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

篇1

关键词:地域文化;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地域文化与新疆制度变迁的逻辑关系

哈耶克认为:“文化乃是一种由习得的行为规则构成的传统,这种规则可能起始于人类所拥有的不同的环境情势下知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能力”。文化的经济学界定是:文化是指人们所习得的与遵从的特定价值观体系,它构成了人们的主观模型,人们无论是进行生产、交换还是分配、消费活动,总是需要一个特定的价值观体系来帮助判断决策。文化的内容包括最基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是通过对人们一生都会产生影响的文化观念和习俗,赋予不同区域人群以不同特性,传统文化精神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导向、规约、激励来发挥作用的。文化精神的导向作用表现在:文化精神为经济行为主体提供明确的价值参照系,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把人们导向有价值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不同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人群会出现不同的社会经济活动取向。文化的规约作用表现在:特定的文化精神构成经济行为主体的潜在行为规范,告诉人们不应该做什么,使不同文化精神背景下的人群的经济社会活动维持不同的秩序风格。文化精神的激励作用表现在:文化精神往往构成社会行为主体从事经济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为他们提供克服困难、解决疑难、忍受劳苦的心理暗示与信念支撑。因此,传统文化对人的经济行为的影响,是通过经济主体内在的价值理性认同过程和外在行为习惯重复过程实现的,是自觉自愿潜移默化的过程。

制度经济学认为,用以界定、规范和协调人们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经济制度”由“制度”和“非正式约束”两部分组成。正式制度是人们自觉地、有意识地创造出的一系列规则,如宪法、各种政策规定、个别交易活动的个别契约。非正式约束则是指一个社会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不依赖于人们主观意志的社会文化传统和行为规范,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对于实际的制度变迁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应归功于诺斯,他在理论上说明实际制度变迁过程总是制度变化与非正式约束变化的统一和互动的过程。诺斯从四个方面对非正式约束与制度作用关系做了经典性阐述:第一,就长期制度演进来说,非正式约束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决定着制度的演变。一次通过剧变进行的制度变迁能否收到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方向是否同非正式约束的自发演变方向相一致,是否有后者的相应变化相配合。第二,实际的制度作用过程往往从边际变化开始,在正式制度作用的边际,通过非正式约束的演进,逐渐达到某个发生质变的度,然后正式规则和正式制度产生变化。第三,由制度非均衡引发的制度变迁的目标是实现制度均衡。制度均衡意味着制度约束的最佳供给,并且与非正式约束具有相容性,一旦背离这种情况就会出现社会摩擦、甚至动荡,以及制度作用变形的“制度畸形”。第四,相对于正式制度,非正式约束在正式制度作用过程中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非正式约束变化的累积引起正式制度变迁,这种情况一般适用于诱致性的渐进制度变迁;二是非正式约束的滞后:由于非正式约束中内在的社会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其变化可能明显滞后于正式制度的变化,特别是在正式制度的变化通过“突变”的方式进行的激进制度变迁情况下。

二、绿洲经济与新疆地域文化特征

新疆在西部有一定的典型性,它地域广袤,大片土地被沙漠、戈壁、高山覆盖,在其间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绿洲。绝大部分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在绿洲上进行的,在绿洲之间没有或很少有人居住。新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它的经济区域被分割,它的经济发展不能不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绿洲经济具有明显的三大特征:分散性、封闭性和独特性。

第一,分散性。新疆绿洲主要分布在塔里木、准噶尔两大盆地周缘和其他盆地、谷地内,以分散为多见,集中连片不多,互相被荒漠隔离,近者相距几公里、几十公里,远者上百或数百公里。这种分散性,造成绿洲经济分散,且不利于生产联系与合作,加之经营方式粗放、投入不足、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差,致使绿洲经济规模偏小、效益不高。如,新疆工业虽有一定基础,但大型企业只有45家,中小型企业却占企业总数99%还多,工业总产值(乡及乡以上)只占全国1%,乡镇企业产值仅占全国乡办企业总产值的0.16%。

第二,封闭性。由于绿洲分布非常分散,且新疆大片绿洲间距离较长。如从新疆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乌鲁木齐到重要的旅游城市喀什,两地航空距离约1,000公里,陆路交通距离约1,400公里,犹如北京到上海的距离。这就导致新疆绿洲产品向外运输线长,传统自给性强,自然形成了独立的生态、文化及经济系统,并且与外界隔膜严重,绿洲虽然开放程度不断加大,但封闭、半封闭性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改变。

第三,独特性。相对封闭的经济、文化环境的长期存在及独特的自然风貌,形成天山南北不同绿洲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这种独特且稳定的绿洲经济特性也给新疆覆盖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新疆拥有我国最广阔的地域空间和丰富悠远的民族文化,但是地处偏远的大西北,远离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达的中心地区,与外界往来的空间距离远,各种交流、出行、交易成本高,先进的文化、观念、信息、知识、技术难以迅速波及和驻扎。与新疆相临的周边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相对于新疆的经济和文化还有所不及,使新疆孤独地矗立于中亚,远离海洋文明与西方进步,形成了独特的“孤岛文化”,如果把绿洲形容为“土围子环境”,整个新疆则是一个缺乏地域优性文化包围和熏陶的大的“土围子环境”。“孤岛”使新疆与祖国中心区域产生了隔膜,新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又被广袤的沙漠干旱地区与绿洲瓜分割据,绿洲内部同样缺乏沟通、联结和融合。

“孤岛文化”实质就是封闭与静态化的绿洲经济社会体系,表现出超稳定环境特征。(1)绿洲经济本身的分散性和封闭性。绿洲居民与外界交往困难,交往成本高,绿洲内部居民走出封闭空间与外界交往的频率低。比如,从喀什到乌鲁木齐,火车运行时间达29小时44分,很难直接得到乌鲁木齐这一中心地区文化信息的波及;(2)新疆广大农村民居大多独门独院,围墙用泥土或砖石垒砌而成,对生活模式的理想选择是封闭中的宁静和独立中的安全。由于受外界冲击较少,必然缺乏忧患意识、竞争压力和变革动力,排斥新观念、新技术。这种超稳定的文化结构还具有很大的张力,排斥外来思想和文化。对外交往与交流的缺乏反过来又使新疆这种独特的“孤岛文化”更加稳固,对新疆制度的变迁形成了强大的非正式约束力量,如同经济、政治、文化三种力量中的短板,拖住了新疆经济发展的脚步,同时无法实现新疆各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落后的地域文化不利于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形成

谁是创新的主体?对此熊彼特给出明确的答案: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灵魂”,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企业家是把实现新的生产方法组合作为自己职能的人。“企业家之所以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企业家具备一种不同于常人的品质,即“创新精神”,亦叫做“企业家精神”。所谓企业家精神,主要包括:(1)企业家的“首创精神”和甘冒风险的大无畏精神;(2)企业家的“成功欲”;(3)企业家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的精神;(4)企业家的精明理智和敏捷;(5)企业家的事业心。企业家本身的素质决定了他自始至终是实施创新的人。

可见,企业家创新精神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动力,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是区域产业竞争力提高的关键性要素。然而,企业家阶级其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发达国家的企业家人数明显多于发展中国家,我国东部地区企业家数量显然多于西部。对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企业家数量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企业家阶层及其创新精神的来源,熊彼特却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说明。

没有企业家精神的供给,就没有企业发展的微观基础,没有企业的发展,就谈不上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任何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提高都必然与创新、融合发展、市场风险、规模经济等相伴随,就离不开企业家精神这一企业发展的微观基础。但是,新疆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地域文化不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形成。

新疆“孤岛文化”和“土围子环境”是在长久农耕文化基础上形成,与现代工业文明格格不入。僵化的氛围造成了新疆企业及企业家阶层的封闭性,严重制约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企业家创业精神的激发,继而影响了经营理念和经济效率。突出的表现是:(1)“贫困的贵族”现象。农民守着远多于东部居民人均拥有的土地,宁愿很多资源闲置也不愿意参与市场交易活动。自留地出产的各种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只用于自己享用,房前屋后大片的空地或林地不愿意从事饲养或用于交易的生产种植以增加收入。与此同时,农民手中并没有多少闲钱购买必要的生活用品,经济拮据。在城市,有些市民宁愿接受最低生活保障也不愿意接受相对脏、差、累等工作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用表面上的自尊维持着捉襟见肘的生活;(2)故步自封同时自以为是。在观念意识上拒绝合作,排斥商业文化,对新形势、新科技、新项目、新产业不相信、不认可、不接受,使新疆市场经济意识的确立、制度与政策的落实与完善过程很长;(3)求稳怕乱。比较东部江浙的农民只要有1/10的希望就百分之百地敢闯敢试,新疆的农民包括很多市民哪怕是有90%的可能都不敢尝试,排斥开拓,畏惧风险,回避挑战,不敢创新,还对新疆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正式约束产生消极的抵制作用。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佑林.现代经济增长的文化动力探源[M].财经论丛,2005.3.

