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的感悟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素质的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素质的感悟

篇1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的现实困难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机械运动中的重要运动,其中对位移公式的推导和理解是教学的难点。常规教学中对这一公式的推导方法要么不利于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论、过程论的实施,要么难理解、误差大、繁琐效率低。虽然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后,教师可使用现代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多媒体素材库来辅助教学,或采用可视化的模拟实验,或由课件直接给出图像,或从静态的图表发展到动态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但由于模拟实验毕竟不是真实实验,其可信度不高,如果长时间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设计、创新的能力都得不到应有的训练。而且课件还存在无法应对突发的错误、交互技术不完善等缺陷,所以这些课件并没有在方法、手段上实现实质性的突破,仍不能解决常规教学中的难题。它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仍然是两张皮。

与传感信息技术的整合

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们的目标是想寻找位移(s)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而常规实验仪器的困难在于无法完成对运动物体的位移及其相应时间的动态即时测量。如果引入位移传感器进行该实验,展开教学,就出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思路和效果。

我们采用的是DIS数字实验室系统进行实验,其位移传感器分为发射模块与接收模块两部分(如图1所示),能不断向外发射红外线和超声波的发射模块随小车在倾斜轨道上加速运动,接收模块将接收到的信息通过数据采集器输入计算机,相应的软件通过红外线和超声波的时间差来确定两个模块之间的距离,依此确定各个时刻发射模块(小车)发生的位移,测量的原始数据可以用表格进行呈现,也可以将这些数据直接呈现在s-t图像中。

当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数据后,计算机完成了机械的绘图工作,学生可对选定的区域自由地进行拟合,配套软件提供了一系列数学函数图线去拟合选定区域内图形的功能(如图2左下侧所示),帮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

如图3所示,学生进行线性拟合后发现线性拟合函数与原始数据偏差较大,说明位移不是时间的一次函数。经探究后学生会发现二次拟合线与选取区域的原始数据比较吻合,说明位移是时间的二次函数。计算机和配套软件还提供了与这些拟合线相对照的数学函数方程供学生参考。

由于所进行的是一个真实的实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暴露实验中的矛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此实验中的三次拟合线与选定区域的原始数据重合得相当好,是偶然的实验误差还是位移是时间的三次函数?学生不断地改变实验条件,结果发现每次重合得都很好,这就排除了偶然误差。最后学生通过计算机提供的三次拟合函数方程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其三次项系数趋近于零,也就是三次项几乎不成立,更说明了位移是时间的二次函数。

学生经多次探究后发现位移是时间的二次函数,即s=at+bt2,基本上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至于“系数a和b各与哪些物理知识有关”的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时间和学生情况灵活地调整,既可直接进行传递式教学,也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提出猜想并利用手边的实验器材方便地改变实验条件,如斜面高度、初速度大小、在小车上加砝码等,进一步地探究a和b的本质。

运用传感技术进行实验的优势

1.用位移传感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现了位移这一过程量的测量,填补了高中实验的空白。

2.采用传感器进行教学,将以往教师为主的“教”转变成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探”, 学生真正经历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借助信息技术每秒钟数万次的数据采集和处理量是传统实验根本无法相比的;提高了实验效率,拉近了学生与现代高新科技之间的距离;也将数学函数与图形相结合的数形思想和物理情景及其物理意义交融在一起,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建立数理统一的观念。

篇2

一、在教学中锤炼学生意志品质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身子女,家庭条件优越,孩子就是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家人精心呵护的独苗没受过挫折,遇到困难,缺乏信心,缺少勇气,感情脆弱。因此,教师在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要努力挖掘教材中意志品质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锤炼。

如《爱迪生》一文中,讲爱迪生为了做实验,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没有实验器具,就从垃圾堆里拣来瓶子罐子代替;没有实验室,就在火车车厢里占一个角落……不料,一次做实验时,不慎失火,做实验的东西被车长全扔了,耳朵也被打聋了。在如此巨大的打击下,他专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重新做起了化学实验来。实验中,他经常遇到各种危险,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硝酸差点弄瞎了他的眼睛,但他还是顽强地做实验。这些正是爱迪生顽强意志的体现。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些内容,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细细品味,通过角色转换想象主人公当时的内心,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唤起学生向文中人物学习的愿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意志品质也受到潜移默化地锤炼。

二、在教学中陶冶学生思想情感

语文学科内容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情感发展特点,在对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分析,对文章内容意境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把学生领入一个广阔的情感天地。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正义与非正义,矛盾与非矛盾,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陶冶学生爱憎分明,明辨是非,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操。

