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研究方法

篇1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探究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常见,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它有在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的目标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越来越意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但是,新课程探究教学法的实行却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教师自身对科学探究教学的定位错误。一些老师认为采用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就是彻底把课堂教给学生,对学生的监管不足,一些学生对自己的监管并不足,同时,许多学校化学实验资源严重不足也阻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

1实验教学的内容

化学实验教学与化学教学是等级层次不同的概念,我不能说我们知道的实验教学活动就是教学,同时也不能认为教学活动在实验室实验中开展,那么实验式教学和化学教学有什么关系,实验式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一部分,化学教学的范围更广。但是实验式教学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包括有中学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化学基本概念类实验,化学基本定律实验和基化学础理论的实验以及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实验。化学实验式教学的基本过程有: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然后指导学生整理知识,接下来组织联系应用,提出反馈评价,然后提供技能应用情景。

2实验探究的意义

良好的实验探究不仅可以弥补传统讲授教学法带来的不足,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被提高。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实验探究法获得的,能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记忆更牢固,同时它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发展历程,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2.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实验探究式教学自身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当学生体验和进行化学活动时,在获得化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同时,也渐渐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科学态度,探究能力一旦形成,便能使学生了解真正的科学本质,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他们自主探索的能力得到增强。

3实验教学法在实验部分课程中的应用

实验类课程是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实际方案主要是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方式的一种课程设置,下面我们用一种具体事例具体分析。我们通过高中课本“金属钠的性质”这节课进行讲解,设计运用实验式教学的教学片断:首先,上课之前我们询问学生:“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那是非常活泼的一种金属,那么活泼金属钠进冷水里是怎么样的呢?是和平时我们见到的铁一样,直接沉在水里,还是别的样子?现在大家看一下课本?实验中,在那里我将需要注意的第一个实验进行之前解释开来:观察钠的变化?观察钠在水中的变化表现?注意钠溶于水是否有声音?钠放入水后,向水中滴两滴酚酞,注意观察水的颜色是否有变化?然后进行实验。试验结束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探讨实验现象。并让学生总结出来实验现象,最后由教师补充。

4实验探究法的教学策略

4.1举例引入型教学策略:举例引入型,就是通过学习的迁移,把已有的实验经验,在新的实验中得到应用,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实验经历,通过学习的平移,从而为新的实验得出结路。例如,我们中学学过的在制备氢气的时候用的启普发生器,制备氧气时是固固加热实验装置。在制备氯气的时候是用加热装备,根据各种实验的实验装置以及实验特点,我们就可以在遇到新的制备气体实验时,根据分析试验用的仪器。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4.2举例引入型教学策略:举例引入型,就是通过学习的迁移,把已有的实验经验,在新的实验中得到应用,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实验经历,通过学习的平移,从而为新的实验得出结路。例如,我们中学学过的在制备氢气的时候用的启普发生器,制备氧气时是固固加热实验装置。在制备氯气的时候是用加热装备,根据各种实验的实验装置以及实验特点,我们就可以在遇到新的制备气体实验时,根据分析试验用的仪器。4.3通过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我们日常的生活经历是我们最初的对化学的体验。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开始对周围产生疑问,这就促使学生发现问题,了解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因此,从日常生活出发,从现实问题中引出我们所要向探究的问题,也是我们进行实验探究引出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例如:我们对“铁和铁的化合物”这一节创设问题情境是,我们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我们的苹果被削皮后会变成黄色的,市场上我们所见的苹果汁含有的成分有维生素C,然后我们接下来继续引导,我们至少Fe3+和Fe2+在溶液中又是什么颜色?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再让学生检测苹果汁里的成分,进一步进行探究,逐步得出结论。

总结

在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中,关键的是让学生以实验探究为载体,以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师用科学的试验方法,程序化的实验流程完成教学活动。教师不要过分关注实验结果,要关注学生的试验流程,让学生真正学会怎么探究。言而总之,通过实验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的实验能力、测试能力得到提高,并且知道怎么去学习。良好的实验式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现在化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志成.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1.

[2]田秀青.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周雄,蔡亚萍.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的探究性教学思考[J].赤子旬刊,2013

篇2

论文摘要:为了使学生通过分析化学的学习能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掌握各类分析仪器的测量原理,并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了解仪器的结构及各类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及局限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重视理论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引言

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是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取有关物质在相对时空内的组成和性质信息的一门科学,又被称为分析科学(Analytical Science)。该课程内容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化学分析包括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定量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容量分析方法和重量分析法。化学分析部分的理论和方法是分析化学的基础。仪器分析包括原子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子光谱法(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分子发光法);电化学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解与库仑分析法、伏安法与极谱法);色谱法(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等。分析化学既有严密、系统的理论,同时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掌握各类分析仪器的测量原理,并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了解仪器的结构及各类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及局限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使学生初步具有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分析方法的能力,并与实验课程相配合,初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教学体会。

重视理论教学

1.教学中抓住重点、难点。分析化学内容比较繁杂,涉及到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电化学等方面的内容,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内容复杂、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抓住主要脉络,抓住教学的重难点,举一反三,将抽象化知识尽量简单化。如波谱分析部分学生反映抽象、难理解,但这部分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讲授时要慢讲,并结合有机化学的结构式多举实例,多用一些图谱解析实例给大家讲解,就容易多了。另一方面则要善于归纳总结。例如:整个分析化学包括两大主要内容: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现列举如下:

分析化学

容量分析配位滴定法

酸碱滴定法

氧化还原滴定法

沉淀滴淀法

重量分析

仪器分析电化学分析

光谱分析IR

UV

NMR

质谱

色谱分析TLC

GC

HPLC

这样分析化学的主要脉络就理清了,掌握这个脉络,有利于学生记忆。

2.注意交叉学科之间的联系。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联系。如:化学分析部分及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主要包括定量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要充分掌握化学平衡理论在分析化学中的具体体现和实际应用,与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中的溶液理论紧密联系起来,理解各类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发现反应过程中各种平衡状态,各成分的浓度变化。

