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展厅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非物质文化展厅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铁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设计要求
1.1设计指导思想:
(1)强调地域性、体现门类化
(2)展示多样性、信息数字化
(3)布局整体性、使用灵活化
(4)注重参与性、体现媒介性
1.2基地位置:
基地位于铁岭凡河新区。铁岭凡河新区,东北一座水城,是中国第一个以河为城市中轴线的城市。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平面布局呈钻石状,以水为魄,以河为轴,依辽河,骑凡河,跨天水河,拥如意湖,望莲花湖,水面面积占市区面积15.7%。
2.铁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设计思路
2.1设计构思的产生
2.1.1对基地的分析
我们依据“中国-辽宁-铁岭-铁岭新区-基地”这样的顺序对基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基地位于铁岭凡河新区嘉陵江路与祁连山路交口处,濒临凡河,东临铁岭示范学校。地势平坦开阔。濒临铁岭新区内重要景观――凡河。
基地西侧为支路;南侧为待建区;东侧为主干道并紧邻凡河,景观较好,不应遮挡;北侧为主干道。因而我们决定把工作人员的次入口放在东侧,把博物馆的基地主入口放在基地北侧,一方面利于交通,有利于集散;另一方面对凡河景观没有影响。
基于对基地的分析,我们认为“景观”是本次设计的关键点,而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设计,无论是在场地的规划还是单体建筑的设计都应该考虑到如何与凡河--这条整个铁岭凡河新区的景观轴结合好。
在设计中,水是将建筑与景观结合以及体现铁岭水城特色的的关键点。因而怎样利用水,成为我们接下来设计的首要问题。
2.1.2构思的产生
考虑到要将建筑与景观很好的结合,我们的博物馆不应该是单一体量的建筑,而应该趋向于群体建筑,在设计中突出建筑体量的概念,并在不同体量之间形成不同的庭园景观。这样,我们想到了“聚落”的概念。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而本次设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各种非遗项目集合展出的地方。因而,我们的想法是,在功能上,突出各个非遗项目,不同项目可能是不同的体量;在形体上,突出聚落的想法,在基地中形成错落有致的体量关系。
2.2构思的深化
2.2.1场地的要素及平面形态组织
聚落构成的物质要素: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地、水源。这些要素对于本次设计的应用性很强,其中更应突出水的重要性,使水成为整个设计的亮点。
聚落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它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历史悠久的村落多呈团聚型,开发较晚的区域移民村落往往呈散漫型。我们将不同展区及不同功能形成不同的体量,并推敲他们之间的聚散变化。
2.2.2方案:聚落―水源
水是本方案的特色,方案中重点推敲了水在基地中的形状,水与凡河的结合,场地景观与水的结合,建筑与水的结合,以及建筑的体量关系。
(1)水在基地中的形状: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真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各个非遗展出项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因而龙形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2)水与凡河的结合: 采用借景手法,效仿豫园中景墙的做法,在基地东侧设置景墙,给人基地中的水来自凡河的感觉。
(3)场地景观与水的结合,建筑与水的结合,以及建筑的体量关系:
根据固定展区、办公试验、主题展区、剧场、临时展区等不同功能形成的不同体量,各个体量沿水布置,体量之间形成庭院,这样基地中的水就成为了整个景观的轴线,建筑“聚落”的概念在水的延伸方向得以体现。
2.3构思的形成
2.3.1总平面布局
在总平面的深入中,我们还是以景观为重点,首先确定的是水域的形状,然后在建筑围合成的庭院中做景观节点结合室外展览,最后确定建筑的位置以及体量。
我们运用直线和方块将原来的龙形水域进行抽象,保留原来水来自凡河的想法,这个水域方向是由东南流向西北形成整个基地的景观轴,而各个景观节点和建筑也是沿这个景观轴布置,不同节点之间由水上的桥联系。这样,沿着景观轴,就形成了几个广场空间,分别为主入口广场、剧场前广场、室外表演场地1、办公运输广场以及室外表演场地2.
2.3.2景观节点设计
(1)与水域的结合
水域是本方案的特色,水域的利用也是最为重要的节点。在结合方式上,借鉴了几种方法
方法一:使水域成为建筑物的焦点----体现在本设计的整个设计理念中。
方法二:水域与入口整体配合----体现在本方案中入口广场处水域处理成为室外水上展廊。
方法三:建筑物与水面之间处理为活动场所----体现在本方案中室外表演场地1,即将建筑与睡眠之间处理为高跷表演场地。
方法四:在水面上方建筑----体现在本方案入口广场水面上一层架空,二层为中式餐。
(2)广场、庭院设计
主入口在基地北侧,并在西北角形成主入口广场。整个入口广场分为几大部分:停车场、下沉广场、半室外入口空间,形成丰富有序的空间序列。剧场前广场主要功能是负荷剧场人流疏散。在入口广场和剧场前广场之间的水面上设置了室外展览空间,并设有水上活动平台。一方面使场地与水域很好的结合,另一方面增加了人们的亲水空间。室外表演场地1是辽南高跷的表演场地,为迎合观众看室外表演的目的,该广场也做成了下沉广场,周围踏步台阶可兼做座椅。办公、运输入口广场设置景墙。
2.3.3功能模块的梳理
(1)总体功能布局
在博物馆中,非遗项目的展览单元为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使用上需要满足参观、体验、参与、互动等内容。同时,以实物展示与表演展示相结合、固定展示与临时展示相结合、室内展示与室外展示相结合、传统展示手段与现代展示手段相结合的策展思路也直接影响着展厅的平面功能布置。经过对展厅多种使用可能性的分析,确定了展厅的布置情况,从而其他功能布置也得以基本确定。按照他们的相互关系,本博物馆设计共分为四个主要功能分区: 第一,陈列展示区:展馆:即固定展馆、临时展馆、主题展馆。
第二,藏品储藏、实验实训、后勤保障、办公区:贮藏室、永久库房、临时库房、缓冲间、制作室、保管设备间等;包括鉴定编目室、摄影室、报告厅、实验室、修复工场、文物复制室;供电、供水、通讯、邮政、储蓄、中水、换热站、库房等附属用房;各类办公室。
第三,服务共享区:即超市、餐馆、会议室、洽谈室、办公室、停车场等。
第四,剧场表演区:即室内表演区、室外表演区、剧场等。
(2)各层平面功能分区:办公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临时展区、体验区、杂技类展厅、戏剧类展厅、手工类展厅、戏剧类展厅、服务区、剧场。(如图13、14所示)
2.3.4立面的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本方案的立面设计,希望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因而采用了现代化的形式加上传统的建筑元素,运用现代建筑语汇解析传统精神。
传统―红色―窗棂―虚
现代―青黑色―面砖―实
不同于以往建筑的主立面是沿街立面,本方案的主立面为内部沿景观轴,反而沿街立面成为了附属。
篇2
自2008年建校以来,我们秉承“享受如春教育,培育有根新人”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植根教育”的德育品牌,在传承和弘扬春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活动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
环境建设,浸润“非遗”文化
良好的德育环境是学生养成优秀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学校积极发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服务和管理,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非遗”文化环境的建设,共同营造“非遗”传承的教育氛围。学校筹建了春江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馆内以文字、图片、影像、录音、实物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了春江风貌、人文春江、春江人家、儿时玩趣、人生礼俗、传统艺术、长江风情、春江故事等“非遗”项目主题,给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春江、了解常州、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窗口。学校把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地方文化纳入到教育内容之中,使春江地方文化成为学生们的必修课,使春江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利用。学生们在“非遗”的环境中充分体验到“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的自豪感,进而从小埋下了“仁、诚、勤、孝、善、礼”的“中国根”意识。春江“非遗馆”的建立,让“非遗”文化装饰了我们的德育环境,绿化了学生的心灵,唤起了师生热爱本土文化的意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课题研究,引领“非遗”文化
为了真正让“非遗”文化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利用“春江非遗馆”这一资源,我们申请了新北区“十二五”课题《开发地方“非遗”文化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行动研究》。我们以课题研究为契机,着力形成“春江‘非遗’文化”系列校本课程,在课堂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构建并传承优秀的“春江‘非遗’文化”。例如,我们开设专门的课程,让学生们都掌握一项“非遗”特色项目,如剪纸、常州唱春、打莲响、蛋雕、黄梅戏、唱滩簧等。
