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报告

篇1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databas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key work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 bank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Based on the above ideas, taking Taiyuan Tourism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ideas, classification, content and application, and prob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 database of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Key words: educational resource database; content research; logistics managemen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推动了教学信息化改革,推动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学习型社会。

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1 建设目的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库是为了适应并推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建设过程中,遵循区域适应性的原则,符合山西区域特色,促进山西物流行业的有序发展。

1.2 建设意义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条件,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更加灵活,教学形式更加多样,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同时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资源库的建设推动了山西省物流行业发展,为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学习机会,提高整个行业的职业素质,有力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教学资源整合得以实现,节约了办学成本。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

2.1 建设思路

“建设资源库”与“应用资源库”组成了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库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课程开发、资源制作、资源集成”。教学资源库将运用于教学各个环节,如:“应用、分析、管理”(见图1)。

2.2 总体框架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遵循“能学、辅教”的功能定位,以校内系统化教学为主导,教师通过翻转课堂、学习过程控制和分析等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物流管理专业资源库总体架构设计如图2所示。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是严格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相关技术规范汇编”(2015年版)执行的。重点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资源建设”、“应用――学习中心建设”。资源建设涉及“行业资源”、“专业资源”、“课程资源”。学习中心建设包括“资源库集成应用平台”。

3.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资源建设库

3.1.1 高职物流管理行业资源子库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联合行业协会、合作企业及培训认证机构等相关组织,通过多途径收集与物流经营行业有关的行业信息,按照“跟踪行业发展、研究行业动态、转发行业信息、服务行业需要”的思路建设行业资源子库。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行业资源子库收集了物流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文件和行业规划等内容,汇集物流企业经营的新方法、新技术、发展资讯、相关数据分析报告等信息。还包括物流行业人力资源状况分析报告、企业岗位介绍、企业职业通道规划、职业院校毕业生成长案例、人才招聘信息等。另外还有代表性合作企业介绍、企业教学案例,提供物流管理技能大赛介绍及培训等内容。

3.1.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子库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子库注重融通性,结合山西区域特色,紧跟行业发展,将物流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教学资源。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3.1.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子库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子库建设了以下6门课程资源。每门课程资源主要包括8项内容,如表2所示。

3.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中心资源库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应用平台是建立在专业教学系统化基础之上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门户平台、资源中心平台、课程设计平台、教与学互动学习平台、教学管理平台,如表3所示:

篇2

(一)“普及”就不能仅限于金融专业

我校大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对于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跨专业学习实践的需求广泛存在。重新构建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线条框架部分即为金融投资实践教学相关内容,包括课程实验、交易技能训练和论文、实习等,所以,金融投资课程和交易技能训练可对全校学生进行开放选课,此举也受到了广大非金融专业学生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学校鼓励所有学生参加各类金融资格考试、各种投资模拟比赛,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高水平金融学术报告,这都为普及教育创造了条件。

(二)证券、期货和外汇交易的模拟软件并不相同,但投资所依据的技术分析与基本分析是相通的

证券、期货和外汇投资课程强调各自体系的完整性,以此设置的实验课程便存在重复内容。例如,证券有K线分析、趋势分析、形态分析,期货与外汇也有;证券有宏观环境分析、行业分析,期货与外汇也有……结果是,各实践课程的重复部分比特色部分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既降低了学生上实践课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各投资课程自身特色要点的实践学习。因此,将相同相通内容从各投资实践课程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实践模块,课程的特色实践依旧保留,自成体系。整合而节省出来的学时可重新分配到设计性、研究性实验以及前沿学科内容的引入,势必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如同投资者有不同风险偏好需要区别服务一样,金融投资实践教学也应区别学生需求、提供有差别的教学内容

例如,有的学生择业定位于投资经纪人,那么,除了经纪业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外,只需要掌握基本的投资实践能力即可,包括看盘、阅读策略分析报告、买卖交易等;而有的学生则希望成为操盘手,那么,除了掌握较扎实的技术分析理论外,还需要加强看盘及多种技术分析的实践训练;如果有的学生准备应聘投资分析师,那2014年第7期中旬刊(总第558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7,2014(CumulativetyNO.558)么,不仅技术分析需要学习与实践,基本分析的宏观环境分析、行业分析和公司财务分析等训练也必不可少。选择金融投资实践课程的学生先进行择业方向问卷测试,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以满足有差别的学习需求。

(四)考虑非金融专业学生所需的必备专业基础知识,也考虑分择业方向的学生所需掌握的学习内容,进行实验及技能训练教材及指导书的编写与修订

为学生理解知识、练习积累、了解工作最新动态与要求提供指导与帮助,如此培养出来的有基础、有方向的大学生,相信金融专业机构及企业的投资部门也会很乐于接受。

二、老师的言传身教应遵循理性原则

大学生投资技能的学习和投资理念的培养,需要指导老师在交易实践上能够进行正确的引导,用言行向大学生传递理性的投资观念,例如,投资有多种渠道、风险与收益成正比,过于急功近利反而容易导致投资失误等。然而,教学师资的实际投资能力制约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授课老师从未投资过具有风险的金融产品,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也都没运用过,教学只是照本宣科;二是授课老师有过长时间的投资经历,甚至在金融机构从事过相关工作,但喜欢将只适用于个体的追涨杀跌、短进短出等方法在教学交流中表现出来,而没顾及受教学生的投资风格和风险偏好,两者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不恰当的影响。建议授课前给学生做投资者类型及风险偏好测试,让其获悉自己的投资风格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引导式教学,就是老师不充当专家,而是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技能检验等,让学生自己通过知识点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盘面分析验证各种交易理论和经验判断是否符合我国市场现状、能否提高自己的交易盈利水平,自己是否具有各种投资品种的风险承受能力,与投资者类型及风险偏好测试的结果是否一致……让学生学会思考、判断和风险管理,并形成适合自己的操作原则。对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或提出的问题,老师可以设计针对性案例进行再引导,帮助学生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以及能否解决问题,哪些知识和经验在实际生活和未来工作中确实有用。与此同时,联合金融企业为课程指导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机会,定期组织老师间的教学讨论和相互听课,促进专业教师不断提升投资指导能力。

