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科学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科学发展

篇1

关键词:海洋化学;海洋化学发展;分析方法

我国是海洋大国,管辖的海洋面积达到300万平方公里。海水是一个由多种元素组成的体系,据目前相关数据显示,海水中含有82种元素,而且其性质区别大。对海洋进行研究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1海洋化学发展现状

20世纪50年代,海洋化学全面调查工作展开,我国海洋研究所联合黄海水产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对海水营养盐进行研究分析,1958年~1960年,我国科委海洋组分别对黄海、南海、东海和渤海等海洋领域进行了海水盐度、氯度、磷酸盐和硅酸盐等重要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点和海水酸碱性测量的普查工作,此工作使国家政府对我国管辖海洋的状况有了初步较为详细的了解。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海洋研究不仅仅只限于对海洋的描述性工作,而且开展了对海洋所含元素的形态、迁移活动和物质平衡进行深入研究,我国实现了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转变,国家海洋化学研究逐渐成熟。之后,我国的海洋化学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2004年,《中国近海生物地球化学》专著出版,这是我国的第一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专著,此书第一次对我国近海的主要生源要素硅、氮、碳和磷等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此书的出版也标志着我国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学科的建立。近几年,海洋化学趋向于开发海洋资源和治理海洋污染两个部分。

2海洋化学研究中使用的分析方法

2.1营养盐

海水中的营养盐是指氨、氮、磷等维持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繁殖必须的成分。对营养盐的分析方法根据物质的性质而定,当研究对象的是硝酸盐时,一般情况是加入人工海盐,使用没有盐误差的锡-镉换原法。目前基于常规测定海水中溶解态总磷的最优方案是连续流动分析系统。在对总氮与总磷进行分析时,先用过硫酸钾法氧化,再采用自动分析,这种分析方法不仅能分析总氮和总磷的含量,而且可以测定海水样品中的磷酸盐和硝酸盐。我国的第一台营养盐连续监测分析仪运用于检测氨和氮的含量测试。测定氨和氮还有两种新引进的技术是流动注射-气体扩散法和靛酚蓝光度法。

2.2二氧化碳系统参数分析方法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海洋中的循环状态我国对海水中二氧化碳系统参数的分析开始于工业革命以后生态系统发生变化。TOC分析仪即有机氮分析仪,以碳的含量表示海水中有机物质总量的综合指标。它使我国海洋科学家测定溶解无机碳、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态有机碳等二氧化碳系统参数变得更加简单方便易操作。最近十年,我国对碳系统参数测定的研究发展速度快。比如,酸化海水样品,使海水中的溶解无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再用Li-Cor6262非色散红外检测器测定CO2体系,对于Pco2的测定比较重视研究的方法是自制平衡器-GC法、膜分离技术与流动注射分析相结合的Pco2流通式光度法和特制水气平衡器红外分析系统等多种测定Pco2的方法。

2.3化学示踪与同位素分析

海洋物理过程对海洋中的生物和化学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海水总浓度和海水变化相似性较大的化学物质作为示踪物质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示踪物质大部分为具有适当半衰期的放射性物质和部分人造化合物。我国在示踪物质选择方面经常使用的的化学示踪物质是氯氟烃和14C,这两种物质用于深海循环类型和速率的测定效果较好。在海水中测量氯氟烃浓度普遍使用的分析方法是的吹扫-捕集GC/ECD法,GC/ECD仪器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其可以准确的测定海水中0.005pmol/L的氯氟烃。14C可以用来对海洋的搬运作用进行测定。

2.4海水痕量有机物分析

海水中有机物的含量一般比较低,而且来源和组成较为复杂。到目前为止,即使是发达国家对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物的认识还尚未成熟,海水中还有一半以上的有机物其成分还尚未确定依然还用DOC表征有机物的量,观察测量其浓度梯度的变化。痕量组分指在物质中被测组分的含量不高于百万分之一的元素。痕量分析是指测定痕量元素在试样中的总浓度,或者利用探针技术对痕量元素在试样中的分布状况进行测定。分析痕量一般涉及取样、样品预处理和测定三个环节。对海水中氨基酸、烃类等的测定一般用SPME-GC快速分析水中酚类化合物、苯系化合物的方法;对二甲基硫进行测定时可用吹扫-搜集法处理海水样品、用GC-PFPD仪器检测。比如,在对上层海水的溶解甲烷的研究方面就使用了此化学分析方法。甲烷是一种简单的有机物,是含碳量最小、含氢量最大的烃,甲烷的溶解度比较小,一般在20℃、0.1千帕的条件下,100单位体积的水只能溶解3单位体积的甲烷。根据其性质特点,我们在研究伊始就用动态技术,经过抽取、气相色普法环节对海水中溶存甲烷的浓度进行测定,其次,用真空脱气法将海水溶解气体脱出并且用MAT-271质谱仪测定组分;最后用MAT-252质谱仪对甲、乙、丙烷的碳同位素值进行测定。

3结语

虽然,我国海洋化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依然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其中还存在监测数据的精确度不强、监测仪器昂贵、对中国边缘海系碳循环研究比较薄弱等问题,我国海洋化学的科学家还应该继续努力,发展海洋化学科学,充分发挥海洋化学在开发海洋资源、治理海洋污染等方面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宋金明,中国海洋化学研发的主要进展及展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

篇2

英文名称: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英文版)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英语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4-2834

国内刊号:11-5693/P

邮发代号:2-42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3

关键词: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趋势

中图分类号:C922文献标识码: A

MGIS是在计算机硬件条件和软件系统的支持下,以海底、海面、水体、海岸带及大气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各种来源的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存储、集成、显示和管理,进而作为平台为用户提供综合制图、可视化表达、空间分析、模拟预测及决策辅助等服务,并且结合Web技术可以实现海洋数据和相关MGIS功能的实时共享,其在海洋科学上的使用将改善现有的海洋数据的管理方式,大大提高海洋数据的使用率和工作效率,为海洋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深化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如图1

一、MGIS的应用现状

(1)海洋渔业

自20世纪80年代起发展至今,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渔业MGIS系统和软件。我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相关研究,但是目前已有根据海洋863计划需求开发的海洋渔业GIS平台;基于东海渔业数据库搭建的实现生产指挥调度、资源保护的东海渔业渔政综合管理系统;东海经济渔业资源预测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还有研究者利用GIS软件相关空间分析功能按年分析1967—2004年间印度洋金枪鱼生产数据,获得捕获种类产量及分布情况;分析单个环境因子对渔场产生的作用,进行渔情预报。虽然我国目前建立的渔业管理和服务系统大都具有地方性特点,但这些都是MGIS在海洋渔业方面的开发和应用进行的有益尝试。MGIS在海洋渔业方面的应用主要涉及渔业资源评估、动态监测与预报、渔业资源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水产养殖选址、鱼类栖息地制图与综合分析管理等。

(2)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

海洋中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M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出色完成海洋成矿特点和规律的探索,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美国矿产资源管理服务部门与ESRI公司合作针对墨西哥湾的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建立了深水GIS系 统;国内也基于MapGIS平台探讨了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中的某些方法的应用方案和实现途径;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以遥感信息数据位基础建立了海洋数据库,开发了海洋油气评价模型,并实现了其结果的可视化。这项研究在海洋863计划820专题中在南海海域进行了应用,以GIS为中心集成各种技术开发了一整套经济、快速、有效的海洋油气资源预测集成系统,为我国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海洋环境评价、监测和保护

美国区域海洋观测预报系统将研究区实时的观测资料与GIS结合,快速准确定位灾害影响区,为卡罗莱纳州及周边海域的相关部门提供灾害预防和救助工作辅助。国内则出现了面向管理决策层的可视化环境监测评价动态系统———河北省海洋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对海洋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测;以SuperMap为基础平台实现环境分析、三维动态模拟,流场动态显示和查询功能的长海县海域生态环境评估信息系统;还有利用WebGIS技术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实时聚类分析整合,实现有害藻类密度快速预测。MGIS利用环境监测统计、水文、气象、化学、地质、地球物理和灾害等数据,实现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灾害预测预报及决策辅助,为保护海洋环境、保证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海上生产安全服务。

(4)区域海洋综合管理

海岸带是地球表面最为活跃的自然区域,而专属经济区则蕴藏有丰富的矿产和生物资源,MGIS就是对这些区域进行全面调查、监测、合理规划和管理的有力工具。欧洲北海四国支持SE-AGIS工程开发了海岸带管理规划系统框架;美国在州一级的海洋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开发了包括卡罗莱纳州、佐治亚州、佛罗里达州、专属经济区周边的海洋区域以及海洋边界的区域性模式;国内几家单位联合研制出了中国海岸带与近海环境遥感监测与信息系统集成技术体系;也有研究者以SuperMap为基础平台构建了南海分局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系统对管辖海域海图和功能区划、海底管缆、石油平台、遥感影像图等数据进行综合管理,为南海分局指挥决策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支撑。

(5)其他领域

除以上介绍的应用领域外,MGIS还广泛应用于海洋划界、海洋工程、海上旅游、海运交通和海洋监察执法等方面。例如,利用MGIS技术,结合虚拟现实和碰撞检测,建立一个实时交互的三维海上溢油可视化信息系统,实现了溢油漂移扩散的动态模拟,为溢油紧急处理提供决策辅助。也有研究者在海洋数据管理和可视化等方面进行了尝试,例如设计开发三维虚拟海洋实现了网格环境下多源海洋环境信息 多维时空特征分析和三维海洋环境场景构建;以及针对海洋调查数据的保密性及安全性需求,设计了基于C/S模式的海洋地质调查数据保密框架等。