为了将地方特色浓郁、学生喜闻乐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校园,我们举办了“非遗”课题研究成果的展览以及专题晚会,进一步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提高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此外,我们还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教育,让每一个春江小学的学子都“知遗、学遗、传遗”,从而让学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沃土。
活动建设,弘扬“非遗”文化
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是塑造心灵、培养能力的最好途径。在保证“非遗文化”课程化的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各种专题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体验中传承与弘扬“非遗”文化。
人人学“非遗”。为了让“非遗”文化深入人心,我们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和校本课程,为学生讲授“非遗”文化的历史,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习“非遗”文化。同时,我们还开展了春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调动学校师生通力合作的积极性,为学校“非遗馆”内的“非遗”物品设计了精美的标示牌,让每一个走进“非遗馆”的人都能一目了然地感知春江“非遗”文化的魅力。
人人说“非遗”。学校“非遗馆”的建立让学校的德育特色更加突出,也对春江镇建立“文化名镇”起到一定的辐射作用。为了扩大“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也为了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学校不断完善“非遗馆”解说活动,由教师解说逐步演变为学生解说。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研究,为每一个展厅撰写了解说词,通过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的招募选拔,一批“红领巾解说员”脱颖而出,他们以自信、出色的解说展示了新一代“好少年”的形象。
篇3
[关键词]异地展览;短期展览;“根与魂――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8-0067-03
笔者在甘肃省博物馆陈列部工作几年,先后独立完成或参与了许多大大小小展览的形式设计工作,当然,大部分时间总是关注着各个博物馆大型基本陈列,对于小型展览或者短期展览的关注度和重视度相对较低。随着博物事业的发展和需要,短期临时展览成为当今博物馆面向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异地”和“短期”特殊属性的限制,想要完成好的形式设计以及顺利按时进行布展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有许多难点是很不容易解决的,比如时间短的难点、距离远的难点、对展览现场环境不熟悉的难点、人员配备少以及成本相对低的难点。本文针对这些难点,以 “根与魂――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为例,探讨异地短期展览的工作经验,以供同行参考。
一、充分了解办展目的、熟悉展览内容是做好形式设计的根本
“根与魂――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是从2014年5月开始筹备的,由甘肃省文化厅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联合承办。本次活动选择甘肃,与国家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的“一带一路”大战略紧密相关,是要通过序、“天工开物”、“文明曙光”、“丝路风情”、 “陇原遗韵”五个部分对甘肃省46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全面展示。从提供的展览大纲了解到,这些项目都是从甘肃省68个国家级以及333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精选出来的,涵盖了甘肃省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10个类别的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汉、回、蒙、藏、保安、裕固、东乡等8个民族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
为了更好地体现“同根生,同祖魂”这个主旨,能让香港民众深入体会陇原遗韵,了解甘肃历史文化资源,除了对大纲进行了较深解读外,我们还深入各个地区,对这些非遗的传承人进行了采访,和老艺人面对面交流,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传承方式、工艺流程以及现今发展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也领略了地域风光、人文环境,开阔了设计思路。
二、通过考察对展览现场进行充分了解
仅仅对内容的了解,当然是不够的,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首先必须对场地进行充分考察。本次活动要在香港举办,我们对那里的场地可谓是一无所知。于是,2014年8月,我们对展览的举办地点香港中央图书馆展览馆进行了第一次实地考察。
香港中央图书馆是香港最大的图书馆,2001年5月17日建成,占地9400平方米,楼面面积合共33800平方米,其中地面一楼就是本次展览的举办地点。展览馆总面积1540平方米,拥有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先进的展示设备和超前的管理模式。其中包括地面提前铺设好的负荷800千克每平方米的3毫米厚胶地板,顶部最低2.6 米、最高4 米的白色金属天花架(间距 1.2 米 X 1.2 米)天花板;拥有铺灰色墙纸,顶部设有轨道,沿路轨可自行伫立,可以使用挂钩悬挂展品的间房板;还有灰色展板300块(不能自行伫立,必须用其他展板做支撑,铺浅灰色布料,可以使用挂钩、钉枪钉、展品钉以及魔术贴);四周墙板铺米白色布料,2.5 米高(高度包括墙角线),沿展览馆墙身安装,可以使用挂钩、钉枪钉、展品钉以及魔术贴;装置在假天花上的12个悬吊装置,负荷为250千克以及展台、接待台、桌椅、音响设备、显示设备、投影仪和各种可以有效利用的播放器等。
当然,我们对现场只是进行了简单粗浅的了解和考察,至于如何将这些设备自如地应用到展览中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过通过对方工作人员的介绍,在中央图书馆的网络下载到了所有设备的具体参数和详细的使用说明。充分利用好这些设施,就可以在保证效果的基础上,大大节约时间,有效缩减预算。
三、对展览进行初步规划,注重实用功能
对内容理解和对现场考察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展览进行初步规划。本次展览分五个内容:序、“天工开物”、“文明曙光”、“丝路风情”、 “陇原遗韵”。设计师分别对五个部分的图片和文字的数量以及实物的大小规格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每个非遗项目的表演规格和方式进行了统计归类和最终定位。
首先,在展厅中央离门口10米处设计安排了展览的序厅展墙,使观众一进入展厅就对展览的内容有了直观印象。其次,在展厅中央核心的位置设计了大的表演舞台及100多个观众席,供陇原遗韵中传统音乐、戏曲、曲艺及民俗等需要表演的项目展示。“天工开物”、“文明曙光”、“丝路风情”中的内容则是围绕着这个表演的中心地带依次从右向左沿顺时针参观顺序进行展示。在充分利用了空间的同时,周围都保留最小3米的宽度,最宽4米的通道,保证在人流量大的情况下观众也能自如通过。周围项目的展示和中间舞台的表演同时进行,既不互相干扰,又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展示空间的功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图1)。
当然,一个展览不仅只有展示内的功能,其他的实用功能也必须考虑到,比如在本次展览中因为由于“异地”和“短期”的特殊属性的限制,大量的实物、幕后制作和演员演出的功能需要,必须要设计大面积的储物间、员工休息室以及用来运输实物的通道,甚至演员的化妆间,这些无疑都要在初步的平面设计图中体现出来。
四、利用好原有的展览设备和材料,辅助使用较为轻质的材料
(一)使用原有的展览设备
首先,可以直接使用展览馆原有的顶面和地面,原因较为中性的白色和灰色,在色彩上可谓是“百搭色”,不用进行再处理。再次,也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利用可以自如活动的间房板和灰板来搭建隔墙,在间房板上用可伸缩的挂钩,把图画类的展品固定在墙上,灰色的背景可以突出作品本身绚丽的颜色。在300块灰板打造的各种形状的隔墙上利用魔术贴来展示提前做好用来反映展览的内容介绍的喷绘展板,再加以简单的造型穿插,会使展览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总之,用间房板和灰板分割空间,不仅起到了美化和统一展览风格的作用,而且大大缩小了工程量,节省了时间。
不仅如此,对展览馆原有的音响、显示设备、投影仪、播放器以及灯光也可以加以利用,这样不仅使展览内容可以得到充分体现,而且可以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二)辅助使用轻质材料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更贴切地体现内容,我们还在隔墙造型基础上,穿插添加了许多造型来渲染气氛。如在“窑洞营造技艺”这个项目设计上,我们就考虑要还原一个真的窑洞出来,但是不能用真实的材料来打造,这就要使用别的轻质材料来代替(图2)。整体的结构被拆分成了三个部分:窑洞顶、两侧墙体以及窑洞内的炕,分别用五个可拆卸组合的块状箱体组成(窑洞顶部一块,两侧墙体两块,炕头一块,炕身一块)。这些块状箱体用最为轻便又容易加工的九厘板制成,窑洞顶部的弧度用了可以随意弯曲的奥松板,表面做了贴喷绘的基础,五个箱体的连接处做成了类似榫卯的结构,在组合时再用偏心轮锁件加以固定,窑洞表面的青砖、顶部的造型以及窗棂就都可以用写真替代了。窑洞完成后,可以拿剪纸、荷包、被子、床单以及当地的生产生活用品加以装饰,甚至可以安排装扮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剪纸、荷包传承人的表演到里面去。这样,窑洞和当地人的生活状态马上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大大增加了趣味性。
