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

篇1

通过青岛市旅游资源普查,共计收录青岛市资源单体3617个,课题组以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旅游资源数量、类型、等级等方面对青岛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其内在联系,为有效统筹利用青岛市旅游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青岛市旅游资源覆盖密度

通过青岛市旅游资源普查确定,青岛市全域面积约10882平方公里,其中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3617个,由此计算出青岛市旅游资源平均覆盖密度为0.33个每平方公里,10个区县中有6个区县的密度超过青岛市平均值,密度排在前3位的市南区(29.87个/km2)、市北区(4.89个/km2)、崂山区(1.71个/km2)均超过1.5个/km2,这三个区旅游资源单体高度密集,是青岛市旅游资源最为稠密的地区,也是旅游开发较为成熟区域。其余各区、市旅游资源密度每平方公里均不足1个,排在后两位的胶州市和莱西市,旅游资源密度不足0.1个每平方公里,与其他区县差距较大(如表1所示)。

(一)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在各区市的覆盖密度

青岛市自然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1117个,每平方公里平均覆盖密度为0.101个。其中市南区、崂山区、市北区、黄岛区、城阳区的每平方公里的自然旅游资源平均覆盖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平均数量超过全市平均值。从地域空间分布来看,青岛市自然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市内三区所辖海岸带、崂山山脉的午山支脉山岭带、崂山区东南部的崂山山脉巨峰支脉山岭带、平度市北部的大泽山地区、黄岛区中南部的胶南山群地区。自然旅游资源地理分布与青岛市地貌的基本形态有较强的相关性。

(二)人文旅游资源单体在各区市的覆盖密度

青岛市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2500个,平均每平方公里覆盖密度为0.226个,是自然旅游资源单体覆盖密度的2倍多。但仅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城阳区、李沧区五个区的人文旅游资源超过了全市的平均密度值,尤其是市南区人文旅游资源赋存达858个,覆盖密度28.6个/km2,数量及密度上均远超全市平均水平,剩余区县覆盖密度均低于0.15个/km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各区县赋存两极分化明显,由此可见青岛市人文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聚集性,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胶州湾东岸老城区,表现出与历史变迁、经济发展较强的相关性,也表明胶州市、莱西市、平度市是青岛市人文旅游资源赋存的非优区。

三、青岛市旅游资源类型的空间结构

依照“国标”分类标准,通过本次调查,青岛市旅游资源共有8个主类,30个亚类,125个基本类型(如图2所示),分别占全国旅游资源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数量的100%、96.8%和80.7%,缺少BF类冰雪地1种亚类旅游资源,以及AAG、ABA、ABB、ABC、ABD、ABE、ABF、ABG、ACI、ACJ、ACM、ADA、ADB、ADC、ADD、BAB、BEB、BEC、BFA、BFB、CBB、CDD、DBC、DBE、EBE、FAJ、FCE、FEC、FGE、HGH共计30种基本类型旅游资源(如表2所示)。由此可见,青岛市旅游资源类型结构具有主类齐全,亚类丰富,基本类型覆盖面较广的特点。

(一)自然旅游资源类型空间结构

全市自然旅游资源空间地域性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崂山、崂山东北、西南余脉丘陵地带以及黄岛中部地区,即崂山区、即墨市、平度市、黄岛区等区市,这个区域中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共计917个,占全市自然旅游资源单体总量的82.1%。A类地文景观、B类水域风光、C类生物景观三个主类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占自然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98.9%,构成了青岛市自然旅游资源的主体。总体上看青岛市自然旅游资源种类较多,旅游环境容量大、资源品质高,非常符合现代人亲近自然休闲度假的需求。1.A类地文景观旅游资源。青岛市A类旅游资源单体共计784个,分属5个亚类,24个基本类型,主要集中在崂山区、黄岛区、即墨市、平度市、城阳区五个行政区域。地文景观中亚类AC地质地貌过程形迹和AA综合自然旅游地旅游资源单体占全部地文景观总数量的91.6%,这与青岛市属于海岸丘陵城市地貌特征相吻合。从分布情况来看,山岳型地文景观集中在崂山区,单体数量达到了370个,占全市地文景观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的47.2%,构成了青岛山海景观的主体。青岛海岸兼具海积、海蚀两种地貌类型,其中最具旅游开发价值的滩地型旅游地,全市共有9处,主要分布在崂山沙子口、市南区东部、黄岛区薛家岛、即墨市鳌山湾等地,其中,金沙滩海水浴场、石老人海水浴场和鳌山湾海水浴场3处,海滩宽阔、坡度平缓、沙质较细最适合开展海滩旅游。2.B类水域风光旅游资源。青岛市B类旅游资源单体共计120个,分属5个亚类,10个基本类型,其中平度、崂山、即墨三个区县91个,占总数的74%。亚类BE河口与海面旅游资源是青岛市最具代表性的旅游资源,资源单体总数15个,资源总体数量较少,但单体体量较大覆盖面积广泛,十分适合休闲观光游憩。这些资源单体主要集中在南部前海、西海岸一带,而胶州市单体数量为0,表明青岛海滨一线水域风光旅游资源开发不均,环胶州湾、大沽河沿岸的潜在资源现阶段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体现了青岛市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上具有较明显的集聚性特征。[2]3.C类生物景观旅游资源。青岛市C类旅游资源单体共计198个,囊括了所有的亚类以及8个基本类型,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以亚类CA树木旅游资源为主。各区市中崂山区资源单体总数最多,其次是黄岛区、胶州市、市南区。崂山区植物景观主要集中在九水、下宫、崂顶四个区域;市内三区植物主要以观赏植物,行道树和林木为主,林木多分布在市内的山区[3],如观象山、信号山、贮水山、青岛山、八关山等,黄岛区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大、小珠山及其周边。4.D类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青岛市D类旅游资源单体共计12个,包括了2个亚类,6个基本类型,其中青岛温带季风性避暑气候旅游资源为影响全域的气候资源,使青岛市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十分适于旅游的气候环境。青岛气候除受着海洋影响外,因地形因素在部分区域又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小气候,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现象景观,例如崂山太清湾,因东、北、西三面山体环抱,只有南边面海,形成了这里近似亚热带小气候,而位于崂山中部偏北的白沙河中上游地带的北九水,由于受到南面巨峰的阻挡,气温较低,形成了独特的避暑气候地。

(二)人文旅游资源类型的空间结构

青岛市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各类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总数2500个,占全市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69.12%,表明青岛是一个人文底蕴非常深厚的旅游城市,这些人文旅游资源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类型齐全、存量丰富、特色明显、分布聚集的特点,是今后青岛市旅游深度开发的重点。从类别上看,F类旅游资源单体占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的77%,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主体。1.E类遗址遗迹旅游资源。青岛市E类旅游资源单体218个。EA类旅游资源从空间分布来看,总体较为分散,区域上相对集中在即墨、胶南、平度、莱西四个区市,主要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人类的遗迹,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东岳石文化遗址(平度)、北阡遗址(即墨)、三里河文化遗址(胶州)、北辛文化遗址(即墨)等,这充分说明青岛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史前旅游资源的发掘将不断丰富城市考古的文化序列,可以将仅有百年建制的青岛的城市历史延伸至史前文明[4];EB类旅游资源主要以废弃寺庙、军事遗址与古战场、历史事件发生地三类资源为主,空间分布较为聚集,主要集中在市南、崂山、平度、胶南四个区市,以琅琊台遗址、青岛山德军炮台遗址、即墨古城遗址、崂山道院遗址等资源为代表。2.F类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青岛市F类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1938个,是所有类型中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多的主类,这些旅游资源数量、类型十分丰富分属7个亚类,45个基本类型仅缺少FEC悬棺类旅游资源。FC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FD居住地与社区、FA综合人文旅游地3种亚类旅游资源总数1728个占建筑与设施类总数的89.2%,是该类旅游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3个亚类。F类旅游资源主要聚集在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平度市、黄岛区五个区县,其中市南、市北两区最为集中,数量达到了1069个,资源亚类中FD居住地与社区旅游资源最为丰富,数量达752个,这里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传统与乡土建筑、特色街巷等,反应了青岛近现代历史的变迁以及当代城市经济发展的脉络。3.G类旅游商品旅游资源。青岛市G类旅游资源单体总数128个,涵盖了所有的基本类型,类型比较齐全,但从空间分布上看青岛旅游商品资源多集中在周边区市,开发程度较弱,市场认知度不高,导致青岛旅游商品仍然以浅层次海洋产品为主,不能满足旅游市场日益多元化的对旅游商品的需求。从单体的数量上看,主类G旅游商品的单体数量较少,是全市人文旅游资源的薄弱环节,反映出青岛旅游商品开发和销售落后于其他旅游产品开发和销售的问题。4.H类人文活动旅游资源。青岛市H类旅游资源单体216个,涵盖了4个亚类,14个基本类型。在空间分布上青岛市内三区人文活动旅游资源单体21个,主要以现代节庆为主;周边相对密集的区域有即墨、平度、胶州三市,类型以民间习俗、艺术类资源为主,其中,胶州和即墨的茂腔和柳腔是青岛独特的地方戏曲,胶州秧歌,传承自元杂剧,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四、青岛市旅游资源等级的空间结构