3.培养自学能力。以往教学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既乏味又不生动,学生只是机械地听,时间长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讲清基本原理的同时,让学生完成一些相关内容的论文。比如,在讲高效液相色谱法时,因学生不能进行实际操作,很难了解它们用处的真正意义。但在教学同时,让学生写出相关论文,如“HPLC在……方面的应用”等,这样学生既能练习查阅文献,又能了解此种方法的应用的重要性。

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教学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通过教学及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学生可理解消化课堂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验证,同时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实验水平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些方法。

1.课前写预习实验报告。写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在上实验课之前就已初步了解所要上课的内容了,待老师讲完后再动手做就事半功倍了,而且,很快掌握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课上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就豁然开朗了。

2.课堂上老师提间,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提问是很古老的方法,但效果还是得到肯定。有时有的学生还是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虽写了预习报告未必认真思考,若课堂提问的话,学生在预习时就会认真去考虑实验所涉及的内容,这样促使学生去复习课本知识和主动查阅资料,这样既提高学生积极思考能力又加深了对理论教科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操作的能力。分析化学中波谱解析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只空讲原理学生很难接受,若让学生自己结合有机合成实验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合成化合物,然后利用分析化学中波谱学知识,让学生亲自对自己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测谱,如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碳谱等,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波谱学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的能力,同时也真正懂得分析化学对于药学专业人员的重要性。

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1.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现代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的指导下,我们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要结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设计。

课堂讲授:

在认真提炼基础性内容的同时,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人扩充性知识,使学生了解新方法,为实验教学及今后的走向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问题教学:

老师先提出问题,由学生在实验中去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去解决。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启发式教学:

联想式启发、对比式启发、由浅人深启发、总结式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演示教学:

针对难度较大或精细程度较高的实验,由老师演示,然后由同学操作,老师在旁边亲自指导,便于学生准确掌握。

参观式教学:

在定量化学分析授课期间,组织学生下厂实习,了解企业的情况,增加学习的兴趣。

2.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由于具有文字、图表、动画、声音,可以刺激学生感观系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拓宽教学内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进度。

实际运用中,要注意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的结合。实践表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不需要板书,速度快,使部分学生的思维速度跟不上,整体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发现对易理解的内容,学生表现非常活跃,对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学生往往表现欠佳,如采用经典方法进行板书、讲解则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公式推导,计算举例应用板书、讲解也能获得良好的收效。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3.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巨大的承载力,制作丰富、详实、动感的教学内容课件,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打开教学内容来阅读、理解、记忆、掌握课堂上没有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可以打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详细的阅读、理解和探讨。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学方式灵活,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篇3

关键词:化学实验室废液;处理方法;研究

1 引言

高校化学实验室是重要的科研和教学场所。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和科研中,实验室会产生大量的废液,它们成分复杂,毒性大、腐蚀性强,有些甚至是剧毒或致癌物。有害废液不经处理而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不仅会污染江河,破坏水资源,损害人类健康,还会腐蚀管道,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实验室废液处理技术,对高校化学实验室废液处理方法进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实验室废液污染,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实验室废液分类及危害

按污染程度,可将化学实验室废液分为高浓度废液和低浓度废液。高浓度废液包括实验室废洗液、失效试剂及实验中间产品、副产品等;低浓度废液则为实验过程洗涤器皿所排放的废水、加热或冷却用水等相对污染程度较低的废液。若按有机、无机等对实验室废液进行分类,则无机废液有含稀酸、稀碱废液,含氰化物废液,含铅、镉、汞等重金属离子废液,含Cr(Ⅵ)废液等;有机废液则有化学实验室常用芳香烃类、脂环烃类等有机溶剂,甲酸、乙酸等有机酸,醚类、酚类、石油类等。

化学实验室废液,毒性巨大,有些可直接引起细胞变异产生癌变;有机溶剂如二甲苯,会破坏人体中枢神经,导致抽搐或者昏迷。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化学实验室不对废弃液做任何处理而直接排放,日积月累,水体遭受严重破坏,其潜在的巨大威胁,体现在用以灌溉,植物成为有毒有害废液携带者;用以养殖,会危及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甚至导致物种灭绝。

3 高校化学实验室废液处理方法研究

3.1 国内外发展状况

国外重视绿色化学,如美国、加拿大很早就致力于化学实验室废液处理的研究;日本化学实验室废液排放管理极其严格,规定如果检测出实验室所排放的废液高于最低标准,则不仅需要接受二十万日元的罚款,还必须全面禁止6个月的化学实验。

我国化学实验室废液处理研究起步较晚,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加强实验室类污染环境监管的通知》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标明了我国加强实验室类污染的环境监管工作已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

3.2 常见实验室废液处理方法研究

无机废液。可将含稀酸与稀碱的废液中和,测定溶液PH值,PH=6~8时,即可排放。

含氰化物的废液。氰化物及其衍生物都有剧毒,中毒途径很多,处理时必须在通风环境下谨慎进行。首先在废液中加入混合碱液,调节PH值到6~8后,加入10%的FeSO4溶液,充分搅拌,直到氰化物完全转化为无毒的铁氰络合物沉淀,用氰离子试纸检测废液,确定没有CN-即消除了氰化物废液的剧毒性,方可分离沉淀和排放废液。此法所用试剂均为化学实验室常用试剂,价格相对较低,操作简单。具体反应式如下:

Fe2++6CN-=[Fe(CN)6]4-.....................(1)

[Fe(CN)6]4-+2Fe2+=Fe2[Fe(CN)6]...........(2)

[Fe(CN)6]4-+2Ca2+=Ca2[Fe(CN)6]...........(3)

含铅、镉、汞等重金属离子的废液。可采用氢氧化物共沉淀法、碳酸盐沉淀法、硫化物共沉淀法等,使重金属离子转变为氢氧化物或碳酸盐沉淀物,分离后排放。如:含铅废液,先用消石灰使Pb2+生成Pb(OH)2,再加入凝聚剂Al2(SO4)3,与Pb(OH)2共沉淀;含镉废液则采取氢氧化物沉淀法处理。

Cd2++2OH-=Cd(OH)2.....................(4)

含汞废液则先用Na2S或NaHS将Hg2+转变为难溶于水的HgS,再加入一定浓度、对水质影响不大的FeSO4生成FeS,FeS可与悬浮HgS共沉淀。分离沉淀,达到废液排放标准时可排放。

Hg2++S2-=HgS............................(5)

