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与设计者有关的设计习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它的作用也尤为重要。

设计习惯对创新思维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设计的本质是创新,高品质的设计更离不开好的创意,而创意的灵感往往来源于设计师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阅历,这些生活的点滴记录在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里,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好的点子将昙花一现,并不能给设计师或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旦设计需要,这些好想法就像卡壳一样束缚在脑海里,转化不了设计所需的原素材。因此,设计院校的学生应该注意平时的生活细节,记录点滴,尤其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不同于发散思维,而是持之以恒,当观察、记录、思考变成一种习惯并累计成册,那将是设计的一笔财富,更是创意思想的源泉。

设计习惯是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名优秀的设计师首先是一位优秀的学习者,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普遍有好的学习习惯,在高校设计类课程中,普遍存在以实际项目带动教学的案例,学生作为重要的创意来源,既完成项目实践任务,同时也完成课程作业,得到一定的学分或成绩,表面上看是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际上检验的是学生平时的积累,优秀学生作品脱颖而出,得到认可的学生作品看似机缘巧合的契合了项目作业的要求,似乎属于偶然,其实,设计习惯的培养往往可以让一些好创意信手拈来,这才是正在的厚积薄发。因此,设计习惯也是一种学习习惯,它们互相补充,相互促进。

设计习惯对生活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好的习惯是人生成功的关键,尤其是生活习惯,现在社会的人脉交往离不开交流沟通,从小会有一些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校,读书、思考、创作等等学习都是因人而异,生活上有劣习的人一般都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更谈不上设计习惯,但是反过来,锻炼自己、培养自己养成好的设计习惯会促进生活习惯的改进,而习惯一旦养成,就能进入一种状态,那就是惯性思维,它会不自觉的让自己保持良好的习惯,并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因此,设计习惯和生活习惯是互补的关系,设计习惯可以促进生活习惯的改进,而生活习惯能造就更好的设计习惯。

好的设计习惯是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的前提

并不是所有优秀的设计师都有一个好的设计习惯,但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好的设计习惯养成是必须的过程,纵观中外的设计大师,他们无不经验丰富,积累深厚,在设计作品中体现出极高的综合素质。高校是培养设计师的摇篮,从学习到工作,从在校的学生到社会岗位的转变,每个读书的学生都有经历,可结果却千差万别,就业方向也大相径庭,有改行、有就业、有失业、也有创业,看似普遍现象的背后其实也是一种必然,注定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尤其从学校出来的设计专业学生,坚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选择设计师这条道路就要接受现实的考验,那就是如何成为更优秀的人才,否则,设计这条路走不了太远,也注定失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那就看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具备更好的潜质,能否坚持到最后,准备、潜质、坚持都离不开习惯,设计习惯的养成是一种积累,就像一个百宝箱,时刻为需要作准备,设计习惯锻造人的品质,提升整体素养,熟能生巧,当潜质被挖掘出来的时候,设计品质也提升了。坚持就更加重要了,它是习惯的精神支柱,力量的源泉,没有坚持就谈不上习惯。有了这些,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就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

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习惯能积极推动教育教学向前发展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大学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定型期。能否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的职责所在,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才的淘汰率很高,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在不断改进,以满足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在此,艺术设计类院校更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设计习惯就是一种设计方法,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管是从课堂教学、课后项目,还是设计创作等等都与学生息息相关,贯穿始终。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设计习惯的养成能极大的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与学真正融为一体使学生的创作思维也能给教学带来启示,更好的应用课堂教学。

篇2

【关键词】低段孩子;行为习惯;父母;重要性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个人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也就是说,父母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低段孩子正处于学习的萌芽阶段,对于很多事物都产生浓厚的好奇心理,他们会模仿父母的言谈举止,甚至习以为常,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作用,不良的行为习惯可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一、培养低段孩子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低段孩子正处于人生旅途的重要时期,是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好奇心理的年龄阶段,同时,也是培养低段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萌芽时期,也就是说,低段孩子在这一时期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未来人生的发展。然而,人的好习惯或者不好的习惯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后天父母的教育、家庭环境以及实践中积累而成的,是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培养的。低段孩子在形成一种行为习惯后,就会自然的顺着已有的轨道前行,一旦形成就会很难改变。因此,对于低段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要非常重视。行为习惯是伴随孩子一生的东西,对其自身素质的培养以及生活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孩子未来人生道路上的一把金钥匙,可以开启孩子的成功之门。

二、父母在低段孩子行为习惯培养上的重要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自身的行为习惯有着直接的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就像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什么样子,孩子就会成长成什么样,因此,父母自身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低段孩子行为习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骄纵现象严重