依据“国标”中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对青岛市旅游资源单体进行了评价,将其划分为特品级(五级),优良级(四级、三级),普通级(二级、一级),未获等级四个类别,并运用ARCGIS软件将各资源单体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从而辅助全市旅游资源等级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整合(如表3所示)。旅游资源等级是综合性要素分析的结果,对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均具有指导性意义。

(一)特品级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

青岛市特品级共计34个,数量较少,这与青岛是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不符,但同时也体现了青岛市旅游资源的综合效用较为突出的特点。青岛市特品级资源单体的空间分布十分集中,其中市南区、市北区共计26个,占全市特品级单体总数的76.5%,是全市特品级旅游资源最为密集、基础设施最完备的区域,其他区市中崂山区特品级旅游资源也比较丰富,是全市旅游资源开发相对成熟的区域这与青岛市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区域相吻合,也说明特品级旅游资源对区域旅游的带动作用十分巨大。另外李沧区、城阳区、胶州市、莱西市四个区市特品级旅游资源赋存为0,表现出这些区域旅游业发展滞后的特点。

(二)优良级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青岛共有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1002个,占所有资源单体总数的27.7%,数量十分的可观。优良级旅游资源是旅游吸引性要素的主体,也是城市旅游开发的重点,因此优良级旅游资源的赋存的多少,体现了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潜力,也决定了区域旅游发展的方向。在空间分布上我们可以看出市南区、黄岛区、崂山区、平度市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较多,说明这些区域是今后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区域,同时也发现市北区优良级旅游资源相对较少,这说明现阶段这个区域旅游业发展已经受到了资源欠缺的制约,旅游发展潜力不足。李沧区、城阳区、胶州市、莱西市四个区市优良级总量为35个,数量十分稀缺,说明这四个区市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非优区,同时也表明这个区域的旅游开发仍处于浅层次阶段。从类型上看,市南区、市北区、黄岛区、崂山区、平度市五个存量较丰富的区域资源各具特色,其中市南区、市北区F类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单体优良级数量达到488个,主要以近现代建筑、商业街巷为主,适于开展帆船运动、休闲购物、城市观光或文化体验等旅游活动;崂山区建筑与设施类61个,地文景观类49个,水域风光类11个,人文活动类14个,适于打造文化游、生态游、健身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平度市旅游资源中地文景观25个,建筑与设施类资源中摩崖字画、碑碣类旅游资源单体32个数量尤为丰富,较适合开展乡村旅游、文化游等项目;黄岛区优良级旅游资源中地文景观有5个,其中海岛有2个,建筑与设施31个,资源内容非常适合开展海岛游、度假休闲旅游等项目。

(三)普通级旅游资源空间结

构青岛共有普通级旅游资源单体2486个,占市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的68.7%,各区市胶州市、莱西市、李沧区数量较少,其他区县普通级单体数量均超过了200个,其中尤以崂山区、市南区、即墨市、平度市、黄岛区最为丰富,是普通级旅游资源的密集区。除崂山区、市南区这两个旅游业比较成熟的地区,普通级旅游资源的赋存对于即墨市、平度市、黄岛区等现阶段城市旅游非核心区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丰富的资源赋存标志着这些区域具有较强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是今后青岛市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同时即墨市旅游资源单体总量较大,但旅游资源等级以普通级为主,这与即墨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自然资源不符,说明即墨市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发挥应有的资源优势,导致资源整体知名度、等级不高。

五、青岛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建议

篇2

【关键词】调查分析 旅游资源类型 建议与对策

一、南温泉景区市场调查分析

1、调查背景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重庆旅游业也相继崛起,更以打造“世界温泉之都”的目标,享誉国内,使重庆地区温泉得到很大开发与发展,而重庆南温泉景区作为重庆温泉景区的一部分,却面临着经营状况和旅游收入不理想的情形。

2、调查目的

本次市场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消费者对南温泉景区的评价以及满意度等情况,针对特定的消费者做观察与研究,有目地的分析他们的购买行为,消费心理演变等等,并对南温泉景区提出规划改进计划,以促进景区发展。

3、调查结果分析

①问卷调查受访者:

受访者大多来自重庆本地,其中大多数人一年进行一次温泉游玩。

②游客消费调查:

游客在南温泉消费金额大多数在50至200元,大多数人认为门票应该取消。

③游客对南温泉满意度调查

不同比例的游客分别对南温泉旅游景点的吃饭、住宿、物价、服务态度以及其他方面表示不满,其中对吃饭方面的不满较为明显。

4、调查结果规划建议

结合重庆市建设具有“世界温泉之都”的;旅游生态经济区和重点发展温泉旅游产业的战略,开发以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为主体,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为辅助的旅游产品。

(1)总体布局

南温泉风景区所在地主要分成两大部分,旅游度假区和自然与文化保护区。能够比较充分的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很清晰的两种区域分开,且能隔绝旅游度假区对景区的环境污染,也能形成良好的视觉景观。形成比较和谐的山水城的共融布局。

(2)交通规划

度假区主要交通道路呈带状分布,分支路延伸至区内各个角落,主要交通工具为公交车,私人汽车,沿线还有轻轨进区,总体交通比较良好。景区内部车行交通主要针对旅游车辆设计,符合风景区规划的需要,且贯穿整个景区,尽量在原有的平坦地面上改造,不破坏原本的自然资源,且能很好的与外部交通连接。而人行道以登山路为主,能够充分延伸至各个景点,人性化措施较完善。遵循了因山就势,路随山转,与环境充分的融合。

(3)游览设施规划

南温泉风景区旅游度假区中主要服务设施比较完善,旅行,游览几方面具备一定规模,能够服务大部分人群,但是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保健等方面却不具备吸引力,甚至具有设施不完善等情况。景区内部的主要硬件设施也较为完善,主要也符合以人为本的宗旨,能够比较好的服务于大众。

二、南温泉景区旅游资源类型及评价

1、南温泉景区旅游资源评价

(1)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根据国家标准分类,我们小组对该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按照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这主类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

通过旅游资源调查得出:南温泉景区的旅游资源包含了国家标准中的主类中的所有类型,31个亚类中的15个亚类,155种基本类型中的24种。

整个景区的调查结论为:

①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②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辅相成;

③景点集中且紧凑,景区布局合理,方便游览;

④温泉旅游资源突出。

(2)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采用因子评价法,具体分值的分配如下表所示:

南温泉旅游资源评价赋分表

资源主类

评价项目与因子 地文

景观 水域

风光 生物

景观 天象与

气候景观 遗址

遗迹 建筑

与设施 旅游

商品 人文

活动

资源要素价值(85分) 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 18 25 25 15 25 20 12 10

历史文化科学价值(25分) 20 15 10 10 20 20 10 10

珍稀奇特程度(15分) 10 10 7 5 8 12 3 3

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 6 8 7 5 8 7 3 3

完整性(5分) 2 4 4 2 3 2 2 1

资源要素价值(15分) 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 2 6 1 1 5 5 3 1

适游期或适用范围(5分) 1 2 3 2 3 3 2 1

附加值 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5-3分) 2 3 2 1 -2 -2 -1 1

合计 61 73 59 41 70 67 34 30

(3)南温泉旅游资源价值分析

①温泉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经济价值

南温泉是离市区最近的温泉,发现于明朝,始建于清,为硫酸钙镁钠型热泉,水温39--42度,其水质干净。温泉公园建有室内温泉浴池和露天温泉游泳池,,也有温泉疗养浴场、私人汤屋、芳疗中心等。

②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研究价值

南泉镇区是历史文化名镇,始建于1927年,是重庆市主城区的旅游核心区。景区内有一九九二年建立的的重庆赏石馆,展出中国各地所产的五十四类石种一千余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之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研究价值。

③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南温泉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景区内山、水、泉、林、洞、石、瀑、馆的景观基本元素,形成景观型,六大景观群。拥有南泉景区、小泉景区、建文峰景区、白鹤林景区。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其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4)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

①旅游资源保护

a.保护景区周边环境。b.保护景区内基础设施的完整性。c.保护景区内古迹的完整性。

②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a.改革经营体制,引进先进管理模式。b.提升规划档次,吸引更多层次的消费者。c.开发更丰富的温泉旅游产品。d.产品设计创新,吸引消费者。e.加大市场促销力度。f.明确市场定位,开发具有优势性的旅游产品与服务。g.树立品牌,利用品牌优势打造特色温泉旅游区。h.改善景区交通状况。

【参考文献】

[1] 杨振之.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 王艳平.中国温泉旅游[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4 .

