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

篇1

追求真善美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其中,美是人们生存方式的内在要素和具体展现,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创造的能满足人们积极情感需要的文化价值。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体验的精神活动构成了审美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正是在审美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发现和创造使自身的生存方式得以提升和优化的积极要素,为人们追求真和善营造美的空间。审美的这一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是相一致的,审美空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场所。因此,建构审美空间,开展审美活动,发挥审美功能,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有益尝试,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动力。

一、审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从对人的精神文化存在状况的实践改造和提升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其实现过程来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知、意、情上追求真、善、美从而使自身得以不断完善,即在追求真理的认识、善良的意志和审美的情感。其中,对美的追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题中之意,培育人的审美的情感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形成审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人们的审美能力,激励人们不断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和激情,增强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的凝聚力,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价值,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奠定坚实基础”[2]。

从美的本质和特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在引导人们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过程中积极彰显人的主体性以及幸福感、快乐感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以及对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情感的塑造来促进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实践活动。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引导和审美塑造的统一。美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审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维度,审美活动是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重要线索,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可谓是一种“美化”的过程,所谓“美化”就是以教育和引导人的方式来“美化”人的生存状态、“美化”人的思想观念、“美化”人的行为规范。正是如此,构建审美空间,开展审美体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空间建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与审美体验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审美活动来说,都是特定空间中的人类实践过程,需要积极利用和改造各种空间要素来形成美的活动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就在这种活动空间中构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良性以及审美主体间性互动关系的“美化”的体验。之所以说是体验,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并非一般的知识性、理论性的价值引导,而是更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功能使各种美的因素融入教育实践过程从而使人们对其感知、感觉、感受。“体验则是情感的活动,是主客合一的活动,所以人们通常‘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来解释体验。这意味着它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对象,化对象为自己、自己为对象,把对象的感觉当作自己的感觉,使人感到他自己与对象是同一的时候,才会进入体验的境界。”[3]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审美体验,能够充分发挥情感愉悦性对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从这一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就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中的主体情感体验活动。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社会文化空间,是富于美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在实践改造物质空间的基础上改造人的精神空间。”[4]这意味着高校可以从实践改造审美的物质空间来“美化”大学生的生存状态、“美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美化”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同时鉴于审美活动所特有的情感性、主体性、自由性,高校可以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空间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审美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空间通过审美体验来感知、感觉、感受所要接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达到寓教于美和寓教于乐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空间中的审美体验所发挥的正是一种潜移默化、凝神聚气、怡情养性的隐性教育功能。审美空间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体验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审美体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空间的情感性认知和领会,有助于使大学生在“美化”了的社会活动空间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正是如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本质特征来看,审美空间不仅是对物质性、外在性的审美环境、场所、要素的反映,更重要的是通过物质性、外在性的审美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转化为精神性、内在性的主体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这实质上也是审美之为审美的特点所在,通过审美体验活动把外在美与内在美沟通起来,既激活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结构中的审美动力和审美情感,又通过审美动力和审美情感使外在美不断渗透到主体意识结构之中,从而实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相互建构。这实质上就是对大学生的精神空间、精神世界进行审美化的影响和构建,是空间教育法在审美层面上的具体运用,其“根本任务就在于通过利用、延伸和拓宽上述各种维度的社会物质空间来不断地传授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从而改造大学生的精神空间,使之为更多健康先进的思想价值观念所丰富和填充,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5]。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空间的建构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空间是实践基础上的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为了让审美主体在审美体验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需要通过多个路径进行建构。

第一,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审美理念。高校应积极从美、审美、审美空间的视角和维度来思考和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审美活动结合起来,以审美体验的方式来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和形式,用审美理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的理论先导。这种审美理念的实质体现了“教育将被视为师生间和谐人际关系及课堂、学校等环境的诗意氛围的创造。教育内容的传递或内化效率也将因其审美性而得到空前的提高。”[6]树立审美理念的核心在于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美、寓教于乐。

第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审美研究。在审美理念的指导下,综合美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探索大学生与审美、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的内在关联,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基本特点、规律、内容、方法等,总结构建审美空间的具体实践经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基本原理,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寓教于美、寓教于乐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第三,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审美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在凸显人的主体性,使人在主体性的交往和体验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需要构建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关系以及大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关系,即形成审美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超越单一主体论的教育观念,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为此,既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强调其价值引导作用,又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注重他们的自我建构。”[7]审美的主体间性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共同参与审美空间的构建、体验和互动。其中,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审美空间构建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大学生是审美空间构建的参与者及其享用者。

第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审美结构。审美结构是审美空间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形式。从人的情感心理维度上看,审美空间“蕴含着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个方面,两者结构性地生成审美空间这样一个审美事实和诗性现象”[8]。从总体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空间由自然的审美空间、生活的审美空间、技术化的审美空间、艺术的审美空间所构成。其中,自然的审美空间是指原生态的客观世界的空间美态;生活的审美空间是指日常化的社会活动的空间美态;技术的审美空间是指工业化的产品制造的空间美态;艺术的审美空间是指形象化的意识形态的空间美态。从具体构成要素看,审美空间是优美的文字、图像、音乐、形象体、文化品以及活动场所和活动过程的综合运用,使得空间“空而不空”,美在其中,更是意在其中。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空间实质上就是让大学生置于多样化的审美结构之中接受结构化的审美体验。

篇2

【关键词】蒙古族音乐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的大学生因为受到民族文化、发展条件、生存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在道德品质、学习心理、思想意识、民族意识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内蒙古地区的大学生因为受新媒体、新通信手段的冲击,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能改变现有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加有效、科学、合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蒙古族音乐以其独特的曲调、悠扬的旋律、简洁的节奏被人们所接受、认可,试以蒙古族音乐为切入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会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探索。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最主要的是以音乐为主,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教育内容。从含义上来看,音乐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音乐教育中的广义其实是无意识的,贯穿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及劳动生产之中;而音乐教育中的狭义则是有意识的,主要包含了家庭、学校、社会等音乐教育。在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组成内容。比如,在战国时期,荀子是一个非常重视音乐的人,主张通过音乐来实现育德化人,他在《乐论》中曾经说过:“乐者,乐也。小人乐得其欲,君子乐得其道。”荀子运用小人与君子不同的审美价值,提倡用音乐来激励人、熏陶人,让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更符合社会的需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必不可少的实践教育活动,它能更好地传递、反映、体现学生不同的价值观及世界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实践活动,有着较强的政治性,但同时也需要人们通过不同的思想文化观念来进行接收、认可、传递等实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加强其实效性,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不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因素,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地渗入到学生的文化实践活动中。

