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提升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素质提升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学生数量日益增多。针对数量众多的学生群体,高校需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然而,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过分关注心理问题学生,很难照顾到普通同学的心理健康发展,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解决了这样一个难题。积极心理学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人的积极潜能的开发。本研究探讨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新途径,服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新思潮,它利用心理学现有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如美德、幸福等。“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Seli-geman)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通过理解和建立积极的情感、满足及意义,而变得更幸福,而幸福就是要过愉快、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正如马丁•塞利格曼所言,积极心理学将研究的视角锁定在幸福的这三个方面进行,倡导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研究每个普通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制度。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积极心理学家将主观幸福感、满意和满足、充实与快乐、希望与乐观等作为研究内容,并把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积极体验的核心,同时也是生活的最高目标,把投入的生活(engagedlife)看作是幸福的因素之一,即一种享受愉悦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家认为要过幸福的生活需要发挥自身的才能、兴趣和优点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优点和美德上,即积极人格上。在制度的研究上,积极心理学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学校和家庭方面,因为这不仅是个体形成积极人格的有效支撑,也是个体积极情绪体验的直接来源。
二、心理素质的基本内涵
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所处环境的熏陶及所受教育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品质,并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爱好等品质上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质,我们称这种心理状态和品质为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由智力素质(包括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情绪素质(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素质(包括个性倾向、性格、气质、自我意识等)三方面构成,在人的综合素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课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以239名自愿选修《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7-20岁之间。男女生分别为141人和98人,工科、理科和文科类学生分别为147人、56人和36人。研究时间为期一学期,研究工具采用西南大学张大均、王滔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
(二)研究过程
1.前测。在课程开始前,对研究对象团体实测“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2.实验方案设计。课题组根据95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理念,共设计了16次累计32学时的积极心理素质提升教育方案。方案采用知识讲解、积极心理训练、角色扮演、团队讨论、训练分享等形式,旨在拓宽学生积极心理知识面,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及互动中完成自我的适应与成长,养成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心理素质,投入的生活。3.方案实施。从《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开课之日开始,自愿选修本课程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积极心理素质提升教育活动。每周一次,每次两个学时,1.5小时。4.后测。课程结束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第二次心理测验,并与前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三)研究资料处理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资料处理。定量分析是指对心理测量表的数据分析,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处理方式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定性分析是指对学生课程结束时的自我成长报告进行分析,看学生主观感受对参与训练的评价及自身的改变。
(四)结果
1.“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前后测量结果本研究的目的是验证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实效。研究利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对选修《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的学生上课前、后心理素质各个维度及因素的变化进行了方差分析(见附表1)。结果显示:参加《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239名同学,课程前后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情绪特征、动力特征、个性特征方面的变化是显著的。即从数据分析上看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某些特质是起积极作用的。2.学生自我成长报告分析所有参加《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学生在最后的自我成长报告中均反映出在积极心理学课中获得的收获与蜕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环境适应能力得到积极提升“在积极心理学课上,我由一开始的被动参与到最后的主动参与,再到抢占每一次机会跟大家分享,每一步都渗透着成长的努力。走出积极心理学课,融入大学校园,感觉一切都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不再是刚刚入学时的陌生和迷茫。突然发现,大学是那样的让我陶醉,大学生活是那样的让我期待,我会以积极的心态享受新环境赐予我的挑战和惊喜。”(2)自我认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积极心理学课为我提供了一种认识自我的新途径,从而可以看到更加积极向上的自我。进入大学后,看着身边的小伙伴们一个个多才多艺,而我最引以自豪的学习也不再是优势,我整日诚惶诚恐,不知所措。在积极心理学课上,通过活动的参与,尤其是“优势大转盘”活动,让我看到了我所不了解的优势,原来不起眼的我也有这样多的优点。于是,我学着课上老师教的方法,开始每一天的改变,说来也奇怪,我发现自己每一天都在变化。现在的我对自己是那样的充满信心,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得失和自我的成长,我不再把学习作为衡量自己的唯一指标,反而在学习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3)情绪调控能力得到积极改善“积极心理学课教会了我很多情绪调节的方法,我认识到情绪是生活的必需品,心情愉快很重要,享受现在的生活并投入到生活中,让自己的青春发光比纠结于坏情绪重要得多。”(4)获取积极沟通的方法“每周一次90分钟的积极心理学课是我与大家沟通交流的好机会,每次我都积极投入到活动分享中,与大家心与心的交流。在交流与沟通中,我们学会了理解与信任,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在团队中,我明白了奉献与付出的重要性,同时理解了大局意识的重要性。这让我在人际交往的路上阳光明媚。”四、讨论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的数据分析和对学生自我成长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积极心理课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某些维度和发展是起明显作用的。研究结果发现,经过15次的积极心理素质提升方案的训练,学生最为显著的发展是在个性维度上,重点表现在动力特征、情绪特征和自我特征上。因为积极心理学倡导学生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情绪体验,作为一门课程通过知识讲授、角色扮演、素质拓展等方式使学生在课程中能获得积极的情绪和自我发展体验,进而能够在积极的氛围和团体中感受到温暖、信任,发展出敢于自我探索,积极悦纳自我的人格特征,这也与学生课后的自我成长报告相吻合。在认知维度上,训练前后并未出现显著变化,但在反应性和实践性上发生了变化,原因可能是课程设计上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配合并积极行动,这就无形中将学生认知维度上的反映性和实践性调动起来,进而促进其发展变化。大学生的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维度中更容易受成长和发展环境影响的因子。积极心理学课虽然尽可能真实地提供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但还是区别于真实地社会环境,因此学生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建议应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提升训练的长效机制,除了保证课堂内外的活动外,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应对真实学习生活的环境并在其中历练。此外,有研究指出,文化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情感反应及其表达方式。所以,我们认为,在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除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尽心思考外,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建构,将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真正融合到校园文化活动的环境中,探索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玲潇,王川,严子深.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孙熊辉.从“消极”走向“积极”—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4).
