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提高反应速率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提高反应速率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提高反应速率的方法

篇1

【展示】(投影)氢氧混合气体的爆炸景观;青香蕉、熟香蕉的对比图。师:日本福岛核电站氢氧混合气体的爆炸和香蕉的成熟,请对比两者反应过程的快慢。生:氢氧混合气体的爆炸很快,瞬间完成;香蕉的成熟较慢。师:由此可见,化学反应是有快慢之分的。物理上是怎样来描述快慢的呢?生:(思考、讨论,描述方法)方法1:用单位时间内物体经过的位移来描述;方法2:用经过相同的位移需要时间的多少来描述;方法3:相同的时间所经过位移的多少来表述;……师:很好。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栏比赛中,刘翔以12′88的成绩获得冠军,就说明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那么,我们化学上怎样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呢?生:(思考、讨论,描述方法)方法1:用相同时间内反应掉物质质量的多少来描述;方法2:用相同时间内生成物质质量的多少来描述;方法3:用相同时间内生成气体体积的多少来描述;方法4:用反应掉相同的量需要时间的多少来描述;……师:很好。由此看来,描述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方法有很多,请大家阅读书本第30页。

二、【板书】

化学反应速率

1含义: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

2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3表达式:v(B)=ΔcΔtΔc———浓度的变化量,Δt———反应所经历的时间,v(B)———B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4.单位:mol•(L•min)-1或mol•(L•s)-1【投影】小试牛刀:在2SO2+O幑幐22SO3反应中,10秒后,O2物质的量浓度减小了1mol•L-1,SO3物质的量浓度增加了2mol•L-1。问题1:分别用O2和SO3的浓度变化来计算该反应速率。问题2:v(SO3)与v(O2)意义是否相同?生板演:O2的反应速率v(O2)=Δc/Δt=1mol•L-1/10s=0.1mol•(L•s)-1SO3的反应速率v(SO3)=Δc/Δt=2mol•L-1/10s=0.2mol•(L•s)-1师:我们求得的化学反应速率是瞬时速率还是平均速率,有方向吗?生:是平均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师: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同一个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一样吗?我们需要注意什么?生:不一样,我们需要指明物质的种类。师:化学反应速率能用任何物质来表示吗?生:不能。固体的浓度不会改变。【投影】总结化学反应速率的特点:①化学反应速率表示的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不是瞬时速率;②化学反应速率是标量,即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均取正值;③同一反应的速率可用不同物质来表示,其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相同,所以需要指明具体物质,如v(B);④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不能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师:我们知道化学反应的速率是有快慢之分的,那么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由什么因素决定呢?【演示实验】比较相同大小去掉氧化膜的镁条、铁丝与同浓度稀盐酸的反应,请观察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多少。盐酸盐酸镁条铁丝师:从现象可以得到镁条上产生的气泡更多,我们如果换成铜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镁比铁更活泼,所以反应更快,而铜不会与盐酸反应。师:由此可见,反应速率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生:与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有关。

三、【板书】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投影】①将食品置于低温条件下,常常可以保存更长的时间。为什么?②加酶洗衣粉的去污能力比普通洗衣粉要强得多。为什么?③向炉膛鼓风,炉子中的火就会越烧越旺。为什么?师:可以看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还与外界条件有关,那么外界条件又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呢?【活动与探究】完成下列实验,分析影响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因素(大试管上已贴好标签①②)。实验1:取①②两支大试管,各加入5mL 4%的过氧化氢溶液,用药匙末端向②试管内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观察并比较两试管中发生的变化。实验2:取①②两支大试管,各加入5mL 12%的过氧化氢溶液,将①②试管分别同时放入装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并比较两试管中发生的变化。实验3:取①②两支大试管,①试管中加入5mL 4%的过氧化氢溶液,②试管中加入5mL 12%的过氧化氢溶液,各同时加入3滴0.2mol•L-1氯化铁溶液,观察并比较两试管中发生的变化。【实验现象】实验1、2、3中均为试管②产生气泡的速度快。【讨论】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温馨提示:气体的浓度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除以容器体积)压强l因素只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结论与板书】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反应物浓度,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升高温度,加快反应速率;使用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增大压强,加快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解决】教材第31页的“问题解决”。【作业】书本第33页第2、4题。拓展选做作业:1.4NH3(g)+5O2(g)=4NO(g)+6H2O(g),在1L密闭容器中进行,2min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2.4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为多少?分别用v(NH3)、v(O2)、v(NO)、v(H2O)表示。思考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之间有何联系。2.A+3B幑幐2C+2D,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为:①v(A)=0.015mol/(L•s),②v(B)=0.06mol/(L•s),③v(C)=0.04mol/(L•s),④v(D)=0.36mol/(L•min),比较速率的大小。

四、教学反思

《化学反应速率》是我在2011年余姚市教坛新秀评比中上的课,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课后反思中找到了这节课成功的几个关键因素。

1.追求简单化。本课从引入日本福岛核电站的爆炸、香蕉的成熟引出化学反应的快慢,再引导学生对照速度定义,归纳、形成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然后通过一个简单练习加深和巩固新知,直到结尾影响因素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追求着简单。复杂问题简单化,减轻学生的负担。

2.追求有效性。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学生处在最佳的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在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教学中,通过联系物理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能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得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多种表示方法,学生易理解、接受,效果好。

篇2

关键词: 自主知识构建 化学反应速率 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是当前中小学教学研究中非常注重的研究内容,其概念包含极其丰富的内涵。笔者认为,教学的“有效”其根本在于“课堂”教学,由此,联想到了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的一些问题:为什么学生总是“课堂上一听都懂,课后一做(题)就不会”?为什么我们(老师和学生)都感觉现在的高考化学试题越来越难做?为什么“老师教的累,学生学得苦”?老师和学生能不能都少做些无用功?……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在课堂上下足工夫,做好教学设计,把课堂教学做扎实,也许“活力”或“有效”可能在不经意间就有了。很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教学流程一般都是这样设计的:备课前先做课后作业题集(或历届高考题)中的习题,然后,根据习题集(或历届高考题)中反映的知识内容和难度确定教学目标,从而再行选择教学流程……而对于许多有经验的老教师,甚至这个环节也基本省略了,几乎完全是依赖教学经验在设计教学。这种依据教学经验和考试题进行教学设计的现象,恐怕也是许多老师备课时比较普遍的现象。

以下是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学习内容的课堂教学与反思,本节课例是基于对“有效课堂”的认识而实施的教学实践案例,其设计理念核心思想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

1.教学设计思想

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建立及相关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对于学生来讲,这两个知识点的学习掌握并不难。基于“自主知识构建”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侧重于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围绕科学探究要素,重视过程与方法,促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化学科学素养。

2.教学目标

2.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2能定量表示化学反应速率,能利用速率计算公式正确分析实验数据;

2.3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3.教学设计片断

[教师活动]讲解:刚才大家计算的是在10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当时间间隔Δt非常小时,可求得化学反应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率。瞬时速率也可以由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通过数学方法得到。

