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创意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创意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文化创意设计

篇1

以动画形式为学校制作宣传片,在创意上有着独特的要求和定位,既要结合动画的艺术表现模式,又要符合校园的宣传推广需求。掌握好校园宣传动画的创意设计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设计创作,让创意为校园宣传服务。

1.1主题鲜明——突出校园特色

校园宣传动画的创意设计,首先必须以校园特色为设计主题。每所学校都有着自身的发展历史及文化传统,从而形成该校独有的教育优势和校园特色,如有的学校以外语教学为强项,有的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优势,有的以艺术设计为重点;有的学校强调校园坏境优美,有的侧重师资力量雄厚,有的致力教学设备先进……那么,在动画宣传中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抓住校园特色进行创意设计。通过主题明确的创意设计,为学校建立一个自身所独有的对外形象,让受众充分了解该校与其他校园竞争所存在的独特优势和校园魅力。一个脱离校园特色的创意设计,整个宣传动画只会是泛泛而谈,是无法让该校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因此,作为校园宣传动画的创意设计,首先应以突出校园特色为主题,针对校园自身推广需求进行设计创作,结合校园文化,打造校园形象。

1.2构思新颖——活用动画元素

以动画形式来宣传校园,应以动画的艺术理念为创意指导,灵活运用动画元素。与传统的宣传片相比,动画宣传片既不受拍摄场地和天气等因素影响,制作方式灵活多样,又在视觉表现上具有更活跃的艺术魅力,因此,在校园宣传动画的创意设计中,其限制因素将大大减少。通过新颖的构思把动画元素进行创意重组,运用到校园宣传中,会更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例如,通过一个动画人物以夸张的动作和有趣的表情,结合学校实景,对学校进行特色介绍;或者将学校的教学设施进行卡通动画化,形象类似动画《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由它们的相遇从而自己相互介绍,以生动的方式让受众更易接受校园信息传达;甚至可以运用水墨动画对校园教育理念进行抽象释义和内涵演绎。总之,动画制作为校园宣传提供了更丰富多彩的创作可能性,在创意上需活用动画元素进行构思设计,才能把校园宣传动画做得新颖有趣,也更人性化,在心理和视觉上更贴合受众的信息传播需求。

1.3互动交流——考虑受众需求

一部好的宣传片应与受众有着互动交流,这种互动并不是指面对面接触的交流,而是通过声音、画面等信息传达进行思维上的交接。动画宣传形式正是具有这样的亲和力以及交互性优势,那么在进行校园宣传的创意设计时,应发挥该主动优势,把受众心理需求也考虑到设计制作中。校园宣传如果只是一味地把大量信息不停灌输给受众,不仅让受众难于消化信息,甚至会产生抗拒情绪。受众需要接收怎样的校园信息,怎样接收,接收后如何理解等,都需要在创意设计时站在受众角度充分考虑,通过宣传动画达到与观众在空气中互动交流的效果,给受众留下理解还有想象的空间。例如运用动画角色与受众进行问答交流,在这种虚拟的互动中引入校园信息,使校园信息的传达更容易让受众接受和理解,也更符合受众的思维模式。因此在校园宣传动画的创意设计中,应考虑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思维特征,符合对应人群的信息需求,才能使校园宣传有着信息传递效率高、受众接受度高、宣传效果好的显著优势。

2校园宣传动画的创意设计思路与方法

校园宣传动画的创意设计是为校园宣传推广服务的,其主题鲜明,构思新颖,注重与受众的交流,那么在设计创作时应符合这些特点和要求。运用动画元素,结合受众需求来表现校园特色,以这条线索作为设计思路。在明晰的设计思路指导下,其创作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环节:

2.1全面了解,深入分析

在进行创意设计前,要对宣传对象、目标受众进行全面分析了解。针对校园宣传动画,首先要对被宣传的校园进行资料搜集和深入了解,学校的建校历史、发展历程、现今状况、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校园坏境……关于学校的各方各面都应尽量详细地进行了解,充分搜集校园相关资料,掌握该校的独有特色。只有丰富的讯息量作为基础,才能进行创意设计的下一环节。其次,要深入分析宣传的目标受众需求,校园宣传动画的对应人群绝大部分是学生及家长。通过调查分析,了解该部分人群的资讯需求,如他们最想了解学校的哪些方面,对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甚至他们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取信息等。只有对受众需求了解透彻,才能以此为依托进行校园宣传动画的创意设计。

2.2筛选重点,寻找突破

从搜集到的大量校园资料中,进行重点筛选,结合受众人群的资讯需求分析结果,为创意设计寻找突破切入点。关于校园各方面的资讯是纷繁芜杂的,在创意设计中并不需要全部用上,而是需要根据该校自身特色进行筛选,选择出有价值的,能体现校园优势的材料。对于无用的、无关的,对创意造成干扰的信息,应果断进行舍弃,做到扬长避短。在选择应用材料的时候,还要考虑受众对校园信息的接收情况。根据上一环节的调查分析,紧抓受众心理进行对象材料的重点排筛。通过对校园资料进行有目的有侧重的筛选后,选择出有价值、实用的信息,并以此为切入口进行创意的突破和思维的开发。寻找突破点是创意设计的重要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前期准备的材料中寻找重点,以突破性思维为指引,为一下环节打开创意设计的大门。

2.3发挥灵感,构建重组

在经过资料搜集,信息筛选和寻找突破后,要以突破口为出发点,进行思维发散,发挥灵感和想象力将零碎的资讯进行重新组合,构建起新的思维框架,完成一个完整崭新的创意设计。在这一环节,可充分运用动画元素进行重组创作。动画艺术为创意带来无限的可能性与创造性,即使是夸张的奇思妙想,在动画宣传片中都有实现的可能。在进行创意重组时,根据分析筛选结果,可大胆发挥想象力,只要灵感到位,即可马上抓住材料进行继续创作重组。假设重组后发现效果不理想,可在此基础上重复第二步骤,再次筛选提炼,进行二次重组。或者倒退回第二步骤,重新筛选,寻找新的突破点,再进行重组,直到创意效果满意为止。一个优良的创意就是不断经历解构与重组,反复提炼而成的。当然,在构建重组过程中,不能过分天马行空,这是为校园宣传推广服务的,由始至终都不能脱离校园这一大主题思想,以及受众人群大部分属于学生与家长,一旦脱离这两点,再好的创意也是没有宣传价值和审美意义的。创意重组最终结果必须要符合校园宣传推广要求,更要兼顾学生与家长的审美标准。

3结语

篇2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专业特点,从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来寻求培育和扩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点。

一、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内涵

开展以学术讲座和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进一步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一)核专业学科的专业性很强,学校可以利用学术交流机会,请著名的院士、专家、企业技术骨干为学生做讲座、报告,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科学素养以及职业能力的养成,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创新思路。

(二)核专业目前没有专业性对口的竞赛类科技活动,只能按照目前已举办的国内外大学生科技竞赛做为参赛指导,以丰富的科技活动为载体,建立分层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包括广泛深入的科普教育、校内科普型比赛、校级比赛、省级比赛、全国比赛、国际比赛。学生通过组成各种科技创新团队,整合校内各学院实验室平台,参加教师的各类研究项目,尽可能多的参与各类学术科技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中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文化节以及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创业计划大赛、全国数学建模比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术科技含量,营造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将开展普及性的科普科技活动和竞赛性的科技活动结合起来,鼓励核专业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积极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将组织参加院级、校级的科技活动和参加全国性的科技竞赛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我校核专业学生参加了校内各学院的普及型学术竞赛活动,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三)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为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条件。大学生参加学校内的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科技含量,能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刻苦学习,增强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发挥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的作用,把课堂、实验室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鼓励大学生带着科研课题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能力和探索新知,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新载体和新内容。

