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粮食专题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节约粮食专题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节约粮食专题教育

篇1

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节粮周”期间,学校政教处向全校进行集中教育,希望全体西南模师生认识到节约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和一种责任;西南模人要齐心协力、以实际行动,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让节约粮食成为一种自觉。校大队部同时向全校师生发出“从我做起,节约一粒粮”的倡议——积极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做节约宣传员;积极监督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现象。

各年级各班利用班会、队会,由班主任向学生进行以“一粒米的艰辛”为主题的专题教育,教导同学们认识一粒米从选种、育苗、插秧、施肥,到除草、除虫、收割、脱粒、碾米,再到储藏、运输、烹饪和上餐桌的一系列的步序,希望学子们珍惜粮食,尊重劳动者,珍视农民的劳动成果;同时明白珍惜粮食、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浪费粮食就是在践踏农人辛勤劳作的汗水。我们要从点滴做起,减少浪费,节约水电纸张……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每一颗粮食,都维系着生命。一直以来,学校倡导“光盘行动”,号召全体师生在就餐时吃饱、吃好,但更要“爱惜粮食、杜绝浪费”,要尽量把饭菜吃干净,全校师生树立起了“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观念,并切实付诸于行动!

在学校汇成校区高中部教学楼与汇成二村交接道路的围墙上,布展了《一滴水之珍贵》、《一粒米的艰辛》和《一度电尤不易》的文化宣传展板。后阶段,学校将分批组织各年级参观以上三组以节能为主题的宣传展板,教育中学生充分认识珍惜水资源的迫切性、节约粮食资源重要性和合理利用电力资源的战略意义。学校也将在高中年级结合“学农”等实践活动,帮助高中生体验农耕之艰辛,鼓励高中生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从细微处做起,珍惜粮食、珍视劳动,养成节俭好习惯;同时在全校开展“四个一”活动,即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一度电”,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节约社会资源,培养良好品德。

篇2

关键词:大学生;饭菜;浪费;调研

当前,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也随之改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作为90后或者95后的大学生,节约粮食的意识日趋薄弱,很多大学生渐渐淡忘了我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就大学生饭菜浪费的现象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案例分析这些方法探析这些浪费的原因,分析问题,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一、调查结果

本次问卷共发放调查表2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92份。经过小组制成统计图对图表进行分析,整理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右图为第一个问题的统计图。由此图可以看出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同学花费在4元以下,大多数同学平均每餐花费4元到10元。我们对这些花费4元以下的同学进行个人访谈得知,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他们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并且家庭情况并不允许他们浪费食物。而花费10元以上的同学较少,大多数来自富裕家庭。访问他们对食物浪费问题的态度时,好像并不以为然,觉得无所谓。这张统计图可以反映出同学们每餐的花费和他们的家庭情况息息相关。

左图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不会把剩菜打包。当我们小组成员问他们原因时,大部分的回答是觉得没必要而且太麻烦。仅有百分之四的同学会把剩饭打包,他们所给的回答是其实很少剩饭,吃多少点多少,意外情况会把饭菜打包,比如当时没胃口,有急事需要处理等等。这幅图可以反映大多数同学没有节约粮食的意识,对剩饭的处理方式不当,以致造成浪费。

对于此图可以知道同学们大多数会点太多吃不完导致食物浪费。有大约百分之三十的同学认为饭菜不好吃导致浪费,对于这个选项有位小组成员感觉诧异,便向这部分同学提到这个问题,他们解释说在家也很挑食,这是个人原因。由此图可知部分同学没有去考虑自己的饭量导致浪费。

有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同学认为别人浪费食物和自己无关,只有大约百分之三十的同学觉得可惜,极少数同学会上前制止提醒不要浪费。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食物浪费问题置之不理,节约意识薄弱,没有勤俭节约的观念,缺乏社会责任感。

此外,大部分同学是愿意参加节约粮食绿色活动的宣传的,对于部分同学的个人访谈得知,他们很愿意参加这种活动,只是个人能力有限,而且这种组织又少见。说明同学们有这个节约意识,如果加强对节约粮食的宣传,也有利于建立大学生勤俭节约的观念。

结论:食堂饭菜浪费情况严重,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人节约意识,还和我们身边的环境有关。浪费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希望,作为一名高素质人才,更是应该以身作则,加强自我意识修养,发扬我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希望这次的问卷调查可以引起同学们的关注,予以反思,呼吁更多的人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

二、相关建议

本次调研报告让大家认识到了浪费粮食的严重性,我们必须以身作则,采取措施减少浪费势在必行,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这需要大学生、学校、政府、社会四个方面共同努力。经过小组整理分析,就本次调研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大学生方面。增强个人节约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重视节约行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身体力行,从点滴做起,鼓励身边的人,向他们灌输节约粮食的重要性。饮食要有规律,采取吃多少打多少原则。

