的精华部分,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把这些情境进行放大化,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当时的情境。例如,在《白杨》一文的学习中,可以把大戈壁的描写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相似情境结合起来,想象那里的恶劣环境,进而理解课文。
(3)换位与情境点功能的结合运用。这种功能的运用实际上是把课文中易于学生与文中人或物进行角色转换,又易于想象当时当地环境、情境的地方进行有效结合的运用,这种结合更能让学生有效学习。例如,《草原》一文,有个句子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就可以让学生与之换位,还可以想象草原的情境。第一,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客人会想什么,说什么。第二,你能想象大草原环境吗,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有什么样的神态和心情。
三、在阅读中的留白处大胆质疑
阅读看起来很“休闲”,其实阅读并不那么轻松,而是要进行深入思考,在阅读中常有疑问和问题,这样就要伴随着思考,只有思考才会有想象。课文中有很多留白,这给学生的想象提供了空间。所谓“留白处”,常指文中的省略处、简明处、概括处,也有些地方暗含着深刻的道理,需要我们思考才能补充完整。这些地方给学生质疑提供了机会,老师要多留心,多发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在简明处培养创新能力。课文有些地方描写非常简明,但并不代表这一处不重要,教师要对这一部分进行挖掘。例如,在《赤壁之战》一文中,有一段描写黄盖写信给曹操诈降内容,这一部分没有描写信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想象信的内容是什么。
(2)在省略处培养创新能力。文中的省略处是指情节或者故事的结局等。这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想象补充。例如,在《赤壁之战》中开战前可以进行补充。周瑜和曹操双方是怎样鼓舞自己的兵士的,在战斗结束时得到了怎样的教训等等。
(3)在概括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概括之处是指课文中总写、归结之处。每篇课文都有这样的概括,老师要把这些最能体现课文精华的地方发掘出来,让学生去想象、创新。例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的“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说具体、清楚一点。
(4)在暗含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文中的平淡之处却蕴含着深远的意义,虽然简单却意义深刻,这就是所说的暗含处。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把课文所蕴含的意思更为明朗化。例如,课文《丰碑》中,第十三自然段讲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在这个“丰碑”刻上一段碑文,你会写什么样的内容来体现文中的思想。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学生 自主学习 探究
《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和基本要求》提出人的个体素质结构中的主要有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等7种素质。其中的科学素质包括旺盛的求知欲(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一定的智能基础,积极的创造精神(能力)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学科由于它所渗透的范围极其广泛,所以培养好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习惯、方法、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转变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习充满乐趣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激发积极的学习情趣和动力,主动地探寻,深入地研究,提高学习效果。物理学家法拉第,没念几天书,就是因为他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痴迷,他利用在图书馆做学徒的时间,潜心研究物理十年,得出了电与磁的关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一堂有趣的引言课,甚至老师幽默风趣的谈吐等。老师尽可能发挥个人特长,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例如:尝试把初中学生有兴趣的东西引入课堂,让学生尽情地发言表现,从而发觉原来数学就在身边。例如:学习圆周率的时候,教师可以举例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由著名数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他的发现比欧洲至少早了1000年,为纪念祖冲之的伟大成就,国际上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又如讲解勾股定理时,我说:“我国早在公元前1100年就发现了,而欧洲则要晚了五百年,当时是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为此还杀了一百头牛庆祝,看来这个定理的发现可够浪费的(学生们大笑)”。教师可以通过延伸这些知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不但不枯燥,而且很有意思,慢慢的,学生就会产生兴趣,进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整个课堂效果非常好。
二、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要将兴趣持久,就要“习惯成自然”,在开学初,笔者就对所教班里的学生进行了解,分出优中差生,根据1︰2︰3的比例,将全班学生分为每六人一小组,让他们制定自己的组名、组徽、组训。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组探究的模式,利用自己编写的难度由低到高,知识由旧到新,有讲有练有学的导学案,鼓励优帮差,并结合“三级探究教学”模式,即“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协作帮扶精神,使每个同学都动起来,最后达到主动学习。