[教师活动]转引:对于同一反应来讲,反应速率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表示,又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生成物浓度的增加表示。那么,用不同物质浓度的变化表示反应速率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在完成课本第33页“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教师活动]请完成学案上的课堂巩固练习(练习题略)。

[教师活动]讲解:要测定化学反应速率,必须测定某一时刻物质的浓度,但物质的浓度并不易测定,一般要通过间接手段才能测定。请大家阅读课本第34页相关内容并完成“活动与探究”,学习测定反应速率的实验方法。

[学生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学习通过测定气体体积的变化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教师活动]总结:除了通过测定气体的变化测定化学反应速率之外,通过比色法测定化学反应的速率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比色分析一般在分光光度计中进行。

还有一些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列举两种其他的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4.教学反思

本节课传统的教学流程主要是强化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及注意事项的教学,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当数量的典型习题重点训练学生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实践证明,就考试要求本身及知识点的完成和“落实”而言,这种教学设计更加简洁、更直接,操作上也更便捷,学生课后对于化学反应速率这一类习题的掌握还是比较理想的。然而这个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缺少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积极参与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忽视了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觉“没意思”,对概念的理解及对知识的掌握基本都是通过反复的习题强化训练实现的。

基于对新教材及课改精神的理解,依据本节课教学设计思想及教学目标,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而不是被动地“记录”知识。例如对于“化学反应速率是该化学反应在某个时间段内的平均速率,在不同的时间内,化学反应的速率可能不同”及“用不同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的化学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的理解,并不是知识的直接呈现,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实验及数据的数学分析获得的。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有效地掌握了这些重要知识,而且体验了对于一个化学反应快慢的定量分析过程,并学习了对实验数据的数学分析方法。因此,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积极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自主知识构建”才是“有效课堂”的核心精神。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 实录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136-02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材第三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一节名师展示课,具体实践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实施,展现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一 教学实录

[教师活动]图片导入: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播放爆炸和溶洞形成图片),从化学视角看发生化学变化时有何区别。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齐声回答,爆炸反应非常快,溶洞形成过程很缓慢。

[教师活动]问题引入:看了上面两张图片,大部分同学都能从化学变化的视角得出:有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很快,瞬间完成;有的化学反应很慢,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实验(演示:在盛有碳酸氢钠溶液的小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提问:此反应是快还是慢,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活动]反应很快。气泡冒出快。

[教师活动]气泡冒出快可以判断化学反应快慢,还有哪些现象也能判断,请同学们思考,并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齐声回答“固体量的改变”、“浑浊程度或沉淀”、“颜色变化”、“温度变化”等。

[教师活动]归纳小结:我们根据同学们的发言,归纳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的方法有:

产生气体的快慢

固体质量的变化 只能粗略地估计化学反应的快慢

温度的变化 (定性角度)

浑浊程度 准确地反映化学反应的快慢

颜色变化等 需要统一的(定量标准)

拓展:请看屏幕(投影刘翔110m栏的四幅冲刺图片)。

[学生活动]观察与思考:第一、第二幅图看到刘翔跑

得快,第三幅图显示刘翔冲刺时间是12′ 88,第四幅图显示罗伯斯冲刺时间是12′ 87,罗伯斯目前最快。

[设计意图]从生活的实例帮助学生了解定性和定量的区别。

[教师活动]过渡: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学生齐声回答:速度。)不考虑速度的方向称之为速率。化学上用化学反应速率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因很多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因此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物质的量浓度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量来表示。

板书: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均取正值)来表示。

2.表达式:V=C/t。

设疑:同学们,你们能根据表达式算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吗?

[学生活动]回答分别是:mol/(L·s)、mol/(L·min)、mol/(L·h)。

[教师活动]强调:同学们说的都是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习惯上用得比较多的是mol/(L·s)。无论是用哪一反应物表示还是用某一生成物表示,其反应速率都取正值,且是某一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巩固练习:请同学们计算下面题目中相应的化学反应速率(题略)。

[学生活动]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并汇报结果。

[教师活动]过渡(略)。

[学生活动]反应时的温度、反应物的浓度、固体的表面积、催化剂等。

[教师活动](投影展示)沙莉文面包包装封面上保质期说明、蜂窝煤球形状、炉子生火时用扇子扇风、雕牌洗衣粉包装上的“超效加酶”等。

板书: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反应物的浓度、反应时的温度、固体的表面积、催化剂等。

提供药品:请同学们看桌面上的药品和仪器;分别有铝片、铁片、铜片、块状大理石(碳酸钙)、粉末状大理石(碳酸钙)、2mol/L盐酸、0.5mol/L盐酸、3%过氧化氢溶液、三氯化铁溶液、二氧化锰固体;提供仪器:试管、酒精灯、烧杯、镊子、胶头滴管等。用供给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六人一组分别验证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

[学生活动]学生跃跃欲试,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活动]方法引导:(1)研究某一因素的影响时,要控制其他变量都是相同的,要设计对照实验。(2)主要通过定性的实验现象判断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逸出气体的快慢、颜色变化、固体量的增减、浑浊程度、温度变化等。

[学生活动]活动探究:同学们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组内讨论并得出结论,小组汇报情况:(1)将铜片和铁片放入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ol/L盐酸,观察实验现象(验证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2)用相同质量、相同形状的铁片放入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ol/L盐酸和0.5mol/L盐酸观察现象(验证反应物的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3)将相同质量、相同形状的铁片放入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5mol/L盐酸,观察现象,再将其中的一支试管放在燃着的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验证反应物的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4)两支试管分别放入块状大理石(碳酸钙)和粉末状大理石(碳酸钙),再分别加入0.5mol/L盐酸,观察现象(验证改变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5)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的3%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再向其中的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固体粉末,观察现象(验证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师活动]总结归纳:同学们体验了实验验证,知道物质本身的性质越活泼,反应速率越快;升高反应时的温度,反应速率加快;降低反应时的温度,反应速率减慢;增大反应时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减小反应时的浓度,反应速率减慢;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回顾)采用哪些方法可以加快铁与盐酸反应的反应速率?

[学生活动]学生齐声答:升高温度,增大盐酸浓度,将铁片磨成铁粉,可以加入适当的催化剂(如硫酸铜)。

[教师活动]知识拓展:同学们知道了外界因素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请同学们思考,铝与稀盐酸反应时可观察到放出气泡的速率先较慢、渐渐变快、后又逐渐变慢,为什么?请各小组讨论。

[学生活动]小组同学间一下讨论开了,纷纷举手发言。反应的过程是,盐酸先与铝表面的氧化膜反应(放出气体少),再与铝反应,放出大量气泡,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的浓度渐小,反应速率变慢,气泡减少。

[教师活动]知识应用: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意义在于控制反应条件,提高对人类有利的化学反应速率,降低那些对人类不利的化学反应速率,利用化学反应为人类造福。请同学们举例。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用冰箱贮存食物(降低浓度减慢化学反应速率,食物变质速率变慢),食品包装中放入干燥剂和吸氧剂,降低水分和氧气的浓度以减慢食品变质的反应速率,工业上炼铁用鼓风机鼓入空气,增大氧气的浓度,加快炼铁的化学反应速率,提高生产效率。