如在学习寓言故事《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学生对狼和老山羊的情感体验是通过分析狼和老山羊的五次对话逐步体验的。五次对话中狼的假意、欺骗、说谎、诡辩、凶恶随情节的推移触动着学生厌恶、憎恨的情感,而老山羊的善良、聪明、正直也拨动着学生喜爱、愉悦的情感。尔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让这种情感更为丰富。学完课文回归总结时,进一步提问:学了课文你有什么体会?学生抑恶扬善的情感自然迸发,有的说:像狼一样的坏人我们不能相信他”;有的说:“我们要像老山羊一样善于观察分析、识破换人的诡计”等等,显然,心理教育中情感熏陶的效果已自然达成。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现代社会需要人们有良好的交往能力,而良好个性是人际交往中的剂,是形成融洽人际关系的保证。所以,从小培养积极、宽容、善良、正直的良好个性至关重要。

语文教材中,有一大批具有鲜明个性的榜样群体。如《将相和》中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小珊迪》中诚实善良的小珊迪等。在教学中通过形象展示、朗读体味、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鲜明个性,受到人物的感染,在生活中自觉参照榜样矫正自己的不良个性,形成良好的个性。

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美学家蒋孔阳先生说:“一个人在生活中发现不了乐趣,生活对这个人来说就没有意义;一个人在工作中发现不了乐趣,工作对他来说就是痛苦。”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们发现平凡生活中的情趣,就必须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力,使他们感受自然的美、生活的美、艺术的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创造良好的契机和氛围,使学生感知形象,从而培养高雅的情趣。

篇3

一、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条件

1.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语文知识。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较为全面地掌握古今中外文学知识。第二,较为系统地掌握语言文学知识。第三,具备较全面的语文技能。

2.具备其他的文化素养

现代的语文教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训练,而是无所不包的百科世界。所以,语文教师还必须具备其他的文化素养,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必须有一个大概的理解,说简单一点就是语文教师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要知道,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

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想象,一个郁郁寡欢的语文教师能够使学生生动活泼,一个自怨自艾的语文教师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鼓舞和激励。要让学生战胜自卑,自己首先必须自信,要让学生不冷漠,自己首先必须热忱,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熏陶学生。

二、利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利用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学是以课文为载体的。而中学语文课文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权威性、示范性。课文自然成为我们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最直接、最恰当的材料。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几乎可以涵盖我们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目标的各个方面。

2.利用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文教学是语文的难点。我们可以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让学生先做口头作文,然后再把自己所讲述的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心理素质。从教会学生观察入手,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3.利用表达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说,是语文技能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还要学会与他人进行口头交流。课前可以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口语表达,其内容可以是国家大事、校园新闻、个人感悟等。

4.利用书法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篇4

【关键词】教师 教育心理素养 提高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如果一名教师没有良好的教育心理素质,那么他将难以胜任教师这份神圣的工作职位,也不会在教育这一领域有所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教师的教育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行创新教育。为了配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我们必须要提高教师的教育心理素质,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

一、教师教育心理素质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一)教师教育心理素质的概念

教师的教育心理素质,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特点。教师的教育心理素质大致可以分为五大部分,正是这五大要素,决定和支配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那么这五大要素分别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这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五种心理能力:

1.角色适应力——教书育人的基础;

2.心灵感悟力——尊师爱生的基础;

3.情绪控制力——为人师表的基础;

4.心理承受力——诲人不倦的基础;

5.教育表现力——灵活机智的基础。

(二)教师教育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教师教育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良好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第二,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有密切相关;第三,良好的心理素质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师生互动的过程与质量以及师生关系的建立与性质,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可见,教师的教育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只有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够传递给学生无限的正能量,培养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

二、影响教师教育心理素质的因素

(一)教师所承担的多重角色所带来的心理冲突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绝不仅仅是一名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教育负责人,对学生有着直接的责任。学生离开了父母,走进校园,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就相当于是学生父母的人,要像学生的父母那样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教师更像是一名“大家长”。除此之外,教师还充当着学生的好朋友这一角色,教师有必要及时的与学生沟通交流,进行心与心的对话,还需要经常性的和学生家长、学校领导交流。这样的多重身份转换,极有可能造成教师的心理冲突,从而加重教师的心理负担。

(二)超负荷的工作生活压力造成教师心理失衡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和家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之下,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竞争。在教书之余,他们还要不断的学习,以强大自己。他们就像拧紧了发条的机器,不断超负荷地运转,得不到应有的休息。长期处于这种高负荷的工作状态,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心理问题。

(三)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

当前的教学活动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正是因为对学生过分的关注,使得现代社会各界忽视了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很多人只看到了学生的需求,却没有听到教师的心声,再加上当前心理服务机构的不健全,造成教师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治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行为上的偏差。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心理素养

(一)学习当代心理学知识,自觉运用心理训练

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育心理素养,首先就要用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来武装自己,教师应该积极地通过理智、代偿、升华、合理化等心理训练,来不断地舒缓压力,释放压力,调整心态,放松自己。

(二)学校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对学校教学工作而言,教师的心理环境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动机、意志以及价值取向等心理状态,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自信心、人际关系、课堂的氛围等。教师要想有效地、富有创造性的开展教学,需要良好的心理环境,因为只有有了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就能在工作中创造出更多的业绩。因此学校要积极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引导他们不因为别人或社会的评价而有所动摇。

