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十二五”中长期规划中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论述。表明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重视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潜力。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和实践。个人认为应从认识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能力上做文章、下功夫,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
1.在校大学生的几个负面特征
近年来,在社会各种元素的影响下,在校大学生大多表现出个性张扬、思路开阔、思想活跃、敢想敢做、交流广泛等特点,但同时一些负面特征也显现出来。
一是基础知识欠缺。二是进取精神不振。三是求知兴趣淡漠。
四是自制能力薄弱。五是学习方法缺乏。六是责任压力不够。
2.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政府对职业教育园区的规划和建设的加快,迫切需要具备一定素质和能力的职业人才。“先上学,再打工,后发展”的观念逐渐被社会认可。任何企业的人员需求,都会注重员工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开发,需要不断创新新产品,新产品的开发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今天的大学生是明天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学生状况令人堪忧,改变迫在眉睫。
许多老师感叹现在的大学生是:“九斤老太,一届不如一届”,“现在的学生难教”。这种现象严重地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的组织和质量提升。由于不能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习上的挫折使他们失去了信心和进取心。为了求职、迫于压力而不情愿地选择高职院校;家长为避免其子女在社会上出问题,送到学校让老师管着,学习知识则放在次要的位置。因此,学生中潜在的被动学习因素偏多。还有就是接受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偏低,再加上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门数不断增多,教学方法与中学有所不同,教学进度也比中学快,所以,不少学生难以适应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他们在课堂上听课就像“听天书”一样。因此,出现了考试成绩“红灯高高挂”的现象,造成“学困生”的队伍不断扩大。使一部分学生再一次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完成作业、迟到、讲话、看小说、睡觉等现象几乎是司空见惯。因此,就现有学校的生源情况,学生很难形成自觉的学习主体,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已迫在眉睫。
社会要求不断提高,提升素质尤为重要。
我们应当站在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去追求人才的素养才能跟上时展的脚步。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在教育上,实现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是现代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能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之人才的希望所在。”所以,学习人文学科,增进人文素养对于造就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文素质可以奠定一个人的深厚文化底蕴,而文化底蕴的深浅,对一个人素质的高下之分、文野之别,是至关重要的。最终决定了职业人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从此意义上说,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关乎新世纪国家的工业水平。如此重大的关键因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3.如何强化对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营造人文环境。在高度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赋予专业课程人文的因素,将干涩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的知识结合起来,赋予其更加鲜活的内容。
学校良好的人文培养氛围的形成,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举办人文公开讲座、放映经典影片、邀请专家、名流讲学,参观各种人文艺术展览,观摩高水准的音乐会等等方式,使学生多多接触一些人文艺术的教育机会。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校报、网站等媒体形式,对一些文娱活动、国际国内艺术发展形势、正在进行的艺术界比赛等内容进行宣传,及时报道学生组织的一些艺术活动,从而在全校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氛围。
其次要加强品德教育。提倡“把信心留给自己,对自己负责;把孝心献给父母,对家庭负责;把关心献给他人,对集体负责;把爱心献给社会,对社会负责”。要求学生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把认真学习,孝敬父母,关心集体提升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
第三是开展读书活动。我们虽然以专业技能为主,而我们更应注重文学修养的培养。因为决定人的潜力的往往不是他的技术水平有多高,而是他的文化底蕴有多深。很难想象只有小学文学水准的学生能有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许多文学著作、社会科学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充满着人文的光辉和力量。
第四要培养生活情趣。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琴棋书画这些健康的生活才艺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能,它们在人文素质的养成中有着重要的陶冶功能。当我们整天给学生规定诸多“不准如何如何”的时候,把这些高雅健康的技能充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不是更好吗?
实现人文素养培养途径的多样化。成立乐队、舞蹈队、书画社、摄影兴趣小组,举办文艺演出、歌咏比赛、书画展和摄影大赛等等。多种形式的人文素养培养方式,既可以促进学校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能力,学会在人文艺术活动中丰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3.1结合学生实际,调整教育内容,增强实用性
在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多出简单的练习题,反复训练,达到讲练结合,多提供直观的材料,用最直接的教学加深学生印象,以学生能够掌握为基础。
3.2面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法,提高实效性。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和学习动力各有差异。有些学生从一开始就接受了这门学科,越学越好,而有些却停步不前,这样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因此,老师备课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方法,以满足不同的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注重心理教育,突出目标教育,强化针对性。
很多学生的心理素质远没有达到直接面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不光是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实际操作的方法,还应该更多地传授他们正确的思想,使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成熟和成长起来,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是无所事事。
3.4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习动力,避免说教性。
学生知识面窄,感兴趣的事物非常简单,需要老师以健康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课题。避免单纯的说教,通过提问、做题使学生精力集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习惯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时间久了,他们就会习惯这种学习模式。不要让老师唱独角戏。这样,学生才能留下一些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不会丢失。
21世纪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变被动为主动,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贯彻人的本位思想,所以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上加强班级管理是一条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篇2
摘要:本文在面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偏重职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专业技能教育,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基础上,分析探讨现代高职教育必须走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培养之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技能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融合
高职教育以职业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成为与专业化人才市场对接最为紧密的高等教育。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等方面适应了市场需求,人文素养方面的欠缺却使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不足,成为他们再发展、再塑造的瓶颈,高职学生单向发展的倾向值得关注。
一、 高职院校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1、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下高职教育的专业化、技能化、工具化
人才培养模式上高职院校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中,强调按岗位所需的技能开设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岗位技能知识传授与训练;培养行为与一项项被细致分解的工作任务相联系,即根据一系列具体的、孤立的行为来界定“能力”。就业率并非评判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学生得到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可以“文理兼容”,以此凝结高职学生参与就业竞争的素质底蕴。
2、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倾向性、复杂性和紧迫性
社会发展对高职学生群体提出更高要求,消费经济孵化的文化风尚牵动着青年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三种倾向即:功利化倾向,注重人文素教育显性目的的达成,忽视人文素养对人终生发展的影响;无我化倾向,片面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性价值与意义,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与情怀;强制化倾向,仅从知识传授和行为规范的层面理解人文素养的意义,忽视作为高职生审美认知与发展水平,使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不高。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以一种全新的视野来审视高职学生自我的内心需要,当人文素质成为高职学生的一种文化素质,渗透到学生心智中,终将内化成学生的一种整体素质,一种能力,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和完善自身的价值定向。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1、人文素质教育使高职教育更加完整与丰富
“人文”原意指人性、教养。人文教育以人为出发点,又以人为归宿,其核心始终是如何做人,包括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追寻,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探索。“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向度。一个人只有保持对社会的责任心、对人的关心和爱心,他的职业才有意义,才会对社会进步、民族的振兴做出贡献,才会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人而立足社会。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人文修养才能共同塑造出一个成为自我感觉有幸福感和丰富人生价值的完整的人。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构建高职院校和谐文化的前提