二、发展趋势

(1)Web技术与 MGIS的结合目前,我国的MGIS的研究与应用的主要范围集中在一些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社会普及程度不高,无法进行共享,无形之中造成了许多资源和信息的浪费。WebGIS是Internet技术与GIS技术的完美结合,在Web上空间数据,用户通过Internet的任意节点就可以浏览WebGIS系统的空间数据、制作地图及进行各种空间检索和分析,甚至提供预测和决策支持。利用Web技术与MGIS平台的完美结合,提高数据的共享与开放程度,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将有限的数据资料发挥更大作用,减少MGIS重复建设和数据的重复获取,这样不仅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同时也降低了信息服务者的工作强度,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速、及时地提供强大的地理信息服务功能到需要的地方,发挥MGIS在科学研究、政府决策、国防建设和文化教育等行业的应用价值,这对推动海洋科学研究进程是十分必要的。

(2)三维、四维M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现阶段大部分的MGIS平台都支持点、线、面三类空间物体,是二维分析显示的。但是海洋环境特殊,海洋数据空间属性较强,用二维的形式进行这些三维甚至是四维海洋数据的表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够完整的。同时,虚拟现实技术与MGIS的结合可以模拟现实中的海洋环境形成虚拟的立体实体,进而改善数据成果表达与输出方式,提高MGIS的人机交互程度和空间数据表达的真实性,甚至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来感知海洋环境。三维和四维MGIS的数据结构,空间对象描述方法,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等都是MGIS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也是MGIS发展的必然。

(3)多学科综合GIS技术是多学科交叉派生的综合科学,3S和5S的集成,使得测绘、制图、地理、遥感、管理和决策科学相互融合,成为实时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的工具。同样,MGIS的研究和应用也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海洋科学,更多的还要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全球性、综合性的,MGIS与诸多学科的集成研究,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使其发展更贴合现实,是MGIS发展的必由之路。

(4)全球尺度的MGIS随着海洋科学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研究人员发现,海洋的许多变化并不能与大范围尺度割裂开来,海洋变化是全球范围的,海洋研究也应该逐渐向全球尺度发展,而这些全球性的研究课题并不是单独的某几个国家或学者就能完成的,需要国际性质的合作,全球尺度的技术合作是发展的趋势。全球性的海洋研究必须建立在大量的全球性、实时性、动态性的观测资料基础上,常规方法很难处理而且不易提取专业信息,为了更有效的对全球尺度的海洋科学研究进行数据存储、分析和处理、输出,全球尺度的MGIS已是大势所趋。

结语

广阔的海洋,拥有丰富的各项资源,是现在和未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和争夺的焦点。MGIS技术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我国在MGIS领域的工作也才刚刚起步,大力加强MGIS技术的研究力度,深入开展其在海洋各领域的实际应用,将推动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具有的经济、社会和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芳,朱跃华.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07,25(23):69-73.

篇4

定位:借力国家战略,谋划蓝色国土

“十二五”开局的第一年,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发展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复,我国沿海地区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大幕迅速拉开。山东省委、省政府借力定位,提出要把山东省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全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十二五”末再造一个“海上新山东”。2011年2月,国务院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同年6月,又批复同意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两项国家战略部署,吹响了浙江省全面进军海洋的“集结号”,他们围绕“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空间布局,提出“十二五”末把浙江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枢纽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临港产业基地、世界级海滨城市群、新型城市化先行区、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试验区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务院批复《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后,广东省明确了“四区”定位,即建设全国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提升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环渤海经济圈的河北和辽宁也乘势而上,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河北省提出了海陆统筹的战略构想,着力把河北建成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极、北方沿海生态良好的宜居区。辽宁省则面向东北亚,依托环渤海,突出建设经济带。

产业:突出科学发展,构筑开发体系

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山东省围绕建设海上新山东的目标,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统筹,着力形成“一区两极三带”的产业格局:“提升核心区”——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壮大两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前者突出滩涂优势发展现代渔业、滨海生态旅游业,后者依托日照深水良港培育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油气储运加工等临港工业,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优化美化环胶州湾、石岛湾、威海湾、芝罘湾和莱州湾五大海湾为重点的人工岸线,开发保护烟台岛群、威海岛群、青岛近岸岛群、日照近岸岛群、滨州近岸岛群等五大岛群,发展现代渔业和观光休闲旅游业。2011年11月,浙江同国家海洋局在宁波主办首届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签约106个海洋经济重大项目,总投资达3600亿元。浙江省的舟山市抓住国务院批准舟山为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的机遇,建设“一港多区”,全力打造六大基地。广东依托海洋资源,在产业发展格局上放大粤港澳经济圈效应,加强海洋运输、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岛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力求从整体上形成“一盘活棋”。辽宁全面构建海洋经济产业板块,锦州滨海新区、盘锦临港产业带、葫芦岛北港基地、营口海铁联运、丹东沿海经济带都在加速推进。河北举办了与中央企业的恳谈会,使111家央企同他们签署了6900亿元的海洋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投资兴办的海洋产业全部是绿色、循环、资源节约型产业。

科技:强化创新驱动,支撑蓝色梦想

山东以在鲁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海洋新能源研究院等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在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技术等领域组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与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科技交流,建设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浙江宁波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50平方公里的宁波海洋科技城,·以海洋科技研发、海洋教育培训、现代海洋产业为三大支柱,建立军民结合科技转化示范基地,建设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在甬科研基地和海洋高科技孵化中心,围绕海洋先进技术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工程的研究和开发,形成新的海洋科研体系。舟山建成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在温岭东海塘围垦区漫长的海岸线上,20多台白色的巨型风力发电机一线排开,海风一年吹出7000多万千瓦时电,可供4万多户家庭使用;世界第三大潮汐能双向发电站——乐清湾江厦潮汐电站,利用潮汐能一年发电1.6亿多千瓦时,成为我国利用海洋新能源的典范。广东珠海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能源研究所、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6家科研单位及高校的合作,开展了海洋风能、太阳能、波浪能等海洋清洁能源集成技术的试验,并在海洋生态立体增养殖方面进行探索,实现从近海捕捞、传统海水养殖向现代鱼、贝、藻类生态综合养殖转变,不仅提升了养殖效益,而且改善了海洋生态,保护了渔业生态链条。

政策:立足差别竞争,给力海洋经济

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山东按照“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信息共享、产业联动”的原则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18家金融机构牵手打造“蓝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为再建一个“海上山东”注入了强大动力。浙江宁波推出了临港工业及新兴产业、港航物流服务、海岛基础设备设施、海洋科教创新、海洋生态文明等5大类重大海洋经济项目的减税、免税等优惠政策支持;舟山则对落户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海洋经济领军人才和团队,给予100万至300万元不等的创业启动资_金、3年内减免租金等优惠。广东组建“南海开发”投资基金,设立海洋产业发展专项贷款,对海洋开发重点项目优先安排、重点扶持,并重点建设珠海万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广州海珠海洋生物技术科技园等一批科技兴海成果转化集聚区。辽宁出台了《沿海经济带发展促进条例》,以法规形式明确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措施。河北在唐山、沧州、秦皇岛三大海洋经济区增辟保税区、保税仓库、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以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

篇5

Abstract: Multi-disciplinary intersection is a new integrated theory system with a combination and permeation of the internal log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disciplines or among three disciplines.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ion, marginality, and diversity, is the mainstream of the disciplines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and a main metho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in colleg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s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iplin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has become the trend and new feat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eorological science. The inters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ciplines shoul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and that of combination and separation. The meteorological cross integrated curriculum which is a growing trend of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a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courses.

关键词: 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变革;复合型人才

Key words: multi-disciplinary intersection and integration;trend;the innovation;versatile talent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219-03

0 引言

学科交叉是21世纪学科发展的主流,已成为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所谓交叉学科,是两门或两门以上优势学科依存于内在逻辑关系而联结和渗透,不只是多门学科简单堆积起来的拼凑学科,从而形成一门新的综合理论或系统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并与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已成为气象科学发展的趋势和新特征。

1 气象科学学科交叉融合的动力

1.1 不同学科间知识互补的作用 知识互补可理解为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彼此杂糅、融合、互补, 形成单一学科所不具备的知识优势。其重要前提是学科内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学科之间的互动,即知识对流、模式组合、方法碰撞等,形成学科协同效应;通过合理、适度、持续的激励,学科协同效应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科发展的内核动力效应”。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大气科学的研究和预测更趋于客观化和定量化,对计算机的依赖越来越显著,数值模拟、数值预报的应用更加普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更加明显。

1.2 学术交流活动的作用 学术交流活动是促进学科交叉的重要形式和手段。物理学家海森堡认为“科学扎根于交流,起源于讨论。”许多国家、大学和学术团体对此都非常重视,采取多种形式并创造条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以此促进学科的交叉。我国在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中,正建设一批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立跨学科研究生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了加强不同专业和学科的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设立了“研究生学术论坛”。

1.3 社会需求的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学科的突破点往往就发生在社会需要和学科内在逻辑的交叉上。“以需求为导向”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社会需求是发展学科交叉的驱动力。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求,这种需求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随着社会的向前推进,人类对大气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多,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空气污染问题、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引发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问题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条件。面对如此现实,人类迫切需要科学地开发气象资源,气候科学的作用日益重要。

1.4 国家政策导向的作用 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科交叉的促进。我国 “985工程”、“211”项目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工程建设和创新体系建设等重大行动,都越来越体现出国家对重大问题导向和促进学科交叉的理念。

2 交叉学科的特征

2.1 整合性 交叉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科学知识体系整体的最重要表征。交叉科学中的各门学科拉近了传统科学部类之间的距离,填平了各类科学之间的鸿沟,使科学知识体系越来越成为有机的整体。