Fe2++S2-=FeS............................(6)

含Cr(Ⅵ)的废液。Cr(Ⅵ)化合物毒性大并致癌,国家对此化合物的排放制定了严格的控制标准,规定实验室含铬废液排放浓度不得大于0.5mg/L。Cr(Ⅵ)以铬酸根离子状态存在,处理时,首先在废液中加入10%FeSO4溶液,将Cr(Ⅵ)还原为Cr(Ⅲ),再加入消石灰,调节废液PH=8~9,生成Cr(OH)3,最后分离沉淀,排放废液。此法为实验室常用方法,处理Cr(VI)废液时,需戴防护手套,并在通风处进行。

有机废液。大部分有机试剂剧毒、易燃,有些可以回收。如高浓度含酚废液,可用萃取法、吸附法等进行酚回收;低浓度含酚废液,可采用化学氧化法,生物化学法以及活性炭吸附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直接排放。

篇4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02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实施更有效的教学培养出会学习的人呢?高一作为系统性学习化学科学的起始阶段,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高中化学苏教版的编者也有同样的意图。《化学1》专题1的教材编写非常巧妙,不到40页的内容就已经把化学的核心理念呈现给师生。明线介绍了高中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工具,暗线安排三个单元分别阐述了分类观、计量观、实验观、微粒观和化学价值观等化学基本观念,并意图使学生领会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如分类法、定量研究法、实验法、模型法等。本文以苏教版《化学1》专题1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化学研究方法建构的教学优化路径。

一、分类法的教学建构

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孤立地学习知识,当学好一个知识块后就将它束之高阁,不去联系,更不会去应用它,结果单元测试时成绩还不错,但是稍微一综合就一塌糊涂了。例如,问学生“二氧化硫属于哪一类物质”,多数学生都会答“酸性氧化物”,但如果问学生“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什么”,哪怕是在一学期结束时,还是会有不少学生会写成硫酸钠和水。因为他们仅仅学到了如何分类,而未关注学习分类的目的是什么,因此不会应用分类法结合反应规律来书写反应方程式,而是凭感觉猜测反应产物。

在新一轮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三步曲”教学法进行教学,即“为什么要学习物质的分类――如何分类――分类的应用实例”,成效显著。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地告诉学生,我们学习物质的分类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仅仅学会怎样分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应用,如物质性质的推断等。在“三步曲”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学习物质的分类”以教师讲授法为主要教学形式。“如何分类”的教学则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学生在互相启发中发现了可以从多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这不仅能更全面地认识物质的分类、体现了化学中的哲学思想,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分类的应用实例”教学可以编制练习让学生体验应用分类方法的成就感。教材P4的“问题解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分类方法是研究化学的一种基本方法,除了可以对成千上万种的物质进行分类之外,还运用于其他许多方面,例如变化多端的物质间的转化反应。由于学生在初中已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因此在“化学反应的分类”的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复习初中知识来进一步领会分类的研究方法。然后通过多角度看待问题引出从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价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通过分类法的教学建构,把初中知识的“经验性”上升到高中的“理论性”,把初中知识的“散乱性”上升到高中“系统性”,实现了初高中的衔接。

二、定量研究法的教学建构

化学科学发展离不开定量研究。定量的研究方法,是在定性的基础上精确地对事物的属性进行深度的、量化的表达。例如,我们常常通过燃烧法分析某有机物的组成,通过燃烧现象分析即可推测出是否含碳、氢元素,但是否含氧元素、以及各元素的组成就只有依赖于定量分析了;化学反应中的定量更是重要,参与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关系不同、浓度不同时,发生反应快慢和反应的产物都可能不同……化学研究的每个方向都需要定量研究法,使研究结果深刻、精确。定量研究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下面以《化学1》专题1的第一单元为例,阐述定量思维方法的教学建构。

本单元概念多、理论性强而且十分抽象,对于仅仅接受初三化学扫盲教学的高一新生而言,觉得难是很正常的,那么我们如何使它的难度值降到最低呢?

1.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自我生成概念

初中更注重宏观上物质的性质,而对微粒观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可以在上新课前复习什么是微观粒子,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体积较小但数量巨大的事物,比如大米、粉笔、奶粉等,计数时常用到集合思想而使其成为一袋大米、一盒粉笔、一罐奶粉等,使用和交易时都更为便利。那么对于更为微小、数量更为庞大的微观粒子而言,我们用同样的办法处理,引出“物质的量”概念。

2. 运用类比的方法建构概念

列出学生已知的计量物理量和单位,如长度(米)、时间(秒)、质量(克)等后,指出“物质的量”也是国际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的单位是“摩尔”,用来表征微观粒子数目的多少。再类比于国际米原器,讲“1mol”的涵义,很容易让学生明白,它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仅仅是人们达成的一种共识、统一的规定而已。又类比于一盒粉笔有30根,那么“1mol”有多少个微粒?如此运用类比的方法,将抽象的概念通俗化,易于被学生接受。

3. 在单元结束时,构建网络图,使学生充分理解引入概念的意义

通过图1,学生很直观地明白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性质和微观粒子的桥梁。可以再编制一些习题让学生熟练应用,可以达成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法的教学建构

实验对于化学研究而言,正如羽翼鸟,划桨于轻舟。因此,作为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实验方法。苏教版必修1专题1的第二单元循着科学家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思路介绍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物质的定性检验、定量分析等实验方法。笔者认为在理解这些实验方法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因此,在实施教学时,就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实验教学时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多做探究性的实验

尽量不要把实验设计成验证性的,那样会抑制学生的活跃思维,完全沿着教师的预设发展。而应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做苯与溴水的萃取实验时,可以增设一个实验――探究苯与水的溶解性和密度大小的实验,学生可以在很直观的感受中得出结论,比起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记下要更有趣、更深刻。

2. 实验现象有记录、有分析

学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多安排分组实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并如实记录,结合理论知识分析、讨论。

四、模型法的教学建构

模型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往往可以实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在化学的科学研究过程中也是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例如,化学物质的宏观性质取决于微观结构,而微观的结构摸不着、看不见,借助模型化方法可以轻松理解。因此,很有必要帮助学生建构模型化思维方法。下面以必修1专题1的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为例,阐述模型化思维方法的教学建构。

