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防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预防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篇1

英文名称:Journal of Toxicology

主管单位:北京市卫生局

主办单位: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3127

国内刊号:11-5263/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创伤是医学中最古老又最新颖的课题。说它古老,因为自有人类出现起就有了创伤;说它新颖,是因为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交通的高速发展,以及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创伤呈不断增多之势。现全球每年因创伤致死者数百万人,受伤数千万人以上,故有人将创伤称之为“发达社会疾病”,或称“现代文明的孪生兄弟”。在美国,创伤是第4位死因,而20世纪初仅为第7位死因;在我国,创伤已成为城市中的第5位死因,农村中为第4位死因。此外,创伤多发生在青壮年,对社会劳动力的影响很大,其潜在寿命丧失年数(指平均寿命与死亡时年龄之差,即YPLL)远大于其他疾病。由此可见,创伤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发展已构成巨大威胁,应当引起全社会更多的关注。

1 创伤流行病学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创伤像肺癌、冠心病、疟疾等疾病那样,也有一定的流行病学规律可循。所有创伤,特别是交通伤,常好发于一定的人群,如一定的年龄、职业、性别、个人心理素质、文化教养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拓宽,一门新的学科应运而生,这就是创伤流行病学。它是研究创伤发生、影响因素、流行规律和预防措施的一门分支学科[1]。

近年来,不少研究创伤流行病学的学者集中于调查和分析交通事故的好发因素,如人-车-路-环境间的平衡状态,各个环节在造成车祸中的作用等。国内外的统计资料表明,造成车祸的原因很多,但95%左右是人的因素,如司机过劳、驾车时精力不集中、开车前饮酒或服用兴奋剂、超速开车、违章驾驶、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等,共同的特点是安全意识淡薄。由此可见,提高所有道路使用者的交通安全意识,安全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就可大幅度减少车祸及其所致的伤亡。

另一项重要研究是探讨某些人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缺陷而表现出来的一定事故倾向性。如能在考驾驶执照时就进行检测,查出有事故倾向性的人,不发给驾驶执照或进行特殊培训,则可消除引起车祸的部分隐患。

2 道路交通伤

全球每年因交通事故致死人数约120万人,受伤约3 000万至5 000万人。

WTO预计,至2020年,道路交通伤致死和致残人数将增加60%,在全球疾病和伤害负担(含早死和伤残所致的寿命损失年数)中将由1990年的第9位跃升至第3位[2]。

行人、骑自行车者、摩托车手、电动自行车者受到的保护最少,是“易受伤的道路使用者”,欧洲的一项研究显示,按出行公里数计算,与小轿车驾驶员死于车祸的可能性相比,骑自行车者是8倍,步行者是9倍,骑摩托车者是12倍[2]。

2004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517 889起,死107 077人,伤480 864人,直接经济损失约24亿元人民币,万车死亡率9.93人,10万人口死亡率8.24人[3],是车祸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

近20年来,国内交通医学方面作了不少工作[4-7],主要进展有以下几方面。

2.1 实验平台 在第三军医大学交通医学研究所建立了不同大小和功能的生物撞击机实验平台,可以做不同大小动物的交通伤模拟实验;2004年又建立了轨道式生物撞击机实验室,可进行实车碰撞,真实模拟乘员和行人的交通伤。

2.2 生物力学 先后对颅脑、胸部、腹部、脊柱等部位交通伤的生物力学机制进行较广泛的研究。提出了颅内应力集中和剪切力是引起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高速牵张变形致心脏破裂;剪切力致肺表面损伤;微血管扩张性撕裂致肺内出血;腹腔脏器不均匀性的相对位移和变形致脏器撕裂和肝内血流压力剧增,由此发生肝内点片状出血;此外,还揭示粘性标准(即躯干变形的瞬间速度V与压缩程度C的最大乘积)与伤情的关系最为密切,两者间呈“S”形曲线关系,粘性标准可作为有效的伤情指数和诊断指标。

2.3 救治 1986年,政府公布“120”为全国统一的急救电话号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交通伤救治水平。全国各地参考国外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建立了急救网,除院前救治外,还强化了急诊科救治和重症监护室救治,三个环节相互衔接。一些大医院开展了“一体化”救治,提出入院后救治的“黄金1小时”和“铂金10分钟”的理念,从而提高了救治水平,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院前急救网不够健全,到达现场时间不够快,急诊科与各专科的关系还不够规范等等。