五、利用丰富的语言展示展览内容
如果没有时间、空间以及成本的限制,现代陈列展览的展示语言和表现手段可谓丰富多彩,诸如场景还原,高分子蜡像、雕塑以及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都可以将展示的内容反映得淋漓尽致。但是在异地的短期展览中,这些展示方式应用起来就相对比较困难了。
在这次展演中,应用了以下几种展示语言,对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解读。
(一)用图片文字组成文化符号来反映展览内容。
在序厅的设计中,这一方法体现得较为突出(图3),整体造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指中间的展墙,设计了横式的海报向观众传达了展览的主题内容;第二部分应用了比较现代的凹凸方格造型,通体使用红色主要是给观众带来来自甘肃民间民俗艺术的印象。凸出的方格造型部分是带灯箱的照片墙,选用了一些非遗项目的典型照片加以展示,凹陷的地方则对照片的内容加以文字的详细说明。这两部分的造型文字和图片组合,构成了反映展览内容的巨大文化符号,在开篇的地方给观众带来对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初的全面印象,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即使有些参观者是匆匆路过,用一两分钟的参观时间也会对甘肃文化有一深刻印象。
(二)放大展示内容突出的文化符号,加深观众的印象
在展览中,对每一个非遗项目都给予了单独的展示,要求形式既要统一,又要突出各自的特点。如何做到统一,其实这个并不难。比如统一的版面设计、统一动静结合的展示方式(指的是实物展示和技法表演相结合的形式)、统一材料的使用,这些都能达到了统一的目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展示出各个项目的特点呢?那就需要放大展示内容突出的文化符号。如在设计剪纸这一项目中,需要剪纸艺术家手中的作品就是要突出文化符号,将这些剪纸造型中的极具地方特色纹样进行放大,使之产生强烈的装饰效果,渲染这一艺术形式的感染力,使观众通过感受剪纸作品来了解剪纸这一传统技艺的魅力(图4)。除了剪纸外,皮影、刻葫芦、窑洞制作等都应用到此种展示方式。
(三)采用和观众互动的方式,增强展览的趣味性
这次展览除了实物外,重点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以及其传承和发展也做了全面展示。所有项目全部采用传承人亲自展示技艺的方式,不仅如此,许多项目还增加了观众参与互动的环节,如平凉剪纸,传承人不但自己剪、帮观众剪,还教观众亲自动手剪,拿到自己剪纸作品的观众无不兴高采烈。再如庆阳展区的窑洞营造技艺,生活在大都市的香港观众对窑洞非常感兴趣,各个都进入窑洞之中亲身感受这一来自大西北的民俗建筑带来的独特魅力,甚至参与到做荷包、刺绣和剪纸之中来,现场气氛异常热烈。
六、布展前的充分准备
在展览馆的布展中,由于经济和档期的原因,往往对方能够给予的时间是很短的,这就需要在布展前做充分准备。首先,列布展计划安排表,对设计图初稿的时间,与内容设计者沟通的时间、深化设计的时间、版面设计以及展览装置制作和展品定位的时间都要提前进行周密的安排和布置。
篇4
关键词:南京云锦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就以精美的丝织品文明于世。其中工艺成就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南京云锦。南京云锦因其绚丽多姿、灿若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90多年的历史,位居我国三大名锦(云锦、蜀锦和宋锦)之首,堪称世界丝绸史上的东方瑰宝,是我国古代纺织技术的“活化石”。2006年,南京云锦被国务院列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宝林在其《云锦》一书中对南京云锦做这样的总结:“南京云锦文化和艺术风格可以归纳为:整体艺术造型设计的靓美,彰显晕色和谐的典美,织造技艺原理创新的精美,寓意吉祥纹样图案的奇美,它的风格以及它所代表的流派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也是罕见的。”①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重视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尤其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显得尤为的紧迫和必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陷入困境中的南京云锦的传承和发展作几点思考并提出建议。
一、云锦工艺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和选择
云锦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传承人的选择。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工艺,云锦具有许多口头和非物质属性。这种属性具体表现在它的创作和传承方式上,其传承积累是经验性的,大部分靠口耳相传、参悟体验,多数并不依靠文字去传承。而这种传承方式使之在传承中容易流失、保存困难、甚至出现技艺的断层问题。目前老一辈云锦工艺大师知识老化、设计纹样传统古旧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要,又因云锦工艺繁复复杂、劳动量大等问题使得年轻人望而却步、无法胜任。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云锦工艺传承人的选择显得迫切而重要。
笔者认为,云锦专业的人才应当是既具备完备系统的知识体系又能熟练掌握云锦织造工艺技能。而目前问题是有实践经验及工艺技能的工艺师往往知识体系不够健全、相关理论知识不够完备,而研习相关理论知识的高等教育的高校学生基本上没有相关的实践类课程,导致学习的理论知识严重脱离实际并远远落后于实践,另有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虽有一定的实践类课程和经验却极少继续深造。这样造成了人才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及文化、工艺出现断层、对接不上的情况。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在教育上即应尽早着手,在初级教育阶段就应该开设简单的手工艺制作课程和图文并茂地普及我国的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科学表明,人的技能、记忆能力、知识构成、动手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的训练年龄越小越好。因而在学生的学龄阶段越早地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强化其知识接受能力就对于其日后的技艺的训练和操作以及知识体系的构成越有帮助。并且在任何学习阶段都不应停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性的实验发明的能力和想象力相关课程的开设。目前虽然政府大力推广和扶持,各个高校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阶段都相继开设有关课程和专业方向。但因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体系的了解,很多高校打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旗号“挂羊头卖狗肉”开设其它课程。因而规范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的课程对于云锦等专业工艺及知识人才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景观下的云锦文化的传承及发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京云锦,其“非物质”的载体离不开“物质”性。从云锦本身来说,云锦丝织品其属性是物质的。在保护形式方面,其物质载体主要是博物馆、博览园等展馆。从其地理和文化空间来说,其物质载体还离不开其所在场域、街区等物质实体。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仅要从其工艺的艺术性、沿袭和文化传承等“非物质”的角度进行探索,还应从云锦博物馆等展馆及其周边城市景观建设等“物质”载体的角度出发,看待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首先,南京云锦博物馆作为南京云锦的主要展馆,前去参观的人数及规模远远达不到宣传及文化普及的要求。博物馆的一楼是云锦产品售卖区和云锦工艺展示大厅,二楼是历代丝绸文物复制精品和云锦妆花各类花色品种的展示,三层是中华织锦村,展示中国少数民族的各种织锦机具和实物、民族服饰、生活用品等。四层为云锦服饰及少数民族服饰展示大厅。虽然免费开放、展品众多,但是门可罗雀,鲜见专业的馆内的工作人员,也没有讲解员。前往参观的游客稀少,往往因云锦知识的匮乏以及没有讲解员的情况下对展品采取走马观花式观赏。这种情况下,需要政府和博物馆加大文化宣传的力度,加强博物馆的管理制度、展厅建设、场馆布置和展品的陈列,现场应该配备专业的讲解员为前往参观的市民和游客进行专业的讲解。完善云锦博物馆官方网站的建设,并及时在网站上相关展览及活动的消息。此外可以在地铁公交等移动媒体上投放公益广告、文化纪录片,使市民在日常生活和出行中就潜移默化地接受我国传统云锦文化的熏陶。