2.2 远缘性 交叉科学的各门学科产生于研究对象差异较大的学科之间,是“远缘联姻”的产物。因此,交叉学科具有“远缘联姻”的优势:生命力极为旺盛且能对其他交叉学科的孕育起积极作用。

2.3 多样性 交叉科学的各交叉学科形式多种多样: 有相邻学科之间的交叉,有边缘学科之间的交叉;有同一层次学科之间的交叉,也有不同层次学科之间的交叉;有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也有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的交叉;有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也有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还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有内交叉,也有外交叉;有顺交叉,也有逆交叉。这些交叉学科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交”的结构形式。

3 气象科学交叉融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要处理好“多”与“精”的关系,实现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随着地球系统科学和各圈层相互作用概念的提出, 大气科学研究进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展大气科学与其它学科(如地理科学、生物科学、空间物理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水文学、地质学、天文学等)学科间的大跨度交流与交叉,应用先进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最新成果和方法,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通讯、GPS技术等等,是新世纪大气科学发展的新趋势。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交叉的学科越多、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越多就越好,而是依存于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而联结和互相渗透的。否则,就会陷入学科知识杂乱臃肿、数量多而质量差、学科难以向前发展的困境。

3.2 要处理好“合”与“分”的关系,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之所以能使不同的学科相互交叉融合,是因为这些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共性,有些知识能够供其他学科借鉴和使用。但这些学科也有其个性,在强调“共性”而提倡“交叉融合”的同时,也应注意其“个性”的差别而予以必要的“分”。没有标准、不讲原则地讲交叉融合,最终将使原本各有特色的专业或学科失去其原有的特色光彩。另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能只是一种机械的、被动的、僵化的、形式上的“合”,而应形成一种有机的、主动的、灵活的、实质上的“融合”。

3.3 作为有机体的交叉学科是一个典型的开放系统

这种开放表现为:①对自身内部科学领域开放,这种对流互动是融生的必要条件。②对包括未与之相交学科在内的外部科学领域开放,即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不断吸纳其他学科的各种有益成分。③对客观外在环境开放,包括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领域全方位的开放。具体地说,学科交叉不仅不断作用于外在环境,且不断吸纳外在环境的种种信息,其中包括来自各方面的反馈,通过双向互动,不断调整、丰富和发展自身,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满足时代社会的需求。

4 气象交叉综合课程的设置

交叉综合课程就是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统整成一门新的学科。相对于大学传统课程按学科和专业划分的教学模式,综合课程融合了若干专业或学科,形成一个新的知识领域,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修养、拓宽视野、提高解决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在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4.1 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传统的课程教学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忽视课程的综合,忽视帮助学生综合构建知识和技能。这是导致学生发散思维弱、创造能力不强、综合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

交叉综合课程追求的是知识的自然综合与能力培养的和谐共助,即强调知识传授与学习、实践和体验等各方面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和谐,形成共振的效果。综合课程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认知能力;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施、评价、计算、统计、实验的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能力;通过作品的制作、信息的运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2 注重师生的平等对话 交叉综合课程就是要突破以往单一的、固化的课程内容,以综合的视野,注重教师教授领域和学生学习领域的变革,关注教师、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对于气象科学这个专业,由于理论知识较强,实践动手能力也非常关键,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教师教、学生听或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去做的层次,师生之间要有相互理解和平等对话,这样才能为更高层次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交叉综合课程要求教师共同合作 交叉综合课程打破学科知识的界限,使教师必须不断地补充来自本学科以外的知识,由过去注重学科知识的线性累积转向拥有学科知识的综合视野。以单科教学背景出身的教师,需要相互取长补短,才能适应综合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共同合作,能促使个人行为为主导的教育活动变为群体行为的主体间性、主体交往活动。营造教师共同体,需要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教师共同体要求在知识文化上、思维方式和人格上沟通和相互理解。这些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做支持。

4.4 加强交叉综合课程理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结合 加强知识与科学、社会生活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实现多种课程形态的统合,必然要求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必修课、活动课的有机结合。

然而,现有的大气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学科单一、知识面窄,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运用于实践、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脱节的弊端,已难以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在本科生教育上,过分强调专业课问题,而忽视基础课程的教育、过早地把专业的概念强加于学生,而且专业课程内容越来越庞杂,不利于学习其他一些基础课程,从而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4.5 注重知识的更新 随着大气科学的发展,新理论和新成果不断涌现,而当前本科生的教材相当一部分还沿用陈旧的教科书,已跟不上学科发展的需要。如天气学中的锋面概念和结构,近年来气象卫星、雷达探测的新理论和事实,在许多教材上都反映很少。应该把“雷达气象学”和“卫星气象学”等气象科技的最新成果和最新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之中。因为“航空气象”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强,通过实习才能加深对气象理论和基本气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6 加强气象与海洋之间联系的纽带 21 世纪即将来临,为保证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持续稳定发展,应大力提倡创新,注意发展新兴带头学科、边缘交叉学科;大力培养青年人才,尤其是跨世纪的学术带头人;把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的基础理论列为优先课题;积极参与国际性的大气科学试验计划的科学研究和科学试验;进一步推进有关信息和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杨德保,王式功,张武.大气科学复合型人才需求和培养措施[J].高等理科教育,2003,(S2).

[2]彭小平.对学科交叉的探讨与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4).

篇6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报告

根据县委、农村经济局党委的统一部署,__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学习研讨,深入渔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生产者的意见和建议。领导班子成员积极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工作作风和思想认识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 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果与共识

(一) 水产站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指导和农村经济局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水产站紧紧围绕“做强近海渔业”的主题,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渔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淡水渔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的优势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80013亩,已经被省海洋渔业厅认定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为我县发展无公害渔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全县有渔药经营业户41家,这两年执法监管很严,41家渔药经营业户基本都能做到守法经营。

3 全县有渔用饲料加工业户79个,其中饲料厂17家。目前调查摸底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全面监管奠定了基础。

4 在水产技术研究方面,我站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市雨浓鱼类研究所合作,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和省海洋科学计划课题1项,自立课题2项,编订完成省市水产地方标准9项,发表学术论文23篇,发表论著1册。

5 在新技术技术推广方面先后推广了高效低污染水产配合饲料5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200万元,社会效益1亿元;推广了菌藻修复水产养殖环境新技术,示范10000亩,为发展我县有机绿色渔业提供了技术和经验支撑;推广了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示范水面10000亩。节约用电750000千瓦时,节约地下水资源20__万立方米,综合经济效益650万元,社会效益超亿元。

6 水产病害防治方面,以水生动物防疫站和沈阳是雨浓鱼类营养病害研究所为中心辐射全县渔区40家病害防治网络,每年平均处置病害上万例,并在全县推广了框鲤、草鱼和黄颡鱼的主要病害防控技术,大大减少了病害发生。

7 在苗种检疫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我站实施了抽检监督,在今年全省抽检的3组样品中检测均为合格。

8 在水产品安全执法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巡回安全检查30000多亩,在国家商品鱼抽检中呋喃类、孔雀石绿和氯霉素均为检出。

9 在水产技术培训与服务方面,我们对养殖者开展了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对与要经营业户进行了法规培训。我站还组建了“沈阳近海渔业网”和“北方水产病害防治资讯”两个技术服务平台,开设了水产养殖技术、病害防治、营养与饲料等20多个栏目,还开辟了专家远程诊断咨询系统,方便了水产养殖者的技术咨询与病害诊断。

(二) 领导班子形成的共识

通过学习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全面分析检查并结合工作实际,我站领导班子达成如下几点共识: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没有科学的创新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加大对养殖者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是获得无公害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三是实现渔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们水产技术推广人和管理人的工作核心;四是实现渔业生产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使我们水产推广人的最终目标。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 存在的问题

1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够,偌大的8万亩生产基地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除投入品如渔药、饲料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外,应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和采取得力的监管措施。

2 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还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强跟进。

3 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需要加强,因为它是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的基础性工作。

4 苗种检疫工作有待于加强,苗种是养殖的基础,苗种的质量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和收益,也关系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5 饲料加工户和渔药经营户的原料进货来源和渠道需要进一步监管,应建立投入品的可追溯制,便于查清隐患根源和避免隐患。

(二) 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客观原因是政策、机制、人力跟不上发展需求。有些事情是主观

想到各观做不到。比如我县有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8万亩,饲料加工业户79家,渔药经营业户41家,有20__多个养殖单位,从业人员上万人,仅靠几个人去监管是力不从心的,主要是监管体系建设不到位,县乡监管机制设置不顺畅。招人又没有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镇、村的机构设置不对应,我们有协调不了也管不了。

2 主观原因是领导班子思想认识跟不上发展要求,有时一想就这几个人,经费不足,人力孤单,管道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没有从措施和办法上下功夫,缺乏创新思维和得力措施。

三、 今后发展思路及工作目标

(一) 我县水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1进一步加大对渔业投入品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具体措施是:针对养殖单位和养殖者印发池塘生产日志和产地证明,对水产良种场印发苗种繁育记录手册和产地证明,要求他们严格记录生产过程管理记录,定期抽查和检查,对水产良种场还要实施定期苗种检疫,实施生产过程控制和可追溯制;针对饲料加工业户和渔药经营业户印发进货销货记录表,要求他们记录原料来源和进货渠道,记录销售对象,定期抽查检验,控制货源与去向。

2、开展新品种引进、繁育、驯化、试验与示范工作。引进新品种,尤其是濒危的一些土著养殖品种,这些品种往往天然产量接近枯竭,市场需求价格高,如果试验成功,一方面保护了品种增值,一方面一旦形成规模化生产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3、大力推进优势养殖品种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养殖进程。推进无公害、有机和绿色水产品养殖,大力倡导生态养殖模式。

