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计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武术教学计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题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造就创新人才振兴国运已被人们所共识。要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关键是逐步培养和形成创新人格(个性)。有创新人格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才会积极地、自主地树立创新意识、提出创新要求,才会以持久的热情、坚强的意志,不断去探索、去开拓、去创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你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你播种习惯就会收获性格;你播种性格,就会收获命运。”化学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学科之一。应积极渗透培养创新人格的教育思想,积极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将导致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三个面向”的目标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也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辟了灿烂的前景。应用现代成熟的教育学、心理学、认知学以及视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结合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学化学教学教学方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物质结构理论教学整合的实验研究内容
所谓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教学或课程的结合。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先是对学生进行课程练习,课程辅助软件为主体单机自学模式和以自制课件或积为主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网络技术发展后出现了网上教学模式。但是我们认为这些模式还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还不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化学基本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包括有机化合物)构成了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基本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协同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基本理论起着贯通元素化合物知识,激活思路,理解本质的主导作用。基本理论的学习会加深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使其系统化、网络化,促进知识的联想、迁移和应用。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分析解答化学问题能力的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形成,都与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密切相关,物质结构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在第二学期,我校是广东省一级学校,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为此选择信息技术与中学物质结构教学整合思路并进行相关实验研究是切实可行的。
整合过程不只是简单的课件展示或上网学习,而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例如,教师用文字处理软件生成将要发给学生的材料;用数据库软件保存学生的报告;用电子表格记录学生的成绩;定期的从因特网上获取其他教师教学思想,并通过E-mail和其他学校的老师保持联系,等等。学生上网查阅和收集资料;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或网页展示自己的作业;通过网络与同学、老师交流问题;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采集图片等等。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理解,并且产生他们自己的知识,达到他们的学习目的。对教师来说,面临的挑战是找到合适的方法实施教学活动,并且教授学校规定的那些复杂的课程,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高中化学新教材物质结构理论部分内容
(一)、必修教材内容
第1部分:原子序数核素同位素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初步知识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与元素性质递变的关系
第2部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长式)周期和族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第3部分:化学键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极性键和非极性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
(二)、选修教学内容
第4部分:H2O、NH3、HF中的氢键离子晶体(以NaCl为例)原子晶体(以金刚石、SiO2为例)分子晶体(以干冰为例)金属晶体各类晶体的模型(微粒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和性质的一般特点晶体的类型与物质熔点、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的关系
三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㈠实验的学习目标
(1)实验的学习目标
在活动中,根据教材物质结构教学内容的分类方法,掌握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了解基本原理应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深入理解微观结构及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学会应用网络和参考书进行文字、图片及动画等资料的查找和收集,学会使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结合相关软件进行图片制作,较熟练地运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网页。
学会与同伴进行合作,综合比较、对比分析问题,使用几种技术资源研究问题,收集和综合信息。
(2)教学活动形式
本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建立一个以物质结构知识为主题的小型资源库。在建站过程中分小组收集和制作相关素材,查找有关1-36号元素的结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及相关的一些科学家的生评介绍和科学研究方法,有关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分类、微观结构等知识内容。再将根据知识的分类方法制作网页,将网页在同学间进行交流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后进行相互链接建立资源库。
㈡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1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认识,学生具有的硬件情况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能力情况。
2向学生布置研究计划和要求,划分实验小组,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分工。
要求资源库中必需包含如下内容(其它内容自选):中学化学有关物质结构理论的知识;中学化学中介绍的科学家的生评及元素发现史,涉及的全部常见晶体;部分与教材关系不大但在生产、生活中有较大用途的晶体;现代化学新发现的晶体;特殊的晶体等;每种晶体的所属类别、外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图片或动画)、典型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重要的用途;中学化学涉及的有关晶体的典型试题及分析。
3收集、制作的资料以磁盘方式或发电子邮件(rpljj@pub.chaozhou.gd)提交,提交的资料中必需注明提交人姓名、学号、资料来源(网络、图书、自制等)。
4班级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共9个小组),分别收集、制作如下几方面的相关资料(并同时收集有关晶体的资源库及地址):中学化学教材中以上选定的四个部分的内容及有关试题及分析。
5人员的分工:策划部:负责对本组研究内容进行总体规划和分工,小组成员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工程部:负责具体制作网页以及解决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美工部:负责制作图片、动画等;信息部:负责收集、整理数据,文字数据的录入。
第二阶段:
学生利用各种有效的途径(实物摄影、扫描图片、查阅教材及参考书、利用互联网等)收集有关物质结构知识的各种文字、图片、动画及声音资料。
第三阶段
1网页制作讲座。讲座以介绍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2000基本应用为主,通过5-7课时的教学时间使大部分学生能利用这个软件制作一个有关晶体页面。讲座内容包括页面布局;文本的修饰;图片和动画的导入及处理;超级链接;表格的应用;构造框架、层和简单的动画(选讲)。至于对资源库的总体规划和设计,由实验班级中的计算机制作高手来完成。
2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第四阶段
1每组制作1-3种物质结构的相关网页。
2课堂上展示个人制作的页面并进行相应的解说。
第五阶段
1组织部分学生进行资源库的总体设计、页面的链接及上传。
2调查在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整合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行为和方法。
针对评价内容,观察或用测试的方法,确定每个学生达到的程度,建立学生档案袋。学生个人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相关调查”(实验前和实验后各一份);实验前、后学生在学科上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学生所在小组完成的相关页面;在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组长和组员对该生的评价;实验过程中,有关这个学生的照片、文字及录像资料等。
四研究课题的工具和资源
1、硬件:数码照相机,扫描仪,录音笔,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多媒体展示设备。
2、软件: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2000中文版或Word2000;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5.0中文版;动画制作软件Flash5.0中文版及GIFAnimator4.0;上传工具CuteFTP。
3、资源库:
中学化学微观结构虚拟世界:swyz.fj./yz_cai/hjf/structure.htm。
中国科普博览:kepu.ac/mineral/sight/index.html。
人工晶体研究院:risc。
化学园地之物质结构:go8.163/~chemfield。
用“晶体、原子、分子结构等”作关键词到雅虎、新浪网、搜狐等去进行搜索。
学生用主要参考书:《化学能力培训指南》;《中华学生科普文库》;《化学与现代文明》;《药物学》;《金属元素中的化学》;《矿物学》;《无机化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
其它:学校化学实验室;本地矿业部门;本地珠宝、首饰行。
4教师、学生应具备的信息技术技能
教师: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电子邮件的收发;制作资源库的系列技能(规划、设计、制作及资源库的);图片的处理及动画的制作;扫描仪、数码照(摄)相机、投影仪的使用。
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电子邮件的收发;简单网页的制作;利用扫描仪、数码照(摄)相机等工具及软件制作简单的图片或动画。
五预期效果
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从选定和确定研究专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题的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达到如下目的:
①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
②获得探究体验;