[3]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学报,2005(28).
[4]程明莲.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05).
篇2
关键词:中职生技能大赛;指导;反思
每年一度的中职生技能大赛拉开帷幕,笔者有幸连续两年指导学生参加中职生技能大赛,现就比赛中的不足进行如下反思。
一、选好优秀的比赛选手是比赛顺利的根本
选出一个好的参赛选手是比赛的根基,若选手出错,这个比赛等于完全失败,所以确定比赛选手是重中之重。在选择参赛选手时,成绩并不是判定选手的唯一标准,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技能操作、稳定的心理素质、能否配合指导老师才是决定一个选手在比赛中是否能取得好成绩的依据。笔者第一次带学生参加比赛选择选手时,一名学生因成绩在专业内前三名被选中,但是在赛前训练过程中,因为自身有优越感听不进比赛指导老师的意见,比赛时仍采用自己固有的理解模式,导致比赛失败。此外,在高强度的赛前训练过程中,选手会出现疲惫、成绩浮动的状态,这需要选手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自我调整。在比赛过程中,选手的临场发挥决定了成绩的好坏,这也需要选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说成绩并不能判定一个选手的标准,心理素质是判定这个选手好坏的先决条件。因此,要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参加比赛。
二、制订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是基础
在强化训练时,内容一定要目的明确,有较强针对性,从而确保高效训练。在高强度的训练中,如果训练内容空洞,选手提不起兴趣,会容易厌烦;若训练内容过于拔高,选手会因槌过自己的接受能力而对自己产生怀疑,自信心下降,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指导老师要及时发现选手易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让选手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其自信心。
指导考试应制订科学的训练方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才能赛出效果。训练方案要有详细的训练计划,这是高效训练的关键所在。训练期间要有合理的训练方法,虽然比赛选手相对一般学生而言是佼佼者,但现实中因为中职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比赛选手距参赛选手的要求,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指导教师应不断摸索、调整、改进,并且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训练过程中,要从最基本的理论和技能着手,由简到难,逐渐综合、强化、提升,不断提高训练水平。将学生最初的兴趣引导转为对竞赛项目的热爱,要尽力避免打击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积极性。此外,为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达到竞赛水平,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训练平台,展现他们的操作水平,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以“广告设计与制作”比赛为例,该比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Coredraw、AI、Photoshop等应用软件,要给参赛选手准备专用的机房和符合比赛要求的计算机及相应软件,让参赛选手进行日常操作练习。指导教师根据每位参赛选手的练习情况,针对性地讲授其所需的软件知识点,并安排具体的任务,让其在操作中掌握技巧,牢记软件的操作功能。
三、关注选手身心健康是比赛顺利进行的保障
在赛场上,心理素质的好坏是比赛取胜的重要保障。因此,指导教师要高度关注参赛选手的心理,帮助选手发挥长处,克服缺点,使他们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投入训练,戒骄戒躁,沉着应战。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将参赛选手荣誉感、成就感的激发,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的教育渗透其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技能大赛不仅是为学校争光,更是自己人生中难得的机遇,既增长了知识,又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四、与兄弟院校多沟通,及时获取比赛信息,是培训中少走弯路的有利前提
积极地与比赛主办方联系,加入比赛交流群,及时获取信息,如赛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版本等;多与兄弟院校沟通,如共同举行比赛交流,让参赛选手告别闭门训练的传统模式,通过比赛交流,尽快地适应比赛氛围,进一步调动参赛选手的积极性,让选手的训练效果更好。此外,为今后比赛的良好发展,让参赛选手在比赛中更上一层楼,我校更要为比赛做好准备。
1.选手梯队培养
由于中职生自身的特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参赛选手从最初热情高涨到后来半途而废,往往出现参赛选手选拔难、教育难、吃苦意识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与学校参加技能大赛的初衷有出入。因此,我校要未雨绸缪,培养参赛选手的接替者,做好人才储备工作,避免出现选手“断层”的现象。
2.建立详细的书面比赛训练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详细的比赛训练制度既是对指导教师责任心的约束和规范,也能让赛前训练更加规范化。
篇3
近十年来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培养日益受到重视,团体心理活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且正被越来越多的学校纳入到课程的系统安排中。一些研究认为团体心理活动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同时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工具。目前团体心理活动主要以课程的形式在普通中小学开展,在中职生群体中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研究尚少,值得深入探索与思考。
一、团体心理活动在我校的实施情况
(一)指导思想
针对我校中职学生所具有的共性问题开展以班级为单位、以教室为主要场所、以活动为主要导向的团体心理活动,借助整个团体的动力及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团体成员更深的自我探索、自我领悟及自我完善。在彼此尊重、安全、轻松、开放的氛围下,团体成员放下个人的防卫,充分投入团体活动中,在体验和领悟中致力于每个成员的内在成长。
(二)实施目标
通过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丰富我校德育载体,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在实践上探寻并建立一种科学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为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一种范式,对促进中职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现实和重要意义。
(三)实施对象
选取我校2014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使用心理测评系统中的《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其进行测试,最后根据专业、班主任意愿等因素选择9个班作为被试。
(四)实施内容
根据测试结果以及班主任讨论会中反映的目前我校中职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华南师范大学郑希付教授提出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模型为基础,选择和最终确定主要围绕人际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进取心、抗挫能力、积极乐观九种心理素质来设计和开展团体心理活动。每种心理素质设计一至两次团体心理活动。
(五)活动设计和开展要求
每次团体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导入、活动体验、活动讨论分享、活动总结、活动结束等环节。导入环节通过一些热身活动或小故事等引入活动主题;体验环节开展主题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或游戏中体验和感悟;讨论分享环节通过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分享讨论结果,促进学生对游戏和活动的感悟;活动总结通过教师对本次活动的小结,点出活动的主旨,起到总结升华的作用;最后的活动结束可采用歌曲、诗朗诵、集体口号等形式,来达到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活动效果的作用。其中,讨论分享是每次活动的重点,包括个体分享、小组内分享、班级分享。活动体验完成后,各小组组员在老师的问题引导下进行组内讨论分享,然后再由小组代表把小组讨论结果在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二、中职学校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一)团体心理活动丰富德育载体
团体心理活动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分享和感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有别于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更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可以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种新的范式,在以往的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纪律教育等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校德育教育的载体。
(二)契合中职学生的心身特点,提高教育成效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心理活动课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的教学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这与中职学生不擅长传统教学的学习,好动、好奇、好模仿、动手能力强等特点相符合,能很好地把中职生的优势特点展现出来,进而提高他们的信心和积极主动性。如此,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得到大大提高,教育的成效自然增加。
(三)促进班主任和学生心灵成长,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通过团体心理活动,使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团结合作及情绪调节等方面受到积极影响,促进其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使班主任在引导学生提高认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方面有更多的途径和更有效的方法,提高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有效性与自我效能感。
1.在活动体验中收获自信和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
不少班主任反映自己班上的学生刚进校时明显缺乏自信心,很多学生不敢上台发言,上课不敢与老师互动交流,班上死气沉沉,毫无生气。还有一些学生照相时不敢把自己亮出来,总是躲躲藏藏,遮遮掩掩,对自己没有一点自信心。还有很多班主任反映绝大部分中职生都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他们在学习社团、学校、班级活动等方面,都抱着消极的态度,不愿主动去参与和争取,班主任需要在班上做大量的动员工作,很多时候还是收效甚微。
