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遵循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建立一个拥有成熟的建筑系统,和技术支撑的建筑设计体系。在绿色建筑的研究上,不仅对自然,同时也对人工产物进行统一研究,不仅对外表形态进行详细的研究,而且也对自然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同时对人类、自然与环境进行详细的研究探讨。在目标上,它最求人类、自然和建筑统一协调的发展。建筑设计原则上遵循设计追随自然。并且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高效节能无污染的建筑科学技术。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要求建筑的建造标准要符合生态环境所能容纳的范围之内,城市与建筑物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消费者同时也要成为生产者。建筑要与自然环境之间有机统一良性循环,具备“绿色”自然生态特性。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研究,随之带来很多的变化:第一,改原则确定了建筑不能无休止的满足人类的愿望,一致造成无约束的发展,久而久之必将引领人类的灭亡。建筑的研究应基于与地球上的其他物种相互依赖共存的整体观,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应有节制。其次,原则要求做到建筑研究应与所处环境不分割,作为一个整体,对于特别的空间环境要应用到整体管径中,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建筑上的要求也是人类进步所必须。第三,根据这一原则,建筑不仅仅对于环境,对于人类居住环境也有要求,保持可持续的研究方向,每一栋建筑都要考虑到未来。

绿色建筑体系的提出促使人们对于人类千百年以来的建筑活动,特别是近一百年以来的建筑理论进行重新评价和重新认识,建筑师工作的目标、范围、准则和方法均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也因此,绿色建筑体系是两大体系(古典建筑体系和现代建筑体系)之后再建筑领域的第三次变革。

二、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城市化率将会从目前40%左右发展到21中叶的75%以上,这意味着,每年约有1200万到1500万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每个城镇人口的平均耗能比农村人口高3到3.5倍。同时,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建城乡房屋面积将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是高能耗建筑。现有建筑接近400亿平方米,其中95%以上都是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的利用率仅是33%。在建筑建造和使用全过程中,能耗占全部资源与能源的50%,这也增加了环境得负荷。这些对我国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将是一种巨大挑战。因此,必须着重发展绿色建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理念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三、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对策

1、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基本管理制度及政策

为推动绿色建筑健康持续发展,政府部门推出了一系列与之有关的管理制度。比如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他的一些基本管理制度包括:《“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等。

此外,国家加大促进绿色发展和建筑节能动力:

提高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率。绿色建筑按星级奖励补贴和容积率,三星级建筑补助80元/平方米、二星级45元/平方米;一星级奖励百分之一、二星级奖励百分之二、三星级奖励百分之三容积率。

加快公共建筑绿色改造。2011年启动公建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津、渝、深获2.4亿中央财政补贴,改造面积1200万平方米。2015年重点城市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下降20%以上,大型公建下降30%。

保障性住房率先执行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深圳、厦门已将保障房全部建成绿色建筑,2014年,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保障房建筑必须实施绿色建筑标准。

2、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实现低碳城镇化发展

我国各类建筑建设正处高速发展期,具有粗放发展的显著特征:(1)房地产是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产业,建筑使用寿命普遍小于实际寿命。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寿命仅30年左右,发达国家为80~125年。英国建1次房,我们建4次。(2)既有建筑能耗高。全国400多亿平方米既有建筑中95%以上为高耗能建筑,新建筑也只有不到10%达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3)我国单位面积采暖能耗高于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节能设计标准与规范不完善;缺乏完善的工业化住宅建筑和部品体系,技术配套、集成度低。

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判断,我国还有至少三十年的城镇化高速发展期,预计全国每年有1500~2000万农民进入城镇,每年新建建筑约为20亿平方米,每个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与此对应,我国每年将消耗约占全球40%的水泥、35%的钢铁。今后,我国大城市都将新建卫星城疏解重叠的服务功能和高密度的人口,新建卫星城都应采取低碳生态城的模式。

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国家采取了一些积极政策措施:

国家推出建筑节能战略——《“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制定并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具体要求: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节能标准,做好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改造,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推广使用新型节能材料和再生建筑材料。

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742个,建筑面积7581万平方米。我国年开工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国家已制定了10亿平方米绿色建筑的规划目标。2015年起,直辖市及东部沿海省市城镇的新建房地产项目力争50%以上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西部地区扩大单体建筑示范规模,逐步向规模化推进过渡。

3、抓住绿色建筑发展机遇,促进节能产品应用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北京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即将印发,成为继福建、山东、江苏等省之后又一个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标准的地方,这为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引来新的发展机遇。

(1)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LOW-E玻璃、LED是目前绿色建筑的几大助推器。

太阳能光伏产品、LED使用前景广泛。2012年太阳能光伏晶硅组件价格比2008年降低83.3%;2011年,LED室内照明产品价格同比下降22%,未来5年,LED照明成本将下降八成。地源热泵稳步推广。2011年地源热泵已完成施工面积2.4亿平方米。LOW-E节能玻璃前景看好。它具有显著的阻热保温功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产品,同时,可以显著提高居住舒适度。

(2)房地产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大势所趋。

以绿色生态、低碳节能为带动,我国的绿色房地产取得了新的发展。中国建筑节能意识日渐形成,城市新建建筑的节能比率不断提高。设计阶段,节能建筑从2005年的53%提高到2010年的99%;施工阶段,从21%提高到95%。有超过20%的城市启动了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许多城市开展了低碳城市示范实践,有力地促进了

绿色房地产的发展。为此,提出一些建议:

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通过工业化建造方式和产业链组织方式,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推进住宅全装修。建筑设计、施工图设计、装修设计“三图统一”,实现土建装修一体化。加大推广低碳技术。包括太阳能等清洁能源,LOW-E玻璃等节能材料及产品,可再生能源应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等。

结束语

绿色建筑可以说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中诞生的。建筑设计与生态的全面结合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也丰富传统的建筑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对于我国人口众多与资源短缺的现状,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同时最重要的是,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我过国情制定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建筑体系,总结出一套相应绿色建筑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1]程帆,武德俊.推进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快速发展[J].节能与环保,2008,(04).