③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
④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搜集和加工、应用等能力;
篇2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公共选修课;教学实践;反思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职业学校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一种能针对当前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就是项目化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德国双元制职教体制和职教理论当前极为普及的课程组织与表现方案。它是以科研生产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际科研生产项目进行开发、制作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由于其先进的教学理念、显著的教学成果正在被我国许多职业学校专业学科教学所借鉴。目前,广东省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正大力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并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本人担任武术公共选修课的情况,对武术公共选修课的项目化教学与大家进行探讨研究。
一、对项目化教学的理解
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中的主宰者,不再把现有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知识的获得不再是被动,而是主动获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锻炼了各种能力。而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的职业学校的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在应用中学习,在实践需要时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从而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武术公共选修课教学与项目教学的关系
在武术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利用项目教学法中的分组教学法,培养他们合作精神和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培养他们获得成功的经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项目化教学的学习,使其掌握武术运动的一般套路动作,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独立从事锻炼身体以及进行武术指导和组织比赛的能力,并能为休闲和健身目的自觉运用,提高工作能力和增进健康,以适应单位、企业的保卫部门保安武术指导员、工会体育组织人员、居委会、街道办等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岗位需求。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武术选修课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它符合我们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它是产学研一体化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能有效地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任务驱动”,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通过实际项目的开发和制作,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与项目开发的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水平。
三、项目教学法在武术选修课中的实际应用
武术公共选修课其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武术的基本功、一般套路技术和组织与教学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提高动作技术,又能培养组织与教学能力。武术公共选修课主要是把就业岗位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就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结合起来,提高武术的技术技能和个人组织与试教能力。
1、岗位设置与课程目标设计
服务岗位:单位、企业保卫部门、工会部门工作人员等其他岗位;
专业晋升岗位:保卫干事,工会干部;
专业迁移岗位:居委会、街道办、社区体育指导员、武术教练。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武术基本功、太极拳、初级长拳的套路动作技术,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等得到提高。
(2)能懂得基本的健身保健知识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并掌握一定防身自卫的方法和能力。
(3)能掌握武术比赛活动及一般体育活动的方法和组织能力,同时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探究学习能力与及与人协调相处、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得到提高。
知识目标:
(1)了解武术人文社会知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体育知识,掌握武术基本功、太极拳、初级长拳的技术技能和方法等。
(2)在知识的掌握上,要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准备活动、放松运动、健身防身自卫的基本知识以及开展一般体育活动比赛的方法。
(3)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武术运动技术内容,使同学们更加喜爱武术运动,为进一步学习武术运动和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2)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尊重他人,相互学习,平和相处,互助友爱等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果断、吃苦耐劳、积极上进的精神。
2、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武术公共选修课的特点,项目设计为:A线项目:
(1)武术表演与试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武术基本功、太极拳、初级长拳的动作技术进行表演和试教,并贯穿理论讲解学习。
a、进行小组表演比赛,
b、进行个人表演比赛,
c、一对一和个人对小组进行试教,对讲解、示范、纠正动作等组织和指导方法学习。
(2)武术比赛裁判工作
贯穿武术比赛裁判知识的理论学习,对比赛要求、考核方法、评分等级标准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培训。
B线项目:体育活动、教学比赛:
a、集体(小组)进行集队、排队、做准备活动、放松运动的方法与技能练习,
b、个人轮流组织进行集队、排队、做准备活动、放松运动的方法与技能练习,
c、进行教学比赛过程,对个人、小组比赛的组织方法练习。
3、教师和学生的准备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整个教学的进程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情景设计、考核评分标准、教师项目评价表、学生自评表、学生互评表、准备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考核方案、该项目教学进程图等工作。第一次课教师将项目的目标、任务、要求提供给每个学生或小组,根据项目的目标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每位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初步确定各自的项目实施方案(包括项目工作计划,项目实施步骤和程序等),目的是使学生熟悉相关项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探索项目任务的解决要点,为项目实施奠定基础。
4、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采取学习态度、项目质量、考勤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生的课程成绩主要由教师评分70%、小组评分20%、考勤评分(10%)构成。学习态度包括项目化中的表现与平时作业。
5、分组讨论和计划实施
把全班36人分成4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名组长,负责该组的管理,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互动学习,组织小组成员每节课轮流带做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相互督促,按时按质完成项目训练作业和组织项目演示与考核评分,并及时向老师反馈任务完成情况。组织小组成员讨论,把讨论结果归纳成加工方案,并制定小组实施项目计划,并说明技术如何并行交叉学习的过程。
计划实施阶段是关键,在这个阶段中,各小组必须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执行,小组每位成员都应该积极参与,一方面教师要保证各小组按照小组计划实施项目,另一方面,还要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带领小组成员做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对小组活动的组织认识得到理性上的升华。还有,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应该不断地对照自己拟定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检查工作进度,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做到及时反馈。
四、效果与反思
在尝试项目教学法近半年的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项目教学法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既提高了学生的基础理论、职业素养、武术套路演练能力,又提高了交流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等的认知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一些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尤其是中等以及中等偏下的学生,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评价系统更加注重了过程性的评价。
但是,在项目化教学改革初期,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探讨。
1、在传统教学背景下成长的学生,长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现在给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他们一开始很不适应。比如在开始的几节课里,老师要求小组成员轮流带做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不少学生就连叫口令都叫不好,组织小组成员练习不够大胆等。
2、项目的提出也颇费周折,其它专业课的项目一般来源于生产一线,但对于公共选修课来说,设置的项目局限于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只能是培养与企业需求岗位相联系的人才。所以最后提出的项目往往是局限于课本和所开设的课程,对于选修武术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培养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掌握一些防身健身的方法,因此项目只能针对于与体育活动、武术方面有相关联系的保卫部门、工会部门、社区体育指导员等岗位来设计。
3、项目化教学是从德国借鉴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一定有它的文化背景,搞项目化教学的教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难在观念上发生改变。比如我们的文化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这就和项目化教学的教育理念很不相符。
项目教学法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开发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案例,提高职业学校武术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艳杰.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的初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4).