就目前社会现状来看,当代家庭大多都是“6+1”模式,在二胎政策的鼓励下,有很多家庭步入了“6+2”模式,在父母生下孩子时,都充满了无限感恩和欣慰,沉浸在新生命到来的幸福中。也正因为如此,导致现阶段低段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骄纵问题,父母因为工作忙,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总是在孩子需要任何东西的时候,一味地给予,却丝毫不考虑其对于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不利影响;另外,孩子的到来,几乎占据了整个家庭的核心位置,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孩子是第一位”的理念,父母对孩子所有的生活几乎一览无余,孩子也就成为了“小公主”“小王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于生活中的事情一概不知,导致孩子缺乏生活能力,在成长后的年龄阶段也一味地养成索取的习惯。

2.父母对于自身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不明确

有时候会在一个孩子身上看到其父母的影子,这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除了基因遗传的影响外,还因为孩子的行为举止受父母影响的原因。在部分家庭中,许多父母对于自身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往往坚持自身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习惯,当然,好的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促进作用的,如果是不好的习惯,父母又不加重视,只会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许多父母都有说脏话的习惯,因为对自身习惯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中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的原因,导致其在孩子面前也丝毫不避讳,仍然脏话百出,导致孩子在与人的交往中也出现脏话连篇的现象;还有一些家长有长期沉溺游戏的习惯,他们常常在孩子面前这样做,导致孩子也跟着学,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不利的影响。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现阶段,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然而,对部分家长而言,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断学习,并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因此在父母的教育中,总是让孩子去上补习班,学习各种知识,占取了孩子很多时间,也忽视了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最终导致很多成绩优秀的孩子中,存在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面对这种现象,父母却不以为然,主要原因在于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

(二)低段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改良措施

1.家长要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榜样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低段孩子行为举止上尤为明显,往往是家长做什么,孩子都会模仿什么,因此,要加强对低段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家长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好榜样。主要可以通过两方面来实现。一是要求家长摒弃自身不良行为习惯,小到说话带脏字、不讲究个人卫生、不喜欢打扫卫生等,大到处理问题的方法,部分家长由于脾气暴躁,在处理问题时过于急躁,和别人的沟通总是出现不愉快的现象,低段孩子在这时就会模仿,甚至学习家长的行为,导致在与其他孩子玩耍时,总是采取暴力的行为处理俩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求家长改变处理问题急躁的态度,用平和的心态感染孩子;二是要求家长在生活中不断学习,给孩子树立爱学习的榜样,也能让孩子在一个积极、进步、有追求的环境中成长,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

2.重视对低段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

就现阶段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现状来看,很多家长认为低段孩子年龄太小,等到孩子长大一点再进行教育,然而这部分父母却忽略了孩子在有认知功能时就已有了学习的能力,不教育不代表不被教育,反而放任低段孩子的教育,会容易让孩子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父母应加强对低段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对其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纠正。

篇3

强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笔者认为:家庭的养成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培养孩子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奠基的关键,影响人的一生。

注重良好的养成教育,就要培养孩子从小立下志向,知荣辱明是非,懂得孝道感恩,讲规矩守纪律,诚实守信重文明,团结助人有爱心,善思考动脑筋,培养专注能力,坚持锻炼身体,等等。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容易,要把养成教育落细落小落实,从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的细微之处和行为养成抓起。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做人是顶难的,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养成种种良好习惯和态度,从小孩子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

良好的行为习惯怎么养成。指出,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强调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养小德才能成大德。作为家长就是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把的讲话精神变成孩子的言和行。

有的同志说:家长应该是孩子思想的导师―引导正确的方向,行动的警察―及时指出错误,生活的朋友―把握关爱程度,这不无道理。对孩子要善于引导,及时提醒,关爱有度。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持之以恒,防止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也要防止煞费苦心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被误导、遗忘或半途而废。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家庭而言,要靠全家人的共同努力、长期坚持,包括家长模范带头,起表率和示范作用;良好的家风,创造孩子成长优质的环境;正确的方法,在循循善诱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篇4

美国教育家约.凯恩斯曾经说过:“性格的形成受习惯的影响,命运由性格决定”,这突出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对孩子的重要性[1]。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品德的陶冶、能力的培养、知识的获得、身心的健康,这些影响将一生伴随幼儿,并能终身受益。幼儿一旦形成坏习惯,常需教师及家长花掉十倍、百倍的精力帮助其改正,而且终身受害。幼儿园教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教导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首先由于新入园的幼儿对周边环境感到陌生,急需对幼儿园的生活进行适应,这就体现了习惯养成教育、常规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幼儿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家庭环境影响不同,导致幼儿的生活习惯差异较大,这就体现了家庭配合幼儿园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2]。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可使幼儿发展健康人格,适应新的时代形势和环境。

一、为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制定目标

目标是教育的归宿和出发点,要优化幼儿的生活习惯,使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为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制定目标,遵循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依据《幼儿礼仪教育》、《幼儿园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制定教育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分为周目标、月目标,形成循序渐进的目标体系[3]。