[2]郑海航.中国企业家成长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 工匠精神 顺德制造 制造业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raditional connotation and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spirit of craftsmen, combined with the "Shunde made" and Shunde future craftsman plan to analyze,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words spirit of craftsmen; Shunde mad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为进一步擦亮中国制造,总理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耳目一新。“工匠”通常是指从事器物设计与制作的特定的群体。狭义上的工匠精神仅强调的是凝结于工匠本身的一种品格,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而广义上则指凝结于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一种工作态度和精神特质,这既是基于当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对狭义工匠精神的内涵延伸与价值彰显,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理念的应有之义。

1 我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工匠精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始祖炎帝就是伟大工匠的典范,他织麻为布、削木为弓,为人类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始祖黄帝也曾发明过医药、音乐、文字、水井等,此等创造型的能工巧匠亦被百姓尊称为济世的圣人。随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繁荣,诸多能工巧匠的精思便孕育传承了下来。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创造精神之“崇尚巧”

不断崇尚技艺的巧,既是优良器物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激发传统工匠创造精神的必经之路。“巧”乃工匠的职业要求,且“巧”绝大多数为工匠的代名词,人们通常称工匠是心灵手巧的人,可胜任器械制造活动最重要的就是巧。“巧”亦是工匠不断追求的美德,人们常采用巧夺天工、能工巧匠等词来称赞工匠。具体而言,巧不仅是简单模仿的手工操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其真正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特质,要求人们打破常规,且别出心裁,能被称为能工巧匠的人均具备熟练的技艺,他们的身上均具备创造性品质。比如鲁班,他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等,其因此被后人称为土木建筑的祖师爷,亦或者是奚仲造车,且因此而闻名于世。这些创造发明均充分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亦获得了人们的崇敬。

1.2 工作态度之“追求精”

精湛的技艺与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分不开的。精湛技艺的养成,不但能促进工匠自身的修为,对其自身为学、修身、做事均有积极作用,从而让“精”获得道德意义,而且此类精神均体现于我国古人制造的器物上,这些器物均以精致细腻的工艺造型而流传于世。比如苏州园林,其意境深远,且构筑精致,被人们称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而我国的丝绸与陶瓷等工艺品均以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我国亦因此被称为丝绸之国与陶器之都。我国宋代的冶炼与建筑、制造等工艺技术水平极高,且民间诸多传统手工艺制作均是非常精巧,其均凝聚着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1.3 人生境界之“道技一体”

“崇尚巧”与“追求精”并不是工匠精神的终极体现,也不是高明工匠的终极追求,“巧”与“精”是实现“道”的重要途径,由手中的技艺体会到“道”的意蕴,而这可实现人生意义的超越。比如庖丁解牛、佝偻承蜩、运斤成风等,他们这些人的技艺可谓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将技艺融于生活世界,从而使其处于艺中云游的状态,这时便可达到心合于道、道技一体的人生境界。

2 工匠精神的当代重要性

现代机器化大生产已替代了传统手工业,使得传统工匠群体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工匠精神的价值非但没有过时,其重要性在当代越发凸显。

2.1 工匠精神是现代工业的“精髓”

众所周知,传统小作坊均已被现代工业制造替代,而人类历史的沉淀,衍生了工匠精神与文化传统,但其仍融于现代工业制造中,亦可说其为现代制造业的“精髓”。诸多研究表明,现代世界工业制造强国与工匠精神息息相关。德国为世界重要的工业强国之一,德国的诸多产品均是精密且优良的,比如保时捷、奔驰、阿迪达斯等,而这些均是世界知名品牌,但追根究底,德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与其工匠精神息息相关。通常德国企业家会将自己定位于以技术改变世界的工程师,之后才是商人,他们认为技术与工作的意义本高于经济利益,亦会因追求精品而产生不计成本的问题,德国人认为优秀的工匠极为荣耀。德国现代化道路可谓是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重要途径,而工匠精神强调对技术工艺宗教的狂热追求,名牌产品创立与工业强国均强调精益求精,并不断追求完美与极致。其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务必将产品各个细节极致发挥,持续追求完美的理想状态,而这亦是优良制造形成的重要内容。

2.2 工匠精神是实现人的全面l展的“助推器”

首先,工匠精神可助力工作人员实现自我价值。具体而言,产品是工作人员自由意志的充分表达,其可有效控制整个工作过程,而产品亦是以自己的意志构造的,并将自己的想法融进作品,从而反映自我对世界的不同理解,使得自我通过工作精神而获得客观表达。于工匠态度下的工作并不是痛苦的,其早已达到了忘我的境地,而工作过程本就是生命活动的自主展开,通俗地讲,就是不是为了生存去工作,而是把工作当成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如此,自我价值均融于自己的作品中,其可不靠外力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其次,工匠精神还有助于亲密情感建立,可促进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尤为体现在传统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上,不仅包括技艺的传授,还包括如何做人的培养。这是现代组织模式难以取代的,也是当代社会需要传承的。再者,工匠精神亦确保了人与物的亲密关系,现代工业生产提供了十分丰富的产品,而其均强调标准化、单一化形式,从而缺乏商品独特性、人情味,似冰冷且缺乏个性的石头,更感受不到制造物的亲和感。而消费者均是以触摸产品感受手工痕迹,并观察产品机巧体会匠人的专注和坚守,确保产品均是独一无二的,从而充分体现匠人的人性温暖。

2.3 工匠精神是激活中国制造的“钥匙”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被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广泛应用,世界工业格局正在重组,西方国家也在不断加强移动互联网、3D打印、大数据等高端产业领域的研究。德国更是提出了工业4.0计划,以期于未来社会中保持领先地位。而我国顺应了世界发展的大势,已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希望于未来10年步入工业强国行列,此战略目标的关键就是进一步促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推动制造向创造转变、速度向质量转变、产品向品牌转变。无疑,工匠精神是激活中国制造的“钥匙”,必将使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开智慧的大门。

3 “顺德制造”的工匠精神

顺德,作为改革开放的探路者,从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到20世纪90年代的产权制度改革,顺德人敢为天下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顺德制造”蜚声中外,“顺德模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成功模式。深入探究“顺德制造”的工匠精神,既可以进一步升华顺德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可以为顺德其他市场主体精神的培育提供理论借鉴。

3.1 工匠精神孕育在顺德优秀企业文化之中

顺德制造企业的成功经验诸多,但无一不体现了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企业文化。比如美的集团着眼于精益求精,通过各媒体途径传递自身的经营文化导向;亦或者是广东天乐通信有限公司,其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公司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均具备文化塑造的作用,引导员工们树立“我自豪,我是天乐人!我自愿全身心投入天乐事业,投入金桥天乐企业文化塑造工程”的决心,从而务实拼搏、合作创新、锐意进取、敬业爱岗。以此激励着员工们积极完成各项任务,使其关注世界通信发展,从而促进中国科技进步,并充分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而这才能更好地振兴中华民族经济,这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使命;再是广东德冠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强调企业创造匠心文化,匠心文化服务企业的重要性,为企业创行业一流品牌,树立企业典范提供精神支柱。