(二)学校方面。首先,要提高饭菜质量,加强卫生安全意识,餐具要进行彻底消毒,认真监督后勤人员是否尽责,招收优质厨师等等。饭菜是否可口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浪费,这是学校最需要重视的问题。提倡食堂接受大学生建议和投诉,可以有效改善浪费问题。大学生在学校养成了什么样的习惯将来进入社会时就会把这种风气带到社会,所以学校在宣传节约粮食绿色活动方面势在必行。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大力宣传,鼓励同学们参加绿色活动。其次,打饭阿姨应该控制饭量,女生胃口小可以少打点,以免饭多造成浪费。对于菜品可以展开评选活动,对于同学们不喜欢的菜进行淘汰,也可以减少因为饭菜不好吃而造成的浪费。对于我们学校的打饭方式,我个人觉得可以换小一点的勺子,菜的量打少一点,降低菜价,换可以打三个菜的托盘,不仅不会多花费餐费,还可以增加菜色,增加营养,也不会因为某一个菜打的多导致口味不好。再次, 加强就餐环境的改善。环境可以影响人的心情,继而会影响人的胃口。及时清理餐桌,夏天较热情况下要打开空调,以免影响就餐环境。营造舒适干净的就餐环境。

(三)政府方面。要制定相关有效政策力行节约。制定奖惩措施,鼓励市民节约粮食。对于严重浪费的群体或个人,进行通告批评,媒体曝光。对各高校进行评比,实地考察各高校食堂浪费情况,对进行节约活动有效的学校进行表扬和奖励。

篇3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每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学生的重要榜样,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大,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没有忽视教师队伍的品德素质建设,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问题探讨,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品德素质。德育教育见效慢,成果低,很难看到像样的成绩,但是德育教育又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点。在提高教师队伍品德素质的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与学生一起养成好习惯”、“注重生活德育培养”专题讲座,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重要德育理念植入每名教职员工的心中,让每一名教职员工在工作中注重自己的妆容仪表,让每一名教职员工在教学工作中注重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绝对不允许存在粗暴的教学方式,不允许出现体罚学生的不良情况,让广大教职员工形成“育人先律己”的思想观念,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品德素质。

二、加强学生道德行为培养

小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德育教育,让孩子们在未来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优良的道德行为是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世界最终还是他们的,只有他们具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了优良的道德行为,才会在未来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拥有这个世界。为了加强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在我校先后组织开展了“节约粮食,从我做起”活动、“浸润经典、立德树人———践行《弟子规》”活动、“德育十大快乐套餐”活动,并且申请了国家三育九养研究课题,根据我校实际德育教育情况结合现今小学生生活学习特点,编制了《三育九养课题研究教师指导手册》和《学生成长规划活动》校本教材,为加强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学生体会到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体会到了《弟子规》中蕴藏的中华传统美德,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奠定了坚定基础。

三、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建设学校道德文明

篇4

一、提高对节能宣传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要做好节能宣传周活动工作,必须提高对节能宣传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我单位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节能工作的政策方针,深刻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节能形势,明确了“绿色办公、低碳生活”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做好节能宣传工作的自觉性。

一是经济发展必须节能。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映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为此,必须加强节能,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节能是我国应该承担的责任。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加快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温室气体的排放又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一系列气象灾害,危及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加强节能,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节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国家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力度,明确提出把节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引导企业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搞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新上项目,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节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就目前我国总体情况来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四是从我县实际出发必须节能。实现我县“十一五”节能目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单位作为国家政府部门,要切实增强做好节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关于节能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节能的关系。要把节能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带头贯彻落实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方针,带动全社会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

二、扎实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

我单位围绕“绿色办公、低碳生活”今年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的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能宣传周活动,引导和带动全社会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1、举办节能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我单位于X月X日举办节能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向本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和现场群众宣读《节能倡议书》和《用能承诺书》,并发放节能宣传材料。节能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简朴庄重、气氛热烈,收到良好成效。

2、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活动。我单位把6月12日定为“绿色出行日”和“能源紧缺体验日”,要求单位全体干部职工上下班停开公务车和私家车,全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停开办公区域空调一天;停开公共场所照明一天;办公楼停开电梯。我单位领导和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加绿色出行和紧缺体验活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形成“领导带头示范、职工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为广大群众开展节能活动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3、坚决抵制商品过度包装活动

我单位组织开展主题为“反对奢侈、我倡议、我践行”的抵制商品过度包装专项活动,向全体干部职工发出行动倡议,要求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提倡节俭,反对浪费,自觉抵制商品过度包装。并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自身坚决抵制商品过度包装外,还要向家人、邻居及群众做好宣传工作,形成全社会人人坚决抵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氛围。

4、深入开展“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专题活动。我单位教育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节约粮食光荣,浪费食品可耻”的思想观念,制作了节约粮食宣传画、和节粮提醒标牌,在单位职工食堂明显位置摆放和张贴;同时,给每个干部职工发节粮提醒标牌,要求摆放在家庭厨房,引导干部职工及其家属养成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树立节俭文明的生活消费理念。

5、开展节能行动倡议活动。我单位在“节能宣传周”活动期间,向全体干部职工发出节能行动倡议,倡导开展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升油、每一元钱的“五个一”节约活动。倡导绿色办公理念、低碳生活方式,普及节能知识和方法,收到良好成效。

6、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我单位在“节能宣传周”活动期间,通过出黑板报、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我国能源短缺现状以及公共机构节能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节能意识,倡导绿色办公理念、低碳生活方式。

三、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的措施

我单位在“节能宣传周”活动期间,除了做好节能宣传工作外,还加强本单位和个人的节能减排工作,落实了节能减排工作的措施,提出节能减排工作的目标,要为全社会树立表率作用。