[教师活动]小结(略)。

二 教学新理念

本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性地使用教学用书,以课本知识为平台,灵活地联系生活、社会中的现象和科技发展的实际,体现多元的学习方式,突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特色,构建了新型的课堂文化。

1.创造性地利用教学用书

教材中研究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只有[实验2~5]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2~6]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本课中研究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为学生分组探究,从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固体反应物的颗粒状态(表面积)、催化剂等方面,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究,亲自体验的探究式学习,极大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突出师生交往、学生合作的多元学习方式。

2.实施了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复杂的,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生活中的现象,猜想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根据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按照预设的实验方案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实验探究,验证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归纳并得出结论。学生亲身实验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气氛活跃,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学习方式。

3.紧密联系生活、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实际

多媒体投影的许多图片都是教师亲自摄影来自学生熟悉的素材。建立速率概念时,用体育比赛中有关刘翔110m栏的四幅冲刺图片;探究化学反应速率受外界因素影响时,用莎利文面包包装封面说明不同温度时的保持期、蜂窝煤球及煤炉生火、雕牌洗衣粉包装封面上的“超效加酶”等图片。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有机嫁接。举例生活化,用化学视角看生活,生活素材为化学教学所用。学生能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可谓水到渠成。

4.构建新型的课堂文化

课堂教学充满民主、开放、平等、对话和协商的氛围。学生回答问题、汇报实验成果时,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听,而是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弯下腰来倾听学生汇报,即使回答不全面,也是用协商、平等的语言,如“请你再想一想”、“请再考虑”、“请坐下继续思考”等。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师生平等。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师生形成了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篇4

关键词:化学平衡图像;坐标;曲线特征;例题解析;解题思路

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沉淀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而化学平衡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重点和难点,其备考的具体策略包括掌握化学平衡的含义,化学平衡状态产生的原因,并且能掌握典型题目的的解题方法。以下就举例分析几种常见平衡图像图的解题思路。

一、 速率—时间图

此类图象定性地揭示了V正、V逆随时间(含条件改变对速率的影响)而变化的规律,体现了平衡的“逆、等、动、定、变”的基本特征,以及平衡移动的方向。

例1 对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X+Y Z+W,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变化图象如图1所示,则图象中关于X、Y、Z、W四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为( )

A.Z、W均为气体,X、Y中有一种是气体

B.Z、W中有一种是气体,X、Y皆非气体

C.X、Y、Z、W皆非气体

D.X、Y均为气体,Z、W中有一种为气体

分析: 经常有一些同学错选B,认为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其实,图象告诉我们的是:增大压强,加快了正、逆反应,但逆反应速率增大的幅度大于正反应速率增大的幅度,由此而导致平衡向左移动.而压强的改变,只影响气体反应的速率,选项B所言的X、Y皆非气体即其正反应速率不受影响,故正确答案为A.

二、浓度—时间图

此类图象能说明各平衡体系组分(或某一成分)的物质的量浓度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此类图像中各物质曲线的折点(达平衡)时刻相同,各物质浓度变化的内在联系及比例符合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关系。

例2 图2表示800℃时A、B、C三种气体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t1是到达平衡状态的时间.试回答:(1)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_____;(2)反应物的转化率是______;(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分析: 起始时A的浓度为2.0mol/L,B、C的浓度为0,随着时间的推移,A的浓度降低为1.2mol/L,C的浓度升高为1.2mol/L,B的浓度升高为0.4mol/L.t1时刻后各物质浓度不再变化,说明反应已达平衡,得出A为反应物,B、C为产物,它们浓度变化的差值之比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故正确答案为(1)A;(2)40%;(3)2A B+3C.

三、含量—时间—温度(压强)图

此类图象表示的是不同的温度或压强下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体积)分数或转化率的变化过程,包含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和不同温度(压强)下的平衡状态的物质的量分数比较等信息。

注意:先拐先平。图上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衡,此时推理可得该曲线的温度更高、压强更大(或是浓度更大)。

例3 同压、不同温度下的反应:A(g)+B(g) C(g),H

A的含量和温度的关系如图3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T1>T2,H>0 B.T10

C.T1>T2,H

分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到达平衡的时间.由图象可知,T1温度下,反应先达平衡,所以T1>T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因为T1>T2,达平衡时T1温度下A的含量较大,即A的转化率降低,所以升温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因此该反应的正方向为放热反应,即H

四、恒压(温)线

该类图象的纵坐标为物质的平衡浓度或反应物的转化率,横坐标为温度或压强.

例4已知反应 ,A的转化率 与p、T的关系如图,根据图示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正反应吸热, B. 正反应吸热,

C. D. 正反应放热,

解析 相同p时,升高T,RA提高,说明正反应为吸热;相同T,增大p,RA提高,说明正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 ,故选A。

五.速率—温度(压强)图

如对2SO2+O2 2SO3, H

例5 对于可逆反应:A2(g)+3B2(g) 2AB3(g), H

分析: 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缩小且放热的反应.图象A正确,因为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都加快,在二曲线相交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交点后逆反应速率的增加更为明显,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相符.针对该反应特点,只升温而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的含量增加;只加压而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的含量减少,B也正确.对可逆反应,温度越高,到达平衡的时间越短,C不合题意.图象D表示的意义是:增大压强逆反应速率的加快比正反应明显,与本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特点相悖,故正确答案为A、B.

总结:化学平衡图象题的解法

(1)解题步骤:

a、看图像:一看面(即纵坐标与横坐标的意义);二看线:

(即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三看点(即起点、折点、交点、终点);四看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等)。

b、想规律:联想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c、作判断:根据图像中所表现的关系与所学规律相对比,作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判断。

(2)思考原则:“定一议二”原则

在化学平衡图像中,了解纵坐标、横坐标和曲线所表示的三个量的意义。在确定横坐标所表示的量后,讨论纵坐标与曲线的关系,或在确定纵坐标所表示的量后,讨论横坐标与曲线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2]王云生.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对化学教学的要求.化学教育[J]

[3]王后雄.教材完全解读.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接力出版社

常见的化学平衡图像题及解析

吕艺惠

(漳州市南靖县第二中学 福建 漳州 363600)

摘要:化学平衡是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重点和难点,其传统题型就是平衡图像题。因此能够掌握典型题目的解题方法与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归纳总结了几种常见的平衡图像题的解题思路。

关键词:化学平衡图像;坐标;曲线特征;例题解析;解题思路

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沉淀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而化学平衡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重点和难点,其备考的具体策略包括掌握化学平衡的含义,化学平衡状态产生的原因,并且能掌握典型题目的的解题方法。以下就举例分析几种常见平衡图像图的解题思路。

一、 速率—时间图

此类图象定性地揭示了V正、V逆随时间(含条件改变对速率的影响)而变化的规律,体现了平衡的“逆、等、动、定、变”的基本特征,以及平衡移动的方向。

例1 对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X+Y Z+W,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变化图象如图1所示,则图象中关于X、Y、Z、W四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为( )

A.Z、W均为气体,X、Y中有一种是气体

B.Z、W中有一种是气体,X、Y皆非气体

C.X、Y、Z、W皆非气体

D.X、Y均为气体,Z、W中有一种为气体

分析: 经常有一些同学错选B,认为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其实,图象告诉我们的是:增大压强,加快了正、逆反应,但逆反应速率增大的幅度大于正反应速率增大的幅度,由此而导致平衡向左移动.而压强的改变,只影响气体反应的速率,选项B所言的X、Y皆非气体即其正反应速率不受影响,故正确答案为A.

