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生物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专业生物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专业生物技术

篇1

[关键词]生物技术 职业生涯规划 考研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确定职业奋斗目标,为实现目标做出有效规划和实际安排,科学认知自我,在实践中培养综合素质,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出努力起着指导的作用。如何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逐步认清自己所学专业,认清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如何在大学四年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来适应社会需求,找到自己专业和职业的契合点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解决的。

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生在高中报考时,或多或少是听从老师、家长的建议,这些建议大致分为三种情形:一是大学毕业后在生物技术领域搞科学研究,进而出国深造的;二是生物技术就业前景广阔,能大展拳脚;三是在生物技术相关领域工作。但是问问大学生自己,没有几个人能认真说清楚在大学毕业后真正想做什么。这造成了生物技术专业同学在大学中学习目标不明确,无法规划一个在大学提升自己的计划,使大学四年白白度过,最后在大四面临找工作、考研还是出国留学等问题上摇摆不定、随波逐流,因此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如何在大学期间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涵盖了多种学科和教育理论,包括了“职业社会的认知”、“职业选择决策”、“生涯规划步骤和方法”、“生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大学期间生涯规划与管理”、“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培养”等等很多方面,十分庞大,本文主要从生物技术的专业特点出发,就特殊的群体探究其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尤其是针对准备毕业后继续深造学生的职业发展与规划。

生物技术是一门涉猎多种基础学科的专业,在大学期间需要学生学习多种基础型学科,如: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英语、计算机等等,几乎涵盖了理工科的全部基础学科。

因此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后,大家发现在生物技术领域还有广阔的天地有待研究和学习,因此有些同学就为自己制定了考研或出国继续深造的发展规划。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考研和出国留学的群体中不外乎有以下几类人:学习成绩优异,具有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潜质的人;想利用考研和出国改变命运的人;随波逐流性,看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的人。

1.兴趣为前提

考研或出国关系到人生今后的职业选择,因此是否对生物技术专业感兴趣是前提条件。生物技术涵盖了多种基础学科,虽然每门的学习要求不尽相同,但是学习面之广、任务之繁重是每一位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共同的感受,因此对生物技术没有兴趣的人是不会在这一领域中做出成绩来的。

2.出国

生物技术是一门发展迅猛的专业,国外相比较国内来说在师资、资源、教学上占有优势,因此对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来说出国进一步研究是较好的选择。生命科学院的一位2008届毕业生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确定了自己出国进修的目标,她为这个目标作了如下的规划:

首先,语言学习。生物技术的前沿课题都是用英文发表在国际杂志上,要想第一时间掌握最新发展就必须做到专业英语过关,因此,她十分注重平时的英语学习,利用一切手段提升自己的日常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她积极参加各种英语竞赛,在竞赛中磨炼自己的日常英语。对于专业英语她利用很多时间把英文的原版教材逐字、逐句、逐篇翻译,就连注解都不放过。通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打通了语言关。

其次,专业学习。生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最基础的学科是基石,没有这些基石一切发展学习都是空谈,因此她抓紧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成绩优异。

第三,提高试验技能。生物技术专业说到底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好多学习实践是在试验室中度过的,最终的学习也是通过试验来体现的,而且国外的大学十分注重试验的能力。因此,她在大学第二学年,利用学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好政策,与学院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老师取得联系,认真在导师的帮助下提高自己的试验能力,最终她在全国性的试验大赛中取得到金奖的好成绩。

这些成果成就了她出国的梦想,经过导师推荐,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她顺利的拿到了美国大学的硕士录取通知书。

3.考研

生物技术专业的快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对它的研究在大学四年期间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物技术同学的考研比例与其他专业相比要高出很多。

考研的情况大致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今后想继续研究,做研究工作的人;一种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给自己镀金的人。这两类人都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但是他们的侧重点应该不同。

对于前一种,想做研究工作而考研的同学。应该选择好的学校、好的导师,这样不论是师资还是教学条件都是可以提供强大的支持。

对于后一种,为了找到更好工作而考研的同学。应该选择牌子比较响亮地学校。由于不一定在生物技术领域继续研究,因此不必非得在报考相关专业,而是报考自己喜欢、今后工作能用上的专业,这样对于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益处。

篇2

2020

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考试题

考试科目代码:

715

考试科目名称:

教育技术学专业基础

说明: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自负。

一、简答题(80分)

1.

写出英文版教育技术的定义,并解读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和范畴。(20分)

2.

简述B/S模式及其特点。(20分)

3.

IP地址的作用是什么?IP

V4和IP

V6的IP地址有什么不同?(20分)

4.例举三种以上教育技术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选择其中一种简述其研究的基本流程。(20分)

二、论述题(140分)

1.

什么是人工智能,重点谈一谈你对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和教学的理解。(70分)

2.

简述你所了解的学习理论,并讨论相关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70分)

三、案例分析与综合应用题(80分)

1.