篇3

1.旅游开发对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的影响

非生物类旅游资源包括水体、大气与气候、土壤与岩石等,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构成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最基本要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车辆、物资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区出现了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土地板结、岩石(山体)坍塌等现象,这些对旅游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尤其表现在水体资源与环境方面。

2.旅游活动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上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但可以单独成为人类的旅游产业开发和利用对象,而且还与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组合,构成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系。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地生态系统是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同一体。与其他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一样,一方面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演变同样也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美国生态学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可得出三个结论:

1.旅游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各个构成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动不能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3.旅游活动影响旅游资源与环境后会产生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这三个基本结论给我们提出了对旅游活动进行管理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在旅游地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旅游区划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分割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单元(即斑块),这些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随着生态过程的作用而不断改变。

三、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

通过立法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管理,是当前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立法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必须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资源与环境演变的自然科学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达到制定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规划制度

旅游规划是指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手段,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与物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定区域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目标,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2.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评价

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为美国所创设。《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环境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影响的联邦建议、立法方案和重大联邦行动都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包括该建议或行动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拟议中的行动选择方案。实施这一制度是对传统决策机制的变革,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已成为国际环境管理一种惯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是实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条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从这一制度出发,根据旅游承载能力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对进入旅游区(点)人数进行控制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在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旅游目标方面十分重要。

篇4

关键词:自然旅游资源;休闲度假旅游;旅顺口

自然旅游资源是大连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基本要素之一。在旅顺口区的旅游资源单体中,虽然自然旅游资源单体不如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多,但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总体品质相当高。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有着极大的开发价值和发展优势,可以成为旅顺口区旅游的招牌和原生动力。本文在对大连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类型、赋存、开发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希望能对旅顺口区旅游发展实践能有所裨益。

一、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一)总体描述

旅顺口区是大连市所属的六区之一,位于大连市最南部,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相望。介于黄海和渤海之间,陆域面积506.77平方千米(包括龙王塘街道80平方千米)。属受海洋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境地形是六丘半水三分半田,共有山丘292座,最高峰为海拔465.6米的老铁山。海岸线长169.7千米,有岛屿礁砣13个。森林覆盖率为46.44%,是第三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11万人次,总收入6.2亿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大连市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完成的大连旅游资源普查结论是:旅顺口区拥有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1个,优良级22个.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优于数量见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类型与赋存状况

1、数量与品质

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单体总数量为209个,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占31个单体。

本表统计中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1可以看出,水域风光类资源数量最多,其次是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气候。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数量虽然不多。数量上在全区中不占优势,但在品质上优于全区和大连市。

2、空间分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在5个镇、7个街道(未含龙王塘街道)、1个开发区的分布情况见下页表2。

本表统计中未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2可知,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全部13镇、街道和开发区中,除3个单体为共有外,只在7个镇(街道、开发区)中有分布,分布不平衡。德胜、铁山两街道和双岛湾镇都是5个单体,北海镇是4个单体,主要集中在这4个镇(街道)。

二、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景观及开发潜力

在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中。其优良级(三级以上单体)景观资源主要有:

水域风光类:月亮湾浴场(五级单体)、老铁山温泉(五级单体)、黄渤海分界线(四级单体,评价时放人地文景观中,但从景观效果角度放人此类中)、老虎尾海滨(四级单体),北海大潮口海滨浴场、黄金山海水浴场、西湖山庄浴场和龙引泉均为三级单体。

地质地貌类:蛇岛和老铁山为四级单体,鸟岛和白玉山为三级单体。

生物景观类:蛇岛一老铁山自然保护区(五级单体)、老铁山鸟栈(四级单体)、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和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为三级单体。

天象气候景观类:旅顺口避暑地为四级单体。

可以看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特点和开发潜力:

一是数量不多,类型较全,品质较高。这便于综合开发和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开发。

二是可供开发的海滨浴场资源丰富,这与旅顺口区三面环海有关,可以充分的开发。海滨浴场的旅游开发方向主要是休闲度假。

三是生物景观资源分布较集中。蛇岛上的黑眉腹蛇、老铁山“鸟栈”及鸟岛上的海鸥、渤海中的班海豹等景观特色鲜明,具有开发的潜力。基本上都分布在区内的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一类景观资源可以开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等。

四是地质地貌景观具有一定品级和开发潜力。这类景观资源主要有蛇岛、鸟岛、老铁山、老虎尾、白玉山等。是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四个园区(金石滩、大黑山、南部海滨、旅顺口)之一。这类景观主要可以开发为观光旅游,但也可以同其他景观资源组合开发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

五是温泉和气候景观资源品级较高,可以进行休闲度假旅游和保健养生旅游开发。

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可开发的旅游产品为度假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还可以同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三、开发对策

(一)贯彻落实、制定执行好政策

旅游政策被列为旅游核心竞争力之一。在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列第71位(全部124个国家和地区),总体竞争力仍不是很强,而在旅游政策一项评价中中国列第97位。这一方面说明旅游政策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通过旅游政策来提升竞争力的余地非常大。旅顺口区如何培育自己旅游竞争力,这是值得政府、旅游企业、学术界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都需要有适应社会发展和旅游发展规律的相应政策与法律法规。要大力发展旅顺口区的旅游业,就必须在政策上下功夫。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省、市和旅顺区政府先后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一方面提出了许多扶持旅游业政策措施,保障旅游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制定了许多规范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规范也是为了保障。现实中一提到政策或法律法规就与优惠挂钩,而对规范重视的不够。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地方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保障,用好政策,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和执行。相关的规范与标准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尤其旅顺口区拥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更应该贯彻落实和执行好国家和地方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旅顺口区旅游网站上还看不到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人

宣传不到位之嫌。对于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尤其是《森林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件》等法律法规。

某项事业的发展有赖于良好政策的制定。好的政策会促进事业的健康良好的发展,落后的政策会对事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对已有的政策要进行清理,凡是对旅游发展能继续发挥其作用,不能继续发挥作用要坚决取消。考虑到旅顺口区即将迎来全面开放,应该及时从战略层面制定旅游强区政策,进一步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以增加旅游业在旅顺口区旅游业中的贡献率,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政策,如地热资源的使用问题等。

(二)做好旅游的策划、规划与开发工作

策划、规划、开发、营销、管理等组成旅游发展链条的各个环节,在旅游发展中不但缺一不可,还要做的好,有特色,有创新,最后才能有发展。

1、旅游策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旅游者的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方面旅游业要引领旅游消费。另一方面,旅游业又要不断调整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在这种旅游需求动态变化的时代,要想能不断适应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仍停留在原来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和开发模式上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近年来.旅游策划这门技术性强、理论要求高的学科正在发展和完善。策划介入到旅游之中,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旅顺口区深度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必须重视策划工作,要舍得花钱请智引技,把旅顺口区的旅游大计用智慧和技术描绘出来。做好形象策划、项目策划、产品策划、营销策划等一系列策划工作。比如项目策划问题,旅顺口区缺乏具有旅顺口资源特点和高品质的旅游项目,这就需要大手笔、高水平的策划。等着开发商拿的项目是一种开发,但这究竟还是被动的,也有一些开发商在不断地找项目,我们把项目策划好了与开发商的对接或许更容易。如蛇岛开发策划、老铁山开发策划、地质公园开发策划、森林公园开发策划、气候资源开发策划等。

2、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旅游地的重视。关键是如何规划,又该如何根据规划去进行开发,实践中往往差距很大。旅顺口区已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规划《旅顺口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08年7月举行了初稿汇报会。这是一个关于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全面的规划,希望能尽快完成,以使旅顺口旅游业发展有个总的遵循。就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应做好具体的规划。主要包括《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开发规划》、《旅顺口区老铁山一蛇岛旅游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海滨观光游憩地开发规划》(或《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地质公园开发规划》,原则上应在《旅顺口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来规划。

3、旅游开发

对于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的前题下进行,没有策划就是盲目开发,没有策划的规划也是缺乏内涵的空规划。山林草兽、石洞海泉、日出日落、月色气候……移步换景,处处是资源,步步是景观。要有全新的资源观、规划观和开发观,不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要看到“全息的森林”。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这样五个子系统构成:气候予系统、海滨游憩子系统、森林生态子系统、地质地貌子系统和泉水地热子系统。具体见下图。