三、金融投资实践课程网络学习平台提供辅、交互性和自主性的教学服务

既然所有的投资主体都要在真正的市场中接受磨炼,那么,大学生接受金融投资实践教育,也应该尽可能多一点机会接触市场、认识市场和了解市场,所以,金融投资实践课程网络学习平台提供了证券、期货和外汇市场实时行情的链接。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性别、个性、成绩等将每3个人编排成一个积极有效的异质小组(PaulJ.Vermette,1998),有了学习伙伴,便能实现角色互依的合作互助学习。例如,学生自主进行家庭理财策划、股票、黄金、外汇投资分析等:先由经纪人择业方向的同学搜集市场提供的国内外政治、经济以及影响行情变化的诸多信息,然后全组一同研究分析,使投资行为紧密结合当前的市场;再由分析师择业方向的同学撰写投资策略分析报告,并由操盘手择业方向的同学根据盘面状况进行买卖。资本市场瞬息万变,实盘投资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外汇与期货市场还有杠杠放大、合约到期等问题,这都是大学生求学期间无法应付的,所以网络学习平台也提供证券、外汇和期货模拟交易软件的链接,即使实盘与模拟在交易心态上存在本质差别。学生们用自己的电脑上网,即可按照课程班级所建立的账套,依交易时间进行操作,解决了“上课时间不开盘,开盘时间不上课”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专业止损及风险防控意识。老师根据课程需要,设定模拟交易期限,到期将各组业绩与实盘进行对比,考虑班级整体盈亏水平或同时段指数涨跌幅度给出成绩。

篇3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深入贯彻2020年区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健康至上意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强化、细化教学常规管理,积极进行课题研究,特别是疫情期间线上和线下教学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课题研究,提高学业考试备考的针对性,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全面提升精细管理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提高,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质量的教育,努力开创我校教育教学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在区教体局、教师进修学校的具体指导下,针对本学期疫情防控下的混合式教学的实际情况,加强线上常规教学管理,探索线上,线下教学的规律,总结混合式教学经验;规范办学行为;狠抓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校本教研,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教育创新工作的实施;引领教师深入开展基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教学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围绕学科学期课程纲要,促进课堂教学由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转变,寻求教学质量、教研特色的新突破。打造“干净、文明、安全、满意、幸福”的“五美”学校,文明健康学校,建设“自主、合作、探究、灵动”课堂。

三、主要工作

(一)常规工作

1.认真落实《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淄博市初中学校规范办学行为规定》和学校各项常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学教研工作常规,促教学效益的提高。

2.落实三级课程,做好学校课程开发开设工作。保证国家课程开齐开全,地方课程符合要求,校本课程丰富多彩。

英语、数学教师利用区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六、七年级教师依托学校“梦想中心”建设,利用“一对一”教学手段,学校教师利用新的空中课堂直播室和高水平综合实践创客教室以及万校云、希沃助手、洋葱教育等各类教学软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加强体卫艺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我校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在研学旅行、国学教育、文明志愿服务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3.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继续开展课堂教学课例研究活动,充分发挥名师带头示范作用,探索完善符合本校实际的特色教学模式,进一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灵动”信息化课堂建设,提升我校“421”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4.注重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完善和发展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组共同体。围绕《周村区关于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意见》,我们本学年重点打造学校教研组共同体。启动仪式后,进一步完善了共同体章程和活动计划,确保共同体活动的有序开展。使教师自我发展、同伴互助发展、集体专业发展为一体,共生、共享、共进。

5.加强学业考试研究,重点抓好八、九年级学业考试备考工作。各级部每周进行至少1次学情检测工作,教导处负责阅卷工作并形成分析报告。

(二)创新性重点工作

1.坚持利用“晨读、午写、暮思” 推进传统国学进课堂,打造我校传统文化、鲁商文化、丝绸文化校本化研究的教学特色。

2.本学期重点围绕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特点,摸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规律,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案例。形成线上教学经验总结1份并附有PPT,上报参评线上教学案例11份,上报参评教育信息化教学课件案例7份,各级部均总结撰写了线上教学亮点工作总结。3月3日以后每天上传教学资源十几份,坚持了近三个月。线上教学以来每天坚持上下午巡课形成巡课报告一百多份并及时发送给主要领导和级部。3月22日开始每周对四个级部的各科作业进行督查。制作宣传展板2块,撰写制作“秀米”宣传稿件10篇,组织开展线上教学问卷调查并撰写分析报告1份。

3. 分管领导、教学管理干部深入级部、学科组、备课组调研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召开线上教学工作会议进行工作调度,开展集体备课,组织线上教学公开课活动,帮助级部和学科组、备课组制定教学计划,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多角度、多渠道减少疫情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冲击,确保教学质量稳定提高。共召开不同层级的线上教学工作推进会、部署会、研讨会40余次,各科开展网上集体备课305次,线上家长会20多次。

4.正式开学前,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协调配合学校兄弟处室积极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制定《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方案》《疫情期间学生上下学方案》《2020年春季学期教学衔接计划》等制度、方案、计划文件29份。撰写分析报告2份。

5.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建设XXXX中学中考考点,此项工作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准备工作繁琐复杂,我们克服各种困难,可以说出色的完成了此项重点工作。

6.本学期为提高学校学情检测分析的质量,更有效地助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导处基于大数据分析,建设开发出一套过程性动态成绩分析系统,目前已完成测试处于试用阶段。

7.加强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危化品的管理使用的短板,本学年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实验室的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得到很大提升。我校获2019年危化品管理使用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化学实验教师XXX被评为区危化品管理使用先进个人,XXX等3名教师获XX市创新实验说课一、二、三等奖。

篇4

论文关键词:校企互动;实训项目教学;校本教材

2009年,笔者参加了广东省高职高专电子专业教师教学教法研讨班,主要学习新加坡南洋理工(下文以NYP简称)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经过探索与思考,笔者尝试将其理念运用到电子教学实践中。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无法具备NYP相应的教学条件,但它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着力促进校企互动,紧把社会脉搏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指出,我国的高职教育今后必须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转变,让更多的院校,成为企业的人才源、技术源和信息源。

企业是技术人才的接纳地,深化校企合作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我校目前情况来说,应设立专用的就业指导办公室、社会实践办公室,并作为重要部门去建设。

首先,实践办领导带领优秀教学团队去沟通联系,通过走访等方式了解企业在人才培养需求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向企业介绍近期的专业建设成果以及人才培养现状。请专业相关的企业专家为专业建设把脉、开良方。专家们的建言献策对于推进学院的专业建设起到很好促进作用。