1、加强建筑设备节能管理。我单位要加强对新建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等环节的节能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和新型墙体材料,建设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利用新能源的低能耗绿色建筑。要积极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大力推广太阳能利用和绿色照明,加强中央空调、供暖和用电等耗能设施、设备的节能测试、诊断,有计划地实施节能节水及环保改造,提高建筑物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广节水型卫生器具,要建立中水回收利用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提高水的使用效率。

2、加强公务用车节能管理。我单位严格公车使用批准和登记制度,合理安排出车任务和行驶路线,减少单车出驶台次,提高使用效率。实行公务用车节假日封存停驶制度,严禁公车私用。实行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和定点保险制度,实行一车一卡加油和单车核算。定期考核车辆百公里油耗,逐月编制车辆油耗和运行费用支出报表,并通过一定形式进行公布。

3、加强日常节能节水管理。我单位要严格执行空调温度控制标准,合理设置办公室空调温度,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加强照明系统日常管理,做到人走灯灭,杜绝长明灯现象。加强办公设备节能管理,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应尽量共享使用,不使用时即行关闭,减少待机能耗。在办公区推广使用节能开水器,节假日和非工作时间减少开水器的开启数量和时间。节约使用办公用品,推行无纸化办公,推广使用再生纸,减少一次性办公用品的使用。开展废旧电脑及各种办公用品耗材的回收利用,促进办公用品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4、切实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我单位要坚决落实节能减排措施,认真努力、真抓实干,要根据国家“十一五”工作规划节能要求,到今年底,要实现以下主要目标:以2008年为基数,实现节电20%,节水20%,单位建筑能耗和人均能耗分别降低20%以上。

5、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自觉过低碳生活

篇5

一、以积极引导促使学生知行统一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用所学去分析、认识一些社会现象,丰富道德认可,以资借鉴、关注、指导自身行为。针对有些学生在“小事”上存在荣辱观模糊、知行不一的问题,引导其从小事做起。如不随地吐痰、不损坏公物、不浪费水电、不随口说粗话脏话等。促使其懂得,追求理想人格要从小事做起,只有在小事上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才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其次,要求学生不能“因小失大”,因为“小是小非”与“大是大非”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小孕育大、小中有大、积小成大,只有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危机感得到增强,才能自觉地把祖国、人类的前途、命运与个人联系起来,并落实到行动中。如节约粮食、垃圾进筒、爱护公物等。

第三,在实事求是、循循善诱的基础上,通过专题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本质地、联系地看待一些社会问题。如让其对食堂餐后桌上堆满的剩饭剩菜进行探究,促使其明白“成由节俭败由奢”的道理,杜绝懒惰奢侈、贪图享受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二、以榜样示范内化学生的道德自觉

关注学生生活实际,从其关心、感兴趣的问题及影响其思想健康发展的问题入手,从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鼓励其主动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思考并解决问题。如笔者学校搬迁到开发区后,走读生乘公交车上学,车来了拼命挤,上车后对广播播报的“请给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让个座”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很少让座。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感到,要使其做到知行统一,教师需以自身作则,做好表率,践行道德规范,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就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教师们车上带头让座,学生深受感染,也主动让座。

其次,创设一定形式和情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其将知识、能力上升为觉悟,变为自觉行动。如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到敬老院照料孤寡老人等,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扩大人际交往,体验社会生活,实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内化,努力塑造个体道德自觉,以自身的道德践履将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的德性。

三、以感悟体验外化学生的道德行为

学生受社会原因、年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等因素的限制,对社会倡导的一些基本观点往往不信,其思想易带有片面性、表面性,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看到的往往只是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种种矛盾。

为此,笔者学校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多参与社会活动,自愿、主动地去思考、分析、比较,消除思想认识上的疑惑。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践行活动,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在寓教于乐活动中让学生认知、体会所学道理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达到明事理、辨是非、导行为之目的,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感悟、体验和形成。如笔者学校开展 “倡行文明公约、弘扬校园文明”“道德贵在修身、文明贵在行动”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将学习、践行道德与日常表现相联系,分析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或矛盾。如以教室或实习车间的长明灯、长流水现象为案例,使学生明白爱护公物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在对待社会财富上的具体表现,直接体现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

篇6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只有在环境感受中获得亲身体验,才能保证环境意识和素质培养的落实。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自然的机会,它能使学生把课堂获得的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模拟应用于现实的环境保护中。因此通过课外活动实施环境教育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地理教师要重视“在环境中学习”,因时制宜开展课外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行为。本人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利用环境纪念日开展环境教育

下面是我从网络收集的有关环境的节日: 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地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末化和干早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0月6日世界粮食日、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以环境节日为依托,时时提醒学生保护环境。每逢节日,我让学生提前上网搜寻关于这个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出板报,写感想,开辩论会等多种活动,然后在学校宣传栏展示。如去年的环境保护日,学生搞了一次保护环境摄影展,展出分两大板块:一块是对现实环境的影展,另一块是对未来美好家园的向往。摄影内容有来自校园中正在走草坪和乱扔垃圾的学生;对应图片是正在打扫卫生的学生。超市附近随手扔饮料瓶的行人,对应图片是马路上晨曦中的清洁工等等。摄影展从学校展到全民健身广场,引起了当地市民的强烈反响,对此电视台还采访了办影展的这几位学生。本次影展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学生在这些宣传活动中既增强自身对环境的认识,而且通过自己的行为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二、适当开展环境调查