教育家杨叔子先生说:“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在追求技术文明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人类传统美德和优秀价值观念同样极为重要。高职院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阵地、文化创新的基地、文明播种的园地,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的责任,理应以新的文化自觉来适应和谐文化建设。《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在人文素质教育”和“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构建高职院校和谐文化的前提。
三、推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交融,实现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培养
1、专业教育与职业培养中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从形式到内容的融合,是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方面的根本改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均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重要内容。卡耐基基金会主席博耶所说:“任何一门充实的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对三个问题做出回答: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各种科学最终都可归纳为一门科学,即历史科学”。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只有把握了它的历史,并进行具体的社会分析和历史反思,才能更好地把握它的学科体系。在学科教学中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强化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进而激励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落实到职业教育,就在于专业教育应成为科学和人文精神和谐发展的一种形式,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
2、树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理念,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1)合理设置课程,实现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学制短,教学任务重,普遍实行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整个强调技能与实训的教学体系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立足高职教育学制短、实践课程比重大的特点,建构适合高职学院实际的人文素质选修课程体系,包括限制性选修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限制性选修课程,根据不同专业开发跨学科的人文课程,加强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课程的贯通;自由选修课程供全院学生自由选修,注重职业素质教育的渗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同时,实现人文艺术素质与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机融合。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架构人文艺术通识教育大课堂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高职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但受限于高职院校的现状定位,需要开发人文艺术综合课程,形成以“人文素质核心课程”、“人文素质拓展课程”及“人文素质隐性课程”三部分组成的课程结构。“人文素质核心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通识课程;“人文素质拓展课程”,强调个性化;“人文素质隐性课程”,即非正式课程,以教育环境、制度文化、组织活动、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通过非特定的心理反映潜在影响的课程。通过三种课程形式构建,架构起人文艺术通识教育大课堂。
3、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融合的路径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融合涉及到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过程、校园文化生活、实践活动、评价标准等多个层面。这多个层面的融合共同构成融合教育的整体。如教学内容方面:突出强调加强基础文化和基础能力的教学,以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继续学习的可能性;加强非技能性能力的教育;培养创业精神等。独具高职院校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人文、科学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按照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彰显“职业性、“区域性”、“实践性”、“开放性”,融入企业文化与行业文化、区域文化元素等。
真正实现专业技能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既要立足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共性,又要立足高职教育的个性,既需要理论上的突破,又需要实践中的探索,需要教育工作者反思研究,寻找可行之路。(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肖化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7.
篇3
一、培养秘书人员的基本素养,提高业务能力
秘书人员工作的全面性,活动的宽广性及 其角色的多变性,除了应具备一般管理干部的素质之外, 还必须具备与秘书本职工作的性质、任务相应的更高、更严的要求, 其中尤以“德”、“谋”、“书”为最基本素养和业务能力。
重德。“德才兼备,以德为重”。一个秘书人员,若不能把“德”放在首位,即使有“满腹经纶”、“张良之才”,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秘书。秘书不为名,不为利,任劳任怨,甘当无名英雄。经常拟稿,但自己不著名,也不拿稿费;经常组织会议,但自己从不 上主席台。经常熬夜,但白天还得正常工作,节假日他人逛公园、溜马路、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但自己还得值班,不能休息。其它人员受了委屈还可嘟噜几句,而秘书必须以绝对服从为天职,等等。而这一切,还往往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别人的理解和社会的公认。凡此种种,都说明一点,没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心是当不了一个秘书的。特别是当前秘书人员物质待遇相对社会上一些行业、一 些人员普遍差距较大而工作往往“出力不讨好”的情况下,在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没有“富贵不,贫贱不移”,“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君子修道重德,不为困而改节”的思想品德,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艰苦奋斗、一尘不染的政治本色,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是干不好秘书工作的。同时由于秘书人员的“德”是领导形象的“补充”、机关效率的“折射”、自身素养的“反映”,要求秘书人员必须诚实正直、心明步正,谦虚谨慎、 兢兢业业,恪尽职责、严守机密, 互相补台、竞而不妒。
善谋。由于秘书人员直接为领导提供服务,对领导提供精力和智力补偿,因而人们常称秘书为领导的“外脑”,当好“外脑”就是秘书“善谋”的应有之义。秘书“善谋”一旦博得领导者的赏识,就能在辅助决策的过程中发出璀璨的火花。那么秘书人员怎样才能做到“善谋”呢?首先,要有正确的角色意识。秘书人员具有“外脑”职能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乱发议论、自作主张、左右领导。秘书必须注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角色规范,做到既尊重领导、坚决执行领导指示,又不迷信盲从,始终把为领导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及参谋意见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其次,要深刻领会领导意图。要“参”到点子上,“谋”到关键处,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领导意图。要善于通过间接或者直接方式,把领导的所思所想、所筹所划弄清楚,做到既能按领导意图正确“发挥”,又不自作聪明,越殂代疱。在此基础上,以敏锐的观察力抓住工作中的关键环节,经过深思熟虑,形成有价值的参谋意见。第三,注重进言技巧。要根据领导的心理、行为特征,选择适当场合和最佳时机, 从要害问题切入,用委婉、含蓄的语言,巧妙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或不同意见。
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9-221-02
一、人文素养概述
人文素养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文科学方面的研究能力与知识水平,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体现。人文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反思与关注,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基础。人文素养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职业素养、技能的形成,更关系到学生将来能否适应工作、适应社会。由此可见,人文素养是大学生最基础的素养,对于其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高新技术转化、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技能支持的重任。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资讯日益发达,知识更新换代的背景之下,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职教育不再仅仅是学生获得某些职业资格证书的平台,进而能够习得某些职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与技能,更应该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而人文素养正是高职学生诸多素养当中最需要被关注和提升的素养,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基本道德、品行的养成土壤,它能够使学生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与职业迁移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以及职业的改变,而这种能力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恰好是人文教育的目的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不再被看作是较低层次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时代和社会赋予了高等职业教育更圣神的使命,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人文素养的提升则是高素质人才的应有之义,只有将基本的人文素养与专业的知识技能相结合,使学生成为既具有基本人文素养又拥有专门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才能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共同的发展,即个人身体、智力、情感、意志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希望学生能适应工作岗位要求、胜任工作,但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只是做好未来工作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要想做好工作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并非掌握了专业知识、技能就一定能做好工作。做好一项工作,不仅需要知识、技能,更需要和周围的人与环境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其中包括广博的人文知识、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良好的与人沟通协调能力,总的来讲就是一个人的人文素养。
