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公园的生物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侏罗纪公园的生物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常情况下,在冰冻细胞中DNA被毁坏。所以,从雅库特猛犸象体内发现的这些细胞对科学家来说具有巨大用途。科学家要获得一只猛犸象完整的DNA密码可通过克隆技术来实现。
科学家是在100米深的地下发现这副保存异常完好的猛犸象残骸的。他们推测,它在这个永久冻土带中可能被保存了一万年甚至更久。《西伯利亚时报》报道,一个在8月份获得这一重大发现的国际科研团队认为,这副被科学家称为“活细胞”的猛犸象残骸可用于克隆。
一位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对俄罗斯新闻社说:“这次考察还让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建立起密切关系。很有声望的科学杂志将刊登这次发现的相关资料。2013年你可从‘国家地[理’]频道上看到一部详细讲述这次发现的影片。”
报道称,备受争议的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已表达使用猛犸象活细胞的愿望。他深度参与了另一个尝试:用2011年在拉普捷夫海发现的“微红金黄色毛发”克隆一个一万年的猛犸象胎儿。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阿德里安·利斯特教授谈到这个较早发现时说:“这看起来像是迄今为止我们所发现的最完整的猛犸象尸体之一。只有在非常遥远的西伯利亚北部,才能有机会发现一具像它一样有肉、皮肤和毛发的完整猛犸象尸体。”
秀岩生物技术研究基金会负责人黄禹锡在韩国被称赞为民族英雄,还被授予“最高科学家”头衔。2006年,他被揭发伪造多项人类胚胎研究成果。2009年,由于以欺骗手段获得和贪污数百万美元拨款,他得到一个缓期监禁的处罚。2005年,他制造出世界首条克隆狗——一条阿富汗猎犬。2011年10月,他称首次克隆出土狼。
最近这个发现可能让一种灭绝的动物重现人间。与此同时,为第一个科研团队颁发“侏罗纪公园”奖的提议已在讨论中。有报道称,根据迈克尔·克莱顿讲述克隆恐龙的《侏罗纪公园》惊险小说执导同名影片的好莱坞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将参与意见,支持这个奖项。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他对在雅库特永久冻土带发现的猛犸象非常着迷。”
奖励私人投资项目的X奖基金会正在筹划侏罗纪公园奖。它的评审委员会成员包括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美国硅谷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等。最近,马斯克的“猎鹰9号”火箭成功抵达国际空间站。
篇2
关键词 科幻电影;科学传播;多元化需求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3-0023-02
人类社会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是现代科技传播的源泉,而科技传播不断促进着社会的科技进步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当今社会,科学传播受众在现代科学传播中呈现出兼顾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的多元化需求。与此同时,现代高科技手段使科技传播技术和方法发生革命性(根本性)变化。科幻电影是一种“以科学幻想为内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点是从今天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的世界或遥远的过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作为一种集娱乐性、故事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大众文艺形式,科幻电影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美国科幻电影大片为代表,科幻电影成为全球范围内科学传播的“黑马”。
美国科幻电影自诞生后,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经验和文学积累,其市场迅猛发展的势头使他国难以望其项背。科学合理的选题、扣人心弦的情节、震撼视听的声画、催人泪下的情景,使美国科幻电影具备科学性的同时又极富艺术感染力。
