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能源环境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能源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能源环境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3E系统;系统仿真;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系统动力学;污染物排放;环境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5-0084-06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是“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中国作为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如何保持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我国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总体协调程度比较低,能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从能源结构上看,我国的一次能源储量、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间的结构性矛盾,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突出,国内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供需缺口越来越大,使我国日渐成为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大国。从产业结构看,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以工业,尤其是以碳基为主的重工业化的突出特点。从生态环境看,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导致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排放大量的烟尘、废水以及固体废物等污染物引发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由能源消费结构和方式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占GDP的2%~3%。鉴于我国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迫切要求对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规划、能源替代战略、环境保护措施,为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提供理论支持。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能源、经济以及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影响,开始将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能源问题,从而形成了3E系统理论的研究框架,并取得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能源问题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不同专业的学者选择了不同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得到的结论也有所差别,然而,他们的研究大多使用数量经济学、系统工程以及运筹学的方法对能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内部规律进行定量分析。

日本长冈理工大学从3E的理论框架出发提出了3Es-Model,模型描述了能源、环境和宏观经济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在给定节能、碳税、促进能效等减排方案的条件下,预测经济、能源、环境三者的发展趋势,为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国外的一些学者和机构深入研究了能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经济—环境3E体系,例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能源理事会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等国际机构都曾经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对世界面临的能源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相关政府部门也意识到了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1984年,原国家计委和国务院能源办公室牵头,组织了我国相关领域近70名专家,花费五年的时间,完成了我国“广义能源效率战略工程”项目的研究,这是我国首次组织如此多的科研人员探讨能源、经济、环境三者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万红飞等人(2000)在John Byrme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能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选择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作为主要指标,构建了能源、经济、环境三者的关联模型。王俊峰(2000)的研究首先探讨了自然资源与经济、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3E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矛盾规律,并在此指导下提出了能源结构优化的原理和计算方法。迟春洁从3E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能源安全问题。可见,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对缓解和解决我国的能源、经济、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构建

(一)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界定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是指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态背景下,各种系统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该系统包含若干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分别拥有不同的属性。在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内部,子系统是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的,系统内部也同时和系统外部的环境发生着交换关系,可以表示为:

MSIS?奂{S1S2……Sm,Ei,Ci,Fi,Rel,O,Rst,T,L}(m?叟2)(1)

公式(1)中Sm表示第m个子系统;Ei、Ci、Fi分别表示第i个子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Rel是系统的关联集合,是能源—经济—环境系统(MSIS)的相关关系集,Rel包括了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各个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能源—经济—环境系统(MSIS)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O是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系统目标集;Rst是系统的限制约束集;T、L分别为时间向量、空间向量;m是子系统的数目。

(二)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构成

根据系统的层次性,将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分解为经济驱动子系统、能源支持子系统、环境承载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和政策调控子系统五个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内部又包含着若干要素,各要素在系统运行中分别发挥着不同作用。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分析时不能离开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去分析,必须考虑整个系统各环节之间、系统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源系统与环境、技术水平和生态系统有密切关系,在当前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承载着经济增长、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多重压力。研究系统时必须统筹考虑能源与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等诸多因素,不仅研究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且要将其形成的有机整体作为一个完整的、处于运动变化中的大系统。

三、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本文引入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简称“SD”)来描述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各子系统间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系统动力学方法建模的基础,是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要素与关系的一种真实写照。

(一)因果关系的总体描述

整个系统中,经济驱动子系统对整个系统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能源支持子系统起支持作用,环境承载子系统起缓冲作用,社会发展子系统起能动作用,政策调控子系统起引导、管理和监督的作用。整个系统协调、有序的运行,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配置使系统实现最优。这就要求首先必须要建立可靠、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能源发展必须和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相适应,相协调。其中,资源开发利用主要包括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开发、资源利用技术的进步、利用效率的提高、发展和利用替代能源、利用进口资源等。能源增长必须维持在资源承载能力内,在能源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基础得到维持和加强,对可再生资源利用的前提是不破坏其再生机制。能源发展对环境改变要在环境承载极限内同步进行能源建设与环境保护,恢复并维护好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通过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等有效调控,弱化甚至消除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消极影响,充分利用和促进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积极关系,实现系统的良性循环。根据以上描述,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各子系统关系如图1所示。

(二)因果关系涉及的宏观变量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的建立涉及的因素很多,对这些因素加以分析将成为构建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的基础。在建立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因果关系模型的过程中,可分别以各子系统的发展为主线来确定系统模型涉及的变量。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涉及的主要变量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驱动子系统涉及的变量。经济驱动子系统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GDP、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资本形成总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货物与服务净出口、财政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外商直接投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等。

2. 能源支持子系统涉及的变量。能源支持子系统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煤炭生产量、煤炭消费量、石油生产量、石油消费量、天然气生产量、天然气消费量、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储采比、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等。

3. 环境承载子系统涉及的变量。环境承载子系统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等。

4.社会发展子系统涉及的变量。社会发展子系统技术模块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科学家和工程师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技术市场成交额、人才密度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等;人口模块主要包括:人口总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增加数、人口减少数、迁出人口、迁入人口、就业人员、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等。

5. 政策调控子系统涉及的变量。政策调控子系统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一些政策性参数:环保投资、科技投资、科技投资比例、环保投资比例、第一产业投资比例、第二产业投资比例、第三产业投资比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等。

(三)因果反馈回路分析

系统的行为模式与特性主要取决于其内部的动态结构与反馈机制[7]。本文在系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系统的结构层次,结合整个系统自身的结构特点,在确定了各子系统的层次结构之后,建立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因果反馈回路,如图2所示。

四、系统仿真与预测

(一)系统仿真

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进行仿真和预测。系统动力学是处理信息反馈系统的动态行为的方法论。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实际系统一般都是高阶次、非线性、多重反馈的复杂系统。它把研究对象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并且建立起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网络,立足于整体以及整体之间的关系研究。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计算机仿真模型——流图和构造方程式,进行仿真试验,由此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从而为战略与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被称为“政策实验室”。本文即运用系统动力学将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划分为五大子系统,分析系统结构与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以采取相应的策略调整系统结构,起到干预和控制系统,改善系统行为模式的作用。

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SD模型的检验,选取了模型回路中重要指标,GDP、能源消费量、人口数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等进行仿真值和实际值的比较,来检验模型与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实际运行的拟合程度。在仿真过程中,取DT=1年,初始时间为2000年,仿真的完成时间为2009年,共计10年。通过VENSIM PLE软件编写仿真程序,模拟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运行情况,得到2000—2009年河北省GDP、人口总量、能源消费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指标的仿真值、实际值及误差值如图3所示。

(二)参数检验与灵敏性分析

根据前文选定的系统输出和响应指标,对所建立的能源—经济—环境仿真模型进行了检验,变量仿真值误差率基本控制在-10%~10%。检验结果显示模型与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运行实际的拟合程度较高,因数据选取时间区间仅为10年,个别变量短期内有较大幅度的波动,所以出现个别变量模拟结果误差超过10%的情况,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本身就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有时由于国家政策、自然灾害或其他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有些变量的统计数据在某一时点上波动较大;在用线性回归的方法确定变量关系时,表现在模型中就会出现个别误差较大的情况。可以说,系统仿真结果能够达到理想状态,数据结果有效可信,说明本文所建立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仿真模型成立。

灵敏性分析是指当系统中某个影响因素发生较小变化时,某效果指标发生较大变化,这时我们说该效果指标对此因素敏感;反之,当系统中影响因素发生大变化时,其效果指标发生较小变化,这时我们称某效果指标对此因素不敏感。那么,当影响因素发生同样变化时,效果指标变化大的方案就是敏感性强的方案,效果指标变化小的方案为敏感性弱的方案。本文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建立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调试寻找模型中较为灵敏的参数,从而帮助我们找到政策作用点,为制定最佳政策提供参数依据。为测试系统的灵敏度,通过改变模型中计划生育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GDP增长率等常数参数-5%~5%的变化幅度显示:模型的行为曲线在振幅大小上有所改变,但模型的行为变化趋势并未出现大的变动,对GDP、能源消费量、人口总量、污染物排放量的灵敏度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其中人口总量对于各指标的灵敏度较低,其他因素变化不会对人口数量产生较大影响。三次产业能源消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三次产业万元单位增加值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灵敏度较高。能源消费相对于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口总量较灵敏,这是由于能源消费量和污染排放量会随着GDP的变化而发生较大调整,环境污染治理量则与每万元投资污染治理系数密切相关,敏感度值较高。而人口数量对于各项指标的灵敏度均极低,接近于0,人口模型相对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因此灵敏度会偏小。