导学案的利用,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成积极的参与者。每节课前,各小组的组长积极的组织自己小组进行预习,发现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中带着问题听,听清内容、记住要点、抓住关键,着重听老师的讲课方法与思路,释疑的过程与结论,达到当堂理解。在课后拓展中,各组学生积极、讨论、练习,并将成果展示。至始至终坚持学生是课堂主体,形成良好科学的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
三、加大学生考评力度,使他们有竞争意识,有主动学习的素养
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容忽视,所以老师怎样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不懈怠,在导学案上题的难易要有层次感,并且每节课都以提问,考试,竞赛等形式进行考评。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与合作,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责任感与参与意识,潜移默化的让他们动起来。将难易不同的题分给不同程度学生,适时进行奖励,让他们既有成就感,又有进取心。我在“一次函数”习题课教学中,就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在习题的选择和设置上,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抓住数学问题的特点,提出了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问题:“先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y1=1/2·x-1,和y2=-x+3的图像,并求出这两条直线与横轴围成三角形的面积。”“某公司开发出一种商品,前期投入的开发、广告宣传费用共50000元,且每售出一套商品,公司还需支付销售费用200元。如果每套定价700元,公司至少要售出多少套商品才能确保不亏本?”“点A(2,4)在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上,这个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什么?”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问题解答中,都能在各自基础上,根据学习经验和水平,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掌握解题要领,达到“异曲同工”的习题教学功效。在我们学校进行的各种测试中,笔者积极地横纵向比较,发现在同年级的平行班中采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班级,优秀率和及格率大幅提高。在同一个班的纵向比较中,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有增幅。这些都表明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调动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及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是科学的,有效的。教师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对教材准确把握的能力,以及更快的教学理念更新能力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关键。
四、结语
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但是这个探索阶段任重而道远,广大教育工作者仍需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方法 能力
一、通过预习提纲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预习是深入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而且引导学生在预习后再回顾一下预习的内容和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反思训练,逐渐培养学生对预习的反思习惯,促进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是反思性教学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情境教学中,老师应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特点,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需要去解决,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探索兴趣,为新知识的构建良好的基础,确保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如在教学《无理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首先讲述古希腊学者希伯斯因坚持自己的观点“自然界中一定有无理数的存在”而被教徒无情地投入大海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可以强化对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反思,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深化学生的知识建构,使学生重视相似概念间的不同结构和本质区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作业中进行反思
实践证明,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之处,让学生发现问题、增强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批改之后的作业,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1.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探究的前提,也是创新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借助问题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
(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是否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是否相等?
(3)如何证明在一个平行四边形中,两个邻角之和为180°?