高职学生在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竞争的不仅是个人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个人的综合素养。而个人综合素养的构成中,最为重要同时有最不为人们所重视的就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通常在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这也是企业、单位非常看重的,往往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毕业生在就业单位更受欢迎和喜爱,同时自己工作得也比较顺心,而人文素养欠缺的学生则相反。因此,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一)高职院校应该转变观念,确立人文素养教育的育人理念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经济和生活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同时也出现了重职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偏颇做法,许多职业院校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建设和维护学生实训室,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技能,但对于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则重视不够,殊不知人文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不仅不利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影响学生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更不利于高职学生在未来的长期发展。
高职教育要想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摒弃重职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偏颇做法,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以从业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只有从思想上确立人文素养教育的育人理念,高等职业教育才能走出制约其发展的重职业技能、轻人文素养的认识误区,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二)将职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融于课程体系之中
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素养与技能最直接的阵地就是课程,基础性的素养课程是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载体和重要途径。要改变当前高职教育重职业技能、轻人文素养现状,切实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使高职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不仅需要高等职业院校自身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从课程设置上保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能够体现。具体来说,应该根据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把人文素养的培养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适当提高人文课程的比重。一方面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开设职业人文教育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提升其将来从事职业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开设基础的人文教育课程,文学、艺术、史学、哲学等人文科学课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只有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学生才是高职教育真正的人才培养目标。由此可知,有效地融合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提高教师人文素养,践行高职人文素养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使得很多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一线教师的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以及教师的职业技能,而对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极其培养重视不够或者说这方面还比较薄弱,而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又直接关系到学生人文素养的建立和培养。因此,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关键是教师,而且首先应该先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充分重视教师这方面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一方面应该建立良好的继续教育机制,使在职教师能够拥有持续再培训再教育的机会。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老化的周期缩短,新的专业领域不断出现,教师也同样面临着知识老化的问题,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再培训再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具有走在知识前沿的能力与素质,他才能有可能将这种持续学习、高效学习的方法、技能传授给学生,进而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注重自己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修养,不断提升自己在此方面的修养。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其教学过程中就学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学生,并正确的观点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懂得如何去尊重知识和他人,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事情,这样才能适应社会,才能在社会立足。因此,教师提升自己的修为更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群体、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5
(1.合肥工业大学 信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2.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摘 要: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以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科学遴选人文素养教育内容,营造校园人文环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强化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科学教育;人文素养;就业;校园文化;人文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46-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与就业能力之提高研究”(2013jyxm343)阶段性研究成果)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是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与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学生人文素养的状况,仍然令人堪忧,表现在人格不健全,价值观念扭曲,价值取向功利化,习惯用功利的眼光诠释生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缺乏公德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对大是大非的判断能力。这些现象的形成,一方面与高校对人文素养教育教育思想定位不清目标的明确定位和深刻理解有关,另一方面与高校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方法和措施有关。
1 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并举,增强教职工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责任感
仅仅具有专业素质的人只是“机器人”,同时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才是真正的“人才”。[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因此学校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做人”能力,使其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积极向上、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学院通过“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及“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专家讨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专题讨论,确立了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制定了“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了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目的中的核心地位,确定将人文素养教育理念贯穿培养人才的全过程,要求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中,保证人文素养教育全面有效实施;确定对学生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社会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名利观、荣辱观、伦理观,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2]的教育目标。
2 科学合理设置人文素养教育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科学合理设置人文素养教育内容是落实、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保证。学院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人文素质调研,如《高职生基本人文素质调查分析》、《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的研究》、《高职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就业岗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人文素养的要求》等,并邀请专家学者、用人单位以及家长共同研究、探讨人文素素养教育的内容,确立了以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哲学,学会科学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语言文学,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学习艺术,提高审美能力,提升鉴赏能力;学习心理学、社会学,掌握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技巧;学习职业与创业知识,提高职业认识以及对职业科学定位等人文素养教育内容,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就业岗位需要,遴选出学生乐于教授的课程进课堂,设置了公共必修、公共选修和专业必修人文素养课程,切实发挥教育的实效性,如表1所示。并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包括学时、考核方式等,突破了传统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公共必修和专业必修人文素养课程实现了文理贯通,削弱了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过分细化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公共选修人文素养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需要。
