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义

篇1

关键词 科技创新农业大学TIA计划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石,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保持强大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无疑是摆在各大高校面前的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

针对这一课题,笔者以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TIA计划为例深入分析科技竞赛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作用的同时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培养的措施。

一、科技竞赛在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培养中的作用

(一)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

长期以来,大学课堂上依旧侧重强调教师的“教”,学生对理论的“学”,可以说仍是一种传统的“灌输”方式,即便是有较多的实习、实验等动手过程也是在老师的“模板”作用下完成的。这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使学生很好的将其学到的理论知识以及自己在学习中激发的创新想法运用到“实战”中。而烟草学院大学生TIA便是为改变该状况而产生的,大学生TIA计划即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训练(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的简称,是专为在校大学生设计的一种项目资助计划,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研究工作。TIA计划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措施。

TIA计划的宗旨是充分利用烟草学院的特色学科优势和科研条件,发挥教师和科研人员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大学生中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学术氛围。烟草学院在近两年的TIA计划中收获颇丰,完好的彰显了其举办的宗旨与目的。期间共有57件作品参赛,作品涉及农学、理工、化学等方面;338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35位烟草学院教授、讲师参与各个项目的研究与指导,规模之大、涉及之广实属罕见,在计划实施中实现大学生TIA计划与导师制的有机结合。导师主要负责学生课题的立项、组建创新团队,引导学生确定项目的研究工作,安排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组的业务学习、学术讨论及其它相关学术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科研创新能力。近两年学生作品都在突出了新方法、新技术或者新思路的同时凸显出创新性和独持性,例如《烟草根基优势细菌的筛选与鉴定》在利用菌类培养分离技术鉴定出优势菌种后进一步对利用优势菌制造菌肥来试图逐步替代普通化肥而进行了尝试,以期望去改变普通化肥的过度施用对土壤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TIA计划项目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研究类型可以是实验研究,也可以是调查研究。但是无论哪种类型均要求由项目团队独立去完成,且在项目实施中还要进行中期汇报以及最终的结题答辩。这些均需要项目参与者亲自动手去完成每个实验以及调查环节,样品的采取收集、仪器的使用、药剂的制取、汇报以及论文的创作、汇报PPT的制作等都来不得半点虚假,都需要每一个参与者用心、用手去完成。也就是在这些环节中,学生的亲手操作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三)促进学生的沟通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TIA计划项目的申报与实施以课题组为单位,每个课题组一般由3--5人组成。一个课题组便是一个团队,在为完成同一个课题过程中,参与者彼此要进行沟通、分工、合作,对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磨砺学生的毅力和心理素质。

TIA计划项目研究期限原则上为1-2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科技竞赛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新问题,之后分析问题并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中又会有新的问题等待解决。这是一个磨砺人的意志力与心理素质的长期过程。同时科技竞赛题目通常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这就要求参赛的大学生能综合运用多门相关课程的知识,不但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还要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去涉猎或者深入研究其他学科的知识,多参阅各种文献资料。

二、烟草学院大学生TIA计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自身认识不够。

学院设置TIA计划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项目里大学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体。然而,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认识却不够到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目的认识不够深刻;学生的功利思想突出,将获得的奖励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追求;第二,缺乏实现创新的意志素质,学生参与时热情高的多,长期坚持的少,经受不了挫折、耐不住寂寞、不能全身心静下来做学问搞研究。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不够强,喜欢单干,图一时热情,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挫折或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时,很多学生不愿意继续坚持或者直接放弃创新活动。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影响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健康、持续开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二)一些基础设施不够完备。

学院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投入了足够的活动经费,每届科研创新方面的固定投入均为10万元,再加上相关导师的科研经费支持,用于科技创新研究的资金是有保证的。物质保障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无法得到使课题得以顺利开展的场所以及仪器设施,经常会出现课题小组在使用仪器问题上发上冲突。这些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甚至打击了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

三、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的建议

(一)加强学校自身的建设。

学校在专门指派专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进行指导的同时,更要尽力克服资金不足、人手缺乏等因素完善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此同时利用企事业合作单位等具备的有利条件为大学生展示自身创新能力提供平台,从而实现政府、校、企业、学生本身的互赢。学校还应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平台,进行广泛的科普教育与宣传,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和创新意识,加大学科的互补优势;同时还要聘请校内外教授、专家作学术报告和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交流,进行学术讨论。

(二)加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我们要加强对科技创新内涵的宣传,积极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如课堂、课外活动)做好引导和宣传工作,介绍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培养、自我完善中的承担功能和所起的作用,让广大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在行动上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四、结语

努力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改进科技创新模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力度,使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田养利.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丰十会科学版),2011,(8):126-127.