其次,一个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特征,不仅包括城市的具体地理位置、空间环境,还有当地人们的生活形态、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以及人文景观通过城市建设反映出来的风貌和气质。南京云锦的产生和发展,受“六朝古都”南京特定的政治、历史、文化、艺术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目前南京云锦博物馆坐落在河西新城江东门地段。然而南京云锦博物馆的文化场域并没有与周边的场域气质相契合。在其前方仅几百米坐落着纪念馆,其阴郁的暗灰色调带给观者紧张沉痛的心理感受,与后方的“云锦”显得极不协调。河西片区龙江和奥体中心中心两个区域在景观上还比较单一独立,在中间的南京云锦博物馆本应发挥连接南北的作用却因规划不善成为了文化孤岛。基于此,河西新城的打造可以将主题定位为南京云锦。并将其文化特质延伸至长江滩涂风光带,可在沿江一带建湿地公园和绿地广场,连接至秦淮河交界,既彰显了其绿色生态的建城宗旨又给市民的健身娱乐及文化活动带来诸多便利。通过奥体中心借助即将举办的盛事“亚青会”和“青奥会”形成整个河西区域的中心气质即锦绣河山。在青奥会的标牌、吉祥物等设计上更可以利用云锦花色、纹样、图案等作为衬托从而达到既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又彰显南京青奥独具一格的城市特色。
三、结语
云锦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任重道远。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当承担起这份责任、肩负起这份使命。保护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脉并使之生生不息。云锦未来的发展必将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发展道路。但我们灿烂辉煌的历史、绚丽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民族精神绝不能在世界观念大融合、多元化的大潮中消逝!(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
注释:
①王宝林.云锦[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第87页。
参考文献:
[1]王宝林.云锦[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2]徐艺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使命[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廖军.从云锦艺术的创作和传承方式看它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属性[J].丝绸.2003(09)
篇5
一、今年,争取文化活动中心动工兴建;做好博物馆馆内展厅布置并投入使用;做好体育馆前期准备工作。
二、通过举办广场文艺晚会、节日文化活动、民间艺术展演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主题宣传活动,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去年成功举办首届农民文化节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将举办全县农民乐队汇演等活动。
承办3月份茶叶节文艺晚会和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今年,要围绕县重点工作,开展“文艺宣传”演出,全年计划送戏130场左右。
三、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重点做好*大院修缮工程;在建立*高腔传承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建立道惠夫人戏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建设。
四、全力抓好乡村两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争取*等乡镇文化站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等乡镇文化站动工兴建;对村级文体活动室的乐器、音响等硬件设施给予增添。
依托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点,拓展共享工程的覆盖范围。
五、继续开展文化进社区等活动。以节庆活动和广场活动为重点,以企业文化为依托,与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相融合,开展文体活动。
抓好文艺创作及体育创新。力争创作一批立足民间、生动鲜活的文艺精品;拓展体育活动内涵,充分将体育活动与部门、企业“联姻”,整合资源,使体育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得以进一步深化。
县文广局将组织培训乡镇文化员、农村民间艺人,挖掘一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精品。
六、按照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继续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扫尾工作。在此基础上,调整充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筛选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文物精品,申报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名录。
公布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完成一批重点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好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结合,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整理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利用各种平台加以推广。
七、做好网络文化市场监管工作,严厉查处接纳未成年人等违规违法经营行为;积极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努力推进政府部门及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同时抓好文化市场审批工作,促进文化市场繁荣有序;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八、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在全县20个乡镇均设立图书流通站,设立村级图书流书室20个,为文化示范户送去图书。
篇6
关键字:古建筑 电气设计 照明系统 火灾报警 防雷接地
一、 建筑概况:
浙江省磐安县玉山古茶场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茶交易市场,是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文化空间”,相关传统文化活动延续至今,具有广泛的地区影响力。2006年5月,玉山古茶场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古建筑类,是目前唯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代市场类文物古迹。
为有效延续和保护玉山古茶场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保护磐安县丰富而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7年编制了《浙江省玉山古茶场文物保护规划》,为了科学、合理、适度地发挥文化遗产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县政府决定进行古茶场配套设施的项目建设。
建筑主要平面为院落式布局,围以不同高度的院墙,保证了传统建筑群高密度的组合肌理的延续。 展览区块两组院落建筑,主入口庭院具有一定的典礼性,其围合建筑以古茶场的管理和贸易的历史沿革展示为主;进入展厅正对的是一个纪念性的庭院,用来纪念茶神许逊;另一组庭院建筑主要展示的是茶文化的民俗,涉及多神崇拜、茶的制作、品茶、斗茶等等。 办公研究为相对独立的院落建筑,具有接待和会议、研究和值班住宿等功能。 茶厅供参观者品茶休闲之用,为开放式格局,建筑空透不围合,前院,采用传统庭院园林布局设计,小中见大;碑廊展示历代名家碑刻书法,将新旧建筑及庭院自然地联系起来;功德碑为历代民间修缮茶场庙的记录,非常珍贵,特设一个小庭院展示,此庭院位于新老建筑之间,也是交通联络之地。
二、 配电系统:
电源等级:本工程负荷等级为三级负荷,各单体采用380v/220v电源进线。电源均引自室外公用变电所。
负荷计算:根据各设备专业提供资料及相关设计手册,按100w每平方米计算,需用系数取0.9。室外相变至各单体的配电线路均采用yjv22型电缆直埋地敷设或yjv型电缆穿管埋地敷设。各单体均设有总配电箱,采用放射式供电系统,其余所有支线均采用聚乙烯绝缘铜芯线bv-500穿钢管或pvc管暗敷。
三、照明系统:
照明分为普通照明、景观照明和应急照明,应急照明包括备用照明和疏散照明,所有照明标准按有关规范设计。普通照明采用高光效、高显色性、节能型光源;应急灯和疏散指示灯采用自带蓄电池的灯具。
四、防雷系统
本工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物,根据防雷规范要求各单体均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在屋顶,沿屋脊、檐口等地敷设避雷带及短型避雷针作为接闪器,利用建筑物柱内主筋作防雷引下线。
五、接地系统
本工程接地系统采用tn-c-s系统。采用综合接地方式,并在有淋浴的卫生间作局部等电位联结。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合一,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各建筑单体利用基础、桩基和地梁,作为接地装置。
六、设计心得
结合本工程我们可以看出,古建筑大都属于年代久远,除近期修缮的外,一般的古建筑都很破旧, 结构大都为砖木混合结构,建筑形式有厅、有楼,有榭、有亭,且布置在山水之间,以廊相连,错落有序。其位置有人居密集区,也有孤山僻野处。北方的古建筑大都地处干燥的环境,南方的古建筑则地处温暖潮湿的环境。