请结合案例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的问题与措施(30分)

篇3

关键词:专业;分类培养;模块化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00-02

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2013年列出了因就业难被亮红牌的全国十大专业名单,生命科学学院现有的4个本科专业中名列有3,即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因此,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瓶颈已势在必行。

一、专业现状

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是近年来新兴起来的学科专业,二者都包含着若干二级学科领域。其中,生物工程包括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糖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胚胎工程、组织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包括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技术、微生物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组织培养、繁殖发育技术等。对应每个二级学科领域,都有一系列的专业课程设置。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有两个工科专业和两个理科专业,分别是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其中,生物工程和生物科学专业是生命科学学院最早设立的专业,属于一类本科专业。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是二类本科专业。目前我校的生物学一级学科挂靠生物科学专业。从2013年开始,我们实现了按类招生,从第三学期开始再进行专业选择。

二、生命科学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生命科学类专业,尤其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从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1)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差。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不是个案。究其原因首先是这两个专业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发展过快,远远超过了生命科学行业发展的需求。现在全国高校中没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寥寥无几。其次生物科学专业涉及的领域太过广泛,涉及到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由于涉及领域宽导致专业不专,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弱。(2)生命科学类专业在大学专业中实力不强。随着生物技术的普及,生命科学面临着与高校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等一样的困境,它不再是一门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掌握的技术,生物技术已经渗透到许许多多的领域当中了,例如农学、园艺、林学、兽医、人医、微生物等生命科学的范畴之中,而像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专业设置中又有这些专业,这些专业又是非常接地气的专业。从研究领域来看,在植物领域,生命科学学院是不到20人的团队,而农学院光作物领域就是上百人的队伍。所以生命科学学院在高校中,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高校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三、解决方案

基于上述情况,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对生命科学类专业中尤其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二个本科专业进行专业定位,通过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制定导向性专业课程教学模块,推动同一专业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研究目标、工作意向在专业内向不同技术领域倾斜,从而使本科教育向目标化、专业化教育发展,在保证学生宽口径教学的基础上,推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从而提升专业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具体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1.专业定位。专业培养方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要解决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这两个专业所面临的困境,我们首先要进行这两个专业的重新定位。定位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是:(1)收集全国相关高校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结合各高校学术地位、专业优势、地理位置、经济环境等,比较分析其专业特点和专业定位情况;(2)比较分析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特点、优势、不足和国内所处的位置,结合自治区发展目标和经济发展趋势,围绕自治区农牧林与生物产业需求,并结合自治区生产生活中的教育和科技需求,探讨我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定位目标,制定出符合时展和社会需求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专业培养方案。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的基础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既是思想的启蒙者,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在教学、科研的工作中占有主导地位,拥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所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加强建设的首要步骤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名师建设,加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设,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不能是一个口号的问题,需要各级部门下大力气,需要资金和配套设施的投入,需要师资培养部门务实事。强大的师资队伍配合以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构成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专业建设核心要素。

3.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模块化教学。首先我们应该大力支持学校的关于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的倡议,把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例如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动物生理学和植物生理学等课程整合到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中,由学校层面的平台来开出。另外针对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涉及范围过大,重点不突出,我们在强化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之下,通过制定导向性专业课程教学模块,推动同一专业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研究目标、工作意向在专业内向不同技术领域倾斜,从而使本科教育向目标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配合生命科学类专业分类培养模式,建立模块化教学。这个模块化不能撼动教育部关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定义的根基,所以可以在学生的选修课程中加入模块化教学。例如加入马铃薯快速繁殖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等模块,每一模块由2—3门课程组成。要求学生按照模块化课程进行课程选修。模块化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某一阶段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以一定的载体为依托,将相关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模块。它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虽然模块化教学盛行已久,但是其在高职教育中应用比较多,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中引入模块化教学的高校还比较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已经根据陕西地区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经济发展特点建立了模块化教学特点,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每年为太白酒业、天士力公司等相关的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实践证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模块化教学的引入将推动这两个专业的建设,直接提高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继续优化实践教学。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已取得很大成效。实践证明,强化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措施与保障,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拓展知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分类培养体系改革中我们要继续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首先结合2016年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继续加强实践教学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中所占的比例。另外我们在新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在选修模块中大量增加了与应用技术密切相关的一些课程,例如在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选修模块中增加了环境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品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增设把实践教学有目的有方向地引导到生物技术的实际应用环节中。这样在我们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完善了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到实际应用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次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学校和学院两级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就学院而言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原有实验教学平臺的建设,包括优化实验室资源的配置、对必要的老旧仪器设备升级、对实验教学人员进行培养。二是继续完善实验室的运行机制,保证实验课顺利地高质量地开出。三是加强对实验教学环节的考核,完善实验教学环节的监督机制。由于近些年高校扩招的原因,导致实验教学的压力远远大于其承载能力,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需要想出更多的办法来保障教学质量。这里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例如实验经费投入,实验室配套仪器设备的完善,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进一步合理化实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完善实验教学的监督机制。四是完善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开放机制。五是建设我维护好校外实习基地,充分为我们的实践教学服务。

篇4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医学院校;课程体系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生物技术在各领域展现出了无限潜力,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被世界各国确定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新型产业。现代生物技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和工业生物技术三个应用领域,其中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由于和人类的生命安全关系密切,成为现代生物技术中最实用、最具发展势头的领域之一。