(三)系统分析与预测

通过参数检验与灵敏性检验后,可以运用该模型对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未来运行情况进行预测,从而为政府经济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根据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的仿真,预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河北省“十二五”及2020年河北省GDP、人口总量、能源消费量及工业固体废弃物将会不断提高,其结果如图4所示。

五、情景分析与政策模拟

系统动力学作为一种仿真结构模型,可以测试各种虚拟假设条件的变更对系统行为产生的影响,它既能预测出主要变量的发展趋势,还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它能很好地展示在各种不同政策下,模型所代表的真实系统将产生何种行为模式。在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中,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导致对能源需求的增加,高耗能产业的扩张又会加剧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而政府的政策调控在一定程度则会对经济、能源、环境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使整个系统良性运行,系统内部不断优化和完善,子系统有序平衡发展,使整个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

(一)情景分析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很多因素会使整个系统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在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分析方面,传统的趋势外推的预测方法只能预测当影响因素按过去的轨迹变化时的需求,无法考察过去发生过或将来要发生的情况,预测结果往往具有片面性。而情景分析法与一般的趋势外推的预测方法的不同在于:它并不是要预测未来,而是设想哪些类型的未来是可能的,通过描述在不同的发展路线下各种“可能的未来”,可以考虑影响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动态变化的各驱动因素的不确定性。本文设置四种情景:

1. 基准情景。此情景是用来作为仿真实验的对照。该情景是指对系统当前的发展模式不作干涉,系统中的所有模型、参数都不改变,在计算机上运行仿真实验并以此来设计调控参数。

2. 高速发展情景。经济发展速度在基础情景之上加速增长3%,2009年增速为15%,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增长至8%,原煤占比增加95%。在此情景下讨论能源消费量、经济发展速度对能源消费的变化影响。

3. 缓慢发展情景。经济发展速度在基础情景之上减速3%,2009年降至8%,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降低0.1,降至0.6,原煤占比降至80%。在此情景下讨论能源消费量,经济发展速度对能源消费的变化影响。

4. 可持续发展情景。此情景下2020年GDP比照2000 年翻两番,能源生产及消费按照规划发展进程发展。在此情景下将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统等指标设定为:GDP增速9%,原煤占比8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65。

针对以上四种情景,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河北省GDP、能源消费总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SO2排放量等参数进行模拟研究,讨论经济发展速度对能源效率、能源消费量、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的变化影响。经过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反复的调试和运行后,得到在不同方案下的系统运行情况,如图5所示。

(二)政策模拟

在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中,政策是由系统的结构与参数组成,而政策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只改变信息影响与行动的程度。政策发生变更,这时系统中大多数状态变量的值只发生微小变化,这时如果对系统中的政策作用点施加影响其结果并没有什么改变。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系统对大多数参数的变化都不敏感,就意味着系统对政策变动不敏感。但是,通常情况下,在任何系统中,我们总能找到少数参数或政策作用点,这些参数的变化对系统的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旦作用于这些作用点之一的政策发生变化,那么其作用将会在系统中进行放射性传播。

本文设定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在可持续发展情景下保持9%的增速,因为自2003年以来,河北省GDP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0%~12%,变化幅度不大。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河北省GDP增长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从长远来看,由于经济惯性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这个速率仍将会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是符合经济系统实际运行情况的。在四种情景设定下,可以看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积累量以指数形式增长而非线性增长,这说明每年环境污染治理量的增速小于排放量的增速。现实中,由于生产不断扩大、治理不完善、政策存在漏洞等原因,虽然政府对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但治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污染排放量始终大于污染治理量。可以说,我们每年正在将越来越多的污染物投放到自然中。如果环境污染积累量不断增长,能源的开发不顾资源的承载力,这种发展是不科学、不协调的。

六、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随着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增长也在急剧加大,能源的瓶颈制约矛盾越来越突出,能源长期稳定地供给成为敏感问题和政府制定能源政策的基点。但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对人类来说是稀缺的、有限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经济发展方式。长期以来,河北省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对能源利用不合理,造成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工业烟尘、粉尘的排放,全省范围内的资源开发和污染物排放已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战略,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的效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持和保障。

1. 优化经济驱动子系统。应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节能环保,同时加速整合高耗能产业,构建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效机制。

2. 深化能源支持子系统。降低煤炭消费量,增加清洁能源消费,同时优化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和太阳能。

3. 改善环境承载子系统。应不断强化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

4. 改进社会发展子系统。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加大科技开发,进一步改善能源消费的品种构成。

5. 强化政策调控子系统。强化能源、环境的规划约束和管理机制,建立资源使用权的交易机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提高环境治理投资效果。

总之,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是实现低碳背景下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的重要保证,也是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源生产利用效率则是实现节能降耗的直接途径。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激励和制约两方面的调控作用,为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邓玉勇,杜铭华,等.基于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的模型方法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6,(3).

[2]曾嵘,魏一鸣,等.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12).

[3]Carla Oliveira,Carlos Henggeler Antunes.A multiple objective model to deal with economy-energy-environment interaction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4,Volume 153,Issue 2:370-385.

[4]万红飞,周德群,等,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环境、经济(3E)关联模型[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5]王俊峰.中国能源、经济、环境 3E 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0.

[6]迟春洁.基于3E 系统的中国能源安全监测预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4.

[7]王其藩.高级系统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8]王其藩.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应用[J].国外自动化,1986,(4).

[9]陈柳钦.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动态[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5).

[10]温志军.如何解决我国低碳发展的新能源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

[11]石晶莹,等.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动态缕析[J].现代财经,2011,(1).

[12]王俊岭,赵瑞芬,等.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和谐度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经济与管理,2012,(9):94-96.

[13]Silberglitt R,Hove A,Shulman P.Analysis of US energy scenarios:Meta-scenarios,pathway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Technoligical &Social change,2003,70:297-315.

篇2

关键词:经济增长 低碳 能源需求 能源效率

研究背景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近20年中一直在以年均10%的GDP水平发展,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已经导致能源需求急剧上升。化石燃料,作为世界主要的能源,同时也是最大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源,其燃烧可以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与NO2与SO2。这些污染物已经导致愈来愈多的相关疾病。化石燃料的燃烧也是CO2的主要排放源,同时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煤炭在中国的能源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8年中国近2/3的能源用于发电,近800GW电力发电中有3/4是火力发电。进口石油也在急剧上升,从2000的29%到目前的50%。但是,目前相对落后的能源利用技术导致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和CO2的排放。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需求急剧上升,很显然,今天的能源决策将对未来的CO2排放、空气污染以及居民健康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种状况已经导致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虽然保证充足的能源供给,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一直是中国的第一要务,但人们对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却愈来愈关注。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国,同时也面临着世界上最大的气候变化压力。中国政府有决心,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标来降低煤炭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份额,近来也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以降低化石燃料的利用来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暖。在此背景下,检验中国的能源未来,评估中国的CO2排放边界与规模,对于中国经济向低碳型、环境友好型与可持续发展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国能否避免大多数发达国家由于其对重碳能源体系严重依赖的社会、经济体系与结构所产生的“碳锁定”现象。

本文在分析目前与可预见未来中国能源与环境挑战的基础上,试图为中国经济向低碳型、环境友好型与可持续发展转变上提供一些战略性的建议。

中国的环境与能源挑战

国际能源署估计,尽管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但中国和印度的初级能源需求从目前到2030年将占到全球的51%。从2000年以来,中国急剧膨胀的重工业,如钢铁业,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导致能源需求急剧上升。比如在2003到2005年间,由于中国的能源需求上升,已经改变了全球此前能源消耗下降的趋势。中国在2000到2005年间,消耗了全球16%的初级能源,占到此间新增能源需求的55%,并在2006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

