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机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危机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能源问题是指由于能源生产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导致能源价格过快上升从而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问题。2004年以来石油价格迅速上升,2008年7月1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期货价格曾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此后石油价格虽然有所下降,但目前又向高位回升。由于以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受资源量限制增产有限,而同时非化石能源又难以弥补能源供需缺口,因此,总的来看,廉价能源时代结束,能源价格保持在高水平是对未来能源形势的基本判断。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金融危机,部分人认为金融危机与能源问题是毫不相关的两个问题,在制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时不需要考虑能源问题。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不能够把它们截然分开,如果只关注金融危机而不考虑能源问题那么金融危机也是难以解决的,本文就对二者的关系作一探讨。
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的成因
对于金融危机的成因,通常认为包括以下几点:房价的下降、利率上升、抵押贷款条件过于宽松、贷款者的过度借贷以及监管不力等。在所有这些因素中,贷款者的还款能力超出自己的收入水平是个最基本的原因,而贷款者还款额超出自己能力的原因除了还款数目过高外,能源价格上涨造成的贷款者支出扩大也是个重要原因,因而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最近几年能源价格总体大幅上涨,而随着能源价格上涨,能源消费在总的消费中所占比例大幅上升,2002年美国个人消费总支出为73507亿美元,其中能源商品与服务支出占4.51%,2007年这一数字升至6.03%,能源消费的增幅为76.8%,而消费总支出的增长比例只有32.1%。能源消费因而成为美国人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再考虑到能源价格上涨是这些年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那么能源问题对消费者收入的销蚀作用就更大,能源问题成为除过高的房贷负担外,又一个造成贷款人无力还贷的主要原因。
美联储提高利率被认为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线,这也表明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具有内在的联系性。自2004年以来,随着能源价格大幅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这导致美联储在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间连续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至5.25%。同时由于大部分次级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的形式,随着利率提高,贷款人还款数额也大幅增加,最终导致贷款人无力还贷。制止能源危机的政策却导致了金融危机,这表明二者具有某种内在联系并且在政策上也是互相关联的。
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的解决措施及其效果
尽管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政府陆续出台多个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然而金融危机仍然不断恶化。这固然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政策的效果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2008年以来能源价格暴涨也是金融危机恶化、政策难以奏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入2008年以来,能源价格暴涨,德克萨斯中质原油从2008年1月份的每桶92.97美元升至6月份的133.88美元,所有等级汽油零售价(含税)2008年1月份为每加仑309分,6月份升至411分,居民用天然气由每千立方英尺12.12美元增至7月份19.83美元,居民用电由1月份每千瓦时10.2分增至8月份11.9分。能源消费在总的消费中所占比例继续上升,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能源商品和服务占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为6.33%,2008年第二季度这一数字升至6.69%,多支出517亿美元,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能源价格上涨造成的,如果把食品也计算在内,则能源和食品消费支出在这半年内增加了1082亿美元;对于所有商品和服务而言,通过计算可得2007年第四季度到2008年第二季度的CPI上升了大约3.36%,即在2008年第二季度仅要维持2007年第四季度的消费水平就要多支出3300多亿美元。与此相对,2007年全年的CPI涨幅只比2006年上升了2.85%,物价的过快上涨导致更多人收入缩水及无力还贷,恶化了宏观经济形势并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美国救市计划本应具有的作用,因而金融危机的恶化和油价暴涨几乎同时发生决不是偶然的。
另外,解决金融危机需要扩张性的财政、金融政策,而解决能源价格上涨则需要实行紧缩政策,处理不好,则可能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引发或加重另一个问题。事实正是如此,金融危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美国实行紧缩政策的结果,而2008年以来的油价暴涨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美国为应对2007年金融危机的发生而实行扩张性政策的结果。目前,美国仍在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但扩张性政策会导致流动性增加,可以预见,如果美国经济状况得以改善,大量资金将涌入石油期货市场从而推动油价迅速上升,反过来又导致经济的衰退。由此可见,能源问题的存在加大了解决金融危机的难度,如果在解决金融危机与能源问题二者之间无法取得平衡,美国经济有可能陷入复苏—油价上涨—衰退这样的恶性循环。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向
随着陷入金融危机,美国许多经济指标都在恶化。在私人国内投资总量中,除了住宅建设大幅下降外,固定资产投资也连续出现下滑,非住宅建设增幅出现下降,使2008年第二季度私人国内投资总量下降达11.5%;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大幅下降,2008年第二季度降幅达2.2%,是2006年第一季度以来的首次下降,并且是1989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大降幅;与此同时,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却大幅上升,2008年第二季度增幅达6.2%,每小时实际收入自2008年以来连续下降;制造业国民收入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一直在下降,到2008的第二季度降幅达7.89%;物价持续上涨,2008年上半年美国城市消费者CPI增幅为4.24%,远高于2007年同期1.02%的增幅,2008年8月份制成品的PPI同比上升9.69%,而2007年8月同比只上升了2.34%;失业率也不断上升,2008年8、9两个月的失业率均高达6.1%,2008年9月份美国共损失15万9千份工作,是5年多来就业机会减少最多的一个月,也是2001年9•11恐怖袭击以来就业市场的第二大单月降幅。