[2]王增辉.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山西大学体育学
院,2007.
[3]刘文静.浅谈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
报,2006.8.
篇3
武术散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一般体育专业人才良好的身体素质,扎实的体育理论、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徒手格斗运动技能,还应具有丰富的创新理论知识,并富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充满创新精神,最终才能产生创新成果而服务于社会。
2武术散打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现状
以武汉体育学院等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及《武术散打》(专选)课程教学大纲为研究对象,对专家、教师、学生进行访问和调查了解,并针对武汉体育学院武术散打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
2.1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按照课程的性质,可以把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课)和实践环节(军事训练、专业见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三个部分。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课程设置又可分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2.2武术散打专选课的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武术散打专选课总学时的分配如上表所示,其中理论课教学基本内容包(从第一学期到第六学期):武术散打运动概述(2学时);武术散打技术分析(4学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技能训练(4学时);武术散打战术及其训练(6学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智能及其训练(4学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体能训(4学时)、武术散打竞赛的组织与裁判(4学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赛前训练(4学时)、武术散打教练员的临场指挥(4学时);武术散打教学(6学时)、武术散打训练过程的监控(4学时)、世界流行技击术简介(2学时)。技术课教学基本内容是体能训练、基本技术、技法训练、战术训练、技能培养、实战比赛、教学训练实践、技术考察考试。
2.3武术散打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3.1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片面,缺乏广度和深度
首先,课程种类比例不平衡,通识教育课程中政治类和英语类占学分比例的69.2%,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偏少;选修课比例小,灵活性不够。其次,课程内容涉及过于浅显,多以“导论”、“概论”的方式呈现,虽然涉及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但是学生很难做到对该门知识的深入了解。
2.3.2课程种类偏少,缺乏新兴、综合类课程
种类偏少是体育专业类院校课程设置共存的问题,由于自身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很难满足目前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素质更高要求的课程,使得课程种类仅限于体育类及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种类不够广泛,无法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如科研能力培养类课程设置偏少,致使许多院校武术散打本科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不高。
2.3.3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影响教学质量
由于大部分学校的教室、场馆等资源有限等客观原因,许多学校仅考虑到教室和场馆的最大利用率,而致使上课时间不合理。如把术科类和学科类课程前后相连,或是两大节术科课安排在一起,尤其是与专项技术课安排在一起,课间没有休息、恢复时间,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从而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3.4专项理论课、技术课和实践课的比例有待改善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学生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相对较好,但对技术技法的运动学、力学分析,以及对技、战术整体运用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等掌握的不够全面,特别是对散打理论系统知识的掌握缺乏整体性和宏观性等,反映了武术散打专项理论知识的教学需要加强。其次,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竞赛组织及裁判工作能力等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2.3.5专业教育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
据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进行教育实习,由于武术散打项目自身的特点决定其实践性较强,而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提高—再实践—再提高的循环模式开发,所以目前教育实习时间的安排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提高。学生通过教育实习发现自身的不足时,已面临毕业,没有时间查漏补缺,重新学习和巩固、完善自身的能力。
3武术散打创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改革
3.1完善武术散打创新人才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是以培养“完整人”为目的的教育,并不局限于大学本科阶段,而是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为学生的进一步全面发展做准备,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武术散打创新人才发展的需求,依据各院校学科建设的特色,应充分把握自身发展的立足点,以学生为本,设置多个通识教育模块,包括政治类模块、英语类模块、工具课程类模块、人文自然知识类、创新知识理论模块等,通过多个模块通识教育的互相配合,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活跃其思维与精神。
3.2增加选修课的比例,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武术散打专门人才不论是通识类知识,或是相临学科知识技能的扩充,都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其他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有所不同;同时每个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环境背景、教育背景的种种不同导致其知识、能力、素质、技术技能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学计划应该能够从实际出发使得每个学生各得其所,为学生个性的培养提供充足的空间。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个性化特征的基础之上,学生个性的培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之上,选修课的比例和质量则是武术散打创新人才培养举足轻重的要素。
3.3扩大课程种类,拓宽学生知识面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特征,不仅包含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提升更为重要。科学的新发展和技术的新成果,一般都出现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因此,高校培养的学生是否能进行创新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知识的“宽”和“新”,以及是否具有超越原有专业范围和进入交叉学科的能力。笔者建议可以与周边学校合作进行跨校选修,跨校选修是高校间合作办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一种方式,是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探索与实践。通过跨校选修能将附近各大学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弥补各学校的弱势学科,增加课程门类,使学生有更多的课程选择渠道,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现行的教育背景和不景气的就业环境下,武术散打人才本身的就业面就相对较窄,所以武术散打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加迫在眉睫,应重视课程的扩充,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
3.4适时开设知识拓展课、讨论式课程、交流类课程
由于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人才自身特点以及招生考试制度的特殊性,学生基础教育阶段过多的时间花费在技术技能的训练上,导致人文知识相对薄弱、知识面窄,在此压力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在提高,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初期补充和提升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是势在必行的。另一方面,学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认知上存在缺陷,建议入学教育加强这一方面的重视和引导。创新型人才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能在此基础上提供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因此,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训练有利于产生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式,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讨论式课程就能从发散思维和整合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讨论式课程的关键在于讨论、辨析,只有通过讨论,才能清晰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提高思考问题的逻辑性;通过讨论,学生会广泛的收集资料,提升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根据最新的研究动态或当下最热门的一些话题作为讨论的话题,学生在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分组进行自由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3.5整合学校资源,合理安排上课时间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最优化整合校园资源,为学生的培养提供最有利的条件。首先,术科类课程是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课程,是通过对身体的消耗、改造、恢复和提高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身体素质的课程,对体力消耗比较大,并且需要充足的休息时间。其次,武术散打专项课,不仅对体力消耗比较大,作为徒手对抗类项目,其对身心的兴奋性调动比较大,恢复至静息状态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笔者建议尽量把专项课安排在单独的一个上午或是下午课程的前面,后面最好没有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全力与赴进行学习和训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课后还有空余的时间,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继续巩固、完善技术动作,而且有充足的时间放松与恢复。