二、确定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内容

内容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依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着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睡眠习惯、良好的衣着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等[4]。

三、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可有效引导幼儿逐渐迈进教育目标,为使教育目标成功实现,我们从审美角度出发创设了精神环境、物质环境等相应教育环境,受到的效果较好。

1.精神环境。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教职工之间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及宽松民主的氛围,并在幼儿午睡期间、进餐时间播放轻柔音乐。

2.物质环境。在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期间,根据幼儿易受环境影响的特点,在适当地点对提示环境进行布置,以时刻提醒幼儿对良好生活习惯任务的认真完成。例如:用动作图解的方式将正确洗手方法粘贴在盥洗室墙壁上,提醒幼儿自觉对照洗手动作进行手部清洗,加深、巩固幼儿的行为。

四、创立优化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方法

1.坚持正面教育,多鼓励,多表扬。针对小班幼儿,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鼓励与表扬。实验发现,当地上被小朋友堆满玩具时,若大声呵斥幼儿将玩具捡起,受到的效果较差;若用鼓励与表扬的话语让幼儿捡起玩具,很快就将地上的玩具捡干净。结合幼儿的这一特点,本园设置了评比栏,用不同的小贴画表示幼儿在生活习惯各方面的进步,如红苹果表示乖乖吃饭,五角星表示积极上学等,每周进行评比,对表现优秀的幼儿给予红花,增强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自信心。

2.充分利用每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来源于生活,通过每日活动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进行培养,使教育的基本渠道。例如:教师在教导幼儿正确洗手、使用餐具、搬椅子、喝水时,可通过教学集体活动将正确方法告知给幼儿,并进行个别指导、练习,直到习惯形成。

3.应用游戏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若单纯地向幼儿示范、讲解良好生活习惯动作,会使幼儿感觉枯燥无味,丧失学习的兴趣,这一教法违背了幼儿的特点,而游戏是小班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利用区域游戏(如“巧巧手”),可练习幼儿叠衣服、系鞋带等生活技能。应用游戏方式,使幼儿的生活技能得以练习巩固,取得的效果较显著。

4.创编趣味儿歌,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活动成功的关键是教育方法的好坏。在过去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一般采用说教形式,收到的教育实效较差,故本园以幼儿的特点为依据,创编了简单顺口的趣味儿歌,使幼儿的学习兴趣得以明显提高。如:生活卫生习惯-学习洗手,按洗手程序创编《洗手歌》,除此之外,还有《穿衣歌》、《漱口歌》等。教师在教导幼儿对生活技能加以掌握时,可根据情况进行小故事的创编,使幼儿的学习兴趣被激发。

五、家园共育,形成合力

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中,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家庭教育来达到教育目标,因此,做好家长的教育工作,让其积极配合,是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前提[5]。通过举行家长开放日、发放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文章等方式,使家长的家教观念得以更新、端正,巩固与培养幼儿在离校后的良好生活习惯。让家长将幼儿在家的情况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及时反馈,成为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监督者、检查者,并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使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快速养成。每学期结束前,幼儿园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和各种表演形式,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发展,有利于在下学期更好地获得家长的帮助与支持。

篇5

【关键词】幼儿 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1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规律性

1.1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孩子的命运从思想、行为开端,但要落实于行为习惯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成功地走向社会垒下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

良好的习惯是指符合当前社会规范和幼儿自身发展水平的,在生活卫生、道德品质和认知学习诸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固自动化了的行为。良好的习惯是有规律的、整洁卫生的;独立的、不妨碍他人的;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而形成的,它可以使幼儿对社会生活有更好的适应行为。

1.2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性

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一是趋早性。即人的良好习惯萌发于幼儿期,宜从小培养。二是渐进性。幼儿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三是反复性。幼儿在习惯形成过程中会出现反复,他们的行为起伏变化,表现不稳定。而且,幼儿期善于模仿,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和成人教导,他们正处于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关键期。“少小若无性,习惯成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育不当,把握不好,这一时期常常会使幼儿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2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措施和注意的问题

2.1幼儿应该养成哪些好习惯

幼儿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应该养成好习惯,主要有好的生活习惯:应养成基本的自理习惯,如饭前洗手、按时作息、自理生活、做事有计划、做事专注、认真、整理玩具、不乱丢杂物、不挑食等习惯;还要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应学会基本的与人相处等习惯,如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礼貌待人、爱护环境、遵守秩序、自制自控、耐心倾听、行为文明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按时完成作业、合作学习、独立思考、善于钻研、制订计划、正确书写、观察比较、保护图书、细心认真等习惯。

2.2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办法

在幼儿习惯培养过程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好办法,比如说教师榜样法、情景表演法、游戏教育法、环境教育法、歌谣教育法、家庭协作教育法等。下面简单的介绍几个习惯培养方法。