旅顺口区还有一些自然资源的价值和潜力虽然现在还没有表现出来,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老铁山岬观黄海日出和渤海日落、大潮口湿地等。

通过前述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应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森林资源、蛇、鸟资源,以及海滨浴场和温泉资源。所以,未来旅顺口区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应在这几个资源上下功夫,而气候资源则是控制和影响着这些资源的面貌。

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到:

(1)选准开发方向(定位)——休闲度假;

(2)要引智创意策划——不能走简单的山水观光开发之路,创意要新、项目要新;

(3)科学规划、加强保护;

(4)加强环境建设和市场管理——建设标准要高,管理要到位;

(5)树立精品意识——推出重量级、高质量的产品;

(6)加强营销——要了解竞争对手,进行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

(7)进行资源整合——区内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深度开发自然资源,提升人文资源,系统开发),与区外加强合作。

(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建议

纵观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可总结为:青山、碧海、茂林、温泉、地貌。在此基础上,大力构筑森林生态、海滨休闲度假、温泉养生度假三大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1、充分开发海滨旅游资源,发展海滨休闲度假旅游

旅顺与大海相伴相依,应该发展亲海型休闲度假旅游,看海、玩海、吃海、闹海。旅顺口区拥有众多海滨浴场,但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在大连市众多海滨浴场中地位并不突出。旅顺口区旅游要发挥好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必须做好海滨浴场的文章。

海滨浴场的提升改造。按照《大连市夏季“3s”旅游示范单位评定暂行办法》的标准进行提升改造。主要包括海滨浴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保证海滨浴场的沙滩沙质、海水质量,同时,提高海滨浴场的服务质量,按照服务标准规范服务。

区分大众和高端海滨浴场。针对未来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区应坚持大众化,免费开放。同时,要对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进行细分,选取一定的区域或单独开辟建立高端海滨浴场。高端海滨浴场选址建议选择在月亮湾海滨浴场。

海洋体育休闲。海滨浴场不仅作为洗浴之地,在海上还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和水上飞机等运动;在沙滩可发展沙滩拔河、沙滩跳伞、沙滩排球等活动。

海洋美食休闲。旅顺沿海盛产鱼虾,蟹类和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如烧海参、烤大虾、蒸鲍鱼、爆干贝、炒香螺、涮文蛤、扒鱼翅等。应根据不同消费层次游客开设高、中、低档海味餐馆,有条件的还可在高档餐厅席间辅以适当表演,介绍旅顺海鲜特色及传统趣闻。也可以建立美食街,形成观光、游览、水产购物、海鲜美食一条龙。

海洋民俗休闲。旅顺渔民在长期征服海洋、生息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家民俗风情,如起锚拉网吹号子、请海神等。可以举办“渔家乐”民俗体验游,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建立海滨旅游度假区

在旅顺口选取适当的地域,建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连市已拥有金石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金州区也正在开发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区,旅顺口区应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建立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这个旅游度假区选址可以考虑包括老铁山温泉、月亮湾海滨浴场、老铁山海岬等。目标高端,兼顾大众。在度假区内要选择适宜休闲度假的旅游项目,深挖温泉 文化内涵,发展温泉养生度假旅游;建立高尔夫球场和海上游艇俱乐部;建立旅游度假酒店(村)和休闲度假主题公园;开拓探险、科考等专项旅游。

3、深挖森林文化内涵,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立足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将老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山森林公园开发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宗教文化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在大连乃至东北地区有市场影响力的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议在森林生态旅游内涵上多做文章。少上开发建设项目,做到森林资源旅游价值的最大发挥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最小影响。

篇5

一、景区概况

4A级的宜宾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位于长宁、江安两县毗连的连天山余脉,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是以竹景为主要特色,兼有文物古迹的风景名胜区;4A级的兴文石海洞乡位于兴文县城南的兴堰、石林、周家、德胜、博望等乡境内,包括小岩湾地质园区、王山园区、太安石林和凌霄城园区,景区面积136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岩溶地貌为主的景区;2A级的宜宾长宁西部石林位于长宁县南部,是一处融竹林、石林、深洞、瀑布、温泉为一体,面积为60平方公里的景区;宜宾长宁佛来山景区位于长宁县东北面开佛乡境内,面积14平方公里,是文物古迹兼具农业景观的景区。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景观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内出现,会引起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同类型的旅游区之间会出现竞争排斥,不同类型的旅游区之间则会产生互补。参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的旅游资源分类,结合景区内实际勘查的景观单体情况,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景观和人文景观六种类型进行比较,可以得到景观类型数据,通过景观多样性指数揭示景区景观异质性程度,横向比较后能确定景区在区域整体开发中的方向和地位:

三、研究结果

利用宜宾市交通地图和实地考查,经过统计对数据处理后得到表1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1.旅游资源品质

四大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十分富集,其中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和兴文石海洞乡拥有全部六种资源类型,景观多样性指数较大,两个景区的面积相当,在区域旅游中应具有同等地位,都具备综合化、大型化开发潜力。长宁西部石林景区虽然也具有较多的景观类型和较好的景观多样性,但其面积较少,因而具备生态旅游或度假旅游开发潜力。长宁佛来山景区景观类型较少,景观异质性不大,但其遗址遗迹景观的特色突出,有发展乡村民俗旅游的良好基础。

区域旅游资源对游人的吸引力主要来自地文景观和生物景观。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的竹景和兴文石海洞乡的地貌景观有较高的知名度;长宁西部石林与两处4A级景区的地文景观和生物景观有较大重叠,但其水域景观优美;长宁佛来山景区的遗址遗迹景观和人文景观开发和宣传力度较弱,对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有较强的依附性。

2.整体景观格局

从空间格局上看,长宁西部石林在四大旅游景区构成的区域中位置居中,易达性最好;兴文石海洞乡的隔离度最高,与区域中心的距离最远。长宁西部石林和佛来山景区由于同处长宁县境内,从宣传和旅游路线规划上看,已逐渐成为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景区,甚至成了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的景点;兴文石海洞乡的四大园区在地域上较为分散,其中王山园区紧临长宁西部石林,与小岩湾地质园区距离较远,整个景区呈东南-西北走向的狭长形分布。从整体上分析,四大景区基本在一条线上以长宁西部石林为中心呈点状分布,与宜宾市市区距离依长宁佛来山景区、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长宁西部石林、兴文石海洞乡次序逐增。

3.景区联动性

近年来,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和政府对景区建设的高投入,旅游质量和规模有较大的提升,兴文石海洞乡在管理上改制后也收到了成效,从2000年~2005年,两区游客数量分别从35万和5万人次攀升至81万和71万人次,而长宁西部石林和佛来山景区的游人数量始终保持在2~5万人次。实地调查发现,一地游人数多,只有少数游客选择同时游览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和兴文石海洞乡的中心景区,长宁西部石林和佛来山景区的本市游客多。四个景区的发展较为独立,提供的旅游模式较为单一和相似,景区间往返成本较高,因而,选择周游四大景区的游客极少,景区间没有出现旅游联动效应。

4.开发建议

(1)改善易达性增强联动

根据四大旅游景区在地理空间上有一定的邻近性的特点,应从整体上予以长远规划,首先应改善四景区间的基础通道,在景区间修建最便捷的旅游公路,缩短景区间的路程,提高相互间的可进入性,打造区域无障碍旅游、推行无缝隙服务,实现合作区域内旅游交通体系化、旅游服务一体化和旅游信息联动化。建立景区间的发展与协作,在统一宏观决策下建设,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最终形成旅游集群,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树立起大旅游产业观念,重构旅游价值链,并逐渐实现线面整体推进,把区域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2)弱化旅游地资源的替代作用

四个旅游景区的基础资源条件都很好,以增长极理论为指导,首先应该发挥独立的支配效应,利用各自国家级品牌声誉,进一步提升其知名度,再立足于区域,强化旅游形象整体宣传,互为依靠,共同增强区域旅游的吸引力,降低宣传成本。景观共轭性是旅游景区联动开发的基础,四大景区都有共性旅游资源,要分享旅游客源,就需以个性丰富共性,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如长宁西部石林就应利用其区域中心位置优势,修建更多的住宿设施并推出以休闲为主的旅游项目,佛来山景区就应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项目,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和兴文石海洞乡可在综合化发展中,在旅游供给内容和产品上加大互补性,只有旅游复合价值得到提升,通过优势互补,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3)挖掘文化渊源增强后续发展潜力