(4)在一个平行四边形中,两条对角线是否互相平分?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互相平分,并自主动手进行证明、探究,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探究一题多解的问题
一题多解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探究新的解题方法,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形成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积累解题经验、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已知AE、CF分别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A和∠C的平分线,求证AE∥CF。
解法一:通过证明∠ECF=∠DEA来证明AE∥C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解法二:通过证明ADE≌CBF来证明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来证明AE∥CF(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
解法三:通过连接BE、DF、BD、AC和EF来证明AECF是平行四边形。
……
虽然该题考查的是最基本的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但是,从整个过程来看,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题的切入口。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解题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大幅度提高。
3.探究开放性数学试题
开放性试题是相对于封闭式的试题而言的,这类题或是没有唯一的答案,或者是条件是开放的,在解答这类试题的过程中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当然,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多项式4x2+1中添加一个条件,使其成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则添加的单项式是______。
这是一道条件和结论都很开放的试题,但是,结论给出的限制是一个完全平方式,所以,在解答过程中,学生就要思考一个完全平方式在展开之后各项的特点,之后进行解答。比如,该单项式可以是4x,组成的完全平方式是(2x+1)2;该单项式可以是-4x,组成的完全平方式是(2x-1)2。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篇7
一、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使学生想探究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探究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述我们,有极大兴趣的学习会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因为探究活动是从兴趣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能引起学生或怀疑的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巧妙导入,诱发学习兴趣
着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例如,教学一年级的数学解决问题时,我这样设计的导课,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同学们回答:“想。”,于是我打开多媒体课件出示大括号,作自我介绍:“我叫大括号,请小朋友们伸出你的左手和右手,把它们放在一起就是我大括号了。”再出示问号,然后作自我介绍:“我叫问号,我和大家是好朋友,你有什么问题,就先找我。咱们一会和大家玩一个捉迷藏的小游戏,你们是否会找到我?此时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学习的热情一触即发,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二)组织激情的语言,激发探究兴趣
课堂教学中,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有利于学生形成一种内在强大的学习驱动力。因此,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学法,认真地考虑怎样用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教学语言缺乏生动、呆板无变化,尽管条理清晰,却吸引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有的教师精心组织教学语言,使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情感的抑扬顿挫的语言,使学生受到直接感染。所以不同的教学语言其效果是不同的。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能够轻松而又富有启发性的敲开知识的大门,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获取知识。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极大的教育潜力。在教学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的言谈举止,要表露出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真诚的关爱,对每个学生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种融洽、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因喜欢老师才会迁移到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学生的探究能力才会在和谐欢乐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氛围,一个平台,让我们的孩子能够畅所欲言,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教师在发挥好导作用的同时,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学习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合作,一起交流,学生的探究能力才会在和谐欢乐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三、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乐于探究
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下,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创造条件
让学生能探究,在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要准,要充分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自由的充分探究的时间及活动空间,这样学生才能最大限度的参与探究过程进行探究。转变学生的角色,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强调高度的主体参与和自主性,要充分相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能力去主动的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其中的奥秘,发现并创造出知识。因此,让学生学习主张大胆放手,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例如:教学义务教育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一课,上课开始,我问学生:”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圆形的东西?“学生纷纷举起自己的小手滔滔不绝。我接着问:”如果让你画圆怎么画?用你身边的教具画圆。“学生用了各种方法画圆,有的用圆规,有的用瓶盖,有的用游戏牌。我接着问:”如果咱们班画一个同样大小的圆怎么办?“这时,学生就想办法,小组讨论,得出用圆规围绕一条同样长的线段旋转一周就能得到。我就告诉学生这条线段就是圆的半径。
四、丰富课堂形式,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丰富的教学形式容易使人得到强烈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开启智能。“因此课堂中我们要改变过去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故事,儿歌,智力趣味题,图表,模型,多媒体课件的利用率。另外,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智能倾向设计教学形式。课堂上,我尽量让爱动的学生操作板演;让爱画的学生展示其作品;让爱唱的学生显示他的歌唱才能;让爱说的学生滔滔演说……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探究式学习。例如:教学义务教育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中的排队问题,原来有多少人?学生不理解原来这个词的概念,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同学们回答;”喜欢。“我先让14个同学站成一排,然后让六个同学走出教室,这样教室里还有八个同学,老师接着问;”现在讲台上站着几个学生?“学生回答”八个“。”走出了几个同学?“”六个“师接问”讲台上原来一共有几个同学?“水到渠成,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解决了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五、共同实践探究方法
篇8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在社会的发展之下,美术教学也逐渐受到了社会的重视,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基础之下,我们必须要重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推崇创新教育模式,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美术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采取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仅难以充分的发挥出美术教学的效果,也会磨灭学生的灵感,实际上,中学阶段的学生有着良好的创作能力,只有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中学美术教学阶段之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激发出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教师可以将生活中丢弃的易拉罐、蛋壳、纸盒、电线、快餐盒、瓦楞纸收集起来,让学生使用这些材料设计作品,做成形式各异的工艺品,在学生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联想。如目前的塑料制品对于环境的污染较大,此时就可以鼓励学生分析废物利用的方法,利用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各种废物变废为宝,这样既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也能够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二、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