其次,邀请企业领导来学院参观交流。在交流中,让企业领导认识该院的专业优势,并举办专题讲座。既让企业了解学院,同时又让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广度、深度得到拓展。

再次,就业办每年对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有详细调查分析报告,对往届优秀毕业生有跟踪访问,定期开展毕业生代表报告会。通过加强与校友联系,促进学院与校友所在企业的合作,不断实现双方的合作效益,从而走向持久合作。只有学校与毕业生、企业紧密联系,我们才能及时把握社会的需求,才能在教学改革确立正确的方向,使学校快速健康的发展。

从南洋理工学院专业建设获得的启示

在教育体制限制、资金紧缺等外部环境下,很多问题不是管理者或者教师可以短期解决的,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找到可行有效的改善方法。

课程核心地位突出

1)专业开发突出课程内容。专业开发过程中着力考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目的是保证专业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目前,学校还没有相关部门做相应的工作,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轮换方式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工作、调查分析,以弥补不足。还可以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对地方经济需求作较详细的调查分析,以找出适合学校自身特色发展的方向。

2)课程安排突出实效性。第一年,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辅以小型学期实训项目,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的同时又掌握基本技能;第二年,强化专业课学习;第三年,对学生分批,让学生分别在学校学习、企业实习,同时进行,上下半年交替轮换。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校内专业资源,有利于企业正常有效运作,又保证了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每学期开设适当实训项目教学内容

相对于NYP以项目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从教育体制还是学校自身条件,我们都无法实施,但每学期以实训课程形式开设适当项目教学内容是必要的。

1)实训课题注重实效性。在目前条件下,主要靠专业教师去完成。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企业要求、学生能力兴趣等资讯,制订出合理的教学大纲、课程计划。

2)实训教学过程中强调“先会后懂”“少教多练”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表现出对动手积极性高,而对理论学习兴趣乏味。对此,教师先让学生按要求把实训项目做出来,然后,教师不是立即讲原理,而是提出几个为什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提出的问题,个别不懂的问题,任课教师再进行个别辅导,而辅导也只是点到为止,帮助学生分析导致出现错误的原因,而不是告诉答案,最终还是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一种自发的持续学习及创新的兴趣和能力。

3)实训项目开发能力列入教师专能开发系统。

注重校本教材、课件开发

1)校本教材、课件内容突出,知识面广,实用性强,适用性强。

2)学校设立相应管理激励机制有力支援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开发课件。在校园网开设独立的数据与媒体库,收录教师开发的电子教材、课件,师生做实训项目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问答记录、报告等。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教学改革步伐。

专业建设不求数量增长,力求在特色、品牌上下工夫

目前,受传统观念影响,学校资源投入,以办学层次升格作为根本追求,在专业开设等方面以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为蓝本,前期调研工作不够,很少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更难说超前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改进的。

在电子实训教学中探索应用NYP理念

南洋理工的课程整合,在我们目前的课程体制下还难以完成,但单个专业科目开设相应的实验,并根据该实验项目,对教材作相应的删减和补充是容易实现并且是有效的。

制订教学大纲、课程计划。每学期开学前,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形势、企业要求、学生兴趣能力等资讯,制订出合理的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对教材作合理的删减和补充,充分利用媒体素材,制作出实用的、适合学生的电子教案与课件,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有更直观的认识;对课堂作灵活、实用的设计,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次课应有合理、到位的课堂考核;明确学生任务,了解和把握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理解实训项目过程的重点和难点;定期交给学生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训课题,要求学生完成信息收集(如电路工作原理、相关元器件资料及应用实例、同类电路对比、电路在现实中的应用等)、PCB设计、电路装配与调试、实训心得,实训报告等全过程;学期实训项目特优生考核,联系配合学生处,开设学期实训项目特优生考核, 区别于综合优等生,并纳入学生奖学金、顶岗实习、就业推荐考核系统。

篇5

关键词:图书馆

发展趋势

战略规划

服务转型

队伍建设

经验交流

分类号G251

DOI

10.16603/j.issnl002-1027.2016.06.003

2016年9月28日至29日,第九届全国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论坛在河南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主办,河南大学图书馆承办。来自全国83所高校以及《图书与情报》杂志社的200余位图书馆界专家学者与会。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提升品质增强效益规划未来”,深入探讨了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的新理念和新探索,为图书馆事业增强效益、提升品质建言献策,规划未来的发展之路。

论坛由五个专家报告和一个主题报告、两场主题发言和大会优秀征文主题报告交流三个板块组成。来自上海海事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的8篇优秀论文进行了交流。本文对论坛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1.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战略规划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读者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必须积极更新理念,适应时展,同时图书馆服务技术的进步也受益于时代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变革。2013年,国际图联第一次了《图书馆趋势报告》;2014年8月,国际图联里昂年会了《图书馆地平线报告》,提出了未来5年图书馆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1)大学图书馆服务嵌入课程;(2)重新思考图书馆员的角色与技能;(3)收集和保存研究数据的数字化产出并纳入馆藏;(4)发现系统的选择竞争;(5)支持积极变革的需要;(6)持续推进整合、互操作与协作的项目。北京大学的刘兹恒教授以“图书馆发展的十大趋势”为题,阐述了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图书馆服务泛在化、环境网络化、资源数据化、功能智慧化、阅读移动化、空间创意化、用户自主化、工作规范化、馆藏仓储自动化、事业社会化。未来图书馆的服务是泛在化的,用户在哪里,图书馆的服务就在哪里,用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获得图书馆的服务,甚至用户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却已经利用到了图书馆的资源或者得到了图书馆员的帮助。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实行的“资源到所,服务到人”的服务模式,通过公共集成服务平台,将数字化文献资源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推送到科研现场,使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办公室、野外场站和家里就能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另一方面,图书馆开展面向一线创新基地、研究所、办公室、课题组和个人的学科化服务,努力“融入一线,嵌入过程”,致力于提升科技自主创新的文献保障能力和学科情报服务能力。未来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都可以通过网络来提供,图书馆之间实现深度整合,共建共享真正成为现实。未来的图书馆不论大馆小馆,在云环境下连为一体,各自分工,开展资源建设和服务。图书馆有了参与数字出版的条件,打破了当前出版社和图书馆分处于信息资源的生产、流通上下游的秩序,创造了信息传播的新业态。图书馆不再只是信息资源生命周期中处于下游即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机构,随着网络化开放存取的进展,图书馆将会成为重要的信息资源数字出版机构。