科幻电影是好莱坞大片中的重要类型。一方面,美国科幻电影遵循着好莱坞固定的商业化模式,表现出极强的娱乐性;同时,由于其先进的科技发展水平与导演独特的科学创作理念,又使它呈现出一定的科学知识性。因此,美国科幻电影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立足科学前沿选题
由于美国在多个科学技术领域处于前沿水平,因此其科幻电影在题材与内容的选取上显示出科学技术的前沿性。在题材、内容上涉及到航空航天技术、信息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地球科学与环境气候等多个领域。(见表1)
可以说,尽管这些电影加入了幻想成分,但其涉及的很多科学知识却是对现实的反映。中、美、俄三国在航空领域的不断探索,宇宙的面纱一点点被揭开,正是《阿凡达》等航空航天技术题材电影的创作基础;生命科学突飞猛进,克隆羊的诞生标志着《侏罗纪公园》、《逃出克隆岛》中的克隆技术已不再是幻想;智能机器人诞生并在医学、建筑、军事、生活中逐渐承担起重要的辅助角色,反映出《黑客帝国》、《终结者》等影片中对人与机器关系的隐忧确有必要;地球环境持续恶化,2008年中国南方地区的冰灾和汶川大地震,全球近几年持续出现的地陷现象等,与灾难科幻电影《后天》、《10.5级大地震》、《2012》中的场景如出一辙。这些科幻电影选题的科学性在现实中得到凸显和验证——科幻电影中的场景离我们并不遥远。
2故事情节与科学逻辑相符
美国科幻电影在故事情节表现上,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情节重于问题。故事情节始终紧紧围绕矛盾展开,悬念叠起、引人入胜地将主题意境推向,紧紧地吸引观众注意力。二是情景表现多于语言对话。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充满行动力,画面直观,突破了观众的年龄、性别、民族和语言的障碍。这正是其拥有广泛受众基础的魅力所在。科幻电影通过扣人心弦、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辅以科学依据为基础的叙事逻辑,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4年好莱坞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的灾难科幻大片《后天》是美国科幻电影的经典之作。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气候学家杰克通过研究发现,温室效应或正在引发全球大灾难。温室效应导致北极冰川融化,将使地球回到冰河世纪。他的提醒并未引起美国当局的重视,一场不可挽救的灾难摧毁了众多生命与人类文明。
《后天》向观众阐述了 “温盐环流”的科学概念,指的是一个依靠海水的温度和含盐密度运行的全球洋流循环系统,即以风力驱动的海面水流将赤道的暖流带往北大西洋,暖流至高纬度处冷却后下沉至海底,再流入其他的暖洋区加热循环,从而保证全球恒温。《后天》故事立意就是建立在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冰层融化,海水被稀释,从而使“温盐环流”停止流动的基础之上的。片中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引起的恶果进行了时间轴上的艺术压缩,在短短几天时间内灾难性后果发生:飓风、冰雹、洪水、冰山融化、极度严寒,人类文明遭到毁灭,地球生命受到威胁……
《后天》播出后,引起了受众广泛的关注以及环保界和科学界的重视。尽管有关科学家指出,《后天》里的场景短期内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后天》给广大受众带来的震撼却是其他类型的电影不可替代的,它警示着人们爱护地球环境,力所能及的阻止全球变暖。
3 高技术视听效果震撼
电影丰富多彩的影像表现手段,使它既是一门视觉艺术,同时又是听觉艺术。在视听结合的基础上,电影产生了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兼具的审美特性,从而使观众沉浸于电影营造的世界,获得审美体验,获取经验知识。美国经典科幻电影凭借先进的拍摄手段和酷炫的制作技术,在视听表现上有着其他影片无以比拟的超强震撼力与感染力。
电影的画面语言是电影表现主题、传达意蕴的基础工具。在灾难题材的科幻影片中,为表现灾难来临时的惊险场景,突出灾难面前人类的渺小,经常用到大全景去展现正在发生的灾难。例如在电影《后天》中,气候发生强烈巨变,暴雨肆虐、海水疯涨,大西洋的巨浪咆哮着涌向纽约。这个时候,导演选取了美国经典代表景物——自由女神像,展现了其在风雨中被海水逐渐吞噬的全景画面。平日巨大的自由女神在海水中风雨飘摇,弱小的不堪一击。让观众不禁惊呼,如果人类生态环境被彻底破坏,连自由女神都在劫难逃,世界末日来临时又有谁能幸免于难?在色彩和光线的运用上,科幻电影擅长运用不同的技巧,去展现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在《黑客帝国》中,因为周边是代码编写出的世界,大部分的程序毫无感情,因此画面基调是冷冰冰的绿色,同时电影又在服装上辅以黑色调,来表现电脑统治世界中的阴森恐怖以及主人公心理的压抑苦闷和迷惑。