但必须要看到,中国的能源需求并非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在增长。大部分的能源需求增长是由国内煤炭生产增长来解决,但其消耗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环境和健康问题。这种对煤炭的大规模使用与依赖,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能源自给自足政策所致,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国丰富的煤炭储量和低廉的煤炭价格。但是,这种非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已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健康问题。例如,能源和水资源短缺,空气和水的污染,耕地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中国的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体系政策也已经给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压力和挑战。

由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已经超越了中国国界。中国在2000到2005年间的CO2排放增加超过了50%,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呼吁要求中国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以应对2012后的全球气候变化。然而,也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平均CO2排放远低于大多数OECD国家。从1850到2000年,中国的历史累积CO2排放仅占全球的7%,远低于美国和欧盟国家的近30%,这在第一次联合国气候变迁大会和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规划纲要中都有体现。但不管如何,以全球人均1/3的耕地,全球人均27%的水资源,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迁上,中国是世界上最脆弱的国家之一。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中国的谷物产量将减少40%,中国西部冰川将减少27%,严重威胁长期水资源安全与流域污染。

低碳转变之路

基于上述对中国环境与能源挑战讨论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为中国经济向低碳型、环境友好型与可持续发展转变上提供一些战略性的建议。

(一)转变经济增长结构与模式

未来的经济增长应该是要转变经济增长结构与模式,主要靠科技来驱动发展的。如同目前的发达国家一样,商业与服务业将最终是最大的经济部门,约占GDP的60%-80%,高科技与高附加值产业是未来发展的主要领域,此外还有能源部门,主要是发电与石油、天然气开采。包括钢铁、石化、非金属材料以及采掘业等重工业,还有传统制造业都不是高附加值产业,商业与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将成为最大的经济部门,从现在到2050年将有极大的发展。这要求中国从现在起就采取行动,大力发展高科技与高附加值产业,而不是向其他欠发达国家出口廉价制成品或资源,至少不要像现在大多数OECD国家向中国出口资源一样。

(二)转变初级能源需求与结构

自从2000年以来,中国电力工业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并将在以后发展更快。尽管绝大多数是以煤炭为燃料的火力发电,但未来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仍然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建议中国应该尽早制定相关政策以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预计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氢能)将在中国的能源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形成更加灵活多变的能源结构。预计从现在到2050年,风力发电将以年均10%,太阳能发电将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

中国的火力发电能力在2008年度已经达到600 GW的水平,但是大量的火力发电厂都没有碳捕获和储存装置与技术,因此,到2050年将有80%-90%的以化石燃料为原料的电厂安装碳捕获和储存装置,以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电厂中煤炭的使用率将从2005年的60%下降到2030年的30%,与此同时将更多地使用石油和天然气。中国的电厂对于碳捕获和储存装置与技术也不必太担忧,因为集成碳捕获和储存装置与技术系统目前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使用。集成碳捕获和储存装置与技术系统对于电厂而言是一笔额外的巨大开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安装将产生巨大的财务负担。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电力公司需要静待碳捕获和储存装置与技术系统的完全国产化,例如,目前正在进行的中欧“零排放计划”装备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所以,与目前的大多数OECD国家一样,中国有必要在今后的几年中进行国际资本合作以促进碳捕获和储存装置与技术系统的国产化。没有碳捕获和储存装置与技术系统的帮助,中国的节能减排任务与目标将困难重重。与碳捕获和储存装置与技术系统的高投资相比,未来核能发电将会有极大的提升。

(三)发展可再生能源以适应未来交通与住房的能源需求

中国的交通就整体而言仍然落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例如,中国增长最快的私人汽车在2005年为每千人17辆,远远落后于2004年美国的每千人700辆和欧盟的每千人400-550辆车。尽管在最近中国有大量投资于交通等基础设施,但离完善的交通网络还相去甚远。比如中国2007年75,438公里的公路,仅仅相当于欧盟或美国的1/3。因此,中国在未来会不断致力于投资和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这同样意味着在未来会有愈来愈多的能源用于交通,同时,要大力发展生物燃料和电动交通工具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在住房方面,煤炭仍然是主要的能源来源,尽管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城市限制其使用。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住宅的家用电器数量急剧上升。比如,沿海地区空调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是从2004年夏季就开始的电力负荷过载严重的原因之一。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在增长,如太阳能热水器、小规模非用电式公共供暖设施、改进的生物燃气、改进的顶置式软PV管太阳能管网、风力涡轮机等都发展迅速。预计在今后的二三十年中,微观领域的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将获得长足发展。

(四)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与模式

工业目前是中国最大的初级能源消耗部门,其结构转变将对未来的初级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产生极大的影响。目前工业部门的初级能源消耗占全国的2/3,这其中60%是用于重工业领域。比如,在2005年,排在初级能源消耗前三位的分别是重工业、能源工业与传统产业。尽管在过去的20年中,重工业一直占据初级能源消耗大户地位,但预计到2050年,高科技与高附加值产业的能源消耗将到达重工业的50%左右,也就是说,整个工业部门的初级能源消耗将在未来大幅度下降,而交通和住房领域的能源消耗将上升。预计到2050年,交通和住房领域的能源消耗将达到总消耗量的30%-35%,与整个工业部门的初级能源消耗持平,这也是目前大多数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

结论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经济效率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由于化石燃料燃烧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不断增加的原油进口而带来的国际贸易摩擦及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虽然中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决心与比较明确的目标来提高其经济效率,已经或正在对建筑、工业与交通领域实施节能减排的措施,但如何改变现在高排放能源体系与结构,改变目前经济结构对其依赖性是更加重要的任务。

基于上述讨论,本文在分析目前与可预见未来中国能源与环境挑战的基础上,试图为中国经济向低碳型、环境友好型与可持续发展转变上提供一些战略性的建议,如改变目前的经济增长结构与模式,改变目前的初级能源需求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适应未来交通与住房的膨胀性需求,改变目前的产业结构等。

参考文献:

1.Brunekreef B, Holgate ST. Air pollution and health. Lancet, 2002,360 (9341)

2.Cifuentes L, Borja-Aburto VH, Gouveia N, Thurston G, Davis DL. Climate change:Hidden health benefits of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Science, 2001, 293(5533)

3.Tao Wang, Jim Watson. Scenario analysis of Chinas emissions pathways in the 21st century for low carbon transition. Energy Policy, 2010, (38)

4.Larson, E.D., Zongxin,W., et al., Future implications of China's energy technology choices. EnergyPolicy, 2003, 31(12)

5.Chen, W.. The costs of mitigating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findings from China markal-macro modeling. Energy Policy, 2005, 33(7)

6.Cai, W., Wang,C., et al., Comparison of CO2 emission scenarios and mitigation opportunities in China's five sectors in 2020. EnergyPolicy, 2008, 36(3)

7.DRC, ERI, et al., 2050 China Energy and CO2 Emissions Report. Beijing,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ttee; Institute of Nuclear and New Energy Technology, TsinghuaUniversity. 2009

8.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8. OECD/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Paris. 2008

篇3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能源、经济和环境;动态耦合;情景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04302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向前发展,工业化、城镇化速率持续加快,对能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如何实现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大多数学者从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转向加入环境因素的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能源、经济和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以及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与耦合关系,简单的静态分析无法描述其错综复杂的关系。为此,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通过建立能源、经济和环境系统的动态耦合模型,并以四川省为例,进行模拟仿真和情景分析。

1能源、经济和环境系统动态耦合模型

1.1系统因果反馈关系

能源、经济和环境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当出现大量能源需求时,能源系统消耗能源,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对环境系统造成污染;环境系统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支持能源消耗,同时又制约能源的超负荷的发展;经济系统会消耗能源,同时对环境进行改善。

2系统仿真与情景分析

2.1系统参数确定

模型以四川省为例进行仿真,时间边界为2003-2018年,以2003年为模拟仿真的基年,其中资本形成总额拉动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百分点和通货膨胀率取历年数据的平均值;对于非线性的数据问题,采用表函数来表示,如污染投资系统表函数、每GDP的能源消费表函数、消费与拉动表函数;对于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来表示,如能源生产量与能源消费量之间的关系。