刘兹恒教授从“如何对图书馆的服务及其未来角色进行重新构建、教育数字化给图书馆带来哪些新的机遇、图书馆怎样在所在社区发挥实体和数字化作用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宣传自身成就”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美国图书馆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服务、积极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加强图书馆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南开大学的柯平教授分析了我国图书馆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指出高校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已经出了不少成果,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制定图书馆战略规划首先要进行科学定位,每个图书馆要基于自己的特色进行定位,避免同质化。已经制定好的规划都建立在对当前形势的描述上,没有做环境扫描和情景规划,这样很难进行科学的定位。战略管理方面进展缓慢,在战略规划工作上,图书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图书馆的服务转型和变革方向

2015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规定:“图书馆应不断提高文献服务水平,采用现代化技术改进服务方式,优化服务空间,注重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应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图书馆必须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服务方式,加强队伍建设,辅助教学变革,支撑人才培养。论坛就此也邀请专家作了报告。

2.1图书馆的创新服务要嵌入科研过程,重视新技术的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陈进馆长认为必须立足于支持教学和科研来进行图书馆定位,大学图书馆应该重点关注服务的转型和创新,未来的目标是实现智慧图书馆。要重视标准化,以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发展。面对海量异构分布的资源环境,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邓景康指出,引导读者快速发现学术资源并有效获取是图书馆必须夯实的服务基础。图书馆要提升面向多角色的数据支撑能力,要融入数字学术支撑环境建设,图书馆要在科研数据的出版、共享、引证等方面承担更多责任。使图书馆成为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协作创新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

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肖珑认为研究支持服务是未来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重点。高校图书馆要进行研究服务的创新,要搭建科研数据管理平台,开展数据收集和分析服务。

重庆大学图书馆馆长杨新涯认为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创新要从门户开始,新一代图书馆系统应该是构建在文献元数据仓储上的图书馆门户。他详细介绍了重庆大学图书馆建设元数据管理平台的具体工作以及基于数据平台进行的馆藏分析、文献推荐、读者交互、构建专题资源库和课程资源库、虚拟图书馆等创新型服务工作。重庆大学图书馆和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联合建设图书馆区域联盟――“智慧图书馆服务门户联盟”。

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窦天芳指出,D书馆具有很强的技术敏感性,图书馆服务的每一个飞跃都受益于时代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变革。图书馆服务必须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她详细介绍了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读在清华”和“数据支撑服务”应用案例。面向读者的服务方面:图书馆积极整合需求与服务,综合利用数字化、虚拟书架、多源数据集成等技术,建设开放弹性的一体化服务平台――读在清华。该平台的数据准备简单,馆员应用门槛低,可以快速部署虚拟专题书架,可面向老师直接服务。面向机构的数据支撑服务满足了机构对学术产出精细化管理的需要,针对学者对学术影响力追踪的需求,为每位学者建立学术主页,打通了数据源获取渠道和校园内部身份数据获取渠道。

针对图书馆如何深化科研服务的问题,武汉大学黄如花教授认为从“科研项目申报”到“研究过程”以及学术成果的“发表和评价”等环节都离不开图书馆的重要支持作用。另外,武汉大学图书馆王新才馆长从“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特色”的角度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的特点和实现路径。他指出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特色的实现要素主要包括馆员的知识素养、技术运用能力、策划与实现能力、争取经费与政策的能力等;图书馆服务要在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对服务对象进行细分,对馆舍空间布局进行改进和重设;阅读推广活动要重视品牌塑造。他从师资队伍、图书推荐、新生入馆教育、阅读推广活动等方面介绍了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具体实践。

2.2图书馆空间再造和馆际合作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转型和变革对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和馆际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图书馆空间的改造和功能重组是近几年图书馆界关注的热点。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黄朝荣教授介绍了香港NT大学图书馆在优化空间、支援研究、跨校协作等方面的创新以及未来发展的要点。优化空间方面:聚焦读者需求,区划不同的空间配置,构建灵活多变的功能布局,提供超过600个座位的24小时开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使用需要。创建跨学科的互动空间来辅助学习,引进多类型文化活动吸引读者。在跨校合作方面,由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主导,香港八所高校共同参与开发及推行共享、互动的多媒体课件,以提升香港高等教育中的资讯素养教育水准。课件以真实个案建构情境,利用互动及多媒体的形式,加强学生树立科目共通的信息素养概念。另外,八所高校依托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大学图书馆联席会,建设共享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实现联合编目、目录共享、联盟采购和馆藏建设合作。

2.3图书馆服务的绩效评估

如今,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图书馆管理中的重要领域,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是推动图书馆工作不断进步的重要手段。“一套完整的图书馆绩效考核制度应包括考核目标、考核依据和办法、考核主体、考核对象、考核的反馈与应用、激励机制等。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考核目标、考核依据和办法以及激励机制。”针对大学图书馆服务不同层次的目标:满足用户需求;提升读者的学习、研究和决策效率,提升知识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科技进步、文化发展和社会繁荣;传承人类文明等,同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慎金花从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估的组成要素、理论背景、现实需求等方面论述了图书馆绩效评估的重要性。并指出图书馆绩效评估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学界和业界共同努力。

3.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经验交流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2015年,国家提出了“双一流”建设战略,针对大学以及学科建设明确提出了“双一流”的任务要求,为我国未来三十余年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了新的蓝图。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制定新的发展目标,重在服务的转型和创新。因此,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已经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和思考的热点问题。高校图书馆业界的专家们分别基于各自图书馆的实践经验,探讨了“信息分析服务辅助管理决策”、“信息素养服务支撑人才培养”、“馆员队伍建设”、“构建创新服务体系”等问题并交流了服务和管理的实践经验。

东南大学图书馆馆长顾建新认为,随着教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图书馆服务要立足于辅助教学变革,支撑人才培养。图书馆的任务是以用户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能。

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馆长李铁虎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以信息分析为核心的学科服务工作:为科研团队提供定题服务、文献传递等个性化服务。收集推送“最新学科研究热点与前沿”,为学校高端人才引进提供决策参考等。