3.2 工匠精神助力顺德企业社会价值的彰显

优秀企业文化不但能够促进企业实现经济目标,而且能够助力企业彰显社会价值。顺德企业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均将报效社会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比如美的集团和碧桂园集团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的美的大道、碧桂园湖等,均反映校企合作模式下工匠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发展,即高职院校的发展培养工匠人才输送到企业,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支持学校的发展。又比如格兰仕集团,以匠心产品为依托,持续拓展国内国际市场,促使具有精良产品遍布全球,奢侈而高档的家电消费品均纷纷走入普通家庭中,并时时刻刻担起社会责任。再比如碧桂园集团,不断提升房屋质量,优化居住环境,其创始人杨国强的人生信条之一却是施恩不图报,其捐了多达3亿的资金资助慈善事业,并引导集团中的员工们捐助1亿多资金给慈善机构。

3.3 工匠精神为顺德企业品牌的塑造提供有力保障

文化为品牌的精髓,而形象为文化的外衣。顺德制造,中国骄傲已是人们所熟知的顺德企业品牌形象推广语,而这其间蕴含着顺德企业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顺德企业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以匠心为本理念的落实息息相关,顺德企业的人才观、质量观、经营理念均将匠心置于首位。比如广东的甘竹罐头有限公司,以积极热情的匠心去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把为人们制造健康、美味且安全的食品作为企业发展的使命。比如美的企业文化手册中,其间以大篇幅讲述了关于具有匠心的人才的各个方面。美的集团中的匠心人才是其发展的第一资源,美的企业逐渐将地缘、血缘、亲缘彻底打破,以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匠心人才。再是顺德信用社更强调以匠心换真情,此人本服务理念十分关键,使得客户们都感受到无微不至的服务,而这也是顺德文化与国际视野品牌经营文化最为显著的特色。文化是无形的,品牌也是无价的,以匠心为本的理念是顺德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文化导向,亦是顺德企业品牌塑造的有力保障。

4 顺德未来工匠计划

未来的顺德地区将围绕新兴产业培养、引进专业技能人才,《顺德区新兴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方案(未来工匠计划)》公布之后,表明顺德区至此将围绕机器人、电子商务与跨境电商等产业培养、引进专业技能人才。“未来工匠计划”中指出,顺德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及区人才发展重点转为培养、引进掌握专门技能并符合专业条件要求的实用性人才。顺德区的电商行业对美工、策划、前台、客服人员的需求大,而机器人行业亦对销售、设备维护人员需求大。根据顺德区的实际情况,深层挖掘区内存在的专业技能人才,并积极引进省内外专业技能人才,这亦是《未来工匠计划》的重要任务。R导寄苋瞬磐诰蚓应基于实际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并结合顺德(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53页)区教育部及其区内职业院校,提出适当的人才培养专业与课程,从而为企业牵线搭桥,构建适当的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为学生们组织专场招聘会,确保专人专用,给专业人才提供适当的职位。再是积极引进专业技能人才,要根据实际情况构建适应于顺德区新兴产业和省内外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平台,确保其合作关系积极平等。而顺德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要双方提前对接,从而有效缩短人才培训和企业具体需求的差距。而此结合的效果显著,但后期需要进行专业课程调整与设置,此合作探究亦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紫砂;装饰;陶刻

1 引言

宜兴紫砂陶刻以温润朴茂的“五色土”为载体,独具匠心的表现形式、淳朴雅致的迷人风采、精湛绝伦的手工工艺与紫砂同行、与紫壶同誉。宜兴紫砂陶长盛不衰,在于她丰厚的文化底蕴,这同紫砂陶刻的文化与艺术品位及其内涵是分不开的。

2 文人参与紫砂陶刻

紫砂陶刻,是一种情感和生命的形式,是紫砂文化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透过语言做思想上的交流,透过艺术的形象做心灵的交流。紫砂陶刻,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她将诗书画铭吸纳交融,使其充盈文化味和书卷气,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与鉴赏需求。中国紫砂陶艺史,一直延续着陶刻装饰文化,我们要在传承中将其发扬光大。

紫砂陶刻装饰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对文化人具有特殊魅力和诱惑力的艺术。在今天,文人参与仍是传承这一艺术的有效途径。紫砂素面素心,加上精湛的工艺技术,更充分发挥了其浑厚大气、朴实无华的特性,在紫砂胚胎上铭文作画,只需提笔画稿或以刀,对文化人来说,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也是艺术情感的宣泄。因此,当代诸多文人雅士都乐于此道。

紫砂陶刻的神韵虽具金石味,但必须在金石味中注入“泥刻味”,或者说是一种紫泥刀痕的独特美感。正因为如此。紫砂壶的雕刻不同于一般的雕刻,也有别于漆雕和其它陶瓷刻绘,以刻绘国画为例,它是在紫砂陶坯多角线条等复杂的造型上进行操作,画面与画稿相似,书画以外也有印章款识,但布局上有所不同,需按照紫砂壶各种造型分别对待。而成功的刻痕别具笔墨意味,要求清晰而层次分明,刀法既定就不能更改,真正做到刀刀见笔,一件优秀的紫砂壶制品,在成功的造型上进行精致的镌刻,俨如一幅完美的中国画,所以紫砂壶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文人参与其中,就能起到辅导、示范、激励的作用。最初,紫砂陶刻装饰是由制壶艺人署名落款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饰形式,后来由于茶事兴盛和紫砂壶的社会影响,爱好者追求书法艺术和铭刻趣味,这就吸引了社会上不少精于品壶的文人墨客,特别是书画家、金石家纷纷介入其中,有的人不仅出样订制,还挥毫饰壶。同时,刻划、装饰的部位也延至壶的肩、腹、盖面等显眼处。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金石家陈曼生设计的壶样,由陈曼生及他的幕友撰词作画镌刻于壶上,促进了紫砂陶刻工艺的发展。

篇4

在武夷山举行的“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期间,易安居创意茶事作为参展企业在会展上大放异彩。其独特的展位设计,融合山、水、茶、器、境之元素,茶与道虚实相生,互为一体,吸引了众多媒体的视线。由易安居创意茶事承办的“首届海峡茶道用品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也在此次博览会中展出。近几年,易安居频频在省级媒体亮相,走进大众视野,易安居以其独特的经营理念与稳健的发展引来业界众多关注。现在,笔者就带领您一起走进易安居唯美的茶道世界。

易安居的发展历程

易安居的创立源于易安居主人王书荣和黄劲榕夫妇与茶结缘。上个世纪90年代,二人共同就读于厦门鼓浪屿的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因为对茶与禅宗的共同喜爱,在寺庙中泡茶交流也就成了他们的独特恋爱方式。毕业之后,他们就萌生了开办茶馆的念头,由于黄劲榕十分喜爱李清照的词,茶馆的名称也由李清照的号“易安居士”得名。

或许是美术专业的背景对二人影响至深,易安居在初创阶段显得与众不同。经由他们设计的茶馆独具匠心,很注重对喝茶氛围的营造。在易安居里品的不仅仅是茶,更是一种心境。同时,喜爱紫砂壶的夫妇俩也经常在茶馆里举办器具展、画展等活动,极富特色的易安居很快就在业界脱颖而出。

易安居螺旋上升式的发展,使易安居前行的每一步都很稳健。从1998年,易安居茶人黄劲榕、王书荣创办了第一家茶馆开始,易安居就成为了追求唯美茶境界的代名词。

2003年,经过了五年对茶及茶人生活的深刻体悟,二人创办了易安居・温泉茶道会所。因其独特的审美品位,该会所连续六年获得全国十佳茶馆的称号。

2006年,已经是年轻老茶人的王书荣、黄劲榕夫妇,出于对茶道境界美的不断追求,在福州著名的西子湖畔创办了易安居・古堞斜阳茶道会所。同时,他们还开始建设武夷山的茶叶基地和茶厂,转向了对自主茶品牌的生产与研发。

2009年,王书荣、黄劲榕夫妇创办了武夷山易安居茶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由此,易安居追求唯美茶境界的信念愈发清晰与坚定。他们全心全意打造茶人至纯至美的茶道生活空间,并设计制造充满艺术气息的茶道器具。