当前金融危机已蔓延到实体经济,其解决尚需时日。这些指标还表明,能源问题对经济的影响也在日益加深,比如在各产业GDP的变化中,汽车生产从2007年第四季度以来连续下降达25.7%、14.2%和33.8%,成为拉动GDP增幅下降乃至负增长的主要因素;2008年上半年与2007年上半年相比,除食品和能源外的其他商品CPI增幅只有2.35%,这表明食品和能源对CPI上升的贡献达45%,而2008年8月能源类制成品的PPI同比涨幅高达27.4%,远远高于制成品的平均涨幅。目前油价已回归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从而使油价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有所削弱,同时,随着美国政府承担起更多的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责任,金融体系将重新获得稳定,金融机构也将得以正常运转,由金融危机导致的美国金融体系混乱局面将逐渐结束。
然而由于金融危机已蔓延至实体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并不表明金融危机的结束。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将会持续存在,市场信心难以在短期内恢复,美国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也阻碍着经济的复苏,美国经济困难局面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同时能源问题持续存在,并且由于美国经济的任何复苏迹象都可能带来油价的迅速上涨从而使美国经济重返困境,能源问题将因此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能源问题,金融危机最终将会转化为能源危机。
结论及启示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在金融危机与能源问题二者中,金融危机只是一个偶然性和暂时性的历史事件,能源问题则更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能源问题引起了金融危机,并影响和制约着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就象能源问题引起粮食危机那样。这是因为能源是世界经济的基础,能源领域的变化是根本性的变化,必然要求对世界经济进行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如果人类不主动进行调整,经济自身就要进行调整,在当前就表现为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目前调整仍在进行之中,未来世界经济还将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因而必须高度重视能源问题并采取措施应对,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世界经济困难局面将会持续更长时间,过程更曲折,代价也更昂贵。
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一定影响,但相比之下,能源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根本性。因此在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国消极影响的同时,更需要关注能源问题,并采取诸如严格厉行节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能源利用强度、积极开发新能源等措施积极应对这一挑战,从而使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能源危机 电能 中国电力产业 发展 智能电网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电能是人类利用能源的有效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发展水平。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能源危机日益临近,电能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探索中国电力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能源危机的提法由来已久,一般是指因为石油、、煤炭、电力或其他自然资源等能源的供应短缺或者是价格上涨从而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三次科技革命在迅速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就了能源成为国家经济命脉。而地球上的有限能源,则注定了能源危机的必然性。自从进入工业革命之后,一些有识之士就敏锐的发现了能源危机的潜在隐患。但是在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能源供应一直没有出现严重的自然短缺问题,能源危机也就没有被充分重视。赵宏图[1]提出历史上的能源危机主要由供应中断或短缺而非资源性枯竭引发,近年来石油价格高企由需求主导,但尚未引发全球性能源危机。导致诸多全球性或区域性能源危机的因素更多来自政策和管理层面。因为政治或者政策的原因,小范围、小规模的能源危机已经爆发过数次。比如阿拉伯世界的石油禁运、主动减产,美国加州的电力危机等,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经济衰退,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坏的影响。经济越发达,对能源的依赖度就越高,能源危机造成的危害就越大。虽然这些危机都是因为人为原因产生,但是其危害性给我们将来的自然能源危机具有强烈的借鉴意义。
有专家预测,按目前的消耗量,石油、天然气最多只能维持不到半个世纪,煤炭也只能维持一、两个世纪。所以不管是哪一种常规能源结构,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都日趋严重。进入新世纪以来,人口日益膨胀。能源依赖度日益增加,造成能源紧张局面在各国均显突出,能源危机情况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致命瓶颈。能源危机已经是世界性的、全人类的,全球都面临着电力紧张的不利局面。单纯依靠武力掠夺,已经不能够起到缓解危机的作用。张玉新[2]提出,解决的办法: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开源就是开辟新的能源领域,节流就是对现有能源节约使用。换句话说,就是尽早开发高效新能源,大力开发可再生或可循环利用能源。很多国家将注意力转向页岩气、海底可燃冰(水合天然气)等新的化石能源,核能的利用也受到广泛重视。目前美国发生的页岩气革命,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美国能源危机的爆发。但是从人类发展进程长远看来,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任何一种石化能源,也只能是解一时之急。只有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才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有效途径。可再生能源又被称之为洁净能源,主要指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能等可再生取之不尽的能源。对于世界各国来说,早日开发再生能源就能够早受益,晚开发只能晚受益,不开发就不可能受益。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等都在积极开发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包括潮汐能和波浪能)等可再生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环保理念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环保的重要指标。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技术最为成熟,经济可行性较高,是一种理想的发展能源。