古建筑原本没有电气装置,近一个世纪以来,电气照明等装置才逐渐在古建筑中应用,但其装置的应用规程、规范未见明确。因电气不良或使用不当而引发的电气火灾时有发生,让人担忧,抓紧制订专门针对古建筑电气装置有关规范刻不容缓。古建筑一般用木材做构架,因木材属固体可燃物质,且由于年代久远,其易燃性更加突出。现有规范对其电气设备及线路的设计和安装有很多要求,在古建筑养护、维修和电气改造过程中应密切注意,严格遵循。
古建筑的火灾事故原因很多,而电气的安装、使用不当引起的火灾是
因之一。经常见到有关报道说某处火灾原因是电线短路。所谓短路是指通电导线之间因绝缘破坏,使导线间碰撞造成电路短接而产生火花,致使导线熔断 的现象,俗称碰线。导线熔断时常在断线处被熔成熔珠,短路的熔珠在 火灾现场是常见的,它有可能是火灾的成因,但不一定是火灾事故的惟一原因。
七、注意问题
建筑电气在古建筑中的应用其实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一点就是线路敷设问题,特别是对原有建筑进行修缮类的项目。既要保证古建筑的古色古香,又要把现代化的电气设备敷设到位。我个人认为一些细节上的处理要很艺术和值得深思的问题。第二点就是关于整个古建筑物的防雷保护措施,特别是属于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建筑跟应该加强防止雷电入侵的措施。施工方式也是很值得商榷的,既要尽量保证不影响古建筑的外立面效果,又要保证整个防雷接地系统的完整性。第三点也是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消防火灾的探测和预防。结合古建筑本身的建筑特性,都是属于易燃材料。特别要像寺庙类的古建筑长时间有香火点燃着,要是保护措施不到位的话。很容易就会引起火灾。对于地处比较偏僻的建筑屋没等消防队员过来救火,建筑物就已经无法挽回了。
建筑电气在古建筑中安装完以后,后期的设备维护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古代建筑多为开敞式建筑,易积灰尘。早晚温差也大,对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也将大大的缩减。电气线路也容易老化,所以个人觉得电气设备及线路的日常维护还是很有必要的。
篇7
老艺术家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基层群众共享老艺术家们的精品佳作,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传递他们为艺术奋力拼搏、一以贯之、执着追求的精神,由市文联主办、市文明办指导的“浦江流芳—2013上海美术·书法·摄影老艺术家作品邀请展暨社区巡展”在上海图书馆一楼展厅拉开序幕。本次展览共有55位老艺术家参展,平均年龄为73岁,最年长的作者高式熊先生已93岁高龄。参展作者中囊括了上海美术界、书法界、摄影界的一大批名人大家,展出的作品中有徐昌酩的公鸡图、汪观清的钟馗抓痒图、王克文的夏荫图、郑家声的醉八仙、龚继先的荷花图、唐逸览的百年苍松图以及高式熊、陈佩秋、周慧珺、韩天衡等书法名家创作的各类书体的条幅、斗方、对联等上品佳作。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受邀的12位老摄影家所创作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们高超的摄影技巧,许多作品更是记录了上海历史上的许多重要时刻,如左家忠在和上海工人共庆“五一”时留下的珍贵画面,尹福康在1956年记录下的梅兰芳在舞台上献演的精彩瞬间等。此次首展结束后,文联培训指导中心将联合市东方宣教中心、青浦区徐泾镇文化中心,赴全市各区县巡回展出15场。
2013上海文艺知识产权论坛成功举行
《上海文艺知识产权年度报告(2012)》会暨“2013上海文艺知识产权论坛”在上海品牌交易中心国际俱乐部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市文联、上海知识产权研究所、上海知识产权保护发展联盟主办,上海市文学艺术家权益维护中心、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平台、东方知识产权俱乐部和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承办,来自行政部门、企业、高校、律所和知识产权公司的70多名知识产权理论研究和实务人员参加。论坛上,十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文化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这一主题,分别就“文化产业发展与版权保护”、“网络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问题”和“文化贸易中的法律问题”等相关专题发表演讲。论坛以专题研讨的形式,深入探讨了当前文艺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问题,为版权制度的完善建言献策,进一步推动了上海文学艺术知识产权的学术研究,增强了文艺界与知识产权理论界、实务界的联系与互动,为知识产权制度如何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何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提供很好的切入点。
纪念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逝世一周年系列活动举行
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电影资料馆、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主办的“瑞草芳华——纪念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逝世一周年系列活动”近日在新落成的上海电影博物馆一楼艺术影厅隆重举行。开幕式上,上影集团副总裁、上海电影博物馆筹备组组长王小军向张瑞芳的亲属颁发捐赠证书,感谢他们把张瑞芳大量珍贵文献资料和实物捐赠给上海电影博物馆。张瑞芳亲属代表顾毓青接受证书并发言。上海电影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范奕蓉向来宾介绍了上海电影博物馆展出的有关张瑞芳的各个展项。最后,嘉宾们共同观赏了1957年由江南电影制片厂摄制、张瑞芳主演的电影《凤凰之歌》。此次活动还展映了张瑞芳主演的《李双双》《松花江上》《南征北战》《聂耳》《泉水叮咚》《三八河边》《万紫千红总是春》和《家》等经典影片。同时,张瑞芳艺术人生研讨会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会议室举行,电影界专家学者、张瑞芳生前亲朋好友共同参与了研讨。
第十七届“江南之春”画展开幕
由上海市美协、解放日报、上海市群艺馆、上海市农民书画协会、刘海粟美术馆共同主办的第十七届“江南之春”画展在上海农业展览馆隆重开幕。该画展是上海画坛一个以群众美术为主的展示类品牌项目,是上海画坛一个“老字号”的双年命题展。经过34年的发展,拥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是得到社会认同的“文化标识”。本届“江南之春”画展作为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以“都市—乡情”为主题,所展出的作品中既有根植民间土壤的农民画、剪纸,反映现代新农民、新农村的优秀作品,也有反映都市情怀、都市风貌的作品,体现了上海都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当代美术多样化的创作状态。展览共评出入选作品162件,获奖作品50件,其中一等奖5件,二等奖10件,三等奖15件,优秀作品20件。同时授予上海的金山、松江和宝山等画乡创作团队等9名美术辅导者为“现代民间绘画优秀辅导员”;7名农民画家当选为“优秀现代民间绘画艺术家”。本次展览的部分获奖作品还将送评今年9月由上海市美协主办的“上海美术大展”。
《上海爷叔讲上海》研讨会在沪举行
日前,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举办的《上海爷叔讲上海》研讨会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举行,相关专家学者30余人与会。《上海爷叔讲上海》于今年5月首轮在上海兰心大戏院连演8场,出票率100%,票房超过152万元,引起业界关注。与会专家表示,姚勇儿出身艺术世家,表演既有其父姚慕双老道幽默风格,又传承叔叔周柏春软逗阴噱流派,演出信息量非常大,更难得的是整场演出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显示了他深厚的生活积累和艺术积淀。在上海方言亟待普及和推广的今天,这样一台内涵丰富、饶有趣味的演出在申城舞台上出现是很值得赞赏的。有专家提出,姚勇儿虽然是一个人撑满整场演出,但他不同于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也不同于北方的单口相声,他的表演,知识性远多于娱乐性,是普及沪语、上海文化的正能量。也有专家将演出形象称之为纪实频道剧场版,可以激发了解上海、寻根上海的意识。会上,大家对这一本土方言类脱口秀演出如何进一步提高纷纷支招,期待将此打造成可持续挖掘的系列性演出,成为一个弘扬海派文化的新亮点。
音协组织召开“海上新梦”音乐会专题会议
日前,上海音协组织沪上20多位著名词曲作家赴崇明岛进行采风并召开音乐创作专题会议。会议总结了“海上新梦Ⅶ”举办经验,并研究部署了“海上新梦Ⅷ”的筹备工作。会上,艺术家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就通过“海上新梦”平台推动音乐创作繁荣,提出了一系列中肯的建议。与会者们认为,在中国的音乐节中,组织本土作品的演出非常重要。因为西洋乐的发展不会因中国作曲家不参与而受到影响,但中国音乐如果没有中国作曲家的支持,就无法在世界立足,很高兴上海音协有这样的远见和胸襟。采风过程中,艺术家们还前往崇明博物馆、规划馆、三民文化村、杨刚音乐馆参观,并观看了崇明本土山歌表演和瀛洲丝竹乐的演奏,为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积累了宝贵素材。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研讨会举行