(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教育心理素养的提高,还需要教师不断增强自主发展意识,社会和学校环境对教师教育心理素养的培养只是起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而起决定作用的正是教师自己要增强自主发展意识,要使发展成为自己内在的追求,增强自身素质,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学方式,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课堂语言组织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等。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被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主动的汲取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学会运用最新的高科技教学手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渗透、心理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语文学科作为学生基础教育的重点学科,其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高中语文教学为心理教育提供基础,语文学科主要由阅读理解、写作等组成,通过阅读理解能够加强学生对部分心理问题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写作能够通过学生对事物的看法等观点反映学生的心理思想,从而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此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调节课堂的气氛,使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可塑性人才。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校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近些年来,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甚至严重的已经出现酗酒、自杀乃至犯罪等行为。因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心理素质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高中生的心理教育需要语文教学的全面配合。语文学科是高中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内容承载着思想情感和文化知识,能够影响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心理教育在语文学科中渗入是最好的选择,语文学科的教育为心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审美观点。要求语文教学既要渗透心理教育,又从心理教育方面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校教育应该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心理教育的相互结合,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及时对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误入歧途。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语文教师应该从平时的课堂上和生活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了解学生们的需要,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和谐轻松的气氛,让学生们放松身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主动的体验学习,增强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从而完成自身精神的升华。

(二)手法灵活多样,让学生用心去感悟世界

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表达的内容多是含蓄的,主题思想存在于字里行间中,要想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学会领会作者的思想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心理教育的渗透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心理教育的渗入,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用心来感悟世界。在教学中教师采取有效的方法,例如通过读报纸,使同学们了解身边发生的事,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其想法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观看一些简短的视频来激发学生心灵的感悟,从中学到一些道理。通过视频、音频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融入到课程所创设的环境中,亲近教材,自主的进行独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教育也逐步被学生们所接受,并融入到平时的学习当中,并引导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现在课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学生平时基本没有什么业余时间,导致高中生情绪波动非常大,尤其是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们的心理非常不稳定,每天要面对海量题库加上枯燥的复习,连续不断的考试,成绩的排名,以及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导致学生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反感和抵触情绪。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是不同的,不能只根据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们适当的鼓励,激励学生们积极进取,教师简单的一句话对学生造成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很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作出中肯的评价,多些鼓励少些责备,多些宽容理解,适时地渗透健康的审美情趣,运用正确的心理暗示,给学生的心理正面积极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心理教育要渗透到各种形式的活动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同时增强学生心理素质。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或抽出一部分课堂时间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等,提高学生积极应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增强与同学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引导学生们积极向上。与此同时,也应该带领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通过自身的体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篇6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 团队协作能力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217-01

引言: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需要其拥有优异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素质拓展训练对于高校学生提高适应能力、改善心理素质、增强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具有显著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素质拓展训练发挥的重要作用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突破传统的大学生教育思维和教学模式要求的全新学习理念,以身体为活动载体,以团队为组织形式,在设定的陌生情境或特定的情境下,以游戏为活动主体内容,全面性的提高W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进而发展成为全面塑造学生个体和提高团体素质的一种体验性学习模式。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素质拓展训练的现状及应用效果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相关的研究项目较多,大学生素质拓展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1],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弊端问题,比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内容方面都过于理论化其次是素质拓展训练内容研究,基于素质拓展计划教育,将素质拓展教育延伸至学生的思想品格、就业能力等多个方面。

2.1 素质拓展教育提高个人乃至整体素质能力

素质拓展是一个较为广泛的学习概念,其在多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以及身心发展社会工作等方面。拓展训练大大的提高了大学生们的个人素质通过实践的体验和感悟领会训练精髓,从而目标性的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3]。通过相互学习与分享培养乐观的心态,提高沟通协作交流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体能、沟通、心理、管理能力等整体素质的目标。

2.2 融入素质拓展训练,拓宽思政教学途径

素质拓展训练提高了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比如明显地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其中活动项目也激发了大学生的潜能,提升强化了个人心理素质,更容易得超越自我极限,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跟随“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思想政治教学途径,综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素质拓展训练为载体,创新性的开展思政教育,更好的拓宽思政教学途径[2]。

2.3 素质拓展训练提高集体归属感和凝聚力

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的培训方式与传统的技能培训相比更容易让大学生们在参与中体验中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以及当团队完成既定任务时,更能让同学们感受到团队的归属力。因此,这种素质拓展培训方式正是大学生体验社会教育和教育目标的途径。与团队真诚的沟通合作,大幅度的增强了团队意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拓展训练从中更全面的助于大学生发挥自己特长的同时又与团队相互合作、学习与借鉴,感受共同努力朝向既定目标的成功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推广素质拓展教育的建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于当代现实问题还不够关注,对于一些大学生所关注和热衷的新事物,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已难以解决学生心理以及思想上的困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偏向于课堂教学。然而在当代社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都尚未形成一个通力合作的局面,那么此刻就需要我们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教育来让大学生们更好的认识社会,以及更充分地发挥自身潜能。