2.4 交通心理 主要研究驾驶员的知觉和认知(如反应时间、动态视觉、判读距离、注意广度等)、状态(疲劳、精神压力、清醒程度等)、事故倾向性(约6%~8%的驾驶员有事故倾向性,造成的车祸占30%~40%)等。

3 组织工程和组织修复

组织工程是近20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医疗技术,它不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而且提出了复制“组织”、“器官”的新理念。其基本原理是:从机体获取少量活组织,将其中的功能细胞分离出来进行体外培养扩增,然后与可降解吸收的三维支架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植入体内病损部位,最后形成所需要的组织或器官,以达到创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目的[8]。

动物实验显示,应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和应用脂肪干细胞体外构建软骨等均获得初步效果。临床上,用患者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修复颅骨缺损、齿槽裂骨缺损、颅面部骨凹陷畸形及四肢骨缺损填充等也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组织工程化骨可在缺损区内长期稳定存在(随访3年以上),基本恢复了患区支撑、保护等原有功能[9]。组织工程皮肤已有数种商品,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0,11]。实验显示,在表皮、真皮及毛囊等部位均已成功分离培养出增殖力很强的皮肤干细胞。

用猪自体真皮成纤维细胞为种子细胞,也成功修复自体的肌腱缺损,其形态和功能与正常肌腱非常接近[9]。

最近研究还表明,成年人第二代真皮成纤维细胞与第二代肌腱细胞基因表达谱极其相似,从而提示今后有可能用成纤维细胞作为肌腱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以修复缺损的肌腱。

干细胞在组织修复中有重要作用。有证据表明,在皮脂腺、毛囊周围的干细胞具有多潜能性,这类干细胞可迁移至毛囊以外产生新生的上皮,真皮中的某些干细胞可产生软骨、肌肉、神经元类的细胞。毛囊周围的祖细胞在创伤时可变为成纤维细胞。肌肉的再生可来源于骨髓源性的多能干细胞及神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可诱导成星形胶质细胞,重建损伤前的微环境,也可诱导成少突胶质细胞,促进髓鞘的再形成。利用成体干细胞可塑性治疗心肌梗死和下肢缺血性疾病已获得初步成效[12]。

利用组织工程制成具有活性表皮和真皮结构的复合皮肤。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作为支架,与网状自体薄皮片复合移植,其皮片韧性、外观收缩程度均较为理想[13]。

4 损伤控制手术

损伤控制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 DCO)是近20年来提出并应用的实用外科原则,其目的是稳定伤情,避免生理潜能进行性消耗,为确定性手术赢得时间。

大多数严重多发伤可按常规手术方式进行,仅少数患者生理潜能临近或已达到极限,虽然技术上可完成Ⅰ期修复和重建,但机体本身难以承受或环境不允许,此时需作DCO,适应证的选择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环境因素:如前线手术队或事故现场离大医院很远。②生理潜能参数:如复苏和手术时间>90min;严重代谢性酸中毒pH<7.30;体温<35℃;凝血机制紊乱或机械性出血;输血量>10单位。根据上述生理潜能参数作为DCO适应证常为时已晚,故应在这之前实施。③创伤类型:这是决定DCO的主要依据,如高动能躯干钝性创伤;多发性躯干穿透伤;大血管伴多脏器伤;多体腔内致命性大出血;复杂脏器损伤等[14]。

治疗步骤如下:

4.1 急救手术 控制出血和感染,作胃小肠破裂修补,紧急时仅用钳夹住空腔脏器破裂处、结肠造瘘等,简易关闭胸腹腔。

4.2重症监护 手术后尽快送至重症监护室处理,主要任务是恢复血容量、复温、纠正凝血机制紊乱、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4.3 确定性手术 待生理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后,作确定性手术。

5 颅脑伤

最近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脑卒中研究所(NINDS)对大宗病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谷氨酸受体拮抗剂、激素、自由基清除剂、钙拮抗剂、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缓激肽拮抗剂、抗癫痫药等药物都没有对颅脑创伤有确切的临床治疗效果[15]。