3 营造特色校园人文环境,潜移默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校园人文环境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是强化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方面,是新时期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2008年学院接受教育部人才培养评估后,把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作为对学生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渠道,以“校园环境·人文教育”为主线制定了校园环境建设规划、内容以及措施,融合传统文化、职业文化于校园环境建设中,使校园环境建设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确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院建有专门的动态文化长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国内优秀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成长历程,行业领军人才、技能人才的励志故事,运用榜样的力量强化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弘扬榜样精神,让学生的道德、意志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展示知名企业、合作企业的行业使命、人文精神、企业战略、企业愿景、管理思想、规章制度等内容,让学生在校期间感受到职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其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通过校风建设引导学生确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和谐校园,通过教风建设引导教师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建立民主教学关系[3],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育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意志,培养学生诚信品德意识,建立学优争优的学习氛围。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直接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向和认知水平,我院举行了一年一届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书月等活动,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用先进的文化激励自己,客观看待外来文化和时尚文化[3];开展道德大讲堂等活动,培育学生明礼诚信、团结协作的道德情操以及关爱他人、开放包容的素养;举办“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宣传正能量的浓厚氛围,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敬业笃学的社会责任感;搭建“卓越论坛”,邀请王新华教授、朱学义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现身说法,使学生坚定了刻苦成才、职业立身的信心;举办优秀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回母校巡讲活动,现身说法宣讲“个人梦”“成才梦”“中国梦”,明确为实现“中国梦”伟大事业,个人应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促进社会责任意识和责任精神的形成;定期举办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帮助学生解了职场,增强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和就业观,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营造培训技能、学习技能、苦练技能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地培育了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缩短了与企业需求,提高了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5 专业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教育的针对性
专业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实现了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的互补,综合运用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有助于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在专业教育中围绕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开展人文素养教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是高技能型人才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逐渐引导学生回答本领域涉及到哪些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要面对哪些社会道德和伦理;开展与未来职业紧密相关的法律教育,诚信、责任、敬业的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讲授专业知识时把科学家当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介绍给学生,可帮助他们领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中通过故意设置困难、障碍,培养学生处理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协作完成大型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交流、合作能力;在顶岗实习的期间,充分利用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开拓创新的精神,提高对社会、企业与今后工作岗位的认识。
6 注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效性
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创造了机会[4],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社会、服务社会、适应社会,增长了才干,培养了品质,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求知,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效性,是新时代人文素养教育的要求。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现已常态化、制度化,学院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由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共同制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纲要和实施细则,严格规定实践教学标准以及管理办法,并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价体系,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切实落到实处;科学设计实践内容,注重与专业相结合,突出社会实践的专业性,如结合职业技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发挥专业特长,服务社会,弘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专业技术得到应用和提高,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5]。
7 提升教师人文素质,提高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性
落实、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一线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关键,教师是人文素质教育最好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道德修养和师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院围绕提升教师人文素质,重点抓了两项工作:一是“培训”工程,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一同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采取自修和培训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有计划分批、分层地对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并将人文素养培训及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评先评优的一项指标,通过培训、学习,教师通晓了人文素质教育应具备的知识以及如何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学院也相继开发了以教师人文素养修炼为主题的系列课程,如《师生沟通与交往的艺术》《教师人际交往的技巧》《教师拥有阳光心态的小策略》《专业课程人文素养教育策略》等;二是“落实”工程,要求专业老师和人文老师都要将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将提升个人人文素养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视为工作的一部分,时刻注意以自身人文素质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当好学生的表率,努力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以教风促学风,以自身的文化素养来感染、影响学生;鼓励、表彰人文素质高、人文教育开展好的教师,对于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授予师德标兵、教学突出贡献奖,使广大教师把争当“育人典范,师德楷模”作为自己的目标,形成教师注重自我修养、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我们以强化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强化人文素养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实施过程和环境等进行了优化、重构,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毕业生成为倍受社会和企业青睐的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院先后获得“安徽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等多项荣誉。
参考文献:
(1)田光辉。论大学生人文素质对就业的影响[J]。怀化学院学报,2009(9):143-145.
(2)戴卫义,王玮,邹斌。坚持立德树人 推进高校事务管理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4(3):69-70.
(3)朱凌云。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4(3):71-72.
篇6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人文素养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体育教学之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首先,要认识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哪些问题。其次,理解人文素养的内涵。再次,厘清体育教学和人文素养的关系。最后,提出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人文素养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1.人文素养
本文所指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能够按照社会的主流原则合理处理“我”与“他”,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及自然的关系。在教育上,即指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使得学生在知情意行的各方面都能达到和谐,并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的目标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显性目标,即实现“体育”,如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熟练掌握体育的一些基本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等等;二是隐形目标,即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如果只是把体育教学的显性目标作为其全部目标加以实施教学,那么这将是体育教学真正的悲剧。
3.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
正如前文所述,笔者在本文中所指的人文素养是学生处人、处事的准则和态度。体育教学中的活动课程,既有团体活动方式,又有个体对抗活动方式。这些正是可以体现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有利条件。教育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就是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人为中心,体现人的主体性,以人文主义的视角来实施教学。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责任显而易见。自古希腊时代起,体育就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当代,则更应该注重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不足
1.重视体育活动课,轻视理论课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主要进行体育活动技能的训练,每学期除非天气条件不允许,通常很少进行理论课的教学,即使有些学校进行理论课教学,也只是照本宣科,毫无特色,学生听之无味,教师讲的索然。
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教育缺失
在开展体育活动的时候,只是注重对学生技巧掌握和技能的培养,很少在各项体育运动项目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没有深入挖掘各个项目背后的人文教育思想。