在一次次团体心理活动中,很多学生收获了老师、同学和自我的肯定,在这些肯定中他们成长了,进步了。在课堂上他们能自信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在相机镜头前他们会自如地微笑……一位班主任老师说:“今年学校组织的校运会和艺术节,我们班的学生不用我动员就自发地报名参加了,在校运会上他们努力拼搏、互帮互助、团结一致,取得了入场式第五名、一个单项第一名的好成绩,这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很大的进步,看到他们的点滴变化,我觉得特别高兴、特别自豪!我和他们一起在成长。”
2.在活动中增进感情,提高班级凝聚力
活动的互动交流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和接纳,因此同学之间的交往更友善,班级氛围更融洽。班级的凝聚力提高了,同学们更有青春活力,班风更积极向上。他们更加懂得团结合作的力量,更愿意打开自己的心扉,与同学真诚合作,共同完成学习和生活中的各项任务。
14会计2班的班主任分享说:“通过团体心理活动,我们班的同学有了更多的互动和了解,感情更加密切。他们学会了接纳、倾听和沟通,真诚对待他人。”14模具班的班主任感慨地说:“我们班的同学在每次活动中被带动起来,放松身心,打开心扉,彼此合作,营造轻松愉快的班级氛围,还拉近师生距离,班级的凝聚力大大提高。” 14物业班的同学说,这些活动让他们体会到了团队合作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3.在活动中学习心理调节,保持良好心态
学生在活动中对各种心理和情绪调节方法的学习和体验,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心情是可以去自我调控的。当他们有郁闷、愤怒、难过等情绪时,懂得了运用一些方法去自我调节,让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和心态。
4.在活动中体验担当,提高责任感
团体心理活动在促进学生各方面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他们对责任的理解,提高责任意识,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生活更有活力。他们更加积极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更积极努力地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三、思考与建议
(一)设计独具特色的校本化的团体心理活动方案和课程
中职生有其共同的特点,但是每个学校由于专业设置、专业构成、招生情况等因素差异,学生的情况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独具特色的校本化的团体心理活动方案和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决定着活动开展的实效性。拿我校来说,我校是工科学校,专业以工科为主,90%左右均为男生,在活动方案设计时必须考虑性别因素,很多其他学校适用的活动方案未必适合我校学生。
(二)组建一支优秀的研究和实践团队
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要有机地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实践的改革和提高。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也是一样,学校可组建一支研究和实践团队,把活动的开展作为科研课题来抓,班主任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以及学校德育主管领导是必不可少的团队成员。组建一支优秀的团队对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保障和决定作用。
(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讨论、反思和改进
团体心理活动的方案在设计出来后需要召集团队成员进行讨论、修改,然后开展实施。方案实施后还需再集中团队成员就实施情况、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再次对活动方案修改和完善。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实施途径;多元化;策略
应该注意到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都是备受国家和社会关注的,教育最终目的,从实际角度而言,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群体学习成绩,真正目的即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操作环节,只有达成心理健康积极发展和学生们综合水平提升,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和国家输送优质人才。需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旨在更好更优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且使其具备优良素质,使其勇于面对多种机遇和挑战,需要及时建立较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结构体系,以多元化要素操作模式为主,在教育管理方面下足功夫,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得到深度强化,以多元化操作模式来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达到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和综合能力提升的主要目的,其身心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会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校学习生活中,广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即将成熟而并不成熟的阶段,并为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心理急容易出现扭曲现象,这一点从很多事例都可以证实,而大学生正处于学业、恋爱以及即将面临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保持强劲心理素质尤为重要,所以此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能效。与此同时,又有很多实例表明,心理健康且心理素质过硬的同学在处理挫折、困难时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不容易被情绪所引导思维,而且学习成绩及学习质量也都很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规范学生思想道德及行为习惯,很多高校学生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大都是由于自身心理素质过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因此在处理事件的时候较为偏激,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严重者甚至构成犯罪。所以,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首先需要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着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全面发展做铺垫。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不足
现在大学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很多院校对其重要性认识仍有待加强。首先,由于大学阶段学生都主攻自己的专业课程,没能认识到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为其以后工作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重视度远远不足,当前呈现出表面化工作问题和形式化工作问题等,未能够有效处理部分问题,实际工作任务也没有落到实处上,加之教师自身素质局限性现状存在,尚未达到预期要求标准,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缺失,使得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得到顺利开展和有效延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促进受到了严重阻碍。
2、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很多相关教育部门往往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心理素质偏低,接受能力较弱。因为大多数高校普遍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重要,此种认知偏差存在致使健康教育结构体系构建流程出现问题,不合格、低效率的管理频发。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大学阶段是面临就业的最后时期,如今社会发展较为形式化,如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心理素质过低,就无法在社会和工作中立足。
三、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
教师是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业有很大帮助,同时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性。相关教育部门应重视师资的专业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聘请专业的教育人员,无论是个人素质或者思想上都要满足教育要求。各院校在聘请教师时,要设定严格的考核内容,以此来筛选综合素质优越及专业水平优秀的教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高校领导要实施监督,检查教师在工作中的行为和态度,并通过听课形式了解教师的整体水平。在主科教育与心理教育中要分工明确,不能两者身兼一职,必须保证教师的专业性,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传授学生知识。较为正确的操作方案便是对专职教师进行系统化理论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综合保障教师心理素质等能够达到讲师要求,校方应定期组织和开展一定的演讲活动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去丰富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为后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优良基础。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和谐教育氛围
目前我国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并不健全,教育模式亦比较单一,同时教学氛围还需有待加强。因此,学校相关部门需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多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组织成立心理健康小组、公开健康讲座,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与安排,循序渐进的提升高校学生群体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完美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任重而道远,其教育实施途径仍需不断开拓创新。因此,各院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到日程之上,坚持以人为本教学原则,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为日后学生工作和生活等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蒋钦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志军。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提升-《湘潮月刊》2015.