2.2模型检验

选取2003-2011年的数据进行有效性检验,从模拟数据上来看,与实际相比较,相对误差率在10%以内,可以看出模型仿真结果与实际系统是比较吻合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真实的反映四川省能源、经济和环境系统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

2.3情景分析

由于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可持发展尤为重要,在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各种政策下,探索其在不同情况下的发展趋势,并未其寻找最优的发展方式,为此,根据系统动力学方法和模型,探讨如下三种发展模式:一是按照现有模式发展;二是按照调整能源结构模式发展;三是按照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

2.3.1按现有模式发展

根据四川省能源、经济和环境历史数据对其现有模式发展进行模拟仿真,即保持模型中的各个变量的参数不变,仿真出的结果为到2018年四川的地区生产总值为74676亿元,能源消费量达到51715万吨标准煤,而环境污染积累量也达到3556580万吨;从现有模式来看,随着能源的大量消耗,环境污染也愈加严重,虽然经济快速增长,但无法实现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3.2按调整能源结构模式发展

目前四川省的重化工发展阶段特征明显,能源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传统能源的大量消耗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会越来越严重,为此调整每GDP能耗的表函数,模拟结果为到2018年,四川的地区生产总值为76580亿元,能源消费量为48959万吨标准煤,环境污染积累量为3684790万吨,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即降低传统能源的消耗,引进新能源、支持节能减排政策,能够让能源结构更加优化,同时会加快经济的增长和环境质量的逐渐改善。

2.3.3按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

在环境的最大限度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将环境保护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为此,即调整每GDP能源消费的表函数,提高资本形成总额拉动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百分点,降低通货膨胀率,调整污染投资系数表函数,增加每亿元投资环境污染治理系数,模拟结果为四川的地区生产总值为81532亿元,能源消费量为50603万吨标准煤,环境污染积累量为3395750万吨,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需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以及节能减排,引导合理的消费等,才能实现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三种发展模式下的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和环境污染积累量的预测曲线如图3~图5所示。

3结论

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对能源、经济和环境系统的动态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并以四川省为例,针对不同情景下的发展模式进行模拟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需求会持续上升,同时面对巨大的环境压力,三种发展模式中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更理想的实现在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能源的消耗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以清洁能源代替部分传统能源,完善能源产业体制,合理引导能源消费等能够改善环境现状,最终实现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婧,贺晟晨等.基于SD方法的苏州市经济-能源-环境系统模拟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11,(4).

[2]刘维林.区域物流系统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耦合机理与实证仿真[J].经济地理,2011,(9).

篇4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企业统计管理;管理方式创新

新经济源自于美国,该词于21世纪被广泛应用,而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统计管理工作面临诸多问题,企业统计管理人员应全面分析各方面问题,管理方式应与时俱进,这时的企业统计管理反思显得十分重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企业经济模式亦持续延伸,新经济环境下应针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探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能源统计管理,对企业能源统计管理工作有着极大现实意义。

一、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统计管理概述

新经济环境下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知识净化经济形态逐渐形成,现已是新时代全新概念。新经济强调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的重要性,而此种经济模式与企业统计管理工作息息相关,企业能源统计管理人员应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并全方位分析企业统计管理问题,总结新经济环境带给企业的挑战。统计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现实意义,可为管理人员提供大量反馈信息,从而有效防范企业能源统计管理工作出现问题,及时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创新体系强调总体概念,企业统计与创新经济应互相适应,确立企业发展新思路,提出适宜的应对策略,注重统计观念、制度、管理体制、理论实践的深层次改革。

二、企业能源统计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一)企业领导者不注重能源统计管理

我国许多企业领导者并不注重能源统计管理,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益而仅注重财务数据及其指标分析。有领导者仅将统计看作简单的填表及计算,仅认为其为财务数据分析及企业管理的基础内容,并不注重此项工作的科学合理性。企业职能部门设计不科学,统计工作被逐渐削弱,从而严重影响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企业统计服务主体错位

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为独立市场主体,统计工作强调为自身发展服务。而我国诸多企业的统计工作限制较大,统计职能亦仅是报告形式,并不能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统计的重要性,企业统计工作均未从实际情况出发,企业中的各项能源数据均未深层分析,导致企业统计分析结果误差大,根本不能为企业各项重大决策作支撑。

(三)企业统计方法单一化

我国许多企业中采用的统计方法非常单一,这根本适应不了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新经济环境下的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而此项技术亦为统计工作提供了便利。许多企业中的统计工作仅是对内部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各项深层次数据并未全面分析,市场化信息亦未能合理比较,统计工作动态评价与市场预测工作不能有序开展,而这根本适应不了现代企业管理发展需求。

(四)企业统计人员素质偏低

统计人员自身素质与企业统计水平息息相关,我国许多企业中的统计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偏低,各项统计工作均是简单重复,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意识低,从而导致统计工作质量及效率偏低,而这使得企业总体管理水平偏低。

三、企业能源统计管理措施

(一)加强统计方法创新

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应强调统计工作重要性,此项工作的开展要从各方面影响因素全面分析,从而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处理方式,确保统计信息及时有效。企业应不断完善统计体系,其应全面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求。企业能源统计管理方式应深层次分析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积极引用信息技术,建设科学合理的统计信息数据库,从而增强企业统计管理工作信息化、现代化,确保企业统计信息充分利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能源统计管理者对统计服务内涵的认识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全面掌握统计内容及其工作,要深层次分析企业能源各项劳动成果与资金情况,对其进行严格的统计核算,使其充分反映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实际情况。新经济环境下应强调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确保统计工作深层次反映市场需求与企业实际情况,从而基于此提出适应的生产经营决策,使得能源统计工作更好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确保企业能源统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三)加强统计内容调整

企业应积极调整统计内容,确保各项信息有效性。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应注重市场经济,统计工作应注重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各方面统计分析,并全方位分析各外部因素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统计工作务必基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并构建相应的信息网络,为企业提供准确无误的反馈信息,确保各信息来源准确真实。此种信息网络建设应强调企业能源统计理念的创新,不断优化能源统计内容及结构,确保其全面地反映企业发展真实情况,而这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结束语

企业统计部门应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服务,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发展要强调传统统计管理理念创新,积极引用新型统计手段,以促进企业能源统计部门不断完善。再以市场需求与各项反馈信息调整企业可持续发展,但尽管我国新经济环境下各大企业发展飞速,其间能源统计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探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能源统计管理,对企业能源统计管理工作有着极大现实意义。企业能源统计工作应基于企业实际发展,并全面分析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用于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能源统计管理的措施,本文简析了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统计管理,探讨了企业能源统计管理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适用于企业能源统计管理的措施,为企业能源统计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潘小松.浅谈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03).

[2]李建红.谈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能源统计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07).

[3]装丽凤.对企业能源统计管理工作的研究[J]中国经贸,2013(10).

[4]金先婕.浅谈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能源统计管理的思考[J].中国科技投资,2013(15).