二、构筑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和谐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一)结合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高度重视创新平台的拓展,从场所、设备和经费方面全力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储备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有创新能力的指导教师队伍。大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对专业发展方向缺乏准确的判断,在科技创新活动方向的把握上不够准确,同时由于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缺乏实际的应用经验导致科技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技术缺口,因此指导教师团队的全程参与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立令行禁止,制度严明的行文文化,加快创新人才的成长

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相结合,提高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坚毅果敢、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相结合,与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赏罚功能。尤其是核专业,今后服务方向为国防军工单位,更需要体现极强的纪律性,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规范功能。充分营造这种行为文化,可以为核专业学生领会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自觉自律的从事科技创新工作。

四、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促进和谐校园制度文化发展

围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工作机制、经费保障、表彰奖励和推免研究生等内容,从管理、指导、保障体系等方面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保驾护航”。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组织机构,学院各专业教研室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与,同时结合全程导师制,全面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教师方面,由学院根据专业和各类竞赛情况牵头,各教研室主任直接参与策划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直接管理和指导。在学生管理方面,作为全院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统筹管理的专门机构,发挥共青团的组织宣传优势,院团委具体负责组织落实,调动广大同学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并积极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同时,各年级辅导员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积极动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立项活动,鼓励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营造良好的学术与文化氛围。(二)积极推动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经费划拨、评审、验收等制度。学生科技活动经费的投入和管理可以采用申报设立专项基金的方法,专项用于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学生通过申报、答辩等形式申请基金的使用。结合校外实习实践,与企业对接,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成果的商品化和成果的生产力化,实现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篇3

活动名称:第六届科技文化节艺术设计大赛暨书画展

活动主题:环保·安全·健康

活动名称:第六届科技文化节DIY创意设计大赛

活动主题:平凡的物品 非凡的设计

活动时间:12月21日—212月22日

主办单位:xxx

承办单位:xxx

活动负责:冯 xxx

一、活动主旨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环境意识、安全生活意识。培养同学们自主创新的能力,永城职业学院语言文化系与院团委共同举办了这次艺术设计大赛暨书画展和DIY创意设计大赛。让同学们在一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舞台上潇洒的展现自我,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创新的潜力。

二、活动概况

本次大赛旨在发挥同学们对艺术设计的创新能力与兴趣爱好。活动分为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先由老师筛选合格作品进入复赛,复赛时再选出优秀作品统一展览,,评出奖项。

三、参赛对象

我院全体在校大学生

四、活动目的和目标

值永城职业学院第六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到来之际,由永城职业学院语言文化系、院团委共同主办这次艺术设计大赛暨书画展和DIY创意设计大赛活动。

本次大赛是面向全院学生的一项创意实践活动,目的在于活跃大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激发大学生的创意灵感,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策划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活动策略

此次比赛由语言文化系主办,永城职业学院团总支协办,艺术教研室主策划、系学生会及各班策划团实施。

六、活动主体及分工

(一)前期宣传团队

主要进行前期的宣传、策划。包括征订作品海报宣传、展览作品海报宣传、网站宣传、院广播宣传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做好赛前报名等相关工作。

宣传人员为:狄博、徐一鸣、聂珍珍

(二)前期策划团队

主要进行赛前策划工作及组织参赛团队的项目策划工作。

1.作品征集

12月18日之前收齐各单位参赛作品,由大赛评委会进行初步指导,

前期策划团队由母传勇、王瑞娜、豆培负责 。

评奖分组和非组,评委为语言文化系艺术教研室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 。

2.最终评奖

12月22日比赛进入最终评奖阶段,评委由相关老师担任。严格按照合理、科学、严谨的评审规则,让此次的评审工作做到公正、公开、公平。

(三)场地规划团队

由狄博、徐一鸣、聂珍珍、常尧负责对展览场地进行设计和规划。参与和实施人员为学生会成员及各班策划团队成员。

(四)后期处理制作部

主要人员为张贵珍、王聪、于清江、曹美玉和部分学生代表

(五)总体策划、后期和外联

冯艳、张莉、常尧负责。转载请著名来自:( 言小.工作总结范文.网)

另负责选拔展区讲解员 。

七、后续工作

通过海报、网络新闻等形式及时公布获奖作品,奖励相关获奖同学,并颁发获奖证书。

由常尧负责。

八、时间安排

11月30日下发征集作品通知

12月1日召开策划团会议

12月1日征集作品海报宣传在校内张贴

12月1日至12月16日为作品征集时间

12月5日各班代表团拿出比赛活动方案,并对本班展览场地进行规划(包括列出所需装饰物品及作品数量和种类)

12月10日学生会或各班班长将所需物资收集到位

12月12日大赛请柬设计成品、参赛标签设计并打印出

12月12日至12月16日 全员参与将作品全部整理制作成品及打印宣传条幅,准备23日开展。

12月20日邀请参加开幕式人员,并大赛请柬送到各领导手中。

12月21艺术设计暨书画展和DIY创意设计大赛开幕,拟邀请院领导、各系领导。主持由语言文化系系领导主持。

邀请学院广播站、文学社、组宣布及学生社团进行报道和宣传。

篇4

关键词:高校;艺术活动;创建

1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酝酿品牌土壤

校园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在育人方面有着重要的功能。它超越了高校课程所能提供的单纯的智育,甚至在一定背景下具备着智育、德育、美育等多方面的功能和意义。高校开放性办学,多样性的文化组合成生态型的校园文化,而对校园文化内涵的培养,则对艺术活动品牌的设立提供孕育土壤。学校艺术活动的风格与个性是一所学校历史与人文积淀的显现。历史不同的学校有着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稍神,它们是学校艺术活动品牌建设的源头.也是品牌孕育的土壤。例如,高校秉承在以往的历史中存在的独有的文化传统,围绕着继往开来的思想观念,开发出一系列的例如话剧、电影节等艺术活动,以校园内各种文化符号为素材而展开艺术活动。

这类活动在独立时间阶段的某一次艺术活动中,它涉及校园内的各种被同学熟知并感亲切的素材,并以一种独特地视角和呈现方式给受众以不同以往的感受。而在时间维度上,每隔一段时间适时举行,会逐渐形成活动的风格并不断的植入新的元素而被不断创新。在这样举办活动的过程中,特色或者叫品牌便会逐渐的现出雏形。目前,多数普通高校展开的艺术活动基本以比赛类的活动较多。有利有弊。一方面,比赛类的活动可以增强参赛学生的荣誉感,但是另一方面,只有参赛学生参与,影响力和辐射力受限。因此,校园艺术活动应当尝试超越校内活动的性质,与多方面的资源做互动。

2 活动联合地方文化:多方资源互动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流行或者消逝都与有话语权的当权者的爱好和趋向有不可剥离的关系,而品牌的艺术活动的创建也是如此,它与大背景下的相关政策和话语权者的要求密切相关。

云南艺术学院自2004年开始,连续九年来设计类专业坚持每年与一个地方政府合作,结合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和毕业综合实践开展创意设计,打造了 “创意腾冲”“创意石林”“创意瑞丽”“创意个旧”等一系列的文化创意活动。旨在搭建一个设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信息交流、项目合作的重要平台,为最鲜活的艺术创意结晶的产品化、商品化和市场化提供直接的窗口和广阔的空间。同时举办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展示自我、便捷沟通的平台,促进用人单位甄选适合人才及毕业生的高效就业。各地丰富的地方性的传统文化为学校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了素材,而学生们富有活动和年轻气息的设计作品又赋予了传统文化以时尚元素,并将其转化为文化商品,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并为文化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奠下基础,由此成为该校品牌性的艺术活动,在云南省内外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这一系列的艺术活动由政府牵线、由地方提供文化资源、由高等院校提供创意资源,多方面联合打造的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此类艺术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校园内的范围,而是走出了校园并且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影响,特色性和影响力独树一帜。