目前认为有希望的药物包括:黄体酮、镁离子、大剂量白蛋白和胆碱脂酶抑制剂——安理申等,但尚需大量临床研究方可得出结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发生率为28%~42%。创伤可引发非离断性轴索损伤,胞浆蛋白降解酶如Calpain抑制剂能减少伤后轴索肿胀及继发性断离。

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发现,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恶性颅内压增高,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既简单又安全,疗效优于常用开颅骨瓣[16]。

颅脑伤后的继发性损伤已引起广泛重视。目前研究认为,内源性损害因子如乙酰胆碱、兴奋性氨基酸、内源性阿片肽、氧自由基以及炎症反应失控等是继发性脑损害发生的主要机制。

已发现神经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能分化成神经元,已有人从颅脑损伤病人的脑挫伤组织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后再输入脑挫伤区,期望能促进脑功能恢复[16]。

6 创伤骨折

6.1 骨折复位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AO学者提出的生物学固定新概念(biological osteosythesis,BO),已在我国创伤骨科界得到认可,其主要内容包括:①远离骨折部位进行复位以保护骨折局部软组织的附着;②不强求骨折的解剖复位,关节内骨折仍要求解剖复位;③使用低弹性模量的内固定物;④减少内固定物与骨皮质之间的接触面积。在此理念的影响下,间接复位技术相应问世,这一技术又被称为韧带整复术(ligamentotaxis)。由于骨端血供破坏少,骨愈合的速度较直视下的解剖复位明显加快,这对粉碎性骨折尤为有利[16]。

6.2 骨折固定系统的发展 在BO概念指导下,配合间接复位技术,内固定系统在材料和构型上都有很大发展。低弹性模量固定物材料仍以钛合金材料最为理想。

6.3 骨组织工程的研究 是组织工程研究领域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将为创伤骨科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与技术。

7 结束语

创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近年来均取得较大的进展,但是距离保护人民健康的要求仍相差甚远。创伤,特别是交通伤,急剧增多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应当强调,创伤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如果预防工作做得好,全民预防伤害的意识提高,创伤会大为减少。其次,创伤医学与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既涉及到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又与医学以外的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如能做到多学科的协作研究,特别是医学和工程技术两方面专家密切合作,必将会大大降低创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王正国.创伤流行病学.见:王正国主编.创伤外科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13-15.

[2]Peden M,Scurfield R,Sleet D,Mohan D,et al.World Report on Road 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R].WHO Genera.2004,3-29.

[3]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统计年报[R](2004年度).

[4]Wang ZG,Road Traffic Injuries[J].Chin J Traumatol.2003,6(5):259-264.

[5]王正国.新世纪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趋势[J].中华创伤杂志,2002,18(6):325-328.

[6]王正国.我国交通安全现状[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4,19(1):10.

[7]周继红,王正国.我国交通伤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71-73.

[8]Stock UA,Vacanti JP,Tissue Engineering:Current State and Prospects[J].Annu Rev Med.2001,52(1):443-445.

[9]曹谊林,周广东,刘伟,等.组织工程与创伤医学[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25-27.

[10]Buinewicz B,Rosen B.Acellular Cadaveric Dermis (AlloDerm):a New Alternative for Abdominal Hernia Repair[J].Ann Plast Surg.2004,52(2):188-194.

[11]Fivenson D,Scherschum L.Clinical and Economic Impact of Apligraf for the Treatment of Nonhealing Venous Leg Ulcers[J].Int.J Dermatol.2003,42(12):960-965.

[12]Orlic D,Kajstura J,Chimeti S,et al.Bone Marrow Cells Regenerate Infracted Myocardium[J].Nature,2001,410(6 829):701-705.

[13]付小兵,程飚.创伤修复和组织再生几个重要领域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40-44.

[14]王一镗.严重创伤救治的策略——损伤控制手术[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31-35

[15]只达石,张赛.颅脑创伤药物治疗的新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50-52.