3.6重视学生技能培养,调整教育实习时间
专项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在保障专项训练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教学、训练能力的培养,通过以理论课为基础、技术课为指导、实践课为提高的多层次能力培养方式,从第二学期开始逐渐在每个学期安排学生教学实践活动,并结合教师指导,系统完善学生的教学能力;强化裁判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以班组为单位,提供学生参加裁判工作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对裁判能力重要性的意识,逐步使得学生独立完成竞赛组织,并且建立严格的裁判员晋级考核制度。改革专业教育实习模式,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安排每学年实习一次,以便更加切合实际的使学生创造性地学到实际知识、活的知识,也使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得到提高和完善。
3.7合理调整专项理论课、技术课、实践课的课时比例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各种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顺应这种变化并不断在其中蓬勃发展。知识经济的冲击更是加大了社会对高素质、全面人才的诉求,创新人才的各方面素质符合这种诉求,加大了我们对武术散打创新人才培养的决心。在武术散打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善学生的技术体系,更是要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扩充对武术散打运动深层次的理解。在合理的范围内要加大理论课时的数量,逐步积累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层次。在后几个学期逐渐增加理论课的课时数,加强武术散打知识系统化的教学,加深学生体、技、心、战、智的综合整体把握和理解,为学生的内化吸收提供充足的机会。
4结语
篇4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途径;因材施教
体育课程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教学,不但可以加强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运动习惯,在小学阶段真正完成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作为体育教师,要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断努力探索,有效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做到科学合理搭配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更希望得到教师或家长的肯定,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并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让体育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然后要遵循“先易后难”“先灵敏后力量”的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进行层次性教学,对刚刚起步的学生,应以基本活动为主,如:走、跳、体操、简易舞蹈动作等,同时注重引入游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维持学生长久的注意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基本活动能力一般的学生,应以跑、跳、投、掷、武术、韵律等活动为主,并在其中穿插适当的小游戏,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对体育素质较强的学生来说,应以灵敏性、柔韧性、速度、力量等方面的素质锻炼为主,并配以加速跑、武术、跳远等项目,让学生掌握几项用以健身的运动项目,为日后的体育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激发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喜欢模仿,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容易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为此,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构建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不管学生的体育素质如何,对每一位学生都一视同仁,消除体育技能较差学生的自卑心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其次,教师对待学生要和蔼可亲,不能大声斥责,更不能体罚学生,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要循循善诱地进行教导,而不是批评和指责,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其三,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一定要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如当学生在运动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指导学生巧妙掌握动作要领,鼓励学生不断提升自我,在学生心中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照顾学生水平层次,力争做到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能力和基础都有差异性,运动负荷与体能素质也因人而异,呈现多元化,所以为了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我们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体育水平和身体素质,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切记不能贪大求远,而要循序渐进,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例如,在教学短跑项目的时候,我们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划分为两个层次:对那些好胜心强、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以用竞技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能力,通过比赛来锻炼学生的短跑能力;而对那些身体素质一般、不喜欢短跑项目的学生,可以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掌握基本的短跑技能,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像“老鹰抓小鸡”一类的互动游戏,可以让学生的腿部力量得到充分的锻炼,也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短跑能力的效果,这种思想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来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和优化。比如黏液气质类的学生比较适合耐力性的项目,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计划时,要多以乒乓球、耐力跑等项目为主;而对血质气质类的学生,则比较适合爆发力强的项目,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计划时,要多以短跑、跳远等项目为主。我们在实施教学时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分层教学,将运动强度控制在身体运动负荷之内,逐渐增强,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运动素养,实现人体机能与教学的有机统一,保障学生在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健康成长,实现体育教学的价值。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重要基础,作为体育教师,不能忽视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5
本学期我们开设了跆拳道课程,但是跨越了两个年级,教学阶段的划分和目标的确立是实施教学的关键,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根本。首先要研究和熟悉跆拳道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不同阶段的要求和特点,针对技术动作难易程度和素质要求,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例如太极八章的动作,中学生体育课堂教学能承受的学习范围为太极一章至太极三章。那么总范围制定出来之后,根据动作技能特点并结合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划分出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并制定出目标。我通过研究和实践,制定了如下方案:
阶段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水平一 跆拳道知识礼仪,基本的拳法步法,专项素质
了解基本的跆拳道知识礼仪,掌握基本的拳法步法,发展专项的柔韧性与力量等素质,提高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尊重他人的品质
水平二 跆拳道知识礼仪,太极一章基本动作,专项素质
掌握太极一章动作及基本的攻防动作,能自主组合,发展相关的专项素质,培养良好的礼仪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水平三 跆拳道知识礼仪,太极二章基本动作,固定靶练习,专项素质
掌握太极二章动作,体验动作,初步具有对自我动作评估能力,发展相关专项素质,培养素养,健全人格素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制定相关教学计划及时数
各项教学计划是认真执行和完成教学内容的依据,要根据教学总目标来制定。在对跆拳道运动的开发上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而将项目开发运用到课间活动和学风文化建设上,并将其确立为校本课程内容之一。(我们已将跆拳道教学纳入学校课程安排,每学期安排18课时)。