2 中国电力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电力是人类利用能源的重要方式。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电,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开始步入电力时代。自此电能的利用一发而不可收拾,直到今日,电能已经是人类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成为必不可少的社会组成。电能的利用,主要是将自然界的各种资源通过一定的手段转化为电能,然后通过电网输送到千家万户供日常使用。其中最稳定、最常见的,是以煤炭资源为消耗的火力发电。中国电力产业发展迅速,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开的数据显示,2014年1-6月总发电量22,166.1亿千瓦小时,其中火力发电量18,432.5亿千瓦小时,占83.15%;水力发电量2,742.0亿千瓦小时,占12.37%;核能发电量414.1亿千瓦小时,占1.87%。但是电力产业发展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煤炭资源日益减少的今天,电力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刘星等[3]分析了煤炭资源在可预见的未来即将耗尽的严峻问题,揭示了电力发展和能源危机不可调和的矛盾。就中国而言,电力供需失衡是十分现实和严重的问题,几乎每个省份都出现拉闸限电的现象,迎峰度夏期间全国最大电力缺口超过3000万千瓦。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电力缺口日益增大,拉限电省份逐渐增加,持续时间逐步延长。据2011年中国能源高层论坛的预测资料显示,2012年,缺口将达到5000万千瓦;2013年,缺口将达到7000万千瓦。在出现拉闸限电的省份当中,浙江、江苏、山西、蒙西和河北南部等地区全年持续缺电,新疆和负荷总量较小,一度出现局部和短时缺电,其它地区则由于装机不足、来水偏枯、电煤短缺及气温较高等各种原因造成季节性、时段性缺电。这种电能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同时背后也潜藏着自然资源缺乏造成的隐患。对于资源分布问题,可以依靠市场经济进行资源再分配。但是对于资源缺乏造成的能源危机,郑书耀[4]通过计量分析得出结论,能源消费随着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而增加,能源价格调整对能源消耗作用不大。面临着自然资源逐年减少的局面,中国电力产业未雨绸缪,一直在探索一条发展的新路子。在资源丰富的时候,人类更多的专注于增加发电能力,而忽视了新能源的开发。在能源危机初现苗头的时候,人类开始将目光更多的转向新能源的开发,比如水力发电就发展的较好。中国的几座大坝,尤其是三峡大坝,在世界上都赫赫有名。但是水力发电对生态环境的改变是巨大的,而且受制于水力资源和地形地貌,不能无限制的开发利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作为清洁能源被广为推许,但是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而被称之为人类社会未来的核能,其利用也因为几次重大的核电站安全事故导致安全性受到民众广泛质疑而举步维艰。
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当前的形势下,要全面分析问题,辩证对待,开源、节流两手都要抓,才能看到希望。李贵贵[5]认为,能源危机要求全社会节能低碳生活,通过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及案例,对国内低碳酒店发展提出建议。宁凡[6]等则从全球能源危机的角度出发,对节能型LED照明的国际及国内现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对LED照明的发展提出了展望。这都是从节流方面入手提出的建议。但是节流并不等于截流,要想真正解决能源危机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开源,中国电力产业发展的思路也在于此。
3 中国电力产业发展的建议
中国电力产业的发展,应该立足国情,充分利用好现有基础设施,大力研发新型技术,推动新能源的利用。在新建设的项目中,充分考虑新能源的特殊要求,预留发展空间。
3.1 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动资源均衡分配,促进节能降耗
智能电网是新世纪以来出现的新生事物,是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黄滨[7]等提出,由于具备智能化的特征,具有传统电网所缺乏的独特优势,智能电网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能源调配。我国智能电网建成后,能够实现跨区域、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高效率输送,区域间电力交换能力明显提升,能源调配功能得到显著增强。二是有利于保障电网运行安全稳定。能够有效避免大范围连锁故障的发生,显著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停电损失。三是有助于实现高度智能化的电网调度,互动性、效率性显著提高。四是可以促进电网资产高效利用和全寿命周期管理。
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已经提上日程,也形成了许多成功案例。但从总体上来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中国电力产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大力推动传统电网改造工程,充分发挥智能电网的优势作用。
3.2 科学规划,推动新能源技术研发,提升新能源利用
大力开发新能源,是中国电力产业面向未来的正确决策。在这方面,中国的学者和电力工作者做了很多工作。卢强[8]认为,大力或者适度发展各种可再生能源,做到各种能源的有机结合,相互配合,能够有效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郭传志[9]分析了我国能源供需不平衡现状,从能源来源和能量去向两方面论述了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李淑娜[10]指出:发展核电是解决能源危机的必由之路,而且中国具备大力发展核电的条件,发展核电解决能源危机是可行的。
从现在的研究和实践看,大力开发和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具有较多的优势,能够有效改变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风光互补供电系统是再生能源,是新生事物,是解决离网型供电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必将为发展我国的电力事业的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是新能源,利用技术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问题。如安郁滨[11]指出风电的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能量转化稳定性差、环境保护矛盾等诸多问题,从而导致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弃风限电的现象,值得重视。提出应从技术升级、产业规划、协调发展等方面入手促进风电产业健康发展。另外,中国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混乱,光伏企业无序竞争等问题依然严重。风能和太阳能的利用还存在能效较低,受制约的因素较多。就能效来讲,和平利用核能,是解决能源危机问题的根本出路。目前核电技术趋于成熟,发电成本大幅下降。核电的经济性、安全性和不污染性促进了世界核能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中国火电比重一直处于80%以上的高位,严重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加大了能源供应风险。从中国的替代能源资源看,积极推进核电是最现实的选择,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宏图.能源危机:神话与现实[J].现代国际关系,2007,9.
[2]张玉新.试谈能源危机和解决的方法[J].应用能源技术,2003,4.
[3]刘星,李福鹏,郭东友.能源危机引发对电力发展的思考[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3(2).
[4]郑书耀.中国能源危机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4).
[5]李贵贵.能源危机对低碳酒店发展的启示[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2,5.
[6]宁凡,范俊杰.能源危机与LED照明的探讨[J].城市建设,2009,32.
[7]黄滨,安郁滨.试论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J].中外能源,2014,10.
[8]卢强.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中国不会有能源危机[J].中国电力,2011,44(9).
[9]郭传志.解决目前能源危机的探索和若干设想[J].中国科技信息,2013,15.