篇3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血压;行为方式;效果

高血压病是我国最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也是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1],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患者数量日益增大,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基层社区卫生工作以开展卫生健康宣传和卫生知识普及为主,因此高血压的防控最为有效的方式是社区健康管理[2-3]。该研究选择2018年3月—2018年9月日照市某社区155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社区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以及自我效能的效果,为寻求有效的高血压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日照市某社区155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WHO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78例,男41例,女37例,年龄44~82岁,平均年龄(54.46±6.63)岁,病程1~17年,平均病程(6.81±1.57)年;对照组77例,男42例,女35例,年龄43~84岁,平均年龄(55.07±6.81)岁,病程1~18年,平均病程(6.98±1.70)年。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社区管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高血压社区管理模式,主要内容包括疾病健康宣教、心理干预、合理用药指导、生活行为干预[4-5]。①疾病健康宣教,社区应定期组织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并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高血压为主的慢性病健康宣教,使大家对慢性病的发病高危因素、预防、治疗以及护理等相关知识有所掌握,提高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应根据患者一般资料、病情、治疗以及生活行为习惯的不同,给予一对一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以提高接受程度。②心理干预,社区工作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同时应根据患者的情绪波动,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工作,并可结合多样化的文娱活动,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以积极的心态配合疾病的防控工作。③合理用药指导,社区工作人员应指导患者做好血压的监测工作,并根据其病情变化,给予合理化用药指导,并跟踪患者的服药情况,提高用药依从性。④生活行为干预,社区工作人员应根据患者健康档案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和运动计划,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干预应限制患者对高热、高糖、高脂、高盐等食物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以及富含钾钙的食物,戒烟限酒,同时根据患者个人喜好不同,制定个性化运动方式,并保持充足的睡眠,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行为的健康干预。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于社区管理前、管理后3个月和管理后6个月进行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社区管理后6个月时,血压监测、遵医服药、合理饮食以及适当运动等行为方式的依从性情况。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社区管理前后两组患者血压的比较

两组患者社区管理前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管理后3个月和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管理前有明显改善,并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社区管理后行为方式依从性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社区管理后6个月血压监测(72例,92.31%)、遵医服药(73例,93.59%)、合理饮食(71例,91.03%)以及适当运动(68例,87.18%)等行为方式的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高血压是我国一项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发现该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因此高血压疾病的防控仅靠医院治疗还远远不够,患者在社区接受有效的健康管理干预至关重要[6]。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对高血压人群进行疾病健康宣教、心理干预、合理用药指导、生活行为干预等社区健康管理工作,促进其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降低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风险,改善其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目前逐渐应用于社区慢性病的防控管理过程中[7-8]。该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社区管理后3个月和6个月时,收缩压分别为(134.33±16.26)mmHg和(125.24±13.10)mmHg和舒张压分别为(88.28±10.40)mmHg和(82.05±9.52)mmHg均较管理前有明显改善,并且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社区管理后6个月血压监测(72例,92.31%)、遵医服药(73例,93.59%)、合理饮食(71例,91.03%)以及适当运动(68例,87.18%)等行为方式的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9-10],说明社区管理模式可以通过疾病健康宣教、心理干预、合理用药指导、生活行为干预等多种方法,提高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的防控知识掌握程度,规范自我管理行为,因此改善了患者对多种行为方式的依从性,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进而更加有效地控制血压水平,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预防慢性病的意识,保障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综上所述,社区管理可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血压监测、遵医服药、合理饮食以及适当运动等行为方式的依从性,控制血压的效果显著,有利于促进社区慢性病的防治管理。

[参考文献]

[1]潘恩春,张芹,李园,等.基层医务人员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高血压及糖尿病健康管理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8):3316-3320.

[2]段亚梅,李晓乾.对健康教育和饮食改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2):95-97.

[3]胡建功,何朝,赵莹颖,等.基于自我效能理论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调查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8,45(17):3141-3146.

[4]孙薇薇.社区慢性病全科管理模式的方法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8):198-199.

[5]沈翠,邓宋清.个体化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遵医治疗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2):89-90.

[6]张艳艳,何朝,赵莹颖,等.北京市顺义区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及影响因素[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9,30(1):141-144.

[7]吴继周,苗春霞,许颖,等.徐州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体育运动现状及生活质量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9,17(2):27-30.

[8]王俊香,陈宝军,王峰.社区-自我管理模式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8,26(11):874-877.