二、以蒙古族音乐为切入,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中,美是其灵魂。音乐教育其实就是利用音乐中美好的意境、形象事物、思想理念来打动人心。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过程中可以看出,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能有效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把蒙古族音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先让大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和鉴赏,学生通过听觉进行感受,反映学生最真实的情感,不断培养大学生创造、理解美好事物的能力。比如,蒙古族歌曲《站在草原望北京》,歌曲中“望眼欲穿崇山峻岭,绿波波的草原骏马行”“瓦蓝蓝的天上飞雄鹰”将蒙古大草原美丽的风光描写了出来,同时还体现出赞美生活、热爱草原的思想情感,而“迎风高唱五星红旗,我站在草原望北京,一望无际国泰安宁”则把蒙古族人民歌颂党、歌颂祖国的情感很好地呈现出来。把这种类型的民族歌曲运用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蒙古族的精神特征,更好地认识传统的蒙古文化,使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得到增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蒙古音乐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出来。

(二)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将蒙古族音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不仅为个体提供了审美欣赏的对象,也通过自身的魅力影响着现实生活。蒙古族音乐以其独特的曲调、悠扬的旋律、简洁的节奏被人们所接受、认可。在内蒙古地区,人们常听着蒙古族音乐,唱着蒙古族民歌,对自己民族的音乐倍感亲切和熟悉。以蒙古族音乐为切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以往形式单一、乏味的“训话式”“说教式”教育,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艺术欣赏能力,实现了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双促进。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探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开辟新途径,收获新亮点。

(三)融入民族元素,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多元化

成长或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大学生,了解并熟知当地的文化、风俗极其必要。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结合少数民族的民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艺术,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蒙古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蒙古族音乐、蒙古族艺术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实现蒙古族音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促进。

三、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精神世界施加思想性和政治性影响,从而变革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活动”。高校的主体是学生,作为学生,要上好的第一课就是思想政治课。如今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集中为形式单一、以理服人、内容烦琐的“训话式”或纯理论型教育,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起到反作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意义和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应该探索的重要课题。从不同地域出发,以当地的民族音乐为切入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急不可待,需长期坚持和研究。如若换种方式,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也接近学生生活的,将思想性与政治性融入丰富多彩的感性文化活动与载体中,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内在统一,同时把思想性和政治性落实在人的活生生的存在经验与精神世界中,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落脚点,势必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中国当代艺术歌曲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刘俊伶(1980- ),女,湖南常德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刘海燕(1964- ),女,山东荣成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北京10008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073-02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艺术歌曲将思想性与艺术性、可听性与可唱性融为一体,内容积极向上,主题紧扣时代主旋律,宣传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成为音乐作品中的精品。中国艺术歌曲从高雅的殿堂进入高校,成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当代艺术歌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的思想文化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呈现多元化特征,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当代艺术歌曲成为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艺术歌曲所体现的美育特征适应了社会选择多元化、传播手段信息化的要求,其不但蕴含着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更能通过歌词的引导、旋律的感染来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为教育内容的充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催化剂”,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焕发新的活力。

1.理想信念教育作用。理想信念,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国当代艺术歌曲的理想信念教育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营造氛围,在歌曲中以坚定的信心,歌颂无产阶级崇高的事业和远大的理想。中国艺术歌曲以声感人、以情动人,在演唱与欣赏的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接受基本知识教育,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操上受到熏陶。中国当代艺术歌曲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贯穿理想信念教育,寓理想信念教育于优美的歌曲欣赏之中,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的良好道德品质。如《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这首歌曲,音乐情绪深情舒缓、高昂豪放,抒发了古老的土地永远播种着理想,中国永远都收获着希望的坚定信念。

2.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爱国主义教育是指对人们进行热爱、忠诚祖国的宣传、影响的活动,其中包括教育人们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的尊严与独立,维护祖国统一,继承并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当代艺术歌曲的创作表现着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强盛国家的千古伟业和不朽精神。教育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维护祖国的统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中国当代艺术歌曲把当代文化的先进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歌曲中,有的通过赞美祖国各地的不同景物和不同风情,抒发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有的通过展现中华儿女爱我中华、团结一心,激发建设美好国家的民族决心。虽然在旋律风格上不尽相同,但是却表达出了真挚的情感,热情赞颂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祖国,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3.提高精神境界。中国艺术歌曲的美育作用强调借助审美教育,使个体具备鉴赏和领悟真、善、美的能力,从中汲取真谛,得到感悟,获取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进而培养个人的审美情感,提升个人的审美修养。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艺术歌曲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如《故园恋》《拾彩贝》《我像雪花天上来》等,体现中国艺术歌曲反映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高度诉求。中国艺术歌曲具有的昂扬向上、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能够砥砺士气、净化灵魂、凝聚人心,激发大学生强大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中国艺术歌曲能够潜移默化地对人的心灵成长起到指引作用,这种净化灵魂的力量,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和情操的塑造,使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加充实、丰富和完善,使大学生从内到外得到充实和升华。

二、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1.缺乏校园文化氛围的渗入。高校的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化人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21世纪是音乐多元化及潮流化发展的时期,多元化的流行音乐文化环境,使大学生的生活受到感染和影响。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歌词口语化,表达的内涵与生活紧密相关,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并喜爱,但如果长久处于流行音乐这种氛围中,就会感到空虚、无聊、迷茫。中国艺术歌曲以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符合了大学生提升审美品位的需求,但在目前开展以中国艺术歌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不多,中国艺术歌曲在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中得不到渗透;另外,在利用中国艺术歌曲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实质内涵与时代精神的价值关注不多,使得大学生对中国艺术歌曲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形式和感性认识上,难以体悟到中国艺术歌曲真正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使中国艺术歌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不能得到全面的发挥。