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整体人文素养不高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普遍人文素养不足,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很少会反思自身教学中的问题,即使认识到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也不知怎么在教学实践中和体育教学进行融合。
除了体育教师本身(也包括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师),校领导和其他教师都普遍认为体育课是一门非常容易上的课,人人都能当体育老师。因此,体育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非常低,不受重视,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体育教学这门如此古老的课程的很多隐被忽视。
三、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1.提升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
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比较薄弱,而教师自身对人文素养的不重视,何谈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首先,要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在体育教学中真正能够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其次,体育教师应该真正理解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比较自身的课堂教学,使自己认识到在哪些方面还做的比较欠缺。
再次,要研习更多的教育学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体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提高教学技能。
最后,体育教师应该参加各种有益于自身人文素养提高的培训,与更多的同行进行沟通、交流,取长补短。
2.充分认识体育运动项目背后的人文素养教育意义
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各类体育运动项目活动的开展。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每项活动所隐含的人文教育意义,如长跑运动对学生坚韧品质的培养;足球运动中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等。通过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对学生不断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也不自觉的认识到体育中所蕴含的人文意义。体育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负面教材来说明由于在体育运动中缺乏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如在奥运会中有的运动员为了博取好的成绩,吃兴奋剂;有的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故意踢踹对方球员等一系列不良的表现,都是由于缺乏人文素养的关系。引导学生们在不论是在体育运动中,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中都要以公平公正的心态去面对每一项挑战。
3.在体育教学中以人文思想去关怀每一个学生
每一个学生天生都具备着不同的身体素质,首先,在对他们进行考核时,一定不能一刀切,是多少就多少,应该辩证地看待学生的表现。如果一个学生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还是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要给予这样的学生一定加分,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其次,对运动天分比较差的同学,不要表现出过分的关注,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再次,要考虑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在进行体育教学中,结合每个班级的专业特点安排体育运动项目。
总之,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具备精深的教育理论,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内隐的教学方法来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最终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7
摘 要: 人文素养课程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湖南的高职院校而言,人文素养课程离不开深厚的湖湘文化背景的影响。目前,湖南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存在课程目标脱离湖湘区域文化环境、课程内容忽视湖湘人文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课程改革滞后等问题。基于此,高职院校应调整思路,充分利用湖湘区域文化资源,改革与重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建设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湖南高职人文素养课程。
关键词: 湖湘文化 人文素养 课程建设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1]。科学地建设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程,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是当下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地处湖南地区的高职院校承载着千年的湖湘文化底蕴,如何将这些珍贵的人文教育资源融入人文素养课程之中,建设具有湖湘区域文化特色的高职人文素养课程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基于湖湘文化背景的高职人文素养课程建设的现状
湖南高职院校多以选修形式实施人文素养课程,为学生供以覆盖面广、深度适宜的人文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高职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加强了高职技能培训和人文教育的对接。但是,对于湖湘文化在高职人文素养课程建设中的运用仍显不足。
(一)课程目标脱离湖湘区域文化环境。
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科学、准确地定位课程目标,才能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把握正确的方向。课程目标有三种取向,即行为取向性课程目标,生成性课程目标和表现性课程目标[2]。湖南高职院校在课程目标的确定上,避免了仅对行为目标的描述,而是既指出了该课程对学生行为所提出的要求,又明确了对学生能力与素质所产生的影响。人文素养课程以社会及文化现象为内容,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及行为规范。任何一种教育其本质都是对人的培养,在共性之下人的个性特质的发掘和培养的过程。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因为地形、气候、历史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地处湘水流域的湖湘文化拥有博采众家的胸怀,推崇爱国主义的传统,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其漫漫历史与累累硕果,是历史与文化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财富。人文素养课程的建设离不开本土文化元素的影响,在其课程目标上也因为有湖湘文化的参与而更具特殊性与针对性。在湖南成长的学生经过人文素养课程的学习后,会获得哪些有关湖南当地的历史、人文等知识?湖南企业对于择选求职者时依据哪些具体的标准?人文素养课程学习之后,学生在湖湘文化的陶冶之下,形成怎拥牡赖鹿勰詈退枷肫分剩空庑┒际堑鼻案咧霸盒H宋乃匮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较少体现的。
(二)课程内容忽视湖湘人文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
人文素养课程是高职院校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其课程内容以社会文化、人文精神为其基本知识点。通过知识传授与行为培养的方式实现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湖南的高职院校身处湖湘区域文化背景下,在人文素养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可脱离湖湘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品质。在培养“应用型”高职人才时,也不可忽视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知识能否像技能一样,在日后的职业岗位中随时被用到。人文素养课程所呈现的人文知识最终是为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更好地服务于岗位技能而存在的。
通过调查,当前湖南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融合湖湘文化的并不多,41.8%的学生表示在学校人文素养课程中没有明确的、具体的代表湖湘文化的内容;仅有15.3%的学生表示课程中有部分内容属于湖湘文化的范畴,例如名人轶事与作品、近代革命史等。授课方式多采取理论讲解,缺少实践环节,忽略了对这些内容本质的探讨与研究。例如株洲某职业院校的《职业人文基础》课程,总课时为58课时,课程类型为纯理论课,湖湘文化所占的课时比重为9.5%。从调查结果看,湖南的高职院校对湖湘文化的引入程度较低,对湖湘文化的利用价值没有足够的认识,引入的方式多是照搬本科院校人文课程的知识点,这样的内容安排不符合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的要求,同时也脱离文化对人的培养与品质塑造的人文环境,阻断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联系。
(三)人文素养课程教学改革滞后于专业课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职院校加大力度开展教研教改工作,“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和“微课慕课”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取得不容小觑的成绩。但从教学改革范畴看,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的教改,对于人文教育相关课程的教改收效甚微。在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改革目的不明确,对于为什么要改、怎样改等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以至于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改革只是停留在教材的选择、内容的删减、授课时数的调整等层面,传统的教学理念、单一的教学模式并未真正改变。从课程目标看,某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程教学改革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改革并没有立足于高职教育的实际与地域文化融合的环境。某些学校始终存在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明显高于人文课程建设的理念。某些学校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课程建设等多方面的投入都明显倾向于专业课程,导致人文素养课程逐渐被边缘化,教学改革力度与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相关的改革措施难以落实到位,改革过程趋于形式化,没有实质性的改革内容,也未见明显的收效。从课程改革的视角看,某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程改革已明显滞后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人文素养课程的建设思路不明晰,建设收效不显著。事实证明,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程处于陪衬专业课程的位置上,这一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已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的开展。
篇8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人文素养 思考
当前,民办高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民办高职教育的基本理念:“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处”,在实际中,因受到人们偏颇理解,造成民办高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民办高职毕业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对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本文试着对加强民办高职毕业生人文素养进行一些思考。
1 人文素养的内涵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的基本修养或涵养,即可理解为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或人的内在品质和人生态度,主要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集体、国家、社会,乃至和自然的关系。