篇3
调查缘起
从长三角的“电荒”到涉及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的“煤荒”、“缺油”无不昭示中国的能源紧缺问题,城市居民是如何看待这个能源危机呢?零点市场调查公司作了一项有关《中国城市居民对中国环境与能源问题的看法》课题研究。
该项调查结果来自于零点指标数据网2004年5月使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7个城市的2211名16~60岁当地居民进行的入户访问。数据结果根据各市实际人口规模进行了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抽样误差为±1.34%。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有一定的能源紧缺意识,但节能行为普遍不足;在家用能源定价上,城市居民希望建立高公众参与度的能源定价机制,特别是高学历、高收入群体。
居民节能行为不足
调查显示,超过7成(70.4%)的城市居民认为中国的能源紧缺问题严重,认为不严重者比例不足2成(16.7%)。进一步分析表明:高学历、高收入的年轻男性能源危机意识更强。
虽然有了一定的能源危机意识,但城市居民的节能行为普遍不足:对于与自己利益直接相关并且简便易行的环保和节能行为,城市居民做得较好,但对于会给生活带来不便或者是需要一定经济投入的环保或节能行为则普遍做得不够。此次调查中,分别有88.1%和81.7%的受访居民表示他们在平时比较注意节约用水和节约用电,但是,仅有34.2%者表示他们会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如一次性筷子等;仅有19.7%者会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仅有8.0%者使用清洁或可再生能源。
能源定价需要高公众参与度
篇4
关键词 公共管理 新能源产业 新课题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新能源产业是我国公共管理事业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我国进行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和前进的方向。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具有覆盖面广泛的核心特点,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于其他行业的发展还可以产生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国家在我国公共政策和管理条例中针对新能源产业的施政目的和实施进行了明文规定,为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一、公共管理背景下的新能源产业概述
所谓的公共管理,是指对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它几乎涵盖了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而新能源产业就是在公共管理的前提下孕育而生的,自然而然的继承了公共管理事业覆盖面广泛的特点。而之所以说我国的新能源产业覆盖面广泛,是因为新能源产业凭借其自身的优势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小到人民日常的生活消费品,大到社会生产的农业、工业和交通等重要的公共领域。可见,我国新能源产业具有宽广和远大的发展前景,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二、我国公共政策和管理条例中的新能源产业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公共政策和管理条例,对各种新能源产业的施政目的和实施进行规范,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例如,2007年,国家推行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水电站、风力发电站等多个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和指导方针。2008年,国家又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前景进行了规划,提出了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以及为新能源产业提供了一定的财税优惠政策等多方面的具体规定,文件涵盖了生物能、地热利用、非粮燃料乙醇等多个新能源产业[1]209-211。除此之外,国家还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实施方案》、《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等多款条例,这些条例的颁布不仅带动了新能源产业的成立,还不断促进新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使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的更加明确,实施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三、我国公共政策和管理条例中新能源产业的施政目的和实施简述
(一)新能源产业的施政目的。
1、解决能源危机问题。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能源危机现象相当严重,能源的浪费和保护措施的不到位,使能源总量持续减少,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新能源产业的施政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我国当前的能源危机现象,缓解能源危机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压力,保证社会各个领域能够健康正常的发展。这是新能源产业首要的施政目的。
2、提高社会的能源意识。
我国之所以出现了能源危机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的扩大,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社会普遍没有认识到能源的重要性,在开采和利用时也没有对能源进行合理的保护,造成能源的严重浪费。而新能源产业的出现,有效的提高了社会对能源的利用意识,促使企业和社会在利用能源时,能够具有良好的节约意识,实现能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利用。
3、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于企业和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而新能源产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步伐,改善低质量的环境,实现绿色能源和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
(二)实施策略。
1、研发、引进和推广新能源技术。
国家和新能源产业部门应该重视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引进和推广,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武装新能源产业,促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实现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改革,更好的发挥出其自身的优势作用[2]45-48。
2、树立科学的能源意识。
树立科学的能源意识,是新能源产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始终以节约能源、开发绿色能源为主要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才能有效的提高社会对能源的利用意识,不断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为社会提供更加健康的能源供应。
3、注重环境保护。
新能源企业在生产运作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告别传统能源企业只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的状态,将环境的保护放在企业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位置上,真正实现新能源产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公共政策和管理条例中,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施政目的和实施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促进我国的新能源企业朝着更加健康和快速的方向发展,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江苏省南通市)