篇5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仿真研究

[中图分类号]N9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2-0005-05

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2年,全省GDP突破5万亿美元。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能源需求,并对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GDP“含金量”仅列全国第26位。谋求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实现山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瓶颈。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就需要对当前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情况开展系统评价。

一、研究的必要性

区域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是一个不断动态演化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该复合系统的演化有多种宏观表现特征,从发展的层面可以分为演进与退化两个方向,从协调的层面可以分为协调演化和非协调演化两种方式[1]。协调发展方式是指从无序走向有序、从简单走向复杂、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有效演化方式,但是事实上该复合系统的演化并不能保证一直延续协调发展的路径。开展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就是要把握该复合系统的演化现状,明确当前复合系统的演化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路径上。众多学者对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研究成果还存在以下不足:(1)能源系统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和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在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当前对该复合系统的研究较少[2-4];(2)当前对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更多的学者关注对复合系统当前发展状况的评估,而对复合系统未来协调发展的评估研究不足[5-7]。

基于此,本文以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评估现状预测未来的研究思路,构建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以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问题为例,验证模型的适用性,为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研究设计

能源-经济-环境(3E)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源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要素,一方面经济增长对能源有依赖性,另一方面,能源的发展要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费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能源的逐渐耗竭及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都将阻碍经济的发展。环境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既可以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经济是环境的主导,通过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使环境得到保护,不恰当的经济发展,将导致能源耗竭和环境破坏[8]。能源、经济、环境三大子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探究三大系统之间的关系,构建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准确地仿真3E复合系统,评估3E系统协调发展现状,而且能够对3E系统未来协调发展进行预测[911]。

(一)复合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本文应用VensimPLE构建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SD模型,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应用山东省2000―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能源子系统主要对一次能源生产、能源调出、能源调入、能源消费这几个指标进行研究,探讨能源供给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能源状况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环境子系统主要对工业污染进行研究,研究工业污染排放、工业污染治理、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等指标,探讨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经济子系统主要对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支出、货物与服务净流出、通货膨胀等因素进行研究,探讨经济增长对环境、能源系统的影响。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4月第29卷第2期张海云: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SD建模与仿真研究在对山东省2000―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如图1所示的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因果关系模型。由图1可以看出:(1)随着区域GDP的增长,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量不断增加。污染治理投资量不断增加可以不断降低环境污染程度,环境污染程度的降低使得区域GDP损失减少。(2)区域GDP增长可以带动能源生产能力增强,进而使得能源生产力增加,能源供给增加。能源供给可以保障区域GDP增长。(3)随着区域GDP的增长,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能源消费增加导致能源短缺状况恶化,能源短缺导致区域GDP损失。(4)区域GDP增加带动最终消费支出、资本投资、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能力增加,从而带动区域GDP增长。(5)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单位GDP能耗,减少能源消费,改善能源短缺状况,减少因能源短缺带来的GDP损失。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单位投资污染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环境污染程度不断降低,因环境污染带来的GDP损失不断降低。

图1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因果关系模型(二)复合系统流图分析

因果关系模型反映各种变量之问的逻辑关系以及描述系统的反馈结构,但并不能反映不同性质变量之间的区别。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能源-环境-经济系统模型流图,见图2。图2山东省能源-环境-经济系统模型(三)模型主要反馈回路

根据前文对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因果关系及流图的分析,模型主要反馈回路有:

1.区域GDP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量环境污染程度区域GDP

区域GDP的增加,政府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力度会加大,投资额增加。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环境污染程度会降低,而环境的改善能够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因此该反馈回路是正反馈回路。

2.区域GDP污染排放量污染程度区域GDP

区域GDP的增加使得污染排放量增加,从而污染程度加剧。污染程度的加剧导致环境破坏严重,从而影响了GDP的更好发展。因此该反馈回路是负反馈回路。

3.区域GDP能源生产能力能源生产量能源供给量能源充足程度区域GDP

区域GDP的增加使得能源生产能力得到提升,生产能力提升使得能源生产量增加,进而能源供给量增加。能源供给增加使得能源充足程度提高,能源充足从而带动区域GDP的更好发展。因此该反馈回路是正反馈回路。

4.区域GDP能源消费量能源充足程度区域GDP

区域GDP的增加导致能源消费量增加,能源消费增加造成能源充足程度降低,从而影响GDP的增长。因此该反馈回路是负反馈回路。

5.区域GDP能源消费量污染排放量污染程度区域GDP

区域GDP增加导致能源消费量增加,能源消费增加带来污染排放的增加,从而使得污染程度增加,环境状况恶化,最终导致GDP发展受到限制。因此该反馈回路是负反馈回路。

6.区域GDP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支出、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区域GDP

区域GDP增加带动区域GDP各分量的提高,从而直接带动区域GDP的良性发展。因此,该反馈回路是正反馈回路。

7.区域GDP能源消费量最终消费支出区域GDP

区域GDP的增加导致能源消费增加,能源消费是最终消费的一部分,从而最终消费支出增加,区域GDP增加。因此该反馈回路是正反馈回路。

能源、环境、经济各子系统之间物质信息流通循环都受到区域GDP的影响,而区域GDP又受到能源总消耗量、环境污染程度影响。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指标围绕区域GDP、区域GDP各分量、能源供给、能源消费、工业污染排放、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等指标展开。

(四)模型有效性检验

本文选取三个核心指标(能源消费量、年污染排放量、名义GDP)进行模型检验,在仿真时,通货膨胀率和实际GDP增长率预期值均采用历史真实值。结果发现,三个核心指标2001―2009年实际值与仿真值误差均在5%以内,2010年实际值与仿真值误差为503%。由此可以发现,本文构建的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SD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能力,可以用于该系统的仿真预测。

三、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仿真预测

在应用上述SD模型对山东省能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基本行为模拟时,选择的参数基本与目前的政策保持一致,下面分别对能源系统、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的基本仿真模拟数据进行说明。

(一)能源系统仿真预测

根据上述模型,山东省2011―2020年能源供给、消费、调入、调出及单位GDP能耗指标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2011―2016年,山东省能源供给基本能够满足能源消费需求,并未出现严重的能源短缺现象;2017―2020年,能源消费量呈现平稳运行态势,能源消费量逐年增加;2019年能源消费量将达到最大值531686万吨标煤。能源对外依赖度(能源调入/能源消费)将持续提高,2011年能源对外依赖程度为576%,2020年将达到8768%。因此,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未来对能源依赖的压力将日趋严峻。

(二)经济系统仿真预测

在一定通货膨胀率和GDP增速下,山东省经济系统未来发展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山东省未来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长率较大,平均为1495%,最终消费支出在2011―2016年出现平稳增长的态势,2016年之后增长率逐年减小,至2020年,最终消费支出的增长率仅为187%,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增长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山东省经济增长结构出现不协调的态势。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货物和服务净流出所占比重呈现逐年降低态势;最终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在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下,未来山东省经济增长仍旧主要依靠投资形式拉动,最终消费支出、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增长结构趋向不合理。

(三)环境系统仿真预测

伴随山东省经济的增长和能源系统的不断演化,环境系统的发展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山东省2011―2020年工业污染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年均增长率约为371%,工业污染治理压力将逐年增大。与此同时,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也将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增长率约为864%。在假设万元投资工业污染治理量为2001―2010年均值的前提下,由于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万元投资工业污染治理量在2011―2020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未来几年山东省工业污染治理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业污染治理领域的科技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结论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因果关系,构建并验证了该复合系统的SD模型,进而对该复合系统未来协调发展情况进行了预测分析,研究发现:

其一,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牵引下,未来山东省能源对外依存度将非常严峻,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以煤为主”的单调的能源供给,增加其他种类能源的供给,尤其是应当大力开发、使用绿色能源,这是缓解山东省能源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二,以GDP为代表的经济快速增长评价方式,将引发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当前以投资为主的经济发展动力将在一定程度上诱导资源转向政府投资方向,而消费增长将日趋乏力。

其三,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能源供给、需求的增长,将进一步恶化当前业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未来山东省的污染治理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保护模式将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从源头上监控环境污染、环境破坏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ROBERT GROSS. Resource productivity innovation: Systematic review[C]. An evaluation of the systematic review process, 2003(10):10211033.

[2] LIANG JINSHE, ZHANG WEI, CAI JIANMING. Regional faetor decompositions in Chinas enevgy intensity change: Base on LMDI technique[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8,34(8):5262.

[3] 包群,彭水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世界经济,2006(11):4859.

[4] 陈祖海.基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环境容量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6):4548.

[5] 柯健,汪燕敏.安徽省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8):688691.

[6] 杜凯,周朝民.基于库茨涅茨曲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实证分析――以南京为例[J].上海管理科学,2009(3):5659.

[7] GUTTORMSEN A G. Gausal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D].Norway: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Norway,2004.

[8] 魏一鸣,吴刚,刘兰翠,等. 能源经济环境复杂系统建模与应用进展[J]. 管理学报,2005(2):159170.

[9] 涂正革.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J].经济研究,2008 (2): 93105.