文化是旅游业创名牌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未来的旅游市场竞争将取决于自然景观品质和人文内涵价值。挖掘景区文化内涵,才有发展和扩张的后续动力。在深度开发中整合资源,用产业化的思路对文化资源如竹文化、水文化、石文化、佛文化、人文化等进行有效的商品开发,使潜在的文化资源成为可供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如果每一处景区既有生态风貌又有独特区域文化,无疑会增强整个区域旅游地对游人的吸引力。

四、结语

宜宾市的四大国家级旅游景区,虽然在地域上比较集中,但都应保持各自独特的旅游个性,在确立自己主体发展地位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增强联动,以点促面形成旅游上的集群优势,并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中突出文化品味,最终走上统一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6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以及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的意义,继而分析了湿地旅游资源现状及其在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湿地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的提出整改意见,以期对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湿地建议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就无法恢复。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发展湿地旅游是开拓整个旅游市场的要求,而湿地旅游业发展较慢,市场份额较低,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是未来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一、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

3.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

湿地旅游伴随着生态旅游的热潮正在兴起,目前我国拟建和己建的大型湿地公园和旅游区有20多处,可见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对于以自然资源—海滨湿地为基础而展开的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具有环境保护的色彩,因此,本文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安全理论为指导,对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保护进行分析。

通过对江苏海滨旅游开发条件和海滨湿地资源的评价,可以得出结论:江苏海滨地区区位、经济背景良好,海滨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在国内海滨湿地资源中首屈一指,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该区开发时间较短,资金有限,加之湿地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因此在开发上选择以海滨湿地观光旅游为主,集中力量开发级别较高的湿地旅游资源,其他作为后备景点培育,同时将社区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君,江苏淤泥质海岸湿地旅游开发的初探[J].资源产业,2000(9).

篇7

关键词:旅游资源 开发 保护 湿地 建议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就无法恢复。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发展湿地旅游是开拓整个旅游市场的要求,而湿地旅游业发展较慢,市场份额较低,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是未来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一、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 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 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

3. 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

湿地旅游伴随着生态旅游的热潮正在兴起,目前我国拟建和己建的大型湿地公园和旅游区有20多处,可见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对于以自然资源—海滨湿地为基础而展开的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具有环境保护的色彩,因此,本文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安全理论为指导,对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保护进行分析。

通过对江苏海滨旅游开发条件和海滨湿地资源的评价,可以得出结论:江苏海滨地区区位、经济背景良好,海滨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在国内海滨湿地资源中首屈一指,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该区开发时间较短,资金有限,加之湿地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因此在开发上选择以海滨湿地观光旅游为主,集中力量开发级别较高的湿地旅游资源,其他作为后备景点培育,同时将社区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君,江苏淤泥质海岸湿地旅游开发的初探[J].资源产业,2000 (9).

篇8

一、湖北省具有开发价值和前景的体育旅游资源

(一)水域景观类体育旅游资源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称,水域风光独占鳌头。有神农溪古朴自然的溪流山野风光以及长阳盐池温泉、当阳珍珠泉等60多处较大温泉。如长江三峡、清江、汉江、神龙溪等江河湖泊景观10余处,龙潭澡布、高岚飞瀑、潜山温泉等泉水、瀑布景观15余处。湖北省水体资源特色鲜明,首先,从数量上看,全省水资源占全国水资源的5%,省内水体面积达8000平方公里,全省拥有湖泊800个,河流1000多条,温泉100多个。其次,水体资源多与山体相连,水赋予了山灵性,山因水而闻名。省内的经典线路“一江两山”中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神农架的神农溪等就是如此。第三,水文化源远流长。长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可贵的是,很多底蕴深厚的水文化以大众参与地方的形式保存至今,比如长江三峡的龙舟竞渡等,这些文化为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可以开展漂流探险、休闲度假、河湖垂钓、龙舟竞渡、溪降、理疗健身等休闲体育旅游产品。

(二)山岳景观类体育旅游资源

湖北地处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转折地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复杂性地貌,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岗地、盆地和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广泛分布着峰丛、洼地、溶洞、生物化石点、蚀余景观、奇特与象形山石、沙滩、小型岛屿及标准地层剖面等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如有华中第一峰神龙架、大洪山、鄂北名山武当山、九宫山、西山等20余处山峦风光,天下第一洞腾龙洞、黄金洞等约20处岩溶洞穴,以及多处自然遗迹、地质构造、生物化石景观,为开展登山、攀岩、森林探险、徒步、狩猎、自行车等旅游项目提供了理想之地。

(三)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

湖北不仅是人类发祥地之一,还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区域,也是巴、越文化产生发展的重要地区,还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武当山古建筑群和钟祥明显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神农架、武当山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列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目录。在我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恩施自治州和宜昌市长阳自治县,这里孕育了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如陀螺、拔腰带、踩竹马、跷旱船、抢花炮、毽球、蹴球、秋千、押加、射弩武术等项目,这些项目具有浓郁民族风格,且为群众喜闻乐见较具开发价值和前景。

(四)体育节事旅游资源

体育节事旅游资源是指以体育节事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包括体育节庆旅游、体育赛事旅游和体育会展旅游资源。以国家旅游局在2001年的《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内容统计,湖北省共有6项已开发的体育节事旅游入选,还有部分潜在的未开发的体育节事旅游资源以及体育会展旅游资源。体育节事旅游资源是湖北体育旅游资源中的优势资源和品牌资源。

二、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模式

(一)地域开发模式的选择

依据旅游中心地理理论,地域开发模式实际上就是选择怎样的区域组织结构,即根据区域资源品位、经济现状和开发潜力等条件,确定今后协调和发展的组织体系。由于旅游资源性质、规模、价值、区位条件及区域经济发达程度、文化背景、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其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一,开发模式也趋于多样化,有均衡和非均衡两种开发模式。所谓均衡开发模式即遍地开花式的全面开发方式;非均衡发展模式强调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发展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部门,逐步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笔者认为,根据我省各地市体育旅游资源禀赋与特色、市场需求、区位条件、文化背景等差异较大的特点应实行非均衡发展模式。

在开发的近期(2009~2012年),应该通过体育旅游中心城市或高品位旅游景区的集合作用,来带动周边地区旅游的发展。笔者在确定我省体育旅游开发中心城市时参照了李玲《湖北省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系统优化研究》一文,而后结合各地市体育和运动设施、竞技成绩、体育传统等要素可以初步确定武汉、宜昌、十堰三地市为湖北省体育旅游开发的三个极点,集中力量挖掘和培育若干高品味和高知名度的体育旅游项目,如武汉横渡长江节、赛马节、长江三峡漂流、清江闯滩、神龙架休闲度假、武当武术、荆州赛龙舟等,以区域精品带动轴线开发,促进全省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在开发的中期(2013~2017年),应实施点轴战略进行线状开发,重点开发和推广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把大武汉都市体育旅游带、汉十高速公路体育文化旅游带和沿209国道的生态体育旅游带作为开发重点。在这一阶段,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将开发与扶贫相结合,在开发规划中广泛吸收当地社区居民参与,这样不但可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而且有助于促进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而使体育旅游扶贫开发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有效的整合作用。同时,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要融入更多文化要素,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围绕旅游者的个性需求开发出品种丰富、品质优良、不同档次的产品。

在开发远期(2018~2020年),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要实现全方位网络型的开发模式,产品质量更优、体系更健全、特色更加突出、竞争力增强、市场份额提升,将环境保护深化为生态保护,并在产品开发中占据首要位置。

(二)资源类开发模式

纵观国内外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实践,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可将体育旅游资源类开发模式归纳为三种类型:其一,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所谓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某一种体育旅游产品为开发目标,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成惟一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也是单纯为这一吸引物而来。依托湖北自然资源开发野马河生态漂流风景区、平湖天堂河漂流、九畹溪漂流探险旅游区、杨家溪大峡谷军事漂流、利川跑马场等体育旅游产品;依托人文资源开发武当山武术比赛、太极拳表演、木兰湖武术等产品。

其二,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所谓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将体育与生态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森林资源等相互配合,以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观光旅游为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以这种形式进行开发,主要是针对那些体育资源(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又具有优美自然风景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如宜昌、十堰、恩施、神龙架、荆州地区),规划“生态—体育旅游”、“文化—体育旅游”线路,体育与旅游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对于旅游者而言,前往某地观光游览的目的不仅仅是参与当地民族体育活动,而且要游览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体会当地浓厚的人文氛围。如荆州端午龙舟竞渡、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湖北清江闯滩、武汉金银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湖北红莲湖乡村高尔夫俱乐部等都开发了供旅游者观光游览、体验民生民情、感受民俗风情、参与体育活动等不同追求的旅游产品系列。