2.大学生音乐审美鉴赏能力有待整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思想境界和品德素养,同时还能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独立的个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人才更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他们对音乐文化生活的品位要求会更高。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整体音乐基础素质不高,而且学生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只有较少一部分具有音乐特长的大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音乐知识技能,而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审美鉴赏能力有待提高。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流行音乐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大多数学生只是盲目欣赏流行音乐,缺乏审美鉴赏能力,只关注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缺乏对音乐内涵的理解。

3.大学生对中国艺术歌曲的认识不够。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灵魂与精神的教育,是创造人真、善、美的精神世界的教育。中国艺术歌曲通过音乐的审美教育让大学生发现音乐中真、善、美产生的形象性和情感性,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激情。中国艺术歌曲一直都有高雅精致、“阳春白雪”的特质,兴起于“学堂乐歌”的形式,曲调优美典雅,歌词意义深邃,有钢琴伴奏,用美声唱法演唱。正是因为这样的特质,社会大众和高校学生中部分人认为中国艺术歌曲是高雅音乐,其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不易被理解和接受,出现了艺术歌曲听不懂的现状。此外,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方式被定格在纯美声的演唱技法中,认为其是纯粹的艺术作品,不易于传唱。实际上,中国当代优秀的艺术歌曲将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在一起,紧扣社会脉搏,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现实生活。从其创作本源上来说,是作曲家用自己深刻的生活经历和深厚的艺术功力为作品倾注了丰富的思想内容,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紧密相关,让大学生在音乐中发现真、善、美,是激励大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发挥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途径

1.开设中国艺术歌曲相关课程,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设中国艺术歌曲的相关课程,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大学生对中国艺术歌曲敬而远之,并非都是不喜欢,大多数是因为不了解。例如,什么是中国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有什么作用,如何提高中国艺术歌曲的鉴赏水平等,都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理念的背景下应该明确的问题。中国艺术歌曲相关课程是以其所表现的艺术主题为中心,围绕其主题思想和相关内容等方面专门进行的教学活动,其中包括中国艺术歌曲演唱课程和欣赏课程。开设中国艺术歌曲的相关课程,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更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在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教学和欣赏教学中,不仅要突出中国艺术歌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还要探索中国艺术歌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使大学生正确地传递或接受听觉艺术传达的信息,在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面前,能根据其审美价值取向具备鉴赏的能力。在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教学和欣赏教学中,要让大学生正确理解中国艺术歌曲,强调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2.组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中国艺术歌曲的实践活动是指通过各种途径组织与中国艺术歌曲有关的活动,为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和良好的欣赏习惯搭建平台,提高大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想象力。其中,中国艺术歌曲音乐会是了解、学习中国艺术歌曲的最有效的途径,而音乐评论是大学生进行赏析实践活动成果的最好体现,是提高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在中国艺术歌曲的赏析活动中,组织学生在欣赏艺术歌曲作品后,采取中国艺术歌曲音乐会研讨、撰写音乐评论等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对好的中国艺术歌曲进行比较、分析。组织音乐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国情,树立远大的志向,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3.提高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提高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开展以中国艺术歌曲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国艺术歌曲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中国艺术歌曲为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创造了载体。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引导大学生自发组织音乐会,并通过举办中国艺术歌曲的专题讲座、大学生艺术歌曲创作大赛、大学生MTV比赛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与此同时,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国艺术歌曲的推广活动,将中国艺术歌曲的推广纳入高雅音乐进校园的活动中。提高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文化生活中的影响,能进一步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让大学生受到中国艺术歌曲的熏陶,使大学生在欣赏、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过程中受到理想信念的正面影响和正确引导,同时能够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构筑一个全面、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孙宏斌,杨飞,李绘.论合唱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3(5).

[2]李论民.谈音乐的民族性和时代性[J].人民音乐,1980(4).

[3]李岩一.试论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的发展[J].中国音乐,1990(1).

篇4

关键词 文化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关系

一、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意识。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让学生读名著、学历史、欣赏艺术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健全的人格修养,从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总之,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当代最优秀的文化成果作为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作主旋律,其最终目标也是为了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化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倡导都是针对教育失衡提出的,文化素质教育主要从精神角度去培养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政治立场角度促进个体社会化 ,从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等。两者旨在把学生培养成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最终都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二、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虽然理论界尚无定论,但认为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的“五要素说”已得到广泛认同。[1]由于我国大学过于注重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决定了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更加强调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处理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必然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内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必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 [2]。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到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过去那种以政治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是内容丰富的五要素说,并且还会继续与时俱进。从另一角度来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的陈旧、单一,重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很显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在内容上虽各有侧重,但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方面则有很大的渗透、交叉和互补性。

三、教育功能的相通性

在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为大学生其他素质的形成提供条件,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和灵魂,主导着其他素质的发展。对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缺一不可 [3]。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人性修养、培养高雅气质和人文精神、塑造完美的人格,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自觉追求高尚的审美理想。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正视挑战,参与竞争,应对艰难的考验。三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能够总结过去,探索未来,开辟美好的前程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集中显露。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集中体现在:启迪思想、转化意识、塑造人格和指导行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爱国主义思想,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一定的哲学修养,能够运用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自觉增强道德情感和信念等。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互相贯通、互相渗透的。

四、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相似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即将踏入社会之前学会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其教育途径和方法都必须“以人为本”,宜情感熏陶,不宜灌输说教;宜潜移默化,不宜暴风骤雨。[4] 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系统抽象的理论知识以“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去促进知识的内化,提倡个体的感悟与反思。文化素质教育会营造人文氛围,建设人文环境,开展讲座,举办科技文化活动,让高雅艺术走进大学校园,可见其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性和多元化。深入实际,体验生活都是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为学生做专题报告等,这些活动能从直观上体现理论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增强了“两课”的说服力。文化素质教育会利用假期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同时还建立校外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具有相似性。

参考文献:

[1]罗素.罗素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

[2]王学青.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

篇5

一、音乐教育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分析

从整体教育情况来看,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渐开始转变传统观念,开始尝试创新性的教育策略。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及个人素质的提升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在二者结合运用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一,师生双方对于音乐教育应用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育方式过于形式化,难以真正实现思想教育和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笔者通过对相关的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发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很少有教育者真正将音乐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在上课过程中,仍旧坚持使用传统说教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教育者所理解的“借助音乐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就是在一些音乐歌唱比赛或是文艺汇演之后,让学生进行思想总结,强化其心理建设。这种形式往往流于表面,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和积极反馈,导致音乐教育的效果难以真正地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二,教师的音乐素养有限,对于音乐作品的鉴赏和理解能力不足,导致音乐教育难以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近些年来,随着各项政策的全面开放,我国的音乐形式更加多样化,但是由于市场监管机制的不健全,导致音乐作品的质量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部分音乐内容的核心思想价值观念与社会所倡导的正确的价值观念明显相悖。这些音乐内容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十分不利。其三,从大学生的个人素养来看,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高速发展和交流的时代,明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音乐作品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类型,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对于网络音乐的喜爱程度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较少,对于歌曲中的价值观念鉴别能力有限,很容易被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所误导。

二、音乐教育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首先,音乐教育一般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表演能力与音乐鉴赏能力,因此利用音乐教育模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个人音乐素养与音乐审美品位。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动下,音乐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但是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双重的影响,即正确的音乐作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具有阻碍作用。另外,音乐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大学生审美品位及个人素养的形成具有良好的塑造作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不同,音乐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与核心内涵并不是以理论的形式出现的,而是通过一种柔和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听者感受到一种思想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感受到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各种正面的情绪。因此,借助音乐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就个体而言,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可以得到不断的洗涤和升华,在思想道德方面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就整体而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整个校园形成一种和谐、团结的氛围,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有利。其次,音乐作为一种反映人们现实情感的艺术形式,可以直接体现出创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个人理解和思考。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鉴赏者能够通过个人的理解,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进行再创造。因此,选择合理的音乐作品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近年来,音乐教育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不同的音乐形式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其以更加全面的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大学与初高中阶段在学习模式和学习内容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大学阶段专业课程的内容较多,学生的思维很可能会受到某一学科学习性质的限制,在看待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片面性,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有相应的缺失。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平衡大脑的发展,使其逻辑思维能力更加完善,同时音乐作品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反应力、判断力。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选择合理的音乐作品对于人才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至关重要。再次,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载体,具有显著的思想品德塑造及养成的功能。优秀音乐作品往往可以直接体现出演唱者的优秀思想品质和深厚的思想情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内容对大学生的行为、思想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借助音乐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达到理论教育所不具备的趣味性和形式上的丰富性,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乐的目的。最后,优秀的音乐作品大多可以体现出积极向上的心态,因此对学生的个人情绪和心理状态具有积极的导向性作用。大学阶段是学生开始逐渐形成独立世界观、对待事物和外界的认知逐渐清晰的阶段,学生所接触到的问题与之前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初高中阶段,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大多来自于学习,对于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了解并不深入。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开始逐渐独立接触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压力不仅来自于学习,还来自于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多个方面。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化解压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优秀音乐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缓解各种压力,使其在优美的旋律中放松身心,感受到生活的希望与美好。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约翰•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等,这些作品不仅有着浓厚的音乐艺术色彩,也可以体现出作曲家的精神面貌。这些积极的情感信息借助于音乐媒介传递给学生,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能够起到独特的治疗作用。因此,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及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教育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为了充分实现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高校领导以及相关的教师、学生要正视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不断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为此,高校应该不断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个人音乐鉴赏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定期进行优秀音乐作品鉴赏交流会,提高以辅导员为主的思政教育主体人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与鉴赏能力。高校有必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次数,将音乐教育进行思想道德培养的理念转化为彻底的实践。另外,教育者需要充分明确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特点,了解其在音乐审美、价值取向方面的特点,选择合理的音乐作品,以提高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在方式上,高校需要在短时间内对可以利用的优势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设置明确的教育教学规范,利用教育措施统筹推进大学音乐教育,有效突破现阶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禁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此外,为了实现音乐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高校需要在形式上积极创新,开展形式更加积极、内涵更加向上的音乐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音乐艺术的机会,使其更大程度地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达到教化思想道德品质的作用。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教师可以融入更多的音乐教育内容,如《南泥湾》《我的中国心》等音乐作品,不仅旋律动听、朗朗上口,更蕴含了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个人素养的积累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利用音乐教育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理念下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教学形式,目前在形式和效果方面还亟待提升。但是鉴于音乐作品本身对于学生思想品质的激励、培养、塑造作用,只要教育者多加用心,将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合理的音乐载体相结合,就一定能够发挥出音乐作品教化思想品质的重要作用,全面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从而为我国社会全面发展提供真正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芦燕娜.论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5).

[2]袁贲.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韶关学院学报,2014(05).

[3]任晓婷.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现[D].成都理工大学,2014.

[4]朱海瑞.音乐教育在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北方音乐,2015(18).

[5]贾婧蓥,许琴,普奕等.试论音乐教育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时代教育,2015(10).

[6]袁美清,何小强.浅谈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1(23).

篇6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文学的特点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提高大学生思想品行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络文化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教育使得网络文学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因此可以说它们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首先,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的载体,它的出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数字技术的繁荣发展催生了网络文学产生,使其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在网络浪潮的冲击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于是一种新兴的文学类型网络文学应运而生。与传统的文学作品相比,网络文学无论是在作家的写作心态方面,还是在作品的表现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大学生是网络这一新生事物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对网络不仅接受程度高,而且参与网络互动的热情有增无减,这为网络文学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资源提供了可能。网络文学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多彩,它在促进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总之,网络文学的出现在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同时,还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作用巨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向导,它为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持与保证。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表现方式,其发展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引。网络文学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指引,如果没有思想政治作为自己的向导,那么网络文学就无法实现文以载道的育人作用。网络文学以新颖的表现方式、与众不同的审美内涵吸引着大学生的目光,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阅读网络文学作品,能够对社会形成一定的认识,从而能丰富社会阅历,启迪人的心灵,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1]网络文学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注入了活力,与传统文学相比呈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当前网络文学作品的数量虽然十分庞大,但是质量良莠不齐,其间充斥着许多文学的糟粕,这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网络作家要在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进行文学创作,这样才能使网络文学在思想上保持正确的方向,这是其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的原因。