三、教学步骤
跆拳道中的每一个技术动作都是独立的,具有独立的动作规格、攻防特点和组合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遵循一定的步骤和规律,根据动作的规格特点、运动形式、进攻用法及组合规律,逐步而全面地掌握每一个技术动作。从初学到熟练掌握动作,一般需要四个步骤:
1.建立感性认识
首先,利用示范图片、影像使学生对所学动作有一个感性认识,让学生大脑中有一个基本印象,并知道动作名称。
2.学习分解动作
在学生已有印象的基础上,模仿并学习每个动作的分解动作,了解动作的规格和要求,通过教师的分解教学,掌握动作的每一个环节。
3.完整动作
在已经掌握了分解动作后,教师要用正常的节奏、速度连贯地完成动作,使学生能按要求完成动作。
4.巩固运用
经过反复练习,学生要将掌握的动作逐步进行巩固。这个阶段对练习要有明确要求。在跆拳道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如下几种:
(1)语言法
讲解学习方法,讲解要生动形象,精简扼要,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同时要注意讲解的层次和时机。讲解的内容一般有以下几点:
①讲解动作名称,解释动作名称时,可以把武术动作相似但名称不同的术语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动作名称的理解,以便熟记并能拓展知识面,培养兴趣。
②讲解动作的方法,讲解动作的起始点、路线、发力、力点等。
③讲解动作用法,简单介绍动作的攻防作用,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④讲解动作的要领和要点,使学生易接受。
⑤讲解动作的节奏,学生学习动作不易连贯、协调,所以要注意轻重、快慢之分。
⑥讲解动作易犯的错误。
⑦讲解动作的练习方法。
(2)口令教学法,包括教学口令、术语口令与提示性口令。
(3)直观法,包括示范教学和电化教学。
篇6
革蓬勃开展。我们通过调查法和实验法,对太极拳专业《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与研究。此研究对专业特色教育的发展,对大力弘扬太极文化、促进太极拳学术的交流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太极拳 专业特色 教学模式 实践研究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蕴涵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太极拳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时尚健身运动,深受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喜爱。我国第一所以太极拳专业为特色的焦作大学太极武术学院,在太极拳发祥地――“怀庆”大地成立。实现了“拳”、“校”联手的发展理念,对专业特色教育的发展,大力弘扬太极文化,促进太极拳学术的交流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太极拳专业《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所进行的必要的研究和实践。
一、高校《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分析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高校体育院系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深化改革,我们要迎接挑战,深化改革,造就适应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需要的人才,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成为高校体育院系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
1.高校体育院系《运动生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⑴体育理论课程明显偏少。据统计,我国教育类课程在高校体育院系的课程比例与世界诸多国家相比明显偏低。同时过于注重《运动生理学》课程的传统性、稳定性和继承性。面对课程体系的整体缺乏深入研究和思考,一方面,导致教学内容重复,另一方面,与体育专业特色相关性的研究亟待进行;⑵现行的体育院系《运动生理学》课程总体上仍然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倾向,对开发学生智力,形成当代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视不够。课堂基本是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缺乏参与性和选择性。
2.太极专业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⑴共性与个性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离不开个性,太极拳运动有着与其他体育项目相同的共性特点,是一项很好的群众体育运动;⑵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太极拳运动与其他体育项目不同的个性特点。有以下三个不同点:寓技击于体育之中;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二、太极武术专业《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与课时分配
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要面向学生,要树立“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与课时分配,对打造“拳”“校”联合的新型太极拳人才培养基地,有着积极的意义。
1.太极武术专业《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内容。⑴根据年制的情况,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运动生理学》专科教材为基础,以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运动生理学》本科教材为外延,以运动生理学的前沿知识为扩展。结合太极拳运动特点及学生的学习共性与个性规律,完成教学内容的精选融合;⑵我们本着“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与专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主要完成以下两个内容的研究:《运动生理学》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研究;初步建立太极拳专业《运动生理学》课堂教学内容与模式。
2.太极武术专业《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课时分配。⑴改革目前高校体育院系的课程体系。将《运动生理学》增加到68学时,其中有8次实验课和2次综合素质实习课。增强《运动生理学》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应用性,增加教育类实践课程。加强理论向技术,向体育教学实践转化的能力教育;加强学生汲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现代专业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⑵课程内容模块选取依据。根据运动生理学的两大部分,把内容分为六大模:基础理论模块(第1至第8章),现代健身的基本知识模块(第9章至第11章),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生理学基本理论模块、(第15、17、),儿童少年、女子与老年人与体育锻炼知识模块,特殊人群的体育锻炼知识模块,运动的强力手段知识模块。
三、太极武术专业《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与应用研究
此项研究,试图通过对焦作大学太极拳传统武术专业学生的《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摸索和创新,为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依据。
1.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⑴在较少的学时中,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我们采用层次教学,程序教学,学导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运动生理学》的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满足学生各种不同的学习需求,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吃不饱”或“吃不了”的教学问题;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运用传统教学,现代多媒体教学,讨论和辩论式教学,分组教学法,解课题教学法等。实验内容与太极专业教学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⑶实验的简易适用性。在北京体育大学学习走访期间,学习掌握一定的运动生理学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法,如晨脉检测运动强度适宜度、晚脉检测运动后恢复程度等实验方法,传授给学生,即简易,又适用。将实验与太极拳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⑴层次教学是一种多内容、多头绪的教学方法,既要多内容备课,又要多头绪授课,教师工作量超常,如果我们将多种教学法并用,产生出教学方法互补的中性体。通过对弱等组中等组和优等组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保证了《运动生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运用传统教学,现代多媒体教学,讨论和辩论式教学,实验内容与太极专业教学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学习了前《运动生理学》五章后,进行了辩论会式教学,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设置的辩论观点为,肌肉活动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在太极拳训练中最重要。同学们运用各自掌握的《运动生理学》知识和太极拳专业知识,阐述各自的观点,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妙语连珠,有理有据,大家在欢笑中掌握、巩固了《运动生理学》知识,提高了对《运动生理学》知识应用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⑶采取简易适用性与专业特色相关性强的实验设置进行实验。比如:在最大摄氧量的间接测定实验中,让学生进行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套路演练,取代比较繁琐的台阶负荷心率的实验测定,通过测定两项试验结果无显著差异性。这样既减少了实验使用仪器的损耗和费用,又使的实验与专业有效的结合和融会,让学生学到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同时,建立创新和节约的意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法评价模式设立与评定
加强过程控制,采纳形成性评价,建立项目教学法的学生评价体系,引入软件行业质量控制思想,采用多类评判者二值判断程度分析法等方法。