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表十周年,6月8日也是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为扎实推进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民协、宝山区文广局在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联合主办了“纪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颁布10周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研讨会”。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以及各区县文广局、非遗保护分中心负责人等10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该是孤立的文化事象,对其保护应牢固树立整体保护意识,不仅要强调单个项目技艺的传承,而且要让项目在当今社会环境中活态传承,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和体制,确保其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密切关联和共同发展。研讨会结束后,与会人员欣赏了由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张静娴,古琴艺术和江南丝竹保护项目传承人表演的昆曲、古琴、江南丝竹等部分保护项目的汇报演出。
著名导演汤晓丹电影作品回顾展开幕式举行
中国著名导演汤晓丹素以拍摄军事题材影片见长,这位从未侧身行伍的布衣导演,被人们冠以“银幕将军”的美誉。在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上海影协联合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向大师致敬——著名导演汤晓丹电影作品回顾展”,展映汤晓丹执导的《南征北战》《红日》和《渡江侦察记》3部观众非常熟悉的影片。日前,主办单位在上海影城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开幕式,并放映了开幕影片《红日》。今年正值影片《红日》公映50周年,为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开幕式上,汤晓丹导演的夫人、影片《红日》的剪辑师蓝为洁,《红日》的摄影师马林发,作曲吕其明,制片沈锡元,演员张云立以及参与《南征北战》《傲蕾·一兰》演出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仲星火,《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的特技设计戈永良和《廖仲恺》的制片杨公敏一一上台与观众见面,共同回忆当年与汤晓丹导演合作的美好岁月。
篇8
国家馆日活动
克罗地亚馆位于世博园的c区,通体的大红色外墙让它格外显眼。该馆总建筑师布兰科・西拉金介绍说,之所以选择通体红色外加悬挂白色旗帜的外观设计,是为了象征克罗地亚国徽上的红白格图案,而这是克罗地亚最基本的标志。同时红颜色也是中国的颜色,设计者希望以此表达“克罗地亚在中国”的含义。
除了在场馆外部颜色的使用上别具匠心外,克罗地亚馆的内部设计也凸显了“克罗地亚在中国”的特点。馆内有一条长达27米的“影像通道”,在通道两侧,结合声光电等多种手段显示出了克罗地亚不同城市的街道、建筑和城市生活的影像。当参观者走过通道时,就仿佛置身于这个地中海国家的不同城市当中,犹如把克罗地亚的城市“搬到”了中国。
馆日演出
克罗地亚民族传统服装表演
11:05~11:35世博中心中央大厅(绿厅)克罗地亚民族传统歌曲和舞蹈表演16:00~17:00世博中心大会堂(红厅)克罗地亚马克西姆・姆尔维察钢琴独奏音乐会
19:30~20:30世博中心大会堂(红厅)
20个白色中空长方体代表着城市鳞次栉比的街区,组成一座漂浮在头顶的虚拟城市。以“文明的果实”为主题的捷克馆位于世博园区c片区,占地面积为2000平方米,展馆外观展现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布拉格旧城区,地图由成千上万个硬橡胶制成的冰球构成,象征着杰出的捷克冰球体育。
展馆门口的大“丝带”仿佛将参观者“拖”进展馆内部,还能为等候的人挡风遮雨或是躲避阳光暴晒。在展馆内部,20个白色中空长方体代表着城市鳞次栉比的街区组成一座漂浮在头顶的虚拟城市,这些长方体契合着绿色山峦起伏的草坪呈现出高低不同的效果,宛如长在空中的累累果实。这些长方体的横截面都是4x4米,里面均藏有一件捷克“文明的果实”。例如,“捷克装饰”展项将陶瓷人物、动物和茶具以别致的方式置于垂直墙面之上,表现了捷克的传统瓷器制作工艺;“纳米蜘蛛”展示了捷克发明的纳米纤维纺织设备;“捷克音乐”则给参观者带来德沃夏克、斯美塔那等捷克音乐家享誉世界的音乐杰作。
捷克馆内的“镇馆之宝”则是从布拉格查理大桥上拆下的两块青铜浮雕。这两块浮雕原本位于查理大桥上扬・聂波姆斯基的雕像之下,极具传奇色彩。人们相信,只要能够摸一摸这些浮雕,就能获得好运。跟丹麦馆的美人鱼一样,这两块浮雕也是首次离开布拉格。
此外,捷克馆内的“黄金泪滴”也很炫。这件由黄金打造的展品外形犹如一颗巨型的泪滴,线条优美,只有每逢第500名游客才有机会对这件展品进行近距离观赏。幸运观众在欣赏“黄金泪滴”的同时,头上将佩戴一个高科技感应器,这个感应器可以感知观众的情绪起伏,进而操纵机械手臂,从近50款香料中选取若干品种,调制出一款独一无二的个性香水。
馆日演出
捷克馆日室外音乐会
10:00~20:00 C-10广场
10:00~22:00欧洲广场
捷克馆日小型演出歌舞表演
11:05~11:35 世博中心中央大厅(绿厅)
捷克国家剧院芭蕾舞团芭蕾舞晚会
20:00~22:00世博中心大会堂(红厅)
“和谐之都”(Balancity)――德国馆的名字是一个新造词,意思是“平衡的城市”。
德国馆由4座不规则的多面体组成,也是世博会开幕之后最热门的场馆之一。单看每一座建筑主体,奇异的几何造型似乎显得重心不稳,但是当4座建筑主体组合在一起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它们相互支撑交融,取得了视觉上完美的平衡,既稳固又流动,充满轻盈飘逸之美。
进入展馆内部,参观者更能体会“和潴”的深意:旅程从蓝天白云、海鸥翱翔的海港出发,一路就像行进在迷宫中一样,穿过不同的空间――花园、办公室、工厂、仓库、隧道……在精彩的实物与图片展示中,参观者既可一窥普通德国市民的生活,也可领略众多最新的发明与高科技产品。不过真正的惊喜还是在最后的“动力之源”展厅。这是个锥形大厅,顶端悬挂着一个直径3米、重达1吨的金属球,其表面镶着40多万个二极发光管,组成了多种图像和色彩。更神奇的地方在于,这个金属球能感应观众的动作和声音并作出回应。据介绍,进入大厅的游客们将被分为两组,并一起呼喊。哪组呼声更大、更整齐,金属球将移向哪组。随着金属球的摆动,呈现在球面的图案和色彩也将随之变化。10分钟后,金属球静止下来,慢慢浮现出地球的画像,一粒种子生根发芽,然后开花……这一切仿佛告诉参观者,人类的齐心协力和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两者和谐发展,便是创造都市勃勃生机的“动力之源”。
馆日演出
德国馆日30分钟综艺演出
12:20~12:50 世博轴阳光谷
德国馆日流行音乐演奏
15:00~16:30 世博轴阳光谷
土库曼斯坦国家馆位于A区,由于是租赁馆,整体的设计比较简约。别具一格的网格状展馆外形和简洁的现代元素融为一体,显现了浓郁的中亚风情。展馆内部以亮色与棕黄色、浅灰色等进行空间配色,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石油延续城市梦想”为主题,通过实物、多媒体等形式展现新时代的土库曼斯坦的风土人情及地理风貌。
汗血宝马是土库曼斯坦的国宝,它的形象被绘在该国国徽中央,展馆内的视频短片也以此为主角。这种马本名“阿哈尔捷金马”,产于土库曼斯坦绿洲地区,是经过3000多年培育而成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目前全世界共存“汗血宝马”近3000匹,其中约2000匹在土库曼斯坦。据说在国家馆日当天,现场观众有可能亲眼目睹“汗血宝马”的英姿。另外,届时近200名来自土库曼斯坦的优秀演员还将为参观者呈现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
馆日演出
土库曼斯坦歌舞表演
11:05~12:35 世博中心中央大厅(绿厅)
20:00~21:30 世博中心大会堂(红厅)
拥有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奥地利,其国家展馆也跟音乐密切相关,整个展馆的造型远远看去就如同一把平放的吉他。
游客踏入奥地利馆前,可以先利用蓝牙,在手机上率先进入奥地利图像与音乐的世界。从华尔兹到萨克斯,奥地利精妙的音乐作品将为等候者提供消遣。他们还特意设置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主题人物,如希茜公主、莫扎特、施特劳斯――这些“奥地利名人”将通过高科技――呈现,别忘记和他们合影留念。
在展馆内部,奥地利馆聘请了视觉艺术家团队(Visual Jockey)。他们所打造的全展
厅音像视觉布局,借助了64台投影机及上百万张循环播放的幻灯片,在三维立体空间中呈现奥地利的“城乡互动”生活。
观众可以在奥地利的崇山峻岭中穿行,其中还布置有一片约60平方米货真价实的雪地,走出雪山就是森林,连松鼠都可能在你脚边跳来跳去。随后则是一个水的世界,参观者可以沿河漫步,也可以玩水嬉戏,还可以看到来自欧洲中部原始森林和多瑙河流域的各种鱼类和其他动物。参观的最后一站才是城市。莫扎特和施特劳斯会在280平方米由绿、红、蓝三种颜色搭配而成的城市里欢迎参观者,从击鞋舞到时尚服装秀、从古典音乐会到国际VJ之夜,美轮美奂的奥地利不同文化都将在这里上演。
奥地利馆日音乐会
11:00~11:30 世博中心中央大厅(绿厅)
荣誉日活动
这个听起来比较生僻的国际组织一直致力于促进竹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他们坚信竹房能提高千百万穷人的生活,竹藤资源也能大大减少木材的使用量,是一个相当绿色的国际组织。整个展馆的特色相当鲜明,由竹子包裹、曲线形的造型设计让建筑更富动感。展馆地面铺满竹子,墙上也采用竹藤的材质,非常环保。展馆内将以动态的、交互式的展示方法让观众全面了解竹藤的可持续发展及应用,这其中也包括用于城市生活中的各种创新的、高科技的竹藤制品。各种用竹藤编制的展品,如乐器、家具、容器、装饰物等,让人感受到竹藤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国际竹藤组织覆盖全球的网络以及该组织为消除贫困、环境保护和全球合作等目标作出的贡献也在展示中得到体现。
国际竹藤组织荣誉日竹乐演奏
15:35~16:5世博中心中央太厅(绿厅)
乐团组织者自己动手发明研制了新型竹乐器,并由此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竹乐团――北京良宵竹乐团。该乐团所有乐器均为竹制,品种有30余种,如用世界最粗的竹子做的低音鼓,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相”开发的超低音乐器,钢琴排列的竹板琴,用1000多度高温烧制的竹炭做成的金属音色的竹炭琴,仅一根弦的独弦琴,富于中华民间生活气息的蒸笼、竹碗等。这些乐器外观造型独特,演奏方法新奇,这支在国际上多次获奖的乐团被誉为中国唯一的绿色乐团。