在教材内容处理上,笔者把“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作为本节的重点教学内容,讲述从公元前5世纪哲学家思辨中的原子结构到近代化学科学家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模型法研究原子结构的历程,带领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感受什么是原子结构模型及模型法的优越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本质观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教学手段上,笔者借助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具象的模型。模型通常可分为物质模型和思想模型。物质模型是用物质实体仿照原型而复制的物件。如原子结构模型、分子的比例和模型球棍模型、晶体的紧密堆积模型等。物质模型生动直观,看得见、摸得着。思想模型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抽象反映形式。思想模型可以用文字表述、符号、图表等形式体现出来,如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方程式、碰撞理论、化学平衡中恒压或恒容容器等。思想模型简明、扼要,能够集中反映事物的主要方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展示道尔顿的原子实模型―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式模型―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波尔的量子力学模型,每一种模型的出现总能引起学生的一片惊叹,把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的原子具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不仅帮助学生形象地构建了原子结构模型,还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当学生在脑海里里已经形成了原子结构的物质模型后,再辅以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思想模型教学,那么,学生掌握原子的结构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篇5

[关键词] 化学 教学方法 优化

所谓“优化”的教学方法,即是指在整体考虑的基础上,经过对数种教学方法进行优选、组合而得到的最优或较优为教学方法。这种优化的观点,是前苏联现代教育家巴斑斯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中提出来的。巴斑斯基曾运用现代系统论,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整体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点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认为教学过程存在着联系的相互影响,在整个活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他指出,教学必须按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条件,来制定一个最好的教学方案,然后灵活机动地执行这个方案,以期在规定限度的时间内,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而教学过程的优化中,教学方法的优化是主要的方面。由巴斑斯基的理论可以看出,教学方法的优化,是教学过程的优化――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我国教育界的先辈们也曾提出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也是我们优化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那么,怎样去优化中学化学教学方法呢?

一、考虑化学教学的特点

优化化学教学方法,必须突出化学教学的特点,尤其要突出化学实验教学特点,突出实验教学,一方面,是考虑实验具有鲜明的直观教学的效果,是促进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是考虑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明确化学教学的理论思想

关于化学教学的理论思想有两个函待解决的大问题,一是如何处理知识学习与智能培养的关系问题;二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对前者,有的老师认识是不清楚的。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太深,他们依然认为双基掌握了,智能自然而然就发展了,不需要单独去培养。因此,教学中只抓双基传授,不讲智能发展。我想有这种思想的老师,应从我们培养的学生存在着高分低能现象的事实中得到启发,有所醒悟。根据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结果,我们知道,掌握的知识多,不一定智能水平高,只有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中刻意培养,智能才能得到发展。反过来,智能的发展,又会促进知识的学习,只有这两方面都注意,学生才能成长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人才。

对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问题,同样有一些老师的认识是模糊的,这些教师,在教学时只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得满堂灌、填鸭式现象依然存在,这对教学目的的全而实现是不利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如果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转化,就无所谓认识,更谈不上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于由教师的“自控”来启发、指导学生达到“自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会知识和技能,自己去发展智能――即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分析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

中学化学教师所接触、了解的教学方法是丰富纷杂而又各有特色的。教师只有分析明了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和弊端,才可择优而取,恰当运用。教师接触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传统课堂教学法中的讲授法

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完全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明显,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影响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这是我们今天化学教学所不足取的。但是,改进的课堂讲授法,如凯洛夫的课堂讲授法,以科学的认识论为指导,通过感知、理解、巩固、掌握四个阶段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这是符合教育的简约性规律的。单以这一方面来讲,是应继承和发展的。

2.发现法

发现法是布鲁纳教育思想的产物,是一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和探索,得出结论,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自己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能充分发展智能,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它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但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违背了教学过程的简约性规律及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而且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必须有较好的实验设备,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必须较高等。这些弊端及限制条件,决定了发现法在我们的化学教学中不可能大面积、经常性地使用。

3.问题解决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应用所学得的知识和材料,通过进行实验、分析、推理、计算等以取得对问题解决的效果的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发现法所具有的所有优点,且费时较短,对设备条件要求不高。但是它同发现法一样,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忽视教师的主导用。

4.程序教学法

程序教学法是由教材设计好学生学习为程序(或由计算机没计),学生只按照程序,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学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进步。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各种水平的学生自学,学生学习是稳扎稳打。但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学生学习是被动的、机械的、学生独立地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不易培养和发展。另外,还弱削了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5.属于启发式范畴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初中生;化学科目;学习;方法研究

初中阶段化学科目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知识,初三开始,学生开始正式、系统地认识化学、了解化学以及掌握化学。对于刚开始学习化学的初中生来说,对化学这一新科目的学习有些棘手,对化学科目的学习方法不能够较快较正确地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在明确分析化学科目的特点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成果。

一、化学科目的特点

化学课程作为初三开始开课的科目,与其他科目的学习目标、

课程要求等都有不同之处,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化学科目独有的特点,引导帮助学生学习化学,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1.注重实验,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部分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验学习的学科,化学这一科学的推进,是无数化学家运用实验这种实践方式不断研究探索来的。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化学教学、化学探索、化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化学实验同时也是化学科目发展问题、假设问题、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方法,因此,化学科目的学习无法离开实验,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都要把化学实验的学习放在重要战略位置。

2.具有抽象性

化学科目具有抽象性,很多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都是学生看不见、摸不到的,学生在接触化学知识、学习化学内容的时候,常常难以理解,很难将化学实验的发生纳入学生自己的思维。

3.与生活联系紧密、息息相关

化学是一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科学。初中阶段化学科学知识,大部分都是日常生活中有所涉及或有所了解的化学现象或化学反应,这些“接地气”的内容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化学科目的学习方法

针对上述初中阶段化学知识内容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在课堂上以及课堂外以化学课程的学习特点为基础,以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学生为出发点来开展化学课堂的教学,并引导学生在课堂外积极巩固,打好化学基础。

1.课堂内

教师在课堂内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引导,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为主要目标来开展。