3 校园活动与社区:因地制宜建设品牌

将高校课外艺术活动与社区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对高校的艺术教育和对社区文化建设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可以说是双赢的好事.因为将两者结合既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也是高校的需求。有效地整合了高校和社区两方面的资源。高校作为城市社区的特殊单位.既有朝气蓬勃的青年团体.又有富有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上有着天然和特殊的优势。将高校课外艺术活动与社区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既能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人才匮乏.质量不高的问题,又能为大学生提供了解社会、锻炼自我、提高素质的舞台和机会。在实践中。高校课外艺术活动与社区文化建设结合的模式有以下几种:1)高校组建学生艺术社团。几乎每所高校都有很多艺术社团,如大学生艺术团、美术协会、舞蹈协会、书法协会、戏剧协会、吉他协会、集邮协会、棋类协会。学生艺术社团走向社会,走进社区.宣传精神文明成果,可以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支持。2)举办文艺汇演、文艺比赛。各高校可以利用节假日或者社区周年庆联合社区举办一些文艺汇演、文艺比赛,把校园里的演出、比赛拿到社区,这样即有机会可以多次展演.还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高品质的节目。3)组建社区青年志愿者志愿者是现代社会文明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大学生人手,尤其是在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大学生中培育和壮大志愿者群体。既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也适应了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人力不足的现状。高校可以招募一批有文艺才能和奉献热情的大学生组建社区青年志愿者,让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一展所长。尤其是要把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如社区志愿者可以辅导社区各种群众性合唱团、少儿艺术团等团队。借助于社区文化资源,校园艺术活动走出单一的校内学生活动,而融合多种元素,为艺术活动的品牌化特色化奠定基础。同时成功提升了校园艺术水平,更是在引领学年思想,辐射社会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罗玲云.浅析高校课外艺术活动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结合[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8).

[2] 曾嵘.论高校艺术活动品牌的多层“孵化”体系[J].大众文艺,2010(8).

篇5

一、 调整课程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直以来字体设计课程的弊端之一,就是课程结构单一、僵化,学生所学往往停留在简单的字体临摹阶段,学生缺乏字体设计的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不能制作有创意的优秀作品。因此,字体设计课程的内容必须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将课程内容分为字体认知、设计创意和设计实践三部分。

在字体认知教学方面除了原有的临摹宋体、黑体、罗马体等训练内容外,还安排学生在课外收集与字体设计相关的图片与资料,在收集与整理中自主了解字体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加深了对各类字体结构特征和文化内涵的认识,为后面的设计创意教学,设计实践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时间分配方面,我缩短了字体认知方面的课时量,为设计创意和设计实践留下了充足的课时,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轻字体创意实践重字体认知的现象。字体创意和设计实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字体创意主要是训练学生在基本字体的结构规律上进行创意设计变形练习,并结合字体在实际中的应用,利用现代电脑技术,材料体量转换、空间构造、色彩塑造、分项创意等方法训练,使文字创意达到最佳效果,增强了整体设计观念。设计实践是将学生的字体创意设计与应用设计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各设计领域中合理有效地应用创意字体,这是学习字体创意设计的最终目的。

其实,字体设计不仅仅是对传统字体的了解与掌握,而是在掌握传统字体的基础上,对其做出具体的美化加工处理,也就是对其进行创意设计,创造出新的字体图形。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知道计算机字库里面的字体有很多,从印刷体到手写体,从书法体到一些变体,还有现代设计软件Photoshop、3DMAX、Coreldraw能够把这些字体做出各种不同的效果,如各种材质的浮雕字、黄金立体字、水滴字、金属质感字等,给设计人员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设计元素。我们可以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对字体字形的变化以及对文字内涵的挖掘上,在课程安排上保证教学的重点放在创意设计这一块上,以便更有效达到教学的目标。

二、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难免会感到单调、古板、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受到抑制。现在的字体设计虽然紧跟时代,新的东西很多,如果学生被关在教室里埋头学习,不与时代接轨,那不但设计出来的东西是陈旧落后的,而且连设计的灵感也无法捕获。“艺术来源于生活”,设计的灵感不但要有丰厚的积累,而且要有对时尚元素独特的把握。

⒈走出课堂,拓展视野,扩宽思路,自主学习

文字与字体设计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无处不在。为了更好地了解与字体设计相关的知识,在字体设计课开始的前一周,我先给学生布置了“发现与收集”的作业,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到生活环境中、到图书馆里、到互联网上对字体设计的相关资料进行拍摄与收集,并对所收集的各类字体进行分析与归类。作为一个课程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养成从“视而不见”到“视而有见”,再到“见有所获”的良好习惯,对这个课程的入门以及下一步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字体设计的第一课以展览或电子文件演示的方式展示学生收集的字体设计资料,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这一展示与交流的过程中,对大家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与点评。让学生看到文字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墙面上用笔随意书写的文字,有经过风吹雨打后剥落的文字,有被称为“都市牛皮癣”的小广告,还有各种文字标志图形、风格各异的现代时尚产品、书籍与杂志等纸质媒介上的设计等。字体设计所涉及到的载体也是遍布了几乎所有的领域,从平面到立体,从空间到多媒体、影视……通过这种了解,学生对字体设计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宏观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⒉学校主题活动介入课堂,教学与实践内引外联

将学校的主题活动引入课堂,开展具有真实意义的创意训练。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每年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都有相关主题的标识与背景,如每年的校庆文艺晚会舞台背景的文字设计,运动会上开幕式的标语设计,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校园歌手大赛等的舞台文字设计,学校社团活动的宣传海报,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这些有关设计活动经协商学校都以竞赛的方式向学生征集作品,学校还给予表彰及奖励适当的学分。以竞赛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字体创意设计实践,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加上又有奖项和学分作为激励,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⒊捕获学生的兴趣取向,利用流行语提高学习字体设计的兴趣

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流行语的时尚性、活跃性、广泛性等特点,将其运用到字体设计教学中去,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现代字体设计教学更活跃、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把给力、围脖(微博)、有木有、Hold住等流行语作为字体设计教学的素材让学生进行字体设计,调动学生兴趣,能使学生对这些流行文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萌生更多更好的创意,设计出更优秀的作品。

三、把握设计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

字体创意设计是通过巧妙的方法、途径,将文字信息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们能快速、准确地了解文字传递的信息,得到美的享受。在当今这个高度商业化、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里,企业需要通过设计来提高产品的识别力和传播力,创意性的字体设计就是能够引起人们注意最直接的视觉元素。而设计的核心在创意,培养学生的字体设计创意能力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提高创意能力。

⒈用不同工具进行字体创意设计

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不择手段”地来为我们的创作拓展可能的表现空间,加强表现能力,以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鼓励学生大胆使用Photoshop、Coreldraw图形图像设计软件对字体进行打散、重组、变形及对字体的边缘、肌理进行综合处理,使之产生全新效果的字体形态,使设计出来的字体作品更加精细、规范和具有创意效果。另外也可以鼓励学生改变传统的字体创作方法“徒手”造字,特别在工具方面,除了用“传统”的工具铅笔、毛笔、马克笔等,也可以用一些“个性化的工具”。 如将一节树枝折断,用它蘸着墨汁作图,把一张面巾纸搓成条,也能制造出个性独特的线条,为我们的表现与创作所用。总之,字体创意设计的表现手段与工具上应该是没有什么禁锢,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用现代技术进行设计,又要培养能徒手创作的综合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学会用最恰当的技术,表现出最有创意的视觉效果,增强文字传达信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⒉字体设计图形化