4、大力推广生物工程菌修复池塘养殖环境新技术和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对构建生态良好,环境优良的水产养殖环境具有生态战略意义。

5,加大

对水产养殖生产者的生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养殖者的生产技术素质,对生产增效农民增收和水产食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二) 未来三年工作目标

1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haccp管理示范基地三个。(黄颡鱼、框鲤、草鱼个1个,每个300亩-500亩)。

2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5个,每个300亩-500亩。

3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产业化生产基地3个,面积800亩以上。

4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设有机和绿色商品鱼生产基地一个,面积1000亩以上。

5引进乌苏里拟鲿新品种繁育、驯化养殖,形成规模化繁育养殖基地1个,辐射周边区县面积10万亩,助弄增收一亿元人民币。

篇7

1.珠海现有耕地43万多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24700hm2(37.05万亩)。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9.1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02.65万人,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23.89万人,城市化率已达84%;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现行价)51.62亿元,增4.1%,农渔民人均收入8575元,增6.6%。

2.珠海有着十分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风景优美,海岸线长691km,海域面积6000km2,水产资源丰富;位于珠江出海口西岸,毗邻港澳地区,是全国第二大陆路口岸,也是珠江三角洲主要的商品出口和集散地之一,蔬菜、水产品、花卉、水果及其加工产品等较高经济价值的农产品越来越占据市场的主要部分。珠海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在全国同行业内地位领先,发展模式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被誉为“珠海模式”。

3.珠海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形成了以河口型养殖渔业、无公害蔬菜种植业、奶牛乳制品畜牧业为主导的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初步建成了以白蕉镇新环片为中心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平沙镇4500亩罗非鱼养殖示范基地,珠海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横琴1200亩水产种苗技术推广基地,以南水、乾务为主的3万亩沙虾、青蟹养殖基地,横琴2000亩生态蚝养殖基地,以白蕉、莲洲、小林为主的8万亩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海鲈养殖基地,以白藤湖、斗门镇八甲、红旗镇湖东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万山海岛深水网箱优质鱼养殖基地,以乾务、白蕉为主的生猪、家禽及奶牛畜牧生产基地等10大基地,农业生产逐步向优质化、规模化和区域化发展。

二、珠海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1.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分布

珠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分市、区、镇三级,共同承担政府公益性职能。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结合本区农业、林业、畜牧兽医、渔业、农机、水利等行业特点,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农业标准化等技术和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动植物疫病、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森林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管理;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农民培训教育服务;水利建设和水利设施安全管理、水土保持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

2.市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加挂珠海市科农渔业科技推广总站、珠海市海洋科学研究中心)1个,定编45人;市区域性农技推广站7个,分别为:市农业(水稻)科学技术推广站、市水产养殖(淡水)科学技术推广站、市水产养殖(海水)科学技术推广站、市果树科学技术推广站、市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市畜牧兽医科学技术推广站、市花卉科学技术推广站,定编41人。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与七个技术推广站统一归口珠海市海洋农渔和水务局管辖。

3.区镇级农技推广体系

横琴新区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组建横琴新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珠海高新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立唐家湾镇农业服务中心,加挂唐家湾镇畜牧兽医站、唐家湾镇水利所的牌子;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立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加挂区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牌子,万山镇、担杆镇和桂山镇分别设立渔农服务中心;高栏港经济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立高栏港经济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加挂南水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南水镇畜牧兽医站牌子。设立平沙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加挂平沙镇畜牧兽医站、水利所、动植物防疫监督检验所牌子。区级农业推广体系财政供给编制53人。

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由区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管理,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日常工作和人事管理由各镇负责,同时接受区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4.农业示范园推广体系

除以政府财政支撑的农技推广模式外,还建立了公益与市场混合型的珠海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金湾区珠海台湾农民创业园、斗门北部农业生态园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别归口市级农业主管部门、金湾区、斗门区农业主管部门管辖。它是园区农业科研成果实验、示范、推广、产业有机结合的平台,它具有中介服务、人才培养、技术推广、市场对接、产业带动等功能。

5.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广模式初具雏形

农业龙头企业推广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农业科研单位、农技推广单位与企业共同申报承担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扶持等方式进行合作,形成龙头企业+科研农推机构+农户链条,在企业经营中建立非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示范、推广、辐射的推广模式。珠海市金果达农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出“金果达”牌优质荔枝为主的水果连续十年获得丰产,并通过国家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地区。同时把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向广大农户示范推广,分别在珠海斗门、五山、博罗县罗浮山、连平县内莞镇、揭西县钱坑镇建立了生产示范推广基地和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地以各种形式进行科技推广工作,成效显著。

三、珠海农技推广模式发展前景研究

1.借鉴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农技推广模式的组织机构、服务方式、运行机制特点的分析,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成功的农技推广模式必须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结合本土资源、人才、资金优势,建立推广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推广体系。

2.珠海都市农业特征明显,农业推广模式以大力发式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立足点,以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倡导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珠海市环境优美,海域广阔,应以大力开发海洋经济、生态农业观光等产业为主线,辅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种植农业、畜牧业。

3.坚持公益不动摇,以政府为主导型的农技推广体系只加强,不削弱。

农业技术成果转化需要一个过程,经济效益非像工业产品专利技术般立竿见影,市场经济下,成果转化工作必须由政府财政支撑的农业推广机构来实施,而且在推广体系中必须以从事公益性的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其他如涉农企业、供销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只能作为一个补充。

4.科学设立机构,合理配置资源。在市级推广站中,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珠海市农渔业科技推广总站、市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作为广东省农业区域性试验中心,在也负有农技推广职责,这与市属区域性的七个推广站职责有交叉,七个推广站每个站站员3~7人,人手人,资源缺乏,做为一个独立的事业法人机构,麻雀虽小,却须五脏俱全,造成人力、物力分散、浪费,市级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着网疏、人散、线断的问题,对此,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分成水产(畜牧)和农业种植两条主线进行资源整合,将人才和技术优势最大化,术业有细分,有专攻,而不是“一锅烩”。

5.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管委会,专门管理市、区、镇三级农技推广站,统筹、指导、协调、配合农业(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科技园区、农业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等多种农技推广元素。珠海市现有市、区、镇三级推广机构各有隶属,互不衔接,全市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各撒一张网,各管一分地,有重叠,有遗漏,欠沟通。如将每一张小网拾掇缝合起来,拼成一张大网,建立二级枢纽,形成有机的农技推广网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沟通顺畅,事半功倍。

6.重点建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区、镇农业推广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和推广体系的建设重点应建好区、镇级推广体系。珠海市区域经济特色和农业区域化特色明显,一个区或是一个镇,代表着一定的区域特点,具有不同生产特性和经济特色,只有基层推广机构或组织才具有一定的引进、消化、改进和开发能力,并能承担推广工作中的一定风险,进行推广项目的决策。珠海市政府《关于珠海市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珠府〔2008〕146号)、2010年下发的《关于印发经济功能区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均体现了这一原则和方针,符合了科学发展观的原理。

7.充分发挥农业高新技术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改革和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体制,必须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大力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扶持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并以此为依托,开展农业科研成果的实验、示范、推广,不但可以转移或减轻一定的推广风险(园区或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而且还是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从目前“事业、企业混着办”这一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现状中解脱出来,承担公益性职能和实行无偿服务,鼓励和促进各种非政府机构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途径。

8.创新农技推广收入分配体制,调动农技推广人员以各种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保障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的财政支持外,可探讨劳动报酬与推广业绩、经济效益相挂钩,由企业(市场)支付,实现技术产品与知识产权的资本化。鼓励农技人员以技术和资金入股,将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实体与技术推广人员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些平台,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先进技术、种子种苗、市场开发、经营流通等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使区域农技站真正成为一个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探索出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技推广的新路子。

9.加强农技推广的法制建设,确保农业推广事业健康发展。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法是1993年颁布实施的,广东省及时出台了《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农业生产形势的变化,许多方面己不适应,建议对这些法律法规进行重新修订,进一步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力度,依法保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权益,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法律地位。

篇8

1.二十一世纪的环境科学——应对复杂环境系统的挑战

2.地理加权回归及其在土壤和环境科学上的应用前景

3.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论

4.环境科学专业认识实习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5.全球及中国周边地区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库构建

6.学术期刊专业化、集群化发展初步探索与实践——以“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EES)”为例

7.环境科学研究合作网络分析

8.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的历史文化名村整治规划研究——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

9.稳定同位素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0.“人居二”与人居环境科学

11.不同国家基于健康风险的土壤环境基准比较研究与启示

12.关于环境科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若干思考

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科学资助状况分析

1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15.镉同位素技术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6.GIS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17.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环境科学领域应用进展

18.中国环境科学研究热点及其演化——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的量化分析

19.镉同位素体系及其在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20.地质统计学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进展

21.人居环境科学的探索

22.论环境管理思想与环境科学的协同演进

23.贝叶斯最大熵地统计学方法及其在土壤和环境科学上的应用

24.环境科学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25.基于重庆本地碳成分谱的PM2.5碳组分来源分析

26.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特点与规律——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计量分析

27.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领域发展态势文献计量分析

28.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战略分析

29.我国环境科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30.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探讨

31.环境损害评估:国际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

32.土壤环境基准/标准研究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33.单体分子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在海洋科学及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4.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35.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引论

36.广州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

37.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富集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研究

38.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的探索

39.基于SOA的环境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设计与实践

40.中学化学教师环境科学素质调查研究

41.上海市秋季大气VOCs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贡献及来源研究

42.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43.论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44.丹江口水库迁建区土壤重金属分布及污染评价