篇2

发展绿色建筑是现实之需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13年全球人类活动碳排放量达到360亿吨,其中我国的碳排放总量最大,占29%。2014年APEC会议期间,中美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将是我国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国家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期,2013年末全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建筑业将成为未来20年用能的主要增长点。据统计,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建设用地1004平方公里,用水17亿立方米,新增能耗6000万吨标准煤,新增钢材、水泥、砖木等建材总重量达6亿吨。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比率已从1978年的10%发展到2010年的27.5%。

目前,全国既有建筑面积总量超过400亿平方米,每年城镇新增建筑面积达到2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新增建筑面积总量将近200亿平方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建筑能耗还将持续增加。

为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我国于2006年颁布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明确提出“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开启了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的重要篇章。

近10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经实践检验,正向着系列化、全程化、地方化趋势发展;业界日益重视绿色建筑领域“城区-片区-单体”全空间尺度及“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全时间周期的产业技术研发。我国绿色建筑从浅绿到深绿、从点绿到泛绿,绿色建筑在我国蓬勃发展,渐入佳境。

自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是“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中优先发展主题以来,绿色建筑在我国已历经10年发展。十年来,我国绿色建筑经历了从设计评价到运营标识、从小范围试点到大面积推广、从单一评价标准到不断健全的标准体系,实现了超越性发展。发展绿色建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途径。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2013]1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建科[2013]53号)先后,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评出2400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近3亿平方米,其中设计标识项目2245项,运行标识项目155项(如表1)。

2400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按地域分布,由于经济发展水、气候条件等因素,江苏、广东、山东、上海、河北等省市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数量位于前十位(如表2)。有研究分析过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量与宏观经济因素的相关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是:当地GDP、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和人口越多,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数量越多。

引领经济绿色转型

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和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并具有关联度大、产业链长、集成度高、附加值高、社会贡献拉动效应显著的特点。统计数字显示,1980年至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由286.93亿元人民币发展到的95206亿元人民币。建筑业从业人数由854万人增加到3597万人。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多年稳定在5.5%左右。

在我国建筑产品成本中,70%是材料消耗,可带动建材、冶金、化工、石油、森林、机械等50多个相关产业,而室内装修、家具陈设等也是建筑业的重要附属产业。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装备、技术与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综合应用的推广,绿色服务产业的培育,是我国形成高效合理的绿色建筑产业链必将采取的重要举措。从产业链来看,涉及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和其他,具体包括规划、设计、勘察、认证、检测、研发、建材制造、设备制造、建筑建造。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若每年新增建筑面积中10%推广绿色建筑(以每年10亿平方米建筑规模),以每平方米绿色建筑新增200~400元的投资计算,每年新增的绿色建筑将新增200~400亿元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同时提升了总价值达3000亿元建筑的总体建设水平,满足了广大用户对绿色建筑的巨大需求。新建的绿色建筑将比现有的建筑节能10%以上,年节电量将达1045kwh,年节能量折合标煤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00万吨。

着力发展绿色建筑产业,引领我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对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有牵动作用的。抓住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这个龙头,发展绿色建筑产业,加强科技创新,有利于带动孵化新兴产业,促进整个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引领我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

篇3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en building naturally becom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is article starts to set up a green building economic evaluation model, establishes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This article has a detailed analysis about the incremental cost and incremental benefits of green technology, and accurately evaluates the economics of green building.

关键词: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增量效益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whole life cycle;incremental costs;incremental benefits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116-02

0 引言

历年来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建筑业的发展却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以及难循环的粗放式的模式发展。高速城镇化发展又标志着建筑业逐年增长的发展势头,在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的倡导下,继续坚持传统的消耗发展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绿色建筑作为解决上述粗放式发展弊端的良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201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作出关于《“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的发文,文中明确提出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途径,保障措施[1]。

1 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1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

1.2 绿色建筑的发展 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较国外起步较晚,但随着环境、生态、能源等问题的尖锐,绿色建筑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一致关注。在绿色建筑的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来自各参与方的阻碍。各参与方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对待绿色建筑,而不能够客观的站在项目利益上去对待。房地产开发商片面的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增加项目的前期投入;设计单位技术力量薄弱;咨询机构技术水平缺失,无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对绿色建筑经济性的误解。

2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效益分析

2.1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 全寿命周期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过程。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Cycle Cost of Green Buildings)是指从项目决策、设计、建造、使用、维修、拆除、报废、回收的整个寿命周期内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公众所发生的一切费用[3]。

2.2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 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是相对于传统建筑的增量成本,是指为了实现绿色建筑的相关标准,在其寿命周期内使用相应绿色技术而带来的总投资的增加或者减少。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介绍,绿色建筑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的分析将从上述六类指标进行展开[4]。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确定还需要合理的计算出该项目在不使用绿色技术同时满足当地强制性标准的条件下的成本。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计算公式如下:Ci=Cg-Ct

式中Ci表示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Cg表示绿色建筑的总成本;Ct表示不使用绿色技术的传统建筑的总造价。

2.3 绿色建筑的增量效益分析

2.3.1 经济效益分析

①节地效益(B地)。对于利用旧建筑,地下空间和废弃场地的节地项目,节省了土地征用的费用。

②节能效益(B能)。绿色建筑通过改善结构窗墙比,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达到减少空调设备的设施费和直接节约电费煤费。B能=■P电n×Q电n+B设

式中P电n表示第n年电费价格;Q电n表示第n年节电量;B设表示减少空调设施费。

③节水效益(B水)。节水项目因采用非传统水源减少的原市政供水量。B水n=■P水n×Q水n

式中B水n表示第n年节水效益; P水n表示第n年水费价格;Q水n表示第n年节水量。

④节材效益(B材)。绿色建筑设计中,设计和业主都坚持“土建装修一体化”的原则,使用高性能材料和可再利用材料,既提高了建筑的耐久性、节约了原材料,还减少了材料运输费。B材=B装+B再用+B运

式中B装表示节材的效益; B再用表示可利用材的效益;B运表示节材运费。

2.3.2 社会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的社会效益显得稍微抽象了些。采用节水技术的项目,会减少雨污水排放,进而减少市政管网设施的维修费。节水技术能缓解城市现状,减少了财政损失。绿色建筑会带来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很有成效。

2.3.3 环境效益分析 采用节能技术的项目,在达到节电节煤的同时也减少了CO2,SO2等气体排放,减少酸雨发生,提高建筑使用寿命;相对清洁的空气还能降低疾病发病率。环境效益的经济量化可以通过处理CO2,SO2等污染气体的工艺成本和因减少疾病发生而节约的医疗费来计算。

3 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

3.1 绿色建筑的财务评价 在推行绿色建筑的进程中,阻碍其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投资者不愿意为绿色技术前期过多的投入买单。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我们需要对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作一下财务评价。