(1)实验与理论相结合

通过上述分析,已经了解到化学科目的学习是以化学实验为主要学习、探索方式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照初中化学教学手册中以学生掌握实验的具体要求为准则,将化学理论学习与化学实验学习一一对应,提高学生理论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实践能力。

(2)与生活相联系,使用问题探索式教学法

化学学科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正确地利用化学的这一特点,将问题探索式教学法与化学的生活性特征有机结合。教师在授课中,可以从生活出发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课堂外

化学在课堂外的学习,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等学习方法,形成完善、整理错题本以及合理有效使用错题本这一学习习惯。化学作为一门偏理科的学科,需要学生不断练习来锻炼自己的逻辑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课下要指导学生多做题,做精题,对自己所学习的内容查漏补缺,不断完善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网络,从而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化学作为一种以实验为主要探究方式的学科,强调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以及化学学习中讲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化学的学习具有抽象性,化学现象发生的内在过程很多无法直接观察到,且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化学科目的这一系列特点,从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课下自学这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学习,以课堂为根本,以课下为拓展,帮助学生提高化学学习成绩,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芬.中学生学习化学方法的研究[J].新课程:中,2015(9).

[2]沈宗华.重视基础,凸显能力:正确引导初中学生变革化学学习方法[J].新课程导学,2015.

篇7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材及教学;方法与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96-02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生物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生命科学专业的重要的基础课,在生命科学各专业教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生物化学即生命的化学,是研究生命的化学物质组成、结构及功能以及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揭示生命的本质。生物化学分三部分: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体内物质代谢及其调控、基因表达及其调控。第一部分属于静态生物化学(static biochemistry),后两部分属于动态生物化学(dynamic biochemistry)。

一、生化不同版本教材比较

生物化学是现代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共同语言和基础。生物化学的迅速发展使其内容变得十分广泛和深入,生化教科书从最初几百页到如今的千余页,内容越来越丰富。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2012版是典型的生物系生化课的内容,包括生物物质、物质代谢和基因表达及其表达调控三部分。而Berg等的“Biochemistry”2012年版不仅包括了以上三部分内容,又增加了生物体对环境变化反应的内容,包括感觉系统、免疫系统、分子机械和药物发展,将特殊生理过程的生物化学加以突出,而且该书将最新发展起来的生物化学新领域,如蛋白质组学(proteomes)和基因组学(genomes)也作了介绍和讨论。医学院的生物化学教材以“Devlin的Textbook of Biochemistry with clinical correlation”2010版内容为例,该书由26位在不同生化领域较知名的教授,分别编写了27个章节,使该书有了极其鲜明的特点:该书打破传统生化教材的章节结构,每一章集中讨论1~2个生化内容,更突出了医学院校生化的特点,紧密与医学结合,特别对生理过程中的生化机制做了详尽的介绍,如激素、维生素、细胞与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癌症、维生素、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微量元素及大量营养元素的代谢作用及其与健康的关系、P450与一氧化氮合成酶、脂肪酸和中性脂肪的合成、贮存和利用及特种脂类的代谢途径等。上述三本国际知名教材的共同特点是内容翔实,包含大部分已定论的新发现、新结论和新方向,同时有更多的联系实际和生物化学中关键问题的论述。简言之,其特点是全、新、联系实际。

国外的生化教材还有很多,代表性的有:

(1)Harper illustrated,Biochemistry,28thedition,2009;(2)Lehninger priciples of Biochemistry,4th edition,2004,5th edition 2008,6th edition 2012;(3)Zubay Biochemistry,4th edition 1999;(4)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Moran,Horton,Perry;5th edition,2011;(5)Textbook of Biochemistry,With Clinical Correlations,Thomas Devlin;7th edition,2010;(6)Biochemistry-molecular basis of life,yrudy,Ekee,2008;(7)Biochemistry,Berg,Stryer,5th edition,2008,7th edition,2012;(8)Fundamentals of Biochemistry,Voet and Voet Katsiglis;3th edition,2008,4th edition 2010;等等。

国内生物化学教科书有很多,历史上曾有几本影响较大的生化教科书:(1)刘思职编的《生物化学大纲》,1954年第一版,1957年第二版。(2)郑集编的《普通生物化学》(上、下二册)。(3)沈同、陈同度编的《普通生物化学》(上、下二册)。(4)沈同、王镜岩、赵邦睇等编的《生物化学》第一册、第二册,1980年第一版;沈同、王镜岩二版,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三版;生物化学教程(第三版精简本,2008年)。(5)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编写了《高等生物化学》讲义,对我国生化教学起过重要作用,只可惜没有正式出版。(6)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用生物化学》1~7版,该教材内容丰富,尽量反映医学生物化学的新进展,突出了西医生物化学的特点。(7)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供中医药院校应用的《医用生物化学》,该教材简明扼要,强调“三基”,使用简明的语言反映新进展,尽量突出了中医药的特点。国内外生化教材比较,国内教材存在如下不足:(1)一般更新较慢,内容相对陈旧,缺乏先进性和权威性。(2)没有坚持连续改版,大多寿命短,知名度不高,在国际上没有影响。(3)缺乏原始研究的数据和图表,大多图表是自己参照国外版本修改的,缺乏科学性。(4)没有一本国内生化教材是彩色图版,纸质较差,无法与国外教材相比。基于这样的认识,提出以下建议:(1)一方面,国家应当加大教材编写和出版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在教材的编写和出版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年轻学者编写教材的积极性,鼓励各出版商竞标出版,实行优胜略汰,各学校要鼓励教授编写有特色的生物化学教材,将教材编写纳入职称评定和工作量评定。(2)提倡采用国外优秀原版生物化学教材。(3)鼓励多名教授联合翻译国外的优秀教材,以缩短出版时间。(4)提高教材的印刷质量。

二、生物化学教学的方式比较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还要不要以“课堂授课为主”?在生物化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持赞成态度,大多是年老、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其理由为:(1)学习要系统性,应循序渐进地进行。(2)教师熟知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了解课程内容的主次和关联,这有利于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3)课堂教学,课题提高多数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种是持反对态度,多为年轻教授,认为生化教学应当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可以提出主要学习的内容,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自己在教科书或网络上学习相关内容,解答教师的问题,并提出疑问,然后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讨论,教师进行总结。这样的好处是:(1)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3)有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国际上大家都在热烈讨论和逐步实行PBL、TBL、慕课、微课等教学法且更倾向于后者。这些方法是以问题激发学生自学,组织小组讨论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1)教师应提出有深度和兴趣的相关问题。(2)学生应积极参加到解答相关问题的知识学习和讨论中来。(3)助教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学习钻研讨论,以达到最终的学习结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积极推进。欧美的教学以教授为主体,讲课内容方式都由教授自己安排,而且讲课教授一般是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阅历的,总体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比较好(如哈佛大学),讲课有较大的开放性和个人随意性。

总之,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激发”和“引路”。一个好的生物化学教师,应当能激起学生对生化课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选择优秀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Nelson DL,Cox MM.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6th ed. New York:W. H. Freeman and Company,2012.