二、浓度—时间图

此类图象能说明各平衡体系组分(或某一成分)的物质的量浓度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此类图像中各物质曲线的折点(达平衡)时刻相同,各物质浓度变化的内在联系及比例符合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关系。

例2 图2表示800℃时A、B、C三种气体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t1是到达平衡状态的时间.试回答:(1)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_____;(2)反应物的转化率是______;(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分析: 起始时A的浓度为2.0mol/L,B、C的浓度为0,随着时间的推移,A的浓度降低为1.2mol/L,C的浓度升高为1.2mol/L,B的浓度升高为0.4mol/L.t1时刻后各物质浓度不再变化,说明反应已达平衡,得出A为反应物,B、C为产物,它们浓度变化的差值之比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故正确答案为(1)A;(2)40%;(3)2A B+3C.

三、含量—时间—温度(压强)图

此类图象表示的是不同的温度或压强下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体积)分数或转化率的变化过程,包含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和不同温度(压强)下的平衡状态的物质的量分数比较等信息。

注意:先拐先平。图上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衡,此时推理可得该曲线的温度更高、压强更大(或是浓度更大)。

例3 同压、不同温度下的反应:A(g)+B(g) C(g),H

A的含量和温度的关系如图3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T1>T2,H>0 B.T10

C.T1>T2,H

分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到达平衡的时间.由图象可知,T1温度下,反应先达平衡,所以T1>T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因为T1>T2,达平衡时T1温度下A的含量较大,即A的转化率降低,所以升温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因此该反应的正方向为放热反应,即H

四、恒压(温)线

该类图象的纵坐标为物质的平衡浓度或反应物的转化率,横坐标为温度或压强.

例4已知反应 ,A的转化率 与p、T的关系如图,根据图示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正反应吸热, B. 正反应吸热,

C. D. 正反应放热,

解析 相同p时,升高T,RA提高,说明正反应为吸热;相同T,增大p,RA提高,说明正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 ,故选A。

五.速率—温度(压强)图

如对2SO2+O2 2SO3, H

例5 对于可逆反应:A2(g)+3B2(g) 2AB3(g), H

分析: 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缩小且放热的反应.图象A正确,因为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都加快,在二曲线相交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交点后逆反应速率的增加更为明显,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相符.针对该反应特点,只升温而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的含量增加;只加压而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的含量减少,B也正确.对可逆反应,温度越高,到达平衡的时间越短,C不合题意.图象D表示的意义是:增大压强逆反应速率的加快比正反应明显,与本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特点相悖,故正确答案为A、B.

总结:化学平衡图象题的解法

(1)解题步骤:

a、看图像:一看面(即纵坐标与横坐标的意义);二看线:

(即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三看点(即起点、折点、交点、终点);四看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等)。

b、想规律:联想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c、作判断:根据图像中所表现的关系与所学规律相对比,作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判断。

(2)思考原则:“定一议二”原则

在化学平衡图像中,了解纵坐标、横坐标和曲线所表示的三个量的意义。在确定横坐标所表示的量后,讨论纵坐标与曲线的关系,或在确定纵坐标所表示的量后,讨论横坐标与曲线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篇5

例〔2010 •全国I • 27〕在溶液中,反应A+2BC分别在三种不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它们的起始浓度均为c(A)=0.100mol/L、c(B) =0.200mol/L及c(C) =0.200mol/L。反应物A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①比较,②和③分别仅改变一种反应条

件。所改变的条件和判断的理由是:② ; ③ 。

(2)实验②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实

验③平衡时C的浓度为 。

〔3〕该反应的H ,其判断理由是。

〔4〕该反应进行到4.0mol/L时的平均反应速率:实验②:vb;

实验③:vc 。

【解析】〖1〉与①比较,②实验达到平衡时间较短,但是,平衡时六的浓度相等,即平衡没有移动,说明改变的条件是“加入合适催化剂”。实验③与①比较,实验③达到平衡时间缩短,反应速率加大,A的浓度由0.060 mol/L变为0.04 mol/L, 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即该可逆反应正方向是吸热反应。

(2)实验② A+2B C

开始(mol/L)0.100 0.200 0

转化(mol/L) a2aa

平衡(mol/L)(0.100-a)0.200-2a)a

0.100-a=0.060mol/L,a=0.040mol/L, α(B)= .同理,实验③中A减少的浓度为(0.100-0.040)mol/L=0.060mol/L,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知,A减少浓度等于C的浓度,c(C)=0.060mol/L.

(3)根据实验③曲线知,升温,A的浓度减小,说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即H>0。

(4)根据图象,4min,实验②c(A)=0.072mol/L、;实验③中c(A)=0.064mol/L.先计算

A的反应速率,后根据同一可逆反应,各物质反应速率之比等化学计量数之比。

【答案】(1)加催化剂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平衡时A的浓度未变温度升高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平衡时六的浓度减小 (2)40%0.060mol/L(3)温度升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4)

【评析】突破的关键是数清坐标的标量,读准数据; 根据斜率判断反应快慢。本题与2009年全国II卷第27题有共同之处。

(2009 •全国II • 27)某温度时,在2L密闭容器中气态物质X和Y反应生成气态物质Z,它们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表所示。

〔1〉根据下表中数据,在答题卡该题相应位 置上画出X、Y、Z的物质的量(n)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

(2)体系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是;

(3)列式计算该反应在0-3min时间内产物Z的平均反应速率;

(4)该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X的转化率α等于 ;

(5)如果该反应是热反应。改变实验条件(温度、压强、催化剂)得到Z随时间变化的曲线1,2,3所对应的实验条件改变分别是:1 ;2;3.

【提示】本题考化学平衡图表及计算。

(1)根据表格数据描点法画图,纵坐标表示X、Y、Z的物质的量,横坐标表示反应时间。开始时, X、Y、Z分另为1.00mol、1.00mol、0,反应9min 时达到平衡,X为0.55mol,Y为0.1molZ为0.90mol,如图所示。

(2)1min时,X、Y、Z反应速率之比为 (1.00-0.90〕mol :(1.00-0.80)mol : 0.20 mol=1:2:2。根据化学反应中,各物质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化学反应速率之比,得出化学方程式为X+2Y2Z.