2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文素养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办高职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和持久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1 人文素养教育可促进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人文素养教育可帮助毕业生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认清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求,转变就业观念,主动调整自己的就业意愿,制定出合理的求职计划,从容应对就业压力,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
2.2 人文素养教育可提高毕业生的可持续就业能力。人文素养教育有利于拓宽毕业生知识面,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改善思维方式,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积极进取、不断创新,适应社会变革,全面提升可持续就业能力。
2.3 人文素养教育可促进毕业生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文素养教育能培养理性认识,当人文素养内化为毕业生品性中的一部分时,他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积极适应社会环境,乐观面对人生,自觉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怀生命,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进步相一致,达到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3 强化民办高职毕业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对策
如今,民办高职毕业生人文素养普遍缺乏,存在着道德修养不高,缺乏诚信,人生理想信念淡薄,缺少人文精神,不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他人冷漠,对家人缺乏亲情等问题,对此,强化人文素养教育的对策有:
3.1 端正办学导向,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力度
全力抓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现状。有些民办高职院校认为,抓技能教育,效果明显见效快,可提高学校名声和知名度,而抓人文素养教育,费时费力,不能立竿见影出成效,忽视人文素养教育的作用是潜在的、后续地起作用,长期才能见效。试想,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是只有技能而无健全人格无人文精神追求的“工具人”,将来在岗位上不会干好,也不能很好做人,这样不仅是对学生不负责,也是对社会对国家不负责,也有害于社会,有害于国家,学校得不偿失,不仅名声打不响,反而自毁名声,最终步入淘汰之列。为此,要端正办学导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要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贯穿大学生活始终,做到常抓不懈。
3.2 科学规划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形素养课程体系
民办高职院校,出于成本考虑,精力主要放在学生技能培养,对哲学、历史、语言、艺术等人文课程,很少考虑开设或增设,而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基本途径,则需开设而且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重,这也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同时,高职学制一般为3年,需安排较多时间实习实训,因此,人文素养教育课要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和设置,只能开设必须开设、管用的课程。课程体系可形成核心(必修)课、选修课和系列讲座(或社会调查)三个层次,内容上相互衔接,补充配合,选修课和系列讲座作为核心课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形成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
3.3 合理有效利用课堂,充分发挥其在人文教育中的主力作用
课堂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民办高职虽偏重学生技能培养,但课堂仍是开展技能培训的主要途径,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作为强化人文教育的重要平台。
①加强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力度。开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行动,单靠仅有的几门人文课程还不够,难以奏效,要在学时有限的课堂里尽可能多地增加人文素养教育成分,结合传授知识技能有效进行人文教育。正如部分高职教育专家指出:“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人文素养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质是做人的教育,是培养精神品质,奠定学生毕业后从事社会工作、承担社会角色,特别是职业角色的重要基础。在专业课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有助于人文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优雅的人文形态、豁达的为人态度、优良的处世作风、端正的生活态度、严谨的行为范式等。
②加强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实践教学是职业人文精神教育的极佳场所,要充分发挥在实验实训教学模式、“学工交替”模式中对毕业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高职教育在教学安排上,有大量实习实训机会,最后一年主要开展实习或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时间较多,为此,在技能操练的实践教学中要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的探究精神、主动学习的意识、创新精神得到了强化,职业道德、诚信的品质得到锤炼,相互合作共事得到体验,经受挫折的能力得到磨练。因此重视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既有利于加强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也非常有利于毕业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并且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探索人文素质教育新载体,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开展
当前,有些民办高职在人文素养教育方面,一方面做法流于形式,简单地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人文素质教育,讲一些空泛的大道理,灌输方式单一,效果往往不佳;另一方面,民办高职生本来文化知识单薄、基础差,如教学中再给他们讲授一些深奥的人文科学理论,学生感觉很枯燥和困难,难以接受,不易理解。对此,我们要积极搭建新载体,引入通信网络平台,创新教学方式,寓教于乐,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新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争取实现好的效果。如可探索引入QQ群、微博、微信等平台,激发和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引发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探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钻研的兴趣;在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时,可适时穿插本专业领域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或企业家的创业史,以科学家实事求是、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科学报国的精神和企业家苦练技能、艰苦创业的品质展示科学技术中蕴含的“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榜样的激励、思想品德的陶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无形中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
3.5 学校和家庭通力合作,营造人文素养教育良好氛围
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学校某个部门某部分教师所能完成的,需要学校和家庭通力合作,营造人文素养教育氛围,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方方面面通力协作”。
①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素养环境和氛围。和谐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无论从校园的整体规划、建筑风格的设计、自然与人文景观的配置还是到校训、校风、学风、师生行为文明规范、第二课堂活动、图书资料的建设都要围绕形成高雅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人文气息,要积极开展人文知识讲座,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广播、校报、墙报、宣传窗等作用,形成和谐健康的人文环境和氛围,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②注重发挥教师言传身教作用。教学中,教师的言传身教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关键。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不高,就难以培养出人文素质很高的学生。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为此,我们的教师除了师德高尚,教学能力较强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要善于掌握民办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高职人才。
③要有效发挥家庭的后盾作用。学校虽在青年人成长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父母对大学生的影响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尽管高职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上已经独立,与父母接触减少,但表面自立,经济上的依赖和从小受到的影响,大学生与父母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依旧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发展。为此,学校要多与家长沟通,增进理解、相互配合。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校可定期将学生在学校的思想情况、缺点不足及时向家长反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正向的合力,同时,也引导家长理解,要创造条件,锻炼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生活、为他人服务、感恩社会精神和能力。学校与家庭间形素养教育的正合力,才能极大利于学生人文素养提高。
3.6 充分利用校外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的社会资源,促进民办高职毕业生人文素养贴近就业需求
现代企业拥有丰富的资源,其经营理念、企业环境、技术人才、管理方式等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所不能替代的,毕业生通过校外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提前熟悉职业岗位,获得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难得的是,通过校外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真正学习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体验人间真、善、美,感受人文科学的魅力,感知自身存在的素养差距,自觉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此,要充分珍惜利用好校外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宝贵社会资源,按照企业和社会对毕业生人文素养要求,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提升综合素质,在人才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毕业后将会受到企业的欢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开启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赵四亮,李毅.浅谈高校人文素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4(2).
[2]陈世国.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大学生精神家园[J].思想教育研究,2005(1):41.