人类最早的文字全部源于图形,文字和图形是分不开的。在生活中思维需要形状,而形状又必须从某种媒介获取。所以图形与文字、字体之间有紧密的关系。当字体成为图形元素出现在设计作品中时,它的审美性和功能性就是重要的;当字体完全服务于文字,作为文字的呈现方式时,它的功能性即阅读性占主导;而当字体成为图形元素存在于画面时,它的审美性被提到了第一位。如康定斯基说“字母实际是有用的符号,但同样是纯正的形式和精神的旋律”。所以,在教学中,笔者重点强调文字与图形的关系,表达了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传递、记录信息的静态图形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文字的象形性视觉特征,使其从字意的传达到图形化的表现成为可能,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为我们的字体创意设计提供了可以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学生在设计时,可引入发散性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对文字的字形、笔画、结构大胆创新,打散重构,形意结合,以图创字,以字为图,字体与实物肌理、材质组合拓展,让字体设计课程变得趣味无穷,萌生创意,随之而来的构思构图也就应运而生。

⒊结合现代构成进行字体设计

以往的字体设计课,往往只把它界定在平面设计的范畴,创意思维总是局限在二维空间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字体应用环境的变化,为字体设计提供了新的展示空间。现代构成主义理论以及电子计算机的介入,带给设计界一种新的设计理念与方法,随之产生了令人振奋的“字体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构成设计思维,从文字的二维走向三维,以及视觉感知的各个方向,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空间艺术的多角度思维模式重新认识字体设计表现的可能性。思维被打开后,设计局限也被打破了,学生在如何决定文字的大小、字形的创造,安排字与字、字与图之间的排列、组合以及疏密、空间、布局、色彩等关系,甚至包括采用何种表现手法的决策能力都有了新的发展,设计形式不一,表现出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篇6

Abstract:Strengthens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campus cultur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s inherits the university spirit the important mission, is the support independent institute healthy development spiritual prop, is practices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t carrier.

关键词:校园文化 创新 建议

Key word: Campus culture innovation suggestion

作者简介:纪欣农,男,陕西富平人,1981年2月出生,现工作于温州医学院

创新文化和科技创新相互促进,发展创新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高校是先进文化的聚集传播地,是新知识、新科学、新技术的制造地和辐射源。优质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教育导向、开发原创、丰富“第二课堂”、提高人文素质、发挥人的最大潜能等功能,因为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传承的灵魂,是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和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进步密切联系。“创新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1.思政政治教育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创新平台,将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落实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校校园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结合高校具体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大力践行创新教育。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凭空幻想,也不是简单的“移花接木”。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创新的原动力主要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创新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创新教育”内在规律,基础教育阶段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核心是教育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教育包括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创业教育。教学设计必须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真知的气氛,提供给学生及时运用已学知识和自主选择知识的条件和机会。熊彼德关于知识创新理论有这样一段论述:“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称之为创新。如果我们把这个理论应用于教学上,我理解教学应当形成这样一种新模式:输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探求、索取)输出(重新组合成新的知识或有新的发现)反馈即再次输入(关于验证创新知识或新发现正确性的信息,作为进一步主动探求、索取新知识的新的基础)这样一个正方向上数轴模式,输出输入的频率越高就标志着创新思维越活跃。在创新实践中提高创造能力,创造活动主要是指学生有所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实现教育创新。

2.鼓励学生在学术方面自主创新。学术空气是校园文化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流的学术离不开原始创新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结构。大力培育“创新精神-一种勇于突破已有认识和做法的强烈意识,包括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开拓精神、勇担风险精神、科学求实精神等。有了创新精神,才有创新行为,进而获得创新能力”2。在校园创新文化建设中,鼓励自主创新和注重创新人才教育,以解决科技难题和生产生活实际困难为导向,做到宽松自由、敢于探索、不怕失败、坚持攻关、协作创新的科研学术氛围,激发学术的研究热情,拓展智能结构,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为科学研究培育高素质人。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创新

目前许多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网络教育体系,管理模式基本成型,覆盖面广,信息资源丰富,服务功能健全,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很好的网络平台,使得校园文化创新面临新的环境。网络为大学生提供的文化信息资源较多,传播速度较快,使用效率较高,互动空间较大,流动性较强,因此推动网络文化创新需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的主动性和有效利用,通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来增强网络文化创新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鼓励学生科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文化创新,还要当好网络信息的“过滤器”,把网络文化教育作为新时期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抓手,充分发挥网络的文化创新功能,大力弘扬中国特色文化资源,增加网络文化创新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4.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社团是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志向、兴趣、爱好、追求等因素自发组织成立并得到学校管理部门积极支持的学生群体组织,社团成立、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繁荣校园文化,因此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实施者,是校园文化创新的积极推动者,社团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校园文化创新的水平。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社团的科学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社团的实践带动作用,主要任务在于规范社团运行机制,正确引导,发挥社团自身的优势,拓展社团发展空间,让社团在校园文化创新过程当中发挥先锋作用。

5.通过创新实践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

文化创新需要仅仅围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拓宽文化创新活动领域,提高文化创新的质量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鼓励大学生积极攀登科学高峰,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增加动手实践能力和机会;追求新知,钻研科学前沿;举办电子设计大赛、多媒体作品设计、数学建模、电脑软件设计、文化品牌创意设计大赛等,通过学科竞赛来推动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锻炼。

6.发展创新文化需要制度机制做保障

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研究式教学方式的推广;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育评价机制,保障学生自主创新的热情、成果;打造顶尖的教师创新团队,加强国际学术前沿交流,为培育创新文化提供人才支撑;加大财政投入,逐年增加R&D比例。

总之,发展校园创新文化必须从精神、制度、环境、行为、机制、发展先进文化、以生为本方面努力,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培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7

1.着力在系统创新上突破

系统创新是在校园内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的关键环节,要以教师的学术创新为先导,影响感染学生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内容新颖的思维创新和观念创新活动,让师生从鲜明的校园文化识别系统中找准观念创新的方向和突破口,把发展理念、文化个性、价值取向、办学特点、行为规范等抽象文化符号具象化的校园视觉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环境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学校识别系统,使生活在校园内的师生员工鲜明的文化个性与识别系统构成高辨识度的有机整体。

2.行为创新要突出针对性和操作性

把创新观念转化为创新行动,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意设计,需要在校园内形成勤于思考、善于动手、鼓励大胆创新探索的治学风气和文化氛围。要围绕这样的目标,把鼓励倡导行为创新与学校共青团工作紧密结合,与学生会社团活动紧密结合,在老师指导下,积极开展不同学科的专题讲座和学术研究活动、知识技能训练和素质拓展活动、毕业设计的创意竞赛活动,以及激励师生员工发散思维的各类科学实验和文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发现创新型人才加以重点培养训练,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创新的校园精神。

3.把制度创新作为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保障

制度创新是推动校园制度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校园制度文化泛指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办学方针、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等,作为一种外部约束力对师生员工施加影响,使其在校园内的行为文化得到普遍认可和遵循。制度创新要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调整完善校训、校规、公约、守则、纪律等规制要求,尤其要把鼓励支持校园创新文化的内容补充进来。比如,对学生会和各类社团负责人的选举,要改革传统竞选办法,把候选人在未来团队建设中的规划是否有利于发展校园文化和制度创新,作为任用的重要指标,从而把竞争机制引入校园文化建设,激活学生群体的创新基因,用制度保障文化创新的内涵和领域不断扩大,使广大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创新上有所创造,不断丰富发展校园文化。