参考文献:
篇5
解决能源危机的传统创新失灵
目前,包括煤在内的化石燃料能够提供廉价的7×24小时电力,化石燃料以实惠的价格和有效的基本负荷,为全世界提供了66%的电力。
但是,化石燃料发电会释放有害的温室气体,其中大部分为二氧化碳。政府问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估计,每年因化石燃料燃烧而排放到大气里的二氧化碳,78%来自发电行业。
随着人口膨胀,能源需求也会成比例增加。预计到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加49%。如果不出台限制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政策以及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煤炭使用量必须增加64%才能满足人类的能源需求。
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助于缓解我们对环境问题的担忧。不过,迄今为止,这些替代性能源一直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大多数可再生能源无法做到“7×24小时供应”。此外,大型能源存储系统也尚未开发成功,无法把波谷电力存储起来,以供波峰时使用。
一系列尚待开发的创新技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找到支持新能源发展的力量,这是不小的挑战。
为何能源危机的挑战迄今尚未得到解决?答案是,没有明确的“胡萝卜”(激励因素)来推动或许5年至10年后才能见成效的创新;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大棒”(监管规定)来强制组织机构和社会去解决问题。技术障碍、高昂的成本、过时的监管系统等,都是前进路上的拦路虎。
X奖基金会(X PRIZE Foundation)视能源危机问题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大挑战,它的解决宜早不宜迟。如何才能打破障碍、激励创新,改变人类能源生产和使用模式?X奖基金会认为,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动员全世界的力量,激励众人参与,争相解决那些看似不可思议却不无实现可能的大挑战。X奖能源与环境奖项目组由思科集团(Cisco)发起设立,希望通过激励性竞赛推动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
林德伯格 飞越大西洋带来的启发
正如X奖基金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彼得・迪曼蒂斯(Peter Diamandis)博士所说:“被证实之后,它是个真正的突破,但在被证实之前,它只是个疯狂的想法。”是疯狂的想法还是真正的突破,关键看人们能否冒险一试。不幸的是,大多数的私人公司和政府机构都厌恶风险,对失败的恐惧令他们裹足不前。
不过,X奖激励人们冒险,鼓励人们不惧失败力求成功――所谓成功,形式多样,既包括巨额的奖金、市场失灵得以纠正,也包括培育一个新兴行业,乃至最终催生一项利于全人类的根本性突破。
迪曼蒂斯博士创设X奖,其灵感源自邮递员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的冒险故事。1927年,为了赢得2.5万美元的奥泰格奖(Orteig Prize),林德伯格驾驶自己的飞机“圣路易斯精神号”(The Spirit of St.Louis)飞越大西洋,成为“单人不着陆跨大西洋飞行第一人”。为了争夺这笔奖金,9个团队共计花费40万美元。这一切催生了今天2500亿美元的航空业。
通过此事,迪曼蒂斯博士意识到提供巨额奖金的激励性大奖赛的力量。1996年,当时没有人相信一个私人资助的团队能开展商业太空飞行活动,因为那是政府专属的领域。私人太空飞行?真是个疯狂的想法。但X奖基金会投资了25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设立了奖金额高达1000万美元的安萨里X奖(Ansari X PRIZE),以催生私人太空飞行这一跨时代的新行业。
根据竞赛规则,一个私人资助的团队想要夺魁,必须建造和发射这样一种航天器――两周内两次携带三个乘客到达距地面100公里以上的太空。为争夺1000万美元的奖金,来自7个国家的26支代表队参与竞争,总计耗资1亿美元。2004年10月,莫哈韦航空航天风险投资公司(Mojave Aerospace Ventures)获得了该奖项。他们的团队由著名航空设计师伯特・鲁坦(Burt Rutan)领衔,资金由保罗・艾伦(Paul Allen)赞助。
安萨里X奖有效地利用了250万美元的投资,结果开创了一个10亿美元的全新产业。这堪称一项创举。今天,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正依靠诸如艾龙・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公司等商业太空飞行服务机构,来完成进入国际空间站的任务。
激励性大奖赛的可行性已被众多X奖竞赛所证明,既包括140万美元的温迪・施密特石油清理X挑战赛(Wendy Schmidt Oil Cleanup X CHALLENGE),也包括1000万美元的进步保险汽车X大奖赛(Progressive Insurance Automotive X PRIZE)。在前一个项目中,每分钟的石油回收率达2500加仑,石油回收率超过70%,这样的水准比当前业界的标准好上两倍。而之前,许多业界人士认为这个目标不可能达到。更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10名进入决赛的申请人有7名都达到了这个标准,而获胜队美国的Elastec/American Marine竟然做到了现在业界标准的4倍。
展开碳捕获竞赛
这种模式也非常适合解决当前的能源大挑战。激励性竞赛的主要优势之一,是能够吸引不同群体的思想领导者和创新者参与。他们独特的新观点对能源挑战的解决至关重要,而这些人通常都身处行业之外,他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努力以实现目标。我们需要这类创新型思想家携手合作,集中精力解决全球能源问题。
X奖基金会希望能够实现三个突破:一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的排放,让化石燃料继续作为基本负载能源和过渡燃料存在;二是降低主流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开发能源存储技术,用于储存非高峰时段生产的能源,帮助提高可再生能源作为基础负载电力来源的使用率;三是为未来打造全新、创新、洁净、高效的电力供应。
三管齐下的策略有助于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但只有在上述所有领域均实现重大创新,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可否在生产甲酸或石墨烯时顺带生产能源?可否制造一种容器,在生产过程中分离和捕捉产生的二氧化碳?答案是,如果能将二氧化碳作为商品加以销售,那么电厂将有动力来积极管理它们产生的二氧化碳。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继续依赖化石燃料,直到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能够满足能源需求。
篇6
关键词:生物能源 生物柴油 可再生能源
一、引言
柴油是国家战略物质,广泛用于工程机械、锅炉、工业窑炉、船舶、军舰、农用机械、交通、动力等设备的柴油机燃料,国家每年要花大量的资金进口柴油和原油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生物柴油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以植物果实、种子或动物脂肪油、废气食用油等为原料,且具有易于生物降解、燃烧后污染物排放低、温室气体排放低等特点,因此生产、使用生物柴油对减少石油供给,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1][2]。
二、能源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石油作为战略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能源经济的最主要内容。我国石油供给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随着我国能源危机警钟的敲响,以能源集约化利用为前提,充分开发利用生物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据专家预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全世界和企业发展的新领域[3]。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环境增长保护的双重任务,为了保护环境并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改变能源发展和消费方式,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必要的选择,因此,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潜力和发展前景。2006年11月12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二00六中国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论坛”已确定我国生物能源的发展方针:中国生物能源将以非粮作物为主,国家将采取各种优惠的财税政策,推进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快速发展[3]。