篇2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实验计划

作者简介:龙激波(1971-),男,湖南涟源人,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讲师;阮芳(1981-),女,湖北咸宁人,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讲师。(湖南湘潭41110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29-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高校对创新素质教育进行了大胆和有益的尝试,尤其近十年以来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教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培养体系、科研创新活动的选题与培养途径、科研创新活动的管理体制、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表现为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独立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归纳总结并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有效途径: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实践过程,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的虚假,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通过科研活动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事求是、认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大学生从事科研的过程就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知识整合的过程,学生面对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还要有相关其他学科的知识支撑,这必然促使学生涉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能弥补大学生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不足。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非常重视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各高校也资助一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为基础,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提高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创新教育氛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自“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以来,吸引了全国众多高校和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然而,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地方高校中开展的时间不长,从实验计划的实施方法与实施过程等方面,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时间

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主要由所处的学习阶段决定,由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在大学本科四年学习中,第一学年主要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学生学习任务重,而且缺乏承担创新性实验项目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第四学年学生除了课程学习外,一类学生的主要精力用于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另一类学生则寻找就业机会。第二、三学年学生处于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的阶段。2008年湘潭大学成为教育部第二批批准立项资助创新性实验的高校之后,湘潭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生积极参与实践。从各项目实施的效果分析,在创新性实验计划中,为了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在第二、三学年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为最佳时间段,项目实施时间以两年较为合适。

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选题

目前项目选题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指导老师选题、学生自主选题、学生与老师协商选题。确定题目时既要考虑项目是否适合本科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水平,又要考虑项目的实施方案及操作步骤的可行性,还要考虑预期成果是否明确合适。

指导老师选题一般受老师科研水平和科研方向的影响,而且大学生的创新性实验项目与科学研究人员的科研项目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学生的创新实验项目是以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而不是以得到具体的科研成果为目的,选题时应把自主性、可行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而不是一味追求脱离本科生实际能力的尖端和前沿性课题。有的指导教师不是从学生的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出发,而是从自己的研究领域,甚至从自己的科研课题里给学生提出一些创新题目。由于学生知识积累和视野的局限,当老师给出一些这样的创新题目时,学生往往对这些项目没有清楚的认识。大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虽然结题时成果累累,甚至获得大学生创新大奖,但大学生对研究内容仍是一知半解,不能从理论上解释自己所做的创新研究工作。这类项目选题过难或者偏离本专业知识,超出了本科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学生完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和实验,即便最终完成项目也很难说是真正的成功,影响了创新项目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学生自主选题时,由于其自身知识的积累以及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局限,往往很难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前沿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很难把握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与自己所学专业理论水平的联系,不但使选题的创新性、方案设计的合理性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且也降低了立项的几率。即使项目立项,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很难真正得到提高。

学生与老师协商选题,指导老师可以把握项目的先进性和新颖性,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地方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可以从学生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动力、综合运用学生在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湘潭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生创新项目实施中,选题时以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的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等专业理论为基础来分析和解决建筑节能技术中的一些问题,如解决夏热冬冷地区节能通风墙体的结构设计问题、热湿传递作用下竹材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问题、室内环境空气质量问题等等。这类问题地方高校的大学生都容易理解,而且可利用所学专业理论分析问题和利用本科阶段实验技术与实验设备进行实验研究。项目与实际工程联系可充分调动学生在项目创新研究整个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培养方式

近期通过对地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参与创新活动的渴望。然而,目前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组成员大多是在项目申报时临时组织起来的,部分学生申报科技课题是凭当时的热情,把科技项目当做一项具体的活动而没有当做自己创新能力培养的机会。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水平有限,申报前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缺乏科技创新的思维与意识,认为搞创新活动很耽误时间,挂了科不值,申报后也缺乏长期从事创新活动的耐心,不能完整和系统地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开展应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以及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大多数本科学生而言,参与创新项目的主要成果是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训练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的科学研究作风。因此,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包括自学与获取信息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

自学与获取信息能力指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自我提高学识、自我长进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坚强的意志、正确的自学方法、坚持锲而不舍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自学策略和能力等。在项目研究开展之前必须要了解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有效地收集有关科研成果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在别人的起点上开展研究,提高研究效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指导老师可以根据项目研究进度和内容提出大学生创新项目各阶段的自学内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较强意识;熟练掌握互联网网络及各种计算机检索系统、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图书资料的分类系统、国际专利分类法、一些重要的检索刊物和工具书等信息工具、获取信息的方法;准确地识别信息的意义和重要程度,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处理信息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富于独立思考、能够提出见解、善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科研能力的核心,在大学生创新项目实施进程中建立一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求异思维、重视发现疑问的教育环境。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找不到问题”也往往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中缺乏毅力的常见原因。及时对学生的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学生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和纠正,特别是要防止学生放任自流,浪费宝贵时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组织项目组成员进行讨论和辩论,使学生真正有所思考,科研创新能力真正有所提高。

四、项目指导老师的有效性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指导老师一般从项目选题开始到完成给予全程指导,以求通过创新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得以发展的保障。虽然科技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是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认真指导,没有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指导教师,将很难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实际上这也是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一种拓展,教师应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指导老师在学生的创新活动中表现为三种状况:首先,教师大多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成长起来,而且高校教师的科研任务和教学工作原本已经十分繁重,因此,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参与创新活动的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其次,指导老师虽然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和经历,有些老师是从高校学习直接进入高校教书,在一定意义上还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很难把知识转化成科研创新能力。再次,有的指导老师不是从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知识水平出发,而是从自己的科研课题里给学生提出一些创新题目,使学生在实践和操作过程中感到茫然无措,从而使学生失去对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兴趣和毅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的作用也表现为两种趋势:一种是指导老师积极性不高,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不大。有些学生虽然有想法,但是受知识水平、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实现。另一种是指导老师在科技活动中指导过多,主要的研究工作均由指导老师承担,导致学生在活动中只是承担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这些都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科技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培养。

为发挥指导老师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中的作用,高校应把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放在重要地位,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善于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指导中。同时,改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由单一老师指导的现状,根据专业特点、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现状等因素,建立指导老师团队,完善指导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期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施芝元,薛成龙.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践的理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1):63-67.