1.建立课程教学法评价模式的理念。⑴经过课题组教师的专心研究与实践,探寻出一套对太极拳专业特色院系学生相适应的《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新模式。对太极拳传统武术专业的《运动生理学》教学法和学习技能的培养作了深入地研究,对其教学法评价模式自主学习模式辩论会学习模式专业特色学习模式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教学等等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⑵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跟踪调查和课堂观摩等实验方法,其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较广的应用范畴。《运动生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在体育理论专业特色教学起到示范作用,并对其他学科进行专业特色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和理论依据。
2.太极武术学院学生进行《运动生理学》的学习调查。⑴对《运动生理学》教学新模式进行学生问卷调查,选项:A.好;B.一般;C.差。选择结果:A占82.0%,B占14.3%,C占3.7%。⑵在教师对《运动生理学》教学新模式的调查中96%认为好。通过成绩对比得出结果:对《运动生理学》教学新模式认可度很高,教学效果良好。
五、传统武术专业院系《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传统武术专业院系《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通过对《运动生理学》成绩统计的数据测算分析上看,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教学改革是有效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优化学校《运动生理学》教学与实验资源配置,找准多种教学法并用这个最佳切入点,实施层次教学和多种教学并用新的教学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科研相结合,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以精选理论课内容,加大实验课学时比重,增开运动生理学教学实践课,改革考试方法为主体思路,经过三条途径和三个环节,实施完成整个教学计划的改革方案。
3.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养成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本课程创立了立体模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分组教学法”、“差异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和“解课题教学法”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层次教学讨论和辩论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达到学生各学所需,提高教学效果,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体育教学改革目的。建立高校体育《运动生理学》教学实验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教学模式,在体育理论专业特色教学起到示范作用,并对其他学科进行专业特色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和理论依据。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结项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清黎:《体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篇7
【关键词】运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体质
根据学生体质调研所反映出来的体能素质和心肺功能下降、近视眼患病率增高等现状。提高青少年体质迫在眉睫。我校根据现有的场地设施,创设运动教育校园文化,从而来提升学生身体体质,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
结合场地条件,体育课教学采用单元教学模式,以发展球类运动项目为主,其他运动项目辅助的学校特色。学校以运动教育课程模式为核心,将校园大课间活动一小时、体育课、课外活动、校各项运动会整合,整体推进激发了学生运动的动力源泉,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实施,从而提高了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在校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运动起来。同时,体育教师要进一步关注新市民的子女,发现他们在体育方面的特长,并给他们搭建展示特长的平台。让他们体会体育带给自己的快乐,同时,能够更加自信。
一、创设运动教育课程环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在运动教育课程中,从七年级以培养学生体育课堂的良好行为和运动兴趣为主,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常规标准与要求,培养自觉练习和锻炼的体育行为习惯。八年级着重传授学生并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主要以运动技能为主线,在课堂上,使90%的学生能够掌握一到两项专项技能,让学生在运动中有一技之长,建立了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的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九年级主要着眼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有针对性重点突破,以体育中考为目标,围绕体育中考的项目进行各项身体素质的练习。考训结合,以训促考,综合提高学生体育测评应用技能。按照九年级体育中考的教学工作目标,在考前组织了2次模拟考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在2015年体育中考平均分达到了39.5分的好成绩,学生们不仅在体育考试中获得自信,而且通过平时的训练也达到了强身健体,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
二、创设校园运动环境,营造学生运动氛围
体育竞赛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是体育社团的延伸,更是对社团活动成果的检阅。体育竞赛所特有的趣味性、技艺性、对抗性及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所以我校每学年都会开展几次大型的体育活动,参加的学生和老师基本上达到了100%,竞赛内容也基本围绕社团活动对口的项目开展,使得体育竞赛活动更贴近学生的锻炼方向,达到以赛促练的目的。每年的“体育节”、“冬三项”、“篮球联赛”,不仅让学生们展示特长,营造了校园运动氛围,而且,让学生们在运动中交流运动技能,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培养学生意志、促进心理健康与完善人格。最终能让这部分学生提高自信心,较好的融入周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另外,为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活动量,学校每周安排了大课间和课外活动。学校做好了大课间、课外活动的安排计划和活动方案,并且完善了考评机制。应尽可能动员每一位学生参与,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出彩的机会;尽量发动学校的教职员工参与,特别是积极动员班主任、“主课”任课教师、校长等对学生有较强影响力的特定人群参与。
三、教学训练一体化,提高学生运动技能
首先,在教学上,①每学年教研组都会制定好教学计划,集体备课组计划,做到每月主题明确,准备充分,提前确定教学内容,以确保每次教研组活动能达到预期的效果。②研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一到两项专业运动技能中的基本技术动作。③通过定期的教研活动,备课,让校际间,教育集团内教师间交流互动,提高了教学质量。④及时总结、认真反思。每一次教研活动后及时写好活动总结,肯定活动的亮点,反思需要改进与提高的问题。
其次,在训练中,发挥运动队的引导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学校整体运动水平的提示。学校根据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了各类体育运动社团:篮球社团(男、女)、排球社团(男、女)、绳毽社团、武术社团。另外学校组建了篮球队(女)、排球队(男)、绳毽队,武术队。2014年我校还成功申报了常州市足球试点校。这意味着,我校将足球教材纳入到教学中,尝试足球教学,逐步组建校足球训练队,让更多的学生体验足球运动的魅力。
四、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提升教研组的竞争力
1.认真组织全校阳光体育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时间与质量。在推进“阳光体育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强化特色创建。根据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制定训练计划、训练过程、训练成果、训练成绩等方面,争取创建特色校运动训练队,搞好校内外的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2.分工合作。教研组应该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每位教师的作用,也要求教师在互动合作、互补共生中成长。利用团体的力量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体育教研组的核心竞争力。
3.好的教研组长。体育教研组长要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性,要协助学校有关部门检查、评价本组教师体育教学工作质量,要以身作则,团结本组教师,合作完成学校体育工作,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教育的行家,学科的带头人,教学的领衔人。
让学校的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运动的乐趣,感受学习的乐趣。体育教育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较长时间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地组织好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并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质。
【参考文献】
篇8
实现三级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管理模型
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实施“三级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这无疑给学校特色的创建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学校在分层管理,明确职责中,搭建了各部门的管理平台,使各部门能实施有效的个性化管理。
校本课程建设管理:学科主管在学校校本框架下全面负责游泳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
年级校本课程建设管理:年级组长掌握各班游泳实施情况,课前课后与班主任沟通落实情况,协调班级与班级之间的问题,在游泳实施过程中与学科主管反馈情况,协商改进游泳实施方法。
校本课程安全管理:学科主管和学科教师负责实施游泳校本课程中的学生和教师安全,在游泳实施过程中,如发现安全隐患,随时与有关方面沟通予以消除。
学科教师管理:学科教师负责制定教学计划,落实年级游泳校本课程的组织与管理,协调场地、车队、教练和班主任之间的问题,掌控出校至返校学生安全,监控课程进度,解决突发事件,与学科主管反馈实施游泳情况,建议改进游泳实施方法。
社会技术支持:巴塞罗那奥运会游泳冠军钱红女士作为技术代表,负责游泳校本技术培训和指导北京海獭体育有限公司的教练。