环境调查是通过调查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根据解决当前问题的需要去收集和处理有关信息材料。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这种方法在环境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本人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造纸厂、酒厂、化工厂,“三废”处理工程等,调查本地污染情况。造纸厂对河水的污染,会使人受到多方面的惩罚,河水中的剧毒物质通过饮用水和做饭用的水直接进入人体,使人中毒,这是直接危害。河水可以使鱼虾等身体中积存许多有毒物质,使用这种河水灌溉会污染田野、农田、果园的土壤,从而使草、粮食、水果、蔬菜以及牛羊、猪、鸡等许多动物身体中积存有毒物质,人吃了这些东西,就会中毒,这是间接危害。通过学生的调查表明,不少工厂在生产中,不按环保条例办事,任意向周围非放废气、废渣、废水,致使环境污染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厂的职工环境意识淡漠,没受过环境教育。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我们家乡有一条河流叫小清河,源头为“泉城”济南的泉水。方圆20里沿岸就有有七个村庄,是当地的“母亲河”。七十年代以前沿岸的人们就饮用小清河水。但现在人们称它为“小黑河”。调查小组的同学们利用“五一”长假 ,到沿岸村庄采访了年长的老人们,他们生动的描述了小清河的过去:水产丰富,有螃蟹、鱼虾、河蚌、水草等,河水清澈见底,孩子们夏天在河中畅游,捉螃蟹。沿岸农家锅里时时炖满了来自小清河的鱼鳖虾蟹。自80年代以来,沿河排污厉害,河水又黑又臭,去年春季人们用小清河水浇灌的麦苗都死了。通过调查孩子们感受颇深,写了调查论文,在学校升旗仪式上宣读,倡议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学生通过参观调查认识到保护环境重要性。。本人总是抓住教育的机会不放,结合调查还举办环境教育专题讨论会等。

三、成立环境保护监测小组

针对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设置多个调查小组。如:水污染监测小组,走出校门到自来水水库参观学习,请技术人员实地讲解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现状。使学生明白,有两个因素加剧了我们水资源的紧张状况,一是不注意环境保护造成水源污染;二是没有节约用水的观念,水的浪费严重。大气污染监测小组,到街道上数每小时过多少车辆,一张白纸上一天内能落多少灰尘等。白色垃圾检测小组,到学校附近餐馆统计一顿饭人们所用一次性塑料袋的数量,感受白色污染的严重性。节约粮食检测小组,到学校伙房检测一顿饭同学们浪费的馒头、包子和菜的数量,感受我们这个十三亿人口大国浪费数量之巨大,认识节约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活动统计活动,使学生深刻了解的环境污染状况,他们就积极行动起来改变现状。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校园的绿化、节约工作也上了一个大台阶。

四、协助学校创建生态校园

对出现破坏校园环境,如:践踏草坪、损毁树木,乱丢、乱吐、乱划等行为,则可让学生参与讨论,进行“金点子大比拼”,想办法,出主意,解决这些身边的问题。而且让学生自己写宣传标语,装钉在校园处。让学生自己在维护校园环境的活动中,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爱护校园、保护环境的意识。我校这方面干的很有成效。结合学校管理,利用学生会,成立“校园环境小卫士”,在课间检查。学生会同学对破坏环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都拍摄下来,一周一曝光。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的校园如花园,整洁温馨。

五、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利用学校宣传栏和学校广播站,对低碳生活进行宣传。在世界环境保护日,我们举行“低碳生活”倡议书签字活动。

“低碳生活”倡议书

爱护树木,不乱砍滥伐;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多用可重复使用或可回收的袋子代替一次塑料袋。我们日常生活时可以用洗菜的水用来浇花,用掏米的水用来洗碗,洗脸的水用来冲马桶,使用节能灯等,这些都是我们稍稍用心就能做到的事情。

汽车的车尾会排放出二氧化碳。如果我们要去的地方不是很远的话,选择走路或是骑自行车方式这样既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又可以锻炼身体,真是一举两得呀!

夏天到了,天气越来越热。我们都会开空调,可空调也会排放二氧化碳,吸取多了就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所以,我们应当把空调的温度调到二十五六度,并尽可能的少吹空调,多打开窗户透自然空气, 这样就可以减少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哦!

小小的一块电池,在制造的过种中会产生很多的碳,而废旧的电池更是会对地球土壤成份带来很大的破坏,因此,我们要尽量少用不可重复使用的电池。家里平常喝的一些饮料瓶及一些没有用的废纸盒,我们只要动动手把它们“化一个妆”就可以把它们变废为宝了,比如喝完了的牛奶纸盒,把它们的“头”剪下再简单的修饰一下就可以变成一个装笔的小笔盒啦!