基础
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自由、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要注意到,美术教学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双方会受到相互的影响,如果教师心平气和,那么学生也会放松、自然,如果教师充满激情,那么学生的学习也会劲头十足。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的困惑,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困难,不对学生的思维作限制,让他们进行自由的表现。
例如,在绘画课中,就可以鼓励学生自由绘画,教师可以规定一个大概的主题,让学生根据理解来描绘出心中所想,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作品,教师不能轻易的否定,缓解学生的后顾之忧,鼓励学生主动的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此外,教师还要激励学生勇敢的假设与猜想,肯定学生的努力,这样就能够为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在各个学科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以让学生的新奇、轻松的分为中完成学习任务,也可以有效优化教学效果。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课堂之中,用直观的形象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绘画教学中,就可以以教材为出发点,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梅、兰、竹、菊相关的图片与视频,让学生欣赏、体会、感受、观察、想象,在图片与视频播放完成后,再鼓励学生进行临摹。
再如,在剪纸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剪纸作品收集起来,放置在投影仪中方法,让学生进行欣赏与点评,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剪纸艺术的视频,将民间艺术家精湛的剪纸艺术通过视频播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这样的美术课堂,是丰富多彩的,在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与创造力必然可以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就必须大胆的创新,引导学生掌握思考与探索的方法。
四、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就目前来看,在中学美术教学课堂中,很多教师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该种模式不仅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甚至还会招致学生的逆反情绪。长久以来,一些教师未能把握好美术教学的性质,加上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美术教学逐渐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远离,而美术教学一旦失去了生活的源泉,必然会成为无本之木。为此,教师就需要积极主动的开辟第二课堂,挖掘出丰富多彩的资料,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多种渠道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就可以举行关于美术知识比赛、课外写生、绘画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踊跃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再由大家共同选举出优胜者,对于优胜者,可以予以适当的奖励,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
滋味。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同时,创新能力也是美术创作的动力,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的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动手与动脑能力,在提升学生创造与创新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孙传云.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探究[J]. 林区教学,2010(02)
[2]徐仕刚.勇于创新 大胆改革——浅谈如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 美术教育研究,2012(24)
篇9
1、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自主探究能力的意义
1.1培养科学的自主探究能力对学生的意义
(1)科学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进行探究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在初中阶段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大有益处。自主科学的探究学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发现和获取知识的经历,促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乐趣,进而不仅培养了学生协作、互学相长和分享体验的良好学习行为品质,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科学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改革要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将自己的物理教学性质看做一种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高效学习,如何科学的自主探究以及自主发现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在科学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始终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能力融合起来同时兼顾和培养 ,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物理教学中,由于自主探究所具有的趣味性,通过鼓励学生对新问题的探讨,组织学生“再次经历前人对物理知识的探索和建构过程,让学生体味到探索物理规律的乐趣,从而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提高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
1.2培养科学的自主探究能力对教师的意义
课程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过硬的知识基础,而且要与时俱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这样不仅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助教师队伍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自主探究能力
2.1教师方面:更新观念, 提高素养
(一)更新观念:新时代的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成为知识的垄断者的观念,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对待,注重学生感受,尊重学生,让学生去主动发现知识,而不是教师机械的去给学生灌输知识。要把自己定位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伙伴;再次,教师在教学上,要精心设计,要善于“背学生”,即要善于在上课之前分析学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根据学情来编写教学设计,因材施教,从而提高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提高素养:
(1)丰富的知识储备: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广,途径越来越便捷。现在的教师对知识的储备要求是给学生一滴水的知识就要有长流水的准备。作为物理教师应该关注科学前沿,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要跟上时代的潮流。
(2)一定的科研能力: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自主探究能力,那么教师首先就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有着较为丰富的科学的自主探究经验,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项先进的教学技术,已经普遍被大家认可,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调动人的视觉、听觉、感觉时可以大大的提高人的学习效率。
(4)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作为学生参照的标准,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学生树立好榜样。课堂教学上教师要体现出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2.2从学生方面:更新学习方法
(1)重实验观察,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学习首先从观察开始,要注意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留意生活中的小事,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重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物理的最关键有效的方法就是置身于物理知识的发现中,经历前人的探索经历,在探索中建构起知识的联系,掌握科学的自主探究方法。
(3)重实验分析,对物理知识的探索需要学生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和理解,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了解物理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
(4)重视总结和归纳,对物理知识的归纳总结可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建立起知识框架,更有助于学生学好物理,更能锻炼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只有将这些因素统筹兼顾起来,并付诸于行动中, 我们的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自主探究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岚.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J]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0.