篇5
关键词 三位一体 五维支撑 高职大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8.07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with "Trinity, Five Dimensions Support"
――Based on positive psychology
LIU Xuan, QU Xiaoli
(School of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and Tourism Management, Suzhou Institute of Trade & Commerce,
Suzhou, Jiangsu 215009)
Abstract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psychological problem"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How to open up a new mode and new way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cultivating a healthy, sunny, with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ersonality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new period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By summing up and sorting out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rinity, five dimensions support"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trinity; five dimensional suppor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
1 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1 师资数量短缺、专业基础薄弱
教师是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师资团队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活动效果的好坏。以往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中最凸显的问题是师生比例偏低,心理学师资配备人数短缺,专职人员不足。而即使是从事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人T,也大多是学生工作部门兼任或者辅导员队伍中抽取,甚至是一些非心理专业学科的教师半路改行,这样的师资队伍心理学专业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心理咨询测评技术相对欠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
1.2 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脱节
很多学校将心理素质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素质教育不单单是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还包含个性品质的教育和专业素质的教育。目前很多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往往是通过开设几次心理学讲座或者开设公共选修课等形式展开,其受益学生范围较小,教育内容片面,不能有效地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因此导致心理素质教育不够系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十分有限,学生更是无法从社会实践中较好地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从实践中提升心理素质。另外心理素质教育没有很好融入到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使得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发生脱节。
1.3 心理素质教育实施主体单一
心理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多年,很多地方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心理素质教育实施主体过于单一,从而导致心理素质教育形式简单、手段单一及活动乏味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更需要集聚社会的力量,需要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毕竟学校的资源和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高校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心理专业问题的解决上与社会的专业机构存在一定的差距。
1.4 学生参与度低,学生信息反馈不及时
虽然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学校,但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受益者是学生,如果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未能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且不能及时获得大学生的真实心理和生活信息,显然是无法达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当前一些高校依然采用“三级网络”(学校-学院-班级)来获得学生的心理、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动态信息。但是这种模式往往无法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并且当一个班级的人数较多时,班级心理信息员将无法及时、全面地获得每位学生的信息。 1.5 教学条件限制,无法展开多样化教育手段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传统形式是课堂教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内容,这种课堂教育使得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也让他们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产生一定的偏差。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因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资源不足而阻碍了教师展开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一方面需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同时也需要专业化的心理学设施和平台作为有效支撑。
2 构建“三位一体,五维支撑”的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
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学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在校外合作单位的协作和指导下,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构建了“三位一体,五维支撑”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三位一体”是在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下,以课堂学习、社会实践、校园活动为载体,构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以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并且以“两个中心平台”为依托、“三融教育”模式为核心、以“四方联动机制”为保障,以“五级网络体系”为抓手,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践提供了“五维支撑”。具体内容包括:
2.1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方法为指导,树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是当前大学阶段的必修课程,而积极心理学所涉及的自信、乐观、希望、韧性、情商等人性的积极品质对于三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就业,树立积极、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大学生专业素养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2 以两个“中心平台”为依托,丰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手段
心理软硬件设施的不足是限制教师实施多样化教育手段的重要掣肘。针对教学条件受限的问题,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平台建设,近7年来,共投入183万多元建设心理素质教育的软硬件设施。建成了200m2有8个多功能活动室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120 m2的人才测评中心实验室,购置了“心海系统”等心理学测评软件与相关设备,并且每年更新升级。依托中心,实现对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建档立卡,形成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近3年来成功干预心理危机学生33人。
2.3 以“三融教育”模式为核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融合性和实践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也包含个性品质的塑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制订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课程实施方案》等5项规章制度,全面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年开展“‘3 20’、‘5 25’、‘12 5’”心理健康教育周”和“心理健康月”等活动,成立大学生心理协会,定期开展心理剧等活动,建成了以心理挑战为重点的户外素质拓展基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创业就业教育,融进专业教育,达到与其他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竞赛活动的有机融合,拓展了心理素质教育的模式,使心理素质教育得以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开展,提高了心理素质教育的融合性和实践性。
2.4 以“四方联动”机制为保障,形成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合力
教育主体单一,教育资源有限,是导致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活动乏味以及教育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苏州市高新区计生委、苏州市人才服务中心、苏州心理卫生协会、苏州市广济医院及苏州国际教育园管理办公室等单位,构建了“政行企校”的四方联动机制。广济医院在校内开设了“广济大讲堂”,专家定期到校开展咨询或报告。苏州心理卫生协会等专业团体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个体咨询和F体辅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和干预。形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多元主体,丰富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涵,营造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政行企校互动的生动局面,大幅提升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
2.5 以“五级网络”体系为抓手,为学生提供专业、及时的指导和服务
传统的“三级网络”体系(学校-学院-班级)在收集大学生的心理、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体系结构往往无法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当班级的人数较多,或者非本宿舍的同学彼此交流较少时,便会出现班级心理信息员反馈不及时、不全面和不准确的问题。因此,学校通过构建“五级网络”体系(专业机构-学校-学院-班级-宿舍),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心理素质教育网络体系中,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意识;同时,五级网络体系拓展了网络的范围,提高了网络的服务质量,可以及时和准确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动态信息,也更有利于学校在某些重大及专业问题解决上,可以借助于专业机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指导。
2015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重点项目“三位一体的江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项目编号:C-a/2015/007),主持人:刘轩 瞿晓理
参考文献
[1] 王珲.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5.5:63-65.