其三,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所谓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在一般旅游活动中附带介绍体育知识,旅游过程中或结束时观看体育表演,或参加体育娱乐等活动。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组合型有些类似,只是体育在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组合中所占的份量较小,起附带性作用。

三、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体育旅游资源普查和开发规划工作,突出区域特色

当前亟待制定相应的体育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加强体育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工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立体育旅游资源普查数据库。加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工作,为体育旅游的迅猛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旅游开发前应对区域体育旅游资源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因地制宜有主题地进行开发。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体育旅游资源、人文体育旅游资源,建设体育旅游设施,开发设计体育旅游项目,更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不断创新和发展,保持体育旅游吸引物的长期魅力。

(二)以目标市场为导向,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发

湖北省体育旅游开发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体育旅游资源禀赋的地区差异决定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能走“大而全”、“小而全”的路子,只能根据各地经济社会环境和体育旅游发展的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目标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市场运行机制来运作,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发体育旅游资源。

(三)挖掘特色,发展体育旅游精品

特色与品牌就如同企业的生命,在消费结构、消费观念日趋变化的今天,突出特色、创造品牌是吸引消费者重复购买产品和服务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充分利用湖北省在水域、山岳、民俗体育和体育节庆资源特点开发规划体育旅游项目,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品牌。例如:深挖水资源大做“水文章”,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群众基础的亲水活动“武汉国际抢渡长江挑战赛”、“宜昌三峡龙舟赛”、“清江国际漂流闯滩节”、“三峡大坝旅游杯”等全国自然水域漂流大赛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品牌体育节庆活动,打造水体旅游精品;再如在以野人而闻名的神龙架建立体育旅游基地,开展登山徒步、自行车、攀岩、探险、漂流、滑雪等征服自然、享受健康的体育项目,并将神龙架滑雪场打造成为我国黄河以南最大的滑雪旅游度假基地;第三,武当武术誉满天下,打响武当武术品牌对于扩大湖北体育旅游在国内的知名度、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四)多方融资,政府与社会共同开发体育旅游

从国内外的体育旅游发展经验来看,在体育旅游发展初期,政府和企业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的职能在于确立明确的政策导向,要将体育旅游业纳入省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之中,明确产业地位,规范基本内容、条件和运营,协调各方面利益,规范化引导,统筹规划体育旅游开发项目,避免重复开发,实现与会展业、旅游业、体育业等其他行业相互促进、彼此协调、综合配套、共同发展。同时,针对湖北省各地市政府财力有限的现实,积极鼓励和多方吸引社会资金注入是发展的关键,政府应制定有利于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和发展规划,保护社会投资力量的积极性,鼓励外商、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参与开发大型体育旅游项目。坚持“人不分南北、地不分东西”的原则,引强入室,吸引外资、民营资金,按“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投入体育旅游业,逐步形成以国有体育企事业单位为主导,非国有体育企事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新格局,开发体育旅游休闲产品,兴办大型的体育旅游场所,走政府与社会共同开发体育旅游的道路。

(五)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与部门合作,扩大开发范围

体育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部门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政府体育部门、相关民间组织、景区景点等部门和机构在其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体育与旅游从属不同的管理部门,相互交融与渗透不够,造成体育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体育旅游产业要充分依靠旅游部门遍及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与旅游部门共同配合,建立和完善体育旅游中介机构,建立起一个市场机制型的协调合作平台。另外,湖北还应与周边诸省加强区域旅游、区域体育旅游协作,本着“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客源互流、产品互补”的原则,积极推行“双赢”战略,加强省际、区际合作,联合促销,重点是西联重庆,东联安徽,北联河南、陕西,南联湖南,在整体宣传、联合促销上下功夫,通过引进来的办法充分宣传湖北体育旅游的特色,面对客商和公众开展促销活动,争取产品轰动效应,巩固老客源,开拓新客源,构建中部体育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模式,扩大体育旅游开发范围,提高开发的质量和效益。

篇9

关键词:体育旅游资源;构成要素;支撑要素;开发;策划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2-0032-03

体育旅游资源就是一切为人们开展体育和健身活动所提供的身体活动场所、项目和物质环境。具有多样性、历史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依据体育旅游资源形成的原因及形成机理(特征),可以将体育旅游资源分为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两类。体育旅游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所赋予的,已存在并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经过适当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各种天然资源;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则指由于人类社会活动的体育元素经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吸引物的各种资源。我国体育旅游资源聚集程度较高,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着多种类型的自然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东北各省有天然滑雪场及国家级森林公园数十个,是冬季滑雪旅游的胜地;在万里海岸线上,有许多著名的海滨城市,如大连、秦皇岛、青岛、厦门、三亚等地,是游泳、潜水、冲浪、帆板运动等理想的体育旅游场所;内陆众多的江河、湖泊和水库多可用于开展漂流、划船等体育娱乐活动;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也可为登山、攀岩等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我国体育旅游资源不仅种类丰富,特色鲜明,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部分体育旅游资源尚处于未开发和开发程度很低的状态,体育旅游资源的潜力有待挖掘。

体育旅游的发展有依赖于旅游资源。一个区域体育旅游业的兴衰、效益的高低,首先取决体育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体育旅游开发价值的大小。近几年,随着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渐为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主体所接受、认同,在开发中,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除了传统的风景区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以外,不同尺度区域的体育旅游发展规划、管理规划也相继出台,甚至个别乡、镇、村落也编制了体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虽然不少,但是经过市场检验,能够较为成功实施的却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开发策划水平不高。目前体育旅游最缺少的就是高水平的开发策划。开发策划更多的是要求遵循技术性规范,而体育旅游开发策划则是对体育旅游规划的创新,尽管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业界已开始重视开发策划的研究,但对它的研究也只是泛泛而谈,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建树,更缺乏有成功案例支撑的理论。必须认识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部分互为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1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构成要素

体育旅游项目投资、规划越来越重视开发策划,这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开发策划是体育旅游发展的灵魂,可以救活一个景区、一个企业;可以为政府体育旅游开发项目的立项提供科学的可行性研究方案;以它全面的创新和科学严密的论证为体育旅游目的地注入新的血液,使体育旅游目的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开发策划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全新的生活体验,形成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

有学者认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是一种思

维活动、智力活动,必须有创意和理念,必须有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可行性方案,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高低在于资源优化配置的程度不同。也有学者认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是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利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手段,通过对变化无穷的体育旅游市场和各种相关要素的把握,设计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具有科学的系统分析和论证的可行性方案和计划,并使这样的方案和计划达到最优化,使效益和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过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由体育旅游地形象策划、体育旅游地产品策划、体育旅游地市场策划三大部分构成,三大部分在策划过程中相互关系,相互证明,构成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有机整体,见图1。

图1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基本构成要素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是庞大的工程,它是对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最优化进行预测,讲综合效益和协调发展。策划更多的指向政府行为,强调整体战略性、方向性,其实质是制定地方性法规。只有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要求搞好体育旅

游项日策划和体育旅游景区(点)规划设计,高品位的体育旅游资源才有可能开发成一流的旅游体育产品,体育旅游资源和环境也才能得到切实保护。为此,要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学习借鉴国际高水平的策划理念,不断提高我们的策划水平。同时加强开发策划实施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开发策划对旅游体育产品开发的指导作用。

2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支撑要素

体育旅游资源体系庞大,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由于体育旅游资源深受大众喜爱,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是促进我国旅游业走向强大的重要战略。体育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当广泛,目前体育旅游界已达成了共识,凡是能销售给旅游者供消费、享用的产品,通通可称为体育旅游资源,这包含了体育旅游线路,供享用的设施、服务,已开发为产品的供观赏、参与的资源等。策划的目的是在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可进入性,旅游者对资源的感知、认知,以及市场(需求与供给市场)情况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数据后,充分把握旅游资源自身所具备的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品质和特色,设计出满足客源市场需求的有独特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产品的过程。策划的支撑要素可以通过体育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可进入性、旅游者对资源的感知、认知以及市场情况和可以通过实地勘测、资料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获得,见图2。

图2 体育旅游资源策划的基本支撑要素

对体育旅游资源特质的把握却是一个较多地渗入了策划者自身主观认识、经历以及价值观的过程。不同的策划者,由于自身条件不同,可能在掌握相同基础资料的情况下,对体育旅游资源特质的把握有较大差异。体育旅游资源策划在空间布局上需考虑地形、地势、自然环境、文化氛围基础及功能选型、游线设计、经营运作等要素,注意单一和整体的关系,形成主辅配合的结构。