[2]廖宝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开发学生学习能力[J] . 教育导刊, 1997.
[3]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14.
[4]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03-125.
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 培养 质疑能力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87-02
一、引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由于基础知识点掌握不够、固有形式的深化影响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学生的质疑能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倘若这些影响不能很好地改善以及消除,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由此可见,探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以及对策的重要意义。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较差的原因
1.对物理基础知识点掌握不牢靠
物理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学习者基础知识的要求较高。然而由于物理学科本身比较难,知识点也比较多,且物理不是从小就开始学习的,而是从初二才开始学习,学习两年以后,上高中以后接着学习。这样一来,就导致很多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是很牢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就不是很理想,对于知识的应用自然也就不是很灵活,虽然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问题,但是由于学生不了解知识点是什么,所以也提不出问题,感觉不知道要问什么。
2.固有学习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习惯将自己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是扮演倾听的角色,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学习存在很严重的被动性,习惯了接受教师的讲解,不提出任何的质疑,哪怕是不明白或者是觉得教师有错误的地方,学生也会自动考虑为是自己弄错了,而不是真的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已经形成了这种被动式的学习模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有接受,没有思考,自然就没有质疑。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1.加强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
教若想实现学生的质疑能力的提升,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及加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物理基础知识,才能实现对于知识的灵活应用。只有对知识足够了解,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所学习过的知识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或者是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疑问,举例来说,比如,教师在讲解与磁场有关的内容时,当学生听不懂时或者是发现教师的讲解有问题时,学生便可以根绝自己所学习过的知识点直接对教师提出疑问,而倘若学生不了解磁场这个知识点,即便有疑问,即便不了解,也不知道该怎样提问。
2.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大都呈现一言堂的状态,整个教学都是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自然就没有机会区提出自己的质疑。因此,若想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除了上文所阐述的,要加强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外,教师还应该改变传统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实现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讲解教师倾听的教学模式,并让其他的同学发现问题,这样一来,即实现了课堂教学氛围的改善,又提升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可谓一举多得。
3.创造质疑环境,提升质疑能力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就像一名“灌溉者”一样,一直在给学生灌溉知识,而学生就扮演了答案复制机的角色,习惯了直接誊写教师的答案,没有任何的质疑,进而阻止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以及提升。如今,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法,开始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质疑环境。例如,在讲解与里有关的物理习题时,教师会故意将做题步骤写错,然后问学生自己写的对不对,一方面来说,借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来说,也可以利用这样的一种方法实现质疑环境的创设,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尽管由于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以及学习模式固定等原因导致学生的质疑能力比较差,但相信在与之对应的一系列的物理课堂教学措施的帮助选,这些问题一定可以迎刃而解,进而实现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同时也可以实现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以及教学质量的优化,为我国物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志清.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D].江西师范大学,2006.
[2]邓淑彦.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 上一篇:大学专业生物技术
- 下一篇: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