3.1 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的问题

素质拓展训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明显。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一直相对被动的接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得学生们普遍心理素质能力不足,不善与人沟通,面对困难很容易产生强大的挫败感。安逸和平的环境下成长环境,很少经历磨难,很难独立成功。很多时候,不善于与人沟通,不善于积极主动的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非常需要将适量的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弥补我们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从而使学生更健康的成长,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快更好地使用社会。

3.2 提高对素质拓展训练的思想认识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当代形势下,教育方法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思政教育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不仅促进了大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整体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有效性,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目前许多高校未开设素质拓展活动一方面是固始于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认为可以通过简单说教把思想贯彻在学生脑海里;另一方面是对素质拓展训练认识不够,把素质拓展教育等同于游戏化,忽略其对人的教育能力。对素质拓展训练教育方法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方面认知不足。

3.3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素质拓展教育总体上是一种修炼课程,训练形式内容多样化。对于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心理素质训练方面,适当增加与心理素质相关的活动内容。也可增加室外拓展项目,以此来锻炼毅力,坚定意志及培养团队意识。大学生的拓展训练与社会企业训练方面内容相较起来也存在有所不同,引入拓展训练时应当主要考虑学生的思想特点来进行合适的内容安排,达到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结语

素质拓展训练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内容及形式的多样统一化,达到通力合作。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项目体验式学习的学习过程和途径以及参与素质拓展训练的感悟总结和提升才是我们在思政教育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初衷。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学生们通过素质拓展训练与思政教育的内容相结合,懂得与人沟通合作重要性,每个人都能正确的认知自我,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志刚.东北大学本科生能力拓展训练开展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学周刊 2015.10

[2] 董亮.武汉高校拓展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篇7

    关键词:器乐教学 心理素质 提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笔者自2005年起在音乐课堂引进电子琴实施课堂器乐教学,对器乐教学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水平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心理素质简述及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心理素质简述

    人的素质大致划分为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心理素质1是素质的核心、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素质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心理素质的基础之上。

    心理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非智力因素、智力与能力因素、心理现状因素和社会适应因素(表1)。

    2、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分析

    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厌学、畏难、缺乏自信与毅力、自我认识不足、团队合作能力差等。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具有不稳定性,学生的好奇心理及学习兴趣持续时间短,容易出现厌学心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与新鲜感的减退,逐渐产生畏难与放弃等消极心理。加上初中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自我认识不足,缺乏自信与毅力。表现为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心理。又由于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律与团体意识,个性心理突出。

    二、巧借器乐,提升心理素质

    为了克服学生的不良心理,笔者在教学中巧借器乐,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器乐教学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极佳途径。器乐学习是“积水成渊、水滴石穿”的过程,能锤炼意志(非智力因素)。器乐学习强调手指训练,有助于思维开发,培养操作能力与创造力(智力与能力因素)。器乐教学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能建立自信、认识自我、体验成功(心理现状因素)。器乐教学中通过合奏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及合作能力(社会适应因素)。

    1、树立典范,激发兴趣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对处于初中青春期阶段的学生,问题不在于学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2 

    学生在初次接触某种乐器时都充满了好奇心,当他们坐在电子琴前就产生了新鲜感,表现出强烈而迫切的学习欲望,情绪兴奋激动。笔者立即抓住这一心理倾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欣赏名家演奏,或教师亲自范奏,把学生引入艺术的殿堂,领略电子琴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乐器本身及电子琴作品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如果我会弹该多好”的遐想,诱发“想学”的欲望。还特别欣赏残疾青少年表演的电子琴独奏录像,学生们感到十分震撼,感慨万分。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笔者特别邀请了班里有电子琴弹奏基础且水平较高的学生当众演奏,弹唱大家喜欢的流行歌曲如《真心英雄》、《我和你》等。这使初学的学生羡慕不已,个个情绪高涨,同时也认为学习弹奏电子琴也不是很难,只要自己努力,同样也会演奏的,就此建立了信心。典范的作用,让学生在电子琴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了兴趣、点燃了动机。

    2、锤炼意志,水滴石穿

    学习需要兴趣的点燃,更需要有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与坚定信念的最佳方法。器乐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积水成渊、水滴石穿”的过程,教导学生要养成每天练习的习惯。习惯需要意志的支配,一些学生的意志较薄弱,随着乐曲难度的增加与新鲜感的减退,逐渐产生厌倦、畏难、放弃等消极心理。教师就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加强基本节奏训练、规范指法与手型、先分后合、由慢到快、难点突破,鼓励学生不畏困难,坚持到底。学生通过持之以恒的有效练习,克服了技术困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磨练出顽强的意志与“不达目标决不放弃”的信念。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3、启动思维,培养能力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这一基本理念。美国音乐教育家詹姆士·L·穆塞尔提出“只要有可能,我们就应当在器乐领域里采取创造性教学的计划程序。”创造需要想象,“创造性的想象是在再现性想象的基础上,对已储存的感知材料进行重新整合,使其突现的心理活动。”3