4.考量标准创新是激励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因子

考试考核是评判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水平和专业素质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办法,在衡量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更是如此,必须根据校园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长远规划,调整完善考评内容和标准,可以把是否具有创新内容以及创新程度对校园文化的作用影响细化为具体考核标准,以此为依据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绩效评估体系;也可以通过建模从微观层面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和效果评价,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绩效从无形变为有形,使激励约束有抓手,校园文化创新成果便于统计积累和推广应用,还可以调动师生员工文化创新积极性,提高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社会认同。

二、在倡导公益文化方面有所作为

校园公益是社会公益的一个缩影,大力倡导公益文化,对于在校园内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引导师生增强公益理念,参与公益活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主流文化校园化。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信息化加快推进的时期,也是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社会管理创新的转型期,利益板块磨擦、社会矛盾凸显,努力扩大公共服务,提升社会幸福指数,让城乡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一个重大紧迫的公共课题。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要把倡导公益文化作为一个重点积极推进。所谓公益文化,泛指文化表现形式、文化活动内容、文化影响范围、文化参与主体具有鲜明的利他性、大众性、广泛性、非营利性,对受众群体能够产生有利于身心健康,提升精神生活质量,激励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斗志投身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校园公益文化是对广大师生员工修身励志、参与社交活动和社会实践具有积极导向作用的文化创造和宣传活动。倡导校园公益文化应把握三个重点:

1.把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作为校园公益的基本内容

绿化、美化、亮化的校园环境对于师生员工心情愉悦地投身工作学习非常必要,营造和保持这样的环境需要师生共同精心呵护,自觉地维护校园基础设施,如公共教室、教学设备、寝室楼道、花坛绿地、健身器材、馆藏图书等,都应在生活细节上形成珍惜爱护的自觉行为,使关心集体、爱护校园,养成良好的习惯风尚,并成为代代传承的校园公益传统。

2.把和谐友善、互助进步作为校园公益的核心理念

构建和谐校园和友善的人际关系,通过互助服务和志愿奉献,凝聚师生员工形成把校园变得更加美好的共同理想信念,并把这种信念转化为和谐友善、互助奉献的自觉行动,使学雷锋、树新风、主动做公益、随手做环保成为师生员工的行动指南。3.把参与公益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要鼓励支持学生社团建立多种类型的志愿者组织,不仅在校园内开展志愿服务,也需要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如到社区做义工,到敬老院、孤儿院奉献爱心,帮助残障人士、关照留守儿童等,并把这些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课,使之定期化、常态化。要把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学分制,达到一定的志愿服务时间并取得良好绩效,可以奖励学分。以此形成一种激励机制,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形成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道德操守,为工作以后更好地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三、在推广生态文化方面有所建树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理念重塑,是社会文明发展阶段的新超越、新高度。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摆上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构建“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鲜明的指导方针。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推广生态文化是适应这个新要求的必然选择。所谓生态文化,是指在人类具有改造自然的强大能力之后,更加合理地运用人类能力的文化表现形态,它强调感性、平衡、协调和稳定,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对规律的尊重,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生态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领域,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妥善处理和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把保护环境与治理环境统一起来,把爱护资源和节约资源统一起来,把科学消费和勤俭节约统一起来,养成崇尚勤俭、厉行节约、鄙视奢靡、反对浪费的良好习惯。

1.要把勤俭节约作为校园生态文化的公共课题

这对于“90后”“00后”等新一代学生群体尤为重要,他们从小就处在爱的包围之中,缺少艰苦生活的磨砺,思维活跃、观念超前、个性张扬、崇拜偶像、乐于模仿,特别是家境优越的学生在生活上容易产生攀比炫富现象。要有针对性地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杜绝浪费、勤俭节约的内容,培养他们自主自立独立生活能力。

2.要把摒弃不良嗜好、自觉环保作为校园生态文化的必修课

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抵制环境污染,做环境保护的有心人,自觉戒烟戒酒、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建立兴趣小组,围绕美化校园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环保活动。

3.要把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理念贯穿到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

倡导零排放、鼓励低碳出行,少开私家车、不用公车、自觉坐公交、以徒步和自行车为出行主要方式,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基本生活理念,使节约用水用电、修旧利废成为校园生活的良好传统。

四、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所坚守

学校是传承人类文明成果、教书育人的场所。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外文化交流扩大的新形势下,不仅要大胆吸取国外优秀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洋为中用,更需要在借鉴学习中弘扬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必须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要妥善处理好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的关系,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以国际视野、平和心态、包容精神,在国际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走出一条科学、协调、可持续的文化发展之路。

1.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使我们的民族形成了优秀的道德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以及风俗习惯,所有这一切都是校园文化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坚守的精神财富。如儒家思想倡导的仁义、诚信、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在诚信缺失、道德缺位等一系列有悖市场经济规律的丑恶现象屡屡发生的今天,更需要传承和发扬。近年来,韩剧所以能在我国风靡热播,原因不在于编剧和演技多么高超,而是在平凡的剧情中蕴含着儒家思想的优秀成果,让我国观众有一种似曾相识的认同感、亲近感,这些有益的精神财富却被我们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所忽视,这说明了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做得很不到位。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补好这一课,确保我们的传统道德回归。因为有了传承,校园文化才能创新发展。

2.弘扬传统文化要注重模块创新和业态创新

篇8

关键词:特色小镇;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朱伟芳(1978-),女,浙江绍兴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地域文化。

基金项目: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度规划重点课题“人文旅游发展背景下绍兴地域文化对外交流译界研究”(编号:135017),主持人:朱伟芳。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3-0037-05

一千多年前,当牛津大学的几十位教师与学生来到剑桥创立剑桥大学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些师生带来的不仅仅是育人的知识与育人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大学的文化――一种具有浓厚宗教色彩、哲理色彩和科学色彩的大学文化,影响、感染着剑桥人,经过一千多年的文化发展与文化融合,今天的剑桥小镇已经被剑桥大学进行了彻底的文化洗礼,成为了具有浓厚桥剑特色的文化大镇。中世纪的大学对所在的城镇在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之大,是后人难以想象的,以至于在人们的心目中,大学文化与宗教几乎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影响和引导着人们对于文化的渴望与文化的追求,这不能不承认大学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天,虽然大学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大学――大学的使命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小镇也不再是原来的小镇――小镇的经济实现了现代化、小镇的文化更加多元且更加综合,但是,研究大学与小镇的文化融合,尤其是研究具有浓厚区域特色和产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文化与具有鲜明水乡特色的浙江小镇文化的融合,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瓶颈

我国高职院校一直重视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在研究与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养成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理想情操的要求出发,研究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内涵,认为“大学文化,是指一切在校园内部环境和校园外部环境的互动下,形成的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是学校以青年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以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行为方式以及由青年学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及其他文化活动和各种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1];“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丰富而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良好的人格、激活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教学育人的不足”[2-3]。二是研究高职院校文化环境建设对培育学生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的推动作用,提出“在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上布置校训,在校园显著位置放置校训石,在办公场所悬挂与专业相关的名人字画”“通过校内外的环境布置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性格及职业操作能力”[4]。三是研究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特征,提出高职院校文化具有“层次性”“包容性”“延展性”“继承性”“创新性”,“大学领导”“教职员工”“学生”等多重主体影响着高职院校文化的建设[5];“师生通过完成融入文化元素的教学或学习任务,加深对学校的认知,提升对学校的责任感与归属感”[6]。四是从职业需求出发,研究具有企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文化,“营造企业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体现职业特色,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耦合”[7-9],等等。这些高职院校文化研究成果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很大帮助,但对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帮助不大,反映出高职院校在文化育人方面的偏执与缺失,许多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似乎已经陷入了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提出校镇文化共建,既发挥高职院校文化研究与文化创新的特长,又发挥小镇特色文化的优势,使小镇文化要素更加完整,使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内涵更加丰富。