二、网络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网络文学是新兴网络技术与文化内容相融合的综合体,是文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衍生形式。网络化的普及不仅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兴起,而且它还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丰富的网络文学作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与科学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低劣的网络文学作品会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遭到冲击,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交往能力。首先,网络文学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与多元化为大众参与文学创作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畅所欲言。网络文学的门槛低,这使得每个人都有成为网络作家的可能,大学生作家就是网络文学创作大军中的一大主力。开放的网络环境在开拓大学生视野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多姿多彩的网络文学作品迎合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他们的情感宣泄提供了一个平台。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情绪波动极大。网络文学在情感表现方面更加直接、大胆。大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在阅读中获得快乐。总之,网络文学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开辟了全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与途径,在大学生人格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网络文学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网络文学深受大学生的青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大多数网络文学作品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很多作品甚至离经叛道、是非观念淡薄。[2]网络文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方面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使他们陷入迷茫、颓废的境地。高校网络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比如网络文学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这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空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效性与广泛性。但是网络文学中还充斥着许多腐朽的垃圾文化。它们的存在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沉迷于网络虚拟的世界中难以自拔。网络文学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容易导致大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价值观,进而走向歧途。因此,高校在利用网络文学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趋利避害,不断激发网络文学的积极作用,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三、网络文化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篇7

关键词: 校友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研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校友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高校资源越来越受到各高校普遍重视,校友资源对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优势和特点,把校友资源有效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让校友资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和工作平台,必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校友资源的概念界定

“校友”作为高等教育的产物由来已久,学术界对“校友”和“校友资源”概念虽然认识基本一致,但尚未形成比较统一的定论表述。从目前文献来看,一般认为校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友指的是在同一个学校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及在同一学校工作过的教职员工包括为这个学校做出贡献的人士;狭义的校友一般指在同一学校接受过正规教育并最终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学生。因此,综合现有学者的观点,可以将校友的概念概括为“在同一学校接受正规学历教育的学生、工作过的教职员工,以及为学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人士的总和”。

“校友资源”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是“校友资源指校友自身作为人才资源的价值,以及校友所拥有的财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的总和”[1]。总的来说,校友资源是以校友为中心的各类利于高校发展的资源的综合体。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校友工作,校友资源在提高学校声誉、助力招生就业、设立奖助学金帮扶助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高校特有的资源,有效地挖掘和运用校友资源,将校友资源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必将有力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发展。

二、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体现

1.校友资源的示范引领功能

高校校友资源存在于社会各行各业中,他们的高尚人格、创业过程、卓越成就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因为他们是在校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的最直观、最真实的成功案例,这些校友资源对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工作、人格塑造、精神品质等都有长期的示范引领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大学时光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校友资源对大学生来说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而具有独特亲和力和久违感,那些具有影响力的校友有可能曾经在现在的这个教室里上课,曾经在现在的宿舍里生活。定期宣传校友资源优秀事迹,将校友资源融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起在校大学生的共鸣,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设定合理的目标,朝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努力,顺利度过大学生活。

2.校友资源的桥梁媒介功能

校友资源有着其他资源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他们与学校之间以情感关系为纽带,母校有着校友们最真挚的青春记忆,他们对母校有一份发自内心的情感眷恋,他们积极关心母校的发展,对母校的毕业生有强烈的认同感,e极维护母校的形象,愿意为母校的教育教学、就业指导、学生成长等活动做出努力,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桥梁媒介功能。

高校校友资源有着丰富的关系资源和信息资源,这种资源是高校在信息时代立足的软实力,有效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尤其为母校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切实的指导、有效的信息、交流的平台。首先,校友可以根据自己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为母校毕业生提供切实的就业指导,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克服大学生择业时缺乏社会经验、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盲目乐观、眼高手低等状况。其次,校友接触面较广,信息量大,他们联合构成巨大的信息人脉关系,可以给母校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岗位,培训就业技能,为母校毕业生走上就业岗位提供切实的帮助,形成可持续联系的互助机制,充分发挥校友的桥梁媒介功能,实现校友、高校、社会多方面共赢。

3.校友资源的调适认同功能

校友资源是一群拥有相同情感的特殊群体,在校学生因为学缘关系在情感、教育、心理等方面都对校友有着较强的认同感,认同是指“一个人将其他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而使其本人、他人或群体趋于一致的心理过程”[2],这种认同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关注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大学生个性意志和健康情感的培养具有巨大作用。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社会阅历简单、社会经验不足、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等特点使他们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3]。如大学学习中出现的动力不足、自卑消极心理;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社交恐惧、心理抑郁心理;求职就业中出现的期望偏高、不愿就业心理等,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除了常规引导教育外,发挥校友资源的作用也是一条很好的解决途径。校友和大学生通过母校这个桥梁紧密联系,校友和大学生的交流因为有认同感的存在会取得比较积极的效果。优秀校友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返回母校作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召开多种形式的座谈会,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调节,提高其心理承受力和自控力[4]。

三、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困境分析

1.高校对校友资源的开发运用认识不够

高校将校友资源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总体上不够。一方面很多普通高校对校友资源的开发比较晚,对校友成长的关心比较薄弱,以学缘为关系的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够深入,没有深刻意识到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先天的优越性,因为校友资源丰富性、亲情性等特点会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高校对于校友资源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认识不足,从校领导到具体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运用校友资源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线工程,其成效可能不会立竿见影。

2.高校对校友资源的内涵建设亟待加强

高校校友是一个数量巨大、分布广泛、影响力大、素质层次高、对母校饱含知恩图报之情、尚未被充分认识和合理开发的高知群体[5]。目前,高校对校友资源的潜移默化育人功能认识还不充分,相应的内涵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首先,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人,把校友资源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靠掌握校友资源、懂得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的校友工作者。目前,能将二者紧密结合的此类专业人才比较缺乏,直接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次,运用校友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人文、经济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人文环境是运用校友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促进校友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6]。目前普通高校对宣传校友事迹、进行校友访谈、建立校史馆、设立校友林等校友资源人文环境的营建还处于起步阶段,影响校友资源对在校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各高校的校友工作在全校工作中还普遍处于边缘化状态,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校友资源开发运用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校友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