3我国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策划战略

体育旅游资源不只是指一定地理空间区域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它是一个综合体,其涵盖的范围很广,指所有客观存在着的并相互产生吸引力的能带来旅游效益的人和物。体育旅游资源包括客源市场(旅游者是其主体)、旅游地资源、旅游服务及旅游服务设施三大主要因素。当资源系统保持综合平衡时,表明该系统的三大要素基本上处于同步协调发展的状态,体育旅游资源系统呈现出有序的局面,开发处于良性状态中。反之,系统就会处于无序混乱中,体育旅游资源系统的三大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因为失调而出现难以制约的局面,正常吸引关系失去平衡。此时,开发策划的战略重点应尽力使该系统的运行从无序到有序,以保持三大要素相互吸引关系的平衡和同步协调发展。

3.1正确把握开发策划中的资源要素

在开发策划中,要善于敏锐地把握能转化为体育旅游产品的资源要素,这既需要非凡的眼光和胆略,又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特别需要对市场需求的准确了解。当然,对体育旅游资源的评价是所有这一切的基础。

3.1.1发现和挖掘资源的独特性

开发策划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新资源,挖掘有价值、有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的过程,开发策划的最高境界就是“化腐朽为神奇”。要做到有新发现,基本的素质是要十分了解、熟识体育旅游资源,对其能够进行科学的、恰当的评价,并能判断它们在同类旅游资源中的地位、特色和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判断这些资源开发为体育旅游产品对市场的吸引力和市场对体育旅游产品的需求。这对策划者的素质要求很高,也就是必须具有多学科知识的积淀,并能很快整合这些学科知识。体育旅游产品形象策划及其产品创新是开发策划的重要环节。任何体育旅游市场形成的初期,吸引的人数总是有限的,然而通过设计旅游产品形象进行产品创新,可以使富有创意的新产品得以生存与发展。如1984年山东潍坊推出“风筝节”,集健身与旅游于一体,通过“蓝天――风筝”旅游形象的策划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3.1.2要善于对各类资源要素进行巧妙整合

整合各类体育旅游资源要素,使其形成一个全新的体育旅游产品,是体育旅游开发走向全面商品化的产物。这种整合具有较强的人工痕迹,但如果整合得好,充分地考虑到市场需求,也会取得很大的成功。以市场需求为准,将各种相关的体育旅游资源按一定的主题组合在一起,构建一个巨大的体育旅游产品平台,再进行商业化运作。这种情形以人造的主题体育公园为代表,北京市龙潭湖体育主题公园、处体育主题公园;宁夏大漠体育公园、上海闵行体育公园、宁波市体育主题公园、汉阳江体育主题公园等为代表。这个平台提供了一个体育旅游产品生产、经营、销售的大舞台,通过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观光、参与体育娱乐活动和现代体育科技的包装,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现代商品化的体育旅游产品,与原始野味的体育旅游产品是两种不同的感受。此外,关键在于这类场所往往在大都市近郊,通过这个平台带动了旅游房地产的开发和主题酒店、主题商业、主题文化产业的建设,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和主题社区。

3.1.3把握体育旅游资源要素与产品要素间的逻辑联系

体育旅游资源依照是否能开发为体育旅游产品的标准,可分为可开发为产品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和作为环境类型产品的体育旅游资源两大类。可开发为产品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即是说资源通过开发可直接转化为产品,如海滨的海滩,近海的海水,山中的温泉等。作为环境类型产品的体育旅游资源,指这类资源本身不能通过开发转化为体育旅游产品,但它是直接销售的体育旅游产品背景因素,它的价值,比如作为生态环境的价值甚至超过了直接销售的旅游产品的价值。产品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和环境产品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策划必须以体育旅游资源为基础,资源的整合也不能太过分,应把握适度的原则,策划的产品应是体育旅游资源特色在逻辑上的必然延伸。也即是说,策划好了的体育旅游产品与体育旅游资源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样的产品才有生命力。既然产品是对旅游资源特色的展现,那么在挖掘资源时,对体育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体育旅游资源的评价是一项科学的评估工作,如果过高,则可能策划、开发出来的体育旅游产品缺乏生命力,导致孤芳自赏,难以获得市场认同;如果过低,则不能显示出旅游资源的魅力,或者使本可以开发的资源价值被忽视而打入冷宫。

3.1.4把握体育旅游资源的共生性

体育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就是这一项目与另一项目之间是共生的。体育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体育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体育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体育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

3.2策划既需市场导向又需充分把握资源的本质特色

3.2.1不能因为强调市场导向而忽略资源本质特色

开发策划一定要强调以体育旅游资源为基础,策划的核心内容是体育旅游资源的特性和特色在逻辑上的合理的延伸,以前我们强调体育旅游资源自身特色的把握。要知道,体育旅游开发策划与一般的产品开发策划不一样。总的说来,目前体育旅游开发策划出现了两种偏差:一方面是缺乏对细分市场的深入研究,推出的体育旅游产品缺乏卖点;另一方面,在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又严重脱离了资源的特性和特色。必须指出,开发策划还是要以体育旅游资源作为根本。保留本质特色,探索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之路。在开发策划过程中,要注意保留体育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始风格,保护自然遗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原本性。鲜明的体育旅游本质特色是体育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体育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体育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本质特色。开发利用体育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体育旅游资源的本质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体育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本质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

3.2.2体育旅游资源的本质特色需要合理释放

所谓体育旅游资源的本质特色,即自身所具备的根本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核心品质,它区别于体育旅游产品的非根本价值和非核心品质,它决定了体育旅游资源自身的级别,它是体育旅游资源形象定位的基础,是产品开发的基础。在开发策划中,若不能发现体育旅游资源的本质特色,规划、策划就会偏离方向。离开了体育旅游资源本质特色这一基础而谈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通过炒作可能在短期内带来大量客源,但其生命力一定不大,生命周期一定不长。另外,像我国新建的大型体育主题公园这一类体育旅游资源,它不是原赋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而是对原赋旅游资源的仿制和整合,对这类体育旅游资源,虽然不具备历史价值,但仍具备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它经历了体育与艺术的再创造过程。同时,这种对原赋体育旅游资源的仿制和整合,仿制和整合的水平也能体现主题体育公园的品质和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只是具备本质特色还不行,还应兼具本质特色的释放功能。体育旅游资源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在以不同的方式释放自己、表现自己和展示自己。体育旅游资源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度,它的观赏性、参与性,它释放出来的气质往往决定了它的吸引力的大小。有的体育旅游资源价值很大,但形不成风景,那么它就难以转化为产品,即使开发成体育旅游产品,也难于为世人认同。因此,并不是所有级别高、价值大的体育旅游资源都能转化为体育旅游产品,在旅游体育资源开发策划中,要善于找准独特的方式使体育旅游资源的本质特色得到合理释放。这又是开发策划成功的一个关键。

3.3注意体育旅游资源的环境保护

3.3.1提高体育旅游资源的环保意识

体育旅游资源是发展现代体育旅游业和体育产业的基本条件,只有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保护,才能使得体育旅游业健康发展。体育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体育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体育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2强化保护投入力度,加大资源环保经费的投入

从体育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要求,把体育旅游资源环境的治理和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应本着以预防为主,以治理为辅。还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治理和建设被污染及质量退化的环境。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资源环境保护经费,只有环保经费投入到位才能保证各方面的环境保护设施和设备完善。

参考文献:

[1]于素梅, 易春燕. 体育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开发问题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1):26-28.

[2]黄贵. 初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 J]. 湖北体育科技.2001,20(3):8~9.

[3]邓凤莲,于素梅,武胜奇. 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支持系统与影响因素[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2):35-40.

[4]吴永芳,杨铁黎.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探[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3):84-87.