[2] 林淑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1:86-90.
篇6
关键词:技工院校 职业心理素质 企业
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工院校开展“职业人”培养的重要途径。广西工业技师学院在毕业生职业心理素质的调研中发现:技工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就业并不乐观,仅约52.3%的毕业生能在一年内独立开展工作,约32%的毕业生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胜任工作。这些角色转变缓慢的毕业生,职业心理素质普遍偏低。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广西工业技师学院先后走访多家企业,研究提炼了与企业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相关的多项品质,将其融合到学校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中,开发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互动、符合技工院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职业心理素质课程。
一、技工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意识模糊
技工院校学生因受限于文化水平,专业选择往往由家长一言而决,未能与自身的兴趣爱好、职业发展有效地结合。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又因专业理论性强、技术操作难等问题,部分学生未能有效地学习,易产生学习倦怠。很多学生对“将来之出路”“未来,我要做什么?”等问题思考较浅,进行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职业规划更是少之又少。部分学生对就业政策、就业流程、职业资格证书等缺乏清晰认知,未能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准职业定位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
2.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薄弱
技工院校对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部分学校将其等同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仅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而忽略了“职业活动”中的职业关键。学校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脱离企业需求而大谈职业心理教育,未能准确把握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方向,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侧重的也仅是就业技巧传授,缺乏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职业人”的长远目标,与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脱节。此外,学校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观念落后、师资力量缺乏,教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未能形成有效的校园教学氛围,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也未能有效地引入教学实践。
二、技工院校职业心理素质课程内容分析
职业心理素质是从业人员的心理素质在职业行为上的表现及个体的心理素质在职业生活的适应程度,强调个体心理素质在特定职业领域的具体化。职业心理素|培养课程内容应来源于企业,技工院校应在充分调研企业用人需求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提炼职业心理素质相关核心元素,把准校本教材课题方向,构建以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
1.重视职业意识,设计职业探索能力模块
职业意识是调节职业活动的思维体系,是职业活动中的自我意识,是实现自我价值与自我满足的内在动力。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在设计职业探索能力中,对职业意识内容的选择可包括职业需要、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气质等。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严格遵循职业心理学家金兹伯格的“职业意识在个人活动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的理论;正确处理好“空想时期”“尝试时期”和“现实时期”三者之间的关系;内容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正确体现个体的职业需求是一个复杂的机构,一是从生活需要出发,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二是从发展个性的需要出发,满足个人的职业兴趣;三是从承担社会义务的需要出发,把社会需要作为自己的职业需要。
2.关注职业能力,设计适应职业能力模块
职业能力是运用知识结构处理及适应各种问题的技能,它的高低直接影响从业者能否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和工作效率。在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设计中,可以从知识结构及技能结构两个方面着手。
知识结构是职业活动所需的心理储备,能理性认识及合理分析职业活动的过程。在设计知识结构内容时,应当提炼归纳职业技能活动所需的知识内容并教授相关概念。
技能结构则是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与职业匹配的运动技能,不同的职业对技能的要求也不一样。如在人际关系冲突时需要的技能是沟通处理;在自信心不足时需要的技能就是自我肯定;在出现拖延时需要的技能则是自我管理。
3.重视企业案例,设计企业式的教学情景
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典犁案例的选择要重视学校教材和实践经验的联系。案例应来源于企业职业活动,通过对企业职业心理活动典型职业情景的筛选、提炼,再打造出可供学生分析和情景模拟的案例。案例进入课堂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组内分工,共同完成情景模拟,并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给予解决方案。学生在仿真的情景模拟中发现并解决的问题,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并提供了问题的思考方向。
三、探索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
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实现了“内容到经验的转化”,课程内容编排体系采用“体验式学习圈”理念,与“合作课堂”结合,打造“鹰之个人,雁之团队”。
1.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以体验式教学作为载体
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应遵循“体验式学习圈”的原理,“有效的学习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反思、最后总结形成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坚持“双主体论”,承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并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表演、游戏、讨论和训练等教学活动中,亲身体验,近距离接触,潜移默化,收获成长。
引入组织行为理论,强调把个人融入团队,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分享心理状态,深刻了解个人与团队发展的辩证关系。此外,在合作课堂模式的辅助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学生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和组外竞争力。
2.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以合作课堂作为舞台
职业心理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团队意识培养,运用“合作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因此教师要事先组织学生完成小组组建,指导学生开展团队建设,如要求学生明确组内分工,确定组名、目标、口号及共同约定的手势等内容。此外,要营造良好的合作课堂环境,教室的布置要改变传统的课桌椅摆放方式,要体现合作与讨论为主的课堂氛围。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模块化
[作者简介]金春寒(1977- ),女,四川眉山人,重庆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管理。(重庆 400074)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模块化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3SKG09)和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模块化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203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88-03
随着被社会称为“幸福一代”的“90后”大学生逐步开始进入社会,社会对其专业能力、心理素质和责任感等方面存在诸多质疑,质疑背后也饱含期待。本文通过分析“90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目的在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完善人格特质。
一、“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相较而言,“90后”大学生具有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有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个性普遍更鲜明,思想更加独立和开放,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网络信息敏感,追求时尚,更懂得享受,对待规则更加灵活,权利意识增强。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正处在心理叛逆期和断乳期,人格表现不成熟和不稳定,自我中心明显;耐受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差,心理弹性不足;人际关系比较被动,更依赖网络工具,崇拜成功者,成就动机强,但是认知和行为脱节严重。
此外,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仍是大学生发展成长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普遍对心理问题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一项2010年的调查表明,9.7%的学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同程度的肯定态度;24.5%的学生从未接触过预防自杀的心理健康教育;69.7%的学生认为需加强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此外,根据重庆交通大学2009―2013年的心理健康普查统计表明,每届新生心理普查的异常心理有效检出率为8%~12%,这部分学生遭受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严重困扰,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认为自己的心理困扰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不愿被提及自己遭受心理问题的困扰,更别说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援助了。还有调查发现,有16.8%的大学生认为在有心理疾病时才需要心理咨询,甚至有19.3%的学生认为如果心理问题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就不需要咨询,仅有5.6%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接受个体心理咨询。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20世纪4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兴起,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家长的网络化系统工程,已经形成全社会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