二、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的逻辑起点

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的逻辑起点主要有两点:一是特色小镇的文化挖掘、文化培育、文化创新,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方法途径,都需要高职院校的参与;二是高职院校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实现文化育人,同样需要小镇特色文化的充实。

(一)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离不开高职院校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文化建设也需要快速跟上,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浙江省政府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前提下提出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到目前为止,经国务院批准,浙江已经有两批共200个小镇正在进行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特色经济建设;二是特色文化建设。经过政府职能部门的统筹协调、资金运作与产业发展,特色小镇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文化建设方面相对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少高职院校师生的参与,需要与高职院校文化融合。

1.小镇特色文化的挖掘需要高职院校的帮助。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原因,江浙一带小镇的许多特色文化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又由于改革开放几十年,人们过于注重经济发展,疏忽了文化建设与保护,使得原本已经保留不多的小镇文化又丢失了许多。要做好小镇的文化建设,首先要做的是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这是一项既没有经济收益,又费时费力的事情,虽有政府的发动,社会响应寥寥无几。但是,这项工作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则具有不同的意义,小镇特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在内涵上具有趋同性与互补性,而且高职院校师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创新能力,比较适合从事小镇文化的挖掘工作。

2.特色小镇的文化内涵需要高职院校文化来充实。正是由于小镇保留下来的特色文化越来越少,因此,要丰富小镇特色文化不仅仅需要对遗失的小镇文化进行挖掘,还需要融合其它文化内容,充实小镇文化。但是,可以融入小镇文化的“外来文化”必须具有小镇的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而高职院校的文化恰恰具有这两个特点。其实,高职院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就是地域文化与专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以高职院校文化反哺小镇文化正是小镇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3.特色小镇的文化传播需要高职院校师生的推动。小镇的文化建设不仅仅只是文化元素的增加与文化产品的增多,同样重要的是对小镇文化的宣传与发扬,虽然许多人可以从事这项工作,比如,小镇人通过日常生活习俗与文化产业内容传播小镇文化,通过旅游服务和文化服务传播小镇文化,但是,与每年都在不断变更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数量相比,这些从事小镇文化传播的人则显得数量不足,发动来自全省乃至其它省份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传播小镇文化,会更显成效。

(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离不开特色小镇

高职院校文化不但具有高校特色,还具有地域特色,高职院校文化的地域特色越丰富,文化育人的内容就越丰富,育人的效果也就越好。高职院校要尽可能传承、吸收更多的小镇文化,并将之内化为学校文化。

1.高职院校文化的地域特色源于小镇文化。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在育人方面,招生与就业数量最多的是本地学生;在开展科学研究方面,合作与服务最多的是本地的企业、行业、产业;在依托专业与技术开展社会服务方面,主要面向的也是当地的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政府职能部门。因此,高职院校在育人、科研、社会服务中形成的文化,主要元素或是起主要作用的也依然是当地的特色文化,即小镇文化。

2.高职院校创新文化产品离不开特色小镇。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每一所学校都有文化产品的研发功能。学校研发的文化产品必须有其自身特色,这一特色应体现出教师的专业特色、本地的产业特色、区域的文化特色,其中,教师的专业特色取决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地的产业布局,而当地的产业布局与区域文化有紧密的衔接与因果关系。因此,学校研发的文化产品关键是体现出本地的文化特色,要体现本地文化特色就离不开对小镇文化的挖掘、研究,而且,在设计、制造出文化产品之后,还要依托小镇的文化企业、旅游产业实现产品的交易销售。

3.高职院校提升文化育人水平也要依托特色小镇。高职院校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丰富学校文化内涵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育人,但是,仅仅依靠学校本身很难提高文化育人水平,必须要依靠社会、依靠企业、依靠政府,尤其要依靠特色小镇,依靠小镇的文化元素与小镇的文化活动,要安排学生到小镇进行文化调研、学习观摩、研究思考,最好能够融入到小镇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以小镇特有的文化元素培育学生。

三、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的理论基础

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既要符合文化建设要求,又要研究方法途径,还要搭建平台,设立建设项目,组织活动内容,因而需要研究内在规律。

(一)文化渗透的布朗运动规律

在高职院校和特色小镇文化共建过程中,两种文化之间必然会产生文化元素的渗透,这种渗透方式符合布朗运动规律。布朗在高分辨率的显微镜下观察到两种不同浓度的液体混合在一起时,分子之间存在着从密度高的一方向密度低的一方渗透的现象。将两种浓度不同的文化元素混合在一起,也会存在从文化元素密度高的一方向密度低的一方渗透的现象,渗透的快慢取决于两者接触的频率以及接触的范围。

(二)文化再生的生长规律

挖掘小镇传统文化是文化共建的重要内容,挖掘的方法遵循学术规律。但是,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挖掘层面,还需要让挖掘出来的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这就需要研究小镇文化生存的外部条件。传统文化之所以需要挖掘,就是因为小镇的环境已经不再适合传统文化的生长,要使它们重新生根发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就要象对待植物的种子一样,进行浇水、施肥,提供空气、阳光等生长条件,文化的再生也需要营造生长环境。

(三)文化重构的发展规律

文化共建的另一个内容是文化创新。犹如两种不同液体混合到一起必将形成一种新的液体一样,两种不同特色的文化相互渗透不只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会出现大量的文化创新。与液体相互混合产生化学反应所不同的是,在文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着人的思想与人的行为这一特点,所以,文化的融合所带来的文化创新,其内涵更加丰富,对人们的影响更加深远,而且文化的融合、文化的创新等文化重构现象将会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次文化重构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形式上更加多样,也就是说,小镇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的文化重构符合融合、重构、再融合、再重构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

四、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的要素构成

了解文化渗透的布朗运动规律、文化再生的生长规律、文化重构的发展规律,并以此为理论进行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应强调以下几个要素:

(一)文化融合的充分性要素

产生布朗运动的充分条件是将两种不同浓度的液体倒入同一个容器之中,使两种液体充分融合,同理,欲使两种不同特色的文化达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目的,也需要保持两种文化频繁互动、充分接触。

1.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与制度性。多样性可使文化交流的内容更加丰富,制度化可使文化交流的机会更有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多种层次、多个维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文化交流。例如,安排师生到小镇参与文化调研,参与小镇文化志愿者服务;开展小镇文化宣传与特色文化产品研发,将高职院校文化元素、小镇文化元素融入到特色文化产品中;邀请小镇文化名人到学校讲课,介绍小镇的生活习俗、特色饮食、四季风光、名胜古迹、历史文化、文化名人,制订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不断丰富与创新小镇的特色文化内容。

2.文化渗透的基层性与特色性。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小镇百姓,只有依靠小镇人,才能更好地继承、发扬小镇文化,因此,要让众多的小镇人参与文化共建,尽可能调动小镇人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挖掘小镇人热爱的文化内容,为他们组织喜爱的文化活动。例如,利用各种传统节日为小镇营造文化氛围,培养小镇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养成自觉维护传统文化的习惯;通过制造、销售、宣传小镇文化产品,扩大文化渗透范围,提高小镇文化影响力;开发文化旅游,开放文化场馆,建设文化雕塑,提升文化品牌,在提高小镇特色文化影响力的同时,提升小镇人的文化品味。

(二)文化挖掘的再生性要素

传统文化的再生需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将已经淹没于历史长河中,具有鲜明特色并能很好地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文化内容挖掘出来并加以发扬;二是营造文化氛围,加强文化宣传,提高文化活力,使挖掘出来的传统文化得以“再生”。