河南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郭鸿昌从“文献资源采购、基础服务、跨部门岗位设置、学科信息服务、阅读推广”等方面介绍了河南大学图书馆的创新服务。重点介绍了图书馆构建的“3+3+2服务体系”,包括三个创新服务平台:360导读平台、部室博客和QQ群、馆读互动信箱和图书馆官方微信微博。三样温馨服务:一净、二心三引导(即干净的阅览环境;对待读者贴心,回答问题耐心;即引导学生养成文明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做文明的读者,引导学生强化公民意识。)。两种学术沙龙:定期举办资源利用学术沙龙和科研学术沙龙。信息服务方面,开展了情报分析、学科评价、专利信息服务。该馆对ESI、SCIE等13个数据库中的河南大学发文量及被引量进行了全面统计分析,完成了《河南大学优势、潜力学科及高被引文献分析报告(2004-2014)》《河南大学论文产出能力及学术影响力统计分析报告(2010-2014)》《河南大学ESI最新统计数据(2005-2015)分析报告》《河南大学专利(2015)分析报告》。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刘万国从学术交流新生态与文献资源建设角度,阐述了建设图书馆文献资源联盟的重要性。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王宇从建设高素质的馆员队伍角度,介绍了该馆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创新举措。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李玉海重点介绍了该馆在文献保障、课题跟踪、学科评估、机构知识库建设等方面将服务嵌入科研过程、辅助管理决策的具体实践。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馆长周跃红认为,图书馆的全部业务包含三个维度:资源维、服务维、管理维。资源是基础,服务是核心,管理是关键。不少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存在馆舍有限、阅读空间面积不足、电子阅览室窄小等实际问题。根据该馆共享空间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物理空间建设:以小见大,挖掘空间;接入互联网+,建立信息共享空间;凝聚文化氛围,灵活利用空间。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资源相对缺乏,在有限条件下进行提升和合理配置是问题获得缓解或解决的关键,应升级电子设备,为技术应用提供支撑、保障;优化馆藏布局,实现一站式信息获取;整合数字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4.优秀论文交流

在论坛的优秀征文报告环节,共有八篇优秀论文的作者作了汇报交流。

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的陈灏、顾亚竹、梁伟波、王慧的论文《“平台战略”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构建校园文化服务平台的实践探索――以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海大人文”平台建设为例》以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近年来所建设的校园文化服务平台“海大人文”为例,从“平台战略”的视角,探讨了当前大学图书馆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新作用,并对这一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重庆大学图书馆的李燕、魏群义、孙锐、王英的《面向一流学科建设的资源保障与利用策略研究》,首先分析了重庆大学图书馆目前在一流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制度保障、人员保障、经费保障、服务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从四个维度对一流学科的文献需求进行了{研,找出重庆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与一流学科文献资源需求存在的差距,提出了面向一流学科的数字资源保障策略及有效促进资源深度利用的服务模式。

东南大学图书馆的石明兰、陆美、钱鹏、程宏、陈卫红的《JALIS学科服务平台查收查引模块设计与实现》,通过网站调查和文献调研,对既有的图书馆查收查引系统及查收查引工作流程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查收查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并开发JA-LIS学科服务平台查收查引模块。通过实例验证,该模块解决了手工排除自引时因人为原因而可能出现的他引结果数据不同的问题,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该模块还实现了查收查引业务数据的存档和再利用,为机构知识库建设准备了数据。

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史慧丹的《大学生阅读推广:关联与创新――以39所985高校网站调查为例》,以我国39所985高校图书馆的网站调查为基础,通过对该类高校的图书馆的阅读推广的一系列关联活动的考察,提出了“设置专门的阅读推广小组”“加强区域协作”“注重活动可持续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等一系列措施,并探究了阅读推广活动的后期评估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孙媛媛的论文《我国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调查与分析》,通过对向全国31个省高校图书馆发放的“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人员结构、实施分类管理、重视馆员培训等方面提出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应采取的策略。

三亚学院图书馆游凤霞的论文《高校图书馆核心服务绩效评估和创新服务》,提出高校图书馆要对自身服务进行自我的纵横向评估,对自身的服务绩效特别是核心服务要有一个常态的监测,掌握核心服务成效,这样才能发现图书馆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朱金德、钱承军的《学术评价中期刊在论文评价中的作用边界》,主要探讨了期刊对于论文评价的作用、期刊评价指标及其分类以及期刊对论文评价的作用的边界问题。

河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于红英的论文《试论建立高校阅读推广的长效机制――以河南大学阅读推广为例》,根据河南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提出了通过建立阅读推广机构、完善保障体系、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品牌活动等措施,建立高校阅读推广的长效机制的方案。

篇6

公共教育政策关系到政府部门、政策专家(包括学术精英)、利益相关者群体,是一个政治过程,推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及学习者本人的共同参与。对教育政策进行研究,首先要关注政策过程,把握政府管理、社会治理的制度结构。其次要关注政府教育政策关注点的递进与迁移变化情况。对教育政策的文本分析应该有多个维度和多个角度,对比分析继承延续与推陈出新、渐进路径与激进策略、一般号召与刚性要求、顶层设计与预留空间、利益分享与内生驱动、底线思维与长远发展等。

影响教育政策过程的群体及语言

影响教育政策过程的群体包括政府、政府内设政策研究机构、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者、社会其他人员。政府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所制定的法规、规范体现了政治思维和政策语言特点。政府内设的政策研究机构体现了兼通领域的特点和一定的政治价值取向,偏重于政策语言。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者偏向于特定角度,体现了学科分工和专业化特点,侧重于学术语言。社会其他人员可能会用平面、立体、混合的媒体语言,也可能运用公众语言,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侧重不同。

教育政策研究可从三个维度展开:教育还是非教育研究,政策抑或非政策研究,可行性或者不可行性研究

角度上可以从政策制定层与管理执行层的关系、从制定政策解决问题的性质、从制定政策依托的方法手段、从教育政策内容范围、从教育政策之间的关系、从后续政策与先前政策一致性程度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基于不同的政策类型,出于不同的决策需要及研究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差别很大。