45.EOS-MODIS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46.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

47.地方理论——迈向“人-地”居住环境科学体系建构研究的广义思考

48.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群建设及课程体系设置

49.我国挥发性有机物定义和控制指标的探讨

50.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开发与应用 

5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52.浑河上游(清原段)水环境中重金属时空分布及污染评价

53.长三角地区秸秆燃烧排放因子与颗粒物成分谱研究

54.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 创建天津市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5.人居环境科学视域下的川西林盘聚落保护与发展研究

56.环境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57.滇池表层沉积物氮污染特征及其潜在矿化能力

58.环境问题的由来、过程机制、我国现状和环境科学发展趋势

59.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及发展模式探讨

60.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化学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与实践

61.太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分析及污染特征

62.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63.2006~2009年我国超大城市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64.环境科学专业核心知识单元与核心课程设置实践

65.环境科学领域学术论文中常用数理统计方法的正确使用问题

66.论环境科学专业的特色建设

67.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村庄整治规划初探

68.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69.绿色校园建筑节能设计——以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新建环境科学楼为例

70.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71.“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

72.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的建立——环境科学在中国体制化的案例研究

73.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模式探析

74.太原市采暖季PM2.5中元素特征及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75.普通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76.多重分形理论在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77.空间信息统计学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进展 

78.乡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79.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及其方法论

80.资源环境科学多维信息平台研究

81.论图书剔旧的标准——以环境科学类图书为例

82.机动车尾气排放VOCs源成分谱及其大气反应活性

83.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模式探讨

84.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 以人为本的普世哲学

85.红外光谱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与展望

86.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

87.2013年夏季典型光化学污染过程中长三角典型城市O_3来源识别

88.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89.关于环境科学研究主体、任务及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的思考

90.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91.基于国际视野构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创新课程群——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

92.基于本体元模型的环境科学知识库研究与构建

93.2011年春季沙尘天气影响下上海大气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的变化特征

94.大气细颗粒物(PM2.5)在环境科学中的研究简述

95.分子环境科学与亚稳平衡吸附理论研究进展

96.环境科学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97.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98.环境科学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与方法研究

篇9

关键词:舟山 海洋文化 海洋经济 互动融合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49-02

海洋约占地球总面积71%,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地,孕育了世界上丰富灿烂的海洋文化。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着丰富资源的海洋成为了人们争相开发的对象,海洋经济被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舟山作为中国第一大群岛,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发展史,同时又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广阔的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因此,新世纪,发展海洋经济成了促进舟山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而正确处理好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对于发展海洋经济至关重要。

一、舟山海洋文化的渊源和内涵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而言的,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伟大的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大陆文化,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舟山群岛历史悠久,舟山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海洋文化是人们在认识、开发、利用群岛周边海洋的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人们对舟山沿海海洋的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海洋型生活方式和海洋型开发利用方式,具体包括与海洋有关的生活理念、习俗信仰、文学艺术、科技知识、法律制度以及与各项海洋产业有关的各种表现形式等。舟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决定了舟山海洋文化既有海洋文化共有的特征,又有自身的内涵。

1.舟山海洋文化的源起及发展。舟山海洋文化是在海洋经济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在大陆史前文化的基础上,在独特的海岛地理环境下,伴随着早期的捕捞等耕海活动,形成了原生的海洋农业文化,它与外来的农业文化不断融合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海洋农业文化;在造船技术、航海技术不断发展,海港不断开发的基础上,海岛与外界的联系加强,商品生产和交换规模日益扩大,形成了独特的海洋商业文化;在海岛人长年的海上冒险生活对心灵慰籍和精神关怀提出强烈需求的基础上,形成了奇特的海洋崇拜文化――观音文化。如今,随着海洋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海洋文化亦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起来。随着海产品加工、海水养殖、造船、海洋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万吨级、几十万吨级码头的建成,随着海洋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随着对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不断深化,形成了相应的海洋产业文化和海洋生态文化,舟山海洋文化的包容性、吸纳性日益增强。以来,舟山的对外经济、文化交往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给舟山海洋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

2.舟山海洋文化的内涵。舟山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同时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首先,舟山海洋文化有着先进的海洋意识。舟山地处海岛,海岛人以海为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敬畏生命、崇尚海洋的理念,坚持人与海洋的和谐相处,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广阔的海洋使海岛人树立了“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能够接纳形形的移民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显示了大气与创新,体现了自强和自信;大海的危险性、多变性培养了海岛人的勇敢冒险、开拓创新精神,构建了其豪爽、旷达、不拘一格、容易接受新事物与新观念的心理素质,形成了强悍、机智、生机勃勃、充满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海岛海洋文化。

其次,舟山海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海洋科技知识。海洋科技知识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海洋科技围绕开发海洋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海产品的养殖、捕捞、水产品的加工、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到海洋运输、港口码头建设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蓬勃发展的舟山海洋教育事业为开发海洋,振兴舟山培养了大量人才,为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海洋文化氛围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再次,异彩纷呈的海洋艺术是舟山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与大海打交道的过程中,海岛人形成了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理解,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象再现了生动的社会生活,创造了包括海洋建筑、海洋雕塑、绘画、海洋文学艺术、海洋旅游鉴赏、海洋生物标本展览等丰富内容的海洋艺术。

最后,日益完善的海洋基础设施、形式多样的海洋组织是舟山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港口、码头、航线、航标、海洋景观、连岛大桥等海洋基础设施以及各类海洋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及组织等是舟山海洋文化中重要的物质财富。

二、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国务院2003年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全过程中的一切生产、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的总称。舟山有着广阔的海域面积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2009年全年海洋经济总产出11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9%;海洋经济增加值358亿元,增长11.8%,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7.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促进舟山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些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舟山正在向海洋经济的拓展阶段进发,海洋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渔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在缩小,高科技精深加工和服务业在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点主导力量。

2009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2.39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渔业总产值89.94亿元,增长4.3%。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23.78万吨,比上年下降1.4%,其中远洋渔业产量10.42万吨,下降38.2%。全市海水养殖面积7.98千公顷,增长2.2%,海水养殖产量12.74万吨,增长12.0%。全市有国家级无公害养殖水产品39个,省级无公害水产品基地36个,面积2866公顷,全面推进了水产品生产质量管理。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共610项,其中国家级20项,省级188项。此外,政府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2009年全年获省市级政府奖励的科技成果55项,其中省级奖10项,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新增省标准创新型企业6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增大。2009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含保税仓库货物)70.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进口总额32.84亿美元,增长18.7%;出口总额37.39亿美元,增长13.8%,其中船舶出口额19.39亿美元,增长44.6%,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为51.8%,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年末舟山口岸对外开放陆海域面积1193平方公里,新增28平方公里。此外,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也取得了新成绩,合同外资金额1042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倍,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3670万美元,增长3.8倍。

3.海洋旅游资源不断开发,海洋旅游业迅速崛起。旅游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经过旅游部门对外的大力促销,舟山的知名度得到了迅速提升,“佛教文化、海洋休闲、海鲜美食”三大海洋旅游品牌已在长三角地区唱响。2009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共1752.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6%,实现旅游总收入116.5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

4.借助独特的深水港口资源优势,港口和临港工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从“十五”开始,舟山确定了依托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发展船舶、石化等临港工业的新海洋经济战略。如今,临港工业已唱响舟山经济发展的“主角”,2009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006.29亿元,其中临港工业总产值763.89亿元,增长24.3%,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86.0%,占全部工业比重为75.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港域港口货物吞吐量19300万吨,比上年增长21.7%。至年末,全市有生产性泊位336个,比上年末增加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4个,比上年末增加7个。

三、舟山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互动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客观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海洋的世纪,正确的把握舟山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对于促进其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互动融合表现为海洋文化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经济推动海洋文化的发展两个方面。

1.海洋文化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舟山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促进作用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考察。

第一,舟山海洋文化中先进的海洋意识渗透于海洋经济的方方面面,大大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文化中海纳百川的胸怀,开放的意识大大促进了舟山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促进了产品的销路,这种自强、自信、勇于博采众长的意识有利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海洋文化中勇敢冒险、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海洋经济建设中有助于形成敢于尝试、勇于探索、不断拓展的氛围,在不断研究、不断突破中不断崛起,不断前进;海洋文化中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主张有利于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舟山海洋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海洋科技知识极大的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舟山要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必须要以海洋科学技术作为动力和智力支持,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实现海洋经济建设的新发展。目前舟山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如深海网箱养殖技术、海洋生物工程技术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等对于增加海洋经济高附加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海洋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培养的了不可或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经济建设,为全面实现海洋经济的跨域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三,富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艺术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海岛人在长期的涉海实践活动中积淀了深厚的海洋文化,催生了大量的艺术精品。繁荣的群众文艺创作、富有海岛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博物馆的创建、一系列海洋专题的研讨会的召开等异彩纷呈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提升了市民的文化品位,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而且大大提高了舟山的知名度,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印象・普陀”等体现舟山海洋与佛教文化特色的大型文艺节目的成功举办,又为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增添了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第四,海洋文化中的硬件设施是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的坚强后盾。舟山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前沿、我国沿海航线的中心点、长江航道的出海口,有着明显的地理优势,其天然的深水港口优势为临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实现了舟山与长江三角洲大中城市的对接,为舟山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海洋经济促进海洋文化的繁荣。舟山海洋经济对海洋文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海洋经济是海洋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海洋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以海洋经济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在探索、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培养了海岛人先进的海洋意识,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完成了大量配套的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极大的推进了海洋文化的发展进程,促进了海洋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扩展。