校本课程评价管理:学科主管和教师根据国家课程评价标准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校本评价标准,对游泳校本课程评价并完善管理。
班级管理:班主任是班级主要负责人,组织和管理本班学生,及时处理班级突发事件,确保学生安全有序参加游泳校本课程。
家长管理:家长参与实施游泳校本课程,根据计划和进度监督游泳校本课程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随时与有关方面沟通,用游泳校本课程评价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挖掘课程资源,发展年级特色
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开发年级特色课程。如,一年级游泳,二年级跳绳、踢毽,三年级乒乓球,四年级武术,五年级田径,六年级篮球。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开发的,是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
一年级之所以选择“游泳”作为校本课程,是出于下面的考虑:
第一,游泳项目是人体重心最低的运动项目。人在运动中不是俯卧就是仰卧,头、心脏和下肢基本是在同一个平面,有利于心脏向头部供血。人在平卧时肌肉是容易放松的,能使人从思想上减负。一年级是孩子从幼儿园刚过渡到小学阶段,课业负担、行为规范要求逐渐增多,学生思想上有压力,游泳运动恰好能减压。6岁左右的孩子也更适合学习游泳。
第二,我校规模较大,运动场地严重不足,本着以最节简的投入获取更大的收获这样的思路开设游泳校本课程。
共同发展,使每一天都有意义
第一,促进学生发展。
个性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在校本课程环境下,课程开发不仅承认不同学生的差异,而且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可以释放正能量,把追跑打闹的能量释放在体育运动中,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成长。如在游泳课中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如一年级学生自己收拾游泳物品,快速脱、穿衣服和鞋)、集体意识,合作意识(根据技能分组练习)、安全意识,自信心、锻炼兴趣、学习和生活的方式等,又能使学生掌握一种生存技能,实现了学校“知识与心灵对接”的核心理念。
第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也必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是变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的关键。教学不仅为了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学不仅为了学生,还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教师和学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和书本拥抱,与大自然对话,与心灵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才会最大限度地走近学生心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变化,从而实现高起点上的自我超越,把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教师自觉的教育行为,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由于教师自己参与了课程开发活动,因而必然会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性质、知识结构、呈现方式等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教学能力也就自然得到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民主参与、权责分享的过程,它充满挑战,是教师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过程。
第三,促进家长对校本课程的关注与支持。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是一个领导、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过程。
在实施校本课程中,我们请部分家长参与课程的实施,公布了学科主管手机,得到家长充分信任,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与家长无缝沟通, 促进课程建设和管理。
篇9
【关键词】高中体育 问题 策略
一、组织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学校在组织管理上不够重视。受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惯性的制约,从教育行政部门到每所学校的校长乃至年级班组,总在进入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层面时就大打折扣甚至是彻底为文化应试让路。选修制度的实施与其说是课程模式的变更,还不如说是学校文化的重建,实施选修势必冲击传统管理模式,除带来管理上的复杂性外,还会增加师资人力和物质及费用的投入,这一切必须有强大的政策措施保障才能保证具体实现。所以,有些学校对体育选修课程望而却步,甚至置之不理。
2.何时开始选项教学的问题。在笔者走访的一些学校中,有的在高一年级没有开始选项教学,主要因素是:第一,高一新生来源广泛,体育基础差异较大,如果一进校就让他们进行选项,将会无从下手,即使选了也会有很大的盲目性。第二,一般学校每年10月份将召开秋季运动会,需要进行入场式排练,而且只能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训练,刚刚组成的新教学班还没上几节课,又要重新回到原来的行政班,不利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良好课堂常规的形成。第三,高一的教学内容包括田径、体操、球类等,让学生全方位接触运动项目,既有利于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也便于学生一学年后针对性地进行选项。
笔者认为实施选修课程的最佳时机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因为学期一开始,班集体建设所形成的“班风、学风”对一个班级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从高一上学期就开始选项教学,势必带来教学管理上的混乱,影响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班集体意识形成。
3.重新编班带来的混乱。第一,选项后由于学生来源于不同的班,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都还不太熟悉,容易在考勤环节出现漏洞.个别学生可能会钻空子轮流“客串”各种项目,从而产生消极作用。第二,因为选项教学中多位体育老师管理同一个行政班级,难免出现互相依赖、推脱责任的现象,致使体育教师对正常行政班的体育常规管理、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及各项体育比赛的指导上都有所弱化,进而造成了指导和管理上的混乱,弱化了体育教师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效果。在对一线体育教师进行访谈过程中几乎所有教师在谈到选项教学时都不约而同认为选项教学给教学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第三,选项教学必然要求换项,换项就会自然而然使教学管理更为复杂。
二、应对策略
(一)学校相关部门的有效管理与组织
1.学校领导要提高重视程度。学校应该根据整体教学计划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制定有利于体育选项教学顺利进行的方案和措施。如果场地、设施等确实有限,学校也不应以此为由,让选项教学空挂一个头衔,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方法。比如,学校可以“因时制宜”,让更多的元素融人体育选修教学,如:学校可根据不同的季节开展不同的活动,春季可以开展远足项目,夏季可以开展游泳项目,秋季可以开展登山、越野等。学校还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当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开展不同的选修教学项目,如利用江河湖海进行水上运动,利用郊野进行远足、野营,利用雪原进行滑雪、滑雪橇,利用草原进行骑马,利用森林或山地进行定向运动、登山运动,利用沟渠或田野进行越野跑、跳跃练习.利用海滩或沙地进行慢跑、沙滩排球、足球等。另外,分管校长与教研组长要从管理的目标、计划、组织、实施、调控、考核、评价出发拟订工作方案,对课程实施进行有序管理。
2.教务处合理安排课务。①排课前的准备工作。排课之前,体育组与学校教导处进行沟通,并根据学校总排课的具体要求以及体育选修专项课的特点,使体育课与各学科之间更加科学、合理、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课的功效。②排课的合理、平衡和优先性原则。因为高二高三各有十几个班级进行体育选项教学,人数及班级较多,一定要经过教务处与体育组的密切商讨,根据体育排课优先性的原则进行合理、平衡的安排,尽量使高三的体育课与选修课,还有高一、高二年级同一专项的体育课,尽量不在同一时间内上课,做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当然,体育组应该联合教务处对自己本校的体育教学资源要进行可行性的分析,开设具体项目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设备等方面的资源情况,要因校设项。③教研组长要起桥梁作用。经常利用空闲时间组织任教教师开座谈会,进行教学心得体会交流,并及时与学校相关部门协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问题,保证体育选项课堂教学的成功完成。
(二)把握选项教学开始的时机
把握选项教学开始的时机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高二开始选项教学比较稳妥。高一的选项教学可以以其他形式开展,比如,在周六校本课程中开设武术、篮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也是满足学生选项要求的一种方式。
篇10
论文摘要:比较分析了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阐述了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提出缩小差距、深化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0引言
新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2002年8月12日由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从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施行。毋庸置疑,新纲要的实施已成为全国普通高校体育面临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观念、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基本上还是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总结,与《新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建议,为我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对比法: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与《新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差距。
2结果与分析
2。1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