2010年,经过十二年的思考与实践的积淀,易安居茶人带着对茶文化的尊重和对茶禅生活的感动,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品牌之路。注册成立的易安居茶文化创意有限公司重新组合了旗下:易安居古堞斜阳茶道会所、易安居茶精舍、武夷山仙人岩茶叶有限公司、宁德市五蕴茶业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

唯美意境易安居

在易安居众多的茶会所之中,易安居・古堞斜阳茶道会所最为人称道。古堞斜阳原是宋淳熙年间福州知州兼福建抚使赵汝愚在西湖上所建澄澜阁中的一景,损毁后于1986年进行重修。出于对禅宗意境的追求,夫妻俩一开始想将这第三家茶道会所开到山上。一位学者友人提醒他们:“小隐于山、大隐于市”,于是黄劲榕夫妇最终将这第三家茶道会所放在了福州西湖畔。

“茶香浮古堞,心静易安居”,品茶在此成了浪漫惬意的事。枝丫下,西湖美景真亦假时假亦真。信步桥上,俯身可细察涟漪,远眺则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浪漫的情调在不经意间如红木桌上的清茶,微微发酵,暗香酽酽。这是很多人到易安居・古堞斜阳茶道会所品茗时的感受。

多年经营中,很多人都提意在会所内出售野生保护动物牟取暴利,或是在茶会所内设立打麻将场所,提高上座率迎合低俗之风。每每遇此,夫妻俩总是秉持自己的经营理念,将茶艺居定位为茗茶推广、茶文化传播、艺术展示的平台。易安居在浮燥的世风中始终坚守茶文化的原味,每月举办斗茶会,不定期地举办茶器具展览,在成为榕城一景。对于“唯美”二字的追求,贯穿了易安居发展的每一步。

易安居的茶道生活

易安居倡导茶道生活的艺术,追求简单安如的智慧人生。易安茶道呈现这样一种生活:物质的收获与精神的成长并不矛盾;事业的成就与家庭的美满并不冲突;辛勤的进取与悠然的享受并不对立。易安茶道是以茶道生活感悟禅的境界,用生动的茶智慧品读“易”的精神,是感悟内心纯净、真如易安的上品人生境界。

茶道不应该停留在表面,它应该是更为实质,更具内涵的事物。“易”既是简易、洁净、精微;安既是真安、至善、真如。

在多年的经营当中,夫妇二人意识到,要从单纯的茶叶营销中有更大的突破,周边营销必不可少。企业的经营,仅仅是在茶叶品质上下功夫还远远不够。现在爱茶的人越来越多,对茶器具、对喝茶氛围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福建是产茶大省,茶的种类繁多。同时,福建也是艺术之乡,拥有福建漆器、陶瓷、石雕、木雕等工艺美术品。但是在历史的发展中,茶器具、茶包装,以及茶空间的设计却没能与时俱进,更没能将艺术美融合茶设计。因此,为了营造出一种雅俗共赏,不论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都能接受的茶界之美,易安居发起策划了“首届海峡茶道用品创意设计”大赛。通过此次大赛,意在旨在发现和培养茶道用品设计和研发人才,促进福建茶文化及中国茶道用品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为了增加大赛的影响力,他们还特别邀约了来自韩国、日本、宝岛台湾及内陆的十多位艺术名家的作品前来参展。这些作品匠心独具、内涵丰富,足以让观展者充分感受到茶道用品中的艺术魅力,品鉴茶文化与艺术融会带来的独特创意视觉,也能进一步促进国内外、海峡两岸的茶道用品创意设计的交流。

问及易安居为何如此大手笔地策划茶道用品赛事时,黄劲榕女士回答道:举办比赛能不同程度地将茶文化与艺术有效结合,全方位、多元化地宣传推广茶道用品的创意,也与易安居的企业理念不谋而合。

茶文化创意的独特经营理念

历经十二年的发展,易安居由最初的单纯茶馆经营和制茶生活,向茶企业的转变。与众不同的是,易安居以“创意唯美茶境界”作为品牌定位及核心竞争力,贯彻“创意兴茶、文化兴茶”的全新发展理念。黄劲榕女士提到,在易安居今后的发展方向中,首先要加强公司有机茶园的建设,保障品质稳定。目前,易安居武夷山已经建立产业生产加工基地,为倾力打造易安居茶精舍这一特色茶业已在连锁品牌做好准备,据悉,易安居将导入专业的茶企VI。

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

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愈发体现为知识、科技、创新尤其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特别是高精尖工匠型人才的多寡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大小的重要标志。“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摇篮,作为职业教育中坚力量的高职院校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育工匠精神的重任”。[1]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经济腾飞对工匠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先导,开始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与之相适应,相关专家学者也逐渐将研究关注点转向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得以全面展开,在价值定位、培育环境、培育目标、培育课程、培育模式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一、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特点

(一)赋予工匠精神培育的特有价值

大多数发达国家认为,工匠身上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企业行业制胜的法宝。这是因为,所生产产品如果没有匠心、匠技、匠艺和创新元素的有机融入,就不可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很快被淘汰。严肃、规范、细致有时甚至近乎刻板的敬业态度和专业精神养成了德国工匠的责任意识,成为德国企业生产设备之精密、制作之精良、生产过程之精细的秘诀,这种长期专注于某个领域某个产品使之获得国际市场“隐形冠军”的称号[2],有力保证了所生产产品成为高质量品牌,助推德国制造业成为世界翘楚。日本工匠素来就秉承卓越匠心的态度和对工作执着热爱的精神,日本企业一向信奉精益求精和追求细节理念,使所打造的精巧产品向来以精致的机械结构、精湛的技工技艺、精密的生产工艺而闻名于世。他们认为任凭质量不过关产品流通到市面上是一种耻辱,与收入金钱多少没有关系,从而有力塑造了日本技术“高精尖”、日本产品“品质一流”的国际形象[3],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领跑者。瑞士工匠以满腔热情、极为用心、坚定执着的匠魂精心打磨、细心雕琢机械表每一道工序和每一个发丝小的构件,精心提升零件精密度和复杂度,专注产业创新和升级,专心研发复杂的新工艺和新产品,精益求精地对待产品质量,使瑞士钟表成为世界钟表行业领跑者,能够傲视群雄而成为世人追捧的奢侈品牌。

(二)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和谐环境

发达国家大都认识到只有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和谐氛围,将个人荣辱与产品品质挂钩,给予工匠相应的社会地位,才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敬业、乐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才能使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发扬光大,提升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一是社会舆论环境。以严谨著称的德国早就把“匠心”渗透于国民内心之中,将成为大国工匠作为最令人羡慕的荣誉;美国让工匠的工作有舞台,生活有尊严,使之常年活跃在全球工业创意、商业模式创新最前沿[4];在日本,“匠”常常被看作是荣誉的象征,工匠会得到令人敬仰的社会地位。二是法律制度环境。德国建立起严格的行业标准和规章制度,并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有效实施;美国法律严格规定不准进口有坏点的产品,让诸多国家加大了对出口产品质量的管理力度;日本从法律上明确工匠在技艺上要精益求精,保障产品质量。三是校企合作环境。德国规定企业和高职院校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实习必须按照程序操作的严格要求在企业完成;美国政府采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专项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有效吸引了企业优秀员工加入校企合作队伍;英国明确规定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深度合作,在开设课程之前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调研,企业也会派人在行业技能委员会任职,确保了工匠精神培育质量。

(三)厘定工匠精神培育的特色目标

发达国家均强调只有从“德”的工匠品质和“才”的工匠技能这两个维度来强化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才能够圆满完成工匠精神培育任务。因此,发达国家大都以树匠心、立匠德、励匠技为培育目标。由于各国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和关注侧重点不同,工匠精神培育目标也必然表现出各自特色。德国为了保持制造业精度高、质量优、技术超前等优点,以纵横交织的“职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从纵向上来看,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从横向上来讲,基本职业能力包括与具体职业相关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包括超越了具体职业、专门职业技能与职业知识范畴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5]美国制定了以“综合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动手操作能力,还应该具备交流合作的能力、探索创造的能力等,具体来说由知识(相关行业的专业理论领域)、态度(职业动机、情感和理想领域)、经验(实训活动领域)、反馈(测评、评价领域)等四个维度所组成。日本政府认为,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必须以“职人精神”为目标来培养未来建设者,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精湛的技艺,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极致的职业道德,完美的个性人格、独立自主的品质以及善于创新、勇于挑战、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意识。[6]