3.高校对校友资源的运行机制还需完善

任何一项工作,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高校运用校友资源最大限度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需要建立一套长期、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保障。目前,多数普通高校对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还需完善。一方面,开发校友资源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完善,尤其缺乏在科学考察和评估基础上,根据学校发展情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在对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忽视信息交流网络平台的建设,在信息发展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基于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利用新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校友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反观目前的高校实际情况,学校一般通过宣传校友事迹,参观校史馆,请校友做讲座等形式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运用信息网络,让校友和在校生面对面交流,为大学生答疑解惑这样的交流平台还没有真正搭建运用起来,制约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优势的发挥。

四、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对策建议

1.提高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识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在不断创新改进,不断吸收新的教育资源,不断搭建新的教育平台。高校必须转变传统意义上认为校友资源仅在资金财力上对学校发展有所帮助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校友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新的平台和增长点,充分认识到校友资源在学生思想引领、学业帮扶、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的引导、凝聚、激励作用,真正把校友资源融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2)加强宣传,形成合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份工作仅仅依靠辅导员“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大力挖掘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7]。校友Y源是一个巨大复杂的资源宝库,学校要对校友资源的重要性进行大力宣传,在全体师生中形成全员性的资源意识,不仅需要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和决策,还需要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和执行,只有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形成校友资源合理开发使用的合力,从而提高校友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使校友资源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3)拓宽思路,加强研究。

校友资源是学校在长期办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大学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内在精神力量,运用校友资源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其教育作用的长久性和资源的丰富性逐步为高校重视和采用,但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还需要学校全方位氛围的营造和专家学者不断进行理论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这充分反映出环境育人的重要性,高校要积极营造校友资源环境和育人氛围,让校友资源这种教育力量浸透在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甚至每一丝空气中;将校友资源开发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一个重要课题和研究热点,需要专家学者进行理论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高校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操作。

2.丰富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措施

(1)搭建校友交流互动平台。

校友资源育人功能发挥离不开交流互动的平台,这种平台可以是多样性的。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优秀校友事迹,可以通过传统学校宣传橱窗、校友通讯杂志、学校报刊等媒体开辟专门版面宣传优秀校友事迹、展示他们的成果荣誉;也可 以通过拍摄优秀校友纪录片、开设“优秀校友访谈”等专栏节目弘扬校友精神,打造校友品牌,从而培养在校学生的爱校之情,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可以请校友回母校现身说法,让校友回母校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讲述亲身经历和感受,高校可以利用新生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等大型活动契机,邀请校友回校开设专题讲座,也可以聘请校友为客座教授等让校友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校友资源在学生的感恩教育、成才教育、创新教育等方面的育人优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2)开展校友寻访实践活动。

开展校友寻访这样的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锻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寒暑假组织在校生走访各地校友,了解校友离开母校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感受他们勤奋敬业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坚定学习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在寻访活动中参观校友所在企业,聆听校友的讲解和与校友的交流,可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及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从而培养爱校情怀,激发学习动力和创造力,每次对校友的采访、对资料收集整理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参与者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都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寻访校友实践活动既是和校友维系感情的需要,更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3)拓展校友反哺母校途径。

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优势,让校友资源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打开思路,拓展校友反哺母校的途径。很多校友都有感恩母校、回馈社会的意愿,但是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学校层面要为校友反哺母校提供更多的方便。高校可以找准与校友资源有效对接的切入点,如将校友引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及相关专业的实践课程,作为导师的校友们不仅可以为在校生提供理论知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在校生提供实践的操作和指导;另外,还可以结合校友资源优势,拓宽和校友资源合作途径,鼓励校友设立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创业基地,一方面为在校学生提供各种实习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为自身企业的需求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储备基础。除了以上合作途径外,高校层面还要为校友提供图书馆的开放、相关场地的使用、校友回访日等各类服务,形成长期性的良性循环,更好地促进校友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3.提升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

(1)完善校友工作团队。

完善的校友工作团队是运用校友资源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有力保证,而一个完善的校友工作团队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高水平的管理团队和高素质的工作队伍。组织机构完善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以及个人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做出的贡献能否被促进[8]。因此,首先,高校要健全专门的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教育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实现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设想,如由分管校领导领衔成立专门的办公室,聘用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决策能力的专家,负责研究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方向,制定具体工作机制。其次,校友群体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要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配备一个拥有充足管理经验,具备较强领悟能力、计划能力、指挥能力、控制能力的管理团队,同时需要配备一个涵盖学校党政、共青团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在内的一线工作团队。学校要有计划地对这部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进行。

(2)健全校友联络机制。

学校和校友长期良性的联络机制的建立,是保证校友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足以支撑庞大校友信息库的建立,而完备的校友信息库为高校提供了和校友长期联络的可能,掌握校友准确的信息有助于校友工作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运用校友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联网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体资源,可以让校友和母校进行远程互动,保持长期联系。清华大学每周都通过网络向地方校友会播放《新清华》告知校友母校的情况。高校通过不断更新的校友信息库,利用现代办公系统及微信、QQ等社交媒体和校友建立各种交流互动的虚拟空间,不仅保证校友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母校,和母校取得联系,而且保证在校学生可以找到和学长交流的互动空间,方便在校学生与校友在考研、就业、创业等方面交流思想,解答疑问,畅谈人生,发挥校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信息技术时代,运用互联网健全校友联络机制,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为校友资源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高效的平台。

(3)加强效果反馈分析。

提高运用校友资源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除了扎扎实实基础工作做保障外,同样需要客观分析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反馈结果,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改进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实效。高校在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决策者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协调解决,一线工作人员对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进行沟通,自己的心得体会也要进行分享。经过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后,思政部或者相关部门要组织人员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调研方式主动调研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科学评估分析调研样本和实际教育效能,为制定新的运用校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供参考,保证校友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制定更科学的教育目标,最大限度地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五、结语

运用校友资源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长效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对校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会进一步加强,作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丰富。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校友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体系,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规范、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运用校友资源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贺美英,郭.对高校校友资源的再认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2):78.

[2]尹庆红.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审美认同研究[J].美学研究,2011(02):244.

[3]俞佩玉.高校校友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4]邓国林.校友资源在大W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开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5):39-40.

[5]马俊杰.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管理及工作案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39.

[6]欧阳玉森.地方特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09.