三、生物柴油应用现状
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生物柴油的研究发展非常迅速,美国、欧洲各国等都在积极发展这项产业。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耗国,也是最早研究生物柴油的国家。美国在1998年就制订了相应的生物柴油标准,严格规范生物柴油的使用和生产,2002年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通过了生物柴油标准。生物柴油使用最多的是欧洲,份额已占成品油市场的5%以上,2006年中期,欧盟生物柴油产量超过400万吨[4][5]。
我国发展生物柴油的课题首先由闵恩泽院士明确提出;1985年,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的施德路先生进行了生物柴油的实验探索。目前我国已经相继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生物柴油生产厂。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在生物柴油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4][6]。
四、生物柴油发展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解决我国的能源危机
能源危机是人类本世纪中叶即将面临的巨大挑战。石油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能源。国际上最新估算,地球上石油稳定供给不会超过20年,枯竭期仅为50年。中国是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储量仅为世界的12%。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石油资源日趋紧缺,自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原油进口数量逐年增加,2004年我国进口原油1.2亿吨,比上年增长34.85%,占国家石油总供给量40%以上。预估到2020年,进口石油将占总石油消耗量(4亿吨)的63-70%,而国内生产能力仅为1.6亿吨~2.0亿吨,我国原油资源不足,加上国际油价一路飙升的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的石化工业的发展,为此,我国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替代能源基础研究的技术开发的投入,实现能源多元化战略,减少对石油资源的过分依赖。近年来,生物燃料被认为是很有潜力的替代能源,其中生物柴油在技术先进性,技术成熟度,经济性,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极强的竞争力,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新能源,因此,对该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7]。
(二)有利于缓解我国环境危机
石油在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我国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是世界第二,生物柴油可通过植物生长循环减少CO2等温室排放,而增加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的比重,对缓解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的压力有重要作用[8]。因此出于国家经济利益、战略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直是我国政府极为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
生物柴油有优良的环保特性,它含硫量低,可使二氧化硫和硫化物的排放减少约30%;且其中不含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芳香烃;跟石化柴油相比,生物柴油具有环境友好特点,其柴油车尾气中颗粒物为20%,有毒有机物排放量仅为10%,CO2和CO排放量仅为10%;其废气排放指标可满足欧洲Ⅱ号和Ⅲ号排放标准。
另外,生物柴油可以由废餐饮油等原料制成,这对于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以及缓解我国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
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期阶段,要从总体上降低生物柴油成本,使其在中国能源结构转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向基地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实行集约经营,形成产业化,这样我国生物柴油企业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孙平,江清阳,袁银南。生物柴油对能源和环境影响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1):187-191.
[2]胡志远,谭丕强,楼狄明,董尧清.不同原料制备生物柴油生命周期能耗和排放评价.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1):141-146
[3]宋东辉,侯李君,施定基.生物柴油原料资源高油脂微藻的开发利用.生物工程学报.2008.24(3):341-348
[4]张世磊.生物柴油生产工艺及应用现状.黄石理工学院院报.2009,25(3):35-37
[5]林晶,林金清.生物柴油及其催化合成技术研究进展.化工工程与装备.2009,1:102-107
[6]吴谋成.生物柴油[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篇7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65-02
摘 要 在新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压力下,寻找替代石油的新能源车成了必然的选择,本文通过分析新能源汽车的应用现状,指出未来汽车的推广应用需解决的问题,对各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混合动力汽车; 纯电动汽车; 现状; 应用前景
1 前言
1.1 寻求新动力源: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和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汽车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直以来,石油燃料是汽车的主要能源,据统计,全世界的石油产品约40﹪为汽油所消耗,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以及石油储量的逐渐减少,能源危机日益加剧,同时,石油燃料燃烧所产生的废气对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因此,针对环境和能源形势的日趋恶化,降低汽车油耗和开发汽车新能源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更迫切,这已成为现代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课题。
1.2 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意义
1.2.1 从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会带来社会总体污染排放水平的降低:一方面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高,并发展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充电电源;另一方面是不需电网充电或较少充电即可解决自身动力来源的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汽车,被传统汽车和需要依靠电网充电的电动汽车的规模替代。
1.2.2 从相对短的时期看,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还有两方面更具现实性的意义。