动态投资回收期(T)的计算。

PB=B地+B材+■(B能n+B水n)(P/F,i,n)

NPV净=PB-PC

i——基准收益率; NPV净——累计净现值;

PB——增量效益累计现值;PC(Ci)——增量成本累计现值。

T =(NPV净出现正值的年数-1)+上一年累计净现值的绝对值÷出现正值年份净现值

3.2 绿色建筑的国民经济评价 站在整个国家的立场上,需要对绿色建筑进行国民经济评价。评价需要综合评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绿色建筑的间接效益外部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定量化却是一项特别复杂繁琐的工作。量化过程中可以通过转换成间接的外部效果,找到计算效益的突破口。例如减少CO2,SO2等污染气体的排放,可以通过计算处理污染气体处理工艺成本和减少疾病发生节省的医疗费来量化。

4 结论

文章主要从全寿命周期分析了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组成,以及简单的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在我国当前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的时代背景下,绿色建筑是需要得到市场的接受,得到投资者的认可的。上述评价模型可以提供投资者测算绿色建筑增量投资的回收期。据统计,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主要聚集在高效能耗设备,非传统水源和可再生能源设备等绿色技术上,大约67%的增量成本在每平方造价120-300元,投资回收期大约在2-10年之间,其余的项目投资回收期大都控制在20年内[5]。本研究对于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分析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2013.

[2]李百战.绿色建筑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李静,田哲.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1,25(05).

篇4

《河北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河北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到2025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降低15%左右。

 

近日,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河北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以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核心,以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主线,建立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资源循环利用的协同减碳作用,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循环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资源保障。

 

规划明确了主要目标: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重点行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形成较大规模,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循环经济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到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约20%,单位GDP能源消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降低15%左右,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95%;强制分类区域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提升10%以上,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全面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全回收。

 

聚焦4项重点任务,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规划提出,河北省实施4项重点任务,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循环发展。

 

加快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推行重点产品绿色设计,开发60项绿色设计产品,创建200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推动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2022年底前完成全省年产危废量100吨及以上的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园区循环化发展,鼓励争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到2025年,创建绿色园区20家。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到2025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95%以上。全面推进产城循环链接。

 

加快完善循环型农业体系。完善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秸秆基本实现农作物全面综合利用。建设完善废旧农资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地膜新国标执行力度,推广使用0.01毫米以上标准地膜,到2025年,废旧农膜基本实现回收。推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到2025年,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

 

大力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完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合理布局建设“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体系,争创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1至2个。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到2025年,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提升10%以上。大力发展二手商品市场。推动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建立完善覆盖京津冀、辐射东北和华北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5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标志产品;实施垃圾分类,到2025年设区市、雄安新区、张家口市崇礼区、廊坊北三县、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和处理系统。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建筑,率先在雄安新区建设“绿色建筑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全省城镇新建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完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到2025年,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占比分别达到90%、85%以上。

 

实施10项重大工程与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规划提出,河北省实施10项重大工程与行动,即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程、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提质行动、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进行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推进行动、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动。

 

实施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程。以石家庄、唐山等人口较多的城市为重点,开展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统筹废旧物资“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建设,合理布局便民交投点,在商超、学校、办公场所等探索推行智能回收设施。到2025年,设区市基本建成较完善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实施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鼓励各类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申报国家、省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相关专项科研项目。围绕典型产品生态设计、再生资源高质循环、高端装备再制造等领域,加大科技支持力度,突破一批绿色循环关键共性技术等;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开展循环经济绿色技术体系集成示范,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

 

实施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以河间京津冀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迁西机电再制造产业园等为重点,着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产业。支持瑞兆激光等再制造服务企业发展。加大再制造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建设再制造技术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争创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试点。

 

篇5

关键词: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若干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现如今,我国把绿色城市建筑作为了每个城市发展的指导方向,但是在对城市进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中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目标不够明确、建筑物的综合性不够高、不能调动居民的积极性等等,本文就重点分析在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注意的方面,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供参考。

二、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应了解的几点问题

1、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目标

城市规划的目标主要是将城市设计的更加科学合理,让人们生活的更加舒适,提升城市的外在形象。所以说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趋势,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对城市进行合理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在设计方案上不断的完善,选择出最优秀的。

2、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综合性

在对城市进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于设计师的要求非常高,因为对于一个城市的规划,不仅仅是在具体化的形象上进行规划,还要根据城市发展的各项因素进行抽象化的逻辑提升,所以说要求设计师要具有形象化和抽象化两方面的潜质。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不仅是对建筑进行的简单设计,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城市的文化氛围与生态环境,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思考,所以说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3、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公众参与

一个城市的发展关乎到每个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城市的规划需要全民的参与。每一个公民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所以说应该积极的发挥公众的主动性,主动的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中,推动城市的规划建设,为城市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现状

1、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对城市发展失去调控作用

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发展应该是起到促进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在执行完城市规划后,还没有到设计的年限,建设规模就已经落后了,在总体规划实施的过程中,无法紧跟实施的进程,对于城市的发展失去了调控的作用。

2、城乡规划体制分割,城郊接合部建设混乱

在对城郊结合的地带,由于没有明确的职责归属,所以没有对其进行详细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形成了无人管的状态,所以城郊结合地带的建设比较混乱,毫无章法。

四、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中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参考依据

目前,低碳生态城市中绿色建筑规划的方法尚未获得共识,也缺少文献的具体阐述,原因如下。首先,当前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理论本身还不成熟,规划技术体系和技术方法仍在探索,绿色建筑规划作为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子系统,因绿色建筑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技术体系构成,决定了其规划目标的设定和实施必须与城市能源系统、水资源系统、生态环境、绿色交通等低碳生态内容相协调,如何保证各规划子系统之间的统筹协调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其次,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因建筑类型、绿色建筑等级和气候资源条件的不同,具体可实施的技术路径存在差异。在众多的技术措施中哪些是影响绿色建筑等级的关键要素,如何将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与城市规划控制指标相衔接,以及由规划控制指标支撑绿色建筑技术落实同时由绿色建筑规划的制定推动规划控制指标的完善,目前尚无集成化的解决方案。

2、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

物质性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经济理性”和“发展优先”的思想。城市规划中的景观与绿地规划仍停留在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强调人工对环境的改造,以期在短期内获得崭新的景观。传统的园林与绿地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偏重于内容的安排和形式的赋予,往往采用单一的修饰物质环境的方法。