一是心理健康主体力量不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基本难以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13000的师生配比。与发达国家平均每1000名大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相比,中国每5000名大学生还分不到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且许多心理辅导员其实是思想政治辅导员,根本不具备开展专业心理辅导的能力。此外,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存在较大差异,有相当部分的心理老师属于“半路出家”,甚至普遍存在非专业人士从事专业工作的问题。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设置缺乏标准化体系,教育手段不规范。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不同,软硬件配置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着很大的随机性,教育目标不明确,甚至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缺乏系统的内容体系和规范的实施途径,普及率和有效性还亟须提升。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识还存在很多误区。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危机干预”轻“普及发展”,重“问题学生”忽略“广大学生”,重点工作放在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身上,而缺乏对全体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发展的普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消极应对出现问题的状态,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指导,因而,学生长期缺乏预防和应对心理问题发生的能力。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构建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内涵
基于“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高校心理健康普及化教育体系需要构建标准化的内容体系、规范化的教育手段和有效的评估机制。模块化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表现形式。基于模块化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有效克服师资资源不足的问题,增强教育规范性,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和有效性,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骨干,强化朋辈心理互助功能。本文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内涵界定为:以“90后”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发展为教育导向,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的重点内容分成内在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模块,包括适应性、发展性和干预性模块,利用课堂教育、班团建设、团体辅导、网络多媒体教育、社会实践等教育路径,开展模块化教育,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性和有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不仅重视大学生的普遍性教育,也强调“90后”大学生重要心理成长任务和重点学生的针对性心理疏导。通过利用现有教育途径、班团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通过不同模块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改善新生适应性、增强大学生积极自我意识、推动班团组织建设、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动力、加强特殊学生(比如抑郁、焦虑情绪严重)心理干预的目标,从而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与危机防控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按照大学生个性成长的不同层次目标分为适应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治疗性目标,以此对应的教育模块包括适应性教育模块、发展性教育模块和干预性教育模块,每类模块对应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如图1所示。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化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化以大学生普遍的人格成长和心理发展为目标,最大化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师资条件和教育平台,通过教育内容模块化提高教育针对性、深入性和实际效果,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理论意义。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部分高校开展的诸多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鲜有高校将大学生成长发展和问题干预系统化。心理健康模块化教育体系,基本涵盖了大学生面临的心理成长发展任务,并且对重点问题重点关注,做到了既有普及,又有侧重。
2.实践意义。心理健康模块化教育体系基于系统论,按照大学生心理发展主要目标将教育内容分成不同模块,并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实现从内容到实施方案的标准化。在方案设计中尊重学生发展性和主体性,立足现状,充分挖掘高校现有平台和资源的利用率,普遍采用心理辅导特有形式,如团体辅导,构建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
3.创新意义。心理健康模块化教育体系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分为适应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干预性目标,将新生适应、积极自我发展、人际关系改善、情绪调控等内容融入相应模块,利用高校现有平台和途径,最大化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和有效性,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运行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运行原则。首先是现实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大学生实际发展现状和高校现有条件,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实际,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在现实的历史条件中更好地学习、生活和交往,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环境,教条极端的理想式教育。其次是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原则。心理发展不只存在于大学阶段,更是一个人一生都必须要面对的课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把握发展性原则,以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目标,引导大学生创造性地发展和提升自我,塑造优良品格,实现理想,丰富生命,收获幸福。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实施途径。一是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应按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内容课堂实施方案通过课堂教育开展。心理学通识教育课、思想政治教育课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教育平台,通过启发、体验、实践、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从生动翔实的案例到由浅入深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从人物榜样的心理成长感悟到大学生对自己心理成长历程的反思、评价及其目标规划,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实现心理健康的适应性和发展性目标。
二是班团活动。高校班团组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也可以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以班级团组织为单位,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专题普及、班级凝聚力训练、心理健康筛查和干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等,激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升班级凝聚力,加强对心理异常的监控和干预。以班团组织为路径,实施心理健康模块化教育可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化和普及性,大大提高学生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培养优秀学生工作骨干。
三是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对优化大学生人格特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团体中具有不同背景、人格和经验的人组合在一起,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认识他人的机会,强化自我反思,有利于建构积极自我。此外,团体辅导有助于纠正心理偏差,培养健全人格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模块化体系中,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新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自信心训练、学习动力训练、人际交往障碍干预训练和情绪调控辅导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四是网络平台宣传教育。“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率非常高,网络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资源,可以通过利用校园网和已有的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开展模块化教育体系实施。重庆交通大学“心灵之约网络平台”不仅实现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的功能,而且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助人自助,互助共赢。网络教育平台开发应更加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朋辈互助功能。
五是个体咨询与危机干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中,要重视普及教育和个别干预结合,对重点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是体系运行的保障。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学生,应实行特殊的干预和教育过程,比如对于遭遇重大生活挫折的学生、成绩严重落后的留级生、家庭关系存在异常问题的学生、情绪特别抑郁的学生以及已经出现精神障碍的学生应进行实时监控,启动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严防造成严重后果。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化体系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运行以教育主体(目标)、教育中介(途径)和教育模块(内容)三要素为核心,遵循“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将心理健康内容模块融入课堂教育、班团活动、团体辅导、网络教育和个体咨询等教育和干预途径中,通过标准化方案实施、信息反馈、方案调整和再实施的动态运行,实现改善“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理念,提升心理素质和成长动力,优化个性品质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丽清.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与方法[J].教学与管理,2011(8).