篇7

关键词:《综合文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49-03

幼师学校的学生通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可以不断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从历史更替中领悟社会发展的规律,从人类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感悟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懂得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1] 。基于这样的考虑,需要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综合文科》这一必修课程,以提高毕业生的人文素养,为其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优化《综合文科》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和充实人文精神。”[2] 可见,对幼师学校的学生而言,人文素质是她们专业素质的底蕴和基础。长期以来,中国幼师学校的文化必修课的设置存在着课程目标模糊、课程内容杂乱等问题。学生即使学习了历史、地理、文化与民俗等人文课程,也是疲于应付考试,她们认为只要将弹、唱、跳、画等技能课学好了,在幼儿园就会大有用武之地。另外,一些学生在入校时的人文素质起点就较低,因为很多选择幼师的学生是出于对文化课的畏惧,而非真正对学前教育的喜爱。于是,在学习人文课程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作业常抄袭,考试靠划题,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尴尬情景。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非常值得我们思考,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课程设置、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与学生的就业实际相结合了?是否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引领进行了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明晰化了吗?事实上,将艺术与人文融合这一理念作为引领,探索人文社会领域、 艺术领域、学前教育领域相互衔接的策略,对于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以《综合文科》的课程设置方式替代传统的“拼盘式”的文科课程,用融合的人文领域的内容取代过于宽泛分科内容,按照专题形式重新组合学科内容,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使学生获得整体性的感悟 [3] 。例如,在“潮汐”这一专题的学习中,可以从矛盾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来说明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哲学原理;可以从天文、地形、气候等因素分析其壮观的科学成因;可以从历史传说的角度讲“潮神”伍子胥的故事;还可以介绍《水浒传》中的鲁智深错把钱塘江潮声当成战鼓后,突然大彻大悟,说出了“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的偈语,然后坦然圆寂的文学故事,以表达人对个体生存价值和蕴藏于心灵深处意识的一种认定,启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审视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做到“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无缝对接,幼儿园的工作需要与在校的职前学习一体化”的学习效果,学生才有可能重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体会到学习这门课程的乐趣。

二、《综合文科》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把历史与地理作为人文课程的两个支架学科,如德国的巴伐利亚州中学将地理、历史、公民合并为一门新课“社会课”[4],幼师学校的综合文科课程的设置更要偏重于呈现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和方法,探讨当今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热点的问题,使学生掌握认识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关系[5] 。由于任何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内容改革都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教育工程,以下笔者结合我校的课程改革实践,对《综合文科》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

1.分析面临形势,确定课程改革的方向。目前,幼师学校在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削弱了实践教学的比例;过于强化学生的艺术技能的练习,轻视对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依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教学内容的组织亦应按此来进行,这需要打破传统的、过于重视理论的分科课程体系,从新的要求出发进行学科交叉、内容重组,不过分强调课程中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要体现并加强学科教学方法及研究方法的教育,特别要与幼儿园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课程接轨。正如学前教育专家朱家雄教授曾提出,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内容应涉及到社会学(社会变迁、社会制度等)、伦理学(基本伦理关系、伦理道德规范等)、地理学(行政区划、国家等)、文化学(风俗习惯、民间文艺等)、历史学(人类生活的演进、民族的发展等)。

2.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材的内容结构。幼师学校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材体系还不够成熟,教材版本较少。现行教材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理论知识灌输有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足;继承传统经典知识有余,体现学生动手操作的部分不足。如陆地环境中提到的“地壳、矿物、岩石”等概念,还涉及了地形地貌形成与地域差异的地质背景,教材过于强调微观的成份,显然很不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应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为引领,在现有的教材体系的基础上,优化精简原有教材的微观内容,在新教材中适当增加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实训活动。要保证教材的高质量,除精选各单元知识外,核心问题就是要设计好教材的体系结构,以便进行章、节的逐级划分与归并,使其成为一个联系紧密、功能高效的知识传授和论证体系[6]。由于在有限的文字中难以对教材整体结构详加阐述,下面仅选取“人类的生存环境”这个角度,来说明《综合文科》教材的体系结构。教材结合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增加了“实训活动”、“幼儿活动”等“亮点”,并有“思想游牧”、“思辨之窗”、“历史回眸”等栏目(如表1所示):

3.转变教育理念,有效地进行实践教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和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如果仅仅使用新的教材,而教师还是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那么将会出现“新瓶装旧酒”的情景。教师亟待改变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也不要把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定位在仅仅获得一个好的分数。师生要针对教材的内容开展讨论,围绕教材的“实训活动”和“幼儿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特别要重视如何使学生引导幼儿进行相应的活动,以体现新型幼儿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每年的“世界水日”到来之际,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对各自的“家庭用水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出每天我们究竟白白浪费了多少干净的水,以采取有效的节水方法;借助“世界粮食日”的绘画展板、黑板报等宣传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使学生既理解了“光盘行动”,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笔者还组织学生模拟了“幼儿园教室环境的创设”,设计了主题为“古老的河南”和“现代的郑州”两个活动区角,将人文课程的精神、幼儿园的社会领域活动、幼儿园手工制作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以泡沫板为原材料,通过裁剪、拼接,将河南省的政区以拼图形式呈现。以交通干线为纽带,将全省各地市的主要的文物古迹串联起来,将人文知识浓缩其中,儿童可以直接在拼图上进行游戏,旨在让孩子们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家乡河南的风俗、名胜古迹、特产及建设成就,激发爱家乡的情感,对传承河南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郑州市的现代建筑则可以通过简单、质朴的手撕画形式呈现出来,极富有情趣。

(2)进行师生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精心选择实践性的问题,请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最终达到共同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目的[7]。例如,学生通常会选择“历史上女性名人的故事、风土人情、风景名胜、各地生活习俗等”作为人文知识的专题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如一位学生讲到“民族风情”专题时,介绍了中国几个少数民族的民歌、服饰、舞蹈,还详细说明了他们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同学们在感受这些民俗知识的同时,自然就学习了社会人文知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收集的资料十分丰富,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也相当热烈。当然,学生演讲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带有个人感彩的观点代替了严谨的学术观点,课件制作的技术问题等,针对暴露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引导,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训练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转变教育理念,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渗透人文精神,才能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学生专业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幼教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海燕.社会科学基础知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2] 王彩凤.关于以人为本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2,(5):168.