[2]Berg JM,Tymoczko J,Stryer L. Biochemistry. 7th ed. New York:W. H. Freeman and Company,2012.

[3]Devlin TM. Textbook of Biochemistry with clinical correlations.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7th ed.,2010.

篇8

【关键词】转化;学困生;方法;研究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来源不同于市区,拆迁户和进城务工子女较多,相对而言,学习动力不强大,文化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习惯不理想,尽管一部分学生成绩在新学校新老师的带动下成绩等各个方面稳步上升,也能做到自信乐观、活泼向上,对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是也确实存在着另一部分学生,他们的学习动力不足、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中感到吃力,于是出现了要么是整天疲于应付学校的各门功课,要么是干脆无所事事,对学习生活抱无所谓的态度的现象,这种现象尤其在八年级学生中表现最为明显。也就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学困生。这些学困生的存在已经影响到学校、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困扰学校前进的桎梏。

一、研究学困生转化的主要内容

1.研究学校在转化学困生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应该如何看待学困生转化工作?学校如何将学困生转化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学校如何协调各方教育力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学困生转化的合力?

2.通过调查我校学生的真实情况和个案分析,弄清我校学生成困的原因。我校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如何?课外表现如何!同学关系怎样?与老师关系怎样?家庭关系情况怎样?这些对学困生的形成有何影响?结合一个个特殊案例具体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再探索学困生转化的方法。

3.结合原因,研究在转化学困生过程中的学科有效教学方法。教师在转化学困生过程中如何通过研究教育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效率而最终提高转化学困生的效率?如何发挥所有教师的整体优势,互相“借力”与“给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形成的适合我校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的方法途径有哪些?

4.以结对帮扶的方式循序渐进跟踪督促以期达到改善的效果,为此要加强学困生转化工作的个案研究。

5.行动研究离不开实践。教师在转化学困生过程中的个案研究是为对同类学困生的转化情况积累较好的经验并将个案的经验进行整体分析形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个案分析集。

6.帮助学困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针对学困生的成因,分门别类,对症下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重建学生的信心入手,改变学困生个体学习方式的转化,努力营造团体互助学习,最终实现合作学习的策略。此外还要根据学困生的表现,制定恰当的评价方式,多从正面激励,使学困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信心,逐步实现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7.对学生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家庭教育情况进行研究,探索五十中南区办好家长学习的一些做法。

二、研究学困生的成因

我们结合我校学生的情况设计了学生情况调查表,分别从“在校学习情况”“课外娱乐情况”“与同学关系情况”“与家长关系情况”“与教师关系情况”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统计了结果,在结合教师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明显感觉到我校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具体每个学生身上又存在着个体差异。但归结起来可概括为一个主要原因和一个重要原因:

1.来自学生自身的内部原因是造成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上进心方面。调查结果显示,17%后五十名学生学生认为读书无用,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读书是碍于家长的要求,无心向学。有学生问老师:“老师,你天天要我学习做什么呢?鼓励我们考大学做什么呢?我们小区里有大学毕业了还找不到工作的,你以后就别再太逼我了,我课堂不捣乱,你别要求我做作业什么的”,可见,他们缺乏上进心,没有学习的动力。这必然会形成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作业照抄,应付老师,根本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真正提高自己,时间久了,自然并成为学困生了。

其次,学习意志不强,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学习是快乐的,但其过程一定是艰苦的,不经一番寒霜苦,怎有腊梅放清香?在村改居环境下的这批学生,他们成长的环境,如果说家庭条件不好,但家家都有固定资产,都能靠租房为生,再加上这些拆迁富裕起来的,在骤富面前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才是正常的生活,父母如此,孩子亦然。于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缺失了吃苦教育的内容,所以他们来到学校同样对学习只有三分热情,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更不可能形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下去自然成困了,这一点在调查与个案研究中也有表现。

第三,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我校处城市未来中心地带,随着城市的发展,新城区也年迁入了一些老市民,他们无论是在外在的穿着、还是内在的修养方面与在村改居环境下的的新市民都有明显的差异。在学习成绩表现方面更有着一定的差距。这又致使这一敏感时期的新市民们产生不自信、自卑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会使他们在总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造成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畏之的心理,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习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知识缺乏自信心,迷失自我。

第四,在村改居环境下的部分学生由于外在的原因如在改居的过程中的到处搬迁等造成在求学的道路上一开始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在学习上依赖心理严重,对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致使他们学习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缺漏多,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深入到实质。这必然使他们成为学习上的学困生。

2.来自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等因素是造成在村改居环境下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

任何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他生存的外部环境,在村改居环境下的学困生之所以在学习上成困与他们成长的环境是分不开的。这主要表现在有:

首先是社会原因。在我国当前本身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读大学学费高、不包分配,就业难以及网吧,游戏厅的吸引,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读书无用”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对在村改居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更加突出,这里的家庭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即使在没有改居之前,这些地方也是比较复杂的,他们家大都有大大小小的房子,一般每个家庭都有相当多的房客,房客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各种职业特别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环境中的职业并不需要多少知识等就能有所收获,这些从某种程度从小就影响这里的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已经埋下了“读书无用”的种子。在加上在拆迁过程中大人们所经历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在拆迁过程中老实人吃亏,更是强化了他们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这种思想充斥下如何形成明确的目标和拥有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呢?