其次,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活动空间的扩大给海洋文化提供了更优质的传播媒介,促进了海洋文化的传播以及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随着舟山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舟山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与世界海洋文化之间的互动不断加强,各种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频繁的异地文化交流活动,既展现了舟山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在互动中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再次,海洋文化越来越借助经济手段实现自身的发展。随着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不断发展,海洋文化不断和海洋经济融合,依托海洋文化产业这块平台发展自身。舟山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制造业等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推动舟山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了海洋文化的进一步开发和发展。

21世纪,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已成为舟山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支撑,海洋文化的繁荣又必须以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物质前提。为此,在今后的建设进程中,必须继续一手抓海洋经济建设,一手抓海洋文化建设,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交叉融合,走出舟山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

(本文为浙江海洋学院校级课题,课题组成员有杨菊平、袁媛淑、贝静红)

参考文献:

1.许维安.论海洋文化及其与海洋经济的关系.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5)

2.赵利平.论舟山海洋文化的源流及其发展.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1)

3.刘福芳.试论海洋文化的哲学内涵.理论学刊,2006(11)

4.舟山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篇10

一、海岸环境的大背景

1.海洋和滩涂资源丰富

所谓海岸,就是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射阳海岸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拥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它地处苏北平原中部,东濒黄海,地域辽阔,土地面积列全省第一。射阳县域面积2795平方公里,其中,拥有726平方公里的滩涂湿地、103公里长的海岸线、109万亩滩涂。该县现有总人口105万人,平均每人就有1公里海岸线、1亩滩涂。目前射阳县属滩涂已利用55万亩,占76.4%,每年还以近万亩的速度向黄海推进。在黄海岸边,有大量的泥沙随陆地径流入海,使海岸线不断向中海延伸,形成沿海滩涂湿地,因此,射阳的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前景无限广阔。另外,我们知道,滩涂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而且它本身也蕴藏着各种矿产、生物及其他海洋资源。滩涂资源用途十分广泛。比如,可开辟盐田,可作为发展盐化工原料基地的好场所。目前我们国家是世界第一产盐大国,其中80%来自海盐。再比如:这些围垦的土地,可成为重要的粮、棉、水果、蔬菜、及水产养殖业等方面的生产基地等等。而射阳的沿海滩涂曲折逶迤,芦苇遍野,各种野生动植物遍布其间,素有“黄金海岸”和“天然植物园”之美誉。平原上稻、棉、蔬、果生长,大堤内外新老滩涂上有110多种植物,200多种鸟类。世界珍禽丹顶鹤每到冬季有90%以上来此滩涂越冬。现在世界上总共有15种鹤,以丹顶鹤最为名贵。地球上也只有1200多只丹顶鹤,我国有670多只,而来沿海越冬的丹顶鹤最多一年就达600多只,成为世界上现知数量最多的越冬栖息地。因此,丹顶鹤被列为我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盐城沿海边建立了千万亩的国家级丹顶鹤珍禽保护区。丹顶鹤每年来我县过冬,已成为我县沿海滩涂发展旅游的一大亮点,也才使我县拥有“鹤乡”之称。

2.气候温和,日照充分

射阳位于苏中平原的东部,苏北灌溉总渠的南侧,东临黄海,是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季风气候区,季风环流支配本地区主要气候要素的变化。总的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季风盛行,夏季炎热、冬季较冷、四季分明,热量充裕、光照充足,受季风早迟和强弱年际变化的影响,旱涝、低温、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时有发生。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这里人与动物能友好相处,这里的海岸环境各种污染也少。在严寒的冬季,黑龙江扎龙那边冰封雪地,丹顶鹤找不到食物,找不到休息的场所,所以,成群的丹顶鹤只好跨省飞越来到江苏射阳沿海边来过冬。这里远离人群,远离污染;这里已成为它们自由的乐土,它们可以无拘无束的生活;这里有吃的,小鱼、小虾等让它们尽情享受;这里有玩的,浅水滩、芦苇荡供它们追逐、玩耍;这里有休息的地方,遍地芦苇、浅水滩、再加上温暖的太阳照在身上,这里确实是鸟的天堂,黄金海岸,资源宝库。据笔者调研,在射阳河闸附近支鱼港大坝一带,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三面环水,水域开阔,地面竹林茂盛,风光秀丽,令人心旷神怡;由射阳河环抱的射阳岛公园,面积达1500亩,植物面积1200余亩,植物品种200多个,一所典型的生态植物园。环卫海堤的射阳林场,占地2.8万亩,树木近200种,形成了全国特有的海边森林公园。再加上新落成的后羿公园,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公园占地600亩,水面就占260多亩。我县属里下河沿海垦区,地势平坦,境内土壤分为水稻土、盐土两大类。水稻土面积约15万亩,主要分布在射阳河沿岸的海河、阜余、四明等乡镇,宜植水稻、三麦等;盐土类面积约141.68万亩,宜种棉花及特种经济作物等。我县的境内河流纵横,共有大小沟河2800余条,骨干河道多为东西向,里下河腹部地区排水走廊三大港(射阳河、黄沙河、新洋港)横穿县境。

3.文化积淀深厚

历史上的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传说都植入了射阳这块土地。战国时期射阳人就“煮海为盐”,是今日盐城市名的发源地之一。相传上古时期,夏代有一个国王名叫后羿,为了解救他的臣民于水火中,毅然牺牲自己,向太阳举起箭,被射中的九颗太阳,坠落到九个不同的地方,其中的一颗,掉到了黄海边上,并砸出了一个湖,这个湖后人称作射阳湖。不久,从射阳湖里流出一条河,人称射阳河,射阳县名由此而来。1917年民族实业家张謇废灶兴垦,创建了合德植棉公司,射阳县城由此绵延开来。据史书记载,张謇是清朝末年的一个状元,出身农家,他提倡实业救国,对农林、渔牧、水利、气象、教育诸多方面有建树,尤以垦荒、植棉、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最著成效。张謇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波及于全国,这位伟大的英雄人物当时就十分看好沿海这块有巨大潜力的土地。调研中我们还知道,射阳县已拥有洋马、临海大蒜、冈合森林、黄尖牡丹等农林业观光资源和以息心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资源。再说,苏北最大的寺庙息心寺、卢公祠、华东工委办公旧址、鹤女徐秀娟的故事,都为射阳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展示出射阳独特的地方文化、环境文化之魅力,使人能够处处感受“生态”之美,时时领略“生态”之神,也充分展示出射阳“生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塑造一个“射阳人热爱射阳、外地人向往射阳,来的人留恋射阳、去的人思念射阳”的最佳环境。

二、“海上射阳”经济建设的四大优势

沿海滩涂既是渔民重要的生产生活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是沿海地区主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根据我县资源优势丰富独特,百万亩滩涂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的资源条件和现有基础,我县只有加强区域内部资源整合,合理确定各地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强化产业间的分工协作,在发展理念上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且立足沿海,依托长三角,充分利用地域、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大力推进生态城镇建设,才能进一步优化全县的人居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1、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旅游业是世界一大产业,它与信息业一起被誉为二十一世纪发展速度最快、最具生命潜力的产业。射阳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丰富的个性。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促进产业转型、优化生态环境、稳定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就业、拉动居民消费、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调研中笔者知道,射阳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以丹顶鹤为代表的珍禽资源。不论丹顶鹤保护工作归谁管,就地理位置而言在射阳的土地上,它已声名远播,《一个真实的故事》已唱遍全国,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就是射阳县旅游的品牌资源。保护区连同射阳沿海,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2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67种,有各种鸟类379种,每年春秋有近300万只岸鸟迁飞经过射阳,有100多万只水禽在此越冬,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数字,不能小看这些数字。青海湖鸟岛全世界有名,被人称为“鸟类王国”、“鸟的世界”,但其鸟的种类也仅有160多种,比起射阳沿海来要逊色得多。那么,射阳这块土地为什么没有人家青海湖鸟岛有名,说到底,关键是我们的文章没有做好,宣传工作没有跟得上,因此说,射阳在加速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应该考虑能否再加大宣传的力度。作为射阳人,应该对丹顶鹤并不陌生。可以说绝大多数人一睹过丹顶鹤的风姿,它的腿又细又长,适于在浅水滩 或沼泽地中行走,它的喙和颈较长,适于捕食水中的鱼虾和软体动物。它的鸣声响亮,飞翔力强。它的体态挺拔,人们形容丹顶鹤是婷婷玉立。飞翔时它的颈和腿都伸直,姿态安闲优美,已唯大家所共认。成语“鹤立鸡群”就体现它们与众不同的美。丹顶鹤又叫仙鹤,是长寿、高雅、吉祥的象征。丹顶鹤寿命可达50―60年,所以自古以来人们把它同松树绘在一起叫做《松鹤图》作为长寿的象征,在诗词和中国画中常被文学家艺术家作为主题而称颂。据说,丹顶鹤还有忠贞不二的专一精神。如果丹顶鹤配偶中有一个中途死亡,另一个就会守节,终生不娶。在鸟的王国中,很多鸟都是朝三暮四的,因此他这种精神也就显得难能可贵,也难怪人们这么喜欢丹顶鹤了。