[3]李志友.谈如何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德育与素质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4]赵慧.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
篇9
关键词:专业教育 人文素质 实践探索
高职教育从前期的规模发展到现在的内涵提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而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其核心是培育高职生的人文素养。但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背景下,专业教育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通过分析反思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结合专业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对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作实践探索。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现状及反思
1.现状
(1)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定位不清、实施途径缺乏职教特色。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高职教育如何健康持续发展,即如何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养、全面发展与和谐的职业人,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高职院校虽然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和不足,尤其是素养培养目标只是一种点缀式的描述,缺少对目标的清晰定位。由于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课程设置时多是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开设一些缩略版的文史、艺术类的课程,具体的教育实施过程也是可想而知,其中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显得尤为突出,这也影响到高职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
(2)高职毕业生的人文素养与社会期望存在较大落差。
我们从高职毕业生用人单位所获得的大量反馈信息中发现,在肯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建议,常常包括“责任心”、“人际沟通能力”、“适应性”、“敬业精神”等欠缺的情况,希望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多的单位指出:他们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因为技能在企业可以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学生素养的不足却很难在企业弥补,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生涯的发展。这里用人单位提出的“综合素养”反映的是高职生人文素质的缺失。这就明显表现出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与社会期望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
2.反思
(1)先天不足和高职教育中后续不继是造成这一落差的重要原因。
由于高职招生在我国整个高校招生中的批次限制,生源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学生在文学、历史、艺术方面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差,人文知识比较欠缺,且主动学习人文知识培养自己人文素养的意识也较薄弱,高职生普通存在重视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与积累。高职的学制缩短再加上对“能力本位”的偏面理解,也导致部分学校对一些素养类课程课时的挤压,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实际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更为严重的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只是参照普通高校开设一些压缩或简化版的人文素养选修课程,缺乏职业教育所应有的职业特点,也忘却了用专业课程教学来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难免使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2)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并不矛盾
有一种片面的理解:专业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处理的对象基本上是“物”,与人文并不相干,而事实上,任何岗位的工作内容都是处理人与物或人与人的关系,主体始终是人,这些关系本身就包含着人文因素,人文精神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科学态度,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能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共事,对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同时,专业课程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由于人文精神的渗透和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能使专业教学显得更为丰满和充满活力,使学生不仅学得知识掌握技能,而且感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的熏陶。
(3)专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人文精神
高职教育由于其职业教育的特性,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占据了高职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学生也更重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如果,把专业课程定位在纯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这就会让我们丧失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平台。因为大学生的素质只有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声的感染才能养成,只靠数量有限的急功近利式的文化素养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有利于素养类课程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联结,使高职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形成一个体系。让教育回归到本真状态,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才是高职实际可行的人文教育之路,专业教育才能摆脱狭隘的“工具”性而更能体现教育的“育人”功能。
(4)专业教师成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目前情况下高职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是“通才教育”。高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高职生绝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高职院校在师资配比上专业教师也占绝对优势。而高职学生的自身定位也是重视专业课,边缘基础文化课。如果把专业教学时间看成是纯专业性的,不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那么,高职人文教育势必丢失这块教育主阵地,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也难以为继。如果把专业教师排除在人文素质教育之外,那便是高职人文教育师资的巨大浪费。这说明专业教师应成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只有专业教师参与到人文教育中来,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使人文素质教育持续、深化和提高。
二.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实施内容与途径
要把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专业课程的教学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它的重点自然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不能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腾出一部分时间来进行人文素养知识的教育,那样的话,专业课变成了人文素养课程的无意义延伸,反而会本末倒置,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变成另外一种灌输,而我们强调渗透是让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融入到专业教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浸润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它应该是一种无形的和自然的过程。因此,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渗透什么,二是怎么渗透,三是谁来渗透。
1、渗透什么――梳理专业教育中渗透的人文教育的内容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有别于普通高校,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高职的人文教育必然要体现它的“职业形态”,侧重点应在养成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因为是在专业教育中的“渗透”人文教育,所以其“ 渗透”的内容自然有别于普通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瑞士联邦工业大学M・L・戈德斯密德教授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得出学生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五个要素:(1)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2)人际关系技能;(3)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4)有效的工作方法;(5)敏锐的、广阔的视野。这五点对我们理解职业人文教育的内容和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结合职业核心能力和对应专业的岗位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我们从诚信、责任心、敬业、自信、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七个方面出发来设计教育内容,这七个方面的素养培养基本上涵盖了高职生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所需要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同时也为学生走向社会成为一名合格公民提供必要的素养基础。
2、怎么渗透――根据专业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的明确人文素养目标,依托专业教学过程和实训环节进行渗透
潘懋元教授认为,在高职人文教育的实施上,由于高职业年限较短,技能实训任务较重,应当少开或不开专门的人文教育(或通识教育)课程,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训环境中受到自然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职业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这表明了专业教育是高职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最能直接体验未来职业生活的有效途径。这种过程中的渗透反而比专门的人文素养课程更直接、更具体地体现人文精神。
“渗透”是一种过程在的相对隐性的教育,所以,专业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明确具体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为能更好地达成专业教学和人文素质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以及学习形式,比如,设定“自信”和“人际沟通能力”作为本次课的“人文素养渗透目标”。在教法上,教师尽可能的使用项目教学法和任务引领教学法,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应采用小组学习,这样,教师可以在项目和任务的进行过程中,不断地指导和鼓励学生,对学生的每一步成功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以此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小级学习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和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在成功中提升自信,在过程中领悟人际沟通的技能。
依托专业课程建设,要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开放性。我们尝试把企业的某些实际工作内容和工作场景引入课堂,这一方面有利于专业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接,另一方面,也为人文教育的渗透提供更好的平台。