地方省市活动周
河北馆外观看上去像一个半通透、富有梦幻色彩的立体空间。馆内设计为5个几何体,呈相互关联的基因链状排列。展馆内部分为3个展区。第一展区“熹微的晨光”主要借助通过三折幕多媒体投影、倒锥体装置和城市类型博物馆,追溯京畿之地的历史渊源与灿烂的燕赵文明。第二展区以水的元素营造空间,着力打造出一个立体水世界。第三展区“希望的家园”则是一座主题影院,“主打”影片是一部采用三维动画制作、以一个唐山地震中复活的英雄为故事线索、表现英雄在未来河北城市中的所见所闻所遇的“大片”。
活动周上将有具有河北特色的文艺节目和民间工艺集中展演。主要内容将以河北省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吴桥传统杂技、河北武术绝技、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等艺术品种为主,参加展演的节目多达几十种。其中最值得期待的应该是唐山皮影戏。经典寓言剧《鹤与龟》将在世博会河北馆专门的小舞台上演,5月14日~18日天天与观众见面。此外,每日演出的剧目还包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梳妆》和《武打》两段。而神话皮影戏《沉香救母》也将被搬上世博会的大舞台,唐山皮影戏独创的荧光戏变脸技艺将在这部戏中集中体现。而独具当地特色的“鸡里蹦”、“驴肉火烧”、“锅包肘子”、“茄汁牛肉”等菜品小吃也会在活动周上出现。
篇9
关键词:珠算文化;传承与创新;终身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195 -03
一、引言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决议指出:“珠算既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象征,也是一种实用工具;这种计算技术经世代传承,融入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具有多重社会文化功能,向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将中国珠算列入代表作名录,有利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促进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尤其是提供了一个适应当代需求的范例。”对于在珠算方面的终身学习而言,一方面指的是珠算能够从小到老伴随人的一生;另一方面指的是珠算对于任何年龄层的人而言都是适合的,都能够进行珠算的相关学习,只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价值取向有所不同而已,对于儿童阶段而言具有开发其智力的重要作用,对于特殊儿童而言可以补缺其智力障碍,并有助于其康复,在大中专院校有助于财经类方面的学生提升其专业素养及提高其专业技能,对于老年人而言还具有健脑的作用,有助于延缓衰老。
二、开发幼儿早期大脑潜能,培养儿童珠心算学习兴趣
珠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珠心算则是珠算在现展的创新之举。珠心算就是把珠算的运算模型与珠码内化在大脑中间形成珠像,并通过珠像实现运算。现代对大脑进行研究以及在珠心算教育活动实践过程中都证实,珠心算有助于开发人类在智力方面的潜能,对幼儿早期大脑潜在能力进行开发,是对幼儿进行珠心算教学的关键目的所在。对幼儿开展珠心算相关课程,并将开发幼儿大脑潜能,培养幼儿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启发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对幼儿开展珠心算相关活动的宗旨,将“边娱乐边进行珠心算学习,边游戏边开发大脑”作为指导方针。幼儿进行珠心算相关学习是以算盘结构的独特性、科学性,珠算方法具有的直观性以及可操作性为基础的,通过所获得的操作能力将珠心算作为载体对幼儿大脑潜在能力进行开发,同时进行珠算方面和珠心算方面的教学,这两方面的同步教学是始于幼儿最早进行认数以及识数的时候,在学习拨数字1-9 时,便开始形成对算珠方面的表象认识,并通过加法和减法的计算逐渐提升算珠表象方面的操作技能。珠心算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算珠表象,另一方面是表象操作,这两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又对前者有促进作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操作实际和模拟想象的过程,将手、眼、口、耳、脑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进行协调活动,刺激大脑的神经,促进右脑进行形象思维,让幼儿在记忆力方面、观察力方面、想象力方面、注意力方面与思维方面的能力得到开发,实现开发智力的最终目标。
三、在小学将珠心算同数学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中国教育部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珠算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中小学教学之中,江苏省十分重视珠算文化传承和教育工作,把珠心算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内容,列入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试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小学珠心算教育实验工作的意见》。江苏省的珠心算在最近几年内正在按照轮次逐步推进,实现从实验到铺开到完善的目标,珠心算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珠心算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基础。
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方面、逻辑思维方面、空间想象方面及解决问题方面等,珠心算同数学相结合,不但有助于小学生智力潜能方面的开发,还有助于提升其数学能力,这也是在小学开展珠心算课程的核心价值。
在理解数学中关于算理与算法方面,运用珠算远比运用笔算要容易许多,同笔算学习相比,采取珠心算的方式来提升表象操作方面的能力过程,无论在方法方面、手段方面、目标方面等都存在质的差别,开展珠心算相关活动主要是开发大脑潜在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在数概念方面的发展、计算能力的提升、思维能力的开拓以及非智力因素的相关培养。
珠心算相关学习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赛型,一种是普及型。比赛型珠心算将竞技作为主要目的,主要进行练习,且以熟练拨打算盘作为珠心算相关学习的前提条件,以正确率以及速度作为算珠在表象质量方面的验证标准,通过我国在珠心算方面的选手在国际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可以看出,采取此种训练方式有助于提升竞技能力,也有助于智力开发。江苏卫视《最强大脑》中小学生的心算绝技展示了珠心算的无穷魅力,珠心算并不神秘,它完全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普及型的珠心算将数和相关计算作为核心内容,秉承珠算服务于数学的宗旨,它必须在数学教育这个大环境之下,而且被课时数所限制,要想获得高效率、低负担的效果,关键在于找到提升算珠在表象质量方面的有效方法与珠心算同数学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掌握好关于珠心算进行练习时候的程度与数量。在小学开展珠心算课程,要充分体现其价值,使珠心算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开展珠算文化传承和教育,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支持,既要发挥小学的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四、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推动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和综合素质方面发展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历史使命,既能通过大学教育功能促进珠算文化的传承,又能让珠算文化蕴含的价值吻合大学教育功能的充分释放,使二者协调发展,构筑传承和教育的新模式。
在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珠算教育热,珠算教师紧缺的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探索多元途径开展师资培养,制定珠算人才培养方案,集合有志愿成为珠算教师的学生,以就业和创业为目的,培养学生成为有技能高超,品德高尚的人,充实珠算教师队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珠算文化传承高层次人才,造就一批珠算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争创国家珠算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
纵观终身教育的各环节,从幼儿阶段到老年阶段之中以青年阶段、成年阶段尤为重要,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即将珠算方面和珠心算方面进行同步学习,通过“体验珠算、爱上珠算”的教育活动,使青年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珠算这一传统民族文化给国家、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由此引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心和历史责任感,提高青年学生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