篇8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哲学视角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说过:“任何时代、任何民族,哲学都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各种文化形态生长的土壤,是其根基所在。”文化的精神,教育的精神最根本地体现在其哲学理论之中。从文化视角研究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哲学理论基础。

(一)思政教育具有文化特性人是文化的动物。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表明了人既是实践的人又是文化的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在本质上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知识,形成意识,从而从一个生物人变为一个文化人。“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教化人的过程,也就是创造人自身的过程。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和剖析思想政治教育,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必然联系,剖析这种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的文化底蕴得到彰显,消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背离的狭隘,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抽象,具有更多的文化感染力,充满着新的活力。

(二)文化具有思政教育功能人的一切文化生活,在一定意义下都可为道德生活的内容。文化是思想的载体,以精神、观念等因素塑造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实质上是文化执行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体现了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耦合性。从文化哲学的高度来探究具有文化特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阐释。这让我们认识到,“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思想性”,文化在多层次上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在价值上主导着文化的发展方向,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把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文化关怀。

二、高校思政教育文化哲学思考的现实意义

正视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面对新时期、新环境、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众多挑战。诸多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文化危机”,譬如大学理念的缺失,大学精神的落寞,大学责任的弱化等。高校文化日益衰落,其重要原因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少,文化哲学底蕴低。因此,从文化哲学层面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研究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丰富思政教育的文化哲学底蕴,就成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经之路。

(一)文化哲学引导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地域民族,总是以文字语言、创作艺术、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社会习俗等文化形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譬如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哲学意蕴就有很大不同。总体而言,西方文化哲学强调人的独立精神和进取精神。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体系中,则提倡“天人合一”,人与万物的和谐共处,忽略人的独立性和竞争性,重视培养人的群体意识与奉献意识等;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三观的形成还与人所受教育程度、文化知识水平、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大学期间会基本定型,中学期间形成的三观,通过大学的思想政治与文化教育,会作出适当的调整,最终形成比较系统的价值观念体系。

(二)文化哲学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与实践能力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类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文化。文化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由于各自成长历程中的文化教育环境不同,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不同的文化熏陶,导致学生行为模式的不同,也必然意味着学生间实践能力的高低不同。正如文化哲学理论总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高校大学生的言谈举止、实践能力也深深地受到高校思政文化哲学教育的影响。提高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才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之在。

三、推进文化哲学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从根本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教育、启迪、培养、塑造大学生的系统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以文化为媒介与载体,通过文化的教育功能来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现如今,面对着高校思政教育文化内涵衰落的危机与挑战,我们必须要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建设,从文化哲学层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一)高度重视高校文化环境建设要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要加强对文化的探究与引导,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文化环境是由人创造的,但同时它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的生存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很看重文化氛围的营造,注重文化熏陶的作用。要建设良好的高校文化环境,我们一是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引导大学生多去图书馆阅读一些经典书籍,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管理控制好学校主要的文化场所;二是要坚决抵制一些不良文化的入侵,面对多元的文化,多元的价值,我们要根据理性判断,创造进步、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建设整洁美丽的校园环境,激发学生的归属感与荣誉感;三是要组织丰富多彩的高校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考虑到大学生的文化接受倾向,指引大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我们要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创造出美好的促进大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文化环境。

篇9

一、“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价值追求的初级境界

从哲学上讲,“真”是一个多义性的概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真”与“假”、“错”、“非”等相对。而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真的追求可用陶行知老先生的话一言蔽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真”的内容实现其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要“真”,即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给受教育者的内容必须能够真实、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是以实践证明了的客观真理。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小学生、大学生及研究生进行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教育,为其灌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为增强其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人才阵地。

其次,“求真知”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求的目标。人们在“求真知”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其获得的知识及方法可积淀为人的精神能力、感受能力和抽象能力等。从而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具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实践方面讲,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的价值在社会中得以体现,是对人的精神动力的调整和促进,因此,“求真知”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之一。

二、“善”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求的另一种高度普遍的理想境界

“善”是指这样一种境界:“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言行达到了同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社会需要相一致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科学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其本身就具有善的品质,其所追求的“善”的价值更注重满足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表现为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

首先,道德价值,是指人的行为能够满足人们社会关系的需要,维护和促进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结构秩序的稳定和发展。道德是用以维护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之间内在的约束和规则。道德主要以善为内在宗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道德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善德、善行。只有社会中个体的思想与行为符合道德的评价标准,人心向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其次,功利价值是指满足主体现实存在和发展的直接需要。用的价值观来分析功利价值,是属社会对个人的满足,即个人价值。而要想实现和满足个人的存在和发展,其个人必须对社会做出贡献。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在灌输一种思想理念即:用善的品格、善的原则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个人的社会价值实现了,自我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三、“美”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

“美”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达到的高层境界。它是这样一种境界:客体的存在和属性满足了主体身心的一种特殊需要——“美感”的需要,它是客体某些方面达到了和主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对美的追求是为了实现个体的心灵美、人格美、行为美。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实现心灵美。心灵美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心灵美是真善美统一及知情意统一的最高境界。心灵美是行为美、语言美、人格美的内在依据,只有心灵美才能体现出行为美、人格美等。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美是以心灵美为内在基础体现出来的个体的人格美、行为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人的思想意识教育,属德育的一种,主要以实现人的思想观念具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崇高的理想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其中,心灵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美的追求的重要追求之一。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实现个体的人格美。人格美是指:人的品德、品格的美,包括尊严、责任、正直、诚恳、光明磊落等。人格美是一个人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方面达到的高度境界。它外化为人的美的言行、仪态。具有审美价值和感召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是以人为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人具有高尚的人格,宽阔的胸襟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以为基础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品德与道德兼具“美”的社会个体,使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要使个体实现行为美。行为美是指:人的举止、动作、仪表等体现出的美。行为美是心灵美和人格美的外在体现。行为美是一种外在的美,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美的价值追求的最终目标。一个人的人格美与心灵美只有在行为中才能得以体现出来。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追求也只有通过个体的行为才能得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的行为之美,将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团结。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

篇10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性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现今大学生广泛使用的网上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平台,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念。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网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一、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教育者主体权威性的消解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展开的基本条件。[1]