其次,是学校的原因。在村改居环境下的学困生的形成与学校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在村改居的过程中学生在拆迁时没有固定的住房所,处于暂时的游离状态,家庭对其监管缺失再加上小学阶段对学生没有什么要求,只要不出问题就好了的教学情况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基础差,到初中得以展现,稍不留神就划入学困生的行列。我们都知道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小学毕业直接到初中学习,其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成绩不合格者,无法适应初中学习,未处理好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造成学习困难。同样进入中学后,学校在使学困生成困的原因依然存在,在村改居后一般为了加快本地的发展往往都争相引入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即名校进驻,我们都清楚名校的形成是多年的积淀的结果,一下子嫁接到这些地方,一方面生源质量和家庭环境的不相同,另一方面是名校的管理和要求,尽快出成果或者说是与名校也能出相当的教育教学成果,在这样的压力下学校又给学困生的形成带来影响,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再一次让这里的孩子无所适从,只能是成困了。

第三,村改居环境下的家庭原因,特别是家庭的突然变故的原因是造成在村改居环境下孩子成为学困生的非常重要的外部原因。在这里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的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教师积极性,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困难如得不到及时的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学习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已经成为必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村改居环境下的家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最突出表现在于一是出现特殊的家庭日益增多如父母离异等,二是有些家庭的父母在终日无所事事的情况下参与赌博等也使孩子很快成为了学困生。

三、有效预防和转化学困生的做法

1.重视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要求广大教师充分研究课标和教材,要将教点、考点、学点有机结合起来,提炼教学重难点,压缩讲授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关注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提升度,尤其是学困生和站在学困生边缘的学生的发展。在备课时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1:教什么?——所教内容的本质是什么?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有没有关注到学困生?

问题2:为什么教——所教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价值?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发展有没有帮助?

问题3:怎样教——怎样才能将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成教育形态的知识? 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保持高水平的思维参与度?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由问卷调查可知,学困生的注意力易分散,不易集中,上课容易开小差。对此我校要求广大教师能精心设计精彩、有趣、新颖、别出心裁的“开场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取得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把学生的学习动机、知识基础、思维活动激活,凝聚起来,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课堂;问题情境设计要从两点出发,即学生的生活和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容易能够接受,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在回答问题上,要求教师优先提问学困生。如在化学《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课上,老师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你们今天早上都吃早饭了吗?你们都吃了些什么食物?你为什么选择吃这些食物?它们对你有什么用?你这样吃合理吗?先让一些基础差的同学回答,再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判断合理性,组织学生讨论,老师作最好评价。课堂气氛活跃,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兴奋时间,在学生的兴奋时间内,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这一短时间集中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对知识有最好的吸收和理解。

为了保证学生精神饱满,思维活跃,教师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让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以吸引学习的尤其是学困生的注意力,来提高他们听课的积极性;运用合作教学和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重新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合作讨论,让优等生来帮助学困生,起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改善课堂提问体系,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诱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让学困生找回自信。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往、互动、理解对话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多种情况下往往借助课堂提问来完成的。

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了让学困生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互动,找回自信,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注意一下两点:

(1)调整课堂提问的难度比例,设置一定的问题给学困生。

课堂提问不宜太易或太难。问题太容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使提问失去应有的价值;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即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关注优等生的发展,又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要留给他们一定的回答问题的空间,让他们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2)调整课堂提问的等候时间。

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看到一种情况,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立即请学生作答,学生因为没有时间多加思考,因仓促导致紧张,无法回答或错误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和自信心不足,教师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此提问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从课堂提问的等候时间来看: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等待时间长一点,就能给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使学困生也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同时提高学困生答题的正确率,培养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编制导学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导学案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更是“我会学”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它能促使学生素质真正的得到提高,能让我们的学生有潜力可挖,能打造高效的课堂。利用导学案教学,教师提前发给学生学案,引导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基本完成学案所设计的学习任务,做到“先做后学”。加强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学生在经历了自主学习后,有些障碍或自己不敢肯定的内容,课上教师先安排小组内交流,让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然后再组织全班交流,发挥学生“小导师”的作用,实现兵教兵;再有不懂的问题或想不到的问题才由教师解决,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目的。导学案的实施能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学案增加了同学间的交流,融洽了同学间的关系,尤其为学困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5.积极进行作业改革,加强习题研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作业要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相结合,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目标。要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可能世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作业的分层,让学生有选择的去做,让作业成为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成长进步的生长点。

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每次布置的作业要求老师要先做,以准确判断作业量和难度,合理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程序与技能技巧,科学安排完成作业的时间,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和效率。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指导家长帮助、关心学生作业,学生在家完成的作业要求家长签字。

及时检查、评改学生作业,加强作业反馈,让学生在改正作业错误中学习。改革作业检查评改办法,采取整体评改、个别评改、共同评改、作业交流、作业展示等多种方式,对学困生我们提倡面批。并将学生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纳入期中、期末评价与考试之中。学生的学业情况要及时正确反馈,科学引导。反馈及时、综合、全面、有针对性,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业情况。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短期目标的实现,例如,具体的一堂课、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也表现在长期目标的达成效果,特别是对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的那些目标的实现(诸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等等),不仅表现在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而且更包含着教学的受益面的广泛性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全面性。

为了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学校教导处、教研处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对照学校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的具体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帮助老师整改,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每学年我们还组织课堂教学评比,45周岁以下老师全部参与,将课堂教学有效性推向深入。

四、探索巧借外力办好家长学校的模式

我们一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重视家长学校建设,特别是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在调查及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我校学困生成因中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学校除了开好每学期两次家长会外更特别注重家长学校建设,介由于学校力量的限制,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就想到了巧借外力办好我们的家长学校,同时规划开展更深层次、高品质的系列活动,帮助愿意学习、提高自我水平的家长成长,实现“家校携手,共育英才”。2011年9月开始我们与合肥爱与教育咨询机构合作,该机构根据自身资源和能力,结合我们学校工作整体安排和家长教子切实需要,探索和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合力的家庭教育新模式。明确了家长学校办学的目标就是切实帮助家长更新教子理念、提升教子能力,为孩子持续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及营造良好氛围;创新家长学校工作形式和内容,整合资源多渠道、持续推进家长学校工作;扩展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的推广平台,构建家庭教育专业指导机构与学校合作的新模式,打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合力育人的典范。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基本摸索出我校办好家长学的一些固定的培训形式。