[3] 蔡京玉,袁孝亭.基于科学与人文融合理念的高师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6):51-53.

[4] 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5] 阳光宁.综合文科课程价值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6,(7):48-49.

篇8

一、导而勿牵,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指出:要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相信学生的智慧,重视学生自己的理解,珍视学生的劳动成果。

1.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阅读探究。

以往教师常常精备教材,以求课堂上口若悬河、淋漓尽致地讲述知识。其实,教材大多数内容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探究是可以接受掌握的,不需要教师“灌”,应由学生自己“悟”。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先学后教”模式,即学生学之前,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具体目标要求,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去阅读,去探究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去体验通过自学“豁然顿悟”获得知识的喜悦之情,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基因突变”一节时,先展示一些太空作物与一般作物的图片,诱导学生思考其存在差异的原因,激起学生较强的求知欲,这时教师就应大胆地放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原因,从而掌握基因突变的概念。有些章节如“生物的多样性”一节,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去阅读;还可以转换角色,让学生当小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学阅读后让学生自己对教材进行分析,师生再共同讨论,会迸发出许多创新火花。

2.当学生有自己独特见解时,教师要放手。

学生是一群思维活跃的人,他们随时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而课堂中常会即时生成新内容,我们要有相应的教学机智,抛开事先的预设,对课堂中有价值的生成内容作灵活处理。科学研究的起点往往不是已有的问题,而是从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提出问题或自己的见解也是学生自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问题反而越来越少,甚至不敢提问,究其原因:心理素质差,一发言就心慌胆怯;害怕别人笑话,担心自己的见解档次不高,遭人取笑;不善于积极思考,无问题产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因此,要想让学生自主提问,就要先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人格上独立、在思想上自由,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提出问题的权利,其他同学也有主动提问的权利,不论提问多么肤浅、多么粗糙,都不应遭受别人的挖苦、耻笑。平等和民主要求教师不仅应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有创意的见解予以表扬鼓励;对不符合教学需要的过浅、过难、甚至离奇的见解也应给予合理的肯定和尊重;对学生提出的针对教师或教材问题的勇气和态度首先给予肯定,然后是引导和分析,还要引导全体学生正确对待其他同学所提出的问题,要让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有“安全感”、“成就感”。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动机,同时学生间也能相互引发思考,发现和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会由“不敢问”到“敢问”,再由“敢问”到“善问”,进而能做到提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扩大了创新思维的空间,提高了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光合作用发现史”一节教学时,先引发学生产生疑问:植物的生长所需的物质主要由什么提供呢?这时就有许多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来自空气;有的认为来自土壤中的水和矿物质;有的认为来自阳光。面对学生的见解,我们也不急着给予肯定和否定,而是给学生以启示:如果你是科学家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呢?然后就发现过程的实验进行点评分析,逐步解决学生提出的见解,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掌握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达到学而思、思而惑、惑而解,多思多问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也是创新的前提。教师在业务上要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勇于接受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3.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要放手。

新课程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我们在积极施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往往表现得对学生不够放心,总是怀疑这些学生能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吗?因此我们总是一个劲儿对着学生唠叨,要这样做,要那样做。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也要随之而变,既然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们就应给予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我们要培养这个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在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中就必须渗透合作学习的理念,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

我们要善于创设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境。在课堂上设置疑问,如:在“渗透作用”一节教学中我们提出:渗透作用发生的原理和条件是什么,质壁分离发生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等,分小组阅读相互讨论,相互答疑,初步进行答案整合。当学生在课本上找不到现成答案时,必须根据所预习的生物学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如果教师上课直接讲授,就如同白开水一般,而采取合作探究获得答案,不仅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融为一体,小组讨论气氛盎然,学生情感融洽密切,教师再讲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会更牢固。同样我们在课堂检测时也可以采用合作式学习,如在“基因突变”一节总结时出示题目: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吗?出示问题后先指导学生明确题意,在此前提下,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找出问题的突破口和解题思路,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使问题得到解决。

高中教材中的许多实验我们也可以采用合作式操作。如“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中,我们采用分实验小组让学生团结协作,这样使整个实验显得快捷省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还有新课程改革中一项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其本身就是要体现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去发现,在合作中去分析,在合作中去解决,在合作中去体现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特性。

合作学习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使他们能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到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进而实现情感上的“乐学”。合作式学习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是顺应时展的课堂教学要求,为学生走向社会、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共处奠定了基础。

二、放而勿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引导的职责。所谓“引导”就意味着应给予学生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1.当学生对知识不理解或操作不规范时,这时我们要加以引导。