一、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各院校招生情况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以及新的理论技术不断涌现,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生物技术相关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有增无减,尤其是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将生物技术专业列入理学本科专业目录,主要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之后,很多院校都相继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中国前300名大学中,具有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占到了33.7%。通过对生物技术专业在这300所大学不同类别的分布分析可以发现,生物技术专业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中设置的频率较高,分别占相应各类高校总数的70.6%、70.8%、82.6%、97.3%。而我们通过前期统计,全国90所医学本科院校,开设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仅有28所,占31.1%,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的供给远远小于社会需求。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与普通院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其特点体现在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与生物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因此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也要反映相应的医药特色。但是,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在国内相关院校的开设主要集中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在医学院校开设的相对较少,必然会导致教学模式和内容偏向于工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的教学。体现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就是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相对缺乏。面对大好形势,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培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关系到专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课题。目前,医药生物技术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针对性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尚属于探索阶段。如果照搬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会导致学生能力的同质化严重,不能很好的与医药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相吻合,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从而造成就业困难。所以,迫切需要建设适合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另外,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夯实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思维必备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体系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全国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课程分析

统计了全国21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所开设课程,其中包括4所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各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从总体来看,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所统计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其次,开出率较高的课程有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等,下图为所统计各学校开出率前21位的课程。

(二)医学与非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对比

与非医学院校相比,医科学校生物技术专业中,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同样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统计的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除此之外,医学类学校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生物技术综合性实验、生理学、人体解剖学、药理学、蛋白质工程等几门课程开出率高。下图为综合所统计各医科与非医科学校课程开出率前20位的对比图。从图上可以看出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等开出率两类学校均较高,但是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相关课程,非医学院校均开设较少或未开设。

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医学基础知识与生物技术学科各课程间的交叉和渗透。所以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就应该与其他院校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生物技术专业必开的基础课程及专业技术课程之外,具有医学特色的相关课程也应该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可以使学生将医药基础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医学生物技术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因此,通过对其他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以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一些本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合理选择授课科目,突出医学院校优势

目标是培养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实际需求,具备扎实医药生物技术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项实验技能,能在医药、检验、食品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工作,以及在科研、营销、第三方检验等领域从事研究助理、产品销售、检测试剂盒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我们的学生除了学习一般生物技术专业必须学习的理论知识,还要补充如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统计学等与医药生物技术相关的医学类专业课,从而进一步提升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调整实践教学模式,开设专业综合实训

生物技术专业涉及到的五大工程技术之间彼此交叉渗透,互为基础。因此,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传统上每门课程单独设立实验的传统,将本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根据内在联系进行整合,单独成课,设立一些综合性实验、实训,而非简单的课程实验。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一般在第三到第四学年开展。另外,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设置还要能反映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最终达到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案进行综合训练的目的。例如,我校开设了生物技术综合实训,该实训共安排8周时间,分两学期上完,每学期安排4周时间,中间不再穿插理论课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该综合实训涉及基因工程各个方面,以蛋白药物开发作为主线,包括蛋白药物的克隆、表达、检验、纯化、药物活性的检测等一系列医药生物技术操作环节。该实践环节与真正蛋白药物的研发生产相一致,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与社会、行业接轨。另外,根据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医药特色,开设病理检验、实验动物学、抗体制备、临床分子诊断、动物细胞培养等实验,这些实验除了培养学生基础生物技术技能之外,加入医学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交叉学科知识及技能,更适应社会对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出的学生更适于快速发展的医药生物技术行业。

(三)根据市场需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发现许多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外通过对学生实习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企业最需要那些实践能力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毕业生,而我们的某些授课内容缺乏纵深性,对知识点的讲解并不系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同时注重了某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快速系统地建立知识体系。例如在“分子诊断学”授课中,增加遗传病的介绍,如常见遗传病的临床特征、分子诊断手段以及基因治疗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授课内容中加入临床诊断试剂盒的研发、临床生物技术检测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方法等内容,以培养具有良好医学基础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生物技术尤其是医药生物技术方向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说改变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但是对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通过思考后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能够培养出与社会及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弘艺,张旭光,邵露等.生物技术专业现状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2]刘瑞珍,张兰凤,邱启祥.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解剖学教学探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4,22(2)

篇5

第一,国家要划拨专项资金,加大生物技术专业投入。生物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之其他行业要小很多。要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生物技术是一个很好的增长点。目前,这个增长点还比较幼小,它的成长需要祖国母亲的大力支持“,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我们相信在祖国的关怀下,终有一天生物技术将成为中国的拳头产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技术课程结构模式。高等教育是密切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的,高校应当立足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高校和生物技术用人单位可以携手合作,签订用人协议,共同设置课程,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既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又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形成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结果。

第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实验课的比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首先,高校要加大生物技术实验器材的投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其次,生物技术的实验教学要与生物技术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更新相结合。最后,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能够正确的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第四“,开门办学”,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育人模式,具有诸多优点。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先进生产设备,减少了试验设备的投入和维护资金。其次,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本专业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可以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查找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学校的教师通过深入企业,学习了本专业的先进知识,可以与企业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的开发与合作,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第五,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谓“合格”,就是德才兼备,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在专业素质之先。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要在人才培养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篇6