教师榜样法指的是: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幼儿的习惯其实就是父母与老师习惯的影子,因此教师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无形教育措施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幼儿的习惯中,幼儿对老师是非常崇拜的,经常会听到小朋友们说:“这是老师说的”“这是老师做的”,比如老师在教育孩子们关心他人时,教师应当通过关心小朋友为别的孩子做出榜样,地上掉了碎纸,老师自己首先捡起来,这种以身作则的榜样,会逐渐变成幼儿的习惯。

情景表演法指的是:情景表演具有模拟生活场景、增强幼儿体验的作用,因此可以根据教育的重点和幼儿的特点按照不同的主题设计情景,让幼儿在情景中模仿与体验。比如客人来了招呼客人的情景,幼儿生病了关心幼儿的情景,小朋友弄脏了小手的情景,组织幼儿参与情景表演,强化幼儿的行为方式,促其养成习惯。

歌谣教育法指的是:朗朗上口的童谣,简单易记,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老师可以把相关行为规范编制成歌谣,让幼儿记诵,既能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又能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尤其在开始活动前,先记诵童谣,然后开始活动,可以促使幼儿按童谣中的要求去做,便于养成习惯,比如在吃饭前,先让幼儿记诵童谣“吃饭了,快坐好,慢慢吃,细细嚼,不说话,不挑食,人人夸我好宝宝。”幼儿经过这样几次训练和强化,能够较快地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

家庭协作教育法指的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幼儿模仿较强的时期,父母的作用尤其重要,因此要形成家长与幼儿园的教育合力,增强教育力度,如果做得相反,幼儿园的教育力量就有可能弱化甚至抵消。在具体工作中要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家长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比如聘请幼儿教育专家给家长们举办讲座,定期举办家长学校,交流教育心得,克服家长在教育幼儿中的误区,使家长主动配合幼儿园,家长有意地给孩子们树立榜样,做孩子模仿的对象,达到家园要求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总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很重要的,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幼儿园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反复强化,才能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他们的人生奠基。

结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理念,将习惯养成教育来作为基本的幼儿教育培养目标。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养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强化,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巩固。这样,才能有望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篇6

认知,好习惯的开端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国家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行为的准绳。因此,实施习惯教育,我们首先从“认知”内容入手。学校选派班主任中的骨干教师,编写了学生社会生活好习惯、家庭生活好习惯、校园生活好习惯的系统儿歌,制作成《天津市河东区实验小学学生好习惯儿歌》口袋书,与学生的日常手绘插图相结合,使口袋书图文并茂,充满童真童趣。

我们还遵循“面向全体、知行统一、循序渐进”的原则,将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与每月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了习惯教育的第一条线索,即每月一个好习惯。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段学习、生活侧重点的不同,将每个学期的教育主题定位于“一个主题习惯培养”,如,一月是第一学期的结束,也是新一年的开始,学校在总结梳理往年习惯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把“坚持”做为本月的主题,突出习惯养成要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二月是学生的寒假时间,学校结合如何过好春节和合理处理压岁钱等问题,制定了“勤俭好习惯”的教育主题;三月学生刚开学,学校结合安全教育日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加强学生对生命的理解,让学生学习自护知识,掌握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办法……

学校还坚持开展“每天习惯十分钟”活动,将每天晨会的十分钟定为习惯养成时间。周一为卫生与习惯养成教育,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帮助学生学习卫生常识;周二为阅读与习惯养成教育,引导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书籍;周三为书写与习惯阅读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周四为安全与习惯养成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安全疏散演练,让学生学习安全自护自救知识;周五为文明礼仪与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进行礼仪训练。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通过每天的训练逐渐将已经习得的习惯认识转化为习惯养成。

校训,营造教育氛围

为组织师生认真学习贯彻“好习惯,负责任,高质量”的新校训精神,德育处开展了各种好习惯培养的活动。好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训练,在不懈坚持中才能成为一个不易被抛弃的行为习惯。为此,学校召开了以“学校训,记校训,践行校训”为主题的校会和班会活动,师生共同学习校训的内涵,理解校训含义。各班还策划了专题板报,主要宣传校训的内容以及师生对校训的认识。

为了形成学习校训的氛围,学校组织了新校训演讲比赛,比赛分为班级赛、年级赛、校级赛。演讲比赛得到了学生的热情支持,在小小的演讲台上学生把自己对学习新校训的所思、所感、所做用自己稚嫩而真挚的语言表达出来,感动了在场的师生。新校训演讲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领会新校训的内涵,并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为自己培养好习惯明确了努力方向。