(2)湿地资源。射阳有100多万亩的海涂湿地,是沿海滩涂面积较大的县份。盐城沿海湿地是太平洋西海岸、亚州大陆边缘最大的湿地群,也是世界除亚马逊河流域湿地以外的最大湿地之一,是世界“四大湿地保护区之一”,是亚洲最大的沿海湿地保护区,因此被称为“东方湿地”。湿地号称地球之肾,对我们人来说,一刻也离不开肾,没有这排毒功能的肾,我们人就根本无法生存,那么号称地球之肾的湿地,它又有什么功能?海洋它是风雨的故乡,靠近海洋的海岸也会自然而然受到风雨的浸袭了。海洋它能吸收4/5的太阳能,再向大地释放热能。海陆的温度差与气压差形成气流流动――这就是风的形成。另外,海洋每年蒸发44亿立方分米的淡水,以降水(雨、雪、冰雹)形成返回陆地。海洋与大气中的水分,每10--15天就完成一次更新。海洋植物及海岸的大量植物,通过太阳能与光合作用产生氧。仅海洋产生的氧气每年就有360亿吨。大气中有70%的氧来自海洋,供人类呼吸生长。植物吸收大气中过剩的CO2,且容量巨大。能吸收60倍于大气中的CO2的含量。可以想象,再加上海岸周围大量的植物吸收的CO2和产生的氧气。因此说,海洋及海岸具有反硝化作用的净化能力,且清洁能力十分强大。它的光合作用方程式:光能 CO2+H2O C6H12O6+O2 叶绿体从方程式也可看出,湿地号称地球之肾,这清洁净化能力也就名副其实了。

在我们盐城的沿海湿地上滋生着大量的动植物资源,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植被原始,这些对土生土长的当地居民来说,或许习以为常,不足为奇,但对内地人而言那可就充满了稀奇,令人心驰神往了。海堤东侧一眼望不尽的或制盐、或养殖的水库,每当天气阴霾、云层密布之时,成群的鸟儿上下飞翔嬉戏,滩涂上更有小蟹、泥螺等近百种生物的频繁活动,那场景十分迷人,如果再能够亲手采拾一些小动物,那更是野趣无穷,令人流连忘返。也难怪,湿地资源是射阳县得天独厚的资源。丰富的滩涂湿地资源,吸引着不计其数的野生鸟群在此繁衍栖息,是一块生生不息,人鸟同乐的福地,在这块福地之上,鹤舞漫天,苇浪起伏,金菊飘香,旭日凌波,每季有每季的惊喜,每季有每季的色彩,每季有每季的味道,每季有每季的迷人,那么如何去“打造环境立县”,如何“建设特色射阳,绿色射阳”,如何利用和开发射阳这块宝贵的地方特色资源,围绕“湿地射阳,人鸟天堂”这一主题来加快该县经济发展步伐这已是我县的一项长远大计了。目前,射阳县旅游业发展应继续以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为依托,突出“湿地射阳,人鸟天堂”或“湿地射阳,旅游天堂”这一主题,逐步形成南有丹顶鹤生态旅游区、中有黄沙港渔文化休闲旅游区、北有射阳河口湿地旅游区,以县城为旅游服务中心的“一个中心、三大区域”的基本框架。

2、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潜力无限

打造我县绿色基地,前景广阔。射阳要发展,要振兴,就应该把加快构建“海上射阳”作为跨世纪的战略工程来抓,要高起点构画“海上射阳”的建设蓝图。近几年,我县已发挥了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品牌农业引领产业富民的新路。那么,我县发展绿色基地的优势,其具体体现在:

(1)气候方面的优势。好的气候,它是发展农业的优良条件。射阳地区气候温和,日照充分,无霜期长达220天,低于-5℃的每年有10天左右,35℃以上高温每年约1周;射阳地区降水充沛,年降水量1023.6mm,年平均日照53%,平均气温13.62℃,这样的气候加上平坦土地,是发展农业的优良条件。

(2)河流方面的优势。尤其是有射阳河流经本县。平原区的河流,以河曲著称,几个河曲使受益的土地范围增加。据此,射阳县又比大丰有更为优越的条件(土地多)。鱼、虾、贝、蟹、稻、麦、棉、果、蔬要求是质优、味佳、无污染,天然的有机食品。这是我国今后对食品的重要需求。因此说,射阳县不仅具有发展绿色农业的最佳条件,还具有发展绿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工业与外贸基地等方面的优势。

(3)滩涂方面的优势。射阳县在沿海滩涂综合开发利用上,就农业开发项目,一是重点考虑建立“绿色大米”生产基地。水稻是沿海滩涂地区开发种植业的先行作物。该垦区重点投资,高标准规划,布局合理,水源充沛,污染较少,是生产无公害绿色产品理想基地。因此,建立“绿色大米”生产、加工基地,应该是滩涂开发利用的重点项目之一。二是建立优质棉花生产基地。沿海滩涂垦区通过淋盐洗碱、种植水稻、改良土壤、高速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建立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且滩涂垦区种植棉花产量高、品质优,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据调查,通过土壤改良后,改种棉花亩产纯效益可上升200―250元。三是建立高效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沿海滩涂土壤经过综合改良后,在调整生产结构、品种结构的基础上,应弥补作物品种单一、效益低的缺陷,根据市场需求,建立高效对路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和发展配套加工业。目前射阳县沿海滩涂垦区已建成初具规模的高效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如:特种啤酒大麦基地、射阳大蒜基地、优质大豆基地、优质油菜基地、生产基地、优质白果基地、高品棉基地、功能大米基地等。这样,既开发了滩涂种植盆景,又增加了效益。四是建立水产养殖、加工基地。水产养殖业是沿海滩涂综合利用先行产业,也是滩涂开发的主体产业和高效产业。发展滩涂水产养殖,应坚持规模化、区域化、立体化、特色化、系列化、高效化,说到底也是便于管理,提高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淡水养殖规模大、品种多、效益高。如常规家鱼养殖、河蟹养殖、对虾养殖、特种鱼类养殖、鱼蟹虾混合养等基地已遍及沿海滩涂垦区。海水养殖目前也已形成规模化、多样化、高效化,主要建成贝类养殖基地、鱼类养殖基地、紫菜养殖加工基地等。象射阳的黄鱼、紫菜、海蜇、对虾等海产品和螃蟹、中华鳖等淡水产品大多已经过包装,在许多大的超市的货架上占有一席之地了。五是建立畜牧业养殖基地。利用沿海滩涂土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牧草业。一方面通过种植牧草改良土壤;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目前牧业养殖、家禽养殖已初步形成示范园区和试验基地,配套加工业也全面启动,是沿海滩涂综合开发,提高经济效益、增加附加值的新亮点。

苏北地区,只有射阳县具有淡水河灌溉而独具优势,农业的化工产品其产值要比原料产品高出几倍,而且可以打出品牌,可以在苏北农业中冒尖。苏南土地已多污染了。江苏的农业基地应该是在苏北,射阳是创绿色农业,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外贸基地的好地方。在品牌上,应以米、棉、水产为主线。当然,打出品牌,要有特色,才能吸引人,才能走出射阳,直到走向世界。此市场广阔,比如绿色食品我们每个人天天离不开它,因为人人都要吃饭,每天必吃饭,餐餐离不开,此市场不可估量。因此,作为射阳人,就该考虑到如何积极培育射阳的农产品出品创汇龙头企业,去更好地扩大我县的蔬菜、大蒜、畜禽、林果、花卉、中药材和其他特色农副产品的出口,为射阳创更多的外汇,创更好的效益这一问题。

(4)能源优势。射阳河为喇叭形河口,属强潮型,潮差大,大于3―4m,好处是潮能发电。目前,在我国已建了多处小型潮汐发电站,浙江玉环江厦电站、温岭、象山、山东貌山,江苏太仓,福建长乐、平谭、广西龙山港等为沿海提供电力与经验,可与火力电站并网。在技术方面需注意解决的问题是:防淤,防海水腐蚀与贝类附着。风力发电是靠风能推动风机叶片发电,而风能大小取决于风速,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风速相差一倍,风能效差8倍!前面我们已提到过,海洋是风雨的故乡,沿海海岸不愁无风。因此,靠风发电效益可观。此外,风能发电为绿色能源,比如:平均每一台装机容量为1兆瓦的风能发电机,每年可减排2000吨CO2(相当于1km2的树),10吨SO2及6吨NO2。风车发电美观。在辐射沙脊上建风力电厂,是一道风景线,而且风力取自天然,风能发电为农产品、供农提供能源!电力还可外售,因此,射阳沿海如何利用风能发电,其资源无限,商机无限。目前射阳河口为煤港,仍靠煤来发电。因此,优质燃料短缺,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突破。可喜的是现在国能生物发电厂已经启动,它已为射阳的能源填补了空白。

人类开发能源的顺序是:“人体能源”“生物能源”(畜力、薪柴-动植物)“化学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物理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人类在采猎时代,主导能源是对人自身体能的开发利用;在农业时代,主导能源是对畜力、薪柴等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工业时代,主导能源是对化学能源即矿物能源的开发利用。从科学的能源观来看,今后人类文明的发展应该是把物理能源作为社会的主导能源加以开发利用。比如说,海洋就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库。据估算,海洋可供开发利用的总量在1500亿千瓦以上,相当于目前全世界发电总量的十几倍。有资料显示:目前人类使用的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源都来自于矿产资源(即化学资源)。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发展,储藏量有限的化学能源必然出现短缺和枯竭,化学能源的使用必然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人类的出路只能是开发利用比化学能源层次更深的新能源就是我们所说的物理能源。象海洋能、风能、太阳能等。因为其一是这些物理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彻底解决化学能源所面临的能源短缺困境,且物理能源几乎是无限的,这是化学能源根本无法比拟的。其二是这些物理能源是清洁能源,只要使用得当,不会形成环境污染,这就克服了使用化学能源所不可避免带来的环境问题。所以,物理能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向主导能源的转化,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体现了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方向。

3、渔港建设

黄沙港作为江苏省射阳县东部沿海唯一的渔业乡镇,地方政府是如何扬渔港优势,发动全民创业,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呢?在调研中,笔者得知黄沙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实抓牢地方工作。