[2]陈曦,冯希平.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践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12-13.

[3]陈洋,闫达远,明道福.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93-95,105.

[4]曾兴雯,赵树凯,赵韩强,等.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子教育,2008,(3):48-51.

篇3

关键词:医科大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对策

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世界竞争日趋激烈,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决定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取得优势地位的决定性要素。大学生作为国家人才资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自主学习、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发展。因此,医科大学生成为专业过硬、技术精良、紧跟医学发展步伐的优秀人才是当前医学院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能力是指在艺术、技术和科学领域的实践活动中,提供新发明、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思想,独立创造、分析、质疑、实践和探索的过程,是衡量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关键因素。自主学习具有独立和能动的特点,采用创造、实践、质疑、探索和分析的方法实现学习目标,是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二、医科大学生自主学习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某地方医学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法,对5个年级、4个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成功回收460份,有效率为92%。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下表。

2.研究方法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和现状调查,其中后者包括六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2~5 个条目,内容包括学习认知、学习意愿、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和学习环境等。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研究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科研活动的兴趣、认识程度、接受科研教育的程度以及期望参与科研活动程度等几方面内容。

3.自主学习的调查结果

(1 )医学生整体自主学习状况。医学生学习认知、学习意愿、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和学习环境得分分别为(16.1±2.3)(7.2±0.9)(13.0±1.7)(14.4±2.2)(19.3±2.5)(10.9±1.5)分,总分为(80.9±7.9)分。其中学习意愿得分率最高,但是学习时间方面得分率最低。

(2)不同年级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异。大一、大二、大三与大四、大五两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级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结果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4.科研创新能力的调查结果

在本研究中,在论文或者相关的知识领域有过小发明创造的仅8%,在学习中创新的人占30%,认为学校教育满足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需求的占15%。认为大学生应该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高达90%。

5.医科大学生自主学习与科研创新能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比较多,但总体利用率较低,多数学生喜欢采用网络与同学交流,对于传统图书、报刊等纸质资料选择相对较少。大多数学生课余的自主学习时间比较充裕,但医学生普遍认为其课余时间与其他专业相比较少,且学生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学习制订相应计划的学生仅占50%;学生对学习的总结和评价比较积极,但多数仍是受到外在因素刺激,自发进行学结归纳的不多。综上,目前我国医学大学生需要正确的学习引导。

大学生对于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但部分学生还存在思路转变困难的问题。有部分学生表示,对科研创新知识进行过了解,但掌握得不牢固。还有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有创新的想法却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进行转化。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层次不高,主要表现为基本不了解医学科研课题设计和实施的方法与过程,对收集、整理和分析科研结果的方法掌握不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除了上述学生主观因素导致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不足外,还存在一些客观因素,如传统高等教育仍然沿用“填鸭式”教育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发现与探索能力的培养,学生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这既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建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6.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1)明确学习目标,强化正确的学习观。自主学习,不同于学生自己学习(自学),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觉适应社会需要和专业要求,根据自身水平,自主确立学习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进行有效自我评价的学习行为。自主学习既包含学生“学”的态度,也包含学生和教师双方对待“教”的态度,且这种态度是积极主动和富有创新精神的;自主学习的两个要素是教师和学生,其中以学生为主。因此,要想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从观念上纠正学生对于“自主学习”与“自学”二者概念上的误解,使学生真正树立学习的主体意识。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学习主动性不强、创造能力和临床能力不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型教学观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充分发挥辅导和引导作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型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发现型学习。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

(3)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研活动。学校应进一步加大科研实验室和教学实验室的开放力度,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活动,通过文献阅读、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环节,了解学科发展的脉搏,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科学创新的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创新的过程中,应注意选题难度要适当,以免因为过难而挫伤学生的科研兴趣。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 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上下对于科技创新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大学生作为参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成员,在参与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指出了大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鼓励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一、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意义

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有助于激发全社会进行科技创新的热情,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大学生是未来二十年中,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能够最大范围的激发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另一方面,和其他社会阶层相比,大学生在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以及个人能力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能够使大学生主动地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尤其是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科技创新项目,更是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有益的作用。

二、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目前,以“挑战杯”为主要平台的科技创新在全国范围内逐步被大学生所熟知并接受,但是大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数量,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造成了阻碍。

第一,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意识不强。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以及初等、中等教育体系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体,应试教育的模式不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使得进入大学后的大学生在创新意识方面有很大的欠缺。目前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大多是出于获得某些政策奖励的目的,为了创新而创新,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不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质量。

第二,科技创新制度不完善。虽然我国在鼓励科技创新方面提供了很多政策方面的支持和引导,但是由于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起步晚、底子薄,因此在很多引导科技创新的制度方面还很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奖励机制不够成熟。社会上对于科技创新的鼓励和引导并不充分,很多高校对于科技创新的优秀人才也并没有相关的奖励政策,使得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二)资金支持不足。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基金会、社会团体等对于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非常充足,在我国,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则主要来源于国家机器,难以支持数量庞大的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