除却精彩的画面表现,电影常常通过对台词、音响、音乐的塑造,帮助观众拓宽想象空间,加深对影片深层次的理解。《盗梦空间》中的伊姆斯对阿瑟说:“亲爱的,要做梦就做大一点!”简单的台词,蕴含的意蕴却非常深远。人们往往被思想所束缚,有意无意地受到它们的影响。只有真正意识到了思维本质或者世界本质的人,才可能超脱出去,得到更大的自由。也就是说,我们的头脑也许就是我们的牢笼。《侏罗纪公园》对声效的处理极为用心,甚至为此发明了一种新的音效技术。使得影片无论从细节丰富的程度还是远近的层次,都让观众感觉身临其境,面对各种恐龙及一幕幕惊险刺激的场面,更能感同身受。《发条橙子》导演以象征着真善美的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等古典音乐作为配合主人公暴力活动的背景音乐,通过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邪恶人性的绝望。
美国经典科幻电影通过声画语言的完美结合为观众打造出一道道视听盛宴,在为观众带来新奇的感官刺激的同时,帮助观众更好的融入影片氛围,加深对影片主题、内容的理解与反思,客观上推动对科学文化的传播。
4 关于我国科幻电影科学传播的思考
我国科幻电影为数不多,在少数几部中国科幻电影中,一部分是中外合拍影片,同时还包括动画片与片。在百度百科搜索引擎筛选大陆的科幻电影,搜索结果五花八门,类型甚至还包括玄幻片、恐怖片、爱情片、武侠片,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幻片。由此可见,在科学传播领域中,中国科幻电影并没有占据一席之地。
1)科幻选题名不副实。中国科幻片起步较晚。有些电影尽管涉及了外星人、生物技术、环境地理、激光技术、时空旅行等主题,(见表2)虽然其内容与故事情节跟科学沾上了点儿边,若称其为科幻电影,但仍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珊瑚岛上的死光》取材于科幻短篇小说,片中涉及原子电池、激光器、核弹等要素在当时是极为前卫的“高科技”,令观众大开眼界。但电影本身仅仅加入了简单的科幻元素和超前产品,过于简单的主题和叙事,使其流入了儿童片行列。香港电影业第一部科幻电影是1959年拍摄的《两傻大闹天空》。该片的问世比阿波罗登月早10年,超前的想象值得肯定。然而,香港科幻电影逐渐被注入玄学、神怪、因果报应等传统的东方文化基因。这些东西方结合的“混血儿”,科技含量可想而知。2009年号称中国第一部科幻大片的《机器侠》,美其名曰讲述的是人工智能,但其中高智能机器人与常人毫无差异,片中场景毫无高智能体现,是典型的只有科幻外壳缺乏科幻内核的表现。这些影片除了能博得观众的一些笑声,达到娱乐观众的效果,科技含量极低,很难取得良好的科学文化传播效果;
2)故事情节缺乏科学支撑。中国科幻电影在很多情节上脱离科学实际,想象不着边际,很难获取绝大部分观众的青睐。
中国科幻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出现了一次小规模。1988年的《霹雳贝贝》与1990年的《魔表》可归类为一种类型,片中尽管都涉及了外星人,但幻想不着边际,人体带电、一夜之间长大十年等情节脱离科学实际,只能被看做献给儿童的童话剧。1989年的《凶宅美人头》讲述头颅复活,人体再植的故事,由于过度渲染恐怖气氛而淡化了片中的科幻元素。1990年由冯小宁执导的《大气层消失》中,几罐毒气烧穿臭氧层的情节难免使影片落入“胡思乱想”的俗套。2007年的《宝葫芦的秘密》与《霹雳贝贝》等类似,童话意味居多,科学依据较少,可以说,是带有科幻色彩的儿童剧。2009年由刘镇伟执导的《机器侠》,虽噱头强盛,结果却不尽人意。山寨式剧情和伪科幻的诸多情节除了引起受众的吐槽之外,难以引起强烈共鸣;
3)制作粗糙感染力匮乏。由于制作水平和想象力的差距,我国的大部分科幻电影特技水平拙劣,制作粗糙,缺乏视听感染力。八、九十年代的电影受限于时代自不必说,即使是2009年噱头强盛的《机器侠》,制作水平亦十分普通,其中机器人打斗的特效场面看起来类似于3D动画片,K88拿着大刀挥出火焰的场景,与正在热播的儿童系列片《铠甲勇士》中的场景高度吻合。可以说,当前国产科幻电影的技术水平做出来的效果震撼有余而气势不足,山寨有余而细致不足,实难形成极具魅力的艺术感染力。
面对美国经典科幻电影在全球范围的巨大影响力及科学传播市场的巨大潜力,通过对美国科幻电影的科学传播特点探讨,使人看到了我国科幻电影在科学传播中的传播弱势与差距。科幻电影在培养科学热情、激发创造力、提升公民科学素养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如何能让我国的科幻电影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使其成为有效的科学文化传播工具,获得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双赢,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浩鸣.论现代科技传播的社会功能.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M].人民出版社,2006.