篇4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GerdQ量表; 内镜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036-03

在临床医学中,胃食管反流病(GERD)为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具体指的是胃十二指肠内的溶质发生反流作用,流入食管中,从而导致烧心、反酸等一系列症状发生,同时食管外组织和/或食管黏膜也受到一定程度损害[1]。GERD临床上主要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内镜阴性胃食管反流(NERD)两种。据研究数据显示,NERD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较高,7%~15%的人会患上该病,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强逐步增加[2]。临床上,主要有PPI试验性诊断、24 h食管下端pH监测、GerdQ量表等共四种诊断方法。本次研究主要应用GerdQ量表对疑似GERD患者进行诊断,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诊治的94例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6例,占48.94%,女48例,占50.06%,男女比例为0.96∶1;年龄18~81岁,平均(45.0±2.8)岁,发病率、高峰年龄39~61岁。纳入标准:(1)最近4周内有烧心、反酸、反流、非心源性胸痛等反流症状;(2)小学文化以上学历,可正常完成量表的填写;(3)性别不限,年龄>18岁;(4)行疾病诊断患者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1)近期出现呕吐、体重下降、吞咽困难等症状患者;(2)患有消化性溃疡患者;(3)接受过胃十二指肠手术及食管手术,无法接受内镜检查者;(4)患者严重肝、肾、脑、心、肺等基础性疾病者。

1.2 方法

1.2.1 研究步骤 所选患者在医师指导和监督下,对GerdQ量表进行认真、详细填写。94例患者均行相应的内镜检查,对于不符合内镜下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的患者,给予PPI诊断性治疗试验。

1.2.2 内镜检查 对94例患者行内镜检查,检查时患者需空腹。RE内镜诊断标准为洛杉矶标准,检查结果呈阳性者判定为反流性食管炎(RE)。

1.2.3 PPI试验 经过内镜检查发现无糜烂现象且检查结果呈阴性患者行1周PPI试验,试验药物选用埃索美拉唑片20 mg,2次/d。接受相应治疗7 d后,患者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降低超过75%判定为治疗试验阳性,将此类患者诊断为非糜烂性NERD[3]。

1.2.4 GERD诊断标准 接受PPI试验或者内镜检查后,其中一项呈阳性反应者可诊断为阳性GERD,GERD包括NERD、RE两种。两项诊断结果均不符合患者,无法将其判定为GERD,临床上将其定义为非GERD组。

1.2.5 GerdQ量表的使用方法 让患者对自身最近1周症状进行回顾:(1)反流发作频率,0 d为0分,1 d为1分,2~3 d为2分,4~7 d为3分;(2)胃灼烧发作频率,0 d为0分,1 d为1分,2~3 d为2分,4~7 d为3分;(3)恶心发生频率,0 d为3分,1 d为2分,2~3 d为1分,4~7 d为0分,6分为最高分;(4)上腹部疼痛发生频率,0 d为3分,1 d为2分,2~3 d为1分,4~7 d为0分;(5)睡眠障碍自行服药频率,0 d为0分,1 d为1分,2~3 d为2分,4~7 d为3分;(6)使用OTC药物频率,0 d为0分,1 d为1分,2~3 d为2分,4~7 d为3分,最高分均为6分。在本次研究中,以6项总积分≥8分作为提示GERD的诊断[4]。

1.2.6 问卷调查的进行 量表内容主要包括:(1)一般资料问卷表。一般资料问卷的主要内容为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程、患病时间等基本信息。(2)GerdQ表。GerdQ表即为症状量表,其内容主要包括反流、烧心、恶心、失眠、上腹部疼痛、OTC药物使用情况6项。每个项目记0~3分。GERD非典型、食管外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嗳气、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呕吐、上腹不适、哮喘等。(3)NERD的评价方法。内镜检查呈阴性结果患者的诊断方法:给予PPI制剂(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 mg,2次/d)试验性治疗,治疗时间为1周。治疗时间结束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评分,完成量表评价工作环节。疗效评价公式:P=(H0-H1)/H0,其中P为改善率,H0为治疗前分数,H1为治疗后分数[5]。症状疗效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种。显效:P≥80%;有效:50%≤P≤80%;无效P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诊断情况

94例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后,73例患者符合上述标准,判定为GERD组。在73例患者中,RE(RE组)41例,NERD(NERD组)32例。余下21例为内境检查及PPI试验呈阴性患者,无法对其进行GERD诊断,因此判定为非GERD组。