评价机制,体验成功之乐

学校结合好习惯教育设立了奖励机制。教师看到学生某一方面表现优秀就会发给其一枚“你真棒”的奖章。例如:走路规范靠右行、主动向老师鞠躬问好、随手捡起一片垃圾、主动帮助同学等等。得到奖章的同学要在奖章的反面写上自己的班级姓名,集齐十枚奖章就可以换取一枚学校自己设计的书签,三枚书签就可以换取印有学校LOGO的T恤衫一件。这样的奖励机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成功的激励下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转化为内在需求。

学校还设计了《河东区实验小学好习惯全球游学生护照》,其中涉及60个好习惯的具体要求,把养成一个好习惯作为旅行世界的标志。好习惯护照规定学生养成一个好习惯后,在得到家长、老师和自我三方的共同认可后就会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签章,积累起来学生就会得到60个国家的签章。学生护照强调了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作用,关注了学生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日常习惯养成。这种活泼新颖的激励形式,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需求,让习惯养成成为学生内心自发的愿望,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目的。

篇7

通过对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查,走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资深人员,与优秀员工、企业老板、企业管理人员对话、访谈,与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聊天等多种形式,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很纠结。说到招工,用人单位总是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对于新毕业的学生,他们普遍认为,新员工专业技能差,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问题是职业意识不强,责任心比较差,比较难管理,不能较快地融入企业文化氛围,一般喜欢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员工;而对于毕业生而言,抱怨比较多的问题是:工作难找,工作环境不理想,薪酬比较低,劳动强度比较大等。从上面调查情况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在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素质方面与企业用人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与企业有关管理人员共同分析了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认为目前开设的实训课程多以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为主,缺乏包括职业行为习惯在内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行为习惯的训导和养成,根据目前学校课程设置和实训安排,还没有这方面的教育、教学内容,学生只能在就业后的企业培训或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而企业培训往往是不及时的、不系统的、不确定的、被动的,会造成新员工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先天不足。如果学生能够在走向职场前就能够对职业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得到一定的训练,在就业之前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无疑会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顺利就业并很快适应企业要求,实现职业能力的快速提升。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学校、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可以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在帮助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优秀职业人,取得事业的成功的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促进企业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加强关于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教学实践切实帮助学生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转变,使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能够“留得下、站得稳、长得壮”。

2高职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我院实训中心机械加工实训教研室充分发动实训中心的教育教学科研力量,并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了以“贯穿于机械加工实训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课题的专项研究,尝试把企业文化引入实训教学。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方密切合作不断开发与完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训模块现已经成为机械加工实训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成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平台和抓手。

2.1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训模块教学内容

基于调查研究并结合我院实际确定该实训模块主要有以下内容:安全生产要求及法律法规;工矿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企业基本工作程序与步骤;与机械制造业相关的职业行为习惯和操作规范。企业对员工职业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遵纪守时。为了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接受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首先要让他们知道,走入职场,就要遵守职场规则。遵守职场规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规章制度不是某个人、某个单位的要求,而是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的工作、生产经营所必需的,也就是说,是职业的需求。通过多年对员工考勤结果的总结,擅自迟到、早退、旷工的现象多发生在工龄三年以下的新员工中,而试用后不能正式上岗的主要原因,也是不能很好地遵守企业规章制度;(2)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新员工可能有做到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愿望,但实际工作中往往结果不佳,追其原因是不知该做什么、如何做;(3)分析、总结和创新。在工作中善于观察、总结和创新是促进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养成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的习惯,是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的前提,也是进行改革创的基础。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无疑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每个企业都希望留用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途的员工;(4)团结合作。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善于团结他人、与他人愉快合作、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的员工,往往更能得到认同;(5)工作程序步骤清晰,工作场地整洁条理。这样的员工看上去一般会给人以工作能力上的信任感。

2.2建立仿真机械加工实训基地

以仿真机械加工实训基地作为机械制造业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训教学平台,以制造业生产型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行为规范、管理要求和管理工具为教学依据,把机械加工实训的过程按生产作业流程设计成仿真生产情景单元,把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实训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了解和掌握制造业职业行为基本要求和养成方法。(1)建立工作流程。原材料→出库→零件加工→质量检验→防护→入库。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生产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艺流程,并参与实施,从而了解加工制造、检验、质量控制、物料管理等过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学习和训练生产过程中的技能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2)建立仿真实训车间。车间布局仿真:按照生产型车间划分原料区、生产区、在制品暂存区、待检区、检验区、成品区、物流安全通道等,按生产工艺安排设备,力求还原企业生产车间的实际情况。目的:建立实训教学平台。(3)实行生产计划管理。订单→生产计划编制→生产指令下达→生产调度→核销订单→发货。目的:了解生产管理的目的,训练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4)推行现场管理。通过了解现场管理得目的、内容、方法、工具等内容,进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训练。(5)建立仿真组织机构。按照生产企业的生产系统组织机构的管理岗位设置,教师和学生分别承担其中的角色,在实训中训练和熟悉基本管理程序、掌握基本管理方法,从而达到规范和养成职业行为习惯的目的。