有质量的教育政策研究,首先要把握研究人员结构、研究选题确定、研究规范遵守、研究成果传播等基本环节,其次再根据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研究方法和成果表达形式。如果是反映教育政策问题的分析报告,应包括问题由来、程度判断、原因分析、后果判断、建议对策;应该先说明问题是什么、程度怎么样,然后建议怎么解决;事实陈述简略,论据论点间可跳跃;引文注释基本上不用,最多在正文中点到即可。如果是教育政策的系统性研究报告,应包括问题由来、选取的方法、过程和情况概述、因果系统分析、对策可行性、倾向性建议;应该先说明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得出判断,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做到概念基本清晰,论据论点描述准确,论据论点之间层次递进、有弹性;引文注释重点夹注,重要参考文献附后。如果是与教育政策相关的学术性研究报告,应该明了研究目的、基本假设、方法选取、数据收集与分析、若干结论;先说明问题是什么,可能是什么性质,用什么方法调研,发现哪些基本因素,验证假设情况如何;做到概念定义确切,论据论点描述精确,之间绝对不能跳跃;并严格引文注释,区别与所附参考文献的关系。

中国的高等教育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篇7

【关键词】英文报刊 阅读 中职 可行性

一、中职英语教学现状需要英文报刊阅读

1.职业特色不明朗,教学资源跟不上。(1)在教材方面,英语和专业达不到有机整合,专业性不够强。鉴于中职生生源复杂,知识结构、层次等各异,现在的英语教学内容未能与中职学校的发展相匹配。恰巧,英文报刊可以起到“搭线”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喜好进行选择。这样既可以培养学习兴趣,又可以填补教材方面的欠缺。(2)在课程设置方面,英语基础课没能被重视。本着中职英语“管用够用,适用为度”的说法,英语课变得随意性很大;导致随时删砍,课时不够。针对这种情况,布置学生课外阅读英文报刊值得一试。因为报刊能吸引读者的最大优势是新鲜,比如热点新闻大放送,明星人物全接触,时尚英语脱口秀,现代科技快点击等;既然课内实践不够,那么在课外多看点英语、熟悉些英语也不错。

2.学生“轻”英语,学习意识不够。中职生英语底子薄,学习热情差,整体英语水平差异比较大。理论上说,学生上职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择业、就业;所以,他们往往“重”专业课而“轻”文化课。而且,中职生的文化课水平普遍不高;对英语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性认识也不够。他们认为只要专业学好了,文化学不学无所谓的。迫于学校文化课课程的规定,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皱着眉毛继续“啃”下去。这样,职高生的英语学习就进入了“不懂不学、不学不会、不会就厌学”的恶性循环。

3.教学形式单一,传统模式待改进。中职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会意识到自己难以胜任有关英语方面的工作。比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居然会写不出外贸函电,连最简单的日常口语交际也成了问题,他们真是“有口难开,有手难写”。这不能不说已与职校的发展定位完全相违背,与学生的就业趋势不相适应。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惨状?有时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当前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英语课堂仍是以讲授为主,“满堂灌”仍是普遍现象。学生被动,不能独立掌握知识,没有时间及时思考、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做不到对每个学生都“面面俱到”,师生之间的交流及信息的反馈甚少,总有些学生是那么可怜地被充当为“遗忘”的角色;因此,教学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师不能成为“配角”,学生亦不能成为“主角”。

二、英文报刊的特点适合中职的英语教学

1.语言时尚化。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活时刻都在发展,报刊就能对这些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可以说,报刊充当了时代潮流的喉舌,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最新信息。英语又是世界上最最流行的一种语言;那么,以英语为载体的报刊也相应地成为最畅销的报刊。所以,英文报刊反映着世界各国社会文化和语言的发展和变化,并能把最前沿的时尚语言带给读者,3.0增加其词汇量、丰富其语言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激发学习兴趣。

2.风格多样化。为了能有效地吸引读者,为了避免只有枯燥文字带来的反感,为了能进一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英文报刊总在不断改变着风格。报纸上不仅仅有文字,同时还附有图片、表格、卡通片等,形式多样,图文并茂。而且,许多英文报刊除了发行纸板报纸外,还有网络电子版。学生可以进行网上阅读,方便、快捷。而英文报刊那不断更新的排版及色彩,一方面适合学生的口味;另一方面使学生每次阅读时都充满新鲜感,很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对阅读的厌烦情绪。

三、英文报刊阅读辅助中职的英语教学

1.辅助教学目标的达成。中职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人文素养的发展为基础。英文报刊则能辅助这些教学目标的达成。它对英语教学是一种相当好的补充和延伸,既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又能加强素质教育。

2.英文报刊辅助中职英语的教学方法。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至关重要。现来谈谈英文报刊在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两方面的辅助作用。

中职英语教学的重点应在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英语!如果学生能将英语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技能的获得,并且把所学的语言技能运用于生活,那才是英语教学的真正成功!利用英文报刊的丰富内容作为课程资源,通过英文报刊的阅读,学生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将有所提高。报刊英语作为一种时事英语,突出阅读话题,富有时代气息,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英文报刊阅读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魏敏,江怡.报刊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

[2]康洁平,吕晶晶.通过报刊阅读提高英语学习兴趣的分析报告[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6.

篇8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按照用户需求,编写网站需求分析报告;对网站进行策划与设计,运行多种技术对动态网站进行开发和制作;并经过技术测试,最终将其到Internet环境;能够对网站进行维护。通过引导、项目实施、讨论、总结、测评,使学生了解网站项目实施的工作流程,具备网站设计、建设与维护的基本知识和实用技能,深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团队合作能力,形成基本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质,积累实践经验,为今后相应的职业岗位工作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的选取

课程组根据网站开发项目实施过程,进行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性的要求,在内容组织上彻底打破学科知识体系的禁锢,教学摆脱了原始的以教材为主线的逻辑教学结构方式。对完成案例的模块功能所需的技能和必备知识进行了全新的组织。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站项目开发能力培养链路,围绕网站项目开发流程进行分析,将项目开发分为5个阶段:网站策划阶段、整体设计阶段、网页编程阶段、网站推广阶段和网站维护阶段。教学中选取了“校园新闻网站建设”这个真实的项目,将网站开发的5个阶段细分为10个工作任务,具体设计如下:任务一、网站需求分析;任务二、网站设计;任务三、网站后台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任务四、实现网站浏览器端的界面;任务五、构建网站的开发环境;任务六、实现网站服务器端的功能;任务七、存取数据库;任务八、网站的测试;任务九、网站任务;任务十、网站的运行与维护。