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日渐式微。网络具有海量的信息源,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传播中具有的得天独厚的速度优势,使学生从信息的“围观者”成为信息的“参与者”,学生通过网络随时都可以查到各种信息,看到对事件不同的评价和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面对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大众传播,很多时候都会出现教师所接受的信息迟于或少于被教育者的情况,从而失去了宣传、教育、引导的优先地位。当教师提供的信息不能涵盖事实进程,教师提供的解答不能优于网络上的评论,教师不再具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时,教师的主导性便会受到挑战和质疑,于是,教师的教育目标就难以得到有效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性受到干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确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教育关系的纽带。适宜的方法,有助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进行良好的交流、引导和教育关系的确立。方法不适宜则会引起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互逆、对抗关系。

网络的便捷性、高效性、即时性等特点传递了一种高效、即时、人人都能参与的生活状态。网络时代大学生越来越要求生活效率,也越来越缺乏耐心,同时大学生渴望表达、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今学生越来越没有耐心接受参与会议、听取报告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促膝长谈更会受到学生的反抗,除了直接用他的思想和语言与教育者进行辩驳,即使参与会议、报告也会通过手机网络、瞌睡等方式打发时间,消极抵抗。[2]传统的注重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灌输的长期性被网络的即时性打破,同时灌输所具有的宣传价值在网络的参与性面前步履维艰。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式微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教育内容的传递达到引导教育对象把思想观念内化的过程。

传统的思想教育内容死板单一、注重理论说教,缺乏生活色彩。网络不但可以以文字形式存在,还可以在文本中加入图片、音频和视频,相对于传统说教来说,网络内容更丰富和多样,同时网络在促进学生自我表达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思考,学生更期待在信息中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愿顺从和接受教育者的观念,也可以说,比起灌输式教育,学生更倾向于自我教育。此外,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也促进情绪化和不负责任的言论增多,以及社会上存在的消极、颓废思想的传播,等等,也带来了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冲击,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在教育者的权威逐渐消解的同时,传统的教育内容在学生寻求自主性的网络时代已经不能够担当起丰富学生的生活学习空间的任务。

二、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推动

(一)网络引领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塑造

在接受、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则以主体的身份出现。作为成年人,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他们以自觉的主体视角来体验及观察教育者的实际行动和表达出来的意义,以自己的认知方式来诠释、选择、内化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的思想正是源于他们的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对其进行思想和价值观的引导。网络是大学生生活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具个性特色的话语环境,学生可以在不受外界控制的情况下,自由交流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人格能够保存和发展激发了大学生主动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的观察、体验、判断、审美等能力不断发展。而这正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在自由人格的支配下,知与行在个人身上达到了统一,形成自觉能动的主体性人格。

(二)网络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有效性

教育情境是物质条件和精神氛围的统一体。网络日渐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和了解他人的重要手段,成为他们与外界的交往方式,也成为他们内心自我的发泄和表达场所。网络有利于营造自由、平等、尊重的交往氛围。因此,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走进大学生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针对性,使教育方式具有可接受性;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呈现在网络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形成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积极有效的引导。教师利用网络所创设的教育情境,传播、渗透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教育对象进行引导和熏陶。

(三)网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可实践性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效性。[3]

网络适应了社会发展形势,网络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实践性。交往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人与人之间要通过对话,交往和理解,建立起主—客—主的关系,使受教育者在与他人的广泛交往中认识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提高交往技能,发展社会性情感。网络是基于平等的师生交往,为教育者提供了明确的教育目的,通过网络教育者发现教育对象的情感状态、化解教育对象出现的生活矛盾,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入学生内心,容易被学生接受。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容易形成角色认同。在平等的交往中,教师要使自己的言行满足社会要求,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吸引学生关注和青睐,同时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状态,通过网络持续不断地将自己的人生理念和教育思想传达给青年学生,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有效性。

三、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建设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力素养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育者是信息的者,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信息垄断地位,掌握教育过程的话语权,而网络使得教育者的权威性减弱,当教育由单向的传授变为双向的交流,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身位发生了改变,处在相对平等的地位,有时候甚至教育对象有了一定的优势。同时,网络化的生存交往方式,滋生个人主义的膨胀,无限制地追求个体自由,导致蔑视权威,无视规则。由此,教育者在新事物面前,需要如彼得·圣吉所说的,“从把自己看作无助的反应者,转为把自己看做改变现实的主动参与者。”从而创造出全新的未来。[4]网络的冲击并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否定,相反,它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让教育者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理念和方法,在反思和改变中实现教育的进步。教师应明白传统的直接、控制式的思想指导方式的内在缺陷,懂得思想观念只能通过曲折、复合、间接的作用来实现。因此、需要教育者不仅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理论素养,而且需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全面的网络知识以及提高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二)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网络是平等的交流空间,在网络这个空间里容易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关系。而网络的匿名性也能够使得老师能够更容易、更便捷地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情感状态。这就要求教育者拥有更多的平等意识,放下架子,坚持民主协商、坚持说服教育,以人为本,疏通思想症结。同时,网络平台的交互性的信息特点,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大量信息,更需要教师参与到信息中去,主题,交流思想心得,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网络世界是个开放的环境,作为教师不能教条地套用教育公式,简单地对教育对象设立,要注重引导和塑造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主动性,教育者要在网络世界中有自己的发言权,在众多的信息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5]

(三)通过网络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礼记》有言“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因此,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必须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真实的生活世界更能体现人的德性及其对德性精神的理解。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方式之一,情感表达随时登录网络,好奇到处转帖,浏览他所关注的人的近况,遇到好玩的事就现场拍照与大家分享。教师必须利用网络,发表网络,体验网络,才能理解网络对于学生生活世界的意义,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真实生活,才能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状态。而借助“网络”,教师不仅可以理解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还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学生的生活中。当然,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基于教师自身的人格品质,人文素养,思想境界来影响和提醒学生,而非换一个场所来进行道德灌输。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平等交流、共同探讨、体验升华的教育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与你的沟通、分享和创造中变得更有理性和眼光;学生才能认可你的帮助、温暖和智慧;学生才会在失意和困惑的时候想起你的声音。

参考文献:

[1][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金永淼.“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职教探索与研究,2011(1).