[2]孟繁博.科幻文艺对科学文化传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008.
篇3
能够控制生物行为的病毒,经生物技术修复后的肌肉和大脑……电影《生化危机》中的种种景象其实并不完全是一种幻想。2011年的一些科学新闻会让你发现,这部电影中的这些幻想已经变成了现实。
――《生化危机》诸多幻想成为真实
1.巴西发现僵尸真菌:操控蚂蚁行为
科学家在对巴西木匠蚁进行研究时,发现这种蚂蚁会被4种不同的真菌感染,最后变成僵尸。真菌进入蚂蚁体内之后,会操控蚂蚁的行为,迫使它们四处游荡,直到来到适于真菌传播孢子的地方。随后,这些真菌杀死宿主,将尸体变成培养基。
2.猪体蛋白:可令人类肌肉再生
2011年,匹兹堡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再生肌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从猪身上提取出能刺激干细胞生长分裂和修复组织损伤的生长因子和蛋白质,把它们注入病人身上缺失肌肉的部位,同时让病人进行恢复性锻炼。经过几个月的治疗,病人缺失的肌肉便能再生。
3.人造神经细胞:可修补损伤的脑功能
Tel Aviv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将一个人造突触安装到小白鼠小脑内,就可弥补小白鼠之前损失的功能,小白鼠便能在刺激下眨眼了。
这种人造突触可以“翻译”神经元的信号,并将之转换为肌肉信号发射出去。研究人员表示:这证明我们是可以记录、分析大脑信息,并制造一些人为信息反馈给大脑的。
4.人工器官培育:已造出人造尿道
如电影所描述的那样,在实验室中人工培育可用于移植的人体器官再度取得新的进展。2011年3月,美国威克森林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的安东尼・阿塔拉(Anthony Atala)博士成功制造出了人的尿道。
5.长生不老:干细胞端粒能被修复
人类衰老与其干细胞端粒缩短有重要关联。来自巴克衰老研究所与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抑制反转录转座子和修复它造成的伤害,成功地让干细胞返老还童。这一技术上的突破,或许真的能够使人长生不老。
生命科学甚至超越了幻想所及
1.人造血液替代物不仅有,还能救命
电影《嗜血破晓》中,血液替代物是整个吸血鬼世界得以运行的基础,虽然现实世界没有那么恐怖。但人造的血液替代品已经确确实实地拯救了生命。2011年5月,澳大利亚医生成功使用一种由美国军方研发,以牛血浆为原料制成的名为HBOC201的血液替代品拯救了一名因车祸而严重受伤的伤者。这种替代品,含有大量血红蛋白,适用于任何血型,而且在常温条件下能够保存长达3年。
2.透明的老鼠胚胎已经被科学家育成
电影《隐形人》中,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神奇的药剂,可以使人隐于无形。2011年8月,科学家宣布:一种能够使老鼠胚胎变透明的药剂已经成功得到应用。将这种混合物质注入老鼠胚胎中,能够移除老鼠身上所有的色素细胞,导致胎儿完全透明。科学家在确定这种含有尿素和甘油的混合物安全后,它很可能在诊断疾病上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降低诊断难度,并不会像电影里描述的那么恐怖。
3.美国成功实施首例“全脸换脸”手术
相比于吴宇森《变脸》中的正邪对决,现实中的全脸换脸术则要温馨很多。2011年3月,美国波士顿的一家医院实施了全美第一例“全脸换脸”手术。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为此次手术成立了一个由外科医生、护士、麻醉师等30多人组成的小组,经过15个小时的手术,为在事故中毁容的韦恩斯成功实施了全脸换脸手术,移植了前额、鼻子、嘴唇、面部皮肤和肌肉,并再造了面部神经系统。
4.日本、俄罗斯的科学家有可能克隆猛犸
一个由日本和俄罗斯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在西伯利亚冻土土壤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猛犸大腿骨骨髓。良好的完整性意味着科学工作者们真的可以实施《侏罗纪公园》里的那一幕了。一家日本媒体报道说:科学家们可以从这个猛犸骨髓中提取DNA,并将其与大象卵细胞中的细胞核相替换,最后再将这“人造的胚胎”植入大象子宫中,便很有可能完成这一伟大的克隆,将史前生物带到现代。
像潘多拉星球一样的太阳系外可以居住的行星,地外生命存在的这些电影中的畅想,人类如今有更大的信心相信他们会存在。