篇6

关键词: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制度 环境会计假设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58-02

2010年1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的通知》:为加强能源战略决策和统筹协调,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国家能源委员会由国务院总理担任主任,国务院副总理担任副主任。中国对能源战略的重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以下仅从环境会计角度分析,政府和会计界可以做的几个方面工作。

一、何为环境会计

按照《现代会计百科辞典》收录的词条,环境会计是“从社会利益角度计量和报导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管理情况的一项管理活动。它旨在指导经济资源作最有效运用及最佳调配,以提高社会整体效益”。所以说,环境会计是以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等会计要素为核算内容的一门专业会计。环境会计核算各会计要素,都采用一定的方法折算为货币进行计量。但环境会计货币计量单位的货币含义不完全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按照劳动价值理论,只有交换的商品,其价值才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对于非交换、非人类劳动的物品,是不计量的,会计不需对其进行核算。然而这些非交换、非人类劳动的物品有相当部分是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因此环境会计必须建立能够计量非交换、非劳动物品的价值理论。

众所周知,未来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要以较严重的污染为代价。只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就有可能变得既富裕又洁净。在所有措施中并不排除采用特殊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模式。如日本规定,防止环境污染用的机器设备第一年可提占成本33%的折旧,节能的机器设备第一年可提占成本25%的折旧。然而,传统会计并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没有对环境项目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没有提供生态效益方面的信息,而是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之中,资源和环境的消耗没有计入成本。结果导致了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取得了虚夸的收益,为企业和国家带来了无尽的后患。原会计核算体系已面临着严峻挑战。将环境项目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已成为必然。

二、环境会计核算的基础

(一)环境会计假设

环境会计假设是对环境与会计之间的关系所做出的合理推断,是环境会计核算赖以进行的前提条件。国内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有益的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提法:一是概括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多重计量、可持续发展等五项(徐迹,1998);二是概括为会计主体、受托责任、环境价值、多元计量等四项(孟凡利,1999);三是概括为会计主体、可持续发展、货币计量等三项(肖维平,1999)。环境会计作为现代会计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必须具备会计的基本特性,因而撇开会计理论中现有的四项假设而另辟蹊径是不足取的。同时会计的本质属性和固有功能决定了环境会计的作用范围只能限于能用货币或其他单位予以计量的环境活动,不宜人为扩大。据此认识,将环境价值、可持续发展等作为环境会计基本假设似有不妥。从环境会计目标和特定研究对象出发,环境会计假设应当在坚持现有四项基本假设基础之上,拓展会计主体和货币计量假设的外延。

(二)环境会计要素

环境会计要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费用、环境收入和环境利润(蒋尧明,2000);二是认为环境资产、环境效益和环境费用构成环境会计要素(徐渐,1998)。会计要素作为会计核算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项目,应由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来决定。从环境信息披露的这些要求看,目前的企业会计要素已能涵盖信息使用者的环境信息需求,没有必要再建立环境会计核算的独立要素。但为了全面、恰当地反映环境信息,应对现有会计要素的外延进行必要的补充。如费用要素,不仅要包括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直接耗费,而且要包括因环境问题所消耗资源的价值确认,以及因此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等。问题的关键不是另立新的要素,而是科学地确定原会计要素如何概括环境因素在内的确认标准。再说,会计要素是构成财务报表的基本框架,环境会计信息无论是表内揭示还是采用附注揭示的形式,都只能是对企业报表基本信息的必要补充。如另按特定内容设置独立要素,将会弱化会计要素在会计核算中应有的作用,造成核算体系上的混乱。

(三)环境会计核算的原则

关于环境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除必须遵循《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一般原则外,由于环境会计核算内容的特殊性,也要求明确其特有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项:一是社会性原则。环境会计的重要目的是要揭示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信息,特别是由于自身活动所带来的外部不经济信息,这种信息不仅是经济方面的,还应当是社会性的,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虑企业的业绩,从社会效益出发,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成本。但由于外部不经济一般不涉及企业自身的利益,加之计量上的困难,企业往往缺乏核算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不断规范经济外部,在采用法律、行政方法的同时,通过会计核算使其得以有效地实现。二是充分披露原则。环境会计应以其特有的方式向信息使用者报告所有的环境信息,不能有意忽略或隐瞒外部不经济信息。这就要求企业全面核算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费用与环境效益,并增设必要的核算账户,提供全面的核算指标。三是灵活性原则。环境会计核算应针对不同企业分别确定其核算内容,在计价方法与计量单位的选择上可采用多种方法,一切以全面揭示企业的环境信息并力求相对准确为准绳。

三、研究现状及症结分析

(一)理论界对环境会计的研究

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1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为代表。其后,西方各国会计理论界将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相结合,着手研究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并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框架。1990年Rob Grany的报告《会计工作的绿化》,作为环境会计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环境会计研究已成为全球学术界关注的中心议题。1992年,“世界管理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环境的四个纲领性文件,由此掀起了世界性的环境会计研究。我国开展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引进环境会计理论。90年代,我国逐渐开展了对“绿色GDP”的研究,进而延伸至环境会计理论体系。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资源与环境》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从而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建立环境会计体系,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西方会计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会计理论。

(二)环境会计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首先企业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仍不成熟。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于环境会计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特别是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从会计实务方面看,我国企业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环境报告、信息披露严重不足,且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其次环境会计制度不完善。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相关的环境会计准则、制度对企业是否运用环境会计进行约束,企业通常不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即使有些企业有披露环境信息的动机,但由于目前还没有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还满足不了实务会计的要求,也会选择暂不披露。再次与环境成本核算相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尚未建立。在环境会计中,环境成本的核算是重难点之一,可以说,解决环境成本计算的具体方法是深化环境会计研究与推广应用环境会计的关键。但是,在我国目前尚无环境成本核算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企业内部也尚未建立与环境成本核算相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

四、发展生态经济,解决环境会计实施难题

目前发达国家的会计学界在环境会计研究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并在会计实务中广泛实践,联合国也于1999年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国际环境会计与报告指南。相比之下,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较为滞后,实务方面更是进展缓慢。环境会计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解决当前我国环境会计实施困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公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树立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

目前,企业的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对环境会计在建立健全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化制度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应当更新传统观念,树立生态环境无害化的绿色文明理念,建立企业清洁生产的生态环境战略发展观念。其次是国家环保职能部门应加大环境保护,推进环境会计核算的宣传力度,借我国“绿色GDP”试点工作,建立适合我国的经济核算框架,促进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和发展。建立实施中国环境会计是一个跨世纪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除了需要加强法律等的强制作用外,还应调动社会各界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包括加强对公众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引导设立绿色投资机构等。

(二)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促进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同步发展

环境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披露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的不成熟。因此,我们应加强环境会计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积极主动地参与环境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同时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开展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发达国家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早,目前在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上已有经验可循。我们应在了解其环境会计发展历史、现实状况,把握其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有目的、有针对地吸收和借鉴有益于我国的环境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同时。要加强与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减少开发中的重复劳动,加快我国环境会计理论、实务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创造条件,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工作,另一方面在会计职业团体内部设置专门的委员会或小组开展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工作。

(三)从制度方面看,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环境会计制度

从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规范研究领域,实证性的偏少。另一方面,成熟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还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形成,所以目前应该加强环境会计实用性理论的研究。尽快开展环境会计实践。环境会计的实施不能等到理论成熟了才开始,而应该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依据会计准则,环境会计的核算、监督、披露和报告也要以环境会计准则为准绳。尽快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这是实施我国环境会计的关键。

尽管我国已制定并颁布了不少环境法律法规,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制体系,涉及环境因素的会计法规几乎是一片空白。现行《会计法》作为指导会计工作的根本规范,未涉及任何环境会计方面的内容。若想成功地推行环境会计,必须完善环境会计法律法规,修改和完善《会计法》,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从法律上明确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建立环境信息披露规范,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制定具体的环境会计准则,使环境会计信息的揭示有统一的标准,使环境会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便于会计人员运用。

参考文献:

1.陈毓圭.环境会计和报告指南.会计研究,2008(5)

2.孟凡利.环境会计:亟待开发的现代会计新领域.会计研究,2007(1)

3.孟凡利.环境会计的概念与本质.会计研究,2008(12)

4.徐泓等.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财务与会计,2009(6)

5.肖维平.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财会月刊,2009(5)

6.龙静等.建立环境会计制度.促进生态经济发展.中国市场,2005(50)