[关键词]生物技术;课程体系

1 课程建设调研的目的

德州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是2000年新建的专业,具有生物科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优势的生命科学类专业,我们按照为社会培养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合适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指导思想,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专业建设中,就依托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构建具有特色的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课程建设涉及到教育思想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内容,课程建设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并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更加规范、有序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根据教高[2007]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高[2007]2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徐州师范大学大学和淮阴师范学院等院校本科生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2 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调研各个学校本科生课程建设情况,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框架达成共识:

2.1 毕业总学分=课程(包含实验课程)总学分+毕业综合实践环节总学分=150~180学分。

2.2 课程类型及学分比例。基础课程:50%左右

人文社科类(含政治、外语、计算机、体育等)占30%总学分。

自然科学类(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等)占25%总学分。

专业基础课:根据各个学校的专业特色来决定,占20~30%总学分。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微生物学及实验、生物化学及实验、遗传及实验、分子生物学及实验、细胞生物学及实验

专业课: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来决定,占20%左右总学分。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课程。

2.3 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覆盖面。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覆盖面包括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遗传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细胞工程实验、基因工程操作实验、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实验。

3 我校生物技术课程建设的现状

3.1 开设适合我校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块。根据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较扎实的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理论与实验技能,了解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渔、环保、园林等行业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同时适度培养专业专业基础型、复合型人才。我们设计了5个选修教学模块,分别是食品科学与营养模块、现代生物学模块、生物制药模块、农业生物技术模块、生物教育模块。

4 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篇7

关键词:轻化工程;生物技术;学科交叉;专业硕士;培养策略

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不同,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3年11月公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强化了专业硕士应以实践为导向,重视理论水平与实践的综合应用[1]。江南大学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侧重于染整方向,即以纺织纤维制品为原料,探讨、研究与纤维制品相关的前处理、染色、印花及功能化整理新方法与新技术,以培养染整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兼备的人才。

1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染整作为纺织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提升纺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有重要影响,但近年来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并日益成为制约本行业发展的瓶颈[2]。这主要包括:(1)染整企业生产中水、电、汽能耗高,导致能源紧张和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净利润下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2)染整废水排放量大(占纺织行业污水排放量的60%),且废水处理成本较高;(3)部分企业仍以粗放型和低水平方式生产,产品多为常规中低档产品,附加值不高。因此尽管国内染整行业产能水平不低,但从纤维制品前处理到染整废水处理各环节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多数染整企业利润走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将相关学科的新技术与传统染整生产技术相融合,借助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应用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等来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染整生产,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助剂的应用,促使染整行业向着高效率、低能耗、少污染的方向发展[3]。近年来江南大学发挥学科门类较齐全的优势,在轻化工程专业硕士教学中推行了基于学科交叉互融的教改研究。目前通过与机械工程、颜色技术、应用化学、生物技术等学科交叉,培育出了包括新型染整装备、纳米印染技术、纺织生物技术等多个轻化工程专业硕士的教学和研究方向。其共同点在于培养具有复合技能的应用型专业硕士人才,立足于从纺织纤维制品前处理、染色、印花及功能化整理环节,最大程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水、电、汽等资源的消耗,降低生产排放,实现纺织品的清洁化生产。

2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交叉复合型专业硕士的培养策略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制,以生物工程技术加工底物为原料来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新型跨学科技术。生物技术与纺织纤维制品的染整加工具有相关性,尤其在最近30年得到了快速发展。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交叉研究的思路是借助于生物酶进行纤维前处理、染色后处理和功能整理。与传统纺织品化学加工相比,生物技术与轻化工程相结合后能降低染整生产排放,实现温和条件下高效节能加工。江南大学在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学科方面具有教学与科研优势,其中生物工程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为顺应生态染整的发展要求,我校结合这一优势将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相交叉,形成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方向,并构建了应用型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包括下述四个方面。

2.1导师队伍建设

由于生物技术在染整中的应用以酶技术为主,因此对导师队伍组成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要求导师熟悉纤维的原料特点,染整加工原理,工艺和设备,纤维制品质量评价;另一方面也要求导师对生物技术的相关专业知识(如生物酶种类、酶学特性、应用效果评价方法等)有相当的了解,力求同时拥有两个学科的知识结构。通过近10年的建设,我校纺织生物技术研究方向已建成了符合上述要求的导师队伍。目前纺织生物技术方向的导师队伍由10人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具有轻化工程专业背景的博士4人、具有生物技术相关发酵工程专业的博士3人。在与生物技术交叉的纤维制品染整加工研究中,能从生物酶的菌种筛选、酶作用机理与酶学特性等方面,与纤维制品酶法加工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课题实施效果,鼓励专业硕士导师走进染整企业,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解决企业遇到的现场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依托企业设立的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聘请企业内硕士生导师共同参与到课题实施中,以充实师资队伍。