(三)没有完善的指导教师制度。一方面,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经验不足,需要有专门的指导教师进行帮助;另一方面,我国很多高校并没有专门的机构和部门负责科技创新,因此,也就缺乏有经验有能力的指导教师对大学生的科技探索进行引导。这种指导教师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大学生的创新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四)缺乏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最主要的平台就是参与“挑战杯”。但是由于参赛人数、比赛性质、活动资金以及比赛规模等原因的限制,挑战杯的平台并不能满足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需求。而我国目前又缺乏其他有效的平台,因此对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产生了阻碍。

第三,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不高。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成果,很少能被企业或社会团体所运用,投入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其市场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三、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首先,要广泛宣传,增强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参与意识。学校、政府和社会三个方面要全力配合,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的宣传工作,使科技创新成为一种观念深入每个大学生的脑海。

第二,逐步建立并完善科技创新制度。要继续出台并完善相关奖励机制,鼓励社会以及企业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此外,要逐步建立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并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让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技能力有用武之地。

第三,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科技创新的实用性和长期性。要在大学生和企业之间搭建有效平台,让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快速的投入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既促进社会的发展,也为大学生能够在科技创新中获得实际利益。

四、结束语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是促进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促进大学生自身进步的有效手段,对于国家和社会,对于大学生自身都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积极引导并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数量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后盾。

参考文献:

篇5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以学生个体学习兴趣为导向,以创新型科技课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解决实际困难和社会问题为切入点的科研实践活动[1]。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可学到许多在书本、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通过勤查资料、参与实验研究,可提高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通过撰写科研报告、论文,可提高文字写作水平、科学表达能力、专业综合能力,逐步掌握分析论证的方法;通过科技创新团队的合作,可增强沟通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涵养,培养健全人格。这些都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可促进学生的创业就业。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更好地掌握未来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可培养职业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品质和经验。历年的就业情况表明,一些参加过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毕业生,特别是那些曾获奖的学生,在“双选会”上特别抢手,而成为就业市场的宠儿;一些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培养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创业成才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受到社会的好评。

3.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实现科技与人文的融通,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锻炼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技创新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这促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相关学科内容,培养运用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打造创新人才,锻造栋梁之材。

二、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全国各高校普遍开展以“挑战杯”为主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我校自2005年开展第一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来,至今已有五个年头。作为一名高校的专业教师,笔者亲自指导了三届的学生参加这项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和制约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参与的愿望虽强烈,但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2.学生科技创新思路不够开阔,自主创新课题数量不多。参加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指导教师拟定课题或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中。

3.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他们都有一股强烈的参与热情,都想通过这项活动做出点成绩,展示自已的才能。但在具体的创新实践环节,如:选题立项、申报书的填定、实验方案的设计及课题的实施开展,都存在比较强的依赖心理,希望指导老师直接给他寻找思路,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相对不足,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缺乏经费资助,有些很好的思路想法也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无法付诸实践;学生开展活动的硬件配置不到位,学生只能东拼西凑勉强应付,这样的工作模式很难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规范、有序、高质量的持续开展。

三、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几点建议

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正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建立适当激励机制。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专栏、编发简报的形式和利用校内广播、校内电视、校园网络等途径,加强对活动的宣传,进行广泛的动员,要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组合参赛。除此之外,要建立健全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一个运行系统,它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相关组织的目标实现,运用相应的刺激手段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利用设置明确而有意义的目标引导学生的行动,把组织的共同目标和个人的心理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调动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建议高校可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与学生的升学就业及平时学习成绩的评定结合起来,这能让所有大学生看到科技创新给自已带来的学习效益和美好前景,使他们产生不断追求的精神动力。

2.开设与活动相关的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创新型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环节[3]。如果缺乏系统、规范的引导,人的创新思维很难转化为创新能力;同时,创新能力的提升还需要进行具体的创新思维训练和实践,遵循一定的创新规律。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尤其是一些在创新方面卓有成效或创新思维活跃的专家学者,给学生开设创新课程,介绍创新的思维方法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由学校科技处相关人员介绍科研项目申报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科研选题、申报、立项操作的基本流程。

3.加强平时的学术交流活动。经常组织广大学生参与到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如以举办“教授或博士论坛”“教师科技报告会”“国内外著名专家学术报告会”“大学生科技论文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和动力。

4.加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技术和能力。笔者认为,理论教学的改革应侧重于教学模式、授课形式、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在教学模式、授课形式上,我们更多地倡导师生互动的研讨式教学法。教师可事先布置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议题给学生课后思考,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再结合自已的理解与思考,书写成文,拿到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交流。对于基础好的高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双语授课的模式进行专业教学,提高他们专业外文的阅读能力。在考核方式上,由单纯的闭卷考试改为多种形式的综合评定,如撰写小论文、综述、堂上交流与讨论等。实验教学改革应侧重于通过开设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来全面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5.学校应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规章制度,并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4]。规范的制度,对推进学生科技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使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正规化的发展道路。制定相应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施办法》、《学生课外科技项目的推荐申报立项管理条例》[5],对学生科技活动所涉及的组织领导,教师指导,经费使用作明确规定,并将其与学生所修学分挂钩,从而保证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有章可循,步入良性循环。此外,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必然需要一定的场所、设备和经费,学校应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这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以开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我们强调,经费的投入要以务实为原则,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过程中必要的支出,用于相关器具、书籍、材料的购买和调查、实验中不可缺乏的其它花费,以及扶持有发展前景的应用型科技成果的推广创新等等。学校应建立起一整套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管理使用制度,保障经费合理、有效、有序地使用避免浪费。经费的投入和管理可以采用基金制的方法,专项用于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学生通过申报、答辩等形式申请基金的使用。学校还应该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硬件设施(如:创新实验基地、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使学生能有场地开展他们的科技创新实验。