篇7

我们怎样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不论你是一位学习能源知识的学生还是刚刚进入这个领域的新手,本书将会帮助你理解环境、能源可持续性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本书全面地覆盖了有关的每一个论题。通过理论与洞察力相融合,将各个不同的学科的内容汇聚在一起。

本书共有49 章,分成6个部分,还有2个附录。第1部分 能源与环境:全球展望,含第1-8章:1.气候变化入门;2.全球能源展望及能源安全;3.可持续性及能源转换;4. 原料的能源成本:以薄膜光生伏打学材料为例;5.原料经济学;6.全球能源流动;7.全球原料流动;8.二氧化碳的捕俘与封闭。第2部分 不可再生能源,含第9-16章:9.石油与天然气;10.高级煤转换技术:原料挑战;11.油页岩与沥青砂;12.非常规能源:气体水化物;13.核能源:现状与未来的计划;14.核非增殖;15.核废料的管理与处置;16.受控核聚变的原料要求。第3部分 可再生能源,含第17-30章:17.太阳能概论;18. 通过光伏器件直接转换太阳能;19.光伏能源转换的未来概念;20.聚集与多结光生伏打学;21.太阳热电的聚集;22.太阳-热电:太阳热能的直接转换;23.发展中世界的脱离电网太阳能;24.光能合成原理;25.源自微生物的生物燃料及生物原料;26.通过水化处理的纤维素有机物燃料;27.太阳能转换的人工光能合成;28.设计自然光能合成;29.地热及海洋能源;30.风能。第4部分 运输,含第31-34章:31. 运输:机动车;32. 运输:航空;33. 运输:航运业;34. 运输:全自主车辆。第5部分 能源效率,含第35-41章:35.照明;36.能效建筑;37.绝缘材料科学;38. 一个工业能效的实例研究;39.绿色工艺:催化反应;40.原料的可利用性及回收;41.生命周期评估。第五部分能源存储,高渗透可再生及电网稳定性,含第42-49章:42. 智能电网:以美国作为实例研究;43.高渗透可再生的重要性;44.电化学能存储:电池与电容;45.机械能存储:抽水蓄能、CAES、储能轮;46. 燃料电池;47. 太阳能燃料;48. 太阳热量转化为燃料的方法;49.光电化学与混合太阳能转换。最后是总结。附录A:热力学;附录B:电化学;附录C:单位。

本书第1编者来自美国国家能源部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第2编者来自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所。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和北伊利诺大学的G·克里布特里对本书评论道:“本书填补了能源、环境及可持续性之间的信息鸿沟……它具有权威性、前瞻性并且极为详尽……普通读者和能源分析师以及刚进入这个领域的学生都将会体验到令人愉悦的阅读经历。”

篇8

作者简介:李国平,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通讯作者:郭江,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矿区生态补偿。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编号:12&ZD072)。

摘要从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和政府财政支出两个角度探讨能源资源开采过程中生态环境的补偿费偏少的问题。煤炭企业每开采1 t煤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约为11.12-12.9元,最多只能补偿因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损失的1/3,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远远低于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的水平要求。能源资源富集区地方财政的生态环境支出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难以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治理经费所占比重偏小,限制了生态环境治理经费的支出;另一方面,现行财税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地方财政增收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导致地方财政支出资金来源不足,造成地方财政不能满足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要求。最后,从明确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补偿的原则、改革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补偿税费体系、增强地方财政的增收能力三个方面提出完善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补偿费来源渠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补偿费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7-0042-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7.007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开采,往往都是以牺牲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外部不经济现象。为了有效地矫正能源资源开采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现象,通常采取生态补偿的手段使这种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生态环境补偿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任务。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实践多属于“抑损”型的生态补偿,是获益的经济系统对受损的生态环境系统的补偿[1]。恢复治理因资源开采破坏的生态环境,需要大量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作为保障。当前我国能源资源富集区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主要来自来两个途径:一是资源开采企业上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二是政府财政拨款。但是补偿费远不能满足资源开采带来的巨大生态环境破坏[2]。生态环境补偿费的不足,直接导致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为了进一步研究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本文以榆林市作为研究对象。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拥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随着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截止到2010年,榆林市煤炭采空区达499.41 km2,每年新增70-80 km2;已塌陷118.14 km2,每年新增30-40 km2。至2007年,榆林市因煤矿采空区塌陷造成2 805户、9 585人受灾,损毁房屋4 500多间、耕地2.4万多亩、林草地65 800多亩;湖泊由煤田开发前的869个减少到79个。目前,榆林市的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未达到治理的要求,其中生态补偿费不足是影响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此,本文结合榆林市的实际情况,从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和政府财政两个角度探讨能源资源开采中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偏少的问题及对策。

1能源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分析1.1能源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

我国能源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主要有两类,一是生态环境治理费,二是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征收生态环境治理费属于事后行为,能源资源开采企业缴纳生态环境治理费后,政府将代替企业承担起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征收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属于事前行为,该行为一方面能够激励企业认真履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责任,以获得保证金的全额返还;另一方面,约束企业规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责任的行为,使其为忽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付出代价。虽然,生态环境治理费体现了“谁破坏、谁付费”的原则,使得能源资源开采企业为自己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买单,但是,能源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往往治理难度大、周期长,甚至有些破坏是不可逆转的,所以,企业上缴的生态环境治理费可能不能满足整个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过程中的费用开支。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作为生态补偿费的有效补充,能有效地激励和约束企业参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行为。生态环境治理费和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能够从事前、事后两个阶段,有效地保证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任务的完成。

根据各级政府部门的规定,榆林市煤炭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主要涉及以下名目:水土流失补偿费、煤炭矿井废水处理费、煤矸石排污费、地表塌陷补偿费、煤炭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等。具体标准见表1。

综上,榆林市每开采1 t煤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为11.12-12.9元。

李国平等: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7期1.2能源资源开采中的生态环境破坏的损失水平

李国平等[3]根据煤炭开采给当矿区大气、水、土壤、植被等造成污染破坏的统计资料,以2003年为计算口径,估计出陕北地区平均每开采1 t煤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约为34.63元。茅于轼、盛洪和杨富强[4]以2005年为计算口径,估计全国开采1 t煤炭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损失约为69.47元。吴文洁和高黎红[5]从环境污染损失和生态破坏损失两个方面对榆林能源资源开采的环境代价进行估算,得出,2008年榆林地区平均每开采1 t煤炭会带来约 78元的生态环境破坏损失。

本文以2009年为计算口径,分别对李国平等、茅于轼等、吴文洁等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折算,得出他们三人的估算值分别为:41.40元/t、78.52元/t、77.45元/t。需要指出的是,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破坏状况的估计的复杂性、计量数据收集的难度和计量方法的差异,是引致以上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偏差的原因。

1.3能源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与生态环境破坏损失价值的比较从当前榆林市煤炭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标准来看,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远远小于生态环境破坏的损失价值。如果以李国平等估算的生态环境破坏

表1榆林市煤炭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

Tab.1Compensation paid by coal mining

enterprise in Yulin City

项目

Item征收标准

Collection

standards依据

Basis生态环境

治理费水土

流失

补偿费5元/t2009年实施的《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得知陕北地区征收水土流失补偿费的标准:原煤5元/t、石油30元/t、天然气0.008元/m3。矿井

废水

篇9

多年来,神雾集团一直蝉联“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十佳品牌企业”;2012年12月,德勤在上海“2012中国清洁技术企业20强企业”,神雾排名第一;2013年7月,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的“2013中国节能服务公司百强榜”,神雾排名第二;是中国专门从事化石能源节能技术研发与技术推广的最大高科技企业之一。

神雾集团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等各类荣誉、奖励或称号50多项,承担国家、省部级科技课题23项,拥有国内国际专利102项,正在审批专利113项。

创始人与其创业团队

吴道洪博士,男,生于1966年9月,湖北仙桃人。1988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并获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并获硕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专业并获博士学位;1995年进入中国石油大学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一年。毕业时创办了北京神雾集团,至今任董事长。他是中国烧嘴式蓄热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发明人;作为第三代燃烧技术的引领者,他带领其自主创新团队,自筹资金5亿多元,在中关村科技园建成了全球少有的化石能源节能与低碳技术大型实验室;多年来这一创新团队的科研成果一直引领着中国先进节能燃烧技术的发展方向,已在化石能源与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利用领域开发出多项全球首创或国际领先的高效节能、低污染的颠覆性新工艺,正在为我国化石能源的节约和大气污染的治理发挥重要的作用。