(四)开发工匠精神培育的特定课程

发达国家普遍将确定课程内容作为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最关键环节,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水平既决定了工匠精神培育目标的实现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工匠职业素质的高低。课程内容的确定大多以未来工作岗位为导向,瞄准特定的工作岗位需要来实施。为了增强工匠精神培育实效性,德国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领域为根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注重工作行动的整体性,在系统化的基础上将学习内容和教学情境有序化,强调典型工作情境中的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在美国,由若干资深从业人员组成专门委员会,将某一个特定职业目标进行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两个层次分析,分别得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形成能力汇总表。然后由教学专家来确定具体教学单元或模块,将教学单元按照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进行顺序排列,将若干相关单元组成一门特定课程。[7]日本既通过“道德教育”(“爱国心”教育、“心”的教育、个性教育、劳动教育、国际化的日本教育)来影响“职人精神”,也采取寓于“专门德育”(“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中的“职人精神”培育和寓于各学科中“职人精神”培育方式进行,还利用“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来对学生进行“职人精神”培育,其指导思想、内容、措施均与“职人精神”紧密相关。

(五)打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模式

发达国家广泛认同面对国际市场需求多样化背景,在企业产品已由单品种、大批量的规模化生产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精益生产转变的外部环境下,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才能适应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德国“双元制培育模式”是以企业和高职院校为主体,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职院校、学生紧密结合,形成了“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观念,学校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紧密相连,学生具有学徒和学员的双重身份,技能养成的重心更加侧重于企业,由行业协会建立公共实训平台,为德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具有卓越匠心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培育模式”由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推出,随之出现了并列式、交替式、双重制、底特律契约、企业与学校契约等模式,强调能力培养和训练、具有个别化教学性质的CBE职业教育模式,又在许多社区兴办“工匠工厂”,有针对性开展“工匠运动”,提出“今天的DIY,就是明天的美国造”口号,重振了美国制造业。瑞士采取由培训中心、企业行业和高职院校所组成的三方协作的“三元制现代学徒制培育模式”,以产教融合为理念,由企业行业牵头,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特色的不同类型校企合作方式,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零距离对接,展现出学徒培育的高效性,为企业“量身”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严谨意识的工匠型人才。[8]

二、对我国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启示

(一)把工匠精神理念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多存在“重技术、轻素养”的倾向,注重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忽视了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导致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缺少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外,企业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也会重点关注综合素质,不仅对学生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进行考核,还要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能力进行评价[9],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将工匠精神渗透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用工匠精神内涵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立德树人功能,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既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没有体现建设主体的多元化特点,突出技术性而缺乏人文性特征,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融合理念,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性互动,以工匠精神内涵来引领校园文化转型,打造校园文化的职教特色;构建由学生、教师、校内管理人员、学生家长、行业企业专家能手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化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格局,共同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将工匠精神元素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使学生在校园中随处可以感受到工匠精神文化气息。

(三)以工匠精神为指导,确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尽管众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中,都明确列出了人才的职业素质,但是分类的依据和标准不够明确。工匠精神是匠心、匠技和匠魂的统一体,其内涵特征也必将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从知识结构上讲,主要由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组成;从能力结构上说,应当具备与从事职业相匹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素质结构来看,一般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10]

(四)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打造高职院校课程体系

课程作为重要载体,在工匠精神培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更多关注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忽视了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过分强调学科体系,淡化了职业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过多关心知识结构的形成,忽略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既要用好思政课程,又要在专业课程开发中渗透工匠精神意蕴,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工匠精神要素和专业特征有效开展课程思政,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践行工匠精神理念,将专业实训教学有机融入地方经济产业链中,使工学结合市场化。

(五)让现代学徒制成为工匠精神培育首选模式

篇6

目前,纪录片中地域文化传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

全球化和本土化是对当前世界文化状况的同一描述,表征同一趋向或进程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张力,但主要还是互为依存、协调共进的关系。

跨文化交流。从文化策略层面来看,纪录片应该发掘既具本土性又可以为全世界所理解的地域文化,在保持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兼顾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沟通。纪录片的地域文化表述是一个系统,既包括了肤色、服饰、饮食、语言、建筑等外在的表征,也包括人际关系、生活习性、民俗仪式、价值观念等内在的意义。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汲取思想和艺术营养,在跨文化传播中输出中国的地域文化。大型电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以现代影像手段真实而唯美地展现了昆曲典雅的艺术魅力和沧桑的发展历程,其中泥塑、园林、云锦等多种艺术元素的匠心穿插和巧妙借用,更在演绎昆曲艺术大美至美的同时,展示了中国地域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天津电视台历时两年半精心制作的三集电视纪录片《妈祖》,是国内首部全景式展现妈祖文化传承的电视作品,片中撷取了各地妈祖建筑、绘画、雕塑、礼仪、庆典等文化精华,构成一个个令人震撼的别致景观。片中还采访了天津、福建和台湾对妈祖文化有深入研究的著名学者周汝昌、冯骥才等,解答“妈祖文化传承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奥秘。

全球化视野。电视纪录片传播地域文化,尤其要以全球化视野来表现文化交流,如反映在中国的外国人,这也是全球化视野的一个方面。电视纪录片《留不住的一个月》,记录了四个外国支教青年在青海藏族村落一个月的教书生活,表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相互了解与交流。

尊重文化多样性。这是纪录片表现地域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都是这个地域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地域的历史与现实中,地域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地域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电视纪录片《神鹿呀,我们的神鹿》以第一人称方式讲述了鄂温克族从原始森林到现代生活所带来的变迁,沿着鄂温克族女画家柳芭从北京回归大兴安岭森林的线索,记录了她和她的民族在现代生活里的困惑与孤独,探讨了民族生存与地域文化发展的选择,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广东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家园》以“不动声色”为特点,翔实地记录了居住在连南高寒地区瑶民的生活和劳作,展示了瑶族的民俗和文化,写下世代栖居高山的瑶胞迁移下山的具体过程,以及面对这一重大变迁的多种心态。《家园》反映的不再仅仅是搬迁,而是关于人类学的哲理,包含了人文关怀和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湖北电视台制作的《远山的瑶歌》以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为主题,以客观的视角展现现代主流文化与传承了几千年的地域文化在碰撞、渗透以及有机交融的过程及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地域文化的缩影,感到了老一代对将要消失的文化传统的依恋和无奈,又通过文化的传承渗透,使人们又看到了希望,促使社会关注地域文化。

2.大众化与精英化结合

纪录片是以精英的人文价值为目标,以大众文化中的情感需求为指向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奇妙结合的产物。纪录片的地域文化传播应该尽量满足最广大观众的喜好,选择大众化的创作路线,从艺术化、个人化、个性化的创作状态中走出来。当然,精英化的地域文化传播纪录片,思想性强,文化底蕴丰厚,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经得起岁月之沙的磨砺,是创作者创作天赋的展现。这样的纪录片面临的受众知识结构、文化层次都相当高。刘郎的《苏园六记》追求文化意蕴,将绘画、文学、音乐语言融为一体,从风物、文物、人物入手,充分展现文化之厚重,历史之悠久,风光之秀美,既有意境,又有知识、哲理,体现了纪录片的审美价值。电视纪录片《西藏的诱惑》通过歌曲、解说词、画面、光影、蒙太奇等手段,用特写、前景、中景、远景表现巍峨的雪峰、满湖黄金似的碎片、绚丽的朝阳、浴在夕晖中肃穆的群山、闲适的河畔牧马人等令人遐思和心醉的意境,在审美接受主体面前展现出一幅世外桃源似的自然美和崇高的美感形式,从而彰显《西藏的诱惑》的地域文化审美价值。地域文化传播中精英化与大众化的纪录片都有生存空间,大众化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精英化,精英化也离不开大众化,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