    如学习弹奏《月亮河》后,为了表现出乐曲所要表现的情绪意境、情感风格,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启动音乐思维,要求学生运用电子琴丰富的音色库,自主决定运用乐器音色,创编与乐曲意境相配的场景音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决定怎样表现音乐。有的小组为音乐加上前奏与间奏;有的小组为表现乐曲意境添加微风、蛙声、蝉鸣声及流水声;有的小组添加一点打击乐节奏,为乐曲增添了欢乐的气氛,表现出劳动人们愉快的生活情景;有的小组通过丰富的节奏数据库,设计自动伴奏完成作品的演绎。

    学生通过对乐曲的二度、三度创编以及对各音乐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丰富了乐曲的音乐形象或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直接而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了学生感受、创造、表现音乐能力的发展。

    电子琴的弹奏其实是多种器官的协调运作与相互作用的过程。眼(识谱)—脑(分析与指挥)—双手(演奏)—耳(聆听)—脑(辨别与感受)。所谓“十指连心”,即大脑指挥手指运动,手指运动反过来刺激大脑中枢。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器乐学习和手指训练,其思维、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智力与能力因素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4、搭建平台,体验成功

    在课堂内外搭建多种形式的表演平台。如课堂内的“乐器自由表演”,由学生自选乐器、自选曲目、自由组合,演奏形式不限,可独奏、齐奏、二重奏、自弹自唱、伴奏演唱、创作表演等。又如“班级器乐比赛”,充分利用学生的求胜心理。对优胜的班级,荣誉感可让学生自信倍增,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对落后的班级,及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气馁。再如举办“节日音乐会”“小小演奏家”比赛、积极参与市区各级的器乐比赛活动等。

    学生抓住了这些演奏的机会,在积极参与中增强了自信、体验了成功,同时也锻炼了心理素质,积累了多次上舞台的经验,从“我不敢”变为“让我弹”;从害怕、紧张到自信、从容充满信心地演奏,消除了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心理,逐步形成勇于展示自我的良好心态。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学生的电子琴演奏水平和心理素质水平得到了同步提升。

    5、重视合奏,学会合作

    电子琴教学中,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合奏,是有一定难度的。合奏训练必需具有共同的纪律约束和共同的目标。每个学生要有具体的分工与协作,需要每个学生步调一致、默契配合,懂得如何协调自己和他人,使演奏达到最佳的效果。  

    如在学习合奏训练《故乡的亲人》时,学生分成两个声部演奏,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弹哪一部分旋律,做到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的和谐统一。在弹奏中哪个乐段要换音色或换伴奏音型,都要分工明确,做到每个人都要心中有数。合奏就是要通过团队的努力协作才能完成。在训练中要克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心理,增强自控能力,学会自律与责任感。

    国际求学网教学委员会曾在一项报告中指出:“学会共处,是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此处的“共处”,即指人的“合作能力”,它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因素。在高度合作与竞争的社会中,只有善于与人合作,才能赢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音乐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技能与表现音乐的同时,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自觉地摆正个人与集体的位置,加强具有合作意识和团结一致的集体观念。一句话,加强学生合作与责任感,提升社会适应因素水平,是合奏训练教学中最有意义的目标之一。

    6、激励评价,认识自我

    激励评价能使学生获取自信。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获得肯定与赞赏的需要。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是被别人赏识的,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愉悦的、自我肯定的感觉。器乐教学中,通过各种激励评价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达到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激情的目的。“运用语言艺术激励评价;通过学生的行为激励评价;对自我实现的激励评价;感情激励评价;荣誉和物质激励评价;竞赛性激励评价。这几种评价非常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4  

    经过探究实践,笔者深深地感悟到,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具有优秀的思维品格,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就必须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无论是器乐教学还是其他领域的音乐教学,或其他学科教学,都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应把探究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放在重要位置。若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提升了,心智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学生才会端正学习态度,才会主动去学习探究。其兴趣、自信、创造力、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就会被激发出来。

    总之,通过器乐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提升心理素质水平,是个永远需要探究实践的重要课题。我们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注释:

篇8

【关键词】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64-02

学科教学是学校最主要的教学活动,也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占比例最大的一部分。因此学科渗透以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不仅影响面大,而且有相当长的时间保证,有利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养成。

既然学科渗透是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在实践中如何去操作呢?本文从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过程的环节、教学组织形式四方面来考虑,提出了进行学科渗透的有效方式。