2.3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招聘和培养等方式,建设成了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机械加工实训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7人,职称结构:既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又有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科研与操作技能均过硬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职业资格情况:人力资源管理师1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车工、钳工、焊工考评员3人、二级建造师1人、ISO9001/ISO14001审核员1人、钳工技师、焊工技师2人;通过聘请和培养多种方式形成了由6人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的企业经历、娴熟的操作技能、优良的工作习惯和高尚的职业操守等,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是职业习惯养成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

2.4实训教学模式

本模块的设计,源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反馈、一线教师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和经验积累,以及对人力资源中介等所做的调查结果。在模块设计及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访问了多年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资深人士,设计了“生产实景+入职教育+实习训练”的教学模式。

2.5改革实训教学方法

对于理念建立类的内容,如果教法选择不当,容易给学生造成程式化、概念化、说教化的印象,产生抵触情绪,不易接受,因此,如何让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自觉接受训练,成为教学的难点,它需要一系列可以操作、学习和传授的具体工作行动,需要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1)氛围感受法。在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对未来岗位的认识,机械加工实训室从名称、人员称谓、学生管理等方面,都按照一般生产型企业设计,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以员工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机械加工实训室=机械加工车间,××班级=××车间,班长=车间主任,实训小组=生产班组,老师=师傅,让学生在职业氛围中认识岗位,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管理自己;按实训课目分成生产作业小组,明确管理人员:任命组长、副组长,班长总负责。(2)任务驱动法。实训教学过程以典型零件加工为载体,学生在实训中边做边学,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都得到提高。(3)行为示范法。比如教师在机械设备的保养、工具的摆放、上下班等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4)目标引导。实训开始,向学生讲清楚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及职场基本规则,并以实例说明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及职场规则对新员工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去做。(5)因果转换。以实例向学生讲清楚企业基本要求对企业安全生产、有效经营的重要性,职业行为习惯对产品质量、工作质量的影响。

2.6学法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养成”为主,也是教学重点。(1)自主学习法。向学生介绍企业管理方法,要求学生按照企业员工要求管理自己,学生在管理体系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自己管理自己。(2)合作探究法。在实训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和沟通,共同探讨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好的方法大家可以相互借鉴、推广,营造一个合作探究的氛围。(3)实践操作法。习惯养成只有在行动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养成,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

2.7教学过程设计

说明本模块训练的意义、目的;模块包含的内容;讲明训练目标、标准、讲明训练方法;分组,分配角色,发放管理工具;检查执行情况,讲评,提出整改意见。

2.8实训成绩考核评价

该实训模块的成绩约占总成绩的30%,按日常工作现场、设备、量具等的维护、实训纪律的遵守、到课情况等各项由指导教师、学生共同给予评定。

3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与思考

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养成教育;21天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308-01

良好习惯会引领人们走向成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育人的最佳方式。大量研究资料证实,人们可以通过21天的持续努力,打破原有坏习惯,养成一种新观念或新习惯。在高等学校教学中,更需要良好习惯指导学生持续进步。接下来,本文将结合笔者相关工作经验,详细论述“21天习惯”在高校学生养成教育中的应用。

一、简要论述“21天习惯”

威尔.鲍温是美国最杰出的心理导师之一,其在《不抱怨的世界》里面介绍到:母鸡需要花21天,孵育好一个鸡蛋;人类需要21天,培养一项新的行为习惯。相关研究资料证实,大脑需要21天时间构建一条神经通道。因此,经过21天的行为重复,会形成一个习惯,持续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牢固的习惯。因此,可以把习惯的形成、巩固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天至第七天,这阶段反复性非常大,需要不断提醒自己、要求自己,注意改变自己。一不留神,坏毛病、坏情绪就会浮出水面。在不断提醒、要求自己的同时,会感到很不舒服、不自然,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

第二阶段:第七天-第21天,这阶段会感到比较舒服、自然,经过了上一阶段的努力,良好习惯已经养成。但是,也不能大意,坏毛病、坏习惯还会“骚扰”你,还是需要不断要求、提醒自己。

第三阶段:第21天-第90天,经过了以上阶段的努力,这一阶段的习惯已经比较稳定,成为你人生中重要组成。无须刻意要求自己,习惯已经非常自然。

《21天习惯养成法》一书中,将三个阶段划分为:第1-7天,第2-8天,低9-21天,与此同时,通过21部电影、21首音乐、21本书籍,让人们重新感悟、思考人生,进而养成良好习惯。通过上述资料证实,习惯养成最重要的是不断坚持与巩固,从而形成稳定的心理理念。“21天习惯”也是高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关键。