6.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应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导教师的责任主要是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他们的参与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学校一方面要通过建立相关的激励措施,如:指导科技创新活动与教师的工作量及评职晋级相挂钩,这才能有效地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可聘请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卓有成就的教师传授经验,尤其是在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选题、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如何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方面,传授可相互借鉴的一些指导性意见。此外,指导的方式、方法也应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让更多的教师在指导水平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势必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为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高质量开展,应在学校层面上,建立和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机构,加强资金保障,推进教学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在教师层面上,应引导和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将教书育人功能延伸和拓展;在学生层面上,应增强刻苦学习,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构建起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教育与实践体系,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东升.科技活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安徽科技,2005(12):46-47.

[2]王祚桥,等.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52-54.

[3]何志霞.高校科协与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2006(13):19-20.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教育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指大学生通过对科学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应用与创新,以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为目的,主要为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多年来,中国大学教育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几乎没有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领域的尝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是高校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实意义

1.1 科技创新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其重要内容及重要实践环节正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坚持知行统一,把实践创新融入理论学习中,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学生通过参加科技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观察问题、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课本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科技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2];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因为学生要参加一项科技活动,不但要完成科技作品本身,还需要书写制作报告,就必须具备思维清晰、文笔流畅等,而且有些活动还需要接受专家提问,进行现场答辩。所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实作风、协作公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也是大学生克服挫折,调整心态,不断进取的过程。

1.2 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技活动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科技领域的很多悬而未解决的问题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能有效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使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并举,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参加科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主要包括责任感、使命感、顽强意志和毅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学生通过参加科技活动获得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在大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时候,还需要重点培养大学生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这样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素质教育和学校整体工作中实现有为、有味的坚强阵地,最主要的就是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素质拓展、全面成才的宽广的舞台[2]。

2 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参与率低。由于学生长期接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并且很多的高校存在一定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因此严重的影响了多数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以此制约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从大学生参与“制作(撰写)科技作品(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申报学校科研立项项目”等三项活动中不难看出,大学生虽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但是真正进入科研领域的比例是少之又少的。虽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打算在全国各高校引起强烈的反映,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但从每年高校的参与人数来说,也是凤毛麟角,更多高校只是把它作为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一个口号,唱得很响,但是并没有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大学生积极行动,参与其中。

2.2 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和帮助。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创新性和专业性特点决定了专业教师的重要指导作用。在普通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往往是一些大学生有创新意识和愿望,自己动手进行一些科技含量较低的小制作,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指导教师几乎不参与,或参与非常少,导致学生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低,作品科技含量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2.3 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促进大学生能够不断深入研究科技创新活动、平衡有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基础,与学分设置、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评价体系,物质和精神激励等因素密切相关。但一方面,以获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特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虽然也形成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但这种激励标准高,太过于苛求、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还没有建立联系这些因素之间的机制,只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而忽视学生的学分及评价制度创新,激励学生科技创新制度还没有真正形成。

2.4 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活动场地、必要的资金和实验室仪器设备都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目前,大学生由于科技活动投入的严重不足,我们可以从以下进行分析:忽视管理团队的组织和专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活动经费来源,一般主要依靠学校的补助;专门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和场地非常的有限,有些高校甚至是没有的。这些物质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学生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

3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3.1 加强宣传,营造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根据参与学生少的现象,应该积极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宣传,给学生解读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和保障激励政策,同时介绍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中的强大功能,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并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宣传和指导,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2 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建设,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机制。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完善运行管理体制。首先,大学生创新活动能够开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第二,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提供相应的活动经费和硬件支持,以此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第三,要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事业心强、有吃苦耐劳精神、经验丰富的专业指导教师团队,这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驱动力[3]。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奖励机制,以此加大科技创新的表彰力度,并与奖学金评定以及优秀学生的选拔等评比活动挂钩,要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体系,从而调动学生主体和个体的积极性。

3.3 建立科技创新教育基地,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实践性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显著特点。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比较稳定的教育基地,才能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社团,努力营造学术氛围,经常举办各种学术科技类活动,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成立创造发明协会等科技类社团,鼓励学生开展活动的自发性、自主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并为广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为学生的创造潜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创造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以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培养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庆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8(Z1).

[2]葛彦东.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

[3]杨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高校素质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

篇7

 

独立学院作为现今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按照国家的“十三五”计划,大部分学校必须走转型之路,传统理论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转变为实际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每年举办很多相关的竞赛和项目,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互联网+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参加这些比赛使得学生很好地验证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将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推动独立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

 

一、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科技创新活动促进传统教学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为辅助,使得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展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和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动手中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独立院校的学生由于知识基础较差,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缺乏自信心,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容易出现自卑、畏难情绪。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与各类院校的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一些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要完成繁重复杂的实践学习任务,有时需要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而且要经历挫折、打击、迷茫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毅力和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

 

3.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对各种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软件仿真技术、虚拟仿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根据结果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计算机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规划设计、仿真分析、测试调试实际电路和系统的能力等。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可以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遇到问题一起研究讨论,大大提高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

 

二、独立院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措施

 

1.举办专题讲座。

 