一、根据学科教学内容,设定心理素质教育目标。

传统的教学目标是传授知识,而心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设计,除了传统认知目标外,还应考虑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认知、情意、行为目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蕴藏着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充分运用心理素质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不同学科教学各有特点,在不同层次上涉及了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只要对学科内容加以梳理,准确把握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就能将素质教育的目标融入到不同的学科中。如: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典型文学作品中的杰出人物为榜样,促进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数学教学中通过解决数学难题既可以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可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音乐、美术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丰富其想象力,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良好的审美心理;理化教学可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灵活性、坚持性、严密性的科学态度;历史和地理教学则可通过历史人物、自然国情等激发学生的高级社会情感,锤炼良好的性格;体育教学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等。

根据学科内容设定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时,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首先必须完成的是学科本身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内在规定性目标,这是学科教学的主目标,而心理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只是级副目标。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后者应服从于前者,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

第二,根据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不仅要从总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学科的内容体系,同时,也要以各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水平、特征及具体的教育培养目标为出发点,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中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侧重的培养和训练,安排各年级的教育内容。

第三,目标设定还应具有客观针对性。各科教师在设定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时应在符合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力求有针对性地设定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如教学内容相同的一节课,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可各有侧重地设定不同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

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课堂心理气氛的优劣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而这种“生存状态”恰是学生能否悦纳教与学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进而构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教育因素。为此,教师应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气氛,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之间的互动较为自然、和谐,同时也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素质教育的应有功能。如何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气氛呢?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优化课堂心理气氛的核心,是调动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因为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接受、喜欢教师。当学生喜欢一个教师后,对这个教师所给予的教育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接纳感,会带着良好的情感来正面理解教师的语言,接受教师的要求。其次教师还要以情感沟通为桥梁,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满怀积极的期待,这易于建立自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便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感到学习是有趣的,让他们在愉悦中掌握有关知识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可以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境的设置大致有两种:一是现实生活情境;二是问题矛盾情境。为此,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与本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或有趣的故事和实验作为课堂引入,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心理气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媒体中的相关资源创设声像结合的情景,从不同角度刺激和感染学生;在巩固复习时采用竞赛或实际操作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气氛。

三、将心理素质教育过程的三个环节与课堂教学环节相融合

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程序,既对心理素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又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是学科教学渗透教学过程的基础。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为:自我认识——动情晓理——策略导行——反思内化——形成品质。而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过程是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过程的三个环节来实现的:判断鉴别——策略训练——反思体验。判断鉴别环节旨在通过检测,让学生了解自己某方面的心理素质现状,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测验及对自己现状的判断、判断的标准、心理表现案例等,而活动形式可以是:呈现自测题,测试题物化、请教化或动态化。策略训练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行为策略,采用的活动方式有:学生自己讲解、角色扮演、角色换位、讨论、辩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互动交流,动手操作、参观访问等。反思体验则是让学生对训练过程、方式进行反思;将训练中掌握的方法、步骤延伸到类似的其他情景,对训练结果进行总结。反思体验的内容以训练目标、内容为依据,考察训练目标的达成度。该环节可以采用以下活动形式:呈现问题,训练前后对比;设计情景,实际操作;对案例进行总结归纳;明确后续的思考、体验和行动方向等。

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环节:课堂引入——课堂展开——课堂小结。结合学科的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心理素质教育,可以将心理素质教育过程的三个环节融入到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中。在课堂引入部分就可以用与之相对应的心理素质教育的判断鉴别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样的课堂引入不仅切合学生的实际,而且形式新颖,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在课堂展开环节适当加入心理素质教学的训练策略可以使所讲授的内容更生动和形象,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处于一个材料丰富、气氛活跃的课堂当中,在这种快乐的情景下掌握学科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而最后的课堂小结不仅总结课堂中的知识学习,而且将反思体验也纳入其中,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学习和心理素质的进步都有清晰认识。这种将心理素质教育过程的三个环节和课堂教学环节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为课堂教学增色,让心理素质教育在无形中进行,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引导。

四、实施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教学内容的承载,教学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吸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好的教学方式必定遵循:情趣性、主体参与和灵活多样性三个原则。

情趣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生动的语言、合适的语调、不同的体态语,使讲课过程富有感染力、亲和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在良好的竞争氛围里掌握有关的学习内容。

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动手操作,获得亲身体验,才能成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考虑活动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性等多种因素,对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恰当的指导。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如果由于条件所限,只能有部分学生参与活动时,可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寻找漏洞,总结规律等,而不能是无所事事、置于活动之外。

“教无定法”,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并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方法。演讲法、故事法、视听材料穿插法、心理短剧表演法、角色扮演法、讨论辩论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自我教育法、实际锻炼法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关键是所用的方法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上课的时间、地点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有所感悟,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健全的心理品质。

以上四个方式分别是从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课堂教学过程的环节、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四个方面来探讨的。我们认为,教师首先应在思想上重视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进而找到与教材的适当切合点。其次,要营造和谐的、具有情趣的、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与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条件。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的三个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科教学内容更生动、有吸引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还能让学生在无形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后,在教学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积极的活动中,既掌握有关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又能有所反思体验和内化,逐渐形成各方面健康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主编.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71~75