(3)

(4)根据表格数据知,该反应正反向是放热反应,即X(g)+2Y(g)2Z(g);H

【答案】(1)

(2)X+2Y Z (3)(4)45%

(5)升温、加入正催化剂(或加入适当催化剂) 增大压强

【评析】两道题最大的区别是,“根据图象数据只判断改变反应条件”过渡到“根据图象数据,既判断改变的条件,又说明理由”,不仅重结果,更重过程,意在渗透新课标理念

解化学平衡的六种突破方法

通过上述母题分析,对2011年高考“化学反 应速度和化学平衡”可用六种方法突破:

(1)三段法突破化学计算。即求浓度、反应速率、体积分数、转化率等问题时,先根据可逆反应方程式列出起始量、转化量、平衡量(或某时刻量),然后结合题意信息,或用浓度(c= )、反应速率( )、密度( )、相对分子质量( )和转化率(转化率=巳参加反应的量与投入该物质总量之比)等公式列关系式。

(2)三步法突破平衡图象:采用“识图象、想原理、找联系”三步法破解图象。

第一步,正确识别图象,看清楚图象中标(纵坐标、横坐标:)、点(起点、拐点、终点:)、线(折 线、平台)各表示什么,温度、压强对平衡的影响是先拐(斜率大)还是先平(先达到平衡,说明反 应速率较大),原理主要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还是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用原理以前要“三看”可逆反 应:一看物质状态,二看气体分子数大小(即正反 应是气体体积增大还是缩小),三看正反应的反应热(放热还是吸热反应);找联系是指将图象与原理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即图象是文字表述的形象描述,二者有机结合能解决很多问题。近几年高考化 学主要考绘化学平衡图象。可以采用三步法画图:先建立直角坐标系,标明纵坐标、横坐标各表示什么;然后,根据题目提供的数据描点(起点、拐点和终点);最后,将关键点连接起来形成线。要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确定斜率大小,根据转化率、浓度大小确定平台高低。如果要在原图象上补齐残图,则要先选准参考点,通过讨论改变外界因素对 化学平衡或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来确定图线走向。

(3)化归法突破等效平衡。等效平衡实质是在同可逆反应、同条件下,起始投入反应物浓度相等时,达到平衡状态各对应组分百分含量相等。用化归思想理解不同条件下等效平衡原理:将各种情况“转化”成起始反应物浓度,当起始浓度完全相同时,能达到完全等效平衡。判断等效平衡要三看: 一看可逆反应特点,即等气体分子数反应,还是不等气体分子数反应;二看条件,即等温等压还是等温等容;三看起始投料,即开始投入什么物质,量是多少。如果开始投入有反应物和产物,则先通过一边倒法,将投入物质转化成一边,再判断。例如, 等温等容,对于等气体分子数反应,起始投入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等)之比相等,可以达到等效平衡。可以这样理解:假设扩大或缩小容器的容积,可以将两种情况的浓度调整成完全相等(达到同一平衡),而等气体分子数反应,扩大或缩小容 器(使起始浓度相等),平衡不会移动。等温等压条件,可以用评PV=nRT,P=cRT理解,只要开始投入反应物量的比值相等,则其浓度一定相等,能达到同一平衡状态。注意:等效平衡中“等效”指 平衡体系中,同一成分的百分含量相等,其物质的量不一定相同,物质的量与开始投入量有关。

(4)控制变量法突破实验设计。即只改变一个量,其他量相同,探究某条件改变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设计主要从三个方面切入:一是设计数据表,分析外界条件变化对反应速率影响;二是根据实验图象联系原理分析;三是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移动。重点理解以下三点:①“减弱”程度小于“抵 消”;②在溶液中的可逆反应;③平衡移动与化学反应竞争。改变条件平衡移动程度较小,化学反应占主要因素。例如,在哨酸亚铁溶液中滴加盐酸,氧化还原反应占主要因素。

(5)转化法突破化学平衡状态。采用转化法将不种情况转化成“同一物质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再联系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气体 密度、气体压强、化学键断裂等判断。

(6)假设法突破移动方向。若缩小体积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先假设平衡不移动,根据体积变化, 确定某成分浓度变化,与题目给出的浓度比较,确定平衡移动方向;若温度、压强、浓度中两个因素改变,每个因素对平衡影响不一致,移动方向由改变程度大的因素决定。

通过本题可以透视“化学平衡理论”可能创新 考的方向。

巩固训练

创新1等效平衡与化学平衡常数融合

1.(2010•北京•12)某温度下,H2(g)+CO2(g) H2O(g)+CO(g) 的平衡常数K= 。该温度下在甲、乙、丙三个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H2(g)和CO2(g)其起始浓度如下表所示。

起始浓度 甲 乙 丙

c(H2)/mol/L 0.010 0.020 0.020

c(CO2)/mol/L 0.010 0.010 0.020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平衡时,乙中CO2的转化率大于60%

B.平衡时,甲中和丙中H2的转化率均是60%

C.平衡时,丙中CO2是甲中的2倍,是0.012 mol/L

D.反应开始时,丙中的反应速率最快,甲中的反应速率最慢

创新2 化学平衡与热化学反应融合

2.(2010•江苏•14)在温度、容积相同的3个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保持恒温、恒容,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已知N2(g)+3H2(g ) 2NH3(g);)

容器 甲 乙 丙

反应物投入量 1molN2、3molH2 2molNH3 4molNH3

NH3的浓度( )

c1 c2 c3

反应的能量变化 放出akJ 吸收bKJ 吸收cKJ

体系压强(Pa) P1 P2 P3

反应物转化率 α1 α2 α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c1>c3 B.a+b=92.4C.2P2

创新3 化学反应速率与电化学原理融合

3.(2010•全国新课标•28)某同学在用稀硫酸与锌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发现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可加快氢气的生成速率。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有 ;

(2)硫酸铜溶液可以加快氢气生成速率的原因是 ;

(3)实验室中现有Na2SO4、MgSO4、Ag2S04、K2S04等4种溶液,可与实验中CuS04溶液起相似作用的是;

(4)要加快上述实验中气体产生的速率,还可采取的措施有 (答两种);

(5)为了进一步研究硫酸铜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该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将表 中所给的混合溶液分别加入到6个盛有过量Zn粒的反应瓶中,收集产生的气体,记录获得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

4 硫酸溶液

30 V1 V2 V3 V4 V5

饱和硫酸铜溶液/mL 0 0.5 2.5 5 V6 20

H2O/mL V7 V8 V9 V10 10 0

①请完成次实验设计,其中:V1= ,V6=,V9=.

②反应一段时间后,实验A中的金属呈色, 实验E中的金属呈色;

③该同学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当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生成氢气的速率会大大提高。但当 加入的CuSO4溶液超过一定量时,生成氢气的速率 反而会下降。请分析氢气生成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

【参考答案】1. C2.BD

3.(1)Zn+H2SO4 ZnSO4+H2CuSO4+ZnZnSO4+Cu

⑵氧化性:Cu2+>H+,硫酸铜与锌优先反应生成镁覆盖在锌粒表面,在稀硫酸溶液中, 锌与铜构成原电池的两极,加快了锌失去电子,使产生氢气速率加快.

(3)Ag2SO4 (4)加热、将锌粒粉碎或适当增加稀硫酸浓度.