2.2 GerdQ评分情况

多数患者的分数6~10分。GERD组(RE+NERD)中,GerdQ积分主要分布在7~12分的分数段中,非GERD组的积分则主要分布在

2.3 GerdQ量表与内镜诊断比较

使用GerdQ量表对GERD进行诊断,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4.1%、69.4%,使用内镜检查对GERD进行诊断,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46.7%、94.1%。两者敏感度、特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GERD)为消化内科临床治疗常见疾病之一[6]。王连芬等[7]调查研究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高脂饮食习惯和低运动量生活方式形成,是导致GERD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该病属慢性病,其病情发作具有反复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近几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陈惠新等[8]研究资料显示,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在上海及北京地区进行的GERD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便显示,胃食管反流的症状在我国的发病率已达8.97%之高。杨敏等[9]的调查数据显示,GERD的发病率及RE的发病率分别为5.77%、1.92%。周艳红等[10]人的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上世纪90年的10年时间里,在接受内镜检查的患者中,被诊断为RE的患者占检查总人数的2.02%。郭文娟等[5]在国内多个地区进行调查发现,在我国普通人群中,患有烧心症状的患者中有30%~40%同时伴有较为严重的食管炎。

临床治疗发现,GERD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和反复性,多患者生活质量进行严重影响。反酸、烧心是GERD的主要临床症状和典型症状[11]。在疾病诊断方法中,GERD临床诊断主要为内镜检查、24 h食管pH监测、食管超声、食管超声、食管测压等,其中内镜检查及24 h食管pH监测是临床上使用最为普遍,也是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但有些患者出现反流临床症状而内镜检查却未见糜烂症状。而24 h食管pH监测所使用的24 h pH仪价格较高。目前,国内拥有该仪器的医院数量还相对较少。PPI诊断性试验是通过应用剂量较高的PPI,在较短时间范围内对有GERD症状的患者进行实验性诊断治疗。接受治疗后,患者反流症状有明显改善者判断为GERD。该种诊断方法具有费用较低、创伤小等优点,但治疗效果极易受PPI剂量、服药次数频率、试验疗程的影响。复杂的检查会大大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根据疾病症状的诊断在GERD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国内外医学研究者逐步研发并应用以反流症状作为基础内容的疾病问卷调查对GERD进行诊断。该种诊断方法应用于患者初级保健中的方便、可靠性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已得到证实。

在我国,明确使用较为普遍的主要为RDQ量表,而GerdQ量表是新发展起来的新型诊断方法。GerdQ量表简化了反流症状的评估内容,而增强了部分内容,增加的容易主要为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冯桂建等[12]经过临床分析研究发现,在诊断功效上,GerdQ量表与RDQ量表几乎保持一致。在本次研究中,通过采用GerdQ量表对94例疑似GERD患者进行临床诊断,诊断结果表明GERD患者与非GERD患者在GerdQ量表的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用GerdQ量表对GERD进行临床诊断,具有快速、简便、无创伤等优点。同时可对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作出全面评估,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兆申,王雯,许国铭,等.反流性食管炎1827例临床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2,11(8):215-216.

[2]张慧茹,王亚雷,许建明.反流性疾病问卷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药,2011,12(12):302-303.

[3]曹建彪,郭汉斌,龚丽娟,等.应用耐信量表临床诊断胃食管反流病[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0,8(35):108-109.

[4]罗胜.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9(26):506-507.

[5]郭文娟,张艳丽.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2012,4(33):418-419.

[6]王闫飞,吴静,沈艳辉.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1,11(53):117-118.

[7]王连芬,郑长青,林连捷,等.GerdQ量表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诊断价值[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2(38):354-355.

[8]陈惠新,熊理守,许岸高,等.社区人群中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2011,10(13):110-111.

[9]杨敏,杨大平,任恺,等.食管测压对胃食管反流的诊断价值[J].贵州医药,2011,12(25):602-603.

[10]周艳红,严廷秀,李元新.胃食管反流病伴发特发性肺纤维化1例[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8(3):362-363.

[11]李志民.以呼吸道疾病为主要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分析37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0,12(12):5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