在当今数字时代珠算的学习不但有助于青年学生进行全面计算方面的能力培养,还有助于形成自控能力,提升勤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神。例如财经专业学生将来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天天与数字打交道,天天与报表打交道,数要准,账要对,表要平,没有专业技能是无法做好工作的,2015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珠算》大纲规定了具体内容和要求。学校可以对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拓宽空间,加大宣传力度,使珠算文化可以进入更多人的生活之中,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教研基地所具有的辐射作用,为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五、为实现大众传播的社区教育注入新活力,探索珠心算服务社会的新模式
算盘,不仅仅是记忆中谋生的工具,更是故事承载的泛黄史册;珠算不仅是老人们流连寻找的回忆,也要让更多的人惊叹于民族文化的璀璨。在社区学校的教育课程体系中开展“老年珠心算健脑活动”,教材以珠算心算为载体,同时设计算盘操、手指操、购物心算等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学习内容,让手、眼、口、耳、脑多种感官一同参与到各种练习中来,这样运动了头脑,增强了记忆,健身健脑,同时教材还融入珠算文化、珠算小故事,使教材活泼生动。
组织一支自愿者队伍。在活动过程中,一些珠算的爱好者和一些骨干学员逐渐组织成一支自愿者队伍,承担宣讲的任务,在居民之中大力宣传珠算文化,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学习;每个月组织沙龙活动,把新老学员组织到一起,开展趣味比赛,交流学习经验,为老年人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给他们带去了健康和快乐。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学校积极探索“珠算心算健脑作用”的特色活动,开发了“手脑并用,延年益寿――传承中华珠算文化”网上展厅。通过“学习互动”、 “课程建设”、“珠算文化”、“传承交流”等一些栏目的设置,全面介绍了珠算的文化渊源,发展轨迹;介绍在传承珠算文化方面的交流和以“珠心算沙龙”为主的传承活动;通过学习互动栏目让参与者体验珠算文化的魅力和趣味;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在中老年人中推广珠心算的学习,帮助老年人健脑健身;参加海峡两岸老年人珠心算比赛,既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了情感交流,增进人际交往,又发挥了健脑作用,此项活动受到了老年朋友的欢迎,同时也给社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也是探索珠心算服务社会的一个新亮点。
六、结语
终身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珠算文化符合时展的重要体现,对建设终身教育相关体系具有深刻的意义,珠算事业具有全方位性和整体性特点。珠算心算具有计算方面、启智方面、教育方面以及健脑方面的功能,针对的人群不一样其教育模式也不一样,需坚持将珠算和心算同步进行学习作为基础,传承、发展珠算文化,体现终身学习的主旨,推进全民终身教育,通过教育提升人们传统文化认知、认同和传承的能力。研究合理安排各年龄段的教学内容,设计教育要点,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有效进行教育评价,整体贯穿珠算文化教育,科学构建珠算传承教育的体系,树立起珠算文化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以珠算终身同步学习为基础,力求做到学科课程、教学环节、教育人群全覆盖,把珠算文化传承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社会生活中普及珠算文化,研究适应时代变化的网络在线教育方案,拓展空间,构筑“全覆盖”的珠算文化传承和终身教育的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决议[Z]. 阿塞拜疆巴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议,2013,(12).
[2]蒋志峰.对珠心算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J].珠算与珠心算, 2012,(02):34-36.
[3]张德和.珠算心算与终身学习[J].珠算与珠心算,2012,(01):29-31.
[4]王家申.珠算技能训练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J].珠算与珠心算,2013,(06);87-89.
[5]江S.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刍议[J].职教论坛, 2014,(17);53-56.
作者简介:
篇10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有这么一个方向:黎锦装饰与服装设计。它的培养目标是要学生通过本科四年的学习,能够通晓黎族文化、必须熟练掌握黎锦的设计制作、编织工艺及商业开发能力。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梦介绍,学院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保护:一是在理论上,通过理论研究以及实物的研究深挖该民族的技艺与文化;二是在技术上,结合现代技术改良生产工具,加大产能改善产品。改良不能改变其本质,依旧要保持其手工制作的特色。三是创新与发展,黎族五个方言区的图腾符号几百年来也就积累了100个左右,后人应该通过对黎族文化研究开发出新符号:或组合、或挖掘、或创新。如此,我们才是真正的发展民族文化。
据美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韩显中介绍:黎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的民间传统艺术,美术学院为了缩短理论与艺术创作实践的距离,建立了“校内的理论课堂、实验室课堂、民间组织课堂、企业生产课堂”四类课堂。从理论研究到实验室设计元素、符号,再到民间采风验证设计作品的民族性,最后的到工厂转化成产品,从而实现“循环研习+创产联动”的教学模式。而这一教学模式在2009年被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为“基于黎锦文化传承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从教育的角度,让现代年轻人直接参与其中,再由年轻人传承到下一代。
一个技校走进山洼
盘过弯弯曲曲的山路,再爬上长长的山坡,便到了五指山的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这个学校里有一个黎族织锦技艺学历班,是由五指山市文化馆和海南民族技工学校签订合同联合创办的。技艺班除了面对初高中毕业生,从09年开始,还在农村开设办学点,五指山市冲山镇番茅、什保、应示等村镇轮流开办学习培训,面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青年,学制3年,包括民族历史文化,织锦设备、单反面织技艺、图案设计等相关课程。学完所有课程,成绩、操作合格者,获得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毕业证书。
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黄校长介绍,学校相比于传承人更具影响力:一个传承人,两至三年带十个人,传授的非常慢;很多传承人只知道这项技艺很重要,不知道为什么重要。而学校除了教授技艺,还要从文化角度,系统的讲述黎族历史与知识以及黎锦在民族中的历史作用,形成更为系统、深度的传达。通过办学点增强当地农村文化的培养,通过一门技艺的掌握让大家有活干、有钱赚,实现家门口就业,即维护了当地的稳定,又发展了当地的经济,最主要的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保存下来了。
一个景区的深度表达
在甘什岭的小山谷里,一排槟榔树林中露出两个牛角。写着“槟榔谷”几个大字。顺着景区主线往里走,检票口挂着一幅大型壁画,是黎锦精品龙被。一个博物馆隔着村里与村外,村外的槟榔树下藏着阿妹的布隆闺,不时传出几声山歌,露出几抹艳丽的筒裙;村内,一排排干栏式建筑出现在眼前,挂着几束山兰稻,几捆玉米。哦,是囤放谷物放养牲畜的黎家囤;旁边茅草搭建的船型屋外的草席上坐着几个带着纹身绣面的黎族老阿婆,木刀挑着腰肢机上的经线,拉来卷在木棍上的线索形成纬线,一拉一扯间,编织出或蛙龙或鸟兽的图案,形成一段段灿若云霞的黎锦。一阵风来,带来一股山兰酒香,催促你快抬脚步去看看黎人酿酒的现场,好客的黎家妹在一声“be long”后,送上一杯黎家的“biang酒”。
一声山洪声开始了黎族历史演绎,从民族的灾难到丰收、从外族侵犯到凯胜归来、从布隆闺到十里相送、从纹身绣面到纺染织绣、从狩猎到打柴舞……竹木乐器、树叶鼻啸、山歌舞蹈、纺染织绣、打柴猎兽,黎族的民俗风情与技艺才华竟全融入了这场舞台剧。
这个被誉为海南省民族文化“活体”博物馆的槟榔谷景区,数年来都在为保护、传承和弘扬海南岛少数民族文化努力。据说,在海南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个项目中,槟榔谷景区就展示了其中的10项。
景区馆内收藏的龙被、供养的一批带着纹身的老阿婆、村寨格局的布置、组织的舞台剧在表达着一幅鲜活的黎族风情图。
一个黎村妇女的黎锦纺
五指山市冲山镇番茅的福建村,有一间小院,里面两栋小楼房相对而立,一栋是五指山市黎族传统织锦纺染织绣技艺传习所(陈列馆),主持人是黎锦国家级传承人刘香兰;一栋是五指山黎族织锦文化发展中心,主持人是黄慧琼。一个院子里两套人马,跟着刘香兰的有60人,跟着黄慧琼的有14人。
在发展中心,黄慧琼说,这里的房子原来是福建村的阅览室,几年前她召集村里的姐妹成立了五指山番茅黎锦坊并借用此地。传承所、发展中心的生产活动已经不是纯粹为了盈利。正如黄慧琼的发展中心还成了省民族技工学校“黎族织锦技艺学历班”的教学点,主动担当起传承技艺的责任,培养了村里年轻一代的兴趣,传授传统织锦的工艺。目前发展中心最小的学徒只有四岁,小朋友已学会了简单的织锦图案。黄惠琼还把在外打工的女儿拉回来,加入织女的行列,教导女儿说:这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你现在有机会要抓紧学。
一个生产黎锦的锦绣织贝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