组织学院或聘请其他院校有丰富科技创新活动经验的教师举办科技创新专题讲座,让学生从本质上了解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和内容。通过这些讲座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挖掘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潜能,为他们科技创新道路指明方向。

 

2.组织开展各种学习型社团。

 

在学生中多开展各种学习型社团,如自动化控制协会、智能机器人协会、通信电子协会等。邀请刚走进大学校门的新同学加入感兴趣的社团,老生带着新生学习研究,将他们培养成为未来科技活动的主力军。各种学习型组织团队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学习科技创新相关的专业知识。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让大家找到与自己研究兴趣相同的伙伴,逐渐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校园文化氛围。

 

3.编写整理竞赛培训资料。

 

针对各个竞赛内容编写相应的赛前培训指导资料。如电子设计大赛,将一些电类基础知识如元器件的识别、经典芯片的使用等资料分门别类、归纳整理。独立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实践能力薄弱,创新意识不强,所以必须编写出符合独立院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资料,使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

 

4.定期组织各类科技竞赛。

 

定期组织各类科技竞赛,检验教师的培训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将来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竞赛做准备。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形成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5.组织教师去兄弟院校学习交流。

 

安排教师去兄弟院校访问学习,研究新的创新活动的开展方法和内容。每个学校在创新活动方面都有自己的专长,多出去走走看看,有助于本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对科技创新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

 

6.校企合作模式。

 

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企业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学校与企业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与企业合作,一是可以了解和学到当前最新技术知识和生产第一线上需要的技术技能,使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与实际紧密结合,思路和想法与当前知识领域相融合,设计出来的作品可以进一步加工改进成为产品,实际应用意义较大。二是利用企业丰富的资源,包括高精设备、高级人才、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赞助等。逐步研究探索校企合作之路,真正做到老师和学生“走出去”,企业高级人才“走进来”,将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企业生产技术相结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团队意识,增强自信心,对独立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工程人才有远大的意义。

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的英文“innovate”其注解为“makechange”(改革),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式和常规戒律,发现某种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新兴事物及新的思想活动。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激发广大民众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来建设创新型国家。金陵科技学院树立“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有效地加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提升了我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电子信息类专业包括计算机、通信、电子、光电等一系列热门专业,是21世纪及未来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热门学科之一,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知识发展和更新速度很快,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在培养过程别注重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有可能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未来的工作中大胆进行科技技术创新,担当起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重任。金陵科技学院积极响应国家的“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决定的一项重大决策,以人为本;立足于南京软件名城的需求视野,为积极响应江苏省培养软件类卓越工程师及南京市建设“国际软件名城”的重大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以南京软件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

2016年,学校关于本科专业的人才能力培养修订工作以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为指导,提出并强调要大力发展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再次加强了对教学环节中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要求把实践环节体现在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加强校企联合和校企共建实验室,树立牢固的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电子信息类作为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如何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面临的棘手问题。根据国家科技创新的思想和应用型大学发展方向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学校花费了大量时间加强了电子信息类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和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的第一步是要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任务的承担者,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方面,金陵科技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一方面,教师的科研项目团队加入了学生的新兴的血液,可以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而且新思想的加入,可以碰撞产生很多新的火花。一部分学生加入科研项目,并在项目中提出独特的创新见解;另外一方面,学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活动,动手能力和科研兴趣都得以提升,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学校还一直开展大学生导师指导制,每年经过严格的选拨工作,选拔出一定数量的优秀科技创新导师加入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队伍中。根据大学生人数配置一定比例的科技创新导师,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理解力、想象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通过科技讲座培养学生兴趣。大学生是现代科技创新的承担着,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兴趣也是教育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政府工作报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我校发展思路中进一步明确了办应用型大学的目标,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投身到学校的事业发展中去。学校每年一定数量的科普宣传、教授面对面、专业认知实习、科技创新讲座等一系列的活动,活跃校内创新文化氛围,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要求本科生每学期参与2次以上的科技创新讲座,本项目结合实例讲解或者分享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分享科技创新的经验和成果,对项目开展、论文写作和专利申请等内容进行指导。在讲座举行后,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和老师或者项目负责人继续保持联系并交流,在大学生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大胆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3.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和。组成由以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团队,参加电子信息类科技创新比赛和技能竞赛。每年学校组成都有一定数目的学生获得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省级指导项目资助,在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互联网+创新创意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中美创客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竞赛和学习过程中,学校还大力注重把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转换为创业能力的培养。在项目开展进行过程中,进行论文指导和专利讲座,指导学生、申报专利(含软件著作权),在国家级期刊,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创业,了解学生学习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三、经验和不足

在近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一定的经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结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地布置不同的任务。比如大一的学生重在积累和科研创新工作的启蒙,大二学生重在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高和科研创新工作练习,大三和大四学生可以结合专业兴趣开展一定的比赛来锻炼自己,大四学生可以面向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培养一定的职业技能训练。在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前提下,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关键技术方面进行重点指导和技术把关。当然,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一是观念的问题,现在高校和老师甚至是学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得还不够重视,总感觉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学习。二是现在的大学生比较忙,大二大三学业学习时间比较多,没办法持续投入科技创新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生转到卓越班学习后,抽不出时间进行工作,耽误项目的进展。大四学生要实习、考研和找工作,也抽不出时间来进行科技创新工作。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科研类高校,实验设施相对缺乏,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不足,希望未来可以有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验室和科技孵化园。

四、结语

本文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结合我校电子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几项重要措施,总结了学校在电子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对未来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91.