3教学方法

3.1以项目为载体,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以一个网站项目为载体,以网站项目的设计、开发与维护工作流程为主线,通过项目全面学习网站设计、建设与维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对真实网站项目的工作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形成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职业岗位作前期准备。4.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授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讲课过程中,多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鼓励、启发学生回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运用启发式教学由浅入深,利用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网页启发学生思考课程要讨论和学习的未知的知识。运用多媒体、电子课件和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3.3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评价学生做事的能力。

3.4“大案例,一案到底”教学法。

根据专业建设理念,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实施“一个案例,贯穿始终”的案例教学方法,课程将真实完整地教学成绩管理数据库开发的项目在一次课就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调动学习主动性。在教学组织上把该网站项目分解成10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衔接的模块,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

4教学手段

开发和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4.1媒体课件。

本课程组通过总结多年来对该课程的授课经验,深知课件是授知识技能展示在学生面前的重要途径。在课件的制作中,大量引入类比案例、动画效果演示、声音提醒等手段,打造轻松吸引注意力的课堂气氛,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学习过程,加深课程内容的理解。

4.2网络教学平台。

改革“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低效率教学方式,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与课堂讲授相结合,利用投影仪、幻灯片、录像片、CAI课件、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本课程组建立了自主开发的精品课程网站,将教学的主要材料: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重点与难点、授课录像、习题集等主要教学材料,通过校园网络向学生公开,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丰富网上资源推动师生互相交流,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自主学习。开发和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5课程特色与创新

针对“高职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意识和协作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这一主题,按照“学研学工融合、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改革思路,结合专业和学科建设,将数据库开发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作为一个整体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与实践。

5.1创新构筑了立足基础、体现特色、面向需求的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教学体系。

a.体现特色:围绕动态网站技术基本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b.面向需求: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5.2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适应新的教学体系。

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改造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使得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教学更加符合现代社会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一体化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从“给出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应用提高”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向“工程实际问题→引出概念及所需基础→探索解决方法与理论→应用提高”的探究式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研究式、探索式和自主学习能力。

5.3研究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网络教学平台为补充的时空立体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教学,研制开发了网络教学平台和课程教学网站,覆盖数据库及其应用教学体系的全部课程,涉及电子教学和互动学习等教学环节,实现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

6结束语

篇9

一、 网上形成性考核改革的尝试

(一) 改革的理由。苏辛指出,“被认为是个重要创新的形成性考核,其着眼点本来应该是在过程,实际操作中却移向了结果――只剩下合成考试成绩的意义,这就不能不说是南辕北辙了”。对这段话我深有感触。我就是在面授时看到有的学生为了完成作业(或者说为了能参加考试)而来学校抄作业,才下决心改革形成性考核的。

(二) 关于网上形成性考核。为了关注学生网上学习的参与过程,网上形成性考核的形式主要有:网上答疑、教学资源搜索、BBS、在线测试等。我的改革主要是在前三项(网上答疑、教学资源搜索、BBS)中进行,由课程责任教师按照教学要求,让学生在本校在线平台或中央电大在线平台上完成答疑。

(三) 创建网上学习小组。建立网上学习小组这很重要的一环。组长一定是要毛遂自荐且有组织能力,这是基础。二是成员主要以地区、单位来划分,这样能利于参加讨论与交流。三是单位或家里有上网条件与没有上网条件的学生要相互组合。

(四) 网上形成性考核的操作。第一,在网上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定时定期为学生设定讨论交流的主题,规定每个组对主题在“课程讨论区”(BBS)进行3次以上的师生、生生、组组的非实时交互,让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发表自己小组的成果,当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求救”。第二,大家也可用E―mail、电话、短信等其他形式进行交互。第三,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网络上学习的情况,总结表现好的小组或个人,对他们成功的学习方法和合作精神、精辟的答案给予网上表扬推广。

(五) 合成形成性考核成绩。当实行网上形成性考核时,中央电大的书面形成性考核只占总成绩的20%,而网上参与学习过程占80%(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其中将发送的帖子、E―mail、电话记录、短信、搜索的网站网址及关键词数按分计量,最后合成形成性考核成绩。这样改革之后,学生上网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抄作业的现象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深了,合作精神强了,学习不孤独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学习也越来越有劲了。

总之,网上教学注重过程还有很多可探索和完善的空间,最重要的是要“实”字当头和“细”处用力,及时地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总结经验,及时地解决问题。

二、 网上形成性考核改革对电大教学的推动作用

(一) 网上形成性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电大因其固有的特点即理论性、现实性、开放性更适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网络的资源库中各取所需,针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网上自主学习、讨论、分析、解决,并撰些小论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目的。电大网上形成性考核涉及了材料分析题,通过材料分析,学生能够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结合学科主要知识点对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化对学习重点的理解和认识。

(二) 网上形成性考核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拓宽学生视野

实效性是网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要重视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电大教学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网络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电大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电大网上形成性考核涉及了社会调查题,电大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一般说来,其实践教学环节较少。基于广播电视大学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借助于实践教学,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具体业务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金融业务的感性认识,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学活用中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习金融学和其他经济管理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网上形成性考核有利于师生合作的灵活性、交互性

网络教学使教学观念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千变万变都不能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不能心中只有网络,而让师生成为网络的奴隶。应让网络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增强课件的交互性,使师生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从而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电大网上形成性考核涉及了问题讨论题。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交互和同学们之间的协作学习与相互启发,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通过深入讨论,可以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机制,为充分发挥其作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 网上形成性考核有利于进一步落实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

网上形成性考核涉及案例分析题,案例分析题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与思路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网络案例教学时,教师可以的网络案例教学实施监控,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制度监控

由于网络案例教学是新的教学方式,许多学生不理解,也不大会主动参与,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依靠强制手段进行约束,对学生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譬如,没有参加一次案例讨论的学生,该课程形考成绩为零分;没有在网上发帖的学生,形考成绩为零分;发帖数少于5的学生,形考成绩为零分;没有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学生,形考成绩为零分。

2. 实时监控

在进行网络案例教学期间,任课教师应每天上网查看讨论情况,对学生所提的主要问题进行解答,并巧妙地通过留言板、教师公告等多种形式,提示关键词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案例的主题进行讨论,不要偏题、走题。在线讨论时,教师应只在必要时起指导作用,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避免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如果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教师也不必立即纠正,而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自觉加以修正。不使用容易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词语。坚持以学生为主、以鼓励为主的原则。