根据《新纲要》我院制定了新的课程指导纲要,从2003级开始全面采取学生选项上课,本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两年,占4个学分,专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年半,占3个学分,每学期1个学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为:必修(基础课)与选项课,选项课项目又分为初级班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散打、体育舞蹈和网球)和提高班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和健美操)。只有经过初级项目学习并合格后才能选修提高班相应项目。另外,为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要内容的保健班,每学期4学时体育理论课。体育课教材选用自编教材,执行自编教学大纲,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定是将其平时成绩和技能成绩折算成百分数来加以评定。
2。2对照《新纲要》我院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为目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与探索,实施了体育选修课程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纵观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对照《新纲要》提出的要求,仍存在以下欠缺和不足:
在课程目标方面:《新纲要》根据体育教育的功能十分具体地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目标,不仅为大多数学生确定了基本目标,也为部分学有所长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确定了发展目标。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性质以及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目前我院制定的公共体育课程目标中明显缺少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内容。
在课程设置方面:《新纲要》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一、二年级学生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应达到144学时)”,“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选修课”。目前我院专科只开设三个学期的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学生也未开设规范的选修课。
在课程结构方面:因为我院只有课堂教学和运动队训练,现行的选修课教学模式没有达到“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的要求。而且我院虽然“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但是由于学生选项后都是只有经过初级班学习后,才能进入提高班,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另外,由于我院场地、器材的原因,目前只开设了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八个选项课项目,学生选择的空间较小,因此在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以及“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等方面尚存不足。还有,我院体育理论课只是徒有虚名,基本没有落到实处。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我们的教师尚未摆脱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教育思想影响,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重技术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提高、轻意识和习惯养成、重身体教育轻心理和文化教育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因此,不仅在课程内容的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接受性方面存在不足,而且在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多样化,师生之间多边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还有欠缺。
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由于学校扩招,学生人数较大幅度的增加,我院场地严重不足,我院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课堂教学班人数在4O人左右,远远高于《新纲要》要求的“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同时由于经费短缺,我院还没有“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和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系统”;
在课程评价方面:体育课程的评价应包括教与学两方面,而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缺少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以上分析主要内容见下面简表
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观念没有更新;学校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场地建设速度、教师扩充速度跟不上;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等。
2。3深化改革的思路
为进一步深化我院体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在总结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找出不足的基础上,依据《新纲要》精神,从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的单项课建设人手,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结构、内容、考评方法、课外锻炼,进行整体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在课程指导思想和目标上,突出“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方向,重视体育课程功能的开发,将以往按照运动项目确立学习目标的做法,转变为以体育的功能确立课程目标,在坚持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内容具体,便于操作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及结构方面:保证专科生的二年体育课程学习时间,学分为四学分;实施“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育课程模式,增加俱乐部活动课,按基础课、选项课、俱乐部活动课、竞技训练课四个层次进行课程教学;在选项课教学中,先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按层次选课(每个项目的教学目标均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现有水平按层次选课,并打破年级及班级的界限。);要求本科学生第五、第六学期必须选修俱乐部活动课,并需修满36学时获得2学分;制定体育理论教学计划,规定每学期必须进行4学时的理论教学,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分配到具体的学期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突出体育单项课建设的特色。对各选项课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要求每位主讲教师都能依据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明确单项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提出该课的具体目标,紧紧围绕课的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层次,对教学环节结构进行总体设计,确定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提出导学方案,制定出与课程目标相适宜的课程标准,确定考评的内容与方法;搞好公共体育课部业务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推广新经验。:
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学院应按照体育课程教学要求配备相应数量合格的体育教师;加快场地(特别是室内场馆)建设,同时根据现有场地、器材条件,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课内系统可开设乒乓球选项课,素质提高选项课;课外系统将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场地设施和教师资源,在目前我院现有体育协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体育舞蹈、网球、羽毛球、跆拳道、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等俱乐部,加大“终身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测试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学生锻炼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课外活动的发展,以促进俱乐部的发展;进一步加强课内外的教学管理,坚持教学检查制度;制定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和奖励制度,每年评价一次,评价结果记录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奖励等的主要依据;开发网上选课平台、学生体育成绩管理系统和场馆、器材管理系统,力求使公共体育课部的管理工作系统化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
在课程评价方面:改革公共体育课程考评方法,依据课程目标,制定教与学两个评价标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采用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专家组评议的方法,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态度、教学科研能力、以及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课程目标贯彻得是否全面等纳入考核评价内容;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的方法,将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体育知识与运用能力、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以及进步幅度纳入考核评价内容。
3结论与建议
(1)我院公共体育课程与《新纲要》对课程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