篇6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示例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篇7

一、高中化学反应速率因素及平衡移动

高中化学反应速率相关题型不仅需要对化学反应过程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压强因素予以考虑,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对物质的状态以及化学平衡移动进行讨论分析.例如:可逆反应X+Y幑幐M+N,t0时刻增大压强时,化学反应速率变化如图1所示,则X、Y、M、N四种物质聚集状态是以下那种?解答本题中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和移动相关知识进行了考查,可以发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压强.其主要表现在不断增大的压强显示V正、V逆均在同一时间发生了偏离,当二者显著增大时,表明反应物以及生成物均存在气态物质,但不能证明二者的存在形式都是气态.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时需要考虑在生成物中的气态物质化学计量数之和一定比反应物中的大,参照上述条件可以得出选项A正确根据高中化学新课标的要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即反应物的状态、性质等,外因即压强、温度、反应物浓度、催化剂等等.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因此反应物浓度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将直接影响到化学反应的速率.压强的影响是针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反应,改变的是容器的体积,最终影响的仍然是浓度.

二、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推断题

对于此类题型的应用,可以通过接下来的例题稍作解释.例如:一种无色透明溶液中可能存在Al3+、K+。Fe3+、NH4+、Cu2+和Mg2+等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在将Na2O2粉末逐渐加入到溶液中,会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并出现白色沉淀,而加入的Na2O2的量与生成沉淀的量之间的关系如图2,试推断原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什么?解答:仔细观察题目给出的图形,可以知道这是一道关于离子共存的题型,那么就可以根据图像中给出的信息进行相应的推理和判断.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以及具体的共存情况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一,由于题目中提到该液体为无色透明液体,那么就可以考虑将那些有颜色的离子从题目的选项中排除掉,说明没有Fe3+、Cu2+;其二,Na2O2粉末加入到溶液中会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就可以推断出溶液中存在O2而不存在NH3,因此说明没有NH4+;其三,针对本题的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横坐标代表的数据,加入的是过氧化钠,首先考虑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再考虑氢氧化钠与其它阳离子的反应.对图像中的曲线以及关键点进行分析,从起始加入过氧化钠就开始出现沉淀,随着过氧化钠的增加,沉淀物也在增加,由此可以推断溶液中存在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沉淀的离子.沉淀的量达到最大之后,再加入过氧化钠,沉淀的量就开始下降,可见溶液中存在Al3+离子,沉淀Al(OH)3在强碱条件下溶解了.最后沉淀的量仍然保持不变,由此可以推断该沉淀物是Mg(OH)2,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Mg2+,故该溶液中一定有的离子是Al3+、Mg2+,一定没有的离子是Fe3+、NH4+、Cu2+,不能确定的是K+.无论哪种类型的图像题,它们解题的统一特点或者规律步骤都是一样的,即首先认真阅读题目的文字,观察图像所给的信息,在所给出的已知条件和所要求的结果中了解到题目是在对哪一部分的知识点进行了考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再与图像题中相应的已知条件进行对照,分析并得出结果.

三、结语

篇8

(1)分析纵横坐标及曲线表示的意义。

(2)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与纵横坐标的关系。

(3)分析特殊点(起点、拐点、终点)及其含义。

(4)有两个以上变量时,分别讨论两个变量的关系,此时确定其他量为恒量。

2. 图象题的类型

2.1 物质的量(或浓度)――时间图象

图1 A、B、C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

例1.某温度下,在体积为5L的容器中,A、B、C三种物质物质的量随着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1所示,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2s内用A的浓度变化和用B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A 3B+C;0.08mol/(L・s);0.12mol/(L・s)。

2.2 速率――时间图象

例2.把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投入到盛有少量稀盐酸的试管中,发现氢气发生的速率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其中t1~t2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t2~t3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图2 氢气发生速率变化曲线

[答案]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使化学反应速率提高;盐酸物质的量浓度变小使化学反应速率降低。

例3.某温度下,在密闭容器里SO2、O2、SO3三种气态物质建立化学平衡后,改变条件,对反应2SO2+O2 2SO3(正反应放热)的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如图3所示。

(图A上逆下正、图B上正下逆、图D为跳跃型,上逆下正)

图3 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

① 加催化剂对速率影响的图象是( )。

② ②增大O2的浓度对速率影响的图象是( )

③ 增大反应容器体积对速率影响的图象是( )。

④ ④升温对速率影响的图象是( )

[答案]①C ②B ③D ④ A

2.3 速率――压强(或温度)图象

例4.符合图象4的反应为( )。

A.N2O3(g) NO2(g)+NO(g)

B.3NO2(g)+H2O(l) 2HNO3(l)+NO(g)

C.4NH3(g)+5O2(g) 4NO(g)+6H2O(g)

D.CO2(g)+C(s) 2CO(g)

图4 曲线图 左逆右正

答案 B

2.4 转化率(或质量分数等)――压强、温度图象

例5.有一化学平衡mA(g)+nB(g) pC(g)+qD(g),如图5所示是A的转化率同压强、温度的关系,分析图5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图中压强上大下小)

图5 曲线图 mA(g)+nB(g) pC(g)+qD(g)

A.正反应吸热,m+n>p+q B.正反应吸热,m+n

C.正反应放热,m+n>p+q D.正反应放热,m+n

答案 A

例6.mA(s)+nB(g) qC(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的可逆反应中,在恒温条件下,B的体积分数(B%)与压强(p)的关系如图6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nq

C.X点,v正>v逆;Y点,v正

D.X点比Y点反应速率快

图6 曲线图

答案 A、C

例7.图7表示mA(g)+nB(g) pC(g)+qD(g)ΔH = -Q,在不同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混合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与温度T的关系;图8表示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后t时刻(温度不变)改变影响平衡的另一个条件重新建立新平衡的反应过程,判断该反应是( )。

图7 曲线图 图8 曲线图

A.m+n>p+q Q>0 B.m+n>p+q Q

篇9

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2021,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1、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有机物:1~4个碳原子的烃,一氯甲烷、新戊烷、甲醛。

2、碳原子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于水;

液态烃(如苯、汽油)、卤代烃(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醚、酯(乙酸乙酯)都难溶于水;苯酚在常温微溶与水,但高于65℃任意比互溶。

3、所有烃、酯、一氯烷烃的密度都小于水;

一溴烷烃、多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的密度都大于水。

4、能使溴水反应褪色的有机物有:烯烃、炔烃、苯酚、醛、含不饱和碳碳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有机物。

能使溴水萃取褪色的有:苯、苯的同系物(甲苯)、ccl4、氯仿、液态烷烃等。

5、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类、醛类、含不饱和碳碳键的有机物、酚类(苯酚)。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6、碳原子个数相同时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不同类物质:烯烃和环烷烃、炔烃和二烯烃、饱和一元醇和醚、饱和一元醛和酮、饱和一元羧酸和酯、芳香醇和酚、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7、无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是:烷烃:ch4、c2h6、c3h8;

烯烃:c2h4;炔烃:c2h2;氯代烃:ch3cl、ch2cl2、chcl3、ccl4、c2h5cl;醇:ch4o;醛:ch2o、c2h4o;酸:ch2o2。

8、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有:卤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分子间脱水(如:乙醇分子间脱水)等。

9、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饱和羧酸(ch2=chcooh)及其酯(ch3ch=chcooch3)、油酸甘油酯等。