3、缺乏地方色彩

每个城市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所以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对城市的特色进行考察,然后结合城市特点,制定出具有个性化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方案。但是在现阶段,很多的城市规划都是照搬大城市的模式,在技术思路上照搬照抄,完全没有考虑到自身的特点,所以出现了趋同的现象。在对城市进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中,不仅要对城市的表象进行观察思考,同时还要充分的挖掘出城市的内涵,表现出城市的文化魅力,民俗风景,研究城市的发展历史,对未来的生态环境进行构建。一个城市的特色应该是考虑的整体,在总体形态上进行思考,重点突出城市的地方色彩,具有地方个性化的特色。

五、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提升

1、规划理论

(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同理想,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市建设一定程度上伴随着对环境的破坏,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是关键,建设绿色建筑势在必行,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

(2)人性化的规划理念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规划设计与之密切相关,涉及到方方面面,受到多种综合因素的制约。绿色建筑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坚持服务于民的理念,如果设计脱离实际,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居住生活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违背,再高超的技术、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应把城市的规划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来对待,让城市规划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

(3)追求和谐的基本原则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布局的合理性、产业的协调性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从这个层面上说,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要照顾各方利益,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

2、规划方法

(1)加强规划与发展的整体性,重视城乡二元的协同发展关系

切忌盲动,应以老城区改建为依托,适当开发新区,同时要兼顾郊区的协调发展,以整体性为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避免新的条块分割的产生,也减少对良田的占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2)加强城市设计,打造个性化的城市面貌

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具体的体现出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意图,充分的展现出城市的空间感和环境氛围,在文化气息与审美方面要具有个性化,完整而细致的展现出城市的风貌。在进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中,要将景观设计放到重要位置,使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组成完整的整体,充分的展现出城市的魅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在城市绿色建筑规划中应注意的几点为切入点,对在城市绿色建筑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提升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法,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也是如火如荼,国家相关部门也是对于城市规划越来越重视,因为良好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保证城市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 龚美雄:《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城市林业》,2012年04期

[2] 马莉:《深圳市绿道设计与实践》,《中国城市林业》,2012年03期

篇6

发展广州低碳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重点推进、协调发展,当前,应重点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培育龙头企业核心是促进广州企业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不断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指的是: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既是广州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取产业竞争力的要求,也是实现低碳经济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广州必须改变自身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提升产业在研发设计、销售及品牌环节的实力,加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力求实现产业发展从“广州制造”向“广州智造”的转型。同时,必须针对广州企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龙头企业带动,延伸、完善低碳产业链,实行分级联动,加强分类指导,形成产业发展强大梯队。提升“龙头”企业带动力;打造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扶持一批“重点培育企业”做大做强。在政策与资金上重点扶植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培育一批目前规模不大,但具有一定产品优势和发展基础的特色公司,引导企业不断完善公司组织结构,形成长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适应大规模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在既有价值链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工协作。制定产业规划建议编制促进低碳发展的若干规划,如《广州“十二五”低碳发展规划》和《广州市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纲要》,形成指导广州低碳城市建设工作的行动纲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低碳专项规划》,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根据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要求和建设重点,配套相应的投资、产业、土地和财政等引导政策;制定落实《广州市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指南》、《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设计标准》、《广州市热电联产和分布式能源站发展规划》、《广州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还有《2013年广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广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广州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规划(2013—2017)》等方案。大力推进低碳规划,为低碳产业发展创造条件。要突出抓工业低碳化,将降低工业碳排放作为重中之重。试行《广州市工业能耗指引》,研究建立单位工业产品能耗统计和碳标识制度,力争纳入工业用地控制标准。研究制定涵盖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CO2减排等要素的低碳发展关键指标体系,指导产业用地招、拍、挂和产业集聚地建设。加强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始动力。创新从五个方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产品从需求方面拉动产业结构升级;新技术从供给方面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新市场从市场需求方面拉动产业成长;新生产要素从供给方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新生产组织从产业内部推动产业发展。目前,广州应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改善创新服务环境,深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和研发,重点研究新一代生物燃料技术、碳捕捉、碳中和、碳贮存、碳运送等技术,以及智能电力系统开发和提高能效的相关技术等,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和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低碳开发应用科技项目优先立项。加快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实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以及与建筑一体化的光伏屋顶等重大科技成果应用示范项目。

以增加森林碳汇为主要目标,逐年开展疏残林、低质低效林的林分改造;对尚存的荒山、灌木地进行新造林;实施城区增绿、新农村绿化和四旁绿化;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逐步优化森林资源结构与分布格局,建立广州森林碳汇监测网络的计量体系。全面实行立体绿化,2012年规划启动16个岭南花园建设,至2015年,在中心城区及南沙新区等新城区率先形成白云新城、麓湖等若干引领广州绿色景观亮点的园林精品片区。至2015年,城区基本实现居住区500米以内见公园绿地,全市绿道总长度达到3000公里。完善交易市场建立和完善广州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广州做好省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需要,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立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初步形成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力争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成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平台。广州碳排放权交易应从自愿减排交易试验入手,到自愿与强制减排交易并重,逐步实现强制减排交易,大力发展自愿减排。要大力推进交易品种创新,与商业银行、基金、信托、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机构积极合作,共同研发碳排放权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交易产品,推动金融支持低碳事业的发展,使金融资本通过碳交易市场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充分发挥碳交易在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联通作用,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带动形成以碳排放权为中心的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形成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减排成本收益转化——低碳资金投入的良性低碳循环。

构建政策体系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充分利用现有的财政专项资金,加大整合力度,重点支持低碳经济技术(产品)研发、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低碳经济宣传、教育、培训和表彰奖励等。鼓励汽车、家电、建材、办公设备等行业企业参与中国环境标志低碳认证,并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购买获得环境标志低碳认证的产品。二是完善价格政策。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鼓励实施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水平。合理调整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排污费等收费标准。对光伏发电、风电、垃圾焚烧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按照国家可再生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规定执行。对国家明令淘汰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能耗企业实行差别电价,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盲目发展,引导全社会节约资源。三是贯彻落实税收政策。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及时向上级税务机关反馈执行政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提出完善税收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建立和实行一批制度和标准。研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和监测体系,完善能源消耗统计体系,研究建立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统计制度。组织编制《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广州市绿色施工导则》、《广州市绿色建筑施工验收规范》等技术标准,在琶州白云新城等新区域推广实施绿色建筑节能新标准。五是实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采购制度。在低碳新产品、新技术刚刚推向市场,产品发展的初期阶段,“低碳”采购是一种很重要的激励手段。为了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政府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低碳采购制度,科学制定政府低碳采购标准、清单和指南,指导具体的低碳采购活动。