――《阿凡达》的潘多拉星球,不止是幻想
1.NASA发现地外宜居行星
2011年年底,天文学家在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的宜居带中找到了一颗行星,温度非常适宜生命生存。这颗行星距离地球约600光年,体积约为地球的2.5倍。美国宇航局(NASA)开普勒空间望远镜首席研究员、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的William Borucki表示:“如果这颗行星有表面的话,它将有非常完美的温度――约70华氏度(21摄氏度)。”埃姆斯研究中心主任Simon Pete Worden补充说:“这是地球孪生兄弟发现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2.地外陨石:为地球生命产生提供原料
一些科学家提出一项惊人的关于地球生命诞生的理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实际上来自太空。2011年,科学家对降落到南极洲的十几颗陨石进行研究时,发现了痕量腺嘌呤和鸟嘌呤――两种构成DNA的碱基(DNA总共有4种碱基)。 而且这些分子的存在并非因陨石遭污染所致,而是来自太空。腺嘌呤和鸟嘌呤的同时存在,说明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来自外太空,由陨石带到地球,最后孕育出地球生命。
3.火星:极有可能存在流动的水
2011年,NASA的科学家发表声明说,他们通过观察火星地表的季节性变化,找到了其很可能存在液态水的证据,表明火星适合居住,美国提出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的计划也因此备受鼓舞。
太空探索范围更加广阔
1.双母星行星被发现
《星球大战》中天行者卢克的家乡是一颗拥有两颗太阳的行星,名叫塔图因。2011年9月,研究人员发现了现实版塔图因。这颗行星被称之为“开普勒16b”,环绕一个双星系统运行。借助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科学家发现了这颗距地球约2亿光年的行星。
2.中微子超过光速
2011年,欧洲强子对撞机先后两次确认了中微子跑赢光速的事实。虽然学界对此仍然有怀疑,但相对于物理学的颠覆,人们更津津乐道于爱因斯坦错了后会怎样?相对论错了,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回到未来》中回到过去的情节会在我们身边真实地发生。
3.太空飞机场建成
《2001太空漫游》虽然是科幻,但在2011年后,拥有20万美元便可以完成太空漫游。2011年10月17日,维珍银河公司建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沙漠的太空机场正式揭幕,这座机场名为“美国航天港”。航天港建有任务控制中心和太空游客准备区,游客将从这里奔赴太空。
4.发现钻石行星
在距离地球大约4000光年的太空区域,科学家发现了一颗非同一般的行星。它的直径与木星相当,但它与众不同的并非硕大的体积,而是它的成分――这颗行星几乎完全由钻石构成。足以证明《天地大冲撞》中那坚不可摧的星球真实地存在于宇宙之中。
能够与机器交谈,汽车可以自己行驶,可以投射互动的3D触摸屏,这些《霹雳游侠》中那部神奇座驾可以完成的事情现已经成为现实。
――《霹雳游侠》的人机互动触手可及
1.Siri:语音控制走进生活
Siri是苹果公司在其产品iPhone 4S上应用的一项语音控制功能。Siri可以令iPhone 4S变身为一台智能化机器人,利用Siri,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读短信、介绍餐厅、询问天气、语音设置闹钟等。Siri可以支持自然语言输入,并且可以调用系统自带的天气预报、日程安排、搜索资料等应用。还能够不断学习新的声音和语调,提供对话式的应答。这是史上第一次智能化的声控技术如此广泛地走进生活。
2.谷歌推出无人驾驶车
2011年初美国搜索引擎技术网站Search Engine Land播放的一段录像显示,一辆装有谷歌导航装置的普锐斯轿车在一座屋顶停车场上自由驰骋。这也预示着,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一天无人驾驶的汽车也能参加美国汽车比赛协会(NASCAR)的大赛了。
3.可触摸互动的3D投影
来自俄罗斯的公司Displ Air,成功地给3D的空中投影加上了互动功能。用一个红外摄像头对人体的位置进行感应,它能同时识别1500点触摸,并且误差在1厘米以内,反应时间则少于0.2秒,通过触摸空气来操控智能设备,在今天成为了现实。