2.2课程体系和平台建设

培养与生物技术交叉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和研究平台建设是基础工作。为体现专业硕士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科交叉性,教学改革中对原有课程组成、学时分配、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优化。除了与纺织化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外,增加了纤维素与蛋白质化学、纺织生物技术基础、仪器分析等,其中纤维素与蛋白质化学区别于一般的纺织材料学,更多从分子和超分子结构层面分析其结构组成与其化学加工、生物酶处理的相关性;纺织生物技术基础是专业知识交叉的主要课程,阐述生物酶种类、酶学特性、酶对纤维的作用机制、纤维结构与酶整理效率相关性、纺织品生物酶应用等内容;仪器分析课程除介绍常见的高分子及纤维材料分析方法外,还补充介绍了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测试手段如凝胶电泳、氨基酸分析等。通过上述理论课程学习,为后续纤维制品化学和生物酶加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平台建设方面,依托我校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为基于生物技术交叉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提供了保证。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不仅拥有常规的纤维材料相关实验设备与仪器,还建立了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检测与评价手段,满足了常规从菌种筛选到纤维制品酶处理应用研究的大部分实验需求。以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为基础,我校还联合葡萄牙米尼奥大学成立了生态染整国际联合实验室,通过定期召开纤维生物加工技术学术会议,拓展了轻化工程专业硕士生的研究视野。

2.3构建以染整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论文选题策略

由于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不同于学术型硕士,论文选题应强化理论与应用实践技能的结合,优先考虑源于工程实际且对节能、减排和降耗有促进和引领作用的课题。我校论文选题立足于企业需求的酶法纤维制品染整加工研究,确立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三个子方向:生物酶前处理;生物酶染色后处理;酶促功能化改性加工。(1)生物酶前处理包括纤维制品的酶退浆、酶煮练和漂白脱氧加工等。其中酶退浆是指采用商品淀粉酶和自主菌种筛选得到的PVA降解酶,取代烧碱法或氧化法进行棉型织物退浆,通过酶制剂水解布面淀粉或PVA浆料来降低前处理废水的COD值。酶煮练应用于棉麻织物和彩棉织物,不仅可达到用碱法精炼的果胶去除效果,而且还避免了传统碱煮练易造成的纤维损伤,对彩棉织物还可减少碱法易造成的色素流失和布面色变现象。在真丝织物加工中,生物酶前处理主要是借助于蛋白酶去除桑蚕丝表面的丝胶。(2)生物酶染色后处理旨在去除深色织物表明的浮色,提高织物的湿处理牢度。与传统高温皂煮相比,采用漆酶与较少用量的净洗剂复配,不仅能有效去除织物表明未固色或结合力较弱的浮色染料,而且生物酶能有效对水洗液进行脱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染色水洗残液的色度值,降低了染色废水处理的负担。(3)生物酶功能化改性是借助生物酶进行纤维制品的功能化加工,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酶法纤维制品功能化改性的内容较广泛,包括以纤维素酶改善棉麻织物外观光洁度和织物仿旧整理;以蛋白酶提高羊毛纤维制品的防毡缩性能,以谷氨酰胺转移酶催化接枝氨基整理剂进行羊毛抗菌阻燃整理加工;以酪氨酸酶进行真丝织物抗菌防皱整理等。相较纤维制品的化学法功能化加工如高温焙烘(如阻燃整理)、含氯整理剂(如羊毛防缩)、含醛树脂(如防皱整理),尽管酶法加工成本略高,但在赋予纤维功能性的同时,能减轻化学法整理易造成的纤维损伤和环境不友好性。在上述子方向论文选题和实施前,专业硕士要先制定课题初步实施方案,探究酶法纤维制品染整加工工艺的可行性并开展预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定期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在研究中既要考虑纤维制品酶法加工的效果,同时也要兼顾在企业应用中工艺设备、生产成本和加工效率的匹配性。

2.4构建学科交叉复合型轻化专业硕士质量评价体系

传统上对硕士质量与水平高低的评价主要是参照论文,包括完成的硕士论文、发表的期刊论文(SCI、EI、CSCD)的数量与等级。而轻化工程专业硕士是要培养掌握染整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阔专业知识、拥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专业硕士在培养质量评价方面要与学术型硕士有所不同,不能简单照搬其评价体系[4]。参照既有部分高校实践经验[5-6],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我校主要从专业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四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在研究生阶段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成绩,在实验工作中表现出的对染整、生物技术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对纤维制品酶处理加工过程合理安排和现场操作的技能,此方面企业导师的评价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研究能力评价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评价学位论文阶段性进展和完成情况,从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果、预答辩和答辩情况四阶段,结合平时例会课题汇报来综合评判课题工作量与论文水平;另一方面考察是否有与课题相关的学术或发明专利申请。由于多数论文课题与染整生产的相关度较高,因此专业硕士是否可公开或专利需与课题合作企业商榷确定。创新应用能力是指专业硕士在课题研究、实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综合拓展能力。在纤维酶处理研究和实践中,对能提出新方法、新工艺并有突出业绩表现的创新型专业硕士,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会给予适当的激励与表彰。