二、“21天习惯”在高校学生养成教育中的应用

现阶段的高校教育,注重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及专业技能训练,但不少90后大学生中,存在诸多错误观念与不良行为习惯,比如说,不愿吃苦、缺乏合作意识与集体观念、抽烟、睡懒觉、拖沓、逃课、迷恋网游等等,如果不及时引导,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课堂教学中实施“21天习惯”。高校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部分学生只拷贝教师课件,懒得做课堂笔记,普遍存在迟到、睡觉、说话、玩手机、逃课等状况。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在21天随时抽查,并记录考核成绩;针对迟到、逃课情况,笔者不占用课上时间,做好课间清点工作;针对上课爱讲话、睡觉、玩手机同学,笔者请他们21天连续做到前排,并组成小组,根据具体学习任务,指导他们认真思考、手脑并用、维护教室卫生。“21天习惯”实施后,教学质量、环境显著上升。

2.班级管理实施“21天习惯”。在班级管理中,养成教育更易实施。笔者带过学风、纪律普遍比较差的班级,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意识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在新学期开学伊始,笔者就开展大学生好习惯、习惯与改变、习惯的力量等专题讲座,通过交流、寝室走访等方式,提醒学生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并以宿舍为单位,制定21天计划、监督计划。比如说,21天不逃课、21天晨读、21天合理作息等等,并及时进行交流、总结。并结合学生具体情况与学习任务,制定新的“21天习惯”。通过“21天习惯”实施,班级贪玩、逃课、懒散的学生明显变少,班风、学风有了显著改善。

三、养成教育实施“21天习惯”的要点分析

1.重视习惯与确定目标。高校教学中,很多环节都能够实施“21天习惯”,比如,新生入学军训、教学实践、勤工俭学、社团活动、实践训练等等。老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明确习惯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养成教育的实施,最终使教育由“他律”转向“自律”。认识到重要性之后,趁热打铁,制定明确的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坚持21天与继续调整

在目标明确以后,需要制定21天计划表,提醒自己,只要常抓不懈、坚持努力,经过21天,肯定会有较大改变。当然,一个良好习惯的稳定,仅仅21天时不够的,还需要继续加以调整,在原来基础上向着更美好的方向迈进。

综上所述,大学教育中,养成教育的实施非常必要。重视习惯、明确目标、坚持21天、持续调整,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四个关键点,良好习惯的养成重点在于自己重视以及科学训练方式的坚持。通过多种途径,让大学生了解习惯的重要性,重视习惯的养成,并制定明确目标,通过21天的持续坚持以及调整,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威尔·鲍温;陈敬曼,译.不抱怨的世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篇9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幼儿园时期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而好习惯决定人的一生。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师应通过正面的引导、榜样的示范,以加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其在学习中、活动中、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但是,在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正反对比,引起幼儿对行为习惯的注意

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年纪尚小,理解、认知、辨别等能力相对有限。又因其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好动且行为意识较差。因此,部分教师在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可能感到一定难度。对此,相关教师在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培养的技巧,采用有效的培养方式,从而提升培养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正反行为对比的方式,引起幼儿对行为习惯的注意。在行为对比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直观的形象引导幼儿,以不断强化幼儿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以洗手的习惯为例,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融入故事中,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故事情境。如:“小兔子和小乌龟是好朋友,小兔子有勤洗手的好习惯,而小乌龟没有。一天,小兔子和小乌龟在玩泥巴的时候,妈妈喊小兔子和小乌龟回家吃饭。小兔子吃饭之前把手洗得干干净净的,而小乌龟忙着吃饭,说吃完饭再洗手。下午,小乌龟突然肚子疼,妈妈带小乌龟看医生。医生伯伯问了情况,摇了摇头说:‘孩子,你这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了,吃饭前没洗手吧?’小乌龟脸红地笑了。”故事讲完之后,教师可以将“小兔子”与“小乌龟”的行为习惯进行对比,让幼儿自己说一说谁的习惯好,自己应该向谁学习。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对行为习惯的注意,有助于提高教育的效果。

二、树立榜样,引导幼儿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

经研究表明,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意识与能力,且部分幼儿喜欢和其他幼儿进行对比。根据以上两个特点,在当前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树立榜样的方法引导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榜样树立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为幼儿树立不同的榜样。

首先,教师自身应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染、熏陶幼儿。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艺术。课堂提问时,可以说:“下面,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回答问题”“请说”“请坐”等。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以自身的行为熏陶幼儿,如:随手捡起教室的垃圾;为幼儿打饭之前洗手;在学校之外的地方遇到幼儿主动和幼儿打招呼等。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适当地将这些内容引出、放大,让幼儿逐渐意识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另外,除了为学生树立榜样之外,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寻找幼儿中的榜样。如:卫生习惯。教师经观察发现班级中幼儿A卫生习惯特别好,他的衣服、小桌子上总是干干净净的,而且对于身边的垃圾他会主动捡起扔到垃圾桶。对此,教师可以适时在教室中表扬幼儿A的这一行为习惯。以此,为其他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行为训练,强化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正反对比与树立榜样属于教育引导,其目的是让幼儿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事实上,为使幼儿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离不开行为训练。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在行为习惯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细节的训练,并将行为习惯教育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