1.对小镇传统文化的挖掘。高职院校可成立小镇特色文化研究基地,聘任高水平文化研究专家、小镇长者、有兴趣和专长的学校师生、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专家作为基地的研究骨干,长期研究小镇的文化发展史;成立课题组,通过走访调研、专家研讨、文献分析、实物论证等方式,挖掘不同历史时期小镇的文化特色,分析产生特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研究特色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小镇人的经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特色文化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成因,研讨小镇各历史时期特色文化的产生、发展、变迁、融合,将已经流失的、正在流失的、将要流失的文化,利用各种平台、渠道、方式方法进行传承、发扬。

2.小镇传统文化的“再生”。文化再生至少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一是能够丰富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二是能够融入到现代文化之中或是独立生存;三是虽然当下不具备生存的环境,但可以用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保留下来。为此,高职院校至少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挖掘出来的再生文化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再生文化,欣赏、享受再生文化带来的愉悦,将再生文化融入到生活、工作、学习中,让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二是撰写再生文化书籍,以文字、图片的形式,为再生文化提供新生平台,甚至将再生文化融入到春节、元宵、端午、七巧、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使再生文化展现出新的活力;三是将再生文化融入到小镇的特色建筑之中,使小镇人习惯于再生文化习俗。

(三)文化重构的创新性要素

小镇文化表现为三种形式:已经被传承的文化元素、获得再生的文化元素、不断创新的文化元素。三种元素的交叉出现,必然会出现文化重构。创新文化元素是文化重构的主要源泉,文化创新是文化重构的主要动力。

1.小镇需要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被动的文化创新,是指小镇之外的外来文化潜移默化地改变小镇的文化内涵,将新的文化元素渗透到小镇的主流文化之中,使小镇的文化自然而然地产生变革。主动的文化创新,是指人们根据小镇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在原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文化创造、文化重构,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可以说,被动的文化变革一直在发生,这也是一种文化渗透的布朗运动,这种被动的文化变革有可能使小镇文化往好的方向发展,使小镇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健康,也有可能往坏的方向发展,外来文化占据文化主阵地之后,必然排挤小镇传统文化。在校镇文化共建中,需要更加主动地开展文化创新,在融合小镇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的前提下,使创新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又更加健康。

2.高职院校应在小镇文化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文化的创新需要经济的支撑,文化的创新又有利于文化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文化产品,对经济有推动作用,这样的文化创新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高职院校应当在创新特色文化产品、加强特色文化创意设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利用小镇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产业资源、市场资源,从生活、娱乐、消费等角度,研究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爱好需求、特色需求、数量需求,将文化元素融入到生产、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环节,开发、挖掘各种文化产品,开创小镇的文化经济。

五、文化共建使校镇双方得益

文化共建不但有利于小镇的文化建设,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使校镇双方皆可得益。

(一)学校得益

1.丰富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内容。教师通过参与小镇文化建设,可以开阔文化视野,拓宽文化研究范围,提高文化素养;学生通过参与小镇文化建设,可以扩大文化活动空间,获得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学校通过文化共建,利用在特色文化研究方面有专长的专家学者为学校服务,可以丰富大学文化元素,增加文化育人的渠道,提高文化育人水平。

2.加强学校区域文化特色。将小镇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相结合,在高职院校文化中增添了文化元素,尤其是小镇已经传承下来的文化元素,曾经流失在历史长河中被研究和挖掘出来的文化元素,受到外来文化侵入而产生变异的文化元素,以及融入到文化创新产品中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具有明显的时域特色和地域特色,使高职院校文化更加多样、更具特色。

3.锻炼教师文化研究能力。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参与具有区域特色的小镇文化的研究,可以弄清楚小镇文化的发展规律以及影响小镇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特征要素,学会高职院校文化与小镇文化的融合方法,锻炼文化创新产品的实践能力。而且,项目研究有抓手,研究内容实用性强,感同身受,趣味性好,投入感强,教师研究能力提升较快。

4.提高教师文化服务能力。由于高职院校在帮助小镇、社区进行文化建设与文化服务方面重视不足,教师的文化服务能力已经远远落后于技术服务能力,教师的技术与文化之间已经失衡,通过与特色小镇进行文化共建,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现象,不但使教师越来越重视文化育人,而且通过文化挖掘、文化研究、文化实践,大幅度提高文化服务能力,为学校回归文化育人奠定师资基础与文化基础。

(二)小镇得益

1.完善小镇传统文化。通过师生对小镇传统文化的挖掘、再生以及对传统文化产生、发展、变迁、融合的研究,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化创新产品之中,并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开发文化旅游,开放文化场馆,加强文化宣传,提升文化品牌,创新、完善、发展小镇的传统文化。

2.丰富小镇文化生活。通过师生挖掘小镇人热爱的文化内容,帮助他们组织喜爱的文化活动,调动小镇人对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利用传统节日为小镇营造文化氛围,培养小镇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养成自觉维护传统文化的习惯,提升小镇人的文化品味,丰富文化生活。

3.拓展小镇文化产业。高职院校为小镇研发特色文化产品,设计特色文化创意作品,研究人们对小镇特色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爱好需求、数量需求,将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化产品中,将文化创意设计融入到包装、服装、影视作品中,利用小镇的旅游资源、市场资源,发展小镇的文化产业,开拓小镇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孟庆浩.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8):52-53.

[2]曹孙志,谭学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分析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3):77-78.

[3]刘长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3(5):88-91.

[4]李向妃.从校园环境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3):55-56.

[5]曹赛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略论[J].大学教育科学,2003(3):76-79.

[6]王亮,钱群雷.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23):65-68.

[7]俞立军.企业化视阈中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0(7):82-83.

篇9

如何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提升其职业素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在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并开展了“训赛结合”项目课程教学。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将职业素养、核心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有效地协调了“标”与“本”的关系,较好地解决了“学”和“用”的矛盾。

一、“训赛结合”项目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思路

“训赛结合”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与思路是,以教学思想观念更新为突破口,以深化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为重点,树立理论服务实践、学科逻辑服从工作逻辑、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课程教学观,以实际设计产品或服务引领教学和人才培养,以工作任务引领职业活动,突出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在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实践中整体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训”主要指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室)或合作企业中开展的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和真实培训;“赛”主要指设计竞赛或仿真性项目训练,包括行业协会组织的艺术设计技能比赛、展览及参与企业设计项目招投标等竞技性职业活动。[1]“训赛结合”是以艺术设计职业工作领域所需的能力、素质为目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导向,针对工作内容重构教学内容,建立职业型、模块化的项目课程体系。该体系由多个(可多可少)项目课程模块组成,在结构上由深而浅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艺术设计职业工作所需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工作作风、文化修养等要素,这些是从事艺术设计类职业活动的内在规范和深层要求;二是学生个性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以及自我管理和信息处理能力等要素,这些既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和可迁移性,也具有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三是艺术设计典型工作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包括图形图像制作、造型(或造形)设计、文案提交、专业软件应用等技巧和能力。

“训赛结合”项目课程结构内容虽然分层,但是在不同层面或不同模块教学中,均将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以“训赛结合”为课程组织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及进度需要,及时从企业或社会组织获得足够的、合适的“训赛结合”项目;把职业能力训练与具体的项目结合起来,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工作角色与岗位作用,学习与同伴合作、研讨和与他人沟通交流,将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于一个课题的运作实践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还能根据不同的企业需要或竞赛要求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每一项工作任务或竞赛、投标相结合的项目最终均以产品(或作品)的形态完成,更加突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获得技能,发挥潜力,养成职业态度,建构知识体系(如技术实践知识、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2]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训赛结合”项目课程教学案例剖析

1.项目情况简介――湖北职业技术学院60周年校庆印刷品设计

2011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举办60周年校庆活动,活动中需要大量印刷品,如邀请函、校园文化书签、来宾证卡、学校宣传册及手提袋等。艺术设计类专业师生受学校校庆办公室委托,承接了此项目,用两周的时间完成了相关系列印刷品的设计工作;通过比稿,由学校校庆办公室选出优选方案,并批量印制、使用。