篇10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融合,我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并延展到国际领域,塑成了当今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我国行业企业、政府与高校逐渐形成了共生共存的生态系统,各自在生态圈中扮演特定的角色,发挥相应的作用,在各个因素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对其它因素的变化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探讨应用型大学如何适应生态圈的环境并利用生态圈中其它因素的优势群求和提升自我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 :应用型;跨境;电子商务;生态圈;人才培养

引言

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学术型大学更加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一点在电子商务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行业企业的发展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特别是跨境电商领域的人才缺口巨大,但是企业却找不到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而高校也苦于脱离行业发展现状而与实际市场人才需求脱节。行业发展现在与高校培养目标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和持续性,若不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将会导致人才的巨大浪费,同时给双方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既已形成的跨境电商环境中平衡各个因素特别是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对于发挥行业的优势和引领正确的人才观都有积极的作用。

1、跨境电子商务生态圈的组成

在跨境B2B生态圈中,所有的行业和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以跨境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多维网络体系,体现了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一种新的产业布局形式;由跨境电商企业、服务商、消费者、政府、高校和第三方培训机构以及行业组织共同组成,旨在实现共创、共享、共赢。其中,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方面有一致性,高校在生态圈中扮演何种角色,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成为行业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关系到跨境电子商务的潜在发展动力的发挥。

2、高校在生态圈中的角色与定位

高校担当着人才培养的重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对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对电子商务进行整合,以发挥资源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培养更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企业与行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符合行业发展和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合格人才。应用型大学应关注区域经济规划与发展,文化传承与发扬以及政治经济建设,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实践能力和高水平的专门人才为己任,将着眼点立足于地方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侧重于技术应用、素质培养和实战经验。高校在B2B生态圈中的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的角色不可忽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人才质量,也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和发展水平。因此,高校在生态圈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人才方面。

3、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依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行调整和尽快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

3.1 高校人才培养与工作实际脱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复合型,既有扎实的商务专业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目前多数高校的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方面依然呈现实训与实际的差异性以及在校岗位实训与工作岗位脱节的问题。高校的人才培养往往无法做到课堂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毕业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导致就业率低;即使进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也需要进行“二次培训”,给企业造成额外的成本。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组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王立非教授曾指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要走出去,多到社会上去实践锻炼”,“同学们也可以向企业亮相,为就业做准备”。

因此,今后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趋向于培养企业需要的和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毕业生和具有高效就业及自主创业创新能力的毕业生。而这一发展趋势也是当前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所极度缺乏的,也是今后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3.2 专业建设缺乏统一性和特色性

电子商务专业性强,是由其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从概念上讲,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环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然而,针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行业背景与专业特殊性,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固守传统,应该推陈出新,符合时展的要求,从而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方式,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出高质量的企业后备人才。

3.3 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盲目性

传统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外语外贸人才或电子商务人才。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尤其是跨境电子商务的巨大跨越式发展带来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其中紧缺的市场运营、供应链管理及攻坚能力较强的技术和外语双项全能的复合型人才将占到需求总量的70%以上。目前,现有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改革集中于内贸,而涉及跨境电子商务的改革较少,多数改革侧重于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并未涉及到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和提高师资的实战水平。根据中国电子商务人才分析报告,我国目前的人才状况如下:行业迅速扩张,人才缺口巨大;电商人才稀缺,流动性大;电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大增。人才问题的核心矛盾呈现在多方面:快速的行业发展速度与人才供应不足;电商企业微薄的利润与高额的人力资源成本;电商行业快速更新的知识结构与传统教育模式(《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报告》)。以上分析报告为人才培养需要校企联合共建和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跨境电子商务起步晚但增速快,发展势头迅猛。电子商务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或国际贸易专业在高校中如遍地开花,雨后春笋。然而新兴专业必然会面临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匮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当的问题,或是在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人云亦云,互相照搬。于是几年下来,“热门专业”势必变成“冷门专业”,最终出现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导致电子商务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毕业生的就业平均水平。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已经使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遇到了瓶颈。

此外,企业在选聘员工时也存在模糊性和盲目性。据有关报告统计,多数电子商务企业存在对电子商务的认识程度不高、普及率低、跨境电商人才紧缺等突出问题。企业缺乏人才需求的统一衡量标准,不同行业的企业或是不同规模和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相差很大,这一点无疑给高校人才培养制造了重重困难,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出现盲目性的原因所在。

4、改进措施与建议

高校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应与行业对接,与企业用人标准为引领,以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合格人才为己任,立足于专业办学特色,向人才培养的实战性和操作性方面拓展,逐步探索并构建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特点并符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鼓励学校教师去企业定岗进修,成为“双师型”教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体,应在岗位对接、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特色、师资培训和与企业的融合几个方面引起重视。

4.1 专业人才培养对接岗位需求

高校应积极探索及优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机制,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着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电子商务内外贸高端技能型人才;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具备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以服务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求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减成长周期;学校培养与企业直接挂钩,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突破了教学内容与设施滞后于行业动态发展的状况,解决了由于学校缺乏资金而产生的教学设备与行业实际脱节的问题,从而能实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借助电子商务的专业优势,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山东省多所高校和第三方培训机构已与阿里巴巴成功合作,建立了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孵化基地,外语外贸人才实验室或商务人才培训中心,将企业引入校园,通过阿里巴巴第三方平台引进跨境电商企业批量入驻实训基地的形式,形成校企对接、三方共同培育学生的机制。短短三年时间的实战操作已为当地跨境电商企业输送了上千名合格员工和优秀人才。

4.2 优化专业人才结构突显专业特色

目前各行业相关部门并无出台人才质量和企业所需人才标准,在跨境电商领域,根据近年多数跨境电商企业招人和用人情况,此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应同时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要求。因此,高校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与岗位对接有助于应用型大学深入开展专业校企共建,校中企、企中校,实现理论学习和商业实战的零距离对接。高校在选择合作的企业时应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方向和行业发展特点,突出本专业的优势,逐步探索和建立特色专业和实现专业特色化,切实实现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以及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三方面的零距离,达到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5、结语

高校与企业合作应本着互惠互利和自愿的原则,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与企业的实战经验和实际的工作环境,双方都应积极主动地做出调整以把握最佳的合作契机。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协商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可课程体系,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2012年度中国电子商务是市场数据监测报告[R].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2013.

[2] 魏志明.基于实训室的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8):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