作者:王可达 单位:广州行政学院

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问题;对策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整个周期中充分利用环境因素,在施工过程中以对自然环境带来最少的破坏的方式,营造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和低耗、无害的室外环境。其内涵是节约能源和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力求在全寿命周期内将对环境影响减少至最小,属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直接实践。国外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起步早,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我国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发展缓慢,并且处在最初的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 国外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模式

1.1 美国绿色建筑管理经验

1.1.1 立法严格:在节能建筑领域,美国走在最前沿,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在能源效率方面政府制定了强制性的标准。

1.1.2 经济激励:美国政府设立了节能基金,对因节能而附加了成本的企业或者个人给予现金补贴或者是税收减免的政策。

1.1.3 重视节能技术的研发:在美国设有多处科学研究中心,从事的领域主要包括:新型建筑材料、能源、光源等的相关研究。

1.1.4 积极宣传,建立LEED评级制度:政府免费对社会公众提供节能政策咨询、同时利用媒体等手段进行节能知识宣传和开展相关培训,公民的节能意识增长很快。同时建立了绿色建筑评估系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

1.2 德国绿色建筑管理经验

首先是硬性制度:硬性规定由政府出台,引导绿色建筑发展;其次是发展绿色建筑讲求经济效益:在完全商品化的社会,绿色建筑的发展也必须算经济账,既要发展商有利可图,又让消费者接受,同时还在使用和运营上有实实在在的实惠;最后宣传力度大,公众的建筑节能意识增长快:通过政府机构进行宣传、加强对专业人员培训、组织并实施示范项目、运用市场机制,提高全民节能意识和节能的实效性。

2 我国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 观念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首先绿色建筑概念的认识不清:在国内“绿色建筑”概念的定义,主要分“目标说”和“过程说”两种看法,在学术界持上述不同学说的学者分歧很大,同时也造成了整个社会认识的混乱。“目标说”是指:绿色建筑是我们一个伟大的目标,是我们实践努力的方向,但只是个理想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不可实现。“过程说”认为,绿色建筑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是一个伴随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持续概念。对绿色建筑具体概念的认识不全面,存在分歧,是消费群体对于绿色建筑概念认知的基本现状。

其次是政府与开发商在绿色建筑问题上的观念分歧:以赢利最大化为首要目标的开发商,选择了风险相对较小、利润空间更大的高端产品作为绿色建筑的切入点;政府官员、专家们出于自身的职责要求,则更多呼唤人们要追求适度的舒适,实现中低端建筑产品的“绿色化”。在发展过程政府没有很好的平衡政策杠杆的调节作用,使得市场的理性选择未得到理性的结果。

2.2 技术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绿色建筑考虑是健康、舒适以及对环境影响,扩展到了从原材料生产,到建筑物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直到拆除、回收利用的建筑全生命周期。

2.2.1 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状况:在我国某些高端的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已经接近国际先进研究水平,但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仍旧空缺。从国外吸收来的技术未能很好的应用于当前国情下的我国建筑,在设计领域的运作机制和设计理念上仍有待提高。

2.2.2 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的预期:技术思维模式上,基本方向定位从节流模式到开源模式;技术研究重心转变,把创新技术为主的模式,逐渐向技术创新与现有技术集成研究并重的方向转变。

2.2.3 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不广:当前中国绿色建筑实践主要分两类:一是以研究为目的的“示范性”项目;二是开发商主导“科技地产”项目。两类项目不约而同地向人们传达了两个基本信息:绿色建筑理想的实现将依靠先进的技术;绿色建筑是昂贵的。

2.3 激励手段与制度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缺少经济激励政策:主要为在新建绿色建筑上投资兴趣不高,优惠政策极为短缺,难以调动开发商的积极性;建筑节能改造上业主意识淡薄,当前的政策无法使得居民利益和能源消费直接挂钩,所以居民对节能建筑认识普遍不高;绿色建筑推广上资金来源匾乏,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绿色建筑的资金支持十分有限,使得绿色建筑推广工作缺乏稳定的资金保证;政府在绿色建筑管理上监管不力,政府公共管理职能队伍里没有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行政管理职位,各级政府很少有相关的职能和编制,造成管理薄弱,个别地方甚至放任自流。

第二,当前制度的不足:参与群体单一,多是科研类单位,无法充分体现发展过程中其他参与者的意志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市场的结合度不高;在制度的执行方面,大多是依靠法规强制手段,与财税制度相配合的经济激励政策缺失,严重影响制度执行的自觉性。

2.4 公民意识浅薄

绿色建筑归根结底是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目前社会公民对绿色建筑大多停留在建筑节能阶段,甚至一大部分人不了解绿色建筑,公民生态意识普遍低下,阻碍了绿色建筑的推广进程。

3 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借鉴发达国家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依据我国国情,制定相对应的措施:

3.1 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首先制定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战略,完善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国家以及地方法律、法规体系,结合我国能源状况,制定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战略;其次改善绿色建筑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培育行业协会,搭建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推进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最后促进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开发,在对国情充分调研、科学立项基础上,由政府机构先行,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3.2 提供技术支持

第一,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管理技术,增加资金并加大科技投入,逐步从绿色建筑基础性研究转变到关键技术产业化研究的层次;第二,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地区、分建筑类型制定和完善商业建筑及居住建筑能耗定额标准;第三,推广绿色建筑一体化设计技术,由以前的分工制变成团体负责制,有助于促进各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好的加快绿色建筑的进程。

3.3 经济激励

主要包括财政补贴,从贴息补助和直接补贴两方面着手;税收优惠,主要采用减免税收或者征收能源消费税两种;设立绿色建筑专项资金三个方面

3.4 建立绿色建筑管理的社会责任体系

首先在工程管理中设立第三方绿色建筑咨询机构,加大对绿色建筑的宣传力度,通过大众媒体播放绿色建筑影视宣传片,使绿色建筑观念深入人心。通过教育教学方式,加大绿色建筑理念的宣传,树立并大力宣传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

其次鼓励建立民间组织,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民间绿色环保组织能够填补政府功能的“空白”,满足社会多元需求,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多元格局,通过竞争提高效率。

最后建立绿色建筑建设信用平台,依托于我国现有的全国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建设,降低信用风险,营造全国建筑市场诚实守信的良好环境。

4 结语

本文结合我国建筑业发展现状,对我国现阶段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从观念发展、技术发展、激励手段与制度发展四方面进行探讨,分别从政府政策角度、技术支持角度、经济激励措施角度和社会责任体系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牛犇.绿色建筑开发管理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4

[2]李辉. 城市公共空间的绿色建筑体系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绿色建筑技术导则[M].北京:建设部,科技部印发,2005.10

篇8

【关键词】 生态原理,低碳建筑,生态设计

【 abstract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of human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influence, illu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ecological values se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coexistence, and put forwar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coexistence and key points of the design.