新课程中虽然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全让学生自己学。毕竟学生对生物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知识面还不够广,过多地让学生自己学,势必会造成学生之间吵吵闹闹的讨论,漫无边际的交流,模糊不清的汇报,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学习“遗传定律求概率”时,学生本来对概率就不熟悉,再加上这几个遗传定律又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计算就无从入手了。这时就需要教师指点迷津,及时地加以引导。课堂中,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恰当的引导、正确的指导还是非常需要的。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有些课题要求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但是有些课题需要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完成。教师要在课题研究活动中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包括主动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等。我们既要大胆地鼓励学生实践研究,又要妥善安排,组织实施,对学生在研究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操作,或者做课题研究报告时的语言表达不规范,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课题研究活动中逐步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2.当课堂气氛过于平静或不文明时,教师要加以引导。

课堂气氛平静、稳定、顺畅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秩序不好控制,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过程中的趣味因素、智力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不要怕学生答非所问,不要怕课堂气氛太活跃无法控制,课堂气氛活跃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当然也有些情绪亢奋的学生很难安静下来认真地倾听,扰乱纪律,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随便插话,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文明守纪。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有学生对此批评或嘲笑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告诉学生要学会欣赏,多看同学的长处。如:我们生物组在高三进行章节总复习时,模拟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的做法,由教师考学生,由学生考学生,同时教师在旁进行引导。这样的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活起来,又引导了学生思考,防止有些学生从中扰乱纪律。

篇9

去年刚刚举办过G20峰会的杭州正在迈向国际化都市的路上快速前行。下城区的安吉路实验学校、长寿桥小学和青蓝小学都参加了峰会的迎宾和表演活动,在各国来宾面前展示了下城学子文明有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在杭州的中小学中是为数不多的荣誉。

在采访中,校长和老师们经常谈到的一个词就是“开放”,这不单是指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扩大国际交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也包括教育向全员、向社会开放。下城区副区长包晓东表示,要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必须与社会接轨,也要向社会借力。开放,意味着打破边界,整合和融通各类资源,满足育人需要。与开放相对的是隔绝和封闭,把德育隔离在一个孤立封闭的时空中,是难以取得实效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帮助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的生活入手,实现校内生活与校外生活的融通,使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交往中、在与历史文化的对话中完成道德学习的过程。

一、向全员开放,形成育人合力

传统德育的弊端是把德育从其他诸育中孤立出来,封闭在学校里、课堂中、书本上,过于强调德育的课程化、知识化,忽视学生的情感发展。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要求学校德育必须作出相应调整,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各方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与教师、同学、朋辈、家长的交往中丰富情感体验,在生活情境中培养道德情感,产生道德认同并付诸实践。

(一)以教师集体建设带动全员育人

教师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对学生的道德影响至为关键。安吉路实验学校特别重视教师德育素养提升和德育专业能力建设,特别是通过教师集体的建设,整合教师力量,实现全员育人。黄雄校长谈到,德育不是班主任的专职责任,而是全体教师的责任,因此学校一直重视教师的团队建设和文化氛围的渗透。学校9个年级,每个年级都有党小组和工会小组,以“美丽年级”“美丽办公室”评选为载体,促进团队建设和文化建设。学校还以年级为单位举办趣味运动会,组织教工俱乐部,打破班级界限,使全校老师都参与其中。

在全员育人方面,安吉路实验学校采取了很多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一是评价导向。在考核和奖励班级时,都是考核奖励由各学科老师组成的团队,而不仅仅是班主任。二是时间分割。增加各学科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早自修由各科任老师负责;大课间由体育老师负责;午饭时间,各科老师轮流担任协助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吃饭,引导学生遵守秩序、节约粮食、不大声说话等;中午孩子们有午读时间,各科老师也会轮流引导孩子们自主管理、读书读报。三是弘扬和激励。学校会要求和鼓励其他科任老师负起育人责任。副校长高丽君说,所有事情都找班主任,这是以管理家庭的模式管理班级,班主任的幸福感也会因为过于繁重的班级管理工作而被瓦解,只有破除这种管理模式,全面育人才能落到实处。

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基于走读与寄宿并存的办学模式,建立了“校内家长制”,由教师担任寄宿生的校内家长。由于学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目前有寄宿生200多人,他们离开父母在校学习生活,需要关心。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与学生结对,成为学生的校内家长,关爱学生成长。结对师生每学期都会制定结对计划,每月对计划推进情况进行总结。结对教师通过每周同餐、每季活动、一起过节、兑现微心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多方关爱,也充分体现了全员育人、家校一体的开放思想。姚琴书记说,一所学校,育人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学校要把老师们的力量凝聚起来,负起育人责任。校内家长有了,势必要和学生真正的家长进行沟通,也拉近了家校距离。

(二)引导同伴群体发挥育人功能

青少年学生长时间与同伴群体一起学习、生活,从中获得的生活经验有别于成人,同伴群体的文化导向和认同对学生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也具有重要作用。