3.纪录片与新媒体结合

中国网络电视纪录片台(以下简称“纪录片台”)成立于2010年,将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融为一体,以视听互动为核心,为纪录片传播打造了一个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网络视频公共服务平台。

地域文化的展示平台。纪录片台在中央电视台大量优秀纪录片资源的基础上,集纳地方电视台及各种媒体机构展示地域文化的纪录片资源,用户可以根据纪录片播出年代、播出机构、类别等多种方式搜索自己喜爱的反映地域文化的视频内容,还为纪录片爱好者提供了地域文化传播的交流和展示平台。

篇7

关键词:陶瓷雕塑;造型;形神塑造;线条;色彩;塑造者情感

1 陶瓷雕塑造型

古往今来,陶瓷雕塑作为社会的实用品,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都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艺术品的外形是其艺表面形式的艺术表达,而一件雕塑品的成熟与否取决于其形神协调的度。陶瓷雕塑,实质上属于陶瓷装饰的一种形式,其形成与发展都有些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开始兴起,在人民的实践应用中,浮雕、镂雕、圆雕等制作方法也逐渐凝练。陶瓷雕塑,不仅是作为生活用品的存在,也是一件生活艺术品,具有典型的民族审美特征,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备。

2 形神关系

事实上,不仅是在陶瓷雕塑领域,我国古典传统工艺品的塑造都格外讲究形神兼备。不同于绘画技艺,陶瓷雕塑品的塑造,不仅与陶瓷成品的优劣、材质构造、审美水平有关,还需对雕塑师自身的雕塑功底要求较高。在艺术史上,形与神的契合,一直是工艺师们追求的最高标准。早在汉代,就有画家提出“随色象类,曲得其情”的说法,象即是表征,是客体形象,而情则是精神情感内涵,强调了画家作画时对客观对象外观形态的相似刻画与精神韵致的传神表达。

3 陶瓷雕塑造型形与神的塑造表现

3.1 造型设计与精神内涵相结合

陶瓷雕塑的塑造,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其形成与发展与人们社会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工艺创作中,因其功能作用不同,陶瓷雕塑的塑造也不尽相同,但不同领域中的艺术塑造都需要追求形神合一,以增强艺术形象观感。

人物雕塑是艺术表现的主体,人物形态的塑造风格迥异、素材多种多样,在雕塑过程中,难度较大。唐代佛教陶像造型丰腴,面部表情亲和,衣着华丽,视觉观赏中类似于唐朝女性形象,其陶瓷佛像的塑造更具民族化。而密乘佛教的陶瓷造型塑造中,佛像更多以面目狰狞的形象示人,喜怒两种表情以极致的形象展现,比如密宗佛教的本尊形象就是极其恐怖的面貌形态。这主要因为密宗的象征意义特殊,将邪魔以可见的形象塑造出来,而修行者需要运用自己的意念在瞬时之内捕捉邪念并压制它。因而在陶像塑造中,高僧形象的喜怒哀乐溢于言表,观众能够从造型、面目形态中体会密宗佛教的精神内涵,真正做到了形与神的契合。

3.2 线条艺术

陶瓷雕塑,从黏土、造型设计、成型到最终成品,这个过程极其繁杂,需要塑造师耐心的按照雕塑步骤环环相扣。其形神塑造,更是检验塑造师雕塑能力的重要元素。而雕塑造型是陶瓷形神塑造的基础性影响因素,独具匠心的造型设计,首先在视觉体验上就能给予观赏者特殊的艺术语言印象。

线条艺术,是佛像雕塑造型塑造中的必要环节,造型设计主要通过线条的走向来展示客观物体的形态与作者主观情感的表达。点、线、面、体四位一体的勾勒,能够有效地塑造陶像的形状、肌理。比如,明清景德镇烧制的蒜头瓶,因形状类似蒜头而得名,其线条表现不是从一而终的,而是分层次的展现,长颈、削肩、圆腹、圈足。这种陶瓷烧制集形神为一体,人们能够因雕塑作品的外观将生活与审美艺术品与现实世界中的食材相联系,充分地说明了艺术创作的形神兼备性,也是雕塑者自身取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现实的体现。此外,陶瓷线条额塑造并不一定是雕塑者刻意为之的,也有部分优秀作品是自然形成的。诸如,我国古代龙泉青瓷的哥窑与弟窑享誉世界,哥窑是开片瓷,在烧窑时因胎体膨胀系数大于釉的膨胀系数,因而造成陶瓷冷之后的裂痕的形成,这种独特的裂痕现象在瓷体中产生了“金丝铁线”的效果,就造型装饰而言,这种不规则裂痕的线条表现更具独特性,也极具装饰性,使东方特色的“形式美”展现出来。现代的陶瓷雕塑塑造中,因温度控制的不当,会出现裂纹、火痕等非人为线条,线条不再精细、敏感,但是非人为因素却带给了陶瓷雕塑不拘泥于传统的现代之美,赋予了陶瓷雕塑独特的生命力。线条艺术,不仅仅拘泥于其对陶瓷雕塑外形状态的塑造,还包含其内在表现力。陶瓷雕塑的经典艺术当属唐三彩。除却以黄、绿、白三色为主的色彩应用,唐三彩更负盛名的是其线条的表现力极具特色,唐三彩器物繁杂多样,但形体大多圆润饱满,这与当时唐朝艺术审美一致。其中,尤其是对马、骆驼等动物的塑造惟妙惟肖,线条流畅,造型生动传神。从各种丰富多彩的唐三彩陶瓷雕塑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盛唐气象,是绚丽物质之下的生活气息的展现,是中外文化交流的w现,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

3.3 色彩应用

色彩是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介质,陶瓷彩绘是陶瓷造型塑造的重要环节。不同色彩的合理应用,能够体现陶瓷形象内涵。我国现当代的陶瓷雕塑并非立意于造型的特立独行创新,更多在于釉料的应用。比如在陶艺家刘建华的艺术作品中,作者从当代社会的视角出发,充分的使用釉下青花、釉上粉彩为造型增色,青花与粉彩色彩丰富,浓笔艳抹,从这种浓墨重彩的外观形态下,实质体现的是作者本人对当代现实的深层次思考。面对当前的流行风尚,他反而从陶瓷历史出发,关注陶瓷本身的工艺,从釉料、色彩出发,力求从传统中得到突破,创造了个人的语言表达方式。而其中强烈色彩的应用,使观赏者感受传统与现代、古老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对立,比如在传统瓷器中雕塑丰富图案,以及穿特色旗袍的女性,浓郁的艺术气息以形传达出来。

3.4 塑造者情感表达

陶瓷雕塑造型的塑造中,陶瓷材质、造型、类型、服饰等客观因素影响着形象塑造,而陶瓷造型塑造者,即工艺师个人主观情感也是决定陶瓷塑造形神兼备的重要因素。艺术毕竟来源于生活,陶瓷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塑造者个人的作品,是其生活经历在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在线条勾勒与色彩应用中有着自身的审美标准语对表达对象的深层次理解。即作者的喜怒哀乐会在雕塑作品中体现出来,陶瓷的大小、俯仰、收放、线型曲直都是作者情感节奏的表达。而观赏者能够从这些节奏起伏中感受到陶瓷雕塑的张力,并从不同造型之中体会不同的视觉感受,进而体验形体之外的情感表达。

4 结语

陶瓷雕塑的形成与发展,是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其生活与生产实践的艺术表达,流传至今,已经成为当前最独特的人文景观。其造型塑造尤其注重形神的结合,其创作表现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造型设计与精神内涵相结合,其线条艺术、色彩应用、塑造者情感表达都是影响陶瓷雕塑造型的重要因素,而对其技巧的掌握,使陶瓷雕塑达到了以形传神,以神衬形,形神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陈在梅.浅谈陶瓷雕塑形与神的和谐统一[J].中国陶瓷,2012(11):75-77.

[2] 毛录贵.浅谈陶瓷雕塑造型的形与神[J].艺术科技,2015(12):114.

[3] 苏荣德.浅谈陶瓷雕塑塑造的写意风格[J].佛山陶瓷,2016(03):66-68.