【 key words 】 ecological principle, low carbon building, ecologic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对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意义尤为重大。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低碳生态社区,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挑战的主要策略。如何降低碳排放量,至关重要。 1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据统计,全世界40%的能源消耗来源于建筑物的能耗。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物维持功能上。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比重较大,每建造一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我国既有建筑拆除率占新建筑面积的35%左右,欧洲建筑的平均使用周期近百年,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周期较短,由于建筑平均使用周期短,增加了建筑物拆除、建造的碳排放量。在新建筑中,高能耗建材、高能耗建筑较为普遍,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展,将导致建筑能耗的持续上升。 1.1降低碳排放的奋斗目标。2009年,我国在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峰会上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当低碳减排正式成为国家责任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重要支柱的建筑产业,必须正视产业的现状。最近,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5个省和8个市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通知》要求试点省和试点城市研究制订“十二五”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这足以说明我国已经将“低碳”提到到了重要的议程。 1.2加速低碳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当务之急,要健全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完善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制订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加强基础性标准研究工作。建立低碳建筑标准研究机构,开展基础性标准研制工作。

1.3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的模式。与发达国家工程建设标准接轨,建立低碳建筑技术、产品认证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保证建筑使用周期的合理性。在国外,建筑施工领域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它是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荷兰将建筑废物循环再利用的重要副产品是筛砂,目前已有70%的建筑废物可以被循环再利用,他们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建立限制废物的不合理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节能省地型住宅、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宜居城市、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等发展理念,无不贯穿着“低碳”的思想。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2生态位原理与低碳建筑探索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碳排放主体是排放在大气中的碳源、二氧化碳,对碳进行吸收有两个方面:一是林木碳汇,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量,二是贝藻碳汇,还有土壤固碳、海洋固碳,碳截存等方法。 生态位原理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根据生态位原理,所有的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在空间、时间和循环链维度上找准适宜生态位,有空位要抢占,有偏位要挤占。第二,要避免生态位重叠,一旦出现重叠必会引起竞争,因此,必须依照生态位分离原理来解决。生态位分离会导致共生,共生才能促进系统的稳定发展。第三,要合理利用现实生态位,挖掘潜在生态位。绿色建筑侧重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建筑侧重减少碳排放,它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用低碳技术策略打造的绿色建筑称为低碳型绿色建筑。

篇9

医院的整体规划,从城市大局出发,在满足医院建设、契合城市规划同时,将目标定位为5个方向:园林化的绿色低碳医院,体系化、模数化、标准化的功能医院,以人为本的人文医院,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可持续发展医院,功能分区明确、流线顺畅的现代化智能医院。

整体布局采取模块化设计

医院的门急诊、医技及住院楼均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可实现各功能间的置换、重组和完善,为医疗技术和设备的进一步更新、改造和发展预留空间。

功能空间依据模块化设计分区如下:门急诊、急救功能沿东侧新胜利二路展开,便于设置各特殊功能区的对外服务入口;三栋住院楼由南向北成序列状布置于院区内部,紧邻规划的疗养区,医技区布置于住院楼的底层门急诊区西侧,并以一条医院街串联,垂直和水平的连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办公后勤区相对独立地设置于用地最南端。

其中竖向发展的医院街设计可实现二期病房楼的顺利衔接,并为门诊、医技、病房、办公后勤等多方面扩建提供了可能,实现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入口分流的交通组织

为方便县城患者就诊,以整体建筑为中心四面设多个不同作用的功能入口,方便来者快捷抵达医院功能空间。医院主入口设于新胜利二路上,门诊、急诊、急救、儿科、体检中心等入口沿弧形建筑展开,形成清晰明确的功能中心入口。

为方便出入住院楼,北侧规划路上设置出入口,起到分流人员,避免阻塞主入口处交通的作用。洁污出入口以简洁合理、互不交叉为原则。洁物由后勤入口进入,沿医护流线到达各功能区,污物则由各功能单元发出,从污物出口运出。

停车场建设采用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综合楼地下室做车库,解决停车场地,保证地上舒适的人行交通环境。

建筑单体严格保证自然通风与采光

建筑单体设计在保证适宜舒适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建筑对设备的依赖。被动式的节能设计策略体现在简洁的体型处理、利于自然通风采光的空间组织和低能耗的护设计。

门诊医技病房综合楼建筑主体采用方整的形体,节制外表凹凸,以尽量降低体型系数。建筑东侧主入口为两层通高设计,因公共性和景观需求,外立面采用通透的玻璃幕墙,由双层中空LOW-E玻璃绝热门窗和保温墙体组成。外凸门斗和外挑走廊的设计对东侧形成自然遮阳,有效降低了夏季太阳辐射。

为保证室内舒适的热环境,且缩短空调运行时间,建筑内部贯穿上下各层的中庭是自然通风系统的核心。在适宜季节,新鲜空气从开启的门窗导入,利用热压和风压,排除的空气在中庭汇合并从顶部排出。入口大厅玻璃顶部设计,利用太阳辐射把空气加热,从两侧排出,强化通风效果。

病房楼和门诊科室用房为南北向布局,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综合楼屋面采用屋顶绿化,选用体现当地特色和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品种。

此外,建筑顶部结合太阳能集热器设置飘板,避免了屋面上各种设备的暴露,并改善了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利于节能。

满足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应变需求

柱网规整化:门诊医技综合楼采用8m×8m的规整柱网,为因功能调整而改变房间布局带来便利。

服务空间集中化:围绕医疗街布置主要交通核及公共卫生间,形成功能复合的服务空间。

门诊单元模块化:每个门诊单元均采用二次候诊模式,医患通道可分可合,满足尽可能多的变化需求。

庭院化的绿色景观自然节能

依据绿色医院的概念,建筑设计遵循舒适、低能耗和经济可行的原则。博兴县人民医院采用“庭院化”的设计理念,即使用最少的能耗营造最舒服的空间,这也是绿色医院的根本要求之一。