1.专家报告:新生家长在孩子进入中学后,在心态、方法和家校配合等诸多方面需要调整和适应,学校对七年级家长的培训和指导格外重视,每年邀请董进宇博士为七年级家长开展专题培训,将提升家长学校的品质,引发家长的思考和重视,以此带动家长对“如何做优秀家长”的学习热情,为整个三年家校合作奠定基础。同时,合肥爱与教育独立举办董进宇博士的讲座或家长课,向智慧家长课堂学员开放,参加专题学习。

2.智慧家长课堂:学校可根据整体工作安排,利用晚间或周末等业余时间组织家长课堂,由爱与教育团队专业讲师或教育顾问主讲,有学习需要的家长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参与。学校专人配合并提供场地。定期举办的课程,将吸引和聚集一批爱学习和思考的家长,形成一个典型榜样群体。

3.家庭教育个案咨询:专业教育顾问根据家长家庭教育调查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咨询指导,给出相应建议,并跟进实践状况。

4.优秀家长分享:邀请合肥市优秀家长为家长学员进行分享交流,发挥优秀家长的实践优势,激励家长学员学以致用,为家长树立榜样示范。

5.家教短信支持:结合中学生家庭教育特点,编辑经典家庭教育短信,向家长学员定期发送,提醒鼓励家长调整心态和运用方法。

6.电影工作坊:选取中外家庭教育经典电影或视频,组织播放或推荐赏析,印证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升华真爱情感。

7.家教名著阅读指导:开列家庭教育相关的名著书目或经典文章,推荐阅读并指导赏析。利用学校校报校刊登载科学理念或经典案例普及家庭教育背景知识。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目的与任务;改革方法;

一、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初中化学是学生跨入化学之门的第一步,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因此,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有着多重教学目的和任务。从九年义务教育的素质提升来讲,初中化学教育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打下扎实基础。初中化学教学面对的是未来的公民,化学教学的素质目的是通过化学教育让学生能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让学生在将来的学习或者工作过程中能够有基本的化学常识,从而更好的掌握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技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有一个良好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另一方面,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是将学生领进化学殿堂的第一步,为学生提供了一门全新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也正是因为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步,化学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让他们顺利掌握化学知识,更会引发他们对学习化学的主观判断。如果刚刚接触之后因为化学教育教学方式新颖而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那么学生就会有持之以恒不断学习和研究下去的不竭动力,从而培养起学生终生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如果在刚刚接触化学的过程中就因为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而对化学产生畏惧甚至逆反心理就容易让学生从此对学习化学失去兴趣和动力,最终让化学成为他们今后学习和发展中的障碍的,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害的。

二、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法

(一)教育教学改革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1、改革要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

初中化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为今后深造或者走上社会岗位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就应该围绕学生展开。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始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的主动性,以便于学生在今后的过程中根据需要而实现不断的提升自我,最终形成终生学习的动力。

2、改革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

化学教育教学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导向。化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要求和观察要求都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观察而开动脑筋。化学教师应该有效的引导学生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促进化学的学习能力,通过给学生布置实验作业而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学习,也要依靠化学中的多边形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有更好的创新能力。

(二)教育教学改革要从教学方式上着手

1、丰富教学方法方式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学习化学最主要时间。而教学方式更多的是通过课堂体现出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在各个学科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化学教学也应该更多的使用多媒体工具,通过有声音像,通过幻灯片,通过电脑等工具实现教学方式的丰富化多样化,让学生在丰富多样中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无穷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实验教学的合理利用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及思考能力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将抽象的化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的重要方法。在化学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将实验教学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出来,填补书本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最终实现化学教学改革的目的。

(三)教育教学改革要学校教师做好引导工作

1、学校不断改进和健全对化学教育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学校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是最直接和最有效影响化学教育教学的途径。想要化学教育教学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改进和健全化学教学考核评价机制。通过改变和健全对化学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而引导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校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最有力的监督机制,是对化学教育教学成果的一种掌控。只有通过考核评价机制掌控成果,并能根据成果而给予及时准确的反馈,才能让教师认识到自己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成绩或者不足,从而督促化学教师在后续教学过程中纠正改变。

2、教师对教学过程起着引导作用

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对化学教育教学起着直接的引导作用。初中化学是学生初次接触化学的学习阶段。对学生而言,化学对他们充满了新鲜感,但同时又充满了陌生感。如果引导的好可以迅速打开学生的学习兴起,从此向化学不断迈进。相反的,如果引导的不好,学生可能会在第一时间因为陌生和畏惧而对化学失去兴趣,从而降低学习效率乃至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无法正常有效的学习化学。在初中化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寻求各种办法增强个人魅力,和丰富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从而实现化学教育教学的目的。

篇10

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方法;实践能力

一、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

化学是高中生所学学科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在高考的成绩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化学基本知识和化学基本理论教学,平常对一些化学实验常常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想象。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往往提不起对化学课堂的兴趣,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对一些化学现象并不能通过实践去思考,这样的化学课堂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非常乏味的,自然课堂效率并不高。新课改后对高中化学课程的要求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下,使学生自主发展,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的高校自主学习能力。可见,以往的化学教学方法并不能满足新课改对化学课程的要求。

二、化学课程创新的教学方法

1.教师充足的准备是打造一个高效化学课堂的基础

在新课改后,化学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要求,熟悉新课改后化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只有弄清楚了目标,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高中学校中,有部分教师认为中学化学知识比较简单,所以在上课前并不怎么备课,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学校方面应该制订一些相关的规定,使化学教师在固定的时间去集体备课,在备课中,教师可以交流各自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这样教师就可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科学,这样更容易完成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任务。化学教师在平常生活中,也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使自己保持着一个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发展迅速的化学教学中不落伍。

2.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中所学的化学知识是非常琐碎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后,对课本内容更容易理解。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两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把这两章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章的内容,使学生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和金属的化学性质联系起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化学课本上,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关于氨知识的学习中,化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这一章内容的学习,通过做化学实验,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对这些化学现象牢记于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中的一些现象,对这些化学现象进行思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化学实验中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化学教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实验中学习更能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为实现新课改后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高中化学教师要在课堂前做好备课,保证自己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知识网络,在化学实验中,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