在组织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养成训练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课堂教学中。以洗手为例,教师在幼儿游戏后、吃饭前、吃饭后、上厕所之后应要求幼儿主动洗手。为使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方式,教师可以为幼儿编制相关的儿歌。如:“小朋友,来洗手,卷起袖,淋湿手,……我的小手真干净。”在教幼儿正确的洗手步骤之前,教师可以边唱儿歌,边为幼儿示范,以此引导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将行为习惯融入游戏中。如:“水彩笔找帽子”。教师经常发现一些幼儿在美术课后水彩笔乱扔,不盖笔帽、乱盖笔帽的情况。为改变这一情况,每次美术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水彩笔找帽子”的游戏,并将学习工具整齐、分类归位。第三,生活好习惯。幼儿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除校园生活外,积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培养幼儿珍惜粮食、远离浪费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鼓励家长担负起监督、引导的责任,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幼儿在幼儿园阶段的行为习惯多会影响幼儿的一生。因此,相关教师、幼儿应加强重视,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朱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115.

篇10

一、正反引导,培养幼儿行为习惯意识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分辨能力等较差,加之耐心不够,行为意识较差。而意识是决定习惯的关键因素,若幼儿不理解习惯,习惯培养也就成为空谈。因此,在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是基础性工作。

小班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不够丰富,对行为习惯的好坏认知较弱。培养幼儿行为习惯意识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幼儿的认知规律,以正面素材为主,辅以反面素材。如在卫生习惯的养成意识培养中,首先要告诉幼儿哪些做法才是卫生的、哪些不卫生,让幼儿有感性认知。然后教师可采用故事形式进行引导,如图片展示两个小动物,一个小动物因吃了不干净的水果闹肚子,而另外一个小动物则在吃水果前让妈妈帮助洗过了水果。幼儿观看图片,聆听故事后,教师询问幼儿该怎么做强化其卫生意识。

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意识的过程中,一是要注重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导幼儿,二是要不断强化。如礼貌习惯培养中,入园时和老师打招呼,和爸爸妈妈说“再见”,向人寻求帮助时要说“请”等,要将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如模仿表演)结合起来效果才会更好。

二、树立榜样,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兴趣

小班幼儿的模仿力较强,尤其是对教师言行较为信服。因此,在小班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并以幼儿同伴为榜样,通过鼓励激发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兴趣。

首先,要以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染和熏陶幼儿。如在教学中教师的书本掉到了地上,此时教师可说:“小朋友们,老师的书掉到地上了,我可不想让书宝宝变得脏兮兮的,我要把它捡起来擦干净。”接着教师捡起书本擦干净。然后以问题“小朋友们,如果你的书或其他东西掉到地上该怎么办?”引导幼儿,让幼儿明白“东西掉了要捡起来并擦干净”的道理。如此,通过教师的言行感染幼儿,让幼儿有学习的榜样,促进其行为习惯养成。其次,要发挥同伴的榜样作用。如在“安安全全滑滑梯”的活动中,幼儿发生了碰撞现象,一个幼儿马上向另一个幼儿道歉了,此时教师及时对该幼儿进行表扬,并号召其他幼儿向他学习。此时,幼儿受到教师的鼓励,获得了满足感,其他幼儿以其为榜样,起到了相互激励和督促的作用,激发了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兴趣。

三、行动训练,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实践活动,行动训练即要结合幼儿的一日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行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把养成教育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做到全面兼顾,突出重点。

首先,要注重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渗透到活动的每个环节。如针对有的幼儿饭前没有洗手的习惯,教师可亲自示范并以儿歌“手心搓搓,手背搓搓;小手干净,吃饭没病”激发幼儿的兴趣。此外如午睡、争抢玩具等,教师也可在幼儿出现此类情况时及时引导,以正确的做法示范。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教师就可先引导其他幼儿说说什么该做,然后教师带领大家一起做,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得到行为习惯的强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要注重以游戏方式渗透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在搬小凳子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儿童口吻引导幼儿轻拿轻放,如“小凳子乖乖,轻轻抱起,慢慢放下,我带你回家”。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边说边拿,参与兴趣较高,轻拿轻放的习惯得到培养。同时,要注重以对比方式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打针吃药我不怕”的教学中,有的幼儿害怕吃药打针,此时教师可让较勇敢的幼儿先示范,然后鼓励其他幼儿,让幼儿在榜样的带动下参与到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勇气。

四、家园合作,增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发现,一些幼儿在幼儿园形成了一定的习惯,但经过周末或假期,到园后习惯又变了。究其原因是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将已经形成的习惯破坏了。由此可见,家园合作对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