篇10

收稿日期:2013-11-06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学术失范行为多层次监督运行机制研究”(HE1012);天津城建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城市建设领域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研究”(JG-1012)。

作者简介:郭汉丁(1962-),男,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主要从事循环经济与城市建设管理、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产业链管理的研究,(E-mail)。

摘要: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是建筑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其主要基础理论是可持续发展和系统论,与工程实践密切融合是学科的主要特征;该学科平台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实际问题的复杂性与学科的发展性,决定了该领域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TU-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10-05

20世纪末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以及全球环境问题,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建筑业的能源消耗占全球能源消耗的30%左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具有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及舒适健康五大特性的绿色建筑,成为新时期建设领域技术创新与学科发展的主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城市生态环境居住质量保障”作为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的核心内容,为绿色建筑的开发研究与实践创新,以及建立与发展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搭建了政策支撑平台和学科环境。

发展绿色建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建筑已成为中国建设领域的一种发展趋势。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27%,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60%以上。中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将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新建建筑规模持续增长,既有建筑存量不断扩大,绿色建筑的建设以及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都大量需要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等领域的专门人才[1]。绿色建筑的实现关键在于理念与管理的创新,而实现创新的基础在于高层次人才。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培养的正是具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创环境科学等相关技术基础,掌握经济管理系统方法与工具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引领绿色建筑持续发展的栋梁之才,是推动绿色建筑技术进步的中坚力量。设立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培养具有技术和管理综合知识体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学科内涵及特征

(一)学科基本内涵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为支撑,基于系统集成优化与项目管理方法,以政策创新与行为研究为重点,开展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探索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技术集成与优化、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政策体系与机制,培养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管理的科学决策支持与实践开拓服务,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科实践特征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源于工程建设实践需要,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学、环境学、管理学与经济学等专业学科的集成、整合、重组与创新,主要任务是探究绿色建筑形成过程的内在规律与集成优化等理论、方法与政策,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是循环经济时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拓展与丰富,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面向工程建设领域的新兴学科。

二、学科发展概况

(一)国外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促进了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创立、形成与发展。国外以绿色建筑学术研究为引擎,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互为促进,正逐步形成绿色建筑学科体系。绝大多数大学都设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机构,部分大学还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学院,为可持续建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组织保障。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成立可持续建筑发展办公室,致力于为学校建设符合LEED标准的绿色建筑;哥伦比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下设的现代建筑材料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现代建筑材料的研究,研发可回收的建筑材料,其建筑控制与健康监控方向主要从事建筑运营监控等方面的研究。明尼苏达大学成立了可持续建筑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建筑可持续设计、节能技术等研究。美国三大高校联盟的各大学课程体系中,均开设有可持续发展、建筑环境、城市可持续建设等相关课程。

英国剑桥大学建筑学院设立了绿色建筑研究小组,专门研究绿色建筑的建模、设计、监测、建造与运营等内容,并培养该领域的研究生,在建筑可持续设计领域研发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方法以及工具;谢菲尔德大学于2007年成立建筑环境分析研究所,主要研究城市环境中植物景观可持续设计及其发挥的作用、绿色屋顶生态技术、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主要职能包括在建筑可持续设计、绿色建筑节能等领域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活动,为社会提供咨询与节能服务,为可持续设计专业培养硕士生与博士生;牛津布鲁克大学成立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下设低碳建筑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建筑性能与监测、家庭能耗评价、区域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低碳建筑设计、建筑能耗模拟以及建筑材料可持续利用等内容;诺丁汉大学的建筑环境系主要在建筑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能源技术、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学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其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更是处于领先地位,吸引了许多学术界与工业界的专家和精英。牛津大学单独开设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管理等课程,同时大力推动校内的绿色建筑建设,并将这些绿色建筑的实践经验作为案例植入学校的房地产开发管理课程中。

澳洲的墨尔本大学、南澳大学和邦德大学也都开设了绿色建筑设计专业,提供可持续发展服务、建筑可持续设计、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课程;南澳大学开设建筑可持续设计专业,可授予可持续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范围涉及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邦德大学则开设了多个相关专业,可授“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等专业的硕士学位。

总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在国外大学的学科建设中已基本形成,发展态势良好[2],在很多学校已形成了独立的学科,并培养了一批高端人才,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二)中国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发展

在国内,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以及生态环保意识逐渐深入人心[3],绿色建筑领域的管理人才需求日益旺盛,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势在必行。

中国绿色建筑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以培养专门的高端专业人才为目的的绿色建筑相关学科体系,但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研究对象,已引起了众多学者和实践管理人员的关注。很多高校相继成立了绿色建筑专门研究机构,例如,清华大学与中冶赛迪联合成立了绿色建筑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于2007年4月成立绿色建筑研究所,以建筑节能数据库建设为主要工作内容,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山东建筑大学成立了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上海成立绿色建筑研究所;天津大学成立了科学研究院;天津理工大学成立了循环经济研究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成立了生态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建设管理研究中心;天津中新生态城成立了绿色建筑研究院,为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提供技术与管理服务的支持。同时,全国很多建筑类高校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与绿色建筑相关的专业选修课,了解绿色建筑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需求的人才培养导向已受到认可,高校理论界及行业实践的有识之士正在为形成独立的绿色建筑学科体系而共同努力[2]。

三、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该学科研究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四个方向。

(一)绿色建筑评价

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包括国际LEED、BREAM、CASBEE等指标体系的比较,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区域资源约束的区域性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城市发展目标的绿色建筑群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标准的制定方法与优化途径,绿色建筑标准的更新与集成创新,绿色建筑标准的时效性与适用性,绿色建筑标准的国际统一性与区域差异性,绿色建筑标准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等。

3.绿色建筑全过程评价方法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评价方法,绿色建造实施过程评价方法,绿色建筑预评价方法,绿色建筑评价的系统量化模型,绿色建筑运营绩效评价方法,基于绿色建筑建设管理过程的标识管理方法等。

(二)绿色建筑运营管理

1.绿色建筑运营监测与管理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运营阶段能源、用水的分项计量与远程监控,绿色建筑运行状态及室内外环境实时监测,区域内水、电、气、热等配套基础设施运行状态实时监测的技术与方法[4],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信息系统与绿色建筑能耗、水耗预警平台构建,绿色建筑能耗、水耗实时分析与决策模型等。