生活还可以如此不一样
1.100%还原度的“人皮面具”
日本一家公司的技术可以提供制作“3D立体照片”的服务,能做出与真人一模一样的面具,甚至完美复制全身都没有问题。他们制作的模型精细到能够准确还原人脸上的微小皱纹、痘痘,甚至毛发。《007》系列中那一幕幕飞速换脸的情景,普通人也能实现了。
2.美国国土安全部犯罪预测系统已测试
美国国土安全部已经开始利用志愿者提供的记录,预测其犯罪几率及可能出现的犯罪事件。这些志愿者自2008年起便自愿接受检测,他们平时的行为都被记录,并以此作为算法,预测出该志愿者是否可能犯罪。可以说,这个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少数派报告的》中犯罪预测的雏形。
3.意念控制的仿生手臂
由苏格兰公司制作的一款名为Virtu-limb的仿生假肢,能够通过检测手臂肌肉信号,做出对应动作。美国杜克大学的另一个研究则更加神奇,可以通过一套置于猴子大脑中的系统,直接训练猴子靠意念控制机械臂。这些设备在帮助残疾人同时,甚至可用于《机械战警》中的机甲控制。
4.可显示图像的隐形眼镜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可以在隐形眼镜上植入LED 屏幕,然后将图像直接显示在视网膜之上。虽然目前它的目的是用来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和寻找青光眼,但它已经可以显示红色和蓝色的图像,在能够显示绿色后,就能像《未来战士》中一样将即时彩色信息终端变为现实。
这种隐形眼镜内置有极微细的组件,包括LED灯、电路及无线上网线路等。据悉,该镜片曾在白兔身上做了测试,证实不会对眼睛造成损害。芯片内含1500个光感应器,感应器接收光线后会转化成电子讯号,刺激视网膜神经,讯号透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投射出影像,芯片或将于2013年上市。
编后语:2011年,科学家用自己的努力,一次次挑战人类的未知和不可能,将对未来的幻想一步步变成现实。对这些年度科学技术新闻的盘点,也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我们正身处未来。
附:2011年十大太空探索事件
借助于一系列航天器,太空探索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对太空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
1.“好奇”号踏上火星征程
2011年11月,美国宇航局的“好奇”号火星车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预计2012年8月6日抵达火星。这辆火星车的体积与一辆SUV相当,是迄今为止派往火星的体积最大且性能最高的火星车。穿过火星大气层过程中,“好奇”号将借助减速伞和空气阻力减速,最后利用悬浮的“太空起重机”的绳索降落到火星表面。“好奇”号至少要在火星上跋涉两年,执行一系列探索任务。这辆火星车将有怎样惊人的发现,让我们拭目以待。
2.陨石带来外星生命
地球上的第一个生命体如何形成?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现在,一些科学家又提出一项令人吃惊的理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实际上来自太空,是“舶来品”――科学家不断在陨石中发现类似生物原料的物质。2011年,科学家对降落到南极洲的十几颗陨石进行研究时发现了痕量腺嘌呤和鸟嘌呤――两种构成DNA的碱基(DNA共有4种碱基)。
这并不是一项惊人发现,因为科学家此前就曾在陨石中发现碱基。但在发现这两种碱基的同时,科学家还在陨石中发现其他结构类似的分子。这些不完全相同的分子此前从未在陨石样本中发现,也没有在陨石坠落地点发现。也就是说,这些分子的存在并非因陨石遭污染所致,而是来自太空。痕量腺嘌呤和鸟嘌呤以及神秘的分子,三者的同时存在说明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来自外太空,由陨石带到地球,最后孕育出生命。
3.发现现实版卢克天行者家乡