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含义

第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的历程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精华所在,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例如独特的精神、先进的理念、严谨的校风、创新的制度以及优良的校园环境等;第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是高职学生的价值观的判断和选择;第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体系。建设优良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大力地推动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的落实和发展。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1)职业特征。高职教育是传递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经济社会建设应用性人才的教育。高职校园文化要围绕高职培养目标而展开,突出“职业性”,即职教文化,这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的文化标识,是高职院校的文化特性。职教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倾向、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等职业特征。

(2)企业特征。“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企业,又是企业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职特质,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与现代企业间有着天然的关联性。以校园合作为基础的高职专业建设模式,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密切结合、互相兼容拓展了渠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自觉地渗入“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务实高效”、“创新进取”等现代企业精神,对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3)服务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就是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高职院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体现“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服务特质是高职校园文化区别于其它类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4)产学特征。产学特质是高职校园文化最鲜明的特质。产学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办出高职特色、打造职教品牌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走出校门,跨入社会,走向世界,积极实施“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结合、国际融合,以促进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实现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导向价值。从文化价值导向看,校园文化通常是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塑造深刻的精神环境,使学生群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洗礼,从而对现有的文化价值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可,实现对不同个体头脑、心灵乃至性格不同层次的塑造。从政治导向价值看,由于学生的创新思维,高职院校校园的文化活动通常采用多种独具匠心的形式来开展,比如开展多种和文化相关的社团活动,组织安排与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有关的学习小组。

2.继承价值。校园文化在学校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了很多优秀的观念,这些优秀的观念一直影响至今。包含独特的教育观念、高尚的道德理念、新颖的教育价值标准等文化要素。虽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该做到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新的文化因子,但是,这些优秀的内容都是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并被一代代的学生所持续继承和发扬。校园文化的继承价值,犹如新鲜的血液,使学校的优秀文化血脉得以延续和发展。

3.凝聚价值。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凝聚价值,主要依靠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先进理念和心理势场,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心理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效地唤起和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真挚感情,而将同属于校园的学生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在学校内部逐步形成和谐的群体凝聚关系。这种强有力的共识和执着的追求使得所有和校园精神不符的得到拒斥,最终形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体共同具备的的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使高职院校学生在思想认知层面增强校园凝聚力。

4.调节价值。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更多的是技能性极强的知识,学生群体往往感受到的是紧张忙碌又枯燥乏味的生活,然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可以为单调的校园生活增添娱乐性。同时,校园活动往往都是健康积极向上的活动,并且带有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所以,投身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对身心健康的最佳调节方式。除此之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往往是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师生,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互相交流,取彼此之精华,从而有效地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也使得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的完善。

三、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1.保障物质文化的功能。校园文化可以很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内在的思想品德相结合。具有特殊文化因素和教育意识的校园氛围,可以促使高职院校不同物化的东西都展现出独特的品性和深刻的精神,给学生带来一种崇高的文化感受和勤奋努力的感觉,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学院的人文情怀并自觉传承。

2.规范制度文化的功能。高职院校的所有规章制度几乎全都是根据教育目的以及我国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精心制订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集中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它为学生规划了清晰的活动范围,明确规定学生学习工作的内容。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一言一行进行着科学有素的规范,使他们适时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达到学校和社会的要求。建立规范严谨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推动学校正常秩序的建设,同时也是有序开展教学、实践的前提保障。

篇9

关键词:传统与文化 室内设计 继承发展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当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文化的精髓,从气派的皇家宫苑到宜人的苏州园林,无不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的脚步愈发紧张,人们渴望与自然亲近的欲望无法得以实现。移情于"家"成为人们追求融入自然最好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得到了一种精神的补偿。

将其与现代艺术设计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现代与传统结合的室内设计风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设计与文化相辅相成

1.室内设计传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在当代中国,物质文明越发达,人们对于精神的追求越强烈。对于自己居住的空间,不仅仅关注在睡觉、饮食,而更多的对于安全、舒适的重视,精神功能也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无论哪种室内设计风格,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结构和精神内涵,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来展现和完成的,整体反映出了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自然,生长在中国这块土壤的设计师,在主观意愿上中国式成为一个不老的主题。从另一个角度说,任何时期无论室内或室外设计,都与设计者所处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要认识到传统文化是体现文化精髓的元素,符合人们追求民族性、个性化、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2.传统文化影响了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虽然随着现在中国的高速发展已经在很多方面可以跟国际接轨了,包括设计在内,可是现代设计师想在世界设计舞台展现自己,尤其是那些自认为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总想着摆脱"传统",以唾弃"传统"来定义自己的超前意识与思维,但得到的评价或许要事与愿违,因为设计从来都不是设计师个人意念的纯粹行为,从建筑、历史、语言等表现手法中展现出传统对设计认识的思维方式、审美观点、文化心态等隐性传统自始至终都影响着每一个设计师。

3.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造就了更为便捷的设计环境

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设计作品更加简单高效,人们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想要的内容,设计手段的丰富却无法替代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在意识上强烈的归属感。特别是室内设计师必须从当下社会中寻找适合大众的审美,这样才能从各方面设计出具有高雅情调和接地气的室内空间环境,否则就不能让人们感觉到"美"的存在。大众的潜意识中还是深受传统的影响的,因此,作品中将传统的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是以后设计师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包容、创新的过程,在其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传承延续,多种文化的融合推动着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而这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当代的中国设计作品中都能体现出来。

1.包罗万象

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和装饰设计中,大多都会使用木质雕刻装饰来营造出一个文化氛围,而这些雕刻装饰其中会包括历史人物、动物、植物,能体现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内涵。比如在椅子、床、桌子、门窗边框都会使用浮雕、镂雕等工艺,制作出一个特定的含义来象征长寿、仁义、孝道等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的设计者不仅被传统文化影响着,还将传统文化传播过去,进而成为当时社会的流行元素。在现代装饰设计中,无论是陶瓷装饰、木雕装饰还是镂空雕花等装饰手段的使用,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思维模式和文化内涵中的主要影响。

2.海纳百川

海纳百川般的文化包容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自古崇尚儒家文化,而在儒家文化中,包容是其中的一个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特点。就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和"字一样,中国自古有很强的文化包容性,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很多外来的文化都慢慢地融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就现代设计而言,很多的现代设计中在灯光和装饰品的运用就是受中国元素的影响。

例如最近几年,无论在古典与现代、中式与西式的各色家居饰品中,特别是具有禅意的家具摄取了古典家具的雅致和现代家具的简约,通过利落的线条、纯色搭配,再配上富有寓意的中国的画片,来营造出宁静舒适的家居环境。而这里家具都会以木质材料为主,也有桌面使用玻璃、石材等材质。这类的家居设计也在这几年中得到了市场的强烈响应。

三、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传承

时代的发展都遵循着历史的基本脉络,需要设计者注入新的灵感和血液。因此,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巧妙融合在一起是必然趋势。

1.传统元素的运用

中国的传统元素主要有:象征传统文化的图案和富有含义的纹样;中国传统纹样花纹;宗教花纹纹饰。这些传统纹样图案,主要是建立在古人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上。在当代,这些符号仍有着积极的使用意义,人们也很愿意接受这种纹饰图案,装饰元素的运用,在整体上影响整体环境的风格,在局部上可以成为一个环境的点晴之笔,是营造传统文化室内环境的一个有效手法。这些文化元素的组合与拼接,使传统元素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2.色彩与光的使用

通过不同的色彩的使用,常常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左右人的精神和行为。色彩本身没有什么美感而言,但是在室内空间的色彩搭配上来说却可以让人有不同的感受。在中式设计中,将类似色与补色相互搭配,产生中式独特的美感。

任何色彩都无法离开光影,光影的存在总是以具体颜色载体而存在的。光影在室内空间中也是直接或辅助传达传统信息的有效元素与工具。色彩有着改变环境气氛的显著作用,特别是在光影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情调与意境。