[2]陈小虎,雍海龙,黄洋.新兴大学与转型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136-142.

[3]刘德才.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6,(1):81-83.

[4]王强,高婷婷,曹永成.应用技术大学信息工程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6,(5):21.

[5]包永强,梁瑞宇.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大学教育,2016,(4):163-164.

[6]黄景飞,刘忠.应用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51-52.

篇9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社会途径

创新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生生不息的灵魂。相关学科的大学生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无论是大学生自身,还是大学、社会等各方面都应着力于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不断推动大学生的科技创新。

1、大学生科技创新首先源于自身

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首先应在于大学生自我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的条件下,自身之外的各种因素是相对稳定的,而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千差万别和时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且对于内因和外因的比较中,内因起到了决定作用,所以,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过程中,应着眼于大学生自身意识的深化和能力的培养,亦即不断深化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进行能力培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不断深化大学生内源式的科技创新为主,即使是大学、媒体、社会等等其他方面外部因素,也应不断着眼于以合适的方式发展大学生的内在创新品质与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不断培养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首先自身需要不断积累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就目前来看,一部分大学生往往存在着被动学习的状况,这种被动学习要么体现为对知识的以死记硬背、被动应付考试为主,而缺乏对知识的灵活掌握;或者单纯以就业为目的,仅仅关注就业、甚至面试应聘所需要的知识,而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其中表现为在大学期间逃课较多或者以及格为目的的情况,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四年大学时光中沉醉于游戏、上网聊天或者课堂外的其他活动,而对于课程学习却不感兴趣;一方面对于学习或者研究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为了自己所要追求的未来却又不断致力于考取硕士研究生甚至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一方面大学期间的课程有少数学生逃课成为习惯,但一旦进入公务员面试却又会花费上万的学费参加短期的商业性的培训,在其中尽显浮躁和功利的一面。

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大学生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创新的实践,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的实践,才能一方面不断验证自己的知识扎实水平,同时不断获得创新的感受与体会。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实现科学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因为创新而不断获得对于自身知识欠缺的回馈和下一步知识学习的方向,这事实上也符合实践与认识发展的规律,实践与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具体体现为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不断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过程。创新与学习事实上也类似于这样一个过程,科技创新不断为知识学习提供方法性指导,而现有的科学知识的掌握又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知识基础。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提出一个新概念、新理论,同时还是一种新发明、新创造,另外科技创新还包括科技新理论、新知识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从而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科技创新从内容上说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另外,科技创新从过程上来讲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科技创新的环节上来说,要经历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等完整的环节和阶段,所以为实现创新,必须要具有较为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要具备各方面、完善的智力品质,另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情商,既要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技创新有热情、有信心、有意志力,也要能够长久的保持这种积极的情商因素,避免三分钟的热度和一时的兴趣,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

所以,作为一个大学生有无创新能力,不仅和知识基础有关,同时也和大学生的智商有关,和大学生的情商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科技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而要不断培养与提高这种综合素质,就需要大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主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实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

2、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大学的职责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大学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外部条件。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首先从年龄上刚刚年满十八周岁,正是从少年到青年过渡的时候,另外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从农村和县城来到地级市、省会甚至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这会使得大学生对现代文明充满了热情与好奇,从而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技创新充满了强烈的兴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应积极做好引导和扶持,从而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造成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较弱的原因除了自身的原因外,在外因中,还有一方面是,一部分大学老师仍然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在很大程度上缺少对于学生创新的引导,或者试图使学生能够从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向,而缺乏对学生个性化研究方向与研究兴趣的鼓励、扶持与引导,同时在诸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等等活动中,教师参与学生创新的意识不强,往往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积极性不够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科技创新缺少方向性和方法性的引导与支持。

为不断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大学的责任首先应该不断构建导向科技创新的完整的课程体系。这样一种课程体系,不仅应该保证获得丰富的、完整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还应该使学生获得创新所需要的各种丰富的、及时的信息,为学生科技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不断了解科技发展的各种前沿知识,掌握科技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同时通过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学业发展铺平道路,也有利于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从而不断提升能力,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常态化、稳定化与高效化,实现投入产出率的持续增长。

在大学整个教育环节和领域中,应注重不断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环境,这事实上体现了大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系统建设的问题,这种环境既包括校园文化环境,也包括整个大学的育人机制和制度建设,其目的就在于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一流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使创新与进步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潮流,同时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应该能够使学生对学习和学术研究既具有浓厚的兴趣,又能得到较好的指导和引导。这种氛围也应该能够善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与习惯,促使大学生积极实践科技创新,使大学生能够得到很好的引导、规范与支持,明确学习的目标与方向,即为创新打好基础,又能促使和辅助大学生不断实践创新。

在不断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大学也应该在课程设计及整个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现在大学中的一些课程则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形成了脱节,甚至相对社会发展来说已经严重滞后。当然针对大学的不同学科,按其学科特性来说分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开发学科, 当然基础学科和社会生产与技术现实来说可能距离较远,但是相当一部分应用学科和开发学科则也存在着与现实脱节的情况,这样非常不利于大学生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大学生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除了对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外,还应该设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中心,设立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不断鼓励、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与科研活动。