10、能发生水解的物质:金属碳化物(cac2)、卤代烃(ch3ch2br)、醇钠(ch3ch2ona)、酚钠(c6h5ona)、羧酸盐(ch3coona)、酯类(ch3cooch2ch3)、二糖(c12h22o11)(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c6h10o5)n)、蛋白质(酶)、油脂(硬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等。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2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⑴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计算公式:υ=C/t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以mA+nBpC+qD而言,用A、B浓度的减少或C、D浓度的增加所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间必然存在如下关系:

VA:VB:VC:VD=m:n:c:d。

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一定影响

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

⑴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反应的限度: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化学反应所进行的程度,就叫做该化学反应的限度。

⑵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没有停止。

③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④变:当条件变化时,化学反应进行程度发生变化,反应限度也发生变化。

⑶外界条件对反应限度的影响

①外界条件改变,V正>V逆,化学反应限度向着正反应程度增大的方向变化,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②外界条件改变,V逆>V正,化学反应限度向着逆反应程度增大的方向变化,降低反应物的转化率。

3、反应条件的控制

⑴从控制反应速率的角度:有利的反应,加快反应速率,不利的反应,减慢反应速率;

⑵从控制反应进行的程度角度:促进有利的化学反应,抑制不利的化学反应。

练习题:

1.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A.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

B.加入催化剂

C.温度和压强

D.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

答案:A

2.一定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因素是()

①扩大容器的体积②使用催化剂③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④升高温度⑤缩小体积

A.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④

答案:D

3.在一定条件下,将A2和B2两种气体通入1L。

密闭容器中,反应按下式进行:

xA2?+yB22C(气),2s后反应速率如下:

υA2=0.5mol/(L?s)=1.5mol/(L?s)υc=1mol/(L?s)

则x和y的值分别为()。

A.2和3B.3和2C.3和1D.1和3

答案:D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3基本概念

1.区分元素、同位素、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取代基的概念。

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包括IA、IVA、VA、VIA、VIIA族、稀有气体元素、1~20号元素及Zn、Fe、Cu、Hg、Ag、Pt、Au等。

2.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分子要改变。

常见的物理变化:蒸馏、分馏、焰色反应、胶体的性质(丁达尔现象、电泳、胶体的凝聚、渗析、布朗运动)、吸附、蛋白质的盐析、蒸发、分离、萃取分液、溶解除杂(酒精溶解碘)等。

常见的化学变化:化合、分解、电解质溶液导电、蛋白质变性、干馏、电解、金属的腐蚀、风化、硫化、钝化、裂化、裂解、显色反应、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碱去油污、明矾净水、结晶水合物失水、浓硫酸脱水等。(注:浓硫酸使胆矾失水是化学变化,干燥气体为物理变化)

3.理解原子量(相对原子量)、分子量(相对分子量)、摩尔质量、质量数的涵义及关系。

4.纯净物有固定熔沸点,冰水混和、H2与D2混和、水与重水混和、结晶水合物为纯净物。

混合物没有固定熔沸点,如玻璃、石油、铝热剂、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高分子化合物、漂白粉、漂粉精、天然油脂、碱石灰、王水、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O2与O3)、同分异构体组成的物质C5H12等。

5.掌握化学反应分类的特征及常见反应:

a.从物质的组成形式: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b.从有无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反应c.从反应的微粒:离子反应或分子反应

d.从反应进行程度和方向:可逆反应或不可逆反应e.从反应的热效应: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

6.同素异形体一定是单质,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红磷和白磷、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及C60等为同素异形体,H2和D2不是同素异形体,H2O和D2O也不是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为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同位素一定是同种元素,不同种原子,同位素之间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8.同系物、同分异构是指由分子构成的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9.强氧化性酸(浓H2SO4、浓HNO3、稀HNO3、HClO)、还原性酸(H2S、H2SO3)、两性氧化物(Al2O3)、两性氢氧化物[Al(OH)3]、过氧化物(Na2O2)、酸式盐(NaHCO3、NaHSO4)

10.酸的强弱关系:(强)HClO4、HCl(HBr、HI)、H2SO4、HNO3>(中强):H2SO3、H3PO4>(弱):CH3COOH>H2CO3>H2S>HClO>C6H5OH>H2SiO3

11.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只生成酸的氧化物"才能定义为酸性氧化物

12.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是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如SiO2能同时与HF/NaOH反应,但它是酸性氧化物

13.甲酸根离子应为HCOO-而不是COOH-

14.离子晶体都是离子化合物,分子晶体不一定都是共价化合物,分子晶体许多是单质

15.同温同压,同质量的两种气体体积之比等于两种气体密度的反比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4过滤一帖、二低、三靠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时,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

蒸发不断搅拌,有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灯,余热蒸发至干,可防过热而迸溅把稀溶液浓缩或把含固态溶质的溶液干,在蒸发皿进行蒸发

蒸馏①液体体积②加热方式③温度计水银球位置④冷却的水流方向⑤防液体暴沸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蒸馏烧瓶、酒精灯、温度计、冷凝管、接液管、锥形瓶)

萃取萃取剂: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②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③要易于挥发。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分液下层的液体从下端放出,上层从上口倒出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操作,与萃取配合使用的

过滤器上洗涤沉淀的操作向漏斗里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等水流完后,重复操作数次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用的仪器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

主要步骤:⑴计算⑵称量(如是液体就用滴定管量取)⑶溶解(少量水,搅拌,注意冷却)⑷转液(容量瓶要先检漏,玻璃棒引流)⑸洗涤(洗涤液一并转移到容量瓶中)⑹振摇⑺定容⑻摇匀

容量瓶①容量瓶上注明温度和量程。②容量瓶上只有刻线而无刻度。①只能配制容量瓶中规定容积的溶液;②不能用容量瓶溶解、稀释或久贮溶液;③容量瓶不能加热,转入瓶中的溶液温度20℃左右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51、半径

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从左下方到右上方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②离子半径从上到下增大,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离子及非金属离子均减小,但非金属离子半径大于金属离子半径。

③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质子数越大,半径越小。

2、化合价

①一般金属元素无负价,但存在金属形成的阴离子。

②非金属元素除O、F外均有正价。且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之和为8。

③变价金属一般是铁,变价非金属一般是C、Cl、S、N、O。

④任一物质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分子结构表示方法

①是否是8电子稳定结构,主要看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键数目对不对。卤素单键、氧族双键、氮族叁键、碳族四键。一般硼以前的元素不能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

②掌握以下分子的空间结构:CO2、H2O、NH3、CH4、C2H4、C2H2、C6H6、P4。

4、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①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

②掌握四种晶体与化学键、范德华力的关系。

③掌握分子极性与共价键的极性关系。

④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篇10

“361”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学过程服务于学生学习。突出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素质和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做学习的真正主人,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61”模式中“三案”的编写必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实施“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的原则。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按照“三案一体”的总体要求,笔者在与学生一起学习鲁科版必修2中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时,充分运用该教学模式,加上高一学生经过近一年的该模式的适应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市公开课展示后,获得学科中心组及教研员的高度评价。