在《星球大战》中,卢克天行者的家乡是一颗荒芜的行星,名为“塔图因”,天空中拥有两个“太阳”。9月,研究人员发现现实版塔图因。这颗行星被称之为“开普勒16b”,环绕一个双星系统运行。双星在银河系内并不罕见,科学家通常认为它们的引力对行星构成威胁。借助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搜寻地外文明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一个距地球大约2亿光年的双星系统所发出的光线存在周期性微弱变化,周期为229天,说明存在一颗环绕双星运行的行星。这颗行星首先在其中一颗恒星前方穿过,而后是另一颗。观测结果证实,开普勒16b是一颗温度很低的行星,表面温度大约在零下73摄氏度左右。
4.“朱诺”号搭载乐高玩偶奔赴木星
1995年至2003年,“伽利略”号探测飞船对木星进行了研究,帮助科学家进一步了解木星系统。但对于木星的内部构造、磁场、化学特征以及天气,仍有很多谜团没有找到答案。2011年8月,美国宇航局的“朱诺”号木星探测器发射升空,预计于2016年抵达这颗行星。这颗探测器将进入木星的极地轨道,从北向南环绕木星飞行,而不是环绕它的“腰部”,这种方式能够拍摄更令人吃惊的新照片,从而获取新的科学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朱诺”号搭载了3个乐高玩偶,分别是罗马神话中的朱庇特、他的妻子朱诺以及天文学家伽利略――朱诺手拿放大镜,伽利略一手拿望远镜,一手托着木星。将这些玩偶送入太空是宇航局与乐高公司合作的一部分,旨在鼓励儿童学习科学知识。1610年,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4颗卫星。
5.发现巨大钻石行星
在距离地球大约4000光年的太空区域,科学家发现一颗非同一般的行星。它的直径与木星相当,但让它与众不同的并非硕大的体积,而是它的成分――这颗行星几乎完全由钻石构成。钻石行星环绕一颗脉冲星运行。脉冲星是恒星塌陷爆炸后的产物,旋转速度极快,密度极大,放射出强无线电波。这颗行星曾是一颗恒星,最后燃烧殆尽发生爆炸。爆炸后留下的星核主要由氧和碳构成,仍具有很大的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碳变成晶形,换句话说,变成钻石。毫无疑问,这颗太空钻石的重量一定是一个天文数字。
6.“信使”号进入水星轨道
水星是太阳系内的第一颗行星,同时也是一个冰火两重天的世界。1974年,美国宇航局的“水手10号”探测器多次飞越水星,进行探测。在此之后,这颗行星便在很大程度上被宇航局忽视。2011年,“信使”号探测器进入水星轨道,成为第一颗环绕水星轨道飞行的探测器。“信使”号主要研究水星表面和内部构造,帮助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它的起源。按照原定计划,“信使”号水星探索任务本应于今年内结束,但由于表现出色,此项任务将一直持续到2013年。水星是最内侧的行星,它没有土星那样的美丽星环,也不像火星那样可能支持生命存在,但它也拥有属于自己的可爱之处。
7.发现吸水黑洞,质量相当于200亿个太阳
宇宙虽然不是一个非常湿润的所在,但也存在大量固态、液态和气态水。2011年夏季,两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发现了一颗质量相当于200亿个太阳的巨大黑洞,四周被一种水气云环绕,水量相当于地球海洋的140万亿倍。这个黑洞就像是一个非常口渴的人,不停吸入水蒸气。目前,科学家正研究水云的旋转,希望根据研究发现推断出黑洞的结构。
8.“黎明”号进入灶神星轨道
灶神星是位于火星与木星间的小行星带,大小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相当,是这个太空碎石带内的第二大小行星。2011年7月,这颗小行星迎来了一位客人――“黎明”号探测器。“黎明”号将在灶神星轨道逗留一年,研究这个太阳系内最古老的天体之一。“黎明”号采用离子推进,依靠氙离子流驱动探测器滑行,加速虽然缓慢但非常稳定。完成灶神星探测任务后,“黎明”号将奔赴太阳系内最大的小行星――大小与得克萨斯州相当的谷神星。
9.美宇航员必须“租船”上太空
在几十年前的太空竞赛中,美国人打败苏联,率先登陆月球。现在,美国这个曾经的胜利者却要求助于俄罗斯。航天飞机退役后,美国宇航局的宇航员在几年内只能搭乘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进入太空,直到他们研制出下一代航天器。
2011年8月,一艘运送补给的无人“联盟”号货船坠毁,致使国际空间站面临被遗弃的命运。庆幸的是,问题已经解决,恢复向空间站运送补给。空间站虽然转危为安,但对它的担忧只是暂时告一段落,并没有完全消除。美国不可能在2016年之前研制出新一代载人航天器,在此期间,美国宇航局只能租用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