3交叉复合型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成效

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学生;实践能力

当前大多数普通高校都采用传统教育模式,主要偏重理论[1,2],在时间方面却有很多不足,无法为高速发展的社会提供综合型人才。生物技术交叉融合了现代生物学发展及其相关学科,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就目前社会发展形势来看,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并不占优势,生物技术缺乏交叉型应用型人才[3]。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4]。校企合作使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在实际操作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也能及时获取最新的技术及理论,培养出交叉型应用型人才。

1生物技术专业高校校企合作现状和问题

当前科技发展迅速,社会竞争也随之激烈。教育行业、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适应发展趋势,提高就业质量,与企业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校企合作[5]把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并重,有针对性培养人才;同时,学校和企业共享信息和资源,有效应对社会发展。对生物技术专业而言,实践不仅仅是在实验室做实验,更多的是在企业见习、实习期间实践,实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接轨。但是校企合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学校和企业双方在各取所需方面没有达到很好契合[6]。企业需要资金快速周转,在短时间内要获得更高效益,不愿意在不成熟的技术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经验,以至于企业对校企合作不积极主动。

2建立共赢的合作机制

2.1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校企合作就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机会,学校的教学专家在与企业沟通之后,能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7];教师在与企业沟通之后能够把现实的操作实例讲解给学生;另外,学生也可以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8],不再是纸上谈兵,并且对于自己的知识、能力很好定位。校企合作能真正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的综合型人才。

2.2校企合作可共同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

当前很多大学生就业与所读专业并不相符,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都不清楚。校企合作有助于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之后,对行业因素也有较为清晰认识,制定出符合自己的职业道路。2.3校企合作可共同搭建就业平台通过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机制推进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校外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实行战略合作机制,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服务,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并接受学生实习,同时解决就业难和用人难的双重矛盾。

3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

将生物技术基础与专业课程及见习、实习安排优化整合,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实现“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基础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存在单纯的知识传授和低水平的实验操作等弊端[9],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程知识和实验操作有效结合。近年来,西华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体系下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如表1)

4结语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调整办学方向,紧追时代经济发展的脚步,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立一个校企合作的良好双赢模式,为企业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丽萍.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G学院校企合作研究[D].南昌大学,2014.

[2]娄学辉,王彪.浅析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意义[J].赤子,2013(11):146.

[3]姜勇,王会岩,李艳.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应用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9):135-136.

[4]石建,李仁山.高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5(2):55-57.

[5]孟大伟,汪庆华,刘伟.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J].中国电力教育,2009(4):175-176.

[6]张长生.校企合作困境分析及改进探析[J].华章,2010(4):66,68.

[7]田娟荣,刘婷婷.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80-82.

[8]胡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8.

篇9

关键词:生物技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16-02

学分制既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也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自由基础上的一种教育理念。学分制有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之分。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多数实行的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而是学年学分制。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推进的教育体制改革,许多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由以往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自主选择所修课程,因而较学年制有较大进步。为此,临沂大学自2008年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推进课程的小型化建设,并制订相应的本科培养方案。

一、生物技术系列课程组成及课程开设简介

生物技术系列课程是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其系列课程主要包括《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及《生物技术大实验》等。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掌握生物技术各项技术和成果在发酵菌种选育改良、细胞培养、酶制剂研发、蛋白质改造等领域的应用;熟悉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作物改良、新品种培育、疾病诊断和治疗、新药研发等领域的重大作用。通过综合性的生物技术大实验的设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设计和创新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专业技能,为以后的专业实践学习及毕业后走向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2004年,《生物技术导论》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首先面向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开设。后来随着学科的发展、师资力量的壮大以及实验室建设的日益完善,2006年,生物技术专业的《生物技术导论》扩展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四门课程,并开设相应的实验,充分体现生物技术及其下游应用特性。而生物科学专业继续以《生物技术导论》的综合形式开课,作为本专业的方向选修课。

二、学分制下生物技术导论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实践。①教学大纲的制定及授课学期的安排。由于生物技术系列课程具有涉及学科多、实用性较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其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一直是非常活跃的领域。学分制下,教学大纲的制定应结合专业特色,将课程小型化、精致化。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我们精益求精,在制定教学大纲前,生物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共同讨论,集体拟定教学大纲,充分结合专业的特点和定位,结合培养方案,既能体现学科特色,达到培养目标,又避免内容重复。生物技术专业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的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分别制定,为了突出实验技能训练,各门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实行1∶1的学时设置,各32个学时(共3学分)。生物科学专业制定《生物技术导论》教学大纲,实行模块化教学,实验方面开设综合性的“生物技术大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理论学时为48学时,实验学时32学时。在学期安排上,生物技术专业在第四学期开设必修课《基因工程》及其实验,第五学期开设《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等系列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分情况进行选课。对于生物科学专业,在第五学期开设《生物技术导论》和《生物技术大实验》,既能与前面学科衔接,又能为后面的考研、就业提供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训练。②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必须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教材质量为核心。学分制的实施和教学计划的调整,教材建设需走在前列。本课程在选择教材时优先使用近5年内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以这些教材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编制教学讲义,实现立体化授课,同时指定几本相关教材作为参考书,并利用专业网站进行课外学习资源。