[2]李光英.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5).
[3]刘伍梅.探索构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体系析[J].教育与人才,2012(7).
[4]李文霞.试论当代大学生健全社会人格的塑造[J].教育与职业, 2007(11).
篇8
随着国内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在其中的地位不断走入上升趋势,高校内的学生也逐渐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因此应将学生的教育方式与学生自身的特点相结合,以寻求相互适应的方式[1]。健康的心理教育学是引导学生完善自身心理素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高校心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现代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
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呈现出两种原因造成心理学教育在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未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一方面,在高校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在课堂中将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简单而又毫无色彩的讲解给学生。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心理学教学来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将心理状态进行部分分析和理解,同时使学生对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更够做到正确的理解和掌握,然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另一面,在高校心理教学中,教师仅是要求中学生凭借单一性对其进行掌握和学习,例如全面性的学科系统、心理学教育理念的准确度以及对相关内容知识有条不紊的清晰度等。换言之,当前的心理学教育过于重视形式方面、思维逻辑等方面的统一,而忽视了心理学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当前的教学模式难以增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提高心理学教育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设,致使我国社会现代化事业走向全面的发展的新单路,因此,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全方面要求也随之增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对国家、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和认识给予过多重视,而忽略了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对自身能够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在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对于素质教育的中心是心理素质教育做出重点说明,缺乏合格心理素质的人才综合素质的是不健全的,尤其是高校中的教师肩负着培育当代中学生高素质的责任,并对未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2]。因此,心理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教育,避免社会言论、事件、思想等负面方向内容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教师应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和整理心理调节问题的能力给予扎实的掌握。因此,增强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高等学校中,心理学教育不被学生重视,对其投入的精力较少,但是心理学教育对于学生自身在未来从事教育行业、以身作则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严格高校教师拥有健康、乐观、积极地心理素质,加大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力度,促进师生的综合素质的共同提高,以便自身适应未来的发展。
三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
①对学生进行高尚情操的培养
由多种高水平节操组成的综合体是高尚情操,其价值观组建的基础,也是个性构成的主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高情操的培养,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是指人们的行为与言论符合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在人们认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认识与人的求知欲望、好奇心理等紧密相连成为理智,其是人们进行认知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对理智的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规律进行全面的掌握,继而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求职欲望。
②为学生打造健全的人格。
在心理教育中,人们心理状态的综合反映称为人格,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是健全的人格。在某些方面来说,健全地人格比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更重要,因此,在心理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带带学生的人格教育,继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人格的基础是自我认知,心理的个性特征是人格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自身拥有健全的人格的前提是经过心里个性教育培育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提高[3]。自我认知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将其与自尊、自强相结合,进行全方面的发展,进一步加速学生个性的成熟,以达到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建立。
③ 高校教师对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进行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将以育人为本作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以往只关注书本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教育发展,高校教师应将传授知识和育人为本的作为教学的根本,具有全面能力、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在未来发展的社会道路中适应社会的需要,对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实际训练,将各种运用能力融合在对心理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④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迄今为止,心理教学一直处于对理论和概念浅显的分析上,使得学生对心理学的理解仅停留于抽象的定义等表面内容,造成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致勃勃态度变成味同爵蜡,并逐渐认为心理学教育毫无意义。导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根据心理学书本的内容制定的教学方案,另一面是教师在教学中值注重理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实际情况的必要性。因此,教师应将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充分发挥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趣。
总结,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得到增多,因此高校应切合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意志力等内容,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继而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够顺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走向。
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新方法 初中体育 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69
初中体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部分,秉承着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传承创新,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自由活动,自主创造,教师在这里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则是主体,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至关重要。平等对待所有体育参与者,拉近学生的距离,提升体育课堂的活力,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得到身心锻炼和思想提升。
一、转变体育教学思想,在创新中求发展,提升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创新教育与一般普通文化教育不同的是它不仅仅能够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创新意识,成为社会进步的驱动力量。体育教学新理念的发展伴随着素质教育的纵向深入开展而诞生,单一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初中体育教学应该是让学生把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和知识转化为自身稳定的素质和品质,并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有更好的应用和适应能力。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应试,新的教学思想必须要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不再拘泥于接受性的灌输,而是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创新。
二、参照大多数学生制订教学计划,平等对待每位学生,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优质的课程设置必须适用于大多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酷爱体育,有的则厌恶至极,当然大部分则是处于中间状态。这是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具有很明显的竞技性质,体育活动被分解在相对独立的个体当中所普遍产生的分布现象,这样的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创造并参与其中。初中学生在体育能力和认知方面存在很多差异,要想相对平等地对每位学生因材施教,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采取多数服从少数的教学方法。体育拔尖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更多的自和自由活动时间,在这其中发现他们的潜能,培养自信心,使其得到更大的发展。如果大家都做同等量级的活动,就会使体育拔尖的学生丧失积极性,久而久之就更不可能有创新的意识和积极性。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发展他们的特长则会促进尖子生获得更大的进步,并在他们的人生中建立更大的学习自信心。而对于体育较差的学生,则是应该采取耐心鼓励的方式,制订适合他们的运动量和运动方案,培养他们的抗打击能力,长期耐心地指导也能逐步培养学生在锻炼中的自信心,这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颇有益处。
传统体育课教师为主导地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很少。在这样的模式之下,学生只是简单从事一些模仿运动或者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而不是自主学习,在被动的条件下,学习效率会明显降低。所以教师必须自己摸索创新,在岗位上一边学习一边教书,在课堂上可以适时参与学生活动中,并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跟踪了解,针对性地带动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制定好因材施教的方案,提高教师自身的师德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每位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三、运用多种参照工具和评价方案优化落实教学新理念,让新方法真正惠及每位学生
篇10