其一,发展新能源汽车是缩小我国与世界汽车先进技术差距、跻身世界汽车强国的重要而且可能是唯一的一次机遇。但是,新能源汽车在世界范围内真正开始发展的时间并不算长,国内众多企业已经开始涉足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完全可以后来居上,并一举改变我国汽车产业长期以来大而不强的尴尬处境。
其二,发展新能源汽车是适应我国资源禀赋结构特征、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客观需要。我国缺油、少气、富煤,自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居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后,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2009年首次超过50%,能源安全(主要是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8年中国的石油消耗量已经高达3.757亿吨,占世界石油总消耗量的9.6%,其中一半消耗用于汽车消费。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有利于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缓解。
汽车对新能源的基本要求:
(1)、储量要丰富。我国汽车保有量预计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汽车对能源的消耗巨大,作为汽车动力的能源必须储量丰富,才能保证汽车的持续发展。
(2)、能源的能量密度提高。能源的能量密度越高,汽车的燃料箱体积就越小,就会减轻汽车的自重,在同样的条件下,汽车的行驶里程就越长,并且动力性就越好,因此对汽车的能源要求密度越高越好。
(3)、能源的污染要小。目前,大规模使用石油产品的汽车,已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各国政府都在考虑制定更加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因此,新能源汽车必须要明显减少尾气排放的污染,甚至要达到零排放,才能被人们广泛接受。
(4)、经济性要好。世界汽车工业竞争激烈,新能源汽车要广泛进入市场,必须在价格上占有一定的优势,这就要求车用能源售价低廉,并且使用费用低。
(5)、使用性能要好。 新能源汽车的能源必须使用储存方便、能够长距离运输、并且运输成本低廉,要有较高的运输安全性,不易燃烧爆炸。
2 新能源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动力汽车、燃气汽车 、 生物乙醇汽车
3 提高旧能源汽车的效率
目前的汽、柴油内燃机热效率小于30%,如果算上机械效率以及其他的能量传递损失,则总效率仅占燃料放出热能的15%左右,毫无疑问,如果能够提高热机的效率,则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的石油危机。
4 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案
新能源汽车虽然可以有效减少市区有害气体的排放烟雾浓度,同时也减少CO2的排放,许多国家和厂商都积极开发纯电动汽车(P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和燃料电池汽车(FCV),但是诸多障碍和困难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普及:1、充电基础设施,2、氢燃料补给基础设施 3、氢燃料的生产 4、续驶里程5、成本6、核心部件
5 结束语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对百年来汽车动力技术最重要的变革,是对汽车工业长足发展的巨大驱动力,在发展和前进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在所难免,也不足为怪。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车企不仅面临着巨大的资金投入,还有很大的技术风险,大规模的业务重整,巨大的建设投资,服务体系的重建,更使企业困惑的是,价格不菲的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将会如何,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除了费用偏高之外,对其技术的可靠性还存有诸多的疑虑,同时对维修保养费用是否昂贵、维修保养点是否普及,基础设施是否完善以及电源保障有无问题等也表示担忧,凡此种种,都会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我们都必须要想明白,都必须要想清楚,这些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还需要政策上的引擎,技术上的突破,成本上的降低,市场上的拓展,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破解各种难题,就会抢占发展新能源汽车先机,就会走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工业的前列,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工业就会不断的发展壮大,就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杨妙梁,世界燃料电池车发展动向(三)【J】汽车与配件。2005,(5);34~37
篇8
关键词:能源危机;生物质资源;能源作物;选育;工艺技术
当今社会化石能源需求量极大,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其即将消耗殆尽,人类正在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能源危机。此外矿物燃料的使用会产生含氮、硫、碳等各种氧化物,环境污染严重,其中二氧化碳更会引起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引发海洋灾难,破坏生态平衡。有专家指出,开发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是全球能源转型的必由之路。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对生物质能源的探索早已开始,一系列专门用于能源开发的“能源作物”也已经被大面积种植。此外对能源作物的利用手段和生物质转化工艺也在不断的研究与革新中。本文介绍了能源作物的特征与分类,阐述了国内外能源作物的选种与培育进展,并对能源作物的开发利用环节技术的发展做了综述。
一、能源作物的特征与分类
从上世纪60年代起,能源作物就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广大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关注。何为“能源作物”?笼统些讲,凡是能通过合理手段转化为替代能源的作物都可称之为能源作物,它们一般具有高效的水分利用、高抗逆能力、高太阳能转化率、高效能产出的特征。此外作为能源作物,还需要有较低的种植成本与简单的利用工艺。引人注目的是,能源作物等生物质资源素来有“绿色能源”的美称,用它们加工成的液体燃料燃烧后几乎没有CO、NO2、SO2等高毒性污染物的排放,使用非常环保。其次,能源作物被利用后的废料可进行生物降解,几乎实现“零”污染。
我国的能源作物有近二百种,根据作物能源载体形式的异同分为:①以杨树、桉树、柳树为代表的木质纤维类,它们含有木质素与纤维素可用来生产乙醇、生物气体,提供电能与热能等;②以马铃薯、木薯、甘薯、玉米、小麦为代表的糖类淀粉作物;③以大豆、蓖麻、向日葵为代表的油脂类作物,它们可通过酯交换生产生物柴油。按照提供燃料方式不同可分为:①以马尾藻、金藻、角网藻为代表的可供发酵产生沼气的藻类;②直接燃烧供能的植物;③以油棕为代表的生产生物柴油为目的的提炼类作物;④以木薯、甜高粱、玉米为代表的制酒精的原料作物。
二、能源作物的选种与培育
二十世纪中叶,西方能源学家麦克雷率先开启了能源作物的研究工作,他用选定植物种子油进行改性,提炼出高效的液体燃料,多年后应用于工业生产。七十年代初期,有科研工作者对大量能源作物进行了调研筛查,由此对重点作物留种培育,但此时的研究工作比较琐碎,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十年后,对能源作物的研究才真正大规模兴起,北美研究者进行了更精细的选种工作,并通过杂交、嫁接等手段培育新品种。随后又建立了“能源农场”对优良作物进行大规模种植,不断革新栽培种植技术。
上世纪70-80年代,在“甘蔗生物计划UPR”的推动下,北美研究者通过杂交技术整合热带草本植物与本土甘蔗的优点,培育出“US67-22-2”新型能源甘蔗,其生物质产量是本土甘蔗的2倍以上,每年发酵产出的乙醇量近30t/hm2。
巴西较早的进行了能源作物选育工作,现今出以选育出Na56-EMS245糖、能并用的高产甘蔗为代表的众多优品能源作物。相比普通品种,Na56-EMS245的糖含量要高出很多,以它为原料生产的乙醇浓度要高出25%,产量更可增加近20%;此外巴西以及欧盟国家还加深了对高粱品种的选育,获得具有高抗逆性、高产量的优质新品种。
生物柴油作为能源作物终端产品的代表,有着较为成熟的生产工艺与发展前景,其原料的选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美国国家能源实验室培育的工程硅藻,每平方米硅藻最高可产生物柴油近4L,潜力巨大。东盟等国建立了关于油棕的基因数据库,筛选出了高产油棕的一系列关键基因,以此作为育种的根据。与此同时,对油棕等作物从种植到到终端产品产出的各个环节制定了长期稳定的研究计划。