3 孙远、张大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J].长安大学学报,2003(9):76~79

篇9

一、 调整好歌唱前的心理准备

演唱前的心理准备非常重要,有的学生平时上课的时候唱得很好,无论是发声,还是情绪都很到位,具备一定的演唱实力,但一考试、一上场效果就大打折扣,这就是所谓的“怯场”。心理准备没有做好势必会造成思维混乱或心理恐慌,而心理的紧张会直接影响歌唱发声系统运用的失衡,造成演唱状态、气息、音量、音色、语言、情感的不协调或不到位,莫名的紧张、心态的失衡让他们失去了应有的风采。

歌曲中情绪的恰当表现。在掌握了全面系统的演唱技巧,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后,还要学会在歌唱中运用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歌唱要求全身心的投入,但又不能情满过度,张扬无序,因此还要学会“知道怎样唱,往哪里唱 ”。如演唱歌剧《党的女儿》中 “我走,我走,不犹豫,不悲叹,啊孩子啊,你紧紧依偎在娘身边。我们清清白白地来,我们堂堂正正地还……”玉梅所有的悲愤、冤枉似乎要倾泻而出,但演唱者此时必须把握好适度情绪,太悲愤激昂没法进行演唱,没有情绪又不能刻画玉梅这个心怀深仇大恨的人物……歌曲《摇篮曲》的演唱情绪就显得安谧、宁静,不能过于激情。该表现的情感淋漓尽致,该有的处理准确到位,该运用的声音技巧惟妙惟肖,即“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这是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的经典话语,所以歌唱情绪无疑可以带动歌唱者更加完美地演绎歌曲,有时甚至可以掩盖歌者因心理素质带来的紧张,因为恰当到位的演唱情绪感染了听众。

二、加强舞台实践,增强自信心

增强自信心的最好锻炼就是舞台表演。舞台表演是歌唱的最高形式,熟悉舞台和观众才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很多歌唱者因为心理素质的不稳定和表演技能的不扎实,造成了表演时信心不足,导致演唱水平不能正常发挥。演唱者的自信心要比优越的专业条件更重要。因此,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经验,慢慢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慢慢积累舞台表演经验,在歌唱者上舞台以前,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同时尽可能为自己创造机会,采用一些自我暗示法,相信自己必胜,自己给自己打气。只有真正地从歌唱者内心建立起自信心,驾驭舞台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从而彻底消除怯场心理。

三、意识对歌唱的作用

有的人在舞台上或考场中不能发挥应有的水平,而有的人却能超水平发挥,这种现象的出现还与人的意识有关。一个优秀的歌唱家,通过后天的培养,加上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能获得优美动听的歌声,而这种动人的歌声除了具备健康的喉咙、敏锐的乐感及扎实的专业功底外,还与大脑意识这种心理过程与之协调统一分不开,充分调动大脑意识活动来控制和指挥歌唱活动,调整发声的生理机能状态,才能展现出最优美最动人的歌声。在课堂上,有个别同学害怕唱高音,但是当他没有意识到所唱的音高是平时所恐惧的音高时,有时就能较自然地唱出这个音,可一旦老师告诉他这个音的实际音高后,让他再唱一遍时,他往往就唱不好甚至不敢唱,这说明人的意识支配着人的活动。因此,我们在平时歌唱教学中,要多加强这种潜意识的训练,培养歌唱的下意识活动,使学生在感觉上、心理上从大脑意识控制方面来训练和演唱,从而挖掘出自己最优美动听、最富有感情的声音。

四、情感想象对歌唱的作用

声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是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的艺术。曾经传遍大街小巷的《忐忑》让我记忆深刻,虽然歌曲中没有一句实际的歌词,但通过演唱者传神的演唱、丰富的表演,乐曲时而急促,时而高亢,时而豁然,时而忐忑。有的学生唱得前仰后合,笑得无法直腰,还有的心情急躁,忐忑不安,很多人听了都有很多种感悟,真不愧为“神曲”。“中国达人秀”中13岁的蒙古族孩子乌达木,以一首《梦中的额吉》打动了评委和无数观众的心,他的声音仿佛飘到了天外:广辽的呼伦贝尔草原,悠扬嘹亮的歌声,带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飘向了天堂。乌达木动情的演唱,让观众无不为之落泪。歌曲表达的动情之处,充分地体现了情感想象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

可见,在歌唱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与控制的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可促进歌唱发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心理素质的高低,对于演唱者演唱的水平的发挥好坏和演唱的成功与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歌唱教学中绝不能忽略对歌唱心理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素质教育简介

狭义的讲,素质教育可以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来看,简单说可以理解为遗传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先天性的生理特点,包括感官系统、神经系统等等生理器官,就是人心理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生理条件是心理条件发展的基础,但并不能决定心理发展的水平。广义的素质教育的重点在素质上,相对于狭义的讲解,更注重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的发展,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通过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后天条件下的教育,使人能够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以及长期发挥效用的心理特征和基本的品质,就是所说的素养。素养包括很多方面,道德素养、职业素养、智力素养等等,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都是指广义的素质教育。在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定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在《教育法》中也有相应的介绍,即“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素质教育,把我我们的工作方向。