一、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研究的背景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是适应于所有专业群的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情感等。
根据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本文提出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概念。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是学生胜任不同旅游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它在不同旅游专业中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具体包括以诚信服务为核心的职业态度、以微笑服务为核心的职业形象、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的职业心理、以现代旅游企业需求为核心的职业能力等要素。
对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对旅游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校企深度合作的实现、学生高质量地就业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比较深远的意义。
二、国外对于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从国外的研究现状看,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亚洲国家,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飞速发展以及本土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教育的研究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主要的研究观点有:韩国的职业教育界认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应该包括专业能力和基础能力两个层面,并且强调基础能力教育应始于中小学教育,使这些能力深植于一个人的习惯之中,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种基础能力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合作能力、使用计算机能力等。美国职教界自20世纪90年代形成新的职业能力观,认为职业能力不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而被视为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新职业能力观着眼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动性和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要求具有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增强适应性和应变性,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其知识体系的设计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不要求有针对性很强的教材,而是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和对职业的综合认知能力。
针对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and)教授创建素质体系冰山模型,形象地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两部分,即显性素质和隐形素质。戴维认为,“冰山以上部分”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
三、国内对于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本文以“高职旅游、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为关键词检索了相关博士、硕士毕业论文及期刊论文数据库近5年发表的论文,相关的成果很多。当前,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的研究尚无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主要有:周晓梅(2006)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出发,明确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结合旅游企业需求,创新高职旅游专业“店校联合,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韩颖(2009)从旅游企业用人需求入手,具体分析了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构成,导出了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并从职业素质培养的质量保障入手,分析了进行职业素质评价的必要性和目前在此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以实例的形式对构建的步骤、方法进行了说明。
近几年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研究成果在期刊论文方面成果颇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一类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归纳起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与构成
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界定。庞文渌(2007)指出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盖晓芬(2009)运用“冰山理论”分析,将职业素质分为显形素质和隐形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动机、价值观等作为隐形素质,像潜在水面之下的冰山,深层次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更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在某项事业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谭满益,王磊等(2008)提出职业素质由拓展要素(团队协作与沟通、学习、创新能力),保障要素(人际交往、身心健康、思想道德),支撑要素(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三大类要素构成。韩颖(2009)从不同角度对职业素质进行了分类,根据职业素质获得渠道的不同,职业素质包括了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从构成要素的不同类别,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专业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从构成要素识别的难易程度,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分为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
李晓梅(2007)明确提出了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应该包括“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体现出的主动服务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素质,娴熟的职业技能,良好的仪容仪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此种提法,从有形和无形两方面对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进行了概括,突出了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隐性要素,较好地体现了旅游职业特点,但从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角度讲,还存在缺陷,还不能满足实际从业要求。
(二)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索生安(2012)指出了问题存在的方面:对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职业素质教育缺乏职业特色、职业素质教育实现手段单一。文章特别强调,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除了职业道德、通用的职业能力外,还包括旅游行业职业能力。由于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素质教育更强调服务意识、礼仪礼貌、沟通技巧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余平(2011)指出旅游专业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旅游职业认识不到位,缺少职业意识和职业热情;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薄弱;缺少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强;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还比较欠缺等。
(三)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
针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结合旅游市场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职业素质培养与教育的对策。索生安(2012)提出职业素质的培养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专业教学实践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形象等内容除了依托“两课”、就业指导、旅游礼仪等理论课程接受外,加强实践教学,可划分为团队意识培养实训、旅游礼仪实训、口才与沟通实训等模块实施。庞文渌(2007)具体阐述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策略。朱海岳(2012)针对当前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产学合作教育的薄弱和难点问题,探索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工学并行养成模式”,提出并阐述了该模式的内涵、基本构成和实施对策。盖晓芬(2009)提出通过加强各类课程的建设、成立素质训练中心、强化校园文化感染等平台的构建,着重通过品德优化提升职业道德、专业深化提升职业知识、能力强化提升职业技能、仪表美化提升职业形象、文化熏陶提升职业精神,从而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完善和提升。
(四)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的研究
韩颖(2009)在评价内容的具体设计上:形成了基于行业和岗位需求的学生职业素质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方案,将旅游行业和岗位从业的具体要求作为素质评价的考核要素和依据,体现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实现了行业需要与学校教育过程的全方位融合。在评价环节设计上:以旅游职业素质的养成过程为线设计环环相扣的评价环节,形成贯穿整个学生在校过程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以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从业者的具体要求作为评价环节中的评价指标,突出了评价体系的职业特点和实用特点。
(五)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还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对策、途径的理论探讨方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开展切实的职业养成教育,落到实践的落脚点。例如,中央财经大学制定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实施方案》(试行),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推动学生成长成才。在这个实施方案中,该学校制定了详尽的体系实施细则,主要涵盖了课程体系和集中强化训练内容,这部分内容又具体到细节,例如,每个年级的养成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授课形式都是不同的。一年级侧重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二年级侧重在人际交往与沟通协作能力,三年级侧重在团队建设能力。并且,各学院成立相应培训组织机构,全面负责本学院职业素质培养的各项工作。
四、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研究的简评及展望
通过多种形式的深入调研发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基本素质的研究很多,但针对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研究,国内外却很少,再具体到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养成教育更是少儿又少。现有研究中,大多定位在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现状研究及职业素质教育培养途径等理论探索,具体落实到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却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