3.空间设计自然化处理

人们渴望与自然亲近的欲望由来已久,溯古追今,从苏州园林讲求的"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回归自然"写意式地把自然元素室内空间相结合,进行空间的营造,让使室内有限的空间与外界交融,运用借景、障景等手法,把自然"请"入家中。此外,在室内空间环境中采用的材料,如木材、织物、石材等本身所体现的质感、纹理,给人清新淡雅、返璞归真的天然气息。让久居城市的人群有身置自然界的归属感。

经过数千年的传承,还可见到的中式家具,具备了极高的融合性,更符合居住的要求。选择恰当的室内陈设,匠心独运,巧妙点缀,虚实结合,更能使人感到清新舒畅,如沐春风,畅想自然之感。

综上所述,文化是设计之本,人们在使用空间的同时,必不可少的要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从而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这就需要设计师从整体构思到局部细节全方位的驾驭能力,更要责无旁贷地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现代室内设计与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元素更加完美地结合。

参考文献:

篇10

采访蔡云娣是在苏州金鸡湖边的蔡云娣江南三雕艺术馆。这是一栋主体为后现代的新加坡风格建筑,而门脸则是经典的中式门楼。馆中一色中式的硬木桌椅,橱窗里、展架上,石雕、砖雕、木雕、玉雕、核雕各类材质的雕刻工艺品琳琅满目。

由古建大师罗哲文题写的蔡云娣江南三雕艺术馆的门楣格外显眼。从这座建筑的装修风格上,就可以感知艺术馆的主人对于时尚、传统的融合。时值金秋十月,时而飘来的桂花香,更加增添了三雕艺术的魅力。

卓越的匠人

2014年8月28日,4件澄泥石雕组成的文化艺术品权益份额资产包“中华绝艺”在中国文交所软件交易平台上市交易,中国文交所在其深圳运营中心举行了上市敲锣仪式。这组文化艺术品权益份额资产包“中华绝艺”总量2500万份,对外发售1500万份,一上市就获得了收藏者和投资者的热捧。

中国文交所的相关人士在评价这组作品时认为,这组石雕艺术品是以灵岩山至藏书一带山脉的澄泥石为原料精心制作的,现已日渐稀缺,同时藏书澄泥石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工艺及所产艺术珍品已成凤毛麟角,更具投资价值和收藏价值。

这组作品的作者就是蔡云娣。蔡云娣有着多重的身份,他既是澄泥石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三雕艺术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中国古建文物泰斗罗哲文的入门弟子。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蔡云娣从喝茶的紫砂壶里得到启发,制作了人生的第一把石壶,此后数年,石壶成为石雕业中的当家产品。

2011年4月,英国威廉王子大婚,蔡云娣的石壶作为我国的外交礼物,登上了举世瞩目的英国皇室婚礼的殿堂。在制壶中,老蔡经过反复构思斟酌,采用中国传统婚礼中最具特色的元素――红枣、花生和桂圆三物的造型,意寓为“早生贵子”。

当这把形体饱满、线条流畅、蕴含着浓厚中国风采的澄泥石壶展现在英国王室代表凯丽小姐面前时,她不禁赞叹:“太美了,想不到一块石头也能雕出如此精美的作品,中国民间艺人的精巧技艺太让人震撼了。”这把石壶目前已陈列在白金汉宫,成为英国皇室的永久收藏。

一个传统的手工艺人,自己的作品能够作为国家之间的礼物而被推崇,这份荣耀给蔡云娣所带来的自豪感是无以言表的。蔡云娣也坦言,自己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也是在经历多年默默无闻的努力之后的回报。

坚守与传承

苏州城西,太湖东岸,延绵丘陵中,有一个小小的江南古镇――藏书镇,蔡云娣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雕刻技艺始于家传,祖父、父亲都是民间的石雕艺人。从小耳濡目染,使他早早就喜欢上了这门技艺。年仅12岁的他能有板有眼地拿起刻刀干雕刻活儿了,做的就是澄泥砚。

众所周知,手艺人并不是一个吃香的营生。从业者在三年学徒之后出师只是初步具备了谋生的技能,但若想在某一个行业取得大成就,则和与生俱来的天分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密不可分。

兄弟姊妹数人,蔡云娣在家排行最小,却是家中唯一坚守在石刻行业的传承者。在上世纪下海的大潮中,眼看着兄弟姐妹们在各自领域做得风生水起,蔡云娣始终不为所动。现在回看,不得不佩服蔡云娣的睿智。如果他也放弃了这门手艺,那么至少澄泥石雕会少一个代表性的传承人。再考虑到蔡云娣后来在石雕行业对品牌和营销领域的开拓意义,就更加令人钦佩。

蔡云娣怀揣着匠心精神,执着地手握刻刀。在他的刀尖下,冰冷坚硬的石头经过无数次的雕琢,流淌出美的旋律,也完成了自己人生中从农民到雕刻艺术家、继而企业家的嬗变。

在传统的手工时代,从石料手工打凿开采开始,石料需经过自然雨淋、风干,然后人工选料、切坯、内腔制作、水检、二次坯料构思、勾线放样、粗雕、精雕、打磨、着色、做旧、清理,最后包装出品。雕刻要学的技艺繁多,有深浅浮雕、圆雕、透雕、薄意雕、镂雕和浅雕等多种手法。每一件作品制作的一雕一琢,都要付出心血和投入无尽的耐心。

蔡云娣凭借十余年的坚持,雕刻技艺也不断见长。然而,现代社会写毛笔字的人却越来越少,砚台的实用价值早已淡出了平常人的生活。为了将澄泥石雕这门中华文明的千年传统手艺传递下来,蔡云娣开始钻研澄泥石雕的新品种,澄泥石壶,石雕人物、动物、植物和民风故事摆件,石屏风等在他的刻刀下不断诞生,技艺也不断精进。而经历数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之后,蔡云娣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石雕大师。用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喧嚣来形容蔡云娣也不为过。

创新与繁荣

“最难的在于刻什么,就是如何动脑筋构思。”蔡云娣举例,“拿到一块石料,用它去雕一方砚台,单从技术上讲不是什么难事,可要用手中的刻刀把自己的思想,自己认为美的形象注入到石头中去,那就非一日之功了。”平日里蔡云娣心细如发,时常观察身边事物,经常拿着中国传统工艺物件的史料进行琢磨、深入研究。蔡云娣力求让自己刻出的东西会说话,让作品能向观众讲故事,从中才会有美的享受。。

在江南三雕艺术馆展示橱窗里,有一件名为“白蛇传”的石雕摆件。蔡云娣介绍起这件民风题材作品中的得意之作――它“临摹”了许仙与白娘子端午喝雄黄酒的一段场景。端午佳节,许仙和白娘子夫妻小聚,把酒温情,白娘子这位一心想和自己的爱人共度一生,成为普通女人的蛇精,相聚的欢愉,本该尽兴畅饮,可又怕醉后现出原型,使美梦破灭,只好掩面拒酒。在这件作品中,蔡运娣运用白描的手法,人物表情细致入微,场面的远近刻画,虚实的衬托对比,把这个千年传说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为环境保护而禁止开采,蔡云娣所从事的石雕行业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黯淡。但是在此之前,蔡云娣早就未雨绸缪,通过公开征集、采购的方式,将可用于雕刻的石材悉数收纳起来。蔡云娣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介绍,当时只要是有人肯卖,他不论价格照单全收,所以到现在为止他收购的这些石材足够这辈子用的了。

尽管蔡云娣收藏的澄泥石已经足够其运营一家企业之所需,但考虑到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一个行业的繁荣,这还远远不够。所以,蔡云娣早就考虑到雕刻这一行业在未来的持续发展问题。近年来,蔡云娣开始尝试砖雕、木雕、玉雕、核雕,通过在取材、选材方面的创新,来突破因为原料匮乏而导致的手艺人面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蔡云娣总结,三雕相通,举一反三,石雕技艺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材料上的展示,特别是地方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几年前全面禁止了开山采石后,整个石雕行业面临断炊的危机。为了给这一门古老的民间技艺找一条出路,作为民进会员、吴中区政协委员的蔡云娣,写提案、提建议,希望各级有关部门能进行充分调研,考虑在不影响环境、规划的前提下,在指定的地方指定专人进行小范围的适度开采,在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之间寻取最佳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