(1)区位优势。黄沙港镇是一座渔港集镇,区位优势独特,蕴含着巨大的商机。黄沙港镇位于江苏省射阳县东部沿海,2000年5月18日由原射阳港乡、洋河乡、新洋港镇、中路港乡与原黄沙港镇合并为新的黄沙港镇。现黄沙港镇东濒黄海,西临省属新洋农场,南部与大丰市毗邻,北部与县城接壤,中心镇区倚港而建。黄沙港镇区位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捷。境内有国家一级渔港、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省属射阳盐场、射阳港电厂、国家二类口岸射阳港、江苏双灯集团、射阳林场座落,是“纺都射阳”之东南门户。海堤海防公路纵穿南北,东西三条主干道与盐城等地横向贯通,距盐城机场20公里。射阳港国内已开通沿海、沿江各港口,国际开通美西线、欧洲线和东南亚航线,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已构筑成了水陆交通网络。因此,各级政府及地方领导能理清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地域方面的优势,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起帮助群众致富奔小康。其次,目前该镇有国家一级群众渔港的品牌号,这在盐城市也是不多的。且该镇拥有各类捕捞船只近800艘,总马力为5万匹。正常年份渔获量近8万吨(含海蜇、贝类)。这里还有上海、苏南所欠缺的海洋资源、农副产品资源和生态资源,完全可以同苏南等地实行优势互补,发展的空间很大。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经济的世纪。黄沙港的水产加工企业已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地方自然资源优势。黄沙港镇自然资源丰富,黄沙港镇境内海岸线长82公里,有100万亩的滩涂。海淡水养殖30万亩,滩涂优质棉4万亩,成片意杨等林木3万亩。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镇拥有非耕地4000亩(含租用的盐场土地)。芦苇、林木、棉花、水产、滩涂等资源得天独厚。镇域内生长芦苇7万亩,年产量40万担。有成片林2.6万亩,农田林网及四旁林2万亩,意杨林总计100万株。种植棉花面积3.7万亩,年产6万担皮棉,辐射区面积9万亩,滩涂优质棉具有低糖、光泽白、弹性好、拉力强、纤维长特点。海水潮间带养殖10万亩,围堤养殖6万亩,养殖品种丰富。淡水养殖面积为14万亩,滩涂面积逐年增加。海淡水充沛,完全可以满足各类企业的生产、生活需要。既可作为苏南、上海的后方生活原料基地,又可以作为加工协作基地。

(3)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黄沙港镇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黄沙港镇处于世界第二大湿地圈中心地带,旅游资源的开发空间广阔,以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带动和辐射形成滩涂旅游观光带;黄沙港镇境内工业经济发展环境优势明显。一方面利用广袤的滩涂湿地自然渗透和芦苇根系吸附作用治污,建成海洋生态工业园,促进湿地保护与生态发展,实现“循环经济”。另一方面,以背靠国家大型企业射阳港电厂的集聚优势,利用其充足而优惠的燃料、能耗和气资源,发展重点、重大工业项目;黄沙港镇境内渔港的特色明显。黄沙港是国家一级渔港,江苏省四大一级渔港之一,年捕捞产量达6万吨,并依港建成了40座冷库,总库容达1万吨。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渔工贸一体化。同时抓住国家对渔港建设的机遇,加快中心集镇建设步伐,全力打造具有现代气息的生态型渔港集镇新形象。

目前,黄沙港已在现有卫生用纸生产线的基础上,配套新的文化用纸、包装用纸,已使黄沙港成为中国重要的纸制品生产基地。该镇借助国家级海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契机,引导数百名码头老板兴办二产、三产项目。码头老板身处经济建设第一线,生意伙伴多,市场信息准,能吃苦、擅经营。多年来,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投资的愿望较为强烈,能通过正确引导,使他们成为全民创业的一支生力军。

4、特色基地建设

射阳的特色基地初具规模。调研中笔者了解到射阳县已形成无公害产品种植12万亩、淡水养殖12万亩海水养殖13万亩(含贝类护养)、沙蚕2万亩、林业3.3万亩、盐业2万亩及芦苇9万亩等特色产品规模。射阳县沿海滩涂大米草滩沙蚕资源丰富,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沙蚕,射阳县于1987年建立了沙蚕站,专门从事沙蚕采捕开发出口工作。沙蚕喜栖息于有淡水流入的沿海滩涂、潮间带中区到潮下带的沙泥中,幼虫食浮游生物,成虫以腐植质为食。沙蚕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在水产养殖中得到广泛应用。沙蚕在潮间带极为习见,亦见于深海,在岩岸石块下、石缝中、海藻丛间,以及珊瑚礁或软底质中均为占优势的无脊椎动物。沙蚕的另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当鱼饵,沙蚕是近海鱼类最广谱的饵料,素有海钓“万能饵”之美誉。它外表象蚯蚓,是一种环节动物,也就是它的身体的横切面近似圆形。生活在海边的人可能都知道,该动物白天生活在海滩的泥沙中,夜间出来觅食。如果你在海边钓鱼,可以用沙蚕作为鱼饵。沙蚕它是鱼、虾、蟹等动物的食饵,我县获得绿色食品称号8个,拥有水产品冷藏、加工3.5万吨、大米精加工5万吨、药材烘干线30多条及名列全国水产品市场第29位的黄沙港水产品批发市场。有2条渔轮到南太平洋从事金枪鱼延绳钓,填补盐城市空白。以丹顶鹤保护区、射阳河口风景区等为主要景点的滩涂旅游风光带已初具雏形。

从沿海滩涂资源的特点看出,其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很大。我们一定要坚持规划引领,完善提升全县旅游业发展规划,着力构建射阳岛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黄海新生湿地公园、射阳河滨水休闲带、乡村旅游点四个重点旅游片区的发展格局。要围绕创射阳旅游品牌,坚持统一对外和整体推介的原则,开展射阳整体形象宣传。建立旅游宣传工作联动机制,重点关注、积极配合,加强对全县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企业的宣传推介,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完善旅游宣传载体,提炼射阳的旅游文化精髓,打造对外宣传的艺术化“名片”。要扬长湿地、渔港、海盐、宗教、农耕、高尔夫等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板块,找准市场定位,精心策划项目。各镇区要充分挖掘本镇的旅游资源,结合秋播结构调整做好规划,加速土地流转,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推动全县旅游业健康发展,且科技兴滩要不断加强。滩涂开发本应该加大科技投入,组织人员进行科技攻关,并积极和国内外科研单位联系,以此在新品开发上能有更新的突破。近年来,沿海地区滩涂开发之所以能够出现新的面貌、新的亮点,主要得益于科技创新,得益于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目前我县已加强同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上海水大、省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推广了20多个种养新品种和精养、蔬菜保鲜、加工、水产品精加工等10多项实用技术。

三、需要解决的难题及如何建设好“海上射阳”这片绿色家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加快生态环境建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享受优美的环境。

只有着眼长远保护生态资源,立足治理突出问题,实施相关重点工程,生态环境才能得到进一步改善,才能进一步促进可持续发展。

1.需要解决的难题

射阳县滩涂开发管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大发展的形势相比,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那么,目前“海上射阳”经济建设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是开发层次低,经营管理粗放。前期开发重投入、轻管理,现在又重收益、轻投入,导致河道淤塞、池塘变浅、基础设施老化,不少区域亟待“二次开发”。由于资金不足,部分近期围垦的水面只能实行粗养,效益不高。之二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一产比重偏大,二、三产总体水产不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不快,监测、检测手段落后,海水养殖缺乏真正的当家品种,农产品加工缺少龙头企业,现有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差,难以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利用外资也明显不足。之三是开发与保护兼顾不够。由于低层开发,部分地域和水域治污不力,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对滩涂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四是基础设施不配套。沿海公路等级不高,建设速度不够快。少数地段海岸侵蚀严重。海堤外电力线路尚未全面到位。这些问题既有个性原因,更有共性要素,有待于上下联动,协同努力,切实加以解决。

2.以人为本,建设绿色家园。

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营造近自然化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好“海上射阳”这片绿色家园。海洋、海岸环境与我们人类的生存关系极为密切,没有新鲜的空气与清洁的淡水,人类是难以生存的。现在人们已愈来愈认识到海洋、海岸环境保护的重要,它已作为一门学科在研究它,探讨它。海岸、海洋科学的兴起,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和重视。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宇宙幸运之舟---地球上,陆地面积的29%。而海洋则占到71%。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海洋每年可以产出的水产品足够300亿人食用,海洋向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等于全球所有耕地提供农产品的1000倍。因此,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在陆地资源日渐枯竭的今天,海洋正成为人类繁衍发展的生命线。创建绿色家园,必须政府重视,要树立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监管,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从小事做起,人人为创建绿色家园作贡献。21世纪的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同时,对海洋及与此相关的海岸环境的保护,已成为全球的自觉行动,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沿海滩涂湿地这一被称为“最后一块土地后备资源”的土地,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份责任,更有一份义务去保护它。另一方面,射阳不仅是苏北最佳的鱼米之乡,而且还是能源基地和新型农业工业区,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当地的资源与人才的优势,发展独特的绿色农工之乡。这就可能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化工业发展,限制污染企业的发展。为什么?因为环境一旦被污染了就很难恢复。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肥沃土地与田园,不能在我们这一代糟蹋。因此,关键之关键,是我们要理清思路,明确发展目标,作好海岸环境与土地规划,明确家底,作好有目的开发。在项目上要选优,并且发展规模要适当,要留有空间余地,以提高地方财贸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适应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可持续发展,即:我们要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我们美丽的绿色家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