2.绿色建筑设备系统运行优化与管理

包括建筑电气、给排水、空调与通风、消防应急、电梯设备和新能源的系统优化方法与技术集成创新[4],考虑区域气候特征、资源条件及建筑功能的各种负荷预测模型、管网稳态运行的控制策略与调节手段分析、绿色建筑设备运行平台构建与信息化等。

3.垃圾处理与循环利用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全过程垃圾分类收集、回收体系与运营机制;垃圾处理排放减污技术与垃圾生态处理系统优化,绿色建筑区域规划的垃圾处理再利用技术集成与管理机制,降低垃圾运输与管网建设成本的垃圾处理厂的区域规划与优化等。

4.绿色建筑责任主体行为分析与激励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的相关责任主体(政府、开发商、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行为特征与互动反馈关系[5],基于风险共担的相关主体责任体系构建与优化,物业管理企业选择、准入与发展战略,绿色建筑业主节能、节水、节电和环保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绿色建筑政府价格引导、税收调节、市场管控等手段与工具分析等。

(三)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

1.村镇绿色建筑适宜技术选择研究

包括基于区域气候特征与资源约束的村镇绿色建筑技术选用原则、标准规范与体系集成,村镇绿色建筑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基于村镇地区经济、气候、资源与文化特征的村镇绿色住宅技术集成、优化及方案选择等。

2.村镇绿色建筑开发模式与住宅产业化研究

包括村镇住宅开发模式分析与创新,国外小城镇建设模式比较,村镇绿色建筑开发运行机制,村镇住宅产业化技术政策与运行管理,村镇住宅产业化激励政策体系与实现机理、城镇化与村镇建设协同运行机制等。

3.村镇绿色建筑发展政策研究

包括村镇地区绿色建筑特性分析与产业发展规律,村镇绿色建筑开发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反馈关系,村镇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创新,村镇绿色建筑发展动力机制与激励机制,村镇绿色建筑开发运营行为对策,基于村镇区位、行政管理等特点的绿色建筑建设监管方法与运行机制等。

(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

1.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决策研究

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设计优化途径,环境条件与社会影响分析,实施步骤抉择,业主参与协商机制,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选择、改进与优化,市场主体行为特征与演化机理,相关主体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关联分析与责任分配机理,基于主体责任的契约体系设计与优化,节能改造服务企业经营战略选择,节能改造服务企业市场能力形成与竞争优势提升,市场培育机制与激励政策体系等。

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管理研究

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融资模式选择与运行机理,投资效益分析与过程控制,实施中的组织协同,实施现场布置优化、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保证,风险预警、分担机制与动态控制,合同履行管理,效果检测与标识,使用运行管理,效果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机制等。

3.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政府监管模式研究

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法律平台建设,市场发展战略,市场运行动力机制与竞争机制,各方主体行为博弈策略,全过程政府监督模式与体系构建,政府监管运行机制,技术进步的政策体系,政府监管政策与措施,市场激励与约束机制,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与方法,工程建设持续改进发展战略等。

四、学科的理论基础与依托

(一)学科理论基础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是一个交叉融合创新的新兴学科,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学、环境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发展学等众多学科理论知识,其建立与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其研究方法与技术支撑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评价、模拟与监测、数据挖掘、决策分析、运筹学等。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基于系统优化,以建设实践为背景,集成创新地解决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等全过程管理所面临的学科发展与实际问题。

(二)学科关联依托与区别

根据中国颁布的专业学科目录,该学科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如管理科学、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工程、建筑经济及管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3年版)》中下设的二级学科)等具有研究方法的借鉴与互补性、研究平台的依托与支撑性;具有与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相关二级学科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理论基础的特殊性和拓展性。该学科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具有技术支撑性、交叉融合性和增益互补性,既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也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特色研究领域。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工程项目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为该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平台;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构成该学科的理论基础;集成创新、交叉融合是该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三)学科的特殊性

由于绿色建筑具有高性能、高成本以及高技术要求等特性,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方面,都以绿色建筑为对象,涉及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管理[6],有别于传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与研究内容,在管理理论与方法、技术集成与创新、政策制定与运行、评价体系与机制、运营方式与管理等方面均有其特殊性,是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拓展与丰富,可形成完整独立的二级学科体系,是现有二级学科无法替代与合并的。

五、学科发展前景

(一)人才需求潜力大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绿色建筑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中国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工程建设规模持续增长,新建建筑绿色化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日益繁重,培养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具有广阔的社会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二)实践发展问题多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工程实践特性,决定了学科理论研究必须与绿色建筑建设实践密切结合,绿色建筑建设的长期性和建设环境的复杂性内在地规定着实践问题暴露的渐进性,面向绿色建设实践问题的学科研究具有持续增长的实践需求。

(三)学科增益责任重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为理论基础,相关理论的丰富与关联学科的发展将持续丰富该学科的研究内容,优化研究方法,促进学科体系完善与持续改进[7]。因此,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具有长期理论研究与内容丰富的历史责任和任务。

六、结 语

绿色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大规模建设的期,建筑节能、绿色建造面临时代挑战,无论是绿色建筑的设计与规划、绿色建造过程,还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绿色运营,都迫切需要懂技术、善管理的高级人才。因此,适应中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需求,探索引导产业发展的新兴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发展与强化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面向绿色建设全过程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培养具有独立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协作研究能力,能为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及运营全过程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技术集成、过程改进、产业政策咨询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建筑业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培养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高级人才不仅紧迫,而且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申琪玉.绿色建造理论与施工环境负荷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2] 董之鹰. 推进学科建设的诸类发展关系研究[J].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4):3-12.

[3] 戴世明,吕锡武,陆惠民. 循环经济与绿色建造浅析[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6(2):9-11.

[4] 李旭,朱道立. 绿色运营的理念、实施及其管理对策[J].管理评论,2004,16(8):53-56.

[5] 李旭,朱道立. 绿色运营:未来的重要管理理念[J].科技导报,2004(11):40-43.

[6] 陈兴华,王桂玲,苗冬梅,李丛笑. 绿色建造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质量管理,2010,28(1:2):5-7.

[7] 刘献君. 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6-11.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ee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discipline

GUO Handing, MA Hui, GUO Wei, ZHANG Y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