神雾集团长期注重科研投入和创新团队建设。神雾企业技术中心拥有一支240余人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创新开发能力和技术协作精神很强,极具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科研队伍,拥有博士后4人、博士36人、硕士76人,高级工程师14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3人。已被命名为“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北京市劣质铁矿石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中心、“北京市低变质煤与有机废弃物热解提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北京市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核心技术与主导产品定位

神雾集团主要以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及工程总承包为商业模式,向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的高耗能、高排放工业企业推广其自主创新的高效节能燃烧技术、直接还原炼铁新工艺、低阶煤炭提取石油、天然气及提质煤新工艺、能量系统优化等技术与装备。

目前已在非常规化石能源、非常规矿石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三大领域、二十六个高效节能工艺技术及装备上取得重大突破,引领着我国工业节能环保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多项工艺及装备已经权威学术机构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凭借多年的自主创新积累和市场实践,神雾集团已具备跨国界、跨行业、多领域综合节能技术推广及工程化能力,2012年底资产45亿元,全年节能技术订单52亿元。大型蓄热式工业炉、蓄热式锅炉、蓄热式转底炉、蓄热式中低阶煤炭热解炉、氢气炼铁竖炉等核心技术产品成熟,市场占有率稳居首位。

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13.95亿元,实现净利润1.44亿元;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18.34亿元,实现净利润2.09亿元;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24.85亿元,实现净利润2.35亿元。2013年呈现快速迅猛增长态势。主营业务、主要产品与核心技术

神雾集团拥有六项具有全球主导性、颠覆性的核心节能工艺及装备:

1、化石能源的高效节能低污染燃烧技术及装备

神雾集团开发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烧嘴式蓄热高温空气燃烧技术”,解决了传统工业及民用燃烧中燃料消耗高、有害气体排放大、余热浪费严重等问题。神雾集团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器已广泛应用于800余台冶金、化工、机械、建材等行业的各种工业炉和锅炉中,平均节能30%以上。该项技术2008年8月27日通过了中国金属学会组织的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论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技术被国家发改委(公告2008第36号文)列入首批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被工信部《工信规(2011)480号》列入钢铁行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重点。

2、劣质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的转底炉高效清洁冶炼工艺及装备

神雾集团开发的煤基转底炉直接还原炼铁新技术,能够为我国储量丰富的广大低品位铁矿石、难选铁矿’复合共伴生矿及冶金有色固体废物等原料提供高效、低成本清洁处理的提炼方案,既解决了我国钢铁行业多年来70%以上的铁矿原料受制于国外三大矿业公司、经济效益低下、矿石价格无谈判话语权等问题;又解决了高炉冶炼工艺中长期对焦炭作原料的依赖,只需使用普通的动力煤就可以炼铁。2012年7月15日中国金属学会对应用该新技术的沙钢集团转底炉直接还原炼铁生产线的国家级成果鉴定意见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09年直接还原冶炼转底炉被认定为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2012年,蓄热式转底炉荣获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技术新产品称号。

5、氢气竖炉直接还原清洁炼铁技术及装备

神雾集团开发的氢气竖炉直接还原清洁炼铁新工艺是炼铁工业的一次革命,该工艺不用焦炭、没有烧结、没有焦化,对比传统的高炉炼铁工艺能耗下降20%以上,CO2、NOx、SOx、PM2.5等污染物的排放可降低90%以上,能够彻底解决钢铁工业对我国大气雾霾造成的严重影响。同时对我国增加废钢炼钢比例、推动我国逐渐向优质钢生产国转型、从钢铁生产大国变为钢铁生产强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神雾集团正在建设的“山西中晋太行矿业公司30万吨/年焦炉煤气竖炉直接还原炼铁项目”是全球第一条使用焦炉煤气的示范线,也填补了我国氢气竖炉直接还原铁技术和产品的空白;正准备开工的“江苏连云港神圣公司200万吨/年煤制气竖炉直接还原炼铁生产线项目”是全球第一条煤炭制气竖炉直接还原炼铁示范生产线;同时也正在筹建全球第一条“通辽200万吨/年煤制气竖炉直接还原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4、褐煤、长焰煤、油页岩等热解提质新工艺

煤炭是中国的主体能源,也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中国的褐煤、长焰煤占中国煤炭总储量的55%以上,神雾集团开发的褐煤、长焰煤、油页岩等热解提炼新工艺,可从中低变质煤炭中,低成本、高效率地提取20%以上的人造石油、人造天然气资源,同时获得优质的提质煤炭。此项工艺完全不同于目前的煤制油、煤制天然气技术,投资少、投资回报快,能耗低、耗水少,污染物排放少。2012年中国煤炭消耗总量为36.2亿吨标准煤,利用此技术可从开采的煤炭中每年提取近7亿吨以上人造石油、人造天然气资源,可缓解我国石油、天然气供应过分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我国的能源独立,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该项技术已于2012年10月通过了国家能源局组织的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鉴定意见为“此项技术解决了褐煤及低变质烟煤热解的诸多世界性关键技术难题”,鉴定结论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神雾集团目前正在实施的生产线有内蒙鑫瑞煤化工公司120万吨/年长焰煤热解及焦油制汽、柴油生产线;印尼Saka集团100万吨/年油页岩热解生产线、通辽扎鲁特煤化工园区100万吨/年褐煤热解生产线等。

5、城市生活垃圾、生物质变“油、气、煤”技术及装备

该技术将城市生活垃圾、生物质烘干后从中提取出30%左右的油、气资源和50%左右的固体碳资源,既减少了垃圾填埋占用耕地、污染大气和地下水,也消除了垃圾焚烧发电产生的二英等二次污染。相比垃圾发电不到20%的能源转换效率,神雾垃圾热解技术的能源转换效率可达到80%,对绿色低碳经济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未来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会使每个乡、镇、社区成为一个小型的“油、气、煤田”,真正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目前,正在实施上海宏博可再生能源公司5万吨/年废旧轮胎热解提取石油生产线和科技部重大支撑课题:“北京市南口镇80吨/天城市生活垃圾热解生产油、气、生物炭示范生产线”。

篇10

打造能源环保产业总部基地

为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日前,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金桥科技产业基地在北京宣布,基地发展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其发展定位再调整为“中关村金桥能源环保产业总部基地”。

金桥科技产业基地前身为“国家环保产业园”,始建于2002年,2006年1月纳入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关村“一区多园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地地处通州区马驹桥镇,位于北京城市六环路和京津塘高速公路的交汇处,总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目前已纳入亦庄新城规划范围,是北京“东部发展带”上的优先发展地区,也是新城建设的重点发展对象和政策支持对象。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发展对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节能减排”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北京作为我国首都,高度重视节能环保问题,能源环保产业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总部经济作为信息化条件下一种有效的产业、企业发展空间组织形态,是生产全球产业支配力的经济,对提升国家和城市产业控制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充分考虑北京市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方向,把握能源环保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的情况下,金桥科技产业基地此次明确提出要重点引进和培育能源环保企业总部、企业区域总部以及企业的行政管理中心、投资决策中心、市场营销中心、研发中心等职能总部,打造北京专业化的总部聚集区――能源环保产业总部基地,建设北京乃至我国的能源环保研发设计中心、会展与交易中心、专业化服务基地和高端制造基地,即“两基地+两中心”模式。

金桥契机

奥运后,北京将全面实施启动亦庄、通州、顺义三个重点新城的建设,这三大新城未来将与天津的滨海新区形成位于京津城际走廊两翼的“黄金发展点”。

其中,亦庄新城将立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综合产业新城,通州新城则建设为面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服务新城。

金桥科技产业基地位于通州区马驹桥镇。据悉,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基地纳入亦庄新城规划范围。随着亦庄综合产业新城的重新定位和规划建设,该区域将逐步实现从“有业无城”的开发区向综合功能的新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