2.项目实施过程和步骤

项目课程教学伊始,校庆办公室提供了学校标志、标准字、校庆60周年标志、学校宣传照片等相关资料,根据设计清单,由学生个人选择最有兴趣和最具激情的某一项目进行创意设计,选择同一项目的3-5名学生组成一个工作小组,“训赛结合”课程结束时各小组进行比稿,从中优选出创意设计方案,然后制作完成。教学方式采用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整个“训赛”项目分为六个步骤,每个步骤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每项工作任务中蕴含职业技能培训、核心能力提升和职业素养养成等内容,教学设计由合而分,教学过程中由分而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任务一:市场调查与研究。收集和研究与创意密切相关的资料,以保证创意品质和设计效果。除了校庆办公室和专业教师提供的资料外,需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有:同类设计状况、优秀案例、目标对象(群)的资料等。

任务二:项目解读与文案。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与综合,全面了解相关信息,以确定项目的主要诉求点,即设计定位。各创意小组在此阶段要多次讨论,调动各种元素,为后面创意设计创造条件。

任务三:创意思维与草图。设计如何传达信息?创意点在哪里?在问题的引导下,项目引导学生反复思考收集到的资料,综合重组排列,进行设计概念筛选。全方位思考,力求创新;从发散思维开始勾画草图,寻找不同的表达方向。在这期间,创意可能是不完整的,要多记录,不断产生新想法,不断对前面的想法进行修正,反复推敲尚不完整的创意,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发展、完善,直至形成较成熟的创意构想。因此,要求学生画大量草图,把创意构思过程记录下来,用文字、图形或其他符号形象化地表现出来,逐渐发展成创意雏形,最后形成相对完整的创意草案。在完善广告创意时,集思广益,征求各相关者的意见,然后确定创意方案。

任务四:广告设计与表现。运用电脑进行设计,把所产生的创意表现出来,通过文字、图形和色彩等将创意具体化。

任务五:客户沟通与修正。与学校领导和校庆办公室专门人员取得联系,获得对创意设计的反馈意见,对已形成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补充、修改,使之更加完善。

任务六:作品与展示。定稿后予以制作。

三、“训赛结合”项目课程的创新与成效

从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特点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出发,以“训赛结合”为课程组织形式,及时从企业或社会组织获得“训赛结合”项目,把职业能力训练与具体的项目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实现了各方面的“多赢”。

1.学生职业素养全面提升

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角色作用,培养其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于每一个项目的实践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还能根据不同的企业需要或竞赛要求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训赛结合”的过程中使职业素养成为学生“融化为魂”的综合品质,使核心能力成为学生“内化于心”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未来职业岗位“外化于形”的职业技能。

2.教师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训赛结合”使艺术设计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得到有益的彰显,是培养职业型设计师的重要途径。“以赛带培”,可以提高教师的主动性;“以研促训”, 可以搭建教师发展的宽平台;“研训结合”, 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加快教师团队的建设,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机会,“训赛结合”让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互动研讨中提高,让教师在教学研讨中受益。

3.企业选拔人才更有针对性

在“训赛结合”的过程中,教学与生产一体化,企业与学生“零距离”,用人单位与实习生和毕业生双方都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系统的接触与了解,更加有利于企业选人、用人和学生就业。近三年,本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就业质量不断攀升,专业对口率不断提高。

4.专业教学成果不断涌现

“训赛结合”的每一项工作任务或竞赛、投标相结合的项目最终均以产品(或作品)的形态完成,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的职业能力,还可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近三年,学生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第时报金犊奖、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公益宣传画征集、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海报应用创意设计大赛等大型赛事中获奖20余项;完成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综合设计制作项目9项;还参与了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推广工作,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勇.论“训赛结合”项目教学与艺术设计职业能力培养[A].潘云鹤等.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666-667.

[2]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3).

篇10

关键词:感恩教育 实践 思考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能够让学生对母校、对教师、对同学常怀感激之情,对于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等都有着很大的帮助。感恩教育包含的内容很多,并不仅仅是让中小学生有感恩之心,最重要的是帮助中小学生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意识,让学生能够有健全的人格和一颗负责任的心。加强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工作是培养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对于建设和谐学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与意义

1.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

首先,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必须要重点突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小学生科学地认识感恩。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可以充分结合和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不仅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也是取之不尽的资源。这样可以让中小学生在了解感恩的前提下去认可和接受感恩教育。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就体现了感恩的观念。中小学生拥有感恩意识才能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其次,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要突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的教育,让中小学生知恩并且报恩。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现如今,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已经逐渐忘记了一些传统美德,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必须要强调这一点。很多中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花钱大手大脚,生活懒散,这都是缺乏感恩意识的体现。

最后,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要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感恩教育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教育内容,而是将这些感恩知识转变为道德的升华。只有在生活中贯穿感恩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例如,中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与同学和睦相处,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尊重教师等都可以体现出学生的感恩意识。

2.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

首先,加强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发展。中小学生虽然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是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很多恩惠。教师孜孜不倦的传授自己的专业知识、同学无微不至地关怀、国家对自己的培养等,都值得中小学生感恩。中小学生只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够怀着对学习、对生活的热情不断进步,才能时刻充满希望,才能与他人和谐地相处。加强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能够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从而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其次,加强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恩教育能够让中小学生通过一些细微的事情发现人性的善,例如,学生会通过父母的白发了解父母的艰辛,从而激励自己更加努力。感恩教育让中小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等,只有中小学生具备感恩意识,才能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更重要的是,中小学生具备感恩意识能够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发展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将感恩教育融入到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实际生活中,强化中小学生的感恩意识。要想很好地强化中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可以经常开展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感恩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部分中小学生认为感恩教育非常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体验,就能真切体会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定期组织学生到贫困山区进行授课、带领学生到孤儿院看望孤儿、让学生捐献自己的旧衣服等,这些实际行动能够让中小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感恩,同时也能够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让中小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第二,培养中小学生的感恩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感恩文化。中等职业学院最重要的便是校园文化,只有具备良好的校园文化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中小学生的思想活跃,校园文化可以适当的丰富多彩,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感恩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等职业学校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才有利于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

第三,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主题教育,让中小学生明白感恩的意义。学校可以经常通过不同的形式开展感恩主题教育,让中小学生紧跟时代潮流,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感恩教育能够让中小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在不断变化的社会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中小学生才能更好的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第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贯彻感恩教育。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其发挥的育人效应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一个学校若缺乏校园文化,那么就如同鲜花缺少水分的滋润一样,没有发展的潜力,缺乏生存的活力。进入新学期以来,义马市第三小学借助暑假期间对校园教学楼的整修和刷新,也对校园的整体布局进行了规划设计。在设计校园布局时,我们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核心,从每一个细节上做了研究和分析,努力把文化理念真正融入进去。通过征集方案、创意设计,校园文化长廊初期建设现已落成。如今,当你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校门一侧墙上图文并茂的文化墙——“做人”、“做事”、“求知”、“共处”……一行行精辟的警句和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共同汇成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这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那句名言“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在校园文化建设这一设计理念的主导下,一系列墙体文化、地面文化、楼道文化等校园文化建设都将会在义马市第三小学校园陆续展现。随着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重视,美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风学风,也将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一一呈现出来。

三.总结

总而言之,感恩教育就是丰富灵魂的一种途径。感恩教育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意义十分重大。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醒人性的生命教育,也是一种以情动情的生命教育。中小学生只有具备感恩的意识,才能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未来。基础教育学校必须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感恩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领悟感恩的真谛。只有这样,中小学生才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坚强乐观地向前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赵晓芳.关于高校感恩教育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6.

[2]李秋娟.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D].开封:河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