同伴群体往往是围绕特定的兴趣、爱好、审美趣味等文化生活建立起来的,学校的社团生活就是同伴群体的重要纽带。下城的学校普遍重视社团课程,活动丰富多彩。安吉路实验学校和景城实验学校发挥九年一贯的优势,调动各方资源,开展多样社团活动,涉及德、智、体、美等各领域,覆盖年级、学校各层面,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广泛参与。景城实验学校的学生社团有50多个,其中越剧社成为浙江省小百花爱越基地和非遗传承教育基地。谈到社团活动,曹纺平校长说,社团活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让学生喜欢校园生活,发挥了很大作用。因为德育重要,我们往往把德育单独拿出来讨论,实际上最有效的德育还是在课程当中、在日常的规范当中、在课堂教学当中。社团活动是课程建设的组成部分,社团活动在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喜欢校园生活,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学生们有了喜欢的事情做,就不会热衷于做破坏性的事情,这本身就是育人的过程。

除社团外,下城的仪式成长教育中也充分利用了同伴群体的影响力。近些年,各种成长仪式逐渐在学校中普及开展,但其中一些仪式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较为典型的误区是过于追求场面的隆重和形式的规范,但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缺少交流,不能使孩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安吉路实验W校把成长仪式教育系列化,仪式活动没有浮光掠影,形成了特色和品牌。在开学典礼上,学校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由高年级的学生拉着一年级新生的手走进校园,既使新生感到亲切和温暖,也使高年级学生感受到责任和担当。

青蓝小学的仪式成长教育则与课程育人紧密结合。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核心,它不仅是学科课程,也包括德育课程、校本课程等。育人目的要求学校具有完备的课程体系,从课堂教学走向课程育人。青蓝小学以“美丽课程”研究为引领,根据“养习、明志、炼能、厚基”的育人目标,分别开设对应课程。通过“养习”课程,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在调查的基础上,学校架构并组织实施了养习课程,促进了学生习惯养成。在新生入学时,高年级同学把新同学带到教室,请新同学观看学校自己制作的儿童学习习惯的短片,给新生唱学习习惯歌,朗诵《青蓝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最后高年级学生请小朋友吃一支棒冰,并赠送《青蓝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和《青蓝小学学习习惯标准》。

(三)创新家长会形式促进家校同心共育

近年来,下城区教育局陆续下发了《关于推进家长会改革与创新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入推进家长会改革与创新的实施意见》,开展了家长会的说课比赛,对区域内学校对家长会的改革情况进行了督查式调研,还召开了家长会改革与创新的专题研讨会,编印了《家长会创新34例》作为班主任的培训材料,通过各种措施,有效促进家校关系的和谐,真正实现家校合力、同心育人。

下城区通过四项转变,丰富家长会的内涵。一是由“终结性”走向“过程性”。家长会的时间选择与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结合,可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分阶段组织,双方寻找问题,共谋良策,及时化解影响孩子成长中的矛盾和问题,做到防微杜渐,即时调控。二是由“被动型”走向“主动型”。让家长回归主体地位,在家长会上给家长发表意见的空间,并激发家长主动参与的意愿。三是由“单视角”走向“多维度”。家长会的议题涵盖学校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四是由“单一型”走向“多元化”。打破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的学业发展为主题的单一形式,把家长会打造成集思广益、弘扬集体智慧、实现家庭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平台。

二、向时空开放,整合育人资源

在谈到德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时,下城区教育局局长黄伟提到“温室德育”和德育中的“孤岛”现象,即学校德育与社会脱节、与生活脱节。道德不可能局限在课堂中的某时某刻,而是遍布于生活中的时时刻刻。灵活调度各类资源,服务育人目标,这是由德育本身的渗透性和全时空特性决定的。

(一)面向社会,共建育人平台

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是要在生活中锻炼提高的,德育工作也要从封闭的学校拓展到社会实践,从抽象的文本延伸到鲜活的社会生活。

长寿桥小学携手“1+6”德育系列活动从2003年开展至今已经14年。“1”代表学生,“6”指父辈、祖辈的6位家长,代表家庭。活动之初,学校希望孩子除了校园生活外,也要关注身边的人、关注社会,通过孩子的力量,小手拉大手,把文明素养和习惯传递到家庭,孩子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教育。现在,“6”的含义已经从家庭扩大到邻里、社区,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教育模式。活动每年一个主题,比如针对杭州的电荒问题,学校组织了“节电进万家”活动。2011年,针对杭州醉酒驾驶问题,当年活动主题是“文明出行进万家”。2014年主题是“垃圾分类进万家”。

以“文明出行进万家”活动为例。长寿桥小学包奕颖老师谈到,德育不能流于表面,只是说应该怎么样,关键是调查研究、身体力行的过程,这对孩子很重要。以前提到这类活动,小朋友就是摇摇旗,做些卡片去宣传一下,但慢慢我们也引导学生做一些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把德育渗透到研究活动中。孩子们前期要做一些数据收集工作,到底文明出行要遵循哪些规范。孩子们还做了关于地铁标识的调查。杭州的地铁是近几年才开通的,我们学校门口就有一个地铁,小朋友也经常乘坐,他们发现有些标志是不太对的,通过网上搜集信息和查阅图书,提出更好的设计。然后动手设计调查表,向行人发放问卷调查。他们还利用假期旅游的机会在各地收集地铁标识照片。调查报告完成后还给市长写了一封信,市长也给了回复。

(二)面向历史,丰富德育资源

与社会接轨是横向开放,与历史和文化接轨可以看作是一种纵向开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是重要的德育资源;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全方位融入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生活深度融合,才能有持久生命力,活起来、传下去。学校和教师有责任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通过融通历史与现代两种文化,滋养学生德性成长和人格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