将企业实际的工作内容引入课堂或实训,在仿真甚至是全真(承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直接感受企业文化和适应岗位的素质要求。企业文化能够丰富高职人文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产技术和工作流程,锻炼技术的应用能力,训练职业技能,也使学生有机会了解自己今后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在学习过程中接受职业态度、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重视实训和顶岗实习,这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对于高职生的职业人文教育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专业老师要把这一时期的人文教育渗透看成是学生对通识人文知识教育的认同和强化过程。专业教师要克服一种认识误区:学生实训、实习更多的是与“物”的关系,与人文不相干。其实,任何活动的主体都是人,都会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中就包含着人文因素,也就是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共事,以及对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等问题。教师利用各个节点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尽可能的给予学生正面反馈,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协调发展。
3.谁来实施渗透:培养有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虽然在现代的学习理论中,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发现和内化建构的一种过程,但就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得更为重要。教师的角色要从“我教你学”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一种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的角色,要构建一种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观点的质疑和辩论,既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又能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成功和自信,既能在专业学习中感受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能体悟到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
教师角色的转换的同时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观念的更新。观念指导行动。要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除了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和扎实的专业素质以外,专业教师对学生有文素养培养的认识和观念是实施“渗透”的主体因素。专业教师必须明白,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各种技能只是学生综合素养中显性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真正构成学生综合素质的是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这部分是隐性的,却是冰山的主体,将在更深层次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而这三部分的养成,靠纯粹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是不可能完成的,更多的是基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师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才有可能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考虑到人文的因素;才有可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人文素质教育”渗透的切入点,才能完整理解教育本身的教书育人的真正涵义,正如教育家先生所说的“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 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教师在专业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人文熏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转变高职教师教学纳的同时,关键是需要提升高职教师自身的职业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针对教育的老师岗位应具有的人文素养;二是在对学生进行职业人文教育过程应体现的人文素养;三是指向特定专业领域职业岗位的人文素养。教师根据三方面的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活动不断的学习、反思,找出其中的规律性。专业教师的人生态度和职业素养对学生的人格养成和心灵塑造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高职教师在加强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拓宽视野,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高雅的文学艺术,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把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和素养教学在专业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实施作为专业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义遒.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2)
[2]陆建洪. 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光明日报 2008-12-8
[3]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篇10
【关键词】 语文 教研 人文素养
培养合格的实用人才是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掌握一门特定的应用技术是其日常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在明确的方向目标指引下,从事职教事业的人们正在全力奋斗着,业已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实用人才。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要与现实的发展变化相适应,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实用、被社会所欢迎。因此,就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与现实生活贴近,与他们将来从事的职业很好地契合。
1. 职业院校学生现状分析
随着高考逐年扩招、录取线降低,成绩凑合、想上大学的学生都有学可上,成绩实在差的就选择那些不断创办着的高职院校。
毋庸讳言,近年来录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上说,在知识水平、品德修养、文明礼貌、合作精神、为人处事、思想意识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不少学生差得令人惊讶。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突出地表现为:知识断链,品德低劣,教育缺失,心理扭曲,行为乖戾,不服管理;近一半的学生厌恶学习,不求上进,排斥教育;不具备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与人文素养。他们在中学甚至在小学时就开始不好好学习,不服从管教,被家长溺爱、放纵、庇护,有的学生在初中已有打骂老师的经历,家长管不了了,学校不能开除,老师不敢管理。想想看,这样的学生会是啥样的?这类学生的绝大部分不可能参加高考,不可能考上大学,只能来到不需要分数或只要可怜分数的职业院校。2011年高职大专录取线160分,每科不到23分,可谓“不拘一格降人才”了。而五年制高职大专和中专则不需要分数,结果,考不上高中的、完不成初中学业的甚至上完小学就不念书了的都录进来了。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怎么办?我们职教工作者在教给他们必要的基本技能的基础前提下,必须教育学生学做人,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否则有再高的知识技能也没用。
就职业教育来说,是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时候了。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在校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很有限的,只是从事某种职业最基本的基础与技能。他们必须在与实践结合当中印证应用所学的同时学习掌握胜任本职工作的科学知识,探索并掌握新的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向前辈和同事学习请教,而以他们目前在校的人文素养状况看,想做到有效的人际沟通都很难。因此,他们入校后更重要的课程是:学会融入集体,与人和谐相处;学会如何向别人学习,懂得怎样处世为人。至于毕业后的技术应用能力,那要假以时日,从前辈那里在实践活动中一点点获取。我认为,要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让人喜欢给他传帮带,给他迅速成长的机会,最重要的是看他的人品、德行、人文素养的优劣高下。
2. 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按照原有的思路,职业院校的学生到毕业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的熟练的技术工作者了,但是,我们提出的教育培养目标与我们的教育实际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尤其在文明、伦理、品德、人性教育方面,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有大量的功课要做!
我认为,目前对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应该比传授知识理论更为重要,有必要使人文素养的培养成为日常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以实现“先学做人,然后成才”的教育理念。人文素养的提高造就,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抑或先于道德品行的培养。具备相当的人文素养才能理解体会道德品质的内涵、懂得立德的重要。对于毫无人文素养的人要求其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岂不是过于苛刻了吗?因此,知识积累、品德培养、智力发展、能力提高都应以人文素养的提升为前提。
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亟待提高,注重这方面的教育是对职业教育的负责。作为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我觉得在职教各学科中,语文课最适宜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它不像理科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也不像政治、法律、德育等学科的直接说教,语文教学可以凭借教材所选经典篇章本身所凝聚的深厚的人文素养为依托,通过诗、词、曲、赋、文章等丰富多彩的样式吸引学生,千方百计使学生沉浸于浓浓的人类文明的积淀中,吮吸人文素养的乳汁,得到浸润、陶冶、领悟,寓人文素养教育于生动、有趣、无形之中,收效于潜移默化。
3. 语文课是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理想载体
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有利于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即有良好的知识技能先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灌输人文素养,语文教学要利用好得天独厚的条件,优秀的文学作品丰富的文化内容、主观的情感、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质、正确的号召等功能都能在教学中融入并贯彻人文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做这方面的努力。而这样的努力应该可以成为那些成长过程中尚欠缺诸多原素的青少年最大的收益,我期盼这种收益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你觉得这样是不是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呢?
语文课在落实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很自然地渗透人文素养,诱导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欣赏人性美、人情美、人文美、自然美、生命价值美、高尚品德美。在语文教师深入浅出的评析中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感悟、感化的基础上成为自觉追求的动力,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格在语文丰厚的文化营养中健全、发展;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中不仅能获得语文知识还会变得很有教养、富有同情心,成为明伦理、辨是非、重责任的一代,真正成为我们党和社会需要且倚重的优秀接班人。如此,我们职业教育者或许就可以从教学的挫败感中走出来,享受成功教育的乐趣,不辱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4. 语文教师要做人文素养的传播者
教师的学识、修养、道德、人格乃至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影响他们一生人格的形成。选择了育人职业的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人文情怀与人文精神,在课堂教学和与学生的互动交往中,时时刻刻注意创设饱满浓郁的人文环境氛围,使学生沐浴其中,得到感染陶冶,祛除思想杂质,获得品德美玉。为此,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自我,高屋建瓴,站在课堂就是学生的标杆;所以,教师无论在何时何地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用高尚的人格、丰富的文化修养教育感化学生。
5. 语文教学贯彻人文素养的途径
重视人文素养,能够培养独立人格,塑造完美人生。语文教学如何培养人文素养呢?凡“素养”的形成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要寄希望于醍醐灌顶式的豁然开朗,不要急于求成,它适于“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教师须有亲和力,给学生一点自由度,不要把他们一下子看死,让他觉得你很重视他、尊重他。但是,一定要有把控课堂的能力,善于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有能力处理好突发状况,使学生乐于接受、服从。自然会引发学生的尊重、敬仰,从而愿意跟老师学习、模仿。教师适时加以鼓励,肯定其点滴的进步,这样,灌输人文素养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