此外,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也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和有关教师应该对大学生创业持积极肯定和鼓励的态度,制定有关的政策,引导大学生在新技术领域进行创业的实践,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了当前科学技术与社会应用的发展趋势,即科学技术越来越密切的社会化、经济化和组织化,产学研日益呈现出越来越密切联系的趋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并非只是简单的知识创新,其中最大的意义还在于科技的产业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创新与实现。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也需要大学不断改革学校教育考试与评价方法,现行的大学学科考试,往往是由任课教师自主决定,一些课程在在考试形式上多侧重于多侧重于现场考试、笔试作答,而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考试较为缺乏。在考试内容上,多是要求以对知识的背诵、记忆为主,而对理解、运用的考察较为薄弱,而对大学生的考察,应该实行基础知识与思维能力并重,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并重的考试形式,重点测试学生的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科技创新的能力,采取书面作答与现场操作、社会实践、产品设计等方式相结合,真正能通过考试形式的改革与创新对学生的学习和科技创新起到较好的引导和评价作用,以实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当然,要做到上面各方面的要求,大学最重要是要做到自身教育观念的创新,自身必须不断创新观念与做法,从过于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转换为以能力培养为主,不断启发与引导学生创新思考,进行创新实践,认识到必须尊重和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育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服务。

3、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的社会途径

培养大学生具有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和自身做出努力以及大学的责任以外,社会也需要承担重要的责任,起到应有的作用。大学生能否真正成才,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真正实现在各个方面的创新,这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况且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在学校中所做的一切,其目的都是为了在社会中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所在,从上述意义上说,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社会相关机制之间应该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的关系。

社会各方面应该为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不断提供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近年来,虽然政府和社会有关机构制定了很多政策,推出了很多措施和现实做法,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提供了很多扶持,形成了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但是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社会机制还远远没有形成。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扶持、引导、保护与激励应该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协调和改进才能不断形成这种氛围,这既需要政策协调,也需要资金、人事、社会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等方面共同提高、努力才能实现。

与此同时,社会评价机制也应做出相应改变,这种评价既是一种文化上的评价,需要整个社会氛围与社会文化加以不断优化,社会思潮的改变,同时青年人应该不断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大胆的去改变现存的某种不利于创新的思想。另外在经济上,除了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外,还应该不断加强奖励力度,使大学生能够不断因为自己的创新得到较好的生存、发展,不断具有自己美好的未来。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身也应不断做出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时代的影响和自己所处时代的优势与不足,自觉避免自身的物质化、追求实惠、使用的倾向,发挥自身理性和个性的优势,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注重自身的文化内涵,把为社会做贡献作为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不断培养与发展自己的科技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 团队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60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关于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和正式概念,只是从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总结而成。我们可以把在高等学校中学习的大学生根据科研项目的内容和学科发展需要,或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参加科技竞赛等组织在一起的以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为目标的正式群体,统称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这一概念只涉及到学生层面的团队,要构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不能只局限于此。

大学生科技创新涉及的不只是学生,还需要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因此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需考虑这些相关问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成效如何,取决于所有团队成员合力的大小。因此,打造好相关团队就成为做好该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内容,更是不容忽视的内容。

2 构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意义

构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让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拓宽他们对不同学科领域的了解,训练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发现”知识、解决问题和高效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使他们获得了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自身的创新能力。近年来,在我国举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创业大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选手也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在团队合作中他们取得了比赛的胜利,同时也使自己成长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大学生参与到团队中,各团队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协作,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共同进退,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求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只有在团队合作中才能更好的发挥个人的才智和技能。据调查,许多公司和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都十分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是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迅速适应社会工作的必要手段。

3 构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途径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项目来源,主要以指导教师安排为主,以学生自主提出为辅,指导教师对其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都有较深的了解和研究,有利于对创新团队的指导和对关键技术讲解。在学生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也能很好的对大学生在项目参考文献和相关资料的查找方面进行很好的指导。由于指导教师熟悉团队中每个学生的技术能力、兴趣方向和队员间的协作关系,可以很好地组织和管理创新团队。

因此,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作用,要出台一些政策和措施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制定诸如《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工作管理条例》,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估和奖励,激发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教师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甚至是跨学科的教师组成一个或多个教师指导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科技创新活动。学院指导过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要积极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在学院范围甚至是学校范围内,形成浓厚的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

管理队伍的质量是提高管理效能的保证。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参与的学生往往涉及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由此在实际工作中会因为缺乏有效沟通的桥梁而影响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对于一些迫切希望加入团队的低年级学生和那些希望吸纳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团队的教师而言,他们更希望能够找到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而这种快捷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相应的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和管理团队,搭建好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服务教师,服务学生。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团队成员以辅导员为主,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兼顾一些班主任和管理教务的教师。

按照大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的不同,可以构建六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小组、科技创新社团、科技竞赛团队、科研项目团队、大学生创业团队、校企合作团队。团队的组建不是简单的将几个人组合在一起,而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使团队形成一股合力。要组建一个高效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需要考虑到团队成员的选拔,团队日常训练计划,团队的分工与合作,团队的优化与管理等。与此同时,团队需要优化结构,使团队中有人擅长硬件、有人擅长软件、有人擅长机械、有人擅长写作,队员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各取所长。

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径,构建优质、高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障。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作为本科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小兵.地方高校本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及培养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0:5.

[2]卢卫娜.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体系的构建[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0.

作者简介:卓华丽(1987-),女,湖南张家界人,硕士研究生,助教,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学生辅导员,山东济南 25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