80年代初,我国对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工作也全面展开,制定了对木薯、甘蔗等能能源作物的选育计划,并培育出众多优质品种,如淀粉含较高的“华南八号”、能源甘蔗专用品种“福农94-0403等。
三、能源作物的开发利用
能源作物开发利用的工艺技术环节是生物质资源转变为能源财富的关键。国内外对此方面的研究进展始终引人注目。
南美多国共同开发出以甘蔗渣、高粱、发酵生产乙醇的先进技术,后来巴西购买此技术专利,并研制出高效的工艺流程,在无需扩大作物种植面积的情况下使酒精产量变为原来的两倍,大幅度降低了成本,使其产品更具竞争力。
芬兰、日本、巴西、美国等国始终是生物质能源提取工艺研究的领军团队,其植物提取燃料油等技术的研究与用于始终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科学家对夹竹桃科、菊科、萝科、大戟科等众多植物中的能源物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出从其中大量回收碳氢化合物的先进技术,并取得专利。
虽然我国对能源作物利用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成果丰硕。国内粮食酿酒技术一直出于世界一流水品,21世纪初在“酶工程”推动下研制开发出一种具有淀粉酶与糖化酶双重特点的新型酶,这种酶的应用将使原有工艺中糖化环节可以省去,大幅度降低了成本,同时使淀粉利用率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效果显著。
小结
我国石化资源匮乏,需求量相对较大,面对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棘手问题。加大对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良策之一,然而若持续扩大能源作物种植面积又不免侵占耕地;作为人口大国,粮食是国家安全的根本,耕地面积不可大量侵占。在此背景下,加大能源作物的选育力度,着力研究新的利用技术,大力推进生产工艺革新,提高生物质资源利用率是我国解决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谢光辉, 郭兴强, 王鑫,等. 能源作物资源现状与发展前景[J]. 资源科学, 2007, 29(5):74-80.
[2] 王亚静, 毕于运, 唐华俊. 中国能源作物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 中国科技论坛, 2009, (3):124-128.
篇9
目前,利用太阳能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光伏转换,即将太阳的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而供人类使用。而目前的光伏产品主要是技术相对成熟的硅太阳能电池,尽管其光电转换效率很高,但对硅材料的后处理会产生大量废液,严重污染生态环境。长此以往,能源问题还没解决,环境问题已经产生。怎么办?中国海洋大学唐群委教授,给出了他的答案: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唐群委,1980年8月生于山东潍坊,历经山东大学学士、华侨大学博士、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后、华侨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博士后,于2012年正式学成归来,成为了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的一名教授,硕士生导师。作为中国海洋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唐群委肩负着高效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开发的重任。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一种模仿光合作用原理研制而成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制作工艺相对简单,生产成本仅为普通硅太阳能电池的1/4。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除电流外,无其他物质释放。但目前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光电转换效率远低于其理论值,因此,提高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就成为唐群委教授及其团队的主要目标。
唐群委教授长期从事新型材料和化学领域研究,在功能性水凝胶、自组装导电多层膜、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已在Adv Mater,AdvEnergy Mater,Chem Commun,J Materchem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SCI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博士学位论文“导电多层膜的层层自组装及性能研究”获得2012年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年轻且成绩骄人。这些光环的背后,是敏锐的洞察力、艰辛的工作和大胆的创新:
――他首次提出“自组装导电多层膜”的概念并成功发现自组装导电多层膜的电导率随组装层数的渗滤现象,提出了新的导电机理,奠定了自组装导电多层膜在光电子纳米器件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首次开发了低铂、非铂合金对电极材料,相对于全铂对电极,对电解质的催化效果提高2~3倍,而成本仅为其1/50。
――开发了双面同时透射提高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技术,相对于单面透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了30%以上。
――针对光阳极中因入射太阳光衰减导致染料激发不完全的难题,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明显增透效果的光阳极材料,所制备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至11%,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唐群委并没有因已得成绩而止步,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要真正实现产业化,还将面临一段漫长的考验。他深切的知道这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人类的能源危机意味着什么。
篇10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度;生态足迹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温室效应、气候异常、能源危机、水资 源短缺等环境问题正在影响着我们的地 球和生活,节约资源能源、加强环境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建 筑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对建 筑“可持续”的研究在能源危机、环保危机 声中也在不断地深入和拓展。伴随可持续 发展理念在建筑研究中的不断深入,建筑 环境评价系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在 分析各国评价体系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引入了绿色度的概念作为评价绿色建筑 的综合指标,从生态经济平衡度、社会区 域协调度、运行舒适度、机制绿色度出发, 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为原则,旨在建立一 种具有鉴定性、更具指导性的建筑绿色度 评价指标体系。
二、建筑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评价体系构建思路:分析各国建 筑环境评价系统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 “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环境保护”为核 心,并融入社会文化、运行机制等维度,构 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表1)
三、建筑绿色度指标体系分析与评价
(一)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定量指标 分析
1、确定基准建筑。根据参评项目的区 域环境、建筑规模、结构类型、容纳人数等 指标确定基准项目记为UD,基准项目年 耗电量基准记为Q电;年污水排放量基准 线记为Q污水,年用水需求量基准线记为 Q用水:材料消耗基准线记为Q用材;i表示 材料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