由于本节知识在必修和选修中同时出现,在必修中的地位必须很好定位,避免深广度上出现越位现象。“本节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深入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知识,而是让他们认识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知道化学平衡状态是相对的,可以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本节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归纳得到一些简单结论,而不进行理论分析。

因此,设计学案时,将三案合一,进行简单知识的教学,避免过度拔高。将预习案简化成【课前预习区】:

①将铁片放在3mol/L的盐酸中,2s后盐酸的浓度变为1.2mol/L则用盐酸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

A.1.2mol/(L.S) B.0.6mol/(L.S)

C.0.9mol/(L.S) D.1.8mol/(L.S)

②阅读课本41页【活动探究】“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根据教材提供的试剂写出可能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经过高一近一年的学习,各个班级都组建了学习小组。每一个学习小组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建立学习共同体的目的是为学生搭建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提供相互学习、彼此借鉴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增进学生间的感情,最终达到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整体进步的目的。

一般6至8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选组长1人。各学习小组实力均等,处于同一起跑线,便于展开良性竞争。各小组优差搭配,便于实施“兵教兵”“合作学习”策略。班主任还可以将其他因素(诸如性格特点、学科发展水平、思想状态等非智力因素)纳入划分学习小组的依据。一般情况下,科学划分的学习小组便固定下来,适宜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建立学习小组间合作、竞争机制,实行捆绑式评比,各组要有各组的竞争口号,要经常性评比,奖优罚差,要建立学习中的规则,比如发言规则、听讲规则、课间准备规则等。小组编好后要求小组同学要积极讨论,共同提高。做到互帮互助,互相促进,同时又互相竞赛。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学生课前自学和课堂展示两部分。

自主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属于“识记”层次要求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预习学案,独立阅读课本文本,查阅资料,解决双基问题,做预习记录,记下自己的难点、疑惑点、感悟和理解,为课堂展示做准备。一般来讲,学生应该独立完成这一部分内容。

无论是在课堂展示还是在预习成果的交流阶段,都应做到既向师生展示预习的具体内容,交流自己的思考和学习所获,又要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问题或困惑,以便在后续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讨论解决。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的操作是一节课的核心部分,是五环节中的“灵性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知识,形成能力,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教师要把新课标中要求“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或本课难点、重点放入这一环节。

【问题1】已知合成氨反应的浓度数据如下:

以上数据,用哪些来表示反应速率?请写出反应速率的表达式及单位

【问题组2】【活动探究】“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

试剂与药品:表面积大致相同的镁条、铝片、H2O2(3%),盐酸(0.5mol/L),盐酸(3mol/L),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MnO2粉末

仪器:试管,药匙,镊子,胶头滴管,酒精灯,试管夹,砂纸。

请依据上述药品和仪器,讨论实验方案分析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将实验内容填入下表

2、通过以上实验现象分析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生讨论时,我注意倾听,把“误入歧途”的学生“引上正轨”,把说出有价值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答案,也可能是常见易错知识)的学生记在心里。每一个问题讨论结束后,都让小组代表在全班范围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学生在问题1中展示时一个小组直接板演到黑板上,而另一个小组则直接在展示卡上将答案要点清晰地列出。每一个学生讲完后都会谦虚地问一句:“还有别的问题吗?谁来帮我补充一下。”

在问题2中,学生充分地将小组合作的优势发挥了出来。当然,这跟组长的龙头作用有很大的关系。其中有一个组,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超好,思维缜密,步步为营。他先是在本子上将给定的物质分类,金属一组、酸一组、盐一组,然后,领着几个组员分析物质之间的反应。结合教师提醒的运用“对照实验”的提议,很明确地列出了实验方案,最后将几个实验分工,两人一组做一个对照实验,其他同学观察、记录。在课堂展示时,组长让另一个学生代表发言,说得头头是道。尤其是分析的思路让学生感到非常羡慕,加上发言学生较幽默,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也就是在这个环节,学生的表现赢得了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

三、精讲点拨

主要针对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环节学生未能解决的重点难点,讲方法,讲精华,做演示,做示范:深入揭示重点,挖掘深层寓意;做示范纠错,点拨学法。教师精讲侧重在讲思路、讲方法上,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点出重点、关键,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难为易,抓关键,讲规律、讲体系、讲以一当十的地方;要将基本知识适当引申,点出未知数,吸引学生深究;不赘述学生已会的东西,讲新理解、新思维、新探索,激发学生创新。

四、变式演练

演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学生当堂所学同步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它不仅能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与巩固,还要在新的条件下运用知识与技能,绝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操练。演练是多渠道多样化多层次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技能、深化智能的重要一环。

精讲之后,课堂上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演练,教师要在学案上设计相应的变式演练题目,一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概念理解的多向变式;二是问题纵向延伸变式;三是问题的横向发散变式;四是实际应用的多维变式。可以是课本例题的变通,回顾基础知识的问答题,巩固方法的练习题,拓宽知识面和提高动手能力的操作题、实验题等等。

【学以致用1】

某一密闭沸腾炉中进行反应4FeS2(s)+11O2(g)?襒8SO2(g)+2Fe2O3(s)经2s,O2的浓度减少了11mol/L,SO2增加了8mol/L则

(1)用氧气表示的反应速率V(O2)=___________

(2)用二氧化硫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SO2)=_____

(3)V(O2):V(SO2)=__________________

【学以致用2】

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很多控制反应速率的实例,请分析下列事实分别是哪些条件影响化学反应的快慢?

(1)为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将食品放在冰箱中。

(2)冬天生炉子时,用扇子扇风助燃。

(3)蜂窝煤中间的小孔使煤更容易燃烧。

(4)加酶的洗衣粉去污更快。

(5)在工业制硫酸的流程中,哪些措施提高了反应速率

五、达标检测

即立足于课程标准和当堂教学目标要求进行基础性、综合性的达标测试,当堂完成,反馈矫正。达标检测的目的就是通过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检查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达标检测的形式可以有板演、提问、听写、小测验、设计实验等多种形式。

【课堂检测】

1.已知合成氨反应的浓度数据如下:

当用氨气浓度的增加来表示该化学反应速率时,其速率为( )

A.0.2mol/(L·s) B.0.4mol/(L·s)

C.0.6mol/(L·s) D.0.8mol/(L·s)

2.对于反应C(s)+H2O(g)=CO(g)+H2(g)下列操作不能加快其反应速率的是( )

A.加入催化剂 B.加入碳

C.增大水蒸气的浓度 D.升高温度

达标反馈应注意的问题:1.让大多数学生能自主完成达标的学习任务。2.达标检测的难度要适中,让学生完成后有成就感。3.在完成达标检测后,最好当堂反馈。

六、总结反思

此环节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一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课堂小结”,概括和深化本节知识,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教师小结的语言必须分清主次、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言简意赅。把教学内容的精髓鲜明的体现出来。课堂小结可以是当堂所学知识的简要回顾,也可以是知识框架的建构,或者是在高度概括总结基础上的引申和探究,提出课后探究方向。但在新形势下,教师引导下的小结不要越俎代庖,以免影响学生思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