篇10

关键词:花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172-03

一、花坪概述

花坪自然保护区在广西的龙胜与临桂两县交界处,与桂林相距约50公里。是一个总面积147平方公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片群山巍巍、林海浩瀚的原始林区,主峰蔚青岭海拔1895米,年平均气温13℃~14℃。山上有一块坪地,那里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绿之草,因此人们称它为“花坪”。

花坪自然保护区创建于1961年,197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以珍稀孑遗树种银杉及典型常绿阔叶林为主要保护对象,植物活化石――银杉首次在这里发现并命名,是一个非常好的自然博物馆。区内山体宏大,群峰林立,沟谷纵横交错,溪河瀑布众多,森林茂密,人烟稀少,是我国保存较好的亚热带常绿原始阔叶林区。

二、花坪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RMP分析

(一)花坪生态旅游资源分析(Resource)

1、自然旅游资源

花坪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博大奥秘的植物宝库,植物种类繁多,仅高等植物就有1000多种。最为珍稀的银杉,除了在德国还保留两块化石标本外,已在世界上绝迹,因而被誉为“活化石”。花坪一直以来都有“花的世界”之美称,最有特色的是季节性杜鹃花,区内有二十多种,每年3~6月为杜鹃花开花期,花色丰富,观赏时间长。保护区有哺乳动物51种,种鸟类86种,两栖类31种,爬行类19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金钱豹、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水獭、大鲵、穿山甲等28种,此外还有草鹭、池鹭、竹鸡等155种(花坪志)。

花坪自然保护区属南岭山系越城岭山脉天平山支脉的一个高山林区,区内瀑布景观丰富,其中有观赏价值高,游人常至的红滩大瀑布、鸳鸯瀑布、百水滩瀑布、红毛河瀑布、孟老关瀑布等。由于受海拔、森林植被及地形的综合影响,保护区内气温较低,年均气温约12℃~14℃,夏季凉爽,据1962年8月在保护区内不同海拔高度气温的实际观测值,8月份气温在17.5℃~23.1℃。红滩景区6、7、8月平均气温仅22.2℃,比龙胜县低3.7℃,比桂林市低5,1℃,比柳州市低5.9℃。

2、人文旅游资源

花坪保护区周边一万多人的社区居民中有47%是瑶族,其中大多又都是民俗独特的盘瑶和花瑶,由于世代山居,远离城市,因此很多民俗还保留其原始风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

吊脚楼。花瑶、盘瑶多居“全楼”,“全楼”是相对“半边楼”而称,“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全楼”的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相同,只是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

瑶族服饰。生活在花坪的盘瑶人民世代农耕,为了便于生产平日里的装束都较为简朴,衣裤都无花纹图案,穿戴成青色一身。但是在举行盛大活动和逢年过节时,盘瑶人民尤其是盘瑶妇女便盛装云集,美若云彩,艳似山花,别具一格。而花瑶则因其服饰艳丽而得名,花瑶女子的服饰,从头到脚都是花的世界,几乎所有亮丽抢眼的色彩都在她们身上,服饰之美可想而知。

婚嫁风俗以及神话传说。盘瑶婚姻有嫁娶、入赘两种形式。娶嫁一般分择偶、提亲、订婚、结婚等过程,盘瑶男子到女方家人赘落户的极多。而花瑶婚庆中别具一格的要属花瑶“打泥还家”的婚俗。瑶族人民纪念先祖的盛大传统佳节盘王节以及广福王崇拜等都是极富民族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

3、资源总体评价

花坪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依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根据规划组的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参考,统计出花坪保护区的旅游资源类型涵盖了8个主类(即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19个亚类,43个基本类型(花坪规划稿:26,27页)。这些旅游资源空间集聚度高、组合协调性好,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

(二)花坪主要客源市场分析(Market)

1、区内客源市场

主要包括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的桂林市、龙胜县、临桂县等地。市场调研问卷显示,花坪的潜在游客以广西区内、尤其是桂林市及周边市县为主,其中桂林本地游客占93.2%,柳州占1.6%,南宁占1.1%,其他来自湖南、广东、区外的游客共占4.1%。2006年桂林市年末总人口499.29万,其中市区人口为74.42万,居民平均收入17865元,是花坪旅游区的主要客源市场。龙胜县和临桂县紧邻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主要的潜在客源市场。另外,来自广西区内外其他地方的游客也主要通过桂林中转。

2、区外客源市场

广东省经济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高,2006年人均GDP近10000美元,居民的出游水平居于全国前列。根据来桂游客市场抽样调查,广东省游客来桂旅游的规模一直保持在桂林国内客源市场20%以上,是桂林一直以来的重要客源市场。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桂林已经成为广东自家车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另外,贵阳一广州的高速铁路正在建设中,预计通车后将大大缩短来桂的交通时间。

3、专项旅游客源市场

生态旅游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更强调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和觉悟,花坪具有世界上著名的“活化石”银杉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适宜开展科普科研教育专项旅游,这里的地理环境也适合开展溪河漂流探险、森林探险等特种旅游。综合花坪保护区住宿统计资料及市场调研问卷统计结果,出于科研动机的游客占客源市场10%左右,他们符合生态旅游者的基本特征,也是花坪的潜在客源。

4、主要客源市场的旅游产品偏好

花坪的最主要客源市场是桂林市民,根据在桂林市区进行的1000份市场调研问卷(有效问卷979份),被调查者对花坪生态旅游区最感兴趣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样本中的20%偏好森林观光,其次是森林拓展活动,占19%,涉及登山、探险、野营等;休闲度假占16%,摄影占11%,了解当地风情占10%。品尝林区特产占9%,科考占3%,其他占2%。具体见左下图:

(三)花坪生态旅游产品分析(Products)

1、现有生态旅游产品

目前花坪森林生态旅游主要分花坪、广福两大景区,花坪景区开发的主要是森林观赏方面旅游产品。如观赏银杉、春季观赏杜鹃花等;广福景区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体育拓展方面的红滩峡谷寻幽探险、广福顶登高望远、生态休闲方面的广福湖泊荡舟垂钓等。鉴于景区内的优良的生态环境以及生态旅游资源,还有很多生态旅游产品可以开发,如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民族风情旅游产品、生态田园风光旅游产品以及生态科普旅游产品等。现在景区内以徒步为主要旅游方式,充分强调生态旅游的环保性。现在花坪所开展的具体生态旅游产品及项目仅仅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缺少参与性,现在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基本属于接待式的旅游。

2、有碍旅游选择的因素

在对桂林市民进行的100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979份)中有47%的市民认为交通不便将会阻碍他们去花坪生态旅游区旅游,21%的人认为路途远是阻碍因素,14%的人认为是服务设施不完善阻碍了他们去花坪生态旅游区旅游。这说明道路不便即景区可进入性差是阻碍旅游者做出旅游选择的主要因素,共占82%,其他还有18%的样本认为是知名度不高,自己缺乏了解。

三、花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依据花坪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特色以及客源市场对旅游产品的偏好,现拟开发以下几种生态旅游产品:

(一)生态观光旅游产品

花坪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形成的典型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区内山体雄伟,树木苍翠,花草争艳,飞瀑遍布,活化石银杉神秘而古老,森林景象极尽原始自然之美,蕴藏丰富的生物资源,构成完整而原始的生物地理群落,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

(二)生态体育拓展类旅游产品

花坪保护区拥有丰富的天然体育旅游资源,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专项体育需求,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开展各类森林拓展类旅游产品,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于一体的服务,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三)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休闲度假旅游”是消费者通过度假旅游的方式来达到放松、体验、娱乐、健康和自我完善的终极目的,其主要目标是追求身心愉悦,是体现休闲和度假品质的高端旅游项目。保护区优良的森林生态环境,日益完善的接待服务设施,良好的区位条件,满足了现代旅游者对休闲和度假的要求。

(四)民族风情旅游产品

花坪社区人口中有近一半是瑶族,其组成以盘瑶和花瑶占主体,相对隔绝而偏僻的山居生活,使他们仍承袭和保留着很多特色的民族传统,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韵。

(五)生态田园风光旅游产品

保护区内的社区居民世代以林副产品的生产和农耕为主要的生活经济来源,目前已有一定规模的稻田耕种,经济果木林种植,蜂蜜加工,菌类生产,结合现有的稻田、果园,发展社区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开发以农耕体验、品尝山野佳味为主题的田园农耕生态旅游产品。

(六)生态科普园艺旅游产品

花坪独特的地貌和气候特征成就了目不暇接的奇花异草,如活化石银杉;极具观赏价值的高山杜鹃、兰花、山茶花等;珍贵且有药用价值的灵香草、马尾千斤草;奇特的方竹;多姿的石景等都为科普和园艺产品的开发创造了条件。

(七)其他生态旅游产品

随着保护区旅游项目及规模的不断扩大,结合一些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风貌,作为旅游产品的补充,还可以考虑开发如下旅游产品:会议接待、摄影绘画采风和展会、标本采集制作等其他辅助旅游产品。具体项目设计见下表:

四、建议和对策

为了在花坪自然保护区更好地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题:

(一)改善景区可进入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制约花坪生态旅游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交通不便,景区的可进人性太差,所以花坪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改善道路状况,增强景区的可进入性。其次要加强基础接待设施的建设,需要在各景区接待站增加旅游接待设施,解决游客基本的食宿问题。

(二)开发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宣传

花坪自然保护区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如银杉观赏游、生态科普游、花坪生态蜂蜜、花坪生态竹制品等。同时要加强对花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宣传,使游客能获得更多的旅游信息,并在游客心中留有印象,增强花坪的知名度。

(三)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强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花坪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要让大家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生物、人与环境的关系,自觉遵守、自觉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真正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