2.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践。①采用多元的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组合,要同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及教师自身运用教学的能力联系在一起。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是以教师单向授课为主,学生多为被动听课。为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根据生物技术系列课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的知识采用讲解―教授式,如《基因工程》中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过程、目的基因的克隆和筛选等内容,通过教师的精心编排,尽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繁杂内容简明化、同类问题规律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而在讲基因治疗时,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启发性问题,运用引趣、设疑、类比、联想等方法能刺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讲基因治疗的作用时,先举一个乙肝病毒的例子,提示例子关键性,提出怎么办,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积极独立地思考,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快提高。翻转课堂是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师生角色转换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结合本组成员的兴趣,自主选择一个主题,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在课堂教学期间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课,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表达沟通能力,增加师生之间的理解互信。对于一些较容易理解的内容,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认知前提较好的内容,先由学生自己看教材,总结笔记,针对普遍问题和教学大纲要求讲解,然后归纳总结,使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方面受到实际锻炼,掌握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②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生物技术系列课程内容具有信息量大、抽象、应用性强的特点,如果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学生很难深刻理解这些内容。而使用媒体、影像资料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在有限时间内提供给学生最大的知识信息量。如基因工程中限制性内切酶、载体、重组DNA构建、PCR的原理等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在讲授的基础上配以动画演示,把这些要素的应用展示给大家,生动直观形象地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③改革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如科学安排实验内容,根据学生反馈信息,调整实验指导方法、改革试验考查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着重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安排上主要分为3个层次:基础型实验、设计与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通过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掌握基因工程最基本的实验技术及操作方法;掌握常规仪器设备原理及应用,培养数据处理和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多实验方法手段综合、多途径信息获取,以及科学分析推理的综合实验能力和独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正确的进行实验设计,按自定实验方案操作、观察,获得实验数据,正确分析结论及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型实验是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引入科研、教改成果,使实验内容与科研应用项目密切联系,充分体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相结合。如综合型实验“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转化与筛选”中,将以前单一分散的三个实验,按照其内在联系组合为综合性实验,不但使学生学到了感受态细胞制备方法、LB培养基的制备、质粒DNA的转化与筛选等3种基本实验技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基本技术和方法综合运用的能力。发酵工程实验中带领学生亲自操作发酵罐生产酸奶、米酒等产品,既掌握了发酵罐的结构,还体验了生产产品的乐趣。细胞工程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取材,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观察植物是如何从一个愈伤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植株,体会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三、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在学分制指导下,通过对生物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生物技术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在酸奶发酵和米酒发酵实验中,学生体会到生物技术并不是深不可测,在蛋白质改造和基因工程药物设计中,在显微注射和动物克隆原理和技术的学习中,学生认识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博大精深。在实验课中,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积极设计自己组内的实验方案,并顺利完成一种植物的组织培养、完成酸奶制作和米酒酿制,实验结束后,学生们在实验报告的结尾都写出了自己的实验心得,体会收获的快乐。在教学互动环节,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授自己所撰写的课程论文,通过此环节的锻炼,学生的总结及自我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先后申请了如“创新实验设计探究盐胁迫下纳离子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离子毒害效应”、“低糖保健型石榴汁酸奶加工工艺的研究”、“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抗逆性研究”等多个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基金,实验“叶用芥菜和白菜型油菜之间体细胞杂交体的RAPD鉴定”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得三等奖。目前生物技术导论申报校级特色课程,正在建设中。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改革效果良好,并符合新世纪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现代生物技术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江天肃,张洪波,杨军,等.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6):6-8.

[2]戴小珍,王兰,李红.《生物技术导论》课程特色教学模式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2,(10):166.

篇10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外语;课堂教学

随着生物学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生物技术视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和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驱动力,生物技术人才也成为国际人才竞争的热点之一。我国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自1997年正式获得批准以来,其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在欧美国家发展完善起来的,国内现有的教材大多是借鉴国外英文版本翻译而来,该专业领域的知识更新首先是以英文形式出现的。因此,开设专业外语课程对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物技术专业外语教学发展现状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生物技术专业英语已形成比较明确的培养目标、相对固定的课程开设时间和学时数目安排,但是在该课程的教学实施和考试模式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1.课程设置情况

不同高校对于生物技术专业外语课程设置略有不同,多设置在大三或大四年级的第一学期,课时数在40学时左右,课程性质为专业基础课。以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我校该门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学时数为48学时。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已完成基础外语和生物类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如《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等,并且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如《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即将开展《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的学习。在这个学期开启《专业外语》课程将会为公共英语和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为部分学生考研和申请出国留学打下良好基础。

2.参考教材选择

大学生在第二学年完成基础英语学习后,大部分能够通过国家英语四级的考核,综合考虑这一阶段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和专业知识储备,有的高校采用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专业英语》(蒋悟生主编)作为教材,该书目是我国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但即使是该教材的最新版本也是在四年前出版的,一些最新的知识如MicroRNA、Epigenetics等都未能涵盖其中。有的高校采用自编讲义作为教材,例如,选用英文原版专业书籍,选用SCI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选用国外专业相关的科普书籍等。这些教学内容虽然时效性高,但存在通用性不强、覆盖面不广的缺点,难以进行推广使用。当然,也有的教师认为专业外语教学应该淡化专业色彩,并不需要编写专门的教材。目前,生物技术专业外语课程公开出版的教材很少,更新速度较慢,在生命科学飞速发展,新知识、新概念不断涌现的今天,专业外语教材的建设已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我国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在完善专业外语课程体系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3.成绩考核方式