二、音乐教育简介

音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音乐这一外界条件来改变人的心理特征,它将审美作为核心手段来教育学生,并不是简单的技术讲解。以钢琴教育为例,钢琴老师如果知识讲解如何弹钢琴的技术要领,让学生学会弹奏就行,这并不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是通过学生感悟钢琴音乐中的感性美,达到使自己更高水平的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感悟力。所以钢琴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审美体验的过程,是对艺术的 感悟。

三、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最终是要提升学生的素质,学生的素质也包括多个方面。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素质教育的有机部分。我们通过讲授音乐,让学生经历审美体验,让学生感悟艺术,通过艺术反应某种思想,进而培养学生的心理特性。例如,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鉴赏力以及认识和感悟生活的能力。使我们的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四、音乐教育的作用

1、音乐教育是实现审美教育的途径

音乐教育进行途径主要是通过我们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来实现作用的。优美的音乐,舒缓的节奏,传达着高尚的情操,通过音乐艺术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刻领悟艺术,让艺术的思想激励、净化学生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音乐教育,音乐只是一种形式,或者教育手段,它通过创造音乐的意境实现审美教育。情感的体验和形象思维让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感受美的魅力。但这种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可塑性和审美主体之间的差异性。音乐教育的核心就是审美体验,所以它一定是审美教育的最好手段。

2、音乐教育的技巧传授是审美教育的工具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即要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动作技能的学习往往是与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的。音乐教育的认知领域、动作技能与审美等其它领域的教育相互影响、互为条件。我国近现代教育家的美育思想,以及陶行知曾大力提倡的“手脑相长的动脑、动手教育,都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其实践与结果至今对我们的音乐教育研究、实践仍有借鉴、启示的作用。音乐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多参与音乐时一间活动,把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技能技巧的培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技能技巧的传授是为音乐审美教育服务的。

3、音乐教育兼具开发和调节功能。

音乐教育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心智,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催化剂。大量的研究证明了,音乐教育有利于人右脑的开发,对认得形象思维的发展极为有利,所以音乐教育也是提高学生智力素质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除了欣赏还需要学生自己表达出音乐,所以不仅仅是感悟,还有动手能力的培养。优美的音乐需要演奏者的身体和心理的完美结合,默契配合,音乐也有助于对学生协调性的培养。

4、音乐教育让学生感悟灵魂的升华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总是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去探索美,寻找审美的趣味。感悟美的能力是一种内心的历练,一个相对稳定成熟的心灵才能感悟到美的存在,一个美得心灵才能体会审美的趣味。音乐总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改变着学生心灵,是一个人灵魂升华的阶梯。音乐教育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教育更有生命力。

5、音乐是陶冶情操, 优化心理应该是素质的熔炉

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个体发展中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内在要素。音乐教育在这方面同样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能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陶冶, 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以致罗曼・罗兰不禁岑出这样的赞叹“ 不可能有什么能使我们认为还有比本身就是时代海洋的音乐更美好的东西。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也说过“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 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 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独特功能, 努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感受到音乐语言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如在教唱或欣赏《长城谣》、《我的祖国》、《春江花月夜》、《我为祖国献石油》、《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歌乐曲时, 教师将技、情、趣融于一体, 让学生在不同的旋律线条中体会到人间美好亲情、友情和爱心, 感受音乐艺术美, 产生联想, 引起共鸣, 培养深层的情感, 提高审美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水平, 必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如在每节音乐课的前五分钟, 安排一至二人唱歌或指挥、弹唱、歌表演等, 使人人都有机会表演, 人人都能欣赏他人的表演。通过这种训练逐渐学会恰当地用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也学会冷静、客观地体悟他人的思想感情。这样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音乐是心灵的直接语言” , 具有强烈的情感教育作用, 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有力手段。譬如:热情、乐观的音乐可以使人更加奋发向上;优美抒情的歌曲可以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昂扬的进行曲则可以激励人们奋勇向前;健康而进步的音乐则可以鼓舞人们热爱生活和工作, 是建设美好未来不可缺少的力量; 高雅的轻音乐可以调节身心, 使人们消除工作中的疲惫。总之, 音乐艺术美淘冶心灵美、个性美, 使人性更加丰富、更有涵养。

五、结束语

教育一直是人们最为关心的焦点,素质教育也是我国所提倡的。音乐教育在以前的教学中仅仅是作为技巧讲解,忽视了对学生艺术细胞的培养。音乐教育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它和我们的素质教育相辅相成。根据音乐的特点,通过普及发展音乐教育是实现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最终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大典. 上卷[M].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5.(4):11.

[2] 吴跃跃. 新版音乐教学论[M]. 湖南: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