在大多数高校,专业外语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的范畴,客观上造成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有调查显示,40%的学生把专业英语作为基础英语来学习,把英语六级作为学习目标。基础英语经历多次教学改革,已形成一整套严格、规范和科学的考试方式,而专业外语的考核方式则比较多样化,有的教师采用开卷考,有的采用闭卷考,有的则选取交课程论文的方式,这就不免造成了专业外语考试不够规范、不够科学的局面。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成绩考核方式也会从学生的主观导向上对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借鉴基础英语的完善考核方式,结合生物技术专业特色,制订出适用于专业英语课程的考核标准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生物技术专业外语课堂教学探讨

课堂教学仍然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形式,能够为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目前,专业外语课堂教学尚存在以翻译为主、成为“翻译课”的现象,基本上是教师对着教材,逐词逐句地解释。一些老师采用分组讨论法对生物技术专业外语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依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认为,任何涉及非母语语言的学习过程,都离不开“听、读、说、写”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专业外语的课堂教学也不妨从这四点着手,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施,通过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利用英语教学视频提高听力

相对于其他专业领域而言,生物技术专业的知识、概念、名词的中文释义都比较抽象,比如DNA复制过程、PCR反应的基本原理等等,仅仅通过语言的讲解是难以让学生接受的。如果这些抽象的概念能够通过动画演绎,同时搭配专业的英文讲解,这样5~10分钟的教学视频在课堂上播放一两遍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通过检索发现,一些国外生物学领域相关的网站和网络课堂有这样的英语原声视频资源。比如,美国教育门户网站(http:///),是一个在线课程资源网站,有五十多位教育家、视频编辑人员和动漫制作人员创作有趣的视频课程;美国视频实验期刊库(http:///)是一个以视频方式展现医学、生物学等学科试验方法和过程的电子期刊;图说DNA网站(http:///)是由美国冷泉港研究所创立的网站,它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解遗传学,以生动的动画呈现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结论。这些网站上丰富的视频资源视觉效果清晰、讲解生动有趣、时间长度适中,非常适宜在课堂上使用。学生在学习、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英语的听力水平。笔者经过实际课堂检验发现,视频资料的时长最好控制5~7分钟,每次播放两遍,学生对这些教学视频兴趣浓厚,课堂反应良好。

2.阅读原版教材加强理解

经过专业基础课授课教师的讲解,在学生对专业知识具备基本认知的情况下,将专业的英文词汇传授给学生已经是水到渠成、相对容易的教学内容。这时我们的阅读材料不妨选取英文原版教材的相关章节作为阅读材料,如《基因Ⅸ》等,原汁原味的英文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识记词汇。此外,生物技术的诸多专业名词术语大部分是外来语,直接阅读英文原版教材的相关内容既能够使学生对原有中文释义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刻,也可以使学生对专业英语行文的简练、精准有所体会。

3.专题演讲锻炼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用外语交流专业知识的能力是专业外语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目标。国内学生学习英语普遍存在“哑巴英语”的现象,即能够听懂但是不会表达,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加强引导,鼓励学生不要怕出错,勇敢地把英语说出来。比如,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英语每次上课为三个学时,如果这三个学时全部由教师来讲授,学生必定会试听疲劳,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在每次上课时安排1~2个学生用英语进行PPT演讲(每个学生5~8分钟),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生命科学领域的特定专题或热点话题做PPT演讲,这一环节进行的时间不固定,由教师根据每次授课的具体情况自由安排,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表现情况也将纳入平时成绩的评定参考。这样的演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枯燥的专业词汇会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同时,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十分有效。

4.利用科技短文学习写作

张元福等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了以科技论文写作为导向的专业外语教学模式建构。生物技术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生物学研究有相对较长的实验周期,本科生对科学研究的实际过程尚缺乏体验。因此,科技论文写作是生物技术专业外语本科教学中一个相对高级的目标。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国内高水平的期刊,如《遗传》《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选取其中一些简单易懂的英文摘要作为写作范例教学效果良好。这些已既保证了英文写作水平,论文的中文摘要对于刚刚开始学习科技论文写作的学生也非常有益。在初级阶段,教师可以选摘其中比较典型的句式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巩固,逐渐能够进行比较完整的表述,达到能独立撰写英文摘要的目标。

专业外语是专业体系建设的必要组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专业基础上的英语运用能力,包括能够用英语表达和交流专业知识,熟练阅读国外专业文献,并具有一定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目前专业外语教学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从教材选择、考核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其教学质量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郑世英.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时空,2009(10).

[2]焦述强,陈艳.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看法和认识[J].中国地质教育,2006(03).

[3]甘媛.高校专业外语的课堂教学研究[J].品牌,2013(06).

[4]张会勇,井长勤,朱武凌,丰慧根,杨保胜.分组讨论法在生物技术专业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